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春望》 教学设计 |
范文 | 《春望》 教学设计(精选15篇) 《春望》 教学设计 篇1教学目标: 1.了解《春望》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2.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对杜甫的介绍导入对本诗的.学习。 二、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整体感知 1、朗读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疏通文意 四、品读 1、望春,诗人望见什么景物?这景物有什么特点? 国破、草木深。国都被占,城池破败,草木繁密而又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用茂盛的草木反衬国都的荒凉景象。 2、是什么原因使春天变得如此的荒凉? 烽火。 3、这个原因除给春天带来影响,还给诗人家庭带来什么?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对偶、夸张)。离别。 4、面对这样的景象和遭遇,诗中有哪些词点明了作者的感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5、该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运用了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花感时而落泪,鸟悲恨人世间离别而惊心,这是诗人触景生情、移情于物的结果,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五、总结:本诗表现作者什么感情? 本诗形象地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忧国思亲的情感,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六、拓展: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 七、作业:背诵并默写全诗。 《春望》 教学设计 篇2教学目标:1.诗人的爱国情怀。 2.体会诗歌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通过景物与情感的结合,从“炼”字角度赏读诗歌,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环节: 一、导入: “谁怜爱国千行泪”,“一寸山河一寸金”,本单元我们通过《枣核》,倾听到了一个风烛残年海外游子的心声,《最后一课》,让我们体会被剥夺使用母语权利的亡国者的痛楚,那么面对破碎山河的仁人志士又是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春望》和《泊秦淮》。 二、预习展示 我们今天所说的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关于近体诗,你又了解多少呢? (学生展示收集的成果。) 大屏幕展示律诗有关内容,并简介。 补充解释课件内容:那么对应一下今天要学习的《春望》属于五言律诗,《泊秦淮》是七言绝句。试读节奏七言和五言的各一句,对应一下各个联的'名称。 三、学习《春望》 (一)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春望》,(依据刚讲的五律节奏的方法)(幻灯片:注意读音和节奏) 齐读一遍,找一下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诗句,并思考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板书《春望》) 明确:“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先解释句子意思,然后分析表达了什么情感) (这句话的意思是?)两种理解: 1、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亲人思家之苦,即便站在花前也无心欣赏,反而对花落泪;即便听到悦耳的鸟声,也无心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可以说是触景生情。 2、运用拟人修辞手法,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移情于物。 不管哪种理解,表达的情感都是相同的,哪个字最能表现作者当时的感受呢? 哪个字把这种情感表现到极致呢?(溅惊,表达了亡国之悲,离恨之痛) (板书:感时,恨别) (二)是什么促使作者产生了如此的情绪呢? 请同学们同桌互读一遍,结合具体字词,分析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忧愁呢? 明确:(直接原因)感伤皆因,“破”“深”写出了国都被攻破,本该繁华的国都中却是草木丛生,促景生情,借景抒情,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感时溅泪,感的是国破河山之时,溅的是怎样一种泪?(板书:忧国之泪) (根本原因)思家源自于,“连”说明战争时间长,“抵”表明极言家书的难得。恨别惊心,恨的是家书抵万金之别,惊的又是怎样的心呢?(板书:思家之心) 归结为一点,可以说是战争导致的国破家亡。 (三)让我齐读一遍这首诗,体会晚唐间战争带给像诗人一样普通人的这种无尽痛苦。 (四)最后一句哪个字用的最好?为什么? “搔”挠的意思,体现了面对国破,家散的一种无奈和忧愁。 (指导朗读重读和情感,自由练几遍,找同学朗读,师读) (幻灯片)补充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避难北上安家于鄜州。756年诗人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不顾安危投奔而去,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 一个“搔”字,蕴含了太多的情感,有作者想挽救时局的满腔热忱,也有当下战乱不乱的现状的无可奈何,这种忧愁时刻萦绕在作者心头,使年仅40出头的杜甫,已是满头白发。 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体会一下作者这种忧国、思家的浓浓的忧愁,挠也挠不去的无奈与愤慨。 (五)让我们再次回顾这首诗,题目《春望》,我们“望”到了什么?(景、情、人)(四人小组讨论,写一写,展示) 望京城长安破败之景。 望能收到家人来信报平安。 望到能酬报国之志的诗人。 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 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 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思亲的形象。 总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以“望”为题眼,借国破河山之景,来表达忧国思亲,却无可奈何,充满愤慨的爱国诗人。(板书:借景抒情) (六)、拓展练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2、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七、作业 学习促景生情,借景抒情的方法,人选一个身边的事物为景,写一段话来抒发一种情感。字数100字左右。 八、板书 《春望》 教学设计 篇3教学目标 1、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2、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蕴含于诗句中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则是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学,提出问题。 1、多媒体显示: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2、走近杜甫,背景介绍(由学生展示有关文字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合作的能力。 3、初读全诗,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自悟,展示图片,创设情境氛围,让学生领略到诗人蕴含于景物中的忧国忧民的感情。 〈二〉自主学习,尝试解决。 1、向学生们推荐网站,引导学生自主浏览。 2、听配乐朗读,再次把学生带进诗的情境中。 3、你们能谈谈对《春望》的了解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课本,小组合作探究。) 4、师生共同配乐朗读。这一环节我出示古筝、笛子、琵琶这三种乐器(多媒体显示),让学生从中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乐器来配合这首诗。并说出:为什么你要选这种乐器?来一个个性大展示。(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生的思维得到纵情放飞,最后教师作综合点评,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都得以高涨,使课堂气氛燃起熊熊之火。) 2、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诵兴趣,我又组织全班同学分组竞赛朗读。 〈三〉讨论交流,合作解决。 1、(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2、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及诗人所感? 3、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展示评研,归纳提升。 1、“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 2、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并无本质区别。 3、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4、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本诗描写了都城沦陷后春日远眺中见到的荒凉、冷落情景,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情怀,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五〉巩固达标,拓展延伸。 《春望》 教学设计 篇4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⑵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2.过程与方法 ⑴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⑵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促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讲授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民间疾苦,尽收眼底;世间疮痍,诗歌表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圣杜甫的《春望》,聆听从他笔下流淌出来的诗篇。 2.知人论诗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3.播放朗读课件,欣赏诗文。 4.学生自由诵读。 ①请学生自由的读古诗。 ②检查学生读诗的情况。 5.解诗意,悟诗境。 ①请生根据课前预习和朗读说说,诗人通过诗句,想要表达自己怎样一种情感,表现怎样一种情怀呢? ②学生再次默读古诗,并且分组讨论交流。 ③学生根据讨论交流的结果来全班汇报交流。 (全诗表达出作者对祖国,亲人深切的爱!是爱国情,思亲情的完美体现。) ④请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和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说说自己是从那些诗句体会到诗人的这些情感的? ⑤小组讨论交流。 ⑥全班汇报。 (1)“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相机播放视频课件,带领学生和杜甫一同走进被叛军蹂躏的长安城。) (2)通过课件的演示,你看到了那时的长安是什么样子的?那么,在你想想当中的盛唐时期的国都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3)诗人看到了如今的都城,想到了从前的都城,那么诗人此时此刻留下的泪水应该是怎样的泪水呢? (悲愤的,愤怒的,伤感的,思亲的······) 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4)“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诗句,感受诗人的这份情怀吧! (5)指导学生对诗句进行反复诵读! (6)教师根据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朗读指导。 (7)那么同学们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诗人的思亲之情的呢?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为什么在诗人看来,这一封薄薄的家书要比黄金万两还要重要呢? (相聚的难,家书传递的难,得到亲人平安消息的'难,这一切都是连日来的战火造成的。) (8)那么我们就一起来读读,将杜甫对家人的这种思念传递出去好吗? 学生自由练读,教师指导。 教师指名朗读,师生互评。 (9)诗人思念自己的亲人,盼望着和亲人团聚,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呢?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的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0)请生再次感受杜甫的满腔爱国情怀,教师播放配乐画面,请学生全篇诵读。 6.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 从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①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此时 ②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③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杜甫却两次落泪,“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就是杜甫,他时时刻刻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人民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他的诗句写出的人民的心声,让我们一起去走进杜甫。——播放有关杜甫生平介绍的课件。 ④这就是爱国诗人杜甫,下面老师再向同学介绍几首杜甫的诗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7.提升对杜甫的了解 诗人怀着满腔的爱国情怀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名字一定会随着他的诗句,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放出灿烂的光彩。最后,让我们齐读《春望》,送给杜甫! 《春望》 教学设计 篇5课时目标 1、理解诗意,理解诗人形象 2、领悟诗人忧国念家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理解诗人形象,领悟诗人忧国念家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杜甫相关的信息,猜出诗人杜甫。由杜甫《望岳》中的诗人形象转到分析《春望》中诗人的形象。 二、初步感知诗人形象——苍老忧愁 全班朗读诗一遍,找到诗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分析诗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生齐读 生读诗句一遍,回答诗意:头发早已白了,抓一抓顿觉稀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生找词语并分析,其他学生补充,师提点 “白头”——苍老忧愁(板书) “搔”——抓的动作,欲解愁而愁更愁 “更短”——白发更少,内心痛苦哀怨 三、分析诗人情感——忧国念家 1、提问:是什么让不到45岁的诗人如此苍老忧愁呢?朗读诗一遍在诗中找两个原词作答。 感时(国)恨别(家)——板书 2、分析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生齐读 生读诗句一遍,回答诗意: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美丽的花不禁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也害怕。(互文的译法) 生分析“花溅泪”“鸟惊心” 师提问:花鸟都是美景,为何诗人看到后一点也不开心呢? 生答:以美景衬哀情,作用是突出诗人忧国念家之情。 3、国与家发生了何事,让诗人如此忧心呢? 先分析国——“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生齐读 生读诗句一遍,回答诗意:国都沦陷,城池破败不堪,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城内草木茂盛。 “破”——战乱破败之景;“深”——战后杂草丛生荒凉之景 师:战争毁了昔日繁华的一座城,使百姓颠沛流离。战争使国家衰落,战火让民不聊生。诗人因忧国忧民愁白了头。(板书“忧”字) 后分析家——“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生齐读 生读诗句一遍,回答诗意:战火延续到眼下三月,一封家信值万两黄金。 “连三月”写出了什么?生答——战争延续时间之长 “抵万金”写出了什么?生答——夸张,出家书的珍贵 师:因长时间的战争,好久无妻儿的音信,亲人生死未卜,多么思念他们啊,多希望得到家书,知道他们的消息啊!诗人因思亲念家愁白了头。(板书“念”字) 4、指名读诗,读出忧国念家的.感情 5、明确第二联的作用——承上启下 四、小结 1、诗的前四句重写景,景中有情,开篇绘国都萧索之景,写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后四句重抒情,借事抒情,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至家里音讯全无,再写到自己的白发衰老。全篇层层递进,由远及近描绘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2、生尝试齐背诗一遍。 五、总结 用自己的话立体的写出诗人形象 (提示:诗人看到什么景?触发了哪些感情?诗人怎样了?) 生交流,师总结 本诗塑造了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念亲的形象。 板书 感时(忧国) 春望——烽火之景;苍老忧愁 伤别(念家) 《春望》 教学设计 篇6【教材解读】: 《春望》是一首千古传诵的爱国诗篇,写于安史之乱中诗人困居长安之时,表达了诗人忧虑国家、感时怀人的焦急心情。国都残破,春城草深,一破一深,令人怵目惊心。诗人在写景中抒发感慨,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把国破之痛写得十分强烈,把爱国与伤时之情紧密交织在一起,把国和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熟读背诵。 2、领略古诗词的意境美。 3、感受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学习方法】: 诵读 【课时】: 1课时 一、导入新课:(导) 1、情景导入:读对联,识人物。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从他的名诗《春望》中感悟诗人忧国悯时的情怀。这首诗编入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诗文,多表达古代文人的志趣,我们要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丰富的内涵。 2、齐读学习目标。 3、请展示你的课前预习。[学生展示文学常识、字形、字音、字意等。] 4、师过渡:《礼记》中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充足的准备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大家预习非常细致,准备好了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与诗人对话。 二、走进文本:(学) 1、听读感知。 师:首先我们一起听读古诗。听之前我想问问大家,听读古诗应该注意听什么?[生:听准字音、停顿,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好,大家尽力做到这几点,别忘了做标记哦![放范读视频,学生标记。] 你都做了哪些标记?[学生交流] 2、朗读指导。 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感觉也很正确。朗读古诗的技巧包括节奏、停连、重音、语气。请大家看大屏幕: 节奏:五言诗的节奏一般是221式或212式。 停连:依节奏停顿,依意思或者感情连贯。 重音:强调的字词读得重、响。 语气:依据诗歌的内容、感情。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节奏是两字两字一字或者两字一字两字,意思连贯的时候可以停顿短一些,如“山河在”。关键的词读重一些,如破、深。语气依据内容、感情确定。本诗的感情正如同学们所说,是低沉的。 3、初读感受。 师:了解朗读技巧,我们再来感受一遍古诗,这一次,我们小声跟读,注意体会节奏、重音、语气。 4、自读展示。 师:学者周汝昌说:古诗“音乐性极强,节奏性特美,乃是世间上千种语文的唯一的一种‘诗的语文’,无与伦比!”请大家大声地、自由地朗读,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古诗无与伦比的美吧![学生自由读,组长组织读] 师:哪位同学先展示一下?喜欢哪句就读哪句。展示的同学依组内序号加分。[学生个人展示读,师生共同评价朗读。] 来,拿起书,抬头挺胸,我们全班一起读,读出诗的韵味来[学生齐读] 5、理解诗意。 师: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经过反复的朗读,你读懂诗歌写的内容了吗?请小组交流一下,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有小组内理解不了的诗句吗?哪个小组来解决? 好了,请每组只说一句,依序号双倍加分。[学生小组交流后,师评价。] 三、个性解读:(研) 1、小组合作,理解诗情。 师:古诗评论家钟嵘在《诗品》中提出,最好的诗应该是“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风力指思想内容,丹采指文词形式。诗歌是抒情性的,但形象性很强,所有的思想内容都蕴含在形象之中,借助形象表达情感。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感悟《春望》之“风力”。(大屏幕设置情景) 如果你当导演,把《春望》拍成电视短剧,你选择拍什么内容?说说你选择的依据和理由。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研究,然后展示。 学生小组学习,教师适当指点。 预设: 我们选择拍摄国破城荒的景象,画面上突出对比,由壮丽的山河到破败不堪的都城,由繁华时长安城的春景到眼前的荒草遍地,不见一人。(这在文学上的写作手法叫“对比反衬”) 我们选择拍摄花鸟泪惊的一幕,依据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应该是个近景,诗人看花而流泪,听鸟而心惊,特写花上的泪珠和诗人痛苦的表情。(为什么看花会流泪,听到鸟叫会惊心?看到什么样的花会流泪?在什么情况下会惊心?这在文学上叫“寓情于景”) 我们选择拍摄烽火家书这一段,依据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用长时间的镜头展现战火纷飞、战马奔腾、战争中的废墟、流离失所的百姓,体现出“连三月”之长。特写在战火中焚毁的家信,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的表情,体现家信难得。 我们选择拍摄白头更愁。具体表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发簪在短小的发髻上摇摇欲坠。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在同学们导演的.短剧中,我们看到了城墙、荒草、废墟上的野花,战火中的家信以及诗人满头的白发。鉴赏诗歌,就是要抓住诗歌所描写的形象,在感受形象的过程中体会感情。 2、小组合作,美读感悟。 师:此时此刻,我感觉我们真实地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了,和诗人的心一起跳动,关心国家,关注人民,那就让我们再一次表达对诗歌和诗人的理解。 请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诵读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生配乐、配画、轮读、唱读、演读……] 同学们的创意真棒,说明大家真正读懂了诗歌,你们不愧为未来的艺术家! 四、学以致用:(练) 师小结:诗人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用悲悯的目光观照现实,用写实的笔法进行艺术创造,再现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也传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七年之后,当诗人听到官军胜利的消息后,会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 比较阅读—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哪些形象?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2、两诗表达的感情是一悲一喜,然而却有相同点,相同之处是什么呢? 五、总结提升(评): 1、师总结。古人借诗言志,今人论诗识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是啊,“落日悲江汉,中宵泪满床”诗人因国破而忧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因民生而落泪,这就是诗圣杜甫。他为我们后人树起的,既是文学的丰碑,亦是人格的丰碑。怀着对诗人的敬仰,我们齐背这首诗。 2、学生总结评价一节课的学习。 请同学们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 请语文课代表评价这节课的学习。 作业 1、积累杜甫的诗歌,进一步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用本节课学到的阅读古诗的方法,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赏读。 板书: 春望 杜甫 “丹采”“风力” 国破城荒凄 花鸟泪惊悲忧国对比反衬 烽火家书苦忧民触景生情 白头更短愁 《春望》 教学设计 篇7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深入理解本诗,扩展了解杜甫其他相关诗歌,初步了解杜甫的经历和思想。 能力目标:指导学生用品味词语、借景抒情、再造想象的方法来欣赏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点: 首联和颔联的赏析。 引领学生感受杜甫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颔联的理解和玩味。 颈联和尾联的深度开掘。 教学过程: 导入: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唐王朝受到巨大震动。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诗人在都城长安写下了一首不朽的五律——《春望》。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它,用更细腻的视角,更深厚的感情来触摸诗歌所表达的精神世界。 首先,请同学们一齐朗诵本诗。 赏析诗歌 诗题“春望”,那么诗人站在春天的长安城都望到了什么?(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 赏析首联 眼前的长安,惟有山河仍在,但是国已政权陷落。草木春深,但是城已残破不堪。 重点赏析“深”: 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这深就是《黍离》中的彼黍离离,就是《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桥边红药,就是《乌衣巷》中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贵胄名门的'郊游喧闹不见了,市井黎民百姓的劳作平淡不见了,再没有那摩肩接踵、冠盖如云的盛况,再没有那商铺林立、行旅如织的富盛,只见枝繁草盛满眼绿意,墙倒城坏千门闭锁。疮痍遍布,满目凄然。一个“深”字,草木深深,意味深长。“草木深”实意是说只剩下了山河依旧,虚意是草茂人稀,物是人非。 赏析颔联 问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历来有两种翻译的版本,谁来试着给大家翻译一下? 第一种:人溅泪惊心。第二种:花鸟溅泪惊心。(借景抒情赏析法落实点) 问2:那么你认为哪一种好呢? 第一种,花鸟本为娱人之物,诗人们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锦,百鸟齐鸣来衬托心情的愉悦和欢畅,可是在这里,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见之而泣,闻之而恐,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 第二种,以花鸟拟人,花好似在落泪,鸟仿佛受惊骇。感时恨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倍增其哀乐。 两说虽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前者触景生情,后者移情于物,都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沉郁之情。 小结: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到此所望结束了,诗人后两联由悲痛国事转为想望亲人。 赏析颈联和尾联 介绍背景: 杜甫是前年八月为叛军所俘的,被困于长安一冬春,一直思念寄居在州的妻子儿女,因此说“家书抵万金”。 引诗拓展: 杜甫在写《春望》的前一年(至德元年)秋,在长安就写有《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眷眷之怀。 问1:“家书抵万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忧虑,焦急。 问2:诗人写这首诗年仅45岁,却已“白发”,而且稀到“不胜簪”的地步,这可能吗?是什么使诗人如此? 是“感时”,“恨别”所致。是“国与家”共同的打击所致。是因为“艰难苦恨繁霜鬓”。 诗的最后两句给我们勾勒了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作者望春,并没有得到到任何快慰,却为“感时”、“恨别”所困,心情沉郁痛苦。尽管诗人这时才四十五岁,但因终日愁情熬煎,频频搔发,头发愈来愈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境,产生共鸣。 古往今来的其他忧国忧民的诗句拓展: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 3.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结课朗读: 杜甫就是这样,忧国忧民的思想已经溶入了他的血液!他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总是能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广大黎民的苦痛,他总是坎坷不幸的,但他也总是令人敬仰的!他的生活总在苦难的谷底,但他的思想永在巍峨的巅峰!让我们带着对古往今来所有忧国忧民之士的景仰,来一起朗读《春望》。 结课语: 十三年后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不得不继续漂泊,59岁那年,他在一叶小舟中悄然离世。他的生命是那样坎坷脆弱,而他的精神却那样不朽永恒。他的厚重与伟大,不是我们这个年龄能完全理解的,因为杜甫是一首要用一生来解读的诗,杜甫是一曲要用灵魂来倾听的歌! 板书: 主板书: 春望 ——沉郁的家国凝望 己——家——国 老——离——破 副板书1:感时、恨别 副板书2:抒情方法:借景抒情;借助炼字;借助形象。 《春望》 教学设计 篇8课文分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约45岁的时候写的,杜甫刚经历安史之乱,空有满怀爱国情怀,却眼睁睁看国家支离破碎。这首诗正是抒发他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但是却不是直抒胸臆,而是把个人的愁情寄托于书写世情上,这种博大兼济的情怀,是人性中最为美好的部分,也是杜甫诗歌最为感人的地方。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领悟能力中等,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但是很富于联想和想象。他们对于诗歌的鉴赏方法还是很陌生,技能上也很薄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生字词,理解诗歌内容,提高鉴赏名句能力。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品析诗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品味并鉴赏诗句。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教师准备PPT辅助教学 教法学法: 教法:引导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望岳》,被诗人积极乐观上进的豪情壮志所感染,那时的杜甫是一位奋发向上的青年。我们在上首诗了解了青年时期的杜甫,那么中年的他是否还会有着当年的壮志呢?让我们一起通过《春望》来了解。 二、作者及创作背景简介 1、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课件显示)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我们曾学过他的《登高》(学生回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学生借助参考资料,说说创作背景,教师补充。(课件显示)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史叛军攻下当时的都城长安。作者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此诗就是杜甫在长安时所作,诗人目睹祖国如此破碎衰败的景象,黯然神伤,这首诗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三、生字词 学生自主展示预习生字词 溅(jiàn)搔(sāo)浑(hún)胜(shēng)簪(zān) 四、范读与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齐读、朗读、品读(融入与第五部分的`品析) 五、诗句的理解与品析 学生自主翻译、评价、补充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学生自选诗句、词品析,教师引导。 首联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这是一种什么写法?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一个“感”字,“恨”字把作者的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的内心痛苦表露无遗。这是看到景物触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属于哪种写法呢?答:触景生情 颈联是对感时恨别的进一步发挥:自安史叛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连”:说明战争时间长,百姓生活痛苦不堪。 尾联总写了忧国思家的感情,诗人经过战乱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长安,由国想到家,再由家想到自身,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连簪子也簪不住了。“白发”为愁所致,“搔”为解忧,结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 六、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问题答疑: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小组合作探究解决。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忧国思亲的感情。 2、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寓情于景、触景生情。 3、通过这篇课文,杜甫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明确:爱国主义思想 七、学生小结、盼望新课 小结通过这篇文章学到了什么? 八、朗读并试背全诗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春望》 教学设计 篇9一、教材分析 诗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趣味。诵读是教学诗歌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那种善于倾注强烈感情的诵读既能让我们体会“无地-沙鸥”的凄凉落魄;又能使我们回味苏轼李白的豪放不羁…… 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大改变。因此,在教学这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⑵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2、过程与方法 ⑴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⑵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促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三、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走进唐诗,就是走进一个神奇迷人的王国。那是一个人类精神之花全面盛开的季节。我们的大师从一张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 用眼睛去读,用心灵去读,用人生去读。永远的唐诗,永远也读不尽…… 二、关于杜甫和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如何学习诗歌? 第一招:多读--读出诗韵 1、读准字音 2读出重音和节奏 3读出疑问 第二招:多思--感悟诗意、品味诗情 四、合作探究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2、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五、中考链接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思念之情。 2、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的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六、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答: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2、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答: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春望》 教学设计 篇10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及本诗写作背景; 2、把握前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3、学习借景抒情的手法,结合背景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创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二、《春望》学习 (1)节奏划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全诗学习 ①首联: 重点字词:国:国都,即京城长安。深:茂盛,繁多。 全句翻译: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荒凉。 情感指向:忧国 表达内容:写出了京城中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荒凉景象。 ②颔联: 重点字词: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恨别:悲恨离别。 全句翻译:繁花因感伤国事而难禁涕泪四溅,飞鸟也因亲人的悲恨离散而惊心。 情感指向:忧国伤时 修辞手法:拟人 特别理解: 这是拟人写法,移情于物。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表明了诗人感时之深,恨别之切。 ③颈联: 重点字词:烽火:战争。抵:值。 全句翻译:立春以来战火不断,已绵延多月,家人的音讯很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情感指向:思亲 修辞手法:对偶、夸张 特别理解: 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用夸张的'手法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 ④尾联: 重点字词:白头:指白发。浑:简直。 全句翻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白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情感指向:悲己 表达内容: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描写方法:细节描写 特别理解: 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以及哀叹自己发短衰老的情怀。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通过描写破败山河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思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1、《春望》中,表达作者对家乡亲人无限思念的句子是: 2、《春望》中,诗人通过细节描写,刻画自己形象,表达忧国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春望》 教学设计 篇11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早期的作品《望岳》,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高昂的情调。这节课我们学习他后期的作品,理解赏析这两首诗,体会杜甫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 二、写作背景: 1、《春望》写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不料中途为叛军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眷恋亲人的思想感情。 近体诗: 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春望》一诗属于五言律诗。 2、《石壕吏》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到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式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见的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石壕吏》是三吏中佳作。 三、诵读诗歌,感知诗意 1、学生四人为一组,以不同的形式朗读课文。力求形式多样,有所创意。(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诗的情调和韵味。) 2、欣赏配乐朗诵《春望》《石壕吏》,感受诗的情感。 3、师生齐读这两首诗。 4、学生结合课下注解,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四、深入欣赏,领悟诗歌 《春望》赏析 (一)想象形象,把握物境 问题引导:《春望》一诗中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特点,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明确: 首联: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的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春天也业已降临,可是人去楼空,乱草遍地,使人满目凄然。 颔联:写了花和鸟两种形象,花和鸟是“感”“恨”的主体,那娇艳的.花因“感时、伤别”而流泪,那无忧无虑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 诗人是“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 颈联:写了烽火和家书两个形象。自开春以来,战火持续不断,因而与家人难通音讯,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这时的一封家书抵得上“万金”啊。 尾联:写的是诗人苍老的形象。目睹眼前国都破败之景,心念远方家人的安危,不觉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已到了“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其伤痛愁苦之情可以感知。 (二) 品味诗歌,体悟感情 1、品字 古诗词中可以说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字字都是诗人心血的结晶”并非夸张之词。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诗歌,说说哪些字用得妙?妙在何处? 比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使人满目凄凉。准确地描绘出国都沦陷后惨败荒凉的景象。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两个动词,不仅用字新鲜,而且还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品句 这首诗中的句子耐人品味,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的诗句,并说说你的理由。 比如:我喜欢“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书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切心情,这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我喜欢“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或是诗人触景生情,或是诗人移情于物,其感情都是相通的,都表达出诗人感时伤别的情怀,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3、体验情感 诗言志,古诗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载体,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 明确: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石壕吏》赏析 1、 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问题引导: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内容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是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尾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不幸:(17-20)句老妇人自请应役。 2、 品字品句 诗歌的语言精练而又有丰富的内涵,再次朗读这首诗,列举你喜欢的用词和句子,并作赏析。 明确:“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一“呼”一“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表现了“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人的感情。 “有吏夜捉人”夜字表现出差吏对村民突袭搜捕,令人惊骇。 “老妇出门看”看字表现了老妇的机警,为老翁出逃作掩护。 “急应河阳役”急字既表现老妇想快些让家人脱离危险的心情,也表明前方战事吃紧。 “独与老翁别”独字按时老妇人已被抓走,儿媳不得出面, 只有与逃回的老翁告别,表现出家庭残破的凄凉景象。 3、 感知作者思想感情 问题引导: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人的痛苦申诉,目睹了一幕凄惨的故事,你体察到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明确:在这个令人心碎的故事中,一方面,对饱受战乱之苦的劳动人民给予深切的同情,对官吏的蛮横残暴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唐朝的平乱战争,盼望希望能取得最好的胜利。这正是诗人思想的矛盾所在,也是他一生忧国,心系百姓情怀的再现。 4、 辨析比较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时期,除了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外,还有什么不同? 明确:杜甫的诗歌风格发生变化,乐观自信、奋发向上的浪漫主义诗风,逐渐变为“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诗风。 5、 课堂练笔,想象改写 运用想象,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细致刻画出人物 各自的神态、动作和语言,还要补充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情节。 学生改写范例: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寒冷的北风似乎要把整个人吞没掉。 这是战乱的岁月。暮色笼罩着一个边远僻静的村落——石壕村。诗人杜甫从洛阳向华州赶路。这一天,天色已经昏暗,诗人错过了旅店,只好投宿在石壕村。房东是一对年迈的老人,还有他们的寡媳和尚未断奶的小孙子。他们衣着破旧,面黄肌瘦。 一天的劳累奔波,诗人和衣而卧,很快就进入了梦乡。约莫二更时分,一阵犬吠,村中突然纷乱起来,粗暴的叫喊声、急促的打门声……越来越近了。诗人被惊醒了,借着惨淡的月光向外窥看,原来差吏又来抓壮丁了。房东一家吓得心惊胆战。老翁慌忙披上一件破褂,匆匆爬过屋后的一堵断墙,向村外逃去。老妇人战战兢兢,颤抖着去开门。 “砰——”的一声,门还没有开,就被差吏一脚踹开,只听道差吏粗野地吼道:“你家男人呢?你家还要再征派一个男子去当兵。把人交出来!”老妇人苦苦哀求道:“长官,我家有三个儿子都去戍守邺城了。最近一个儿子写了封信回来说,两个兄弟都战死了。哎,我担心他的性命也难保全啊!官爷,可怜可怜我这个老婆子吧……屋里实在没有人了!” “哇——”孩子的啼哭声突然响起来了。 “你还说没人!这孩子哪儿来的!他的父母呢?你敢欺骗官府!” 差吏吆喝着,挥动皮鞭往里闯。老妇人眼看哀求无用,哽咽着说:“我的媳妇失去了丈夫,带着还在吃奶的孩子艰难度日,连一件穿得出去的衣服也没有了。孤儿寡母,可怎么过啊?你们实在要人,就把我这个老婆子拉去顶差吧,我随你们去,也许还来得及赶到部队烧早饭。” 差吏们骂骂咧咧地把老妇人带出了院子。在惨淡的月光下,老妇人回头望望自己破旧的茅屋,掩面而去。孩子的啼哭声一阵阵传来,令人肝肠寸断。夜深了,窗外万籁俱寂,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低声在哭,这哭声在旷野上飘荡…… 诗人一夜无眠,他的耳边仿佛仍然回响着老妇人凄惨的哭诉声。天蒙蒙亮,诗人收拾好衣服和悄然回家的老翁告别。 五、课堂总结 欣赏三首作品,杜甫获得“诗圣”这个有浓厚道德意味的称号,其原因不言而喻,儒家的人生哲学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却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他的琴弦弹奏出来的总是忧国伤时的深沉音调,忧国伤时构成了他诗歌的主旋律。杜甫是伟大的诗人。是真正的诗人。 《春望》 教学设计 篇12【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熟读背诵。 2.领略古诗词的意境美。 3.感受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学习方法】诵读 【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 一、介绍写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二、读出诗韵 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三、读懂诗意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四、感悟诗情 1、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五、表现手法 A.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 B.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怵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六、作业 板书设计: 春望 忧国---------------思亲 马进林 《春望》 教学设计 篇13教学目标 既然是是通过诗歌这种体裁来表现爱国情怀这这一主题,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抓住“诗歌”和“爱国”者两个重点来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体会古诗的韵律,领略古诗的音韵美,凝练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过程与方法: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法学法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积淀,所以在这堂课中我觉得应充分的贯彻老师作为辅导者,学生才是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在教法上,老师主要还是要通过讲授的方法来行课引导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在的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诵读和讨论来学习这首诗歌,来体会诗歌中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杜甫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诗人,所以我觉得在导入这个环节选择介绍作者来导进课文。一方面,先让学生说出现在他们对杜甫的一些了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相互学习和积累文学常识,而且还可以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情况,再者课堂一开始的师生互动,能够使得课堂能够融洽些,学生也能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在学生回答完后,老师再对学生的回答的内容作总结和补充,提出学生要掌握的文学常识,并且抓住其中的一个要点来引入正课,而这个要点自然是要抓住爱国情感这个点来过渡到正课。 2、诗歌讲解 诗歌的讲解评析是课堂的主题部分,在这个部分我想不仅要讲解诗歌也要教会学生怎样的分析诗歌和记忆诗歌。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要抓住个线索来分析这首诗歌,而在这里我想抓住情感这个线索来分析,在了解学习完字词后先让学生尝试朗诵一下这首诗歌,当然这时学生还没能很好的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所以就需要进一步的分析这首诗歌了,由此正式进入诗歌。所在这一部分我想有以下的几个部分。 (1)了解字词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等解决生字词: 抵:值 浑:简直 胜:承受 簪:zān (2)初读诗歌及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出把握诗歌情感这个线索。 (3)分析讲解诗歌 A.学生先结合课下的注解以及小组的讨论尝试翻译下诗歌。 B.请一为同学翻译下诗歌的首联和颔联 C.讲解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确定首联和颔联的联系, 首联:一幅国破后的衰败凄凉的画面 颔联:以“花”“鸟”作为主体的观画伤情。有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在分析诗歌的诗歌可将这一思想贯彻在分析中,首联是勾勒出了一幅衰败的景象,通过和学生一起的分析出这幅画面,而紧接的颔联我们可看到“花”“鸟” 两个物象说到“花溅泪”“鸟惊心”那么就可由此提出问题:花为何溅泪,鸟又是为何惊心?这样两联的联系也就确立了。 所以在这里主要的提问有: 首联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花为何而溅泪,鸟又是为何而惊心? D.分析完两联之后可让学生朗诵首联,朗诵时可在脑海中勾勒出刚才的分析出的画面,然后再由勾勒的画面尝试背诵这两联。 E.请学生翻译诗歌的颈联和尾联 F.讲解颈联和颔联,确定这两句的联系。颈联:国家战乱,思念家人 尾联:一个频频搔头的白发老人的形象,颈联的结果。“白头搔更短”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战争的残酷的痛恨。所以以此作为连接点建立两联之间的联系。 主要的提问设计: 为什么会“家书抵万金”;体现了什么? 为什么会“白豆搔更短”? G.学生根据两联之间的联系朗诵颈联和尾联,脑海中浮现一个频频搔首的老人形象,然后再由这个老人形象老尝试背诵这两联。 H.根据刚才的分析,尝试背诵全诗。 3、探究感悟 A,分析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讲解互文修辞手法。 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两个部分,看似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情。 诗句理解:由于为国事担忧,为离别感到遗憾,花儿也不禁落泪,鸟儿也为此惊魂。 B,分析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的典型的爱国人物形象。 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这一细节含蓄而又深刻的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 4、课堂总结 这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感)的诗歌,他刻画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他充满了怎样的情感,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来诵读这首诗歌? 本诗歌的名句是哪句,它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根据脑海中的画面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5、课后练习 再搜索一首杜甫表现爱国情感的诗歌,并对其进行分析,体会是怎样表现爱国情感的。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简介扼要,要能清晰明确的反映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板书设计的方面,我选择板书各联描述的主要内容,并使这些内容能够建立起联系,使得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够浑然一体,而且通过这个板书能够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 画面,而由这幅画面能够背诵出这首诗歌,做到所谓“诗中有画,花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首联:一幅国破的衰败凄凉的图画 ↑↓ 画→观画 颔联:以“花”“鸟”为主体观画伤情 颈联:国事战乱,思念亲人 ↑↓ 为什么“白头搔更短” 尾联:一位频频搔首的老人 《春望》 教学设计 篇14杜甫诗三首《望岳》 《春望》 《石壕吏》教案3 春望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第一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诗的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⑶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春望》 教学设计 篇15教学目标 既然是是通过诗歌这种体裁来表现爱国情怀这这一主题,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抓住“诗歌”和“爱国”者两个重点来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体会古诗的韵律,领略古诗的音韵美,凝练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过程与方法: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法学法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积淀,所以在这堂课中我觉得应充分的贯彻老师作为辅导者,学生才是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在教法上,老师主要还是要通过讲授的方法来行课引导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在的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诵读和讨论来学习这首诗歌,来体会诗歌中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杜甫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诗人,所以我觉得在导入这个环节选择介绍作者来导进课文。一方面,先让学生说出现在他们对杜甫的一些了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相互学习和积累文学常识,而且还可以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情况,再者课堂一开始的师生互动,能够使得课堂能够融洽些,学生也能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在学生回答完后,老师再对学生的回答的内容作总结和补充,提出学生要掌握的文学常识,并且抓住其中的一个要点来引入正课,而这个要点自然是要抓住爱国情感这个点来过渡到正课。 2、诗歌讲解 诗歌的讲解评析是课堂的主题部分,在这个部分我想不仅要讲解诗歌也要教会学生怎样的分析诗歌和记忆诗歌。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要抓住个线索来分析这首诗歌,而在这里我想抓住情感这个线索来分析,在了解学习完字词后先让学生尝试朗诵一下这首诗歌,当然这时学生还没能很好的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所以就需要进一步的分析这首诗歌了,由此正式进入诗歌。所在这一部分我想有以下的几个部分。 (1)了解字词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等解决生字词: 抵:值 浑:简直 胜:承受 簪:zān (2)初读诗歌及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出把握诗歌情感这个线索。 (3)分析讲解诗歌 A.学生先结合课下的注解以及小组的讨论尝试翻译下诗歌。 B.请一为同学翻译下诗歌的首联和颔联 C.讲解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确定首联和颔联的联系, 首联:一幅国破后的衰败凄凉的画面 颔联:以“花”“鸟”作为主体的观画伤情。有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在分析诗歌的诗歌可将这一思想贯彻在分析中,首联是勾勒出了一幅衰败的景象,通过和学生一起的分析出这幅画面,而紧接的颔联我们可看到“花”“鸟” 两个物象说到“花溅泪”“鸟惊心”那么就可由此提出问题:花为何溅泪,鸟又是为何惊心?这样两联的联系也就确立了。 所以在这里主要的提问有: 首联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花为何而溅泪,鸟又是为何而惊心? D.分析完两联之后可让学生朗诵首联,朗诵时可在脑海中勾勒出刚才的分析出的画面,然后再由勾勒的画面尝试背诵这两联。 E.请学生翻译诗歌的颈联和尾联 F.讲解颈联和颔联,确定这两句的联系。颈联:国家战乱,思念家人 尾联:一个频频搔头的白发老人的形象,颈联的结果。“白头搔更短”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战争的残酷的痛恨。所以以此作为连接点建立两联之间的联系。 主要的提问设计: 为什么会“家书抵万金”;体现了什么? 为什么会“白豆搔更短”? G.学生根据两联之间的联系朗诵颈联和尾联,脑海中浮现一个频频搔首的老人形象,然后再由这个老人形象老尝试背诵这两联。 H.根据刚才的分析,尝试背诵全诗。 3、探究感悟 A,分析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讲解互文修辞手法。 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两个部分,看似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情。 诗句理解:由于为国事担忧,为离别感到遗憾,花儿也不禁落泪,鸟儿也为此惊魂。 B,分析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的典型的爱国人物形象。 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这一细节含蓄而又深刻的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 4、课堂总结 这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感)的诗歌,他刻画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他充满了怎样的情感,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来诵读这首诗歌? 本诗歌的名句是哪句,它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根据脑海中的画面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5、课后练习 再搜索一首杜甫表现爱国情感的诗歌,并对其进行分析,体会是怎样表现爱国情感的。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简介扼要,要能清晰明确的反映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板书设计的方面,我选择板书各联描述的主要内容,并使这些内容能够建立起联系,使得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够浑然一体,而且通过这个板书能够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 画面,而由这幅画面能够背诵出这首诗歌,做到所谓“诗中有画,花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首联:一幅国破的衰败凄凉的图画 ↑↓ 画→观画 颔联:以“花”“鸟”为主体观画伤情 颈联:国事战乱,思念亲人 ↑↓ 为什么“白头搔更短” 尾联:一位频频搔首的老人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