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 |
范文 |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通用14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 篇11.下列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邹忌(z#u) 纳谏(ji4n) 朝(zh1o)服衣冠(gu4n) b.窥镜(ku9) 旦日(d4n) 形貌昳丽(y@) c.期年(q9) 入朝(ch2o) 暮寝(q!n) d.谤讥(b4ng) 间进(ji1n) 王之蔽(b@) 2.下列加粗词释义有错误的一组是:[ ] a.邹忌讽齐王(婉言进谏) 形貌昳丽(光艳美丽) 邹忌修八尺有余(长,这里指身高) 齐王纳谏(直言劝告) b.朝服衣冠(穿戴) 孰视之(通熟,仔细) 何能及君(比得上) 私我(偏爱) c.客之美我者(美丽) 谤讥(诽谤)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期年(周) d.王之蔽(受蒙蔽) 皆朝于齐(朝见) 莫不私王(没有谁) 间进(间或) 3.下列加粗词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1)( )和( ) a.朝服衣冠 b.于是入朝见威王 c.皆朝于齐 d.朝济而夕设版焉 (2)( )和( )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c.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d.是可忍,孰不可忍 (3)( )和( ) a.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b.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c.旦日,客从外来 d.通宵达旦 (4)( )和( ) a.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b.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5)( )和( ) a.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d.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4.判断题。 (1)先秦历史散文体例多样,有编年体的,如《左传》,有国别体的,如《战国策》。( ) (2)《战国策》是由西汉学者刘向编写而成的,分十二国策,共33篇。( ) (3)《战国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 (4)《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从自己生活中的小事谈起,采用设喻讽谏的方式,使齐威王广开言路,纳谏除弊,增强国力。( ) 5.按要求用原文回答问题。 (1)邹忌与徐公比美的基础条件是什么? (2)邹忌与妻、妾、客人之间的三问三答是什么? (3)明日,徐公来,邹忌通过比较,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4)邹忌入朝见威王,以自己生活中的小事作论据,用类比推理的方式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阅读下面两段内容,完成练习。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解释下列加粗词。 (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2)能谤讥于市朝( ) (3)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 7.“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说明了什么问题? 8.“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 9.翻译下面的句子。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参考答案 1.b(a.冠gu1n c.期j9 d.间ji1n)2.c.美,认为……美 谤,指责过错3.(1)ad(2)ac(3)ad(4)bc(5)bd4.(1)√(2)√(3)×(4)√5.(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2)(忌)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3)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4)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6.(1)当面指责(2)指责过失(3)门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样,形容进谏的人多。7.说明在此之前,齐国的朝政等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8.“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战胜于朝廷”是指内政修明,不必用兵就能使别的国家畏服。9.(1)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错的,我知道后,授予下等奖赏。(2)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 篇2[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的词义、词类活用和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法设想] 设计一条明确的朗读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如: 1、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 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三读课文,品味赏析。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四、归纳整理: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四)实词见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联想 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达标测试 一、基础知识 1、句子与成语中加线字,读音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朝令夕改 A、朝服衣冠 间不容发 B、时时而间进 一言蔽之 C、王之蔽甚矣 罄竹难书 D、上书谏寡人者 2、省略的成分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A、与之坐谈,问之 B、又弗如远甚 C、暮寝而思之 D、于是入朝见威王 3、对下列句子中涉及到的称呼,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臣之妾畏臣 ④臣之妻私臣 ⑤王之蔽甚矣 ⑥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⑤/②③④/⑥ C、①⑤/②⑥/③④ D、①②/③④⑥/⑤ 4、选出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句 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邹忌讽齐王纳谏》文题中的“讽”字,正确的理解应是 A、从反面讽刺批评 B、从正面说服教育 C、用含蓄的话嘲讽 D、用委婉的话劝告 6、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7、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朝服衣冠 C、登泰山而小天下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8、与“邹忌修八尺有余”中的“有”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孙权据有江东 B、蜀之鄙有二僧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9、为下列句中的“莫”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没有谁 ②不要 ③不 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C、朝廷大臣莫不畏王 D、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 E、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10、对第一自然段段意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通过城北徐公的衬托,邹忌的妻、妾、客的赞美,极力渲染,突 出邹忌“形貌昳丽”。 B、写邹忌在听到妻、妾、客赞美后领悟到的道理。 C、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奉承而受蒙蔽,并从中悟出道 理。 D、反复说明邹忌之美,并揭示出邹忌美的原因。 11、下面几句话读音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 B、今齐地/方千里 C、今齐地方/千里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2、选出“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能谤讥于市朝 ③皆朝于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3、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③②① 14、下列译文有误的一句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形体美丽,光彩照人。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别国。 C、忌不自信。 译文:邹忌自己不相信妻子的话。 D、吾与徐公孰美? 译文:我和徐公谁漂亮? 15、按设喻的内在关系连接相关的项: ①妻A、宫妇左右 ②妾B、四境之内 ③客C、朝廷之臣 16、填空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体的史书。全书篇,着重记载了。该书是由时期的编订而成的。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7~20题。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7、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答案 18、解释下列加线词的意思 ①能谤讥于市朝 ②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③期年之后,…… ④王曰:“善。”乃下令 19、这一段是写进谏的结果,即齐威王下令纳谏及收到的效果。请按 下列要求填空 ①悬赏进谏的三个等级:。 ②纳谏后的三大变化:;;。 20、翻译下列句子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译文: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文: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21-23题。 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王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暧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选自《战国策》 21、解释文中加线词的意思 ①贾: ②谓……曰: ③利: ④力田 ⑤泽: ⑥之: 22、翻译下列句子 ①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 译文: ②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译文: 23、试评论一下吕不韦其人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24~26题。 邹忌将己之美、徐以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古文观止》) 24、对加线字的注意、释义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细细详勘 勘:kān 调查,核对 B、正欲于此参出微理 参:cān 探究并领会 C、千古臣谄君蔽 蔽:bì 被蒙蔽 D、从闺房小语破之 语:yù 告诉 答案 25、与“从闺房小语破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国之美丽者也。 B、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D、燕、赵、韩、魏闻之。 26、结合课文,说说“正欲于此参出微理”的“微理”的内容: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 篇3江苏省金湖中学 梁万年 学习要点: 1、 掌握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 2、 能背诵全文; 3、 重点掌握多义词:朝、修、孰、诚、方、善、间、旦; 4、 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古今异议词,及特殊句式; 5、 理解本文设喻说理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 多义词: 朝:朝拜;朝廷;早上 孰:谁;仔细;什么 诚:诚心;确实;如果 方:方圆;地方;正 修:高;修理;修建 善:善事;好的;擅长;好 间:时候;间或;参与;夹杂 旦:早晨;第二天;天天 二、 古今异议: 谤讥:指责——今:讽刺 地方:土地方圆——今:处所 明日:第二天——今:将要到来的下一天 左右:身边的人——今:表方位 修:长、高——今:修理 私:偏爱——今:自私 讽:委婉规劝——今:诽谤 三、 词类活用: 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早上 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暮寝而思:暮,名词作状语,晚上 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朝服衣冠:服,名词作动词,穿戴 四、 特殊句式: 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动词“蔽”直接表被动 忌不自信。宾语前置,否定句中,用代词作宾语,往往前置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定语后置 五、 设喻说理能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单,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提意见成功的条件:既有善于进谏的嘴巴,又要有善于纳谏的耳朵。 六、 奇异的“三”构 本文的结构层次从头到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是三层;上、中、下赏赐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是三层;邹忌早上、旦日、明日是三层;邹忌的思想转变也是三层:自以为不如、有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全部事态的发展也是三层:邹忌讽谏、齐王纳谏、诸侯入朝。 七、 比较阅读:见《语文读本·召公谏厉王弭谤》 1、 厉王被放逐的原因是什么? 2、 召公规劝厉王,他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邮箱: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 篇4一、基础知识题 1.给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邹忌( ) 形貌昳丽( ) 朝服衣冠( ) 孰视之( ) 窥镜自视( ) 谤讥于市朝( ) 期年之后( ) 皆朝于齐( ) 2.对句中“于”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 ③以其无礼于晋 ④皆以美于徐公 ⑤且贰于楚也 ⑥能诱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⑦燕、赵、魏闻之,皆朝于齐 ⑧此所谓战胜于朝庭 a.①③⑤/⑥⑦⑧/②/④ b.①③⑤⑦/②④/⑥⑧ c.①③⑤/②⑥⑧/④/⑦ d.①③⑤⑦/②⑥⑧/④ 3.“而”作连词用时,通常有以下几种用法:a表并列 b表修饰 c表承接 d表转折 e表因果 f表假设,请对以下句中“而”的用法加以判断,并将结果依次填入后面的括号中( )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 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 ③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④暮寝而思之( ) ⑤林木茂而斧斤至焉( )⑥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 ⑦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 ⑧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 ) 4.“者”可结合文意灵活地翻译,写出下面句子中“者”的意思或用法来: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③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④虽欲言,无可进者( ) ⑤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⑥陈涉者,阳城人也( ) ⑦今者项庄舞剑( )⑧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 ) 5.下面句中加下划线的字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①例: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c.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d.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②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a.公私之积尤可哀痛 b.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山 d.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 ③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a.孔子过泰山侧 b.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c.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d.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例:令初下,门庭若市( ) a.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c.曾不若孀妻弱子 d.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6.下面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例:忌不自信( ) ①城中皆不之觉 ②秦城恐不可得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④莫用众人之议也 ⑤时人莫之许也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⑤ 7.下面对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今齐/地方/千里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徐公/何能及/君也 d.此/所谓/战胜于朝庭 8.下列句子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此同时 ①虽欲言,无可进者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庭 a.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什么可说的 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庭上就战胜了对方 b.虽然有人想进言,也不敢去说 这就是所说的实战胜过在朝庭上争论 c.虽然有人想进言,也不敢去说 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庭上就战胜了对方 d.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什么可说的 这就是所说的实战胜过在朝庭上争论 二、课内语段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巨,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__________。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以”和文中“皆以美于徐公”的“以”意思相同的是:( ) a.以勇气闻于诸侯 b.秦以城求壁而赵不许,曲在赵 c.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 d.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2.解释文中两个“于”的含义: ①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 ②皆以美于徐公( ) 3.以下三句是从原文横线处选出来的,它们合理的排列顺序是( ) ①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③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②③① 4.“王之蔽甚矣”的正确意思是( ) a.大王的毛病实在太多了。 b.大王受蒙蔽太厉害了。 c.大王的私心太重了。 d.大王您隐蔽得太深了。 三、课外语段阅读测试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①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帝,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菓,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同\'悟\')。其夕,相与俟狙公之寝,破栅毁柙(xiá,兽槛,兽笼),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②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注:①狙公:狙jū,猕猴;狙公,养猴的人。 ②无道揆:这里是不讲道术,不讲法度。 (1)下面四句中\'其\'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取其积 b、其如狙公乎 c、惟其昏而未觉也 d、其术穷矣 (2)对下面划线的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 ②或不给 ③一旦有开之 a、①部分分派 ②或许 ③启发 b、①整体里的一些个体 ②或许 ③分开 c、①整体里的局部 ②有的 ③开除 d、①部署分派 ②有的 ③启发 (3)\'赋什一以自奉\'的意思是( ) a、(猴)把(养猴人)交来的赋税的一部分留给自己享用。 b、(养猴人)把(猴)交来的各种果实的十分之一供养自己。 c、(养猴人)拿(猴)采来的各种果实的十分之一供养自己。 d、(猴)把(养猴人)交来的各种果实都留给自己享用。 (4)\'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的意思是( ) a、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借给他并被他役使呢 b、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借给他还替他做事呢? c、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借用他的名义还替他做事呢? d、既然这样,那么我们难道借用他的名义还受他役使吗? (5)\'其如狙公乎?\':的意思是( ) a、他们像养猴人啊! b、他们不像养猴人吗? c、难道像养猴人吗? d、难道不像养猴人吗? (6)使狙\'敢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的原因是( ) ①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 ②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 ③赋什一以自奉 ④或不给,则加鞭棰焉 ⑤群狙皆畏之,弗敢违也 ⑥小狙谓众狙之言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③④⑥ (7)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1. 2.c 3.①a ②c ③b ④b ⑤e ⑥c ⑦f ⑧d 4.①的人 ②的原因 ③人的 ④的话、的事情 ⑤的原因 ⑥在判断句中表示停顿 ⑦在时间词后表示停顿 ⑧的禾苗 5.①a ②c ③d ④d 6.d,例句为“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7.d 8.a 二、1.c 2.①介词,向 ②介词,比 3.d 4.b 三、(1)b (2)d (3)b (4)c (5)d (6)含有劝告统治者\'使民\'要\'有道\'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 篇5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2、讨论点拨法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人贵在自知。”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他是一位美男子。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寻找答案。 二、资料助读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邹忌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藉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3、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yin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工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多媒体显示: (1)读准字音。 帙丽朝服衣冠窥镜 期年朝于齐间进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朝服衣冠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④闻寡人之耳者 ⑤今齐地方千里 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⑦邹忌讽齐王纳谏 ⑧能谤讥于市朝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忌不自信。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王之蔽甚矣。 学生逐题完成,并全班交流。 ⑤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美:以……为美,形容词用作动词。 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闻:使……闻。 地方:土地方圆。 ⑥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 ⑦讽:委婉劝说。 ⑧谤讥:公开指责。 (4)了解句式 ①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把握“……孰与……”的句式) 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把握宾语前置) ③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④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四、思读课文,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1、研习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君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句则是邹忌通过“孰视”“窥视”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而引起的深思,他的自言自语道出了妻、妾、客阿谀自己的原因。要读得深沉、恳切,并注意其节奏感。 (指名一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教师指导后,学生齐读) 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与徐公比美。 提问: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 明确: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提问: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板书:思 (可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其中加以指导,最后师生达成共识) 明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板书:私畏求 妻妾客 2、研习第二自然段 (学生齐读) 诵读指导: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于是入朝见威王”句要用中速较缓慢地读出。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句重音要放在“诚”字上面。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并且要读出恳切、至诚之意。 “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当作“土地”讲,“方”是“方圆”之意,因此在“今齐”与“地”之后都要略作停顿。 (教师领读,学生齐读) 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涑齐王的? 明确: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 学生(补充):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板书: 私宫妇 畏朝廷之臣 求四境之内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邹忌紧扣“私”“畏”“求”三个方面以亲身体验讽劝齐王,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呢?让我们继续学习文章的三、四自然段。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教师范读后作诵读指导) 诵读指导:”善”要读出齐威王正的心悦诚服,音调要适当拉长。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则是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要用中速读出真诚、恳切之意。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的“此所渭”后要略作停顿。 (学生齐读,教师加以指导) 提问: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王曰:“善”则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认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正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板书:小大家事国事 提问: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么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①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滂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②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涑,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闻之;期牛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③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板书: 三赏 三变 (指名一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三、四自然段,齐渎课文) 4、多媒体显示背诵思路,学生齐背课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3、课外阅渎《触龙说赵太后》,比较触龙与邹忌的讲话艺术。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品读课文。体味本文写作技巧之妙,邹忌劝谏技巧之高;质疑解疑,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对照反思,掌握人际交往艺术。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个别抽查或集体齐背。 二、品读课文,鉴赏写作技巧之妙,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鉴赏写作技巧之妙 提问:《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有加的有两点,一为精彩的对话,一为精巧的结构。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精彩的对话 品味邹忌的三问,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第一问的背景是:“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呋丽,朝服衣冠,窥镜。”试想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并且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充满自信,且沾沾自喜的。 第二问的原因是:“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所以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的。 第三问的背景是:“且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 小结:这三问,看似平常,普通,问的都是“和徐公比美”问题,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 品味妻、妾、客三答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情人眼里出西施。答得自然非常肯定。 妾。地位低下,回答时自然要有所顾忌,否则的话可能会失宠,所以就用反问的语句。表达更加肯定的语气。 客,他是有事拜访,有求于邹忌,正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所以回答总得让对方满意,其实客人是能分辨谁更美的,从他的语气中能体会到,客的回答较为平淡。比不上妻妾那样中肯有力。 上边三种答法的意思基本是一样的。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态也就有差别,此所谓“言为心声”。 这些对话看似平常,但含意隽永,耐人寻味。 (2)精巧的结构 《邹忌讽齐王纳涑》一文被人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三叠法”了: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赏(齐王纳涑);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但承转全文并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应该是这两个字: 一是“思”。邹忌在三问之后。从妻、妾、客得到美于徐公的答案。可在事实面前,“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白视,又弗如远甚”。此时,他—没有妒忌,要知道他对白己的容貌是相当看重的;二没有大怒,不因为自己比不上人而生气。也没有因此而迁怒于人。要知道妻妾都骗了他。相反的,他却是“寝而思之”。并能比较客观地总结山个中的原委: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更难得的是,他能进而类推到治理齐国的大王身上,指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点正如《古文观止》编者的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评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可以说这一“思”是文章的深化,而且凸现了邹忌的智者形象。二是“善”。齐王在听完邹忌的进言之后的神情、态度在这一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齐王在听了邹忌的闺房小语之后。一没有怪邹忌在朝廷上谈闺中如此不庄重之事;二没有追究邹忌与自己相提并沦之罪;三不掩饰自己深受蒙蔽之事实。相反,他只说一“善”字,多么痛快,多么干脆。也正是有了这一“善”字,才有下面的“三赏”与“三变”,才有“战胜于朝廷”的盛况。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明君的高大形象。 这一“思”一“善”可以说是解读本文的枢纽:正是有了“思”才会有下面的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不值一谈的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而“善”可算是全文的高潮,一次充满危机进谏君王的险事至此已化为君臣思想相通的喜事,揭开了齐国走向强盛的序幕。 2、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学生悉心揣摩,讨论交流。成果展示: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悦目的。 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如果邹忌向齐威王再三苦苦劝谏,甚至流下眼泪或者破口大骂,以死谏君,效果不一定好。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蒙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他为国之清明担忧;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3、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明确: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三、开放探究,质疑解疑 1、学生自由质疑,或指名同学回答。或全班讨论,教师相机诱导、点拨。 2、教师收集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研讨解决。 如:邹忌劝谏成功,仅仅因为有较高的劝说技巧吗?《战国策》中庞恭的“三人成虎”的进 谏、百里奚的“唇亡齿寒”的进谏,可以说与邹忌的方法不相上下。为什么失败了呢? 学生讨论,明确:唐代魏征没有讽谏艺术,每每获得成功。看来劝谏能否成功。其决定因素在于谏对象——王。由于君与臣之间的绝对不平衡,导致君主成为在这一过程中的绝对权威。而臣下如履薄冰,稍有差错,轻者丢官失命,重者株连九族。邹忌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齐威王的英明,齐威王才是最大的赢家,他赢得了名声,也赢得了国家强盛。 作者的目的是强调游说之士的作用,所以有些地方未必合乎史实,但邹忌的讽谏术值得我们学习。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 学生明确: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四、课堂小结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五、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王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选自《战国策》) 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贾: ②谓……曰: ③利: ④力田: ⑤泽: ⑥之: 2、解释下列句子。 (1)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 (2)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3、试评论一下吕不韦其人。 参考答案: 1、贾:经商,做买卖。谓……曰:对……说。利:赢利。 力田:辛勤耕作。泽:恩泽。之:指代秦公子子楚。 2、 (1)吕不韦到邯郸经商,见到人质于赵的秦公子子楚(即异人)。 (2)如果帮助他获得秦王王位,恩泽町以遗留万世,我愿意去资助他。 3、吕不韦资助异人并力助其夺得秦王王位,帮助他养育儿子。助其于灭六国,一统天下,他做了天大的生意,是最精明的生意人。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 篇6[开场白] 话说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某臣策士周旋其间, 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邹忌便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九课《邹忌讽齐王纳谏》。 [检查作业 ] 一.首先,让我们来检查一下预习作业 1:大声朗读课文三遍,疏通文章的 字,词,句。大家给老师推荐一位嗓门较大的同学,请他为我们读一下课文,(同学推荐,朗读课文) 读得不错,声音洪亮,语句流畅,看来是有备而来,但在某些字的读音上还稍欠准确,其他同学能否帮他更正?(谤,bang读第四声;燕,yan读第一声) 二.很好,更正得既完整又准确。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几组需要特别注意的字,词,句的练习,检验一下自己课前预习得怎么样(预习2): 朝服衣冠,窥镜_______________ 于是入朝见威王_______________ 能谤讥于市朝_______________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________________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___________________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________________ 燕王私握臣手曰__________________ 已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_______________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_______________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_______________ 上述这样同一个字根据不同的情况,其解释不同,通常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一词多义现象。) 翻译以下各句,特别注意黑体的词与划线处的译法。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一词在《廉》中已经学过,温故而知新) 2.忌不自信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6.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7.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交流体会] 相信通过预习,我们对这篇文章一定有自己的体会,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4 人一组交流各自的感受,然后自由发言。(2位同学进行了阐述) [小结与引导] 刚才我们的同学各抒己见,有理有据,谈出了自己的想法,由于时间关系,还有一些没有机会发言的同学,我们课后还有时间。一篇好的文章,能给人一多方面的启示与感受,那么,老师有一个问题,提出来与大家商讨:本书的编者将这篇文章放在第二单元,而不是高二,高三,同样也没作为课外读物,我想并不是很随意的,你们同意吗?(深思片刻后点头) 好,那么你们想想编者究竟要让我们从这篇文章中学会什么?(互相讨论,在座位上发言,大部分同学都能在短时间内得出答案,让我们学会品味语言) 非常正确,把书翻到单元主旨(打幻灯): “品味语言,除了要理解词语的含义,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外,还要重 视句子的品味.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理解句子, 才能进而理解篇章的含义。 品味句子,对于看似平常但含义丰富的句子,要作深入的理解和辨析,要细 心体会它们所具有的表现力。 [示范阅读] 史老师先来体会,把我在这方面对这篇文章感触最深的部分提出来,我们一起来感受一番: 有感于邹忌的三问 三问,邹忌问了哪三个人,他们的回答分别是什么? (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问妾:“吾孰与徐公美?”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可千万别小看这三问,先来体会 第一问: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轶丽-------“修”引申为身高; 1,“八尺”请问有多高? (同学可互相讨论) “八尺”:1尺=10寸,但古代的尺寸比现代短(古代尺寸小), 1尺=7寸;1寸 ≈1.33厘米 所以,八尺=1.86米左右 形貌轶丽指容貌与体形光艳照人。由此可知邹忌是个美男子 2,朝服衣冠,窥镜。 试问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并且并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 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充满自信,沾沾自喜的。(模仿) 第二问: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 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问此句的时候,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 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 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模仿) 第三问: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 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到。(模仿) 这三问,看似平常,普通,问的都是同一个问题“我和徐公比谁美”,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细细品位这些语言,人物的形象更鲜明,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掌握文章。 老师就体会到这里,接下来,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讨论一下,文章中还有那些语言可供我们品味的。(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参与,时间10-15分钟,按情况而定) 分别请同学发言: 学生1:既然刚才说的是三问,那么我来说三答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就像妈妈一样,有哪个母亲不喜欢自己的孩子的,即使孩子是最丑的,她也会说他是最好 看的。和丈夫待的时间长了,会有一种关爱。(或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妾,回答时自然要有所顾忌,否则的话可能会失宠,所以直接就用反问的语句加强肯定语气。 客,他是有事拜访,有求于邹忌,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所以回答总得让对方满意,其实客人 是能分辨谁更美的,从他的否定句的语气中能体会到这一点。 所以,这三句话的意思也是一样的,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 态也就有差别。(言为心声) 老师:这位同学分析的很有道理,并且能运用日常生活的点滴体会进行论证,有理有据。为了进一 步体会人物的不同心理,不妨四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下,品味品味这些看似平常的语句所 体现出的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学生四人一组投入朗读 请四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读旁白。 学生2:文章中除了一些看似平常的语句值得品味外,邹忌进谏的话语同样是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的。2句整句3个对照 邹 忌 齐 王 妻------ ( )------宫妇左右 妾------ ( )------朝廷之臣 客------ ( )-- ---四境之内 老师:好在什么地方? 学生2:一一对照。都是由于私,畏,有求。 老师:这些原因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学生2:受蒙蔽。 老师:很好。其实像这样由此及彼,由私事推而谏国事,由小及大的设喻令齐王广 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方法,我们称为 学生齐声回答:讽 老师:书本上对“讽”字的解释是什么?读出声来, 学生:用暗示,比喻等方法委婉地规劝。 老师:很好。其实历史上还有许多进谏的方式,我们对此了解有多少?(请同学交 流)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 篇7对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的教学,我反思如下: (一)、设计有以下亮点: 1、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导,学生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活动的设计都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体地位,让学生朗读、思考、表达,通过深层次的阅读活动,学习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引领学生思考与智慧的碰撞,升华学生的思想。 2、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参与朗读、参与讨论,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也发挥了教师“导”的作用。 3、突出朗读教学,以朗读为学习的起点,将分析、讨论、品悟融入其中,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品味语言、学习技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设计思路清晰,并且朗读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还能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学生意识到好的语言驾驭能力体现在表达可简可繁,一切从需要出发。 4、能针对学情设计教学。针对初三学生的学习特点及需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思维的拓展及能力的迁移。能将文章学习内容与考试重点,与实际生活都联系起来,全面提高学生能力。 (二)、本课教学不足之处: 1、备课一定要备学生,学生的朗读能力需要长期坚持训练。就目前学生具体情况来说,“三读”的效果还不理想,还有部分学生放不开,谈理解似乎还比较到位,但读的效果却体现不出他的理解。 2、讨论环节需要有层进的效果,在不断的补充中激发出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才能更好地被带入讨论中,此次上课讨论的层次感不强,无法调动每个学生参与课堂。 3、设计的课容量有些大,所以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品悟的时间不足,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上实现完全的消化吸收有些困难。 3、为了鼓励学生树立朗读的自信心和积极参与讨论,所以对学生不够简洁的发言也要给予充分的耐心,导致在文章第一段的学习中花费时间太多,使后面对语言技巧部分的处理有些仓促。 (三)、改进方法: 1、充分认识到学习习惯的培养,能力的提升,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容量。 2、设计应当更有多种预设方案,能根据学生情况及时改变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 篇8长期以来,古文教学常侧重于字词的理解,以至于忽略了对文章思路、内涵及语言的品味,因而古文教学很容易被异化为古汉语知识教学。事实上,记忆中的中学古文就是老师讲学生记这么简单。 上课时,我先让学生读,然后逐句翻译,我纠正;特殊句式学生找,我讲;到了讨论本文的思想内容时,学生分析,我总结。结果是:一个累得唇焦口燥呼不得,一个没精打采得合上渴睡的眼。课后,我取出教案想:知识点是落实了,可是为什么学生不爱听?是形式的问题,还是……?于是,拿来教材,再读几遍,又想:如果我是学生,这篇文章什么最吸引我?结果发现,首先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故事本身,其次是其简洁生动的语言。至于字词,因有故事情节的辅助,并未构成多大的障碍。有了这些发现,我着手修改了教案,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 上课前,我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归纳整理文中的文言现象,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特殊句式。这项工作似乎比较死,但我以为这是打基础,学生自己整理,印象深刻,虽“死”却“实”。课堂上,因有了前车之鉴,我决定让学生动起来:来一次小小的比赛,看哪组同学自拟的阅读检测题又快又好。学生是最好动不过的了,一听说要比赛,别提有多起劲,只两三分钟功夫,就有同学上黑板出好了题,其他组也不甘示弱。比赛很快结束了,我依据黑板上的题目进行讲评,间或插入一些问题,此时学生们尚处于兴奋状态,反应特别敏捷,对于我的提问也能随声应和,师生配合相当默契。 设计这一比赛,一是为了使课堂“活”起来;二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好腾出更多的时间细细体味文章的妙处。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 篇9教学主导 1. 基础性阅读,即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积累语言材料; 2. 理解性阅读,即能感知人物特点和结构特点,能初步领会自知和民主的积极意义; 3. 期待性阅读,即能扬弃文中不可避免的糟粕和不合时宜的内容; 4. 拓展性阅读,即提供相应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内容,扩大阅读视野。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重点 背诵和三个排比层叠套裹的结构艺术。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用一面镜子做道具。教师登上讲台,顾盼照镜,然后再略带夸张地做净面去污之状。接着提示:我手中一面镜子,起什么作用?同学们说得对极了!我的镜子就是我的意见书,当面暴露我的缺陷,当面指出我的毛病,接受它的忠告,就是光洁我的面容,就是干净我的肌肤。可是,一个国家的兴衰得失,一个国君的统管治理又该以什么作为它的镜子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历史散文名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答案。 第一步:基础性阅读 文言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由于年代的阻隔、言语表述方式的差异和文字阅读兴趣低下等等而造成的局限与影响,虽然学生在这个学段里已学过长短三十余篇文言文,但发展不平衡,相当部分学生阅读能力依然不强,要让他们感知文意,领悟精华,获得审美享受,首先还得从肃清道路上的“绊脚石”开始。 1. 粗读课文,辨清字音。先老师或录音范读,提请学生注意;再学生齐读,找出容易误读的字加以正音,并尽可能联系以前所学内容。 2. 再读课文,解说词义。提请学生全文默读,并对照课本注解和工具书,疏通字词的基本意义,教师找出学生容易忽略、多义或古今意义有差异的词予以查问。示例于下: 朝:早上;朝廷;朝拜善:善事;好的;擅长;好孰:谁;仔细;什么(《隆中对》有)间:时候;间或;参与;夹杂(《口技》有) 地方:土地方圆(今:处所)明日:第二天(今:将要到来的下一天)左右:身边的人(今:表方位)私:偏爱(《出师表》有今:自私) 3. 还读课文,复述大意。先散读,要求学生放声无碍。再自由组合或教师挑选,分角色演读故事大意。某些特殊句式,予以点拨归纳。示例于下: 忌不自信。(倒装句,宾语前置。《满井游记》中有“城居者未之知也”。《岳阳楼记》中有“吾谁与归”)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者者。(定语后置,《马说》中有“马之千里者”) 4. 追读课文,完成背诵。感悟课文排比和反复的语言修辞特点,提高记忆的效率,以先进示范或教师表率,使多数学生在课堂中完成背诵课文的任务。 第二步:理解性阅读 一部《战国策》,非文非史,亦文亦史,写实与虚构相兼,本文能最典型地体现《战国策》的特色。与其当史来读,不如做美文来读,当作一个有趣的故事来读。西方有人尖锐而不无偏激地以为,历史都是假的,除了人名。因此,本文阅读理解,首先弄清故事情节:邹忌巧用寓言、齐王虚纳善言而施政有成,天下大治。这一点无须作为重点,概括归纳即可。接着,需要分析人物个性,只要邹忌就行。邹忌五个“一”:一个高官之位(史载此人善鼓琴,做齐相,封成侯);一副好皮囊(“形貌昳丽”可证);一个突破阿谀谄媚重围保持清醒、具有自知之明的头脑;一腔在位谋政、进尽忠言的热血;一张委婉幽默的巧嘴。通过人物分析,再就文本客观提供的积极意义,引导学生明白两点(如能感受更多信息,更好):一是人贵有自知之明;二是为臣者敢于进谏、善于进谏的民主意识,为君者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形象。诸如此类,通过引导和师生互动,或板书,或学生自记笔记。用表格示例于下: 如果把《战国策》当美文来读,其结构层次的“三排”之法,重叠套裹,从头至尾,实为罕见,很可细嚼精咽。顺序当可按范围层次,从大到小进行清理。就整体思想倾向而言,似乎有点吻合后来南宋理学家们倡导的八条目中的诚意修身、治国、平天下,是三个排比;就邹忌整个行为方式和过程而言,从问询到比较反思再推及到君王,也是三个排比;就邹忌自醒的情节看,朝窥、日问、晚思,再到问讯的对象和对象们的反映的细节等等,无一不是三个排比。至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上、中、下等级的奖赏,“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时间推移,三个排比典型而明显,一提便知晓。这种文章的结构层次的重叠美可以引导学生好好欣赏,深入会意。 当美文来读,还可引导领会之处有:由小到大,由此及彼,从近到远,从个人修养到朝廷天下的递进构思;实写家事感悟、虚写战胜朝廷的详略艺术;一代国相不惜执著形貌攀比的夸张手法等等。尽可由学生有所发现和体会。 第三步:期待性阅读 在吸取精华、继承优良传统,让学生充分感受正确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把本文置于现实世界的平台上,为学生提供求异思维和批判阅读的参照,引导学生用别样的眼光读出主体独特的体验。比如,“战胜于朝廷”,且不说夸张失实的嫌疑,单论这种内敛自醒的不可靠和不可行。当今世界,无论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立足、民族的强盛,没有真正的实力做后盾,“战胜”纯是自欺欺人的诳语,儒家走向理学死胡同的八条目的原义,是不能救国和强国的。再比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进谏情形的变化,夸张有余,信实不足;一代国相身上一天到晚流溢的脂粉夸饰,怎么也难以让人全信,细节的失实,也直接影响整体的真诚。因此,更多地当文学作品读可也。 这一步的学习,老师除了略加激发,无须预设和过多暗示,让学生在成年人的是非取舍标准里萦绕;哪怕失之于幼稚和考虑欠周或存在明显的谬误,也当平等地交流和沟通,关键在培养敏锐的批判锋芒和掌握武器的基本功。 第四步:拓展性阅读 这一步主要由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材料印发。目的在于感悟读后感的一些写法和叙述性故事材料的概括归纳和使用,以及期望学生拓宽历史散文的阅读视野。示例于下: 纳谏与止谤(节选) ──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 臧克家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小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趣味,引人入胜。60年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骄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之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在同一本《古文释义》里,小时候也读过《召公谏厉王弭谤》这篇古文,至今还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这位厉王和齐威王一比,真可谓天渊之别了。齐威王下令求谏,周厉王却以“能止谤”自喜,天下之人,满腹不平,他要钳住万民之口,自己也捂紧耳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土壅而川决,这个特大暴君──人民之敌,被“流于彘”。 齐王与厉王,两种对待谏谤的态度,得到的结果也截然相反。 历史是一面镜子。《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弭谤》这两篇古文,我们对照着读,大有可以借鉴之处。 设题: 1. 本节选部分既有鲜明对比,又有严密的逻辑联系。就对比说,是齐王与厉王的对比。就逻辑说,哪些语句构成这些对比之间的联系,请找出来。 2. 本文段副标题名为“重读有感”,重在说古,但本文段又不是全文照录,如果依照这类文章写作的基本思路,根据你的理解,后面大概会写什么? 3. 《召公谏厉王弭谤》也是历史散文中的名篇,可从网上或图书馆查找,试通读几遍,并简单概括其大意。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 篇10长期以来,古文教学常侧重于字词的'理解,以至于忽略了对文章思路、内涵及语言的品味,因而古文教学很容易被异化为古汉语知识教学。事实上,记忆中的中学古文就是老师讲学生记这么简单。 在三(4)班上课时,我先让学生读,然后逐句翻译,我纠正;特殊句式学生找,我讲;到了讨论本文的思想内容时,学生分析,我总结。结果是:一个累得唇焦口燥呼不得,一个没精打采得合上渴睡的眼。课后,我取出教案想:知识点是落实了,可是为什么学生不爱听?是形式的问题,还是……?于是,拿来教材,再读几遍,又想:如果我是学生,这篇文章什么最吸引我?结果发现,首先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故事本身,其次是其简洁生动的语言。至于字词,因有故事情节的辅助,并未构成多大的障碍。有了这些发现,我着手修改了教案,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 在三(3)班上课前,我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归纳整理文中的文言现象,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特殊句式。这项工作似乎比较死,但我以为这是打基础,学生自己整理,印象深刻,虽“死”却“实”。课堂上,因有了前车之鉴,我决定让学生动起来:来一次小小的比赛,看哪组同学自拟的阅读检测题又快又好。学生是最好动不过的了,一听说要比赛,别提有多起劲,只两三分钟功夫,就有同学上黑板出好了题,其他组也不甘示弱。比赛很快结束了,我依据黑板上的题目进行讲评,间或插入一些问题,此时学生们尚处于兴奋状态,反应特别敏捷,对于我的提问也能随声应和,师生配合相当默契。 设计这一比赛,一是为了使课堂“活”起来;二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好腾出更多的时间细细体味文章的妙处。 众所周知,《邹忌讽齐王纳谏》之所以吸引人,一是因为这个故事本身具有很强的戏剧性。百余字的小故事中,居然起起落落,不止一次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其构思之精巧可见一斑。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妙处呢?根据本文戏剧性较强的特点,我决定让学生表演。有人说,没有比扮演著名的科学家去学科学,或置身于历史环境中去学习历史更快捷有效的了。同样,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莫过于让他们进入角色。于是,课前我布置了表演的任务,要求两组同学以课文为剧本表演,两组同学以翻译的现代文为剧本表演;要求除旁白外,演员必须熟记台词。课上,我抽两组同学上台表演,其他同学带着两个问题观看:一、《邹忌讽齐王纳谏》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二、邹忌的这一次进谏为何能成功?开始表演了,两组同学各展才华,小品演得十分精彩。通过对照,不少同学发现了问题,如第二组的“邹忌”在语言表达上,明显不如第一组的变化多,三问几乎都是:“我和徐公哪个美?”(虽然学生聪明地用“帅”“漂亮”来替代“美”以避免重复,但听上去这三问并没有多少区别)所以,当第三问说出时,在座的同学都不由得笑出了声。表演一结束,趁热打铁,就表演讨论了原文的语言特色,然后再因势利导,分析了邹忌的进谏艺术,肯定他有勇有谋和齐王纳谏的精神,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后,同学们意犹未尽。 教完《邹忌讽齐王纳谏》,掩卷沉思,同样的知识传授,学生的反映却不同,究其根源,大概在于兴趣问题罢。3000年前,古希腊的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把需点燃的火把。”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学生不单纯是接受者,更是创造者,因为他们拥有巨大的潜能。既然学生的头脑是“一把需点燃的火把”,那么,教师所要花的功夫主要应在“点燃”上,而非其他。“点燃火把”的火种来自兴趣,而兴趣的打火石就是学生自己,让学生动起来,便能击出火花。倘若在教学设计中抛开传统的束缚,多考虑学生的“兴趣”问题,将实和活有机结合,相信教学效果会好得多。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 篇11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战国策》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邹忌身高八尺多,体形容貌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原来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自己信不过,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漂亮?”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你漂亮啊。”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晚上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向我求点什么。”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曰,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2001/01/23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战国策》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于是,邹忌上朝延去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的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待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的。”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头等奖赏;书面规劝我的,得二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评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官门口和院子里象个闹市;几个月后,偶而才有人进言规劝;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说的了。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是人们说的“在朝延上征服了别国。”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2001/01/23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 篇12【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理清文意,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作归纳。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并能运用(突出重点,不贪多求全) 【教学理念】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文本,主动选择、主动建构,并将知识纳入自己的经验世界。通过学生丰富多样的“读”与“写”,训练学生多角度深入解读文本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教学设想】 根据课标要求,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本课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解题导入。 《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很大。 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破题导入;然后请同学解题,老师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概念。特别是对题目这个“兼语式短语”的破解,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二、朗读课文并竞赛。重点是读好人物语言。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君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通过读,让学生整体感之课文) 三、分小组归纳整理文言基础知识(1、2小组第一节,3小组第二节,4小组3、4节) 1、分组归纳 2、上黑板写出疑问,分别由学生解答。 3、考一考大家 (循序渐进,让学生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四、合作交流: 指导学生品味邹忌的语言艺术 (可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其中加以指导,最后师生达成共识。) 五、写作迁移。 【教学体会】 简洁明了目标明确 一、学生主动学习,引进竞争机制。 我们习惯了把备课中的所有知识点倾倒给学生,尤其是古文,认为学生水平不够,只要能听、记下来就可以了。本身学习内容深奥艰涩,加上被动学习,剥夺主动权这是许多学生厌恶古文学习的重要原因。所以笔者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特别是古文学习。 如《邹忌》一文中的字词翻译等基础知识,全部让学生自己解决,老师只在知识点归纳和文章思想内容上给予引导。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要求必须完成转注任务。这一条我班学生已经养成习惯,我只要适当监督检查就是。为了提高预习效率增强预习效果,在学生自主学习前,我会告诉学生预习完要求若干位同学上黑板完成重点字词的注音注释,要求脱离书本,挑战自己的记忆力。这常常成为课堂的第一个兴奋点,好多学生自告奋勇的上台,然后还是由学生评改。或者用更明显的竞争机制,让各小组互相挑战,那就更热闹了,为了难倒对方,学生会把书本和教参吃透,充分讨论充分自主学习。老师只要注意提醒学生提问时不可进行无意义的挑衅和刁难,专挑怪、难、偏的提问,那将会影响该组的最终成绩。在《邹忌》一文的教学中,这种方法效果甚好。 二、创设真实情境,积极参与课堂。 在本册古文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这一条我始终贯彻。如在教学屈原《国殇》时为让学生充分想象战场的宏大场面和悲壮场景,以及作者场面描写中点面、远近、动静的巧妙安排,我让同学们都来当张议谋拍一部电影——新版《英雄》。应该说学生在积极设计电影的过程中,已经深刻理解了文章内容以及屈原的构思技巧。随后由他们的电影《英雄》引申出文章主旨,并进行迁移思考:何谓英雄?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展开了一次思想争锋。始终紧扣文章精神内涵,深入其中又拓展开去,纠正学生的个人主义英雄思想,明确真正的英雄是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在国家危难之际,甘愿为国捐躯的人。 同样,在《邹忌》一文的教学中,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课堂,自导自演。在如此真实的情境中,学生既理解了文章内容,又准确把握了人物心理。最主要的是,没有一个学生感到无聊,无事可做,而且竞争杠杆依旧刺激着学生们的神经,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完了课文。如果在下课铃响时,师生都情不自禁地说:“这么快?”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 三、多种教学方式,挖掘学生潜能。 古文学习,我们可能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每堂课按着字音——词义——句意——段落分层——文章思想内容——写作方法的套路带着学生一路小跑,下课时间到了,好,任务完成。至于学生在被老师固定的思路牵了45分钟后,所得几何,那就不得而知了。我们固然要形成我们的教学特色,却也不能拘泥于此,一成不变。不妨多做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而不是死拉硬拽下学习古文,是一种风行水上,水到渠成的境界。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 篇13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要求全体同学积累重要文言实词,基础较好同学要求能够翻译词类活用、特殊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讨论和小老师的“教”来疏通文言词意;通过学生的各种阅读练习,要求全体同学能够正确朗读;基础较好同学掌握诵读要领,读出文言特点及韵味,逐步形成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4、重难点分析: 在文言学习上,已经有了初中学习的基础,因此学习本文存在的知识方面的障碍不大,但是结合中职学生特点和单元要求,我们确定文言诵读为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文言实词的学习和各种朗诵突出重点,同时对文言实词的学习也是对难点的突破。 二、教学策略分析: 综合上述各项因素,为了尽量落实“为了每位学生的有效发展”这一教育理念,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课前提供学案,布置学生预习,鼓励学生在教师提供材料基础上自行通过课文注解、翻阅有关资料等方法,对课文重要实词进行初步的学习,扫除生字障碍,要求达到基本会读。 2、任务驱动教学法 第一教学模块: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分组学习,组长充当小教师的角色,按照学案步骤,进行小组内讨论教学。如有学习疑惑,让先学会的学生教学习困难生,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这种“学后教”针对教的同学事后记忆率高达90%以上,大大增强施教同学的学习效益,也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教师将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施教。 3、朗读法 第二教学模块:用以读带讲的方式,既是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同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修正学生对知识把握的偏颇之处,以及启发学生对文本的正确理解。通过朗读(小组内体验式朗读、指明朗读,师生点评指导朗读,录音示范朗读、分角色朗读),即让学生展示第一学习模块的成果,同时加深大家对课文的理解。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故而本课时的学生学法重点着重放在讨论、合作、学生教、朗读体验上。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对照《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详见附件)事先预习 正式铃声响后,我以任务驱动法导入新课,通过幻灯片明确了本课时学习目的: a、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积累重要文言实词; b、通过学生阅读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自主合作探究阶段 简单的导入新课后,就直接进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阶段:分小组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 按照我们课前的分组,全班同学分为6个学习小组,先由各组组长带领大家共同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解决其中问题16。 此时他们的讨论,或坐、或站。结果,学习情况因各组组长和具体搭配成员不同而呈现差异:有的小组成员水平差异不大,他们就能积极开展讨论,甚至出现争论;而课代表那组因为小组内成员语文成绩普遍较差,结果就出现组长在教大家做题目的现象。这时候的我只是巡视各小组学习,时而指导他们开展讨论,充其量是个“剧务”“导演”,有时纯粹就是个“观众”。 在这一阶段,因为考虑学习进度的问题,我曾在12分钟、15分钟两次想打断学生的学习,结果都因大部分同学的反对而只能任其继续。 (二)、互助“释疑”阶段 眼看着时间过半,亦有部分小组渐渐地停了下来,于是我让大家进入“释疑”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当小组的力量确实无法解决问题时,向其他小组寻求帮助,或教师组织大家讨论,必要时给予适当的点拨。 在这一环节,为了激发各小组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提问质量,我们引入比赛机制,设立“最佳学习提问奖”和“最佳释疑奖”,分别奖给提最有价值问题的小组和回答问题最完美的小组。 这一过程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质疑、辨疑的意识,而我还是始终抱着学生能解决的教师决不多说,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说。 最终我们共用了8分钟来解决大家学习中的困难。 (三)、“检测”反馈阶段 结束了释疑阶段,我大声说:“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当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大声回答说“没有”时,我们共同进入了这节课的第三阶段“检测”阶段。 为了了解大家学习掌握情况,我课前围绕导学案出了一份《学案学习检测》来检查学习效果,同时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借助多媒体幻灯机显示。 这一检测结果真如我所期望的,远远好于平时我教文言文时,逐字逐句地解释翻译时的效果。除了个别虚词还有部分学生还是无法掌握外,课文内的重要实词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脱离课文注释来解答。此时,一节课已经过去了35分钟。 第二学习模块: 1、自由朗读: 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之后每位成员在小组内体验式朗读一个自然段,大家互评。 2、指名朗读: 这样可以让教师了解到学生把握文章的程度,同时指名朗读相关段落也是探讨答案、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朗读的要求必须得到真正的落实,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通过教师和其他同学予以纠正,做到共同提高。 教师针对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语音、重音、停顿、节奏、语调等方面的问题给以纠正。 教师指明第一位学生读完第一段,发现该同学误读“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一句,想当然地读成“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断句出现偏差,这时我以读带讲,以讲促读。此时下课的铃声想起。 于是我布置了这节课中没有完成的朗读任务熟读课文,以及预设的作业 改编本文为课本剧,下一课时进行表演展示。 很显然,这节课的教学计划没有全部完成,按照我的教学设想,接下来还有听录音示范朗读和分角色朗读两个环节。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 篇14【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资料导读 1、《战国策》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3、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三、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理解词句: ⑴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⑵ 词类活用: 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⑶ 一词多义: 修: ① 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②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③ 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朝: ①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 ② 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③ 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zhāo) 孰: ① 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 ②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诚: ①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②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 ⑷ 古今异义: 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地点。)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国君旁边的近臣;今义,方位名词。) 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四、布置作业 1、掌握本节课的要点。 2、参照课后练习整体理解课文。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