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伊索寓言教案
范文

伊索寓言教案(精选7篇)

伊索寓言教案 篇1

  课前游戏:

  1.写“聪”字:

  请你围绕该字的各部件说一句成语且与“聪明”有关。

  2.读绕口令:(ppt)

  板凳与扁担

  板凳宽,扁担长。

  扁担没有板凳宽,

  板凳没有扁担长。

  扁担绑在那板凳上,

  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

  扁担偏要扁担绑在板凳上。

  喇嘛与哑巴

  打南边来了个哑巴,腰里别了个喇叭;

  打北边来了个喇嘛,手里提了个獭犸。

  提着獭犸的喇嘛要拿獭犸换别着喇叭的哑巴的喇叭;

  别着喇叭的哑巴不愿拿喇叭换提着獭犸的喇嘛的獭犸。

  不知是别着喇叭的哑巴打了提着獭犸的喇嘛一喇叭;

  还是提着獭犸的喇嘛打了别着喇叭的哑巴一獭犸。

  喇嘛回家炖獭犸;

  哑巴嘀嘀哒哒吹喇叭。

  一.引入课文

  1.怎样使自己聪明呢?——“书犹药也,可以治愚。”

  2.《伊索寓言》简介

  二.学习课文

  (一)示范指导——学习《狐狸和葡萄》

  1.出示任务:今天我们要从写法上和读法上研究研究寓言的特点。

  2.方法提示:通读——研读——联想

  3.通读:了解文章结构——明显的两段结构,前两自然段讲述一个故事,最后一自然段点明寓意。

  质疑:①文章标题用“狐狸和葡萄”妥不妥?

  ②“够”在本文中的用法(字典里解释:①数量上可以满足需要;②达到某一点或某一程度;③用手等伸向不易达到的地方去接触或拿来。)

  4.研读:(ppt)画出重点语句——“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

  5.反思:

  ①换种说法——原谅自己是堕落的开始;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应该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寻找躲避的借口。(ppt)

  ②寓言新编(ppt)

  ——我编故事,你说道理:

  学校要举行书法比赛,好多同学都在努力练习,唯独张兵不认真。比赛结果一出来,张兵自然是名落孙山。看见获奖同学上台领奖,张兵说:“在学校拿个奖有啥稀罕的!”

  “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

  6.小结:通过以上读书活动,我发现寓言的结构特点——小故事+大道理,我觉得读寓言时必须多联想。

  (二)尝试运用——学习《牧童和狼》

  1.通读:讲了个什么故事?

  2.研读:①谁能读出牧童两次大叫的不同情感?②请你画出重点语句。

  3.联想:

  ①(ppt)下列说法你认为哪些与本文寓意相似:戏弄别人等于戏弄自己;真到假来假亦真,假到真来真亦假;聪明总被聪明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有时候大人不如孩子聪明。

  ②(ppt)寓言新编——你编故事,我说道理:

  “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三)分享成果——用以上方法学习《禅和狐狸》:

  1.用一句成语概括重点句“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吃一堑,长一智;前车可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讨论课后第4题:你知道《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蝉为什么没有被骗?(我认为蝉读了寓言!)

  3.(ppt)寓言新编——你说故事,他讲道理。

  三.总结:

  1.朗读童谣(ppt)

  寓言寓言,聪明药丸。

  小小故事,道理万千。

  故事生动,道理浅显。

  多读寓言,赛过神仙。

  2.敲开你的“聪明丸”:为《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和寓意配对,在现场的老师和同学帮助下结对出场。

  附:板书计划

  通读 小故事

  研读 12 伊索寓言 大道理

  反思 多联想

伊索寓言教案 篇2

  《伊索寓言》原名《埃索波斯故事集成》,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萨摩斯岛上一个丑陋无比,但智慧无穷的叫伊索的奴隶所作。伊索寓言脍炙人口,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说理深邃,诙谐有趣,在全世界享有盛誉。

  本课所选的三则寓言,故事情节紧凑,意蕴丰厚,以浅显的语言把角色刻画得绘声绘色,生动传神,令人读后兴味盎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和教益。

  《狐狸和葡萄》讲狐狸吃不到葡萄却说葡萄“是酸的,不好吃”;《牧童和狼》讲一个牧童屡次大叫“狼来了”欺骗村民,当“狼真的来了”,谁也没去帮助他;《蝉和狐狸》讲狐狸想吃蝉,便假装赞美蝉的歌声美妙,但蝉看穿了狐狸的诡计,没有上当。每则寓言都以一句训诫作结,具有画龙点睛之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赏析理解“蝉和狐狸”中蝉为何能识破狐狸的骗局,避免上当?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对伊索寓言有所了解。

  3、弄清每则寓言中的角色和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揭题:大家听过《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龟兔赛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这些有趣的故事都是从伊索寓言里选出来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伊索寓言中的另外三则故事。

  2、简介寓言及伊索寓言。

  二、感知三则寓言大意。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

  2、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及不理解的词。

  3、学生借助拼音或工具书自学生字。

  4、每人选择其中一则故事朗读,思考:

  (1)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

  (2)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

  (3)每则寓言故事分别揭示了什么道理?

  5、指名了解学生朗读思考情况。

  (1)指名三组有感情地朗读三则寓言。

  (2)指名学生对故事主人公、主要内容的掌握

  6、有感情地朗读整篇课文,从整体上抓住每则寓言的主要意思。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习字册。3、课文中你对哪个故事感兴趣,给同学、家长讲一讲。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一、复习

  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其中一两则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

  (一)《狐狸和葡萄》

  1、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抓住文中关键词语来体味葡萄的诱人。

  2、一只狐狸看到了,谗得直流口水,他是怎样做的?能通过想象说具体吗?

  (主人公狐狸很喜欢吃葡萄,“谗得直流口水”;“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3、结果怎样?他应该怎样想,怎样做?

  4、可狐狸是怎样说的呢?为什么这样说(“这些葡萄是酸的,不好吃。” 虚荣心强、爱面子、生怕别人笑话;自己无能为力,却又不敢承认,表里不一。)——即狐狸的形象

  (二)《牧童和狼》

  1、集体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主人公是牧童,任务是在村边放羊。闲得无聊,大喊“狼来了”,拿村民们的“惊慌失措”取乐。)

  2、到底有没有狼?

  (哪里有什么狼?)

  3、牧童“好几次”大叫“狼来了”,是什么行为?

  ( 欺骗、撒谎、不诚实、不老实。)

  4、引读第二自然段,村民们好几次上当受骗后,会怎么想?怎样说?

  (村民们以为牧童在撒谎,不愿意再上当。)

  5、以后村民们再听到“慌忙大叫”后,会怎样想?怎样做呢?牧童的结果会是什么?

  6、小组之间讨论:牧童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蝉和狐狸》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圈套”本来指什么?在本则寓言中指什么?(使人上当受骗的、坏的、害人的计谋、计策,阴谋诡计。把蝉从树上骗下来,吃掉他。)

  2、怎样骗的?(细读第二自然段。并画出突出表现狐狸会骗的词语。)

  3、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蝉?从哪里看出来的?他是怎样想?(细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用不同的线画出最能说明上述问题的内容。拓展思维:想象蝉的思考过程。)

  4、对待狐狸这样的*诈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三、理解寓意

  (一) 1、齐读第一则寓言的第三自然段。(联系狐狸想吃葡萄的谗样儿,狐狸的言行,刚才分析的狐狸的形象。)体会寓意。

  2、现实生活中你还想到了哪些类似的话语?

  3、对于这些不良话语和心理,我们应该怎么办?

  (二)1、牧童说谎的结果是什么?2、拓展:(1)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和事吗?(2)男女生分组读第(3)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对那些说谎的人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

  (三)1、这则寓言中蝉聪明在哪里?(读“蝉和狐狸”的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之间交流:你想对寓言中的蝉说些什么?对那些中了“圈套”的“蝉”说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四、对比“狐狸和蝉”与“狐狸和乌鸦”的主人公形象。

  主要把握“乌鸦”爱听奉承话,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抵不住诱惑,失去戒心。而“蝉”善于思考,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存有戒心,识破了狐狸花言巧语的险恶用心。

  五、总结

  1、启发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先讲故事,再揭示寓意。

  2、本课通过学生朗读故事、感知大意、分析形象、揭示寓意、拓展想象,使学生不但感受寓言的形象,感悟寄托的道理,还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六、板书设计

  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 葡萄:诱人狐狸:谗得直流口水(揭示道理是什么?)

  “牧童和狼” 牧童:不诚实,经常说谎,自食其果。(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人相信。)

  “狐狸和蝉” 蝉:善于观察、思考,保持警觉,存有戒心。(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4。2、选读〈伊索寓言集

  教学后记:《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 故事集。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通过简短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这些小故事言简意赅,平易近人。不但读者众多,在文学史上也具有重大影响。作家,诗人、哲学家、平常百姓都从得到过启发和乐趣。许多故事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龟兔赛跑,牧童作剧,狼来了,狐狸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到几千年后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为西方寓言文学的范本。亦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经典作品之一。

伊索寓言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伊索寓言》,了解有关《伊索寓言》的资料。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2、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

  二、引入课题,初读寓言。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伊索的寓言,课文共有三个故事。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板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提出初读要求: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3、汇报初读情况。学生说说自己对寓言内容的理解。提醒学生注意“狐狸”在一起连读时,“狸”读轻声,“谗”读翘舌音,“酸”读平舌音。

  三、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2、自读每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馋得直流口水 想尽各种办法自己先找出来读一读。师生交流。

  3、小组合作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

  4、“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

  5、自读第二段。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

  6、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默读第三自然段。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

  提示寓意对照前面的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把你所读懂的道理讲给同学听听。

  四、积累迁移,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大家还记得我们熟悉的那个《狼来了》的故事吗?谁来给同学们讲一讲。

  2、这个故事也是选自《伊索寓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了解内容。

  1、自读寓言,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

  2、指名读,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寓言,领会寓意。

  1、默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一步读懂课文。

  狼没来

  牧童:几次大叫   (说谎)   村民:闻声赶来(上当)

  不禁哈哈大笑 (捉弄村民)   惊慌失措(气愤)

  狼来了

  牧童:吓坏大叫   (真话)  村民:没人帮忙(不相信)

  2、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3、生活中你有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四、迁移积累,指导写字。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2、狐狸是非常狡猾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也与狐狸有关,它也使出了同样的手法又来欺骗别人了,不过,这回它的计策可是失败了,是谁这么聪明呢?(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一想这篇寓言说了一件什么事?

  2、自读反馈。

  三、细读寓言,体会寓意。

  1、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2、相似的是狐狸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都在说奉承话。“故意”点出狐狸的假心假意,“赞叹”是为吃蝉而设下的“圈套”。不同之处是乌鸦上当了,而蝉没有上当。

  3、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

  蝉:“察觉……有诈”“摘下……扔下来”

  (头脑很清醒,保持警觉,进行试探。)  理解“有诈”。

  狐狸:“以为是蝉”“猛扑过去”

  (露出了真面目)

  4、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蝉不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四、积累迁移。

  选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五、书面作业:

  完成《练习册》、《语文补充习题》作业。

  板书设计:

  12、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牧童和狼: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相信

  蝉和狐狸: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伊索寓言教案 篇4

  《伊索寓言》之故事三《蝉和狐狸》

  教材依据: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课《伊索寓言》之故事三《蝉和狐狸》

  设计思想: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为主导,合作探究的原则,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一、复习导入;二、精读《蝉和狐狸》体会寓意;三、课堂拓展、四、课堂小结;五、作业设计。让学生在朗读体验、合作探究中学到知识、学会做人。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方法与过程: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寓言的喜爱,并能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体会寓意,从故事中学会做人。

  教学重点:分析寓言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教学难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从寓意中获得教益从故事中学会做人。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

  学法指导:朗读体验、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阅读《乌鸦和狐狸》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伊索寓言》的作者是谁?(伊索,希腊寓言家)

  2.《伊索寓言》与我们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相比有什么特点?

  (a.篇幅短小,故事中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对人有教育作用;b.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常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

  3.伊索寓言常由哪几部分组成?结合前面学过两则寓言说一说。(板书:寓言和寓意)

  二、精读《蝉和狐狸》,领会寓意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2、狐狸是非常狡猾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也与狐狸有关,它也使出了同样的手法又来欺骗别人了,不过,这回它的计策可是失败了,是谁这么聪明呢?(板书课题)  

  3.默读课文,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相似之处:说奉承话,诡计骗人。)

  (不同之处;乌鸦上当,蝉没上当。)

  4.你从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看出狐狸是在用诡计骗人的?

  (“故意”点出狐狸的假心假意,“赞叹”“下来”“见识”可以看出狐狸是为吃蝉而设下的“圈套”。)

  5.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

  蝉:“察觉……有诈”“摘下……扔下来”

  (头脑很清醒,保持警觉,吸取教训,进行试探。)  

  狐狸:“以为是蝉”“猛扑过去”

  (露出了真面目)

  6.分角色朗读1—4自然段,体会蝉的聪明之处

  7.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板书寓意)

  (蝉不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三.课堂拓展

  1.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名言有哪?(忠言逆耳利于行)

  2.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随堂进行思想渗透和教育。

  (安全出行、严禁下河游泳等。)

  3.结合寓言的组成部分(寓言和寓意)自己练习编写寓言故事,并讲给别人听。

  (1)齐唱《蜗牛与黄鹂鸟》,复述这个故事的内容,这首歌曲就是一则寓言,想想它的寓意是什么?

  (笨鸟先飞或勤能补拙)

  (2)自己编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编写一则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

  伊索寓言

  寓言                                    寓意

  狐狸和蝉                     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训。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以复习导入让学生回顾前一课的内容,为本节课学习新知做好铺垫,在教《蝉和狐狸》时我先让学生说说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接着默读课文,想想这两则寓言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一贯被视为狡猾的狐狸在这则故事中没能实现自己的心愿。抓住这个不同结局,我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乌鸦会上当而蝉没有呢?这个以旧带新话题吸引了学生,他们便在品味故事文字的同时,自觉地探究出蝉的聪明所在,也就是故事想告诉我们的深刻寓意。在课堂拓展中我设计了唱儿歌《蜗牛和黄鹂鸟》,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借助歌词回顾寓言的结构,并能想出寓意,为学生编寓言故事做出了巧妙的过渡引导,达到预期教学目的。但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如学生在编故事时语言不够形象,指导效果不是很突出。

伊索寓言教案 篇5

  教材分析:寓言,是一种带有劝谕性或讽刺性的小故事,常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无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伊索寓言》原名《埃索波斯故事集成》,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萨摩斯岛上一个丑陋无比,但智慧无穷的叫伊索的奴隶所作。伊索寓言脍炙人口,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说理深邃,诙谐有趣,在全世界享有盛誉。

  本课所选的三则寓言,故事情节紧凑,意蕴丰厚,以浅显的语言把角色刻画得绘声绘色,生动传神,令人读后兴味盎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和教益。

  《狐狸和葡萄》讲狐狸吃不到葡萄却说葡萄“是酸的,不好吃”;《牧童和狼》讲一个牧童屡次大叫“狼来了”欺骗村民,当“狼真的来了”,谁也没去帮助他;《蝉和狐狸》讲狐狸想吃蝉,便假装赞美蝉的歌声美妙,但蝉看穿了狐狸的诡计,没有上当。每则寓言都以一句训诫作结,具有画龙点睛之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赏析理解“蝉和狐狸”中蝉为何能识破狐狸的骗局,避免上当?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对伊索寓言有所了解。

  3、弄清每则寓言中的角色和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揭题:大家听过《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龟兔赛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这些有趣的故事都是从伊索寓言里选出来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伊索寓言中的另外三则故事。

  2、简介寓言及伊索寓言。

  二、感知三则寓言大意。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

  2、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及不理解的词。

  3、学生借助拼音或工具书自学生字。

  4、每人选择其中一则故事朗读,思考:

  (1)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

  (2)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

  (3)每则寓言故事分别揭示了什么道理?

  5、指名了解学生朗读思考情况。

  (1)指名三组有感情地朗读三则寓言。

  (2)指名学生对故事主人公、主要内容的掌握

  6、有感情地朗读整篇课文,从整体上抓住每则寓言的主要意思。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习字册。3、课文中你对哪个故事感兴趣,给同学、家长讲一讲。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一、复习

  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其中一两则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

  (一)《狐狸和葡萄》

  1、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抓住文中关键词语来体味葡萄的诱人。

  2、一只狐狸看到了,谗得直流口水,他是怎样做的?能通过想象说具体吗?

  (主人公狐狸很喜欢吃葡萄,“谗得直流口水”;“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3、结果怎样?他应该怎样想,怎样做?

  4、可狐狸是怎样说的呢?为什么这样说(“这些葡萄是酸的,不好吃。” 虚荣心强、爱面子、生怕别人笑话;自己无能为力,却又不敢承认,表里不一。)——即狐狸的形象

  (二)《牧童和狼》

  1、集体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主人公是牧童,任务是在村边放羊。闲得无聊,大喊“狼来了”,拿村民们的“惊慌失措”取乐。)

  2、到底有没有狼?

  (哪里有什么狼?)

  3、牧童“好几次”大叫“狼来了”,是什么行为?

  ( 欺骗、撒谎、不诚实、不老实。)

  4、引读第二自然段,村民们好几次上当受骗后,会怎么想?怎样说?

  (村民们以为牧童在撒谎,不愿意再上当。)

  5、以后村民们再听到“慌忙大叫”后,会怎样想?怎样做呢?牧童的结果会是什么?

  6、小组之间讨论:牧童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蝉和狐狸》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圈套”本来指什么?在本则寓言中指什么?(使人上当受骗的、坏的、害人的计谋、计策,阴谋诡计。把蝉从树上骗下来,吃掉他。)

  2、怎样骗的?(细读第二自然段。并画出突出表现狐狸会骗的词语。)

  3、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蝉?从哪里看出来的?他是怎样想?(细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用不同的线画出最能说明上述问题的内容。拓展思维:想象蝉的思考过程。)

  4、对待狐狸这样的*诈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三、理解寓意

  (一) 1、齐读第一则寓言的第三自然段。(联系狐狸想吃葡萄的谗样儿,狐狸的言行,刚才分析的狐狸的形象。)体会寓意。

  2、现实生活中你还想到了哪些类似的话语?

  3、对于这些不良话语和心理,我们应该怎么办?

  (二)1、牧童说谎的结果是什么?2、拓展:(1)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和事吗?(2)男女生分组读第(3)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对那些说谎的人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

  (三)1、这则寓言中蝉聪明在哪里?(读“蝉和狐狸”的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之间交流:你想对寓言中的蝉说些什么?对那些中了“圈套”的“蝉”说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四、对比“狐狸和蝉”与“狐狸和乌鸦”的主人公形象。

  主要把握“乌鸦”爱听奉承话,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抵不住诱惑,失去戒心。而“蝉”善于思考,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存有戒心,识破了狐狸花言巧语的险恶用心。

  五、总结

  1、启发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先讲故事,再揭示寓意。

  2、本课通过学生朗读故事、感知大意、分析形象、揭示寓意、拓展想象,使学生不但感受寓言的形象,感悟寄托的道理,还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六、板书设计

  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 葡萄:诱人狐狸:谗得直流口水(揭示道理是什么?)

  “牧童和狼” 牧童:不诚实,经常说谎,自食其果。(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人相信。)

  “狐狸和蝉” 蝉:善于观察、思考,保持警觉,存有戒心。(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4。2、选读〈伊索寓言集

  教学后记:《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 故事集。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通过简短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这些小故事言简意赅,平易近人。不但读者众多,在文学史上也具有重大影响。作家,诗人、哲学家、平常百姓都从得到过启发和乐趣。许多故事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龟兔赛跑,牧童作剧,狼来了,狐狸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到几千年后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为西方寓言文学的范本。亦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经典作品之一。

伊索寓言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l.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

  赫 宙 庇 喇 囱 妒忌 矗 擂

  2.掌握多音字的读音。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派头 凡人 较量 自吹自擂 不可一世 乏味

  4.了解寓言、伊索和《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点

  借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点

  理解三则寓言所揭示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美好品德。

  (四)美育渗透点

  本文寓深刻的哲理于生动的故事中,全文玲珑剔透,错落有致,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精巧的构思美。

  二.学法引导

  1.这是学生上初中以来第一次学习寓言,可以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先简单介绍一下有关寓言的知识。学生在大体了解寓言的基础上,继续阅读课文,体会本文是如何体现寓言的特点。

  2.引导学生揣摩想像的合理和巧妙,用精读法理解文章的内容,体味每则寓言所寄寓的道现,体会想像和联想的作用。

  3.结合课后练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给两则寓言构拟一个合理的结局。

  1.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教师结合课前提示进行介绍。

  2.重点学习前两则寓言,体会其写作特点,理解作品所揭示的深刻哲理,用教师分析讲解,师生讨论的办法解决。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录音磁带及录音机。

  2.投影仪及文学常识和相关练习制成的胶片。

  3.学生根据本文内容制作漫画。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朗读寓言。

  2.复述故事。

  3.结合教师的讲解进行讨论。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导语

  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寓言。其实同学们对寓言并不陌生,大家从幼儿园到小学,家长、老师经常用寓言故事对我们进行教育。同学们能举几个你听过或读过的寓言吗?(中国的寓言大多凝成四言成语:同学们熟悉的如《拔苗助长》《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外国寓言如《狼和小羊》《乌龟和兔子》《农夫和蛇》等。)同学们能否说一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学生能回答出篇幅短小,故事中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对人有教育作用等,教师应加以肯定。)教师补充,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常用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

  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是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的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相传伊索原来是奴隶,后来获得自由,他善于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于遭到杀害。《伊索寓言》是后人托伊索之名收集整理的希腊寓言故事。本单元第三则寓言的作者严文井是我国现代作家,儿童文学家。

  (-)明确目标

  目标(略)

  重点

  1.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知识。

  2.重点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体会特点,理解寓意。

  (二)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要求①读懂故事,并能复述。

  ②查字典、词典解决字词。

  ③体会寓意。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这则寓言内容上可以分为故事和寓意两部分,下面请三位同学上讲台,不看书把故事 复述一下。三个同学中一个复述讲述的部分,其他两人分别复述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语言。要求复述人物语言的同学要做到表情语气准确。

  全班同学对他们的复述进行评价。

  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

  赫耳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不一样。第一次问,神态平静,问话简洁,语气也平直;第二问是在得知最高神、自己的父亲宙斯的雕像竟然不值一个银元后“笑”

  着问,复述时要抓住“笑”的表情,问话的语气稍重一些。当听说赫拉的雕像“要贵些”  时,大大出乎意料,第三问复述时要稍加思索,语气中带着急切,语调要更重一些。)

  三次问话,只写了一次问话时的神态:“笑”,只写了一次心理活动,你能由此分析一下三问三答中赫耳墨斯的心理变化吗?

  讨论、明确,开始赫耳墨斯内心深处是坚信自己在人间是受尊重的,只是不知道受尊重的程度,所以打算去考察一下,他来到雕像者的店里,先看见宙斯的像,于是随意问一句,不假思索,心请是平静,得知宙斯的像出乎意料的便宜,心想:“赫拉的一定会更便宜’,于是有些幸灾乐祸,暗自得意,这从他的表情可以看出。而赫拉的雕像“还要贵一些”,又出乎他的意料。这次他变得小心了,先思量了一下自己的身份、地位,并用自己的小人之心去揣度商人的心理,然后才问,而雕像者的回答,令他如当头一盆冷水。三问三答,赫耳墨斯的心理有起有伏、一波三折、耐人寻味。

  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赫耳墨斯受到了教训,但愿他以后再也不敢自以为了不起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可以明白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请同学读一下第二段,再用自己的话把寓意表述明白。

  爱慕虚荣的人一文不值。

  (四)总结、扩展

  本文短小精悍,构思精巧,三问三答,变化起伏跌宕有致,耐人寻味,故事告诉我们爱慕虚荣、自以为了不起的人最没有价值,那么究竟怎样做才能受人尊重呢?(谦虚,有真才实学)。

  (五)板书设计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三

  教学设计示例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l.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

  赫 宙 庇 喇 囱 妒忌 矗 擂

  2.掌握多音字的读音。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派头 凡人 较量 自吹自擂 不可一世 乏味

  4.了解寓言、伊索和《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点

  借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点

  理解三则寓言所揭示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美好品德。

  (四)美育渗透点

  本文寓深刻的哲理于生动的故事中,全文玲珑剔透,错落有致,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精巧的构思美。

  二.学法引导

  1.这是学生上初中以来第一次学习寓言,可以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先简单介绍一下有关寓言的知识。学生在大体了解寓言的基础上,继续阅读课文,体会本文是如何体现寓言的特点。

  2.引导学生揣摩想像的合理和巧妙,用精读法理解文章的内容,体味每则寓言所寄寓的道现,体会想像和联想的作用。

  3.结合课后练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给两则寓言构拟一个合理的结局。

  1.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教师结合课前提示进行介绍。

  2.重点学习前两则寓言,体会其写作特点,理解作品所揭示的深刻哲理,用教师分析讲解,师生讨论的办法解决。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录音磁带及录音机。

  2.投影仪及文学常识和相关练习制成的胶片。

  3.学生根据本文内容制作漫画。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朗读寓言。

  2.复述故事。

  3.结合教师的讲解进行讨论。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导语

  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寓言。其实同学们对寓言并不陌生,大家从幼儿园到小学,家长、老师经常用寓言故事对我们进行教育。同学们能举几个你听过或读过的寓言吗?(中国的寓言大多凝成四言成语:同学们熟悉的如《拔苗助长》《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外国寓言如《狼和小羊》《乌龟和兔子》《农夫和蛇》等。)同学们能否说一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学生能回答出篇幅短小,故事中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对人有教育作用等,教师应加以肯定。)教师补充,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常用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

  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是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的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相传伊索原来是奴隶,后来获得自由,他善于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于遭到杀害。《伊索寓言》是后人托伊索之名收集整理的希腊寓言故事。本单元第三则寓言的作者严文井是我国现代作家,儿童文学家。

  (-)明确目标

  目标(略)

  重点

  1.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知识。

  2.重点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体会特点,理解寓意。

  (二)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要求①读懂故事,并能复述。

  ②查字典、词典解决字词。

  ③体会寓意。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这则寓言内容上可以分为故事和寓意两部分,下面请三位同学上讲台,不看书把故事 复述一下。三个同学中一个复述讲述的部分,其他两人分别复述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语言。要求复述人物语言的同学要做到表情语气准确。

  全班同学对他们的复述进行评价。

  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

  赫耳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不一样。第一次问,神态平静,问话简洁,语气也平直;第二问是在得知最高神、自己的父亲宙斯的雕像竟然不值一个银元后“笑”

  着问,复述时要抓住“笑”的表情,问话的语气稍重一些。当听说赫拉的雕像“要贵些”

  时,大大出乎意料,第三问复述时要稍加思索,语气中带着急切,语调要更重一些。)

  三次问话,只写了一次问话时的神态:“笑”,只写了一次心理活动,你能由此分析一下三问三答中赫耳墨斯的心理变化吗?

  讨论、明确,开始赫耳墨斯内心深处是坚信自己在人间是受尊重的,只是不知道受尊重的程度,所以打算去考察一下,他来到雕像者的店里,先看见宙斯的像,于是随意问一句,不假思索,心请是平静,得知宙斯的像出乎意料的便宜,心想:“赫拉的一定会更便宜’,于是有些幸灾乐祸,暗自得意,这从他的表情可以看出。而赫拉的雕像“还要贵一些”,又出乎他的意料。这次他变得小心了,先思量了一下自己的身份、地位,并用自己的小人之心去揣度商人的心理,然后才问,而雕像者的回答,令他如当头一盆冷水。三问三答,赫耳墨斯的心理有起有伏、一波三折、耐人寻味。

  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赫耳墨斯受到了教训,但愿他以后再也不敢自以为了不起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可以明白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请同学读一下第二段,再用自己的话把寓意表述明白。

  爱慕虚荣的人一文不值。

  (四)总结、扩展

  本文短小精悍,构思精巧,三问三答,变化起伏跌宕有致,耐人寻味,故事告诉我们爱慕虚荣、自以为了不起的人最没有价值,那么究竟怎样做才能受人尊重呢?(谦虚,有真才实学)。

  (五)板书设计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三

  第二课时(蚊子和狮子)

  导语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件偶然的事情,一个小男孩不小心摔伤了腿,细心的人发现,原来这个小男孩一向很顽皮好动,人们由此注意到很多顽皮好动的孩子都有过摔伤史,这样看来,顽皮好动是摔伤的必然因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蚊子和狮子》也反映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

  (一)明确目标

  目标(略)

  重点

  1.重点学习《蚊子和狮子》,理解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内在联系,体会寓意。

  2.学习拟人手法的运用。

  (二)整体感知

  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

  要求

  1.掌握“喇”字的写法,不要写成“喇”,掌握“粘”字的读音 zhān

  2.找出故事的偶然性因素。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刚才在听读时,要求同学们找出故事中的偶然性因素,所谓偶然,就是不经常、不一定的,那么这则故事中不经常、不一定发生的情况是什么呢?

  讨论 1.是蚊子打败狮子;2.是蚊子被蛛网粘住被蜘蛛吃掉。

  这两个偶然性的情况有没有必然性的原因呢?

  讨论 有。蚊子打败狮子,是由于蚊子聪明,运用了智慧。

  从哪里可以看出?

  蚊子开始对狮子说的话,看上去好像大话吹牛,其实很有道理,蚊子了解狮子的短,也知道自己的长处。知己知彼,所以才敢向狮子挑战,这是它获胜的必然因素。由此可以推知智者胜。

  蚊子被蛛网粘住,被蜘蛛吃掉,这个偶然性的情况有没有必然性的因素。

  讨论 有。蚊子打败狮子后,非常骄傲,从他“吹着喇叭,唱着凯歌”,可以看出他多么得意忘形,结果高兴昏了头,没有注意到蛛网,一头撞了上去,被粘住了。骄傲是它最终送命的原因。

  这样看偶然性往往有其必然性的原因,偶然性存在于必然性之中。蚊子“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为什么反会被“小小的蜘蛛消灭掉”,因为骄兵必败,这就是这则寓言的寓意。哪位同学能举例说明。

  一位同学一次考试成绩很好,就有些骄傲,上课不认真听讲,不交作业,结果下次考试成绩下降,成绩下降的这个偶然现象是由于骄傲造成的,是有必然性的。

  这个同学说得很好,以后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生活中,不要放过那些偶然的现象,要及时分析原因,改正缺点,发扬优点,使事情朝好的方向发展。

  下面,我们再来讨论一下,这则寓言的特点,跟上则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一情节上的起伏跌宕,结局耐人寻味。

  不同点——第一则支用的是反衬的手法,用宙斯和赫拉雕像的价值反衬赫耳墨斯的一文不值。这则运了拟人手法,抓住蚊子和狮子的自然特征,拟得逼真神似,生动有趣。

  (四)总结、扩展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正如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所说“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希望同学们读寓言,不仅要读懂故事,更重要的是体公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五)板书设计

  (六)布置作业

  课后自读《浓烟和烟囱》

  教案点评:

  1.这是学生上初中以来第一次学习寓言,可以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先简单介绍一下有关寓言的知识。学生在大体了解寓言的基础上,继续阅读课文,体会本文是如何体现寓言的特点。

  2.引导学生揣摩想像的合理和巧妙,用精读法理解文章的内容,体味每则寓言所寄寓的道现,体会想像和联想的作用。

  3.结合课后练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给两则寓言构拟一个合理的结局。

伊索寓言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感受多角度思辩的思维智慧,培养个体探究质疑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自主讨论研究九个寓言故事的原义及作者赋予的新义,对作者的感受质疑与准确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现实社会深入地认识与体察,突然常规思维习惯,独立思考,大胆创新。

  教学重点:作者对九则寓言故事的独特见解

  教学难点:对作者观点和疑难语句的理解

  作者对九则寓言故事的独特见解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有外国记者如是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简直把他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一些人不远万里,从港台、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来“朝圣”,然而,他却常常闭门谢客,避之唯恐不及。曾有一次,一位英国女士来到中国,给钱钟书打电话,想拜见他,钱钟书在电话中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风趣若是。

  钱钟书是当代文化名人,他写的小说《围城》的主题就是: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这篇小说的语言特点是讽刺、幽默、深刻,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更直接地表现他对生活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二.解读九则寓言故事

  (一)学生自读课文

  (二)学生讲析九则寓言

  1.蝙蝠的故事

  原义:讽刺那些善变的人。

  作者赋予义:处处随机应变,标榜其与众不同的人比蝙蝠更狡猾。

  2.蚂蚁和促织的故事

  原义:讽刺浅薄的享乐主义者。

  作者赋予义:生活中坐享其成者大有人在。

  3.狗和它自己影子的故事

  原义:戒贪得无厌

  作者赋予义:自知人不需要镜子,不自知的人照了镜子也没有用。

  4.天文学家的故事

  原义:眼睛朝上势必摔跤。

  作者赋予义:一心向上爬的人即使摔跤也要向上看。

  5.乌鸦的故事

  原义:装者最终要现其原型。

  作者赋予义:用剥去他人优点的方式来粉饰自己缺点的人更可怕。

  6.牛和蛙的故事

  原义:狂妄自大的渺小无论如何也比不上伟大。

  作者赋予义:以自己之长比他人之短是弥补缺陷的好办法。

  7.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

  原义:贪婪者失去的常是自己的利益

  作者赋予义:有钱人往往吝啬,一毛不拔,不肯帮助别人。

  8.狐狸和葡萄的故事

  原义:得不到的便是人们急于毁掉的。

  作者赋予义:得到的又是人们急于强占的,尽管强占的方式千差万别,哪怕是用诉苦来免得旁人分了头。

  9.驴跟狼的故事

  原义:错行仁义反受其害。

  作者赋予义:行医者也可能是草菅人命的屠夫。

  总结这些故事,作者有的反对,有的引申,请把九个分成两类。反对的有:蝙蝠的故事,牛跟蛙的故事,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驴子跟狼的故事。

  三.拓展阅读

  从《伊索寓言》中选出三则,由学生模仿作者赋予新的理解。

  1.狼和狮子

  太阳下山的时候,狼正在山脚下徘徊,看到自己的影子在夕阳下又大又长,于是心想:“我身材魁伟,从头到尾差不多有一亩地那么长,为什么还要惧怕狮子呢?所有的动物都应该奉我为王,难道不是吗?”就在狼想入非非的时候,一只狮子扑过来,杀死了他。狼死时后悔莫及,叹道:“我真不走运!对自己的估计过高,让我送了命。”2.狼和狗

  一只白胖白胖的狗套着颈圈,狼见到后,便问他:“你被谁拴住了,养得你这么肥胖?”狗说:“是猎人。但愿你不要受我这样的罪,套着沉重的颈圈比挨饿难受得多。”这故事说明,——————。

  (对于失去自由的人来说,即使的美食也都索然无味)

  3.狗和屠夫

  狗溜进肉店里,趁屠夫正忙着,偷了一个猪心就跑。屠夫回过头来,看见狗正在逃,便说:“喂,你这畜牲,你记清楚,今后不论你跑到哪里,我都会留心提防着,你偷跑了我一个猪心,却把另一个心给了我。” 这故事说明,灾祸常成为人们

  的学问,也就是说,——————。

  (吃一堑,长一智)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文句

  一.品读前三段与最后一段,学生质疑

  教师与学生讨论解疑

  主要内容提示如下

  1.前两段写了自己的感想,可以看作两方面的感想

  一是在人事关系上,人们喜欢容忍和保护只能倾注在“我们可以对他们卖老,我们的年长只增添我们的尊严”的人身上。

  二是在历史关系上,时代愈古,历史愈短,愈像人类的孩童时期,故而人们思慕古代也是为了卖老,标志现代在价值、品格上的进步。

  2.“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这句话如何理解?

  正因为相信现代的一切都比古代进步,所以会卖老,现代与古代相比,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当然是大大进步了,但是现代社会的阴暗面也远比古代丑恶复杂。在这一方面,要说进步,只是越来越狡猾。把狡猾也看作进步,显然缺乏自知之明

  3.“它至少给予我们三重安慰”如何理解

  这三重安慰都是讽刺。

  4.最后一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与卢梭都不赞成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复杂了,所以要不得。

  作者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5.文章最后一句理解

  巧妙的自谦,苍蝇指以救世主自居的狂人,这种人像苍蝇一样可笑,实际上对历史的进步丝毫没有推进作用,却把一切归功于自己。

  二.学生自主练习

  学生理解语句,方法:回到语境中去。

  1.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这句话讽刺什么?

  2.“有些东西不要对镜自照”这一句斥责什么?

  3.“诉苦经可以免得旁人来分甜头”讽刺什么?

  1.讽刺那些总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的人,他们总不肯虚心向别人学习,总以为自己有骄傲的资本。在不同的场合,他们使出不同的骄傲资本,傲视别人,自高自大。

  2.斥责他们毫无自知之明,听不得批评,不能知错改错,这号人老虎屁股摸不得,你批评他一下,他反而胡闹,反咬你一口。

  3.讽刺旁人嫉妒,总想分点甜头,要避免旁人嫉妒,分甜头,惟一的办法只得诉苦经,好让别人心理平衡,此其一。其二,如果享受葡萄纯属非分,那就是讽刺诉苦者的狡猾了。攫取了非分享受,心里乐滋滋的,嘴上却大诉其苦经,真够狡猾的。

  总结理解语句的方法:深刻句、修辞句、含蓄句三种语句,对于深刻句要用浅显的语言解释出来,对于修辞句要回到本义然后再联系语境理解,含蓄句要明白暗含的内容及作者的态度。

  三.课外语句理解练习

  1.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是撑持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机勃勃的葛藤花卉。

  问:花架和葛藤各指什么?

  2.一个人就是一本书。读人,比读其他文字写就的书更难。我认认真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

  3.在人生的海滩下,晶莹璀璨的贝壳散布在我们的四周。然而,当我们被那惟一的、悬宁的目标所眩惑时,我们将如那孩子一样,无视于海滩上闪亮如繁星的贝壳,也失去了捡贝壳过程中的乐趣。

  (展现在人生旅途的目标实实在在、丰富多彩)

  四.布置作业

  模仿本文读一则寓言写读后感

  读《伊索寓言》板书

  缘起:感想——喜欢读寓言

  新解:寓言原义与新义 讽刺 头脑要复杂、清醒

  结论:小孩子不该读寓言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0: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