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一堂实施研究性学习训练的探讨课──王崧舟《草船借箭》教例赏析
范文

一堂实施研究性学习训练的探讨课──王崧舟《草船借箭》教例赏析(精选13篇)

一堂实施研究性学习训练的探讨课──王崧舟《草船借箭》教例赏析 篇1

  【设计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课,无论从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

  【设计特色】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通读课文,把握研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经研究后一致认定为“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指名回答: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假如你是鲁肃,怎样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样读这个句子?”

  (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2、“但是,先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

  (指名回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两天不是没有动静,没有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3、“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三、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在读好周瑜的长叹一声之后,教师对研读的策略做如下概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读书方法。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⑴ “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指名回答:

  ①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② 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

  (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⑵ “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

  (学生练笔,写后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例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么课文为什么不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

  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引导学生找出:

  ⑴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⑵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讨论:诸葛亮是怎样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

  【赏析】

  在小语阅读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训练呢?浙江省特级教师王崧舟设计并执教的《草船借箭》(第10册第19课)这一堂课,对此作了极有价值的探讨,对我们很有借鉴作用。

  要在阅读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训练,就得先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然后围绕研究专题进行研究性学习。这一堂课,王老师引导学生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是对课文的主题研究,即是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研究。之后就围绕着“神机妙算”这一研究专题,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阅读实践活动。

  1、强化自主性阅读:

  自主性阅读,就是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只起引导、点拨作用,而不是用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关于自主性阅读,我们不是没有实施,只是实施得不够扎实、到位,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还不够自主。甚至有的时候,只图形式,走过场,最终还是由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这一堂课,王老师强化了自主性阅读,使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自主感悟贯串于课堂训练的始终。例如,“这篇课文最有研究价值的词语是什么?”王老师没有把现成的答案端给学生,而是强调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到位,之后引导学生研究、感悟。经研究、感悟后,学生一致认为是“神机妙算”。再如,确定主题研究之后,王老师不作任何的分析讲解,而是要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自己感悟到哪些词语、哪些句子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接着,又以诸葛亮“识人心”和“懂地利”为例,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有关句子,并仔细品味,自主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显然,这是强化了自主性阅读,为有效地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坚持研究性阅读: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研究。阅读教学中,要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训练,最主要的是坚持研究性阅读。让学生以研究的思维会阅读课文,从自我出发去感受和体验课文内容和语言艺术。在学生认真地阅读课文之后,就让他们提出自己的疑点或看法。对于其中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要组织他们讨论、研究,各抒己见,自己去寻找答案,自主解决疑难。这一堂课,王老师始终坚持研究性阅读。例如,“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就是要学生反复诵读有关的句子,在熟读的基础上研究、感悟 “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认真研读后,组织讨论交流。再如,当读到诸葛亮说的“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时,王老师点拨说:“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这一点拨,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坚持研读的积极性。接着,老师又点拨:“你能把诸葛亮没有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让学生发散思维,深入研读。经研究后,各自提笔练写。写后全班交流,共同再研究。最后老师激励:“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一句激励的话语,暖遍学生全身,因而更加激发他们坚持研究性阅读。这样就能激活学生的研究意识,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3、鼓励批判性阅读:

  著名科学家李四光说:不怀疑就不能发现真理。大家不要为已成的学说压倒。有怀疑就有批判,有批判就易于发现真理。在阅读活动中,没有怀疑和批判,就造就不出创新人才。而批判性阅读表现为努力辨别真伪、识别优劣、发现偏差,并作出自己的判断。进行批判性阅读,必然会发现偏差、辨别真伪、识别优劣,必然会产生批判性思维。这一堂课,王老师很注意鼓励批判性阅读。例如,当学生阅读研究“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时,王老师说:“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对课文的这些句子进行了质疑、评判,为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作出了示范。评判后,提出了如何写才使句子既清楚又简练的问题。接着组织学生讨论:“改不改?为什么?”诚然,这里主要表现老师的批判性阅读。但对于这项训练,学生过去很少做,现在老师先作示范、引导,以鼓励学生去实践。这样,学生就会逐步做到批判性阅读。进行批判性阅读,不断摈弃旧的,吸收新的,这不仅能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还能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堂实施研究性学习训练的探讨课──王崧舟《草船借箭》教例赏析 篇2

  【设计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设计特色】    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学流派及设计意图】    一、通读课文,把握研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经研究后一般会认定为“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回答: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2.“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    3.“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三、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在读好周瑜的长叹一声之后,教师对研读的策略做如下概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1)“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2)“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例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不把这些话写出来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    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引导学生找出:(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讨论:诸葛亮是怎样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    【评点】      本案设计的最大特色是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直入研读专题:“神机妙算”最有研究价值,以此突出重点,集中了“研究”主题,并以此辐射全文,收以一当十之效,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又充分体现了“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从根本上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式,充满了人文情怀。(周一贯  评点)

一堂实施研究性学习训练的探讨课──王崧舟《草船借箭》教例赏析 篇3

  北京一师附小特级教师 张钧篪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课故事,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肚量,有胆略。

  2.能从课文中具体了解人物的性格,体会首尾呼应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二、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介绍时代背景。解题,学习生字,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从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讲读课文。先突破重点段“借箭经过”(6—9节),再突破重点“借箭起因”(1—2节)。

  教学过程 :

  (一)直奔重点段“借箭经过”。

  1.导入  性设问:课文分成几段?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哪一段写他借箭?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起因准备经过结果

  2.让学生解释“妒忌”的词义。教师板书:妒忌

  (二)学习重点段“借箭经过”。

  1.掌握内容。

  ①自由读课文,读前出示投影片,按以下问题边读边找:

  诸葛亮在什么时间什么天气去借箭?草船借箭后是怎么回来的?和谁同去?向谁借箭?

  学生回答后,教师按问题的顺序在黑板上写出: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顺水顺风鲁肃曹操

  ②由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带着“诸葛亮怎么借箭”这一问题边听边找答案。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绳索连船一字儿排开擂鼓呐喊头←尾→头

  ③让学生按板书顺序简单复述“借箭经过”。

  2.理解内容。

  ①让学生从板书的逐项内容分析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A.从“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了解诸葛亮(时间选得好,天象算得准)是“知天文”的人;教师板书:知天文

  B.从“顺水顺风”了解诸葛亮(想得周密,知水知风)是“晓地理”的人;教师板书:晓地理

  C.从“鲁肃同去”了解诸葛亮(知鲁肃联合抗曹心诚,能够帮助做准备,并且不向周瑜吐真情)是“善知人”的人;教师板书:善知人

  D.从“向曹操借箭”了解诸葛亮(知曹操用兵谨慎,只用箭射决不出兵)是“善知人”。

  ②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谈笑”的“笑”字的含义。(“笑”是对鲁肃的安慰;“笑”是对曹操80万大军的蔑视;“笑”是对借箭成功充满了信心。)

  ③出示投影片,让学生从以下板书内容的分析中,了解诸葛亮“巧筹划”的本领。学生逐项分析后,教师板书:巧筹划

  “绳索连船”(便于指挥,不会走散)

  “一字儿排开”(受箭面大)

  “擂鼓呐喊”(虚张声势,增多弓弩手)

  头←尾→头(两面受箭)

  ④小结:让学生从“知天文”、“晓地理”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料事如神”的人;从“善知人”、“巧筹划”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

  (三)使学生从“料事如神”、“足智多谋”两词中,领悟出诸葛亮是一个“神机妙算”的人,自然导入  “借箭结果”(10—11节)这一段。

  引导学生理解:

  1.诸葛亮:按期如数得箭,巧把造箭变借箭表现出他的智与谋已达到炉火纯青、左右逢源的地步。

  2.周瑜:“长叹”、“不如”等词语说明他不得不服,自愧不如,自己的智与谋在诸葛亮的眼中不过是雕虫小技而已。

  (四)学生理解以上内容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借箭起因”(1—2节)。

  学习方法:分角色朗读,其他学生做人物心理分析。

  周瑜:表面客气设下圈套→步步相逼话里藏刀→置人死地而后快。

  诸葛亮:表面糊涂早已察觉→立下军令状胸有成竹→置于死地而后生。

  (五)总结全文

  借箭起因—置于死地→捏把冷汗

  借箭结果—死里求生→拍案叫绝

  让学生从“捏把冷汗、扣人心弦、拍案叫绝”的心理体验中,进一步理解诸葛亮的高尚情操:以自己的才智、计谋、胆识,既教训了周瑜又顾全联合抗曹的大局。

一堂实施研究性学习训练的探讨课──王崧舟《草船借箭》教例赏析 篇4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课文写谁借箭?

  生:诸葛亮借箭。

  师:诸葛亮跟谁借箭?

  生:诸葛亮跟曹操借箭。

  师:借多少?

  生:借10万支。

  师:他用什么方式借箭?

  生:利用草船借箭。

  师:结果呢?

  生:大获全胜。

  师:谁能把以上的答案连起来说说?

  生: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10万支箭,获得成功。

  生:诸葛亮成功地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10万支箭。

  师:我还想知道: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

  板书:

  为何借? 

  生:老师,我认为不是诸葛亮要借箭,而是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

  师:噢?你说是周瑜要陷害诸葛亮?有根据吗?大家议一议。

  (小组讨论一分钟。)

  生:有。周瑜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可是给诸葛亮的造箭期限长达10天,这与军情紧急自相矛盾。由此可见,让诸葛亮造箭并不是周瑜的真实目的。

  生: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后,周瑜说:“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师:这番话的确使周瑜的害人之心暴露无遗。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生:应该读出阴险的语气。

  生:周瑜自以为诸葛亮在劫难逃,因此要读出得意的语气。

  师:(抽读、范读、齐读)我明白了。周瑜要诸葛亮10天造好10万支箭,不是他的目的,而是──

  生:而是陷害诸葛亮的借口。

  生:周瑜为什么要陷害他?

  生: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师:(板书“妒忌”)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曾质问苍天:既生瑜,何生亮啊!“妒忌”是什意思?

  生:老师,我查过词典,妒忌的意思是: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师:这是背词典里的解释。能说说在句子中的意思吗?

  生:诸葛亮神机妙算,本事比周瑜大,周瑜心里怨恨他。

  师:造箭是假,害人是真。可是,聪明能干的诸葛亮为什么还要自投罗网?

  生:周瑜说“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没有退路了。

  师:明明是火坑啊,诸葛亮就敢往里边跳?

  生:因为诸葛亮已经胸有成竹了。

  师:新鲜!你怎么知道呢?

  生:如果诸葛亮没有把握,决不会主动把10天降为3天。

  生: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后就明确地告诉周瑜“第三天,就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可见他已经想到了利用草船借箭的办法。

  师:有道理。假如你是诸葛亮,读读他对周瑜的承诺。

  生:(胸有成竹地读)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就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师:读得很自信。假如你是诸葛亮,在做出这样的承诺之前可能会怎么想?

  生:周瑜啊,周瑜,你怎么这么糊涂?大敌当前,你怎么不想办法对付敌人,倒把矛头对准了我?

  生:10万支箭,要我10天造好?你这不是小瞧我诸葛亮吗?昨夜我夜观天象,三天后必有大雾。既然你非跟我过不去,一不做,二不休,我就干脆让你输得心服口服。

  师:好个诸葛亮!掌声送给她!周瑜步步紧逼,诸葛亮将计就计。结果怎么样呢?

  生:诸葛亮满载而归。

  师:而周瑜──

  生: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大屏幕显示此句文字课件并板书“神机妙算”。)

  师:周瑜为什么长叹?

  生:因为诸葛亮神机妙算而长叹。

  生:因为自己再次败在诸葛亮的手下而长叹。

  师:“长叹”可以换个什么词语?

  生:感叹。

  师:还不能表达周瑜的心情。

  生:哀叹。

  师:行。你认为周瑜会以怎样的语气说出这句话?

  (抽3人读。)

  师: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神机妙算的确令人信服。在这个故事中,他又算到了些什么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反复研究,比比看,谁的答案更丰富。

  (生一边读,一边分析研究。)

  师:同学们都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这样吧,我们先分组交流交流,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学生分组讨论。)

  师:同学们的研究兴趣很浓,大家讨论得很热烈,有的甚至发生了争论。现在我也想听听你们的研究成果。

  生:诸葛亮算到周瑜是在设计陷害自己。

  师:对。我们刚才研究过了。

  生:他算到了鲁肃不会向周瑜告密。

  生:他不但算到了鲁肃不会告密,还算到了鲁肃一定会帮自己准备借箭所需的船只、军士和草把子等。

  师:(板书“算人)诸葛亮很了解鲁肃这个人。

  生:诸葛亮还算到了周瑜一定看不出自己的计策。

  生:曹操不仅不会出兵,而且一定会放箭,这也是诸葛亮事先估计到的。

  师:诸葛亮称得上知人知面又知心。再从其它角度想想,比如天气。

  生:他算到了三天后一定有大雾。

  师:(板书“算天”)如果他算到两天后就有大雾──

  生:周瑜问需要几天时,他就会说两天。

  师:应该如此。除了准确预测大雾,诸葛亮还预测到──

  生:船队返航时正好是顺风顺水而行。

  师:顺水是算到的吗?

  生:不是。江水的流向是不需要算的自然现象。

  师:那诸葛亮算到顺风重要吗?

  生:我认为很重要,因为船是顺风顺水行驶,曹军即使想追也追不上,才能确保借箭万无一失。

  师:万无一失用得好!其他同学还有新发现吗?

  生:诸葛亮算到了二十条船、一千多个草把子就能就能装满10万支箭。

  (板书“算物”。)

  生:草把子两面受箭,也是诸葛亮事先计划好的。

  师:算天,算地,算人,算物。诸葛亮果真是──

  齐:神机妙算!

  师:就算周瑜这样足智多谋的人也不得不长叹一声。谁是周瑜?长叹一声,我们听听。

  生: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师:他长叹一声了吗?应该怎么读?

  生: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师:周瑜都叹服了,你们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呢?

  生:诸葛亮真神人也!

  师:有点《三国演义》的味道。

  生:诸葛亮神机妙算,果真名不虚传!

  生:诸葛亮善于观察天象,能够摸清人心,我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啊!

  师:看来,你们对《草船借箭》的研究是很有成效的。我们还要研究一个问题:诸葛亮是借箭还是骗箭?(板书“能算借?”)你要寻求的答案不一定就在课文里,所以,我希望大家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地研究研究。行吗?

  齐:行!

  师:很好。我等着欣赏你们的研究成果。下课。

一堂实施研究性学习训练的探讨课──王崧舟《草船借箭》教例赏析 篇5

  【指导思想】

  其一,导读即教师引导指路,学生阅读为主。教师的谈话、讲授、板书等均应着眼于更好地“导”着学生去“读”,使其尽可能地“自求得之”。

  其二,导读必须定向。导向何方?导致学生达到何种程度的听说读写学习能力?这至关重要。因此,导读须在教学目标 (目的、要求)相当明确具体的情况下进行。

  其三,教者“导”的思路应与学生“学”的思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导读教学过程 既体现学生学为主体,又不失教师主导作用。

  其四,阅读教学中的字词教学,是跨阅读教学和识字教学两个范畴的内容,在导读过程中应遵循阅读理解和识字教学的规律灵活处理。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按大纲和教材要求掌握本课一、二类生字、新字;能结合课文,说明关键性词语的意思;能运用“妒忌”、“必然”、“虚实”、“私自”造句。

  2.学生能简要复述这个故事;能在老师的启发下正确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学生能口头回答课后习题1中三个问题;能分清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培养由表及里的逻辑思维能力。

  4.学生能理解“妒忌”的危害,知道对比自己强的人,只应虚心学习,努力赶超,而不应妒忌;能联系实际,为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和宽广胸怀所感动,并产生崇敬、向往的感情。

  二、主要教法

  课题导读;复述导读;问题导读;谈话法。

  课前预习要求:1.读通课文,说出课文大意。2.能熟练读出一、二类生字及其在课文中的组词。3.联系课文结合查字典解释词语:妒忌、甘受惩罚、推却、呐喊。

  第一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 :了解故事背景和课文大意。能简要复述故事的起因和开始部分(借船)。理解“妒忌”、“推却”、“军令状”、“甘受惩罚”、“自有妙用”等关键性词语。渗透总目标4和1的内容。

  教学过程 要点:

  1.抽查字词预习情况。着重该课时目标中所列词语和少数重要的二类生字词的认读。

  2.导入  :引导回忆第九册中《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及其中周瑜这个人物;联系讲授本课背景(见小黑板板书设计 );引出并板书新课课题。

  3.引导就课题质疑:见此课题,可能或应该想到些什么问题?(见板书设计 )

  4.带着上述问题听读(或自读)课文。着重考虑“为什么借箭”这个问题;经过和结果如答不理想,作存疑处理。

  5.反馈课文大意后,着重以问题导读,弄清“为什么借箭”的问题。

  教师引导看课后习题1(1)(2),联系课文开头一段,默读、思考、圈划,然后展开讨论。在反馈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由表及里地认识借箭的真正原因,注意抓住关键性词语理解。这一教学过程 ,教师要给学生较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和讨论。

  6.引导运用板书提示,默读课文,每人自练复述故事起因,教师巡视,辅导后进生。反馈。

  7.请学生找出“诸葛亮为借箭所做准备工作”这一内容所涉及的课文段落,并用一个词语概括主要意思(借船)。再引导学生读书,弄清借船方式(秘密)、数量、其它要求。

  8.复述“借船”这一部分内容。练习方式:个别学生示范与群体操练相结合。

  9.小结:以承上启下式终结该课时。课外作业 :练习复述故事;给课文试分段。

  板书设计 :

  △小黑板板书设计 :

  东汉末年三国状况:

  第二课时

  本课时目标:学生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能复述故事中“借箭”和“结果”的主要内容。在教师启发下,学生能正确地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更清楚地把握全文。渗透总目标4和1的内容。

  教学过程 要点:

  1.引导学生说一说一类生字字形记忆及书写时须注意之点,如“忌”(上声下形),“督”(字形上宽下窄)等。当堂练习难写易错的几个字3~4遍,组词写一遍。

  2.以上课时“就课题质疑”中已解决的问题“起因”与“借船”导入  新课。

  3.以复述为手段,重点引导读懂“借箭”这部分课文。

  (1)找出这部分课文的起讫处(6~9自然段)。提出读的要求:看谁能以概括各自然段主要内容的方式,复述这部分内容。引导督促每个学生认真看懂课文后再练习复述。组织交流。教师巡视辅导。

  (2)教师根据复述反馈情况,引导学生更准确地掌握各自然段要点(用谈话法)。注意理解关键性词语“虚实”、“顺风顺水”等。引导看课文插图,在课文中用~画出与图意相应的语句;讨论:这幅图着重表现了什么意思?

  (3)根据板书,再次自读课文,练习复述,(巩固性练习)中、优两位学生反馈复述,组织评议。

  4.默读课文最后一节,讨论“草船借箭的结果”。(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理解:课文结尾与开头有无联系?怎样联系起来的?)

  5.引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启发性问题:(1)课文写了几件事?我们该按怎样的思路(顺序)给课文分段?(2)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段技中,比较适合这课分段的是什么?(先找出事情的经过部分,再看事情经过可分几段)。学生分段,写段意,交流。反馈。

  6.结合分段及段意概括,练习简要复述整个故事。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上讲台复述。

  7.引导学生小结,简要复述课文故事的方法,预告下节课内容:评论周瑜和诸葛亮这两个人。请学生给这两个人分别写一段评语,就如老师给学生下评语(课外作业 )。

  板书设计 :

  第三课时

  本课时目标:做口头笔头练习,着重完成书面造句。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正确评价周瑜、诸葛亮这两个人物,以完成总目标4的内容。

  教学过程 要点:

  1.出示书面造句词语,先进一步引导准确理解词义、运用范围,后完成书面造句。教师巡回,搜集“妒忌”一词的好造句备用。

  2.以这些问题引出对诸葛亮的评价:

  (1)诸葛亮约鲁肃上船取箭,为什么只管饮酒取乐?(杰出才干:准确预计天气和曹军反应)(2)诸葛亮会不会不知道周瑜是故意刁难或陷害他?既然知道,诸葛亮为什么不气愤、不与周瑜论争?(胸怀宽广,以大局为重)请学生修改给诸葛亮下的评语。

  3.请学生说说对周瑜的评价。教师相机引起讨论:妒忌的害处?

  (1)从东汉末年的三国形势来看,瑜妒忌亮的才干有何危害?(削弱蜀、吴联合抗曹的力量,与己有害)。(2)推论一般:如我们对学习等方面比自己强的人采取妒忌的态度会怎样?因此我们应当怎样做才对?最后拿学生有关“妒忌”的造句,联系实际进行教育。

  4.布置本周内完成的小作文练习,略加指导:(1)我曾经妒忌他(她)……(记叙文);(2)妒忌——无能的表现(读《草船借箭》的感想)。任选一题。

  5.启发、教育、鼓励性结尾,终结该课。

  板书设计 :(略)

一堂实施研究性学习训练的探讨课──王崧舟《草船借箭》教例赏析 篇6

  【教学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行为,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探究能力的重要凭借之一,同时又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和创新智能。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选择性,教师则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在阅读实践中,应力求做到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统一。坚持“以读为本”,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多种角度的“读”,为学生提供一个“发展”的语言环境,培养语言智能。在“读懂” 上下功夫,以读入境,以读悟神,在读中探究、品味和领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同时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切入重点

  1、复习: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草船借箭》,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因为诸葛亮挺有才干,所以周瑜很妒忌他,于是便要求诸葛亮三天造十万只箭。

  2、导入:

  那么,诸葛亮草船借箭是否成功?他成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议、探究、感知第2、3、4段课文:

  请同学们用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画、一边议论的学习方法,并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初读第2、3、4段,边读边想,你读懂了课文的哪些内容?你在读课文时发现了哪些问题?

  2、读后交流,引导探究。

  3、质疑:

  生:我想知道诸葛亮为什么能神机妙算?

  生:我想知道诸葛亮是怎样“妙算”的?

  师:同学们能抓住重点词提出问题来深入思考学习课文,多好!如何解决呢?就让我们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去找出答案吧!

  三、细读课文,落实重点

  1、读议、探究、感悟第2段:

  ⑴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这段话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说出理由。

  ⑵ 检查自主探究的情况:

  师:你们从这段话中感悟到什么?

  生:我从周瑜对鲁肃说的话中知道了限期造箭的目的,这充分可以看出周瑜的险恶用心。

  师:请你读一读这段话,(出示投影片)把你的体会融入其中。

  生:评议。

  生:我从诸葛亮对鲁肃的话中体会到鲁肃是个忠厚的人,而诸葛亮成竹在胸。

  师:小结(略)。

  2、读议、探究、感悟第3段:   

  ⑴ 师:学完了第2段,有的同学不禁要想诸葛亮是用什么计谋借箭的?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好!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

  ⑵ 读后交流:

  师:请同学们谈谈你学懂了什么?有哪些感悟?

  生:我通过读书,知道了整个借箭的过程。首先,鲁肃拨给诸葛亮二十条快船,在上面用青布幔子遮住了扎成人形的草把子;然后,直到第三天四更才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驶去。

  生:“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名话与下面的 “这时候大雾漫天”联系起来,说明诸葛亮确实在“算”,“算”到了第三天夜里会有大雾。(知天)

  师:注意到前后句子联系起来去感悟文章,这很好!

  生:诸葛亮神机妙算,首先算到了大雾漫天的天气。(板书“大雾漫天)“漫”是充满、布满的意思。“大雾漫天”就是满天大雾,说明雾很大。

  生:我还看出江上雾更浓,因为课文中说“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知天)。

  师:理解很好,这大雾在借箭中有着重要作用。这就是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表现,我们一起来读读(引读)。

  师:继续谈谈你有哪些感悟?

  生:通过诸葛亮告诉鲁肃曹操不敢轻意出兵的原因,我知道了曹操是个猜疑心较重的人,同时也说明诸葛亮十分了解曹操这个人的用兵原则,突出了他的才干,也是借箭成功的原因之一(知人)。   

  ⑶ 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师:诸葛亮既然算到了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而不揭穿周瑜要陷害自己的阴谋?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讨论。

  生:我认为诸葛亮完全对自己很有把握。(知己)   

  ⑷ 指导有感情朗读,帮助学生理清条理。

  (引导学生带着胸有成竹、必胜的信心来朗读。)   

  ⑸ 小结。

  3、读议、探究、感悟第4段:   

  ⑴ 齐读第4段:

  探究:事情的结果怎样?  

  ⑵ 师: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悟吧!

  生:结果是诸葛亮超额完成了任务。

  生:课文结尾说:“诸葛亮神机妙算”与课文开头“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相呼应,点明中心。

  师:能把文章开头和结尾联系一起学习文章,很好!

  生:我认为诸葛亮是一个知天象、知曹操、知鲁肃、知周瑜,考虑周全,巧妙安排,有计谋,有才干的人。

  4、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这节课,我们围绕“神机妙算”,用紧紧抓住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边读边画,边议边悟的方法,深入理解了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四、拓展延伸,升华感悟

  开展10分钟辩论会。

  题目:《诸葛亮到底神不神》。

  【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体现了课程标准精神,紧扣文题中的一个“借”字,牢牢抓紧住“神机妙算”这个关键词,始终贯穿“读议、探究、感悟”的教学特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思为本、以创为本、重朗读、重感悟、重积累的教学思想。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创新为灵魂,目标让学生自己探究,在读中让学生探究,在探究中让学生感悟。紧扣单元训练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词、句、段,通过解词析句、朗读感受、讲中质疑,把读、讲、议、问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读书、思考、表达、想象能力,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智能和创新智能。恰当地点拨,升华认识,收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效果。

一堂实施研究性学习训练的探讨课──王崧舟《草船借箭》教例赏析 篇7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一、教材内容

  《草船借箭》是人教社新编的第12册第四组教材的首篇重点讲读课文。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启迪智慧的好课文。

  二、教学目标 

  本组教材读写的训练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教学时,应当把这一练重点有机地融进整个教学过程 之中。使学生知道草船借箭这件事有它的前因后果,文中每个细节也有它的前因后果。让学生在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和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分清事情前因后果的方法,并能在学习本组教材的后两篇课文中加以运用,进一步提高阅读的能力,并领会其在作文上的作用。基于此,教学目标 为: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杰出的才干和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2.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领会其在阅读和写作中的作用。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委托”、“轻易”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习从重点词入手读懂课文、探究课文的读书方法。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围绕上述的第1、2 、4进行。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教学难点 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全面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努力启发诱导,变“教”’为“导”,变为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针对训练的重点项目和课文的特点,设计富有思考价值的重点项目,和符合课文特点、富有思考价值的、多层次、多梯度的问题来导读课文,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发挥朗读、默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 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的教学方法为:

  1.采用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采用“导读法”教学。导之以读、导之以思、导之以说、导之以写、导之以疑。

  3.采用实物演示法教学。实物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难点。此外,运用讲读法、板书法等,多法并举,目的在于变阅读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为“清清楚楚一条线”。

  四、学法指导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下面三种方法学习课文:

  1.以课题的“借”字为线索: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箭的结果怎样?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从重点段入手,加强字、词、句的训练,避免面面俱到,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抓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深究事情的前因后果。

  五、教学程序

  1.复习引入

  复习旧课的目的在于温故知新,为新课作垫铺,使教学前后衔接。

  (1)请一位同学说说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分别用四个字概括。

  (2)诸葛亮为什么敢于向周瑜立下军令状,保证三天之内筹得千万支箭?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个中心词概括说明,并用上“因为……所以……”(板书:种机妙算)

  (3)“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个词语提出什么问题?

  2.导之以读

  通过插问导读课文,使学生知道诸葛亮怎样神机妙算?分别体现在课文什么地方?为进一步深究因果、回答问题奠定基础,达到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的目的。

  生(先读):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等诸葛亮调度。

  师(插问):那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在算?

  生(接读):第一天……去了就知道。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一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吩咐……朝北岸开去。

  师(插问):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二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一边大声呐喊。

  师(插问):诸葛亮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鲁肃吃惊地说……天亮了就回去。

  师(插问):诸葛亮“算”准了没有?

  生(接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箭好像下雨一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三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两边的草把子插满了箭。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四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要追也来不

  3.导之以思

  这一环节的教学。抓“神机妙算”一词,出示两道思考题,深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究竟“算”到了什么。思考题(一)采用“扶”的方法,指导读书方法。思考题(二)采用“半扶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其教学目的是运用读书方法,实现学法迁移运用。

  思考题(一):诸葛亮神机妙算,他首先“算”到了什么?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说明了诸葛亮懂得什么?首先引导学生指读有关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再指导学生摘录句子中的“大雾漫天”,最后启发学生明白:诸葛亮能预测到三天之后“大雾漫天”,是因为他懂天文。思考题(二):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又“算”到了什么?

  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曹操说的话体现了他是个怎样的人?先指导学生看插图,听鲁肃和诸葛亮的谈话录音,再让学生摘录句子中的“不敢出兵”,从曹操说的话可以知道他是一个用兵谨慎、多疑的人。诸葛亮敢断定曹操不敢出兵,是因他深知人心。

  4.导之以练

  “练”就是课堂练习,出示练习题,放手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学法、独立思考的能力。练习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利用四种妙法,划去有关句子,分别用八个字概括。

  先检查、讨论概括为:绳索连接、朝北开去;一字摆开、擂鼓呐喊:掉转船头、逼近水寨,齐声高喊、驶回南岸。再让学生反复朗读有关句子,加深对四种妙法的理解。

  5.导之以说

  思考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四种妙法,妙在什么地方?说明了什么?这道思考题,有一定的难度,可使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悟出各法的奥妙:“绳索连接”使雾中的船不会离散,“一字摆开”是为了扩大受箭的面积,“掉转船头”既能船两面受箭,使船保持平衡,又为迅速撤兵做好准备,“驶回南岸”是说明诸葛亮晓得地理。这一环节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口头的表达能力。最后,利用板书总结课文,明确因果,再布置作业 预习第一、二段,以果寻因,落实本组课文的训练项目。

一堂实施研究性学习训练的探讨课──王崧舟《草船借箭》教例赏析 篇8

  一、分析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十二册第三组11课《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第三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就是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目标:

  我依据《新课标》对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及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我根据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4、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体会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而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全面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努力启发诱导,变“教”’为“导”,变为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针对训练的重点项目和课文的特点,设计富有思考价值的重点项目,和符合课文特点、富有思考价值的、多层次、多梯度的问题来导读课文,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发挥朗读、默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的有关《三国演义》的人物、歇后语、故事

  二、说教学思想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可以概括为:“两个基础,一个重要”。由此我确定的教学指导思想是: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主人的学生观;②坚持文道统一,重视方法指导的教学观;③革新、开放的大语文教育观。

  三、说教法、学法

  随着课改的深入,现在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一直在默默的思考:怎样教才能有效,怎样教才会有效呢?通过实践、反思,我慢慢的明白: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的教学方法为:

  1.采用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3、情感教学,用感情朗读贯穿全课程。

  4、用朗读贯穿始终。

  学情分析:课文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称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学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教学中以读为主,采用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的形式使学生形成能力。旨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创新意识的语文综合素质。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

  (一)、交流资料,走近名著

  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三国演义》的人物、歇后语、故事。然后教师小结并简单说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我设计任务型的初读方法,要求学生带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的任务进行初读。目的是落实字音教学,在此基础上概括课文内容,这样,既降低了难度,也提高了环节操作的实效性。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这一部分教学,我打算抓一个关键词“神机妙算”来展开。因为崔峦老师说:“提高课堂教学,问题不在多而在精。问题要提在课文内容、形式的特点上,提在语文训练的重点上,最好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钻研教材,我发现“神机妙算”就是这一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

  因此,我让学生默读课文,看看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划出有关句子并写体会。我并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作为教学主线,组织教学。此时我让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再小组合作,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阔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他们在读中思考,读中领会,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生在思考、探究、交流中才会对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教学建议》又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关材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充当质疑者、并以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这个问题,犹如向学生的心海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他们就会更主动,更细致地研读语言文字,深入理解诸葛亮巧妙安排之处。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解。

  五、说板书设计 

  14、草船借箭

  诸葛亮                     周瑜

  知天文

  神机妙算    晓地理       自叹不如

  知人心

  这样板书,显示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又显示了借箭成功的条件,显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看过板书就能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一堂实施研究性学习训练的探讨课──王崧舟《草船借箭》教例赏析 篇9

  师:我国有很多优秀的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是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知道“四大名著”是指什么?作者分别是谁吗?

  生1: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吴承恩写的《西游记》。

  生2:施耐庵写的《水浒传》、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

  师: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

  蔡皓:诸葛亮、曹操、关羽、张飞……。

  师:从哪里知道这么多?

  生:看书。

  师:真了不起!你看,看书能丰富我们的知识!《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描述了将近400个不同的人物,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周瑜的阴险狡诈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草船借箭。

  师:听说过这个故事吗?那你知道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吗?(学生摇头)那你想不想知道呢?请认识听(师简介故事背景)。

  听完背景,咱们先来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知道了什么?

  生:用草船借箭。

  师:还想知道什么?或者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1:谁向谁借?

  生2:为什么要草船借箭?

  生3: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

  生4:怎样借?

  师:(将生1、生2和生4的问题写于黑板上)提了这有价值的问题,想如何解决?

  曹奔:我想看书来解决。

  师:对,这是个好办法。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吧!除了将字词的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外,还要看看谁最先解决这几个困扰我们的问题?

  (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课文,并思考。)

  师:你能解决哪个问题?

  生1:第一个。是诸葛亮向曹操。

  师:能不能将题目用上去说完整?

  生1:(接着说)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生2:周瑜看到诸葛亮非常有才干,心就很妒忌他,于是让他造箭。

  师:说得真好。那诸葛亮是怎样借呢?谁来回答第三个问题?

  生3:周瑜让诸葛亮十天造好十万支箭,而诸葛亮却说只用三天,并且立下了军令状。暗地向鲁肃借船,利用大雾天向曹操顺利地借到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师:箭最后借到了没有?

  生:(齐答)借到了。

  (对照;黑板让学生说出前因、经过和结果,理清思路。)

  师:每一个故事都有它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这样这个故事才有它的完整性。

  十万支箭借到了。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许萌:就是非常聪明。(摸头说不下去)

  艺丹: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

  师:说得这么完整。你是怎么知道的?

  艺丹:(接着说)查字典。

  师:字典是我们的好帮手。遇到不明白的词可以查阅一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还有什么方法也能理解词语呢?

  曹奔:联系上下文。

  师:对,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师:默读课文,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边读边画画。

  (学生读课文。)

  生:(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从这个句子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雾很大。

  师:对,大得连面对面也看不清。这是第几天出现的大雾?

  生:(齐答)第三天四更时候。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引导学生读上一段的句子。)

  生:(朗读)第一天,不见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也不见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分,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上。

  师:我觉得这个句子有些罗唆。既然前两天什么动静也没有。没有动静有什么好写的,干脆直接改为:第三天四更时分,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上。行不行?

  生:(异口同声)不行。

  师:为什么呢?

  ……

  (学生表情很茫然,只好让学生读读句子来体会为什么不行。结果还是?)

  师:我和同学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因为我感觉只在写出前两天的没有动静,才更能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胸有成竹、从容不迫体现出来。这场大雾是不是凑巧碰上的?

  生:(摇头)

  师:这说明他在三天之前就预料到有这场大雾,是吧?这说明诸葛亮有什么特点?

  生:懂天文气象。

  师:对,他精通天文气象。那么从前面哪个地方也能看出来呢?

  生:(朗读)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惩罚。”

  师:能不能将“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换个说法?

  生:就是不敢跟都督开玩笑。

  师:非常好。这是军中大事,这种玩笑开不得,于是诸葛亮就立下军令状。什么是军令状呢?

  蔡皓:保证书,如果完成不好,就要杀头。

  师:理解得不错。这个军令状不同于咱们写的保证书。一般立下了,完成不了,就要依军法治罪,有可能引来杀头之祸呀!猜想一下:诸葛亮会在军令状中写什么?

  曹奔:三天之后一定造好,造不好你罚我就行了。

  师:从诸葛亮的语言中你能体会出什么?

  生1:胸有成竹。

  生2:不害怕。

  师:他为什么会这样说:

  生:他早已预料到三天之后肯定有大雾出现。

  师:那你就带有这种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语气来读读诸葛亮的话,好吗?

  (生练读。)

  师:我们来合作读。

  师:你还从哪个地方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艺丹:(朗读)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又下令掉过来,船头朝东……

  师:从曹操的话里,可以得知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1:很谨慎。

  生2:多疑。

  师:诸葛亮正是抓住了曹操这种谨慎多疑的心理,他看不清虚实,就不敢贸然出兵,只得放箭,使得箭就像下雨一样,诸葛亮才得以成功。“虚实”是什么意思?

  生1:真假。

  生2:曹操看不清对方的情况。

  师:从这里你又能体会到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生:会看人。

  师:这就叫识人心。

  师:诸葛亮在这里下令将船掉过来,那么原来船是怎么摆的呢?

  生:(朗读)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

  师:这样摆有什么好处?(画示意图帮助理解)

  生:不能丢箭。

  师:对,是避免箭走散,不留空当,增加了受箭面积。还有吗?

  生:(不知道)

  师:还便于统一行动。大声擂鼓呐喊又有什么目的?

  生:实际是假进攻,不过让曹操害怕好放箭。

  师:你动脑了。理解得很到位。诸葛亮就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让曹操害怕。他虽然害怕但看不清对方的情况,又不也派兵出来,只得放箭,以致于箭像下雨一样。其实还是一点是提示了放箭的方向。

  那为什么又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呢?

  生:再让这面也有箭。

  师:恩。如果不掉过来,只让一面受箭,有什么不好?

  生:容易翻船。箭还少。

  师:对呀。这样两面受箭,受箭面积增大,还保持了船体的平衡。最重要的是回来是还节省了掉头的时间,以致于曹操知道上当,要追也来不及了。从哪个地方知道曹军上当了?

  生:(齐读)

  师:那你觉得诸葛亮这样安排得怎样?

  生:很巧。

  师:通过他巧妙的安排还知道这个人懂什么?

  (生一时说不出来,师给归纳:晓地理。)

  师:其实课文中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还有很多,我们留着下节课再交流,好不好?下课!

一堂实施研究性学习训练的探讨课──王崧舟《草船借箭》教例赏析 篇10

  佚名

  创造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领悟到学习一篇按事情发顺序写的记叙文要分清事情的全因后果。

  2、提高抓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读懂课文的能力,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创造出发点:草船借箭的经过。

  创造训练点:认识诸葛亮成功的原因是有胆识,有计划的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创造训练策略:引导法、自学法,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

  教具准备:《草船借箭》录像幻灯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

  内容:二、三、四段。

  重难点:草船借箭的经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过程:

  教学环节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造教育渗透点

  复习前文导入  新课

  1、周瑜怎样为难诸葛亮?

  2、诸葛亮又是怎样做的?回答:1、三天造十万支箭。2、立下军令状。

  复习导入  ,保持思维的性。

  讲“借箭准备”紧扣妒忌与才干

  1、周瑜为什么这样做?

  2、诸葛亮是怎样做的?

  3、哪些词句可以看诸葛亮挺有才干?(自有妙用)

  1、自由读课文思考,找出周瑜为难诸葛亮的词句,在书上做记号。(故意延迟,不给齐练)2、体会心情,自读自练。3、读诸葛亮说的话,体会心情。

  通过读讲引导学生分析明白借箭的实质原因,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三、学习“借箭经过”突出“神机妙算”20`

  1、指名读机关句子,诸葛亮是怎样做靠近水寨。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2、鲁肃怎样说的?说明什么?诸葛亮又是怎样说的。3、曹操怎样说,怎样做的。此时诸葛亮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两者相比较说明了什么?4、诸葛亮借到箭后又是怎

  样做的。5、小结

  1、自由读课文,用“—”划出诸葛亮做的、说的。用“~”划出曹操做的、说的。2、看录像(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3、看幻灯片,比较“一定不敢”与“不一定敢”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4、看录像,体会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心情,模仿神态分角色朗读。5、体会“谢谢”的含义齐读这一句话。6、体会理解“自有妙用”体会周的心情,朗读长叹一声说……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提高自学能力。录像、幻灯片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导学生分析,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四、讲“借箭结果”突出周瑜的“长叹”5` 1、指名读课文,诸葛亮借了多少枝箭。周瑜是怎样说的?说明了什么?2、小结

  五、总结全文分清前因后果5` 师述:借箭的表面原因实质原因表面结果实质结果,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的文章,注意分清前因后果。

  六、作业 3`

  幻灯片,填空(略)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赶造十万支箭———→借———→十万多枝箭

  周瑜:妒忌 故意迟延 不给齐全 长叹一声

  诸葛亮:才干 只要三天 立军令状 自有妙用 管保有箭

  (大雾漫天) 靠近水寨 一字摆开 擂鼓呐喊 掉转船头 (放箭如雨) 神机妙算

  创造教育得失

  本课能过引导学生分析字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理解人物的内心。弄清前因后果。使学生明白分析问题,要运用多层次多角度思维方式。

一堂实施研究性学习训练的探讨课──王崧舟《草船借箭》教例赏析 篇11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弄清借箭的经过,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能试着评论历史人物。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弄清借箭的经过。

  教学难点 :

  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板书课题。

  师:暑假中,曾上演了大型连续剧《三国演义》,谁知道“三国”指的是哪三国?

  生:“三国”指的是魏国、蜀国、吴国。

  师:魏、蜀、吴三国并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什么是三国鼎立?看老师画图。(师边画边讲)

  曹 操

  刘 备 联 合 孙 权

  师:曹操刚打败刘备,又要进攻孙权。因此,孙刘两家联手要抗击曹兵。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奉命来东吴帮助作战,遇到大将周瑜。周瑜对诸葛亮是什么态度呢?谁知道?

  生:周瑜妒忌诸葛亮。

  师:周瑜让他几天之间造多少箭?

  生:让他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

  师:这可能吗?

  生:不可能。

  师:诸葛亮草船借箭(板书课题)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那么诸葛亮找谁借箭?怎么借箭?结果如何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大意)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1、2自然段。

  师:哪一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

  生:第1自然段。

  师:周瑜为什么要妒忌诸葛亮?

  生:因诸葛亮挺有才干。

  师:齐读这一段,注意“挺”和“很”这两个词要读得语气重一些。(生齐读)

  师:周瑜是怎样提出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事的?诸葛亮是怎样做的?默读第2自然段。

  (周瑜借公事陷害诸葛亮,要他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满口答应,并立下军令状。)

  师: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他以为他的阴谋已得逞了。)

  师:这部分写商议军事,接受任务几乎全写的是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除了一处写周瑜很高兴外,没有再对他俩的神态、语气作任何细致的描写,该怎样读才好呢?

  (先请生自由读,发表意见,再指名分角色读。)

  小结: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箭十万支”陷害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2、细读第3——5自然段。

  师: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自是怎么做的?(生默读思考找到答案,并回答。)

  师:你从中看出什么?

  生:我看出周瑜是个奸诈、阴险的人。

  生:我看出诸葛亮胸有成竹。

  师:回答得很好,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从他们的语言和做法看出来的。

  (指名分角争读3、4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3、默读6—9自然段,用“——”划出出发时间,草船借箭的有关语句。

  师: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行动的目标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怎样?

  请看老师给同学们放“电影”。(师出示电脑动画,配合录音范读,让学生观看诸葛亮是怎样在大雾漫天的环境中成功地和曹操借箭的经过)

  师:借箭成功了吗?读出书上有关语句。(生读出“船两边的草把上都插满了箭”等语句)师:诸葛亮借箭成功主要依靠江面上的大雾,而他选择这一天行动恰好江面上有大雾,这是巧合吗?

  (生联系上下文讨论出:这一切都是诸葛亮预料到的)

  师:从中你对诸葛亮有什么认识?

  生:诸葛亮的才智过人,我真佩服他。

  生:诸葛亮晓天文、懂地理,我应向他学习。……

  4、齐读第10自然段。

  师:诸葛亮一共借了多少支箭?

  生:十万多支。

  师:这一天恰好是周瑜给他任务期限的第几天?

  生:第3天。

  师:周瑜看到诸葛亮完成了任务,他的阴谋失败,他是怎样表现的?

  生: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小结:诸葛亮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借箭十万,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四、布置作业 :

  1、理清文章层次,给课文分段。

  2、准备复述“草船借箭”的故事。

  附:板书设计 

  曹 操

  刘 备 联 合 孙 权

  (诸葛亮) (周 瑜)

  才 干 妒 忌

  因:十天造箭十万

  果:三天借箭十万

  草船借箭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2、学会11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胆略。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重点段,认识诸葛亮神机妙算。

  教学关键:教师善于激发学生提问题,凭借课文(文字、插图),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教时 第一教时 时间 课业内容 2、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生字新词,读通课文。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3、了解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是什么。

  教学重、难点 借助课题把握课文的重点

  课前准备 小黑板 录音 投影

  教 学 过 程 方法与手段 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

  环节 1、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2、你还想知道什么?(师生一起梳理问题)3、初读课文,认真思考上述问题。4、反馈。 带着问题读课文,激发兴趣,提高读书的效率。 通过知道什么,还想象知道什么,把学生带进课文内容中。

  (一)创设悬念,激发兴趣。

  (二)抓“借箭”读文,领悟大意。 1、字词反馈:指名认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在生字旁书写一遍)、初步理解字义。2、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作者安排的材料补充完整。(1)(2)诸葛亮置备了草船,趁着大雾向曹操“借箭”。(3) 出示小黑板出示投影 落实基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

  (三)课后小结 

  教时 第二教时 时间 课业内容 2、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2、突破重点,明确文题。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认识诸葛亮借箭的主要原因

  课前准备 录音 投影

  教 学 过 程 方法与手段 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

  环节 1、回忆课文内容及思路。2、默读课文第3段,说说最感兴趣的内容。3、分析诸葛亮在大雾掩护下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过程,剖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有感而发 这是在学生基本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重点内容。

  (一)导读第2段,突破重点段。

  (二)导读第一段 1、自由朗读第一段,提出不理解的地方。2、划出对话进行研读:理解语言的内涵,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如:“就要交战”(与造箭期限有关) “用什么兵器最好”(引入圈套) “这是公事”(要挟对方) “军营里......”(借军令进逼,暗示要立军令状) 主动探究 体会语言的内涵,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三)指导朗读 1、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地方自由读,想想该用什么语气?2、指名读,同学评议。3、分角色朗读对话。 朗读欣赏评价促进 在读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亲和力。

  (四)课后小结 

  教时 第三教时 时间 课业内容 2、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巩固字词,听写词语。2、品评朗读,总结全文。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

  课前准备 小黑板 录音 

  教 学 过 程 方法与手段 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

  环节 1、听写词语:奉命 撤退 崎岖 山涧 居高临下 斩钉截铁 昂首挺胸 热血沸腾 惊天动地 气壮山河 2、反馈:小黑板出示词语,同桌互批,全班小结。 报词语、词语意思、同(近)义词、反义词……

  通过这个环节来巩固字词。

  (一)巩固字词

  (二)学习首尾两段 1、对比着读读首尾两段,有什么发现。2、小黑板(或投影)出示挺有才干——神机妙算心里很妒忌——我真不如他 对比法 提示学生进一步理解“神机妙算”

  (三)品评总结 1、采用多种方法朗读课文,深刻地来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2、总结:《草船借箭》中的“借”能用“骗”来取代吗?为什么?3、你还可以用别的顺序安排课文的内容吗?与课文的安排比,哪一种更合适。 自由读、分组读、领读、指名读、齐读 学习如何更好地安排材料

  课堂板书 草船借箭邀请鲁肃 同去取箭船近曹营 擂鼓呐喊曹操惊疑 万箭齐发草船借箭 满载而归 

  课后小结 

一堂实施研究性学习训练的探讨课──王崧舟《草船借箭》教例赏析 篇12

  设计意图:

  1、紧扣“神机妙算”,通过诸葛亮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三个方面感受人物特点和品质。

  2、以读为本,引导学生通过研读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内心等方式,扎实训练,强化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

  3、自然拓展、整合资源、加深理解,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和语文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抓重点词句,通过人物心理、言行的揣摩,体会人物个性特点和品质。

  2、以读为本,读中提升情感;引入材料,丰满人物形象。唤起学生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共鸣。

  教学重难点:学习“雾中借箭”,揣摩文章重点词句,感悟诸葛亮神机妙算。

  课前谈话:

  1、视频播放《草船借箭》片段。

  2、从录象到图片,选择词语形容曹操、鲁肃、诸葛亮的表情。

  教学过程:

  一、重点研读,感悟“神机妙算”

  读书不厌百回读,默读课文的4到10自然段,边读边找诸葛亮笑的句子。

  ▲算天气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1、诸葛亮巧借大雾借箭成功,课文是怎么写大雾的?

  出示: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2、诸葛亮早算准有这场大雾,抓“只要三天”,猜想这三天他都在干什么呀?

  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四更是什么时候?)

  3、原来诸葛亮早就算到今天是大雾天(板书:算天),怪不得他笑了。

  抓“这样”,品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算地利

  1、好一个“只管饮酒取乐”,大敌当前之时,难道诸葛亮真的就只管饮酒取乐吗? (诸葛亮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采取了哪些行动呢?

  ①“你借给我二十条船……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②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③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④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⑤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2、欣赏视频,诸葛亮是如何借助地利优势借箭成功的?(板书:地)

  3、诸葛亮算得如此天衣无缝,怪不得他只管饮酒取乐,笑得那样从容不迫。

  抓“只管”,品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算曹操

  1、俗话说得好:“知人知面不知心哪!”天气难料,这人心就更难测了。那曹操是不是真的不敢出来呢?

  出示:曹操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2、指导朗读:观察图片,从曹操的眼神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猜曹操有多少人马,体会他的生性多疑。

  3、诸葛亮就是算到曹操的性格,知道他肯定不敢出来。这不,诸葛亮又笑了?

  抓“一定”,品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算鲁肃

  诸葛亮借箭需要谁的帮助?(鲁肃)读读描写鲁肃的4、5、6小节,你觉得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

  1、诸葛亮说别告诉都督,鲁肃“果然不提”、“私自拨船”、“照诸葛亮说的”。

  2、抓“私自”体会鲁肃忠厚老实、顾全大局、信守承诺。

  3、诸葛亮算到鲁肃一定会帮助他,怪不得诸葛亮笑得如此轻松。

  品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算周瑜

  1、周瑜妒忌诸葛亮,想通过造箭来陷害诸葛亮,结果诸葛亮却笑到了最后。

  品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2、教师小结,(板书 人)

  二、品析古诗,品味“神机妙算”

  品析古诗: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三、课堂练笔,升华“神机妙算”

  写话训练

  师:曹军有80万,诸葛亮他们只有602人。曹军已万箭齐发,大敌当前之时,诸葛亮却一边饮酒取乐,一边欣赏着美妙的琴声和箭声。听,这琴声多么悠闲、这箭声多么畅快,诸葛亮笑得那样轻松自在。此时此刻,你想对诸葛亮说些什么呢?

  四、角色扮演,回味“神机妙算”

  1、诸葛亮并没有呼风唤雨的本领,但他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这不是神机妙算又是什么呢?怪不得在故事的最后,连一向忌妒他的周瑜也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分角色朗读:“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体会人物心情:周瑜(心有不甘,自叹不如),曹操(一拍大腿,后悔莫及),鲁肃(十分敬佩,心悦诚服)

  3、每个环节都关系着借箭的成败,每个细节都彰显着诸葛亮的智慧。是神机妙算让鲁肃心悦诚服,是神机妙算让曹操追悔莫及,是神机妙算让周瑜也自叹不如,让我们发自心底地说一声:“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

  4、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板书:满载而归)

  五、作业超市

  1、读《三国演义》英雄人物的故事。

  2、逐步积累三国演义人物的歇后语: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计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六、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天

  算   地 ——→ 满载而归

  人

一堂实施研究性学习训练的探讨课──王崧舟《草船借箭》教例赏析 篇13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弄清借箭的经过。

  【教学难点】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暑假中,曾上演了大型连续剧《三国演义》,谁知道“三国”指的是哪三国?

  师:魏、蜀、吴三国并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什么是三国鼎立?看老师画图。(师边画边讲)

  师:曹操刚打败刘备,又要进攻孙权。因此,孙刘两家联手要抗击曹兵。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奉命来东吴帮助作战,遇到大将周瑜。周瑜对诸葛亮是什么态度呢?谁知道?

  师:周瑜让他几天之间造多少箭?

  师:诸葛亮草船借箭(板书课题)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那么诸葛亮找谁借箭?怎么借箭?结果如何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1、2自然段:

  师:哪一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

  师:周瑜为什么要妒忌诸葛亮?

  师:齐读这一段,注意“挺”和“很”这两个词要读得语气重一些。(生齐读)

  师:周瑜是怎样提出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事的?诸葛亮是怎样做的?默读第2自然段。

  师: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小结: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箭十万支”陷害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2、细读第3~5自然段:

  师: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自是怎么做的?

  (生默读思考找到答案,并回答。)

  3、默读6~9自然段,用“——”划出出发时间,草船借箭的有关语句。

  师: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行动的目标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怎样?

  请看老师给同学们放“电影”。

  (师出示电脑动画,配合录音范读,让学生观看诸葛亮是怎样在大雾漫天的环境中成功地和曹操借箭的经过。)

  师:借箭成功了吗?读出书上有关语句。

  师:周瑜看到诸葛亮完成了任务,他的阴谋失败,是怎样表现的?

  小结:诸葛亮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借箭十万,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5: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