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黄鹤楼送别 教案 |
范文 | 黄鹤楼送别 教案(精选12篇) 黄鹤楼送别 教案 篇1教学内容:25、黄鹤楼送别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3、品读诗文,体会诗文的意境和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重点:1、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2、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感受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难点: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感受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轻轻走入离别之境。 1、(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5课,一起读。相见时难别亦难。再读 2、课文写的是谁送谁?(板书:李白、孟浩然) 3、过渡:是的,送别是一艘小小的船,载着无尽的思念;送别是一杯满满的酒,盛着浓浓的情谊。 二、扣文眼,初步感受惜别之情。 1、一对风流潇洒的诗人即将分别,此时此刻、此地此景,他们的心情如何? 轻轻地打开书,快速浏览全文,找找哪个词最能表达他们此刻的心情? 板书:依依惜别 (是的,学习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2、依依惜别就是说他们?(不忍分别,难舍难分) 谁能用朗读让大家感受到这个词的意思?指名读,齐读 3、过渡: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感受这份浓浓的离情别意。 三、品语言,深层理解深厚情谊。 1、谁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2、看大屏幕,一起读一读红色的字(藏) 3、藏的是什么?既然是藏,他们愿意让对方知道吗?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有意、一会儿……一会儿……) 4、“一会儿……一会儿……”也就是说他们不是在欣赏风景,只是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感情。 5、小结:是的,此时离别是他们心中最柔弱的情弦,谁也不想触动,只好把这份离别之情藏在心底,越藏越深,一个“藏”字包含了那么深厚的情谊呀,谁能读出这份情谊?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6、同学们,若在平日,李白和孟浩然会在黄鹤楼上干什么? 7、小结:饮酒、吟诗、赏景,多么潇洒、多么惬意。而今天,他们就要分别了,真是眼前有景无心赏,惜别之情心里藏啊,谁再来读读,读出这份离别之情。 8、不忍别终须别,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出示李白的话 谁来读 9、离别之言,情真意切。自由读读李白的话,你能从中读出哪些感情?(很多同 学都有了收获,不要着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次默读,用心触摸每个字词,你会有更多的体会、更多的收获,用笔在你体会深的字词下点上着重号。) 10、会读书的同学能从人物的语言读进人物的心里,不仅读懂李白的话,更能读懂李白的心,谁来说说从李白的这段话中你读出了哪些情感? (1)交流:六个“您”看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2)其他同学从哪看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3)“夫子”是古代对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从“夫子”这样一个称呼中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4)“兄长和老师” 同学们,孟浩然比李白年长12岁,就在今天送别的五年之前,也就是 出示:公元725年,李白乘船来到襄阳,带着自己的诗特地去拜访孟浩然。孟浩然 对李白的诗大加赞赏,并留他住了10多日,热情款待,两人一起饮酒吟诗,游山玩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因此,在李白心中,孟浩然就是他的 兄长,就是他的 老师。 谁能读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11、李白如此敬仰孟浩然,他敬仰孟浩然的什么呢?(诗篇、人品) (1)孟浩然,是唐代最早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他写了很多好诗,其中有一首叫《春晓》,从几岁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几乎人人都能吟诵,谁来背一背? 像这样的诗还有很多,诗圣杜甫这样评价孟浩然的诗。 出示、生读:清诗句句尽堪传。——杜甫 “清诗句句尽堪传。”是说孟浩然的诗清新优美,每一句都值得千古流传,这就叫“清诗句句尽堪传。”(生读) 因此,李白说(生读)“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2)李白不仅敬仰孟浩然的才华,更敬仰他的人品。 李白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来赞美他的人品,谁来读一读? 出示: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选自《赠孟浩然》 风流:胸怀磊落,飘逸洒脱。 弃轩冕:抛弃荣华富贵,远离官场,不羡权贵。 卧松云:卧于松下云间,远离世俗,淡泊名利。 看一看上面的注释,能读懂李白敬仰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吗? 师引:李白说,孟夫子啊,我特别敬爱您,因为您胸怀……,飘逸……;因为您抛弃了……;因为您只愿……。 (3)就是这样一个风流潇洒、不羡权贵的孟浩然,怎能不让李白深深地敬仰呢?(齐读) 12、其实,我们大家知道李白何尝不是一样的风流潇洒、不羡权贵,因此,李白和孟浩然不仅是朋友,用王渤诗里的一个词,他们更是心灵相同、志同道合的(生说)“知己”。 13、假如你就是李白,面对这个即将离去的兄长、老师、知己,真诚地表达出你的敬仰之情吧,谁来读“孟夫子,……此杯吧。” 谁还想读? 14、我们从这段话中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还能读出什么?(李白不忍孟浩然离去) 从哪体会到?(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能说说你的体会吗? 15、同学们,在交通落后的古代和交通便利的现代大不一样,今天我们分别了,也许明天就能再见面,而在交通极其落后的古代,这一别,也许…… 谁再读读李白的最后一句话? 师范读,再齐读。 16、同学们,这杯中盛的仅仅是满满的酒吗?(深深的情谊、深情的留恋) 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深情地读“孟夫子,……” 17、同学们,你们就是李白,轻轻地站起来,举起你的酒杯(提醒学生要用两只手、举高一点)举好你的酒杯,面对着你深深敬仰的兄长、老师、知己,你会深情地说(齐读) 18、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齐读) 出示:“王渤说得好……” 孟浩然引用王渤的诗,言下之意是什么?他想对李白说什么呢? 师小结:所以今天的分别不必太伤感。 19、其实,孟浩然又何尝忍心与他的好友分别,但作为兄长,此时更多的是在?(宽慰) 你就是孟浩然,宽慰一下你的兄弟,读“王渤说得好……” 20、好一个永世不绝,我们除了读出宽慰,还读出什么? “永世不绝”既是写这长江之水,更是在说?(指名读) 21、好一个永世不绝,同学们渐渐走进了诗人的心里,现在,这边的同学就是李白,这边的同学就是孟浩然,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再一次感受这份浓浓的离情别意。(配乐,出示挂图) 四、巧对白,真切体验依依别情。 1、音乐继续,师范读第4节,谁能像老师这样来读读第四自然段? 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伫立吗?(长时间地站立) 3、李白伫立在江边干什么呢?是在远眺江上美景吗?是在仰望蓝天白云吗?那么 他在干什么?(用上凝视) 一直伫立到什么时候?他还依然? 4、李白对孟浩然的情就在这久久伫立的身影中,就在默默凝视的目光中,(配乐)同学们,你们就是岸边的李白,面对着浩荡的江水,你的心情一定会像浩荡的江水波澜起伏,此时此刻,你回想起那些美好的画面,又有哪些话要对你的好友倾诉呢?把你想到的话写在书上,只写几个关键词,便于你待会更好地表达。 5、岸边杨柳依依,李白望着孟浩然的船渐渐远去,心里默默地说(指名说) 孟浩然的船越走越远,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默默地说? 孟浩然的船越走越远,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默默地说? 五、吟诗句,再次回味离情别意。 1、烟花含情,孤帆载情,滔滔江水载走了友人,也载走了李白满腔的思念,李白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出示古诗),师读,学生跟上。 2、学到这,这首诗的意思懂了吗?老师考考大家。 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是什么意思?孤帆呢?几只船? 老师忽然产生了疑问,长江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江面宽阔,难道真的只有孟浩然乘坐的一只船吗?那李白为什么说“孤帆”呢? 他看到其他船了吗?过竞千帆均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 一个“孤”字就像诗的眼睛,向我们传达了诗人对好友的一片深情。 让我们再来深情地读一读(配乐) 3、在这烟花三月,李白送别自己的好友去了美丽的扬州,李白多么想与他的好友一同前往啊,面对这滔滔的江水,他再次深情地吟诵道(齐背) 六、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楼空。但黄鹤楼见证了这么一场千古送别,留下一段千古绝唱,吸引无数后人登楼远眺,浮想联翩。同学们,假如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面对这滔滔的江水,飞翔的沙鸥,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两个人——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一首诗——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地吟诵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吟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七、作业。 1.课后继续品读课文,摘录感受最深的句子。 2. 搜集送别诗,小组内交流。 板书: 25、黄鹤楼送别 李白 孟浩然 依依惜别 黄鹤楼送别 教案 篇2一、说教材 《黄鹤楼送别》是国标本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走进名著”里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文包诗。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熟读课文,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读文、诗,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別的深情。教学重点:鉴于本课文包诗的特殊文体,在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教学难点:感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学时,我把指导朗读和启发想象贯穿于全过程。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采取朗读感悟、启发想象、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语文课的开放性。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三、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主要以“自主读书、合作探究、朗读感悟”为主。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学习、积累、感悟语言。教学时,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尝试读、分角色读、自我展示读、师生合作读、分组读、赛读、配乐读、整体诵读”等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语言,想象情境,使学生不但能从读中领悟课文的情境和主要内容,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合作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中心情感“依依惜别 1、继续学习第25课《黄鹤楼送别》,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通过描写两个好朋友的送别经过来表现两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课文来细细体味。设计意图:教学第一个环节就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体现了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的理念。 (二)学习1、2小节,品味“赏景藏情” 1、哪个句子写出了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他们赏的是怎样的景呢? “烟花三月”的景象虽美,两位好朋友却无心欣赏。抓住“藏”体会。 齐读这句话,感受一下两人别样的深情。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藏”,引导学生先读到文字的里面,再读到文字的背后,同时还辐射出对烟花三月”的理解,为后面理解古诗埋下了伏笔。 (三)学习第3小节,品读“对话寄情” 1、读了两个人临别前的这番对话,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两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人物对话对人物情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正是对话描写的魅力所在! 2、让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这段对话,体会一下两人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内心情意的。男女分读。 设计意图:人物对话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李白与孟浩然话中的情和意,都是通过学生抓住“依依惜别”的中心情感自读自悟得出的。在此同时,还渗透了对话描写的表达方法指导。 (四)学习4、5小节,体味“吟诗抒情” 1、俗话说得好,“送君干里,终有一别”!你能通过朗读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吗? 想象说话: 岸边杨柳依依,好像;江上沙鸥点点,好像。虽然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尽头,只能看到江春水流向天边,但是李白依然位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好像在想。再指名说。 此时此刻,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这首送别诗是一首名诗,而且是一首怎样的名诗?什么叫脍炙人口”呢? 3、品出了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原因,再来读它,肯定会更有味道。配乐,指名读,齐读。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古往今来,很多大诗人创作了著名的送别诗。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收集几首,然后挑选其中的一首,也去查找一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由来,下节习作课,我们尝试把它改写成像《黄鹤楼送別》这样的文包诗。 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课文思路、教学思路、学生的学习思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在板书中,我的板书设计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引导、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便于学生理解,起到了深化主题,回顾中心的作用,也为背诵有困难的学生理清了思路。 黄鹤楼送别 教案 篇3教学要求: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初步设疑: ⒈课文讲了谁在什么时候,为谁送别呢?(板书:李白 孟浩然) ⒉根据回答出示并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吟出这样一首诗 ⒊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⑴自读古诗,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⑵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 谈话激趣: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你就明白了。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 二、精读课文,引导探究。 ㈠学习第二自然段。 ⒈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黄鹤楼的句子。 ⒉课件出示图片。看图,说说你觉得黄鹤楼怎么样? ⒊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读读课文,体会一下。 ⒋学生交流(板书 :依依惜别之情),出示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引读: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生接读)。(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生接读) ⑶指导朗读这句话。(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㈡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⒈出示句子: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⑴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⑵交流。(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⑶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⑷交流。(指导: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⑸指导朗读。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演演李白)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⒉根据回答再出示句子: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⑴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⑵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在课文中就是指生读(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⑶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⑷指导朗读(那我们自由读读这段话)。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演演孟浩然) ⒊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 ⑴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指导:注意他们的动作,读熟他们的语言,把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 ⑵指名表演。 ㈢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⒈引读第四小节。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孟浩然(友人)(生接读)。他坐的船(白帆)(生接读)。李白(生接读)。 ⒉出示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⑴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⑵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他会想些什么呢?(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⑷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 ⒊齐读第四节。 过渡:但是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㈣、学习第五自然段: ⑴出示并齐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⑵什么叫脍炙人口? 三、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⒈指名交流: 李白把孟浩然送走了,你们的问题也解决不少了。说说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⒉李白把这么多的离情别绪浓缩在这首诗里,后来这首诗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你知道什么叫脍炙人口? ⒊师生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小结并布置作业 : 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深情厚谊,回去请同学们摘录感受最深的句子。 黄鹤楼送别 教案 篇4一、说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情势,即以一个活泼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育学生接洽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绪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二、说学习目标: 根据苏教版“文包诗”这一类文章的特色,以及学生的认知程度,我拟订如下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我能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说学习重难点: 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说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色和学生身心发展特色,遵守“积极领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自动学习、发明学习、前后接洽、读中感悟、角色体验,从而真正学习此类文章的根本学法。 五、说教学思路: 预习反馈: 1、小组内交流课外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的资料。 2、小组讨论思考题,感受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3、指名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试着讨论诗句的意思。合作探究: 1、了解古诗创作的时间、地点等时代背景。 (1)“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从哪里知道的? 【学习建议:抓住“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等词想象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美丽春景。】 (2)你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吗? (3)在美丽的春景中,老朋友要分离了,也许以后再也见不着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李白心想: 孟浩然心想: 【学习建议:通过“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等词感受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指导朗读(可以结合人物的动作)。 (5)理解几个关于“看”的词语的意思的差别:仰望远眺凝视我还能再说几个含有“看”的意思的词语: 2、理解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意思。 (1)练习朗读。 (2)图文对照,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习建议:理解诗句的意思时,先在文中画出诗歌中写到的情景,用“文”、“诗“对照来理解诗意。】 (3)通过学习,我理解了下列词语及句子的意思: 故人: 西辞: 碧空尽: 唯见: 烟花三月下扬州: (4)比较句子,体会李白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A、李白站立在长江边,眺望着远方。 B、李白依然伫立在长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你喜欢哪一句话?为什么? 【学习建议:“伫立”是长时间地站立,“凝视”是专注地看,体现出李白对朋友的万般深情。省略号则表现出李白的惆怅和不尽的思念。】 (5)练习朗读,读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当堂检测: 1、默写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2、这是一篇“文包诗”,前三段写李白在黄鹤楼的情景,后两个自然段写李白在江边,触景生情,吟诗抒情,抒发了朋友们之情。知识积累: 关于送别的古诗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进一怀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黄鹤楼送别 教案 篇5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通过对具体的词语的理解,对语言的品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利用课文中的语句理解诗意; 3、在对诗文的反复有感情的朗读揣摩中,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感情,体会两人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1、利用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 2、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感情,体会两人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突破重点的方式: 1、以诗统领全篇课文的解读(从诗入、在理解诗中读、从诗出、以诗结); 2、以“送别”为文本的结构线,把握住文本的结构脉络(谁送谁?在何时何地送?怎样送?) 3、以“依依惜别”为文本中蕴含的情感线,紧扣感悟、体会两人的深厚友谊。 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准备李白、孟浩然的诗,表示离别的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李白、孟浩然的深厚友谊; 2、诗文对照初步整体感诗的意蕴,理解时的一、二两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咱们认识吗?但是,昨天晚上我却在想着你们,知道为什么吗?那我们马上要一起学习那一课,知道了吧。 (相机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空、读题、简介黄鹤楼) 昨晚预习了课文读了几篇?预习了,又读了书,可不能白读,敢试一试,挑战一下自己读后的效果吗?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读, 点出两个生字:孟唯 (整体感知诗的类别特点——送别诗、押韵公正、脍炙人口……适时点评,了解学生目前对文本已有感知状况,并作出相机调整。) 二、利用学生对文包诗的已知学法,引导学生自学课文。 1、这首诗与课文内容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样的课文以前学过吗?要想把这类课文中的古诗意思读懂,是什么方法? 2、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的生字词自学情况。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读课文,老师和其他听的同学点评。 (2)适时解决每段中的生字读音及意思。重点词语点拨: 饯(jian)行:根据偏旁理解“饯”;结(jíe)识;暂(zan)时友谊(yi) 伫(zhu)立;按捺(na)不住:换词“控制不住”;脍(kui)炙(zhi)人口:好的文章大家都喜欢读。 (3)出示课文中的插图1请同学们用书中的词描述图中的景物,带着理解读出词中意味: 用图理解:“暮春三月”“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利用图理清“暮春三月”与“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关系; 利用图词结合,整体概括全文大意。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江边江上景物——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人物事情——伫立、凝视、孤帆、依依惜别。 3、再读古诗,说诗意。 三、精读一、二两自然段,一名楼相送的真心,深入理解古诗前两句。 过渡:理解了大概意思还不够,诗得细细咀嚼带能真正体会其中的味道。 1、出示古诗前两句,请同学读试着用书中的语句来理解诗意。 重点提示: (1)看图和读课文第三段中的“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理解“西辞”、“下扬州”; (2)读课文第一段“理解“烟花三月” 烟”——烟雾迷蒙;“花”——繁花似锦。 (3)连起来说两句诗的意思,然后再读这两句。 过渡:就这样从表面看着两句的意思已经明白了,我们感到了春天的美丽,与好朋友在此美景中赏玩,应该是件快乐的事,他们真得很快了吗? 2、出示第二自然段,请同学们读,说自己的感受。 重点提示: (1)“一会儿……一会儿……”(两人心都不在赏景上,让学生揣摩此时此刻李白和孟浩然藏在心中话语、感受,相机点出“依依惜别”的意思。读出这种感情。) (2)再读前两句古诗,读出诗中隐含着的感情。 (女生读课文内容,男生读古诗句) 3、激发探究:李白为何选择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 (1)联系前面的介绍,激发学生体会“名楼送名士”对朋友的尊敬、感情深厚的真心表示,用心良苦; (2)再读古诗,深入体会诗的意蕴。 板书:名楼——真心相送 黄鹤楼送别 教案 篇6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品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ppt课件 四、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长亭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 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 你们说得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1.学生自学课文。 2.读词理解:饯行、伫立、凌空、远眺、按捺不住,脍炙人口 你理解了哪些词? 3.看图理解:飞檐凌空、俯临长江 4.指名读课文,说说每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5.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用一二句话概括一下) 6.选一段你读得最好的读给同桌听,相互点评。 7.读了这篇课文,你突出的感受是什么? (三)指导写字。 (四)作业:抄写词语,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能通过诗文对照、图文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表演等形式朗读体味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 2.分组合作表演李白与孟浩然话别的情景。 三、教学过程 导入 (一)课前音乐:《烟花三月》 ( 课件:首页) 静静地聆听,你听出什么来了? (二)读诵《送别诗》,导入课文,渲染气氛。 1.师:课前老师让你们搜集送别的诗,我们来读读这些诗,你熟悉吗?(课件播放画面。) 2.师: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内心的伤感,有踏歌相送,有折柳相送,有把酒相送。是啊,不一样的送别,但是萦绕在心头的离愁却是一样的。今天,就让我跟随李白,登上高高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大诗人孟浩然吧。 3.指名读题《黄鹤楼送别》。 4.师点拨:黄鹤楼是他们友谊的见证,两位诗人曾在这里谈诗篇,谈人生,现在,朋友即将远去,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想想应该怎样读题,再读题。 新授 (一)学习课文一、二节 1.出示课件春景图(四幅连放后定格) 两位友人在暮春三月里就要分别了,说起三月,你能想到哪些词语呢?(多媒体示画面,画面定格后交流。) 师:烟花三月的景色是迷人的,是多姿多彩的,可是两位友人有心去欣赏吗?读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课文里哪些词句告诉你的? 2.课件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点拨::“仰望”是什么意思? “远眺”什么意思?在这即将分别的时刻,他们真有闲情逸致观赏风景吗? 藏:两位诗人都心照不宣,他们两个谁都不愿也不忍去谈及这一触即发的依依惜别之情,只有这样才能抑制住夺眶而出的泪水,只有这样才抑制住内心深处的那份伤感。 指名读1、2节,体会深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课件示第1至第2自然段,配上音乐。 评价:这次你真的走进了李白的心里。 这种情感能藏得深些,更深些吗? (二)学习课文第3节。 1.过渡: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 2.课件出示: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自读,你读读李白的话,你能读懂,他想表达什么意思,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点拨:表达敬仰之情,离别之情 夫子——(古时候对学者的尊称) 兄长和老师——孟浩然大李白12岁,他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他和李白结下了忘年交。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他26时结交孟浩然,此时孟浩然已经诗名满天下了。所以李白称兄长和老师。 连用了几个“您”,李白敬重孟浩然的人品,他不愿给皇帝当剥削百姓的官,宁愿在田园里种菜,李白曾写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诗句。 指名读,读出敬仰之情。评价:我听出了你的敬意。 除了敬仰,李白还想表达什么感情?(离别之情) 满饮此杯:看来深深的的惜别情不仅藏在心底,还藏在充满敬意的话语中和盛满真情的酒中。 3.课件出示句子: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点拨:孟浩然又是如何表达这份情意的?(作为兄长和老师,在这儿更多表现的是劝慰,虽然暂时分别了,但不必难过,不必伤感,我们之间的友谊地久天长,不会因离别而褪色、消失。) 理解“永世不绝”“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4.学生交流,随时指导朗读。 5.道不完离别情,说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记在我们的心中。(同桌或找上你的朋友,朗读这对话,也可以发挥你自己的想象,加上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练练。) 6.指名一组学生上台表演。配上音乐《阳关三叠》。 (三)品读课文第4、5节,诗文对照。 过渡:多么感人的场面啊!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需别。 1.出示课件: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2.引读课文第4节。看岸边……,江上……,友人……。 3.这时李白又有什么表现?齐读下面的话。点出“伫立、凝视” “伫立“是什么意思?“凝视”是什么意思?从这两个动作你读懂些什么? 4.这里的“凝视”能不能用前面的“仰望”或“远眺”来换呢?为什么? (蓝天在上,白云悠悠,用“仰望”;江上景色,依稀可辨,用“远眺”,目送船帆,直至消失,依依不舍,用“凝视”) 5.过渡:目送着孤帆远去,这时李会想些什么呢? 6.(配上音乐引读)友人的船渐渐远去,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边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 小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 7.迷蒙的烟雾系不住过往的飞鸥,往日的情意依然荡漾在心头,李白试图翻捡着对过去的美好回忆,试图捕捉淋漓尽致的词句来表达,可是这一季枝枝叶叶都是离情,丝丝缕缕都是别绪。想到这,李白再出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时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凌》 出示课件6,配乐范读古诗。指名读。 评价:你是李白的知音,我听出了你的孤独和落寞。 能用你的目光留住船帆,让它慢些,再慢些。让你的感情浓些,再浓些。 用你的目光追随友人的白帆而去,让情思拉得长些,再长些。 读得真好,我听出来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8.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 9.找一找,文中哪些语句和这首诗是对应的?“下扬州”怎么理解?(多媒体示) 10.老师有一个问题,刚才在文中是“白帆“,而到了诗中怎么就成了“孤帆”了,难道长江之上,就这一只船吗? 孤:体会小船的孤孤单单,诗人感到孤独寂寞。 11.真可谓是字字皆有意,字字皆含情,像这样的词在这首诗里还有很多,同学们不妨试着自己去品品。 12.让我们怀着与李白一样的心情,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诗。 这首诗跨越千古,至今为大家吟咏,真是脍炙人口。当代著名音乐人陈小奇把这首诗演绎成了一首词,并谱了曲,歌名叫《烟花三月》(多媒体放音乐) 总结 千金易得,知己难觅。希望同学们珍惜朋友间的友谊。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教学重点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难点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教学过程 (一)听写。 结识 凝视 仰望 誉满天下 一饮而尽 友谊 暂时 按捺不住 (二)将词语补充完整,并查字典解释词语的意思。 烟雾迷( ): 繁花( )锦: 依依( )别: 飞檐凌( ): (三)选词填空。 1.浏览 端详 观赏 (1)家里来了位客人,小芳( )了半天,也没认出是谁。 (2)小刚因为急着上学,在一片美丽的花草前,他只能( )一下,而不能细细地( )。 2.告别 饯别 送别 《黄鹤楼送别》中对于李白来说是( ),对于孟浩然来说是( ),他们两人一边喝酒一边交流惜别之情是( )。 (四)唐朝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两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想一想:《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哪两句诗与上面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你写下来。 (五)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1.把这段话中画线的内容用李白的一句诗来概括。 2.用“ ”画出这段话中打比方的句子,并说明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孟浩然引用的目的是什么? 黄鹤楼送别 教案 篇7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认读“谊”和“暂”,形近字辨析“暮”“幕”和“唯”“维”;查词典理解“脍炙人口”、“誉满天下”;推敲词语“依依惜别”和“杨柳依依”中“依依”的含义,区别“伫立”和“站立”,“凝视”和“看”,探究用词的准确,并积累一些含有“看”的意思的词语。 2、将故事与古诗对照阅读,通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方式,理解诗句,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感情,熟读成诵。 3、拓展阅读送别诗,选择一首,模仿课文来写一写文包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送别 同学们,课前让大家搜集了一些送别诗,谁想先来跟大家交流? 二、读诗激趣 1、确实“人生自古伤离别。”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流泪。他们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里有一首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古诗。 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想一想这首诗所蕴含的情感,你了解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2、【说得真好,诗源于情,这首诗之所以脍炙人口,背后还有一个动人的情感故事,故事的题目是:黄鹤楼送别】 【不了解,是吧?没关系。这首诗背后有一个动人的情感故事,学习完这个故事,你一定能对这首诗有所了解。故事的题目是:黄鹤楼送别】 3、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但是学文先读词,这些词语你会读吗?出示词语:(指读) 烟雾迷蒙、依依惜别、誉满天下、永世不绝、按捺不住、脍炙人口…… 过渡:那么在黄鹤楼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三、初读课文 1、选择你喜欢的朗读方式美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 相机理清:人物、地点及课文主要内容。 你真会学习,一下就抓住了故事的主人公——(板书:李白孟浩然),知道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伺机介绍“黄鹤楼”那就在这享誉盛名的黄鹤楼上,一对友人即将要分别了,这就是黄鹤楼送别(点课题)。 2、细心的同学发现没有,其实我们刚才说的主要内容在一个自然段中已经告诉我们了,那就是第一自然段。谁想再来读一读这个写出了文章主要内容的段落? 那你知道什么叫“饯行”吗?联系生活,说说“饯行”的意思。(饯:设酒食送行。饯行:为远行的人摆酒宴。) 3、那是在什么时候“饯行”呀?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雨迷蒙,繁花似锦。多么美的景色啊!再看看课本上的插图,你还能想到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生谈)多美的词,多美的景,让我们把这种美读出来。指读描写景色的话(生评价)女生读。 4、就是在这“烟花三月”的时节,孟浩然要离开了。男生,让我们来送一送他吧。男生读第一段。 四、精读课文 (一)第二自然段 过渡:在这大好的季节里,景色美如画,可李白却要为好友孟浩然饯行,他们是怎样挥洒满腔的离别情的呢? 1、让我们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看一看离别之际,李白和孟浩然的心情如何? ▲交流探讨: 2、师:就在这俯临长江、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上,一对好朋友就要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谁已经找到了? 【1】(板书:依依惜别)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这种依依惜别之情他们有没有表现出来呢?而是——藏在心底,这个“藏”字用的太好了,他们是怎么藏的?(生谈)两个一会儿正是告诉了我们,两位友人正在借欣赏景物来隐藏内心的离别之情呢。 ★那我能不能将“仰望、远眺”位置互换?(不能,“仰望”向上看,“远眺”:远远地看。角度不同。) 【2】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他们都有意不去触动……(生接读)。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他们一会儿……(生接读) 【3】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流露出两位诗人深深的情谊。谁愿意来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指读。齐读。 (二)第三自然段 过渡: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请大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要求:1、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2、用“—”划出李白说的话,用“~”划出孟浩然说的话。 3、选择其中一位的话,谈谈自己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交流探讨: 哪个小组愿意先来交流有关李白的内容? 【1】此时他的心情如何?(敬仰和依依惜别) (1)学生谈到兄长和老师时补充:当时孟浩然早已诗名远扬。李白比孟浩然小,结束江南之游后特来拜访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孟浩然在诗词创作上给了李白悉心的指导,所以李白称他是兄长和老师。 (2)学生谈到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时补充: 李白曾有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3)谈到:何日才能再见面:还没分别呢,李白就期盼何日才能重逢。足见对于这次分别,是多么的不舍呀! (4)李白短短的三句话中,竟用了六个“您”字,足以看出他是何等的敬仰孟浩然。 【2】指导朗读 (1)志同道合的友人即将远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诗、花间畅谈,怎不令人伤心难过!谁来试试,读出李白的敬仰与依依惜别。 (2)李白的酒杯中难道仅仅是酒吗?杯中还有他对孟浩然的祝福、友谊和敬仰。请把这种敬仰与不舍读出来吧(齐读) 过渡:相见时难别亦难,李白的心情,孟浩然能不理解吗?哪个小组来接着交流有关孟浩然的内容? 【1】(1)“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的意思你理解吗?出自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说:天底下只要有一个知心朋友,即使他远在天边,也像是靠在一起的邻居。 孟浩然此时引用这句诗,就是想告诉李白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引读 (2)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3)孟浩然不但忍住离愁还宽慰李白,真不愧是——兄长,是老师。谁来带着你的理解,如兄长,似老师一般安慰李白。(指名读)(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一个满怀仰慕,敬上临别之酒,一个宽慰友人,道声情意深长。同学们,你们能演好这话别的场景吗?哪个小组来把他们的依依惜别表现出来。(配乐表演)。 ▲小结:就在这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的长江边,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即将顺江东下前往扬州的孟浩然饯行,这就如诗句中所说: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种诗中有文,文中有诗的课文,我们就称它为“文包诗”。让我们再一起分角色来读一读他们的对话,来感受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女生李白,男生孟浩然) 五、总结升华 分离就在眼前,有太多的话没来得及说,有太多的情未来得及诉,看着友人即将离去,李白又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六、作业 1、尝试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完成习字册。 板书: 黄鹤楼送别 孟浩然依依惜别李白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25黄鹤楼送别 2、首先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和事情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指名说) 3、在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出示诗句)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交流 (1)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自由朗读诗歌,读出古诗的节奏。 (3)交流汇报朗读的效果。 二、谈话激趣 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你就明白了。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 1、根据诗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划线并同桌讨论)。 2、汇报对应朗读(教师中间过渡,反复对应朗读,当堂背诵)。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三、精读课文 (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⒈引读第四小节。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孟浩然(友人)……(生接读)。他坐的船(白帆)……(生接读)。李白……(生接读)。 ⒉出示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⑴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⑵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他会想些什么呢?(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⑷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 ⒊齐读第四节。 过渡:但是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学习第五自然段: (1)出示并齐读。 (2)什么叫“脍炙人口”? (3)现场出示题单填空,借助课文理解古代汉语意思。 辞下尽唯 四、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⒈指名交流: 李白把孟浩然送走了,你们的问题也解决不少了。说说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⒉李白把这么多的离情别绪浓缩在这首诗里,后来这首诗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你知道什么叫“脍炙人口”? ⒊师生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1、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认真完成大练习册。 黄鹤楼送别 教案 篇8教学要求: 1.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黄鹤楼的影片剪辑。 同学们,短片中的这座高楼叫——黄鹤楼。(板书课题:黄鹤楼)你想到了哪些词来形容它? 黄鹤楼是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有“天下绝景”的美称,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在这里驻足停留,李白就曾在这里送别了好友孟浩然,(板书课题:送别)还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谁勇敢地站起来给大家读一读,注意读得字正腔圆? 学生一朗读:读得字正腔圆,真好。谁再来读一读,读出古诗的节奏? 学生二朗读:很好,读得有板有眼。 b、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读法。有的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语调平平)。有“送别”的味道吗?如果你这样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充满感情)有感觉吗?有味道吗?读诗争取读出这种感觉和味道,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这首诗,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好,按自己的节奏读。 c、谁再来读一读?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 学生一:好一个“故人西辞黄鹤楼”,有味道,谁还想读? 学生二:好一个“唯见长江天际流”! d、来,我们一起读,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 二、感悟诗情 真好,同学们,诗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学生一:我感受到了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好,你感受到了诗人之间的送别之情。谁有别的印象和感觉?) 学生二:我感受到了孟浩然是在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哦,很美的一个季节。其他同学的感觉呢?) 学生三:我感受到了李白送孟浩然送了很长时间。船都没有了踪迹,李白还站在长江边上。(是吧,这一点留给你的印象特别深。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把体会到的感情读进去,读到诗的字里行间去。) 三、精讲课文 (一)紧扣“情”字,自学课文。 情是诗的灵魂。(板书:情)这首千古绝唱的名诗又饱含着怎样一番深情呢?请大家打开课文,默读这篇文章,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找找表明两个人送别时情景的句子,然后试着写写你的理解和感受。明白吗?默读。(会思考的人是智者。智慧在宁静中产生。懂得截取精华的是佼佼者。) (二)紧扣“情”字,函咏体味 1、课文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一:课文讲了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的故事。(你说清楚了送别的人物和地点,谁还能说得具体些?) 学生二:课文讲了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的故事。 2、那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齐读第一段) 出示句子: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什么是饯行?(可见李白对这次送行是多么重视啊!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好这句话。) 3、在美丽的春景中,老朋友要分离了,也许以后再也不会相见,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呢? 学生一:我觉得李白和孟浩然彼此都很难过。 学生二:我觉得一对好朋友就要分开,他们都很舍不得,都不愿意分开。(你们真懂这两位诗人的心啊,用文中一个词来说就是“依依惜别”。板书:依依惜别。) 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谁来用朗读表达这份难舍的情意? 学生一朗读:难过得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会儿……一会儿……,谁还能读得更难过,更舍不得? 学生二朗读:一个离别,一个送别,多么依依不舍啊。 离别是他们心底最柔弱的弦,面对遥遥无期的再次会面,他们谁都不忍心去触动。我们一起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4、离愁别绪在心底,而情难启,而口难开,可有些话总得说出口,听一听两位大诗人是怎样话别的?(听录音) 出示句子:“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你能用表演来传达这份依依惜别之情?先把两个人说的话读通顺,然后配上动作,自己在下面练习表演,开始。 下面我们要招聘小演员了,谁想演李白? 学生一:你想演李白,那请你读一下李白的话,大家认真听,我们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 学生评价:(好,你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不好,为什么?你能读得比他好吗?)(确定小演员) 下面来挑选演孟浩然的同学,读了孟浩然的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一:感受到了李白和孟浩然虽然暂时分别了,但是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你还感受到什么?) 学生二:感受到了孟浩然如同一位兄长和老师,劝慰李白不要因为离别而难过。 谁来把孟浩然的话读好?指名读(确定小演员)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这样,你们先练一遍,其他同学站起来,找到自己的好搭档也来练一练。如果没有搭档就坐在座位上自己练习。 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 开始表演。 生活中突然就要失去一个良师,一个益友,一个兄长,一个知音了,李白能不难过,能不伤神吗?一齐读(“孟夫子,……满饮此杯吧!”) 还没分别呢,李白就担心哪天才能再见,就期盼何日才能重逢。对于这次分别,他是多么的不舍呀!再读(“孟夫子,……满饮此杯吧!”) 真是兰舟未发已盼君回呀,面对友人的道白,面对故人的深情,孟夫子感动极了,他接过酒杯,一饮而尽,随后安慰起自己的好兄弟。齐读(“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带着你的理解,用如兄长,似老师一般的口吻,再安慰安慰李白。齐读(“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5、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出示句子: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同学们,你们说李白在江边伫立了多长时间,理由是什么? 学生一:送了一个小时,因为从船离开黄鹤楼到消失在天边大约需要一个小时。 这么长时间,李白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一:想当初,我们一起吟诗作赋,把酒言欢,携手同游,好不快哉。 学生二:想当初,我们秉烛夜谈,同塌共枕,真是形影不离呀。 学生三:而如今,我们天各一方,远隔万水千山。 学生四:不久后,我们一定还能重逢,孟兄,我还在此地等待您的归来。 多么真诚的朋友,多么真挚的友情呀,一齐满含眷恋之情地读: (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6、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起读……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站起来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小结全文 李白把孟浩然送走了,但是他们之间的友谊,就像那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多么深厚的情谊呀!(板书:情谊深厚) 五、积累拓展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表达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自古多情伤离别,多少文人墨客因离情别绪而留下千古名篇。上节课,老师布置同学们收集一些送别诗,谁来给大家诵读一下。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别 依依惜别 情 情谊深厚 黄鹤楼送别 教案 篇9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二)重难点分析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设计理念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通过“组词”──“ 组句”──“ 组段”的组块教学,为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这一“内核”这一教学目标服务。 2.以读为主,以诗为主,诗文对照,适当拓展。 3.按照“找──划──读──想──说”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认识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自由读文章2──3遍,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教师准备:教师应对诗歌的写作背景,李白和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学生对李、孟诗的认知程度有所了解。 (三)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题有送别诗的明信片 四、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引出课文题目。 1.全班同学一起背诵两首古诗《静夜思》、《春晓》。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 晓》:春眠不觉晓,处 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师评:这是一千多年前的唐诗,至今还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了解它们的作者吗? 3.板书李白,孟浩然,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相关知识。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2)孟浩然, 唐代诗人,湖北襄阳人,他和王维友谊深厚,史称“王孟”。他洁身自好,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是晋代陶渊明后的山水田园诗的最高峰。 (3)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二人的交往,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4.导入课题,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学生书空。 (二)初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全文,根据课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李白 孟浩然 ,并 。 2.指名口头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板书。 (三)理解词语,感悟诗歌意境。 1.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依依惜别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誉满天下 浩浩荡荡 永世不绝。 2.词语朗读,把字音读准确,把词串读出节奏。 3.词语个性化朗读,要求:按自己所理解的词语意思来朗读(准确,有节奏)。 (四)诗文对照,理解诗歌意思。 1.朗读古诗 (1)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唯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2)自由朗读诗歌,读出古诗的节奏。 (3)交流汇报朗读的效果。 2.根据诗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划线并同桌讨论)。 3.汇报对应朗读(教师中间过渡,反复对应朗 读,当堂背诵)。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4.指名抽查对应朗读背诵效果。 5.现场出示题单填空,借助课文理解古代汉语意思。 辞( ) 下( ) 尽( ) 唯( ) (五)潜心品读,体会惜别之情。 1.划出文中写“依依惜别”的句子,自由练习朗读。 2.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1)用人物的动作体现“依依惜别”: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2)用人物的对话体现“依依惜别”: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3)用景色的描写体现“依依惜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六)适度拓展,表现诗歌魅力。 1.在板书中的“主要内容”里把“送别”换上“依依惜别”一词。 李白在黄鹤楼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把句号变成冒号,概括全文意思,背诵古诗。 李白在黄鹤楼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四名学生上台分句合作试默写古诗。 4.赠送题有送别诗(后附)的海南风景明信片,结束新课。 附:几首送别诗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 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附:板书设计 黄 鹤 楼 送 别 李白在黄鹤楼与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别 教案 篇10教学要求: 1. 精读课文,初步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出示:古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 自读 b齐读 c谁来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 思考:课文讲了谁与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2、交流 三、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读并同桌讨论弄懂诗句的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提问:通过朗读你读懂了哪一句诗句?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2、出示句子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 ①“暮春三月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是诗句中哪几个字? ②谁能用学过的词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c、出示图片并提问:这幅图描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你觉得景色怎样? d、指导朗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2、提问:(1)这里的“依依”是什么意思? (2)这一句话写了什么? (3)为什么有意不去触动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呢? 3、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a、出示句子 “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1) 默读并思考: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 交流 (3)、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4)、指导读 b、再出示句子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1、指名读 2、提问: (1)这里为什么用单引号? (2)“知已”是什么意思?“若”“邻”是什么意思? (3)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4)孟夫子引用这两句诗是要表示什么意思? (5)齐读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提问:(1)、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2)、白帆渐渐远去,然后消失,说明了什么? (3)、此时李白的心情怎么样? 2、出示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3、指导朗读。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朗读全诗 提问:什么是“脍炙人口”?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体会到两人之间的感情怎样? 2、同桌练习背诵 3、指名背诵 四、总结全文。 学生质疑 五、布置作业 完成习字册临写作业 (2)第三自然段。 ⑴指名读。(板书:饮酒 话别 友谊不绝) ⑵李白称孟浩然为“孟夫子”是什么意思?自答: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古人称老师为夫子。李白对孟浩然就这样称呼,是表示对他的尊敬。 ⑶李白对孟浩然的评价是什么?(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人品是什么?(人品指人的品德)什么叫誉满天下? (意思是天下的人个个都称赞) ⑷李白向孟浩然话别中还点出了孟浩然这次要去的地方是扬州,为什么说您就要“顺江东下”?(因为长江水是由西向东流的,扬州在黄鹤楼东面很远的地方,所以说“顺江东下,前往扬州”) ⑸孟浩然在话别时说了什么?(学生答) (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请齐读一下。(学生读)问:这两句诗是谁写的?(是王勃)谁还记得王勃,他是什么人?(王勃是唐朝初期的大诗人)教师解释这两句诗的意思:天下只要有知己好友,哪怕远隔天边,也觉得就像近邻一样。“海内”指国境以内,“比邻”意思是并排的邻居。请再齐读这两句诗。(学生齐读)提示:孟浩然话别时引用王勃这两句诗,所以是在双引号里面套用了单引号。 问:孟浩然引用这两句诗是要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彼此虽然暂时分别,可友谊是永世不绝的) ⑹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这一自然段写李白和孟浩然饮酒话别,表示友谊永在) ⑺齐读第三自然段。 1. 第四自然段。 ⑴指名读。(板书: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白帆远去 消失蓝天 伫立 凝视 春水浩荡 流向天边) ⑵“杨柳依依”的“依依”是什么意思?(形容柳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为什么用“点点”来表示沙鸥的数量?(因为是远望沙鸥,眼看只是一点一点的小东西) ⑶“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孟浩然的船越走越远,终于看不见了)李白此时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能看到什么?(学生答) 请大家想象一下李白这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怅惘若失,思绪万千……) ⑷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 ⑸齐读第四自然段。 2. 第五自然段。 ⑴指名读。(板书:吟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⑵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广陵”是什么意思?自答:广陵是扬州的别名,“之”是“到……去”的意思,“之广陵”就是“到扬州去”。 ⑶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 ⑷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写李白心情激动,吟出著名的诗篇) ⑸齐读第五自然段。 一、 概括本节课教学内容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黄鹤楼送别》,按自然段顺序解读了全文,初步感受到诗人话别的情景,领会到他们的友情,大家学得很有兴味。 二、 齐读全文 三、 布置作业 1. 借助看插图,将课文有关内容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四句诗一一对应,理解诗句的意思。 练习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别 教案 篇11一、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提问解题。 黄鹤楼在哪里?(位于湖北武汉长江江畔,名胜之一。) 谁送别谁?(李白送别孟浩然。)教师板书:李白孟浩然 3、教师介绍背景。 李白年轻的时候住在湖北一代,和同住在那里的大诗人孟浩然结成了忘年交。 【教师在课堂上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忘年交”,并板书该词,目的有二:一,与课文表达的情感呼应;二,让学生多了解点儿知识。】 出示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教师解释。有一天,孟浩然决定“顺江东下,前往扬州”,李白就在黄鹤楼上为他“饯行”,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出示诗句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用意与上面的相同。王恒老师上课就是这样,常常在不经意间向学生“灌输”点儿东西,以丰富学生的内存。我是很喜欢的。】 4、出示诗句,请学生质疑,并提醒学生:这篇课文是“文包诗”,大多数问题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这就是告诉学生文包诗的特点,也是告诉学习的方法】 二、初读。 1、提出要求。 大声朗读,读通顺,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 2、检查。 出示容易读错的词:饯行 伫立 凌空 远眺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指名读,齐读。 请学生选择难读的句子互相读,互相纠正。 三、再读课文,质疑解答。 1、提出要求。 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提出来。 2、指名逐节朗读,学生质疑,教师注意采用各种方法指导理解,相机进行朗读,加深理解。 重点指导: “饯行”,提醒学生注意形旁理解;【从字形,汉字的独有的特点出发,教学生理解】 “俯临”,比较黄鹤楼和长江的高低理解;【结合实际,理解关键字“俯”】 “飞檐”,看图理解;【看图理解,既形象有快捷。课堂上,老师还介绍了:“飞檐”是中国建筑独有的艺术特色,启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比邻”,联系成语“比肩继踵”的“比”理解;【温故而知新,“习得”就是这样。】 “杨柳依依”,看图想象,说说感受即可;【体会经杨柳轻拂的感受,这样的理解多好!】 “沙鸥点点”,画简笔画示意;【方法自然,倘要解释“点点”倒会难煞人,教师的基本功可要好哇】 “伫立”,联系上文“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理解;【联系上下文,恰到好处。】 “脍炙人口”,教师解释月字旁和肉有关,“脍”,指细切的肉,“炙”,有火字低,指烤肉;指导学生写好“炙”字。【对“脍”的解释让听课的教师大感兴趣,指导写好“炙”,给人的感觉是扎实,相信学生一定会记得牢,写得好。】 【这段教学中王恒老师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理解,既有读准的训练又有疏通的目的,还有理解字词指导,容量不小。方法多样,学生主动学习,自问自答,确有困难处,教师点拨,很精彩。】 【期间,有学生质疑:触动、吟的意思,这是老师没有预设的。教师镇定地引导学生达到共识:“触”是摸、碰,连摸都不能摸,动也不能动,可见情感之深;对“吟”的理解,老师用自己投入的吟诵让学生直观地感悟。这样的处理是需要灵感的。】 四、学生自答原来质疑的问题。 1、教师提问,读了文章,对于这首诗,你们读懂了哪些? 2、学生回答。【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若我们每位教师都有这强烈的意识,学生就会“自能读书”。】 3、对于较难的“西辞”,教师画简笔画解释。 五、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1、教师配乐范读【教师读得有味儿。应提倡教师范读,因为眼下常常看到,老师总是让学生“你能把……读得……”,自己读得很少,即便读了,与学生的读,相差不大甚至不如。试想,如此,怎能影响学生?】。 2、学生自提要求,选择一个小节练习。【鉴于是高年级,选择性地读而不是通篇指读是可行的。】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六、初读感受。 1、教师提问,读了课文,你们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2、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回想当年,李白一定也怀有这种种感受,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请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朗读这首诗。【这是再一次整体感知。】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家人听,请他们为你打分。 2、完成习字帖,写好字,争取得“优”。 【作业符合第一教时的安排。简单可行,没有加重学生的负担。】 我的思考 第一课时干什么?王恒老师做了研究。真实、平实、扎实是我们每一堂课所追求的。这一课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体现了我们的追求。这堂课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要真正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很多问题靠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加上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是可以解决的;教师要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内功,教师的功底扎实了才能驾轻就熟,才能给学生更多的东西,学生崇拜哪个老师就会自然地喜欢那位老师所任教的课程;教师要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唯有吃透,才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黄鹤楼送别 教案 篇12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主题文本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会课文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课文中的四字成语和常用语。 2.感悟文本主题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从李白的几首离别诗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3.培养言语品质 在四字成语或常用语的感情朗读中唤起鲜明意象。 围绕“依依惜别”的感情去发现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性。 在模仿迁移表达和想象表达中提高言语表达能力和审美感受。 二、教学过程 (一)出示词语,指导朗读。 烟雾迷蒙 俯临长江 杨柳依依 依依惜别 脍炙人口 浩浩荡荡 繁花似锦 飞檐凌空 沙鸥点点 按捺不住 誉满天下 永世不绝 1、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一个词语,学生模仿朗读对应的词语,要读出画面、语气和情感。 (二)诗文对照初步朗读感知 1、课前板书:黄鹤楼送别,朗读课题,读出感情。指出课文特点。 (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扬州是江苏省扬州市,它们都在长江边上,黄鹤楼在西面,扬州在东面。所以说“西辞黄鹤楼”。) 2、从课文中找找哪些语句表达的就是这首诗的意思。用直线“_________”划出来。然后交流一下。老师读一句诗,让学生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情 1、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当时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呢? (1)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板书:之景 (2)师:你觉得送别时的环境怎么样?那就请你美美地读一读,把同学和老师带进那迷人的送别场景。 2、假如第一段侧重写的是黄鹤楼送别之景,那么第二自然段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二自然段,能否和第一自然段一样,用一个字概括。讨论并板书:之情。 (1)指名朗读,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离别之情。讨论板书:依依惜别 (2)什么叫依依惜别?“依依”什么意思?“惜别”什么意思?(依依:留恋的样子;惜别:舍不得分别。形容十分留恋,舍不得分开。) (3)指导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4)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________,一会儿远眺_______,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除了蓝天白云和江上景色,还可能仰望什么,远眺什么?比如:温暖的春日、雄伟的黄鹤楼、点点白帆、滚滚江水、飞翔的沙欧等)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_______低垂的杨柳,一会儿_______似锦的繁花,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5)集体朗读第二节,体会依依惜别的感情。 3、李白和孟浩然在一个特定的送别之景当中,深藏着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接着,课文又写了送别之什么呢?请读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一个词语概括。 (1)出示:仔细读读第三自然段,你能读出两人之间怎样的感情?请抓住关键词句你圈圈划划,并做批注。 (2)交流。 (李白对孟浩然十分敬重,两人的友谊十分深厚。在谈出感受后,通过朗读体会感情。) ①重点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指导朗读,问:猜想一下,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得到李白的敬仰?(有所领悟后再感情朗读,层层叠加。) 随机补充: 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出示): 赠孟浩然 唐 李白 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教师解释:我十分敬仰孟先生,他人格高尚才华横溢,名闻天下。年轻时远离官冕车马,年纪大了又归隐山林,常与松云为伴。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孟浩然很有才华,一生不贪图荣华富贵,人品高尚纯洁,深受李白的敬仰。指导朗读重点句。 李白说孟浩然的诗篇誉满天下,我们以前学到过孟浩然写的诗吗?出示: 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指导集体朗读诗句,初步感受孟浩然诗篇誉满天下(几乎家喻户晓)的才华。然后指导朗读课文重点句。 ②重点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指导朗读。对比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蓝天下的白云_________________。(纯洁无暇)再比如:却像这雄伟的黄鹤楼名垂千古,却像这三月的繁花美丽动人,却像这杯中的美酒清纯甘甜……)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依依不舍的感情。教师读旁白。 4、黄鹤楼送别,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再写到送别之语。接下来,又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四自然段,讨论并板书:之举 (1)在送别之举中,你又从哪里读出了人物的依依惜别之情?讨论,随机出示:“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随机理解:伫立(长久地站立)、凝视(聚精会神地看)指导有感情朗读 (2)好友已经乘船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可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久久不愿离去。此时,他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呢?请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李白此时的内心活动。 (3)交流,点评。 5、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指导有感情朗读 (3)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写到送别之语、写到送别之举,最后写出了李白所作的送别之诗。(板书:之诗)请你再仔细读读这首诗,你觉得这首诗哪里蕴含着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说说理由(蕴藏在烟花三月中、孤帆远影中、碧空的尽头中、滚滚长江水中) (四)拓展李白的离别诗,感受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1、李白写过很多的送别诗,而且十分喜欢把离别时的感情寄托在流水之中。 (1)出示: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这是我们曾经学过的李白写的一首送别诗《赠汪伦》,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在这首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感情寄托在哪里?李白和汪伦感情深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2)出示 《金陵酒肆留别》(唐 李白) 师:这是李白写的另一首送别诗,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酒肆就是古代的酒店。在这首送别诗当中,李白先写了酒店周边环境非常美丽,酒店里已经酿造了上等的美酒。金陵的很多朋友前来相送,大家频频举杯畅饮美酒。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出示:“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在这两句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情谊寄托在哪里?(寄托在东流水当中,也就是长江水当中,长江全长6300多千米,但李白觉得自己与金陵朋友的离情别意比长江水还要长。) (3)出示 《渡荆门送别》(唐 李白) 师:这是李白写的又一首送别诗。“荆门”是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长江边。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从荆门的渡口与朋友们告别。一共有六句诗,写了李白离开荆门渡口以后,一路上看到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出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你们说,李白一路上游览了那么多的自然美景,为什么最后还是十分怜爱这来自故乡的水呢?(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感激之情) 2、将“寄情于水”的诗句整合在一起朗读: 出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小结 让学生看着板书,引导学生梳理出课文的写作思路。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生:之情,写到送别——生:之语,写到送别——生:之举,最后写到送别——生:之诗。表达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生:依依惜别之情。通过了解其他三首李白的送别诗作,我们发现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创作现象,这是一种诗歌文化现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诗歌阅读中关注这种文化现象。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