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范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精选14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 篇1

  22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逻辑思维较强,融基本知识、思想内容、现实借鉴为一体的优秀作品。文章选自《战国策•齐策》。本文着重写齐相邹忌以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设喻,劝说齐王必须以广泛听取人民的意见作为施政依据的故事。既表现了古代志土(邹忌)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又表现了开明、有作为的君主(齐威王),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的大度胸怀。

  (二)学法引导

  本文篇幅短小,思路明晰,推理过程有较强的逻辑性,文字也较浅显,可以借助课文注解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 理解字义、词义,把握句意。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以读代练,突破历史,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事,认识齐威王纳谏除蔽的积极意义。学习邹忌善于揣摩对方心理,善于运用设喻的语言艺术,提高表达能力。

  (三)审美鉴赏

  简练生动的语言美

  全篇只有三百多字,从家事说到国事。写人物,声貌毕肖;叙事实,曲折引入;用语简洁生动。说它简洁,如“于是入朝见威王曰:……”几个字就交代了朝见的过程,省去了进见的“导语”,开门见山地直陈其事。齐王听了谏辞以后,只用一个“善”字就写出了齐王纳谏的决心。威王下令纳谏以后,只三十来字就交代清楚了“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说明了纳谏后发生的巨大变化;纳谏的效果,只写邻国动态,省去国内情况,这些文字都是异常的简练。说它生动,如: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意思雷同,但句法、语气却各不相同,逼真地刻画了人物不同的心理、神情,文字错综,毫不呆板。

  (四)重点难点突破

  1、这篇课文记述了一个什么家庭小事?要说明什么道理?是用什么方法说理的?

  [析]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概括要点,把握文章主旨。

  [参考答案]  记叙了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的故事。

  要说明的道理是: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积极纳谏,改良政治。

  邹忌不是像一般人那样正面讲道理,而是用一段具体的家庭琐事为譬喻来阐明“纳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2、邹忌为什么会劝谏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

  [析]此题意在让学生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借鉴这种做法。

  [参考答案] 邹忌(进谏者)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他劝说的最大特点是委婉,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事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3、简要说说本文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析]此题意在进一步加深对本文劝说语言的特点及对这一特点的优越性的认识。

  [参考答案]能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4、事例:妈妈发现自家的男孩跟邻居的女孩交往密切,有事没事老呆在一块儿。妈妈心里担心,想提意见。请你替设计一条合适的提法。

  [析]本题旨在触类旁同,学以致用。

  [参考答案]略。

  二、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臣妾(qì)    昳丽(yǐ)    朝服衣冠(zhāo)

  b.孰与(shú)   弗如(fú )   皆朝(cháo)于齐

  c.窥镜(kuì)   期年(qī)    数(shuò)月之后

  d.旦日(dàn)   暮寝(qīn)   时时而间(jiān)进

  2.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吾孰与徐公美     b.吾妻之美我者

  c. 皆以美于徐公     d.君美甚

  3.找出下列与“忌不自信”句式相同的一项                   (   )

  a.君美甚        b.能谤讥于市朝

  c.甚矣,汝之不惠 d. 夫晋,何厌之有?

  4.对“今齐地方千里”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a.现在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

  b.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

  c.今天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

  d.今天齐国土地方圆有千里之多

  5.下面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是寡人之过也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徐公来,孰视之

  c.能谤讥于市朝              朝服衣冠

  d.虽欲言,无可进者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6.填空

  ①《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          体的历史著作《          》。“讽谏”的意思是                                    。

  ②文章中写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

  。威王采取纳谏措施后收到效果的句子:                                   。

  7、请列举两个出自《战国策》的成语。

  能力提高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习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关?”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关?”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②③①

  2.对下列句子中涉及到的称呼,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臣之妾畏臣  ④臣之妻私臣  ⑤王之蔽甚矣 

  a.①②/③④/⑤    b.①⑤/②③/④

  c.①⑤/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3.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高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c.朝服衣冠:衣服          d.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4.对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②皆以美于徐公

  ③以告,则杀之       ④皆以美于徐公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c.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5.句式与其他各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忌不自信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又弗如远甚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6.下列语言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君美甚,徐公何能及也!”——妻子赞美于前,比较于后,发自内心,出自真情。

  b.“徐公何能及也!”——小妾急急回答,惟恐不能表白感情,似乎战战兢兢

  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从容言之,貌似深思熟虑,实则阿谀逢迎。

  d.邹忌问妻子用生活化的“我”,显得亲切而随和,邹忌问小妾与客,用书面语“吾”,显得生硬,表现了一种倨傲。

  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习题。

  江乙对楚宣王

  《战国策》

  楚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①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②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注:①昭奚恤,楚国贵族,楚宜王的名将,在中原各诸侯国中有较大影响。②专属,单独地托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群臣莫对:______________      (2)虎求百兽:_________    _____

  (3)天帝使我长百兽:______________(4)子以我为不信: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其用法与现代汉浯相同的一项是         (    )

  a.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

  b.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c.今王之地方五千里

  d.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

  3.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1)虎求百兽而食之  (2)天帝使我长百兽

  (3)子无敢食我也    (4)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

  a.两个“百兽”意思不同,“无”和“不”意思也不同。

  b.两个“百兽”意思不同,“无”和“不”意思相同。

  c.两个“百兽”意思相同,“无”和“不”意思也相同。

  d.两个“百兽”意思相同,“无”和“不”意思不同。

  4.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楚宣王问“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这个问题,表明楚宣王担心昭奚恤影响太大,自己将会受到昭奚恤的威胁。

  b.江乙在他所说的寓言故事中表达的含义是,北方是因为畏惧昭奚恤而畏惧楚宣王的。

  c.“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大王您不知道北方怕您,却认为他们是怕昭奚恤”。

  d.“犹百兽之畏虎也”是在委婉地告诉楚宣王,北方怕的是您,因而昭奚恤对您没有威胁。

  5、简要说说本文说理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有什么相同之处?

  三、资料下载

  “三叠式”与复沓的戏剧结构

  ——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全文以事件发展的顺序为线索,完整有趣地记叙了邹忌婉词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修明政务的史迹。文质兼美,以“重叠与复沓”戏剧美学的艺术魅力打动读者,使之既能悟出道理,又能获得审美愉悦。

  作为历史著作,为什么采用这种诙谐幽默的喜剧性手法来表现呢?这是由事件发生时的情境所决定的。假如邹忌一开口就谈纳谏之道,往往会使他抵触。而“比美”的生活趣事,既能引起国君的兴趣,又能在此基础上借题发挥。这样的婉词劝说,使齐王“暮寝而思”,如梦初醒,翻然悔悟,明确纳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正如《古文观止》评论此文说:“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赏析这种戏剧性的构建。

  一、三窥。第一次“窥镜”“自视”,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魁梧,仪表堂堂,逼真地再现了他不无自得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比“美”。第二次“窥视”,是“徐公来”,“熟视之”,“自以为不如”,其自信不如当初那样了。于是,又有了第三次“窥镜而自视”,自我感觉“弗如远甚”。可见,由“自信”到“自惭”,心理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烘托出他感受蒙蔽的心情。

  二、三问。由自我欣赏,引出三问。“比美”是问的惟一话题。“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一问妻,语气和缓。“我孰与徐公美?”二问妾,是因“不自信”所致,内容相同而句式有变化。“我与徐公孰美?”这是当“客从外来”,“与坐谈”而“问之”的。三问客,句式又有所变化。语言一次比一次简洁,语气一次比一次急促,他想从不同方面、不同人的口中得出“比美”的结果。这样写为“三答”张本、铺垫,引人入胜。

  三、三答。妻一答,极赞其美,语态亲昵,饱含偏爱之情。尤其“美甚”二字,将此种情态、心理渲染得淋漓尽致。与后文“私我”呼应。妾二答,少“君美甚”一句,感情色彩有别。与后文“畏我”呼应。客三答,因有求于人,故答语婉转,阿谀奉承。与后文“有求于我”呼应。三问三答,采用重叠而错综的表现手法,通过不同语言来显现人物对问题的不同态度,并将各人的语气、心理、感情、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辞约而意丰。

  四、三思。难能可贵的是邹忌在妻、妾、客一片赞扬声中,并非昏昏然,而是保持清醒的头脑。非但不自满,却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深邃哲理。妻“私臣”,妾“畏臣”,客“有求于臣”。从而明白朝上政治: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行文中,“私”、“畏”、“求”三字,反复出现三次,贯穿全篇,紧扣主题,由自身想到国家,由此及彼,由小到大,入情入理,令人置信不疑。

  五、三时。“令初下”,宫门庭院好像闹市一样,说明纳谏之必要和迫切,“与王之蔽甚”相应,亦见邹忌讽谏的正确。“数月之后”,受蔽者日益减少。“期年之后”,无言可进,说明其蔽已除,获得大治。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说明纳谏后发生的具体变化。结尾写邻国的动态,显出纳谏效果。总之,这篇散文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重叠、复沓的戏剧性手法来写,开头直接进入故事,即使人物、场景高度集中概括,又把重点放在切合人物身份的语言、行动和心理刻画上。十分讲究结构层次的对称美,立主脑,减枝蔓,用笔简洁,值得欣赏借鉴。

  (摘自《家教周报》作者 江苏省盐明达中学  朱庆和)

  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b 2.b 3.d 4.b 5.a6. ①国别 《战国策》   “讽” 是动词,讽喻的意思,特指下对上用委婉曲折的言词进行规劝;“谏” 是名词,指批评意见。“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②“暮寝而思之,曰…… 欲有求于我也。”“令初下……虽欲言,无可进者。”7、 如: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

  能力提高

  1.d 2.c 3.c 4.c 5.a 6.d

  开放探究

  1.(1)没有人(2)寻找(3)作主管者(4)言语真实2.b 3.b 4.b5、都善于运用故事比喻说理,故事生动,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说理委婉,使人易于理解,乐于接受。

《邹忌讽齐王纳谏》 篇2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的

  1.认识齐威王纳谏除蔽的积极意义;

  2.了解讽谏(讽喻)的方法;

  3.学习对话技巧和详略安排;

  4.掌握文学常识和文言知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设计

  自学辅导法

  教学过程 

  自学定向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给领导提意见,古往今来,都要冒很大的风险。历史上偏偏就有人不但屡次给领导提了意见,而且屡次被领导赏识,建议得以实施,又产生了奇效,其人其事也在历史上传为美谈。邹忌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战国时齐国的谋臣,曾万事恒公、威王、宣王三朝,多谋善谏。一次,威王弹琴,邹忌进门就说琴弹得好。威王认为他未仔细听,是在说谎。邹忌说,琴声宽和像君主,清廉像章宰辅,舒缓像政令,谐调畅适像四时。威王听了,知道他在说治理国家的道理,极为赞赏,就拜他为相。课文所讲的是在这之后的另一个故事。(板书课题)

  自读查疑

  1.运用工具书,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2.齐读课文,然后复述大意,概括文章思想;

  3.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三、讨论释疑:

  1.齐读段一:"比美"离题否?有何作用?

  《古文观止》有评语:"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勘察,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诌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评得好。

  2.段一中的"三问三答"写法上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了人物间的什么关系)?

  提示:内容都是说邹忌的美,语言只有一两个字变化,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

  (板书:妻→私:偏爱赞扬

  妾→畏:卑微喂怯

  客→有求:逢迎敷衍)

  3、(齐读段二)私事、国事有何相通?何以能以喻讽谏?

  4.(齐读段三、四)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威王确实受了蒙蔽?(讽谏是在比美中偶有所悟而为之的吗?何以见得?)

  延伸迁移

  (齐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王之蔽甚矣"一句,为何点到了却不深说? 提示:善揣摩国君的心理。对于聪明有为的国君,不要说多余的话。

  2.一"善"、一"朝",省略了哪些内容? 提示:哪些意见,如何来朝。

  3.这个故事于今有何积极意义? 提示:自知之明、直言劝谏、发扬民主、倾听民声等等。

  4.如何看待《战国策》?

  提示:由于《占国策》主要是记载战国时代策士们的言行的,某些地方便夸大了策士的作用。

  (河南省实验中学 柴红森)

  教案点评: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语言较浅显,可使学生读读、议议、通过自学达到教学目的。课前教师曾让几个学生粗读课文,通过了解,学生对本文意思能够基本了解,只有个别字词难以确定其意义和用法,而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说理方法均未及考虑。据此,自学指导的重点可定为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说理方法的引导上,兼及重点字句的疏通。

  同时,本文篇幅不长而语美理严,可通过多次朗读,体会本文设喻的说理方法。

  教案示例二

  

  教学目的:

  掌握常用词“朝、孰、诚、方、善、间”并背诵课文。

  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独立理解文章的内容。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劝诫刘禅要“开张圣听”,广开言路有什么好处呢?今天我们来自学习,体会多方听取他人意见对自身成长的好处。

  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学生小声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有问题提问。

  注:讲大纲要求掌握的常用词“朝、孰、诚、方、善、间”用幻灯打出这些常用词在初中使用过的句子,并注明出处,让学生快速回答。

  再读课文,初步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找出本文写了几个人,人与人之是什么关系?写了几件事?

  明确:

  邹忌、邹忌的妻、妾、客人、徐公、齐王

  齐王是国君,权力最大的人。邹忌是齐王的臣子。邹忌妻、妾、客都与邹忌有不同的关系。

  四、再三读课文,理清思路

  1.邹忌长什么样?邹忌提出“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是怎样回答他的?他相信了吗?他反思后得出什么结论?

  2.邹忌怎样给齐王讲他的感受的?他如何向齐王进谏的?

  补充: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从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3.听了邹忌的分析,齐威王说了什么?采取了什么措施?

  4.齐王纳谏后,收到什么效果?

  明确:学生回答时要尽量用原文回答。

  五、作业 布置

  背诵课文

  探究活动

  《战国策》是记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历史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请以合作小组的方式阅读《战国策》,选一个你们小组最感兴趣的点做些研究,要求每个人都要有事可做,最后形成一篇关于《战国策》的小论文,文体不限,如果是议论文,观点要是自己的。字数也不限。文章要求用打印出来,要注意排版。

  找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交流,表达要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邹忌讽齐王纳谏》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1.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1.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2.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人贵在自知。”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他是一位美男子。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寻找答案。

  二、资料助读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读准字音。

  帙丽    朝服      衣冠    窥镜

  期年    朝于齐    间进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朝服衣冠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④闻寡人之耳者

  ⑤今齐地方千里         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⑦邹忌讽齐王纳谏       ⑧能谤讥于市朝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忌不自信。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王之蔽甚矣。

  明确:(1)yì  zhāo  guān  kuī  j  cháo  jiàn

  (2)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美:以……为美,形容词用作动词。

  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闻:使……闻。

  地方:土地方圆。

  ⑥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

  ⑦讽:委婉劝说。

  ⑧谤讥:公开指责。

  (3)①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把握“……孰与……”的句式)

  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把握宾语前置)

  ③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④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四、思读课文,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1.研习第一自然段

  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与徐公比美。

  提问: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

  明确: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提问: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板书:思

  明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板书:私  畏  求

  妻  妾  客

  2.研习第二自然段

  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涑齐王的?

  明确: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

  学生(补充):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邹忌紧扣“私”“畏”“求”三个方面以亲身体验讽劝齐王,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呢?让我们继续学习文章的三、四自然段。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善”要读出齐威王正的心悦诚服,音调要适当拉长。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则是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要用中速读出真诚、恳切之意。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的“此所渭”后要略作停顿。

  提问: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王曰:“善”则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认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正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板书:小     大 

  家事  国事

  提问: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么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①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滂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②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涑,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闻之;期牛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③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板书:三赏

  三变

  4.提示背诵思路,学生齐背课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个别抽查或集体齐背。

  二、品读课文,鉴赏写作技巧之妙,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鉴赏写作技巧之妙

  提问:《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有加的有两点,一为精彩的对话,一为精巧的结构。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精彩的对话

  品味邹忌的三问,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第一问的背景是:“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呋丽,朝服衣冠,窥镜。”试想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并且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充满自信,且沾沾自喜的。

  第二问的原因是:“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所以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的。

  第三问的背景是:“且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

  小结:这三问,看似平常,普通,问的都是“和徐公比美”问题,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

  三种答法的意思基本是一样。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态也就有差别,此所谓“言为心声”。这些对话看似平常,但含意隽永,耐人寻味。

  (2)精巧的结构

  《邹忌讽齐王纳涑》一文被人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三叠法”了: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赏(齐王纳涑);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但承转全文并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应该是这两个字:

  一是“思”。邹忌在三问之后。从妻、妾、客得到美于徐公的答案。可在事实面前,“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白视,又弗如远甚”。此时,他—没有妒忌,要知道他对白己的容貌是相当看重的;二没有大怒,不因为自己比不上人而生气。也没有因此而迁怒于人。要知道妻妾都骗了他。相反的,他却是“寝而思之”。并能比较客观地总结山个中的原委: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更难得的是,他能进而类推到治理齐国的大王身上,指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点正如《古文观止》编者的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评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可以说这一“思”是文章的深化,而且凸现了邹忌的智者形象。二是“善”。齐王在听完邹忌的进言之后的神情、态度在这一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齐王在听了邹忌的闺房小语之后。一没有怪邹忌在朝廷上谈闺中如此不庄重之事;二没有追究邹忌与自己相提并沦之罪;三不掩饰自己深受蒙蔽之事实。相反,他只说一“善”字,多么痛快,多么干脆。也正是有了这一“善”字,才有下面的“三赏”与“三变”,才有“战胜于朝廷”的盛况。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明君的高大形象。

  这一“思”一“善”可以说是解读本文的枢纽:正是有了“思”才会有下面的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不值一谈的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而“善”可算是全文的高潮,一次充满危机进谏君王的险事至此已化为君臣思想相通的喜事,揭开了齐国走向强盛的序幕。

  2.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学生悉心揣摩,讨论交流。成果展示: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悦目的。

  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如果邹忌向齐威王再三苦苦劝谏,甚至流下眼泪或者破口大骂,以死谏君,效果不一定好。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蒙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他为国之清明担忧;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3.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明确: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4.《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

  学生明确: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四、课堂小结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五、布置作业

《邹忌讽齐王纳谏》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安排2课时

  

  一、导语 :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yì)(zhāo)服衣冠(guān)(kuī)

  (jī)(cháo)于齐 (jiàn)

  ()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 :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 (zhā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列子·愚公移山》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表假设,如果、果真

  ()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引导思考: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2、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彼不我恩也《童区寄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三时: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齐威王广泛征求意见各国“皆朝于齐”

  四、布置作业 :读了本文以后,安排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读后感训练。

  [例文]           纳谏与止谤

  ——重读《邹忌讽齐王讷谏》有感

  臧克家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读初小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趣味,引人入胜。六十年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之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在同一本《古文释义》里,小时候也读过《召公谏厉王止谤》这篇古文,至今还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这位厉王和齐威王一比,真可谓天渊之别了。齐威王下令求谏,周厉王却以“能止谤”自喜,天下之人,满腹不平,他要钳住万民之口,自己也捂紧耳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土壅而川决,这个特大暴君———人民之敌,被“流于彘”。

  齐王与厉王,两种对待谏谤的态度,得到的结果也截然相反。历史是一面镜子。《召公谏厉王止谤》这两篇古文,我们对照着读,大有可以借鉴之处。

  追古思今,现在我们有些作负责工作的领导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文过饰非,怕听逆耳之言,一听到正中要害的话,立即火冒三尺,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疮疤一样。有的甚至对批评自己的同志,打击报复,仗势凌人,以冰棍对付热情,什么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全成为过耳东风。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呢?贻误工作,伤害同志,最后,自己也难免于垮台。

  说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到“四人帮”的所作所为。他们当道之时,得意忘形,凌驾一切。江青一句屁话,成为“圣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棒止谤,冤狱累累。人力无穷,天网恢恢,他们的滔天大罪,终于被清算。

  谏难,纳谏尤难。要得到成果,需要双方合力。有敢直谏或讽谏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运心机。

  这篇文章之所以动人,不仅由于它的意义,也还因为它那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这样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邹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辞严的态度,反之,却以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出之,如果遇到一个暴君,责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这种构思,这样笔法,与《触龙说赵太后》如出一辙,而同样奏效。这么写,生动亲切,娓娓动听,饶有情趣。这篇文章,用了大半篇幅作了譬喻的描绘,三个人物的情态和心理,真实透彻,入情入理,令人信服。譬喻止于“皆以美于徐公”,接下去,“今齐地方千里”来个陡转,入了正题,由于妻妾、朋友的“私臣”,联系全国上下“莫不私王”,譬喻与正题扣得极紧。谏议的结果是“战胜于朝廷”。

  读罢这篇绝妙佳作,掩卷沉思,忽发奇想。如果现在我们的某个部门或机关,也来个“悬赏纳谏”,那该是“门庭若市”,批评、建议雪片飞来。最后的结果呢,也可以想知。准是改进了工作,提高了效率,像不干净的身子洗了清水澡,受到广大群众的鼓励与表扬,对四化的进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如若不信,盍试为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战国策》这部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2、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类型及特点。

  4、通过分角色诵读提高对文言文理解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修、窥、美、私、昳、蔽、刺”等词语的意义。

  2、整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感知理解课文。

  2、点拨法:设置关键问题,对学生进行点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课时:

  2 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要点]

  1、复习史书的分类并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2、指导学生分角色诵读课文第一段,并学习该段文言特殊句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史书的分类(多媒体投影)

  编年体(年代)如:《左传》

  纪传体(人物)如:《史记》

  国别体(国家)如:《战国策》

  记事本末体(事件)

  通史(多于一个朝代的历史) 如:《史记》、《资治通鉴》

  断代史(一个朝代的历史) 如:《汉书》

  二、导入:(投影唐太宗名言)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是唐太宗在魏征死时说的一句名言,并且说:魏征的死使他从此少了一面镜子。那么,唐太宗为什么这么看中魏征呢?(因为他善进忠谏)历史上敢于进谏的忠臣还是很多的,但多数都没有什么好下场,比如商朝的比干,就因为进谏而被剜心。为什么同样是进谏,却有差别这么大结局呢?

  明确:1、君主不同;2、进谏方式不同。

  那么,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看看这位臣子是如何进谏的。

  多媒体投影课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解题并演示:

  问:这是什么句式?包含几层意思?

  明确:兼语句,

  包含两层意思:1、邹忌讽齐王;2、齐王纳谏

  问:“讽”是什么意思?

  明确:“讽”指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四、主要人物及作者简介:(多媒体投影)

  1、主要人物简介:

  ①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②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kūn)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2、《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集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分国别编辑。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XX年),共245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叙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五、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理解文意;同时多媒体投影以下生字:

  昳  窥  间进  期年 谤讥  朝服衣冠 皆朝于齐        

  2、自读课文第一段,指出下列词语含义:

  修、私、窥、美、昳丽

  3、分别找出本段的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总结:在否定句或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

  六、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1、请三位男同学朗读;其他同学倾听并提出意见。

  2、总结他们的成功和不足。分析朗读技巧,多媒体投影注意事项:

  ①邹忌在与妻、妾、客对话时的语气;

  ②妻、妾、客在回答时的不同语气

  妻:发自内心的赞美,难免有溢美之辞

  妾:发自内心的畏惧,随声附和,答语简单

  客:有求与人,阿谀却又流于应付

  ③

  邹忌暮寝而思时的语气:

  (若有所思,自言自语地)

  3、指名三位女同学分角色进行朗读

  4、齐读课文第一段

  七、作业:

  预习后面三段

  第二课时

  [要点]

  1、 继续通过诵读来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2、 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和预习情况。(略)

  二、齐读课文第二、三、四段

  三、在这三段中找出如下特殊句式:

  倒装句、被动句

  四、理清文章思路:

  从“邹忌讽齐王”和“齐王纳谏”两方面分别入手。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1、请三位女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2、大家进行总结(多媒体投影):

  ①邹忌进谏时的语气:

  (越说越激动)

  ②齐王听后的反应:

  (先若有所思, 而后兴奋)

  ③齐王下令时的神态和语气:

  (威严、自信)

  六、思考: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比如“三问”、“三答”等,你还能找出其它的三叠结构吗?(三思、三比、三赏、三变)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七、作业:

  古今异义:

  今齐地方千里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能谤讥于市场         邹忌讽齐王纳谏

  八、板书:

  ㈠

  邹忌讽齐王

  方式:设喻

  臣之妻私臣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臣之妾畏臣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结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㈡

  齐王纳谏

  下令:

  面刺     上赏            初      门庭若市

  三赏    书谏     中赏    三变    数月       间进   

  谤讥     下赏            期年      无可进

《邹忌讽齐王纳谏》 篇6

  22、(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借鉴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2、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

  2、讨论

  3、点拨

  教具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品读课文;体会写作技巧、劝谏技巧;了解人际交往艺术;课堂练习。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个别抽查、集体背诵。

  二、研习课文,背诵课文

  (一)研习第一自然段

  1、讨论:

  1)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与徐公比美。

  2)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

  明确: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3)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明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板书:私  畏  求

  妻  妾  客

  2、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二)研习第二自然段

  1、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

  明确: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

  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板书:

  私    宫妇

  畏    朝廷之臣

  求    四境之内

  2、小结:邹忌紧扣“私”“畏”“求”三个方面以亲身体验讽劝齐王。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呢?让我们继续学习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3、齐读课文,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三)研习第三自然段

  1、讨论

  1)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王曰:“善”则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论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板书:

  小    大

  家事  国事

  2)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①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能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这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

  ②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

  ③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齐读课文。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三、品读鉴赏

  1、精巧的结构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

  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的三思(与徐公比美);入朝见威王的三比(由已推王);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齐王纳谏);纳谏后齐国的三变(结果)。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形成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篇章结构。

  2、通过学习,你认为邹忌的劝谏方式有什么高明之处?

  邹忌善于委婉劝谏。他以自身经历为喻,运用设喻说理的方法,小中见大,用家事喻国事,在充分尊重被劝说者的前提下,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接受建议。

  3.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明确:现代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求职谈判、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的社交能力有一定作用。

  委婉劝说的优点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有借鉴意义。

  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这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三、延伸探究

  邹忌劝谏成功,仅仅因为有较高的劝说技巧吗?《战国策》中庞恭的“三人成虎”的进谏、百里奚的“唇亡齿寒”的进谏,可以说与邹忌的方法不相上下,为什么失败了呢?

  (“三人成虎”:三个人谎报集市里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谣言经多人重复,就能使人信以为真。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魏国大臣庞恭,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 “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引伸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

  “唇亡齿寒”:公元前655年,晋国用计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百里奚认为,虞和虢的关系就像辅和车、唇和齿的关系,不应该借路。虞侯不听,被晋以伐虢的得胜之师灭国。)

  历来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忠心耿耿,尽进忠言,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商朝大臣比干力谏商纣王(暴君)不要虐待人民,被剖心而死。战国时楚国的政治家屈原,主张革新政治,连齐抗秦,遭到朝中亲秦派的陷害,怀王(昏君)“怒而疏屈平”,屈原遭两次流放,终投汨罗江自沉。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而唐代魏征没有讽谏艺术,向唐太宗提意见,每每获得成功,唐玄宗成了一代明君,成就了贞观之治。

  看来劝谏能否成功,其决定因素在于被劝对象——王。

  由于君与臣之间的绝对不平等,导致君主成为这一过程中的绝对权威。而臣下如履薄冰,稍有差错,轻者丢官失命,重者株连九族。

  邹忌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齐威王的英明,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我们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

  小结:《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齐王形象,事隔几千年,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劝谏,立即下令全国,提意见找缺点,不仅言者无罪,反而还有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胸怀。齐威王才是最大的赢家,他赢得了名声,也赢得了国家强盛。至今仍令人感奋不已!

  作者的目的是强调游说之士的作用,所以有些地方未必合乎史实,但邹忌的讽谏艺术值得我们学习。

  四、课堂练习

  1、古今异义:

  (1)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古义,长;

  今义,修理。

  (2)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古义,议论,

  今义,诽谤,恶意中伤

  (3)明日徐公来。

  明日:古义,第二天;

  今义,将要到来的下一天。

  (4)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处所、地点

  (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古义,偏爱;

  今义,自私。

  2、一词多义:

  朝

  ①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

  ③皆朝于齐          (朝拜)

  ④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上朝)

  孰   

  ①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哪一个)

  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仔细)

  诚

  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确实,的确)

  ②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真心、真诚)

  ③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表示假设  果真、如果)

  间 

  ① 奉命于危难之间            期间

  ②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间或,断断续续地

  ③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参与

  之

  ①齐国之美丽者也     结构助词  的

  ②孰视之            代词  他,指徐公

  ③数月之后          音节助词,不译,舒缓语气

  ④臣之妻私臣        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的

  ⑤吾妻之美我者      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于

  ①朝于齐。          到

  ②战胜于朝廷。      在

  ③皆以美于徐公。    比

  3、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3)忌不自信。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6)王之蔽甚矣。

  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5、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  (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五、课堂小结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荐自己。

  六、作业:

  1、背诵全文。

  2、发挥想象力,以邹忌或齐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受弊—— 比徐公美

  进谏的缘起

  清醒—— 私  畏  求我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讽谏齐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求我→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小→大

  家事→国事

  齐王除蔽

  面刺→上赏

  三令   上书→中赏

  谤讥→下赏

  门庭若市

  三变   时时而间进

  无可进者

  除蔽结果:四国朝齐→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篇7

  教学目标:

  1、 能准确地朗读课文,力求读出人物语气和故事特定情境。

  2、 利用课文注释,疏通文意,了解“私、修、间”等14个常用词语的用法,归纳义项,掌握几个特殊句式。

  3、 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课前准备:

  1、 自渎课文,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2、 搜集资料,了解邹忌及齐王其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方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讲谏的大臣是不成的。

  但中国有句古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出于对国家尽责,对国君尽忠的赤诚之心,劝国君改正过失,冒死进谏,但大多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这类的例子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呢?(学生从正、反两方面举例)

  忠心耿耿的志士仁人一片丹心令人感动,他们的命运令人惋惜,同时也引起我们的反思,“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个进忠言的故事,看主人公是如何做的,结果又是怎样?(板书:课题)

  二、解题

  1、思考:文题有几层意思?讲解“讽谏”。

  明确: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方法。

  2、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你了解多少?

  明确: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

  1、 初读:读准字音与节奏,整体感知文意

  (1) 一生朗读,教师正音,学生齐读。易读错的字:

  (2) 学生自由读,讲述文章故事。自由读时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讲述时注意妻、妾、客的不同态度及语气。

  2、 再读:词句质疑,积累词汇

  (1) 学生小声自由阅读,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将疑难之处提出来,先请小组里的同学帮助解答,仍不能解决的再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交流解决。

  (2) 你觉得哪些词语需要特别注意掌握?请找出来连同例句写到文言词语积累本上。

  3、 三读:理清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叶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4、 追读:完成背诵

  感悟课文排比和反复的语言修辞特点,提高记忆的效率,以先进示范或教师表率,使多数学生在课堂中完成背诵课文的任务。

  四、研读:把握形象,品味精妙。

  1、 邹忌为什么要向齐王进谏?

  明确:邹忌是在比美中,在妻、妾、客的对话中,在当面与徐公比较,在暮寝而思之后,感受到自己受了蒙蔽。因此推已及人,立刻想到国君一定也多受蒙蔽,由此进谏。

  2、 突出了邹忌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实事求是、善于思考、有小中见大、见微知著之能和安邦治国的深谋远虑。

  3、 邹忌进谏的结果怎样?

  明确:齐王采纳了建议。下令面刺、上书、谤讥于市朝分别受上、中、下赏。进谏的人数由门庭若市——时时间进——无可进者。最后其他几个国家皆朝于齐,乃至于战胜于朝廷。

  4、 邹忌进谏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明确:邹忌进谏成功有两个关键:一在于他说话的艺术与技巧上,他巧妙的将自己的妻,妾,客人与威王的宫妇,群臣,邻国进行类比,轻而易举地让齐王明白确实受了蒙蔽,二是纳谏者齐王有谦厚开阔的胸襟,重贤而又明理。

  5、 这突出了邹忌的什么特点?突出了齐王什么性格?

  明确:邹忌——善于言辞。从自己的生活出发,以类比推理,得出结论。语言委婉,易于让人接受。齐威王——重贤明理。

  归纳小结:邹忌是怎样的人?

  齐王是怎样的人?

  明确:邹忌:善于思考,实事求是,能推己及人,忠君爱国。齐威王:勇于面对自己的过失,鼓励天下评说自己的是非。这种开阔的胸襟在天子唯我独尊的朝代实属难能可贵

  6、 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的精妙。

  明确: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于我→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五、分角色朗读

  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来分角色朗读,更有利于学生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六人分别朗读:邹忌、妻、妾、客、齐王以及旁白。文章中除了一些看似平常的语句值相应的语调。六人可以轮换角色多读几遍,以至成诵。

  六、延展读;感悟人生,拓展视野

  1、 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什么启迪?你从这个故事生发出哪些联想?

  2、 课外读一读《国语》中的《召公谏厉王弭谤》,比较一下,同样是进谏,结果有何不同,什么原因造成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 篇8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训练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知识积累练习

  .《邹忌讽齐王纳谏》习题精选2 

  .《邹忌讽齐王纳谏》习题精选1

  .《邹忌讽齐王纳谏》基础知识练习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习要点 

  .《邹忌讽齐王纳谏》创新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7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4-6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2-3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含练习)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本剧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实录 2份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2份

  邹忌讽齐王纳谏练习 

  《邹忌讽齐王纳谏》ppt课件7  

  《邹忌讽齐王纳谏》ppt课件6  

  《邹忌讽齐王纳谏》ppt课件5  

  《邹忌讽齐王纳谏》ppt课件3  

  《邹忌讽齐王纳谏》ppt课件2  

  《邹忌讽齐王纳谏》ppt课件1  

  《邹忌讽齐王纳谏》mp3音频朗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flash课件2  

  《邹忌讽齐王纳谏》flash课件1  

《邹忌讽齐王纳谏》 篇9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的

  1.认识齐威王纳谏除蔽的积极意义;

  2.了解讽谏(讽喻)的方法;

  3.学习对话技巧和详略安排;

  4.掌握文学常识和文言知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设计

  自学辅导法

  教学过程

  自学定向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给领导提意见,古往今来,都要冒很大的风险。历史上偏偏就有人不但屡次给领导提了意见,而且屡次被领导赏识,建议得以实施,又产生了奇效,其人其事也在历史上传为美谈。邹忌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战国时齐国的谋臣,曾万事恒公、威王、宣王三朝,多谋善谏。一次,威王弹琴,邹忌进门就说琴弹得好。威王认为他未仔细听,是在说谎。邹忌说,琴声宽和像君主,清廉像章宰辅,舒缓像政令,谐调畅适像四时。威王听了,知道他在说治理国家的道理,极为赞赏,就拜他为相。课文所讲的是在这之后的另一个故事。(板书课题)

  自读查疑

  1.运用工具书,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2.齐读课文,然后复述大意,概括文章思想;

  3.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三、讨论释疑:

  1.齐读段一:"比美"离题否?有何作用?

  《古文观止》有评语:"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勘察,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诌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评得好。

  2.段一中的"三问三答"写法上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了人物间的什么关系)?

  提示:内容都是说邹忌的美,语言只有一两个字变化,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

  (板书:妻→私:偏爱赞扬

  妾→畏:卑微喂怯

  客→有求:逢迎敷衍)

  3、(齐读段二)私事、国事有何相通?何以能以喻讽谏?

  4.(齐读段三、四)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威王确实受了蒙蔽?(讽谏是在比美中偶有所悟而为之的吗?何以见得?)

  延伸迁移

  (齐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王之蔽甚矣"一句,为何点到了却不深说? 提示:善揣摩国君的心理。对于聪明有为的国君,不要说多余的话。

  2.一"善"、一"朝",省略了哪些内容? 提示:哪些意见,如何来朝。

  3.这个故事于今有何积极意义? 提示:自知之明、直言劝谏、发扬民主、倾听民声等等。

  4.如何看待《战国策》?

  提示:由于《占国策》主要是记载战国时代策士们的言行的,某些地方便夸大了策士的作用。

  (河南省实验中学 柴红森)

  教案点评: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语言较浅显,可使学生读读、议议、通过自学达到教学目的。课前教师曾让几个学生粗读课文,通过了解,学生对本文意思能够基本了解,只有个别字词难以确定其意义和用法,而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说理方法均未及考虑。据此,自学指导的重点可定为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说理方法的引导上,兼及重点字句的疏通。

  同时,本文篇幅不长而语美理严,可通过多次朗读,体会本文设喻的说理方法。

  教案示例二

  

  教学目的:

  掌握常用词“朝、孰、诚、方、善、间”并背诵课文。

  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独立理解文章的内容。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劝诫刘禅要“开张圣听”,广开言路有什么好处呢?今天我们来自学习,体会多方听取他人意见对自身成长的好处。

  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学生小声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有问题提问。

  注:讲大纲要求掌握的常用词“朝、孰、诚、方、善、间”用幻灯打出这些常用词在初中使用过的句子,并注明出处,让学生快速回答。

  再读课文,初步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找出本文写了几个人,人与人之是什么关系?写了几件事?

  明确:

  邹忌、邹忌的妻、妾、客人、徐公、齐王

  齐王是国君,权力最大的人。邹忌是齐王的臣子。邹忌妻、妾、客都与邹忌有不同的关系。

  四、再三读课文,理清思路

  1.邹忌长什么样?邹忌提出“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是怎样回答他的?他相信了吗?他反思后得出什么结论?

  2.邹忌怎样给齐王讲他的感受的?他如何向齐王进谏的?

  补充: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从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3.听了邹忌的分析,齐威王说了什么?采取了什么措施?

  4.齐王纳谏后,收到什么效果?

  明确:学生回答时要尽量用原文回答。

  五、作业 布置

  背诵课文

  探究活动

  《战国策》是记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历史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请以合作小组的方式阅读《战国策》,选一个你们小组最感兴趣的点做些研究,要求每个人都要有事可做,最后形成一篇关于《战国策》的小论文,文体不限,如果是议论文,观点要是自己的。字数也不限。文章要求用打印出来,要注意排版。

  找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交流,表达要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邹忌讽齐王纳谏》 篇10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3.理解和掌握文种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5.背诵全文。教学重点1.理解“修、窥、美、私、昳、蔽、刺”等词语的意义。2.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的意义和用法。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卡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2.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教学步骤 ]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自学指导]一、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245年的历史。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作为“士”的这一阶层人物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采纳。《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史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二、解题标题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籍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三、阅读课文,理解文意(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再放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借助注释、词典自行解决)(二)再读课文,读准句读,理解文章第一自然段诵读指导(学生齐读)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指名一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文意简析提问:此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三问三答提问:在妻、妾、客的三答中,邹忌领悟到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明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道理为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第二自然段诵读指导: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相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2)“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是“土地”,方是“方圆”,因此在“今齐”之后一大停顿后,“地”“方”之间作小停顿。文意简析:提问:请同学们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此段大意。明确:邹忌以切身体验通过三比讽劝齐王。第三、四自然段诵读指导:(1)“善”要读出齐威王的心悦诚服。(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此所谓”后要略作停顿。文意简析:提问:第三、四自然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写齐王纳谏的三赏,悬赏求谏之后的三变,及取得的成果。即“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指名一学生读三、四自然段,然后齐读课文)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三问                                         缘起         三答                   邹忌进谏               内容         三比 

  结果         三赏                                                      三变(三)三读课文,鉴赏品味(学生结合板书,齐读课文,理解思路)小结:本文从邹忌于徐公比美入手写起,依次叙述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进谏缘起于邹忌的三问,妻、妾、客的三答。妻、妾、客异口同声的赞美,使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为何“受蔽”的道理。进谏的内容则是邹忌因小见大,自容貌之微,推及朝廷大事,三比使齐威王听后连连叫好。而进谏的结果则是齐威王欣然接受邹忌的劝告,下令奖赏进谏的臣民,齐国也因此威名大振。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纳谏后齐国的三变,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学生再次齐读课文,结合板书尝试背诵)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2.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反复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质疑解难。2.梳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1.请三位同学将下列字词写在黑板上:昳丽   窥镜   孰   弗如远甚   暮寝   期年   谤讥2.提问:《战国策》所记述的史实起止于何时?明确:《战国策》所记述的史实上起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下止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二百四十五年的历史。3.提问:“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出自谁之口?明确:出自齐威王之口。4.提问:邹忌是如何劝说齐威王纳谏的?明确:邹忌以容貌之微推及朝廷大事,以“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使齐威王欣然接受讽谏。5.检查背诵情况(略)二、反复阅读课文,引导学生质疑解难学生提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例如:“吾与徐公孰美”可译为:我和徐公谁漂亮呢?“吾孰与徐公美”可译为:我和徐公相比,谁漂亮呢?以上两句的意思是一样的。学生提问:“忌不自信”句应如何理解?明确:“忌不自信”句应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信”当作“相信”讲,是动词,“自”指“自己”是名词,作“信”的宾语。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例句出处类型沛公何在?《史记·项羽本纪》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彼不我恩也《童区寄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唯奕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加“之为”将宾语提前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提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句中的“美”应如何理解?明确:“美”原为形容词,现或用为动词,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应译为: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有求于我。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除了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外,还有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句中的名词“师”带了宾语“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用作意动,应译为:孔子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三、梳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等词语的义项(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的情况,指导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归纳)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1.朝例句出处意义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朝拜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朝廷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封建论》早晨(zhaō)2.孰例句出处意义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三国志·隆中对》代词,“谁”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士者?非兹潭也欤?《钴姆潭溪小丘记》代词“什么”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同“熟”“仔细”3.诚例句出处意义帝感其诚《列子·愚公移山》诚心、诚意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表假设,如果、果真4.方例句出处意义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战国策·邹忌讽齐王钠谏》方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地方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当……时候守门卒方熟寐《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荆州》正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梦溪笔谈·雁荡山》才5.善例句出处意义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善于国人称善焉《吕氏春秋·去私》好素善留侯张良《史记·项羽列传》友好足下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史记·淮阴侯列传》亲密6.间例句出处意义少间,帘内掷一纸出《聊斋志异·促织》时间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量词至京口,得间奔真州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机会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史记·屈原列传》挑拨离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曹刿论战》参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口技》夹杂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间或附:4句~7句的“间”读jiàn.(背诵全文,增加积淀)四、布置作业 1.反复背诵课文2.巩固所归纳的字词知识[板书设计 ]  [延伸阅读]阅读《召公谏历王弭谤》一文,与一文相比较,写一篇鉴赏文章,谈谈邹忌与召公的劝谏技巧。

《邹忌讽齐王纳谏》 篇12

  课题:    九年级语文   姓名: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学习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习积累词语的方法,提高能力。2、  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  利用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解决对疑难词语的理解的问题,疏通文意。

  2、  反复诵读课文,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

  3、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质疑与点拨相结合。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学习邹忌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正确认识自己的态度的思想,提高自己

  的修养。

  2、  认识到纳谏除弊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学习重点

  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其迁移应用。

  学习难点

  讽谏的艺术特色及其作用。

  课前预习

  一、查阅资料,了解《战国策》、邹忌、齐威王。

  二、读课文,给生字注音。

  昳(      )丽   朝(     )服 衣冠(      )  窥(      )镜

  期(      )年   朝(     )于齐  间(      )进

  三、译读课文。

  结合课下注释,查阅工具书,翻译课文。

  四、读文感知课文内容。

  1、  试着概括全文的内容(交代清楚什么人做了什么事和什么结果)。

  2、 你发现文章什么地方写的富有美感?和大家交流。

  第一课时

  一、展示预习

  二、点拨质疑

  (一)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语言,翻译课文。注意下面句子的解释及其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1)八尺有余,形貌昳丽。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

  (4)忌不自信

  (5)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7)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9)门庭若市 

  (10)时时而间进

  (1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注意:多义词:孰、美、私、朝、修、闻、于。

  词类活用:面、美、私、闻、服

  古今异义:讽、修、地方、谤讥、明日、私、

  省略句:翻译时,要把省略的词语补充上来。如“客从外来,(邹忌)与(之,代指客)坐谈,(邹忌)问之(于)客曰

  倒装句:翻译时,要调整语序。如:忌不自信(忌不信自);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面刺寡人之过的群臣吏民)。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两至三遍。

  2、五六人一组,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人物的语气,揣摩人物的心理。

  3.、小组展示角色朗读,分小组评议。

  (三)理清结构层次。

  分别说说各段文字的大意是什么?

  (四)学生质疑

  你在字词理解上,还有哪些问题?提出来集体解决。

  三、练习测试

  1、词语解释:

  (1)邹忌修八尺有余(           )       (2)王之敝甚矣(               )

  (3)徐公何能及君也(        )     (4)私我也(           )

  2、下面两组句中加线词的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分别是

  (1) a.吾孰与徐公美(    )     b. 吾妻之美我者(    )

  c. 君美甚(    )            d. 皆以美于徐公(    )

  (2) a. 闻寡人之耳者(   )            b.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

  c.闻说双溪春尚好(    )          d. 如闻泣幽咽(    )

  3.句子翻译: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由此观之,王之敝甚矣.

  四、反馈补救

  五、学习小结

  第二课时

  一、展示预习

  1、朗读课文,注意节奏、语气,读准以下字音。

  帙丽 yì  朝服  zhāo  衣冠 guān  窥镜 kuī   期年 jī  

  朝于齐 chāo   间进 jiàn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朝服衣冠: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④闻寡人之耳者:                       

  ⑤今齐地方千里:                     

  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⑦邹忌讽齐王纳谏:                     

  ⑧能谤讥于市朝: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忌不自信。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王之蔽甚矣。                         

  ⑤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 言,无可进者

  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4、划分文章段落,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从中悟出妻、妾、客赞美自己的原因,由此引起讽齐王的想 法。

  第二部分(第2段):写邹忌讽喻齐王,将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和妻、妾、客进行类比,所喻之理浅显易懂,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第三部分(3、4段):写齐王纳谏除弊的成效。

  二、点拨质疑

  (一)、问题点拨

  1、邹忌是怎样与徐公比美的?

  2、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齐王的态度怎样?

  3.、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怎样?

  第三课时

  (二)写作技巧点拨

  1、《邹忌讽齐王纳谏》受到人们推崇的有两点:一是精彩的对话,一是精巧的“三叠法”结构。请同学们诵读课文,然后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两个问题的理解。

  2、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这样的启示?

  (三)自由质疑

  1.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了什么问题?他们是怎样回答的?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

  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2、邹忌的态度怎 样?为了证实妻、妾、客的话采取了哪些行动?得到了什么结论。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 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3、由此,他想到了什么?他是用什么方法讽谏齐王的?他的结论是什么?

  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4、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么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①齐 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滂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②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涑,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闻之;期牛之后,虽欲言。无可 进者”。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③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5、为什么说邹忌进谏的方法很巧妙?邹忌为什么不“直谏”而要“讽喻”?

  明确:个人美不美的问题,妻、妾、客人和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本是生活小事,但在这种小事中,却隐含着大道理。在“受蔽”这一点上,生活小事和国家大事之间有着共同点,可以进行类比。而齐威王又爱好类比(隐语),从美不美的问题谈起,威王喜欢听,阐明道理,由抽象变具体,由深奥变浅显, 由逆耳变顺耳,威王就容易接受.

  6、你怎么评价邹忌和齐王?

  邹忌:实事求是,善于观察、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关心国家大事。

  齐王:勇于听取不同意见,更难能可贵的是根据群臣的进谏锐利改革。

  邹忌:头脑冷静、善于思考  忠于职守、足智多谋      善于辞令勇于进谏。               

  齐王: 闻过则喜、虚心纳谏   明智果断、大胆改革    修明政治、威望日隆。

  7、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明确: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 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 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 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三、练习测试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 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朝服衣冠(              ) ②徐公何能及公也(        )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视之(             ) ④邹忌修八尺有余(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我孰与城北 徐公美?

  (2)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3、揣摩妻、妾、客三人回答邹忌问题时的心理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4、 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四、反馈补救

  五、学习小结

《邹忌讽齐王纳谏》 篇13

  【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2、能力目标: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 安排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学生找阅读障碍,并以学生自我解答为主教师补充为辅的方式进行。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引导思考: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2、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彼不我恩也 《童区寄传》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 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 :妻、妾、客 三答

  三比: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 齐威王广泛征求意见 各国“皆朝于齐”

  四、布置作业:读了本文以后,安排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读后感训练。

  [例文] 纳谏与止谤

  ——重读《邹忌讽齐王讷谏》有感

  臧克家

  [例文] 纳谏与止谤

  ——重读《邹忌讽齐王讷谏》有感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小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趣味,引人入胜。六十年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之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在同一本《古文释义》里,小时候也读过《召公谏厉王止谤》这篇古文,至今还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这位厉王和齐威王一比,真可谓天渊之别了。齐威王下令求谏,周厉王却以“能止谤”自喜,天下之人,满腹不平,他要钳住万民之口,自己也捂紧耳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土壅而川决,这个特大暴君———人民之敌,被“流于彘”。

  齐王与厉王,两种对待谏谤的态度,得到的结果也截然相反。历史是一面镜子。《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止谤》这两篇古文,我们对照着读,大有可以借鉴之处。

  追古思今,现在我们有些作负责工作的领导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文过饰非,怕听逆耳之言,一听到正中要害的话,立即火冒三尺,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疮疤一样。有的甚至对批评自己的同志,打击报复,仗势凌人,以冰棍对付热情,什么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全成为过耳东风。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呢?贻误工作,伤害同志,最后,自己也难免于垮台。

  说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到“四人帮”的所作所为。他们当道之时,得意忘形,凌驾一切。江青一句屁话,成为“圣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棒止谤,冤狱累累。人力无穷,天网恢恢,他们的滔天大罪,终于被清算。

  谏难,纳谏尤难。要得到成果,需要双方合力。有敢直谏或讽谏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运心机。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之所以动人,不仅由于它的意义,也还因为它那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这样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邹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辞严的态度,反之,却以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出之,如果遇到一个暴君,责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这种构思,这样笔法,与《触龙说赵太后》如出一辙,而同样奏效。这么写,生动亲切,娓娓动听,饶有情趣。这篇文章,用了大半篇幅作了譬喻的描绘,三个人物的情态和心理,真实透彻,入情入理,令人信服。譬喻止于“皆以美于徐公”,接下去,“今齐地方千里”来个陡转,入了正题,由于妻妾、朋友的“私臣”,联系全国上下“莫不私王”,譬喻与正题扣得极紧。谏议的结果是“战胜于朝廷”。

  读罢这篇绝妙佳作,掩卷沉思,忽发奇想。如果现在我们的某个部门或机关,也来个“悬赏纳谏”,那该是“门庭若市”,批评、建议雪片飞来。最后的结果呢,也可以想知。准是改进了工作,提高了效率,像不干净的身子洗了清水澡,受到广大群众的鼓励与表扬,对四化的进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如若不信,盍试为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 篇14

  教学目的:掌握课文中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并背诵全文;

  学习《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的特点:本文议论以小见大,叙事生动活泼。

  教学实施:

  1.板书:   《战国策》(国事、短长)

  课文议论以小见大

  叙事生动活泼

  2.多媒体:

  作者作品:《战国策》是记载战国时期两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的历史著作,主要记载当时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辞说。作者无考,经汉 刘向整理编辑。

  背景资料:春秋战国七雄并起,所谓春秋无义战。士作为一个最活跃阶层出现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游说于各国,施展治国之才。各国侯、伯争相延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事,于史无考。

  《古文观止》评本文: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3.朗读:

  在多次齐读的基础上,当堂能背诵全文。

  4.难句(词)释疑:

  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长。

  形貌佚丽   佚丽,光艳美丽。

  朝服衣冠   服,穿戴。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谁。倒序。

  旦日   第二天。

  孰视之   孰,熟,仔细。

  吾妻之美我者   美,认为…美。

  私我也   私,偏爱。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诚,确实。

  皆以美于徐公   以,以为,动词。

  今齐地方千里   方,方圆。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当面;刺,指责。

  能谤讥于市朝   谤,批评,议论。市朝,集市朝堂,这里指公共场所。

  闻寡人之耳者   闻,闻达,也可作使动。

  门庭若市   门庭,大门前、庭院的内外。

  时时而间进   间,间或。

  期年之后   期年,满一年。

  5.课文简析:

  大家谈:邹忌的进谏技巧――以小见大  由此及彼

  小课件(详见课件):主要内容:臣谄君蔽,从闺房小语破之。6.人物形象(点拨):

  邹忌,是一位善于思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他从日常琐事推及治国大事,可谓善勤王事。

  7.练习:①背诵全文

  ②辨析多义词(做在课本上)

  ③部分字词抄写三遍。

  8.教学后记:

  [1]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8:4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