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让课堂飘溢浓浓语文味——《黄鹤楼送别》案例分析
范文

让课堂飘溢浓浓语文味——《黄鹤楼送别》案例分析(精选16篇)

让课堂飘溢浓浓语文味——《黄鹤楼送别》案例分析 篇1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苏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平江实验学校副校长惠兰老师在星海学校执教此课的第二课时。

  教学片段:

  师:哪些场面能感受依依惜别之情,把你的体会画出来,找出句子、词语,甚至是标点,写出你的感受,静静地默读。

  生边默读边勾画,师巡视指导。

  师:哪个场面打动了你?

  生: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写出人物的动作,感受到他们的惜

  别之情。

  师在投影上出示此段文字。

  师:他们是在欣赏醉人的春色吗?

  生:不是,他们是借赏景不去面对离别,害怕伤心一触即发。

  师:体会很好。他们是借欣赏之情来藏伤心,怎么藏?

  生齐:“有意”藏。

  师:古代交通落后,离别容易,相见难,他们一别以后要十年后才得以相见,因此,他们的心情应该怎么读出来?指文字:读。

  生(突出重点字词,声情并茂地)读句子。

  师(深情地):真是:此时无声――

  生齐(投入地接到):“胜有声”,

  师:此时无泪――

  生齐(激动地):胜有泪。

  ……

  (第一范文网 www.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黄鹤楼送别)本文转载

  师:还有哪里让你感动?

  生: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

  师相机出示:(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

  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哪些词体会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

  生:孟夫子: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

  生:“您”字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

  师:“您”一共有几处?

  生齐读六个“您”:足见他对孟浩然的尊敬。

  生:还有第二句“兄长、老师”从这点上看出尊敬。

  师:李白把孟浩然当成兄长,甚至——

  生齐:老师。

  师:李白鄙视权贵,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为什么独独对孟浩然这样敬仰?孟浩然何许人也?老师请大家收集了孟浩然的资料,请交流。

  生:孟浩然,田园诗派代表人物。

  师:李白也是一个诗人。遇到孟浩然真是千金易得——

  生齐:知己难求。

  生:孟浩然曾经做过官,后来辞官。

  师:因此说人品令人——

  生齐:敬仰。

  师:当时孟浩然四十岁,李白二十八岁,孟浩然已经诗名远扬,在诗词创作上给了李白悉心的指导。孟浩然诗篇誉满天下,他的诗我们学过哪

  首?

  生:《春晓》

  师生齐背古诗。

  师:志同道合、相见恨晚的友人即将远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诗、花间畅谈,怎不令人——

  生:伤心!

  生:难过!

  生:不舍!

  师指板书,师生齐:痛彻人心,依依惜别!

  师:终于,一二齐读。

  生饱含深情读。

  师:“终于”两字很深情,用在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虽然有意不去触动,可是毕竟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

  生:他们必须要惜别了,情不自禁。

  生一起动情地再读“终于……”

  师:满饮此杯!杯中是酒,更是——

  生:祝福

  生:友谊。

  生:千言万语。

  师:真是心有灵犀――

  生齐:一点通。

  师: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他收下了――。

  生:祝福。

  生:友谊。

  师:自己读孟浩然的话,读懂了吗?

  生:他在“劝李白”,劝伤感的友人。

  师:劝他——

  生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他用激昂的语言劝李白,真不愧是——

  生齐:兄长,是老师。

  师:一起读。

  生用激昂的语调再次齐读孟浩然的话。

  (第一范文网 www.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黄鹤楼送别)本文转载

  评析:

  这原汁原味、返朴归真的课堂焕发出了语文的应有“味道”,学生和教师在充满“语文味道”的课堂上恣意挥洒,语言得以训练,语感变得敏

  锐,情感得到陶冶……让学生和听课老师久久沉浸在浓郁的语文味道中,反复品味,余味无穷。

  一、妙语如珠,教学无痕,积淀文学底蕴。

  语文姓语,语文课堂就应当语味十足。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那么,我们语文教师首先就要具有较好的语文素养,要有一种独特的

  “语文味道”,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试想,一个口头表达词汇贫乏、句式单调、只言片语的教师又怎么能教好学生呢?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惠兰老师善于激情、创设情境,用优美的词句构建课堂的结构,妙语如珠,她深厚的文学底蕴决定了语文味课堂构建的成

  功。惠老师匠心独运,孕教学于无痕,适时提供给学生可以积累的优美词语,如月下吟诗、花间畅谈、志同道合、相见恨晚等,但更多的时候

  ,她是轻轻一点,起个头,让学生在情景中情不自禁脱口而出: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无泪胜――“有泪”,千金难得——“知己难

  求”。心有灵犀――“一点通”等。

  学生和惠老师只是初次“合作”,但却在短短的时间里有了默契,师生之间如此和谐,这有赖于教师情境的创设和情绪的渲染,更有赖于教学

  细节的精心设计。在名师的引领下,学生以前似曾相识的或者已经积累的好词佳句被激活,居然会自如地用了,可以想象孩子们内心的惊喜;

  可以推断,孩子们今后学习积累祖国语言文字的积极性必将高涨。

  二、紧扣文本,纯净高效,构建诗意课堂。

  “语文课上出语文味道,中间必不可少的就是必需的恰当地咬文嚼字。”

  语文课的学习不能脱离文本,看多了花哨的语文课,惠兰老师的课堂紧紧抓住语言文字的学习,显得纯净而高效。

  惠兰老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组织、引领学生品读、感悟、熏陶、运用语言文字,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

  的积累,推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其感情色彩,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断提升

  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

  熏陶感染作用。”惠兰老师精心设计的说话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充分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后,学生也用如诗的语言来诠释他们的理解,

  如满饮此杯,杯中是——友谊、杯中是——祝福、杯中是——千言万语。孟浩然一饮而尽,收下了——友情,收下了——祝福等。相信学生,

  给他们一个舞台,他们就能还你一个精彩!

  本课主要通过读中感悟,自主交流后再回到读中表现,提高学生的读书能力。如引导学生体会了“有意不去触动”后,学生朗读时就读出了重

  音和语气。再如“终于……”和“孟浩然的话”学生感悟后的几次朗读水平均出现螺旋式上升。

  书声琅琅的课堂,也飘溢着诗意的芬芳。

  三.巧于安排,精于裁剪,凸现平等中的首席地位。

  整堂课,我们所看到的惠老师,始终和学生一起沉浸在千年以前的离愁别绪里的,一起欣赏着,一起感动着,她真正成为了平等中首席!而教

  师有效的调控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功。

  从一开始,惠老师就发挥孩子的学习的自主性,让孩子自我感悟,同时,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注重方法的培养,关注细节,培养读书的习

  惯,引导学生找句子、词语、甚至标点,划划写写。在学生交流时,也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孩子自由讲述,适时点拨。在感悟关键字

  词时,当学生没有找到的文本中的“终于”两字,教师充分发挥了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及时指出,引导孩子体味。

  一个好的教师,也必定是一个优秀的裁剪师。

  让孩子收集资料是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看惯了一上课就先交流收集材料的冗长开头,再看这节课的环节安排得恰到好处。惠老师将人物生平

  介绍的内容与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挂起钩来,让学生适时选择有价值的内容交流,着重介绍孟浩然的人品。老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补充学生不

  易查找到的故事背景,孟浩然和李白交往时的年纪、故事等娓娓道来,帮助孩子理解李白对孟浩然“兄长和老师”感情的由来,有效弥补了学

  生收集资料中的空白点。

  此外背诵孟浩然的古诗,也是合乎时宜、有效的课外延伸,引导学生温故知新。

  巧妙安排教学环节,精心设计教学细节,从而使孩子对文本的阅读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使课堂上升到一个师生融合互动的境界。

  如果说惠兰老师执教的《黄鹤楼送别》是一篇美文的话,那么她的课堂就是浸润在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底蕴里的课堂,是飘溢着浓浓的纯

  正的语文味道的课堂,是让学生和听课老师都得到美的享受和新的提升的诗意课堂!

让课堂飘溢浓浓语文味——《黄鹤楼送别》案例分析 篇2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自仪征漫网    点击数:80

  国标五年级《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 黄鹤楼送别

  2、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二、 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依依惜别)

  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

  (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2)配乐范读。

  (3)你喜欢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诗句:

  (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并划出来。

  (2)读:汇报学习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3)说:谁愿意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4)议:互相讨论一下,试着把整首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4、师生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

  (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自由读的基础上一生读。

  b .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c.评读激励,再读。

  d.小结:体会“依依惜别”。

  (2)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a.生读中说体会(结合板书:友谊永不绝)

  b.体会“依依惜别”。

  [(1)、(2)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顺序不固定]

  (3)谁愿意分角色读,请一对好朋友读。分角色表演。

  (4)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品读谈体会。

  3、感悟三、四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语句。

  (1)读:个别读。

  (2)看:课件:李白送别情景的动画场面。

  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3)悟:

  a.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指导“凝视”说话)并在说说感受的基础上再读这一句。

  b.提问:能谈谈你读得好的经验吗?

  c.配乐朗读,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4)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拔学生品读。

  [(2)、(3)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习顺序不固定]

  4、师生小结: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1、让我们将“依依惜别”之情带入全诗的朗读之中。

  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学生挑战朗读,读得好的老师给配上音乐。

  2、尽快背下来,需要准备一下吗?

  3、生小结: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五、自我总结,拓展延伸。

  1、读:动画配合分角色朗读全文:叙述部分、李白、孟浩然、诗句。

  你们愿意读哪儿就挑哪儿的读,剩下的我读。(配乐)

  2、问:(小博士提问):同学们现在谁愿意告诉大家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3、练:(小博士挑战):同学们,我这儿有一项以小组开展的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阅读专题(1)描写送别情景的古诗,阅读专题(2)大诗人李白写的诗,你准备怎么做呢?

让课堂飘溢浓浓语文味——《黄鹤楼送别》案例分析 篇3

  第一课时

  师:你听到了什么,你了解我多少情况?

  生:了解到你是校长。

  师:少了一个字。“副”

  生:你在上海,姓徐。徐副校长,教语文的。教语文的副校长。特级老师。

  师:都会听。我叫什么名字?我告诉你们:善是善良的善,俊是漂亮的俊,喊一下。

  生:齐喊“徐善俊”。

  师:有一个没有做到,哪个字?

  生:俊

  师:俊不俊?

  生:俊。

  师:说俊是对老师的尊敬。代表老师对你们感谢。改名字“徐善丑”?大街上叫什么?

  生:徐老师。

  师:扬州的小朋友,这个叫什么?(翘起大拇指)

  生:very good!

  师:你觉得老师怎样?

  生:非常和蔼。

  师:成了朋友。

  师:背古诗,非常亲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广陵就是你们~

  生:扬州。

  师:唐朝的诗歌浩如烟海,著名的诗人多似繁星。孟浩然和李白就是其中杰出的两位。

  生:齐读

  师:诗的韵味还没有完全读出来。提问不懂的地方。会问的孩子才是会学习的孩子。

  生:提问。

  师:有个好办法。不要我讲,用一篇课文,《黄鹤楼送别》。板书课题,书空懂不懂?也要认认真真的写。

  生:书空。

  师:边板书边指导,“鹤要紧凑”,“捺”,“走之”。徐老师的字写的不大好,但是态度认真,现在我每天晚上都在描红仿影。读好它,不仅可以理解意思,还可以学到好多好词好句。这叫“一举”,“一箭~”,“一石~”

  生:“两得”,“双雕”,“二鸟”。

  师:自己读课文,一句句的读,尽量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两遍,刚才提的问题初步的想一想。

  生:自由读。

  师:刚才有同学问我这个字“伫立”,领读。

  生:跟读两边“伫立”。

  师:出示“饯、脍、炙、捺”

  生:齐读两遍。

  师:解释“脍炙人口”现在指好的文章大家都喜欢读,捺是按的意思,按捺不住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一换词就明白了。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吗?

  生:指名读。

  师:好不好?好得表示一下。

  生:掌声。

  师:请你读第三自然段,这里有个长句子,比较难读,“年轻的李白~”没有标点,不喘气不行,要停顿一下。

  生:齐读。

  师:这里有“饯行”这个词,再跟徐老师书空。饯行是什么意思?

  生:送行。

  师:为什么不用送行呢?看看偏旁,分析分析。

  生:是个酒仙,喝了点东西。

  师:明白了,这就是饯行。

  生:饯行。

  师:谁来读第四自然段。

  生:指名读。

  师:都有意不去~再去读一遍,一点错误也没有。表扬表扬自己。

  生:齐读。

  师:读了一遍,已经能读正确了。真了不起。这也有几个词。你们看黄鹤楼怎么样?画下来。这是黄鹤楼,这是长江,谁高?还有一个词,依依惜别,跟老师书空。

  生:书空。

  师:老师通过这两个自然段,我就知道你们已经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但是光这样,对诗句还是体会得不是太深,还是要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熟读精思,要读出感情来,要读得有韵味。我来读一读,你们听一听,到底应该怎么读。眼睛看,耳朵听。(图配乐范读)

  生:掌声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老师读的是不是有点味?酸甜苦辣?边读边想,想象画面,进入角色。就是这样简单,不信你试试。边读想象,你就是孟浩然~行不行?

  生:自读。

  师:静下心来想一想,默读,一边看一边想,哪些话变一变可以解释第一句,哪些话变一变又可以解释第二句诗?边看边想,把重要的句子划出来。刚才朗读声音要响亮,现在要静下心来想。

  生:默读。

  师:40分钟,时间到,累不累?休息5分钟。

  第二课时

  师:直接说“故人~~”的

  生:交流。

  师:故人就是~~

  生:老朋友。

  师:西辞就是辞西。连起来说一说。

  生:齐说。

  师:第二句,什么意思?大胆的说,说错了也没关系。

  生:指名说。(两位)

  师:她找到了这两句连起来,意思连起来就能说明什么叫“烟花”了,基本意思对了,还有没有补充?

  生:补充。

  师:孟浩然下扬州是什么时候去的?什么叫“烟花”?

  生:指名找读。

  师:烟雾~繁花~

  生:迷朦,似锦。

  师:划下来,读两遍。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思就是~暮春三月,记住这两个词。

  生:齐读。

  师:是的,直接使用课文中的句子就解决了。唯见长江~是什么意思?

  生: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的流向天边。

  师:只要诗句的意思弄明白了,诗的意思就明白了。徐老师还有两个地方不明白,为什么用“下”?

  生:因为孟浩然顺江东下。

  师:你从课文中找到了依据。板画。还有哪个词用的好?

  生:孤帆。

  师:是什么意思?

  生:一只

  师:船很多很多,为什么说是孤帆?第四自然段理有两个词弄明白了,你就明白什么叫孤帆了。

  生: 我觉得是伫立和凝视。

  师:跟徐老师写这两个词。书空

  生:书空。

  师:什么叫伫立?

  生:站立。

  师:我就是李白,站一下就走了吗?看看书上,请这位同学来看着图,站着,懂不懂什么叫伫立。

  生:演示

  师:谁懂什么叫凝视?不要你下定义,你上来凝视一下,眼睛动也不动一下,看着……李白为什么用孤帆?

  生: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视着孟浩然的船。

  师:就看着那只船,送他的好朋友,从孤帆这个词看出李白怎么样?

  生:他们感情非常深厚。

  师:说的很好,不要紧张,还有补充吗?书上有个词叫~

  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师:把徐老师都教懂了,这个孤字,充分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敬佩,感情深厚。这正是过尽千帆皆不见,谁来接下一句?

  生:唯有一船看得见。

  生:唯见孟夫一条船。

  师: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

  生:我觉得,孟浩然一定是去旅游,为什么李白不和他一起去?

  师:孟浩然为什么去扬州,徐老师不知道,你们回去上网查一查,可能他不是去旅游,不得不……但是他们的友谊不断。

  生:三月扬州是旅游节。

  师:不管是不是旅游,看出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非常深。

  生:对他的人品非常敬仰,而且他的诗篇誉满天下。板书:

  师:徐老师用这首诗简单的说明孟浩然的人品。

  师:出示《赠孟浩然》读。李白太有才能了,人品好。不愿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在田园里种菜,不侍奉皇帝。孟浩然的诗写得也好。

  生:背《春晓》

  师:这么好的朋友,要离别了,当然是依依惜别,难分难舍。分工读,一人当李白,一人当孟浩然,可以加些动作。

  生:分角色读。

  师:对话的不错,谁到前面来试试。多像李白呀!也不知道孟浩然当时戴不戴眼睛!

  生:(笑)两人表演。

  师:李白这时按捺不住,吟出一首诗来,现在你们准能读出味来了,第五自然段,自己读。

  生:自读。指名读。

  师:哎呀,这位李白太激动了,把脍炙人口读成了脍炙人心了。谁再来?

  生:指名读。

  师:好不好?(掌声)谁能超过他?

  生:指名读。

  师:谁能保证自己读的最好?

  生:指名读。

  师:领读,注意不要读的太快。

  生:跟读。

  师:就要这样读出诗的韵味来,进入角色,背出感情来。等会我们比一比。

  生:自背。

  师:加动作,再试背。

  生:加动作自背。

  师:比一比,男队、女队各选出两个代表。你们是评委,国家级评委,打分要公正。女士优先。男队先背。

  男生、女生各两位上台背,配动作。

  女生给男队打分,男生给女队打分。

  师:你将来肯定是国家级评委。谁说女子不如男?总结。并列第一,19。5分,祝贺你们!全班同学包括我在内,一起背,背出感情来,加上动作。

  齐背。

让课堂飘溢浓浓语文味——《黄鹤楼送别》案例分析 篇4

  (此处缺二三句导入语,未录下。)

  师:在哪里送?

  生:在黄鹤楼送。送孟浩然去扬州。

  师:好,稍等一下,时间?

  生:暮春三月。

  师:完整地说一次。

  生: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送别。

  师:书上有一词叫

  生:饯行。

  师:那么,暮春三月长江边是怎么的一种美景呢?想不想欣赏一下。

  生:想。

  师:好吧,说去就去。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多媒体出示:

  暮春三月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俯临长江 飞檐临空

  师:其实,这一组词就是风景,这一组词就是一个美丽的画面。只要你轻轻地去读一读它,并且用心地去想一想。就能看到一幅美景。细

  细地读一读吧。

  生自读

  师:能不能看到?能,好,那我找一个同学把这一组词读一下,谁愿意?

  指名读

  师:请看一下“烟雾迷蒙”这个词,联系今天早晨的天气讲一讲。雾很大,看不到十米以外。那么长江边就是这样的,烟雾迷蒙,江边的

  雾气(生:很大),还有暮春三月,江边的柳树呀。再读一遍呀。

  指名读。

  师:读“杨柳依依”的时候,你看到柳树很多,很轻,“依依”,风吹着

  生:风吹着飘来飘去。

  师:噢,再读一次。

  生:杨柳依依

  师:这么一读,柳树就活了。

  生再读

  师:“俯临长江,飞檐临空”,读了后你看到什么?

  生:长江非常美。

  师:“俯临长江,飞檐临空”这两个词语你知道是指什么的?

  生:是指黄鹤楼的。

  师:看到什么?

  生:黄鹤楼的屋檐正往上翘着,

  师:非常的雄伟,很壮观,是不是,你再读一次,好吗?

  生读。

  师:哎,这么一读,我就看到了。还有谁愿意再读一下。

  指名读。

  师:听他这么一读,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一幅画了吗?谁能来说一说。

  生: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很大,花儿长得非常茂盛,风吹着柳树随风摆动,沙鸥点点,是岸上的沙鸥在飞来飞去,俯临长江,是黄鹤楼

  紧贴着长江,飞檐凌空,是黄鹤楼的屋檐是往上翘的。

  师:黄鹤楼雄伟壮观,是吧,来,一起读一下。

  齐读。

  师:李白这首诗就写在这美丽而又令人伤感的烟花三月。(出示诗)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指名读。

  师:很好,还有谁愿意再读一下?

  指名读。齐读。

  师:这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感受呢?从这首李白的送别诗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用得好呀,这是课文里的一个词。(师板书:依依惜别)说到“依依”这个词呀,我想到刚才那边戴眼镜的小姑娘读到过一个词,她

  读的是什么呀?

  生:杨柳依依。

  师:那这两个“依依”一样不一样呢?

  生:不一样。

  师:不一样,能具体地说说吗?是什么意思?

  生:是孟浩然非常地依恋。

  师:那边戴眼镜的小姑娘,刚才是你读“杨柳依依”的,那你说你那个“依依”是什么意思?

  生:“依依”是指杨柳在风中随风飘动。

  师:是呀,大家要注意区别它的两层含义。李白和孟浩然舍不得分开,因为什么呢?

  师:是因为他们感情

  生:非常深

  师:课文的哪些文字向我们传达了这种情感呀?打开书,拿出笔,请你把这篇课文浏览一下,然后呢,把你认为最能体现他们俩深情厚意

  或者体现他们俩依依惜别的句子,把它们画下来,画好了之后呢,再读一读。会浏览课文吗?对,快速地看一遍。找一找相关的句子。

  生浏览课文

  师:有的同学在第二节画得很多,有的在第三节画得很多,还有画到了第四节。

  生继续浏览课文

  师:画好的同学就把书拿起来,把画线的部分读一读。

  生读

  师:我想你一定会对你读的内容有一定的体会,那么这样,你把你的体会变成一个词或者两个词,写下来。

  师:好,写好的同学可能和你的同位说一说。

  师:好,现在让我们大家来交流一下,分享一下你阅读的收获,我刚才看了,有的同学画了好多线,还有的写的不仅仅是词,还有句子,

  你看这位小姑娘,写的话很多,你对这一节,你有什么体会?是哪一节,第三节,你从这一节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李白和孟浩然都舍不得对方,舍不得分手。

  师:舍不得对方,把你画的读一下。

  生:读“李白举起了酒杯说……永世不绝”。

  师指导:“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生再读,读得很好。

  师: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从李白的话中,我们还能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李白不忍心离开孟浩然,(此处听不清楚)。

  师:用书中的一个词来说。

  生:敬仰孟浩然

  师:从哪些词看出来李白很敬仰孟浩然?

  生:“您”,“夫子”

  师:还有吗?

  生:“兄长”和“老师”

  师:好呀。我们想一下,只有什么样的人才会被称为“夫子”呀?

  生:很有学问的人。

  师:比如“孔夫子”。还有“您”呢?心中有你才称为“您”呀。我们知道,李白号称“诗-仙-”,那么孟浩然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值

  得李白如此敬仰呢?你了解孟浩然吗?说一下看看。

  师:我们回忆一下,你背过孟浩然的诗吗?谁来说?

  生:春晓。

  师:大家会不会,一起来背一下。(生背)还有没有?记不起来了呀?我记得还有一首叫《宿建德江》,(师背了两句,无人接)。噢,

  不会呀,那不会就算了吧。就说第一首《春晓》吧,从几岁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几乎人人都能出口吟诵。这就叫,文中的一个词叫:

  生:脍炙人口。

  师:还有一个词说孟浩然的诗篇是“誉满天下”,把这个词读给我听听。

  连读三次。越读越响

  师:就这个满腹诗篇的孟浩然,不愿意与贪官污吏为伍,不想做官,李白还有一首诗,就是这样赞美孟浩然的。大家一起来读。出示: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师:孟浩然年轻的时候,他不愿意为官,他宁愿和青松和白云相伴到老,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崇高人格的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有着誉满天

  下的诗篇的孟浩然。怎么能让李白不敬仰呢?刚才是谁说的,是你说的吧,好,你把书捧起来,把李白的话再读一遍。让我们听一听这敬仰之

  情。

  生读:“孟夫子……满饮此杯吧”

  师:从李白的话中,我们仅仅体会到的是李白的敬仰之情吗?还有什么?

  生:还有依依惜别之情。

  师:是哪个句子?

  生:“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满饮此杯吧”

  师:不知何日才能见面,未曾分手,已经盼着再次的相见。从这里,足见他对孟浩然的难舍难分。我想请你把李白的话再读一次。大家听

  一听这份难舍之情。

  生读:“孟夫子……满饮此杯吧”(深情、伤感)

  师:你就是那伤感离别的李白,如果你真的是他,你认为在我们班谁会是你的知己孟浩然呢?

  生:黄笑雨

  师:噢,好,黄笑雨是他的知己孟浩然,那黄笑雨你接着把孟浩然的话读出来吧。

  生读:“孟浩然接过酒杯,……永世不绝”

  师:再来一遍,“我们的友谊--”

  生读“我们的友谊却像……”

  师:我想问一下,什么是知己呀?他说你是他的知己,你说什么叫知己?

  生:朋友

  师:就像你和他,是不是?是什么样的朋友?

  生:友谊深厚的朋友

  师:你们俩在一起怎么是知己的?

  生:互相认识、互相帮助。

  师:互相帮助,在一起说真心的话。是这样吗?

  生:嗯

  师:是这样吗,那个男孩?好的。你是他的知己,他是你的故人,相信你能够听出来他的话中的宽慰和难舍之情,你再读一遍,我们大家

  再听一听孟浩然的话。

  生再读。

  师:王勃的这首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呢?

  生:虽然……,我们的友谊却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师:他用书上的话来解释,用自己的话呢?

  生:用自己的话,虽然我们隔着江河,但是我们的友谊会很浓厚。

  师:虽然我们会分手,但是我们的心却永远在一起。女同学你们来做一回李白,男同学做一回孟浩然,我们一起合作一下,再现一下那个

  话别的场面。

  师引,读白,女生读,男生读。

  师:举起这杯离别的酒,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但是在分手的时候,他们为什么还要一起仰望蓝天白云呢?“一会儿远眺江上的美色”谁

  来把上一节读一下。

  指生读

  师:你有什么感受?

  生:他们都不愿意触动那惜别之情,而是把这份情藏在心底。

  师:好,谁还愿意读。

  生读。

  师:在这样的大好春色里,如果孟浩然他不去扬州,他会和李白在干什么呢?

  生:他们会在一起游览天下,而且还会把酒言欢。

  生:欣赏黄鹤楼的美景

  生:在长江边欣赏长江的那种气势。

  师:他们还会在一起吟诗

  生:吟诗作对。

  师:是呀,可是那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一样的蓝天白云,一样的良宵美景,他们这一次的相约却是为了分手,他们这一次的饮酒却是

  为了话别,“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生附和)你们看,江边这醉景的兰花似乎也收敛了笑容,他们在为这对友人的分手而伤感

  (音乐起)你们看到柳树了吗?你们觉得柳树好像都怎么样?

  生:依依的柳树仿佛也在挽留孟浩然匆匆的脚步。希望孟浩然不要这么快的就走。

  师:你看到那点点沙鸥了吗?你觉得它们在干什么?

  生:那点点沙鸥,他们飞着向孟浩然送别。希望他慢点走。

  师:它想对孟浩然说什么?

  生:它想说“孟浩然,你慢点走,难道你不想再看看李白吗?”

  师:不忍离别但是终须别呀。同学们,我们也一起送送我们的友人孟浩然吧。起立,大家一起来读,“友人”,开始。

  生读:“友人登上了船……流向天边”

  师:“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读

  生读:“李白依然……流向天边”

  师:“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读

  生读:“李白依然……流向天边”

  师:滚滚的江水带着故人流向远方,但李白却久久地站在这里,不忍离去,李白此时在想些什么呢?

  生:他在想,孟浩然到了扬州之后会不会写信给他,会不会早点回来,大家回忆以前的往事。

  师:牵挂他。还有呢?

  生:他还想,如果我一直看着孟夫子的船,他一定不会走远,他一定还会再回来的。

  师:他会回来的,船走远了,但是我的心会陪伴着他,思念着他。你还要说?说吧

  生:李白肯定会想,“虽然孟夫子已经离我远去了,但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的心会一直陪伴着他走向远方”

  师:这份思念,这份牵挂,就像是一江春水

  生: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师:这样的深情厚意,李白只用了两句诗,就把它写得淋漓尽致,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再读一次。

  生读

  师:人生难得是欢聚,可叹别离多,多少年过去了,每当我们和亲朋好友离别的时候,依然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把它吟诵一遍,

  读。

  生读全诗。

  师:每当我们吟诵起这首诗的时候,我们似乎又回到了那春日的江边,读。

  生:“暮春三月,长江边……飞檐凌空”

  师:透过诗中的每一句,我们仿佛还能看到,读。

  生:“友人登上了船……流向天边”

  师:此情此景,都将像李白的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一样,永远地铭记在我们的心中。课文学到这儿,我想大家对这首诗的意思一定有所了

  解了。噢,都想说,给你一个机会,把学习手册打开,第67页第5题第二小题,这首诗的大意是什么?我想给大家一个合作的机会,因为时间比

  较短,同桌一个写前两句,另外一个写后两句,这两句一个是写景叙事的,另一个是写景抒情的。你们俩分工好了以后就可以开始读了。

  指名交流。

  师:李白和孟浩然的这段故事成为我们中国流传的一段千古佳话。(音乐起,歌词如下:)

  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

  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

  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

  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念总比西湖瘦。

  师:课后大家可以再读一读这两首诗。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潇潇斑马鸣。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我,从来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完)

让课堂飘溢浓浓语文味——《黄鹤楼送别》案例分析 篇5

  一、说教材

  《黄鹤楼送别》是国标本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走进名著”里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文包诗。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熟读课文,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读文、诗,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別的深情。教学重点:鉴于本课文包诗的特殊文体,在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教学难点:感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说教法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学时,我把指导朗读和启发想象贯穿于全过程。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采取朗读感悟、启发想象、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语文课的开放性。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主要以“自主读书、合作探究、朗读感悟”为主。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学习、积累、感悟语言。教学时,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尝试读、分角色读、自我展示读、师生合作读、分组读、赛读、配乐读、整体诵读”等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语言,想象情境,使学生不但能从读中领悟课文的情境和主要内容,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合作意识。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中心情感“依依惜别

  1、继续学习第25课《黄鹤楼送别》,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通过描写两个好朋友的送别经过来表现两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课文来细细体味。设计意图:教学第一个环节就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体现了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的理念。

  (二)学习1、2小节,品味“赏景藏情”

  1、哪个句子写出了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他们赏的是怎样的景呢?

  “烟花三月”的景象虽美,两位好朋友却无心欣赏。抓住“藏”体会。

  齐读这句话,感受一下两人别样的深情。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藏”,引导学生先读到文字的里面,再读到文字的背后,同时还辐射出对烟花三月”的理解,为后面理解古诗埋下了伏笔。

  (三)学习第3小节,品读“对话寄情”

  1、读了两个人临别前的这番对话,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两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人物对话对人物情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正是对话描写的魅力所在!

  2、让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这段对话,体会一下两人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内心情意的。男女分读。

  设计意图:人物对话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李白与孟浩然话中的情和意,都是通过学生抓住“依依惜别”的中心情感自读自悟得出的。在此同时,还渗透了对话描写的表达方法指导。

  (四)学习4、5小节,体味“吟诗抒情”

  1、俗话说得好,“送君干里,终有一别”!你能通过朗读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吗?

  想象说话:

  岸边杨柳依依,好像;江上沙鸥点点,好像。虽然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尽头,只能看到江春水流向天边,但是李白依然位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好像在想。再指名说。

  此时此刻,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这首送别诗是一首名诗,而且是一首怎样的名诗?什么叫脍炙人口”呢?

  3、品出了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原因,再来读它,肯定会更有味道。配乐,指名读,齐读。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古往今来,很多大诗人创作了著名的送别诗。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收集几首,然后挑选其中的一首,也去查找一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由来,下节习作课,我们尝试把它改写成像《黄鹤楼送別》这样的文包诗。

  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课文思路、教学思路、学生的学习思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在板书中,我的板书设计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引导、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便于学生理解,起到了深化主题,回顾中心的作用,也为背诵有困难的学生理清了思路。

让课堂飘溢浓浓语文味——《黄鹤楼送别》案例分析 篇6

  “江边黄鹤古时楼”──唐朝诗人和黄鹤楼

  在武汉著名的蛇山头上,新近矗立起一座古雅迷人的五层飞檐楼阁,高四十九米,四望如一,这就是重建的闻名天下的黄鹤楼。最早的黄鹤楼据说是三国时期所建,后来在战乱天灾中,历经变迁,屡建屡毁。最后一次是在清朝光绪七年(1881年),遭火灾焚毁的。蛇山古称黄鹤山,黄鹤楼因而得名。可是,古人为黄鹤楼的得名,杜撰了不少美好的故事。南北朝时,传说仙人王子安乘鹤经过这里。唐宋时,又传说三国时蜀国的费袆(hui灰)成仙以后,常骑着黄鹤在此休息。明清时,人们把黄鹤楼同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相连,说唐朝时吕洞宾经常在这儿饮酒,却不付钱。店主人仍旧照常供应,为此,吕洞宾非常高兴。有一次,吕洞宾又来到店里,天气热,店主人送上西瓜。吕洞宾就用瓜皮在墙上画了一只鹤,然后唱起歌来,黄鹤就从墙壁上飞了下来。这样就招徕许多酒客,每天在千人以上。几个月之后,酒店主人达几百万。他用钱酬谢吕洞宾,吕洞宾不要。店主人就修建了这座楼,以示感谢。

  黄鹤楼的这些动人的传说,招引了古往今来的许多诗人墨客,到这儿吟咏题画。其中以唐朝诗人崔颢写的《黄鹤楼》一诗最妙,传为千古绝唱。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代,诗人辈出,如群星灿烂。他们写出大量优美的诗篇,流传至今的,仅《全唐诗》一书里,就有近五万首。这些诗,反映了唐朝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容,具有优美的艺术形式。其中的律诗,是唐朝新出现的体裁。崔颢的这首《黄鹤楼》,就是七言律诗。崔颢(?──754年)生活在盛唐时期,留传下来的诗作并不多,但质量却比较高,以《黄鹤楼》为代表作。这首诗运用了优美的神话传说,写出黄鹤楼的来历、登楼所见以及触景生情引起的乡愁。宋代人把这首诗推为唐人七律第一。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读了崔颢的诗赞叹不已。传说他脱口读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诗句,遂搁笔不题。大约黄鹤楼边的“搁笔亭”就是因此而建的。

  李白(701—762年)是一位浪漫主义的大诗人。他也生活在盛唐时期,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漫游中度过,几乎走遍了祖国大地。长期的漫游生活所受到的大自然陶冶,使他写出大量描绘祖国锦绣河山的诗篇。他的这些诗,豪迈奔放,感情真挚,想象丰富,手法夸张,语言生动轻快。以描绘祖国山川景致著称的大诗人,怎能不写到黄鹤楼呢?当然写过,而且他的十几首诗里都涉及到黄鹤楼。象脸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是其中的一首: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此外,李白还有“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等诗句,都反映了诗人对黄鹤楼的眷恋之情。不过,他专写黄鹤楼的诗确实没有。这大约正是由于崔颢的诗写的太好的缘故吧。据说李白受崔颢这首诗的影响,写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以同《黄鹤楼》一较胜负。

  凤凰台上凤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晴天外,二水中分白鸳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两首诗在唐朝描写景物的诗里,的确可以互相媲美,也都堪称佳作。

  和崔颢、李白同时代的孟浩然、王维、贾岛等人,都有吟诵黄鹤楼的诗。象孟浩然的《鹦鹅洲送王九之江左》,就是一首写站在黄鹤楼上遥望鹦鹅洲景色的诗。

  中唐时期的诗人,韩愈、刘禹锡和白居易等,也有讴歌黄鹤楼的诗歌。白居易的《芦侍御与崔评事为予于黄鹤楼置宴宴罢同望》,就是一首写黄鹤楼的好诗。

  江边黄鹤古时楼,劳致华筵待我游。

  楚思淼茫云水冷,商声清脆管弦秋。

  白花浪溅头陀寺,红叶林笼鹦鹉洲。

  总是平生未行处,醉来堪赏醒堪愁。

  白居易(772—846年)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大诗人。他生活的时代。唐朝已经逐步衰落,政治腐败,战祸连年。目睹着腐败动乱的现实,他提倡用诗来描述民生的疾苦,反映社会的真实情况。这就使唐诗有了新的发展。他一生写了许多使权贵为之变色的讽谕诗,象著名的《卖炭翁》《新丰折臂翁》等等,就是白居易讽谕诗的代表作。他也写过不少刻画景物的待,前面引的这首写黄鹤楼的诗,就是其中的一首。这诗虽是答谢主人的应酬之作,但没有一般应酬诗的俗气。诗中不仅写了登黄鹤楼所见的迷人景致,还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忧虑。

  唐朝大诗人中没有写到黄鹤楼的,似乎只有一个杜甫。杜甫(712—770年)生活的时代,比白居易早一些,比李白晚一些。正是唐朝由繁盛到衰落的转折时期。他也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大诗人。他的诗充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所以后人称他的诗为“诗史”。他的诗艺术性也很强。他自己说“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写的咏怀古迹的诗,相当出色。象《明妃村》一首,开头一句是“群山万壑赴荆门”,其中的一个“赴”字,就写出山势婉蜒随水而流的景象。可以想见,杜甫若留有一首写黄鹤楼的诗,一定会同崔颢的那首交相辉映。

  晚唐诗人中被誉为”小杜”的杜牧,写过涉及黄鹤楼的诗。杜牧为什么被人称为“小杜”呢?杜牧(803—852年)生活在晚唐的多事之秋,统治愈加腐败,人民生活更加困苦。诗人关心民生的疾苦,对腐败的政治深感不满,他象杜甫一样,用自己的诗,反映了那个没落时代的历史。同时,他的诗艺术性也相当高,又有自己独创的风格。所有这些,大约就是他被称为“小杜”的原因吧。他的诗成就最高的是抒情的七律和七绝。他通过写景的画面,表达自己豪爽的情思。象著名的《山行》《泊秦淮》《江南春》等等,就是这类作品,读之使人感到余味无穷。他写黄鹤楼一诗的最后两句是:“黄鹤楼前春水阔,一杯还忆故人无?”这是诗人为送友人去夏口(今武昌)而作的。他提醒友人到了夏口登临黄鹤楼,面对满江春水畅饮时,别忘了他这位旧友。

  唐诗里写到黄鹤楼的真是不少,而且,还不只唐朝,宋朝以至今天,都有不少诗人写到黄鹤楼。读者有兴致,可以去武昌登临重建的黄鹤楼,那时就可以鉴赏出描写黄鹤楼的诗中,哪一首最好了。

让课堂飘溢浓浓语文味——《黄鹤楼送别》案例分析 篇7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课文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描述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设计理念】

  本课时以“讲读”为主线,以想象、表演为桥梁,以语言、思维发展为目标。在教学中,能过优美的音乐,美丽的画面,语言的启发想象,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动情地读,感受其中的语言美、人文美……通过补充部分送别诗,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学情分析】

  《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这是只有五年级的孩子很难体会到的。可是课文中有几个空白点:藏、终于、凝视、伫立,虽然只有这样短短几个字,能够很好的表现人物离别时的浓浓情深深意,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诵读之后学生终可知其滋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文、诗对照阅读,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3、品读文、诗,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1、诗文对照, 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2、在品读中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朗读古诗

  1、友人话别,依依不舍。“人生自古伤离别。”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与留恋,多少伤感与难舍。在1000多年前,有两位有着深厚感情的诗人,即将在此分别,于是就有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2、课件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

  二、整体入手,观照全文

  1、教师:让我们跟随李白和孟浩然一起去黄鹤楼,去看看两位友人送别的情景。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语言描绘的情景。

  送别

  2、教师:课文讲了谁为谁送别呢?(板书:李白   ———— 孟浩然)

  你能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连起来说一说吗?

  3、学生交流。

  三、品读第1、2自然段

  1、出示课文中的插图1,请学生用书中的词描述图中的景物,带着理解读出词中意味。

  2、教师:如此美景,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啊!两位即将要分别的友人此时的心情如何呢?自己读读第二小节中描写两位友人的句子,仔细地去体会体会。

  3、 学生交流,你体会到什么?

  ▲“藏”   一个“藏”字你品出点什么深意了吗?为什么要藏起来?(不想让离别来得太早)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感情深,依依不舍)

  ▲“一会儿……一会儿……”

  他们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他们真的是像游人一样在欣赏美景吗?

  引导学生体会到:两人心都不在赏景上,只是借赏景掩盖自己心中的惜别之情,想让这离别的时刻来得晚一点。

  4、指导朗读。

  四、品读第3自然段

  过渡:俗话说:“送君千里终需一别”。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1、课件出示李白的话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1)指名读,思考: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①“令人敬仰”、“当作兄长和老师”

  ②“人品” (人的品格、品德) 补充资料介绍有关孟浩然的一些材料

  ③“誉满天下”?(名誉满天下,得到天下人的赞美)

  你知道孟浩然的哪些诗篇?指名背诵一二首。(如《春晓》、《宿建德江》)

  ▲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难舍)之情

  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见(还没有分别就已经想再见面,可见难舍,可见情深)

  (3)指导朗读,读好语句(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毕竟比李白年长,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安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安慰的?

  2、课件出示孟浩然的话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1)指名读,说说: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诗句出自哪一首诗,是什么意思?

  (2)孟浩然想借王勃的诗句告诉李白什么呢?

  (3)指导朗读句子。

  3、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多媒体出示话别画面)

  (1)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 。 (指导:注意他们的动作,读熟他们的语言,把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

  (2)指名表演,引导评价。

  五、品读第4自然段

  过渡: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意,可是“送君千里终需一别”。

  1、引读:

  岸边(         ),似乎它们也对友人充满了依依惜别之情。

  2、课件出示句子,播放动画及背景音乐《琵琶行》。

  “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1)   友人登船远去了,这时的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2) 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3) 友人远去了,岸上只留下了李白孤孤单单的一个人了,此时此刻的他心情怎样?

  (4)  李白长时间地伫立在那里,心中可能会想到些什么呢?

  六、品读第5自然段

  过渡:想到这儿,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

  1、课件出示古诗,听录音诵读古诗。

  2、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3、教师:学到这儿,你有没有发现这首古诗与课文的关系。

  (课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以一个小故事展现了这首诗的情境,课文中的有些语句可以解释诗句的意思。)

  4、诗、文对照起来读读,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解释这首诗?

  5、同桌讨论交流--指名交流,集体评议。

  6、感情朗读古诗 。

  教师:诗人把自己的深情和当时的心境都融进了这首古诗,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古诗,读出诗人的深情,读出诗人的心境。

  7、教师小结:千金易得,知己难觅。希望同学们都能交到自己的真朋友,也希望同学们能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

  七、总结全文:这一节课,我们深入学习了《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进一步感受了诗人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体会到了他们之间的那深厚的友情。

  八、扩展阅读

  1、课前布置大家收集一些关于送别的古诗,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2、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送别诗。

  3、推荐古诗,课件出示:《别董大》、《赠汪伦》。

  4、推荐阅读《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九、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摘抄文中的四字词语和优美句子。

  3、用“暂时”、“凝视”造句。

  【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别

  送别

  李白  ——————————  孟浩然

  依依惜别、情深意重

让课堂飘溢浓浓语文味——《黄鹤楼送别》案例分析 篇8

  案例: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自己用“读”这把金钥匙理解了每行诗的意思,谁能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有一学生马上举手)哦,学生a,你先来。

  学生a:(略)

  师:说得多好,可以当古诗小翻译官了。学生b,你也想来当古诗小翻译家。

  学生b:(略)

  师:真不愧为小天才,不惟书本,用自己的话理解了古诗。

  (还有许多学生争先恐后想发言)

  师:哇,还有这么多同学想当古诗小翻译家呀,由于时间关系,老师不能一一叫你们了,但老师相信你们,免试封举手的同学都为古诗小翻译

  家。

  (教室里一阵雀跃)

  ……

  师:孟浩然为什么那么值得李白尊敬呢?

  学生c:首先是因为孟浩然人品好,其次是他的诗篇誉满天下,很有才华。

  师:被你一语道破,你的才智也令老师敬佩。

  ……

  师: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大家理解吗?

  学生d: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即使远在天边,也像邻居一样近在咫尺,因为他们的心是相通的。

  师:真是一个再世小王勃,把王勃的诗理解得那么透彻。

  ……

  (第一范文网 www.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黄鹤楼送别)本文转载

  师:孟浩然的船都已经消失在蓝天的尽头了,可李白却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他在想些什么呢?

  智多星: 李白可能会想:孟夫子,你可要早点回来呀,咱们又可以在一起饮酒作诗了。

  师:说得真好,假如时光能够倒流,相信你也一定是李白的知己。

  学生e:李白可能会想:孟夫子,你可要好好保重啊!也要常给我写信呀!

  师:又一个重情谊的小知己。

  ……

  [评析]

  心理学认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在上述案例中,学生学得主动积极,个个心花怒放,意犹未尽,这都是教师毫不

  吝啬,大张旗鼓而又恰如其分的表扬带来的效应。

  教育家赞科夫早就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在本案例中,

  时时刻刻都能听到教师发自内心的声声赞美。这些表扬句句有力度,而非那种过多过烂的毫无意义的“蜻蜓点水”式的表扬,如“你真棒。”

  “说得真好。”“读得真有感情。”等等。虽说人人都爱表扬,但这种空洞的表扬受得多了也没什么味道了。因此要给表扬注入新的活力,用

  放大的眼光去表扬、赞赏学生,让学生有新鲜感,欢乐感,激动感,以此产生更高的不竭动力。

  其次,在上述案例中,表扬“绝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至少是一帖“良药”,而且是从“心灵”这个根去“疗治”。用表扬去诱惑学

  生,克服胆怯心理,增强表现的欲望。

  盖杰和伯令纳在他们合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方法。”让我们将“微笑”带进课堂,

  将“信任”带进课堂,将赏识带进课堂,将希望“带进”课堂,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励学生向前冲刺,帮助学生走向成功。

让课堂飘溢浓浓语文味——《黄鹤楼送别》案例分析 篇9

  之三

  江苏省海安县曲塘镇中心小学 高贵平 卢青云

  [教学目标 ]

  一、本课教学目标 :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暂时"、"凝视"说话。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本课时教学目标 :

  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本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黄鹤楼送别

  2、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这一设计既符合"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条原理:目标控制原理,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依依惜别)

  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

  (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2)配乐范读。

  (3)你喜欢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这样设计以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范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同时让学生自己谈谈"学习这首古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具体体现。]

  3、初步理解诗句:

  (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并划出来。

  (2)读:汇报学习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4)说:谁愿意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课件这样设计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回答具有不可预测性,而我们设计成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加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5)议:互相讨论一下,试着把整首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又有利于教学难点 的突破。有了第一课时的反复熟读课文,又有了上述三步的诗文对应,再加上这一环节中教者的适当点拔,突破难点可谓是水到渠成。]

  4、师生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

  (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自由读的基础上一生读。

  b.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c.评读激励,再读。

  d.小结:体会"依依惜别"。

  (2)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a.生读中说体会(结合板书:友谊永不绝)

  b.体会"依依惜别"。

  [(1)、(2)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顺序不固定]

  [这两句的出示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使得教学过程 更具灵活性,从而使教师从黑板、粉笔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拓更广阔的教学领域。同时我认为这一设计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3)谁愿意分角色读,请一对好朋友读。分角色表演。

  (4)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品读谈体会。

  [这样设计既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感悟,体会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以"角色表演"这一特定形式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实践性活动。]

  3、感悟三、四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语句。

  (1)读:个别读。

  (2)看:课件:李白送别情景的动画场面。

  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这一课件的设计符合媒体组合教学多感官配合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这一课件的设计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延伸功能,向学生提供了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现象与过程,加深了学生对"依依惜别"之情的感悟。]

  (3)悟:

  a.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指导"凝视"说话)并在说说感受的基础上再读这一句。

  b.提问:能谈谈你读得好的经验吗?

  c.配乐朗读,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4)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拔学生品读。

  [2、3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习顺序不固定]

  [综观这四步的教学,既展示了媒体组合教学的优化功能,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调节了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学生感悟,突出了教学重点。可谓是一箭三雕。]

  4、师生小结: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1、让我们将"依依惜别"之情带入全诗的朗读之中。

  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学生挑战朗读,读得好的老师给配上音乐。

  2、谁能尽快背下来,需要准备一下吗?

  3、师生小结: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为了贯彻落实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升华理解,通过背诵把"依依惜别"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并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五、自我总结,拓展延伸。

  1、读:动画配合分角色朗读全文:叙述部分、李白、孟浩然、诗句。

  你们愿意读哪儿就挑哪儿的读,剩下的我读。(配乐)

  2、问:(小博士提问):同学们现在谁愿意告诉大家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3、练:(小博士挑战):同学们,我这儿有一项以小组开展的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阅读专题(1):阅读描写送别情景的古诗,

  阅读专题(2):阅读大诗人李白写的诗,我准备……,你准备怎么做呢?

  [这样设计既体现了师生民主合作的理念,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还贯彻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有利于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课件配合下的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为全课又掀起了一个高潮,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动画形象更是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学生课后语文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让课堂飘溢浓浓语文味——《黄鹤楼送别》案例分析 篇10

  设计理念:

  1、由点到面,感悟情感

  2、引导想象,触发情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问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

  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由词入手、初人情感

  过渡: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长江边哪些美景?

  1、出示: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鸱点点、俯临长江、飞檐临空

  2、用心地读读每个词,你看到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3、齐读

  (设计意图:由词入手,渐人文本;美美读词,初人情感。这些都为学生理解文本,走进人物的情感世界做好了铺垫。另外,引导学生读词,说出理解,无疑引导学生读中恩,读中想,有助于后续教学环节的展开。也体现了为学而教的教学理念)

  (二)由点带面、感悟情感

  1、就在这伤感而又美丽的烟花三月,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他们的心情是怎样呢?

  2、从文中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呢?请同学们读2-4小节,画出有关的句子,抓住句子中的词语,甚至是标点,谈谈自己的感受。

  3、学生边默读边勾画

  4、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1)文字投影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写出人物的动作,感受到他们的惜别之情。

  A、他们是在欣赏醉人的春色吗?

  B、古代交通落后,离别容易,相见难,他们一别以后要十年后才得以相见,因此,他们的心情此时是什么样?

  C、谁能读出这样的情感?

  (2)文字投影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从这里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B、哪些词体会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

  C、孟浩然是个怎样的人?学过孟浩然的哪些诗?

  D、引导学生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体现了教学设计从整体人手的理念。另外引导学生抓句子,谈理解,谈感受,使得学生由内而外的表达,扩散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学生的身心,促进了学生的表达,再通过引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引发了读者与诗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学生在读中说,说中品,渐渐地沉浸在“依依惜别”的氛围之中。)

  (三)角色表演、融入情感

  1、谁愿意做做那伤感的李白,如果你真的是他,你认为在我们班谁会是你的知己孟浩然呢?

  2、学生表演并评价

  (设计意图:这里的“演”不是装饰,是为了再现话别情境。拉近古近距离。以“演”促读,以评促读,读中感悟,读中体验,感受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这种“演、评、读”有机结合的方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优化了教学效果。)

  (四)由图想象融化情感

  1、(出示插图)“相见对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你们看,江边这醉人的桃花似乎也收敛了笑容,他们在为这对友人的分手而伤感。

  2、(音乐起)你们看到柳树了吗?你们觉得柳树好像怎么样了?

  3、不忍离别但是终须别呀!李白伫立江边,望着一江春水,不忍离去,此时他会在想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文本中的插图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充分利用这一文本资源,引导学生细观画面,引导学生围绕美景想象,给景以人的灵性,人的情感,起到了强烈的渲染,学生深受感染,融化在离别的忧伤里,欲罢不能。)

  (五)配乐读诗升华情感

  1、多少年过去了,每当我们和亲朋好友离别的时候,依然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出示: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课文学到这儿,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相关诗句的意思。

  3、在这美丽的阳春三月,李自和孟浩然的这段故事成为一段千古佳话,有人把他们之间的故事写成了一首诗。(出示诗让学生配乐朗诵)

  4、希望同学们的友谊也能和李白与盂浩然一样天长地久,如那滔滔的江水永世不绝。

  (设计意图:由乐曲导人,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激发,同时凄婉惆怅的乐曲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带入佳境,学生感伤的情怀随之升腾,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伤感的音乐中学生动情地诵,感伤地读,那伤感的情怀彼此传递,那思念的话语静静地流淌,那感动的真情打动人心直至心灵深处。)

让课堂飘溢浓浓语文味——《黄鹤楼送别》案例分析 篇11

  一、说教材

  《黄鹤楼送别》是国标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5课,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文诗兼美,诗文互照,充满诗情画意,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二、教学对象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通过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来理解、欣赏文本,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出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七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教学训练重点是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想象,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二、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熟读课文。

  下面我着重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了解大意。

  课始,我直接揭示课题,并让学生说说课文的大意。

  (二)诗文对照,初步感知。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与以往课文的不同点,提示学生课文中的有些语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诗,请学生读课文,并动手找一找,划一划。

  2、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请学生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诗句的意思。

  3、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字词的意思后,此时,我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个整体的认识。

  (三)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1、光了解诗意不够,更要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让学生自由读2~~4小节,看看课文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2、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出“依依惜别”这个词语,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看看课文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诗人的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3、结合学生所找句子细细品味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他们都在欣赏美景吗?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感悟到此时两人都无心欣赏美景,都有一种老朋友离去时的难舍难分之情,但他们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2)李白的话:“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从李白的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借助学生搜集的资料,明确能够得到李白这样的大诗人的敬重,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和作品一定非常好的。这个环节培养了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3)孟浩然的话:“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让学生谈谈对“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理解,体会孟浩然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朋友李白。

  以上三句话,在学生感悟之后再通过练读、个别读、齐读等形式充分诗人的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学生能把课文读好,只有建立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这样的读才能做到声情并茂,入情入境。)

  4、学生对诗人的情感有了有层次的理解后,我安排了“表演再现”的过程,让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孟浩然,通过言语与动作、神情来充分表达自己对诗情的理解。

  (学生表演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四)内化积累,巩固深化。

  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背一背古诗,使之成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达到内化积累,因此,我让学生感情背诵,尽情抒发诗人的情感,并及时予以肯定与表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作业

  1、背诵、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离别类的诗词。

让课堂飘溢浓浓语文味——《黄鹤楼送别》案例分析 篇12

  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初步设疑。

  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今天是哪位小老师为我们板书的,请我们的一日之师带领大家读一下课题。谢谢

  2、出示古诗,指名读诗。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李白在黄鹤楼上设宴为好朋友孟浩然饯行。李白目送友人,心情非常激动,吟出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⑴自读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

  ⑵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谈话激趣:下面让我们交流一下……

  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我想通过认真学习课文后,你们的这些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

  4、过渡: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读课文。(自由读)

  2)、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学生动手圈画)

  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

  5、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1)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

  师:“烟花三月”是怎样的三月呢?你从哪里知道的?(幻灯出示画面及第2段内容)

  生:繁花似锦的三月。

  生:鸟语花香的三月。

  生:百花怒放、景色艳丽的三月。

  师:同学们知道吗?自从李白写下这句诗后,原本著名的城市扬州更有名了,一直到今天,尤其到了三月,人们纷纷赶往扬州,欣赏那里的美景。而“烟花三月下扬州”被后人称为“千古丽句”。一起美美地读这句诗。

  二、朗读话别,感悟话别。

  1、过渡: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这藏在心里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让我们一起去目睹那感人的一幕吧!指名读第二小节

  2、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

  3、学生交流,出示句子1: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他们的行为与心情吗?

  (因为他俩都不愿意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⑶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齐读这一句话。

  4、师:离愁别绪在心底,情难启,口难开,可有些话总得说出口,听一听两位大诗人是怎样话别的?

  教师范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师:听完他们的话别,你还能从他们的言语中看出些什么呢?

  生:我看出李白很崇拜,很敬仰孟浩然。

  生:我还能看出孟浩然虽然也很难过,但他比李白年长,所以他试图安慰李白不要太难过。

  生:我也看出孟浩然不愧是李白的兄长和老师,他安慰李白不要太难过。

  师:是呀,洒脱、率直的李白将自己满腔的情感都流溢在句里行间了。拿起笔,读读李白的这番道白,边读边思考,哪里看出他对孟浩然的敬仰,对这次分别的不舍?

  (学生边读边划边感悟与思考。)

  (2)师:(多媒体)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就请您满饮次杯吧!”我从李白言语中对孟浩然一系列的尊称中看出他的敬仰之情。李白称孟浩然为夫子,而我知道,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您的人品,您的诗篇,结识了您,一直把您当作,请您”短短的一段话别,李白竟用了这么多个您,我觉得,他不只是一般的敬仰孟夫子,而是非常的敬仰。

  师:老师现在也很敬仰你,因为你不仅读明白了李白的语言,还将他的内心分析的这样透彻、准确,我觉得你能做李白的半个知音了。真是不简单。其余同学还有高见吗?

  生:“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我知道,李白与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普通朋友。在中国自古就说“长兄若父”,还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李白说孟浩然是自己的兄长和老师,可见,孟浩然在李白心中有多高的地位。

  师:请给他掌声,感谢他用丰富的历史知识解读了李白,解读了课文。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形容他们的关系,孟浩然真是李白的良师益友呀!

  生:“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誉”是指好的名声。李白赞扬孟浩然的才学,诗篇名满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师:李白多么的敬仰孟夫子呀,让我们带着无比敬仰之情,朗读这两句话。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前两句)

  (3)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伤感>。)

  (4)师:生活中突然就要失去一个良师,一个益友,一个兄长,一个知音了,李白能不难过,能不伤神吗?一齐读: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还没分别呢,李白就担心哪天才能再见,就期盼何日才能重逢。足见对于孟浩然的离开,对于这次分别,他是多么的不舍呀!再读: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劝君更尽一杯酒,因为帆船启航,将不见故人。一起读出李白的不舍,读出李白的难过!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5)师:真是兰舟未发已盼君回呀,面对友人的道白,面对故人的深情,孟夫子感动极了,人生能得这样的知己,我还有什么遗憾的呢?他“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但毕竟他比李白年长,他得一面将自己的眷恋之情隐藏,一面安慰好自己的好兄弟。

  (指名读。读孟浩然的话别之语“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师: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这句诗,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吗?

  生:王勃说,世界上有你这样的知己,就算不在一起,远在天涯海角,也像邻居一样的近。

  师:孟浩然引用这句诗,是想向李白表白什么呢?

  生:他要李白知道,真正的朋友,人虽然不在一起,但因为友谊,心能靠的很近。

  生:他要告诉李白:别难过,我们不是永远分开,还会重逢的。

  生:他要告诉李白:我们的友谊不会因为远隔千山万水而受到丝毫的影响。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生:他要李白乐观起来,因为没有今天的分别就没有明天的重逢,今天的分别是为了明天的再见。

  师:是呀,正如他后面讲的,我们的分别只是(生:暂时的)虽然分别了,但友谊却(生:永世不绝)

  师:李白听了友人的话,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心情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生:他会开心起来,是呀,孟兄所言极是,我们不是永别,用不了多久就能再见了,不要那么伤感。

  生:他会想,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呢?心中牵挂就够了。

  师:带着你的理解,用如兄长,似老师一般的口吻,安慰安慰李白。

  (生齐读孟浩然的话别语。)

  5、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师: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也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他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同学们请你们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练一练。。

  (学生自己练习)

  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的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

  开始表演。 (道具:一次性纸杯2只)(一人读提示的话。)

  评一评。

  还有人愿意上台来表演吗?

  三、心随船去,想象内心。

  1、过渡: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终于,孟浩然登上了船,挥手与李白告别,下面我们看第二句诗。指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请同学们读读第四自然段,看看哪些句子可以理解这句诗?

  3、讨论交流,指导朗读。师:“孤帆”指?

  生:一只帆船。

  师:老师有疑问,长江上不仅是沙鸥点点,我觉得一定还白帆片片,而李白的诗中为什么说只有一只帆船呢?

  生:因为李白只凝视着孟浩然乘坐的那只帆船,他全神贯注的只看着那一只载着友人的帆船,其他的都似乎没看到。

  师:“尽”指消失的意思。“唯”、“天际”呢?

  生:是只的意思,天际是天边。

  4、理解“伫立”、“凝视”

  5、师:同学们,你能猜猜此时伫立岸边,举目远眺的李白心里正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吗?

  生:想当初,我们一起吟诗作赋,把酒言欢,携手同游,好不快哉。

  生:想当初,我们秉烛夜谈,同塌共枕,真是形影不离呀。

  生:而如今,我们天各一方,远隔万水千山。

  生:不久后,我们一定还能重逢,孟兄,我还在此地等待您的归来

  6、指导朗读。 师:多么真诚的朋友,多么真挚的友情呀,一齐满含眷恋之情地读:

  (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引读第五自然段。(别时的话语仍在耳边回响,往日一起饮酒作诗的欢快场景一幕幕又在眼前浮现。)

  2、所以: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生齐读)

  3、师:学完李白创作这首送别诗的背景,再看这首诗,相信你一定能轻松而准确地理解它的意思了吧?请同学们与同桌一起将诗的意思完整地说一说。

  五、积累拓展,情感迁移。

  1、过渡:自古多情伤离别,多少文人墨客因离情别绪而留下千古名篇。昨天,老师已让你们收集了一些送别名诗句,谁愿意与大家一起来分享的。

  《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朱大入秦》《芙蓉楼送辛渐》

让课堂飘溢浓浓语文味——《黄鹤楼送别》案例分析 篇13

  [教学目标]

  一、本课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暂时"、"凝视"说话。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本课时教学目标:

  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本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黄鹤楼送别

  2、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这一设计既符合"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条原理:目标控制原理,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依依惜别)

  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

  (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2)配乐范读。

  (3)你喜欢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这样设计以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范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同时让学生自己谈谈"学习这首古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具体体现。]

  3、初步理解诗句:

  (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并划出来。

  (2)读:汇报学习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4)说:谁愿意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课件这样设计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回答具有不可预测性,而我们设计成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加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5)议:互相讨论一下,试着把整首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又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有了第一课时的反复熟读课文,又有了上述三步的诗文对应,再加上这一环节中教者的适当点拔,突破难点可谓是水到渠成。]

  4、师生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

  (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自由读的基础上一生读。

  b.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c.评读激励,再读。

  d.小结:体会"依依惜别"。

  (2)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a.生读中说体会(结合板书:友谊永不绝)

  b.体会"依依惜别"。

  [(1)、(2)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顺序不固定]

  [这两句的出示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使得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从而使教师从黑板、粉笔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拓更广阔的教学领域。同时我认为这一设计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3)谁愿意分角色读,请一对好朋友读。分角色表演。

  (4)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品读谈体会。

  [这样设计既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感悟,体会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以"角色表演"这一特定形式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实践性活动。]

  3、感悟三、四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语句。

  (1)读:个别读。

  (2)看:课件:李白送别情景的动画场面。

  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这一课件的设计符合媒体组合教学多感官配合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这一课件的设计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延伸功能,向学生提供了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现象与过程,加深了学生对"依依惜别"之情的感悟。]

  (3)悟:

  a.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指导"凝视"说话)并在说说感受的基础上再读这一句。

  b.提问:能谈谈你读得好的经验吗?

  c.配乐朗读,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4)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拔学生品读。

  [2、3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习顺序不固定]

  [综观这四步的教学,既展示了媒体组合教学的优化功能,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调节了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学生感悟,突出了教学重点。可谓是一箭三雕。]

  4、师生小结: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1、让我们将"依依惜别"之情带入全诗的朗读之中。

  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学生挑战朗读,读得好的老师给配上音乐。

  2、谁能尽快背下来,需要准备一下吗?

  3、师生小结: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为了贯彻落实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升华理解,通过背诵把"依依惜别"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并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五、自我总结,拓展延伸。

  1、读:动画配合分角色朗读全文:叙述部分、李白、孟浩然、诗句。

  你们愿意读哪儿就挑哪儿的读,剩下的我读。(配乐)

  2、问:(小博士提问):同学们现在谁愿意告诉大家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3、练:(小博士挑战):同学们,我这儿有一项以小组开展的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阅读专题(1):阅读描写送别情景的古诗,

  阅读专题(2):阅读大诗人李白写的诗,我准备……,你准备怎么做呢?

  [这样设计既体现了师生民主合作的理念,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还贯彻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有利于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课件配合下的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为全课又掀起了一个高潮,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动画形象更是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学生课后语文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让课堂飘溢浓浓语文味——《黄鹤楼送别》案例分析 篇14

  (一)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以“文包诗”的形式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创作情境。课文以饱满的情感、如诗的语言,描绘了大诗人李白在长江边送别好友孟浩然的感人场景。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所以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感受友情的可贵;

  4、学习理解表示“看”的词语,并积累运用。

  教学重难点:

  文中字里行间处处饱含着诗人浓浓的惜别之情,但因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缺乏这样的生活经验,不易于体会这种情感,只有指导他们去学习课文,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句品读、体会。因此我把“品读关键词句、想象送别的情景, 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作为教学的重难点。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示目标

  1、首先复习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问: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要学生说清楚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2、找出文章中最能表达他们心情的词语——“依依惜别”,顺势导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句、想象送别的情景, 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

  (二)略读课文,聚焦惜别

  这个环节中出示一个学习单,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词语和句子,并写好阅读感受,然后在自己写好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内交流,最后用朗读来体现依依惜别。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的方法,有一定的默读速度,能通过自己的个性阅读来理解、欣赏文本,获得正确的情感、审美体验。能抓住关键词体会情感,具有一定的品读能力。但有些孩子存在羞涩心理,即使思考了,怕出错而不敢或不主动发言,因此会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不够高。所以,我尽量地给他们搭建一个四人小组合作地平台,让他们自己有了一个静思默想的过程之后再在小组内充分地交流,这样,学生就有感受而谈。

  三、细读课文,感受惜别

  如:

  句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在体会这个句子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一个字“藏”,藏的是什么?然后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藏,问问学生,你现在就是是李白,为什么要把这种情感藏?孟浩然又为什么而藏?理解之后,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把这句话读好了。

  句2、“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在体会李白的话时我也同样让学生找出体会深刻的词语来谈自己的理解。如“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体会不舍;因为这句话不仅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不舍,还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因此我又引导学生找出体现诗人敬仰友人的关键词:“夫子、您、兄长、老师、请”等。并通过多次引读来让学生读出敬仰与不舍的情感。除了敬仰之情还有赞美之情,赞美“诗篇誉满天下”,“人品”令人敬仰,在这里补充介绍梦孟浩然的《春晓》以及李白的《赠孟浩然》,让学生借助注释了解他的这种抛弃荣华富贵、不为名利的人品。而孟浩然说的话在我的引导下启发学生理解,抓住王勃的这句诗,最后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在读中体会情感。

  句3、“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

  在品读这句话时,我主要由问题:此时的李白在做什么?来引出“伫立”“凝视”“依然”进行理解体会李白的恋恋不舍。由此引入关于“看”的词语的训练。为了让学生积累更多表示不同的方式或角度的“看”的词,我让学生说完后记下来。又为了能让学生学会运用 “看”的词,我设计了选词填空的习题来加强训练运用。这样让知识落实得更到位,达到巩固内化的作用,做到有效教学。

  最后在这个环节进行了课文的补白、拓展练笔,及训练学生的想象写作能力,又能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加深情感的熏陶。

  总之在品读的过程中我围绕着中心问题:“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体现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来引导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通过让学生指名读、练读、齐读、引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使学生能够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能达到情感的共鸣。

  (四)精读课文,升华情感

  体会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后,顺理成章的引出古诗。本文是一篇“文包诗”,我告诉学生本文“文包诗”的写作特点,文是诗的诠释,诗是文的精华,再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与诗句相对应得句子,画出来,读一读,这样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整体的认识。

  (五)当堂检测,信息反馈

  1、诵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在充分感悟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意思后,我让学生练习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学生自然能读出诗的韵味、诗的情感。同时,学生的激情已经很好地调动起来了,背诵这首诗也就成了水到渠成。

  2、展示几首送别诗让学生选取其中的进行朗诵。

  关于送别的诗有很多,由课内的送别诗引出课外的送别诗,这样可以让课堂知识得到延伸,扩大课堂的信息量,又能学生充实知识。

  3、作业布置:

  选其中的一首送别诗,学着课文编一个小故事。请你们的老师办一个“送别”赛诗会,看谁的故事编得精彩!

让课堂飘溢浓浓语文味——《黄鹤楼送别》案例分析 篇15

  作者:陆凤娟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98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

  作者 陆凤娟

  设计理念:阅读的过程是将学生置身于课文情境的体验过程,语文教学理应创设适合学生想像、体验、感悟的学习情境,以促进学生与文中人物对话,并催生出学生自己的独特感悟。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  文、诗对照阅读,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3、  品读文、诗,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1、  诗文对照, 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2、  在品读中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教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25课,了解了课文大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齐读课题。

  2、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板书:李  白     孟浩然

  二、整体入手,观照全文

  1、  教师:让我们跟随李白和孟浩然一起去黄鹤楼,去看看两位友人送别的情景。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语言描绘的情景,你能从课文中看到哪些图景?

  2、交流:美景图     话别图     目送图

  三、品读1、2自然段(美景图)

  1、  教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看到了美景图?

  2、  学生交流语句:出示美景图

  3、  引导学生感受到:暮春三月,黄鹤楼的景色十分迷人。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蓝天、白云,江上美景

  4、  教师:如此美景,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啊!两位即将要分别的友人此时的心情如何呢?自己读读第二小节中描写两位友人的句子,仔细地去体会体会。

  5、  学生交流,你体会到什么?

  ▲“藏”   一个“藏”字你品出点什么深意了吗?为什么要藏起来?(不想让离别来得太早)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感情深,依依不舍)

  ▲他们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他们真的是像游人一样在欣赏美景吗?

  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到:他们不会像其他游人一样尽心地欣赏美景,只是借赏景掩盖自己心中的惜别之情,想让这离别的时刻来得晚一点。

  6、教师小结板书:这真是   满目美景无心赏

  过渡:刚才同学们一边读课文的语言文字,一边想象那情境,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那你从课文的哪里看到了饮酒话别图?(课文的第3小节)

  四、品读第3自然段(话别图)

  1、  出示图片:自读第3自然段,你能从他们的话别中感受到什么?

  2、  出示句子李白的话  

  (1)指名读   你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1)       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令人敬仰、当作兄长和老师)

  (2)       “人品” (人的品格、品德)    补充资料介绍有关孟浩然的一些材料

  (3)       “誉满天下”?(名誉满天下,得到天下人的赞美)

  补充资料唐朝大诗人杜甫赞誉:句句清诗堪可传  (可见在当时真的是誉满天下)

  你知道孟浩然的哪些诗篇?指名背诵一二首。

  ▲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难舍)之情

  (1)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不知何日才能再想见(还没有分别就已经想再见面,可见难舍,可见情深)

  满饮此杯(这满满一杯装着的仅仅是酒吗?你仔细体会体会。更装着深深的情。李白借酒表达对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对孟浩然的感情就像这杯中的酒一样,满满的)

  (2)指导朗读,读好语句(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3、出示句子孟浩然的话  

  (1)指名读   你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劝慰之情

  (1)       从哪里感受到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     知道这诗句出自哪一首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插入链接了解诗句出处意思

  (3)       孟浩然想借王勃的诗句告诉李白什么呢?

  ▲深厚的友情 

  (1)       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2)       交流(友谊……永世不绝)

  (3)指导朗读句子

  4、教师总结板书:这真是  依依话别见真情 

  5、同桌分角色朗读

  6、分角色齐读

  五、品读第4自然段(目送图)

  1、  你是从课文中的哪里看到了目送图?(第4小节)

  2、  出示图片:自己读读课文的第四小节,从目送图你体会到了什么?在关键的词语下圈圈画画

  3、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体会:

  深情,难舍(依然、伫立、凝视)

  李白此时的心情怎样?(心情失落,忧伤,难过)

  4、指名读——齐读第四小节

  5、教师:友人登船远去了,岸上只留下了李白孤孤单单的一个人了,望着浩浩荡荡流向天边的一江春水,李白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6、出示图片:他想到了——孟浩然对自己师长般教导的情景;

  他想到了——与孟浩然饮酒对诗的情景;

  ……

  引导想像说话

  教师过渡:想到这儿,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

  六、品读第五自然段

  1、出示图片:听录音诵读古诗  

  2、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3、教师:学到这儿,你有没有发现这首古诗与课文的关系

  (课文就是以一个小故事的形式展现了这首诗的情境,课文中的有些语句可以解释诗句的意思)

  4、诗、文对照起来读读,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解释这首诗?

  5、指名说说  再指名说说

  6、教师:诗句中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7、质疑:“孤帆”  江面那么大,不可能只有孟浩然乘坐的一艘船,为什么说“孤帆”?

  8、教师小结板书:   心里所想的只有孟浩然,所以眼中所见的也就只有孟浩然

  真是  千帆过尽皆不见,心中唯有孟夫子

  9、感情朗读古诗  教师:诗人把自己的深情和当时的心境都融进了这首古诗,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古诗,读出诗人的深情,读出诗人的心境。

  七、课外拓展

  1、  在古诗中像这样反映朋友离别的诗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2、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送别诗。

  3、  推荐阅读《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转载自陆凤娟的博客

让课堂飘溢浓浓语文味——《黄鹤楼送别》案例分析 篇16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结合课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绿线中的只识不写)。

  3、通过诗文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和诗句表达的意思,体会诗人和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诗文。

  2、领悟诗文深邃的意境;感受朋友间的深情。

  3、抓住诗文的空白进行想象。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预习:自学字词;读通课文;简单批注;提出问题。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投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朗读(师生互动)。

  3、说说诗句大意。(教师简评:说得不好不要紧,让我们一起学完了《黄鹤楼送别》一文,我相信大家不但会理解诗意,而且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4、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分步板书:①板书“黄鹤楼”,介绍有关地理位置及历史;②板书“送别”,理解意思;③读题,指导读出“别”味。)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分节读课文。(教师视具体情况加以指导)

  2、结合课题,理解课文大意:

  谁送?送谁?(板书:李白、孟浩然)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速读第一自然段(30秒)。

  2、合上书本,看谁了解的信息多?(汇报、交流。)

  时间:暮春三月;地点:长江边的黄鹤楼;人物:李白、孟浩然;事件:饯行(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3、以读促悟。(读出暮春三月的美;读出将要惜“别”的情。)

  四、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过渡:两位大诗人,一对好朋友就要分手了,①他们的心情怎样?②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默读2、3自然段。

  2、讨论:

  ①“……,一会儿……,一会儿……,……”(不去触动,依依惜别)

  ②李白的语言;(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何日再见、满饮此杯等)

  ③孟浩然的语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暂时、永世不绝等)

  (以上三句话由多媒体出示,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语,并作简要板书,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和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3、你就是李白,你就是孟浩然会说些什么?(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因为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话别”场面谁也不清楚,编写教材的人也是想象的,学生也可以尝试。)(这一环节的训练比理解原文更重要)

  五、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过渡: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教师引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学生跟读后文)

  1、多媒体出示:“友人登上了船。……流向天边……”

  (在这段话中,最能反映李白惜别之情的有哪些词?)

  (“伫立、凝视”,这两个词表面看起来如雕塑一般,但是透过这种“平静”,我们可以看到李白的内心怎样?)

  (反复朗读,想象意境,加深感悟。)

  过渡:李白终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写下了这一脍炙人口的诗篇——

  2、多媒体投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朗读。

  3、说诗句意思。

  4、朗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师指导要到位)

  六、拓展:

  课文从孟浩然登船之后就没有再写到他,假如你是孟浩然会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呢?(讨论,由学生想象关于孟浩然别李白后的内容,并且完成板书。)(抓住诗文的空白进行想象)

  七、学生质疑:(视质疑内容,随机而定,教师也可适当提问。)

  八、小结:(略)

  九、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小练笔:孟浩然别李白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 6:5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