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八课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
范文 | 八课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精选17篇) 八课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篇1【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导语】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炼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怎样才能学好呢?或者说如何透过精炼含蓄的语言来准确把握诗歌的蕴含呢?现在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唐朝诗歌的艺术健力吧! 王维诗之宏大,李白诗之飘逸,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 (一)学习目标:1.深刻理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整体感知 1.由学生简介王维(知多少算多少),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补充。 王维,字摩洁,唐山水田园诗人, \\\'诗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 3.全体学生齐读。(注意节奏和感情,不足则纠正之) 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4.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5. 理解诗的内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6. 理解诗的意境、 (1)《使至塞上》王维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这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单车欲间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 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7.教师点拨:体会诗歌的意境,(重点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美,让二个学生进行描述)。 (备学生)点拨要点: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地醒目,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沓无尽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 8.全班齐诵全诗。 小结: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总结:《使至塞上》,借景写出了自己孤寂的感情; 9.作业 ①《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抓住“边塞风光”即可) ②诗中的“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学生说出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 ③体味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重在体味诗句的画面感。课后练习三的内容学生可以参看,但不必照搬,不强求惟一,鼓励发散思维。) ④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描绘出来。(开放性,不求统一) 1.《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至塞上》一诗描绘塞外荒漠的壮美风光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课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篇2《使至塞上》是七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那么它应该怎么说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使至塞上》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到您! 1教材分析 《使至塞上》是七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使至塞上》是八年级上册最后一单元的最后一课《诗四首》之一,本单元是古诗文单元,要求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及语言特色。本课是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边塞诗,在叙事写景中表达了诗人深刻的思想感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技巧精妙。该诗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称其为“千古壮观”诗句。苏轼曾评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年间,王维被排挤出朝廷,玄宗派其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访边关,访问边关与吐蕃交战的崔希逸将军。途中,诗人有感而发,作了此诗。 2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而本班学生层次比较大,有的同学能按照老师要求做好课前预习,理解能力也较强,学习自主性也强,有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能与教师密切配合。部分学生的学习欠缺主动性,存在依赖性,学习的动力来自督促,学习的目的是因为老师和认真负责家长的检查。这一部分学生能每个班都有少数或个别学生因为家长对学生学习的不重视不关注态度,不愿意去背诵积累,不愿意深度思考问题,不愿意自己探究问题。这一切都需要教师把握好课堂。 3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品味诗歌的语言; 2、理解并结合诗人的写诗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4重点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5教学模式 1+3 6教学手段 多媒体 7教学过程 7.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活动2【讲授】自主学习 师:1、了解作者;通读诗歌注意字音字形 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生: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两人一组相互抽背注释中的字词意思,并结合注释相互翻译全诗; 3.抽点四名同学逐联翻译诗句,对不正确的加以纠正。 4、学生基本能概括出诗人“出使边塞”这一点,由此询问“诗人出使边塞是否自愿?”引出诗人写作背景的介绍。 生:(我)轻车简从,将去慰问将士护疆守边,奉命出使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恰似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地界,又似那云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沙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壮丽、浑圆。行程迢迢,终于到达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问才知都护竟在(离此还很远的)燕然! 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让我们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活动3【讲授】合作探究 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3、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 一样吗? 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 5、请同学们把颈联的美画出来 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前展示刚才幻灯片中的问题 活动4【讲授】展示提升 作者的心境发生了变化,由排挤的抑郁到慷慨悲壮之情体现英雄本色 4、“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美在何处 (大屏展示) 构图美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活动5【讲授】拓展练习 了解更多的边塞诗歌 活动6【讲授】板书设计 首联————叙事交代目的、出使原因 颔联————景中含情 孤寂、愤懑 颈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尾联————叙事 使至塞上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使至塞上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活动2【讲授】自主学习 师:1、了解作者;通读诗歌注意字音字形 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生: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两人一组相互抽背注释中的字词意思,并结合注释相互翻译全诗; 3.抽点四名同学逐联翻译诗句,对不正确的加以纠正。 4、学生基本能概括出诗人“出使边塞”这一点,由此询问“诗人出使边塞是否自愿?”引出诗人写作背景的介绍。 生:(我)轻车简从,将去慰问将士护疆守边,奉命出使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恰似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地界,又似那云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沙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壮丽、浑圆。行程迢迢,终于到达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问才知都护竟在(离此还很远的)燕然! 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让我们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活动3【讲授】合作探究 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3、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 一样吗? 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 5、请同学们把颈联的美画出来 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前展示刚才幻灯片中的问题 活动4【讲授】展示提升 作者的心境发生了变化,由排挤的抑郁到慷慨悲壮之情体现英雄本色 4、“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美在何处 (大屏展示) 构图美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活动5【讲授】拓展练习 了解更多的边塞诗歌 活动6【讲授】板书设计 首联————叙事交代目的、出使原因 颔联————景中含情 孤寂、愤懑 颈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尾联————叙事 八课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篇3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朗读---鉴赏---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少有才华,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被贬。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诗人,他能诗能画,精通音律。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丽,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世隐居之时,所作的诗歌大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后人称他“诗佛”。 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了解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并留作军队判官。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庭。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四、反复诵读,以读促悟 读一读 1、 从诗体上来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大家回忆一下,是哪四联呢?(首、颔、颈、尾) 2、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1、教师范读 2、学生试读 3、学生个读 4、学生齐读 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个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问边)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孤寂、激愤、抑郁) 赏析: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而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自己过了居延这个地方,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天空。诗人以“蓬”、“雁”自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想到自己被排挤出朝庭之外时——激愤抑郁 看到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国时——赞叹敬幕) 尾联:诗了到达目的地以后,从兵士那里得知都护正在边防前线准备战事,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边关将士的敬慕之情。 悟一悟;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这幅图画具有 美。 ②美的具体表现: 。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和“圆”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吗? “直”和“圆”两字用得逼真、传神。准确地描写了沙漠广阔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孤寂的感受。大漠无边,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青烟直上云霄,“直”字荒凉孤独中透出挺拔雄伟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长河”之上,是一轮圆圆的落日,“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五、小结 这首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 美,也侧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六、作业布置 吟诵《使至塞上》 八课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篇4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品味诗歌的语言; 2、理解并结合诗人的写诗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模式: 1+3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活动2【讲授】自主学习 师:了解作者;通读诗歌注意字音字形 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生: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两人一组相互抽背注释中的字词意思,并结合注释相互翻译全诗; 2、抽点四名同学逐联翻译诗句,对不正确的加以纠正。 3、学生基本能概括出诗人“出使边塞”这一点,由此询问“诗人出使边塞是否自愿?”引出诗人写作背景的介绍。 生:(我)轻车简从,将去慰问将士护疆守边,奉命出使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恰似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地界,又似那云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沙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壮丽、浑圆。行程迢迢,终于到达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问才知都护竟在(离此还很远的)燕然! 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让我们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活动3【讲授】合作探究 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3、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 一样吗? 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 5、请同学们把颈联的美画出来 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前展示刚才幻灯片中的问题 活动4【讲授】展示提升 作者的心境发生了变化,由排挤的抑郁到慷慨悲壮之情体现英雄本色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美在何处 (大屏展示) 构图美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八课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篇5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王维。 2.讲析诗歌,清楚诗歌中的“征蓬”这个意象,能赏析颈联。 3.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1.导入: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影响了后来的文人墨客,特别是唐朝的几位诗人,王维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学习王维的一首边塞诗。齐读题目《使至塞上》 2.简介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 3.分析诗歌,理解王维的'特定心境。 解题:使:出使;(王维)出使到边塞。 学生读诗。个读+集体朗读 回答王维为什么出使?(用诗句中的词回答)——问边 单车欲问边——出使时随从很少。一般作为使者出使,替皇帝慰问,队伍浩浩荡荡,而王维只是“单车”,为什么呢? 王维当时的背景资料:开元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二十五年,受张九龄提拔的王维也遭牵连,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李商隐——《无题》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五、六两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一联诗句由两个画面组成。 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直”:《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八课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篇6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品味诗歌的语言; 2、理解并结合诗人的写诗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模式: 1+3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活动2【讲授】自主学习 师:了解作者;通读诗歌注意字音字形 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生: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两人一组相互抽背注释中的字词意思,并结合注释相互翻译全诗; 2、抽点四名同学逐联翻译诗句,对不正确的加以纠正。 3、学生基本能概括出诗人“出使边塞”这一点,由此询问“诗人出使边塞是否自愿?”引出诗人写作背景的介绍。 生:(我)轻车简从,将去慰问将士护疆守边,奉命出使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恰似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地界,又似那云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沙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壮丽、浑圆。行程迢迢,终于到达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问才知都护竟在(离此还很远的)燕然! 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让我们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活动3【讲授】合作探究 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3、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 一样吗? 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 5、请同学们把颈联的美画出来 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前展示刚才幻灯片中的问题 活动4【讲授】展示提升 作者的心境发生了变化,由排挤的抑郁到慷慨悲壮之情体现英雄本色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美在何处 (大屏展示) 构图美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八课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篇7教学依据:背诵和默写是首要。着重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这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四、说教学设想: 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教学思路:通过反复咏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学习中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到翅膀,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1、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4、研读与赏析: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八课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篇8诗五首 教案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深人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二)能力训练点 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三)德育渗透点 有的气势磅礴,景象宏伟;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忧国思亲;有的以理人诗,发人深思。学习时注意体会。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二、学法引导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教学古诗尤应展示场景,激发情感,展开合理想象,从而培养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能力。因此,教法上以情景教学法为主,辅以朗读、比较、自学辅导、画图、想像等方法。要注意以形象人手,来体会诗的意境;要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与思想。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熟读、背诵。 2.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3.疑点:作者作诗的背景或心境 解决方法:教师出示资料(可以多媒体大屏幕或幻灯片的形式)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以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为主(古诗反映的背景),或彩图、录音等。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反复朗读、背诵 2.欣赏、品味名句,体会诗中情感。 3.想象作画。(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自选古曲,配乐朗诵。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学习《使至塞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望》 导语 王维诗之宏大,李白诗之飘逸,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今天我们就学习他们的几首诗。 (一)学习目标 1.深刻理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诗句。 2.背诵这三首诗。 (二)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杜甫《春望》背景 《新唐书·肃宗纪》载:这年正月,“安庆绪将伊子奇寇睢阳郡,张巡败之”。二月,“李光弼及安庆绪之众战于太原,败之”,“关西节度兵马使郭英乂及安庆绪战于武功,败缕。庆绪陷冯翊郡,太守萧贲死亡”,“庆绪将蔡希德寇太原”,“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永丰仓,败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载,这年三月,“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安守忠将骑二万寇河东,郭子仪击走之”。整个春季三个月,战争不息。 3.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1)《使至塞上》王维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这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单车欲间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小结: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这是唐朝诗人李白在听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时,写给王昌龄的一首诗,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关怀。本诗构思巧妙,诗人以明月作信使,代为转达自己的一片情意。 “杨花”乃随风飘落之物,“子规”系泣血悲啼之鸟。景随情迁,这种哀愁气氛,是对表达“愁心”的烘托与暗示。 怎么向远去的友人表达自己的牵挂之情呢?诗人想像丰富,构思奇巧,“我寄愁心与明月”,竟遣明月做信使,转达他的慰问:你切莫因孤独而过于忧伤,现在我要把我的愁心托付给明月伴随你同到夜朗西。寄愁心与明月常相随,不仅表明牵挂友人命运之心无处不在,而且大有此情此心明月可以作证的意味。感情真挚,脍炙人口。后人常引用这两句诗,表达对远方挚友的慰问。 小结:通过诗人丰富的想像,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3)《春望》杜甫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二空,满目荒凉。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近而远,由远而近,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亲人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4.利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 (三)总结、扩展 总结:《使至塞上》,借景写出了自己孤寂的感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出了对友人不幸的关切; 《春望》集国忧、家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 诗人们借景抒情,言为心声,真切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扩展:恰当的引用名句表达自己在特定情境下的心境。 第二课时 学习《登飞来峰》《论诗》 导语 上节课我们感受了王维诗的宏大、李白诗的飘逸、杜甫诗的沉郁,这节课我们再来品味王安石诗之超拔、赵翼诗之洒脱,体会赵翼评价李杜中显露出的风流。 (一)学习目标 1.深刻理解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赵翼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句。 2.背诵这两首诗。 (二)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缘,因为;李杜,李白、杜甫;才,才华;风骚,《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事叫“风骚”。这里指在文学上的地位和深远影响。 2.教师出示辅助理解的材料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王安石曾系统提出并积极推行一系列变法改革主张,以期富国强兵,但遭到守旧派的强烈反对。他在新法被全部废除的宋哲宗元枯元年(公元1086年)忧愤而死,这首诗中,就体现了他革旧出新的远大政治抱负。 3.分析、体会这两首诗的意境 (1)《登飞来峰》 王安石 《登飞来峰》是写登高远览,借以抒发理想与抱负的抒情诗。全诗构思奇特,选择角度新颖:登高望远,却没有为描写景物多费笔墨,而旨在引出议论。 诗的前两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描写立足点之高,为接下来的议论抒情做好铺垫。诗的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借景抒情,但一反常人感受。人们常用“浮云蔽日”来比喻奸佞之人当道,君主昏庸无能。而王安石却就传统题材写出新意,抒发具有政治内容、人生哲理的深沉感慨。我不怕浮云遮住我的望远视线,因为我站在最高的层面上,可见诗人是借景抒发远大的政治抱负的。诗中景物描写采用的是虚拟之笔,所指的是社会现象,寄意深沉。全诗四句28字,包含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寓抽象义理于具体事物之中,作者的政治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神情状态,都得到充分反映,可谓言简意赅,风格遒劲豪壮。 小结:诗人奇特的构思,选择角度的新颖,不拟前人之说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2)《论诗》 赵翼 《论诗》是一首探讨诗歌创作理论的名诗,诗的前两句,“李杜文章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既充分称颂了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创作在诗歌发展道路上的巨大作用,又明确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显示出这种作用的局限性。因此,诗歌创作应当跟上时代的发展,有所开拓,有所前进。后两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强调每个时代都应该有才华出众的人物交替出现,他们都将在自己所能影响的时代里主导文学创作向前发展。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创新诗人出现的热切期望,以议论为主,以见解独到深刻取胜,在乎实的语言中阐发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很耐人寻味。 小结:作者在这首诗中提出了诗歌创作应具有时代的特点,诗人应有自己新创造的见解。这一不拟古人,敢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4.比较两首诗中,两位作者见解相似之处。 《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在传统“浮云蔽日”的含义中写出新意,可见其独特的视角;《论诗》中干脆直接提出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创新见解。二者思维的独特相似,启发我们在写作中应善于独辟蹊径。 5.10分钟学生背诵默写 (三)总结、扩展 总结:见前两诗,各自总结 扩展:模拟“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句诗写句子。 八、布置作业 第一课时 1.解释下列诗句,谈谈你对诗句的理解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朗西。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默写这三首古诗 第二课时 1.翻译这五首古诗,体会其用字之精练。 2.根据《春望》加以合理想像写一篇枷字左右的散文。 九、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宏大 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朗西——飘逸 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沉郁 第二课时 登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 新视角 只缘身在最高层 论诗 江山代有才人出 新创见 各领风骚数百年 十、课堂练习 对 雪 杜 甫 战哭金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飞。 飘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思考题 1.你知道这首诗写于什么时代吗?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2.诗人当时的境况如何?从何而知? 3.颔联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4.诗歌哪个字是诗眼?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5.试与《春望》一诗作比较阅读。 答 案 1.写于安史亡乱时期,从“战哭多新鬼”和“数州消息断”中可以看出。 2.诗人当时的境况非常贫穷,从颈联可以看出 3.点题,又渲染了当时凄凉的环境,烘托了诗人愁苦的心情。 4.“愁”字是诗眼,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5.略 八课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篇9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2学情分析 学生对“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边塞没有感受,在讲解中需要结合西北风光照片讲解,使学生尽快理解边塞诗人的情怀。 3重点难点 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活动2【讲授】简介背景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活动3【讲授】课文赏析 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让学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5、“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 提供参考:这是引用典故,汉朝的窦宪在燕然山打仗胜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6、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抑郁到慷慨”) 活动4【活动】画诗 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活动5【练习】写诗 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你画的内容写下来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活动6【作业】作业 必做题:1、背诵这首诗。 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大漠的诗词。 选做题:把这首诗改写一篇散文。 使至塞上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使至塞上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 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活动2【讲授】简介背景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活动3【讲授】课文赏析 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让学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5、“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 提供参考:这是引用典故,汉朝的窦宪在燕然山打仗胜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6、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抑郁到慷慨”) 活动4【活动】画诗 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活动5【练习】写诗 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你画的内容写下来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活动6【作业】作业 必做题: 1、背诵这首诗。 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大漠的诗词。 选做题:把这首诗改写一篇散文。 八课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篇10[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晏殊的生平; 2、领会并赏析这两首词,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1、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感情。 2、准确背诵这首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作者简介 晏殊(911-1055),北宋词人。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谥元献。 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2、朗读指导 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读第一句用轻松的语调,第二句用沉思的口吻,第三句用疑问的语把留恋企盼之情传达出来,第四句用降调把无可奈何的心情读出来,第五句用怀疑思考的语气来读,第六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来读。 (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评论,示范,纠正,读到最好为止。) 3、诗词赏析 这首词蕴涵了哪些人生哲理?(学生分组讨论,体会,感悟) 讨论明确: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词人怀着喜悦、轻松的心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对酒听歌,但在边听边饮时,不期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于是产生一种岁月流逝、时光不再的感慨。“夕阳西下几时回?”这一问句就把作者的思考扩展到整个人生,对人生进行了哲理性的沉思。意蕴大体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似,但表达方式要委婉含蓄得多。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虽惋惜留恋也无济于事,但翩翩归来的燕子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令人欣慰。 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涵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会有美好的事物出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事物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原封不动的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因此,在有所慰藉的同时又不觉感到一丝惆怅。 这两句将景物和人事紧密联系在一起,景中寓情,赋中有比,更加委婉含蓄地书写了这种伤别怀旧之情。 (3)“小园香径独徘徊。” 在人生旅途中,在惋惜、欣慰,惆怅之余,我们是否应像词人一样独自沉思一番,反省一番,憧憬一番呢?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 八课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篇11(一)学习目标: 深刻理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整体感知 1.由学生简介王维(知多少算多少),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补充。 王维,字摩洁,唐山水田园诗人,'诗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 3.全体学生齐读。(注意节奏和感情,不足则纠正之) 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4.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5.理解诗的内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6.理解诗的意境、 (1)《使至塞上》王维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这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单车欲间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7.教师点拨:体会诗歌的意境,(重点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美,让二个学生进行描述)。 (备学生)点拨要点: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地醒目,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沓无尽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 八课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篇1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简介背景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三、课文赏析 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让学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 “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5、“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 提供参考:这是引用典故,汉朝的窦宪在燕然山打仗胜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6、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抑郁到慷慨”) 四、画诗 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五、写诗 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你画的内容写下来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1、背诵这首诗。 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大漠的诗词。 选做题:把这首诗改写一篇散文。 八课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篇1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 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朗读---鉴赏---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由书法作品《使至塞上》导入。教师配乐朗读。 二、作者介绍 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著《王右丞集》。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诗人。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大屏展示) 三、反复诵读,以读促悟 解一解 了解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 读一读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1. 教师范读 2.学生试读 4.学生个读 5.学生齐读 释义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些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孤寂、愤懑)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悟一悟: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诗中有画 2.炼字精妙 3.诗的留白 (大屏展示)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明确: 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在何处 (大屏展示) 构图美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明确: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五、教师总结 (大屏展示) 《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传达了诗人幽微难言的内心感情。 六、作业布置 在周记本上把本诗改编成第一人称叙述的故事并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在周基本上。 八课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篇14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课时安排 两课时。课前准备 。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 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老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 影仪。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学习《归园田居》(其三)、《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导入 新课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研读与赏析 o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 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 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 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语言“自然、通俗”。齐背课文 《游山西村》陆游导入 新课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b.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全班讨论、交流明确: a.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 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 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 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b.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 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竞背课文 抽查背诵 ■研读赏析 齐背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游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拓展延伸《归园田居》(其三)和《游山西村》都反映乡间生活,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之处? 明确:《归田园居》(其三)流露出了归隐田园后的遁世思想。 《游山西村》主要侧重于对农家纯朴风俗的留恋。我们还学习过哪些反映乡间生活的古代诗歌? 孟浩然《过故人庄》、辛弃疾《西江月》……■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这两首诗歌。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学习《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 王维导入 新课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明确: 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 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自由朗读,限时背诵检查背诵■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b.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学生对照自己画的图画赏析,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 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b.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 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 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 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 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齐读背诵 《渡荆门送别》李 白■导入 新课 初一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b.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学生讨论交流 a.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自由背诵课文抽查背诵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出示学生设计的图画或课件,引导学生对照赏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a.“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b.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齐读背诵■延伸作业 阅读《归园田居》其他四首。摘抄盛唐高适、岑参的著名边塞诗,并点评赏析。从四首诗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用文字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出来。 八课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篇15【教学目标】 1、深人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教学重点】 熟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仔细品味。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本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二)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直”和“圆”构造出的画面,有一种无限开阔的空间,一种苍凉宏大的视野。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三)小结。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八课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篇16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 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朗读---鉴赏---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由书法作品《使至塞上》导入。教师配乐朗读。 二、作者介绍 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著《王右丞集》。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大屏展示) 三、反复诵读,以读促悟 (一)解一解 了解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 (二)读一读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试读 3.学生个读 4.学生齐读 (三)释义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四)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些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孤寂、愤懑)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五)悟一悟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诗中有画 2.炼字精妙 3.诗的留白 (大屏展示)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明确: 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在何处 (大屏展示) 构图美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明确: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五、教师总结 (大屏展示) 《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传达了诗人幽微难言的内心感情。 六、作业布置 在周记本上把本诗改编成第一人称叙述的故事并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在周基本上。 八课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篇17(一)学习目标:深刻理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整体感知 1.由学生简介王维(知多少算多少),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补充。 王维,字摩洁,唐山水田园诗人, '诗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 3.全体学生齐读。(注意节奏和感情,不足则纠正之) 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4.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5. 理解诗的内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6. 理解诗的意境、 (1)《使至塞上》王维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这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单车欲间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7.教师点拨:体会诗歌的意境,(重点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美,让二个学生进行描述)。 (备学生)点拨要点: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地醒目,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沓无尽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 8.全班齐诵全诗。 小结: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总结:《使至塞上》,借景写出了自己孤寂的感情; 9.作业 ①《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抓住“边塞风光”即可) ②诗中的“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学生说出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 ③体味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重在体味诗句的画面感。课后练习三的内容学生可以参看,但不必照搬,不强求惟一,鼓励发散思维。) ④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描绘出来。(开放性,不求统一) 1.《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至塞上》一诗描绘塞外荒漠的壮美风光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