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语文上学期教案 |
范文 | 语文上学期教案(通用9篇) 语文上学期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和一个部首,会写8个生字。 2、了解标点符号的用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3、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角色感情。 4、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教学重点 认识14个生字和一个部首,会写8个生字。 教学难点 了解标点符号的用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些调皮可爱的标点符号,你们认识吗?请大声喊出他们的名字吧!这些标点符号平时都是友好地相处在一起,可是有一天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板书)标点符号的争吵(齐读课题)这些标点符号到底在吵些什么呢?让我们到文中去听一听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师有感情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2、生自由读一遍课文,并圈画生字。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3、同桌互相检查识字情况。 三、研词析句,品读课文 1、谁能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从这段文字中,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汇报。 3、下面的句子并配有书中的插图。 感叹号拄着拐杖直跺脚,小问号竖起大耳朵,芝麻粒一样的小顿号急得又蹦又跳。 1)指生朗读这句话。 2)请同学们结合这句话在图中找一找这些标点符号。 3)(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的感叹号,————的小问号,————的小顿号。 (课件出示)观察图片,发挥想象填空 ————的小逗号,————的小句号,————的省略号。 4)带上表情动作朗读这句话。 4、下面就让我们去听一听,它们为了一件什么事而争吵好吗? 1)自由读文章的2—6自然段。思考: 标点符号们为什么争吵? 用直线画出每种标点符号说的话,并试着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书,思考,圈画。 3)它们为什么争吵呢?(学生汇报)下面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说了些什么?(学生汇报标点符号说的话)同时(课件出示)这几段文字。 请同学们自由读感叹号的发言,说说从它的话语中你知道了什么?(知道了感叹号的名字,它的用法,它很骄傲)你是从哪些词语中知道的呢?(学生汇报师利用课件把这些词语变种颜色:锣鼓敲、烈、重要)应该怎样读出感叹号强烈骄傲的语气呢?学生试读,指生读。 听了感叹号的发言其它标点符号同意吗?请你代表小问号发言。(指生读小问号的话)从它的发言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从哪些词语中知道的?(学生汇报师利用课件把这些词语变种颜色:不服气、连忙、哼、怎么能)请同学们再次出声读这句话,体会小句号当时的神情和心理。 听了感叹号和小问号的发言谁不干了?它们是怎么说的呢?(指生读这段话)“反驳”是什么意思呢?(说出自己的理由,否定别人的意见)从它们的发言中你知道了什么?确实,如果没有了它们,那么句子将变得太长了,一口气也读不完呀!下面谁愿意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 学问最深的省略号又说话了,听老师读。从这句话中你又知道了什么?(省略号的样子,省略号很深奥) 最后让我们齐读句号的总结发言。你能用“只有.......才”说一句话吗?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这句话。 4)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每种标点符号说话时的语气。 5)全班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带上表情与动作。 5、那么,它们到底谁最重要呢?让我们听听书是怎样说的。指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述:是呀,它们都很重要,各有各的作用,缺一不可,谁也不能代替别人。但是如果离开了句子,段落和文章,它们就失去了具体的意义了。就像我们人一样,在集体中每个人都很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集体你的力量就会很小。 三巩固识字 开火车游戏:师点字,生开火车读。 四、拓展延伸,扩大积累 1、除了书中的标点符号以外,你还知道哪些标点符号?(学生汇报) 五总结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 小结:希望同学们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在我们写文章时灵活运用标点符号。 语文上学期教案 篇2《一块奶酪》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处、稍”。 2.能根据要求独立阅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感受蚂蚁队长的心理变化过程,学习蚂蚁队长坚守原则的品质和领导才能。 教学重、难点: 1.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感受蚂蚁队长的心理变化过程,学习蚂蚁队长坚守原则的品质和领导才能。 教学准备: 蚂蚁搬食物的视频,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视频:画面中描述的是一个小蚂蚁发现了一块奶酪,这块奶酪非常大,比蚂蚁大20倍,于是小蚂蚁召唤同伴过来一起搬奶酪,几十只蚂蚁都过来了,它们用自己的方式搬起奶酪,准备运回住所…… 2.视频播放完后,师提问: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3.学生各抒己见。 4.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蚂蚁搬奶酪的童话故事——《一块奶酪》。学生齐读课题,师板书。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声音洪亮、正确流利、同学爱听。 4.检查朗读,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汇报时可自定齐读人数,也可以选一名同学代表本组朗读,听后其他同学随机评价。 5.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队长带领小蚂蚁搬奶酪的故事。) 三、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1—3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1—3自然段。说一说这一部分讲了什么。 这一部分是事情的起因。讲蚂蚁队长集合好队伍搬运粮食,并定下规矩,蚂蚁们很积极地投入到搬运中。 2.蚂蚁队长集合的时候,定了什么规矩? (二)学习第4—12自然段。 1.默读这一部分,回答:在搬运奶酪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意外? 2.当奶酪被拽掉一角后,蚂蚁队长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小蚂蚁们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呢?找出相关的句子。 蚂蚁队长: ①心理变化历程:心里七上八下——恼火——犹豫——决定 ②行为:盯着奶酪渣子——下令休息——让大家分散开——下令小蚂蚁走到草丛中——下令小蚂蚁们回来——命令年龄最小的蚂蚁吃掉奶酪 小蚂蚁:放下奶酪,却不走开——依旧不动,眼睛望着别处,心却牵挂着奶酪渣子 3.思考,蚂蚁队长为什么命令年龄最小的蚂蚁吃掉奶酪渣? 4.你认为蚂蚁队长这样的处理方式好吗? (三)学习第12自然段。 1.齐读第12自然段。 2.思考:为什么大家干活劲头比刚才更足了? 3.你喜欢这位蚂蚁队长吗?理由是什么? 提示:蚂蚁队长在诱惑面前,能够坚守原则,并灵活应变,有领导才能,想出方法,让大家干活的劲头更足了。 四、深入画面,分角色表演 1.自由组合,7—8人为一组练习分角色表演。 提示:练习的时候,注意认真研究文本,注意蚂蚁队长的心理变化过程,演好蚂蚁队长和小蚂蚁的神态表情。 2.请两组同学汇报表演。 3.点评。 五、拓展延伸 1.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事情呢?想一想,然后说一说吧。 2.回家后把《一块奶酪》这个童话故事讲给父母听。 3.课外搜集有趣的童话故事,读一读。 板书设计: 11一块奶酪 心里七上八下——恼火——犹豫——决定 语文上学期教案 篇3《卧薪尝胆》 教学要求: 1、变序学文,指导朗读。 2、能结合课文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只有胜不骄,败不馁,才干取得胜利的道理。 4、创设情境进行写话,夸一夸越王或教育吴王一番。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了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越国和吴国的地理位置和两国都想征服对方的心愿。 3、我们一齐来读一读,好不好?请把语文书翻开到135页。 二、导读第四自然段 1、过渡:(出示图片)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一定都已知道图上画的是——勾践。他在干什么? 课文哪一自然段具体描写他卧薪尝胆的呢?请小朋友们默读课文,找找看! 2、谁愿意自告奋勇读一读? 3、出示:白昼,他亲自下田耕种;晚上,就睡在柴草上。他还在屋子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前,总是先尝尝它的苦味,提醒自身不忘兵败会稽的羞耻。 读读,想一想:哪句是写卧薪?哪句是写尝胆? “卧薪”是什么意思?“尝胆”懂吗?那么,卧薪尝胆该是怎样的滋味呢? 4、勾践是越国的大王,他为什么放着华丽舒适的皇宫不睡,放着山珍海味美味佳肴不吃,而去睡柴草、尝苦胆,折磨自身呢? 出示:回国以后,越王勾践时刻不忘报仇雪恨的决心?(板书:报仇雪恨) 5、协助理解,指导朗读 出示:回国以后,越王勾践不忘报仇雪恨。白昼,他下田耕种;晚上,就睡在柴草上。他还在屋子里挂了了一只苦胆,饭前,先尝尝它的苦味,提醒自身不忘兵败会稽的羞耻。 和课文中比一比,看看老师漏掉的是哪些词?这样好吗?为什么? 6、学生自由读,比较,发言;教师点拨,归纳。 7、要求学生在自身的书上把这几个词圈出来,朗读时要特别注意。读出勾践时刻不忘报仇雪恨的决心来! 三、导读第三自然段 1、过渡:越王勾践念念不忘的仇恨和屈辱是什么呢? 2、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勾践夫妇在吴国受到了哪些屈辱。 3、指名读。 4、为什么这些对勾践夫妇来说,是受尽了屈辱? 出示:勾践夫妇在越国穿的是_______________,在吴国穿的是_______________; 在越国住的是_______________,在吴国住的是_______________; 在越国吃的是_______________,在吴国吃的是_______________; 在越国生活上_______________,在吴国却还要_______________。 先同桌互相练说,再说给大家听。 5、对于勾践夫妇来说,这些就叫——屈辱!而且,这屈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整整三年,真是(板书:受尽屈辱) 6、小朋友们,现在你们就是勾践,你在吴国受尽屈辱,度日如年,谁来读? 四、导读第二自然段 1、过渡:可是,越国的大王怎么会跑到吴国去受尽屈辱的呢? 2、请小朋友们用自身喜爱的方式读读第二自然段,可以大声朗读,可以轻声地读,可以在心里默读,还可以和同桌一起读等等,待会儿告诉老师原因。 3、交流,板书:兵败求和 4、越国打了败仗,越国人民家破人亡,除了这样做,勾践还有其它方法吗?你从哪些词中看出的?(万般无奈只好) 5、指导读1、2句,读出勾践的万般无奈。 6、对此,吴国的谋臣和吴王各有什么反应呢? 7、指名读3、4句。 8、交流。“后患”指什么? 9、指导读出骄傲的语气。 10、这一节懂了吗?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示出来。(齐读) 五、导读第五自然段 1、过渡:吴王怎么也没想到,后患未除,最终竟让他——灭国了,这真是后患——无穷! 2、齐读第5自然段(板书:转弱为强灭掉吴国) 六、回顾第四自然段 真是让__吃一惊啊,当年是吴国的手下败将,当年是吴王的奴仆,今天竟然突降奇兵,灭了吴国!小朋友们,这正因为勾践二十多年来一直卧薪尝胆,有着报仇雪恨的决心啊!让我们含着对勾践的敬佩之情,再回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七、写话,总结 1、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夸一夸越王勾践?那么,又想不想教育吴王一番? 2、出示写话要求: 根据故事,用自身的语言夸一夸越王勾践,并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表示向越王学习的决心; 或者,想想吴王惨败的原因,用自身的语言教育他几句。 3、交流 4、小朋友们,后来根据这个历史故事,就形成了一个成语——卧薪尝胆,意思就是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八、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熟读课文,把《卧薪尝胆》的故事先讲给爸爸妈妈听,下节课讲给大家听。 2、建议好学的小朋友课后读一读《破釜沉舟》等历史故事,准备在阅读课上交流。 板书设计: 卧薪尝胆 (报仇雪恨) 兵败求和转弱为强 (受尽屈辱)(灭掉吴国) 语文上学期教案 篇4《搭船的鸟》 教学要求: 1.正确书写“搭、父、嘴”等13个生字,会认“父、啦、鹦、鹉、悄”五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翠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 教学重难点: 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妙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师:你喜欢小鸟吗?说一说喜欢哪种鸟?(谈感受) 2.师出示“搭船”一词,问:你搭过谁的车或船?去过哪里?(生讲)师:一次,一只鸟就搭上了一位小朋友的船,它要干什么呢?这位小朋友心里怎么想的呢?让我们快去看一看吧!引入新课《搭船的鸟》。 二、检查预习。 学生读文,纠正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三、自读自悟。 1.师: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 2.学生互助识字,交流识字方法。 3.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正确流利、同学爱听。 4.检查朗读。以小组的形式汇报,汇报时可自定齐读人数,也可派选一名同学代表本组朗读,听后其他同学随机评价。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 4.学生描红、摹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指名分段读课文。 2.开火车认读生词。 二、精读读感悟。 出示阅读要求:请同学们自己自由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搭船的鸟是什么鸟?这只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喜欢这只鸟吗?可以用铅笔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和词语,把你喜欢的句子自己读一读。 1.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所画的语句,互相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2.班级内汇报。 三、重点句段指导。 1.你知道这只鸟长什么样子吗?(生说后,出示鸟样子的句子) 板书:嘴——红色 羽毛——翠绿 翅膀——蓝色 得出:外形美丽(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2.如果你看到这样一只小鸟立在船头,你会产生什么想法?引导学生读第3自然段的问句。 3.“我”发现翠鸟后仔细观察它可爱的样子,找到描写翠鸟样的句子后反复读一读。(生读) 4.“一下子”、“没一会儿”说明了翠鸟的动作怎么样? 板书:一下子没一会儿 得出:动作迅速、敏捷。 5.读下面这段话,注意加点的词语,想象翠鸟捕鱼的情景。 “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衔着一条小鱼。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 师指导朗读。 6.最后通过妈妈的介绍,我知道了那只鸟叫“翠鸟”。由此可见,大自然也是我们的老师。师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7.小翠鸟居然敢站在船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8.指导学生朗读全文。 四、拓展阅读。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展示给同桌,可以说说为什么喜欢? 2.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的翠鸟的知识介绍给自己的伙伴。 语文上学期教案 篇5《在牛肚子里旅行》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相关词语。重点指导书写、识记“胃、刚”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正确把握“答”、“应”、“骨”、“几”多音字的读音。 3.通过口语练习,让学生了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原因和过程的同时,获得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 4.通过读课文,初步了解牛胃的特殊构造及功能。 5.培养学生遇事冷静,相互帮助的处事哲理。 教学重点: 结合文本理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 教学难点: 通过口语练习,锻炼学生的口语概括能力。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外出旅行吗?哪位同学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去过的地方,旅行后有何感受?(指名说) 师:同学们去过的地方可真多,可谓是见多识广。今天吴老师也带着同学们去一个神秘的地方旅行,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第10课。 二、揭题。 1.齐读课题。 2.引导学生理解、区分“旅游”和“旅行”。(旅行重在“行”,主要指到处行走。旅游重在“游”,主要指观光、游玩。) 3.引导学生在读课题后质疑:读完课题后,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指名说。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谁在牛肚子里旅行?为什么会在牛肚子里旅行?怎样在牛肚子里旅行?) 4.指名说说是谁在牛肚子里旅行的?(是小蟋蟀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结合图片指名让学生写写“蟋蟀”,并说说识记方法。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共同解决同学们提出的另外两个问题。 三、学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快速把握。 1.请同学们快速地把课文看一遍,然后说说哪些小节讲到了这两个问题。 2.指名说说自己找到的信息。(1-7小节讲红头到牛肚子里旅行的原因,8-18小节讲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 过渡语:同学们读书很认真,下面我们先来探讨红头到牛肚子里旅行的原因。 (二)创设情境,探究原因。 1.请三名学生表演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发现问题。(指名说说自己发现的问题) 2.学习多音字“答”。 课件出示多音字“答”,指导学生朗读。 3.探究原因。 同桌进行口语练习(用课件出示“因为,所以”的句式,让学生说说红头到牛肚子旅行的原因。) 过渡语:对于红头来说,这次旅行纯属意外。红头是怎样进行这次意外的旅行的?下面我们一起合作朗读课文的8-20小节。 (三)再读课文,了解旅行过程。 1.提出合作读书的要求: (1)女同学读红头说的话,男同学读青头说的话,老师读旁白。 (2)边读边思考:青头是怎样帮助红头的? 2.全班交流学习收获。 (1)课件出示多音字,学习多音字,相机指导书写“应”,指导理解相关词语。 (2)指名说说青头是怎样帮助红头的? A.指名说。 B.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品读感悟。 (3)口语练习:由于得到青头的帮助,红头顺利地完成了在牛肚子里的旅行。红头的旅行路线是怎样的?请与同桌合作完成下列练习。 红头从________走到________,又从________来到了________。最后,在牛________的时候,随着________。 (过渡语:牛到底有几个胃?我们一起来看看画面。) (4)指名结合画面内容完成以下口语练习。 牛共有________胃,前________,只有________。 四、归纳小结 1.初步了解科普童话小品的文学体裁。 师:课文用童话的形式,通过红头在牛肚子旅行的经历,向我们介绍了牛胃的特殊构造及功能,这样的体裁就是科普童话小品。 2.概括分析,明晓事理。 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可以说是一次意外,如果没有得到青头的帮助,它也不可能顺利地从牛肚子里出来。从他们身上你看到了什么?有何感悟?(预设学生的回答:相互帮助,团结友爱,遇事冷静不慌张) 是啊。不论我们遇到什么样的事,都不能紧张,一定要发挥聪明才智,冷静处理好事情。更重要的是学会互相帮忙,共同解决困难。请记住:团结就是力量。 板书设计: 在牛肚子里旅行 旅游线路:第一个胃——第二个胃——牛嘴里——出来 语文上学期教案 篇6《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山行》。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的读音和用法。 3.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4.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一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你喜欢哪个季节?说一说理由。 四季风景如画,四季都是诗情画意的。在这美好的秋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三首关于秋天的诗歌。 板书,齐读课题。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歌《山行》。 二、整体感知 1.认识作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著有《樊川文集》。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大李杜”指李白和杜甫。 你还知道杜牧的其他诗歌吗? 预设:《清明》、《秋夕》等。 2.听《山行》的朗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3.自由朗读《山行》: (1)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图文对照,作者在山里行走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4.出示诗歌,指导学生读好节奏。 预设: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努力把文章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径、斜。 领读生字,注音拼读。 结合图片,理解生字的意思。 径:小路。 斜:不正。 石径斜:石板小路弯弯曲曲。 2.你认为哪些词语的意思比较难懂,小组内相互质疑解答。 预设: 生:产生,生出。 坐:因为。 晚:晚秋。 于:比的意思。 四、研读古诗 (一)诗人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景物? 预设: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结合图片,解释重点词语。 寒山:深秋的山。 霜叶:被霜打过的枫叶。 (二)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山行》中的风景。 学生结合景物提示,描述风景。 (三)小组说一说诗歌的意思。 (四)抓字眼,晓诗意。 1.作者说“白云生处有人家”,这里用“白云深处”也是可以的,“生处”与“深处”有何区别? 预设: “深”是浓厚,浓郁的意思。 “生”是生出,存在的意思。 “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的动态感。应当是“生”字好于“深”字。 2.“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红于”改为“红如”效果一样吗? 学生看图思考,然后表达观点。 预设: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五)入诗境,悟诗情。 1.出示古诗,简析诗歌中的风景。 前两句和后两句写景有何不同?前两句和后两句诗人的感受有何不同? 预设: 前两句抓住“寒”字,描绘了一种辽阔深远的远景。 后两句抓住“红”字,描写了一种秋比春美的近景。 2.你更喜欢哪两句?为什么? 预设: 后两句是千古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两句诗采用了非常有新意的对比,用红叶比春花,在美的基础上渲染了一层坚强。诗人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情感,古诗中写秋的诗文大多是悲凉的,而这首诗却表达了一种喜爱的情感。古诗的诗意富有哲理,这两句成为千古绝唱的重要原因就是它富有哲理:把枫叶经霜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经霜色愈浓”。因而,这句诗就有了鼓舞、激励人们的作用。 五、学写生字 美好的诗意要用美好的文字表现,这首诗中还有这几个生字需要我们会写,现在让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课件出示“寒、径、斜、霜”等4个生字。 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字,说说自己是从什么渠道或通过什么方法认识的。 2.打开“优教学生字”,逐个学习,引导学生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3.指导书写。 (1)每个字在书写之前先想一想怎样才能写得美观。 (2)观察字的结构,说说书写注意点以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引导学生再次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注意讲解“寒”宝盖儿宽,三横紧凑,撇捺要舒展。“径”的右上部分不要写成“又”。“斜”左右结构,注意两部分的高度。注意“霜”的三部分的位置等。 (4)学生在田字格里仿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六、指导学习《赠刘景文》 过渡:诗人杜牧抓住了一片红叶,就送给了我们一个美丽的晚秋,其实秋天的美景有很多,喜欢秋天的诗人也有很多。课文第二首诗歌《赠刘景文》就是其中的一首。让我们先来认识作者——苏轼。 (一)认识作者。 苏轼:字子瞻,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二)感知古诗。 出示诗歌,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预设: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三)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想一想:《山行》这首诗我们是从哪几方面来欣赏的。 预设:字、景、情、理。 1.小组长领学生字。 (1)出示会认的生字“犹、傲、橘”。 (2)出示会写的生字“赠、刘……”等7个生字,小组成员每人一个生字讲解,并示范书写,直至完成任务。 (3)小组挑战,听写生字。 2.一起赏景。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象? 预设:荷叶、残菊、黄橙、绿橘等。 (2)联系诗句说一说,诗中的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引导悟情。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给刘景文? 作者写枯败的荷叶、傲霜的残菊有什么用意?又为什么写到了橙黄橘绿?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随机点拨。 预设:刘景文当时已经58岁了,有些迟暮之感。作者写这首诗告诉他秋天正是收获的季节,勉励刘景文奋发有为。 4.诗歌中有没有一句话让你觉得包含道理? 预设:菊残犹有傲霜枝。 “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霜凌寒的气节。 七、总结提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是刘禹锡的名句,其实秋天不只有火红的枫叶,灿烂的菊花、还有很多像橙黄橘绿的美景。秋天多美好,让我们去寻找诗意的秋天吧。说一说你眼里的秋天。 八、巩固提高 打开“基础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片,观察回答。 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都有什么?这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 板书,齐读课题。 2.解读课题。 夜:夜晚。书:书写。见:看见。 夜书所见: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情景)。 二、感知内容 1.认识作者。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市)人,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 2.听《夜书所见》的朗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3.自由朗读《夜书所见》。 (1)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图文对照,想一想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象。 三、研读古诗 (一)出示古诗,引导学生读好节奏。 (二)抓住关键字理解诗意。 预设: 萧萧:风声。 挑:用细长的物件逗引。了解多音字“挑”。掌握“挑”的'意义和用法。 促织:蟋蟀。 篱落:篱笆。 (三)读一读诗歌,说说你喜欢的诗句。 1.赏析前两句。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这两句诗中诗人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预设:孤单忧愁寂寞 诗人的心被思念家乡的情感填满,朗读时要读出来。 2.赏析后两句。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人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预设: 诗人看到了明灯,想到了“挑促织”——斗蛐蛐。想起了童年的生活,内心又充满了开心快乐,被幸福感填满。进而有为思想丰富了内涵。 3.诗人的感情变化是非常明显的,跟读诗歌,读出情感变化。 自由朗读诗文,读出诗人的感情变化。 (四)背诵诗文。 1.根据老师的提示背诵诗文。老师出示诗句中的一个字,学生背出相应的诗句。 预设:送、动、挑、夜。 随文识字,学习生字“送、挑”的写法。 2.这三首古诗都是关于秋天的美文,一定要背诵课文,把美文收到自己的记忆宝库里。 小组检查背诵,比一比看谁的背诵最有节奏感,最有感情。小组推荐代表展示背诵成果。 四、主题阅读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遍地美景的季节,在诗人的眼中,秋的美景是说不尽的。 1.老师这里还有几首古诗也是关于秋天的,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品一品。 出示诗文《秋思》、《夜雨寄北》。 学生自读诗歌,说一说诗中的景,诗中的情。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歌,快来分享一下吧。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诗歌。 总结:秋天的诗歌有古道西风的苍凉,也有一鹤排云的豪迈。只要我们仔细观察,我们也能发现秋的美丽。 五、巩固提高 打开“阅读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 语文上学期教案 篇7一、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能看图体会字义,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识字能力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小诗。 二、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生字,能按笔顺正确书写,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 三、教学难点 看图体会字义,识记生字。 四、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五、教学时间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正确书写“亭、闻”两个生字。 2、能看图体会字义,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识字能力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小诗。 教学重点:认识本课生字,能按笔顺正确在书写,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 教学难点:看图体会字义,识记生字。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第一部分 (一)检查课前三到位情况。 (二)课前分钟训练:猜字游戏 一、创设情境,导入古诗 今天, 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小诗,请听。 1、出示配乐图片,引入小诗。 2、播放小诗朗读录音。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识字7。(板书课题,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请同学们自由拼读课文,然后在小诗里圈画出课文的生字,再把生字放声读一读,不会读的字看着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确。 2、出示带拼音生字。你们觉得这些生字里,哪个字音容易读不准? 随机交流。 3、同桌互读生字。 4、(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5、过渡:我们读准了字音,接着来学习课文的识字部分。 三、图字联系,探究规律 (一)出示第一幅图。 1、请看书本上的第一幅图,看看图,再看看字,你发现了什么?请把你的发现与同桌说说。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生回答演示亭字的演变过程。 揭示:我们的祖先就是根据亭子的样子造出了“亭”字! 4、请看图,由这幅图你想到了哪个字?:(课件出示一组字:人——从——众) 这些图形就像汉字的样子,所以看图可以帮助我们记住字形。 (二)出示第二幅图。 1、边演示边讲:一个人走到小亭边停了下来。人和小亭就组成了一个新字——停。(拼读生字) 2、看看图,再看看字,这图与字有什么联系吗? 指名说。 3、请你用停字组词。 4、停是什么意思呢?指名说。 5、出示:“亭”和“停”。你能区分他们吗? 指名说。 6、出示课件练习:选字填空。 7、小结(出示课件:学习方法):刚才,我们运用了图文联系、记住字形、理解字义的方法来学习生字。 过渡:接下来,请同学就用这种方法去学习下面的几个汉字吧。 (三)出示课文中的后三幅图。 1、请你仔细观察课文下面的`这几幅图,看看图和字有什么联系?把你的发现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 2、小组交流。 3、汇报交流。 (1)预设第一幅图:看看图和字有什么联系? 小组代表回答。 看到这个字,你能想到是什么意思吗?指名说。 出示一朵花,演示用鼻子上闻。指名说闻的另一种意思。 出示课件:电视机正做播放“新闻联播”。引导学生理解“新闻”的意思。 (2)预设第二幅图:这两幅图有什么联系? 小组代表回答。 过渡:像“闻、鸣”这样看图就能知道汉字的字,也有很多,比如,我们学过的笔。 出示图——笔、尖、看 (四)小结方法:这节课我们看的几幅图,认识的几个字,都是通过看图认识这些字,记住了字形,理解了字义! 四、诵读小诗,巩固生字 过渡:把这些生字放进小诗里再读一读。 1、自由朗读。 2、指名读。 3、齐读小诗。 第二部分 一、复习巩固 认读生字。 二、指导诵读,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 2、检查生字读音。 (1)带拼音认读。 (2)去掉拼音认读。 3、指名朗读,检查是否正确、流利。 4、学生自由读,要求:边读边看图,想想这首诗写了什么意思? 5、反馈讨论: (1)这个人来到小亭边做什么? (2)为什么他只听到鸟叫声,而看不见鸟儿? 6、再次朗读,读出树木茂密,环境清幽的意境来。 7、背诵诗歌。 三、指导书写 1、卡片认读,组词。 2、指导书写5个生字:鸣、耳、深、但。 3、认读词语。 4、练写字词。 语文上学期教案 篇8《锡林郭勒大草原》 教学目标: 1、学会10生字及新词,认读4个字。 2、能摘录并积累相关词语。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2或第4自然段。 5、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集合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感受草原的神奇和美丽。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小组合作等形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及新词。 2、能够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的字词,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流利的读课文。 教学用具: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flash动画,听《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锡林郭勒大草原》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不丢字,不加字。) 2、指名读。(纠正学生的字音,能够读出自己的语气。)。 3、小组互相读一读,进行评议。 4、默读课文,想一想: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美丽的?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 (3)在课文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下相应的词句。 5、汇报。读一读画下的句子。 (二)学习生字。 1、指名读一读本课的生字、词语。 (1)读一读,指名读。 (2)重点指点读音:勒嵌且嚼 (3)重点指点字形:锡腾嚼 2、出示生词:欢腾矫健飞翔安闲马驹内蒙古偶尔牵牛花锡林郭勒一碧千里 (个别读、小组间互相检查读一读。) 3、把字词带到课文中读一读,做到正确流利。 (三)听写本课生字。加强生字的掌握。 三、阅读理解,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自己默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找到有关的语句,画下来。自读,已经画出的语句。 四、练习。 1、作业: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抄写词语以及自己喜欢的句子。 2、书写本课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摘录并积累相关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2或第4自然段。 4、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新授: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指名回答:广阔、美丽;欢腾的世界 2、结合练习题自读课文,三、四自然段。 同桌讨论讨论:草原上有、。 3、在已经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自己找出最喜欢的句子或者自然段,尝试背诵。 5、小组互相背诵。 三、作业: 1、按要求从课文中或课外读物中摘录词语。 2、激发情感,想象创新,自编自创一首小诗或一篇小短文。 语文上学期教案 篇9《拉萨的天空》 一、背景知识的了解,为学语文做铺垫 1.课件出示:中国地图——找到青藏高原——点击拉萨。 2.走进拉萨(了解海拔、气候、布达拉宫等资料)。 3.学生自我介绍课外积累的相关资料。 二、揭题明题,整体感知全文 1.读题,明确课题的中心词是“天空”,因此,读文时要带着“拉萨的天空是怎样的?”这一问题来读。 2.充沛朗读,让学生自身参照生字表上的注音,读到正确流利。然后出示生字词,教师不教,先让学生认读,对读错的和时进行指导。 3.学生完成板书填空:拉萨的天空留给你的第一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湛蓝的、蓝色、蓝晶晶) 4.课件出示:湛蓝、蓝色的色板。你看见过这样色彩的天空吗? 三、品读课文,各抒己见 1.现在请你选择自身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争取读好。读完后,想想这段的意思。 2.先读读下列这些句子,然后来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1)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理解“总是”和“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的联系,“透亮,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是怎样的?”) (2)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这句是一句夸张句,可联系诗句“手可摘星辰”来理解。为什么说声音可以碰到蓝天,手可以摸到蓝天?) (3)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洁;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重点理解“纯洁”、“明洁”的意思) (4)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请你想想一下,当时,作者的内心在想些什么?) 3.学生交流对拉萨的天空的新感受。 板书:拉萨的天空是__________________(美丽的、令人神往的……) 4.以各种形式朗读课文。 四、观景回味,课后延伸 1.看拉萨的纪录片(片断),观景回味。 (看完后,你想说些什么吗?) 2.课后要求搜集有关拉萨的图片、文字介绍,做一张介绍拉萨得手抄报。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