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春日偶成
范文

春日偶成(精选12篇)

春日偶成 篇1

  春日偶成

  宋 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

  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

  【注释】

  1.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

  2.午天:指中午。

  3.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傍,一作“望”。傍,靠近,依靠。随,沿着。

  3.川:平原或河畔。

  4.时人:一作“旁人”。

  5.余心:我的心。余:一作“予”,我。

  6.将谓:就要说。将:乃,于是,就。

  7.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诵读提示】

  带着愉悦的心情读出春的美吧!第一句节奏轻快,跳跃“近”略重;第二句轻快嬉戏“傍花”略微上扬“随柳”较前上扬,“过”重音“前川”平调;第三句“余心乐”欢快上扬;第四句“偷闲”低声,“学少年——”一字一顿,最后延长上扬。

春日偶成 篇2

  《春日偶成》全诗色泽协调,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性格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务实功夫,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诗歌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全诗写出了诗人怀念少年时在故乡时的事情,表达了诗人心中对少年时代以及对故乡黄陂的怀念。小编在这里整理了《春日偶成》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春日偶成》阅读题目:

  ①诗中作者描绘了怎样的景象?(1分)

  ②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从哪句诗可以反映出来?(1分)

  《春日偶成》参考答案:

  ① 云淡风轻、春花烂漫、柳枝翠绿的春日景象。

  ②轻松自在、悠闲愉悦的心境。从“时人不识余心乐,将州偷闲学少年”的诗句中可以反映出来。

  《春日偶成》阅读题目:

  (1)春日里诗人被什么景色所感染?(2分)

  (2)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2分)

  《春日偶成》参考答案:

  12、(1)诗人被云淡风轻、春花烂漫的春日景色所感染(能写出春日景色得1分,简单描述得2分)。

  (2)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轻松、欢乐、愉悦的心境,从“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的诗句中可以看出来。

  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开头两句写云淡风轻、繁花垂柳,一片大自然的郁勃生机;第三句是诗意的转折和推进,第四句更进一步说明自己并非学少年偷闲春游,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哲理,以及对自然及宇宙的认识。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看似十分平淡,但如细细品味,却有几层意思在其中。其一,写自己春游所见、所感。云淡风轻,傍花随柳,寥寥数笔,不仅出色地勾画出了春景,而且强调了动感—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自己信步漫游,到处是艳美的鲜花,到处是袅娜多姿的绿柳,可谓“人在图画中”。其二,着重写自己留连忘返的心情。这种心情主要是通过‘近午天”、“过前川”六字自然而然地传达出来的。所谓“近午天”,并不是说自己时至中午才出来游春,而是用“近”来强调自己只顾春游忘了时间,用自已的突然发现来表现自己沉醉于大自然的心情。同样,“过前川”也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描写自己向河岸漫步的情况,而是用“过”来强调自己在春花绿柳的伴随下“过”了前面的河流才发现自己只顾游春,不知不觉已经走了很远很远。这样,这两句诗尽管描写的只是云风花柳等自然景观和作者喜爱它们的心情,但其中更隐括着一种作者要忘世脱俗的高稚情调,正是这种情调,才使他几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劳,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境界。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主要是诗人自己内心世界的直接抒发。本来,在云淡风轻的大好春色中漫游,在春花绿柳的簇拥中陶冶自己的情性,这应该是十分自然的事,但是,在扼杀人们性灵的封建时代,这似乎只应该是有些“狂”劲儿的少年人才能千,而须眉长者只应该端然危坐,摆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才行。然而,尽管程颢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尽管他写这首诗时很可能已经是一位蔼然长者,可他仍然无法抗拒大自然对他的吸引,做出一些为“时人”所不能理解的举动。这其中包括了他对自然真性的追求和理解,同时也包括了他对一般“时人”的嘲笑与讽刺,既表现了他对子人生价值的另一种认识,也表现出了他乐在其中,孤芳自赏的高雅。至此,一向被人们认为是道貌岸然的理学家也有意无意地披露了他性格的另一个侧面:他不仅生活在令人窒息的“理”的世界中,还是一个对大自然充满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只不过他的感情经常被“理”压抑和扭曲罢了。

  全诗色泽协调,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性格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务实功夫,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诗歌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全诗写出了诗人怀念少年时在故乡时的事情,表达了诗人心中对少年时代以及对故乡黄陂的怀念。

春日偶成 篇3

  师:现在,请大家自读《春日偶成》。在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准备讨论。

  学生自读。

  师:谁能说出诗题的意思?

  生:春日就是春天里的一天,偶是偶然,成就是写成。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完整的意思?

  生:春天里的一天,我看到美丽的景色,偶然生发出感想,写成了这首诗。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的程颢,他描写的是美好春景,充满了快乐。那究竟写了什么春景?

  生:诗中描写了淡云、轻风,还有花、柳、河。

  师:诗人外出是怎么游玩的?

  生:在花旁柳树下走过,到了前面的小河边。

  师:能再说点具体点吗?

  生:诗人一到野外,就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穿行在花丛之中,伴随着绿柳,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前面的小河边,多么快乐啊!

  师:讲得怎么样?

  生:说的不错。

  师:诗的前两句写春天的美景,写人在美景中行走,心中无比快乐。后两句还是写景吗?

  生:不是。

  师:那是写什么?

  生:后两句,写了诗人沉醉在大好春光里,实在是太快乐了,别人不知道,就让他们去说闲话吧,他怎么会知道我内心的快乐呢?

  生:“偷闲学少年”就是忙里抽空,像少年一样,欣赏这美景,几乎忘了周围的一切,哪里还管旁人说长道短呢?

  师:那这两句写出来诗人的什么?

  生:写出了诗人的心情,非常快乐。

  师:本首诗一二句写景,三四句抒情,表现了诗人内心独有的快乐,用上一句老话来评价,便是——情景交融!

  师: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诗。

  【评析】这一个教学片断由分析题目开始入手,接着由景及行到乐,突出了诗人穿行在美丽的鲜花柳树丛中的景象,表现了诗人陶醉在大好春光之中;继而由景生情,强调了诗人与春日美景情景相通,几乎像少年一样到了忘我境界,最后总结归纳出“情景交融”,学生对整首诗的理解也就更深入了。在这一片断的教学中,教师充分引导学生,学生也能主动发挥主动性,这样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效果较好。

春日偶成 篇4

  春日偶成教学反思

  《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的作品。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触景生情,意兴所至而写下的。在教学这首诗时,我主要从三方面入手:1、从诗的题目入手。引领学生抓题目的中心“偶”字,知道了此首诗是作者在郊外游玩,陶醉大自然之中,即兴写的一首诗,所以说是春日偶成。诗中景物的描写清新恬静,没有雕琢的痕迹,浓浓的诗意自然从诗人的笔端流出。前两句写天空飘着淡淡的白云,春风轻轻地拂着人面,时当近午,我漫步于野花之间,随着一行垂柳来到河边。诗人为什么会来到河边?那是美好春色的自然吸引,诗人感觉自己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2、抓住诗的“眼睛”。作为一首古诗来讲,要让一位学生都能知道这首诗的意思,这样的教学任务并不难。可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古诗,那就很难。于是我试着从诗眼入手,学生能抓住诗的眼睛“乐”字来学习本首诗就相对的要容易些。首先是让学生找哪些美景是让诗人乐在其中的,“云淡”、风清”、“花”、“柳”、“川”。就是这这样风和日丽的日子让作者沉醉其中,就连路人也是笑他偷闲出来玩耍呢。3、课外扩展。结合课后练习四,进行说写训练,体会诗人春游的快乐。在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后,展开想象,如:我看到这美丽的春景,我的心情会怎样?我又会怎样表现?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带入诗里,就能很自然地体会到诗人的那份快乐了。教学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应该从多方角度去引导学生诵读这首诗,比如是想象诗歌诵,比如是想象写话时,还可以插入有关春天的视频介绍,要多方感官去沉浸和体会作者的“乐”;引导学生在大体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通过看图朗读、听音乐朗读,媒体出示等多种形式反复体会诗歌的语言和意境,边读边想像,让学生真正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古诗《春日偶成》教学随笔

  我国的古诗具有别具一格的艺术和美学特质,是世界诗歌园林中的一株奇葩。如何把我国的古诗这一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给学生,是我们教师的一项十分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但是,古诗的教学是一门极具艺术性的工作,如果采用常规教学,往往会使小学生感到古诗枯燥、乏味、晦涩难懂。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消除对学习古诗的惧怕心理呢?这就是我们教师需要共同切磋解决的问题。

  在《春日偶成》这首古诗教学设计时,我尝试采用了电视中“闯关答题”这一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教学,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首先,我把学习古诗的方法归纳为六大步:知诗人、释诗题、读诗文、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接着让学生根据方法自学古诗,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在全班组织交流,进行“闯关答题”,过关斩将。第一关:“知诗人”,让学生知道诗的作者——宋代诗人程颢的诗的特点,他的诗大都描写山水闲居生活。第二关:“释诗题”,让学生懂得了这首诗所写的大体内容。然后,出示教学挂图,让学生边欣赏教学挂图边听录音,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跟随诗人去野外郊游。第三关:“读诗文”,首先请学生板演画出古诗的节奏,然后让学生尝试阅读,读出古诗的节奏、韵味。第三关:“明诗意”:先让学生对照插图理解诗句中的关键字,再说出诗句的意思。根据诗意进行文本拓展补白训练,读了前两句诗要求学生说说描写春天的成语;结合后两句让学生说说能表达诗人此时此刻心情的词语,古时“我”还有哪几种表达方式?从而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最后两关:“入诗境”、“悟诗情”:请一名学生描述诗中所写的景色,其它同学闭上眼睛想象诗的意境,悟诗情,然后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说出诗的内容和抒发的感情,学习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再次指导学生把诗所表达的情境通过自己的口读出来,背出来,让这首诗永远保留在自己记忆的长河中。布置课外作业:进行文本内容的延伸,将课内引向课外,让学生课后继续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为下一课的古诗朗诵比赛做准备。

  有幸的是我的这堂随堂课得到了学校领导的点评,真是受益匪浅。这堂课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环环紧扣,同学们学习古诗兴趣盈然,师生配合默契。从学生的发言情况看,90%以上的同学都理解了这首诗,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部分学生朗读非常有感情,得到了听课老师的赞赏。就连平时理解接受能力较差的同学也能当场背诵这首诗了。“yeah!”……亟待改进的是:一、“闯关答题”模式有关细节还需进一步完善。二、理解诗意时要板书关键字义,要充分发挥好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三、进一步加强读的训练,读中解意,读中悟情。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通过本堂课的古诗教学尝试,我深有感触:课堂教学设计确实是一门艺术,值得我们去潜心研究,大胆创新。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继续虚心向其它老师学习,以人为镜,教学相长。

  《春日偶成》教学随笔

  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间,传诵不已,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

  古诗文的教育在我们学校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从一年级开始的古诗词背诵让每个孩子都能熟练地背上五六十首。

  但在教学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古诗虽然背得滚瓜烂熟,但是讲不清诗文的意思。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古诗教学中不求甚解。

  今天,我在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程颢的《春日偶成》。我事先要求孩子们在熟读古诗文的基础上,借助工具书大体上了解古诗的意思。在学习〈〈春日偶成〉〉时,笔者试着问学生:“诗中‘傍花随柳过前川’的‘傍’是什么意思?”有的学生竟然回答“傍”是“傍晚”的意思,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后来我让学生通过查字典知道了诗中的“傍”和“随”都是“跟随”的意思。照这样诗句就解释为:我跟随花丛和柳树……这样显而易见是不妥帖,那该怎么译呢?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我在花丛柳林间穿行……

  真的希望,通过这样的学习,在孩子们在背出古诗的同时能知道诗句的意思,并且能更好地领会其中的意境。

春日偶成 篇5

  佚名

  教学要求:

  1、了解两首古诗的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的作者的相关知识。

  3理解诗句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学习第一首

  1、解释诗题,简单介绍诗人。

  (1)《江南春》作者唐代诗人杜牧。

  (2)释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

  (3)一二句写今:

  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

  (4)三四句吊古:

  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经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二、学习第二首

  1、解释诗题,简单介绍诗人。

  (1)《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

  (2)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2、一二句写景:

  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3、三四句抒情:

  身处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4、指导反复朗读,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三、请学生搜集有关描绘春天美丽景色的古诗并背诵。

春日偶成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

  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

  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

  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

  来。

  教学准备:

  1、师生查找有关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2、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 全诗描写了江南

  春天的绮丽景色。

  3、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

  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

  “四百八十寺”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大致即可)

  三、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

  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

  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2、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

  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3、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

  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

  意境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6、练习背诵古诗。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江南春》。

  3、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

  配一幅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诗题导入

  1、背诵《江南春》。

  2、师: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歌。

  (板书诗题:春日偶成)教师简介作者程颢。[程颢(1032-1085),北宋

  著名儒家学者。字伯淳,号明道。河南洛阳人。少年时曾与胞弟程颐同学于当

  时名儒周敦颐。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

  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

  等职。在政治下,他虽然坚决反对王安石新政,但并不成司马光等旧党官僚东

  山再起后对王安石集团贬逐无遗的政策。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

  奠基者,世称“二程”。因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故世称其学为“洛学”]

  二、自读古诗,疏通文字

  1、学生自由读《春日偶成》。(要求同前首)

  2、集体交流对诗歌的理解。

  (1) 指名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互相启发。

  (2) 边读边引导想象,逐句谈理解。

  (3) 师生小结:一、二句写景——云淡、风清、花红、柳绿,加上

  近午的阳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三、

  四句抒情——生处这宜人的春色中,诗人完全陶醉了,可有谁

  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三、反复品味,精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程颢怎样的心情?

  2、集体交流,通过诵读、言说表达自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3、反复练读,熟读成诵。

  四、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1、学生再读两首古诗,思考:读了这两首写春景的古诗,你想到了什么?然后交流。(提倡引用诗中原句,学以致用。)

  2、回忆自己看到的春景,开展“春游归来”赛诗会(既可背诵其它写春天的古诗,又可以自己创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春日偶成》。

  2、改写《春日偶成》。(将古诗变为白话文)

  3、办手抄报:“诗歌里的春天”。(★选做)

春日偶成 篇7

  教学内容(课时) 《春日偶成》(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含板书设计) 调整修改 一、复习导入 1、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江南春》,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2、在这美好的春光里,你们最想干什么?(春游去、放风筝、……) 3、师:热情的春姑娘向大家发出了这么多邀请,北宋有一位大诗人程颢也加入了春游的队伍,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春日偶成》。 4、这位大诗人就是程颢。出示:程颢(1032-1085),北宋著名儒家学者。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河南洛阳人。他与其弟程颐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他们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他的诗大分为两类,一类是申述理学宗旨和描写山水闲居生活。 5、这首《春日偶成》应该是属于——描写山水闲居生活的。齐读诗题,解题:春日就是春天里的一天,偶我们可以组一个词——偶然,成在这里的意思是?(写成)诗人为什么会偶然写成这首诗呢?(诗人看到美丽的春色,偶然生出灵感,诗兴大发,写成了这首诗歌。) 那谁能连起来完整地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春天里的一天,诗人看到美丽的春色,偶然生出灵感,诗兴大发,写成了这首诗歌。) 二、范读正音,读出韵律。 1、 要学好一首诗,首先得读通读准,这首诗里的字都是熟面孔,相信这难不倒大家。其次,诗歌诗歌,就像唱歌一样,还得读出节奏韵律。(板书:读出韵律)下面听课文录音来读一读,同学们可以根据老师的朗读来试着画画节奏。 2、 听录音读,自由朗读。 3、 指名读,相机正音。 4、齐读。 三、读出画面。 过渡:诗人究竟看到些什么美景才会偶然有了灵感而诗兴大发呢?我们读诗还得读出画面。(板书:读出画面)我们首先来读读诗的一二两句。 1、品读一、二句 可以紧扣诗句中你读来最有感觉的字词,试着展开联想,用文字把你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如果碰到一些不理解的地方,可以作上记号,一会我们一起来交流。(出示学习目标:细细品读前两句诗:1、紧扣诗句中你读来最有感觉的字词,试着展开联想,用文字把你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2、圈画出你不理解的地方。) 2、交流。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你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了,更能够走进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哪位同学来给我们描述一下。 (2)、来到郊外,你只看到了这些景物吗?你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远处的连绵起伏的山穿上了青色的外衣,清澈见底的小河中鱼儿在自由自在地游玩嬉戏,小草悄悄地探出了小脑袋,树上的黄鹂鸟在欢快地歌唱……) (3)、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解词:傍:靠近。 随:沿着。 过:到。前川:前面的小河。川字一看就知道是“河”,这是一个象形字。 (4)、这么美的景色,你能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描绘吗? (春光明媚、姹紫嫣红、风和日丽、莺歌燕舞、草长莺飞、春光明媚、姹紫嫣红) (5)、能把这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接近中午,我走出了家门,天上的云淡淡的,风轻轻的,我被眼前的景色陶醉了,穿行于花丛绿柳之中,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前面河边了。) (6)、看着大家描绘的一幅幅画面,老师知道大家已深深地走进了古诗,展现了你们的丰富的想象力,并融进了自己的深切感受。是呀,淡淡的白云,轻轻的春风,鲜艳的花朵,依依的绿柳,都在近午的暖融融的日光里,营造成了一种大好春色,怎不令人怡然生爱?真美,把诗句读一读,能读美吗? 四、读出情感 1、品读三、四句 (1)、读诗除了读出韵律、读出画面,还要读出情感来。(板书:读出情感)请你细细品读三四两句诗,从中找出最能表现诗人当时心情的一个字。(乐) 大诗人程颢整天忙着研究学问,就像我们整天学习一样,今天他为什么会这么高兴呢?看书上的插图,他笑得那么灿烂,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你理解吗? (他看到景色很美丽,所以微笑!、他感到难得的轻松愉悦,所以笑。这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内心快乐,偷着乐。) (评价:你们可真是他的知音。揣摩的很有见地,不仅丰富了诗人的感受,而且更多地融进了自己的理解。) (2)、但是 ,当时的人们理解他的心情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 解词:时人:当时的人。 识:知道、理解。 余:我。(你知道“我”在古代还有哪几种称谓吗?台、吾、余、印) 谓:认为。 偷闲:忙里偷闲。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人们不知道此时我的心里是多么快乐,还以为我是在学年轻人的样子,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去玩耍呢。) 是呀,因为诗人平时忙于讲学,整个心思用在了传经布道上,哪有闲暇赏花观柳、沉醉于春光之中呢?今天,偶然出门散散心,适逢风和日丽,花香柳眉。作者这份痴迷的模样,如痴如醉,简直返老还童一般,别人怎么不认为他是一个老孩童——将谓偷闲学少年。 (3)、能读出诗人的这种快乐吗?(指名读,齐读) (4)、小结:这首诗一、二两句写景,三四两句抒情,表现了内心读后的欢乐情怀,有景有情,可以说是——情景交融。写诗如此,我们平时写作文也是如此,在写景中可以加入自己的感情,抒发自己的心情。 2、对比感悟。 编写教材的学者对于每一篇课文的选择和编排都有着独特的用意,可以说是匠心独运。回顾一下我们上学期所学的24课《古诗两首》:《元日》和《江雪》。它们有着相同点,那就是都是描写冬日的景象,但又表达着作者不同的情感:《元日》在热闹中蕴含着王安石对于推行新政的一种理想与期盼;《江雪》在孤独寂寞中寄托着柳宗元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 与《春日偶成》编排在一起的是《江南春》,那么你觉得这两首诗又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呢? 请小组四个人合作讨论,然后请一位代表来表达你们一组的意见。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总结:是呀,一样的春景,两样的心境,同样是将春景描写得如此美丽,但前者流露着对南朝灭亡的惋惜,一种伤感之情油然而生;而后者则将自己的快乐表达得淋漓尽致。) 再一次痛痛快快地读出诗人的快乐! 五、拓展延伸。 自古以来春天一直是文人墨客所描绘和歌颂的对象,今天老师也从中撷取了我自己喜欢的两首描绘春天的诗,请你们自己来读一读。参照学习古诗的步骤,看看你们能从中读出什么样的情感。(出示:《春夜洛城闻笛》和《送元二使安西》)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所以第一首应是表达了诗人浓厚的思乡之情;第二首表达了诗人深挚的惜别之情) 六、课后作业: 你心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可以用诗、用画、用歌来表达你心中的春天。       教后反思 一看到这首诗就很是喜欢:“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那绿的草,红的花,欢快的鸟带给人美的遐思,淡淡的云,轻轻的风,每个字都浸透的美的体味。诗人用精炼而浅显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唯美的画卷。这一美景,不仅成为诗人记忆中难以磨灭的印记,也感动了生活在当今快节奏生活中的我。“色不迷人人自迷,景不醉人人自醉”,这首诗让我深深地沉醉在了这个美丽的场景,沉醉于这有着无限魅力的春天。 一直没有上过古诗的公开课,这次也算是个挑战吧。结合学校“互动课堂,学成导航”的教学模式,我在此课设计了三个主要的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 一是通过品读一二两句诗,让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在这两句中,诗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稍做点染,就勾勒出风和日丽,色调和谐的春日美景,使人心领神会,入其境中。 我充分给予学生时间,让他们的思维自由驰骋,紧扣其中的关键词,用文字描绘出这样一幅美丽的画卷。确实不能低估学生的实力,他们所描绘的画面让我非常惊叹,这也就为体会诗人的“乐”铺设了很好的感情基调。 二是让学生由景入境,揣摩诗人内心的快乐。让学生紧扣一个“乐”字,用“时人”的误解来映衬内心的欢乐,用“偷闲”来体会诗人望白云,迎轻风,流连花柳,徜徉河畔,悠然自得之态,让学生反复品读,反复吟诵,读出了一个如顽童的老人,读出了一份悠然自得。 三是让对比读诗。借鉴上学期学过的《元日》与《江雪》两首诗的对比,让学生揣摩编者将《江南春》与《春日偶成》归于一课的用意。由于有了前两首诗异同之处的范例,学生们自然就比较容易地读出了这两首诗的异同之处,不仅更深刻地体会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更学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为今后的自主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虽然顺利地完成了40分钟的教学,但自我感觉并不是很好,觉得这节课还存在着很大的遗憾。 1、忽略了学习诗歌比较重要的“明诗意”这一环节。诗歌不是白话文,其中总有较多的词语是学生不能明确理解的,如果让他们共同探讨也不一定能得出答案。作为一节公开课,总想让每个环节都顺利地“走过场”,于是索性就将这一环节淡化了。想在想来,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学生虽然粗略地明白的诗歌的意思,但是对于其中几个生僻的字还是一知半解,并没有真正地学会这首诗。其实,当学生出现迷茫时,我应该给予他们正确地引导,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效率。 2、不能正确地对待学生学习环节中出现的错误。当学生把“傍”理解为“傍晚”时,我应该让学生再去读“近午天”这几个字,这样学生自然就不会再出现这种理解的错误。其实,课堂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出现错误的过程,而作为一堂公开课,我更追求的是表面的“流畅”,忽略了学生是一个个有着独特个性的活生生的知识的“探索者”,没有很好地定位自己与学生的角色。 3、“导航学习”流于形式。四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毕竟有限,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努力地牵着他们的手在走,特意设计的几个环节也避免不了“牵”的套路。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语言上,都是努力地引着他们往自己预设的答案上走,并没有真正放手让他们自主学,自主探究。 其实,要真正做到“互动课堂,学成导航”,感觉教师要做的前期工作还有很多。其中正确的引导学生预习就是一个很大的前提,否则学生对于所学的内容还是比较迷茫的。其次,还要对班上的学生恰到好处地分成学习小组,选好组长。同一学习层次的学生分成一小组利于他们的交流,容易产生思维的碰撞,但不利于后进生的进步。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分成一小组有利于后进生的前进,但他们几乎就没有发言的机会,容易造成小组内的“一言堂”。而且,如何来检查既定目标是否实现,当课堂上出现不同的见解时,我们老师会不会让他们 真正地畅所欲言,会不会正确地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感想,短短的40分钟够吗?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到实践中探索,不断改进。  

春日偶成 篇8

  (一)

  教学要求:

  1、了解两首古诗的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的作者的相关知识。

  3理解诗句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首

  1、解释诗题,简单介绍诗人。

  (1)《江南春》作者唐代诗人杜牧。

  (2)释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

  (3)一二句写今:

  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

  (4)三四句吊古:

  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经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二、学习第二首

  1、解释诗题,简单介绍诗人。

  (1)《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

  (2)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2、一二句写景:

  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3、三四句抒情:

  身处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4、指导反复朗读,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三、请学生搜集有关描绘春天美丽景色的古诗并背诵。

  (二)

  《江南春》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春天的美景。

  2、用自己的话说说我们学校春天的美景,(小花园、植物园、苗苗常青园)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教学重难点:

  用自己的话描述校园的美景。

  教学准备:

  自由游览、观赏各园的景色。

  一、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关于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春晓》、《咏柳》等。

  二、学习古诗《江南春》

  1、板书课题《江南春》

  2、解题:江南:指长江以南的地区。这是一首描写江南春光的绝句。

  3、学习生字词

  (1)自己读

  (2)注意字的写法:(莺、旗)

  (3)需要理解的词语

  酒旗:挂在酒店门前做招牌的一面小旗

  4、朗读诗句

  根据注释说上面讲的词语的意思,试着讲讲诗的大意。

  (1)请三四位同学读诗后,再各自朗读。闭上眼睛,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色,让头脑中产生画面。

  (2)根据诗句,说说看到的景物。

  在江南一带,到处可以听到莺的啼叫。百花开放、山青水绿,在邻近水边的村镇酒家的酒幔子在风中飘扬。

  南朝的各代皇帝所建许多寺庙。

  佛寺中的这亭台楼阁在蒙蒙的春雨中留着。

  5、体会诗句描写的意境

  (1)那些景物写江南的春天?

  黄莺啼叫,百花争艳,青山绿水,依山*水的小镇,迎风飘扬的酒旗。

  (2)写出了什么特点?

  江南景色的秀丽。

  6、指导朗读(标出句逗的停顿)见书本

  7、巩固练习

  (1)同桌互相朗读试背,并说说诗意。

  (2)请一两位同学说说诗意后,让大家补充。

  (3)抄写两遍古诗。

春日偶成 篇9

  春日偶成教学反思

  《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的作品。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触景生情,意兴所至而写下的。

  在教学这首诗时,我主要从三方面入手:

  1、从诗的题目入手。在上课开始,引领学生抓题目的中心“偶”字,知道了此首诗是作者在郊外游玩,陶醉大自然之中,触景生情写得。同时联系其他诗人在游山玩水时由于意兴所至,往往是佳作传诵久远,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是因李白的“情”到深处才有感而发。所以这样发自内心的声音才会更打动人。这也正是“偶”字的妙用。

  2、抓住诗的“眼睛”。作为一首古诗来讲,要让一位学生都能知道这首诗的意思,这样的教学任务并不难。可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古诗,那就很难。于是我试着从诗眼入手,学生能抓住诗的眼睛“乐”字来学习本首诗就相对的要容易些。首先是让学生找哪些美景是让诗人乐在其中的,“云淡”、“风清”、“花”、“柳”、“川”。就是这这样风和日丽的日子让作者沉醉其中,就连路人也是笑他偷闲出来玩耍呢。

  3、课外扩展。由于这两首古诗都是有关“春天”,所以布置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春天”的诗,于是在课上,我也把朱熹的《春日》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让学生能够更多的了解祖国的文字魅力,特别是古诗文的学习。

  总结了这节课的大概思路,同时也有幸得到了杨老师和汪老师的指导帮忙,觉得这首诗的教学还可以从两首诗的联系入手,同时要从多方角度去引导学生诵读这首诗,比如是想象诗歌诵,比如是想象写话,同时还可以插入有关春天的视频介绍,要多方感官去沉浸和体会作者的“乐”。

  寻找春天——古诗《春日偶成》教学拾粹

  今天教学《春日偶成》。

  全诗如下:

  云淡风轻近午天,

  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

  程颢(北宋)

  我主要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通读全诗,把握主要内容。

  在老师的带领之下,数遍朗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诗中在做些什么?从整体上把握全诗的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对故事的情节还是情有独钟的。为了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我在范读的时候,故意夸张地重读了“过”字,果然有学生发现了——春游。

  没错。春游时是什么样情景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朗读。

  二、抓住情节,感受心情。

  1、出示:

  云淡风轻近午天,

  傍花随柳过前川。

  从“云淡风轻近午天”你知道了什么?时间。

  想一想那个时候是什么样的云?什么样的风?这就是吹面不寒杨柳风啊。“近午天”应该是一天之中最为温暖的时候,想一想天上的朵朵白云轻轻地飘着,太阳暖暖地照着,和风徐徐地吹着,已然过到中午的时候了。应该说作者的春游选择了一个好的天气,好的天气也就有了好的心情。

  作者一路上都看到了些什么呢?

  “花”“柳”让你想到了什么?迎春花、桃花、梨花、杏花……真是万紫千红;绿柳依依,让人心旷神怡,真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绦垂下绿丝绦”啊。

  再来看看“傍”字,这个字不是“傍晚”之意,而是陪伴的意思,想一想,作者的是一次怎样的春游呢?鲜花簇拥,有花儿相伴,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随”也不简单,一排排、一棵棵的柳树在为作者引路呢?

  这样美好的旅程怎能不让人深深沉醉,所以什么一路走来,就忘记了时间“近午天”了,也忘记了路途“过前川”了。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美美地读上两遍这两句诗。

  2、出示:

  时人不识余心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

  作者这份痴迷的模样,如痴如醉,恣肆颠狂,简直返老还童一般,别人怎么不认为他是一个老孩童——将谓偷闲学少年。

  三、立足春字,拓展古诗。

  本文是描写春天古诗的杰出代表,不仅抓住了春天景物的特点,而且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春游的感受。想一想,还有哪些春天的诗?

  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这是孟浩然的春天。

  早春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是杜甫的春天。

  ……

  同学们,你心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呢?你可以用画、用诗、用歌来表达,这是今天的作业。

春日偶成 篇10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古诗两首》中的《江南春》,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诗《春日偶成》。在1000多年前的一个春天里,北宋诗人程颢(出示程颢图片,注音hào)踏春郊游,由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师:听了老师的叙述,你能通过自己的理解说出题目的意思吗?(提示:春日:春天里的一天,偶:偶然,成:写成)

  生:春天里的一天,我偶然写成了一首诗。

  师:程颢偶然写成的这首诗后来竟成了脍炙人口、流传千年的经典名诗!它的魅力何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欣赏它。(出示全诗)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板书:读准)

  指名二三个学生朗读,正音。

  师:古诗是有节奏的。(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诗,范读)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将它读顺。(板书:读顺)

  指名二三个学生朗读。齐读。

  师:这首诗你能读懂吗?确实有难度。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字词解释,借助插图,思考这首诗的意思。(出示:近午天:接近中午,傍:靠近,随:沿着,过:来到,川:河流,时人:当时的人,识:知道,余:我,将谓:可能会说,偷闲:偷懒贪玩。)(板书:读懂)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同桌可以交流。

  师:同学们,你理解了哪些诗句的意思?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学习成果。

  学生试说,教师注意引导和纠正。

  师: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都说出来?

  学生试说,教师注意引导和纠正。(淡淡的云飘浮在天空,轻轻的风吹拂着大地,时间已接近中午了。我靠近花丛,沿着柳树,来到了前面的河流边。当时的人不知道我心中的快乐,可能会说我像少年人一样偷懒贪玩呢!)

  师:我们已经大致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但还不够,我们还要将这首诗读透。(板书:读透)

  师:各位同学,现在你就是程颢,我想请教一下,你在这首诗中描绘了哪些春景?

  生:云、风、花、柳、川(板书:云、风、花、柳、川)

  师:(动情描述,并配以图片和音乐)白云淡淡,春风轻轻,日光和煦,百花吐艳,绿柳垂条,碧水悠悠。程大诗人,你披花拂柳,穿行其中,应该很舒畅吧!你能带着这种舒畅的感觉吟诵你的前两句诗吗?

  指名学生朗读,评价。

  师:除了这些之外,你还看到了什么美景?你是诗人,不要只说一个词,能不能用一两句话描绘一下?

  学生描绘春景,教师予以引导和评价。

  师:哦,原来程大诗人看到了这么多美景。(出示春景图)欣赏着这样的美景,你心情如何?诗中有反映吗?(余心乐)(板书:乐)那请你带着愉快的心情再次吟诵一下前两句诗。

  生再读诗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师:同学们,如果你处在这样的美景中,你会做些什么?(要求将连动句说清楚说具体)

  生1:太开心了,我编了个柳条帽子戴。

  生2:我也很开心,我欣赏花朵上的蝴蝶了。

  生3: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我在河边逗小鱼和蝌蚪玩。

  ……

  都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表演出来!

  师:你们真有意思!诗人程颢是个大学问家,整天忙着做学问和讲课,今天难得有空出来,看到如此美丽的春景,他也做出了像你们一样的举动。那些在地里劳动的庄稼人、在河边洗衣的姑娘们看到这样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做出这样的举动觉得非常奇怪。他们会说什么呢?

  学生想象说话。

  师:诗人介意别人对他的议论吗?(这从他脸上的表情就可以看出来)但如果老师让你替诗人解释一下,你会怎么说?

  生:乡邻们,我做出这样的举动,是因为我看到美丽的春景心中快乐呀!

  师:由此可见,作者写乡邻们对他的议论,实际上是为了突出自己心中的——快乐!(指板书)谁能快快乐乐地读一读这两句诗?

  指名学生朗读,评价。(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师:程颢在这首诗中先描写了美丽的春景,(板书:写景)再抒发了快乐的心情(板书:抒情),由景生情,情景交融,令人百读不厌。我们再来读一读。

  指名学生朗读,评价。齐读。

  师:优美的诗篇应该储存在大脑里,请读熟这首诗。(板书:读熟)

  指名有感情地背诵,齐背。

  师:课后,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将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现代的记叙文,题目就是《春日偶成》改写,看谁写得好!(板书:读写)

  板书设计:

  春日偶成                  读准

  写景:云、风、花、柳、川         读顺

  抒情:乐                         读懂

  读透

  读熟

  读写

春日偶成 篇11

  《 古诗两首》《江南春》《春日偶成》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41

  《 古诗两首》《江南春》《春日偶成》教学设计

  ★ 一、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有两首诗,一首是《江南春》,一首是《春日偶成》。

  《江南春》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

  《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 二、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

  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 全诗描写了江南

  春天的绮丽景色。

  3、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

  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

  “四百八十寺”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大致即可)

  三、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

  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

  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2、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

  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3、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

  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

  意境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6、练习背诵古诗。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江南春》。

  3、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  

  配一幅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诗题导入

  1、背诵《江南春》。

  2、师: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歌。

  (板书诗题:春日偶成)教师简介作者程颢。[程颢(1032-1085),北宋

  著名儒家学者。字伯淳,号明道。河南洛阳人。少年时曾与胞弟程颐同学于当

  时名儒周敦颐。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

  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

  等职。在政治下,他虽然坚决反对王安石新政,但并不成司马光等旧党官僚东

  山再起后对王安石集团贬逐无遗的政策。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

  奠基者,世称“二程”。因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故世称其学为“洛学”]

  二、自读古诗,疏通文字

  1、学生自由读《春日偶成》。(要求同前首)

  2、集体交流对诗歌的理解。

  (1)指名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互相启发。

  (2)边读边引导想象,逐句谈理解。

  (3)师生小结:一、二句写景——云淡、风清、花红、柳绿,加上

  近午的阳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三、

  四句抒情——生处这宜人的春色中,诗人完全陶醉了,可有谁

  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三、反复品味,精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程颢怎样的心情?

  2、集体交流,通过诵读、言说表达自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3、反复练读,熟读成诵。

  四、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1、学生再读两首古诗,思考:读了这两首写春景的古诗,你想到了什么?然后交流。(提倡引用诗中原句,学以致用。)

  2、回忆自己看到的春景,开展“春游归来”赛诗会(既可背诵其它写春天的古诗,又可以自己创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春日偶成》。

  2、改写《春日偶成》。(将古诗变为白话文)  

  3、办手抄报:“诗歌里的春天”。(★选做)

  ★ 六、板书设计:

  江南春(杜牧)

  莺啼   绿映红      (写景)

  村郭   酒旗风

  南朝   寺          (抒情)

  楼台   烟雨中

  (忧国忧民)

  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       余心乐

  傍花随

  转载自湟小教育教学网

春日偶成 篇12

  【教学目标】

  道德目标:遵守纪律,团结合作,积极进取

  情知目标;乐于分享,能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尊重他人,能仔细聆听他人的发言

  认知目标:

  1、自读古诗,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音乐美。 

  2、在自读、理解的基础上,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4、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手段】自学+讲解+讨论互学

  【教学过程】

  过程

  修改意见

  互阅作业

  互阅《补充习题》二(1)三(1)

  感情调节

  1、 全班齐背《江南春》

  2、 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

  3、 板书课题,齐读,解释

  4、 简介程颢

  自学

  要求:(1)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2)边读诗句边想诗句的意思

  互帮

  1、 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诗句,互相启发

  2、 解释“余”

  3、 小结:一二两句写景,三四两句抒情

  释疑

  反复品读,精读古诗

  自学提示:

  1、 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2、 指名交流:《春日偶成》:表现了诗人在春天无比高兴、愉悦的心情。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练习背诵:自由练习背诵,同桌互背,小组比赛背,指名背诵,齐背。

  反思

  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适度作业量

  《补充习题》第二题

  板书设计

  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       余心乐

  傍花随柳

  【知者加速】

  回忆自己所看到的春景,开展“春游归来”赛诗会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4 6: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