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卜算子
范文

卜算子(精选15篇)

卜算子 篇1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卜算子 篇2

  李之仪

  【自学指导】

  1. 充分感受词作浓郁的民歌风味,平易通俗,明白如话的语言。

  2. 反复朗读,体会词句复叠回环,构思新巧的特点和质朴的情感美。

  3. 正确理解作品表达的积极健康的思想感情。

  【课文提示】  1. 李之仪,宋代词人,苏轼的学生。  2. 《卜算子》词牌名,取自宋代黄庭坚“似挟着,卖卜算”;又称《百尺楼》《楚天遥》《缺月挂疏桐》。前、后片各四句,共44字;前、后片均于第2、4句押韵,用仄声韵。【朗读课文】【课文简析】        我住长江头,                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          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        定不负相思意。   这首词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女子形象。这首词的上片,描绘抒情女主人公面江而思;下片表现这个女子的内心愿望,即表现她希望爱情天长地久的愿望。全词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语言平易通俗,明白如话;词句复叠回环,构思新巧。  上片以长江起兴。开头两句“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一句说“我”,一句说“君”,构成文句的重叠复沓,诗意的相对相映。一住江头,一住江尾,既显示空间距离之远,又蕴含相思感情之长。从中,我们感受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和伤感。三、四句,是从前两句自然引出。江头江尾万里遥隔,只能天天望江水,“日日思君”来,而“不见君”又是非常自然的了。这里的“江水”也许是一种隐晦,不限于山水。“共饮长江水”,女主人公的内心又感到一点安慰。“共饮”一词,反映了人物感情的波澜起伏,分外深婉含蕴。“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既写出虽然彼此不相见,但是还能同住长江之滨,能“共饮长江水”;又写出女主人公内心自我安慰的情感。  下片以“此水几时休”呼应“长江头”、“长江尾”;“此恨何时已”呼应“思君”句。“只愿”仍紧扣长江水,承“不见”,进一步抒写别恨。江水东流,不知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用“几时休”表明主观上希望恨之能消失;“何时已”又暗透客观上恨之不休。江水永无休止,自己的相思之恨也永无消止。“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两句,写出相思绵长无尽,表现了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不变。  如果说,前面的叹息中有女主人公的不满和迁怒的话,“共饮” 的安慰已平息了内心的冲动,主人公开始冷静的思考。于是,“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自然而生。恨之无已,正因爱之深挚。从“此恨何时已”翻出“定不负相思意”是感情的深化和升华,也是一种理智的反思和顿悟。“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这两句表达了主人公希望爱情地久天长的美好愿望。  词的上片韵字是“尾”、“水”,押ei韵;下片韵字是“已”、“意”,押i韵。开口度有变化,语调上扬,加重了全词结句的抒情语气,表现了山水隔绝而爱情永恒的主题,给人以江水长流情常在的感受。  这首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悠悠长江水,既是万里阻隔的天然屏障,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相爱与期待的见证。随着词情的发展,它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可谓妙用无穷。《卜算子》质朴优美,真挚可爱。【思维训练】(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1. 辨字组词:  休(   )      已(   )      似(   )  体(   )      己(   )      拟(   )2. 《卜算子》中揭示地理距离遥远、暗寓相思之情悠长的语句有哪些?3. 《卜算子》以什么为抒情线索?4.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写出主人公什么思想感情?5.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两句,表达了主人公什么思想感情?6.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直抒胸臆,表达了主人公什么愿望?7. 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8. 这首词刻画了一个什么形象?9. 通过图书馆或因特网,抄录三首古典爱情诗词。【拓展学习】朗读汉乐府《上邪》,回答问题。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1. 解释划线的词语。①江水为竭  (    )    ②夏雨雪   (    )2. 这首诗列举了哪些不可思议的自然现象? 3. 作者为什么要举这么多自然现象?4.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什么形象?【课外作业】1. 完成“学习建议”。2. 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3. 预习《李清照词二首》。【教学后记】

卜算子 篇3

  教学目的:1、整体感词里的艺术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

  2、 学习衬托的手法

  3、背诵这两首词

  重点难点:重点 教学目的1、3

  难点 教学目的1

  课    时:一课时

  教    法:诵读、点播、赏析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请同学回忆上学期的两首词,略微点评,温故为知新做准备。

  二、听范读感知这两首词

  三、自读疏通词语

  卜算子:词牌名   咏梅:题目        咏:用诗词叙述

  犹:还,仍然                       俏:俊俏,美好的样子

  烂漫:色彩鲜艳而美丽。这里是形容盛开的样子

  寂寞(jimo):孤单冷清              苦:竭力,尽力

  任凭:一任                         零落:凋谢

  四、诵读、点播、赏析

  1、 请学生试读,略评

  2、 点播分析

  (1)、 词里的梅花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那些词可以点明它生活的环境?

  讨论明确:寒冷艰险的环境里;飞雪:寒冷的冬天;悬崖:险恶;

  百丈冰:寒;

  (2)、这个季节里自然界里一般有没有花盛开了?梅怎样这样开的?哪个词表现出来的?梅花的美展现出了梅花什么形象?寄托作者这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点播赏析:一般花都因为畏惧严寒而凋零枯萎了。

  独有梅花不畏恶劣的天气,险恶的环境,迎着风雪,傲然盛开。

  俏:表现出来了。

  傲寒俊俏,积极乐观的形象。

  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带着积极乐观的感情齐读上阕

  (3)、梅花在冬季开的那么傲然艳丽,装扮我们的冬天,给我们以力量,鼓舞,春天会怎样呢?像《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吗?哪些词表现出来的?在你的眼里梅花是什么样子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讨论、点播、赏析:俏-——正面;不争——反面;只——别无所求。

  表现梅花的谦逊无私。

  烂漫山花——笑:藐视困难的笑:苦尽甘来的面对胜利无比欣慰的笑;功成身退谦逊的笑;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笑。

  (4)、词里用是什么手法?

  讨论点播:衬托

  风雪、悬崖、百丈冰(俏)——衬托梅花的傲寒俊俏,不畏困难的形象。

  山 花 烂 漫  (笑)    ——衬托乐观向上,高风亮节。

  (5)该词的境界美在哪里?

  讨论、点播、赏析:给人以胸怀广阔,志向高远,乐观向上的境界美。

  小节:这首词通过对梅花形象的描绘,表现梅花坚忍不拔,对胜利充满信心和谦逊无私的精神,给人以胸怀广阔,志向高远,乐观向上的境界美。

  (6)理解诵读

  (7)对比赏析陆游的词

  疏通全词大意:远离驿站,那偏僻的残破的小桥边,梅花寂寞冷清的开放,无人观赏。黄昏时光已令你忧愁悲伤,更何况加上狂风鄹雨。

  从不在争奇斗艳上费心思,下工夫,也不理睬百花的嫉妒不满。凋零的花瓣在地上,被车碾碎,但你仍旧和以前一样,散发着淡淡的缕缕清香。

  同学们比较看看这个梅花是什么形象?表达了作者这样的思想感情?词的境界如何?

  讨论、点播、赏析:寂寞凄凉,饱受摧残形象。

  低沉孤傲

  消沉无奈

  两首词相同点在哪里?

  讨论、点播:1都写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2都写了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3都写了梅花的高尚品质。

  两首词不同点在哪里?

  讨论,点播:1、形象不同。陆游的梅花是寂寞凄凉,饱受打击摧残的形象。毛泽东词里梅花是傲寒俊俏,积极向上的形象。

  3、 感情基调不同。毛泽东的词,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充满自信的。陆游的词低沉孤高的。

  (8)、理解背诵该词。

  板书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陆游

  形    象 傲雪俊俏,积极乐观              寂寞凄凉,饱受摧残

  思想感情 乐观向上,充满自信              低沉孤高,悲观消沉

  境    界 气势恢弘,博大高远              狭隘局促,灰暗抑郁

  (9)、作业 :探究学习

  (10)、欣赏《红梅赞》歌曲

卜算子 篇4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出自于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这篇文章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阅读原文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①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②人初静。谁见幽人③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④。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①这首词写于苏轼因“鸟台诗案”获罪被贬黄州之时。②漏断:指夜深时。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③幽人:幽居之人,这里指苏轼自己。④省:明白。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阅读题目

  (1)从全词的内容上来看,词中的核心形象是什么?词人是怎样来描写其形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的主旨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词,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影射、刺时之作,还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写作者的寂寞之情的。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请自选一个角度,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阅读答案

  (1)从内容上看,核心形象是孤鸿。上片用缺月疏桐、漏断人静来烘托它的孤独形象,下片用它不肯随意栖息的行为来表现它孤傲又遭遇冷落的形象。(意对即可)

  (2)这首词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作者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抒发了作者的寂寞之情。上片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后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下片,作者以象征手法,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意对即可)

卜算子 篇5

  1   卜算子 咏梅

  教学目标 :

  1.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卜算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词的大意,感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

  教学重点:

  了解词的大意,感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

  教学难点 :

  理解由于毛泽东和陆游所处的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审美情趣不同,所以词的思想内涵具有的明显的不同。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时间

  导入  同学们好!电视前的同学们,大家好!1,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七律《长征》吗?它的作者是谁?你们谁能把这首诗背给同学们听?2.今天,我们要学习毛主席的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板书课题)3.关于词,你们都知道哪些知识?对,卜算子就是一个词牌的名称。生背《长征》学生简介词、词牌。

  初读1.请电视前的同学们和我们一起来自由读这首词,反复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2.谁愿意读一读这首词?3.读的很流利。电视前的同学们,你们读流利了吗?接下来,让我们再来读这首词,边读边把词中难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用大家喜欢的方法试着自己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讨论。4.我们交流一下,大家自己用什么方法解决了什么词语?在理解的过程中,大家觉得哪些句子的意思不好理解?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对。“百丈冰”是夸张的写法。你明白了吗?请你再说说“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句话的意思好吗?电视前的同学们,你们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吗?“不争春”,不和谁争呢?梅花是那样美丽,但却不和春天盛开的百花争艳,不炫耀自己的美丽。还有什么问题吗?自由读指名读学生自学词语咏梅犹有、俏、烂漫“已是悬崖百丈冰”真是写悬崖上冰有一百丈那么厚吗?这句话是写天气非常寒冷。“俏也不争春”是什么意思?

  理解词意1.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反复读几遍,把它读熟练。电视前的同学可以先自己读,再和旁边的同学互相读一读。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这首词的意思。 学生读词,交流词意。

  小结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词的意思。那么词的题目是“咏梅”,这首词赞美了梅花的什么品格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首词,品味这首词表达的情感。同学们再见!

  第二课时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时间

  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一课《卜算子咏梅》。谁愿意先来读一读这首词。

  品读悟情1.这首词赞美了梅花的什么品格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这首词,一边读一边画出词中赞美梅花品格的语句,然后想一想作者赞美了梅花的什么品格?2.电视前的同学们,你们读的怎么样?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吧。是呀,梅花傲霜斗雪,坚忍不拔的品格令人赞颂。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边听边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听了他的朗读,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们能描述一下吗?通过大家的描述,在老师的脑海中仿佛真的浮现出一幅寒梅傲雪图。不少著名画家也为这首词配了画,让我们一同来欣赏几幅。我们一起再次读读这首词的上半部分,共同赞美梅花那不畏严寒,凌寒独放的品格。这是多么了不起品格呀!凌寒独放,在寒冷的季节里向人们通报着春的信息;当春天到来,百花盛开,梅花已经凋谢,却在百花丛中默默微笑。让我们带着赞美之情,再来读读这两句。(指导朗读)大家知道吗,这首词是毛主席读了陆游的《咏梅》后写下的。就是课文附的这一首。听老师读一读,看看大家和读毛主席这首词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对。虽然毛主席创作这首词的时候正是我们国家最困难的时期,面对来自国内自然灾害和国外反华势力等重重压力,毛主席仍然非常乐观,以这首词表达了共产党人不怕困难,乐观谦虚的革命态度。好,电视前的同学们,让我们在这段激昂欢快的乐曲声中再次朗读这首词《卜算子咏梅》!学生边读边画。生1:“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赞美梅花不畏严寒,凌寒盛开的品格。学生朗读这句学生描述画面。生2:“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从这句中我感受到梅花谦虚的品格。生3:“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也写出了梅花这种谦虚、不居功自傲的品格。学生练习朗读陆词很悲伤、压抑,而毛词却充满乐观,积极的态度。出示名家作的梅花图放乐曲

  练习背诵同学们,你们能不能试着把这首词背下来?老师还给同学们播放这首乐曲,大家试着自己背一背,然后和旁边的同学互相检查背诵的情况。学生练习背诵。

  扩展延伸以前我们学过毛主席的《七律长征》,现在又学习了他的《卜算子咏梅》,大家还读过哪些毛主席的诗词?    电视前的同学如果也对毛主席的诗词感兴趣,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一次毛泽东诗词朗诵会、演唱会。学生朗读

  作业    同学们回去后,在笔记本上自己默写这首词。喜欢陆游这首词的同学可以自己读读,试着背一背。好,下节课再见!

卜算子 篇6

  《卜算子·咏梅》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梅花吗?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段录像,请你们来欣赏。

  (配画外音:一树树梅花傲霜斗雪,凌寒盛开,在风雪中显得格外娇艳。)

  梅花一直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请大家试着背一背关于梅花的诗或词。(如《梅花》、《墨梅》、《早梅》、《红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梅花的词——毛泽东主席在1961年12月写的《卜算子·咏梅》。

  2.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两首词吗?谁能背给大家听?

  (学生背诵《渔歌子》、《忆江南》这两首词。)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词比较长,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叫上阙,后一部分叫下阙。

  二、反复吟诵,理解词意

  1.自由读毛主席写的这首词《卜算子·咏梅》,

  (1)自读课文,练习读正确、读流利。(2)谁愿意读一读这首词?

  2.再来读这首词,边读边把词中难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试着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讨论。

  (1)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把自己的感受在空白处写一写。

  (2)我们交流一下,大家自己解决了哪些问题。

  (可以交流词语的意思,如:咏梅、犹有、俏、烂漫。也可以交流句意。)

  (3)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4)与同桌相互交流。

  3.交流讨论。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一一梅的特点及梅的品格;教师相机点拨,生对毛主席词中所写的梅花产生赞叹之情。

  (1)“风雨送春归,风雪迎春到。”

  “归”是返回的意思。这句诗是说风雨把春天送回来了,漫天的飞雪迎接着春天的到来。

  (2)“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梅花绽放于寒冷时节的荒郊野外。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寒”,更何况“已是悬崖百丈冰”。可以想象群花凋谢,大雪纷飞,天地间了无生机之时,梅花却不畏严寒、一枝独放的动人画面。这句诗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凌寒盛开的品格。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是呀,梅花傲霜斗雪、坚韧不拔的品格令人赞颂。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边听边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学生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欣赏画面:

  通过大家的描述,在老师的脑海中仿佛真的浮现出一幅寒梅傲雪图。不少著名画家也为这首词配了画,让我们一同来欣赏几幅。

  (3)“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①“不争春”,不和谁争呢?

  ②梅花是那样美丽,但却不和春天盛开的百花争艳,不炫耀自己的美丽。这是一种什么品质呀?

  (可让学生补充:“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也写出了梅花这种乐观谦虚、不居功自傲的品格。)

  ③体会梅花的品格,练习朗读。

  要读出梅花是报春的使者,却无意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乐观谦逊的作风。

  (4)“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等到百花盛开之时候,梅花无比欣慰地飘落丛中,表现了梅花的坦荡与无私与众不同。)

  小结: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品格呀!凌寒独放,在寒冷的季节里向人们通报着春的信息;当春天到来,百花盛开,梅花已经凋谢,却默默地在百花丛中微笑。让我们带着赞美之情,再来读读这两句。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梅花以其乐观自信、谦虚坦荡的品格,赢得了毛泽东主席的赞颂,老师也忍不住要赞颂梅花。(范读)

  (2)让我们都用自己的朗读来赞颂梅花吧。(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根据课件中所呈现的音乐旋律与画面风雪交加、春回大地等变化,从而满含激昂、赞叹之情读出梅花的风姿,梅花的品质。注意读出词的节奏与韵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大意。(风风雨雨刚把春天送回来,漫天风雪又迎春天来到。看悬崖已结下百丈冰柱,凌寒梅花却娇艳地盛开着。虽然美丽却不同百花争春,只把那春的消息向人间预报。等鲜花盛开的时候,梅花在花丛中摇曳含笑。)

  三、练习背诵

  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把这首词背下来?大家先试着自己背一背,然后和旁边的同学互相检查背诵的情况。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发对照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毛泽东的《咏梅》词

  2.出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故设疑问:同样是描写梅花,它们有什么不同?

  二、由疑而入、理解研读(比较陆游词和毛泽东词,进一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1.自由朗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1)大家知道吗,这首词是毛主席读了陆游的《咏梅》后写下的。就是课文附的这一首。自己读。

  (2)谁来读读陆游的这首词?(3)同桌说说词的意思。

  2.看看和读毛主席这首词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1)提供背景资料,供学生阅读参考。有不懂之处,教师稍作指点。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官职。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作品里那在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默默地经受着风雨的打击,正是陆游遭遇不幸后凄苦心境的写照。既有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伤感,也表现了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

  (2)教师介绍:毛泽东主席在读了陆游的咏梅词后,填词一首,“反其意而用之”。一改陆游词中沉闷压抑的形象,以激昂欢快的笔调赋予了梅花乐观主义精神。郭沫若在读二人的词后,也欣然和词,写道“裴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同样的梅花,被诗人赋予了不同的情感,使其各具风姿,同样令人品读不已,欣赏不已。

  (3)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两首词在内容描写及思想感情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4)大家来谈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陆词很悲伤、压抑,而毛词却充满乐观、积极的态度。不必比较两首词的高下。)

  3.学生介绍收集的关于两首词的赏析资料发给学生阅读,分小组理解探究,深入体会两首词的内容及思想。

  4.小结:虽然毛主席创作这首词的时候正是我们国家最困难的时期,面对来自国内自然灾害和国外反华势力等重重压力,毛主席仍然非常乐观,以这首词表达了共产党人不怕困难、乐观谦虚的革命态度。让我们在这段激昂欢快的乐曲声中再次朗读《卜算子·咏梅》(毛词)。(配乐朗读)

  三、再读毛泽东的咏梅词。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试着画上画,并给自己的画题上词。(如:寒梅傲雪、春的使者、凌寒独自开、寒梅斗雪图、悬崖一枝俏、傲对百丈冰。)

  四、深悟感情,创意表达。1.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词句的理解或对梅花的感情。

  ①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写作、绘画、背诵、抄写等)②成果展示,相互评议。

  2.感情读、背升华理解。五、扩展延伸、布置作业 

  1.我们以前学过的毛主席的七律诗《长征》,现在又学习了他的《卜算子·咏梅》,还读过哪些毛主席的诗词?

  (学生背诵毛主席的其他诗词。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诗词让学生朗读。)

  2.课外通过查阅书籍、看光盘和上网等途径,收集毛泽东主席的其他诗词。利用一周的课余时间作准备,到时组织一次毛泽东诗词朗诵、演唱会。

卜算子 篇7

  执教人:邹美玉

  教学目标 :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默写。

  2. 了解词大意,感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和谦逊的作风。

  3. 渗透我校植物园中的景物.谈谈你要歌咏其中的那一种。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思想。

  难点:联系校园景物谈体会。

  教学准备: 参观植物园

  教学过程 :

  一. 复习导入  .

  1. 指名试背《咏梅》一词

  2. 背诵其中你喜欢的诗句

  二深入理解课文

  1. 熟读全词.

  2. 指名读.

  3.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说说你还不理解的地方。

  4. 小组交流讨论

  5. 全班交流,相机兰拔,使学生对毛泽东的词中的梅花产生赞叹之情。

  (1)“飞雪”“百丈冰”:梅花绽放于最寒冷的季节,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更何况“已是悬崖百丈冰”可以想象大雪纷飞,天地间了无生机。梅却不畏严寒,一花独放。

  (2)“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是报春的使者,却不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梅的谦逊作风。

  (3)“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梅在丛中无比欣慰的飘落丛中,表现了梅的豁达与无私。

  三.感情朗读课文.

  1. 梅花的其乐观精神、自信、谦虚坦荡的品格、赢得了毛主席的赞扬。

  2. 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赞颂梅花吧。

  3. 边读边想象画面、有感情地读。

  四对比阅读.感悟诗人的情感.

  1. 阅读陆游咏梅词,简介创作背景。

  2. 再读毛主席的词,对比感悟原词中梅花的品格。

  五.拓展阅读.

  1. 课外阅读毛主席的其他诗词。

  2. 参观我校植物园中的景物,学习《咏梅》中的写法,选择某一种植物直抒胸臆,表达你的情感,练笔或写短诗。

卜算子 篇8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2、了解词的大意,感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比较毛泽东与陆游的词,理解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审美情趣不同,所以词的思想内涵也就明显的不同,这是理解本课的一个难点。

  教学准备:

  图片、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温故知新

  同学们,我们在上一册中已经学过《墨梅》、《竹石》、《石灰吟》这三首古诗,同学们还会背吗?在学习这三首古诗时,我们接触到了中国诗词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那就是――托物言志。谁能解释托物言志是什么意思?对,就是借助对一件是物的描写、歌咏来表现作者内心的思想与情感。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毛泽东的一首咏梅词。

  二、自主阅读,以读悟情

  请同学们反复地读读课文,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在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带着饱满的感情来读课文。每个人在小组内读,小组推荐人读给全班听,最后大家齐读。

  三、交流讨论,激趣导学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来解答问题。教师相机点拨,使学生理解词中的深层含义。

  1、“风雨”、“飞雪”、“悬崖”、“百丈冰”等词语烘托出了梅花生长的自然环境,表现出梅花坚韧不拔的性格,“风雨”与“飞雪”的并存点出了梅花盛开的季节是早春,这也为下片赞颂梅是报春使者做了铺垫。

  2、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可以读出梅是报春的使者,却不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谦逊的作风。

  3、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可以读出百花盛开之时,梅花却无比欣慰地飘落从中,表现了梅的豁达与无私。

  四、由情导读,因读成颂

  1、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对这首词有了深入一步的了解,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画面,有感情地读。

  2、播放网上下载的名家配乐朗诵,让学生学习朗读的技巧。

  3、播放音乐,让学生自己配乐朗诵。

  五、对比阅读,深入感悟

  1、阅读陆游咏梅词,简介创作背景。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职位。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作品里风雨交加的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正是陆游受打击后心境的写照。)

  毛泽东主席在读陆游的咏梅词后,填词一首,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乐观自信的胸怀。郭沫若在读了毛泽东的词后也和词一首,写道“曩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鲜明地写出了两首词中梅花的不同形象与两位诗人的不同心境。

  2、再读毛泽东的咏梅词,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试着画一画,并给自己的画写上一个题目(引导学生自己给画命题时要有创意,有文采)

  3、展示网上下载的为本试所配图画及音乐,有感情地背诵咏梅词。

  六、作业 :

  1、读读背背陆游的咏梅词。

  2、搜集毛泽东诗词,为下节课的演唱、朗诵会做准备。

  第二课时

  设计意图:

  本设计意在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加强小组合作,培养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学会表演,学会评价。

  教学准备:

  1、将全班学生分为5个竞赛组,每组4人。各小组提前将参赛诗词曲目报上来。

  2、让学生准备好朗诵咏的配乐磁带、歌唱伴奏带。

  3、从每组中抽出一人组建小评委团

  教学过程 :

  1、各小组分别派选手登台表演,评委为其打分,并说出评分理由和依据。最后评出最佳小组和最佳赛手。

  2、请小评委们登台表演,接受全班同学的评价。

  3、教师予以总结。

  进一步拓展,请同学们课外阅读背诵中国古代的诗词曲赋,制作精美的摘抄本,在以后的班会客上交流赏析。

卜算子 篇9

  第一课

  毛泽东

  1961年12月

  教学目的:

  1、了解词的特点,理解词的含意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乐观主义教育。

  2、有感情地这首诗,并背诵。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的含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具准备:

  一幅风雪中盛开的梅花的挂图,录音磁带。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几首词。词是由古代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起来的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一般人上阕和下阕。词有不同的词牌,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写的词。(板书课题,齐读)

  2、介绍背景。

  本课韪中的“卜算子”是一种词牌名,“咏梅”是词的韪。这首词是毛泽东主席读了宋代诗人、词人、散文大家陆游的咏梅词以后写的,毛主席“反其意而用之”写下了这首词。

  二、初读这首词,做到读通。

  1、录音范读。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韵味。

  3、请几个同学站起来读,其他同学听后评议,教师范读。

  4、全班齐读。

  三、再读这首词,初知大意。

  1、学生自由反复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不懂的可以查阅工具书,再想想这首词的意思。

  2、学生按以上要求自学。

  3、小组讨论交流。

  4、集体汇报交流。

  (1)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2)请几个同学试着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这首词上阕的意思是:风雨把春天送回大地,漫天的飞雪迎来了春天。在那的百丈高的悬崖上,还有俏丽的梅花枝。

  这首词下阕的意思是:那俏丽的花枝却不与百花争那明媚的春色,只把春天的消息向人间报告。等到山花烂漫的时候,梅花在花丛中绽开笑脸。

  四、细读这首词,领会情感。

  1、反复读这首词,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

  2、学生讨论交流。

  3、教师概括小结:

  词中写了梅花超凡脱俗、不畏严寒、傲雪开放、不与众花相沉浮的特点。赞扬了梅花孤傲高洁、耐寒顽强不与群芳斗艳的品格。

  五、拓展想象,延伸思维。

  1、请同学们眳“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同学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色,把这幅画面描述给同桌听。

  2、请几个同学站起来描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画面,其他同学评议。

  3、请大家试着把这幅画用简笔画画出来,另外请两个同学到黑板上来画。

  六、指导朗读并背诵。

  1、请同学们试着给这首词标出重音和节奏。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2、请几个同学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评议。

  3、试着背诵这首词。

  4、个别试背,齐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课题,简介作者。

  1、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毛泽东是在读了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后“反其意而用之”写下了这首词。那么它们的风格有什么不同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陆游的这首词。(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越州人。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写诗数量最多的人,共写了九千多首诗,也擅长写词,堪称大家。乾首二年(1166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官职。这首词中的梅花形象,正是作者受掩护的身世和壮志未就的心境的鲜明写照。

  二、布置自学要求,自学这首词。

  1、自由读,读通句子。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可查阅工具书,也可以与同桌交流。

  3、想想这首词的意思。

  三、以四人为一小组,学生汇报各自的自学情况,教师巡视指导。

  四、集体汇报交流。

  1、检查读的情况。

  2、检查对词语的理解情况。

  3、检查学生对这首词的意思的理解。

  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梅花孤独地开着,漫无目的。已是黄昏时候了,梅花独自含愁,更带着些风丝雨丝。

  梅花无意想要与百花争春斗艳,任凭百花来妒忌吧。即便梅花凋零飘落,成泥成尘,它的芳香依旧不变啊!

  五、细读这首词,品味思想感情。

  1、反复读这首词,想想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请几个同学描述所想象到的画面。

  3、试着画图。

  4、结合背景,说说你体会到词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P5。

  六、指导朗读并背诵。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七、拓展延伸。

卜算子 篇10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

  2.学习衬托的手法。

  3.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词。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3

  教学难点:教学目的1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 法:诵读、点播、赏析。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1.:梅花一直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请大家试着背一背关于梅花的诗或词。(如《梅花》、《墨梅》、《早梅》、《红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梅花的词——毛泽东主席在1961年12月写的《卜算子·咏梅》。

  2.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两首词吗?谁能背给大家听?

  3.(学生背诵《渔歌子》、《忆江南》这两首词。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词比较长,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叫上阙,后一部分叫下阙。

  二、反复吟诵,理解词意

  1.自由读毛主席写的这首词《卜算子·咏梅》,

  (1)自读课文,练习读正确、读流利。(2)谁愿意读一读这首词?

  2.再来读这首词,边读边把词中难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试着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讨论。

  (1)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把自己的感受在空白处写一写。

  (2)我们交流一下,大家自己解决了哪些问题。

  (可以交流词语的意思,如:咏梅、犹有、俏、烂漫。也可以交流句意。)

  (3)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4)与同桌相互交流。

  3 。交流讨论。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一一梅的特点及梅的品格;教师相机点拨,生对毛主席词中所写的梅花产生赞叹之情。

  (1)“风雨送春归,风雪迎春到。”

  “归”是返回的意思。这句诗是说风雨把春天送回来了,漫天的飞雪迎接着春天的到来。

  (2)“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梅花绽放于寒冷时节的荒郊野外。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寒”,更何况“已是悬崖百丈冰”。可以想象群花凋谢,大雪纷飞,天地间了无生机之时,梅花却不畏严寒、一枝独放的动人画面。这句诗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凌寒盛开的品格。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是呀,梅花傲霜斗雪、坚韧不拔的品格令人赞颂。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边听边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学生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欣赏画面:

  通过大家的描述,在老师的脑海中仿佛真的浮现出一幅寒梅傲雪图。不少画家也为这首词配了画,让我们一同来欣赏几幅。

  (3)“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①“不争春”,不和谁争呢?

  ②梅花是那样美丽,但却不和春天盛开的百花争艳,不炫耀自己的美丽。这是一种什么品质呀?

  (可让学生补充:“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也写出了梅花这种乐观谦虚、不居功自傲的品格。)

  ③体会梅花的品格,练习朗读。

  要读出梅花是报春的使者,却无意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乐观谦逊的作风。

  (4)“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等到百花盛开之时候,梅花无比欣慰地飘落丛中,表现了梅花的坦荡与无私与众不同。)

  小结: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品格呀!凌寒独放,在寒冷的季节里向人们通报着春的信息;当春天到来,百花盛开,梅花已经凋谢,却默默地在百花丛中微笑。让我们带着赞美之情,再来读读这两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梅花以其乐观自信、谦虚坦荡的品格,赢得了毛泽东主席的赞颂,老师也忍不住要赞颂梅花。(范读)

  (2)让我们都用自己的朗读来赞颂梅花吧。(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根据课件中所呈现的音乐旋律与画面风雪交加、春回大地等变化,从而满含激昂、赞叹之情读出梅花的风姿,梅花的品质。注意读出词的节奏与韵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大意。(风风雨雨刚把春天送回来,漫天风雪又迎春天来到。看悬崖已结下百丈冰柱,凌寒梅花却娇艳地盛开着。虽然美丽却不同百花争春,只把那春的消息向人间预报。等鲜花盛开的时候,梅花在花丛中摇曳含笑。)

  三、同桌合作,练习背诵

  1.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把这首词背下来?大家先试着自己背一背,然后和旁边的同学互相检查背诵的情况。

  四.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2.背诵并抄写这首词。

卜算子 篇11

  卜算子· 咏梅

  教材分析:

  梅花是我国历代诗人所爱吟诵的物象。特别是一些品格正直的诗词作家,往往借梅花以抒发内心未申之志,喻节操之高洁,表达不与浊世同流合污之骨气。但古代诗人的咏梅诗,往往在傲骨厌俗中,也难免带有孤芳自赏甚至是顾影自怜的气质,感情天地和精神境界毕竟不够广阔。毛泽东同志作为伟大领袖,他高瞻远瞩,洞察世界风云变幻,托物言志于日理万机之中。他也喜欢以梅喻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精神,在诗词中表现出乐观主义精神和必胜信念。

  学情分析:

  赞颂梅花的诗,学生以学过多首,而赞美梅花的词,尚未学过,教学这首词,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词的内容,体会作者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激励我们勇敢面对困难,树立必胜的信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赞美梅花的诗?学生诵读。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梅花的词。

  出示课题:卜算子 咏梅

  (1)卜算子 词牌名 (介绍词牌名的有关知识,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咏梅 题目 “咏”是什么意思?(依着一定的腔调缓缓地诵读)

  哪些古诗题目上也有“咏”字?

  (2)这首词是毛泽东主席读了陆游的咏梅词后写的。作者咏梅要抒发自己怎样的感情呢?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思考:词和诗有哪些不同? 相机介绍上阙、下阙。

  2、分别读读上下阙

  3、上下两阙,短短四句,作者在赞美梅花什么呢?再次自由读

  (1)梅花什么特点值得赞美,让你喜欢它,钦佩它。

  (2)你从哪些词中体会到了梅花不怕寒冷?能用哪些词来形容寒冷?

  出示: 寒风刺骨 冰天雪地 天寒地冻 寒气逼人

  北风呼啸 大地冰封 寒风凛冽

  (3)理解: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百丈冰:形容极度严寒。 犹:尚且,还。

  尽管冰凌垂挂于悬崖,北风怒号于幽谷,但是梅花还是开放了,是那么美丽。

  (4)配乐吟诵:迎霜斗雪,白雪使她更艳,寒风让她更挺,冰天雪地中只有那一点红色,它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俏丽动人,那就是梅花。引读上阕——

  现在,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5)指导背诵上阕

  4、学习下阙

  (1)梅花还有什么特点值得诗人赞美呢?

  出示: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争春”是什么意思?

  春天到了,百花怎样?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能用什么词来表达?

  出示:百花齐放 争奇斗艳 姹紫嫣红 花枝招展

  繁花似锦 花团锦簇 百花怒放 (齐读)

  (2)当其他花争奇斗艳时,梅花怎么样?

  出示: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

  梅花在哪儿笑?怎样笑?笑什么?

  (3)再读下阙,想象画面。

  (4)介绍毛主席写词背景,再读诗词,体会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说说下面句子赞颂了梅花怎样的品格。

  (1)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梅花不畏严寒、斗霜傲雪的品格———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昂首挺立)

  (2)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

  (义务作报春的使者,无私奉献,以此为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背诵毛泽东的词《咏梅》

  2、练习默写,相互订正。

  二、学习陆游的《咏梅》

  1、范读

  2、自由读《咏梅》

  3、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开无主:无人过问,无人欣赏。

  更著:更加受到

  4、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意思,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作业 

  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用简笔画把它画出来。

卜算子 篇12

  教师思考: 

  梅花是我国的名花之一。她具有色、香、姿、韵的外形美和内质美,一向被视为坚贞高洁和顽强不屈的象征。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赞美梅花的的佳作。《卜算子 咏梅》是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一组里一篇课文。这是毛主席词作中的精品。全词以昂扬饱满的情绪,乐观向上的精神,豪放粗犷的风格,描绘了“梅”独特的性格,超凡脱俗的气质。作品语言通俗,耐人寻味,画面感强。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水平和文学积累,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特殊身份,对学生构成了一定的吸引。 

  本文与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为同题作品。毛主席在创作本词时就曾提到“反其意而用之”,所以两词在风格上对比鲜明。教材也在正文之下收录了陆游词的全文并加注了简要的说明,这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了契机。另外《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出于以上的考虑,我认为:将两词对照起来,引导学生自读研讨,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教学设计及说明 

  信息资料: 

  1、搜集古今诗人的咏梅作品。 

  2、师生查阅1961年国内社会背景的资料。 

  3、分别查阅关于两首作的赏析文章。 

  教学要求: 

  1、结合搜集查阅的资料和对两首咏梅词的比照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及思想感情,丰富语文积累。 

  2、能够创造性地处理使用搜集的材料,并能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从梅花的高贵品质中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染熏陶。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丰富认知 

  1、由“你见过梅花吗?你了解梅花吗?”引入。 

  2、以“多彩的梅世界”为题,组织同学汇报交流搜集的资料。(诗文、图片、乐曲等)由搜集人自行介绍。(详细内容、搜集渠道、自我感受)。 

  3、在师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评、互评。(针对搜集信息的质量、渠道、展示效果等方面) 

  [搜集信息的过程,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倾听学生的汇报,及时地给予评价,可满足学和的成功需要。相互的交流,扩大了每个学生的信息量,促进了合作与发展。同时所搜集资料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为课文的进一步理解作了铺垫,丰富了学生的认知积累。] 

  二、进行新课,了解背景,理解全词。 

  1、根据学生的搜集的资料,引出课题,并结合学生旧知弄清词牌、题目等。 

  2、启发学生根据预习,提出问题。 

  3、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搜集的资料,小组合作,读文研讨。 

  [从学生的自主质疑中,教师可以及时获得信息反馈,以便调整教学走向,确保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阅读能力。] 

  三、汇报交流,明确理解,感情读背。 

  1、指读课文,互相评价。 

  2、结合自己小组喜欢的词句,畅谈学习收获。 

  3、有感情练读,教师相机指导,尝试背诵。 

  四、巩固练习,丰富积累。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并试着说出这样填的理由。 

  ( )的梅花 

  2、在搜集的资料中,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内容,介绍给同桌,择优抄写在积累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对照,激发兴趣。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回顾旧知,创设学习情境。] 

  2、出示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故设疑问:同样是描写梅花,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巧妙布疑,诱发学生思索。] 

  二、由疑而入,自主学读,理解研读。 

  1、教师介绍毛主席写“咏梅”时的小故事,重点指出“反其意而用之”,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两首词在内容描写及思想感情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体现教师主导,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培养初步的作品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把搜集的关于两首词的赏析文章,发给各小组,鼓励各组根据阅读理解,探究发现,深入体会两词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此活动有扶有放,提高并促进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问题设计适于探究,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通过理解培养了学生初步的阅读欣赏能力。] 

  三、交流研讨,促进理解,个性表达。 

  1、学生结合本组的学习,交流理解与收获,教师相机引导点拨。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评价。 

  [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和理解是语文教学的追求。如何使学生的表达更科学、更严谨、更规范,教师引发的多形式评价和巧妙的点拨是关键。这个环节对教学的教学功底有着较高的要求。] 

  2、学习小结。 

  四、深悟情感、创意表达。 

  1、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词句的理解或对梅花的感情,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均可。) 

  [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便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利于教学活动的高效益。学生在创作表现中深刻地体会了词句的妙处,理解了文章的感情,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2、成果展示,相互评价。 

  五、感情读背,升华理解。 

  [有余力的学生可选择陆游的词作来进行读背练习。] 

卜算子 篇13

  《卜算子 咏梅》教案设计与说明 

  比照欣赏 相映生辉

  --------《卜算子 咏梅》教案设计与说明

  教师思考:

  梅花是我国的名花之一。她具有色、香、姿、韵的外形美和内质美,一向被视为坚贞高洁和顽强不屈的象征。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赞美梅花的的佳作。《卜算子 咏梅》是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一组里一篇课文。这是毛主席词作中的精品。全词以昂扬饱满的情绪,乐观向上的精神,豪放粗犷的风格,描绘了“梅”独特的性格,超凡脱俗的气质。作品语言通俗,耐人寻味,画面感强。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水平和文学积累,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特殊身份,对学生构成了一定的吸引。

  本文与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为同题作品。毛主席在创作本词时就曾提到“反其意而用之”,所以两词在风格上对比鲜明。教材也在正文之下收录了陆游词的全文并加注了简要的说明,这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了契机。另外《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出于以上的考虑,我认为:将两词对照起来,引导学生自读研讨,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教学设计及说明

  信息资料:

  1、搜集古今诗人的咏梅作品。

  2、师生查阅1961年国内社会背景的资料。

  3、分别查阅关于两首作的赏析文章。

  教学要求:

  1、结合搜集查阅的资料和对两首咏梅词的比照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及思想感情,丰富语文积累。

  2、能够创造性地处理使用搜集的材料,并能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从梅花的高贵品质中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染熏陶。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丰富认知

  1、由“你见过梅花吗?你了解梅花吗?”引入。

  2、以“多彩的梅世界”为题,组织同学汇报交流搜集的资料。(诗文、图片、乐曲等)由搜集人自行介绍。(详细内容、搜集渠道、自我感受)。

  3、在师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评、互评。(针对搜集信息的质量、渠道、展示效果等方面)

  [搜集信息的过程,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倾听学生的汇报,及时地给予评价,可满足学和的成功需要。相互的交流,扩大了每个学生的信息量,促进了合作与发展。同时所搜集资料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为课文的进一步理解作了铺垫,丰富了学生的认知积累。]

  二、进行新课,了解背景,理解全词。

  1、根据学生的搜集的资料,引出课题,并结合学生旧知弄清词牌、题目等。

  2、启发学生根据预习,提出问题。

  3、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搜集的资料,小组合作,读文研讨。

  [从学生的自主质疑中,教师可以及时获得信息反馈,以便调整教学走向,确保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阅读能力。]

  三、汇报交流,明确理解,感情读背。

  1、指读课文,互相评价。

  2、结合自己小组喜欢的词句,畅谈学习收获。

  3、有感情练读,教师相机指导,尝试背诵。

  四、巩固练习,丰富积累。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并试着说出这样填的理由。

  ( )的梅花

  2、在搜集的资料中,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内容,介绍给同桌,择优抄写在积累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对照,激发兴趣。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回顾旧知,创设学习情境。]

  2、出示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故设疑问:同样是描写梅花,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巧妙布疑,诱发学生思索。]

  二、由疑而入,自主学读,理解研读。

  1、教师介绍毛主席写“咏梅”时的小故事,重点指出“反其意而用之”,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两首词在内容描写及思想感情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体现教师主导,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培养初步的作品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把搜集的关于两首词的赏析文章,发给各小组,鼓励各组根据阅读理解,探究发现,深入体会两词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此活动有扶有放,提高并促进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问题设计适于探究,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通过理解培养了学生初步的阅读欣赏能力。]

  三、交流研讨,促进理解,个性表达。

  1、学生结合本组的学习,交流理解与收获,教师相机引导点拨。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评价。

  [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和理解是语文教学的追求。如何使学生的表达更科学、更严谨、更规范,教师引发的多形式评价和巧妙的点拨是关键。这个环节对教学的教学功底有着较高的要求。]

  2、学习小结。

  四、深悟情感、创意表达。

  1、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词句的理解或对梅花的感情,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均可。)

  [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便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利于教学活动的高效益。学生在创作表现中深刻地体会了词句的妙处,理解了文章的感情,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2、成果展示,相互评价。

  五、感情读背,升华理解。

  [有余力的学生可选择陆游的词作来进行读背练习。]

卜算子 篇14

  教材分析: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二册综合阅读中的第十首词,是一首送别词,其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在送别的诗词中别具一格。

  全词以活泼的笔调、别致的比喻、风趣的语言,表达了作者送别好友鲍浩然回家乡时的心绪。词的上阕写友人归去的家乡山水秀丽,含蓄地表达了惜别深情。起首两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运用两个奇特的比喻,一反以山水形容女子的常态,翻新用女子容颜来形容山水,运用移情手法,把写景语变成抒情语,化无情为有情,把山水变成了有情物,似乎山水都为友人离去而动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送别好友的惜别之情。三、四两句“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点出了友人出行的目的——回家看望自己的妻子。“眉眼盈盈”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如女子的秀眉和明眸;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三、四两句既是说友人故乡山水秀丽(去的目的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⑴有感情地朗读,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⑵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词的魅力。

  过程与方法

  读通词文,初步感知;再读词文,理解大意;精读赏析,品悟词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人对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及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的韵律美,品味作者融情于景之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新课

  1.谁能背诵一首离别诗?(《渭城曲》《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送孟浩然之广陵》)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南宋词人王观写的一首送别词。

  3.板书课题,齐读,解题。

  “卜算子”是词牌名,它标明了词的调子,词牌的名称有很多,如渔歌子、蝶恋花、菩萨蛮等等。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调子。在这首词中“卜算子”这个词牌与词的内容没有直接联系。“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这首词的题目。鲍浩然,诗人的朋友。之,去、到。浙东:浙江的东南部,鲍浩然的家就在那里。题目的意思是,送别好友鲍浩然到浙东。

  4.作者简介

  王观,宋朝人,(1035~1100年)字通叟,如皋(今属江苏)人。王安石为开封府试官时,擢置高等,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神宗熙宁中,曾以将仕郎守大理寺丞,知扬州江都县事。在任时作《扬州赋》,神宗阅后甚喜,大加褒赏。又撰《扬州芍药谱》 1卷。后官至翰林大学士。相传曾奉诏作《清平乐》〕“黄金殿里”词一首,描写宫廷生活,高太后认为亵渎了神宗赵顼,第二天便被罢职,遂自号逐客,最后为一介平民。其词学柳永,情景交融,生动风趣,近于俚俗,却又谑而不虐。

  有《冠柳集》 1卷,宋代有长沙书肆《百家词》本,早佚。近人刘毓盘、赵万里均有辑本。《全宋词》录词16首,断句1则。《全宋词补辑》又增补12首。

  二、读通词文,初步感知

  1.自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注意读出节奏,断句,押韵,诵读的形式。)

  3.范读,齐读。

  4.再读,同桌读。

  三、再读词文,理解大意

  1.请你们再读诗词,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找出词中描写的景物,用笔圈出来。生自由交流。

  2.交流对字词的理解

  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cù)起的眉毛。眉眼盈盈处:山与水交汇处。才始:刚刚。若:如果。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要问朋友要去哪里呢?是去那山水交汇的地方。刚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弱国你到江南赶上了春天,千万要把春光留住。

  四、精读赏析,品悟词情

  1.“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⑴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的读读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⑵这样美得画面使你想到哪些写景的成语?作者又是用什么手法给我们展现了这幅美丽的山水图的?

  ⑶指导朗读。面对如此美景,你此时的内心是怎样的?用朗读来表达你的内心感受吧!生读,生评价。

  2.“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⑴师:这美丽的景色到底在哪里呢?

  小结:诗人运用了巧妙的比喻把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美丽的景色。(板书:景)

  ⑵让我们用朗读再现这一美丽景色。生感情朗读。

  ⑶师小结上阕:上阕运用了比喻、设问的修辞手法,把江南秀丽的山水比作女子的眼波和眉毛,极富有人情味,也暗示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

  3.“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⑴师:美丽的景色令人心情愉悦,面对好友的离去作者的心中会是怎样一番滋味呢?

  ⑵难道作者就没有一丝不舍之情吗?你从哪个字体会到的?(送)送走了春天,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送走了春天紧接着又送走的朋友,你想想此时作者的内心又是怎样的感受?

  ⑶师:我们的感情是美好的,就像这美丽的春天啊,但是深厚的友情也是要分离的。看到了什么画面?

  ⑷感情朗读:男女生读,师生读。

  ⑸师小结下阕:下阕词人连用了两个“送”字和两个“归”字,把季节同人巧妙相连,一是“送春归”,二是“送君归”,言下之意春归人也归,最后词人发出美好祝愿,希望朋友和春天相聚,和家人相聚。

  4.“到江南遇上春,千万和春住。”

  ⑴为什么要和春住啊?生汇报交流。

  ⑵师:原来这是对朋友真诚的祝愿,希望朋友永远享受幸福和快乐,成人之美,替代了离别的依惜之情,忧愁伤悲荡然无存。你们看:这两句就抒发了作者的什么啊?(板书:情)这是种怎样的人生态度啊?

  ⑶感情朗读。

  师:“悲欢离合”,乃古往今来、大千世界的永恒主题。你们看“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是对朋友的劝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是对友情的珍重,“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是对别离的伤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向潇洒的李白,高站在黄鹤楼上,孟浩然的影子都看不见了,他还依依不舍地站在哪里不忍离去。……人生自古伤离别。

  5.归纳中心:《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首词通过描写词人送别好友鲍浩然归家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抒发了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6.写作手法:词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样的写作手法是借景抒情。这首词构思新巧,词语明丽,很有表现力。且俏皮话说得新鲜不俗,颇受人们喜爱。“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妙语双关,熔铸非易。

  五、指导背诵,拓展延伸

  1.指导背诵。

  2.拓展延伸

  3.搜集借景抒情的送别诗词。

卜算子 篇15

  教师思考: 

  梅花是我国的名花之一。她具有色、香、姿、韵的外形美和内质美,一向被视为坚贞高洁和顽强不屈的象征。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赞美梅花的的佳作。《卜算子 咏梅》是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一组里一篇课文。这是毛主席词作中的精品。全词以昂扬饱满的情绪,乐观向上的精神,豪放粗犷的风格,描绘了“梅”独特的性格,超凡脱俗的气质。作品语言通俗,耐人寻味,画面感强。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水平和文学积累,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特殊身份,对学生构成了一定的吸引。 

  本文与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为同题作品。毛主席在创作本词时就曾提到“反其意而用之”,所以两词在风格上对比鲜明。教材也在正文之下收录了陆游词的全文并加注了简要的说明,这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了契机。另外《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出于以上的考虑,我认为:将两词对照起来,引导学生自读研讨,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教学设计及说明 

  信息资料: 

  1、搜集古今诗人的咏梅作品。 

  2、师生查阅1961年国内社会背景的资料。 

  3、分别查阅关于两首作的赏析文章。 

  教学要求: 

  1、结合搜集查阅的资料和对两首咏梅词的比照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及思想感情,丰富语文积累。 

  2、能够创造性地处理使用搜集的材料,并能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从梅花的高贵品质中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染熏陶。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丰富认知 

  1、由“你见过梅花吗?你了解梅花吗?”引入。 

  2、以“多彩的梅世界”为题,组织同学汇报交流搜集的资料。(诗文、图片、乐曲等)由搜集人自行介绍。(详细内容、搜集渠道、自我感受)。 

  3、在师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评、互评。(针对搜集信息的质量、渠道、展示效果等方面) 

  [搜集信息的过程,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倾听学生的汇报,及时地给予评价,可满足学和的成功需要。相互的交流,扩大了每个学生的信息量,促进了合作与发展。同时所搜集资料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为课文的进一步理解作了铺垫,丰富了学生的认知积累。] 

  二、进行新课,了解背景,理解全词。 

  1、根据学生的搜集的资料,引出课题,并结合学生旧知弄清词牌、题目等。 

  2、启发学生根据预习,提出问题。 

  3、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搜集的资料,小组合作,读文研讨。 

  [从学生的自主质疑中,教师可以及时获得信息反馈,以便调整教学走向,确保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阅读能力。] 

  三、汇报交流,明确理解,感情读背。 

  1、指读课文,互相评价。 

  2、结合自己小组喜欢的词句,畅谈学习收获。 

  3、有感情练读,教师相机指导,尝试背诵。 

  四、巩固练习,丰富积累。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并试着说出这样填的理由。 

  ( )的梅花 

  2、在搜集的资料中,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内容,介绍给同桌,择优抄写在积累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对照,激发兴趣。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回顾旧知,创设学习情境。] 

  2、出示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故设疑问:同样是描写梅花,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巧妙布疑,诱发学生思索。] 

  二、由疑而入,自主学读,理解研读。 

  1、教师介绍毛主席写“咏梅”时的小故事,重点指出“反其意而用之”,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两首词在内容描写及思想感情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体现教师主导,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培养初步的作品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把搜集的关于两首词的赏析文章,发给各小组,鼓励各组根据阅读理解,探究发现,深入体会两词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此活动有扶有放,提高并促进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问题设计适于探究,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通过理解培养了学生初步的阅读欣赏能力。] 

  三、交流研讨,促进理解,个性表达。 

  1、学生结合本组的学习,交流理解与收获,教师相机引导点拨。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评价。 

  [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和理解是语文教学的追求。如何使学生的表达更科学、更严谨、更规范,教师引发的多形式评价和巧妙的点拨是关键。这个环节对教学的教学功底有着较高的要求。] 

  2、学习小结。 

  四、深悟情感、创意表达。 

  1、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词句的理解或对梅花的感情,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均可。) 

  [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便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利于教学活动的高效益。学生在创作表现中深刻地体会了词句的妙处,理解了文章的感情,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2、成果展示,相互评价。 

  五、感情读背,升华理解。 

  [有余力的学生可选择陆游的词作来进行读背练习。] 

  作者简介: 

  戴志强 :男 大专学历 ,省语文骨干教师,小学高级, 市级语文学科带头人 。 九二年以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及研究工作。 

  联系地址: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研训部 

  邮政编码: 1 2 5 0 0 1 

  联系电话: 0429----2122496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5:0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