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黄鹤楼送别》
范文

《黄鹤楼送别》(精选15篇)

《黄鹤楼送别》 篇1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习本课的9个生字及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在感悟全文后,拓展古人的送别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从人物的对话中感悟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从李白的神情中感悟朋友间的情深意重;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中感悟朋友间的情深意重。

  三、教法学法设计:

  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因为这段话中有“友人”和“伫立”,而这两词语正是可做文章之处,可以引导学生从“友人”发问,从“伫立”想开去,从而突破全文,诵读第三节与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深。 

  四、学情分析:

  文章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且人物的情感细腻,这是五年级的孩子很难体会的,我经过多次对文本的分析研究后,发现文本的第四节内容是课文的眼,抓住这段话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做到能读正确字音,认清字形;

  2、能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初读课文后,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习课文的1-2节的内容,体会李白与孟浩然难舍于黄鹤楼上,初感两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5、初步感受“文包诗”的课文特点、理解课文的方法是诗文结合才能明白古诗的意境。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朋友将要远行时,你会怎么做呢?(板书:送别)是的,我们应该去送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黄鹤楼)同学们读课题:《黄鹤楼送别》。

  2、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一说你对课文的了解情况呢?

  (课文讲的是李白在黄鹤楼为即将远行的孟浩然送行、课文讲的是李白在春天为即将远行去扬州的好友孟浩然送行、课文讲的是李白在春天为即将远行去扬州的好友孟浩然送行,别了好友后李白作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3、你会背诵这首诗吗?

  4、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自己的预习就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下面老师将检查你们生字预习的情况。

  (二)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jiàn     zàn                  níng

  饯  行  暂 时  触 动  依 然  凝 视  惜 别  孤 帆

  kuài zhì             ling         sì              méng

  脍  炙 人 口  飞 檐 凌 空  繁 花 似 锦  烟 雾 迷 蒙

  (1)   不出示拼音学生读,注意学生的发音;

  (2)   出示拼音加以纠正与强调:饯、暂、凝、脍炙、凌、似、蒙的发音;

  (3)   加强字形与字音的辨析:饯——浅  凝——凌

  2、同学学得真不错,下面我们来写这些生字。

  3、指导学生描红习字。(强调坐姿,巡视学生的习字情况)

  4、展示写的好的同学的描红。

  5、同学们写得认真,相信读课文一定很棒。

  (三)初读课文:

  1、强调读书的坐姿,

  2、能读正确,

  3、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全文讲了什么谁与谁的故事?

  (四)检查初读的情况

  刚才听着同学们响亮的读书声真是一种享受,谁愿意把你读得最棒得一段读给大家听一听呢?其他同学认真听,等他读完后,你来夸一夸他,好吗?

  学生评价朗读的情况(多表扬,少提不足)

  同学读得动情,评得精彩,真令老师高兴,为了大家对课文了解得更为彻底,请大家再读课文,谁能最快知道课文讲了谁与谁的一件什么事?

  (五)讲读第一节

  在学生说出(课文讲的是李白在春天为即将远行去扬州的好友孟浩然送行,别了好友孟浩然后作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后,引导学生学习的一节的内容。

  1、引导学生感悟长江边暮春三月的美景(烟雾迷梦、繁花似锦)

  2、引导学生感悟李白与孟浩然分别在即(为……饯行)

  在这大好的春色中送别友人真是一件酸楚的事,这一别,将各自孤独地面对这大好的春景,两人难舍于黄鹤楼上。(引导学生进入第二节的学习:两位好友是怎样的难舍于黄鹤楼上的呢?)

  (六)讲读第二节

  你从哪里能感受到两好友难舍于黄鹤楼上呢?

  体会: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眺望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引导学生从(一会儿……一会儿……都有意不去……藏在心底……)感悟两友人间深情厚意,难舍难分。

  (七)总结:同学们真了不起,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不仅学会了生字新词,还感悟到在暮春三月李白与孟浩然情深意重、难舍难分于黄鹤楼上。李白与孟浩然就这样无言无语直到分别吗?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八)作业设计:

  1、抄写生词2遍

  2、收集孟浩然的诗歌两首

  3、收集有关送别古诗两首。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从文章的第三节的语言中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古诗中感悟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通过学习让学生感悟诗人与朋友的“君子之交”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同学们已经知道李白为即将远行的孟浩然送别,两友人难舍难分于黄鹤楼上,无语无言,都不愿意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是孟浩然还是顺江而下前往扬州。请同学们看这段话。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矾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我们班的同学最善于问问题,你读一读想问什么问题?

  1、友人是谁?

  2、伫立是什么意思?李白为什么“依然伫立在江边”?

  3、略号是什么意思?

  (二)精读课文

  同学所问的问题真棒,下面我们来看“友人”是谁?

  出示:孟浩然: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大多数反映山水田园风光的美好和自己隐居田园的闲适之情,诗歌朴实自然,意境明朗、优美,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请学生读,感悟孟浩然真是“孟夫子”。)

  谁能背诵出孟浩然的诗呢?《春晓》、《宿建德江》

  这位同学真了不起古诗积累真棒,请大家向他学习。

  接下来看“伫立”的意思?李白为什么“依然伫立在江边”?

  出示: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例如:伫立窗前

  凝神伫立

  教师介绍:李白长时间地站立在江边想着送别的情形,他们究竟是怎样话别的呢?

  出示: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读一读,你明白了什么呢?

  1、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情深意重。(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不知何日才能再见面、请满饮此杯、一饮而尽、暂时分别……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2、孟浩然的确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此处可以再次让同学背诵孟浩然的诗句来感悟诗篇誉满天下。

  3、引导学生理解孟浩然引用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用意,加深对

  “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理解,突出两人的友谊是“君子之交”,两人的友谊如滔滔江水一般绵长。

  指导朗读,读出两人之间的 友谊如滔滔江水一般绵长,依依惜别之情。

  同学们真棒读得精彩,品悟精妙。下面我们讨论“省略号”的意思。请同学们最后一节的内容,你最想为省略号补上什么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别》 篇2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

  教材简析

  《黄河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诠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情感的好教材。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收录机、配乐录音、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齐读课题)25黄鹤楼送别(师板书:黄鹤楼送别)

  2. 首先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和事情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

  (指名说)

  3. 在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出示诗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交流

  二、精读课文

  过渡: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力集中,老师相信大家能在课文中寻找到答案。

  1. 听课文录音,思考刚才提出的疑问?

  2. 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遍课文,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学生动手圈画)

  3. 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

  4. 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1) 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

  (2)“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板书:景

  你从哪里知道的?

  (幻灯出示画面及第2段内容)

  景色美不美?你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吗?

  (3)“下”是什么意思?

  (4)自己把诗意说一下。

  5. 在美丽的春景中,老朋友要分离了,也许以后再也见不着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呢?

  6. 指名回答板书:依依惜别

  随机出示第2节

  7.自己试着读一读,看看谁能把他们当时这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出来。

  指名读,学生评价,齐读

  8.下面一段是他们的话别。板书:话

  老师想请同学起来表演,表演前,请你们先把两个人说的话读通顺,然后,同桌分角色读。开始。

  9.学生自由练读,表演。

  10.下面我们要招聘小演员了,谁想演李白?

  a.你想演李白,那请你读一下李白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

  b. 评价

  c.好,你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哪里看出?

  d.不好,为什么?你能读得比他好吗?(确定小演员)

  e.下面要挑选演孟浩然的同学。(出示孟浩然的话)读读孟浩然的话,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f.“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

  g.谁来把孟浩然的话读好?指名读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这样,你们先练一遍,我们其他同学站起来,自由结对,你们也来练一练。

  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的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

  开始表演。

  11. 刚才我们主要解决了第一句诗句,下面我们看第二句诗。

  12.指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3.这句话,谁能用书上的话来解释?.

  14.指名说出示第4小节

  15.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16.看图片,练读,指名读,齐读。

  17.这时候李白会在心中对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板书:行

  18.此时此刻,李白按奈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脍炙人口的名诗。引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回顾全文,总结

  1.大家看黑板,这篇文章从景.情.话.行四个方面体现出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2.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这首送别诗,你们课后还找到其它送别诗呢?(交流)

  四、课后作业

  搜集有关送别的佳句,说给家长听听。

  板书设计:

  25黄鹤楼送别

  景

  情        依依惜别

  话

  行

《黄鹤楼送别》 篇3

  作者:陆凤娟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98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

  作者 陆凤娟

  设计理念:阅读的过程是将学生置身于课文情境的体验过程,语文教学理应创设适合学生想像、体验、感悟的学习情境,以促进学生与文中人物对话,并催生出学生自己的独特感悟。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  文、诗对照阅读,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3、  品读文、诗,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1、  诗文对照, 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2、  在品读中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教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25课,了解了课文大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齐读课题。

  2、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板书:李  白     孟浩然

  二、整体入手,观照全文

  1、  教师:让我们跟随李白和孟浩然一起去黄鹤楼,去看看两位友人送别的情景。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语言描绘的情景,你能从课文中看到哪些图景?

  2、交流:美景图     话别图     目送图

  三、品读1、2自然段(美景图)

  1、  教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看到了美景图?

  2、  学生交流语句:出示美景图

  3、  引导学生感受到:暮春三月,黄鹤楼的景色十分迷人。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蓝天、白云,江上美景

  4、  教师:如此美景,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啊!两位即将要分别的友人此时的心情如何呢?自己读读第二小节中描写两位友人的句子,仔细地去体会体会。

  5、  学生交流,你体会到什么?

  ▲“藏”   一个“藏”字你品出点什么深意了吗?为什么要藏起来?(不想让离别来得太早)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感情深,依依不舍)

  ▲他们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他们真的是像游人一样在欣赏美景吗?

  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到:他们不会像其他游人一样尽心地欣赏美景,只是借赏景掩盖自己心中的惜别之情,想让这离别的时刻来得晚一点。

  6、教师小结板书:这真是   满目美景无心赏

  过渡:刚才同学们一边读课文的语言文字,一边想象那情境,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那你从课文的哪里看到了饮酒话别图?(课文的第3小节)

  四、品读第3自然段(话别图)

  1、  出示图片:自读第3自然段,你能从他们的话别中感受到什么?

  2、  出示句子李白的话  

  (1)指名读   你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1)       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令人敬仰、当作兄长和老师)

  (2)       “人品” (人的品格、品德)    补充资料介绍有关孟浩然的一些材料

  (3)       “誉满天下”?(名誉满天下,得到天下人的赞美)

  补充资料唐朝大诗人杜甫赞誉:句句清诗堪可传  (可见在当时真的是誉满天下)

  你知道孟浩然的哪些诗篇?指名背诵一二首。

  ▲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难舍)之情

  (1)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不知何日才能再想见(还没有分别就已经想再见面,可见难舍,可见情深)

  满饮此杯(这满满一杯装着的仅仅是酒吗?你仔细体会体会。更装着深深的情。李白借酒表达对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对孟浩然的感情就像这杯中的酒一样,满满的)

  (2)指导朗读,读好语句(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3、出示句子孟浩然的话  

  (1)指名读   你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劝慰之情

  (1)       从哪里感受到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     知道这诗句出自哪一首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插入链接了解诗句出处意思

  (3)       孟浩然想借王勃的诗句告诉李白什么呢?

  ▲深厚的友情 

  (1)       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2)       交流(友谊……永世不绝)

  (3)指导朗读句子

  4、教师总结板书:这真是  依依话别见真情 

  5、同桌分角色朗读

  6、分角色齐读

  五、品读第4自然段(目送图)

  1、  你是从课文中的哪里看到了目送图?(第4小节)

  2、  出示图片:自己读读课文的第四小节,从目送图你体会到了什么?在关键的词语下圈圈画画

  3、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体会:

  深情,难舍(依然、伫立、凝视)

  李白此时的心情怎样?(心情失落,忧伤,难过)

  4、指名读——齐读第四小节

  5、教师:友人登船远去了,岸上只留下了李白孤孤单单的一个人了,望着浩浩荡荡流向天边的一江春水,李白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6、出示图片:他想到了——孟浩然对自己师长般教导的情景;

  他想到了——与孟浩然饮酒对诗的情景;

  ……

  引导想像说话

  教师过渡:想到这儿,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

  六、品读第五自然段

  1、出示图片:听录音诵读古诗  

  2、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3、教师:学到这儿,你有没有发现这首古诗与课文的关系

  (课文就是以一个小故事的形式展现了这首诗的情境,课文中的有些语句可以解释诗句的意思)

  4、诗、文对照起来读读,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解释这首诗?

  5、指名说说  再指名说说

  6、教师:诗句中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7、质疑:“孤帆”  江面那么大,不可能只有孟浩然乘坐的一艘船,为什么说“孤帆”?

  8、教师小结板书:   心里所想的只有孟浩然,所以眼中所见的也就只有孟浩然

  真是  千帆过尽皆不见,心中唯有孟夫子

  9、感情朗读古诗  教师:诗人把自己的深情和当时的心境都融进了这首古诗,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古诗,读出诗人的深情,读出诗人的心境。

  七、课外拓展

  1、  在古诗中像这样反映朋友离别的诗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2、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送别诗。

  3、  推荐阅读《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转载自陆凤娟的博客

《黄鹤楼送别》 篇4

  教学要求:

  1.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 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

  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

  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

  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五、布置作业 

  老师还收集了一首送别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离别类的诗词。

《黄鹤楼送别》 篇5

  25.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6个生字;3.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初步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李白与孟浩然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老师要考考同学们的记忆力,谁能背一背这两首古诗《静夜思》、《春晓》。

  那位同学能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李白和孟浩然。

  2.年轻的李白喜欢云游四海,当他来到湖北襄阳时,结识了当时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虽然孟浩然比李白大了整整12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交往,他们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作对,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一天,孟浩然要到扬州去做事,这对于多愁善感的诗人来说,对于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来说,那真是难舍难分。分别后,李白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今天,我们就与李白一同送一送孟浩然。倘若你是李白,现在就要与好友分别了,你会是怎样的心情?请带上这样的心情一起读一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度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词:暮春 饯行 暂时 友谊 伫立 凝视 随即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俯临长江 飞檐临空 依依惜别 浩浩荡荡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2)读课文。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女生齐读第二自然段,男生齐读第三自然段,全班齐读四、五自然段。

  (3)写生字。观察哪个字最难写,怎样才能写正确。完成描红。展示学生的描红。

  3.概括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1)完成填空:李白      孟浩然,并       。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内容,用上这些词语: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依依惜别 浩浩荡荡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4.读诗,初悟情感

  假设你是李白,看着好友坐着白帆远去,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呢?请大家带上这种感觉读一读这首脍炙人口的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5.设悬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6.视频欣赏《烟花三月》

  三、作业

  1.抄写生字,每字一行;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给你的家人听,请他们为你打分;

  3.思考课后习题5.

  板书:

  25.黄鹤楼送别

  李白 送 孟浩然

《黄鹤楼送别》 篇6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烟花三月下扬州》

  2、师(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

  齐读课题

  3、师:刚才那首歌呀,从同学们陶醉的神情中可以知道,同学很喜欢那首歌,歌里有句词: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你知道谁牵住谁的手?(李白牵孟浩然的手)谁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4、检查词语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依依惜别     浩浩荡荡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1)自由读    指名读    合作读

  二、品词析句

  师:暮春三月,一对朝夕相处的好朋友在黄鹤楼分别了。就在这分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名诗。(点击课件,出示全诗)

  师:好一个“唯见长江天际流”,你很有诗人的气质。读诗就要像他这样,慢一点,缓一点,读出韵味,读出优雅。,

  师:结合上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

  师:意思表达得很完整。

  在这“烟花三月”,好朋友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谁来说说“烟花三月”在你的想象中是怎样一幅画面?

  师:文中是怎样描写“烟花三月”的?(课件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生自由朗读。

  师:读了这段文字,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说的真好。  诗人把“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这长江边三月独有的景色融合成“烟花三月”。 一个词就是一幅画,而这些词都融进了这“烟花三月”。让我们美美的读读第一自然段。

  生齐读。

  师:在这美景下,这对好朋友本该在干什么?

  师:而今天,他们却在做什么呢?(课件出示2自然段)。

  师:板书“饯行”,什么意思?

  师:是啊,以前可能在这儿饮酒作诗,而今天饮酒却是为了分别啊!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师:藏什么?他们是借美景藏深情,

  怎么藏?“一会儿。。。一会儿。。。”

  师: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人,李白一生更爱游览名山大川,欣赏美景。而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与岳阳楼、滕王阁自古就有天下绝景之称。这良辰美景今天对他们来说却是形同虚设。都说别时容易见时难,今天看来却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啊,这良辰美景,这万般情思,都化作了这段话。你们能读好吗?

  师:这良辰美景,这依依惜别之情都凝成这样两句诗―――故人西辞黄鹤楼,阳春三月下扬州。

  师:这真是此时无声—(生)胜有声,此时无泪——(生)胜有泪呀。

  师:终于(点击出示),李白举起了酒杯。从“终于”中你体会到什么?

  师:是啊,不忍别,终须别。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就向我们再现了当年他们话别的场景。(板书:话别)同桌分角色读一读,并想一想,从他们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依依惜别之情吗?

  师:下面请男女同学来读一读,老师为你们读旁白。

  生读课文。

  师:从李白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点击六个“您”、“兄长”“老师”“夫子”“令人敬仰”“誉满天下”等词。

  师:“誉满天下”是什么意思?

  师:一说到孟浩然,你会想到他的哪首诗?

  师:像这样的诗是妇孺皆知,人人出口吟诵,难怪李白说他的诗篇——(生)誉满天下。然而,他的人品更令人敬仰,李白曾写过这样的诗来赞美他。出示《赠孟浩然》。

  师生同读。

  师: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一生清高志远,难怪李白说他的人品——(生)令人敬仰。

  师: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 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师: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诗句是想告诉李白什么呢?

  师:孟浩然不愧为李白的兄长,他将不舍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反而来安慰李白。下面再请一组好朋友来读读这段对话,相信通过刚才的交流,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生分角色朗读,全体学生读旁白。

  师: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这情,这谊,都融进了这两句诗

  师:俗话说的:“好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师:点击出示第四自然段。课文第四自然段就描述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场景。板书:目送。

  师:幕春三月的长江过尽千帆,但李白为何说长江上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一只小船呢?是不是李白写错了。请轻声读读第四自然段,谈谈你的体会。

  生轻声读第四自然段。

  师:“伫立”是什么意思?比“站立”多了些什么?

  师:李白直直地站立,一动不动,像一尊雕塑一样,心里只想着他的好朋友孟浩然。你还体会到什么?

  师:“凝视”是什么意思?它和课文前面的“仰望”“远眺”都表示看的意思,能用它代替凝视吗?

  师:是啊,在李白眼中,过尽千帆皆不见,只有孟浩然的那只小船。

  师:这个“孤”,这个“唯”,文字的背后有一双凝视的眼睛,有一份浓浓的离愁。让我们一起送一送友人孟浩然吧!

  师: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

  师:小船已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师:友人早已不见了踪影,好久,好久------

  师:这样的深情厚谊,李白只用了两句诗就把它描写得淋漓尽致。

  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此时此刻,李白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他终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万千话语,万千情思,都凝成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生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配乐。同学们,这时候再读这首诗,一定跟开始有不一样的感觉,有不一样的体会,不一样的味道。

  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师:好一个“唯见长江天际流”,你很有诗人的气质。读诗就要像他这样,慢一点,缓一点,读出韵味,读出优雅。,

  生读。

  师:你读出了李白的心声。一千多年过去了,这千古名诗成了千古绝唱。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感人的故事成了千古佳话。让我们一起来吟一吟这首诗吧。

  师:多情自古伤离别,古往今来,送别的诗很多很多。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出示四首,读诗题。请同学们课后也去搜集搜集,完成作业。

《黄鹤楼送别》 篇7

  教学要求:

  1.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 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

  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

  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

  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五、布置作业

  老师还收集了一首送别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离别类的诗词。

  [1] [2] [3]  下一页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媒体:投影片录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读古诗。

  1、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

  指名交流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幻灯出示该古诗

  3、师范读

  4、自由读,读准字音。

  5、齐读,指名读。

  6、揭题25黄鹤楼送别

  7、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好生字。

  (2)读顺课文

  (3)理解课文大概内容,思考上述提出的问题。

  2、检查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饯行飞檐凌空远眺

  敬仰誉满天下伫立脍炙人口凝视

  a、指名读,师纠正字音

  b、齐读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评价指出优缺点后齐读。

  (5)读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问题。

  三、识记、书写生字

  1、投影生字

  2、指导识记方法和书写注意点

  “孟”字,上下结构,弯钩起笔和出钩处直线对齐。

  “饯”字与吃食物有关是“食”字旁。

  “酒”字已在生活中认识,书写时区别于“洒”

  3、根据学生提到的字进行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字(师巡视纠正写姿)

  四、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媒体:

  收录机配乐录音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25黄鹤楼送别

  2、首先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和事情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

  (指名说)

  3、在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出示诗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交流

  二、精读课文

  过渡: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力集中,老师相信大家能在课文中寻找到答案。

  1、听课文录音,思考刚才提出的疑问?

  2、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遍课文,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学生动手圈画)

  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

  4、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1)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

  (2)“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板书:景

  你从哪里知道的?

  (幻灯出示画面及第2段内容)

  景色美不美?你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吗?

  (3)“下”是什么意思?

  (4)自己把诗意说一下。

  5、在美丽的春景中,老朋友要分离了,也许以后再也见不着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呢?

  6、指名回答板书:依依惜别

  随机出示第2节

  7、自己试着读一读,看看谁能把他们当时这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出来。

  指名读,学生评价,齐读

  8、下面一段是他们的话别。板书:话

  老师想请同学起来表演,表演前,请你们先把两个人说的话读通顺,然后,同桌分角色读。开始。

  9、学生自由练读,表演。

  10、下面我们要招聘小演员了,谁想演李白?

  a、你想演李白,那请你读一下李白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

  b、评价

  c、好,你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哪里看出?

  d、不好,为什么?你能读得比他好吗?(确定小演员)

  e、下面要挑选演孟浩然的同学。(出示孟浩然的话)读读孟浩然的话,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f、“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

  g、谁来把孟浩然的话读好?指名读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这样,你们先练一遍,我们其他同学站起来,自由结对,你们也来练一练。

  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的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

  开始表演。

  11、刚才我们主要解决了第一句诗句,下面我们看第二句诗。

  12、指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3、这句话,谁能用书上的话来解释?、

  14、指名说出示第4小节

  15、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16、看图片,练读,指名读,齐读。

  17、这时候李白会在心中对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板书:行

  18、此时此刻,李白按奈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脍炙人口的名诗。引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回顾全文,总结

  1、大家看黑板,这篇文章从景、情、话、行四个方面体现出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2、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这首送别诗,你们课后还找到其它送别诗呢?(交流)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3、用“暂时”、凝视“造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第一课时

  师:你听到了什么,你了解我多少情况?

  生:了解到你是校长。

  师:少了一个字。“副”

  生:你在上海,姓徐。徐副校长,教语文的。教语文的副校长。特级老师。

  师:都会听。我叫什么名字?我告诉你们:善是善良的善,俊是漂亮的俊,喊一下。

  生:齐喊“徐善俊”。

  师:有一个没有做到,哪个字?

  生:俊

  师:俊不俊?

  生:俊。

  师:说俊是对老师的尊敬。代表老师对你们感谢。改名字“徐善丑”?大街上叫什么?

  生:徐老师。

  师:扬州的小朋友,这个叫什么?(翘起大拇指)

  生:very good!

  师:你觉得老师怎样?

  生:非常和蔼。

  师:成了朋友。

  师:背古诗,非常亲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广陵就是你们~

  生:扬州。

  师:唐朝的诗歌浩如烟海,著名的诗人多似繁星。孟浩然和李白就是其中杰出的两位。

  生:齐读

  师:诗的韵味还没有完全读出来。提问不懂的地方。会问的孩子才是会学习的孩子。

  生:提问。

  师:有个好办法。不要我讲,用一篇课文,《黄鹤楼送别》。板书课题,书空懂不懂?也要认认真真的写。

  生:书空。

  师:边板书边指导,“鹤要紧凑”,“捺”,“走之”。徐老师的字写的不大好,但是态度认真,现在我每天晚上都在描红仿影。读好它,不仅可以理解意思,还可以学到好多好词好句。这叫“一举”,“一箭~”,“一石~”

  生:“两得”,“双雕”,“二鸟”。

  师:自己读课文,一句句的读,尽量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两遍,刚才提的问题初步的想一想。

  生:自由读。

  师:刚才有同学问我这个字“伫立”,领读。

  生:跟读两边“伫立”。

  师:出示“饯、脍、炙、捺”

  生:齐读两遍。

  师:解释“脍炙人口”现在指好的文章大家都喜欢读,捺是按的意思,按捺不住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一换词就明白了。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吗?

  生:指名读。

  师:好不好?好得表示一下。

  生:掌声。

  师:请你读第三自然段,这里有个长句子,比较难读,“年轻的李白~”没有标点,不喘气不行,要停顿一下。

  生:齐读。

  师:这里有“饯行”这个词,再跟徐老师书空。饯行是什么意思?

  生:送行。

  师:为什么不用送行呢?看看偏旁,分析分析。

  生:是个酒仙,喝了点东西。

  师:明白了,这就是饯行。

  生:饯行。

  师:谁来读第四自然段。

  生:指名读。

  师:都有意不去~再去读一遍,一点错误也没有。表扬表扬自己。

  生:齐读。

  师:读了一遍,已经能读正确了。真了不起。这也有几个词。你们看黄鹤楼怎么样?画下来。这是黄鹤楼,这是长江,谁高?还有一个词,依依惜别,跟老师书空。

  生:书空。

  师:老师通过这两个自然段,我就知道你们已经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但是光这样,对诗句还是体会得不是太深,还是要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熟读精思,要读出感情来,要读得有韵味。我来读一读,你们听一听,到底应该怎么读。眼睛看,耳朵听。(图配乐范读)

  生:掌声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老师读的是不是有点味?酸甜苦辣?边读边想,想象画面,进入角色。就是这样简单,不信你试试。边读想象,你就是孟浩然~行不行?

  生:自读。

  师:静下心来想一想,默读,一边看一边想,哪些话变一变可以解释第一句,哪些话变一变又可以解释第二句诗?边看边想,把重要的句子划出来。刚才朗读声音要响亮,现在要静下心来想。

  生:默读。

  师:40分钟,时间到,累不累?休息5分钟。

  第二课时

  师:直接说“故人~~”的

  生:交流。

  师:故人就是~~

  生:老朋友。

  师:西辞就是辞西。连起来说一说。

  生:齐说。

  师:第二句,什么意思?大胆的说,说错了也没关系。

  生:指名说。(两位)

  师:她找到了这两句连起来,意思连起来就能说明什么叫“烟花”了,基本意思对了,还有没有补充?

  生:补充。

  师:孟浩然下扬州是什么时候去的?什么叫“烟花”?

  生:指名找读。

  师:烟雾~繁花~

  生:迷朦,似锦。

  师:划下来,读两遍。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思就是~暮春三月,记住这两个词。

  生:齐读。

  师:是的,直接使用课文中的句子就解决了。唯见长江~是什么意思?

  生: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的流向天边。

  师:只要诗句的意思弄明白了,诗的意思就明白了。徐老师还有两个地方不明白,为什么用“下”?

  生:因为孟浩然顺江东下。

  师:你从课文中找到了依据。板画。还有哪个词用的好?

  生:孤帆。

  师:是什么意思?

  生:一只

  师:船很多很多,为什么说是孤帆?第四自然段理有两个词弄明白了,你就明白什么叫孤帆了。

  生:我觉得是伫立和凝视。

  师:跟徐老师写这两个词。书空

  生:书空。

  师:什么叫伫立?

  生:站立。

  师:我就是李白,站一下就走了吗?看看书上,请这位同学来看着图,站着,懂不懂什么叫伫立。

  生:演示

  师:谁懂什么叫凝视?不要你下定义,你上来凝视一下,眼睛动也不动一下,看着……李白为什么用孤帆?

  生: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视着孟浩然的船。

  师:就看着那只船,送他的好朋友,从孤帆这个词看出李白怎么样?

  生:他们感情非常深厚。

  师:说的很好,不要紧张,还有补充吗?书上有个词叫~

  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师:把徐老师都教懂了,这个孤字,充分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敬佩,感情深厚。这正是过尽千帆皆不见,谁来接下一句?

  生:唯有一船看得见。

  生:唯见孟夫一条船。

  师: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

  生:我觉得,孟浩然一定是去旅游,为什么李白不和他一起去?

  师:孟浩然为什么去扬州,徐老师不知道,你们回去上网查一查,可能他不是去旅游,不得不……但是他们的友谊不断。

  生:三月扬州是旅游节。

  师:不管是不是旅游,看出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非常深。

  生:对他的人品非常敬仰,而且他的诗篇誉满天下。板书:

  师:徐老师用这首诗简单的说明孟浩然的人品。

  师:出示《赠孟浩然》读。李白太有才能了,人品好。不愿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在田园里种菜,不侍奉皇帝。孟浩然的诗写得也好。

  生:背《春晓》

  师:这么好的朋友,要离别了,当然是依依惜别,难分难舍。分工读,一人当李白,一人当孟浩然,可以加些动作。

  生:分角色读。

  师:对话的不错,谁到前面来试试。多像李白呀!也不知道孟浩然当时戴不戴眼睛!

  生:(笑)两人表演。

  师:李白这时按捺不住,吟出一首诗来,现在你们准能读出味来了,第五自然段,自己读。

  生:自读。指名读。

  师:哎呀,这位李白太激动了,把脍炙人口读成了脍炙人心了。谁再来?

  生:指名读。

  师:好不好?(掌声)谁能超过他?

  生:指名读。

  师:谁能保证自己读的最好?

  生:指名读。

  师:领读,注意不要读的太快。

  生:跟读。

  师:就要这样读出诗的韵味来,进入角色,背出感情来。等会我们比一比。

  生:自背。

  师:加动作,再试背。

  生:加动作自背。

  师:比一比,男队、女队各选出两个代表。你们是评委,国家级评委,打分要公正。女士优先。男队先背。

  男生、女生各两位上台背,配动作。

  女生给男队打分,男生给女队打分。

  师:你将来肯定是国家级评委。谁说女子不如男?总结。并列第一,19。5分,祝贺你们!全班同学包括我在内,一起背,背出感情来,加上动作。

  齐背。

  板书:

  黄鹤楼送别

  饯行 依依惜别 伫

  人品 诗品

  伫立 凝视

  上一页  [1] [2] [3] 

《黄鹤楼送别》 篇8

  设计理念:阅读的过程是将学生置身于课文情境的体验过程,语文教学理应创设适合学生想像、体验、感悟的学习情境,以促进学生与文中人物对话,并催生出学生自己的独特感悟。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  文、诗对照阅读,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3、  品读文、诗,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1、  诗文对照, 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2、  在品读中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教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25课,了解了课文大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齐读课题。

  2、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整体入手,观照全文

  1、  教师:让我们跟随李白和孟浩然一起去黄鹤楼,去看看两位友人送别的情景。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语言描绘的情景,你能从课文中看到哪些图景?

  2、交流:美景图     话别图     目送图

  三、品读1、2自然段(美景图)

  1、  教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看到了美景图?

  2、  学生交流语句:多媒体画面展现美景图

  3、  引导学生感受到:暮春三月,黄鹤楼的景色十分迷人。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蓝天、白云,江上美景

  4、  教师:如此美景,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啊!两位即将要分别的友人此时的心情如何呢?自己读读第二小节中描写两位友人的句子,仔细地去体会体会。

  5、  学生交流,你体会到什么?

  ▲“藏”   一个“藏”字你品出点什么深意了吗?为什么要藏起来?(不想让离别来得太早)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感情深,依依不舍)

  ▲他们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他们真的是像游人一样在欣赏美景吗?

  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到:他们不会像其他游人一样尽心地欣赏美景,只是借赏景掩盖自己心中的惜别之情,想让这离别的时刻来得晚一点。

  6、教师小结板书:这真是   满目美景无心赏

  过渡:刚才同学们一边读课文的语言文字,一边想象那情境,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那你从课文的哪里看到了饮酒话别图?(课文的第3小节)

  四、品读第3自然段(话别图)

  1、  出示图片:自读第3自然段,你能从他们的话别中感受到什么?

  2、  出示句子李白的话 

  (1)指名读   你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1)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令人敬仰、当作兄长和老师)

  (2)“人品” (人的品格、品德)    补充资料 介绍有关孟浩然的一些材料

  (3)“誉满天下”?(名誉满天下,得到天下人的赞美)

  补充资料 唐朝大诗人杜甫赞誉:句句清诗堪可传  (可见在当时真的是誉满天下)

  你知道孟浩然的哪些诗篇?指名背诵一二首。

  ▲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难舍)之情

  (1)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不知何日才能再想见(还没有分别就已经想再见面,可见难舍,可见情深)

  满饮此杯(这满满一杯装着的仅仅是酒吗?你仔细体会体会。更装着深深的情。李白借酒表达对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对孟浩然的感情就像这杯中的酒一样,满满的)

  (2)指导朗读,读好语句(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3、出示句子孟浩然的话 

  (1)指名读   你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劝慰之情

  (1)从哪里感受到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知道这诗句出自哪一首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插入链接了解诗句出处意思

  (3)孟浩然想借王勃的诗句告诉李白什么呢?

  ▲深厚的友情

  (1)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2)交流(友谊……永世不绝)

  (3)指导朗读句子

  4、教师总结板书:这真是  依依话别见真情

  5、同桌分角色朗读

  6、分角色齐读

  五、品读第4自然段(目送图)

  1、你是从课文中的哪里看到了目送图?(第4小节)

  2、出示图片:自己读读课文的第四小节,从目送图你体会到了什么?在关键的词语下圈圈画画

  3、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体会:

  深情,难舍(依然、伫立、凝视)

  李白此时的心情怎样?(心情失落,忧伤,难过)

  4、指名读——齐读第四小节

  5、教师:友人登船远去了,岸上只留下了李白孤孤单单的一个人了,望着浩浩荡荡流向天边的一江春水,李白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6、出示图片:他想到了——孟浩然对自己师长般教导的情景;

  他想到了——与孟浩然饮酒对诗的情景;

  ……

  引导想像说话

  教师过渡:想到这儿,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

  六、品读第五自然段

  1、出示图片:听录音诵读古诗 

  2、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3、教师:学到这儿,你有没有发现这首古诗与课文的关系

  (课文就是以一个小故事的形式展现了这首诗的情境,课文中的有些语句可以解释诗句的意思)

  4、诗、文对照起来读读,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解释这首诗?

  5、指名说说  再指名说说

  6、教师:诗句中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7、质疑:“孤帆”  江面那么大,不可能只有孟浩然乘坐的一艘船,为什么说“孤帆”?

  8、教师小结板书:   心里所想的只有孟浩然,所以眼中所见的也就只有孟浩然

  真是  千帆过尽皆不见,心中唯有孟夫子

  9、感情朗读古诗  教师:诗人把自己的深情和当时的心境都融进了这首古诗,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古诗,读出诗人的深情,读出诗人的心境。

  七、课外拓展

  1、  在古诗中像这样反映朋友离别的诗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2、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送别诗。

  3、  推荐阅读《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板书设计:  送    李  白

  25.黄鹤楼别    孟浩然

  满目美景无心赏

  依依话别见真情

  千帆过尽皆不见

  心中唯有孟夫子

  含英咀华,涵咏真情——《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包含在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中。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

  一、整体入手,潜心会文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尽量多的潜心会文的时间,让学生以“含英咀华,涵咏真情”为宗旨。课始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你能看到哪几幅图景?(美景图、话别图、目送图)我的目的是想让学生潜心会文,投入地走进文本,倾听文本的声音,在脑海中再现那感人的情景,真挚地走进人物的内心,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真正成为“一种精神的相遇”。

  二、含英咀华,涵咏真情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含英咀华,涵咏真情。比如:、满饮此杯、依然、凝视、伫立、孤帆等,虽然只是这样短短几个字,却能够很好的表现人物离别时的浓浓情深深意。我在课上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中,不断地对文本的催化中,学生的情感融合到了诗人的情感中。让学生不仅看到了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内部,发现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到了文字背后丰富的情意像,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

  三、抓住“空白”,引导想像

  《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这是只有五年的孩子很难体会到的。可是课文中有几个空白点:话别时他们还会说些什么?目送友人的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此时李白心情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想象说话,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体会那意境。

  四、引入资料,促进深化

  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对人物以及古诗的背景了解又太浅,学生就很难与文中人物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尤其是文中提到“您的人品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以及对王勃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的引用,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让孟浩然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丰盈起来,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我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尽力拉近文中人物与学生的心灵距离。既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又使孟浩然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变得“充实”“厚实”起来,对调动激发学生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黄鹤楼送别》 篇9

  一、古诗导入      3分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黄鹤楼送别》。读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李白在黄鹤楼送别了孟浩然后,将自己的满腔真情化作了一首诗,这首诗千古传唱。出示古诗:指名一人读

  3、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学了这篇课文你就会明白了。

  二、精读第一、二段     8-10分

  1、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多么美的景色啊!再看看书上的插图,你还能想到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

  2、多美的词多美的景,让我们把这种美景读出来吧。齐读第一段

  3、面对这样的美景,两个即将分别的朋友怎能有心欣赏?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再请一个同学读读第二自然段)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他们的心情是 ——【板书 :依依惜别之情】

  4、这种依依惜别之情他们有没有表现出来呢?  而是——深深的藏在心底

  这个藏用的得实在太好了,他们是怎样藏的?两个一会儿正是告诉了我们,两位友人正在借欣赏景物来隐藏内心的离别之情呢。

  5、指导朗读。: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流露出两位诗人深深地情谊。让我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三、精读第三自然段  15分

  1、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的心头,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 (请一个同学嘟读读李白的话)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2、自己再轻声读读李白的话?读完后抓住关键词谈谈你的感受?(敬仰和依依惜别)

  (1)学生谈到兄长和老师时补充:当时孟浩然早已诗名远扬。李白比孟浩然小,结束江南之游后特来拜访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孟浩然在诗词创作上给了李白悉心的指导,所以李白称他是兄长和老师。

  (2)学生谈到人品令人敬仰时补充:

  李白曾有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红颜弃轩(xuān)冕(miǎn),白首卧松云。”赞誉孟浩然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爵车马,有了成就后又归隐山林与青松白云相伴的高洁品质。)

  (3)学生谈到诗篇誉满天下时补充。什么是誉满天下?哪首诗誉满天下《春晓》

  (4)谈到:何日才能再见面:还没分别呢,李白就期盼何日才能重逢。足见对于这次分别,是多么的不舍呀!

  3、指导朗读

  (1)李白的话中前两句主要表达了敬仰之情,后两句主要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所以读前两句时,我们的语气要高昂些。读前后句时,我们的语气要低沉些。谁来试试。

  (2)志同道合友人即将远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诗、花间畅谈,怎不令人伤心难过! 谁再来试试。读出李白的敬仰与依依惜别。

  (3)李白举起的酒杯中难道仅仅是酒吗?杯中还有他对孟浩然的祝福、友谊和敬仰。请把把这种敬仰与不舍读出来吧(齐读)

  4、过渡:相见时难别亦难,李白的心情,孟浩然能不理解吗?但是他把这种眷恋深深地藏在心底,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反而好言宽慰李白。他是怎样宽慰李白的的?自己读读孟浩然的话,多读几遍,看能否读懂。(自由读)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品析:(1)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的意思你理解吗?孟浩然此时引用这句诗,就是想告诉李白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引读

  (2)孟浩然忍住离愁宽慰李白李白,真不愧是——兄长,是老师。谁来带着你的理解,用如兄长,似老师一般安慰安慰李白。(指名读)

  5、一个满怀仰慕,敬上临别之酒,一个宽慰友人,道声情意深长。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指名2对表演)。

  人物对话对人物的情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正是对话描写的魅力所在。让我们一起来分角色朗读一二两组读李白,三四两组读孟浩然感受两人是如何通过对话表达依依惜别之情。齐读。

  四、讲读第四自然段。  5分

  1、送君千里,终需一别,孟浩然他得走了。人有情,景也通情,你看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引读这段),

  2、“伫立”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李白久久的伫立在江边,望着渐行渐远的小船,慢慢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它带走了李白的对孟浩然的牵挂和祝福,留下了李白的回忆与思念。此时的李白外表是平静,可内心却如这浩荡的长江水一样,心潮澎湃。他会想些什么呢?可以回忆他们一起把酒谈心的美好时光,也可以回忆孟夫子昔日的悉心指导;可以抒发对孟夫子的牵挂,也可以写写对孟夫子的祝福……写一写。

  五、讲读第五自然段,理解诗意: 5分

  1、过渡:此时此刻的李白再也按捺不信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视频出示范读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学完课文我们再来看这首诗,你能说出诗的一二两句对应的是课文哪几自然段,诗的三四两句又是对应的是课文哪几自然段吗?

  3、联系课文想想:故人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指谁?孤帆又是什么意思?

  4、长江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应该是白帆点点千帆竞发的,却为什么李白眼中却只有孤帆呢?情到深深处,眼里心里只有对方,只有对对方深深地情谊。谁来读读这首诗,读出李白深深的情谊。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诗中没有出现一个情字,却处处藏着——李白对孟浩然深深的情谊。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次齐声诵读。

  六、积累拓展,情感迁移    5分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因离情别绪而留下千古名篇。课前我们已经搜集了一些,谁来展示一下。

  2、你能背出里面的名句吗?

  3、课后把你制作的送别书签送给你的朋友,表达你的真情。

  4、今天我们学习的《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再现了故事背后的故事,帮我们理解乐诗意,品位了诗情。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一首送别诗,查阅资料,将他改写成一个美丽的故事。

《黄鹤楼送别》 篇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黄鹤楼送别》。

  1、检查生词和四字词语学习情况。

  生词:

  mùmènɡyǐnzànyìwéi

  暮春孟浩然饮酒暂时友谊唯一

  四字词语:

  烟雾迷蒙依依惜别誉满天下永世不绝按捺不住脍炙人口

  (1)学生汇报易错的字音:mènɡyǐnzànyì

  (2)学生汇报易错的字形:暮暂谊

  (3)学生汇报词语的意思:暮春暂时依依惜别誉满天下脍炙人口

  2、汇报课文朗读情况。

  3、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

  二、诗文对照,理解诗句,浮现情景。

  1、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一天,大诗人孟浩然要去扬州,对于朝夕相处的好朋友孟浩然来说,万分的舍不得,满腔的情感化作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作。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这些诗的意思都能在课文中找到,请大家默读全文,一边读一边把文中相对应的地方画下来。学生读后交流。

  (1)第一、二句: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2)第三、四句: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3、诗句在文中对应的内容同学们都找到了,下面就请你们小组内两人进行合作,一人读诗,一人读文,然后交换内容再读一次,一边读一边想象,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1)通过第一、二句诗句,想象画面。

  出示“烟花三月,繁花似锦”的图片,“烟花三月”就是形容扬州三月时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美丽的景色。

  谁来读读诗?谁来读读句子?指导读出春天的美。

  (2)通过第三、四句诗句,想象画面。

  谁来读读诗?谁来读读句子?指导读出当时的画面。

  三、学习离别时的情景,感受依依惜别之情。

  1、多情自古伤离别,让我们再来重温一下他们离别时的动人情景,看看文中哪些地方触动了你呢?请组内同学合作朗读2—3小节。

  2、学生交流品味语言文字的体会。

  (1)学习第二节。

  ①学生汇报感受:不说话是怕更加难过,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②教师抓住“一会儿、一会儿”“依依惜别”指导朗读理解。

  (2)学习第三节。

  ①学生汇报: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教师通过资料,让学生理解“誉满天下、兄长和老师”等词语中蕴藏的情感。

  出示资料:李白,生性洒脱自由。而孟浩然年长李白12岁,极具诗才,让李白倾慕无比。所以,当他千里迢迢,慕名在襄阳鹿门山拜见了孟浩然之后,两人即一见如故,结为忘年之交,饮酒写诗、携手遨游,建立了志同道合的友情。对孟浩然的敬仰,李白的《赠孟浩然》中有句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可以为证。

  ②学生汇报:孟浩然对李白的深情厚谊和留恋。抓住“何日才能见面”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留恋。抓住“一饮而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暂时、永世不绝”体会两人之间深厚的情感。

  教师指导朗读。

  ③多好的一对朋友,我想请我们班的好朋友、好知己表演读读他们之间的对话。

  3、学习第四小节,再次感受那依依惜别之情。

  (1)多么深厚的友谊呀!而现在呢?(出示第4节图文)李白望着一江春水心里会想些什么?

  (2)抒发情感,朗读体会。

  四、体会诗歌的精妙之处。

  1、朋友已经远行,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播放吟诵录音。

  2、诗中,李白是如何表达这种依依惜别之情,用了哪些词句来表达的呢?

  孤帆远影碧空尽天际流

  3、李白把千言万语凝炼成这首诗28个字,让我们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送一送孟浩然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五、作业超市:

  1、古代的诗坛上还流传着更多的像这样的离别诗。课前老师布置你们进行了收集,谁来交流一下,会背的一起背。

  2、课外搜集、背诵两首离别诗,理解诗句意思、表达的情感及写作背景。

《黄鹤楼送别》 篇11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38

  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

  此课为XX年鼓楼区小语年会示范课)

  一、导入。

  1、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  提问解题。

  黄鹤楼在哪里?(位于湖北武汉长江江畔,名胜之一。)

  谁送别谁?(李白送别孟浩然。)教师板书:李白  孟浩然

  3、  教师介绍背景。

  李白年轻的时候住在湖北一代,和同住在那里的大诗人孟浩然结成了忘年交。

  【教师在课堂上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忘年交”,并板书该词,目的有二:一,与课文表达的情感呼应;二,让学生多了解点儿知识。】

  出示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教师解释。有一天,孟浩然决定“顺江东下,前往扬州”,李白就在黄鹤楼上为他“饯行”,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黄鹤楼 送孟浩然之广陵》。

  【出示诗句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用意与上面的相同。王恒老师上课就是这样,常常在不经意间向学生“灌输”点儿东西,以丰富学生的内存。我是很喜欢的。】

  4、    出示诗句,请学生质疑,并提醒学生:这篇课文是“文包诗”,大多数问题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这就是告诉学生文包诗的特点,也是告诉学习的方法】

  二、初读。

  1、  提出要求。

  大声朗读,读通顺,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

  2、  检查。

  出示容易读错的词:  饯行  伫立  凌空  远眺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指名读,齐读。

  请学生选择难读的句子互相读,互相纠正。

  三、再读课文,质疑解答

  1、  提出要求。

  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提出来。

  2、  指名逐节朗读,学生质疑,教师注意采用各种方法指导理解,相机进行朗读,加深理解。

  重点指导:

  “饯行”,提醒学生注意形旁理解;【从字形,汉字的独有的特点出发,教学生理解】

  “俯临”,比较黄鹤楼和长江的高低理解;【结合实际,理解关键字“俯”】

  “飞檐”,看图理解;【看图理解,既形象有快捷。课堂上,老师还介绍了:“飞檐”是中国建筑独有的艺术特色,启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比邻”,联系成语“比肩继踵”的“比”理解;【温故而知新,“习得”就是这样。】

  “杨柳依依”,看图想象,说说感受即可;【体会经杨柳轻拂的感受,这样的理解多好!】

  “沙鸥点点”,画简笔画示意;【方法自然,倘要解释“点点”倒会难煞人,教师的基本功可要好哇】

  “伫立”,联系上文“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理解;【联系上下文,恰到好处。】

  “脍炙人口”,教师解释月字旁和肉有关,“脍”,指细切的肉,“炙”,有火字低,指烤肉;指导学生写好“炙”字。【对“脍”的解释让听课的教师大感兴趣,指导写好“炙”,给人的感觉是扎实,相信学生一定会记得牢,写得好。】

  【这段教学中王恒老师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理解,既有读准的训练又有疏通的目的,还有理解字词指导,容量不小。方法多样,学生主动学习,自问自答,确有困难处,教师点拨,很精彩。】

  【期间,有学生质疑:触动、吟的意思,这是老师没有预设的。教师镇定地引导学生达到共识:“触”是摸、碰,连摸都不能摸,动也不能动,可见情感之深;对“吟” 的理解,老师用自己投入的吟诵让学生直观地感悟。这样的处理是需要灵感的。】

  四、学生自答原来质疑的问题。

  1、  教师提问,读了文章,对于这首诗,你们读懂了哪些?

  2、  学生回答。【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若我们每位教师都有这强烈的意识,学生就会“自能读书”。】

  3、  对于较难的“西辞”,教师画简笔画解释。

  五、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1、  教师配乐范读【教师读得有味儿。应提倡教师范读,因为眼下常常看到,老师总是让学生“你能把……读得……”,自己读得很少,即便读了,与学生的读,相差不大甚至不如。试想,如此,怎能影响学生?】。

  2、  学生自提要求,选择一个小节练习。【鉴于是高年级,选择性地读而不是通篇指读是可行的。】

  3、  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六、初读感受。

  1、  教师提问,读了课文,你们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2、  学生回答。

  3、    教师小结:回想当年,李白一定也怀有这种种感受,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请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朗读这首诗。【这是再一次整体感知。】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家人听,请他们为你打分。

  2、完成习字帖,写好字,争取得“优”。

  【作业符合第一教时的安排。简单可行,没有加重学生的负担。】

  我的思考

  第一课时干什么?王恒老师做了研究。真实、平实、扎实是我们每一堂课所追求的。这一课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体现了我们的追求。这堂课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要真正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很多问题靠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加上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是可以解决的;教师要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内功,教师的功底扎实了才能驾轻就熟,才能给学生更多的东西,学生崇拜哪个老师就会自然地喜欢那位老师所任教的课程;教师要吃透教材,吃透学生。

  执教:琅琊路小学分校 王恒

  点评:鼓楼教师进修学校   王彦博

《黄鹤楼送别》 篇1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友人间的依依依惜别之情。

  导学提纲

  a、自主学习

  一、 读一读: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利用工具书,理解词意

  二、 写一写:把生字写在练习本上

  三、 想一想

  1好友如果分别时是什么样?

  2第一节写黄鹤话别,怎么理解?

  3长江边的景色是什么?

  4哪些词描写黄鹤楼的壮观?

  5第二段写吟诗作别,怎样理解?

  四、 熟读课文

  五、 把疑难问题记下来,准备小组交流

  b、合作学习

  一、 质疑问难

  二、 合作探究

  1、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

  2、 好朋友话别时是什么情况?

  三、 合作背诵

  作业菜单

  1背诵课文中的诗

  2根据长江边的景色,写一段话,描写自己家乡的景色

  板书设计

  为朋友饯行

  碧蓝的天空

  留恋往返

  依依话别

《黄鹤楼送别》 篇13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这篇课文的知识与技能是让学生学会7个生字,认识两个不写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或达到背诵的效果,然后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从而体会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一、创设情境,导入学习

  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

  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古往今来,当我们面对离别的时候有谁能那么坦然呢?昨天我们一起来到了黄鹤楼,和作者一起又经历了一次朋友间的离别,在暮春三月,李白却送走了挚友孟浩然,那情景历历在目,作者的那首诗仍在耳边回荡:(出示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指名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播放歌曲《干杯,朋友》

  1、听着听着,你感受到了什么?

  2、歌声唱出了朋友间深深的友情,浓浓的不舍,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我们现在喜欢用歌声来表达这种情感,而古人最喜欢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呢?对啊,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朋友间的友谊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你看,昨天我们一起来到了黄鹤楼,和作者一起又经历了一次朋友间的离别,在暮春三月,李白却送走了挚友孟浩然,那情景历历在目,作者的那首诗仍在耳边回荡:(出示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指名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齐读古诗

  二、自学课文,感悟离情

  自学要求:多么深情的诗啊,这是李白心灵的产儿,饱含着他对孟浩然的浓浓的情谊,文也如此,字里行间的丰满盈润,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用你的心去读一读每一个字,感受一下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画出让你感受最深的的句子,多读一读,想一想,在旁边写一写你的体会,也可以相互说一说。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集体交流,品悟真情

  a:1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2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3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从李白的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尤其从哪些词句中你体会到了这种真情?

  1如:“敬仰”李白敬仰他的什么?孟浩然有哪些品质令人敬仰呢?(引导想象:孟浩然是怎样对李白的?

  人品:补充介绍给学生:李白敬重孟浩然的人品有诗为证,《赠孟浩然》:(生读)师简单介绍诗意。

  令人敬仰的除了他的人品还有他的什么?

  “诗篇誉满天下”什么叫誉满天下?你读过他的诗吗?(指名说)

  多不多?好不好?指名读好“誉满天下”

  指导朗读:当时李白还是初出茅庐,而孟浩然已经是颇有名气的诗界名士了,就像现在的文学作家秦文君,梅子函一样有名,只要提到他的人、他的诗,没人不知道的。和这样的的人做朋友你会感到怎么样?读出你的——(指名读句1)

  (可以补充介绍给学生:李白称孟浩然为什么?(夫子是古人的一种尊称:我们称孔子为什么?李白称孟浩然为――看出什么?)指名读1齐读1

  过渡:真令人敬仰,这种敬仰之情还表现在什么地方?

  2(兄长和老师,在你心里对兄长和老师是怎么样的?李白称孟浩然为兄长和老师是发自内心的吗?从什么地方看出?(从结识开始就、一直)读出你的真心(指名读2)再读再评

  言由心生,再读读李白的话,除了着深深的敬意还有什么?

  3(满饮此杯;杯子里装的是什么?平时的酒是什么味的?李白的这杯满满的酒里有什味?为什么?)

  总结:不管是甜味,还是苦味,不管是酸的还是辣的,这酒里饱含的是李白对孟浩然的浓浓的情意,深深的敬仰,依依的不舍,创设情境:李白端起酒杯,用你的情和你的话来请孟浩然满饮此杯吧!指名读句

  (引导评:听了你的读我可以喝下?口酒,谁能让孟浩然满饮此杯?再读)

  引读:劝君更进一杯酒,千言万语涌心头,终于,李白端起酒,对孟浩然说————(齐读李白的话)

  引读:贤弟啊,你的这杯酒我一滴也不会洒,你的这份情我一丝也不会忘,孟浩然接过酒杯——然后说道——

  出示: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的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1、自由读读孟浩然的这段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听了他的话你的心里怎么样了(宽慰、不难过……)

  3、不愧是令人敬仰的大诗人啊,此时此刻他把这种深深的眷恋深深地埋在了心底,反而去安慰李白说——指名读(评:真朋友总是希望对方能开心)——齐读

  b出示: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的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依依惜别”这种情是藏在那里的?表面上他们是怎样做的?

  (引导学生体会:做做这个动作,一会儿——一会儿——,读读这两小节,他们一会儿还会怎样?这里的景色不美吗?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自由读读它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画面)如果让你来到这里你会怎么样?他们呢?(这么美的景色却没心欣赏,他们心里又想些什么呢?)

  3、指名读:阳春三月,桃红柳绿,如此明媚的春光丝毫动不了他们的心就因为他们心底那份强烈的——,足可见他们的友谊——!谁想来读读这两小节?

  4、读着读着,你想用哪两句诗来概括这两段内容呢?(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谁来读?(指名几人读)读出了你的依依惜别,尤其从哪两个词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种深情?“故人”的意思就是——

  过渡:课文还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朋友之间的这种深情厚谊?

  c出示: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哪些词让你感受最深?

  1、“伫立”(体会古时候的船是怎样行进的来体会时间的长)?

  “凝视”是什么意思?李白深情地凝视着什么?(可以引说:开始是一只——慢慢的变成了一片——,随后随着江风渐渐远去的是——最后——)

  2、从省略号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中似有千言万语无法割舍的是朋友,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如果你是李白,当看到你的兄长、你的老师、你的挚友孟浩然在自己的眼中渐行渐远,渐行渐远时你会想些什么?

  3、引读:一个省略号写尽了千言万语,道出了李白满腹的心声,传达着他的深请,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孟浩然登船离岸,李白依然——,船渐行渐远,只看到模糊的帆影了,李白——,最后连帆影也消失了,李白——只见——

  4、思考:顺着江水流去的还有李白的什么呢?

  小结:说的多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是李白无尽的思念和祝福啊!指名读(配乐)

  5、其实,这段内容是诗的哪两句?指名读(评:多浓的情谊啊!流不尽的是李白对孟浩然那浓浓的情谊)6、过渡: 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出示)谁是李白来吟诵这首诗?

  (评:饱满的情感,横溢的才情,造就了这首千古流传的名诗还有谁来读    真不错,所有的情感都凝聚在了这首诗中    李白就在我的身边)

  同学们,有相聚就有别离,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吧(齐读诗)

  四、拓展延伸:

  唐诗三百首,吟尽万般情,你还能吟诵出其它的送别诗吗?

  五练习: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送别诗,学习、借鉴课文的写法,把它改写成一篇文章!

  这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这样的:

  一、导入:由歌曲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歌曲中把学生的思绪带入文本中,从而让学生走进课本。

  二、整体感知:先让学生认真听课文范读,以次理解古诗的内容,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整体印象,接着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去理解课文内容。如读李白的话,引导学生抓住“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等词语,体会他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抓住“不知我们何时才能再见面”感悟他对孟浩然的难舍之情。读孟浩然的话,通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永世不绝”等词语的理解,体味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惜别之情。

  三、探究:在理解过程中的基础中,让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词句的意思。通过学生找句子,读一读,说一说,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诗的意思,此时我又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整体认识。

  四、角色表演:在学生对诗人的感情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后,我还安排了一个“原始重现”的过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进步。“因此我让学生自由合作,分别扮演李白与孟浩然。通过言语与动作、神情来充分表达自己对诗情的理解,这一设计,学生训练面广,先让学生同位练说,在此基础上,在让学生上台表演,学生自信心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也能充分体会友人离别时的心情了。个个受益匪浅。有效地合作,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养成了良好的与他人合作的习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想像不仅是形象思维,更是艺术思维。

  五、小结质疑:这个环节充分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谈谈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收获,并提出还没有弄明白的地方。

  六、作业设计:1、收集分别的诗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2、写分别的一段话。(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教学中,我始终以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策略的研究为突破口,以问题带动,引发思索,来体现课程改革。

《黄鹤楼送别》 篇14

  一、说教材

  《黄鹤楼送别》是国标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5课,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文诗兼美,诗文互照,充满诗情画意,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二、教学对象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通过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来理解、欣赏文本,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出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七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教学训练重点是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想象,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二、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熟读课文。

  下面我着重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了解大意。

  课始,我直接揭示课题,并让学生说说课文的大意。

  (二)诗文对照,初步感知。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与以往课文的不同点,提示学生课文中的有些语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诗,请学生读课文,并动手找一找,划一划。

  2、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请学生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诗句的意思。

  3、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字词的意思后,此时,我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个整体的认识。

  (三)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1、光了解诗意不够,更要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让学生自由读2~~4小节,看看课文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2、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出“依依惜别”这个词语,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看看课文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诗人的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3、结合学生所找句子细细品味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他们都在欣赏美景吗?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感悟到此时两人都无心欣赏美景,都有一种老朋友离去时的难舍难分之情,但他们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2)李白的话:“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从李白的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借助学生搜集的资料,明确能够得到李白这样的大诗人的敬重,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和作品一定非常好的。这个环节培养了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3)孟浩然的话:“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让学生谈谈对“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理解,体会孟浩然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朋友李白。

  以上三句话,在学生感悟之后再通过练读、个别读、齐读等形式充分诗人的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学生能把课文读好,只有建立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这样的读才能做到声情并茂,入情入境。)

  4、学生对诗人的情感有了有层次的理解后,我安排了“表演再现”的过程,让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孟浩然,通过言语与动作、神情来充分表达自己对诗情的理解。

  (学生表演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四)内化积累,巩固深化。

  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背一背古诗,使之成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达到内化积累,因此,我让学生感情背诵,尽情抒发诗人的情感,并及时予以肯定与表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作业

  1、背诵、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离别类的诗词。

《黄鹤楼送别》 篇15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能用“暂时”“凝视”造句。

  3、通过诗文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感悟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诗文对照,理解诗文意思。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

  2通过昨天的学习你知道是谁在黄鹤楼送别谁

  3是呀,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朋友孟浩然后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诗

  出示古诗(引读)

  4这首诗你已经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么?(打上小问号)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下面就让我们插上现象的翅膀,来到一千多年前那个美丽的春天

  2课文中用了那两个词来形容?(烟雾迷蒙,繁花似景)是呀,长江上水气笼罩迷迷蒙蒙的,各种花都开了,真美呀。

  4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感受一下春天的美丽。(齐读)

  5瞧,这就是黄鹤楼,关于黄鹤楼你们了解到那些资料/?

  这两个词我们可以通过看图来理解。看,它矗立在长江边,翘起的檐角伸向天空,气势雄伟,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老师还了解到,李白是特意选择这座千古名楼为孟浩然饯行的,从中你可以看出他们的友谊怎么样/

  6是呀他们的友谊非常深厚,读读第二然段,看从哪儿嫩感受到他门的依依惜别之情?

  7此时此刻,再美的景色都引不起两位诗人的兴致,因为他们的心头满是浓浓的离别之愁

  谁来读读这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千里送君,终需一别,离别的时间越来越近,搁在心底的话语再也藏不住了,终于李白(引读)

  2再读读这段话,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3交流

  *孟夫子,“夫子”知道古人一般称谁为夫子吗?这个称呼充满了深深的敬意,李白为什么这样敬佩孟浩然呀?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说说意思)

  其实孟浩然的内心也很舍不得李白,但他把那份不舍之情埋在了心底,反过来安慰李白,他的这份豁达真令人感动。(齐读)

  *同学们,我们当中也有不少家长外出打工,当你想他们的时候你可以怎么做?

  一个电话一封信就可以知道对方的情况,廖解心中思念。可在古时候,没有现在的通讯设备,朋友分别后,不知何时才能在见面,也许此生就再也没有见面之日了。让我们再次读读对话,

  更深的体会它们的依依不舍之情。

  *齐读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孟浩然终于乘船东下了(引读)

  2“岸边杨柳依依”依依什么意思?

  3古人有折柳枝送友人的习惯,所以此时的杨柳沙鸥在李白的眼里也染上了离别的伤感。

  4这句话中那儿最感动你?

  5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出示引读“李白依然

  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引读

  朋友虽已远去,但朋友的殷殷话语还在耳边回响,朋友的音容笑貌还在眼前浮现,引读“李白依然

  6再读第四段,更深感受。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诗引读

  2学到这儿,能解决这些小问号了么?

  3重点解释“西辞”

  4谁再来读读这首古诗,注意体会那份依依惜别之情。

  5再读

  六总结

  七作业《一课一练》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7:3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