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快乐的豆宝宝 |
范文 | 快乐的豆宝宝(通用7篇) 快乐的豆宝宝 篇1小班教学活动:快乐的豆宝宝(说课稿) 一、活动背景 活动的设计是出于幼儿对豆子特别感兴趣,每次总发现小朋友在给娃娃喂食物时常把豆舀进舀出,还会把豆装进罐子里,不停地抖动罐子,发出不同的声响,玩得不亦乐乎,不愿离去。他们只是在无目的地玩豆子,从中寻找乐趣,豆是我们农村常见的植物,何不让各种豆融入到我们的幼儿教育中,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呢!生活中各种声音无处不在,动听的声音更是能吸引孩子的关注,激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于是,我便利用这个兴趣点,并结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快乐的豆宝宝》这一活动。本活动是科学和艺术领域的综合活动。通过让幼儿使用黄豆、绿豆、赤豆三种豆宝宝自制乐器。运用不同方法为《瑶族舞曲》伴奏,通过此活动能发展幼儿的听觉功能,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力,体验为歌曲伴奏的乐趣。 二、活动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确立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能使用黄豆、绿豆、赤豆三种豆宝宝自制乐器。 2、尝试将豆罐子用摇、抖、拍的动作为歌曲打节奏。 3、体验自制乐器带来的快乐。 二、重点、难点 根据活动目标我把尝试用豆罐子为歌曲打节奏作为本活动的重点。教材难点:用不同的方法为歌曲打节奏。 三、活动设计 本活动我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始部分) 活动开始,我以“猜猜谁在唱歌”的形式制造悬念,引起幼儿的好奇激发幼儿探索求知的欲望。 第二部分(基本部分) 这一部分是活动重点、难点所在,也是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部分,下面我着重谈谈这一部分的设计。 首先,以“送豆宝宝回家”的形式让幼儿根据豆宝宝的颜色特征进行分类,让幼儿进行归类摆放。接着,以“让豆宝宝唱歌”的形式,通过让幼儿自由尝试使豆宝宝唱起来,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我还运用了谈话法,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法表示豆宝宝唱歌的形式,以此突破本活动的难点。这个环节是一个让孩子们相互探讨、学习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幼 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 第三部分(结束部分) 通过为歌曲伴奏,使幼儿体验操作的快乐。为幼儿有兴 趣的进行延伸活动奠定基础。 3、 活动方法的选用 活动中,我运用了观察法、尝试法、探索法等几种方法相结合,并注重动静交替,这一切都是以小班幼儿年龄特点为依据,为幼儿创设一个能够使其自由探索、发现、生动活泼的环境,让幼儿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快乐的豆宝宝 篇2活动目标: 1、尝试用筷子将豆豆们送到相应的彩色“房子”里,锻炼幼儿手部肌肉的`灵活性。 2、正确感知10以内的数量,学习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活动带来的快乐。活动准备: 1、每桌准备黄豆、红豆、绿豆若干,并用盘子装着;筷子人手一双。 2、每桌一个贴有红、黄、绿色标记的空罐。 3、幼儿熟悉的音乐磁带。 活动重难点: 按要求练习用筷子送豆豆们回家。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兴趣,感知三种豆豆的基本特征。 1、边摇边出示豆罐子,激发幼儿的兴趣。提问:你们知道是谁在里面歌唱吗? 2、教师取出里面的豆豆并展示豆豆。提问:你认识它们吗,它们都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 二、送豆豆回家。 1、师:今天还有许多豆豆也来了,但是它们找不到自己的家,大家帮助它们,好吗? 2、(教师出示三种贴有黄、红、绿颜色标记的罐子) 师:老师这里有三座房子,是豆豆们的新家,是什么颜色的? 3、(教师一一出示房子) 4、请你来猜一猜,这会是哪种豆豆的房子呢?为什么?所以我们应该把x都送到x色的房子里。 5、教师出示筷子,师:你看,谁来了?原来是筷子朋友也来了,它也想帮助豆豆们回家,想一想,它们会怎么帮助豆豆们回家呢? 6、幼儿回答。 7、请幼儿尝试用筷子送一颗豆豆回家。 8、放好后先请幼儿和身边的好朋友说说,鼓励幼儿用这样的句式说“我送了x颗x豆住进了x颜色的房子里”,再请个别幼儿在前面展示并大胆地说出来。 9、游戏:“看谁送得多”,并交代游戏规则。 游戏规则:在一定的时间里用筷子送豆豆回家,边送边数,并说出“我送了x颗x豆住进了x颜色的房子里”。 三、听音乐,用自制的豆罐子乐器为熟悉的歌曲进行打击。 师:今天,黄豆、红豆。绿豆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家,真高兴,它们在歌唱呢!我们小朋友高不高兴,想不想和豆豆一起唱歌? 四、结束活动。 师:小朋友你们还会唱哪些好听的歌?那我们就带上豆豆们唱给后面的爸爸妈妈听一听吧。 快乐的豆宝宝 篇3一、活动目标 1、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豆子从豆荚中蹦出来的样子。 2、能在同伴面前大胆地表现自己,感受音乐表演活动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幼儿观察豆子从豆荚中蹦出来的动态,丰富经验。 2、课件和电教设备。 3、故事《豆宝宝》。 4、在活动室的场地上粘贴四个豆荚的形象(黄色的轮廓,里面有若干个豆豆,分别是7粒黄豆、8粒红豆、9粒黑豆、10粒绿豆,豆豆上分别标有数字)。 5、音乐《豆荚曲》(《幽默曲》和《弹簧协奏曲》)。 三、活动过程 1、提问激发幼儿兴趣:小朋友,你知道豆豆是怎么从豆荚里出来的? 2、观看课件《豆荚裂开的过程》。 3、讲故事《豆宝宝》。引导幼儿想象自己变成豆宝宝,在妈 妈的肚子里……蹦出来……滚到地上……一系列动作。播放音乐。 4、尝试表现豆子从豆荚中蹦出来的动态。 (1)提问:豆子是怎样从豆荚里出来的? 学习词:蹦。 请幼儿发挥想象,用动作表现豆子从豆荚中蹦出来的动态。 (2)看课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自己创编的动作。 (3)介绍四个大豆荚,引导幼儿观察:这是什么豆宝宝的家?数数这个家里可以住几个豆宝宝?请幼儿自选喜欢的豆荚住进去。 (4)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创编的动作。 (5)启发幼儿合作表现豆子们蹦出来的连续动作。 看课件,引导幼儿观察豆荚裂开时,豆子们连续蹦出来的动态。 听指挥,教师随乐说数字,“豆子”依次从豆荚中连续蹦出来。 (6)交换,再次游戏。 快乐的豆宝宝 篇4活动目标: 1、在看看、闻闻、吃吃中认识蚕豆。 2、体验剥蚕豆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蚕豆每组一盘、小篓子人手一个等。 煮好的蚕豆。 活动过程: 1、认识蚕豆外形。 师:“这是什么?” “蚕豆是什么样的?” ——教师引导托儿看看、摸摸、说说,认识蚕豆的外形。 2、剥蚕豆,认识蚕豆的里面。 教师:“蚕豆的里面有什么?是什么样的呢?” ——教师做神秘状,激发托儿猜想的兴趣。 ——教师边剥蚕豆,边指导托儿观察、了解剥蚕豆的方法。 ——引导托儿说说里面的小蚕豆是什么样的。 3、品尝煮好的蚕豆。 ——鼓励托儿说说蚕豆的味道。 ——教师引导托儿知道蚕豆有营养,喜欢吃蚕豆。 教学反思: 从孩子的操作中,我发现有许多孩子在家从未剥过豆子,拿着豆子无从下手,的确对一些从没剥过豆子的幼儿来说,确有一定的难度。猜每颗毛豆里有几颗豆?对孩子有很大的吸引力,也成功地激发了孩子们剥豆的兴趣。 快乐的豆宝宝 篇5活动目标: 1、尝试在圆形的基础上建构椭圆形,能区别出圆形和椭圆形的不同。 2、能用一种颜色建构椭圆形。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认识了椭圆形和圆形、已学过插空心圆。 物质准备:各色雪花片、范例。 活动过程: 1、观察圆形与椭圆形,区别其不同之处。 出示空心圆形和空心椭圆形的范例 提问: 这是什么图形?他们有什么不同? 2、讨论建构方法。(愿意用语言表示。) 提问: 怎样把圆形变成椭圆形? 请个别幼儿上来进行尝试,将空心圆形变成空心椭圆形。 3、幼儿建构,教师指导。 提醒幼儿用一种颜色建构,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建构出蛋宝宝的手脚。 4、评价。 自由评价:向别人介绍自己将空心圆形变成空心椭圆形的方法。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让幼儿从中发现知识、学习知识、学会技能,以达到获取经验、建构概念,培养能力的目的。目标贴近孩子的生活。准备充分、选材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快乐的豆宝宝 篇6活动目标 1、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豆子从豆荚中蹦出来的样子。 2、能在同伴面前大胆地表现自己,感受音乐表演活动的快乐。 3、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幼儿观察豆子从豆荚中蹦出来的动态,丰富经验。 2、课件和电教设备。 3、故事《豆宝宝》。 4、在活动室的场地上粘贴四个豆荚的形象(黄色的轮廓,里面有若干个豆豆,分别是7粒黄豆、8粒红豆、9粒黑豆、10粒绿豆,豆豆上分别标有数字)。 5、音乐《豆荚曲》(《幽默曲》和《弹簧协奏曲》)。 活动过程 1、提问激发幼儿兴趣:小朋友,你知道豆豆是怎么从豆荚里出来的? 2、观看课件《豆荚裂开的过程》。 3、讲故事《豆宝宝》。引导幼儿想象自己变成豆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蹦出来……滚到地上……一系列动作。播放音乐。 4、尝试表现豆子从豆荚中蹦出来的动态。 (1)提问:豆子是怎样从豆荚里出来的?(学习词:蹦)。 请幼儿发挥想象,用动作表现豆子从豆荚中蹦出来的动态。 (2)看课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自己创编的动作。 (3)介绍四个大豆荚,引导幼儿观察:这是什么豆宝宝的家?数数这个家里可以住几个豆宝宝?请幼儿自选喜欢的豆荚住进去。 (4)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创编的动作。 (5)启发幼儿合作表现豆子们蹦出来的连续动作。 看课件,引导幼儿观察豆荚裂开时,豆子们连续蹦出来的动态。 听指挥,教师随乐说数字,“豆子”依次从豆荚中连续蹦出来。 (6)交换,再次游戏。 教学反思 幼儿在活动中兴趣浓厚,主动参与活动,不仅巩固了点数和认识颜色,而且提高了身体的协调能力,同时在合作游戏的过程中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在规则意识方面部分幼儿还有待提升。 中班主题活动教案《豆宝宝蹦出来》含反思这篇文章共2310字。 快乐的豆宝宝 篇7活动目标 1、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豆子从豆荚中蹦出来的样子。 2、能在同伴面前大胆地表现自己,感受音乐表演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观察豆子从豆荚中蹦出来的动态,丰富经验。 2、课件和电教设备。 3、故事《豆宝宝》。 4、在活动室的场地上粘贴四个豆荚的形象(黄色的轮廓,里面有若干个豆豆,分别是7粒黄豆、8粒红豆、9粒黑豆、10粒绿豆,豆豆上分别标有数字)。 5、音乐《豆荚曲》(《幽默曲》和《弹簧协奏曲》)。 活动过程 1、提问激发幼儿兴趣:小朋友,你知道豆豆是怎么从豆荚里出来的? 2、观看课件《豆荚裂开的过程》。 3、讲故事《豆宝宝》。引导幼儿想象自己变成豆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蹦出来……滚到地上……一系列动作。播放音乐。 4、尝试表现豆子从豆荚中蹦出来的动态。 (1)提问:豆子是怎样从豆荚里出来的?学习词:蹦。请幼儿发挥想象,用动作表现豆子从豆荚中蹦出来的动态。 (2)看课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自己创编的动作。 (3)介绍四个大豆荚,引导幼儿观察:这是什么豆宝宝的家?数数这个家里可以住几个豆宝宝?请幼儿自选喜欢的豆荚住进去。 (4)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创编的动作。 (5)启发幼儿合作表现豆子们蹦出来的连续动作。 看课件,引导幼儿观察豆荚裂开时,豆子们连续蹦出来的动态。 听指挥,教师随乐说数字,“豆子”依次从豆荚中连续蹦出来。 (6)交换,再次游戏。 教学反思 幼儿在活动中兴趣浓厚,主动参与活动,不仅巩固了点数和认识颜色,而且提高了身体的协调能力,同时在合作游戏的过程中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在规则意识方面部分幼儿还有待提升。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