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沁园春 长沙》教案
范文

《沁园春 长沙》教案(通用12篇)

《沁园春 长沙》教案 篇1

  沁园春·长沙

  执教者:化州市合江中学 

  教学目标 :

  1、  了解解词的相关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  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3、  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4、  教学重点:

  1、  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

  1、  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由《沁园春·雪》导入  。

  二、讲授新课。

  1、  简略讲介作者毛泽东。

  2、  由“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的比较,学习词牌和词标题的常识。

  词牌:又称词调,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每个词牌都规定了这系列词的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等。所以,人们写词又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内容填进去。

  而词的标题即是与词的内容有关。

  3、  多形式诵读课文,掌握词的读音、节奏,初步感知内容。

  4、简述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协会,并创建了湖南省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把贫苦农民发动起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斗争。而这引起了当时土豪恶霸的恐慌,湖南反动军阀赵恒锡通缉毛泽东。毛泽东被迫离开家乡来到长沙,同年秋天去广州接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时,他重游橘子洲,看到绚丽的秋色,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回忆起当年在此求学和革命斗争的生活,不禁心潮澎湃,豪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4、  赏析课文。

  (1)       上片

  1)        分析品读第一句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语序及这一变序的作用。

  参考答案:平常的语序应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这一变序凸现了诗人“独立”于天地间的形象。

  2)        诗人独立于此,还看到了哪些景物?

  (见板书)]

  3)从这些景物——即词中的意象中,你体会到怎样的意境?你发现这些景物的选取和描写的角度等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a、  多角度地观察事物:远眺、近观、仰视、俯瞰。

  b、  景物中动景和静景互相映衬。

  c、  选材典型。

  d、  语言极富表现力。

  “层”写出了山的远近高低, “遍”写出了范围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的充盈之态,“争”点出了千舟兑发的壮观场面,“击”写出了鹰的矫健身影,“翔”写出了鱼轻快自由的神态,

  e、  一改 “悲秋”的传统,描绘了一个色彩斑斓、生机盎然的壮丽秋色。

  4)从“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点明诗人此时此景的发问。

  (2)       下片

  1)        诗人和朋友们的“峥嵘岁月”具体是怎样的?

  (见板书)

  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体现了诗人和战友们哪些精神品质?

  参考答案:以天下为己任,英勇无畏,蔑视反动军阀等黑暗势力的精神品质。

  3)“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体现了诗人和战友们的志向?

  参考答案:决心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4)从“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句,点明诗人对“谁主沉浮”的暗答。

  三、课堂小结:

  《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壮丽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的生活的回忆,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决心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

  四、巩固练习。

  1、  有感情朗读全文,再次感受诗中的豪情壮志。

  2、  就本文的内容或艺术技巧等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性的文章。

  3、  背诵全文.

《沁园春 长沙》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沁园春长沙教案。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毛主席的博大情怀和豪情壮志,教育学生要胸怀人民、充满豪情。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革命的豪情壮志;

  2、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所形成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环节

  一、导入:当代诗人任泽键写道:"你是最了不起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全不在话下,谈笑间,钟山风雨一派豪情,你看重,战地的黄花。"这首诗中的"你"就是毛主席,他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同时还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二十世纪的中国有出现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词人——毛主席,现在,就让咱们充满激情地追寻着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二、整体感受:

  1、师范读,正音。

  舸寥廓峥嵘遒遏

  找一个学生读,师点评。(点拨:上片"看"字和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找第二个学生读,或学生齐读,师点评。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其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词,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动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板书)

  通过朗读全词咱们可以知道,词的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精神和理想。

  三、具体鉴赏

  1、鉴赏前三句

  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这三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什么呢?(提问学生)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词意:深秋时节,毛主席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教案《沁园春长沙教案》。

  思考讨论:"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能。"独立"既表明词人是一个人,更显示词人砥柱中流的气概。(砥柱中流: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2、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

  词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放眼望去,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现在咱们就来具体欣赏一下。

  词人通过一个"看"字,以视野所见来些湘江的秋景,使得"看"字所统领的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现在咱们来齐读这几句。

  学生齐读,师点评。

  (1)提问:现在大家来找一下,"看"字统领了哪些意象?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2)具体分析词人是如何表现这些景物的,找出哪些字用得好。

  "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遍"写出红之广。

  "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

  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可以改为"飞"吗?

  明确: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健雄姿。

  "鱼翔浅底","翔"可以改为"游"吗?

  明确:天空中的景象倒映在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游在水中,也是游在空中,用"翔"精确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表现出了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景象。这句也是一个哲理性的概括。比较:竞:竞争,竞赛。竟:出乎人意料。(板书:竞、竟)

  (3)思考:这么一幅绚烂的秋景图,词人又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明确:有远眺、近观、仰望、俯视。

  思考:这一处景色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静有动,有颜色的对比(红、碧),和动作的对比(击、翔),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小结:词人用一系列形象鲜明的景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烂的湘江秋景图,流露出词人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倾注了词人对祖国山河的挚爱。

  3、品读上片后三句。

  (1)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板书:问:谁主沉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板书: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六、课堂小结

  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古代文人往往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绪。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而毛主席却抛却了这种哀伤叹息的悲哀之态,以生动地描写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新境界。

  七、作业:背诵全词。附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上阙

  景{湘江北去…万类霜天竞自由}生机勃勃之景

  ↓

  情{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济世沧桑之情

  下阙

  忆{携来百侣曾游…粪土当年万户侯}忆当年革命情景

  ↓

  感{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感往昔壮志豪情

《沁园春 长沙》教案 篇3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和两首词的写作背景。 2.品味意象,品味语言,理会两首词的情味。 3.强化诵读。反复涵咏,熟读成诵,丰富积累。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革命情怀、战斗豪情,感受革命壮志、乐观精神,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激发奋发向上的热情。 ●重点、难点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解决办法诵读领悟;以诗解诗。 多媒体辅助。 ●学生活动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 3.自由讨论。 ●教学步骤1.预习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如舸gě、怅chàng、寥廓liáo kuò、遏è),把字面的意思读懂,在课堂欣赏时不再有文字障碍。 2.导入 让学生欣赏插页上毛泽东的手迹。 毛泽东确实伟大,他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他的书法也不错,他的手迹具有流畅贯注的气韵、潇洒豪放的风格;他在文学上也很有才华,他创作的一些古典诗词文质兼美,脍炙人口。著名诗人贺敬之评述毛泽东诗词时曾这样说:“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在漫长的岁月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是风靡了整个革命诗坛,吸引并熏陶了几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 3.温故 我们学过毛泽东《沁园春雪》,一齐背诵一遍。 4.铺垫 “沁园春”是什么?→词牌简介 “望”、“惜”领起的内容分别是哪些呢? 词的上片、下片内容有何不同?→上片写景状物,下片抒情言志向。 先写景状物,后抒情言志向,这是古体诗词的一般模式。 5.感知 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他的相同词牌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 由词题“长沙”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长沙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毛泽东同志从19xx年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高峰。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6.疏解 引导学生抓住“独”“立”“洲”等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抓住“看”和“忆”贯穿全词两条主线的词语,理清思路,理解内容。 7.深化 当时,国共合作创造了大好的革命形势,而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了解这一背景,深刻理解这首词的主旨。 8.品味 品味语言、意象和表达。 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万”、“遍”、“漫”、“争”……“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出鹰的矫健飞腾;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鱼翔浅底”:“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柳宗元《小石潭记》 品味意象。“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本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诗词的句法受格律的制约,与散文有很大的区别。语序的变动和省略虽然破坏了一般的语法规律,却增强了能够说得出的美的韵律和难以说出的美的情趣。 9.背诵 10.拓展 诵读毛泽东其他的词作。 比较赏析《沁园春·长沙》和王安石的《桂枝香》。

  桂枝香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掉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1.作业 练习一、二、三在课堂学习中完成;课后完成练习四。

《沁园春 长沙》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通过感知分析语言文字,再现诗中意境,品味其组成的宏大气势。

  2、 了解两首诗的创作背景,结合诗中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展开联想,体会诗人壮阔的胸怀和豪情壮志。

  【教学重点】

  作者对湘江秋景的描写、融情于景的抒发。

  【教学难点】

  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形成的整首诗的情感基调的体悟。

  【教学思路】

  这首词是语文诗歌阅读欣赏中的第一课。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词作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 。

  本课时以词的上片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这部分里作者将生机勃勃,明丽可爱的秋景和昂扬、奋发的革命精神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力求让学生体会到一个伟大人物的崇高情愫,深广胸怀和精湛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意象的感悟能力。

  【课型及方法】

  1、 课型:诗歌讲读鉴赏课

  2、 方法:播放录音、反复诵读、教师讲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二、题解:

  (提问:回忆词牌作用,问本词词牌和题目)

  词,又称为长短句,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题材 ,萌芽与南朝,形成于宋,盛行于宋。它原本是配合燕乐( “燕”通“宴”)曲调的歌辞,但在发展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每一首词都有词牌。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不同词牌规定的 各种词调和词体,都有特定的字数、句数和格律。

  “沁园春”是本词的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沁园: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联系《沁园春 雪》)。长沙是题目“长沙”是词的题目,和词的内容有一定的关系。

  三、学生齐读

  注意读音: 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寥 廓(liáo 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四、写作背景介绍。

  这首词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请同学们重温历史的画面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同学们了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就可以更好的理解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

  五、播放录音,欣赏一下毛泽东的手迹,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六、朗读、领会,品评、鉴赏。

  上片:

  (一)起三句:注意“独”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有语序倒装,有成分省略,要明白地读懂诗句的意思,我们就要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补充。本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是这样。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生: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师:说得不错。我们叙述事情的习惯一般是先说时间,在说地点人物最后在说情节。

  “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者其他的词语呢?

  (生:不行。“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师:对。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辑毛泽东。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下这三句,在来看一看这三句描述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独立寒秋图)

  (二)分析湘江寒秋图 :注意:“看”字统领

  一个“看”字,领到哪里?(生:“万类霜天竟自由”)

  师:对,共7句。

  这在诗词中这叫“一逗领起”,俗称“领字”,是词学中的专用名次,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在朗读的时候 因为“看”是领字,所以要稍加停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还要注意关键字的重读,要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

  (师范读此7句)。现在大家再齐读这7句(生齐读)。

  这几句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有谁能找出它有哪些意象?

  山、林、江、舸、鹰、鱼

  师:这几句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

  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怎样看的?(生:放眼望去。)对,是“远眺”,(师演示)这写的是“远景”。

  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的视线又怎样?(生:收回来。)这是“近观”, 师演示。这写的是“近景”。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又是怎样看?写的是什么景?生:“俯瞰”,写的是“低景” (师演示)

  师: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啊! 

  师:好。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生:染、击、翔)

  师:“染”为什么用得好?(生:用了拟人手法。)

  “争”字活现出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翔”字用的好吗?我感觉用游是不是好点呢?鱼儿怎么能在天空中翔呢?

  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你想,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

  师:其实诗句里不光这些动词用得精练形象,在诗人眼里,山是万山,林是层林,江是漫江,舸是百舸,而且万山红就要红个遍,层林染就要尽染,漫江碧就要碧个透,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毛泽东同志用词是生动传神。

  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特点:色彩斑澜 生机勃勃 绚丽多姿 充满生机 

  师:最后一句总括了所有的景致:“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做了哲理性升华。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这实际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

  (生:号召和呼唤。)

  对,如同说: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为生存自由而斗争。

  古人写秋多悲秋、哀秋,如大屏幕上所视几句都是作者在秋天中所抒发的忧愁之感。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登高》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红楼梦》

  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吗?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生:与气度、胸襟、心境、性格、身份有关。

  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介普通书生吗?

  生:不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杰出的政治家。

  是的,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哪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 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境界开阔,气势磅礴,充满豪情。

  古人云:“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

  怪不得最后诗人不是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日再游?”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廊,向苍茫大地,谁 主沉浮?”一个“怅”字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课本注释说,它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其实,“怅望”不是一般的望,而是心有所思,心有所想的望,是心有所念,心有所忧的望,也就是说“怅望”这个词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

  (三) 煞尾三句:

  “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师:词人由大自然的胜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书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下片: 

  下面请同学们齐读下阕,思考一下下阕是如何回答上阕所提出的问题的。

  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跟着是怎样回答的呢?

  (一)“忆”——“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峥嵘岁月指的是什么呢?

  不寻常的岁月。

  那我想问大家一句那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两句在全词中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呢?

  一般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起承接过渡作用。词的上下片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的想到以前同学携手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中,在此过度非常的自然,衔接也是非常的巧妙的。

  大家在来看,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他回忆的这些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里?

  (二)忆的内容

  恰领起的七句。

  好我们先来看前面四句

  这几句写出了同学们的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呢?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后面三句,指点江山,指点在这应当什么讲?(生:评论)江山呢?(国家大事)

  激扬文字则指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这两句写出了他们对国家政局的关切,并积极参与变革社会的实践。

  粪土当年万户侯。则是表明他们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反动派的气魄。

  这三句向我们表明了他们的活动和志趣。

  (前面我们也说过,“长沙”作为题目,与词的内容是有关系的。长沙是毛泽东早期的求学和革命活动的中心地方,在这里,有着许多的回忆,9XX年,毛泽东18岁时到湖南长沙,在此从事革命活动XX年。19xx年至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读 书,1918年与何叔衡等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20年与何叔衡等创建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共产党成立后,他又组建了中 共湘区委员会并任书记。1923年离开长沙到上海、广州等地从事革命活动,到1925年回湖南湘潭从事农民运动。同年秋,他自韶山经长沙转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重游岳麓山、水陆洲、湘江这些读 书时经常与朋友游聚的旧地,追述往事,写下了这首词。

  “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作者选用典型的事例,将往事化为触手可及的形象,将过去的岁月在很短的篇幅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

  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出水,江遏飞舟?”不是一般的游水嬉戏,也不是单纯回顾往日的友谊,而是用中流击水的气魄豪情给同伴们以期待和鼓励,是对革命前途的展望。

  击水:指游泳。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浪遏飞舟:有两种理解。

  师:可能有同学又要问:下阕为什么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呢?譬如说:“承担大任舍我其谁,革命前途系于我辈。”“知识青年担当大任,仁人志士主宰沉浮。”这样不是更明白易懂吗?(笑问)我这两句诗写得比毛主席的怎样?(生:诗味不浓,像口号不像诗。)“稍逊风骚”是吗?诗歌讲究形象性,要把一个主观意念用具体的形象的画面来表现出来,而不是赤裸裸地说出来。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毛泽东曾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像散文那样直说。”我这两句诗就太直白了,所以不像诗。

  《沁园春长沙》中的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词下阙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阙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两阙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归纳总结全词:

  师: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习,毛主席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沁园春 长沙》教案 篇5

  课题:《沁园春.长沙》

  授课人:李法龙

  教学目标:

  1、品味赏析,理解借景抒情的特点;

  2、诵读,领悟词壮美、开阔的意境;

  3、感受作者远大的抱负和博大的胸怀,树立远大理想。

  教材分析:

  1、重点:分析上阕,理解借景抒情的特点。

  2、难点:领悟词壮美、开阔的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讲授

  1、抓住关键词,从顺序、视角等方面赏析上阕,突破重点。

  2、指导反复诵读,体会词的意境,解决难点。

  教具:多媒体

  教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进程 方法及学生活动

  一、导入课题

  1、回顾毛泽东及《沁园春.雪》

  2、引出课题(板书)

  3、题解:词、词牌、题目

  4、出示教学目标(投影显示)

  二、讲授新课

  1、 简介写作背景(投影显示)

  2、 读课文

  3、 欣赏毛泽东手书、听配乐录音(多媒体显示)

  4、 引导分层(多媒体显示)

  5、 分析上阕

  (1) 找关键词:立、看、问

  (2) 分层:独立沉思

  绘景抒情

  怅问忧思

  6、 分析第一层

  (1) 生读

  (2) 提问:交代了什么?

  (3) (多媒体显示):时、地、人

  (4) 想象画面

  (5) (多媒体显示)3幅画面

  7、 点赏析第二层

  (1)(多媒体显示)

  (2)读

  (3)提问:写了哪些景物?

  (4)分析:山、林(色彩)

  想象画面

  (多媒体显示)

  (5)分析“江”“舸”“鹰”“鱼”

  想象画面

  (多媒体显示)

  (6)概括写景特点:(板书)

  动静相宜  远近结合  俯仰交错

  (7)总结:(多媒体显示)绚烂秋景

  (8)比较古人写景体会作者的感情:昂扬奋进

  8、 分析第三层

  (1)师读 

  提问学生,齐背《沁园春.雪》上阕,调动情绪

  提问1学生

  1生读,教师补充

  由1名好学生读

  学生讨论概括

  提问

  讨论概括

  讨论  回答

  教师复述

  一生读

  讨论回答

  引导学生想象

  比较讨论动词

  引导学生讨论概括

  引导学生讨论概括

  提问3名学生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进程 方法及学生活动

  (2)分析

  自然界中的万物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的生命力,何况我们有思想有灵魂的人们呢?主宰大地,就是拼搏争取,就是改天换地,就是进行革命斗争。这一发问,显示了青年革命家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心胸和高远志向。

  9、 简要分析下阕

  (多媒体显示)

  (1) 追忆往事

  (2) 青春如火

  才华横溢、意气奔放、奋发有为

  表明了包括作者在内的青年革命家的凌云壮志和远大抱负

  (3) 中流击水

  当年在江中心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鼓励同伴们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的大任

  10、 小结(多媒体显示)

  11、 指导再读

  12、 再读欣赏(多媒体显示)

  13、 齐读

  三、练习(多媒体显示)

  四、布置作业

  1、 背诵

  2、 研究性学习:搜集毛泽东的资料 

  讨论总结

  引导讨论

  概括总结

  由1名学生总结

  多名学生读,教师指导

  学生练习,提问

  附板书:

  《沁园春.长沙》

  山------红            平      远

  静  林------染     色彩                    

  江------碧                              豪迈奋进

  舸---- -争    

  绘景  动  鹰------击     动作   仰

  鱼------翔            俯      近

《沁园春 长沙》教案 篇6

  一、毛泽东及其诗词

  毛泽东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他在各

  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势和中国人民从 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二、背景

  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事后作《沁园春·长沙》。

  三、预习检测(请给下列彩色字注音)

  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寥 廓(liáo 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四、朗读训练

  五、阅读训练

  1、 参看注解,将词中每句大意顺畅地说出来。

  2、 将疑难词句、关键词句、精妙语句找出来。

  3、 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 

  4、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并说说各领起几句。

  上阕"看"字;领起七句。

  下阕"忆"字;领起八句。

  5、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烂多彩的秋色图的。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6、 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六、炼字炼意(体会下列词句中彩色字的好处。)

  1、 独立寒秋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 层林尽染

  "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 鹰击长空

  "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4、 鱼翔浅底

  "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七、品评鉴赏

  1、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秋"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杜 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得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3、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八、想象能力训练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分四步:

  1、 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2、 染上颜色: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3、 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4、 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九、归纳小结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 (俯察)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

  战斗风月:携来百侣曾游

  年龄气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十、作业 布置

  1、联系词的上下句,品味下面彩色字的意味。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粪土当年万户侯

  2、背诵这首词。体味词中的思想感情、精妙词句和开阔意境。 

《沁园春 长沙》教案 篇7

  【示范教案】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沁园春  长沙》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3.精讲必要的历史知识。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

  3.观看多媒体。

  4.自由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课内美读成诵。

  2.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二、诵读  背诵

  1.抽查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3.全班诵读,背诵。

  三、简要交代写作背景

  1.指导阅读词前说明文字。

  2.对下阙有关内容的解说。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毛泽东同志从19xx年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高峰。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四、带着练习二,就“意象”问题作必要的点拨

  “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本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词用最凝炼的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和思想。把握意象,可以从释句入手,释句则应从理解字面意思入手,抓住富有表现力、含有丰富意蕴的关键词、句来分析,尽量做到抽象的诗句、词句能够阐释,含蓄的句子能够解释。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意象,还应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凭着联想和想象,补充字面所没有或作者有意省略的细节,揣摩语句的言外之意,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并感受之,领略之,品味之。

  研究型拓展(多媒体字幕)

  1.把这首词和《舶沁园春  雪》作比较,自选角度,写300至400字赏析短文。

  2.把《沁园春  长沙》和王安石的《桂枝香》作比较赏析。

  附1:                 桂  枝  香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掉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四。

  附2:板书设计:

  万山                                        峥嵘岁月

  意象   湘江     看  作者:“立”于“寒秋”  忆     同学少年     战斗

  万类                                       中流击水     精神

  附3:参考资料

  周汝昌  《词的欣赏》       曹雄飞  《诗歌鉴赏的要点和步骤》

  【背景资料】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据《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载:“毛先生泽东……去岁回湘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从事农民运动……后为赵恒惕所知,谋置先生于死地。先生闻讯,间道人粤。”

  二、补充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

《沁园春 长沙》教案 篇8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一首诗:《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你知道本是谁所作吗?毛泽东(也有人说是明人的作品)。19xx年,毛泽东的年龄正与我们现在相仿,性格决定命运。看看毛泽东的情怀,想想我们现在考进华理大附中(许多人一副落丧的样子)的心态吧,我们不一定都具备毛泽东那样的领袖气质,但至少要自信啊!

  顺便再看一首毛泽东的诗:《立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引入到《沁园春·长沙》。

  二、齐读全词。正音。

  三、了解大致背景。

  本词作于1925年。

  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之后   创立新民学会   《湘江评论》   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   农民运动   国共两党统一战线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长沙   橘子洲

  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诵读欣赏

  ①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 长沙》,听朗读录音。

  ②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表明地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独”“立”“洲”。

  关键词句:上片“看”字、下片“忆”字。“万类霜天竞自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等。

  有表现力的词句:上片“万”“遍”“漫”“争”“击”“翔”。下片“挥斥”“指点”“激扬”“粪土”等。

  2、整体感知

  思考:本词描述了几幅画面?试根据内容给各幅画拟出小标题。

  讨论、明确:

  描述了四幅画面:

  独立寒秋图  湘江霜天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五、再诵诗歌,品味鉴赏

  1、写壮景,抒豪情

  ①独立寒秋图:注意“独”字。

  ②湘江秋景图:抓住“看”字。注意视角、用词、手法。

  品味明确:

  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静)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   (动)

  俯瞰:鱼翔浅底   (动)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③峥嵘岁月图:抓住“忆”字。思考什么叫“书生意气”?

  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粪土当年万户侯”,怎样的情怀啊?试回想一下《沁园春·雪》中哪些词句的思想内容与此相近。(齐诵:“昔秦皇汉武……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④中流击水图

  品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志振兴中华的慷慨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2、对比手法:词中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

  ①色彩:“万山红遍” 与“漫江碧透”

  ②动作:“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

  ③明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

  ④暗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当时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暗含)

  3、语言品味: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

  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有气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像鸟一样盘旋的状态,很自在。

  4、景、情、志:注意意象

  本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霜天”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刻认识,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片回忆了往夕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的革命豪情,形象含蓄的给出了“谁住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

  六、齐诵全词。

  齐读下面这首诗《诗人·领袖》(印发)

  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

  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

  常于马背上构思,

  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

  战地黄花,

  如血残阳,

  成了最美的意象。

  有时潇洒地抽烟,

  抬头望断南飞雁,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

  雪天更善畅想,

  神思飞扬起来,

  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

  屈指数算,

  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轻易不朗诵,

  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

  便成了世界的诗眼,

  嘹亮了东方!

  七、拓展

  1、比较分析《沁园春·长沙》中“同学少年”和《沁园春·雪》中“风流人物”的形象。

  2、阅读下列诗句,比较本词中的秋景,看看在感情色彩上有何不同。

  ①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

  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③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

  ④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红楼梦》

  3、课外摘抄五首以上毛泽东诗词。

《沁园春 长沙》教案 篇9

  沁园春  长沙

  河北正定中学  高华

  今天我们来欣赏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长沙》。

  欣赏诗歌,主要是欣赏他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欣赏诗词的主要途径是品味诵读,所以今天我们就用诵读的方法来品味这首词。

  中国是诗的国度,许多诗词气势磅礴,西楚霸王项羽留下了一首《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何等的孔武有力,汉高祖刘邦写有《大风歌》:“大风气兮云飞扬”,何等的浑厚苍茫,豪杰之风,一脉相传,宋代苏轼又开创了豪放词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何等的波澜壮阔。英雄之气,千年流转,现代中国文坛上又出现了一位超越古人,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毛泽东。他用古典诗词的形式反映现代精神,作品气势更加磅礴豪迈,意境更加深远开阔。

  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词《沁园春  长沙》,领略他词中雄视千古的气势,感受他改天换地的雄心,看他是如何超越古人的。

  老师先朗读这首词,同学们注意朗读的节奏和字音。

  老师领读,学生跟读,进一步掌握诵读的节奏,订正字音。

  同学们朗读,尽可能把握好节奏。

  同学们朗读的比较有气势,有感情,但是同毛泽东词中的气势相比不是十分到位。看来我们很有必要对词的意境内容稍加分析,以加强理解,是我们读得更好。

  首先,我们学习上阙,学生单个读上阙。

  词的开头,“独------”这三句交待了哪些内容?毛当时的情态是立  ,时间是  深秋    地点是 橘子洲头     而“湘江北去”则点明了毛所处的环境。

  深秋季节,毛独立在橘子洲头,身旁是大江奔流,抬眼望去,毛看到了那些景色呢?请女生来朗读看的内容,要读的抑扬顿挫,男生勾画出看到的景物。

  在这里毛泽东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湘江秋景图。他具体描绘了那些景物呢?山林,江舸,鹰,鱼。

  作者用语极其简练,我们来找一下作者在描绘景物是都用了那些词语来修饰呢?表示数目的 万、百   ,表示范围的 遍、层、漫  ,表示程度的 尽、透。这些词语形象的表现了数目何其庞大,范围何其广阔,深度何其深邃,这些词语用得确实好,但使用的最好的是那几个动词,生动传神的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这几个动词是染、政、击、翔。 请同学们思考好在何处?

  染:拟人化,大自然用神来之笔,晕染的山林一片绯红。

  争:争先恐后,生机盎然。

  击:有速度,有力度,搏击长空,自由翱翔。

  翔:鱼儿戏水,自由轻快。

  这些景物用词中的一句话概括就是“万类霜天竞自由”。景物由眼前之景化为时间万物,有实入虚,意境更加开阔。

  学生齐读这一小节,把握重点词语。

  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随着我的叙述把书中的文字化为眼前的景象。

  诗人站在橘子洲头,眼前是重重叠叠的山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绚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灿烂。而脚下的湘江是那样的碧绿清澈,像流动的翡翠,像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万里无云的长天之上,雄鹰振翮高飞,矫健有力。清澈见底的江水之中鱼儿摆尾游动,轻快自在。这是一幅多么绚烂充满生机的山水秋色图,一扫千年来悲秋的苍凉之气。

  我们来设想一下,假如你是一个旅行者,面对此景你有何感慨?假如你是一位农民,面对此景,你又会想到些什么?或者你就是你自己,看到这样秀美的景色,你会产生怎样的思绪呢?

  请同学来回答。

  大家是这样想的,而毛泽东却是”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怅的意思市深思而感慨。怅寥廓的意思面对如此广阔的宇宙,思绪万千,毛泽东不由得发问道:”这苍苍茫茫的大地,由谁来主宰它呢?同学们请思考一下,为什么毛泽东提出的是这样一个问题,而不象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那些。谁有想法请站起来回答一下。

  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对民族命运的关切一直萦绕在心,念念不忘。毛泽东有着包藏宇宙之心,吞吐天地之志,所以无论他做什么,看到什么,心中所想都只有这一点。面对如此生机勃勃的秋景,他必然要问出这样的问题。

  了解了这一阕的内容之后,我们再来读它。感受毛泽东的广阔胸襟和凌云壮志。同学们来跟我读。注意把握诗歌的感情韵律。

  下面大家再齐读一遍。

  上阕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我们来诵读下阕,寻找一下答案。

  从表面上看,他并没有直接回答问题,我们来做一个简要的分析。作者曾在长沙师范学习,多次与同学畅游橘子洲,现在故地重游,自然而然回忆起往昔。”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意思是”不寻常的日子很多“这是对下文的概括。下面请男同学读”恰“字统领的几句。要读的慷慨激昂。女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一下文意。

  下面请同学来疏通一下文意,看这是怎样的一群年轻人呢?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奔放,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字,把当时的官僚军阀看的同粪土一样。)

  这几句是对这些年青人内在精神的概括,而后三句则是对他们外在形象的描绘。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水激流中游泳,击起的浪花阻遏了飞速前进的船只。

  请同学来想一下,能够主宰大地沉浮的人,应当有哪些条件呢?(2、3个)

  这些包括毛泽东在内的青年人就恰好具备了同学们所说的这些条件。他们年轻有力,才华横溢,有着强烈的爱国精神,有着沛然不可遏制的奋斗意志。所以这样的人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于斯人,降与何人? 这些年青人气概如此豪迈,胸怀如此远大,我们一定要读出这种气概,这种胸怀。我们一起诵读。同学们再齐读一遍,深入体会一下词中的气概。

  上课伊始,我们提到了刘、项二人。项羽无论他的诗多么孔武有力,他考虑的是他自己和身边的人。刘邦无论他的豪气多么飞扬,考虑的都是他的家天下。而毛泽东却是“四面云山归眼底,万里忧乐到心头。”他考虑的是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所以他站的更高,看的更远,志向更远大,意境更壮阔,气势更恢弘,作品具有一种崇高之美。

  我们齐读课文,感受一下这种崇高之美。

  读诗要读出它的韵律美,也就是要读的抑扬顿挫.请学生发表看法,并示范.

  看,恰,后要停顿,鹰--高昂.鱼--低沉,万类--高昂而舒缓.问--低沉.恰--轻快坚定,曾记否--舒缓而高亢.

  学生跟老师试读,学生齐读

  尝试背诵,学生单人背诵,学生齐背.

《沁园春 长沙》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 舸   遒    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 

  奔    击     行     啸      翔      游      鸣       走        排       藏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并出示此词全文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 

  练习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1、展示作者像 

   

   

   

   

   

   

   

   

   

  2、初步了解作者作品特点:气冲斗牛,胸容天下。 

  练习三: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六、小结、作业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座的各位若能从本首词中悟得一些,并能给你们的生活一点帮助,中那将是一大幸事。 

  请仔细诵读本词,并能熟练背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        深山,鱼         潭底,驼            大漠,雁         长空 

  奔    击     行     啸      翔      游        鸣       走        排       藏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练习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练习三: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的确立 

  《沁园春·长沙》是《成人中等学校高中课本·语文》(上册,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的第六单元第一课。这一单元教学要求为两大点:一是了解诗词的一般知识,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二是学习诗词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围绕这两点,我定下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其中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重、难点;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为重点;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为难点。 

  二、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分析 

  学习诗词,首要在于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氛围,以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诗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为此,在导入  这一环节中,我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诗句,与学生一起诵读、品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词的基础之上。由此,我采用诵读方式,帮学生疏通字词,解决词意,让学生对本词先有一个整体的感觉。再次,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是可感,可亲的;情是景的灵魂,是轻灵,飘渺的。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进而了解作者。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中,我着重落实了对于本词的秋景赏析但又不局限于对景的分析,更在于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另外,在诗词赏析之中,必须重视诗词遣词造句的特点,因而,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训练,以让学生对此有所感悟。在达到这些目标之后,再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笔下的文章特点,进而完成“由物及人”的目的。第四,在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对词的结构及特点在初中的水平上有所提高。为此,我在教学过程 中,引入《沁园春·雪》,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试着归纳出词的一些特点,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有关知识,并通过训练加以强化。第五,有这么句古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呤”,又有这么一句话“好读书,不求甚解”,都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因而,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加强诵,力求达到当堂背诵本词的目的。 

  三、简要说明教学方法 

  基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动手、脑及发展学生能力的目标,本课中,我基本上采用以学生为主体,开拓学生思路,放手让学生动手的师生互动教学方法。在此,必须说明一点:师生互动是这节课教学方法的精髓,是一个互辅互促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反馈(课后补充说明) 

   

   

   

   

   

   

   

   

   

   

   

   

   

   

   

   

   

   

   

  兔边分玉树,龙底耀铜仪。会当同鼓吹,不复问官私。 

   

   沁园春·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1]

《沁园春 长沙》教案 篇11

  一、毛泽东及其诗词

  毛泽东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他在各

  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势和中国人民从 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二、背景

  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事后作《沁园春·长沙》。

  三、预习检测(请给下列彩色字注音)

  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寥 廓(liáo 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四、朗读训练

  五、阅读训练

  1、 参看注解,将词中每句大意顺畅地说出来。

  2、 将疑难词句、关键词句、精妙语句找出来。

  3、 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 

  4、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并说说各领起几句。

  上阕"看"字;领起七句。

  下阕"忆"字;领起八句。

  5、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烂多彩的秋色图的。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6、 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六、炼字炼意(体会下列词句中彩色字的好处。)

  1、 独立寒秋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 层林尽染

  "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 鹰击长空

  "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4、 鱼翔浅底

  "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七、品评鉴赏

  1、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秋"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杜 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得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3、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八、想象能力训练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分四步:

  1、 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2、 染上颜色: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3、 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4、 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九、归纳小结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 (俯察)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

  战斗风月:携来百侣曾游

  年龄气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十、作业 布置

  1、联系词的上下句,品味下面彩色字的意味。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粪土当年万户侯

  2、背诵这首词。体味词中的思想感情、精妙词句和开阔意境。 

  [1]

  [1]

《沁园春 长沙》教案 篇12

  【学习目的】

  1、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2、对比诵读,了解词的格律特点,加深对情感内涵的把握和理解。

  3、品味词的语言和意境,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4、背诵全词,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

  诗词朗读,赏析诗词的语言表现力,感受作者的情怀。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板块学习方法介绍(结合人文主题)

  1、说说: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自由表达。(引入写作与阅读的结合)

  2、读读:初读、对比读,感知诗词的形式特点──音韵、节奏与格律。范读后整体感知本文的思想情感与风格。

  3、议议: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和技巧,深入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品语言、知诗艺、思想)

  4、写写:拓展鉴赏。

  二、品读课文

  1、说说:

  ⑴ 同学们,踏入高中也就踏入青春的门槛,今天老师想问问大家,你的青春理想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你的理想?

  (学生自由表达)

  ⑵ 交流后,教师点评后引导:刚才同学们都畅谈了自己的理想,非常简洁的一句话或几句话。但老师想问问你们中有谁能诗意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理想?

  ⑶导入课文: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看看作者青春时代的理想是什么?又是如何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理想,如何诗意地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伟人的伟大,并从中学到一些诗词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2、读读:

  ⑴ 我们先来读读读这一首词。读了之后,我想和大家一起来交流同学们读了之后的初步感受。提醒注意:把握情感,注意语气,划分节奏,读出重音。

  (交流初读的感受,请学生推荐学生来范读,探讨该词的朗读处理。)

  ⑵ 将《沁园春·雪》与课文对比读(投影呈现《沁园春·雪》)。

  ⑶ 总结: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读来发现同一词牌具有许多相同的特点。

  (交流后再明确:词牌,题目,一般分为上片或称上阕和下片或称为下阕相同词牌的词有相同的体例,古人称作词为“填词”。)

  ⑷ “诗言志”,读了本词,你能略微知道它的思想情感吗?你能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吗?

  集体朗读。

  学生谈对“志”的理解及此志在心中激起的感受。

  教师点评,归结到毛诗风格与思想的把握上,并附带欣赏及毛泽东的书法。

  (明确:热爱祖国壮丽河山,主宰河山的雄心壮志。基调昂扬向上,词风大气磅礴。所谓文如其人,字如其人。)

  学生有气势地再读。

  三、赏析上片

  1、教师范读前三句。

  2、学生讨论这三句的大意,作者在这里交代的情况。

  (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点拨到:词的语句多倒装)

  建议:让同学用散文的语言形式表达诗句所表现的内容,体会诗歌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3、赏析毛泽东笔下的秋景。

  具体步骤:

  ⑴ 让学生读出“看”领属的诗句。

  ⑵ 学生讨论这里抓住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为什么说这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这里不拟定标准答案,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⑶ 进行想象力的训练: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分为四步:

  ① 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② 染上颜色:把黑白屏变成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③ 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④ 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⑷ 让学生讨论,通过想象,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意境,感受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诗人在对大自然万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国家命运的由衷关怀。

  (学生的表达要求基本准确)

  ⑸ 让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体会毛泽东的不凡的人格:

  ① 比较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② 比较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③ 与古人描写秋的句子与毛泽东的咏秋诗相比较。(可以寻找一些有关“大雁、梧桐、菊花、落叶”等诗句来比较,时间仓促未能找好打上 。)

  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到作品风格与人格的关系,由衷地赞叹毛泽东的伟大人格,再一次齐读全词。

  四、赏析下片

  在词的上片,毛泽东同志通过写秋景传达了自己内心激荡的青春激情,也就是借景抒情。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下片作者如何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的。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注意几个重点词的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讨论交流几个重点词的用法。

  (明确:仅供参考)

  ⑴ “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⑵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⑶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⑷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⑸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2、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3、这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挑战,敢于挺身而出主宰世界命运的热血青年。血气方刚,壮志凌云,豪情万丈,在穿透80年时空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他们有力的脉搏,炽烈的情怀,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这首词能有这样的穿透力、感染力?请同学们围绕下面三个问题讨论与交流:

  ⑴ “诗言志”,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来抒写自己的宏伟抱负与远大理想的?

  ⑵ 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形象地表现它?

  ⑶ 运用“增删调改换”方法进行词语分析,品味其用语之精妙(炼字炼句炼意)。

  五、学法与鉴赏点拨

  1、赏析写景 :写景顺序,景物选择(意象/物的选择),景物特征(意境)。

  2、分析叙事 :人物做了什么;怎么做。(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的描写)

  3、表达技巧的运用;修辞手法的运用;动、名、形容词的分析。

  明确即课堂小结:作者借雄奇壮观崇高之美景造阔大之意境,以刚健有力之行为状人物之形美,当然,更是作者心有所动,心有激情,胸怀天下,方能写出如此大气的文字。

  六、作业

  写写你心中的理想。要求采用诗的语言。(小提示:可以套用歌曲或诗词。)

  [知识拓展]

  《沁园春·长沙》读后感

  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翻阅毛主席诗词,觉得对秋天似乎情有独钟,大约是因为秋天寥廓、苍凉、大气,与战士的胸襟和英雄的气概较为吻合。毛主席诗词的开卷之作,就是一首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

  毛主席赞美的秋天,是一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山”“林”“江”“舸”“鹰”“鱼”这大自然中的“万类”,均在这“霜天”中“竞自由”,逍遥自在,得其所哉。“虽万类之众多,独在人而最灵。”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呢?他们却没有自由!于是诗人为之“怅寥廓”,在这“寥廓”的秋天,诗人的惆怅像秋天一样“寥廓”,面对自由的“万类”和不自由的人类,不禁像“天问”的屈原一样: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屈原“天问”时,等待“天”的回答。而诗人设问时,答案是了然于胸的,那就是:他们这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将唤起民众来主宰沉浮。由于当时革命形势不甚明朗,所以诗人“怅寥廓”。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毛泽东诗词的开卷之作怎么没提国家和人民?其实,那“问苍茫大地”,不就是问我积贫积弱的中华大地吗?诗人因不能“竞自由”而为之“怅寥廓”的,不就是我那不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吗?诗人爱国、忧国、报国的情结,与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和历代慷慨悲歌的青少年诗人是一脉相承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

  再回到那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吧,他们是诗人的好友,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他们将为中华民族“竞自由”,为苍茫大地“主沉浮”!

  “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一句是很有兴味的。历代青少年诗人,大多以“万户侯”为目标。爱国诗人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南宋杰出词人刘克庄醉后仍感叹“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诗人毛泽东反其意而用之,表示与旧世界的彻底决裂。

  在毛主席的诗词中,该词是各方一致赞誉的,其艺术成就多有论述,下面讲一点独特感受。

  当我们品味该词时,最初会觉得,从“独立寒秋”至“鱼翔浅底”是一幅湘江秋色图,一位青年在湘江边欣赏秋光,一切仿佛是静止的,凝固的,青年仿佛千百年前就站在那里了。他是谁?在想些什么?他是被贬长沙的贾谊?在这“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的湘江凭吊屈原?想象的时空是无限的。

  而“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如奇峰突起,使上述一切都动了起来,活了起来,那看似千年凝固的“万类”和“霜天”,原来并没有凝固,“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天上地下,它们都在“竞自由”!动静切换是这样的自如,动静反差是如此强烈,而这一切都由那看似信手拈来的“竞自由”三个字完成了,说是“神来之笔”当不为过。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7: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