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范文

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精选17篇)

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篇1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叙述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细节场景,能说出自己的感受。”这篇课文就以“热爱祖国”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在解疑的同时,深化了对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升华了他们的爱国情感。让学生开启一丝心灵之窗,感悟到一点文本中那触动心灵的“爱国情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课文脉络。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难点:送别时老师的叮嘱以及肖邦的情感变化,教学时,要通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等方法带领学生质疑、理解体会。教具准备:录音机   投影 教学时间:3课时课前先学:预习课文,搜集有关爱国人士的故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 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炽热情怀,去聆听最壮美的旋律。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2、 读课题,结合课文插图,自由谈谈感受。(“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 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满心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三、 精读指导      1、回答:“我”是谁?文章哪一部分告诉我们的?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入华沙英语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读有关语句。指导朗读。①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有地图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如果没有可以通过朗读品味。帮助理解:瓜分、深渊。   (结合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四、指导书写1、教师讲解注意点。2、学生描红并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五、作业布置:1、完成补充练习上的一、二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 [2] [3]  下一页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2、指名读第一段。     过渡:既然是不得不离开祖国,那么离别的情景定是令人难忘的。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①咏唱送别曲 ;②老师的叮嘱; ③赠送银杯     (3)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并指导朗读。     ①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这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而且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的。    想象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之情。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是何等恳切!    自由读、女生读,体会老师语气之殷切。    ③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使他激动万分,实在感人。    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提示:联系前面老师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b.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    (5)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6)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    2、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出示:悲愤欲绝(读)    ①查字典,解释“绝”:气息中止。    ②说说词语的意思:悲痛愤怒到了极点。    (2)引读: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肖邦是怎样做的?    (3)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情景和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    (4)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5)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6)交流。理解“彻夜”。(通宵,整夜),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自由读、指名读。    (7)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交流,出示: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重读带点的词。     女生读。    (8)引读:所以,“他……时间……可是他……”    看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9)小结:这一段写什么?(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三、试背第二段    学生练背,给提示指生背,自由背。四、作业布置:1、由肖邦忘我的工作你会想到哪些成语____、____ 、____ 、____。2、摘抄描写肖邦悲愤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体会。3、摘抄描写肖邦以音符抗争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体会。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人    1、我们精读了文章前三段,说说分别写了什么。    2、读读你最喜欢的一段,说说为什么。    3、学生齐背第二段。    二、继续精读训练第四段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指名读。    2、(投影或者小黑板)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什么叫“弥留之际”?    (2)肖邦为何病得这样重?    (3)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4)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我的灾难深重的祖国呀,整整18年,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您,努力做着一个赤子应该做的一切……我生不能回到你的身边,死后也要长眠于你的怀抱……)    4、齐读第6自然段。    (1)出示“与世长辞”:    ①查字典,解释“辞”。(告别)    ②说说它的意思。(永远离开人世)    (2)读一读,比—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并对肖邦英年早逝的惋惜。    5、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再次齐读第6自然段,   三、总结课文,朗读全文    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指课题)“把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播放肖邦的《革命进行曲》,朗读全文(或者听课文录音),进一步体会。四、作业布置: 1、抄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完这课,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你想对肖邦说______________ 对他的老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他的同学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展延伸:1、出三个音乐家的名字______  、________ 、  _______。 2、出两句有关“爱国”方面的古诗或名言。 板书设计: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不得不离开肖邦——波兰日夜思念   忘我工作  教学后记:上一页  [1] [2] [3] 

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篇2

  教学设计内容反   思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主备:蒋爱华复备:李晓媛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2、认识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2、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一位波兰音乐家的炽热情怀,去聆听最壮美的旋律。  3、读课题,自由谈谈感受,提问。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怎么会离开祖国?为什么要离开?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自读课文: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读后交流:  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埃斯内尔会以泥土作为礼物送给肖邦?  2、面对盛在银杯里的泥土,肖邦为何会流下激动的泪水?  3、肖邦那么爱祖国,可他为何不留下来反抗?  ……检查词语:指名读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词以及新词。说说对词语的理解。齐读词语。  深渊 肖邦 消逝 概念 蜡烛 疾驰 特殊 勉励 抗争 四处奔波 悲愤欲绝 与世长辞 雾霭 催人奋起 盛chéng满  绝:停止。   辞:辞别,离开。   催:叫人赶快行动。  雾霭:雾气。  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的时候。  四、分段。  根据读了课题后的提问,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  一(1):写波兰被列强瓜分,肖邦被迫离开祖国。  二(2):写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亲人。  三(3-4):写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四(5-6):写肖邦弥留之际请求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五、精读指导。  1、学生各自再读课文,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学生边读边批注。)2、检查:a、“我”是谁?你怎么知道的?  b、你从第一段中,还知道了什么?  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了苦难很深。  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最后一句,注意重点词“满怀悲痛”、“不得不”的含义?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朗读这一节。(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六、学习生字。  老师范写生字。  学生钢笔描红。  七、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你从第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波兰。)  2、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过渡:那“不得不”离开的场面是怎么样的?一定令人难忘吧!  二、学习第二段。  1、自读。想:这一段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学生再读这三个场景,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  a.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而且老师特地为他谱写了送别曲--《你远在他乡》。(想像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情。  b.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想像他当时的激动神情,指名、集体读。  c.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请收下吧!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结合老师前面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5、此时的肖邦怎么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抓住:“郑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对祖国的牵挂与难舍之情。  6、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7、指导学生背诵。(告别亲友离华沙  师生咏唱送别曲时  老师叮嘱、送礼物  肖邦接杯登车去)  8、练背。检查。  三、学习第三段。  1、自读:肖邦在国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行动的?  引导学生认识肖邦用深爱的音乐表达内心的抗争。  朗读有关句子,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4、默读第4自然段,想这段写了什么?  a.交流:肖邦忘我地工作。你从哪儿看出来?  (全部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地、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b.朗读体会他的这种精神。  c.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引读这一节第一、二句。所以,引读最后一句。  d.看插图小结:他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再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帮无论在钢琴的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就是这样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课文前三段分别讲了什么?  2、读一读你喜欢的自然段。说说为什么?  3、检查,背诵情况。  先一凳相互检查,再指名背,集体背。  二、继续精读第四段  1、学生自由读。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 祖国的地下。”  a.理解:弥留之际。  b.他为何得这样的重病?  c.他为什么要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  (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d.朗读,体会这段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想像肖邦此时在想什么?  3、引读第6自然段。  a.理解:与世长辞:辞:告别。永远离开人世。  b.比较句子: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c.讨论后小结:第二句中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4、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节。  三、总结课文  课文通过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课题用”把心脏带回祖国”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板书设计: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     波兰             日夜思念,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教后记:我利用课间播放了肖邦的音乐作品,希望让学生对肖邦多一些感性认识。可是,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有限,对肖邦的音乐作品听不懂。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并不成功。             1、你了解我国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入华沙英语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六、指导书写  邦:左右基本等宽。    瓦:末笔是点。    驰:左窄而长,右宽而扁。    亡:横要长。    催:范写。指出注意点。    逝:注意笔顺。烛:笔画安排要匀称。    肺:右边末笔是“  ”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出示:悲愤欲绝(读)①查字典,解释“绝”:气息中止。②说说词语的意思:悲痛愤怒到了极点。2、引读: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肖邦是怎样做的?3、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情景和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 理解“彻夜”。(通宵,整夜)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我的灾难深重的祖国呀,整契18年,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您,努力做着一个赤子应该做的一切……我生不能回到你的身边,死后也要长眠于你的怀抱……       (指课题)“把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fryderyk fanciszek chopin,1810-1849)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在七岁时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ba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 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

  19世纪初,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就在他离开祖国的那几天,华沙爆发了反抗沙俄统治的起义。可是,没过多久,起义失败了。肖邦得知这一消息,悲愤欲绝。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了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进行曲》。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时间在消逝,可是他已根本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肖邦在法国巴黎一住就是18年。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原来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1849年10月,他终于躺倒在病床上。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

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朗读和背诵。

  2、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丰富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感受肖邦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肖邦的资料。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出示: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读句思考:想想这句话是谁说的?是什么时候说的?从这句话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感情?你了解他吗?(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肖邦)

  3、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近肖邦,认识肖邦。再次读题。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⑵努力联系上下文或根据具体语境理解生词。

  2、检查自读情况。

  3、再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理清文章脉络。

  4、交流评议。

  三、研读第一自然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肖邦那么爱国,为什么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⑴简介当时背景,讨论交流。

  ⑵相机理解“列强”“瓜分”等词语。

  2、指导朗读,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四、指导书写生字词。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

  2、课文内容。

  3、过渡语。

  二、研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边读边想象,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情景?

  汇报交流。

  2、品读体会人物心情。

  ⑴默读文段,找出反映肖邦情感变化的句子。

  (“感动地点了点头”——“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

  ⑵那么他感动的是什么呢?

  ⑶品读体会,交流。(感动于师生都来送行;感动于咏唱老师特地谱写的送别曲;感动于老师的深情叮嘱。)

  ⑷自由读,体会肖邦的感动。

  ⑸肖邦又为何激动呢?

  ⑹交流朗读。

  1、选择部分内容练习背诵。

  检查。

  2、品读肖邦“离去”的句子。

  3、过渡。

  三、研读三、四自然段。

  1、浏览课文,找有关词语填空。这是个          的18年。

  2、交流。

  3、理解第三自然段。

  ⑴这是个悲愤的18年,他悲的是(    ),愤的是(      )。

  ⑵听音乐,老师朗诵,学生朗读。

  4.出示第四节。

  ⑴读,文中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全部、彻夜……)

  ⑵读一读这些词语,你能感受到什么?

  ⑶你还能用哪些成语来形容肖邦的工作?

  ⑷创设情境,练习说话,加深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情感动力。

  ⑸齐读。

  四、研读第五、六自然段。

  1、师过渡引出句子。

  2、指导读:“喃喃”的语气。

  3、理解“紧紧”,弥留之际,他已经虚弱得不得了,可是他哪来的力量紧紧握住姐姐的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

  4、齐读。

  五、升华情感。

  1、师补充资料。

  2、再读课题。

  3、写话。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一起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聆听了他用生命谱写的最壮美的旋律,感受到他那颗滚烫的爱国之心,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七、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背熟第二自然段。

  2、搜查阅读古今中外爱国人士的动人故事。

  长眠的心脏因有效教学又博出爱国的强音

  评《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的课堂教学

  上周,我校有效语文课堂教学过关活动在三位骨干老师精彩献艺中拉开了帷幕。武高云老师以《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的课堂教学,向我校全体语文老师诠释了“有效课堂教学”的真正含义,并为我们构建出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教学组织有着很强的示范性,同时,这堂课也让我们认识了一位骨干教师过硬的教学内功和语言素养。我认为,这节课不仅具有有效性,还具有艺术性。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定位准确,为有效、高效的教与学奠定了方向。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教学主题是“心中有祖国”,《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其中的一篇记叙性散文。高云老师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和单元训练的情感目标,把研读课文“别离祖国”、“埋头创作”、和“将心脏带回祖国”这三个自然段作为教学重点、难点,所有教学环节的设计、展开和延伸都重点建立在这三个自然段上,且步步深入,层层提升,直至学生在认识主人翁崇高人格的基础上,也使自己的爱国之情得以加强。

  二、教学重点的突破,立足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使得教学目标的实现,变得水到渠成,教学方法朴实而有效。

  如对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高云老师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肖邦爱国的思想根源。老师从此节中肖邦情感变化的两个词“感动”、“激动”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发现:是什么让肖邦感动?又是什么让肖邦激动呢?从而抓住了层次性很强的内容“咏唱送别曲”、 “深情叮嘱”、“赠送泥土”,并透过内容让学生品析到 ,这不是普通的送别,而是祖国和人民对肖邦的真切嘱托和深切希望,这使得肖邦的别离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正是因为对祖国的爱和不舍,肖邦才泪水“盈满眼眶”,“郑重”接过泥土,“回首望了望”华沙城,“疾弛而去”,同学们找出的这些词句,加之他们的理解、汇报和真心朗读,让我们感觉到,同学们已能听到肖邦的心跳了。

  再如对肖邦爱国行为这一部分的教学,高云老师又抓住引导对“悲愤忧虑”、“彻夜工作”这些关键词语的理解与交流,再从词深入到句子,到段落,再发散延伸,让学生逐渐感悟到肖邦在国外18年,心却留在祖国。而对于“把心脏带回祖国”这部分的教学,高云老师又引领学生扣住对“紧紧”、“喃喃”这对力量色彩矛盾的词语的研析,让学生真正能穿越时空,清晰地看到一个年青而伟大的爱国音乐家的高尚灵魂。

  高云老师就是用以词为作眼点,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章及中心的教学手段 ,让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语文素养的构建,始终植根在具体的语言文字这个基础上。  

  三、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有效权力交给了学生。

  纵观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对于文字的理解,对于语意的感悟,对于中心的突破,都是教者经过巧妙地引领,让学生自己走进课文,读文章,找词句,谈理解,想画面,悟中心,有感情朗读,背诵,直至对肖邦18年工作情景的细化和延伸说话,以及“他就是这样的人”的主题写话环节,课堂上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角,老师只是在傍白。课堂容量大,学习环节紧密,学生时刻处于有效而紧张的训练氛围中。这正是小学高年级有效、高效语文课上学生应具备的学习状态。

  四、把课文作为载体,基于课文,同时拓展学习空间,激发学生想象,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语言能力。

  课文对于肖邦在法国18年的创作生活作墨不多,但很感人,这一节又是文章的重点。文中的“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作曲、弹琴”“他根本没有了时间的概念”这些文辞蕴藏的涨力很大,想象空间很广阔。高云老师抓住这一契机,鼓励学生想象说话,想象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身体状况下,肖邦总在为国创作。这一说话环节的安排,一下子就让人物形象变得更为丰满起来,中心变得更为鲜明起来。类似这样的拓展还有几处。我认为这种教学环节,它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教学方向,它在告诉我们语文老师,要把语文书作为教学的载体,同时要善于利用这一载体引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训练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不能教死书。

  五、富有文彩的和激情的语言,营造了语文课学习的最佳氛围,使得语文课具有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殊的文化品昧。

  高云老师的教学语言凝炼、精美,包含情感,富有文彩。这正是小学高年级语文老师崇尚的语言特色和文学修养。有人喜欢家常话,但我更喜欢文学语言。我发现高云老师整堂课的教学语言的组织,对发展学生语言来来说就是一种示范,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学。如对找课文重点词的提问方式:“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哪些词语一下子闯入了你的眼帘?”等,问话方式富有变化,保鲜!再如,当高云老师结合课文特点用音乐来渲染学生读文情感时,老师在一边独白:“这铿锵有力的节奏,这催人奋进的旋律,这是悲痛中的愤怒,愤怒中的呐喊,呐喊中的抗争啊!”我想老师的这段独白给学生搭建了走进音乐,走进课文,走进主人翁的桥梁,这种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文字,也会让每一个有情感学生的心和主人翁的心共同博动。

  再如,在导入过渡学习第5节时,老师深情朗诵:“18年忘我的工作,四处奔波,疲劳加上忧愤,使得这位天才音乐家病倒了,弥留之际,他有多少话要说,又有多少话想说啊,但是他只说了一句话。”这样的过渡一下子就能让学生带着虔诚的学习态度把目光和心定格在反映课文灵魂的这句话上“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类似这样撞击心灵的语言有很多,它让我们感到语文课是一门艺术。

  这里,我想提两点想法:

  一、对于第二节的背诵,在组织形式上可不可以把它同对主题的理解扣连在一起,是否可以先这样引领背诵:爱斯内尔两次叮嘱,在肖邦听来如同烙印,深深刻在心上,因为这叮嘱不仅是老师的,更是祖国和人民的,让我们和肖邦一起记住它,能行吗?试试看。这样就把背诵的目的性提升了,而不是为了背诵而背诵。

  二、课文第5节是文章的灵魂,无论内容或思想都是文章的高潮所在,可以从前面的教学中挪点时间来,加强朗读和感悟,让同学们记住这让全世界的爱国人士为之动容的声音“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篇4

  一,教学目的:

  1,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意思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难点是送别时老师的叮嘱以及肖邦的情感变化,教学时,要通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等方法带领学生质疑,理解体会.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2, 学生读题.教师设疑:课文讲述的是波兰钢琴诗人,杰出的音乐家肖邦的故事,肖邦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 他又在哪里呢

  3,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文中生字词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 小组内自读课文(朗读方式由组长策划)

  2, 组内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词语的意思)

  3, 组内完成一个小任务:找一个与课题意思相近的句子(记录在本子上)

  4, 教师检测生字词的学习,出示投影

  肖邦 维斯瓦河 疾弛而去 催人奋起

  蜡烛 亡国之恨 消逝 肺结核

  深渊 雾霭 盛满 呐喊

  5,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词语的意思

  (三) 质疑讨论,学习全文.

  1, 交流小任务,各小组找了哪个句子 各组汇报.

  2, 出示投影

  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的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3, 谁来读一下这句话,原来课题是由肖邦的一句话压缩而来的.

  这句话是肖邦在什么时候说的 (弥留之际)在投影上划线.

  "弥留之际"是什么意思 (重病将死)

  4,肖邦是怎样说这句话的 圈点词语"紧紧握着""喃喃地",谁来试读这句话(比较指导).

  5,一句话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他深深地爱着祖国)

  6, 那么,他为什么会离开自己的国家呢 小组学习课文,试给课文各段加一小标题(组长记录,准备交流)

  7, 指读课文第一小节,说说肖邦离国的原因.(小标题:忍痛离国)

  8, 就在肖邦离国的那天,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自读课文,注意肖邦情感的变化.(小标题:深情送别)

  9, 出示重点句子

  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

  读读这句话,体会老师的期盼和叮嘱.

  10, 引读句子.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的对肖邦说.听了他的话,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从肖邦的泪水中我们看到其实他已经理解,体会了老师的一片心意,此时的肖邦什么也没说,但从他的泪水中,他有千言万语,想一想,肖邦心里在说些什么 (小练笔)

  11, 小练笔交流.

  (四)布置作业

  1, 抄写词语.

  2, 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板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忍痛离国

  深情送别

  肖邦

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篇5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抓住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在训练语言文字的同时,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第三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齐读课题,相机板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2.交流。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师:是啊,当波兰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沙皇俄国手里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忍痛离国(相机板书:忍痛离国)就在肖邦离国祖国波兰的途中,发生了感人的幕,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轻读第二自然段。

  2.指名说。(相机板书:师生送别)

  3.在这深情离别的时刻,文中哪个画面最令你感动?再去读读第二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来。

  4.交流:

  (1)“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这埃四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师:面对着自己朝夕相处而又即将远走异国他乡的同学肖邦,此时,送行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他说。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你会对肖邦说些什么呢?

  出示:“即使你远在他乡,。”

  师:我想,同学们的千言万语,都化作了那首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的歌词。出示歌词: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志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爱/”

  师:读歌词,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依依不舍、浓浓的爱国之情)

  师:让我们将这依依惜别的情感,浓浓的爱国情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2)“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

  师:你能读好这段话吗?从中你又读出了什么?(深厚的师生情、满腔的爱国情)

  指导朗读。

  (3)“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

  师:如果没看课文,你觉得埃斯内尔送给肖邦的特殊礼物会是什么?为什么?

  师: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波兰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从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告诉弟子,时刻不要忘记自己的波兰人,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用心良苦)

  5.面对老师和同学的深情送别,肖邦又是怎么表现的呢?引读:当老师和同学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为他送别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埃斯内尔把盛满波兰泥土的银杯作为特殊礼物送给他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银杯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肖邦始终没有说话,他真的没有话说吗?不!他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老师和同学诉说!他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将肖邦心中所想说的话写下来。

  6.交流。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3-4自然段)

  师:肖邦带着对祖国的千般依恋,对老师和同学的万般不舍,登上马车,离开了波兰首都华沙。可是,就他离开祖国的那几天,发生了一件令他悲愤欲绝的事。到底是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1.自读思考。

  2.交流。追问:什么叫悲愤欲绝?肖邦“悲”的是什么?“愤”的又是什么?(悲的是起义失败,波兰人民又将陷入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愤的是沙皇俄国的侵略暴行)从中你读出了什么?(肖邦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与热爱)

  3.欣赏《革命练习曲》片断。

  师: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波兰人民从此就放弃了吗?没有。作为波兰人,作为音乐家,肖邦与敌人作斗争的最佳方式就是——音乐。他要通过那催人奋起的旋律来表现波兰人民的哭喊与抗争。接下来他是怎么做的呢?

  4.默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肖邦废寝忘食地工作,没了时间的概念)

  5.师:就是在这样一种忘我的工作状态下,肖邦还在时刻思念着祖国。(相机板书:日夜思念)

  四.学习课文第四段。(5-6自然段)

  师:这样没日没夜的工作,肖邦坚持了多少年?(18年)十八年,六千五百多个日日夜夜,恐怕连铁人都要累得倒下,更何况肖邦这样一个血肉之躯呢?

  1.齐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肖邦躺倒在病床上的原因?

  2.师:作者在这时用了“终于”一词,你是怎么理解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交流。

  4.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住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你觉得这句话应该怎么读?为什么?

  (2)个别读,齐读。

  5.引读第六自然段。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相机板书:与世长辞)

  (1)从这个“才”字中,你读出了什么?(惋惜、伤感)

  (2)个别读,齐读。

  五.总结全文。

  1.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了波兰大音乐家肖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肖邦是个怎样的人?(爱国、富有才华、酷爱音乐)

  2.针对板书总结。是啊,肖邦的爱国就体现在他忍痛离国时的满怀悲愤,体现在师生送别时对祖国的无限依恋,体现在彻夜工作时对祖国日夜的思念,更体现在与世长辞前的深情嘱托。同学们,让我们满怀着对肖邦的敬意,再次齐读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六.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肖邦的小故事,准备交流。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篇6

  肖邦在准备去世时请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肖邦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小编在这里整理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到您。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19世纪初,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qī líng)、被压迫的深渊。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mí màn)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眼眶。他(zhèng zhòng)地从老师手里接过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就在他离开祖国的那几天,华沙爆发了反抗沙俄统治的起义。可是,不久起义失败了。肖邦得知这一消息,悲愤欲绝。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练习曲》。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他(miǎn lì)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时间在流逝,可是他已根本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肖邦在法国巴黎一住就是20xx年。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他四处奔波。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原来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1849年10月,他终于躺倒在病床上。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

  1.根据文中括号内的拼音写词语。

  qī líng  mí màn  zhèng zhòng  miǎn l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悲痛欲绝(  )

  ①断绝。②穷尽,完全没有了。③气息中止,死亡。

  (2)与世长辞(  )

  ①文辞,言辞。②告别。③辞退,解雇。

  3.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住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什么是“弥留之际”?肖邦为什么请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欺凌 弥漫 郑重 勉励

  2.(1)③ (2)②

  3.(1)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意在要肖邦永远记着祖国。

  (2)“弥留之际”的意思是病危将死的时候。肖邦请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肖邦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意思对即可)

  学会发点精彩议论

  1.漫说道,侯门深深深几许?君不见,乌衣巷口夕阳斜。世事沧桑,不过是镜花梦影;人情冷暖,逃不脱阴晴圆缺。眼见他起高楼千门万户,眼见他图享乐笙歌夜夜,眼见他弄权谋窃钩窃国,眼见他树倒了血染长街。便有那风流客千载英名,回首间草茫茫汉唐陵阙。扳着手算一算活多少日,争什么这世间英雄豪杰?两字功名,百阵干戈,到头来谁补苍天裂?纵有那气比长虹壮,逃不过泪如寒波咽。看破了,江海心且做了南山意;想明了,弄潮人需守着楼头月。看穿这,纷纷扰扰人间事;解释开,恩怨情仇如灯灭。今日里繁花似锦真好看,到冬天一场大雪盖芳洁。哪还有是是非非,何曾见悲悲切切?只剩那千条路冷硬皆作铁!

  2.梁上泉《山泉集·匠心》:常倚那寨上老松,才有风涛的实感;久驾那浪里飞舟,才知波涛的翻腾。生活的脚步越是坚实,生活的感受越是深切,诗人才有可能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发现那些最动人的东西,从生活的河流中淘取闪光的金沙。

  3.为学四境界: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晏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辛弃疾——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徽宗——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它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4.狄金森:芙蓉在废墟中绽放花蕊,孤单无伴;玫瑰的娇艳在荆棘丛中,无人靠近;丰茂的草丛间细流涓涓,只供林间的飞鸟和松鼠解渴;森林里高挺的橡树,成了小动物的栖居之所。

  5.山花落尽山常在,山水空流山不改。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这个世界上,只有毅力是无法替代的。才能不能代替它,有才能却不能成功,那是庸才;教育无法代替它,我们见得太多受过教育的蠢材。谁若能把别人喝咖啡聊天的时间花在工作上,谁若能把全部精力聚焦于某一领域,20xx年后,他绝对就是某一领域的天才。

  6.梅花斗雪凌霜,独立寒枝,那是在等待与春天相拥;雨声潇潇,小草酣然入梦,那是在等待晨曦与共;孤云出岫,一无所系,那是在等待天边的彩虹;江河咆哮,一泻千里,那是在等待大海的汹涌;大米灌进酒槽,那是在等待发酵;石头沉埋地底,那是在等待燃烧;虎行似病,那是在等待扑噬;鹰立如睡,那是在等待搏击;创业者夙兴夜寐,无一日之懈怠,那是在等待成功的爆发;作家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那是在等待创作的精华。

  7.河床在不满中伸直了脊梁,石油在不满中涌出了地面,科学在不满中冲破了禁区,火箭在不满中跨上了蓝天,思想在不满中睁开了慧眼,真理在不满中延伸了航线,贫穷在不满中紧追着富强哟,富强在不满中快速地实现。

  8.没事的时候,看看烟灰吧,它们曾经是火焰,燃烧过沸腾过,但它们此刻松弛了,恬静了,它们毫不张扬地聚精会神地等待着下一次的乘风而起,携带着全部的能量,抵达阳光能够到达的任何地方。像烟灰一样的放松,这是一种运筹帷幄的淡定,是一种高度自信的沉静,大智若愚,大音稀声,无为而治,三思而行,你的潜能就能秣马厉兵地活跃起来,你的肌肉你的神经,你的牙齿你的骨骼,你的感官你的血脉,它们默默地配合着,如同最精确的仪器,迅速地整合模糊混乱的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风驰电掣地得出一个最佳的组合,然后不由分说地直奔目标直奔前程。像烟灰一样地放松,放松不是无所事事,不是听天由命,不是随波逐流,不是得意忘形,放松是一种磨练之后的整合,放松是一种高度的自信,放松是举重若轻,放松是玉树临风。当你放松的时候,你所有的勇气和智慧,你左右的岁月和经验,便都厉兵秣马集合于心田,情绪就会安然从容,勇气就会源源不断。沉静如水,镇定如山,气定心闲,神怡意安,淡如幽兰,艳若牡丹,仿佛观音拈化,恰似高僧坐禅……

  9.年轻的心一如白桦,树干上周周匝匝长出密密麻麻的旁枝斜叶和歪枝侧叶,每一枝,每一叶都是一种渴望,一种向往,一旦遇到适宜的气候,它们就会疯长。然而,枝枝叶叶看似枝繁叶茂,却不是生活的主干,所以我们必须经常整枝,修剪掉那些无益的分枝,只有这样,青春的白桦林才能成长为参天栋梁。

  10.蜜蜂选择鲜花,苍蝇选择牛粪,流星在选择中下沉,太阳在选择中上升。每个人都有一颗鲜活的心,每颗心都有一段寂寞的时辰,谁人选择寂寞的世界,世界选择他的歌声。

  11.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境中觅得了闲适淡远;王维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优美意境中找到了精神归宿;朱自清在月下荷塘的美景中偷得了片刻的宁静和欢愉;李乐薇在“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里构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离不开大自然,大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

  12.像同时代的中国读书人一样,我也在欧亚大陆上从东到西地漫游:阿赫玛托娃和帕斯捷尔纳克苍茫的莫斯科,托尔斯泰和陀斯妥耶夫斯基宏伟的彼得堡,布拉格弯曲纵横的街巷,卡夫卡和昆德拉像鼹鼠一样溜过去;还有柏林、维也纳,那是尼采、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和弗洛伊德的城市;当然条条大路通巴黎,穿着睡衣的卢梭、矮小的萨特、秃头的福科、精疲力竭的罗佰——格里耶和玛格丽特——杜拉斯……一大群法国人等待着我。

  13.于是,我开始读俄罗斯“黄金时代”(1810—1841)与“白银时代”(1900—1917)的著作。在阅读中,我接触到了一个个伟大的灵魂:拉吉舍夫、陀斯妥耶夫斯基、阿赫玛托娃、索尔仁尼琴……他们“分裂、背弃信念、漂泊、与现实不调和、志在未来、向往更好的、更加公道的生活。”(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他们因为清楚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对现实的批判,永远是低调悲观的甚至是失败主义的……我从俄罗斯思想带给我的激动中走出来,目光投向另一个方向:柏克、阿态顿、罗尔斯、哈耶克……还有就是20世纪初的中国现代知识者如严复、胡适。于是,我的人文思想开始丰蕴起来了。

  14.我们从容不迫,潇潇洒洒。将梦装进衣兜,将自信刻入眉宇,背负起乡亲的重托,告别灯红酒绿,人喧马嚣,走过情意情意绵绵香风飘飘,似一只抖落世俗纤尘的飞鸿,义无返顾。

  15.太阳在我们沙哑的声音中升起,月亮在我们黑色的眸子里悬垂。潮起潮落,云长云消,岁月在淡泊苦涩中织出了多少美妙的故事。

  16.时间过去了一千七百年。一千七百年后的这个春天的清晨,我诵读着这平平仄仄的故事,再一次被这坚如磐石、韧如蒲纬的爱情感动。在红尘扰攘、市声喧嚣的现代都市,我依然坚信爱情在生长。当你们和我一起流泪一起叹息一起感慨一起珍视时,我知道在你们的心底,就有一颗最坚硬最饱满最真实最诚挚的爱情种子在萌芽了。

  17.老农为物质而作,他的精神却饱满得如秋收的籽粒,犁铧碰出的诗章和播种时随手撒出的散文,都收藏在秋后的粮仓里。

  18.人来人往的日子,苦尽甘来是一种报答;缘起缘落的生活,淡泊洒脱是一种风度;情感空间啊,风也如织,雨也如梳……

  19.马尔克斯的冷峻,富恩特斯的磅礴,鲁尔弗的神秘,柯塔萨尔的细腻。

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篇7

  【要求】:

  教学设计主要考查项目:教学目标、学情分析、评价方案和重点突破的核心环节预设。

  提示:目标是指预期的学习结果/行为变化,它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方向,并确定了教学评价的依据。

  目标的叙写一般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如:

  o     学 生   能 在5分钟内, 朗 读   完课文,做到   正确、流利。

  o     主体          条件      动词                       程度

  “学情分析”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起点。

  “评价方案”指检测学生是否已达成目标的评价活动方案。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三分钟内,朗读完课文,做到正确、流利。对文章中的精彩细节描写学生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能自主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做到正确流利。

  借鉴以下论述:根据我们实验的情况,并借鉴国内外专家研究的成果,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出的“有一定速度”,应确定如下有效速默读的指标二年级100~150字/分;三年级,150~200字/分;四年级200~270字/分;五年级,270~300字/分。这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基础好的学生或部分优生,当然应该高于此要求。(朗读速度略低于此标准)本文不计标点共571个汉字。

  2.学生能够自主识记文中生字,做到会读、会写。能够借助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联系已有知识、联系已有生活经验等理解文中的生词,其中“悲愤欲绝”的“绝”字的意思和“与世长辞”的“辞”的意思要能够写得出。

  3.学生能够抓住文中的典型事例,关键词句,通过辩、说、写等形式,感悟肖邦的爱国之情,做到正确,同时富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困惑:作为语文教学的“道”这样的教学目标如何外显为“表现程度”?这应该是这样的教学目标设定的最大难点,这一目标的设定恳请大家指点)

  学情分析:

  在朗读上,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朗读能力。只是在如何结合文本内容,把握文本基调,读得有感情这点上需要教师引领。

  在阅读上,爱国对于学生是一个不陌生的主题,难的是他们不熟悉肖邦这一个人,不懂得一个音乐家究竟应该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学生也能够围绕文中的关键词句说出自己的初步感受,说出对人物的基本看法,只是有时会产生偏颇,需要教师引领。

  在写作上,学生已具备识记、理解生字词的基本能力,只是对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和写作方法,写作特色等处于不明朗状态,需要教师点拨,唤醒,指导。

  评价方案:

  1.依据目标一,组织评价时可采用抽测或者普测的形式,来判断目标的达成度。

  2.目标二,可采用听写,看拼音写词语,词语解释等书面形式进行检测。

  3.目标三,可采用试卷上的阅读题的形式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此评价方案侧重于课后评价,忽略了课中评价,【因为上面要求的是对目标达成度的评价】以上所有书面评价方式暂略)

  核心环节预设:(在整课设计中会注明)

  第一课时教学预设

  一、课前预习,为学文铺垫

  搜集关于肖邦生平的资料,利用早读课进行相互交流。

  二、引入课文,激发兴趣

  作为一名音乐家,肖邦是如何展现他的爱国之情的,作者又是怎样写肖邦的呢?带着问题,让我们走进课文,齐读课题——

  三、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遍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时间为六分钟

  2.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要做到会读会写

  肖:多音字,知道其它读音并组词。邦:能组词,并通过组词了解字义。

  咏:组词。                      腔:演示口腔、胸腔、腹腔。并初步说说一腔热血的意思。

  忧:根据部首推测意思,通过组词理解字义。并提醒写法,右边是尤。

  烛:根据结构,联系生活经验识记字形,了解字义。

  黎:注意写法。                          

  卡:会意字,根据字形了解字义。多音字,了解别的读音,并能组词。

  2.第二遍自由朗读课文练习,做到正确流利,时间三分钟

  3.课文中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写下来,哪些不读课文就懂的,相互交流

  4.第三遍指名开火车朗读课文,检测学生的朗读情况并予以指导,同时联系课文解决部分词语的理解

  5.对剩余没有理解的词语,查字典进行理解

  悲愤欲绝的绝,和与世长辞的辞可以放在这理解,也可在第4步理解。

  【注:以上教学建立在学生初次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随着预习的深入可简化。】

  6.默读课文,思考给每一自然段取一个小标题

  参考:离开祖国——师生送别——作《革命练习曲》——发愤作曲——临终遗言——与世长辞

  7.这些自然段是按怎样的顺序排列的,或者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以下开始核心环节设计】

  四、聚焦文中关键词句,渗透方法,引发学生的自主感悟,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

  1.为了表现肖邦的爱国之情,作者在文中很多地方采用了对肖邦的直接描写,对肖邦的动作,表情,语言作了生动细致、感人肺腑的描写,现在让我们把这些细节找出来,谈谈你对这些词句的感受。

  快速浏览第一自然段,找找哪些词句是能够表现肖邦爱国之情的细节描写,把它用直线划下来。

  2.交流。【屏显:】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3.在这个句子中你觉得哪些词比较关键,把它圈出来,然后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参照句式提示:我从_______词中感受到肖邦很热爱自己的祖国,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交流。

  5.“辩一辩”。有人说,作为一个爱国人士,当祖国被侵略时最好的方式是留下来和敌人战斗。肖邦的离开是一种懦夫的表现。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6.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教师指导。

  7.文中像这样通过对肖邦的正面描写来表现他爱国之情的句子还有很多,请快速浏览课文,把这些句子划下来,并圈出关键词。

  8.交流

  9.在这些关键的词句背后究竟隐含着什么呢?请你在课后从上述词句中选择三处以上内容,在旁边工工整整地写上你的感受。(参照句式同上)

  第二课时

  【下接“核心环节”设计】

  一、交流对第二自然段最后几句话的感受

  原文如下: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1.齐读

  2.抓住关键词谈感受。

  【  注:这段话要能够把理由说充分,学生肯定会联系上文来说,教师应适时肯定。同时抓住时机生发开去:

  ①练习说话:肖邦的同学会说:“肖邦啊,即使你远在他乡,_________”

  肖邦的老师会说:“肖邦啊,即使你远在他乡,_________”

  ②肖邦的老师和同学为什么要把盛满家乡泥土的银杯作为分别的礼物送给他呢?

  ③在肖邦离去的这个镜头里,写了他的表情,写了他的动作,缺唯独少了他的语言,能否给他补一补呢?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心里默默地说:“__________”

  ④是呀,肖邦有太多的话想说,可文中为什么一句都不写呢?  】

  3.再写师生分别这个场景中,作者的描写是非常有顺序的,一二句写了(雾霭弥漫,别亲人,离华沙),三四句写了(师生咏唱送别曲),五六句写了(老师的分别之言),七八句写了(送礼,溢泪),最后一句写了(接杯,离去),根据提示练习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交流对三四自然段关键词句的感受

  这一部分以学生说为主,教师在一旁引导为辅,要注重朗读和理解的结合。主要过程略。其中对“肖邦得知这一消息,悲愤欲绝。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练习曲》。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这一部分的交流中,可以适当和学生以后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激起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共鸣,具体预设如下:

  1.你听过哪些催人奋起的旋律?听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2.放一放国歌高潮部分,学生唱一唱,并说说听了这样的旋律,唱出这样的歌词后,你有什么感受?

  3.虽然我们没有听过《革命练习曲》,但从作者的词句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了肖邦的爱国热情,感受到了一个音乐家的爱国力量。(此处还可回应前文,去解读肖邦离开祖国的原因是为了更好地鼓励波兰人民为民族解放而斗争)

  三、交流对文中第五自然段关键词句的感受

  1.指读

  2.交流

  3.部分预设::

  ①“为了生计,可能怎么奔波?”(找一份工作、争取一些演出的机会、甚至可能在街头演奏、做别人家的家庭音乐老师等等)“那么,肖邦又在为祖国奔波什么呢?”(他寻找在巴黎的波兰人;他可能和那些支持他的艺术家们一起交往;他利用演出进行演讲;他把演奏自己的作品向世界展示波兰人的智慧;他向世界揭露沙皇的罪恶;他义演来表示对自己祖国的爱……)

  ②为什么要把心脏带回祖国呢?

  ③为什么要用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作为文章的题目呢?

  四、交流对文中第六自然段关键词句的感受

  1.交流

  2. 体会“才”字用法

  3. 朗读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相关练习

  2.背诵第二自然段

  3.默写文中词语

  以上设计中参照了部分网友的资料,但基于如此模式的备课是个人草根思考,也是基于我班上学生作出的预设,希望能得到您的指点与交流。

  薄雾”一词,究竟是读báo雾还是读bó雾?转来一贴,也表明我的观点。

  《现代汉语词典》在这两个读音的解释上是这样的:

  薄 báo

  ①扁平物体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小,与'厚'相反:~被、小~册子。②(感情)不深;冷淡:他可待你不~啊!③淡:酒味很~。④(土地)不肥沃:~地。

  薄 bó

  ①轻微;少:力量~。②不厚道;不庄重:轻~。③看不起;轻视;慢待:菲~。④迫近:日~西山。⑤姓。

  从词典上,我们很难清楚的分辨出究竟是读báo还是bó。有很多老师同意读báo,因为“薄雾”的“薄”似乎有“不厚”的意思。也有“不浓,淡”的意思。从这两个层面上说,似乎读"báo"更有道理了。然而,进一步翻看《现代汉语词典》,在“淡薄bó”这个词条中,明显有这样的解释“1、密度小:朝雾渐渐地淡薄了。2、味道不浓:酒味淡薄”。

  在许嘉璐(著名语言学家,国家语委主任,人大副委员长)主编的《现代汉语模范字典》中,有这样的解释:薄bó与薄(báo)同,用于复合词或成语:薄田、淡薄、如履薄冰。

  在李屹之主编的《咬文嚼字全集》中,对“薄”做了这样的解释:(1)báo独立成词或用于口语性的合成词,表示厚度小、感情淡、不肥沃等。(2)bó用于合成词或成语,表轻微、少、不厚道、不庄重。轻视以及迫近等。

  在吕叔湘、李荣、许嘉璐、李行健等著名学者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一书中,则有“薄雾”这一词条,明显的注音为“bó wù”。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如下,báo和bó在很多的情况下都是可以互用的。他们近义项的区别可以表述如下:独立成词的时候读báo,比如,纸很薄。在成为合成词的时候,口语化的合成词读báo,比如《荷塘月色》中“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中的“薄薄”读“báo”书面语化的合成词和成语读bó,比如薄(bó)雾。

  ,比如薄(bó)雾。

  “一、交流对第二自然段最后几句话的感受

  原文如下: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1.齐读

  2.抓住关键词谈感受。

  【  注:这段话要能够把理由说充分,学生肯定会联系上文来说,教师应适时肯定。同时抓住时机生发开去:

  ①练习说话:肖邦的同学会说:“肖邦啊,即使你远在他乡,_________”

  肖邦的老师会说:“肖邦啊,即使你远在他乡,_________”

  ②肖邦的老师和同学为什么要把盛满家乡泥土的银杯作为分别的礼物送给他呢?

  ③在肖邦离去的这个镜头里,写了他的表情,写了他的动作,缺唯独少了他的语言,能否给他补一补呢?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心里默默地说:“__________”

  ④是呀,肖邦有太多的话想说,可文中为什么一句都不写呢?  】

  3.再写师生分别这个场景中,作者的描写是非常有顺序的,一二句写了(雾霭弥漫,别亲人,离华沙),三四句写了(师生咏唱送别曲),五六句写了(老师的分别之言),七八句写了(送礼,溢泪),最后一句写了(接杯,离去),根据提示练习背诵第二自然段”

  非常欣赏这个环节的设计!

  好课有路——层层铺垫,以情激情,入情入境

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篇8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我对《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据题质疑。

  据题了解是谁要把什么带回祖国,为什么要把心脏带回祖国。

  2、带着问题初读探疑。

  3、深读课文抓重点词句。

  4、讨论解疑,悟情。

  通过这四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肖邦不仅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还是一个满腔热忱的爱国者,从而使学生对肖邦的敬仰之情达到沸腾的顶点。同时也使学生在心中升腾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后,引导学生背诵第2自然段。但是在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感受肖邦的爱国深情时,学生由于朗读不够多,句子找的不完整,.再加上是一位新手,对课文的把握不够准确,所以感受不是太深.此次不是教学不是很成功.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这篇课文以肖邦的爱国之情为线索,依次写肖邦被迫离开、告别亲人、思念祖国、临终请求四部分。

  课始,我指导学生理解课题,都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题就能获得许多信息,如:谁说的这句话?为什么要把心脏带回祖国?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些问题有些学生通过预习已解决,有些则要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来慢慢理解。

  首先通过学生默读,说说文章大致讲了什么,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在细读课文的过程中,第一部分被迫离开,重点体会肖邦离开的原因,通过朗读读出肖邦的无奈,对“不得不”要重读。第二部分告别亲人,要指导学生理解埃斯内尔送泥土的原因。在教学中我有意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如学了老师和同学们在路边咏唱后,我让一位学生起来说说老师又做了什么,学生开始读出了老师说的话,我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学生在我的指导下说出了“讲埃斯内尔送给肖邦一只装满了祖国泥土的银杯”,这样讲就很好了。

  教完这篇课文,我感觉效果还是不好,教师在课堂上主宰太多,怎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定教,让教为学服务,值得我的深思。说真的,如果教一篇课文,让老师围绕教师转,以教师讲为主,其实很好上,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被动地接受,自己的阅读能力其实并没有多大打发展,对学生是不利的。

  如何把教材当成训练场,对学生进行扎实地阅读训练是很必要的。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理解一篇课文,而是通过理解课文让学生学会如何去理解课文,学到方法最重要。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知从何下手。

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篇9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肖邦,学会简要介绍人物。

  3、学习第二小节,感受送别的感人场面。

  教学过程:

  一、听写

  异国他乡亡国之恨弥留之际

  二、揭题导入

  1、齐读课题

  2、质疑(我指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请求?)

  3、按老师所给出的格式简要介绍肖邦。

  肖邦是__(国籍)音乐家。他的创作以___(乐器)作品为主,代表作有___、___等。他被称为_________。

  4、指导:我们在介绍人物时要抓住主要信息。

  三、学习概括主要内容。

  1、肖邦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请求?(指名说)

  2、第一小节为我们介绍了当时的背景(引读第一小节)总结:心怀亡国之恨。漂泊异国他乡,当他(弥留之际)请求姐姐将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

  3、了解到这些内容,你体会到什么?(爱国之情)这正是作者所要表达的。

  4、总结学法:我们针对课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把这些问题的答案连成一段通顺的话,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

  四、品读第二小节。

  1、下面我们就随着作者的笔端,走近这位爱国音乐家——肖邦。

  2、出示自读要求:默读课文,画出打动你的语句,请关注细节,抓住字词,用心品读,将自己的点滴感受写在旁边。

  3、交流。

  (1)如果你是送行的人,会说些什么?

  (2)读读这首小诗:

  即使你远在他乡,

  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

  愿你怀着一颗温暖志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热爱。

  即使你远在他乡,

  祖国依然是你灵魂的故乡。

  不要忘记用你的双手效力祖国,用你的智慧振兴祖国。

  即使你远在他乡,

  祖国依然是你思念的地方。

  唤醒你的祖国吧,

  用你的音乐去感染她!

  赞美你的祖国吧,

  用你的激情去点燃她!

  即使在你的生命结束的那一刻,

  也别忘了,

  吻你伟大的祖国!

  (3)你从老师的话中读出了什么?为什么说是特殊的礼物?

  (4)指导朗读。

  (5)那是难离的故土,难舍的友情,殷殷的嘱托……承载的太多太多,在肖邦的手中是那么沉那么重,此时此刻(引读下文)

  (6)肖邦会想些什么?

  (7)如果我们把这首小诗看作是大家对肖邦的希望和嘱托,那么我们也试着用诗的语言来回应,表达肖邦的心声吧。出示

  ……即使我远在他乡,

  _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

  __怀着一颗温暖志诚的心,

  ……

  (8)师生合作配乐朗诵。

  4、过渡:亡国之恨,眷恋之情,拳拳赤子之心都化作离人泪,点点滴滴在心头!他(引读下文)念去去,八千里路云和月,祖国啊,我一定会回来!让我们用深情并茂的朗读为肖邦送行!(齐读课文第二小节)

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篇10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无论 都

  2。即使  也

  3。因为  所以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填空省略)

  1。用意是:要肖邦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

  2。感受:肖邦被感动了,爱国之情真情流露。

  四,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1,肖邦弥留之际请求把自己心脏带回祖国。

  2,至死也要回到祖国的强烈爱国之情。

  3,说明很年轻,死的可惜

  五。读一读,悟一悟

  表达了肖邦强烈的爱国之情。

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篇11

  案例: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二自然段教学:

  师:指一位同学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而感动?

  生:我为师生之间亲密关系所感动。

  生:我为他们共同的爱国情怀所感动。

  生:我为他们的送别场面所感动。

  师:请你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自由地再次朗读课文。

  生:一个个投入地忘情地读文。

  师:为这群不得不分离的亲友设计对话:“即使你远在他乡,__________。”

  生:“即使你远在他乡,你永远是波兰人民的儿子。”

  生:“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也会心心相印,就像中国大诗人苏轼所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把祖国忘记。”

  生:“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也会时时刻刻想着你。”

  生:“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也会拥有同一片蓝天。”

  生:“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也是情同手足的兄弟。”

  师: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请你补充: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心想。”

  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生:祖国,再见了!请您见证您的儿子吧!

  生:母亲,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忘记您的。

  生:我生是波兰的人,死是波兰的鬼。

  生:我一定会让祖国以我为荣的。

  生:总有一天,我会骄傲地再次踏上这片土地的。

  师:在这分别之际,老师为何送肖邦一杯泥土呢?

  生:为了让他永远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

  生:让他时时不忘祖国的危难处境。

  生:为他的音乐创作带来灵感。

  反思:

  一、读——情感体验的前奏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标准》对阅读的基本要求,这一要求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抒发了音乐家肖邦浓浓的爱国情怀。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是情感表达最强烈的一段,在设计这一段教学时,我以读为手段,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酝酿情感,以此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为学生下一步的说奠定基础。

  二、说——情感体验的生成

  《语文标准》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情感,阅读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如果没有受到情感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留下深刻印象。当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对肖邦的爱国情感已有了初步的感知,我就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通过补充文中的空白处,从而让学生深刻体验肖邦以及他的老师、同学们那种强烈的爱国之情。同学们在语言训练中,走进人物的世界、走进人物的内心,去充分体验他们的内心感受,再把这种感受送到文中,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有了这样一个学习的过程,才会酝酿出丰富的情感,才会真正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想——情感体验的升华

  新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当学生在为肖邦的爱国情怀所感动之时,心中又一个疑虑也随之出现:既然祖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肖邦为何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而“远走高飞呢?为了让学生体会“离国”的真正用意,我又设计了一个想象说话训练。当肖邦接过老师送给自己的特殊礼物,再次回首遥望祖国的领土时,心中感慨万千,他会想什么呢?这一问题的抛出,学生的思维立刻被激活了,他们马上会结合课文的前后内容,时代背景去思考,去感悟,从中体验肖邦那忠贞不渝的爱国热情,感受那非同寻常的爱国行为。

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篇12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你了解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自己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深渊 雾霭 呐喊 盛满 疾驰 蜡烛

  维斯瓦河 消逝 催人奋起 肺结核病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慢性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三、精读指导。

  1、回答:“我”是谁?(波兰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文章哪一部分告诉了我们?(第一段)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句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名读有关语句。

  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帮助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原指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的苦难极深。(联系从书报、电影电视那里了解到的旧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

  邦:左右基本等宽。瓦:末笔是点。

  驰:左窄而长,右宽而扁。亡:横要长。

  催:范写。指出注意点。逝:注意笔顺。

  烛:笔画安排要匀称。肺:右边末笔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

  读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指名读第一段。

  过渡:既然是不得不离开祖国,那么离别的情景肯定是令人难忘的。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并指导朗读。

  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来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这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而且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的。

  请想象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之情。

  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是何等恳切!

  想象埃斯内尔此时的激动心情。

  自由读、男生读,体会老师语气之恳切。

  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的礼物”送给肖邦,使他激动万分,实在感人。

  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提示:联系前面老师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

  (5)朗读全段,体会师生之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6)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

  2、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出示:悲愤欲绝(读)

  ①查字典,解释“绝”:气息中止。

  ②说说词语的意思:悲痛愤怒到了极点。

  (2)引读: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肖邦是怎样做的?

  (3)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情景和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

  (4)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5)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

  (6)交流。

  理解“彻夜”。(通宵,整夜)

  比较: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自由读、指名读。

  (7)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交流,出示:

  肖邦日夜思考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重读带点的词。

  (8)引读:所以,“他……时间……可是他……“

  看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9)小结:这一段写什么?(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势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三、试背第二段。想想如何记忆。

  同桌互背,指名背。

  小结:背诵也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四、继续精读训练第四段。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指句读。

  2、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什么叫“弥留之际”?

  (2)肖邦为什么病得这样重?

  (3)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4)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我的灾难深重的祖国呀,整整18年,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努力做着一个赤子应该做的一切……我生不能回到你的身边,死后也要长眠于你的怀抱……)

  4、引读第6自然段。

  (1)理解“与世长辞”。

  (2)读一读,比一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这样与世长辞了。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五、总结课文,朗读全文。

  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板书: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 波兰

  日夜思念 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篇1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一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98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一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你了解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自己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深渊 雾霭 呐喊 盛满 疾驰 蜡烛

  维斯瓦河 消逝 催人奋起 肺结核病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慢性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三、精读指导。

  1、回答:“我”是谁?(波兰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文章哪一部分告诉了我们?(第一段)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句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名读有关语句。

  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帮助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原指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的苦难极深。(联系从书报、电影电视那里了解到的旧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

  邦:左右基本等宽。瓦:末笔是点。

  驰:左窄而长,右宽而扁。亡:横要长。

  催:范写。指出注意点。逝:注意笔顺。

  烛:笔画安排要匀称。肺:右边末笔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读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指名读第一段。

  过渡:既然是不得不离开祖国,那么离别的情景肯定是令人难忘的。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并指导朗读。

  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来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这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而且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的。

  请想象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之情。

  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是何等恳切!

  想象埃斯内尔此时的激动心情。

  自由读、男生读,体会老师语气之恳切。

  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的礼物”送给肖邦,使他激动万分,实在感人。

  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提示:联系前面老师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

  (5)朗读全段,体会师生之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6)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

  2、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出示:悲愤欲绝(读)

  ①查字典,解释“绝”:气息中止。

  ②说说词语的意思:悲痛愤怒到了极点。

  (2)引读: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肖邦是怎样做的?

  (3)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情景和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

  (4)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5)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

  (6)交流。

  理解“彻夜”。(通宵,整夜)

  比较: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自由读、指名读。

  (7)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交流,出示:

  肖邦日夜思考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重读带点的词。

  (8)引读:所以,“他……时间……可是他……“

  看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9)小结:这一段写什么?(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势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三、试背第二段。想想如何记忆。

  同桌互背,指名背。

  小结:背诵也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四、继续精读训练第四段。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指句读。

  2、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什么叫“弥留之际”?

  (2)肖邦为什么病得这样重?

  (3)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4)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我的灾难深重的祖国呀,整整18年,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努力做着一个赤子应该做的一切……我生不能回到你的身边,死后也要长眠于你的怀抱……)

  4、引读第6自然段。

  (1)理解“与世长辞”。

  (2)读一读,比一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这样与世长辞了。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五、总结课文,朗读全文。

  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板书: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        波兰

  日夜思念 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由墨香阁免费教育网--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一范文 www.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带回祖国)本文转载

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篇14

  一、围绕重点,分段朗读,理解课文

  (一)、理解第一自然段

  1、简介肖邦

  肖邦(1810-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但就在这时,引读(第一节)——波兰遭到了欧洲列强的瓜分,——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2、肖邦离国的原因。

  3、就在肖邦离国的那天,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自读课文,注意肖邦情感的变化。(小标题:深情送别)

  4、出示重点句子

  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

  读读这句话,体会老师的期盼和叮嘱。

  出示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歌词: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志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热爱。(小标题:忍痛离国)

  5、引读句子。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送上祖国的泥土,深情的对肖邦说。你能明白老师的用意吗?再读老师的话。

  6、指名读,分角色读老师的话及肖邦的表现。

  7、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从肖邦的泪水中我们看到其实他已经理解、体会了老师的一片心意,此时的肖邦什么也没说,但从他的泪水中,他有千言万语,想一想,肖邦心里在说些什么?(小练笔)

  8、小练笔交流。

  (二)、指名读第2小节

  1、自由读三、四小节,联系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一想,①肖邦创作乐曲的时候心情怎样?②肖邦是怎样彻夜作曲、弹琴的?小组讨论。

  ①讨论思考题。

  ②《革命进行曲》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

  ③听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④配乐朗读三、四小节。

  2、指名读五、六小节,

  ①出示句子:“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体会?

  ②学到这儿,你眼中的肖邦是个怎样的人?

  ③指导朗读这两小节。

  二、回环整体,诗歌赞颂,升华情感

  1、沙皇俄国曾授予肖邦“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他严辞拒绝。肖邦临终时,姐姐、姐夫和波兰的同胞们,都聚集在他身旁.应他的要求波托茨卡伯爵夫人为他唱了一首波兰歌曲,这是他最后听到的音乐.他的遗嘱是要求把心脏送回祖国,最后的一句话是以微弱的声调说出的:“妈妈,可怜的妈妈!” 他把他的一生的才华都献给了他的祖国,他的人民,象一只泣血的天鹅,为祖国奉献了一切。

  2、这位爱国音乐家曾受到世人无数赞美之词。但我想这些都无以表达我们此时此该我们的心情。也许我们可以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篇15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8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

  [教学过程]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一、 谈话导入:

  1、 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炽热情怀,去聆听最壮美的旋律。

  2、 读课题,自由谈谈感受。

  二、 自读课文:

  1、 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 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 读后交流:

  可能提出的问题:

  1、 为什么埃斯内尔会以泥土作为礼物送给肖邦?

  2、 面对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为何会流下激动的泪水?

  3、 肖邦那么爱祖国,可他为何不留下来反抗?

  ……

  四、 再读课文,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要求学生边读边批注。

  五、 采用多种形式读懂、读好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1、 第一自然段,相机理解“瓜分”。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最后一句,注意重点词“满怀悲痛”、“不得不”。

  2、 第二小节(重点指导)

  (1) 指导阅读埃斯内儿的两句话,感受师生情深,爱国情浓。(采用评读、议读的方法)

  (2) 最后一句,在朗读时指导学生从肖邦的动作、神情“郑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对祖国的牵挂与难舍之情。

  3、 第3、4小节,引导学生认识肖邦用深爱的音乐表达内心的抗争。

  4、 第5、6小节,抓重点句“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与祖国的地下。”激发学生理解肖邦对祖国的赤忱之爱。

  六、 轻声自由再读全文,检查对问题的理解,交流。

  老师相机评论,总结。

  七、 默读,感悟。

  八、 交流感悟。

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篇16

  苏教版语文十一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一、阅读

  读出肖邦对祖国的爱,读出对沙皇的恨,读出与亲人的难舍,读出肖邦临行前对波兰的留恋。(找出语言、动作、情感的描述)

  二、体验

  你觉得在这一段中那些环节最感人?

  1、“他们(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2、“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着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完成小训练:为这群不得不分离的亲友设计语言

  针对第一个环节设计:同学说:“即使你远在他乡,            ”

  学生的答案有:

  “即使你远在他乡,你永远是波兰人民的儿子。”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心相印,我们‘天涯若比邻’”

  (我插话:“这位同学还是个中国通。”)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能把我们忘记。”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也会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也会永远记住这一刻。”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母亲。”

  ……

  第二个环节设计: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说:“               ”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答案有:祖国,我会回来的!

  我带着悲愤而去,我会带着骄傲而归的。

  祖国再见了!亲人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们,朋友们再见了!

  沙皇,这里不会永远属于你!  

  祖国,我会为你而奋斗的!

  祖国,我会用我的方式来爱你的!

  (当时在此又引开了一个话题:肖邦以什么方式来爱国?简单的讨论使学生明白了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对自己祖国的爱,如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战士的浴血奋战,工人农民的辛勤劳作,教师为祖国培育人才等等。从而进一步理解了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的原因。)

  ……

  三、对话

  在充分体验了当时的情与境之后,我让学生就“特殊礼物”所含的象征意义进行了讨论,同样答案也是多重的,(这是祖国、这是你的根、这是生你养你的土地、这是波兰人民、这是你情感的源泉[受《长江之歌》的影响]、这是你艺术创作的动力……

  通过这样几个环节,学生对第二自然段的理解上了一个台阶。

  反思:

  “你告诉我,我可能会忘记,你给我看,我可能会记不住;你让我参与,我可能会明白和发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中介桥梁。一堂课能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能不能使学生透过特定的文学符号理解其中的深藏的意蕴,进入教材规定的情景,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受到熏陶和感染,教师这个中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我们只有将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在生动活泼地在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读书,去感悟,去思考,去创造,去表现,我们的教学质量才会获得切实的提高,

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篇17

  一、播放音乐,导入新课

  1、播放肖邦的《革命进行曲》,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2、师提问:同学们知道这首曲子是谁作的?课件出示肖邦的画像,简介肖邦。

  3、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与肖邦有关,板书课题。指导书写“肖邦”两个字。

  4、从这个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设计说明]在催人奋起的《革命进行曲》中开始新课,并让学生针对课题提问,能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跨越时空,仿佛身处战争年代,营造了一个学习的氛围,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或默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边读边思考刚才所提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3)读完文章后,你知道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最想说什么?

  2、讨论、交流:

  (1)讨论揭题时的问题答案在文中哪一部分,并指导分段。

  (2)说说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最想说什么。

  [设计说明]初读课文时,便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让学生在发现中品尝到探究的乐趣,为下文的愿学、乐学打下基础。

  三、精读指导,因文悟道。

  1、分小组学习讨论:从文章的哪些内容可以体会到肖邦十分爱国。

  2、交流、学习。

  (一)指导学习第一段

  (1)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学生自由畅谈自己的感受。(“不得不”说明肖邦是舍不得离开自己的祖国,而且,离开时他满怀悲愤,说明他心忧国家。)

  (2)指名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祖国。

  <2>指读有关语句。

  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理解:瓜分、深渊。

  (3)指导朗读。

  (二)指导学习第三段

  学生交流找到的最能体现肖邦热爱祖国的句子。

  (1)肖邦得知这一消息,悲愤欲绝。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了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进行曲》。

  <1>是什么消息使肖邦悲愤欲绝?

  <2>联系电影电视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的枪口下的情景。再次听《革命进行曲》,说说波兰人民听到那催人奋起的旋律后会如何呐喊与抗争。

  (2)指名读第4自然段,说说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1>交流、理解“彻夜”。

  <2>出示:工作工作再工作让学生点标点。(让学生比较顿号与逗号的区别)

  <3>引读

  [设计说明]学生所处年代是和平安定的,与战争年代相距甚远,因此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感悟文章内容,在音乐的感染下,更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体会肖邦的音乐在波兰人民抗战中的作用。

  四、看插图,小结: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2、交流。(肖邦既然那么爱国,为什么还要离开祖国,为什么不留在祖国和波兰人民一起抵抗侵略者?)

  二、继续精读课文

  (一)讨论学生的疑问

  1、学生分组讨论肖邦为什么离开祖国?(师提示指导:反抗侵略者的斗争只有一种方式吗?)

  2、出示:德国音乐评论家舒曼对肖邦的评价“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丛里的一尊大炮。”

  [设计说明]发现和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倡导学生提出并解决问题,更能点燃学生求知的激情,而且能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更积极地探究下文。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1、过渡:肖邦如此爱国,他不得不离开祖国,他告别亲人、朋友,离别的情景一定令人难忘。

  2、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哪儿最能触动你的心弦?

  3、交流指导朗读

  (1)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师友前来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而且送别曲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体会到他们之间深厚的师生情谊。

  (2)老师紧紧握住肖邦的手,说明老师何等激动。

  (3)老师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3、课件播放师友送别肖邦的情景并配上《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中分组讨论想象埃斯内尔与肖邦的动作、神情、心情。可以写在书旁边,然后,把这段改写成剧本的形式进行表演。(如学生喜欢也可以感情朗读。)

  [设计说明]让学生改写并表演,是以课文为载体,在创设的情境中渗透创新作文训练。让学生表演更能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肖邦难以离开祖国,也体现了学科整合的思想。

  小结过渡:就这样,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他像一匹战马开始乘风飞驰,他把炽烈燃烧着的感情凝结在音符里,他的一个个音符激励着波兰人民,同时,也化做一把把李见刺向敌人的心脏。他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即使是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那颗炽热的爱国心依然滚烫。

  (三)指导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

  2、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什么叫“弥留之际”?

  (2)肖邦为何病得这样重?

  (3)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

  (4)肖邦此时会想些什么?

  (5)指导读肖邦的话。

  3、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年轻的、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

  (1)理解“与世长辞”。

  (2)读一读,比一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1>肖邦就这样与世长辞了。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乡与世长辞了。

  <2>当时他39岁。当时他才39岁。

  (3)指导读好第四段。

  三、总结全文,延伸巩固

  1、总结:课文讲述了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把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2、延伸交流

  古今中外,无论是浴血奋战的勇士或是文人墨客、艺术家,无一不是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故事与诗歌。

  3、再次播放《革命进行曲》,同时出示波兰是人维特维斯基的诗《战士》。齐声朗读,结束新课。

  [设计说明]爱国总让学生认为太高尚、太伟大,通过故事中人物的榜样作用,让学生明白爱国并不都表现为辉煌而壮烈的行动,一些小事有时更能体现这种伟大的精神。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5: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