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
范文 |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精选14篇)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1蝉和狐狸 执教者:傅建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则寓言的故事,理解寓意并能从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寓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咱们学习了第12课《伊索寓言》的前两则寓言《狐狸的葡萄》、《牧童和狼》,今天,咱们接着学习第三则《蝉和狐狸》。(齐读课题) 2.说起狐狸,还记得咱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简单地说一说?(指名说) 3.你对其中的狐狸和乌鸦各有什么看法呢?(指名说)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指名说) (出示幻灯片:爱听奉承话的人容易上当受骗。) 二.初读感知 1.今天,狐狸又使出了它的老办法——说奉承话来欺骗别人了,不过,蝉可没上它的当,这是怎么回事呢?咱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打开书)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3 检查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出示幻灯片:圈套 故意 赞叹 歌唱家 察觉 有诈 粪便 戒 心 (其中“粪”和“戒”为红色) 先自读,记住两个红色字。 指名读,再齐读。 4.请一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篇寓言说了件什么事?(指名读课文) 5.课文读完了,谁能根据黑板上的这些词语说说课文说了件什么事呢? (先自由练说,再指名说。) 三.细读寓言,体会寓意 师: 蝉凭借自己的智慧,战胜了狐狸的花言巧语,没上它的当,在这个故事里,你对谁印象比较深刻?再读读课文,适当地做些记号,针对具体语句,谈谈你的想法。(生自由读悟课文) 生: 我对狐狸印象比较深,因为它和在《狐狸和乌鸦》里一样,仍然用老办法来骗人,说明它的本性是阴险狡猾的。 师: 从哪儿能看出来? 生: 它想吃蝉,便“设下圈套”,而且还“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叹蝉。 (师相机板书:设下圈套、故意赞叹) 引导学生理解“圈套”及设下了个什么圈套。 (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第二自然段文字) 引导学生读好这段话,说出自己的感受。 生:“故意”说明狐狸的言行举止是假心假意的。 生: 蝉的叫声从来就很难听,夏天时总让人觉得烦躁,所以这里的“多么美妙”也体现了蝉虚伪的夸赞。 生: 我觉得说蝉是“歌唱家”也太夸张了。 师: 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 生: 狐狸的最终目的是把蝉骗下来,因为它说“您能下来”让我见识一下,另外“见识”也体现出它对蝉的歌声的羡慕。 生: 我觉得狐狸为了骗得蝉的信任,对它很尊重,用了四个“您”。 师: 说得真棒,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引导学生读这句话。) 师: 你们还能读出狐狸的什么? 生: 我还能读出狐狸的贪婪。我是从第三自然段中读出来的。狐狸把树叶当成蝉,“猛地扑了过去”,说明了它很贪婪,早已迫不及待了。 师: 大家说得真好。狐狸说了这么多花言巧语,但它的本意却是——骗蝉下来,吃掉它。你们能用一些词形容一下这个坏家伙吗? 生: 心怀鬼胎、居心不良、居心叵测、口蜜腹剑。 师: 说得太棒了,狐狸给大家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那蝉给你们的印象如何呢? 生: 它很聪明,它能察觉出狐狸的话中有诈,并当机立断扔下树叶来试探。(板书:察觉有诈) 师: 你能读好这句话吗?(引导学生读) 生: 我觉得蝉听了狐狸的话后,一定思考过,继而察觉其中有诈,所以我认为它很爱思考。 生: 我认为蝉的警惕性很高,很机智,它扔下树叶来试探,说明它没有轻易地相信狐狸,对它保持着警惕,并且很短的时间内就想出了对付它的办法,所以它很机智。 (引导学生说说蝉扔树叶试探前的想法。) 师: 这还是一只怎样的蝉呢? 生: 这还是一只善于观察和吸取教训的蝉。因为它注意观察,所以发现狐狸的粪便里掺杂着同伴的翅膀。这恰恰告诫蝉:不要上狐狸的当而被它吃掉,所以蝉对它一直怀有戒心。 (板书:怀有戒心。出示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读好这段话。) 师: 说得真好!大家对蝉的认识也很深刻。这是一只聪明的、善于观察、警惕性高、机智的并且善于吸取教训的蝉。 点明寓意 1.文章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指名说) (出示幻灯片):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齐读) 这也是这篇寓言故事的——寓意。(板书:聪明、吸取教训) 2.生活中不总有灾难,蝉和狐狸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聪明的人,要善于从别人的错误、失败中吸取教训。 3.在你听过的故事中,或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一些人的错误或失败能给我们提供教训?(生说:拔苗助长、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 4.同学们说得真棒,那让咱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来读读课文吧,男生读狐狸,女生读蝉,老师为你们读旁白,好吗?(读课文) 5.学到这儿呀,老师有两句话与大家共勉: (出示幻灯片)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是教育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英国哲学家罗素 善于吸取教训会使一个人迅速成长起来。 (师引读,生跟读) 6.是啊,狐狸使出它的老办法来骗人,乌鸦上当了,而蝉却没有,答案已经很明显了,谁来说说看?(指名回答:乌鸦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蝉善于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所以没上狐狸的当。) 7.大家说得真好。老师这儿也有一个故事与大家共享,想不想听?(生齐答:想)但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完故事后,请大家动动笔,写一写。 (出示) 乌鸦听说了蝉和狐狸的故事后,很佩服蝉,特地登门拜访。围绕 “受骗”这个话题,它们会说些什么呢? 乌鸦说: 蝉 说: 乌鸦说: 蝉 说: (生练笔,师行间巡视,寻找写的较好的展示用。) 实物投影仪反馈学生练笔情况,并红笔批改,边改边评边肯定好的地方。 四.介绍书籍,课外延伸。 1.(出示:《伊索寓言集》实物投影展示)。上节课给大家介绍过这本书,咱们今天学的《蝉和狐狸》就选自这本书,这里面精彩的故事一个接一个,想不想好好读读这本书呀?(生齐答:想)那通过咱们今天的学习,你觉得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注意些什么呢?(点明读法。) ①每则寓言的最后都以一句话点明寓意,应好好体会它的寓意。 ②不动笔墨不读书,应随手写下自己的感想。 2.师总结: 同学们,《蝉和狐狸》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吸取教训,它出自《伊索寓言集》,而像《伊索寓言集》这样的一本一本的经典的书籍,仿佛广阔的森林,仿佛无垠的大海,里面藏着无穷无尽的宝贝,但愿我们从书籍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取更多的快乐。让我们——热爱读书吧! 板书:12. 伊 索 寓 言 蝉 和 狐 狸 察觉有诈 设下圈套 怀有戒心 故意赞叹 聪明 吸取教训篇训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2教学理念: 1、“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2、会读书,不动笔墨不读书。“我读书,我快乐”(爱读书)。 教学目标预设: 1、让学生初步了解《伊索寓言集》及作者。 2、了解《伊索寓言集》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通过导读,让学生学会读整本的书的基本方法,订立读书计划,培养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通读《伊索寓言集》,了解其内容,知道伊索寓言在种程度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2、设计读书计划表样表,读书卡样卡。(样表、读书卡附后) 学生准备: 1 搜集整理伊索寓言(课内外)(已读或未读的),准备汇报自己的读后感。 2、 讨论:我们应如何读书、设计读书计划表、读书卡、准备交流。 3、了解《伊索寓言集》及其作者的资料。 教师导引 民间俗语导入:日常生活中,人们口头流传着许多含着深刻道理的名句和寓言故事,如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龟兔赛跑、老鼠与青蛙、叼着肉的狗、狼与小羊、熊与狐狸……这当中不少是来源于《伊索寓言集》。 问题激趣:有了解《伊索寓言集》和其作者的吗? 师生互动 交流 简介《伊索寓言集》和作者:(尽量让学生有充分的展示机会) 生:……………… (掌声鼓励) 师生点评或补充: 生:我觉得……………… 师:……………… 生:…………………… ……………………(掌声) ………………………… ……………………………… (掌声) 师小结: (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相传伊索原来是奴隶,后来获得自由,他善于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于遭到杀害。《伊索寓言》是后人托伊索之名收集整理的希腊寓言故事。) 讨论: 1、你所读过的《伊索寓言》中的故事有哪些共同特点呢?举例说明。 提示:从故事的主人公方面、故事的结果方面、故事中的人物双方的情况……多方面去思考。 小组讨论交流班级汇报。师生小结。 2、你都是怎样去读所读的故事的?你建议同学们读书时要注意什么? 讨论预设: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导入读书要求--------- (1)读书做记号,不动笔墨不读书。 如是自己的书,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也可以在书上随手记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如是别人的书,就要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作记录,也可以自制读书卡,抄写点明故事寓意的语句。 (2)采用各种方式随时留下自己的读书思考痕迹。 这样一来不但丰富了自己的语文积累,而且给自己留下特别愉快的回忆。 3整本的书怎样读? 操作: 合作探究与独立操作(小组讨论制作方法、各人单独完成制作) 1、制作读书计划。(附计划书) 友情提醒:读书篇目:《伊索寓言集》 读书时间:约一个月 定期展示:计划完成情况和读书卡、读后感。 2、制作读书卡。 (附样卡) 交流点评:(生评为主,生生互动,教师导引提示) 展示平台:学校橱窗专栏、手抄报、墙报、习作评比等。 月底预约:一个月后召开“我读书,我快乐”心得交流会。 本节课收获归纳:指明学生归纳小结。 附寓言故事举例: 田鼠与家鼠 田鼠与家鼠是好朋友,家鼠应田鼠所约,去乡下赴宴。他一边吃着大麦与谷子,一边对 田鼠说:“朋友,你知道,你这是过着蚂蚁一般的生活,我那里有很多好东西,去与我一起 享受吧!”田鼠跟随家鼠来到城里,家鼠给田鼠看豆子和谷子,还有红枣、干酪、蜂蜜、果 子。田鼠看得目瞪口呆,大为惊讶,称赞不已,并悲叹自己的命运。他们正要开始吃,有人 打开了门,胆小的家鼠一听声响,害怕得赶紧钻进了鼠洞。当家鼠再想拿干酪时,有人又进 屋里拿什么东西。他一见到有人,立刻又钻回了洞里。这时,田鼠也顾不上饥饿,颤颤惊惊 地对家鼠说:“朋友,再见吧!你自己尽情地去吃,担惊受怕地享受这些好吃的东西吧。可 怜的我还是去啃那些大麦和谷子,平平安安地去过你看不起的普通生活。” 这故事说明,人们宁愿过简单平稳的生活,而不愿享受那充满恐怖的欢乐生活。 狗、公鸡和狐狸 狗与公鸡结交为朋友,他们一同赶路。到了晚上,公鸡一跃跳到树上,在树枝上栖息, 狗就在下面树洞里过夜。黎明到来时,公鸡像往常一样啼叫起来。有只狐狸听见鸡叫,想要 吃鸡肉,便跑来站在树下,恭敬地请鸡下来,并说:“多么美的嗓音啊!太悦耳动听了,我 真想拥抱你。快下来,让我们一起唱支小夜曲吧。”鸡回答说:“请你去叫醒树洞里的那个 看门守夜的,他一开门,我就可以下来。”狐狸立刻去叫门,狗突然跳了起来,把他咬住撕 碎了。 这故事说明,聪明的人临危不乱,巧妙而轻易地击败敌人。 狮子与报恩的老鼠 狮子睡着了,有只老鼠跳到了他身上。狮子猛然站起来,把他抓住,准备吃掉。老鼠请 求饶命,并说如果保住性命,必将报恩,狮子轻蔑地笑了笑,便把他放走了。不久,狮子真 的被老鼠救了性命。原来狮子被一个猎人抓获,并用绳索把他捆在一棵树上。老鼠听到了他 的哀嚎,走过去咬断绳索,放走了狮子,并说:“你当时嘲笑我,不相信能得到我的报答, 现在可清楚了,老鼠也能报恩。” 这故事说明,时运交替变更,强者也会有需要弱者的时候。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3一、设计理念 “教材只是个例子”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并学会用“抓住寓意与故事之间联系”的方法学习伊索寓言,并且迁移运用这种方法,为《蚂蚁和屎壳郎》编写寓意,实现“为迁移而教”的目的,让学生初步掌握学寓言的方法,从而打开学寓言的一扇大门。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初步掌握“抓住寓意与故事之间联系”的方法学好三则寓言的寓意。 2、通过故事与寓意之间的比较回读、仔细品味,体味寓言中蕴含的寓意,尝试为《蚂蚁和屎壳郎》这则伊索寓言编写寓意。 三、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梳理归纳 1、屏幕阅读《伊索寓言》相关背景资料,汇报交流:得到了哪些信息?及时总结。 2、引入课题。 3、自由朗读,整体感体课文,要求:读准、读通三则寓言故事。 4、汇报读书后的感受,随机归纳梳理。 预计学生会汇报(1)故事内容简说;(2)对角色的评价;(3)对寓意的个性理解。 过渡语:读了这测寓言,大家已经基本了解了故事内容,但这还不够,学寓言,不仅要读懂内容,还要理解寓意。 (二)找准寓意,初步理解 1、快速默读寓言故事,把寓言中表明寓意的相关语句划出来。 2、交流汇总投影出示三句寓意:都在文末,点睛之笔(精练、概括)。 3、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寓意、提提问题。(提醒:抓关键词) 过渡:这些语句都表达了几则寓言的寓意,请同学们把这几句话放回文中,用心默读思考:寓意是怎么从故事中得出来的?试着找找故事与寓意的联系。 (三)抓住联系,深入体悟 1、默读第一则《狐狸和葡萄》,自主找故事与寓意之间的联系。 2、指名读故事,齐读寓意,反馈交流。 3、教师随机小结点拨。 4、小结方法: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寓意是怎样与故事联系起来的? 5、齐读寓意,强化感知。 6、自主尝试,运用方法学《牧童与狼》、《蝉和狐狸》。 7、反馈交流,随机点拔,发现、梳理后两则寓言的故事和寓意的有机联系。 8、再次小结方法,读寓意。(寓意是紧密联系故事,从故事中精心提炼出来的,与故事密不可分、水乳交融) 9.教师出示从另一个角度提炼的《蝉和狐狸》的寓意:“一个居心不良的人,不管用多少花言巧语来掩饰自己的阴谋,总有一天会被人识破的。” 请学生运用方法评议。 过渡:《伊索寓言》就是通过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故事得出道理的,在语言的最后用依据精练的话点名寓意。这是伊索寓言的特点。 (四)迁移方法,尝试概括寓意 1、为从《蚂蚁与屎壳郎》写寓意。 2、交流、评比优化 3、教师出示下水文,师生评议。 (五)作业 运用抓联系的方法,拓展读《伊索寓言》 敢于挑战,尝试个性化理解寓言故事 (此课参加宁波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观摩比赛,获一等奖。) 附件: 蚂蚁与屎壳郎 夏天,别的动物都悠闲地生活,只有蚂蚁在田里跑来跑去,搜集小麦和大麦,给自己贮存冬季吃的食物。屎壳郎惊奇地问他为何这般勤劳。蚂蚁当时什么也没说。 冬天来了,大雨冲掉了牛粪,饥饿的屎壳郎,走到蚂蚁那里乞讨食物,蚂蚁对他说:“喂,伙计,如果当时在我劳动时,你不是批评我,而是也去做工,现在就不会忍饥挨饿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这个故事说明,凡事要事先做好打算,做到有备无患。 b 这个故事说明,目光短浅,只贪图眼前享受,没有长远打算的人,早晚要吃亏的。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4学习要点 1. 在反复研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主旨; 2.培养发现、研究探讨、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揣摩、理解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的能力; 4.提高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训练自己的逆向和多角度思维。 关于本文的主旨 文章最后一段有一句话是解读全文的一把钥匙。 “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这就是说,现代社会的人事,是非分别,善恶的果报,并不像寓言所讲的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情形要复杂得多,是非颠倒,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情形是常有的。生活在现代社会。要避免碰壁上当,头脑就不能那么简单幼稚。人事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才有清醒的认识,才有适当的对策。贯穿全文的一个深刻见解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在恶的一面,随着经验的积累,人也变得越来越狡猾了。作者对每个寓言故事的“纠正”通过联类引伸,来洞烛世相,讲的就是现代社会那些不良行为乃至丑恶现象,比起寓言故事来说,其手法要狡猾的多。 把握了精神实质,领会了文章真义,就容易读懂了,就可以看出哪些话是话里有话,哪些话是反语。 文章开头的三段内容如何理解 文章的前三段文字初看与主旨无关,实质是文章的灵魂所在。它通过正反不同的类比把人的丑陋思想充分开拓出来了。 第一段谈的是应当如何客观对待现实和历史的问题。虽然作者举的是人事的例子,但他实际上指出了人们过于自尊,不肯承认他人的劣根性。作者在这里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因而,更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第二段,作者写的是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对待历史的态度。历史是有着丰富的内涵的,很值得我们去吸取和借鉴。但是由于人类的唯我独尊,不肯承认他人的长处,因此常常小看历史,并歪曲历史的本来面目,忽视历史的价值。 第三段,总体上写的是作者由《伊索寓言》引起的感想。值得注意是作者在此段中隐含了丰富的思想感情:一是作者对这部书还是十分肯定的(“大可看得”)。二是,这部书也未免太纯朴了,不足以反映我们今天的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现代文明”其实是一个反语,指的是现代人的奸猾与做作。“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暗示的是我们的见解与经历比起古人来更丰富得多。“发迹后访穷朋友、衣锦还故乡的感觉”说的是人类的盲目自尊与自爱。而正是因为这样的思想感情,导致了人类的许多丑陋现象。 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与价值 这篇文章的主旨可以定为,作者借评价《伊索寓言》,对各种伪善的社会现代进行揭露和批判。例如蝙蝠的故事写的是对那些伪善者的揭露。蚂蚁和促织的故事可能至少有四层意思:一层写促织不知为自己作长远打算;二层写的是蚂蚁落井下石。三层用逆向联系法,写的是对那些“坐看着诗人穷饿、不肯借钱的人”的诅咒。第四层意思,写的是对某些学无所长,只知拾人牙秽的腐儒的讽刺。类似道理我们很容易从中体会出来。 对于《写在人生边上》的价值所在,袁良骏先生作过这样的评价: (《写在人生边上》)十篇散文……每篇有每篇的精采之处,难怪人们至今对它们好评如潮。首先,作者写的虽然是散文,用的却是小说家之笔,是小说和散文的结合。《边上》不仅是小说与散文的结合,也是知识与想象的结合。钱氏知识渊博,其散文在中、西典故的运用方面都有过人之处,尤其西典运用之娴熟、恰切更为出色。中典的运用频率虽低于西典,但熟练、准确程度却同样可以媲美。《边上》的第三个特点是有不少独特的人生感悟,这些感悟也许显得怪诞甚至荒谬,但细细品味便觉出它们的妙处了。 钱氏的深刻、哲理中,蕴涵着大量尖锐、辛辣的讽刺。这种讽刺,往往给人以尖刻、阴冷之感,这就构成了钱氏散文的又一特点。作者对社会、人生的观察,对人情的剖析,可以让人不寒而栗。钱钟书不象有些作家那样对人间充满激情,笔下春温和煦,他对人生的关爱和理想通过冷峻、尖刻的讽刺折射出来。 以上特点,都是通过钱氏独特的语言风格表现出来的。冷峻、尖刻、富于思辨和哲理,使钱氏散文特别耐人寻味。 把握了这些意思,理解钱氏文章的精神内核就容易了。 如何看待文章结尾的一句话 理解最后的一段话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但这段话却是文章的精华所在。下面是我们的解读: 这几个例子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古代儿童读物真是不宜作现代儿童的读物吗?显然不是。而是这部书可能太纯正了,不能反映出现代社会的奸诈。)卢梭在《爱弥儿》卷二里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举狐狸骗乌鸦嘴里的肉一则为例,说小孩子看了,不会跟被骗的乌鸦同情,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卢梭的话本身就有一定的思辨性的反叛精神,但也并不无道理;对卢梭的话也持不同的看法,为自己的论证张扬,足见钱氏的创见)要是真这样,不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吗?(意思是我不赞成认为小孩子坏。)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把话语引向自己的论证范筹之内,对成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象在禽兽中间一样的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两相比较各有优长,再一次对社会上的伪善行为批叛。)。缘故是,卢梭是原始主义者,主张复古,而我呢,是相信进步的人(反语——我相信人类的进步,但人类在进步当中的伪善行为却不能不食令人警醒)——虽然并不象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到:“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巧妙的自谦与自夸——诸位都没有看透!这就是我的功劳。) 作者的行文思路与行文技巧 从文学评论或读后感的角度讲,此文可以是先讲大道理,然后再结合原文进行论述。这也符合一般论述性文体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采用了先说道理再行论述的这一形式,而在语言使用上却用了类比的方法与比喻的技巧,读来既有一种哲学的深思,又有文学的华彩: 我认为,……钱先生的类比思维和逆向思维都相当发达,而且学贯中西、博闻强记,对学问对人生都有洞察幽微的独到见解,加上向来都非常重视比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因此他的作品甚至学术著作总是妙喻连珠、美不甚收,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与可读性,形成了自己幽默机智、卓而不群的独特风格。假如将比喻艺术从他的作品中抽去,钱钟书将不成为钱钟书。 如文中普通人年长与年幼的对比。年长女人与年幼女人的类比。古代与现代的类比。在类比当中,我们看清了人类思想的劣根性。而在下文中,在总体上运用类比的情况下,借助逆向思维引出了相反的结论。这些结论无不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此外,据称运用大量运用比喻的方法写作论文,现代中国最杰出者为钱钟书一人。这是我们在阅读此文时所要注意的。 反馈练习 一、选择题 1.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人比蝙蝠聪明对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 。 ②据柏拉图《菲得洛斯》对话篇说,促织 ,变成诗人。 ③从禽兽变到人,你看中间需要多少进化 ! ④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 ,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 a.使用 进化 历程 说辞 b.施用 蜕化 过程 说辞 c.使用 蜕化 过程 补偿 d.施用 进化 历程 补偿 2.对下面一段话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到处碰壁上当。 a.人世间是非不分,行善常得恶报。恶人常享善果,一切既不清楚也不公平。 b.有些人总是处处碰壁,就是因为读了寓言,把人事看得太简单了。 c.人心险恶,社会复杂,心地善良的人步入社会以后必然会处处碰壁。 d.生活在现代社会,要避免碰壁上当,头脑就不能那么简单幼稚。人事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才有清醒的认识,才有适当的对策。- 3.对句子“时代愈古,愈在前,它的历史愈短,时代愈在后,它积的阅历愈深,年龄愈多”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史记载的内容都比较少,现代史记载的内容都比较多。 b.古代的历史一般都比较短,现代的历史一般比较长。 c.时代如人,越古的人,寿命越短,越是现代人,寿命越长。 d.时代如人。古代的人,如同小孩子,阅历浅;现代的人,如同长者,阅历深。 4.下列各句横线前后都是因果关系,而横线上应填入的关联词语不同于其他项的是( ) a.老婆子贪心不足,希望她一天下两个蛋,加倍喂她。从此鸡越吃越肥,不下蛋了—— 戒之在贪。 b.我们看了《伊索寓言》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这是 穷朋友要我们的帮助,小孩子该我们教导。 c.狼信以为真,专心寻刺,被驴踢伤逃去, 叹气说:…… d.寓言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到处碰壁上当, 我认为寓言要不得。 5.下列加横线的成语,易产生误解,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钱钟书这篇文章观点新颖、说理深刻、材料丰富、文章精当,堪称不刊之论。 b.到了平民中间,他又成了屈尊下顾的文化分子。 c.这篇通讯虽然写得不错,但报道不及时,已是明日黄花了。 d.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二、填空题 1.《读〈伊索寓言〉》选自 集 ,作者 ,曾用笔名 ,是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创作了大量的学术著作,响誉海内外。1947年,他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 ,被译成多种文字,并被搬上了银幕。 2.自己得到便宜,却向别人诉苦经,“以免旁人来分甜头”。用一句俗语说明 。 三、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一) 这几个例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卢梭⑾在《爱弥儿》卷二里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举狐狸骗乌鸦嘴里的肉一则为例,说小孩子看了,不会跟被骗的乌鸦同情,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要是真这样,不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吗?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12),也象在禽兽中间一样的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缘故是,卢梭是原始主义者,主张复古,而我呢,是相信进步的人——虽然并不象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道:“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1.“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孩子读寓言需要一个好的环境,成年人只顾自己,使社会变得肮脏喧闹,孩子们就无法读书。 b.作者借题发挥,呼吁净化社会环境,成年人要为后代创造纯洁朴实的社会空间。 c.寓言故事都是成人编给儿童看的,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看你编的寓言故事是不是有好的教育意义。 d.作者借题发挥,从读书转向环境保护,认为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洁净安定的环境,是成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2.卢梭反对小孩子读寓言是因为 ; 作者认为寓言要不得是因为 。 3.如何理解文中“我是相信进步的人”这句话? 答: 。 4.文段中的“苍蝇”比喻什么人? 答: 。 (二) 大度读人 一个人就是一本书。 读人,比读其他文字写就的书更难。我认认真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 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着伞悄悄地先走了。 当你读他时,千万别埋怨他。因为他自己不愿意被雨淋着(况且是人家的雨伞),也不愿意分担别人的困难,你能说什么呢?还是自己常备一把伞吧。 有的人,在你有权有势的时候,围着你团团转,而你离职了,或无权无势了,他却躲得远远的。 当你读他时,千万要理解他。因为他过去是为了某种需要而赞美你,现在你没有那种功力了,也就没有必要再为你吟唱什么赞美诗了。在此,你就需要静下心来,先想一下自己过去是否太轻信别人呢? 有的人,在面对你倾诉深情的时候,语言的表达像一条流淌的清亮甜美的大河,而在河床底下,却潜藏着一股污浊的暗流。 当你读他时,千万别憎恨他。因为凡是以虚伪为假面来欺骗别人的人,人前人后活得也挺艰难,弄不好还会被同类的虚伪所惩罚,你应该体谅他的这种人生方式,等待他的人性回归和自省吧。 有的人,在你辛勤播种的时候,他袖手旁观,不肯洒下一滴汗水,而当你收获的时候,他却毫无愧色地以各种理由来分享你的果实。 当你读他时,千万别有反感。因为有人肯于分享你丰收的甜蜜,不管他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理,都应该持欢迎的态度。你做出一点牺牲,却成全了一个人的业绩欲,慢慢地,会让他学会一些自尊和自爱。 有的人,注意外表的修饰,且穿着显示出一种华贵,而内心深处却充满了空虚,充满了无知和愚昧,那种无文化的形态,常常不自觉地流露在他的言语行动中。 当你读他时,千万别鄙视他。因为他不懂得服装是裁缝师制作的,仅仅是货币的标志,而人的知识、品德和气质,却是一个人的真正的人生价值。对于庸俗的人,你应及时对照一下自己的行为。 …… 读别人,其实也是在读自己,读真、读善、读美的同时,也读道貌岸然背后的伪善,也读美丽背后的丑恶,也读微笑背后的狡诈…… 读人,量重要的是读懂怎样的人。 读人,是为了要做一个真正的人。 因此,读人时,要学会宽容,要学会大度,因此才能读到一些有益于自己的东西,才能读出高尚,才能读出欢乐,才能读出幸福。 尽管我还没有读完这本“人之书”,但我会一直努力从各个方面去阅读。 1.“读人”的“读”在文中的语境词义是什么? 2.正文中有5组“有的人……你读他时……”请把这5组共10段文字的另外4组内容概括出4个要点来。 (1) (2) 要理解势利的人 (3) (4) (5) 3.作者在文中说“读别人,其实也是在读自己”,请你说出其中的道理来。 4.下面不属于“大度读人”内涵的两项是( ) a.一个人就是一本书。读人,比读文字写就的书更难。 b.读人,就是要善于体谅别人的困难,不依赖别人。 c.读人,也不要埋怨别人太势利,要反思自己而不轻信于人。 d.读人,不要反感别人来分享你的胜利果实,这是让他学会自尊自爱。 e.读人,要努力从各个方面去阅读他、读出其本质来。 参考答案 一、 1.d 2.d 3.d 4.b 5.d 二、1.散文 《写在人生边上》 钱钟书 中书君 《围城》 2.得便宜卖乖 三、(一) 1.b 2.怕寓言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 怕寓言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处理世事会处处碰壁。 3.“我”相信社进步,真善美定将战胜假丑恶。 4.苍蝇比喻那些妄自尊大,不自量力的人。 (二) 1.观察研究的意思 2.(1)不要埋怨自私的人;(3)别憎恨虚伪的人;(4)别反感分享你丰收果实的人;(5)别鄙视内心空虚,无知愚昧的人。 3.“读别人优点,是为了学习真善美;读别人的缺点,是为了引以为戒,自警自醒。对此宽容大度,才能有益于己。” 4.a、e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5知识目标:了解寓言的一般特点。 能力目标: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寓言的喜爱,从故事中学会做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其中一两则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 (一)《狐狸和葡萄》。 1.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抓住文中关键词语来体味葡萄的诱人。 2.一只狐狸看到了,谗得直流口水,他是怎样做的?能通过想象说具体吗? 3.尽管狐狸想尽了各种办法,但还是白费劲。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4.狐狸是怎样说的呢?为什么这样说? (“这些葡萄是酸的,不好吃。”虚荣心强、爱面子、生怕别人笑话;自己无能为力,却又不敢承认,表里不一。)——即狐狸的形象 5.读一读课文结束的话。想想这句话在故事中起什么作用?(揭示了道理,画龙点睛) 6.理解寓意。 (1)齐读第三自然段。(联系狐狸想吃葡萄的谗样儿,狐狸的言行,刚才分析的狐狸的形象。)体会寓意。 (2)现实生活中你还想到了哪些类似的话语? (3)对于这些不良话语和心理,我们应该怎样对待? (二)《牧童和狼》。 1.集体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主人公是牧童,任务是在村边放羊。闲得无聊,大喊“狼来了”,拿村民们的“惊慌失措”取乐。) 2.到底有没有狼? (理解反问句:哪里有什么狼!注意它的标点,说说为什么不用“?”而用“!”。) 明明没有狼,孩子为什么说“狼来了”? (理解“惊慌失措”,给“措”选择合适的字意) 3.你觉得牧童“好几次”大叫“狼来了”,是什么行为? (欺骗、撒谎、不诚实、不老实。) 4.引读第二自然段,村民们好几次上当受骗后,会怎么想?怎样说? (村民们知道牧童在撒谎,不愿意再上当。) 5.以后村民们再听到“慌忙大叫”后,会怎样想?怎样做呢?牧童的结果会是什么? 6.小组之间讨论:牧童是一个怎样的人? 7.集体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8.牧童说谎的结果是什么? 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和事吗? 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对那些说谎的人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 (三)《蝉和狐狸》。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圈套”本来指什么?在本则寓言中指什么? (使人上当受骗的、坏的、害人的计谋、计策,阴谋诡计。把蝉从树上骗下来,吃掉他。) 2.怎样骗的? (细读第二自然段。并画出突出表现狐狸会骗的词语。) 朗读狐狸的话。 3.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蝉?从哪里看出来的?他是怎样想?怎样做的? (细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用不同的线画出最能说明上述问题的内容。拓展思维:想象蝉的思考过程。) 4.对待狐狸这样的*诈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5.理解寓意。 (1)这则寓言中蝉聪明在哪里?(读“蝉和狐狸”的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之间交流:你想对寓言中的蝉说些什么?对那些中了“圈套”的“蝉”说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三、对比“狐狸和蝉”与“狐狸和乌鸦”的主人公形象。 主要把握“乌鸦”爱听奉承话,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抵不住*,失去戒心。而“蝉”善于思考,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存有戒心,识破了狐狸花言巧语的险恶用心。 四、总结。 读了三则寓言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启发学生从文章结构和寓言寓意等方面谈收获。) 五、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选读《伊索寓言集》。 板书设计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狐狸:虚荣,表里不一 《牧童和狼》牧童:不诚实,经常说谎,自食其果 《狐狸和蝉》蝉:善于观察、思考,保持警觉,存有戒心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6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课文主旨。 (2)理解几则寓言的本意和作者的独到见解。 2、能力目标 (1)探讨作者对《伊索寓言》中某些寓言的独到的见解。 (2)探讨文中一些语段的深层含义。 (3)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并能质疑解难。 3、情感目标 学习作者读名著的方法,即依据现代人的生活经验,联系现实生活重新读解原著,并获得新的认识。 二、重点难点 1、 探讨中心意思。 2、 理解难句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或教训。寓言中的故事都是讽喻和比况,具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它所写的人或人格化了的物,大都是反面的或性格有缺陷的;不注重形象的具体描绘,篇幅短小。像《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都讽喻了那些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人,提醒我们不要犯教条主义的错误,防止思想僵化。古希腊的伊索和俄国的克雷洛夫都是世界驰名的寓言作家。今天学的《读〈伊索寓言〉》,是钱钟书先生读了《伊索寓言》后写的一篇读后感。我们来看看钱先生以怎样的独特视角来读解这些寓言,并赋予这些寓言以新的意义的。 (二)作者 作者钱钟书,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自幼受到传统经史的教育,1929年考人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又广泛接受世界各国文化学术教育。1935年考取英国退回庚子赔款留学名额,先后在英国牛津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38年归国,先后担任西南联大、清华大学等大学的教授。1953年起任文学研究所研究员,1982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钱钟书学贯中西,既对中国的史、文、哲典籍有深入研究,又不间断地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进行阅读和研究。他的学术著作 《谈艺录》、《管锥编》等都出入经史,贯通中西,融会古今。他还著有短篇小说 《人·兽·鬼》和长篇小说 《围城》。后者已被译成多种外文。 本文选自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这是作者的第一个集子,1941年12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内容除《读〈伊索寓言〉》,另收有 《论快乐》等,共十篇。这个集子1982年被福建人民出版社纳入《上海抗战时期文学丛书》。作家柯灵曾有如下评论:"散文也罢,小说也罢,共同的特点是玉想琼思,宏观博识,妙喻联珠,警句泉涌,谐谑天生,涉笔成趣。这是一棵人生道旁历尽春秋,枝叶繁茂的智慧树,钟灵蹄秀,满树的玄想之花,心灵之果!任人随喜观赏,止息乘阴。" (三)关干伊索 伊索,古希腊寓言作家。传说是奴隶,后获得自由。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发表,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其中《农夫和蛇》、 《狼和小羊》、《狐狸吃葡萄》等故事寓意深刻,常被引用。有各种文字译本,对欧洲文学中的寓言创作影响很大。 (四)整体感知 1、阅读全文,思考本文的整体结构。 [明确]本文是一篇读后感。结构为“导入 ——读后之感——总结”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1、2段,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 第二部分为第3到12段。借《伊索寓言》里九个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纠正浅薄的见解,表达作者独到之见,是全文的主体。 第三部分为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 2、积累词语。 厌恨:厌恶痛恨。 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阅历: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信而好古:语出《论语》,意思是相信并喜好古代的典章文化。 思慕:思念,仰慕。 衰朽:衰落、衰老。 历程:经历的过程。 发迹:指人变得有钱有势。 衣锦还故乡:古时指做官以后,穿起锦绣的衣服,回到故乡向亲友夸耀。成语为"衣锦还乡",也说 "衣锦荣归"。 高超出世:好极了,好得超过世人的水平。 卖弄风雅:向别人显示、炫耀自己的 (其实并不高明的)文学素养。 上流社会:旧时指社会地位高的人们。 屈尊下顾:降低了身份来观察民情。屈尊,降低身份俯就。 狂吠:狗狂叫。 星象:指天空中星体的明暗、位置等现象。古代迷信的人往往借观察星象来推测人事的吉凶。 失足:行走时不小心跌倒。 下野:执政的人被迫下台。 坐井观天:比喻眼光狭小,看到的有限。 恼羞成怒:由于羞愧和恼恨而发怒。 娇小:娇嫩,小巧。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相安无事:相处没有矛盾、冲突和争执。 (五)知识要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阅读第1、第2自然段,质疑解难。 (1)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 [要点]①为了纠正《伊索寓言》浅薄的见解,首先要树立一个观点,把人类历史比作人的一生,古代是人类的童年时期,现代是成人时期。这就使 人明白了《伊索寓言》那样浅薄、幼稚的原因。又由于成人总是喜欢小孩子,这就便人明白了人们喜欢《伊索寓言》的原因,即:我们反比古人复杂了, 思慕古代也许只是喜欢其幼稚,也许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成熟。作者洞烛世相,就从第一部分开始。 ②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经验,以此入题,容易理解我们思慕古代,有如大人喜欢小孩子一样。说两类人,目的是说大人与小孩子的关系,第二种人只是一个比较,有比较,就清楚大人对小孩子的喜欢含有卖老(居高临下,摆老资格)的成分。作者对下面九个寓言故事的纠正,在第一部分中立下了基调。 (2)[思考]为什么说"时代愈古,愈在前,它的历史愈短;时代愈在后,它积的阅历愈深,年龄愈多"? [明确]时代愈古,留给人们的东西愈少,它漫长的历史就犹如江河一样,长年累月,川流不息,不断地重复着,更能引起人们的探究心理,引起人们对它的追慕,很想和它们亲近,显示比它们后得多的人的进步;时代愈在后,留给人们的东西愈丰富,社会历史纷繁的变化,让人们眼花缀乱,某些东西,倒反使后人觉得自愧不如,但愈是觉得不如,愈是不承认自已比不上,愈要与他们光个高低。 (3)对"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这句话如何理解7 [明确]这句话是反语,用于讽刺。现代与古代相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当然大大进步了,但现代社会的阴暗面也远比古代丑恶复杂。在这方面,所谓"进步"只是越来越狡猾,把狡猾也看做进步,以至"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显然是自以为是,缺乏自知之明,作者的批判精神已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2、阅读第3自然段,质疑问难。 (1)"它至少给予我们三重安慰"应如何理解? [明确]:三重安慰"都是讽刺。(1)“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实质上就是对于狡猾的智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2)"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实质上是远比古代的人狡猾。(3)我们"进化"了,把人类的早期看做"穷朋友"、"小孩子",这"进化",实质上是越来越狡猾。 (2)"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是不是反语? [明确]不是反语。是将要对以下九个故事,进行独到、深刻的分析,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新的见解。作用是引起下文。 3、研讨九则寓言。 (1)[讨论]下面是九则寓言的出处及伊索原文的议论,请与课文内容相比较,看看作者是从哪些视角对寓言进行重新解读的。 ①《骗蠕和黄鼠狼》——"我们遇事不要一成不变,随机应变往往可以躲过大灾难。" ②《蚂蚁和蝉》——"凡事都要预先准备,才能防患于末然。" ③《衔肉的狗》——"这故事适用于贪心的人。" ④《天文学家》——"他们连人们认为是普通的事情都办不到,却拼命夸夸其谈。" ⑤《穴鸟和鸟类》——"借债的人拿着别人的钱,似乎很体面。可是一且还了债,就原形毕露。" ⑥《青蛙和枯牛》——(《克雷洛夫寓言沪原文无该议论,但寓意在嘲笑青蛙的气壮如牛,以短比长。 ⑦《寡妇和母鸡》——"不少人由于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结果连现有的也丢掉了。" ⑧《狐狸和葡萄》——"有些人能力小,办不成事,就推托时机末成熟。" ⑨《驴和狼》——"有些人去做不该做的事情,自然要倒霉。" [明确]寓言①原文意在褒扬骗蠕,钱钟书反向类比,引申讥讽一种四面逞能、炫耀他人,实际在掩饰无能的文化人的卑俗心态。寓言②原文在否定蝉,钱钟书却取"边"蚂蚁,旁逸偏锋,概括古今"吃文人"的文人。从寓言③的照镜,伊索看到贪心,钱钟书却看到人类的是否有自知。从寓言④,钱钟书另具只眼,看到倒台下野者攀高的可耻心态,着眼下力深狠一层。从寓言⑤,钱钟书联想到"我不好过大家都别想好过"的传统文化心态,见识又高出一筹。寓言⑥原意在否定 "以短比长,钱钟书旁伸出对"以短为美"的挖苦。寓言⑦取"边"在寡妇,钱钟书取"边"在富裕的母鸡。从寓言⑧文章生发出褒贬两意。寓言⑨把医生、屠夫分开看,钱钟书把二者合并看,向善的规劝,被钱钟书点化成人性的解剖、人格的鞭挞。借九个故事连类引申,实际上还是揭露人性中的鬼性和兽性。这种"连类引申",正是钱钟书读书独具慧眼,取义不妨多边的智慧运用。 (2)[思考] ①对"骗蝎的故事"作者的议论是:"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表示高超出世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讽刺某些见风使舵,总想保持自己身份的投机分子。在上流社会里他装成又穷又硬的平民;可到了平民中间,他又摇身一变,成了屈尊下顾的文化分子,显出自己的高雅以及"平易近人"的风格来。 ②"蚂蚁和促织的故事"批评的是那些只知一味行乐的懒汉,而作者对这个故事却反过来理解,批驳的矛头直指"蚂蚁"。作者说:"照此推论,坐看着诗人穷饿,不肯借钱的人,前身无疑是蚂蚁了。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时,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即大作家与亲朋好友、批评家和学者的关系。请仔细分辨,这里的"蚂蚁"指什么7这里的"促织"指什么? [明确]这里的"蚂蚁"指写回忆怀念的亲朋好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这里的"促织"指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 ③"狗和自已影子的故事"本意是戒贪得无厌,作者用它来比喻入照镜子。他说:"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镜子;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有用,"这句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此句的含义是指坐得端、行得正的人,用不着旁人来指责;搞歪门邪道的人,就算是指责也无济于事。 ④作者对"天文家的故事"的体会是什么? [明确]那些被迫下台的人最终还是想要上去为所欲为。 ⑤讲到"乌鸦的故事",作者最后说:"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这句话讽刺的是什么人? [明确]讽刺那些明明知道自己不如别人,却偏偏要找出理由为自己辩解的人。 ⑥对"牛跟蛙的故事",作者的体会是:"这田蛙真是笨坯!她不该跟牛比伟大的,她应该跟牛比娇小的。"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明确]讽刺那些本不如人,却偏偏没有自知之明的人。 ⑦在"老婆子和田鸡的故事"中作者为什么说“伊索错了!他该说 ‘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 [明确]因为肥得像田鸡、富得流油的人往往是更为吝啬的人。 ⑧"狐狸和葡萄的故事"讲的是一只"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的狐狸。作者评述:"假如他是一只不易满足的狐狸,这句话他对自己说,因为现实终‘不够理想’。假如他是一只很感满意的狐狸,这句话他对旁人说,因为诉苦经可以免得旁人来分甜头。"两个假如"分别指哪两种人? [明确]前一种"假如"指的是想做某事却又不想付出代价的人;后一种"假如"指的是生怕自己既得利益丧失的人。 ⑨在 "驴子跟狼的故事"中,作者为什么说“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刀”? [明确]缺乏职业道德,以职业为牟利手段的"医生"与"屠夫"无异。 4、研讨最后一段。 [思考] ①为什么小孩子读了狐狸骗乌鸦的故事,要是不同情被骗的乌鸦,反而羡慕善骗的狐狸,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 ②"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一个什么世界、一个什么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什么社会该读,什么社会不该读呢? ③寓言"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这些话是什么意思? ④作者说"我是相信进步的人",从全文看,这句话有哪些含义? ⑤为什么在"相信进步"后边又连带一句"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道:'车子的前迸,都是我的力量'"? [明确] ①因为小孩子的心如果本来是善良的,他就会同情被骗的乌鸦,厌恨善骗的狐狸。所以如果对于被骗者被损害者反而不同情,对于骗人者害人者反而很羡慕,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 ②如果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那就不妨读读,读了有助于认识社会。 而现代社会人心险恶,有些人狡猾得很,就不该读寓言,读了头脑简单,幼稚可笑,对付不了种种恶行,只能处处碰壁上当。实际上作者是说,对儿童的教育不能只讲真善美,简单化理想化而脱离社会实际,这样有害无益。同时呼吁净化社会环境,为后代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 ③《伊索寓言》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在禽兽中间,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公平清楚,一切都很简单,而现代社会的人事,远非那么简单,许多是非不是一下子就分得清楚的,善恶的因果报应,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不是一下子就兑现的,社会复杂得很,不少人奸诈得很,而头脑简单,就会碰壁上当。 ④卢梭主张复古,回到原始状态,那是倒退,也是不可能的。作者相信进步,就是相信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相信进步,也就是相信真善美终将战胜假恶丑,尽管伴随文明的进步,有些人心地越来越坏,但是假的恶的丑的终究是站不住的。而要战胜假恶丑,就要认识假恶丑,世界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 ⑤顺手讽刺那种以救世主自居的狂人,这种人像那只苍蝇一样可笑,实际上对历史的前进丝毫没有推动作用,却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 六、小结 本文以九则故事为主体,一一纠正浅薄的见解。作者通过联类引伸,来洞烛世相,表明随着人类文明的迸步,随着经验的积累,在恶的一面,人也变得越来越狡猾了,只有认识现代人的种种伎俩,才不至于碰壁上当。作者的见解独到、深刻,表达又含蓄、风趣。 [1] [1]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7你知道“龟兔赛跑”“狼来了”“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这些有趣的故事吗?这些故事就出自《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两千多年来以其特有的人生智慧和艺术魅力受到各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 作为古人智慧的结晶,《伊索寓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书中不少内容是影射当时社会现实的,如《狼和小羊》《猫和鸡》就以绝妙的讽刺笔法,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残暴和蛮横。《赫剌克勒斯和财神》则把为富不仁的富人与坏人归于一类,表现了穷人对为富不仁者的不满。书中更多的篇章表现的是劳动人民生活的经验与智慧,如《农夫和蛇》的故事就告诫人们,对恶人千万不能心慈手软。《狐狸和山羊》写的是掉在井里的狐狸哄骗山羊下井,然后踩着山羊背跳出井底,却扔下山羊不管的故事,警示人们做好事也要看对象,以免上当受骗。《乌龟与老鹰》通过乌龟非要学飞翔不可,结果摔死的悲剧,说明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性,不可违背规律。《伊索寓言》还有不少故事是借动物形象嘲讽人类缺点的,像《蚯蚓与狐狸》《鼹鼠》嘲笑吹牛皮说大话,《蚂蚁与蝉》讽刺好逸恶劳,《骆驼与宙斯》批评贪得无厌,都对人们有教育意义。这些故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是《伊索寓言》的魅力所在。 《伊索寓言》大部分是动物寓言,少部分以神或人为主人公。往往简洁客观地叙述一个故事,最后以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道理。它们篇幅短小而寓意深刻,语言不多却值得回味,艺术上成就很高。特别是动物寓言部分,广泛采用拟人化手法,表现了动物各自的习性,诸如豺狼的凶残、狐狸的狡猾、狮子的威猛、山羊的怯懦,都刻画得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阅读建议】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索书中的思想精髓,体会蕴含的人生智慧,揣摩幽默诙谐的语言。不妨在阅读后练习复述故事。 【精彩片段】 蚂蚁和蝉 冬天,蚂蚁翻晒受潮的粮食,一只饥饿的蝉向他乞讨。蚂蚁对蝉说:“你为什么不在夏天储存点粮食呢?”蝉回答说:“那时我在唱悦耳的歌曲,没有工夫。”蚂蚁笑着说:“如果你夏天唱歌,冬天就去跳舞吧!” 两只口袋 普罗米修斯造人,给每个人挂上两只口袋,一只装别人的恶行,另一只装自己的。他把那只装有别人恶行的口袋挂在前面,把另一只挂在后面。因此人们总看见别人的恶行,自己的却瞧不见。 驴和狼 驴在牧场上吃草,看见狼向他冲来,便装出瘸腿的样子。狼来到跟前,问是怎么瘸的。驴说:“过篱笆的时候,扎了腿。”劝狼先把刺拔出来,然后吃他,免得吃的时候卡住喉咙。狼信以为真,便举起驴腿,聚精会神地察看。驴用脚对准狼的嘴一踹,把狼的牙齿踹掉了。狼吃了苦头,说道:“我真是活该!父亲教我当屠户,我为什么偏要行医呢?” 乌龟和老鹰 乌龟请求老鹰教他飞翔,老鹰劝告他,说他的本性根本不适合飞翔。乌龟再三恳求,老鹰便把他抓住,带到空中,然后扔下。乌龟掉到石头上,摔得粉碎。 马和驴 某人有一匹马和一头驴。在旅途中,驴对马说:“你如果肯救我一命,请分担一点我的负担。”马不听。驴精疲力竭,倒下死了。主人把所有的货物,连同那张驴皮,都放在马背上。马哭着说:“真倒霉!我怎么这样不幸?我不肯分担一点点负担,却驮上了这全部的货物,还加上这张皮!” 狐狸和狗 狐狸钻进羊群,抱起一只正在吃奶的羊羔,假意抚爱他。狗见了,问道:“你这是干什么呀?”狐狸说:“我照料他,逗他玩。”狗说:“你不立刻放下这羊羔,我就叫你尝尝狗的抚爱。” 衔肉的狗 狗衔着一块肉过河,望见自己在水里的影子,以为是另外一只狗衔着一块更大的肉。他于是放下自己这块肉,冲过去抢那块。结果,两块肉都没有了:那一块没捞到,因为本来就没有,这一块也被河水冲走了。 【探究思考】 一你最喜欢书中哪几则寓言?为什么? 二下面是钱钟书所作的几则伊索寓言新解,你觉得是否有道理,你还有更好的解释吗? ●狗和他自己影子的故事:狗衔肉过桥,看见水里的影子,以为是另一只狗也衔着肉;因而放弃了嘴里的肉,跟影子打架,要抢影子衔的肉,结果把嘴里的肉都丢了。这篇寓言的本意是戒贪得,但是我们现在可以应用到旁的方面。据说每个人需要一面镜子,可以常常自照,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东西。不过,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镜子,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有用——譬如这只衔肉的狗,照镜以后,反害他大叫大闹,空把自己的影子,当作攻击狂吠的对象。可见有些东西最好不要对镜自照。 ●牛跟蛙的故事:母蛙鼓足了气,问小蛙道:“牛有我这样大吗?”小蛙答说:“请你不要涨了,当心肚子爆裂!”这母蛙真是笨坯!她不该跟牛比伟大的,她应该跟牛比娇小。所以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因此世界上没有自认为一无可爱的女人,没有自认为百不如人的男子。这样,彼此各得其所,当然会相安无事。 ●驴子跟狼的故事:驴子见狼,假装腿上受伤,对狼说:“脚上有刺,请你拔去了,免得你吃我时舌头被刺。”狼信以为真,专心寻刺,被驴子踢伤逃去,因此叹气说:“天派我做送命的屠夫的,何苦做治病的医生呢!”这当然幼稚得可笑,他不知道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8课前游戏: 1.写“聪”字: 请你围绕该字的各部件说一句成语且与“聪明”有关。 2.读绕口令:(ppt) 板凳与扁担 板凳宽,扁担长。 扁担没有板凳宽, 板凳没有扁担长。 扁担绑在那板凳上, 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 扁担偏要扁担绑在板凳上。 喇嘛与哑巴 打南边来了个哑巴,腰里别了个喇叭; 打北边来了个喇嘛,手里提了个獭犸。 提着獭犸的喇嘛要拿獭犸换别着喇叭的哑巴的喇叭; 别着喇叭的哑巴不愿拿喇叭换提着獭犸的喇嘛的獭犸。 不知是别着喇叭的哑巴打了提着獭犸的喇嘛一喇叭; 还是提着獭犸的喇嘛打了别着喇叭的哑巴一獭犸。 喇嘛回家炖獭犸; 哑巴嘀嘀哒哒吹喇叭。 一.引入课文 1.怎样使自己聪明呢?——“书犹药也,可以治愚。” 2.《伊索寓言》简介 二.学习课文 (一)示范指导——学习《狐狸和葡萄》 1.出示任务:今天我们要从写法上和读法上研究研究寓言的特点。 2.方法提示:通读——研读——联想 3.通读:了解文章结构——明显的两段结构,前两自然段讲述一个故事,最后一自然段点明寓意。 质疑:①文章标题用“狐狸和葡萄”妥不妥? ②“够”在本文中的用法(字典里解释:①数量上可以满足需要;②达到某一点或某一程度;③用手等伸向不易达到的地方去接触或拿来。) 4.研读:(ppt)画出重点语句——“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 5.反思: ①换种说法——原谅自己是堕落的开始;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应该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寻找躲避的借口。(ppt) ②寓言新编(ppt) ——我编故事,你说道理: 学校要举行书法比赛,好多同学都在努力练习,唯独张兵不认真。比赛结果一出来,张兵自然是名落孙山。看见获奖同学上台领奖,张兵说:“在学校拿个奖有啥稀罕的!” “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 6.小结:通过以上读书活动,我发现寓言的结构特点——小故事+大道理,我觉得读寓言时必须多联想。 (二)尝试运用——学习《牧童和狼》 1.通读:讲了个什么故事? 2.研读:①谁能读出牧童两次大叫的不同情感?②请你画出重点语句。 3.联想: ①(ppt)下列说法你认为哪些与本文寓意相似:戏弄别人等于戏弄自己;真到假来假亦真,假到真来真亦假;聪明总被聪明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有时候大人不如孩子聪明。 ②(ppt)寓言新编——你编故事,我说道理: “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三)分享成果——用以上方法学习《禅和狐狸》: 1.用一句成语概括重点句“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吃一堑,长一智;前车可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讨论课后第4题:你知道《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蝉为什么没有被骗?(我认为蝉读了寓言!) 3.(ppt)寓言新编——你说故事,他讲道理。 三.总结: 1.朗读童谣(ppt) 寓言寓言,聪明药丸。 小小故事,道理万千。 故事生动,道理浅显。 多读寓言,赛过神仙。 2.敲开你的“聪明丸”:为《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和寓意配对,在现场的老师和同学帮助下结对出场。 附:板书计划 通读 小故事 研读 12 伊索寓言 大道理 反思 多联想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9重点:体会寓言寓意,学会创作寓言。 难点:寓言与童话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2.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注意引导学生留意宙斯和赫拉的身份) 3.结果令赫耳墨斯满意吗?他值得同情吗? 4.分析人物性格,点明寓意。 5.小结写作特点。 6.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寓言故事,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讲“夜郎自大”“井底之蛙”等有同样寓意的故事,开展交流活动。 (二)《蚊子和狮子》 1.蚊子为什么能打败狮子? 2.蚊子为什么会败给蜘蛛? 3.点明寓意。 4.小结写作特点。 5.请学生说出知道哪些点明同样寓意的故事。(《龟兔赛跑》) 6.请给课文加上一个不同的结局。 板书设计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伊索寓言》 想 身价(自命不凡,妄自尊大,爱慕虚荣) 问 说明了自命不凡,爱慕虚荣的人,结果往往只会适得其反,遭到别人的轻视。 情节一波三折。 《蚊子和狮子》————《伊索寓言》 胜 败 狮子———蚊子———蜘蛛 扬长避短 得意忘形 ———骄兵必败 ———构思精巧,拟人神似,描写生动。 教案点评: 寓言故事本身简单明了,因此不过多地揣摩字句,而要在整体感知的环节上多下功夫。 探究活动 1.可把《蚊子和狮子》编排成课本剧,或者作为极好的朗诵素材,对学生进行朗诵指导,分角色朗读等,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2.学生搜集伊索寓言的相关资料,以及搜集优秀的寓言故事,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开一个寓言故事交流会。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10阅读内容:古希腊《伊索寓言》 阅读目标:通过本节课的阅读指导,引导学生走进故事,了解寓意。 课前准备:课前选取《伊索寓言》中的精彩故事读给学生听,再引起学生兴趣的前提下,推荐学生大量阅读。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伊索寓言》这本书中有多少个故事吗? 生:大概有四、五百个吧! 师: 那你们已经读了多少个故事了? 生:我读了《狐狸和葡萄》、《农夫和蛇》、《蚊子和狮子》…… 师:看了不少呀! 生:我除了刚才那位同学说的以外,还看了《狼狈为奸》、《乌龟和兔子》、《狼和小羊》和《毛驴和骡子》等等。 师:不错,看得确实不少了。 生:老师,除了后面的几篇故事还没来及看以外,其他的我都看过了。 师:看来你是真的很喜欢喽,还准备继续看下去吗? 生:还要看。 师:你真是个爱读书的好孩子。我们大家都要向他学习。 师:《伊索寓言》这本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篇幅短小,形式不拘,浅显的小故事中常常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爆发出机智的火花,蕴涵着深刻的寓意。它不仅是向少年儿童灌输善恶美丑观念的启蒙教材,而且也是一本生活的教科书,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欧洲文学史上,它为寓言创作奠定了基础。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甚至政治著作中,也常常引用《伊索寓言》,或作为说理论证时的比喻,或作为抨击与讽刺的武器。那么你最喜欢那个故事?是什么吸引了你? (因为前期让学生每天阅读一到两个小时,学生的阅读量也很大,所以现在要留出多一些的时间给孩子回忆思考) 师:谁来说一说? 生:我最喜欢《狐狸和葡萄》这个故事了。说的是:饥饿的狐狸看见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口水直流,想要摘下来吃,但又摘不到。看了一会儿,无可奈何地走了,他边走边自己安慰自己说:“这葡萄没有熟,肯定是酸的。”它告诉我们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就借口说时机未成熟。 师:是啊,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人还真不少呢。 师:还有那位同学说说? 生:我比较喜欢《掉在井里的狐狸和公山羊》这个故事。故事讲了:一只狐狸失足掉到了井里,不论他如何挣扎仍没法爬上去,只好呆在那里。公山羊觉得口渴极了,来到这井边,看见狐狸在井下,便问他井水好不好喝?狐狸觉得机会来了,心中暗喜,马上镇静下来,极力赞美井水好喝,说这水是天下第一泉,清甜爽口,并劝山羊赶快下来,与他痛饮。一心只想喝水信以为真的山羊,便不假思索地跳了下去,当他咕咚咕咚痛饮完后,就不得不与狐狸一起共商上井的办法。狐狸早有准备,他狡猾地说:“我倒有一个方法。你用前脚扒在井墙上,再把角竖直了,我从你后背跳上井去,再拉你上来,我们就都得救了。”公山羊同意了他的提议,狐狸踩着他的后脚,跳到他背上,然后再从角上用力一跳,跳出了井口。狐狸上去以后,准备独自逃离。公山羊指责狐狸不信守诺言。狐狸回过头对公山羊说:“喂,朋友,你的头脑如果像你的胡须那样完美,你就不至于在没看清出口之前就盲目地跳下去。” 说明了:聪明的人应当事先考虑清楚事情的结果,然后才去做。读了这个故事后我懂得了凡事别怕麻烦,一定要考虑清楚后才能做决定,否则就可能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师:对呀,我也赞同你的观点。谁还要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小的时候我就读过《口渴的乌鸦》这个故事,现在读起来才真正明白它的寓意。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乌鸦口渴得要命,飞到一只大水罐旁,水罐里没有很多水,他想尽了办法,仍喝不到。 于是,他就使出全身力气去推,想把罐子推倒,倒出水来,而大水罐却推也推不动。这时,乌鸦想起了他曾经使用的办法,用口叼着石子投到水罐里,随着石子的增多,罐里的水也就逐渐地升高了。最后,乌鸦高兴地喝到了水,解了口渴。 故事很简单就是让我们明白智慧往往胜过力气。实际上,现实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的挫折和困难,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学会面对,还要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想出好办法去克服。 师:孩子,你真的很会读书,不仅理解了寓意,还能从故事中得到启发,不简单呀!相信你能从这本书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它会指引着前进的方向,让你一路充满芳香!同学们,你们也要向他学习,去寻找你人生路上的灿烂阳光吧!老师相信你们一定都能做到。 …… (学生们真诚地鼓起掌来,用赞许的目光注视着他)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书也读得很仔细。其实往往一些小事更容易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更能够打动人心。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多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不但会说,还要经常写写读后感,“好记心不如烂笔头”嘛! 课外实践: 同学们阅读了丛书,讨论了人物,想不想把这些有趣的故事告诉更多的人呢?请你们利用业余时间以小组为单位,选取其中一则故事改编成课本剧,表演出来。然后再开一次别开生面的“寓言故事展示会”,看看谁能表演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谁能体会的更加深刻。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11湖北省枣阳市第一中学 刘保清 一、知识目标 1、研读课文,探讨文章主旨。 2、深入领会作者对寓言新颖独到的见解。 3、认真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质疑和释疑的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创新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清思路,探讨文章主旨。 2、理解作者对九则寓言阐发的新观点、新看法。 教学难点 1、课文开头三段和结尾一段所含蕴的意思。 2、一些疑难语句的理解。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读后感。作者从一般读者读《伊索寓言》所惯常理解的另一面,读出了新意,对原作做出了自己的“别解”。文章的主题较难把握。教学宜从剖解作者对寓言所作的引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对主题可作充分的讨论,切实把握准确文章的写作主旨。在此基础上讨论理解文章的疑难语句。第一课时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第二课时重点解决疑难语句。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大家以前读过哪些《伊索寓言》故事?(狼和小羊、赫尔墨斯和它的雕像等)这些故事的寓意作者在篇末大多做出了揭示。那么你读了这些故事后,有什么新的理解吗?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读了《伊索寓言》后,就对原作有了新的看法。他有怎样的看法呢?课文就给出了答案。 二、伊索和作者介绍 (略) 三、研读课文,讨论主题 1、听课文录音,读准字音。 2、学生重点研读课文4——12段,看看作者对九则寓言分别做出了哪些新的理解,在讨论的基础上填出下表。 (表中楷书字为要学生填写的内容) 故事名称故事寓意引申的寓意 蝙蝠的故事讽刺善变者讽刺那些善于用投机方式使用自己的某些资本的人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享乐者挨饿活该影射那些专靠给死人写文章而抬高身价的文人 够和它的影子的故事戒贪得讽刺无自知之明、听不得别人批评、不能知错改错的人 天文家的故事眼睛总朝上必摔跤讽刺当时的上层政治 乌鸦的故事伪装者终现本相讽刺那些品质卑下,嫉贤妒能的人 牛跟蛙的故事戒狂妄自大讽刺那些自以为是,嗜痂成癖的人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戒之在贪讽刺那些嗜财如命,极端吝啬的富人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得不到的东西都是不好的影射贪心不足的人和害怕别人分抢应得利益的人 驴子跟狼的故事错行仁义反受其害批评行医者时或草菅人命 总 结:以《伊索寓言》为依托,批判黑暗、荒诞、不公正、无理性的社会现实。 四、讨论作者阐发新义的方法 问: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对原寓意进行阐发新义的?(课后思考和练习一) 主要用三种方法: 引申 改头换面 推演 五、研读课文前三段 1、课文前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哪一段是中心段? 明确:第2 段是中心段。第一段是比喻,是引出第二段的,第三段是补充说明第二段感想的来历。 2、这三段提出了什么观点?你怎样评价这种观点? 明确:古代好比是人类的小孩子时期,是幼稚的,现代的我们反而年龄长,阅历深,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正因为如此,古代的观点是浅薄的,幼稚的,是须要纠正的。《伊索寓言》就是一本古代的书,里边就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须要加以纠正。 作者打破人们惯常的心理习惯,新颖而看似不无道理。不过我们也只能把它看作是作者的突发奇想而已。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科学技术方面确实呈现出线性的、累积式的发展,而在文学艺术、文化思想方面就很难说了。世界上不少民族在文明的早期创造出来的文化艺术,令后人难以企及。这样,把古代比作人类的小孩子时期就说不上是很严谨的、科学的说法了。据出推论出来的这一观点也只能说是作者的一种谐谑了,目的是顺理成章地生发下文。 六、研读课文最后一段, 讨论:《伊索寓言》真的不宜作现代儿童的读物吗? 明确:不是。①作者认为这部书太纯正了,不能反映出现代社会的复杂与奸诈。②能不能读,怎么读,全看成年人在造成一个什么世界,一个什么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 这段话是作者批评、嘲讽现代社会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伊索寓言》早已成了世界名著,无论是儿童抑或是成人,都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教益。《伊索寓言》中许多故事,正如许多文学名著一样,有着不可限定的丰富的意义指向,作者从中读出如许新意,也正是源于它的这个特色。《伊索寓言》是触发作者产生诸多思考与体验的由头,是作者借以“浇自己之块垒”的酒杯。 七、讨论疑难语句的含义 1、如何理解“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表示高超出世。”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这句话讽刺某些见风使舵,总想保持自己身份的投机分子。在上流社会里他装成又穷又硬的平民;可到了平民中间,他又摇身一变,成了屈尊下顾的文化分子,显出自己的高雅以及“平易近人”的风格来。 2、“有些东西最好不要对镜自照”这一句揭示了某些人怎样的劣根性? 指有些人没有自知之明,听不得别人的批评,不能知错改错。这号人老虎屁股摸不得,你批评他一下,他反而胡闹,反咬你一口。 3、“真的,我们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这里,“眼睛向上”是什么意思? 这段话明显是讽刺当时的上层政治。“下去”,指的是下野或者下台,“上”“下”指的是地位的上下,官职的高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就是不甘心真的下野或下台,还是一心向上爬。 4、“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这个方法指的是什么方法? 指的是自己被戳到了痛处,就恼羞成怒,撕破脸皮,挖空心思地揭别人的短。 5、“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是什么意思? 有钱人往往吝啬,一毛不拔,不肯帮助别人。 6、“诉苦经可以免得旁人来分甜头”,这说明什么样的心理? 一个人得了点好处,总容易引来别人的嫉妒,想要分点甜头。要避免这一点,办法是诉苦经,好让别人心理平衡。 7、为什么说“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 这可能是从医生并不能包治百病,有时候也会无能为力,最后只能眼看着病人死去的角度说的。 八、作业 :课外找一两则寓言(如《狐狸与乌鸦》《农夫与蛇》),仿照课文写法重新阐释它的寓意。 作者邮箱: [1]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12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338 蝉和狐狸 执教者:傅建华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知道这则寓言的故事,理解寓意并能从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寓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咱们学习了第12课《伊索寓言》的前两则寓言《狐狸的葡萄》、《牧童和狼》,今天,咱们接着学习第三则《蝉和狐狸》。(齐读课题) 2.说起狐狸,还记得咱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简单地说一说?(指名说) 3.你对其中的狐狸和乌鸦各有什么看法呢?(指名说)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指名说) (出示幻灯片:爱听奉承话的人容易上当受骗。) 二.初读感知 1.今天,狐狸又使出了它的老办法——说奉承话来欺骗别人了,不过,蝉可没上它的当,这是怎么回事呢?咱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打开书)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3 检查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出示幻灯片:圈套 故意 赞叹 歌唱家 察觉 有诈 粪便 戒 心 (其中“粪”和“戒”为红色) 先自读,记住两个红色字。 指名读,再齐读。 4.请一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篇寓言说了件什么事?(指名读课文) 5.课文读完了,谁能根据黑板上的这些词语说说课文说了件什么事呢? (先自由练说,再指名说。) 三.细读寓言,体会寓意 师: 蝉凭借自己的智慧,战胜了狐狸的花言巧语,没上它的当,在这个故事里,你对谁印象比较深刻?再读读课文,适当地做些记号,针对具体语句,谈谈你的想法。(生自由读悟课文) 生: 我对狐狸印象比较深,因为它和在《狐狸和乌鸦》里一样,仍然用老办法来骗人,说明它的本性是阴险狡猾的。 师: 从哪儿能看出来? 生: 它想吃蝉,便“设下圈套”,而且还“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叹蝉。 (师相机板书:设下圈套、故意赞叹) 引导学生理解“圈套”及设下了个什么圈套。 (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第二自然段文字) 引导学生读好这段话,说出自己的感受。 生:“故意”说明狐狸的言行举止是假心假意的。 生: 蝉的叫声从来就很难听,夏天时总让人觉得烦躁,所以这里的“多么美妙”也体现了蝉虚伪的夸赞。 生: 我觉得说蝉是“歌唱家”也太夸张了。 师: 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 生: 狐狸的最终目的是把蝉骗下来,因为它说“您能下来”让我见识一下,另外“见识”也体现出它对蝉的歌声的羡慕。 生: 我觉得狐狸为了骗得蝉的信任,对它很尊重,用了四个“您”。 师: 说得真棒,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引导学生读这句话。) 师: 你们还能读出狐狸的什么? 生: 我还能读出狐狸的贪婪。我是从第三自然段中读出来的。狐狸把树叶当成蝉,“猛地扑了过去”,说明了它很贪婪,早已迫不及待了。 (第一范文 www.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伊索)本文转载 师: 大家说得真好。狐狸说了这么多花言巧语,但它的本意却是——骗蝉下来,吃掉它。你们能用一些词形容一下这个坏家伙吗? 生: 心怀鬼胎、居心不良、居心叵测、口蜜腹剑。 师: 说得太棒了,狐狸给大家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那蝉给你们的印象如何呢? 生: 它很聪明,它能察觉出狐狸的话中有诈,并当机立断扔下树叶来试探。(板书:察觉有诈) 师: 你能读好这句话吗?(引导学生读) 生: 我觉得蝉听了狐狸的话后,一定思考过,继而察觉其中有诈,所以我认为它很爱思考。 生: 我认为蝉的警惕性很高,很机智,它扔下树叶来试探,说明它没有轻易地相信狐狸,对它保持着警惕,并且很短的时间内就想出了对付它的办法,所以它很机智。 (引导学生说说蝉扔树叶试探前的想法。) 师: 这还是一只怎样的蝉呢? 生: 这还是一只善于观察和吸取教训的蝉。因为它注意观察,所以发现狐狸的粪便里掺杂着同伴的翅膀。这恰恰告诫蝉:不要上狐狸的当而被它吃掉,所以蝉对它一直怀有戒心。 (板书:怀有戒心。出示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读好这段话。) 师: 说得真好!大家对蝉的认识也很深刻。这是一只聪明的、善于观察、警惕性高、机智的并且善于吸取教训的蝉。 点明寓意 1.文章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指名说) (出示幻灯片):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齐读) 这也是这篇寓言故事的——寓意。(板书:聪明、吸取教训) 2.生活中不总有灾难,蝉和狐狸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聪明的人,要善于从别人的错误、失败中吸取教训。 3.在你听过的故事中,或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一些人的错误或失败能给我们提供教训?(生说:拔苗助长、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 4.同学们说得真棒,那让咱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来读读课文吧,男生读狐狸,女生读蝉,老师为你们读旁白,好吗?(读课文) 5.学到这儿呀,老师有两句话与大家共勉: (出示幻灯片)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是教育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英国哲学家罗素 善于吸取教训会使一个人迅速成长起来。 (师引读,生跟读) 6.是啊,狐狸使出它的老办法来骗人,乌鸦上当了,而蝉却没有,答案已经很明显了,谁来说说看?(指名回答:乌鸦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蝉善于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所以没上狐狸的当。) 7.大家说得真好。老师这儿也有一个故事与大家共享,想不想听?(生齐答:想)但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完故事后,请大家动动笔,写一写。 (出示) 乌鸦听说了蝉和狐狸的故事后,很佩服蝉,特地登门拜访。围绕 “受骗”这个话题,它们会说些什么呢? 乌鸦说: 蝉 说: 乌鸦说: 蝉 说: (生练笔,师行间巡视,寻找写的较好的展示用。) 实物投影仪反馈学生练笔情况,并红笔批改,边改边评边肯定好的地方。 四.介绍书籍,课外延伸。 1.(出示:《伊索寓言集》实物投影展示)。上节课给大家介绍过这本书,咱们今天学的《蝉和狐狸》就选自这本书,这里面精彩的故事一个接一个,想不想好好读读这本书呀?(生齐答:想)那通过咱们今天的学习,你觉得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注意些什么呢?(点明读法。) ①每则寓言的最后都以一句话点明寓意,应好好体会它的寓意。 ②不动笔墨不读书,应随手写下自己的感想。 2.师总结: 同学们,《蝉和狐狸》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吸取教训,它出自《伊索寓言集》,而像《伊索寓言集》这样的一本一本的经典的书籍,仿佛广阔的森林,仿佛无垠的大海,里面藏着无穷无尽的宝贝,但愿我们从书籍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取更多的快乐。让我们——热爱读书吧! 板书:12. 伊 索 寓 言 蝉 和 狐 狸 察觉有诈 设下圈套 怀有戒心 故意赞叹 聪明 吸取教训篇训 (第一范文 www.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伊索)本文转载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13教学目的 一、在反复研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培养学生发现、研究探讨、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高揣摩、理解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的能力。 四、提高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训练学生逆向和多角度思维。 教学设想 本单元以“研究探讨,深入领会”为教学重点。目的是培养、教会学生独立发现和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已知的内容,要训练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并解决好这个疑问。 本文的语言相当含蓄、隐晦,钱钟书先生又是以一种全新的理念性的思考来感悟《伊索寓言》中的故事,所以教师在处理课文的过程中应以深入探讨语言的含义为本,尽量引导、启发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理解问题,可以适当结合一些当年社会上的某些人或发生的某些事来开拓学生的思路。 课前应布置好预习,扫除字词障碍,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上,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最好让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和解决问题,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在探讨问题答案的时候,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或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如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或联系课文上下文等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步骤 : 一 导入 讲述“南辕北辙”的故事,这条成语想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答:以此比喻目的和行为完全相反。 那么,针对这条成语,我如果从反方向来思考,对这个人的行为给予肯定,可不可以呢? 根据这个成语从两个不同角度的理解,大家想想,如果有人说“大胖子往往小心眼”或“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我们应该不应该给予肯定呢?如果单从寓言本身来说,大家理解起来并不存在困难,可一旦有了深刻的含义,就不好理解了,而且本篇文章的语言又含蓄、隐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作品,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充分运用想象、联想能力来解决问题。 二 简介作者 三 寓言和《伊索寓言》 这样一位大文学家,为什么对寓言发生了兴趣呢?寓言究竟是写什么的呢? 寓言,一种带有劝谕性或讽刺性的小故事,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无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四、文章内容的理解 《伊索寓言》毕竟是公元前6世纪的奴隶所作,寓言的内涵带有某些阶级局限性和当时的社会特点。 那么,当时间转入到20世纪,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和审定这些寓言的内涵呢? 提问:同学们,人的进化又是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从茹毛饮血到人们现在的煎炒烹炸; 从草皮树叶到西服革履;从靠两条腿走路到汽车、火车、飞机;从儿歌“我在马路边,拣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到钢筋混凝士建筑还要加上防盗门。 前面标志着人类现代文明的进步,最后一种,标志着人与人之间的防范意识增强了,而这种防范意识来缘于人类的罪恶,也就是说,人类现代文明进步的同时,人类的阴暗面也“进步”了。 让同学们自己说出:人类的进步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坏的一面,人变得越来越狡猾了。 根据以上讨论的结果,从人类进化的正负面效应出发,我们一同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二段,然后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针对解决不了问题的同学,启发他们从刚才分析的进化一词的含义入手,再加上本段最后:所以我们看了《伊索寓言》,也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运用联想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1)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实质上就是对于狡猾的智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2)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了那些幼稚的见解。实质上就是远比古代狡猾。 (3)第三呢,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进化”实质上是越来越狡猾。 同学们看完后,教师要适时引导大家明确,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反对,一类是引申。 反对的有,“蝙蝠的故事”、“牛跟蛙的故事”、“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驴子和狼的故事”等。 引申的有:“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狗和它自己影子的故事”、“天文学家的故事”、“乌鸦的故事”、“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等。 [1] [1]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14教学目标 : 教学难点 /重点: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关于作者请同学们参看课后的插说内容(P44)(教师也不适当补充) 四、学生朗读1、2自然段,质疑解难。 五、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质疑解难。(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六、引导学生对九个故事进行研读、解决疑点。 1.学生读蝙蝠的故事,让学生研读后,说一说寓言的原意是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以下八个故事,研读的步骤同此)。 明确:原意是讽刺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附炎趋势,仰人鼻息,毫无原则可言。 作者议论“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见教师用书) 明确:原意是讽刺只图安逸,只想不劳而获的人。作者议论“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等。”作者指出了作家与亲朋好友、批评家和学者的关系。请仔细分辨,这里的“蚂蚁”指什么?这里的“促织”指什么?(“蚂蚁”指写回忆怀念的亲朋好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促织”指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 明确:原意是讽刺贪婪和多疑。 作者议论“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用”。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作者用这个故事来比喻人照镜子。这句话的含义是指坐得端、行得正的人,用不着旁人来指责;搞歪门邪道的人,就算是指责也无济于事) 明确:“他只望着高处,不管地下”结果“失足掉在井里”,原意是讽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心想往上爬却必然摔跤的人。 作者议论“下去之后,决不说是不小心掉下去的”,“就是下去之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作者对“天文学家的故事”的体会是什么?(那些被迫下台的人最终还是想要上去为所欲为) 明确:“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应选”,原意是讽刺伪装者,它惹起众怒,下场可悲。 作者的议论:“这只乌鸦借来的羽毛全给人家拔去,现了原形,恼羞成怒,提议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毛羽也拔个干净,到那时候,大家光着身子,看真正的孔雀、天鹅等跟乌鸦有何分别。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这句话讽刺的是什么人?(那些明明知道自己不如别人,却偏偏要找出理由为自己边界的人) 明确:“牛有我这样大吗?”原意是讽刺不自量力、夜郎自大的人。 作者的议论,“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讽刺那些本不如人,却偏偏没有自知之明的人) 明确:“老婆子贪。已不足,希望她一天下两个蛋”,原意是讽刺贪婪,讽刺急于求成。 作者议论,“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是什么意思?(有钱人往往吝啬,一毛不拔,不肯帮助别人) 明确:原意是讽刺狐狸得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以此自我安慰。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看到别人取得了成绩,心存嫉妒,便说那成就并没什么了不起。 作者议论,“诉苦经可以免得别人来分甜头”。用意是什么?(见教师用书) 明确:“狼信以为真,专心寻刺,被驴踢伤逃去”,原意是赞扬驴的机智,讽刺恶狠的愚蠢可笑。 作者的议论,“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作者为什么这样说?(教师用书) 六、课文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怎样理解? 1、作者真的认为“《伊索寓言》是不宜作现代儿童读物的”吗? 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题四,示例。 要证明自己的观点,就要讲根据,讲理由。讲理由好像很难,其实并不难,其中包括运用我们熟悉的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的复句或一群句子。仿照下面的句子,表明自己的观点,讲明自己的理由。 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示例:我认为寓言可以让孩子们读。因为寓言通过短小的故事把人类的智慧和善良教给孩子们,教得具体生动、亲切感人。孩子们读了寓言,会认识到人世间的喜悦与悲伤、成功与失败都像寓言中讲述的那样,蕴含着有益的哲理。他们长大了就会时时处处关心别人、关心集体,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