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陈太丘与友期 |
范文 | 陈太丘与友期(通用14篇) 陈太丘与友期 篇1执教人 黄现明 【教学目标 】 1.读懂课文,能讲译,能理解课文的主旨。 2.积累文言词语,提高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 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引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咏雪》,文中主要赞颂的人物是谁?(东晋才女谢道韫)赞美了她什么呢?(聪明有才学。)我们现在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看主人公是谁?主旨是什么? 二.老师范读,学生齐读,然后再叫一个学生单独读,读后让学生评论正误优劣。 三.学生自学课文并讨论。(可让学生先分组讨论,再全班讨论) 1.读懂课文并翻译。 2.讨论“研讨与练习”中一、二两题中属这课的内容。 3.学生提问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若学生没有提出以下问题就由老师提问: ○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主旨是什么? ○2本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 ○3在《世说新语》中《咏雪》列入“言语”,《陈太丘与友期》列入“方正”,这是为什么? 四.先让学生读无标点的原文,再叫学生自读课文,看谁能先背诵。 五.学生课堂做练习,如有时间就课内订正。(或留作课外作业 。如有时间可让学生即兴表演。)—————下课! 《世说新语》两则 练习题 1.为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 ①撒盐空中差可拟( chā )( nǐ ) ②太丘舍去( shě ) ③尊君在不(fǒu) ④无奕(yì ) ⑤友人惭(cán ) ⑥雪骤( zhòu ) ⑦非人哉 (zāi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撒盐空中差可拟( 大致,差不多 )(相比 ) ○2未若柳絮因风起(乘着,趁着 ) ○3过中不至(到 ) ○4相委而去( 丢下 ) ○5讲论文义(讲解 )(讨论 ) ○6去而乃至( 才 )( 到 ) ○7俄而雪骤( 不久,一会儿 )(急速,大 ) ○8太丘舍去(放弃,即不再等候)(离开,就走了) ○9与友期行(约定)(同行) ○10与儿女讲论文义(这儿当“子侄辈”讲) ○11下车引之(牵,拉) ○12入门不顾(回头看) 3.翻译下列句子。 ○1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不如(比作)柳絮乘着大风飘起。 ○2待君久不至,已去。 翻译:(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都没到,(他)已经走了。 ○3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翻译:真不叫人哪!和别人约 好一起走,却把别人丢下,独自走了。 ○4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父亲的朋友感到惭 愧,便从车上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己的 家门。 5 .填空。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 南朝宋 (朝代)人 刘义庆 (姓名)组织编写的。 ○2“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练地交待了时间“ 寒雪日 ”、地点“ 内集 ”、人物“ 谢太傅”“与儿女 ”、事件“ 讲论文义 ”等要素。 6.课外自读理解。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日痴如此,何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世说新语》两则 练习题 1.为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 ①撒盐空中差可拟( )( ) ②太丘舍去( ) ③尊君在不( ) ④无奕( ) ⑤友人惭( ) ⑥雪骤( ) ⑦非人哉 (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撒盐空中差可拟( )( ) ○2未若柳絮因风起( ) ○3过中不至( ) ○4相委而去( ) ○5讲论文义( )( ) ○6去而乃至( )( ) ○7俄而雪骤( )( ) ○8太丘舍去( )( ) ○9与友期行( )( ) ○10与儿女讲论文义( ) ○11下车引之( ) ○12入门不顾( ) 3.翻译下列句子。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待君久不至,一已去。 ○3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填空。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 (朝代)人 (姓名)组织编写的。 ○2“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练地交待了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等要素。 6.课外自读理解。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日痴如此,何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陈太丘与友期 篇2山东省兖州市第十五中学 闫宪富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 2.欣赏生动的故事情节 3.诚信做人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设计 一、情境切入 出示课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表现了少年司马光的机智聪明,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表现机智聪明少年的文章《陈太丘与友期》,选自《世说新语》。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2.指名读,注意把握语气、语调 3.评议朗读中的精彩处或不足处 4.分角色读:一生读叙述性语言,男生读友人语言,女生读元方语言。 三、疏通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翻译全文,如有疑难同学间交流。 2.解释加线词语: 陈太丘与友期 期日中 太丘舍去 下车引之 入门不顾 3.请三位同学翻译文章,其他同学帮助更正。 四、背诵课文 五、复述故事 要求:复述不同于背诵,它允许有个人的合理想象和再创作。 六、人物画廊 1.本文描写了几个人物?重点描写的人物有几个?(友人、元方) 2.文章通过哪些方法来描写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请分别找出有关语句。 3.个性品读 画出人物对话,并品味人物语言。 ⑴首先揣摩友人的两处语言应分别用怎样的语气读? 提示:第一处(询问、客气),第二处(愤怒、音调高) ⑵元方会用怎样的语气回答? 提示:第一处(客气),第二处(义正辞严) ⑶同桌两位同学试读一遍。 4.人物语言反应人物性格,那么友人、元方分别具有怎样的性格呢?(交流讨论。) 明确: 友人:无信、无礼 元方:懂礼、聪明、识义、正直不阿 七、圆梦剧场 1.不少同学有这样的梦想长大当导演、当演员,为了圆梦,我们自己作主,当一回导演、演员,让我们一起走进圆梦剧场。 提示: ⑴把本文故事编成短剧。 ⑵四位同学自由组合,一位当导演,其他三位扮演太丘、友人、元方。 ⑶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演要到位。 ⑷可创造性地增加情节。 2.排练 3.上台表演 4.老师现场采访导演: 导演:你认为三位演员中哪位表现得更出色?好在什么地方? 八、观点对对碰 最后一个场面耐人寻味:“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行为的? 提示: 1.模仿国际大专辩论会的形式,设正方和反方,每方可设主辩手一名、二辩手一名、三辩手一名。 2.赞同元方的行为的观点的为正方,反对元方的行为的观点的为反方。 3.正反双方分别阐明自己的观点,并用事实和道理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 九、我来讲故事 ⑴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明确:做人要讲诚信。 ⑵请同学们把自己所知道的或自己亲身经历诚信故事先讲给自己的同桌,然后再讲给大家听。 (诚信故事举例:商鞅言而有信;孙武斩姬演兵;曾子杀猪;诚信的试金石。) ⑶老师来讲一个故事: 故事见《读者》(XX年22期《盗马》) 请同学们续写故事结局。 老师总结:从这个故事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诚信是更高层次的智慧。 陈太丘与友期 篇3一、说教材 《陈太丘与友期》安排在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五单元25课,是本单元最后一篇以家庭亲情为主题的课文。这篇文章是写陈太丘之子元方聪颖机智的,小小年纪就知道维护父亲的尊严,可见父子情深。这篇文章区别于其他几篇文章之处在于———它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人必须明礼诚信。 《陈太丘与友期》是《世说新语》“方正”门中的,它之所以不被放在“夙惠”门是因为:这一则记陈纪虽然是记陈纪七岁时的故事,也表现了他的聪敏,但主要是写他懂得为人的道理。“无信”“无礼”二词为全篇核心,可见作者的写作目的大旨在借“陈纪责客”用背面敷粉的方法来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 《陈太丘与友期》文章虽短小却是文质兼美的。如果说明礼诚信是内容的体现,那么构思巧妙则是写作上的亮点。全文围绕一个“怒”字展开: (一)太丘怒。友人“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二)友人怒,恶语伤人“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三)元方怒。表现在两个方面:1.对友人“无信”“无礼斥责2.对“下车引之”“作出”入门不顾“的反映。 基于以上的分析设定本篇文章的教学标有三: a:积累文言词语。 b:培养语感,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c:通过对本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明礼诚信很重要,进一步陶冶性情。培养健全人格。 依据课程标准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目标b和目标c为教学重点,目标c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陈太丘与友期》是叙事性的。其中有包含着议论的内容。这也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也就是说靠它来发展学生思维。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方式,确立为“诵读——讨论——诵读”从而收到“书读白遍其义自见”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背诵全文任务。 三、说学法:根据课程材准要求:结合文本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1)自主学习方法 (2)诵读品味法。 (3)圈点评注法。 四、说教学程序 a.设计原则: 手段: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不同的心理活动。 依据:通过品味语言,可以感知人物形象因为“言为心声”。 b.教学环节设置如下几个方面: 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扫清障碍。 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选点重敲,总结归纳。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五、说教学过程 激发情趣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诸葛子瑜之驴”这一少年机智使父亲摆脱窘境的故事。明确人物,孙权、诸葛瑾、诸葛恪。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我们今天学习的《陈太丘与友期》又将讲述一个怎样的经典故事呢?师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扫清障碍尊君在不?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诵读文本,整体感知。使用圈点评注的方法,找出喜欢的语句。 1〉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生讨论,师生明确:元方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孩子。“无信”、“无礼”句可以显见。 2〉2〉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生讨论,师生明确:“过中不至”可见其“无信”,“对子骂父”可见其“无礼”。“友人惭”可见其知错能改。 3)友人“怒”友人“惭”这种变化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过中不至”四字可否删去?为什么? 生讨论,师生明确:友人在元方指责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过中不至”四字不可删去。因为友人失信的依据。 选点重敲,总结归纳:明礼诚信乃为人之本。 板书设计:(略) 陈太丘与友期 篇4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两则》中选了一篇短文《陈太丘与友期》,我以为此文的编选有不妥之处,现请教于编者方家。 1、短文标题与内容不太照应。选文《陈太丘与友期》主要记叙的是陈元方七岁时与客的对话,借陈元方的责客语说明“信”、“礼”的重要性,写他懂得为人的道理,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元方的聪敏。这也正是此文入编《世说新语·方正门》的原因。而“陈太丘与友期”仅仅是故事发生的一个背景,短文记叙它仅是叙述故事的一个铺垫,用“陈太丘与友期”作标题,既不能表现记叙的主要人物,又不容易使人把握记叙的内容,也不容易使人理解短文的主旨,给七年级新生造成了很多误导。 2、课前导读与课文主旨不甚相符。教材的课文导读这样写:“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这里,有两位这样的儿童,读懂这两则故事,谈谈你的感想。”可见,编者在导读时就将两则短文的主旨归为表现古代少年的聪颖机智。作为课前导读,引导学生阅读,激发兴趣,当然亦无不可,但如果从抓主要矛盾的原则来看,《陈太丘与友期》主要应是通过元方责客的话语表现他懂得为人的道理,借此表明明礼诚信的品格是人所应有的。这样看,导读就与选文的主旨不甚相符,极易使学生误解。 以上管见,敬请赐教。谢谢! 陈太丘与友期 篇5一、教学目标 1.了解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2.了解古代聪慧机敏的少年儿童的故事,并能联系实际谈谈给自己的启示。 3.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二、重难点突破 1.重点:诵读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突破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感知文意。 3.难点:针对文中内容,谈谈自己的见解。 4.突破方法:采用品析法、教师点拨法等理清行文思路,理解作者的情感,从而表达出自己的见解。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2.学法:合作探究式学习,结合学习文言文时用到的勾画法等,培养解决学习文言文问题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学习《咏雪》,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问句,理解文意。 2.学生复述故事,把握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内容。 3.组织学生讨论有争议的问题,在相互切磋交流中,训练思维能力,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习导入 1.导入 同学们,在严寒的冬天,当花儿小草都躲起来了,当大雁小鸟都回家了,我们最期待的是什么呀?(学生:下雪),对啊,雪花是冬天送给我们的一份大礼,同学们能来说说你眼中的雪花是什么样的吗?最好能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文中的两个小伙伴是如何形容雪花的?谁的说法更胜一筹呢? 2.检查课前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絮、骤、奕、傅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3.介绍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结合课前预习,哪位同学能介绍下作者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听录音,思考以下问题: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句话中包含了哪些内容? 自由朗读完后,学生齐读,齐读完后请一位学生再读这句话,注意断句。 3.“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学生小组合作研讨,教师适时予以指导并讲解。 1.文中的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2.谢太傅和作者更赞赏谁的诗句?你是根据什么作出判断的? 3.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雪的诗词句呢? 4.齐读课文 六、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 3.学习古人懂礼知义的优秀品格。 (二)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习导入 1.我们昨天了解到了谢道韫这样一个聪明的少年,其实这样的小才子还有很多比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作诗的曹植等等,今天老师再向大家介绍一位古代少年,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和他交个朋友吧。 2.预习检测 (1)同桌间诵读并翻译课文,相互交流合作 (2)解释下列词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下车引之、入门不顾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再读课文,看看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本文描写了几个人物?重点描写的是谁? 3.文章是通过哪些方法来描写人物的? 4.人物语言能够反映人物性格,那么友人、元方分别具有怎样的性格呢?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1.“日中”这个时间概念是否科学?又没有定下具体时间,怎么判断是否迟到呢? 2.文中的“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 3.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4.齐读课文 陈太丘与友期 篇6张笑天——《陈太丘与友期》教学案 一、导入 同学们,小学里学过司马光砸缸这篇课文吗?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个故事,看多媒体文字、图片,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小孩?自古英雄出少年,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这样的小故事《陈太丘与友期》(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 师:这则故事出自《世说新语》这部书是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找一名同学念屏幕) 三、师范读课文 师:大家注意句子的朗读节奏,并把自己容易读错的字注上音。 师:大家发现哪个字的读音和平时不同? 这个字是通假字,念它所通字的音,板书:不通否 四、学生齐读课文 五、学生分组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做好准备踊跃发言。 先提问重点字解释,再指名翻译。 六、揣摩、品读 师:文章大意我们理解了,下面我们再来看文中主要刻画了几个人物?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找出对话部分讨论客人和元方的对话应该分别用怎样的语气读?说出你的看法。 明确:客人一处询问,很客气;一处愤怒,音调很高,元方一处有礼貌,客气的说;二处声调不高,但义正辞严。在提高同时利用反复品读体会人物形象。 七、问题探究 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已大体感悟到两个人物形象了。 1、你认为文中的元方和友人是怎样的人?请作一个评价。在评价时我们先用一个词语或成语来形容一个人,然后结合课文中内容作一个具体的阐述。 学生边总结老师边板书。 2、有人认为客人既已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是否也应算作“无礼”?希望同学们各抒己见。 八、拓展延伸 1、你知道生活中诚实守信或无礼无信的例子吗?谈一谈并说说你的看法。 2、对照课文,检点自身,你今后打算怎样做? 九、布置作业 1、做完练习二、三题; 2、生活中有很多格言警句都含有诚信,请收集或自己创造几句有关诚信的佳句。 教学反思: 1、通过这次备课讲课,我深刻体会到了品读的重要性,设计本课时,我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决定让学生体会元方与客人两次对话时的语气,课堂上的分析讨论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读,人物形象顿时呼之欲出。而学生的回答也恰好引出下一环节的讨论,这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 2、结尾处延伸拓展没有回到积极的主题上来,学生回答的多是不守信用的例子,过于消极,而现在提倡和谐社会,引导学生多举些诚实守信的例子,弘扬主旋律。 3、课堂氛围还不够热烈,有些问题仅靠两三个同学回答,还应想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这样讨论会更加全面、深入。 陈太丘与友期 篇7《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尝试采用“读一读、译一译、议一议、背一背”的文言文四步教学法,侧重学法指导(诵读、疏通、复述、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特点如下: 1、去掉文章的标点符号,还古文之原貌,请学生朗读。这一设计不禁使学生更多的认识了古文,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将收到很好的效果。 2、对于课文的研讨,设计由学生自己讨论出问题,再讨论解决问题,突出体现了两个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强调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符合课改的.要求;而老师参与讨论,并适时点拨、引导、小结,体现了师生交流,由于学生是在没有框架的情况下发问、研讨,这就对起引导作用的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花较短的时间,请学生谈谈学习的感受,进入文本,再从文本中走出,高于文本。使整个课堂凸现“学生为主体”这一特点。 4、字词积累练习,讲究课内、课外的衔接,讲究由浅到深,讲究运用、积累知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出示没有加标点符号的《陈太丘与友期》,告诉学生这是83年高考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文。 二、整体感知 (一)疏通课文 1、分组自学课文,提出自学要求。 2、采用竞赛形式诵读、疏通、复述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二)分析课文 1、思考问题:请同学们讨论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参考论题: (1)陈太丘未能坚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够守信? (2)友人知错而“惭”说明友人是什么样的人? (3)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2、在理解的基础上,探讨作者写作意图。 这篇文章为什么归入《世说新语·方正》?文章如何体现“方正”这个主题的? 三、拓展迁移: 这个故事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实际意义? 四、指导背诵课文。 (多媒体出示无标点的本文) 五、字词积累练习。 这个环节主要是巩固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同时适当的扩大知识量,检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陈太丘与友期 篇8随着社会发展对学生阅读能力要求的提高,现代文阅读在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比重加大,分值提高,位置提前,对考生的影响很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陈太丘与友期》阅读训练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希望通能帮助同学们提高阅读能力。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大丘与友期①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②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导读:陈元方虽年小,对“无信”“无礼”的人正色批评,令人敬畏。有其子必有其父,从元方的年幼不凡可以看到陈太丘的为人和修养。 注释 :①期:约定时间。②元方:陈太丘的儿子,字元方,名纪。 阅读题: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太丘舍去( ) 2.尊君在不( )3.下车引之( ) 4.元方入门不顾( ) 二、翻译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三、写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 过中不至:______ 去后乃至:________ 四、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 陈太丘与友期 参考答案: 一、1.放弃 2.同“否” 3.拉 4.不回头 二、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 三、那朋友 太丘 那朋友 四、为人要言而有信,不讲信用自食苦果。 陈太丘与友期行翻译: 陈太丘与朋友约好时间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那个朋友没有到,太丘不等他就走了。太丘走了以后那朋友才来。陈太丘的长子陈元方当时七岁,正在门外戏耍。那朋友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回答说:“等你很长时间,你不来,已离开了。”那朋友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元方说:“您和我爸爸约定的是日中,日中您不到,则是没有信用;当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则是没有礼貌。”友人惭愧,走下车来拉他,以示亲近,元方走进家门头也不回。 陈太丘与友期 篇9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能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并争取能背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能有理有据地评价人物。 3、情感与态度: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活动一:疏通文意 (一)读课文 1、默读。不懂的音、节奏,做上句号。 2、听范读。读准字音,揣摩人物语气。 3、齐读。 4、品读,提疑问,写评注。 要求:○1读书声音要洪亮。 ○2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重点词语下画着重号,疑难句子下画线,疑难问题写上评注。 (二)自读检测:解释加点的文言词语 1、与友期(约定)行 门外戏(玩耍) 2、太丘舍(放弃)去 相委(丢下、舍弃)而去 3、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在不(通“否”)? 待君(对对方的尊称)久不至 君与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4、下车引(拉)之 入门不顾(回头看) 5、则是无信(信用) 则是无礼(礼貌) 6、相(偏指客人一方)委而去 去后乃(才)至 (三)补上句中省略的人物: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友 )过中不至,太丘舍( 友)去,( 太丘 )去后( 友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元方 )答曰:“( 我父 )待君久不至,已去。” (四)无标点读课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活动二:合作探究 问题质疑 要求:以小组形式,质疑、讨论、解疑,做好讨论笔记,以备发言。 与学生讨论的问题有(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1、“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朋友的哪两点错误?你欣赏元方吗?欣赏他哪些方面呢?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3、有人说,这篇古文的题目没取好,“陈太丘与友期”只是事情的起因,应改为“元方……”,你说说看,改什么好呢? (《元方答客》、《元方争辩》等) 活动三:角色扮演 用现代文(大概意思符合即可)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 人物有:陈太丘、友、元方(请3个同学扮演) 活动四:学生小结 用一句话谈谈这节课中你最大的收获(可从“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等来说)。 活动五:拓展迁移 《世说新语》这本笔记体小说里有好多表现小孩聪明机智的故事,请读下面一篇: 王戎评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思考: 1、王戎凭什么断定“此必苦李”? 2、从故事中看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有兴趣的同学请阅读《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陈太丘与友期 篇10【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陈太丘与友期》处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的第25课,语文第一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让语文世界与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提出语文素养这一宏观的全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文学素养作为语文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学生形成审美情操、健全人格、创新精神都起着极大的作用。本课作为古文阅读在第一册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过程与方法: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情感与态度:学习古人懂礼知义的优秀品格。教学重难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对象分析】 初中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本文是学生接触的第四篇古文,由于我班学生基础差,如何教学,促进学生学好本文,培养学生懂礼守信的好品质,是老师思考的重点。 【说课型定位】 新课程标准在关于古文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注意语言品味,语感的形成,情感熏陶的基础上突出文体色彩,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突出探究性。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说教法】 阅读法:读时品味人物语言,体会人物表达情感。 探究法:交流读时的感受,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评价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人物进行评价。 【说学法】 朗读法: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熟读背诵。 合作法:交流自己对这篇课文所探究的点,进而形成开放式话题。 【说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使用活动目的导入 导语引人。 展示课题。 渲染气氛,促使学生思考。整体感知 范读,引导学生勾画重点词语。 1、听朗读。 2、自主学习课文。 3、朗读。 4、掌握重点字词。 5、初步疏通文意。 6、复述课文。 7、表演课文。 1、出示教学目标。 2、多媒体显示需要重点掌握的字词。 3、多媒体显示补充省略部分的意见,并作强调。 生自主读文,独立解决问题,师引导讨论解决,并总结解决字词的方法。生复述课文,其他学生评价,老师指导点拨,统一意见,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分析质疑 提出问题。 1、小组讨论。 2、集体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3、指导背诵课文。 1、出示问题。 2、多媒体出示无标点的原文。 在学生再三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指导学生掌握背诵古文的技巧。合作探究 1、老师参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质疑。 2、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点拨。 1、学生讨论,提出可探讨性的问题。 2、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讨论,老师点拨。 3、请学生谈谈从这则故事里学到了什么? 归纳出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参与讨论,以便掌握情况;老师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归类。老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争辩,不一定要求统一对问题的认识。拓展训练 1、完成表格。 2、阅读《世说新语》里另一个故事,你从中学习到了什么? 多媒体出示拓展训练。 巩固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同时适当的扩大知识量,检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设计说明】 这堂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将“礼”、“信”和《论语》联系起来,体现了文章中人物思想之“本”,使学生对“儒家”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做到深入浅出。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就不会因为只解决一篇短小的文章显得单薄。 2、去掉文章的标点符号,还古文之原貌,请学生朗读。这一设计使学生更多的认识了古文,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反应较好,较新鲜。 3、对于课文的研讨,设计由学生自己讨论出问题,再讨论解决问题,突出体现了两个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强调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符合课改的要求;而老师参与讨论,并适时点拨、引导、小结,体现了师生交流,由于学生是在没有框架的情况下发问、研讨,这就对起引导作用的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学生课本剧的表演,使学生对本文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合作和学生的主体性。 5、花较短的时间,请学生谈谈学习的感受,进入文本,再从文本中走出,高于文本。这一设计,看似简单,却在整个课堂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没有了老师最后“力尽声色”、略显乏味的小结,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使整个课堂凸现“学生为主体”这一特点。 6、作业的设计,讲究了课内、课外的衔接,讲究由浅到深,讲究运用、积累知识。 【板书设计】 对话的背景:友人不至,太丘舍去 陈太丘与友期 对话的过程:友人发怒,元方对答 对话的结果:友人惭引,元方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 篇11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陈太丘与友期》。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我对本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说教材 《陈太丘与友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25课《<</span>世说新语>两则》中的第二则。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第一册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联系紧密,使语文世界与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提出语文素养这一宏观的全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学生形成审美情操、健全人格、创新精神都起着极大的作用。初中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 本文是学生接触到的第四篇古文,因此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懂礼节守信用的优秀品质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在学习圈点勾画重点词句和按节奏朗读课文是本课的难点。 3、教学目标分析 ①知识与技能 学会在文中圈划出重点词语与句子,并有意识地积累词语;学会按节奏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 ②过程和方法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的过程,利用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过程,学会利用断句的方法朗读并背诵课文的过程。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分析人物形象,获得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学习古人懂礼节守信用的优秀品质。 二、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阅读法,教师导学法,问题讨论法,在教学手段上运用录音机,板书这两种方法。利用录音机,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对课文的情感能够把握得更好。通过听录音学习按节奏朗读课文。利用板书,能够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利于学生抛开课本讲述故事。 三、说学法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渗透学生学法指导,如:朗读法,合作法。朗读法能够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背诵课文;合作法,则让学生交流自己对这篇课文所探究的点,进而形成开放式的话题。 四、说教学程序 我设置的教学环节分别是故事导入新课,整体感知课文,讨论问题,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等。 下面我将就每个环节分别从教什么,怎么教,为何这样教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1、故事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举出三个关于聪颖机智少年儿童的故事,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整体感知课文 在本环节中,我采用了学生自主阅读法,教师导学法。根据对教学目标的分析,首先我会让学生边听录音边圈划出课文的重点词句,这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情感有一个更好的了解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接下来我会让几个学生说说他们画出了哪些重点词句以及让两到三个学生帮助解决重点词句,这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熟知情况以及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最后我会让学生根据文意给课文断句,并根据断句的节奏进行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这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能够学习按节奏朗读课文的方法,并对课文有进一步的理解。 3、讨论问题 新课标表明:要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因此我设计了这一环节,并提出如下问题: ①你能说出尊君,君,家君三种称谓有什么不同吗? ②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可以各抒己见,交流自己的看法,让这些问题形成一个开放性的话题。我会在学生讨论过后肯定同学们的看法,并告知学生应当做一个懂礼法守信用的人。 4、课堂小结 让学生复述故事,并希望学生以后能够做一个懂礼法守信用的人。这样,更能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把故事更好地记住,方便以后作文写文章的素材。 5、布置作业 根据新课标基本理念的要求,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我将会布置学生回去抄10条关于“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的名言名句。这样可以对学生的道德修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6、板书设计 我将从元方与友人的对话背景,过程、结果进行板书设计 对话的背景:友人不至,太丘舍去 陈太丘与友期 对话的过程:友人发怒,元方对答 对话的结果:友人惭引,元方不顾 这样方便学生复述故事的时候能够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以上就是我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设计本课教学的。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陈太丘与友期 篇12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两则》中选了一篇短文《陈太丘与友期》,我以为此文的编选有不妥之处,现请教于编者方家。 1、短文标题与内容不太照应。选文《陈太丘与友期》主要记叙的是陈元方七岁时与客的对话,借陈元方的责客语说明“信”、“礼”的重要性,写他懂得为人的道理,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元方的聪敏。这也正是此文入编《世说新语·方正门》的原因。而“陈太丘与友期”仅仅是故事发生的一个背景,短文记叙它仅是叙述故事的一个铺垫,用“陈太丘与友期”作标题,既不能表现记叙的主要人物,又不容易使人把握记叙的内容,也不容易使人理解短文的主旨,给七年级新生造成了很多误导。 2、课前导读与课文主旨不甚相符。教材的课文导读这样写:“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这里,有两位这样的儿童,读懂这两则故事,谈谈你的感想。”可见,编者在导读时就将两则短文的主旨归为表现古代少年的聪颖机智。作为课前导读,引导学生阅读,激发兴趣,当然亦无不可,但如果从抓主要矛盾的原则来看,《陈太丘与友期》主要应是通过元方责客的话语表现他懂得为人的道理,借此表明明礼诚信的品格是人所应有的。这样看,导读就与选文的主旨不甚相符,极易使学生误解。 以上管见,敬请赐教。谢谢! 陈太丘与友期 篇13《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七年级上第20课《〈世说新语〉两则》之《陈太丘与友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中质疑、读后思辨 2、过程与方法 以读课文为线,采用点读、译读、问读、背读、演读等版块,分层推进,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读出情味,读出情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选择中学会做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 是啊,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你们知道哪些关于机智儿童的故事呢?(孔融让梨、曹丕称象、曹植七岁做诗、司马光砸缸、王冕画画)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就是第20课《〈世说新语〉两则》之《陈太丘与友期》中的人物,他是谁呢? 二、朗读指导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出停顿”。 2、指名读, 让学生点评,字音强调“不、惭”的读音,节奏强调“陈太丘/与友/期行”“待君/久不至”“君与家君/期日中”。 3、再指名读,齐读。 三、疏通文义 1、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要求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给重点词语加点,疑难句子画横线,疑难问题写上评注。 圈点勾画示例: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 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 到 才 ? 约定 2、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字词句方面的疑难。如有小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交班上集体解决,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期行 舍去 君 尊君 家君) 3、检查同学们的掌握情况,进行抢答赛。 4、分角色朗读,一读叙述者、一当元方、一当客人。要求读出的语气语调,读出感情。 5、分角色译文,一读叙述者、一当元方、一当客人。要求保持原文意思,把省略的补充上去。 四、研读探究 1、对于字词,大家掌握的很好了。大家也应该知道本文所讲的机智聪慧少年是谁了吧?(元方)文中另一个重要人物是谁?(客人)请同学们以文中的句子为依据,说说这两个人的思想性格。 客人:a、“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说明他言而无信;b、“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说明他粗野无理,不讲礼节,缺乏教养;c、“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他诚恳认错,知错勇改。 元方:a、对客人的一番义正严词可以看出,他很有教养,懂礼识义,同时也维护了家父的尊严,可见父子亲情浓厚。b、“元方入门不顾”,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他的童贞童稚。 2、“元方入门不顾”,值得大家探讨,有人说他这样做,也是失礼,你是怎么看的?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依据回答情况给予必要的引导。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五、创编表演 1、揣摩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及其思想感情 ,尽量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2 、以艺术创编的方式,通过合理想象,对原故事人物、事件作合乎逻辑的丰富和补充,甚至改编 。 3、学生自由组合,演员人数自定,不准带书,可用现代语言,也可用文言。 六、背读全文 全班齐背全文,不会的可以开着书本。 七、总结 文中友人无信无礼,七岁的元方却诚实有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信做人,以礼待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憾! 陈太丘与友期 篇14【教材分析】 《陈太丘与友期行》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主要是在写陈元方的聪明活泼,诚实守信。文中“无信”“无礼”是本文的核心词,作者用元方和友人的对话来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我面对的是七年级的新生,刚接触到文言文,学生会感觉很生疏和艰难。在讲课的过程中多给予方法性的指导,进行读、讲、议的方式相结合,进行授课。 【教学目标】 1、积累“期、舍、不”等常见文言词。 2、多角度朗读,触摸人物性格。 3、评述人物,辨别是非。 4、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的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 1、多角度朗读,触摸人物性格。 2、评述人物,辨别是非。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的优秀品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型】 教读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昨天晚上,我和一个学生约好今天中午2:20在办公室,他找我默写《咏雪》,人没来,我该怎么办?谁帮我出主意?(生答)古代有个叫陈太丘的人,也遇到了这样的事,他是怎么办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 二、朗读 (投影)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找一生朗读,其他学生做点评。 学生点评时应让学生朗读,老师顺势作以指导。 2、找学生再读。 3、全班齐读。 三、疏通文意 (投影)要求: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给重点词加点,疑难句子画横线,并写上评注,疑难问题旁打上问号。 如: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请学生按照此法自主学习,根据注释,小组讨论,译读课文。三五分钟后,学生把有疑难的地方说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理解课文内容,练习语言表达能力) 四、读文章,品人物。 (投影)1、请以“我从----------的句子,看出-------是--------的人”。 如:我从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的句子,看出元方是活泼、开朗的人。 2、根据学生的对人物性格的了解,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时可以有表情和手势。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文的再朗读,感知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进一步认识人物。) 五、拓展延伸 刚才大家读的很投入,对故事理解得更透彻。下面老是想开个记者会,请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一起探讨。 预设问题:1、你如何评价陈太丘的做法?如果你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做?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3、友人、元方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 六、书美言,谈收获 1、学习本文,老师感受很深,于是写了首打油诗以表我心。希望老师的诗是抛砖引玉,激起你的思维之花,写出更美妙的语言。诗如下: 《世说新语》小文章,蕴含道理故事强。告诫人们做事情,诚信有礼记心上。 2、学生写出感受,格式不限。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写感言,表达自己对诚信的感悟,让学生在心灵上对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的优秀品质有新的认识) 小结:自古以来,诚实守信、明礼懂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希望咱班的学生都能继承这些传统,光明磊落的立于天地间。 【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行 友人:无信无礼 知错即改 元方:聪明活泼 诚实守信 【作业设计】 阅读《王戎识李》,谈谈收到的启发。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王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教学反思】 把《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完之后,细想之余,有以下反思: 1、在上课时朗读环节还要加强,让孩子在读的过程中了解人物内心世界。 2、在授课过程中,学生探究部分的时间不宜过多,应充分体现重难点。 3、我虽对“舍、去、委、顾”等词语做了重点讲解,但对一些古代人物称谓落实不够。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