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
范文 |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通用13篇)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篇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全面正确评价人物 能力目标:培养运用所学过的知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情感目标:了解古代聪明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中华民族守信、有礼等传统美德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1、课文的朗读、背诵 2、文言词语的积累 3、把握人物性格,全面正确评价人物 教学难点 1、自主阅读文言文,自行提出并解决问题 2、感悟守信、有礼等美德的现实意义,反思自身日常行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CAI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步骤 一、导入引趣 CAI课件:播放出自《世说新语》里的成语故事——《道旁苦李》,展示七岁少年王戎的聪明;引出《世说新语》一书(教师出示实物书),简介此书作者、特点,并向学生推荐阅读;引起学生学习《世说新语》里同样也是表现七岁少年聪颖机智的另一则故事——《陈太丘与友期》的`欲望 二、熟读悟趣 1、(听一听)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找应注意读音的字词,清除字词障碍 2、(想一想)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主要人物?课文用什么描写方法来描写人物?(语言描写)想一想人物的对话应该怎样读? 3、(试一试)学生找出人物对话的语句并随意模仿文中人物语气自由朗读文中人物对话 4、(品一品)CAI课件:播放课文Flash动画、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把握朗读语气并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5、(读一读)学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课文教师再次点拨、正音 三、探究解趣 1、学生分组自主、合作、探究地研习课文,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派代表写在黑板上(教师指导学生提出好问题) 2、全班一起先解决黑板上字、词、句等有关疏通文意的问题 3、课件显示本课重点文言词语,教师适当拓展,学生掌握并积累 期:约定 君:您,有礼貌的称呼对方 委:舍弃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去:离开 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4、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里的故事,检查学生是否理解全文大意 5、小组再次探究、解决课件显示的问题(大致与黑板上剩下的问题类似,均为理解性的问题) 课件显示:a、假如你是陈太丘,会先走吗?为什么? b、元方共指出友人的哪两个错误? c、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谈谈你的看法 d、友人是个怎样的人?元方是个怎样的人? 小组派代表选自己喜欢的问题发表看法 四、反思添趣 1、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交流学习课文后的感悟、收获、启示,并反思自己日常行为有无做到守信、有礼 2、课件显示教师赠送的有关守信、有礼的名言,学生诵读、默记 a、言必行,行必果——孔子 b、青少年从小要培养有礼的良好习惯——约翰、克洛 五、背诵记趣 1、师生讨论背诵古文的方法 课件显示背诵方法:a、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b、抓关键句子背:客问元方→答曰 友人便怒→元方曰 c、按叙事线索背:期日中→不至→舍去→乃至→(门外戏)……→引之(入门不顾) 2、教师按背诵方法带学生背诵 3、学生按方法自由背诵全文 4、集体背诵全文 5、学生自荐背诵全文,检验是否活学活背 六、拓展生趣 1、课件显示教师推荐的其他聪明少年的故事题目,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 故事推荐:曹冲称象、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少年宰相甘罗…… 2、课件显示读书笔记,引导学生课后小结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篇2教材分析: 《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较多的反应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风气。我们认为处理这篇教材在整体感悟内容的基础上,要充分重视语文教学对人的精神的熏陶感染作用。《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主要通过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宣讲古人所崇尚的美德——守信、有礼,而这一传统美德在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 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为了顺应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要求,在质疑中求真知,在质疑中求进步,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开动脑筋,在自我探求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感受学习的乐趣,加之前四个单元已学了三篇文言文,小学时也接触过少量文言文,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 据以上两个方面分析,我们本节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积累“期、去、引、顾”几个常用的文言词语。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意。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质疑法”解读文本。 3、感受古人崇尚守信、有礼的美德。 教学重点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意。 初步培养学生运用“质疑法”解读文本。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运用“质疑法”解读文本。 教学互动过程 (一)示范质疑 出示课题《陈太丘与友期》老师提问:本文的作者是谁? 部分学生会回答:刘义庆。 于是老师提出第一个疑问,明确编者与作者是两个不同概念。 学生通过阅读注释①学生发现本文选自余嘉锡的《世说新语笺疏》,而本文的总课题是《两则》,从而提出第二个质疑,明确“笺疏”一词的含义。 《朱子语类》卷十《读书法上》:“看文字须子细,虽是旧曾看过,重温亦须子细。每日可看三两段,不是于那疑处看,正须于那无疑处看,盖工夫都在那上也。” (二)读顺语句 出示读懂一篇文章第一层次要求:读顺语句 学生自由朗读——推荐朗读——学生教读——抽查朗读 (三)读懂文意 出示读懂一篇文章第二层次要求:读懂文意 请同学们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读懂文意; 准备从元方或友人的角度复述内容。 要求学生从元方的角度复述,从友人的角度复述,通过复述能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加深对文章内容和要点的理解或记忆,同时分角色复述为下一个环节讨论人物形象,读出疑问打下基础。 (四)读出疑问 到此同学们真正读懂文章了吗?不,读懂文章还要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做学问要在无疑处有疑”——胡适 “在可疑处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有疑。”——《大学原下》 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走进课文,用心钻研,发现问题。 教师巡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个大致的了解。 学生提问,教师汇总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再次讨论,启发学生解决问题 (五)读明启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元方是个聪明机智的孩子,同时我也该认识到信与礼的重要性,诚信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并发扬这一光荣传统,让我们以信做人,以礼待人。 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 无元方机智刚正 疑友人无信无礼信 处知错就改 有陈太丘守信礼 疑教子有方 课前设计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引导学生思考,首先老师要认真思考。设计本节课教学时我们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主要教会运用质疑法解读文本,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在探索质疑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陶冶情操。但是在长期老师负责提问、学生负责回答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上不习惯提问,不善于提问,难以提出契合文本的.问题,难以提出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这是本节课中老师一个难以把握的问题,所以必须在方法指导上,气氛渲染上下点心思,不然一堂课容易信马由缰,学生不知所学(常说的叫失败的课)。但我以为课堂应该是学生思维的碰撞,学生的学才是最主要的,我们教师教学的起点应是学生的心灵,过多的预设和框框必然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束缚学生的个性,与其上一堂步步为营、逻辑严密、思维严谨的课,不如上一堂可以让学生自由思维,能产生不少问题的课。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篇3《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尝试采用“读一读、译一译、议一议、背一背”的文言文四步教学法,侧重学法指导(诵读、疏通、复述、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特点如下: 1、去掉文章的标点符号,还古文之原貌,请学生朗读。这一设计不禁使学生更多的认识了古文,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将收到很好的效果。 2、对于课文的研讨,设计由学生自己讨论出问题,再讨论解决问题,突出体现了两个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强调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符合课改的.要求;而老师参与讨论,并适时点拨、引导、小结,体现了师生交流,由于学生是在没有框架的情况下发问、研讨,这就对起引导作用的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花较短的时间,请学生谈谈学习的感受,进入文本,再从文本中走出,高于文本。使整个课堂凸现“学生为主体”这一特点。 4、字词积累练习,讲究课内、课外的衔接,讲究由浅到深,讲究运用、积累知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出示没有加标点符号的《陈太丘与友期》,告诉学生这是83年高考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文。 二、整体感知 (一)疏通课文 1、分组自学课文,提出自学要求。 2、采用竞赛形式诵读、疏通、复述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二)分析课文 1、思考问题:请同学们讨论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参考论题: (1)陈太丘未能坚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够守信? (2)友人知错而“惭”说明友人是什么样的人? (3)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2、在理解的基础上,探讨作者写作意图。 这篇文章为什么归入《世说新语·方正》?文章如何体现“方正”这个主题的? 三、拓展迁移: 这个故事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实际意义? 四、指导背诵课文。 (多媒体出示无标点的本文) 五、字词积累练习。 这个环节主要是巩固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同时适当的扩大知识量,检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篇4教学目标: (1)文言词语,领悟文意。 (2)背诵全文 (3)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重点难点: ①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②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陈太丘与友期》 一、导入 出示司马光砸缸的画面,表现了少年司马光的机智聪明,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表现机智聪明少年的文章《陈太丘与友期》,选自《世说新语》。 二、复习与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三、课文学习 1、听读课文,注意停顿; 2、全班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得流畅。 3、感知文意,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4、抢答下列红体字的意思 1.陈太丘与友期行2.期日中3.太丘舍去 4.去后乃至5.元方时年七岁6.尊君在不 7.待君久不至8.相委而去9.则是无信10.下车引之11.元方入门不顾 四、文言常识积 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 古今异义: 1.陈太丘与友期古:约定今:日期 2.太丘舍去古:去,离开今:前去,前往 3.下车引之古:拉今:引用 4.元方入门不顾古:回头看今:照顾或顾客词类活用:日期(名词) 约定(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 五、拓展思维:课文中“君” “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六、问题探究: 1.把文中缺少人称的句子补充完整。 2.你怎样评价元方和友人这两个人? 3.结尾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七、课堂延伸 学了这则文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在人际交往中,它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请用几句话写出自己的想法。 八、课外延伸:有关诚信的名言积累 九、作业: 1、默写《陈太丘与友期》; 2、整理本文的重点实、虚词; 3、请你收集10条关于“诚信、礼貌”的名言抄在练笔上。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篇5一、导入 同学们,小学里学过司马光砸缸这篇课文吗?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个故事,看多媒体文字、图片,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小孩?自古英雄出少年,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这样的小故事《陈太丘与友期》(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 师:这则故事出自《世说新语》这部书是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找一名同学念屏幕) 三、师范读课文 师:大家注意句子的朗读节奏,并把自己容易读错的字注上音。 师:大家发现哪个字的读音和平时不同? 这个字是通假字,念它所通字的音,板书:不通否 四、学生齐读课文 五、学生分组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做好准备踊跃发言。 先提问重点字解释,再指名翻译。 六、揣摩、品读 师:大意我们理解了,下面我们再来看文中主要刻画了几个人物?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找出对话部分讨论客人和元方的对话应该分别用怎样的语气读?说出你的看法。 明确:客人一处询问,很客气;一处愤怒,音调很高,元方一处有礼貌,客气的说;二处声调不高,但义正辞严。在提高同时利用反复品读体会人物形象。 七、问题探究 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已大体感悟到两个人物形象了。 1、你认为文中的元方和友人是怎样的人?请作一个评价。在评价时我们先用一个词语或成语来形容一个人,然后结合课文中内容作一个具体的阐述。 学生边总结老师边板书。 2、有人认为客人既已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是否也应算作“无礼”?希望同学们各抒己见。 八、拓展延伸 1、你知道生活中诚实守信或无礼无信的例子吗?谈一谈并说说你的`看法。 2、对照课文,检点自身,你今后打算怎样做? 九、布置作业 1、做完练习二、三题; 2、生活中有很多格言警句都含有诚信,请收集或自己创造几句有关诚信的佳句。 教学反思: 1、通过这次备课讲课,我深刻体会到了品读的重要性,设计本课时,我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决定让学生体会元方与客人两次对话时的语气,课堂上的分析讨论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读,人物形象顿时呼之欲出。而学生的回答也恰好引出下一环节的讨论,这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 2、结尾处延伸拓展没有回到积极的主题上来,学生回答的多是不守信用的例子,过于消极,而现在提倡和谐社会,引导学生多举些诚实守信的例子,弘扬主旋律。 3、课堂氛围还不够热烈,有些问题仅靠两三个同学回答,还应想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这样讨论会更加全面、深入。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篇6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的运用。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学习古人懂礼知义的优秀品格。 3、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难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尝试采用“读一读、译一译、议一议、背一背”的文言文四步教学法,侧重学法指导(诵读、疏通、复述、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特点如下: 1.去掉文章的标点符号,还古文之原貌,请学生朗读。这一设计不禁使学生更多的认识了古文,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将收到很好的效果。2、对于课文的研讨,设计由学生自己讨论出问题,再讨论解决问题,突出体现了两个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强调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符合课改的要求;而老师参与讨论,并适时点拨、引导、小结,体现了师生交流,由于学生是在没有框架的情况下发问、研讨,这就对起引导作用的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3、花较短的时间,请学生谈谈学习的感受,进入文本,再从文本中走出,高于文本。使整个课堂凸现“学生为主体”这一特点。4.字词积累练习,讲究课内、课外的衔接,讲究由浅到深,讲究运用、积累知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出示没有加标点符号的《陈太丘与友期》,告诉学生这是83年高考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文。 二、整体感知 (一)疏通课文 1、分组自学课文,提出自学要求。 2.采用竞赛形式诵读、疏通、复述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二)分析课文 1、思考问题:请同学们讨论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参考论题: (1)陈太丘未能坚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够守信? (2)友人知错而“惭”说明友人是什么样的人? (3)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2、在理解的基础上,探讨作者写作意图。 这篇文章为什么归入《世说新语·方正》?文章如何体现“方正”这个主题的? 三.拓展迁移:这个故事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实际意义? 四.指导背诵课文。(多媒体出示无标点的本文) 五、字词积累练习。 这个环节主要是巩固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同时适当的扩大知识量,检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六、小结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篇7学习内容: 人教版七上第五单元第25课《两则》之《陈太丘与友期》。 教学设想: 《陈太丘与友期》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25课两则短文中的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让语文世界与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提出语文素养这一宏观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学生形成审美情操、健全人格、创新精神都起着极大的作用。 这篇短文选自《世说新语》的“方正”篇,文章篇幅短小,文字浅显,情节简单而饶有趣味。对刚刚接触文言文不久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这篇短文不仅有趣,引起他们阅读的兴趣,而且易懂,通读数遍,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很容易就能大致明白。但是,对于文章的主旨——或者自发地,或者受参考书影响——很多同学认为文章主要讲述了“信”和“礼”的重要性;其实不然,《世说新语》主要刻画人物的精神风貌,而“方正”篇主要突出人物正直不阿的品行。 因此,我要求学生预习此文后,在课堂上主要以学生自学和质疑问难的形式解决字词问题,并通译全文,以求完全弄清短文的字面含义。然后以课堂剧表演、人物风貌品评的形式,让学生明白,此文表现了陈寔、陈纪面对尊者、长者时,不论身份高低,坚持原则,直言是非的“方正”品质。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自学中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评价人物,获取情感体验。 3、情感与态度:学习古人坚持原则,直言是非的“方正”品质。 学习重点: 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品评人物风貌 学习难点: 评判“元方入门不顾”这一行为。 课前预习: 1、朗读并读准字音,初步把握朗读节奏。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世说新语》、刘义庆及文中出现的三个人物。 课堂学习: 一、聆听老师的故事 注:以“方正”篇中辛毗之事导入: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亮设诱谲万方,宣王果大忿,将欲应之以重兵。亮遣间谍觇之,还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黄钺,当军门立,军不得出。”亮曰:“此必辛佐治也。” 虽然司马懿是上司、主将,但是既然司马懿的做法既不符合皇帝的命令,也不符合军情的需要,那他就要毅然以身相阻。 今天我们来学习《世说新语》“方正”篇中的另一则故事《陈太丘与友期》,讲的也是不论身份差别,只看行事对错的人。 说明:诸葛亮与三国故事,这个话题应该能够吸引中学生的兴趣。然后用这个不为人熟知的故事,与《陈太丘与友期》类比,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时,能有意识地从“方正”的角度解释。 二、展示我们的预习 1、写出你所了解的内容: (1)《世说新语》: (2)刘义庆: (3)陈太丘、陈元方、“友人” 明确:(1)《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全书原八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品格。 (2)刘义庆:南朝宋彭城人,曾任荆州刺史,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3)陈太丘、陈元方、“友人”: “太丘”本是河南一个地名,陈元方的父亲陈寔曾经是那里的行政长官,所以后人称他为“陈太丘”。这人为官清廉,家里简陋到连拉车的仆役都没有。有一次去拜访荀淑,叫大儿子陈元方亲自拉车,车上坐着老爷子抱着小孙子长文,二儿子季方则随后挑着行李。到了荀淑府上,主人设宴招待他们。荀淑有八个儿子,号称“八龙”。一个给他们开门打帘,一个行酒,其他的六龙轮番布菜。这一道独特的风景成为当地的奇闻,人们甚至给这父子三个画像后广为传诵,说他们出行是“真人东行”,尊称他们父子三人为“三君”。 关于“友人”:老师也查了很多资料,但是没有这个人的详细资料。只知道大概是一个比陈太丘职位高的官员。 说明:首先检查文学常识的预习情况,其目的在于进一步让学生形成这样一个印象:《世说新语》着重刻画的是人物的精神风貌,而《陈太丘与友期》刻画的是“方正”的品质。 2、多朗读几遍,你会对文章有更深的理解。 (1)齐读一遍,有没有还拿不准的字?提出来共同解决。 (2)听听同学的朗读,你觉得怎么样? (3)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提示:这一遍相信你不会读错字,也能够把节奏读出来。 注:第一遍检验读音是否正确无误。尤其注意:不-否,通假字的读法。在学生对其他同学朗读的评价中,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和节奏。 说明:学生经过预习,多数人已经能够顺利地朗读。经过齐读、赏读和再次齐读,应该能够达到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的程度,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3、用自己的话,给大家复述一下故事的内容吧! 说明:这个问题的设计意图,在于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情况,并通过已理解学生的复述,使所有同学了解故事内容。 三、理解文章的意义 1、你还记得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吗?在下面写出来。 明确: 留:人名、地名、物名、职称 补:补出省略的地方 换:用现代语言代替文言 加:把单音节变成双音节 调:调整倒装句语序 说明:在之前的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我已经在翻译的过程中明确了以上几点常用方法。现在回顾一遍,既是对学习方法的巩固,也为学生接下来的自主解释、翻译提供了帮助。 2、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看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凭自己的能力解释清楚每一个字词。然后解释下列加点字。 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日中 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门外戏 尊君在不 君与家君期日中 相委而去 则是无信 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明确: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约会,约定时间。行,出行。 期日中期:约定的时间。 太丘舍去去:离开 去后乃至乃:才。至:到。 门外戏戏:玩耍,游戏。 尊君在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不:通假字,同“否”。 君与家君期日中君: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相委而去委:丢下、舍弃。 则是无信则:就。 下车引之引:拉。 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注:(1)“去”的解释要注意古今异义。可举例如:“我去学校。”这句话的古义为:我离开学校;今义为:我去到学校。 (2)知识拓展:对对方一般用尊称,如:君、尊君、令尊、令堂、令郎、令爱;对己方则用谦称,如:家父、家母、舍姊、家兄、鄙人、拙荆、贱内、犬子等。 3、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翻译得最好! 注:将文章分文八个小部分,从每个小组选一个同学翻译。如出现翻译不确切的情况(包括关键字词意义解释错误,漏字,未补充省略成分,语序不当等)时,由本小组同学继续翻译。 注:不平均地分为如下八个小部分: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b.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c.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d.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e.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f.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g.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h.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从略。在同学翻译“过中不至”或其他语句出现错误的时候。老师及时指出其翻译的缺点:缺少主语。并提示文章中还有很多地方省略了人物: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人)过中不至,太丘舍(友人)去,(陈太丘)去后(友人)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 4、理解了文章内容后,让我们再读一遍课文。 说明: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自学积累文言字词,精确地理解文章内容。本文字词和内容均较简单,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质疑问难和老师的重点字词检测掌握字词意义。在逐句翻译过程中解决句子成分省略时的翻译问题,并巩固翻译时字字落实、调整语序的习惯。这个环节是接下来品评人物风貌的基础,必须一丝不苟地落实。 四、品评人物的风貌 1、文中真正犯错的是谁?他先后犯了哪些错误?怎么评价这个人? 明确:“友人”,他先失信于陈太丘,又失礼于陈元方。他虽然失信、失礼,但是错而能改。 2、“方正”是什么意思?你觉得为什么《陈太丘与友期》这篇文章被放在《世说新语》的“方正”篇里? 明确:方正是正直不阿的意思。虽然“友人”官位较高,但陈太丘不因此而特地等候,而是坚持原则地到时间就离开了。虽然父亲的“友人”既尊且长,但陈元方不因此而放过他的错误,而是直言指出。 3、你怎么看陈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 注:我们这里评论陈元方,首先告诉大家一个词:知人论世,就是要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来鉴别这个人物。 就像辛毗一样,当时的很多人都是面对上司、尊者的错误毫不留情面,比如:嵇绍,和峤等。而当时的人们时怎么看待这种不留情面的行为?记录下来,广为传播,并评之以“方正”,就很明显是称赞有加了。所以,大家认为,当时的人们会怎么评价陈元方? 事实上,这是当时的人们追求真性情的一种表现,是时代的风尚,甚至连非常尴尬的“友人”可能也会称赞他。 但是世易时移,时至今日,我们就要思考一下:如果我们现在这样“入门不顾”是否合适? 明确: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这种不给错误者留情面的行为被视为真性情的体现,是得到普遍赞扬的,因此无所谓失礼。但是在当今社会,我们不能这样简单地处理,对于不严重的错误,我们应当原谅;对于严重的错误,简单的道歉是不能原谅的,我们也可以“入门不顾”。 4、你怎么评价陈太丘、陈元方? 陈太丘:守信用,坚持原则 陈元方:坚持原则,直言对错,有真性情 5、自由地朗读文章,要把人物的性格因素考虑进来。然后齐读一遍。 说明:这一环节是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并初步领会魏晋六朝人物精神风貌的关键。对三个人物的评价应该不难完成,难点在于“元方入门不顾”的评判。对此,我认为陈元方的行为与“失礼”与否无关,因为当时的“礼”并不认为这样失礼,这是真性情的展现。理解这一点,不仅解决这个难题,同时也对我国文化中的魏晋风度和精神有所了解,这是一个很好的文化熏陶机会。但是,对于现代社会来说,这种行为是不提倡的,因此我又引导学生思考这种行为在现代社会是否合适。 五、拓展我们的思维 1、请你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复述这个故事:你可以在复述的过程中适当添加内容,如陈太丘离去时的情景,元方在玩什么,元方入门不顾后友人的表情动作等。 2、请你在《世说新语》中找一个有趣的故事,抄写在下面。 明确: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世说新语·任诞》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碾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王右军闻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犹当无一豪可论,况蓝田邪?” ——《世说新语·忿狷》 希望大家读一读这本书,就能发现古人原来是非常有趣的的。 六、说说你的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翻译《陈太丘与友期》全文。 3、课外阅读《世说新语》中其它故事。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篇8教学目标 1.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3.初步了解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一、导入 由2001年高考作文题导入: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取水里。 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 二、与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2.刘义庆(403——444),南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三、课文学习 1.你读我念: 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得流畅。 2.你翻我译: 自学课文,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3.抢答题: (1)解释加点文言词语: ①与友期行 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③门外戏 ④尊君在不 ⑤待君久不至 ⑥相委而去 ⑦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⑧下车引之 ⑨元方入门不顾 (2)翻译文言句子: ①期日中,过中不至。 太丘与朋友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过了正午还不见朋友来。 ②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不是人啊! 与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③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听了很惭愧,走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门连头也不回。 (3)补上句中省略的人物: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太丘)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你)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你背我诵: 4.3分钟背诵比赛 5.你扮我演: 再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同桌或小组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对话。 6.你思我想: (1)对文中的三个人,你有何看法? (2)问题探究 ①陈太丘未能坚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够守信? ②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7.你收我获: 从这则故事我们学到了什么? 四、小结与延伸 1.词语积累: 仿照例子,了解句中加点字的含义,并写出带该字的一个成语 例子:吾日三省吾身 (多次) 成语: 三令五申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动手试一试:解释加点的的词语 ①陈太丘与友期 ②太丘舍去 ③下车引之 ④入门不顾 3.中外名人讲诚信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 ——莎士比亚 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 ——高尔基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话才有信用。 ——[波斯]昂苏尔·玛阿里 人生在世,如失去信用,就如同行尸走肉。 ——[英]赫伯特 履行诺言是名誉的标志。 ——[法] 谚语 4.教师寄语 拥有诚信,你将拥有一切;失去诚信,你将失去一切。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篇9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归纳主旨。重点讲解文中的疑难字词,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三、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法:读时品味人物语言,体会人物表达情感。 探究评价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人物进行评价。 四、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兴导入。 从前,有一个年轻人,背着七个背囊赶路,这七个背囊分别装着“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他来到渡口,渡船刚开出时风平浪静,过了不久,小船上下颠簸,十分危险。船家说:“客官,我的船小负载太重,你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可是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如果你是这个年轻人,你会丢弃哪个背囊? 学生:“金钱”、“荣誉”、“美貌”…… 故事中的年轻人思考一会儿,把“诚信”抛进水里。结果没想到这个年轻人因为失去了诚信,找工作四处碰壁,与人交朋友也没人愿意相信他,这时他才醒悟到诚信的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有关“诚信”的文言故事——《陈太丘与友期》。 2、诵读文本,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老师指出本文应注意的字词:舍(shě)不(fǒu)通“否”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畅、读准节奏。 3)指名读,学生评价。 4)把握朗读的语气: “尊君在否?”(让学生回答这是什么句子,强调朗读时要读出什么语气,指名2个学生朗读,评价,然后强调疑问要读升调,并在小黑板上标出升调,齐读这句话。 “非人哉!”,让学生回答这是什么句子,强调朗读时候要注意语调,由于这是骂人的话,所以要重读,而且要读出生气发怒的语气,指名读。 5)找学生分角色朗读、齐读。(注意二人前后语气的'变化)。 3、疏通文意 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课文的翻译。 2)教师落实重点字词,(出示幻灯片)你争我抢的抢答赛。 与友期行期:约定太丘舍去舍:放弃 门外戏戏:玩耍 待君久不至待:等待 期行:相约同行委:丢下,舍去去:离开 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引:拉顾:回头看 不:通“否”,用在问句结尾表示询问 君:是对对方的尊称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的 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3)文言文语言的特点之一就是比较简洁,正因为如此,有的内容因为与上文重复,就会将其省略,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文言文初学者,像我们各位同学,带来一些阅读困难,所以我们要学会在翻译之前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我们试着将下面这个句子补充完整: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太丘)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家君)已去。”友人便怒:“(尊君)非人哉!(尊君)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君)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君)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谁能流利、正确的翻译课文 5)齐读课文 4、合作探究,理解主旨 1)友人为什么怒?元方是怎样反驳友人的?(“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抓住对方“无信、无礼”反驳) 2)从元方的回答来看,元方是个什么样的人?友人是什么样的人呢?(元方:懂礼识义、聪明机智友人: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3)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 ①不失礼。“入门不顾”表现他正直不阿的性格。 ②失礼。客人已经认错了,就该原谅他 4)、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做人应讲信用,对人应有礼貌。) 5、拓展阅读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韩非子》 注释:汝还:你回去吧顾:我从街上回来 之:他适:刚从 问题: ①、解释加点字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第一个之:的第二个之:前往,去第三个之:代词她 妻止之曰止:阻止特与婴儿戏耳戏:开玩笑 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父母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 6、小结 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努力的学做一个讲诚信的人,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培养自己的诚信观念。 7、作业 ①背诵全文 ②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诚信”的理解。 8、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 元方聪明机智懂礼识仪 友人无信无礼知错就改 启示以信做人,以礼待人。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篇10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如:乃、期、委等,借助注释与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2、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习诚实、守信的美德。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运用语言描写与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成语叫“难兄难弟”,大家知道说的是谁吗?是陈元方和陈季方。我们今天也来看看元方小时候的故事,看看她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集体朗读课文。 2、教师从语音、语调、节奏、情感等角度进行指导。 3、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三、疏通文意,感知文本 1、小组成员结合注释进行翻译,并把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勾画出来,教师精讲点拨。 2、利用多媒体出示本课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文言词语。 期: 去: 不: 委: 引: 顾: 四、分组讨论,质疑问难 教师提问:有人未到,陈太丘就独自走了。假如你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做? 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教师提问:那些言行表现了陈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提问:“有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 学生探讨、交流。 教师提问:假如第二天陈太丘与友人见面,他们俩各自会说些什么? 学生畅谈。 五、拓展延伸,美文共赏 多媒体出示《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 《世说新语》 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六、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同学们,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心,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悔! 七、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世说新语》。 2、课本剧表演:课外小组成员根据《成太丘与友期》的内容,适当分配角色,自编台词,编排课本剧。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篇11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古人的生活。 2、学习元方,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学习重点: 1、体会思想感情。 2、积累文言词语。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言: 在南北朝时期,志轶小说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有一部作品被鲁迅先生称为“名士的教科书”,同学们知道是哪一部作品吗?(明确:《世说新语》)。它里面记载了我国古代许多名士的言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其中的一位小名士,与他做一次真诚的对话。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一起学习《陈太丘与友期》。 二、板书课题,明确学习重点。 投:1、体会思想感情。 2、积累文言词语 三、整体感知课文: 课前预习了吗? 1、老师找一个同学来给大家读一遍课文,请大家注意两点①字的读音、②句子的节奏。哪一位同学来为大家读一遍课文? 找生读课文。 2、师:有没有读错的?你认为他读的怎么样?找生评价,并追问你能为大家读一遍吗? 生再读课文。 3、下面,请大家自由的大声的美美的把课文读上一遍。 四、疏通文意,初步理解 读懂了吗?能理解吗? 下面,就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一人一句,结合注释,疏通全文。有弄不懂的字、词、句,小组内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全班解决。 小组内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吗? 生质疑问难,班级内讨论解决疑难,老师稍作点拨。 师:那,同学们,你们认为,我们应该掌握哪些重点的文言词语呢?生发言,逐步明确,并着重强调:“期”、“引”“顾”等字词的意思,并就“顾”的意思进一步的深化,以期与现代汉语建立联系,增强理解与积累。 师:“顾”的解释是回头看,就“看”这一点说,现在有些成语中是不是还有这个意思?你能举个例子吗?生拓展,进一步的.巩固理解。 下面,请同学们用一分钟的时间,记住自己认为重要的文言词语。 五、质疑问难,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针对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提出哪些值得探究的问题呢? 请同学们自由组合小组,交流,提出本文值得探究的问题。 生合作交流,提出本组的问题。 教师整合,归纳主要问题: 1、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2、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3、“友”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4、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六、交流问题,深入探究 1、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哪个小组先来谈? 提3—4个同学,发表见解,补:还有不同意见吗?生就此问题深入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2、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请根据课文内容,说出理论根据。 生讨论回答,师问:还有补充吗?追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人物的语言)再问:你能读读吗?大家评评,他读的怎么样? 思考:当时元方说话时是什么样的语气、语调?交流一下,谁来读?找生读,再找一生读,最后,大家齐读! 师问:光是语言吗?(明确:还有动作)哪个动作?(明确:“入门不顾”)老师给他换个动词行吗?“入门不顾”的“顾”换成“理”、“问”呢?元方当时会怎么想?又会说些什么呢? 生就提出的问题,再进一步的交流,并深入的、有感情的朗读。 师结:对于友人不守信用,元方是那样的鄙视,我们也可以看出元方一定是一个守信的人。 3、“友”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一一发言。 4、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呢? 师总结并板书:言而有信 小结:让我们再重新审视这个故事,小小的元方是多么聪明、大方而又明白事理的人啊!元方能做到的,相信大家也一定能做到!让我们带着对小元方的深深敬意,齐读课文。 老师给大家2分钟时间,看能把全文背下来吗? 生试背全文。 七、检查背诵、深入巩固 找生背课文,大家齐背。 八、总结拓展 古人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是的,人是应该讲信用的,诚信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许多成语都说出了这种意思,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诚信”的成语呢? 生说成语: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师:老师还知道这样一个故事: 投:《贾人渡河》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也。”立而观之,遂没。 请同学们自由读《贾人渡河》,师问:能读懂吗?谁来说说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渔者第二次为什么见死不救?你想对贾人说些什么? 生自由发言。 九、再次拓展。进行思想教育 贾人渡河只是一个故事,老师这里却有几张真实的图片。 投:安徽假奶粉事件中大头娃娃的一组图片 生看。 师深情结:放羊娃“狼来了”的故事依旧经典,贾人渡河的悲剧是否重演,值得我们深思。 当假农药、假化肥,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绝产时,当劣食品,假药品危害人的生命,导致部分家庭家破人亡时,当安徽劣质奶粉造成婴儿死亡,“大头娃娃”露出无助的眼神,有的甚至连眼睛都睁不开时,让我们重新审视“诚信”二字的含义吧! 十、拓展训练 投:请同学们以“诚信”为主题,设计一条宣传标语或一则公益广告。 生设计,并一一展示。 十一、全文总结,思想提升 同学们,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今天,作为现代人、世界人的你们,作为中国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老师有一句话送给大家:“当我们背起行囊赶路的时候,有一样东西,千万不要丢下,那,就是诚信,因为诚信是人的第二生命”。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篇12教学目标 : 1. 能准确识别并翻译文言文中的省略句。 2. 能用现代文翻译全文。 3. 通过朗读、讨论等说出文中儿童所具有的品质。 4. 学习古代少年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 1. 用现代文翻译全文。 2.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他们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难点 : 能准确识别并翻译文言文中的省略句。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是非常熟悉的。(请一位学生讲故事) 这个故事中的孔融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就是很懂事,四岁的他就已经知道人与人交往要学会谦让,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他的家乡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一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和他交个朋友。课本翻开至《陈太丘与友期》。 二、整体感知 1. 范读:注意字词的读音和语句的停顿。 2. 请学生自己找出本文应注意的字词:舍(she) 不(fou) 3. 学生自由朗读 4. 齐读 三、疏通文意 1. 刚才同学们在老师范读的基础上进行了朗读,但是对于有的语句的停顿,可能同学们还有疑问,为什么在这里要断句呢?这就需要对文意有比较深入的理解,下面,我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小组内的同学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小组内四人讨论合作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记下来。 2. 质疑(关于字词句) 【明确】期日中:约定; 太丘舍去:离开(区分古今异义); 过中不至:到; 去后乃至:才; 相委而去:丢下、舍弃; 下车引之:拉; 君、家君、尊君 3. 文言文语言的特点之一就是比较简洁,正因为如此,有的内容因为与上文重复,作者就会将其省略,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文言文初学者,像我们各位同学,带来一些阅读困难,所以我们要学会在翻译之前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我们试着将下面这个句子补充完整: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太丘)去后(友)乃至。 4. 这句话只是一个例子,文中还有几处省略的地方,请同学们拿起笔,将本文中你认为是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屏幕显示答案) 5. 关于文章字、词、句的难点我们大体已经梳理了一遍,有没有同学可以给我们把这篇文章大意的大意概述出来。 6. 文章的意思理解了,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肯定会有所进步,我们再把文章齐读一遍。 四、讨论探究: 1. 在前面,同学们就文章的语句理解提出了许多问题,现在,我们文章已经理解了,现在同学们有没有什么新的疑问呢?比方说,在人物刻画、语言处理、主题思想、材料安排上有没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和同学们一起探讨的呢? 2. 那么,我这里有几个问题,希望大家动动脑筋。文章一共提到几个人?(3个)主要人物有几个?(2个)陈太丘既然不是主要人物,那么文章第一句能否省略?(不能,是起因) 3. 对文章的两个主要人物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的?(语言、神态) 同学们应该知道人物语言是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我们一起把这段对话朗读一遍,看看谁最先把这段话背下来。 (读背这段对话) 4. 通过这段描写,你认为友人和元方各是什么样的人(你的看法)? 友人:“无信”“无礼” 元方:明事理、懂礼仪;孝顺;伸张正义;落落大方; 5. 主题归纳(多角度思考) 通过文章对这两个人的描写,以及对这两人之间发生的事情的记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元方:明事理、懂礼仪; 不守信用、不懂礼貌 友人 知错能改 事情本身:启示我们做人就要有有诚信,讲礼仪。 6. (题目合适吗?) 五、小结 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努力的学做一个讲诚信的人,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培养自己的诚信观念。 六、作业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背诵全文。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篇13四基达标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朝代)人________(姓名)组织</pgn0109a.txt/pgn>编写的。 2.“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__事件“________”等要素。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化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1)与友期约________ (2)去后乃至________ (3)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 (4)俄而雪骤________ 能力提高 1.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敬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谦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诲女知之乎 b.学而不思则罔 c.路转溪头忽见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pgn0109b.txt/pgn>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开放探究 水很活泼 一天晚上,我陪天天练习造句,用的词是“活泼”。 天天说:“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很活泼。” 我说对:“对,再造一句。” 天天想了想,说:“小鱼游过去了,水很活泼。” 我对:“对。等等,不对!” 天天不懂我要说什么。我的本意是赞赏她的句子,并以为这是非常好的句子。这句“水很活泼”,真是非常活泼,要是再进一步,就是写诗了。写文章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别人看懂,□要有自己的语言。孩子的语言如同他们的画,本来都是很生动的,大人七教八教的,规范自然是规范了,却也枯萎了。当然这仅是我的说法,老师们未必会这么认为。学校要教会学生的是字词的规范的习以为常的用法,而不是写诗。老师的心里或许也不认为“水很活泼”就是病句。然而还有监督老师的人。想来想去,事情就复杂了。 我对天天说:“你造的这句子是一句很好的句子。但是,考试的时候不要这样造。” 天天一脸不解,问:“为什么?” 是啊,我也想问为什么。 阅读上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对于“小鱼游过去了,水很活泼”这句话,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句话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b.“活泼”,刻画的是水的泼动 c.“水很活泼”不规范 d.“水很活泼”是作者的心情的反映 2.“要是再进一步,就是写诗了”,这句话意思是 [ ] a.“水很活泼”就是一句诗 b.“水很活泼”诗意还不够浓 c.“水很活泼”是散文的语言 d.“水很活泼”形象、生动、有创意 3.“但是,考试的时候不要这样造”,“我”这样说的主要原因是 [ ] a.事情很复杂 b.老师可能会认为这是病句 c.书本上没有这样的句子 d.保住考试的好成绩 4.试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这篇短文的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活泼一词经常用在人或动物身上,造来造去就不新鲜了”一句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应回归到何处恰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有两处“□”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 ] a.既……又 b.不但……而且 c.又……又 d.并……并 7.文中有一处画波纹线“ ”的句子,说法对吗?试用一句话说明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四基达标] 1.南朝宋 刘义庆 2.时间寒雪日 地点内集 人物谢太傅与儿女 事件讲论文义 3.b 4.(1)约定 (2)才 (3)化 (4)一会儿,不久 [能力提高] 1.敬词③④⑥⑦⑨ 谦词①②⑤⑧ 2.b 3.答:此题答案为开放性的。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 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开放探究] 1.c 2.d 3.d 4.揭示“应试教育”束缚学生智力开发的危害性 5.放在第6段第2句“并以为这是非常好的句子”的后面 6.a 7.一种说法:对。教育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却也不免抹煞了孩子们的一些天性。 另一种说法:不对。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的语言达到规范化,而不能单纯地认为使其“枯萎”了。 以上两种说法均有道理。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