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石壕吏教案设计 |
范文 | 石壕吏教案设计(精选10篇) 石壕吏教案设计 篇1【教学目标】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杜甫诗歌“诗史”的特点。 4、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重点分析老妇人的话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前准备】 关于战争的图片及关于石壕吏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战争图片,问:战争会带来什么? (通过这个问题导入今天的古诗——《石壕吏》)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让学生尝试圈点疑难字词) 注意重点字词: 逾墙走:越过墙逃跑 一何:多么 戍:防守 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 绝:没有 幽咽:隐约、轻声地哭。 犹得:还可以 2、给文章定朗读基调: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朗读语气该是怎样? 明确:(悲愤沉郁) 3、投入感情再次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人感觉诗歌的学习必须从朗读入手,好的朗读是进入“情”的关键,进入“情”后才能更好的理解认识作品。因此这个环节是本节课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激发学生兴趣和下个教学环节的重要铺垫。】 三、研读课文,明确主题 1、思考:全文围绕那两个字展开的? 明确:捉人 2、为什么捉人?捉何人?老妇人又是怎样的一个人(文章中是怎样描述的)? 明确:打仗抓人;抓壮年男子;“老妪力虽衰”(看图) 3、为何连这样一个年老力衰的老夫人都不放过?(多媒体展示写作背景) 明确:通过了解背景后重点介绍杜甫是将途中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要求学生复习文学常识:《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再者结合当时时代背景介绍杜甫的诗为什么称是“诗史”。 4、主要内容分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头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1) 第一段交待了什么内容?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 (2)研讨:a、为何吏要夜捉人? 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 b、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当时的时代气氛。 兵荒马乱 鸡犬不宁 总结;一段为后面老妇的致词埋下伏笔,也交代了致词的由来,是事情发展的开端。 (3)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对比分析 这两句十分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强烈的对照;两个“一何”更加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的气氛。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时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 【设计意图:这个部分是全诗的开端,本人在这里介绍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及设计一些简单的小问题,目的是让学生能准确的把握住当时的时代气氛,初步感知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 四、即兴发挥,深入理解 (1)、把吏和妇人的对话用现代文的方式陈述(意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让同学进行即兴表演,揣摩人物形象。(意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总结:这二、三两段是本文的重点,就是老妇致词的内容,事件在这里也达到了高潮。 (3)最后一段的写作意图(提问:如果去掉后会有怎么的效果?) 夜久表明老妇哭诉时间长,可以看出县吏的凶狠。如闻二字一方面老妇这家的凄苦绝望,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有无限深情。老妇被带走后这家到底会怎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是事件的结局。 (4)、总结性研讨: a、吏和老妇的形象。 明确:吏(蛮横 凶狠)妇(凄苦 悲伤) b、文章结构 明确:开端(1)致词的由来 发展、高潮(2—3)致词的内容 结局(4)致词的结果 【设计意图:这部分本人认为老妇与吏的对话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设计了两个带有趣味性的学生展示环节,目的是在互动中化繁为简,从而使二者的形象直观的呈现出来。再者结尾部分通过本人启发性的情感引导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五、小结 通过这首“诗史”诗,我们可以想象下老妇被带走后在军中的生活,再试着想想孤苦伶仃的老翁又会是什么样子?他们还能再见面么?因此,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不易,望大家珍惜。 六、作业 1、背诵。 2、续写。 石壕吏教案设计 篇2教学目的: 1.朗读《龟虽寿》和《石壕吏》这两首诗。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目标1 目标2 教学难点 : 目标2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老骥(ji) 伏枥(1i)逾墙走(yu)邺城戍(shu) 老妪(yu)幽咽(ye)翁媪(ao)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请一学生背诵上一单元学的一首古诗,以次导入 新课。 三、正课 (-)龟虽寿 1、听录音朗读这首诗。(目标1)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本首诗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复门行》中最后一章。作者曹操,字孟德,沛国游县(今安徽省亳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步出夏门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龟虽寿》表现了作者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教师评点:(完成目标2)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意思是神灵的龟虽然是长寿的动物,但也有死亡的时候,腾蛇虽能兴云驾雾,最终也会死亡后化为灰尘。这两句借神龟腾蛇起兴,说明作者明知人的寿命终有期限,而任何英雄也难免要死,但他丝毫不因此而颓丧。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意思是千里马老了,伏在马槽里,但它仍旧有驰聘千里的雄心。有雄心壮志的人虽到晚年,更应该老当益壮,不放弃自己的理想。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治之福,可得永年。 意思是人的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保持长寿。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和乐观精神。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配乐时加上去的。 这首诗指出生命是有限而宝贵的,所以人们应当不断地发扬积极进取的朝气建立功业。在结语中,作者还指出事在人为,命运可以改变。这种积极奋发、老当益壮的精神是很可贵的。 4、学生齐读。 (二)石壕吏 1.听录音,学生自由朗读。(目标1) 2.作家作品简介 《石壕吏》选自《杜工部集》。758年,为平息安(禄山)史(思明)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粥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现河南省安阳县)。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后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后军全线崩渍。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河南省孟县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渲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史三别》,《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这首诗,叙述差变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官致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在文学史上,他把现实主义传统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有《杜工部集》。 3、教师评点(目标2)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开头四句是全篇的第一部分,写故事发生。四句各写一人,各自身份、举动和彼此关系,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交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写故事的展开。在差役怒呼、老妇苦蹄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第一层:从老妇自叙家事可知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兵役之苛酷;三男已死二男,可见战争之惨烈。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地去了。可见战争使百姓民不聊生。老妇希望以自家处境来搏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完裙。 差史并不领会老妇人的哭诉,仍然通老妇家出差役。老妇人只得回答,家里没有男人了(隐去老翁),只有吃奶的孙子和喂奶的母亲,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见得战争破坏之严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自请赴役,仍从掩护老翁出发。力虽衰而请赴役,并请即刻动身,故作恳切,凄苦之情溢于言表。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骚乱终于停息,在死寂一般的深夜,仍听到抽泣之声,也许是寡媳.在哭泣,也许是更多的人在哭泣。诗人第二天天明上路时,只跟老翁告别。一夜之间,经此巨变,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 石壕村这一户人家,三男被征,两男战死,衰年老妇又被抓走服役,留下老翁、寡娘、幼孙三人,在兵荒马乱中将何以度日?等待老妪的又将是怎样的命运呢?诗人的心,是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的。诗人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四、学生齐读,若有不明白自由提问。 五、小结 这两首诗,《龟虽寿》为乐府诗,《石壕吏》为歌行体古诗。《龟虽寿》抒发了作者积极奋发、老当益壮的豪情。《石壕吏》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六、布置作业 。 1` A、 背诵古诗。 B、 完成课后练习一、三。 C、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则故事。 七、说课精要:古诗较难理解,因此以教师讲解为主。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预习 背诵前两首诗,朗读后三首诗。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抽查背诵。 三、正课 (三)相见欢 1.听录音后,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词。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相见欢》选自《南唐二主词》,作者李煜 (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975亡国降宋,后被毒死。 相见欢,词牌名,又作乌夜啼。这首词是李煌降宋以后写的,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3.教师点评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上片写景,用寂寞清秋的夜色烘托一个皇帝变为囚徒孤寂愁苦的心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另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下片用一个具体的比喻,把离愁比喻成乱麻,剪不断,理还乱。这离愁,不是一般的暂离故乡,而是亡国之愁。作者由一个皇帝变成一个囚徒,屈辱的现实生活,迫使他体验到一般人所尝不到的生活滋味。这个比喻深刻地反映出作者切身感受的无可解脱的愁苦。 这首词写出一个亡国的皇帝成为囚徒后切身感受。黄昇《后来诸贤绝妙词选》卷一题往:此词最凄惋,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4、学生齐读这首词。 (四)《观书有感》 1.学生集体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感情。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这首诗选自《朱文公文集》,作者朱熹(1130-1200),字元晦,南宋著名理学家。 3.教师点评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开句用一个比喻,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突出水的清亮。第二句写天光和云影一齐映人水塘,不停地晃动,暗示活水不停地流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问水塘为什么如此清澈,因为有源头的活水不断地流来。诗表面上写水塘清因有活水来,实际上是比喻作文章如何来的新的材料、新的主题、新的构思、新的手法、新的语言,要靠平时不断的积累。从生活中积累,从诗书中积累。只有不断的积累沉淀,才能写出好文章。设喻巧妙。 (五) 清平乐 1.集体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感情。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清平乐》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 3.教师点评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写农家房屋矮小及房屋旁溪边的自然景色。如水墨画,几笔勾出农舍及周围环境宁静清幽。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既然有环境描绘,必有人物点缀。作者从带醉意吴吉入笔,写出一对白发翁姐说着柔媚的吴语互相打趣。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农家儿忙着各自的农活;最可爱的是顽皮、淘气的小儿子,也在溪头剥莲蓬。一个卧字写出小儿顽皮、淘气的动作。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农家耕乐团。刻画了农家信然自乐的生活景象。也表现作者对人民生活的关切。语言清新、活泼、流畅。 4、学生自由朗读,若有不明之处提出来,集体解决。 四、小结 《相见欢》是词,写出一个亡国的皇帝成为囚徒后切身感受的无可解脱的愁苦。《现书有感》用水塘清因有活水来比喻作文章要善于从生活中从书本中吸收营养。《清平乐》描绘农家治然自乐的生活景象,也表现作者对人民生活的关切。 六、布置作业 。 1` A、背诵这三首词。 B、默写诗词五首。 C、根据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或词,写一段赏析的文字。 七、说课精要:古诗较难理解,因此以教师讲解为主。 石壕吏教案设计 篇3一.题解: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别号少陵,唐代伟大的诗人,原籍襄阳。他和李白并称“李杜”,代表着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少年时刻苦读书,具有宏大的政治理想,曾到河南、山东、江苏、浙江一带游历。中年以后来到京城长安,希望能抒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安史之乱起,任左拾遗,有很多时间在兵荒马乱中流亡。公元759年,到达四川,在成都定居过一个时期,曾担任过工部员外郎的挂名差使,因此人称“杜工部”。公元768年,他离开四川,在湖南、湖北一带漂泊,最后病死在湘江舟中。他的诗歌立足于现实,广泛而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反映了人民的痛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荒淫残暴,提示了社会的矛盾,是一面时代的镜子,被人们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他各种诗歌体裁都运用得非常成功,表现手法丰富多彩,风格沉郁悲壮,语言瑰丽精练,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的诗歌的高峰,在文学史上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其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有《杜工部集》 2.背景介绍 领读注释① 二.范读课文 1.正音:逾墙走邺城戍老妪泣幽咽 2.学生读课文 三.参看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重点诗语的解释。 四.按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给课文分段。 五.分析: 1.这首诗中刻画了哪两个主要人物? 2.叙事的线索是什么? 3..写作方法? (1)围绕主题组织材料。全诗紧扣吏促人、妇诉苦,与这两者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事情一概不写。 (2)明写和暗写相结合。 (3)条理清楚,结构完整。 作业:改写成记叙文。 改写要求:1.人称:第一、第三都可 2.变换表达方式:将直接叙述改为人物对话。 3.人物不变。 4.顺序不变。 5.主题不变。 6.联系背景,构建生活场景。 注意事项: 7.字数不少于500字。 石壕吏教案设计 篇4知识目标 1.反复朗读,同时在梳理完读音后注重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积累. 2.通过翻译感知主要内容,并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能力目标 1.熟读成诵。 2重点分析老妇人的话对表达中心的作用,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石壕吏》认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2.揭露官吏的横暴,同情人民的苦难 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鉴于学生文言功底薄弱,加之对文言文的排斥,所以还是以文言基础为准。布置以下预习作业: 1.查询作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经历,收集作者的故事,明白此诗的背景来历。 2.梳理字音,自行对照标注进行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字词翻译。 3.汇成连贯的句子翻译。(不会翻译的或有问题的地方进行标注) 提前背诵。 4.全班分为两大组,根据本课内容自行准备一个短剧。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教学过程: 作者导入 1.让学生讲述与杜甫有关的小故事(慢则一则,快则两则)。 2.让学生说说我们所学过的杜甫的作品有哪些。 3.让学生简单介绍杜甫(提示:尤其要有最基本的文学常识)及作品背景来历 教师补充明确: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整体感知 1.听朗读,梳理字音及节奏,之后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点拨后用幻灯片明确。(在本课最后还要进行朗读提升:有感情的朗读)。 2.要求学生看课文注解,理解全文大意,整体感知。教师出示重点文言词汇进行提问并最后明确于幻灯片。 3.教师提问 (1)《石壕吏》讲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明确。 明确:它讲的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唐朝穷兵黩武,为补充兵力以平定安史之乱,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2)《石壕吏》作为叙述诗,其叙述的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分别是什么?抢答形式进行。 (3)根据内容如何进行分段。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并分析如此分段的原因,对所有课文分段的技巧进行 分析诗歌 第(1)段 征兵作战一般都要健壮的青年,然而一句“老翁逾墙走”却又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言之有理教师均予以肯定,并提示学生一定要联想。最后教师明确于多媒体。 第(2)段 1.对于征兵一事,老妪的哭诉有哪些?这些哭诉内容又说明了或是反应了什么?请同学们在回答相应诗句时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其他同学评价。老师点评。 2.面对老妪的哭诉,官吏有什么反应?在对话中,酷吏和老妪的形象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明确。 石壕吏教案设计 篇5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2.学习通过写景、定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3.认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体会自然风光、名胜佳处各具独特美景。 教学设想 1.《石壕吏》这首叙事诗,叙述官吏夤夜捉人,老妇啼诉语言和她的被捉,表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严重灾难,体现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引导学生体会诗篇叙述故事始末、记叙人物语言的表现力量,体会诗篇的社会意义和融合于叙述之中的诗人的感情。 2.其余四首诗都属抒情诗的范畴。这四首诗分别以恰当写作方法写景、写物,表现出描写对象的特征,抒发了诗人特定的感情,引导学生体会各首诗具体描写的表现力量,体会诗人的感情。 本课安排三个课时进行教学。《石壕吏》,一课时;《敕勒歌》、《秋浦歌》,一课时;《晓出净慈寺送田子方》、《钱塘湖春行》,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差吏夤夜捉人的凶残,老妇形象的凄苦,她家遭遇的悲惨,诗篇社会意义的深刻,诗人对苦难人民的同情。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赞美古代巾帼英雄的《木兰诗》,引出将教学的反映战乱中人民苦难的《石壕吏》(板书诗题)。 2.结合注释①简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情况。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年(759)。当时唐军60万在邺城被叛军打败,&127;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便在四处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夹在难民当中奔走,和人民一起负荷着时代的痛苦,思想感情和人民贴得更紧。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探视,在返回华州途中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就创作出了《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战乱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4.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 5.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 (1)指定学生朗读第1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 ①第1段第一句在诗篇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暮投石壕村”,由诗人投宿地点,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表明诗人目击耳闻了故事的始末(板书:目击耳闻)。 ②哪一句是关键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有吏夜捉人”是诗篇的关键句。是“捉人”,而不是“征兵”、“招兵”,已经表明差吏强抓老百姓当兵;前面又加上一个“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深人睡来搞突然袭击,凶狠残酷。这一句揭开了故事的序幕,故事也循此而展开(板书:凶残夜捉揭开故事序幕)。 ③三、四句表明了什么情况?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 (2)指定学生朗读2、3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两段。 ①第2段两句诗的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127;在这两段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个“一何”,加强了感情色彩:既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这两句诗统领着第3&127;段老妇苦啼申诉的记叙(板书:苦啼申诉)。课本编者把这两句诗独立成段,也是意在强调吏之怒、妇啼之苦和统领后文的作用。 ②第3段只是叙述了老妇的苦啼申诉。&127;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差吏决不是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这里是实写老妇的苦啼申诉,虚写差吏的怒呼咆哮,以实现虚,在老妇苦啼申诉的几层意思之间暗含着差吏的怒呼咆哮。 ③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几层意思?从中体现着什么样的进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三层意思,从中体现着老妇不断苦啼申诉,差吏不断怒呼咆哮的进程。 ④第一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且偷生”,表明“存者”也生命毫无保障,更无生趣;“长已矣”,表露了对死去亲人的无限哀思。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 ⑤第二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表明老妇家中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一个孤儿,和因乳孙而未去的衣服破烂的一个寡媳,家庭情况倍极凄惨(板书:家庭凄惨)。老妇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怜悯之情,网开一面。但是凶狠差吏仍然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妇说出下面的话。 ⑥第三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表现出老妇为了避免年迈丈夫、乳孙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了(板书:被逼自请应役)。 (3)指定学生朗读第4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 ①这一段前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从寡媳低微悲苦的哭泣声,暗示出老妇已被捉走(板书:老妇被捉)。“夜久”,反映出差吏不满足于捉走老妇,百般威逼,老妇再三啼请自己应役的漫长过程,“如闻”,表现出诗人一直在关切倾听幕惨剧的发展,彻夜未能入睡。 ②后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呼应开篇的“暮投”,一个“独”字,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妇双双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个相送,老妇已被去承担那根本不应由她承担的徭役了。相送者、被送者的凄惨心情都无法表述。言简意深,凄情绵绵无尽(板书:惨别老翁凄情绵绵无尽)。 (4)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点,社会意义。 诗人怎亲以目击耳闻者的身份写出这首诗?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开篇句“暮投石壕村”,为以目击耳闻者身份叙述故事作好了铺垫;结尾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一直在关切倾听故事的发展:表明了诗人确是故事的目击耳闻者。除中间主体部分用两个“一何”表达憎恶差吏、同情老妇的强烈感情以外,通篇都只是平实地叙述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再没有什么议论抒情的诗句。通过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展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塑造出老妇的凄苦形象,控诉了官府捉人的凶狠残酷,反映了黑暗渗淡的战乱现实,表现了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板书:反映战乱现实同情苦难人民)。 6.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沉痛凝重的感情。 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进一步品味平实叙述当中的深刻内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敕勒川苍茫富饶美好风光的勾勒。《秋浦歌》中李白抒发愁绪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叙事诗引到教学抒情诗,引出《敕勒歌》(板书诗题)。 2.先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这首诗,再指定学生朗读,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可分几层?哪一句是诗篇的关键句?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分三层,前两句、次两句各为一层。“风吹草低见牛羊”是诗篇的关键句。 (2)第一层点明了什么?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敕勒川,阴山下”,点明了诗篇的描写对象及其地理位置,表现出敕勒川背负雄伟阴山,气势壮阔(板书:背负阴山气势壮阔)。 (3)第二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勾画出什么样的境界?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第二层以“穹庐”设喻,表现出那高远的天空就像一个无限大的蒙古包笼盖着辽阔大地一样,形象地勾画出天连草原、草原接天的无垠境界(板书:境界无垠)。用“穹庐”——牧人自己的家设喻,具有浓郁的民族色采,体现了诗篇主人公对敕勒川的亲切、惬意感情(板书:设喻亲切)。 (4)第三层前两句和上层以及下句之间构成了什么样的关系?&127;末句和前写景物之间体现着什么样变化?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天苍苍,野茫茫”,承接上层,回环描写天地,以“苍苍”表现出天之高渺,以“茫茫”表现出地之无际,为下句的出现作好了充分的铺垫。在这样充分铺垫之后,才引出“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个关键句,表现出在那无边无际的草原上,和风吹来,牧草低俯,出现了一大群、一大群的牛羊。这画面和前写景物联系起来,由静转动,静中有动,体现了勃勃的生机。牧草的丰茂,牛羊的肥壮,牧人的欢欣,都深含在这一句描写之中了(板书:草茂畜肥生机勃勃)。 (5)这首诗描写出了什么样的风光?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首诗大笔勾勒出祖国塞北雄浑壮阔、优美富饶的草原风光,抒发了诗人——牧人热爱家乡的自豪感情(板书:勾勒雄浑富饶草原风光&127;抒发热爱家乡自豪感情)。 (6)指定学生朗读这首诗。 要求读出雄浑气势、自豪感情。 板书设计 3.由写景抒情诗《敕勒川》引出咏物抒情诗《秋浦歌》(板书诗题)。 (1)简单指出:这首诗创作于天宝十三年,&127;其时李白已被腐朽权贵排挤出长安10年。这10年中,他漫游飘泊各地,不但政治抱负无从施展,生活也时常发生困难。《秋浦歌》就是在这样遭际当中创作出来的。 (2)先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这首诗,再指定学生朗读,&127;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这首诗抒发什么感情?通过写什么物抒发这种感情?是分几层写物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抒发愁绪:通过写白发抒发愁绪;是分两层写白发的;前后两句各为一层。 ②第一层怎样描写白发?两句之间体现着什么样的关系?哪个字是关键字?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白发三千丈”,极度夸张,夸张得让读者大出意外,会觉得诗人想入非非。“缘愁似个长”,因为满心的`愁绪使得白发像这样的长。心愁则发长,读到次句,也就会觉得首句的极度夸张虽然大出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了。愁得都“白发三千丈”了,诗人的愁绪该有多么浓重!两句,由外部白发写到内心愁绪,由表象写出内因;关键字是个“愁”字,不但这两句的力量全都集中在一个“愁”字上,“愁”字也贯串全诗(板书:极度夸张愁绪浓重)。 ③第二层怎样写白发?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喻写出头发之白。心愁则发白,愁得头发都像“秋霜”一样白了,进一步表现了愁绪的浓重。诗人在这里没有用“眼前明镜里,头发似秋霜”这类的陈述句,而是用了表示惊讶的疑问句。这样以疑问的句式写出比喻的内容,就更表现了激愤的感情,流露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板书:比喻疑问感情激愤)。 ④这首诗表现出诗人的愁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的愁绪虽然非常浓重,却不哀伤,奔放无羁;在抒发愁绪当中,更表现出感情激愤、痛恨权贵、决不屈服(板书:愁绪浓重绝不哀伤感情激愤痛恨权贵)。这也正是李白其人和他的很多诗篇的风格特点。 (3)指定学生朗读这首诗。 要求读出激愤感情。 布置作业 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两首诗。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西湖春景的盎然生意和诗人欣然观景的恬静感情,西湖盛夏的浓艳景色和诗人欣然观景的赞叹感情。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咏物抒情诗《秋浦歌》,引出写景抒情的《钱塘湖春行》(板书诗题)。 2.简单指出: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作品。诗人曾因得罪权贵而被贬为江州司马,受到严重打击,思想上由“兼济天下”转为“独善其身”。这时,他为避免在朝为官受到党争之祸,主动要求而得外任杭州刺史,心情恬静。 3.先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这首诗,再指定学生朗读,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第一、二句写出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照应诗题,点明了春行的处所——描写的对象。二句用“初”修饰“平”,表现出湖水新涨的态势,透露出了早春的气息(板书:点明处所透露早春气息)。 (2)第三、四句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描写出了什么样的风光?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对偶句,“莺”、“燕”两种美好禽鸟对举(板书:莺燕对举)。用“早”修饰“莺”,前面又冠以“几处”,表明莺的数量尚少;用“新”修饰“燕”,前面又加上“谁家”,表明燕的数量犹稀;表现出了早春的特征。早莺“争”暖树,描写出春寒料峭、莺声婉转、互争暖树的景象;新燕“啄”春泥,描写出湿泥松软、燕语呢喃、筑巢育雏的景象。从而描写出了生意盎然的早春风光(板书:风光生意盎然)。 (3)第五、六句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描写出了什么样的图景?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对偶句,香花和芳草并列(板书:花草并列)。用“乱”修饰“花”,表现出香花繁茂,姹紫嫣红;用“浅”修饰“草”,表现出芳草初生,鲜嫩碧绿。在“欲迷人眼”前面加上一个“渐”字,在“能没马蹄”前面加上一个“才”字,描写出香花将愈开愈艳丽,芳草将越长越茂盛,生机无限的早春图景(板书:图景生机无限)。 (4)第七、八句和前面的诗句构成了什么样的关系?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两句再次照应诗题,写出诗人缓步行走所至,在前面描写一处景色的基础上,荡开笔锋,转而写到别处。“最爱”二字表明,寺北亭西固然鸟语花香,春色喜人,湖东景色更是别具风姿,引人入胜。从而塑造出了诗人自身缓步观景、欣然陶然的形象(板书:缓步行走欣然陶然观景)。 (5)这首诗创造出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首诗描写西湖早春风光,塑造出诗人自身欣然陶然观景的形象,创造出春色喜人、生意盎然的意境,抒发了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的感情(板书:喜爱春光恬静闲适)。 4.指定学生朗读这首诗。 要求读出欣然陶然、恬静闲适的感情。 板书设计 5.由描写西湖早春景色的《钱塘湖春行》引出描写西湖盛夏景色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板书诗题)。 6.先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这首诗,再指定学生朗读,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可分几层?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分两层:前两句为一层,赞叹西湖六月风光;后两句为一层,描写西湖六月风光(板书:先赞叹后写景)。 (2)这样结构诗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风光和其他时节大不相同。诗人步出净慈寺,一看眼前景色,不由脱口赞叹。这赞叹不但振起下两句的写景,而且吸引读者欣赏下文的写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似与天接的莲叶呈现出一望无际的碧绿,朝阳映照下的荷花显得特别艳红,描绘出了一幅朝阳旭照、红碧交辉的浓艳图景。这样先赞叹,后写景,突出了景色的浓艳引人。读者读了写景的诗句,自要回味前面赞叹的语言,产生了一种耐人回味的艺术效果(板书:图景浓艳耐人回味)。 (3)指定学生朗读这首诗。 要求读出舒缓语气,赞美感情。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两首诗。 石壕吏教案设计 篇6一、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以及本文特点和地位,我把本文教学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体会本文的精炼语言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4、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准确流畅地背诵本文,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二、教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钟) 导入新课: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由盛转衰的一场大叛乱,历史上叫安史之乱它给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请看影片ppt2 (背景音乐)同学们,“安史之乱”这四个字一定会刺痛你的眼睛因为那是一场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的战乱,那是一个浸泡眼泪、铺满鲜血的时代在这个苦难的时代里,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记录历史的真实笔录,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我们今天要来学习杜甫的三吏、三别中流传最广的一篇——《石壕吏》ppt3 请看三幅对联: ppt4 (1)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2)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3)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二)走进作家、了解背景(3分钟) 请问:这三幅对联所指的人物是谁?(杜甫)大家都说是杜甫,请围绕对联说说理由(由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围绕对联介绍作者) 附: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Ppt5 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瑰丽精确,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 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这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历来被誉为“诗史” 请问:杜甫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石壕吏》?(生答)ppt6 杜甫就在安史之乱的年代里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郭子仪等率领的六十万大军被包围于安庆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候,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经过此处,就其所见所闻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写成了著名的《石壕吏》 (三)整体感知全诗(8分钟) 1.请听一听:配乐朗读《石壕吏》Ppt7 2.请看一看;下列汉字的正确读音:ppt8 吏:lì 邺:yè 戍:shù 咽:yè 妪:yù 泣:qì 3.请读一读:配乐朗读《石壕吏》Ppt9 4.请理一理:故事情节:ppt10 时间顺序:(暮、夜、夜久、天明) 事件:(开端:有吏夜捉人、发展:听妇前致词、高潮:请从吏夜归、结局:独与老翁别) 诗人的行踪:(投宿、住宿、告辞) 5.请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主要叙述了官吏夜晚来捉人,连衰老的老妇人也被抓去服役的惨事 (四)语文实践:戏剧表演(理解课文、培养想象)(20分钟) 请演一演:根据内容,结合体会,加以想像,展示你的才能!这是我的舞台, 秀出我的风采! ppt11 1、明确活动目的要求ppt12 全班分为四组,每组至少两人以上 (1)组内全员参与 (2)想象丰富,有创意,合情合理 (3)补充一些事实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4)表演符合人物身份 (5)配合默契 表演时,一组表演,另外三组的每一个同学根据文意和要求评分,满分是五分三组的评分结果相加为该组表演的总得分 2、疏通文意,组织表演 各组准备,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排练 首先,疏通文意, 理解诗歌内容Ppt13 (1)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理解文意,提出疑难,共同解决 (四人小组合作,提出疑难,共同解决) (2)齐读诗歌, 其次,当好编导Ppt14 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两个人物,给文中人物设计一份出场简历 导:历史,就是一串串真实的故事杜甫是编剧,我们也可以作导演如果你是导演,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两个人物设计一份出场简历表根据故事情节进行编排人物出场简历表 文中人物 出场时间 出场道具 主要事件或关键动作 杜 甫 暮 天明 投 登 别 老 妇 夜 拐 杖 看、啼、致词 老 翁 夜、天明 / 逾、走 吏 夜 佩刀、棍棒等 捉、呼 同学们编好剧是演好剧的前提,课文是诗歌的形式,要编出来,得好好地领会文学的留白艺术Ppt15 点拨:留白,顾名思义,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画画需要留白,予人以想象之余地写诗也是如此,给读者留下一些思考,想象的空间这种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它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阅读时要仔细体会 请想一想:Ppt16 (1)“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夜的景色可以根据故事内容合理想象同样,“暮”、“夜久”、“天明”都可以合理想象出来 (2)老妇的“致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吗?据此想象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Ppt17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运用藏问于答的手法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使用于答 明确: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从“致词”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u”,“i”.“en”、“u”四个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多次“呼”,一再逼问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对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要充分想象,都是可以的 (3)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我们能推知是谁吗? Ppt18 明确:从“独与老翁别”中知道老妇已被捉走.老翁已经归家,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 第三,分角色排练 Ppt19 第四,表演 3、点评(以课文为参照) 学生评分,培养鉴赏评价能力 评分标准,客观、公正,并且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主题,作者感情 请谈一谈:故事表现的主题是什么?ppt20 明确:全诗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地描绘,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反映了战争给人民的苦难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战争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深切同情,对统治者压迫老百姓的残暴行径极度憎恨 (五)拓展: 1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还有哪些? ppt21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这个故事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那么,你如何看待战争和平呢? Ppt22 战争会给人民带来数不清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保卫和平,让白鸽飞遍全球,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六)背书比赛,事半功培(3分钟) A、形式男与女的比赛,组与组的比赛 B、进行比赛 结束语: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读杜甫,要读到悲天悯人、忧患苍生的情怀,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份量!ppt23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课文、对杜甫的深刻理解,再一次齐诵课文 (背景音乐)学生在朗读中结束新课 教师寄语:ppt24国家不幸诗人幸,赋到沧桑诗更工从来发动侵略引起战争都是统治者的过失或罪恶然而他们的过失往往要百姓来承担胜,百姓苦;败,百姓苦但愿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文明战胜野蛮,世界铸剑为犁,让三吏三别的惨状从地球永远绝迹吧! (七)作业:ppt25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提示]石壕史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象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石壕吏教案设计 篇7教学目标: 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2、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3、改写并表演诗歌,体味诗歌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教学设想: 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难点: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程序与策略: 一、导入(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从此走向衰落,759年唐军在邺城大败,数十万人死伤殆尽,唐军退守河阳,到处抓人以补充兵源。诗人被迫离开洛阳,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看到的尽是妻离子散、离家别土的悲剧,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段经历写成的。 二、准确朗读诗歌 1、略微补充些文学常识(古体诗、“三吏”“三别”) 2、听范读,注意节奏起伏 3、注音:吏逾邺戍咽妪泣 4、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三、疏通诗意、把握内容 1、速读诗歌,解释重要词语,理解诗意 2、提出疑难,共同讨论解决 3、分别用一个对偶句概括诗歌内容和主旨(讨论) 四、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朗读诗歌,寻找诗中意味深长的词句并分析意境(练习) 五、体验反思 1、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2、如果你当时在场,你最想对差吏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六、小结、布置作业 1、阅读杜甫“三吏”“三别”的另外五篇文章,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石壕吏》改写成剧本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立于善于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 石壕吏教案设计 篇8一、导入新课 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今天,我们学习《石壕吏》。(板书文题) 二、播放背景音乐,朗读诗歌,创设学习氛围。 1.教师配乐朗读《石壕吏》,提示学生这是一首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2.学生自由读。 3.选一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4.全班齐读。 三、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2.学生默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3.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像,再现诗中的情节。 选两位学生口述浮现在脑海中的画面,发动其他同学补充,共同丰富画面、情节。 4.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多媒体显示: (2)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读诗,尝试背诵。 (3)提问: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明确: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蛮横,凶暴无比。 (4)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诗歌的思想内容并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5)学生听读配乐朗诵,深深体味诗作的思想情感。 5.赏析本文巧妙独特的构思艺术。 提问: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只用120个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精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归功于诗人巧妙独特的构思。从诗题上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现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话写成一篇“抒情独白”。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情节中可能隐去了吏的“怒”“呼”。差吏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曰“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答曰:“室中更无人……”;最后差吏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总之,差吏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四、学生自主质疑,深入理解诗意,进入探究阶段。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为何总是一言不发,难道他不该上去义正辞严指责官吏吗?临行独与老翁别,似乎也没有安慰的表示,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 2.“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幽咽”的人是谁? 3.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母”而带走“力虽衰”的老妇的原因是什么? 4.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五、学生齐背诗歌,或抽查背诵 六、课堂小结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石壕吏》。 2.阅读《登岳阳楼》,感受诗人深沉而广阔的胸怀。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参考答案: 这首诗是诗人第一次登上岳阳楼,面对洞庭湖水,产生万千感慨。诗中饱含着诗人对穷途潦倒生活的深沉慨叹:对终生壮志未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诗人由个人的不幸遭遇,联想到万方多难的社会现实,由小天地转入大天地,由个人的悲伤转向“戎马关山”的家国之痛,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深情,并以“凭轩涕泗流”之情态与开篇“今上岳阳楼”所见的壮阔气魄构成照应之势,表现了一位伟大爱国主义诗人的深沉而广阔的胸怀。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训练 1.古诗中多用对偶句。对偶又叫“对仗”,俗称“对对子”,是把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找出杜甫《春望》中的对偶句,仔细体会它们在结构上的特点,并模仿写一两组对偶句。 2.改写《石壕吏》。 注意发挥合理想像,补充出诗中表达跳跃的部分,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方式。 二、关于举办“古诗文朗诵赏析会”的设想 内容是小学、初中一二册上学过的诗词文,赏析内容自己按理解准备。要求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文手段完善地再现作品的意境并完成对作品的赏析。 三、开放探究 阅读《春夜喜雨》,回答问题。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问:题目《春夜喜雨》,诗中却无一“喜”字,结合诗句分析,“喜”字表现在何处? 参考答案: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样的“好雨”,虽诗中无一“喜”字,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叫“好”。第二联所写,显然是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分明是看见的。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像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又表现得多么生动。 石壕吏教案设计 篇9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熟读、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 3、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通过比较,了解杜甫诗歌风格的变化。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了解杜甫诗歌风格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直接进入新课讲解。(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诵读。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提示是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1)学生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2)听读课文录音。 (3)选一学生读,师生点评。 (4)全班齐读。 2、感知诗意。 方法:从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到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1)、解释字词的意思。(学生抢答) 投:投宿逾:越过一何:多么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戍:防守已:停止犹得:还能够 绝:没有了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2)学生质疑字、词、句的意思。 (3)理解文意。 出示图片,学生讨论。 1、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你把这件事告诉大家。 2、写了哪些人物?你认为这些人怎么样?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三、质疑 1、学生自由质疑。(从诗的情节内容入手) 2、教师引导问题,加深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如:1、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可一言也未发,最后走时也没对老翁表示安慰,你是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 2、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母”,而带走“力虽衰”的老妇,原因是什么? 3、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四、探究 1、作者亲身经历了这件事,你感觉到他的心情如何?我们应用怎样语气来读呢? 2、学生齐读。 3、你认为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可从内容、构思、语 言上分析) ①情节生动 ②构思巧妙 ③语言精练 4、与《望岳》诗比较。(从内容、构思、语言上进行比较) 5、这首诗与前面的《望岳》比较,风格完全不同,想想:一个作者写出两篇完全不同风格的作品,为什么? ①图片:唐代两幅画面。 ②归纳: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我们的写作素材要来自于生活,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反映 源泉 板书:文学生活 ③杜甫的诗歌反映生活,揭露社会现实,所以有“诗史”之称。读杜甫的诗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石壕吏》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2、了解了杜甫诗歌的不同的风格。 3、知道了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六、作业 1、阅读杜甫诗歌,进一步理解他诗歌内容和风格。 2、背诵本诗。 石壕吏教案设计 篇10[设计说明] 学生所处时代和生活环境与杜甫笔下《石壕吏》的生活世界有很大差距,如何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之能够沉浸到文本里面,有所感受,有所触动?这是教读《石壕吏》的困难所在。通常的做法有很多,比如可以让学生在疏通文字障碍之后编演课本剧。但是据我看来,即使一些颇为流行的课本剧视频,学生的表演也大多与文本真实情感有很大的隔膜,结果演下来,即使好看,学生也往往还是浮于文本理解的表面。因此,我觉得教读《石壕吏》应该紧紧围绕文本自身,通过背景资料的介绍与提示,以及反复的“文本接触”,包括诵读——实际上诵读的效果本身就很能看出诵读者对诗歌的理解程度,让学生渐次深入文本,深化其对诗歌的理解层次。 基于上述考虑,我在《石壕吏》第二课时,设计了五个环节的教学内容: “听读”意在通过学生倾听音频资料,对诗歌所叙故事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对诗歌中出现的人物有一个大致的判断,对诗歌的情感基调有一个初步的感觉。——当学生在默听诵读时,头脑中应该能够浮现出一幅幅“电影画面”,即使他与画面中人物及其命运还有相当的距离,但配乐的诵读有助于带动他们入情入境。 “品读”是理解诗歌的主要环节,也可以逐句析解,但在这样的理解活动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理解的个性就难以展现。所以,我设计了一个“主活动”(或“主问题”)——让学生“各用一组词语概括人物形象,或表达自己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判断”,当学生在选择词语表述自己的感受和判断时,实际上他应该已对诗歌有了相当的理解,虽然这理解有可能会出现偏差,但偏差本身也能说明问题,而且可能是最需要解决的、生成性的课堂问题。有关诗歌理解的重要问题,诸如背景资料,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及其相关作品,重要诗句、重要语词(如“一何苦”的“苦”,“独与老翁别”的“独”等)的理解等等,都可在这一环节一并解决。 “诵读”环节意在通过学生诵读来展现其对诗歌理解的状况——情感把握、人物理解以及语言感觉等是否准确、到位、敏锐。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一方面要诵读,一方面还要评价其他同学的诵读。前者是感性的“入乎其内”,后者是理性的“出乎其外”。为这一活动提供支持的就是前两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听读”提供了范例,“品读”促进了理解。 “议读”旨在发现和交流学生在前述学习活动——听、品、读——中生成的问题或疑惑。这是一个机动的安排。比如“富有同情心的杜甫,为什么没有劝止石壕吏的行为?”等问题也许会让学生产生疑惑——事实上这类问题对推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很有价值。当然这类问题也许在“品读”中已经涉及。 “读写结合”的方式本来有很多,常见的写法如让学生填补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我之所以设计了“转换叙事角度重述故事”,是因为这是一首叙事诗,“叙事”应该是从读到写的迁移重点。诗歌是从诗人杜甫的视角看过去的,虽然诗人杜甫内心的情感是含蓄的潜藏在字里行间,但我们读《石壕吏》能真切的体会得到。如果从老妇、老翁或石壕吏的视角重述故事,这些人物的内心活动就有可能从隐到显,以另一种方式显现出来。——通过转换角度叙事实际上需要学生“填补人物的心理活动”。共3页,当前第1页123 教学活动的结构化是不少教师还没有注意到的一个问题。如果课堂活动之间彼此关联不大,孤立性太强,这节课的“活动结构”可能是散乱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可能因此受损。我设计的五个教学环节,前面的教学活动是后面的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它们之间层层推进,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化的教学活动系统。 当然,这样的教学设计只是课堂教学之前的一个预设,当我们面对具体的、个性化的学生群体时,还会遇到各种种样的生成性的问题(或难题),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调整。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的相关作品及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2、学习诗歌通过叙述和对话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情感;(重点) 3、感受并同情底层人物命运的悲惨,体会诗人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反思造成这一悲惨现实的社会原因。(难点) [教学内容] 导入:明朝学者陆时雍在评《石壕吏》时这样说:“其事何长!其言何简!”,说诗人杜甫用极其精练的语言给我们讲了一个比较复杂的故事,请同学们先听范读,在听读时不妨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到底是谁的故事、怎样的故事呢? 1、听读—— 提醒学生边听边想象人物、整理情节,准备复述故事。 提示:复述时请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情节。 (可以让学生在听读同时在书上圈划相应的重点字词,可以根据范读也可以据自己理解来划。这样可为下一步的诵读做好准备。) 过渡:故事中都有哪些人物呢? (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我”、差使、老翁、老妇、孙母、孙子——按故事人物的出场顺序) 2、品读—— 各用一组词语概括人物形象,或表达自己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判断,并结合课文谈谈理由。也可以此带动对诗歌的理解,解决阅读鉴赏的基本问题,如诗句理解等。(有关背景等知识可随机讲解) 差役:涉及到的语句“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深夜偷袭,如狼似虎,凶神恶煞,气势汹汹,盛气凌人,飞扬跋扈,可恨,可恶,可气。设问:石壕吏为什么这么凶恶?有没有可能不凶恶? 老妪:涉及到的语句“老妇出门看、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出门周旋,惊恐万分,可怜,可敬,敢于出头,富有牺牲精神,顾全大局。设问:老妇“苦”在何处?她是不是真的勇敢?是谁把她逼向勇敢? 老翁:涉及到的语句“老翁逾墙走、独与老翁别”——仓皇翻墙,逃跑避难,可怜,惭愧,无奈。问:他的逃走是懦弱、畏缩吗?如果他知道差役连老妇都抓的话,他还会逃走吗? 孙母:涉及到的语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如闻泣幽咽”——悲惨,家破人亡,衣不蔽体也是食不果腹,夫离婆散。 孙子:涉及到的语句“惟有乳下孙”——可怜。他对眼前所发生的一切一无所知,他长辈们所期盼的美好生活对他来说还太过久远啊。 “我”即作者杜甫:天黑时分投宿到石壕村的一户人家。涉及到的语句“暮投石壕村、夜久语声绝、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无奈、不满、沉痛、悲哀、同情——对捉人无奈,对差役的凶悍不满对朝廷无能的不满,对战争对人民造成的灾难同情之余有沉痛有悲哀。设问:诗人为何没有出来横加阻拦或仗义执言?是懦弱吗?大敌当前,国家岌岌可危,征兵也是无奈之举,这也是诗人既忧国、又忧民的思想矛盾所在:一方面国难当头,需要补充兵力资源;一方面百姓生活极其困苦,且已无兵可征。 小结:是战乱给人民带来了如此深重的苦难,朝廷的无能是悲惨现实的根本原因。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沉重情绪让我们感同身受。 以上我们通过具体语句的分析加深了对人物对诗歌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诵读。 假使你就是诗歌中的“当事人”——作者或老妇等,你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 3、诵读—— 注意特定身份的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心理活动与言行表现,以及作者对不同人物的情感态度。 学生个别读。 提示:个别语句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思想感情,如“老翁逾墙走”一句应读出恐慌,语速稍快,“吏呼一何怒”应读出差役的气势汹汹,语气加重,“妇啼一何苦”应读出老妇的凄苦,语速稍慢,“夜久语声绝” 、“独与老翁别”应读出作者的复杂情绪等。 过渡:下面请同学们就人物形象、思想内容、语言表达或具体词句的理解等方面质疑。 4、议读—— 细节讨论与质疑问难。交流阅读中遇到的疑难和困惑,主要探讨一些相关的疑点。 提示: (如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来提,如:故事发生的季节是“春天”,在一个应是生机勃勃,万物勃发,春意盎然的季节,却是发生了一个如此悲惨的故事,两相对照无意中是个反衬啊。若“品读”这个环节已经大部分解决了这些问题,则这一环节可略过) 5、读写结合—— 这是叙事诗,叙事者即是杜甫自己——故事的展开是从杜甫的视角看过去的。请同学们尝试转换叙事角度重组故事。 (1)如果从老妇的角度叙述故事,应该怎么叙述? (2)如果从老翁的角度叙述故事呢? (3)如果从石壕吏的角度叙述,又会怎样?(是不是所有的`差役都是这样横暴无礼?) 提示:交流并评价重组的故事,看看是否合情合理? (这是第一课时的作业,考虑到课上的时间问题,放到课下完成,课上用来交流。可能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并不能很好的把握课文,但通过改写可以促进他的理解,同时初读的体验也是很宝贵的。) [作业] 必做: 1、背诵并默写《石壕吏》。 2、修改自己改写的《石壕吏》,让它更能贴近我们的理解。 选做:课下阅读“三吏”、“三别”。共3页,当前第3页123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