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初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
范文

初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精选16篇)

初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受到美的熏陶,感悟古诗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引起共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有关难点的资料,有关本诗的资料。

  教学方法:

  古诗四步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它常常用最精炼语言来展示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体会一下如何透过精炼,含蓄的语言来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悟

  1、播放配乐诗朗诵《使至塞上》。

  2、点评:节奏、情感

  3、指导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全诗

  4、师板书重要字词。

  (属国、征蓬、汉空、关、单车和候骑)

  5、了解作者——王维

  (以学生为主,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影补充。)

  (显示幻灯片2)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1、引导学生质疑

  2、点拔、指导、解答、点拔要点

  ①体会诗歌意境《使至塞上》指导了什么意境?

  (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

  ②“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的含义及蕴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过了居延,就像“蓬羊”一样随风飘转,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延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能说说它的意境吗?喜欢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④巡视相机指导

  四、赏读全诗,感情朗读、背诵。

  1、齐读全诗。

  2、交流朗读后的感受。

  3、指导有感情朗读。

  (提醒学生注意节奏,要边诵边想,脑中要有画面感,要融进诗的意境中,充分体味诗的美感)

  五、拓展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画古诗:选喜欢的诗句画下来。

  3、课外摘抄,高适、岑参描绘的边塞诗。

  六、板书

  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异曲同工

  “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渔家傲》)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1、显示生字词。

  2、指导,点拔。

  二、复习巩固

  1、指名背诵、古诗。

  2、写出描写边塞风光的句子。

初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反复吟咏,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把握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了解诗歌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学习重点】

  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涵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难点】

  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互助、启发点拨

  【预习提示】

  了解诗人并背诵诗歌

  一通过预习课前自主完成

  王维,字,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他的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的闲逸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使至塞上》就是其中极富代表性的作品。人们常用“,”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这两句出自苏轼的名言非常准确地评价了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预习检测(5分)

  单车欲问边,国过居延。征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长河落日圆。关逢候骑,都护在然。

  三资料链接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将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

  四课内探究

  (1)出使人是谁?是在什么情况下出使的?出使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2)说说“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的含义,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使至塞上》原文和译文

  原文: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

  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使至塞上》教学反思

  我先让学生收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通过写作背景,让学生初步了解诗人出塞时的心情,为后面感悟作者出塞心情埋下了伏笔,紧接着我采用了学生间相互问答方式来解决诗中重难点生字词的意思,完成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赏析环节我主要是针对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针对颈联进一步进行赏析。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幅画面,感悟“大”“孤”“直”“长”和“圆”字的妙处,最后明晰这句话的美在何处。效果还好。

初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深人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教学重点】

  熟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仔细品味。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本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二)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直”和“圆”构造出的画面,有一种无限开阔的空间,一种苍凉宏大的视野。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三)小结。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初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

  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朗读---鉴赏---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由书法作品《使至塞上》导入。教师配乐朗读。

  二、作者介绍

  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著《王右丞集》。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诗人。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大屏展示)

  三、反复诵读,以读促悟

  解一解

  了解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

  读一读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1. 教师范读 2.学生试读 4.学生个读 5.学生齐读

  释义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些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孤寂、愤懑)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悟一悟: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诗中有画

  2.炼字精妙

  3.诗的留白

  (大屏展示)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明确: 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在何处

  (大屏展示)

  构图美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明确: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五、教师总结

  (大屏展示)

  《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传达了诗人幽微难言的内心感情。

  六、作业布置

  在周记本上把本诗改编成第一人称叙述的故事并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在周基本上。

初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品味诗歌的语言;

  2、理解并结合诗人的写诗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模式:

  1+3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活动2【讲授】自主学习

  师:了解作者;通读诗歌注意字音字形

  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生: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两人一组相互抽背注释中的字词意思,并结合注释相互翻译全诗;

  2、抽点四名同学逐联翻译诗句,对不正确的加以纠正。

  3、学生基本能概括出诗人“出使边塞”这一点,由此询问“诗人出使边塞是否自愿?”引出诗人写作背景的介绍。

  生:(我)轻车简从,将去慰问将士护疆守边,奉命出使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恰似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地界,又似那云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沙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壮丽、浑圆。行程迢迢,终于到达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问才知都护竟在(离此还很远的)燕然! 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让我们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活动3【讲授】合作探究

  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3、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 一样吗?

  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

  5、请同学们把颈联的美画出来

  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前展示刚才幻灯片中的问题

  活动4【讲授】展示提升

  作者的心境发生了变化,由排挤的抑郁到慷慨悲壮之情体现英雄本色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美在何处

  (大屏展示)

  构图美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初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

  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朗读---鉴赏---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由书法作品《使至塞上》导入。教师配乐朗读。

  二、作者介绍

  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著《王右丞集》。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大屏展示)

  三、反复诵读,以读促悟

  (一)解一解

  了解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

  (二)读一读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试读

  3.学生个读

  4.学生齐读

  (三)释义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四)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些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孤寂、愤懑)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五)悟一悟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诗中有画

  2.炼字精妙

  3.诗的留白

  (大屏展示)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明确: 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在何处

  (大屏展示)

  构图美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明确: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五、教师总结

  (大屏展示)

  《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传达了诗人幽微难言的内心感情。

  六、作业布置

  在周记本上把本诗改编成第一人称叙述的故事并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在周基本上。

初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深人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仔细品味。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本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二)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直”和“圆”构造出的画面,有一种无限开阔的空间,一种苍凉宏大的视野。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三)小结。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课后习题

  ①《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抓住“边塞风光”即可)

  ②诗中的“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学生说出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

  ③体味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重在体味诗句的画面感。课后练习三的内容学生可以参看,但不必照搬,不强求惟一,鼓励发散思维。)

初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品味诗歌的语言;

  2、理解并结合诗人的写诗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模式:

  1+3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活动2【讲授】自主学习

  师:了解作者;通读诗歌注意字音字形

  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生: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两人一组相互抽背注释中的字词意思,并结合注释相互翻译全诗;

  2、抽点四名同学逐联翻译诗句,对不正确的加以纠正。

  3、学生基本能概括出诗人“出使边塞”这一点,由此询问“诗人出使边塞是否自愿?”引出诗人写作背景的介绍。

  生:(我)轻车简从,将去慰问将士护疆守边,奉命出使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恰似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地界,又似那云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沙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壮丽、浑圆。行程迢迢,终于到达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问才知都护竟在(离此还很远的)燕然! 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让我们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活动3【讲授】合作探究

  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3、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 一样吗?

  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

  5、请同学们把颈联的美画出来

  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前展示刚才幻灯片中的问题

  活动4【讲授】展示提升

  作者的心境发生了变化,由排挤的抑郁到慷慨悲壮之情体现英雄本色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美在何处

  (大屏展示)

  构图美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初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 过程与方法: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受到美的熏陶,感悟古诗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引起共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有关难点的资料,有关本诗的资料。

  教学方法:古诗四步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它常常用最精炼语言来展示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体会一下如何透过精炼,含蓄的语言来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悟

  1、播放配乐诗朗诵《使至塞上》。

  2、点评:节奏、情感

  3、指导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全诗

  4、师板书重要字词。

  (属国、征蓬、汉空、关、单车和候骑)

  5、了解作者——王维

  (以学生为主,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影补充。)

  (显示幻灯片2)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1、引导学生质疑

  2、点拔、指导、解答、点拔要点

  ①体会诗歌意境《使至塞上》指导了什么意境?

  (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

  ②“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的含义及蕴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过了居延,就像“蓬羊”一样随风飘转,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延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能说说它的意境吗?喜欢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④巡视相机指导

  四、赏读全诗,感情朗读、背诵。

  1、齐读全诗。

  2、交流朗读后的感受。

  3、指导有感情朗读。

  (提醒学生注意节奏,要边诵边想,脑中要有画面感,要融进诗的意境中,充分体味诗的美感)

  五、拓展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画古诗:选喜欢的诗句画下来。

  3、课外摘抄,高适、岑参描绘的边塞诗。

  六、板书

  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异曲同工

  “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渔家傲》)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1、显示生字词。

  2、指导,点拔。

  二、复习巩固

  1、指名背诵、古诗。

  2、写出描写边塞风光的句子。

  三、课后小结:略

初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王维。

  2、讲析诗歌,清楚诗歌中的“征蓬”这个意象,能赏析颈联。

  3、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1、导入: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影响了后来的文人墨客,特别是唐朝的几位诗人,王维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学习王维的一首边塞诗。齐读题目《使至塞上》

  2、简介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着有《王右丞集》。

  3、分析诗歌,理解王维的特定心境。

  解题:使:出使;(王维)出使到边塞。

  学生读诗。个读+集体朗读

  回答王维为什么出使?(用诗句中的词回答)——问边

  单车欲问边——出使时随从很少。一般作为使者出使,替皇帝慰问,队伍浩浩荡荡,而王维只是“单车”,为什么呢?

  王维当时的背景资料:开元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二十五年,受张九龄提拔的王维也遭牵连,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李商隐——《无题》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五、六两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一联诗句由两个画面组成。

  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直”:《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最后两句以事作结:询知都护此时所在,诗人的使命也即将完成。诗的收束,顺其自然。

  4、集体朗读,背诵。

  自我反思:

  还是一样的毛病,自己设计的教案上有较多的精美台词,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贫乏,缺乏灵动性,这是语文课堂忌讳的。

初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 篇11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2学情分析

  学生对“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边塞没有感受,在讲解中需要结合西北风光照片讲解,使学生尽快理解边塞诗人的情怀。

  3重点难点

  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活动2【讲授】简介背景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活动3【讲授】课文赏析

  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让学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5、“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

  提供参考:这是引用典故,汉朝的窦宪在燕然山打仗胜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6、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抑郁到慷慨”)

  活动4【活动】画诗

  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活动5【练习】写诗

  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你画的内容写下来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活动6【作业】作业

  必做题:1、背诵这首诗。

  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大漠的诗词。

  选做题:把这首诗改写一篇散文。

  使至塞上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使至塞上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

  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活动2【讲授】简介背景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活动3【讲授】课文赏析

  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让学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5、“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

  提供参考:这是引用典故,汉朝的窦宪在燕然山打仗胜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6、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抑郁到慷慨”)

  活动4【活动】画诗

  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活动5【练习】写诗

  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你画的内容写下来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活动6【作业】作业

  必做题:

  1、背诵这首诗。

  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大漠的诗词。

  选做题:把这首诗改写一篇散文。

初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朗读---鉴赏---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少有才华,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被贬。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诗人,他能诗能画,精通音律。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丽,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世隐居之时,所作的诗歌大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后人称他“诗佛”。 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了解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并留作军队判官。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庭。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四、反复诵读,以读促悟

  读一读

  1、 从诗体上来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大家回忆一下,是哪四联呢?(首、颔、颈、尾)

  2、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1、教师范读 2、学生试读 3、学生个读 4、学生齐读

  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个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问边)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孤寂、激愤、抑郁) 赏析: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而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自己过了居延这个地方,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天空。诗人以“蓬”、“雁”自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想到自己被排挤出朝庭之外时——激愤抑郁 看到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国时——赞叹敬幕) 尾联:诗了到达目的地以后,从兵士那里得知都护正在边防前线准备战事,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边关将士的敬慕之情。

  悟一悟;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这幅图画具有 美。

  ②美的具体表现: 。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和“圆”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吗? “直”和“圆”两字用得逼真、传神。准确地描写了沙漠广阔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孤寂的感受。大漠无边,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青烟直上云霄,“直”字荒凉孤独中透出挺拔雄伟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长河”之上,是一轮圆圆的落日,“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五、小结

  这首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 美,也侧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六、作业布置

  吟诵《使至塞上》

初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课时安排

  两课时。课前准备

  。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

  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老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

  影仪。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学习《归园田居》(其三)、《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导入  新课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研读与赏析     o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

  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

  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

  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语言“自然、通俗”。齐背课文

  《游山西村》陆游导入  新课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b.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全班讨论、交流明确: a.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

  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

  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

  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b.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

  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竞背课文

  抽查背诵

  ■研读赏析

  齐背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游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拓展延伸《归园田居》(其三)和《游山西村》都反映乡间生活,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之处?

  明确:《归田园居》(其三)流露出了归隐田园后的遁世思想。

  《游山西村》主要侧重于对农家纯朴风俗的留恋。我们还学习过哪些反映乡间生活的古代诗歌?

  孟浩然《过故人庄》、辛弃疾《西江月》……■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这两首诗歌。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学习《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  王维导入  新课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明确:

  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

  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自由朗读,限时背诵检查背诵■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b.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学生对照自己画的图画赏析,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

  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b.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

  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

  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

  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

  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齐读背诵

  《渡荆门送别》李  白■导入  新课

  初一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b.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学生讨论交流 a.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自由背诵课文抽查背诵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出示学生设计的图画或课件,引导学生对照赏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a.“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b.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齐读背诵■延伸作业 阅读《归园田居》其他四首。摘抄盛唐高适、岑参的著名边塞诗,并点评赏析。从四首诗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用文字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出来。

初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朗读---鉴赏---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少有才华,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被贬。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诗人,他能诗能画,精通音律。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丽,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世隐居之时,所作的诗歌大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后人称他“诗佛”。 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了解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并留作军队判官。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庭。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四、反复诵读,以读促悟

  读一读

  1、 从诗体上来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大家回忆一下,是哪四联呢?(首、颔、颈、尾)

  2、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1、教师范读 2、学生试读 3、学生个读 4、学生齐读

  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个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问边)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孤寂、激愤、抑郁) 赏析: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而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自己过了居延这个地方,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天空。诗人以“蓬”、“雁”自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想到自己被排挤出朝庭之外时——激愤抑郁 看到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国时——赞叹敬幕) 尾联:诗了到达目的地以后,从兵士那里得知都护正在边防前线准备战事,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边关将士的敬慕之情。

  悟一悟;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这幅图画具有 美。

  ②美的具体表现: 。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和“圆”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吗? “直”和“圆”两字用得逼真、传神。准确地描写了沙漠广阔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孤寂的感受。大漠无边,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青烟直上云霄,“直”字荒凉孤独中透出挺拔雄伟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长河”之上,是一轮圆圆的落日,“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五、小结

  这首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 美,也侧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六、作业布置

  吟诵《使至塞上》

初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 篇15

  使 至 塞 上 作者:王维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 2003/03/28

初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 篇16

  教学依据:背诵和默写是首要。着重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这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四、说教学设想:

  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教学思路:通过反复咏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学习中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到翅膀,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1、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4、研读与赏析: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19:3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