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繁星》课堂实录 |
范文 | 《繁星》课堂实录(精选17篇) 《繁星》课堂实录 篇1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 王玉华 第 一 课 时 师:同学们,有人说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你喜欢天上的繁星吗?每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你的心情怎样?你产生了怎样的遐想?我们先看一组关于星空的图片,然后请同学们说说。 (教师播放图片) (学生思考片刻后,纷纷举手) 生:我想到的是牛郎织女。(有生笑) 生:我想起了女娲补天的神话。 生:我想起了钢琴奏鸣曲《星空》 …… 师:(高兴地)同学们的想像太丰富了,懂得也很多。你们知道吗?著名作家巴金也是一个特别喜欢看天上繁星的人,想听听他的感受吗? 生:(齐)想。 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随巴金先生去看繁星,并听听他的感受。 (生兴致很高) 我们先听一遍朗读录音,请同学们边听边划出难读难写的词语。 (教师放朗读录音) (学生边听边划词语。教师巡视) 师:(出示加点字)录音听完了,请哪位同学读一读这样几个字:摇摇欲坠 半明半昧 模糊 霎眼 生:老师,我来读。zhuì mèi (停了一下)mú shà 生:老师,第三个字应该读mó 师:对,这是一个多音字,“模样”的“模”读mú。再请大家讨论一个问题:课文几次描写繁星美景的?又是怎样安排的? (学生议论,纷纷有同学举手) 生:我觉得是三次描写。一次是“从前”,一次是“三年前”,一次是“如今”,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的。 生:老师,我认为是四次描写,还有一次是“有一夜”。 师:(故作思考)嗯,两种意见,哪一种正确呢? (学生议论,片刻有同学举手) 生:老师,“如今”“有一夜”都是作者在赴法国留学的邮船上看星空的情景,可以看作是一次描写。 师:有道理。那这两段内容算不算重复? 生:不重复。一个是看整个星空,一个是看巨人星座。 师:你说得很好,很善于动脑筋,这在写作上就叫“泛写”与“特写”。(边说边板书)现在大家自由地读一遍课文,再作深入地思考:作者三次写看星的情况和感受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读课文。有学生边读边用勾画圈点法标示关键词句。教师巡视) 师:好,课文读完了,每个小组再交流一下自己的发现。 (小组热烈讨论、交流,教师相机指导、答疑) 生:我来说说我们小组的意见。作者“从前”在家乡,看到的是“密密麻麻的星”;“三年前”在南京的“一个静寂的夜”,作者看到的是“星群密布的蓝天”,并且“认识了一些星星”;而如今,作者看到的是“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把它们认得很熟了”。 生:老师,我想补充他们小组的意见。 师:当然可以。你说。 生:我们要注意作者特写看巨人星座的情况。“我”“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师:补充得很好。那么作者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呢? 生:“从前”,“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三年前”,“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如今”,“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师:你能发现这些感受变化的特点吗? 生:…… 师:同桌之间可以探讨一下。 (同桌议论,一会儿有学生举手发言) 生:作者第一次仿佛回到母亲的怀里,第二次想像成和朋友谈话,第三次想像成睡在母亲的怀里。 师:嗯,那这些变化有什么特点呢? 生:我觉得感受越来越细致,越来越深入。 师:回答得很好。那为什么会这样?哪位同学谈谈。 生:老师,我想会不会跟年龄有关系? (有学生笑) 师:(鼓励的目光)没关系,声音大一点,自信一点,把你的观点表达出来。 生:(继续)因为年龄大了,他懂得就多,观察、思考就深入一些了。 师:同学们说有没有道理? 生:(齐)有。 师:给点掌声,鼓励他一下。 (掌声响起,学生显得更兴奋) 那么,除了年龄原因还有其他吗? 生:还有作者的人生经历。作者写这篇文章已离开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祖国,心里充满着留恋,作者这时已不仅仅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更有对祖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说到这,不由得生掌声再次响起) 师:说得太好了,老师都被你们的理解感动了,原来作者的感受里包含了这么深刻的思想。 请同学们将这些句子齐读一遍,再次体会一下其中的情感。 (生齐读) 师:作者随着自己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有了对星空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我们每位同学的阅历都不相同,当你在某个夜晚面对星空时,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请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再次放映星星闪烁的夜空,设置情境) (生开始写。教师巡视直至下课,并布置下堂课交流所写内容) 第 二 课 时 (上课,师生互相致礼) 师:同学们,上一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巴金三次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还让大家写了自己望星空后的感想。现在我们在小组内交流三分钟,开始。 (小组内,同学们热烈地交流自己的作品。老师参与小组的交流并发表看法) 师:好,时间到。现在请三个小组各推荐一篇在全班交流。 生:我们小组先来。 (生读)小时侯,我总喜欢独自一人看星星。星星看上去像钻石,一闪一闪的,我便认为星星就是钻石,人们所用的钻石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因此我好想把自己变成一只小鸟,每天晚上飞上天啄一颗钻石。长大后,我才知道,星星并不是钻石,而是亿万颗恒星。至于星星会眨眼,是因为星星发出光进入地球村时,被大气层给折射了。 (同学们给以热烈的掌声) 生:(读)思绪总爱流浪,穿过时间的界限,来到茫茫的海上,飞越群山峻岭,奔向心灵的故乡,偎依在明月的身旁—— 假若让我祈祷,我祈求做一颗微不足道的恒星,探索人间的大好风光。 假若让我祝福,我祝福天下所有人都如夜间的繁星一样,散发出迷人的光芒。 假若让我选择,我将把人间的美好写在天空中,展示人性的美。 …… 朦胧中,一切都在梦境,星的脸又是那么的近,那么的让人动心。好怕梦醒,就剩星星的那串余音…… (学生掌声) 生:(读)仰望星空,享受黛蓝色。那种美丽不可用言语来形容。瞧,那是一种高层次感的黛蓝色,像舞女的水袖裙,飘渺轻逸。忽然间,带动宝石的光泽,裙角飞扬,飞向无限的远方。有时候,也会感觉那是立体的空间,虽然没有实在的触摸得到的具体感受,但那一双双忽近忽远,忽闪忽灭的眼睛,似乎在行走,似乎在寻找着它们的归宿,似乎也要将你带到它们中间飞行,自由翔驰,去探索无限的可能性。那真像一群探险家在无边无际的宇宙里挖掘宝藏…… (学生掌声) 师:好,三个小组都汇报完了,我们请同学们作评价。哪位同学勇于发言? 生:我认为三位同学都写到了自己看星空的感受,第三位同学想得比较奇,像什么“像舞女的水袖裙,飘渺轻逸”“立体的空间”,比喻比较新,但整个内容听不懂,太朦胧了。 生:第二位同学写得比较虚幻,不过语言还是很美的。结尾好像有点悲观。 生:第一位同学写长大后对星星的认识与小时侯不同了,说明他的知识增多了。听起来像童话,还告诉我们知识。 …… 师:同学们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说得很有道理。现在请同学们将自己的描写与巴金的描写作个比较,看看我们与作家有没有共同的地方,或者看看我们还缺少点什么。 请同学们在比较之前先读一读巴金看星空的三个片段,然后可以交流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片段,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师巡视) 师:好,同学们刚才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比较了自己和巴金的描写,那么,你们有哪些发现呢?请同学们来谈谈。 生:巴金在描写星空时,不仅仅写眼前景,还由眼前景想到其他的东西。 师:能不能具体地说说? 生:比如作者写海上看繁星的时候,就产生了种种奇妙的感受:星空越来越低,星星越来越近,它们正对“我”友好地眨眼,同“我”小声地说话,于是,“我”回到了童年,成为一个小孩子,睡在母亲的怀里,微笑着,沉睡着…… 师:说得很好,你知道这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吗? 生:…… 生:(抢着)老师,这是用了联想。 师:对,但你说得还不够全面。作者由实写到虚,运用了联想和想像写景状物。(老师边说边板书)(同学做笔记)你们的描写里有这种手法吗? (有许多同学摇头) 好,同学们将这些句子多读几遍。 (生自由朗读) 生:老师,我们这一组在比较之后还有一个发现。 师:(饶有兴味地)嗯,说说看。 生:巴金在描写时还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所以他的语言比我们更形象、生动,更有情趣。 师:同学们,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 生:(齐)同意。 师:那我们看看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生: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我”眼睛模糊了,看星星就好像萤火虫在飞舞,很生动有趣。 师:分析得很细致,你的描写有比喻手法吗? 生:有。(给大家深情地朗读)“我托着下巴,凝望着星空。星儿闪烁着,眨着眼,好像一颗颗宝石镶嵌在蓝蓝的天幕上,为宁静的夜晚又增添了几份神韵。” (生鼓掌,老师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师:写得同样出色。哪位同学再说说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用了拟人,如“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把星星当作人来写。 师:说得对,在作者的眼里,星星有了眼睛,有嘴巴,有思想,好像走近了“我”,同“我”交谈,“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你也这样写了吗? 生:没有。 师:(微笑着鼓励)没关系,下一次可以尝试。还有一种修辞手法,大家发现没有? (生纷纷举手,师指名一同学回答) 生:作者还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如“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师:对。我们来分析这句话的特点。 (同学之间议论) 生:我觉得这句话有气势有感染力。 生:这句话写了多种感觉,有触觉、听觉、幻觉。 生:这句话能表现出海上夜的柔美、宁静。 …… 师:同学们分析问题很全面,很善于动脑筋,老师真为你们高兴。我也有一个发现:刚才大家的分析基本都集中在课文第三段,看来这一段的表达最丰富、最精彩。我们是不是尝试背诵这一段? (生要求准备一下) 师:好,我给同学们三分钟时间。 (生自由准备三分钟后,齐背) 师:同学们,我们和作家巴金一同体验了看星星后的感受,我们还从作家那儿学到了许多方法,收获真不小。其实,我们看过自然界许多事物,像太阳、月亮、大海等等,看了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情,这样那样的感受。现在我们就用刚学到的作家写事物的方法再进行一次语文活动,“看大海(月亮、太阳、蓝天……)”看谁写得快,写得精彩。 (生纷纷动笔,师巡视) (下课收上所有同学的练笔) 教后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因此,我们与学生一起阅读课文,研习课文,就是要通过听、说、读、写方式,训练学生形成终身受用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通过感知作家在文中的情感世界,来调动学生的经验世界、想像世界,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语文教学便真正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遵循这样的思想,在教学时我把握住了作家感受自然时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引导学生去认知,去感悟,并在语文活动中作积极、有效地实践;学生在体验文本和自我体验的实践中,既有独立学习的意识和行为,又有合作探究的行为。课堂教学始终在自由、民主、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 附“看大海(月亮、太阳、蓝天……)”语文活动小练笔。 (一)瀑布的联想 滔滔汹涌之水从悬崖之巅飞泻而下,像一柄柄寒光闪闪的利剑从千仞之上直插水潭,激起的一团团白色水雾,像腾空而起的蘑菇云,裹着似玉的水珠飞向天空,尔后向下徐徐飘洒。这瀑布的雄伟姿态给我更多的是一种启迪:与其庸庸碌碌的苟且偷生,不如像瀑布那样在大千世界里闯荡,在逆境中拼搏奋起,哪怕粉身碎骨,也要化作珠粉玉末撒向大地,把瞬间的光彩留在人间。 (二)残雪 初五的广场上,雪已零落成泥,留着深浅不一的脚印。在广场周围,背阳的树杈上,还有残留的雪,像是披着破棉絮的叫花子。是的,残雪并不美丽。 一阵微风吹来,我能感觉到我睫毛、眼瞳甚至血液里,都注满了雪的英华,注满了天空与森林的气息,仿佛这就是身体的一部分。我想此时此刻,所有的生灵都将感受到雪气的清爽,都有了雪聪灵的气质,都有了天空的襟怀和森林般永驻的青春。 然而,雪终究要消逝。但她已作好赴死的准备,当云破日出的时候,雪就微笑着坐化了,她要去感化沙漠,灌溉农田。 太阳步步高,我分明听见了雪的声音:“我不悲伤。” 《繁星》课堂实录 篇2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望星星的情况和感受。 2、学生交流自己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受,并形成书面材料。 教学重点、难点: 重视阅读过程中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纳凉(nà)半明半昧(mèi)摇摇欲坠(zhuì) 霎眼(shà)静寂(jì)舱面(cang) 2、解释下列词语。 纳凉:乘凉。 半明半昧:一会儿明亮,一会儿昏暗。昧:昏暗。 霎眼:眨眼。 密密麻麻:又多又密(多指小东西)。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模糊:不分明,不清楚。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巴金,生与904年,四川成都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他的主要作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2、解题 繁星是常见的,却引起古今中外无数人的遐想,巴金写了“从前”“三年前”“如今”看繁星的感受。你有这样的感受吗? 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思考: 作者是怎样写他“从前”“三年前”“如今”看繁星的感受的?找出相关的语句。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从前”看繁星,“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三年前”看繁星,这些星光“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如今”看繁星,“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总之,在作者笔下,繁星是如此的亲切,观看繁星又是一件美好的事。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段(第4段) 朗读最后一段,展开联想、想象。 思考:你是如何理解最后一段内容的?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明确:第四段写“我”在别人的指点下认识了壮如“巨人”的星座,感受到了“巨人还在跑”的乐趣。如果说第三段是从面上泛写海上看繁星,那么,第四段就是从点上特写海上看星座。 让学生发挥想象,动手画一画“天上的巨人”。 五、品味语言 思考: 下面几句话,作者把星天比作母亲,把星星比作朋友,并和它们谈话,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1、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2、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3、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明确:第一句写作者小时侯望星天的感受——甜蜜、温馨,侧重于表达对星天的依恋之情。 第二句写作者三年前望星天的感受——亲密、投机,侧重于表达对星星的伙伴之情。 第三句写作者如今在海上望星星的感受——惬意、信赖,侧重于表达对星星的知心之情。 这几句都表达了作者对繁星的热爱,对光明的追求。在讨论时,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感受,不强求同样的答案。 六、探究 你一定也观察过天上的繁星,你有哪些感受?比较一下,你的感受与巴金的感受有没有什么不同? 七、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段意 明确: 课文围绕看繁星,依次写了“从前”“三年前”“如今”“有一夜”四个片段,表达了作者酷爱星天的深切感受。 第一部分(第1段),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 第二部分(第2段),回忆“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第3——4段),描写“我”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八、小结 中心意思:课文按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写了“我”由此产生的种种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享受。 九、布置作业 1、背诵第3段。 2、完成课后思考练习题。 《繁星》课堂实录 篇3(一)、新课标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 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来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时的感受。 2、 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 1、 体会文中的“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描写。 2、 诵读课文并揣摩作者由眼前实景产生的联想和想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文中感悟作者的童心、童趣、并体味其酷爱星天的深切感受,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由景物引发的联想和不同感受。 2、运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恰当地表达感情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自主学习: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熟读课文 2、向学生提供以下资料:①作者简介②写作背景(见附一、二)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语设计: 繁星是常见的,引起过古今中外无数人的遐想,你一定也观察过天上的繁星,你是怎样观察的?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好,晴朗的夜空,往往星光灿烂,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常常会有许多遐思幽想,我们女学生常常把心里话告诉星星,让星星分享我们的快乐、忧愁……五四运动之后,有一位中国作家,经常独自仰望星空,他不仅用眼睛眺望繁星,更用心灵感受星星,让心灵与宇宙直接对话。下面我们来看看著名作家巴金是怎样观察繁星的,有哪些感受呢?(板书课题) 二、指名学生介绍巴金和写作背景(口述)。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余同学: ①用波浪线勾画出写巴金三次观察繁星的时间、地点和三次看星感受的词句; ②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词句; ③理清文章结构。 2、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要求学生先回忆自己观察繁星的方法和感受;再看看巴金是怎样观察繁星的,有哪些感受,并与之比较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参考答案) ①“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好象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说话一样。”“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那四颗明亮的星星是头,下面几颗……看,那个三人还在跑呢!” ②按时间顺序。标志有“从前”、“三年前”、“如今”、“有一夜” ③第一部分(第一段):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 第二部分(第二段):描写“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望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第三~第四段):描写“我”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如学生将第3,4段内容分开为“在海上的每一天观看的情景与感受”,“有一夜看到的情景与感受”,也应加以肯定、认可) 四、合作探究,研读课文。(师生互动) 1、研究比较三次看繁星的情景与感受有什么不同。讨论为什么不同。 “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好象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说话一样。”“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教师点拨:这个不相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 2、作者把星天比作母亲,把星星比作朋友,并和它们说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一种什幺样的感情? 教师点拨:把繁星比作朋友,是为了突出作者看繁星时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感,觉得它们正友好地对“我”霎眼,同“我”小声地说话,突出了舒心、安详、陶醉之感,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繁星(即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美好生活的向往,童心、童趣不减。 3、阅读第4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①“那个天上的巨人”指什么? ——指英国人指给“我”看的天上那个像巨人般的星座。 ②怎样理解“?” ——一是那个星座有着像巨人在跑似的形状,二是因为“船在动,星也在动。”(此题如学生提出其它理由,只要合理即可) 4、体会“看,那个巨人还在奔跑呢?”中“看”和“呢”的表达效果。 教师点拨:一个“看”字,呼唤读者,感情上与读者直接交流,更能引人注意,一个“呢”字,表示动作正在继续,显得更加生动。 5、找出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精妙之处,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教师点拨:十分生动形象的写出自己与大自然的融合,使读者受到强烈感染。 五、总结全文并布置作业 : 1、熟读课文,背诵第3段; 2、查找搜集有关星星最新信息的资料,结合文学分小组出一份手抄报。 附: 一、作者简介 巴金(1904~),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建国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联主席,《收获》主编。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立志做社会活动家的他,却成为小说家、散文家,可谓德高望重的文学泰斗。其作品感情丰沛,故三部曲式大部头之作甚多,后期作品用笔趋于沉实,其长篇小说《寒夜》堪称杰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篇小说《憩园》,《寒夜》;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友谊集》,《随想录》;散文、小说、特写集《新声集》,《赞歌集》,还有不少短篇小说、童话、杂文等。 二、《繁星》的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选自巴金的《海行杂记》。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著名的“五卅”运动对他的影响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卫惠林同行,先后同船的中国学生计9人。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考察欧洲的社会活动。法国既是无政府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的政治流放者的庇护所。2月18日,“昂热号”邮轮抵达马赛。19日巴金抵达巴黎。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三、板书设计 繁 星 巴 金 从前 小时侯望星天 对星天的依恋 三年前 回忆三年前望星星 与星星的伙伴之情 对繁星的热爱 如今 在海上望星星 与星星的知心之情 对光明的追求 有一夜 船上观星 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繁星》课堂实录 篇4《繁星》教案 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 王玉华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培养其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二、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的手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 三、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作者看繁星的感受,品析课文描写繁星的精彩语言。 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启发、点拨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实践。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探究课文三次描写看繁星的变化特征。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播放星空影片或图片,也可调动学生记忆) 师问:同学们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你的心情如何?你产生了怎样的遐想呢? 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导入 :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繁星》,看看作家巴金遥望星空后是怎样的感受?板书课题:繁星 1.作者简介。 2.背景介绍。 二、教师范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 注意读音及字形 摇摇欲坠(zhuì)半明半昧(meì)模糊(mó)霎眼(sh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讨论:课文几次描写繁星美景,内在的顺序是什么? 讨论明确:作者三次描写繁星美景图:第一次是“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第二次是“三年前在南京”,第三次是“如今在海上”。 三次描写繁星美景的内在顺序是时间顺序。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 1.作者三次写看繁星的情况和感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讨论后全班交流。 明确:“从前”在家乡,看到的是“密密麻麻的星”,“三年前”在南京的“一个静寂的夜”,作者看到的是“星群密布的蓝天”并且“认识了一些星星”,而如今,作者看到的是“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甚至“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感受不同:“从前”的感受是“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三年前”“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如今”“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产生情况和感受不同的原因:作者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感知也渐进细微深切。 2.我们能比较一下感受变化的特点吗? 明确:作者第一次感受是仿佛回到母亲的怀里,第二次感受是仿佛和朋友对话,第三次感受是仿佛睡在母亲的怀里。感受越来越深,越来越细致,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越来越强烈,甚至还融入了对祖国的眷念之情。 3.作者是在赴法留学的邮船上创作的此文,看星的情况可以从第三段写起,那么前两个片段有什么作用? 讨论后明确:前两次为“我”表达“爱星天”情感打下了铺垫,起烘托作用。 五、拓展训练 作者随着自己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有了对星空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我们每位同学的人生阅历都存在个性差异,那么当你在某个夜晚面对星空时,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请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再次放映星星闪烁的夜空,设置情境,然后要求学生写200字左右的短文,待第二课时交流。 附板书: 繁星 巴金 情景 感受 第一次 密密麻麻 回到母亲的怀里 (烘托) 第二次 群星密布 朋友 第三次 半明半昧 睡在母亲的怀里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点 学习运用联想、想像写景状物,学习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语言表达。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展示上堂课“望星空”语文活动成果 全班范围内,教师指名朗读自己的小练笔(视情况可让3~5名同学交流)。 学生评价后教师提出:将自己的描写与巴金的描写进行比较。 二、学生自主学习,读作者描写看星空的三个片段,并与自己的描写比较,从中发现问题。 三、学生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发现 四、师生共同探究 明确:①作者在描写对象时既写眼前景,又由眼前景想到其他,这就是运用联想、想像写景状物。有的同学自己的描写也有此特点。 ②作者在描写事物时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情趣,增强了感染力。 以上特点结合具体描写来分析。 五、重点结合第三段品赏文章语言美 1.读第三段,说说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教师引导:从思想情感、语言表达、谴词造句等方面去说理由。 比如:“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这句话以一个“悬”字形象地写出了星星摇摇欲坠的情态。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作者以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不仅情趣盎然,而且饱含着对大自然的深深热爱之情。 2.尝试背诵第三段。 六、语文实践 1.同学们看星空能产生诸多的联想和想像,那么看自然界其他事物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请写出来。要求学习巴金描写事物的方法。 2.全班交流。 指名3~5位同学交流,并围绕目标作评价。 《繁星》课堂实录 篇5教学过程 : 一、激学导思(略) 二、引议释疑(略) 三、点拨提高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分组对课文进行了议论,理解了部分疑难问题,说明大家学习很认真。 现在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大家朗读第一段,想想作者看到的星空是什么样儿的?他有些什么想法? (学生朗读课文) 生:作者看到星空是密密麻麻的繁星。 生:作者望着星天,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师:从作者这些想法里,我们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吗?谁来说一说。 生:可以看出作者很爱他的母亲。 生:不对!应该是怀念他的母亲。 师:这些是不是作者看星空后的思想感情呢? 生:…… 师:让我们再读一读这句话。 (学生读第一段最后一句话。) 师:(点拨)大家想一想“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是一句什么句? 生:比喻句。 师:这比喻句能不能说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呢? 生:不能。 师:(点拨难点)这比喻句只能说作者望着星天,忘记了一切,产生了好像回到母亲怀里时的感觉。大家想一想,在母亲的怀里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温母芯酢? 生:安全的感觉。 生:和蔼、亲切的感觉。 师:在这些感觉中,哪一种才能表达这时作者的思想感情呢? 生:(小声议论后)亲切的感觉。 师:对了!(点拨规律)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要理解课文的主要语句;二要联系自己的感觉、体验,这样才能准确地领会作者表达的对星空的亲切感情。 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去理解作者在看星空时的想法,体会一下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大家默读第二段。 (学生默读第二段) 师:哪些句子是写作者的想法? 生: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生: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师:为什么作者看到“星群密布”的星空,就会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生:因为是在晚上,天是黑的,有了星星,才有了光明,天才变成星群密布的蓝天。 师:除了这一层意思外,我们联系作者生活的社会环境,想一想“光明无处不在”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旧社会很黑暗。 师:(点拨)旧社会是黑暗的,但作者从星星点点的星光中看到了“光明无处不在”,说明了他对什么充满了信心。 生: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生:对前途充满了信心。 师:对!(点拨规律)从这里可以看出,体会作者的感受,还要联系课文的写作背景,这样就比较容易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 接下来我们看看,作者把星星比作“朋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亲切、友好的感情。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用第一段的分析方法,作者把星星比作“朋友”,朋友之间的感情就应该是亲切、友好的。 师:讲得好,说明你学习很认真,学到的方法很快就能运用了。 第三段写的是作者如今在海上看繁星的情景。请大家一边读课文,一边把表示作者对星空的亲切感情的句子画出来。 (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句子) 师:谁来读一读你画出的句子? 生: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师:(点拨关键)这里,作者感觉到自己是沉睡在星的怀抱里,又比作是睡在母亲的怀里,跟“从前”和“三年前”的感觉对比,一个是比作回到母亲的怀里,一个是把星星当作“朋友”,如今是睡在母亲的怀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没有变化? 生:有。…… 师:有什么变化,谁来说说。 生:…… 师:(点拨)第一次有什么感觉?(生:亲切)第二次呢?(生:亲切、友好)第三次呢?睡在母亲的怀里跟回到母亲的怀里,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特别安心、舒服。 师:特别安心,“舒服”应改为“舒适”好。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一次比一次加深了。 同学们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对星星有这么深厚的感情呢? 生:对星星有感情,是因为作者热爱大自然。 师:(点拨规律)说得好!××同学能把星星和大自然这两个事物联系起来考虑,理解问题就深刻了。我们再想一想,作者两次看繁星的感觉与在母亲怀里的感觉连在一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生:(小声议论)师:(点拨)大家运用××同学的理解方法去考虑,母亲和什么联系起来? 生:与祖国联系起来。 师:母亲与祖国联系起来,很好,进一步考虑,从这里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生:爱国主义感情。 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师:(小结)对!作者在课文里,写的是三次看繁星的感受,就是为了表达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的真挚感情。 四、精练强化(略) 《繁星》课堂实录 篇6【教学目的】 1、学生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训练学生学会表达自己观察后的感受。学会景物描 3、自学本文的生字新词,会用“柔和”、“静寂”造句。有表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 课前:自学生字,理解生词的意思;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第一教时 1、出示课题: 《繁星》的“繁”是什么意思?形容很多星星的词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2、你知道这篇文章是写什么的记叙文?你曾读过哪些写景物的文章? 3、先看看课后练习一,带着这个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边用……划出有关写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的词语。 4、(放幻灯①)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板书:月夜 5、(放幻灯②)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板书:星天 6、读文章的第一句,看看这句话中用了哪些词把这两幅画面连接起来了,哪个词用得最妙? 板书:爱 但也爱 7、朗读总起句 8、接着文章写“我”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 板书: (从前) 家乡庭院 (三年前) 南京菜园 (如今) 海上舱面 9.学习第一段: (1)从前,作者在家乡庭院,在七、八月的夜晚纳凉的时候看星天,星天是什么样儿的?(用……点出有关的词语)他有什么感受? (2)(放幻灯②)“密密麻麻”是什么样子? (3)望着这样的星天,作者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小结:……觉得星天有母亲般的温柔、亲切。 板书:亲切 10.学习第二段: (1)三年前(1924年)作者在南京菜园里看星天,星天又是什么样儿的?(点出有关的词语)又有怎样的感受? 板书:星群密布光明无处不在好像 (2)(放幻灯③)“星群密布”是什么意思与“密密麻麻”比较,有什么不同? (3)“无处不在”是什么意思?(读句子:……然而……)在句中除了表示星光灿烂、到处有星光外,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小结:虽然身处黑暗的旧社会,但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信心,他向往光明,追求光明,望着星天就感到光明处处都存在。这时,他爱星天的感情比从前更深了。 (5)表情朗读“……虽然……然而……”句中不用“然而”,换个词还可以怎么说? (6)这段中还有哪一句表达了作者爱星天的感情比从前更深了? (7)“好像同朋友在促膝谈心一样”,你想一下,他们可能在谈些什么? (8)小结:这时,作者觉得星天更加亲切 板书:更亲切 11.如今(1927年)在海上看星天感受又如何呢?你能自学领会吗?先回忆一下老师是怎样教你们学习第一、二段的?你打算怎样自学第三段? 第二教时 (一)要点:自学第三段,汇报、总结全文。 (二)过程: (1)(幻灯④)——听朗读。经过充分的自学、讨论,说说如今在海上看星天,看到的星星是什么样儿的?感受又如何? (2)提出在自学中不理解的问题。 (3)对同学提出的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这一段写得好吗?哪些地方写得好,谈谈自己的体会(结合课后练习2、3、4题加以解决)。 (4)这时作者巴金陶醉了。(板书:陶醉)请同学们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背下来。 (5)看着板书,同桌互说。无论是“从前”、“三年前”,还是“如今”,作者看星空都表达了自己的一种什么感情?而这种感受又是如何加深的? (6)小结:作者流露出对星天的爱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一层比一层深:爱着(亲切)→交朋友(更亲切)→老朋友(陶醉了)。在作者笔下的星天,带有母亲般的温柔和亲切,作者爱月夜,爱星天,归根结底是爱大自然。 (7)你能划出本文的中心句吗? (8)小组讨论:这节课自己学到什么? (9)汇报、小结。 《繁星》课堂实录 篇7师:谢谢同学们的祝福!今天我们随处都可以看到标语,在庆祝第二十个教师节,那么我想请问一下同学们,第一个教师节应在哪一年? 生1:1984年。 生2:是1985年。 师:同学们同意哪一个答案? 生:1985年。 师:对,同学们只要细心一点还是不难得到正确答案的。我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去年有一次很重要的纪念活动,记念我们的一位世纪老人的,应该是? 生:是纪念巴金百年华旦的活动。 师:很好。去年11月25日,在上海举办了一系列纪念巴老百年华旦的活动。那么,巴金应该是哪一年出生的呢? 生:1904年。 师:不错,是1904年11月25日出生的。关于巴老,同学们还知道那些? 生1:他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书上注释有。 (同学们笑) 师:好习惯,值得发扬,我们拿到一篇课文应该首先看看有关题目的注释。还有补充的吗? 生2:他1923年走出自己的封建家庭,到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1927年去法国学习。 生3: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篇小说《憩园》《寒夜》,散文集《随想录》等。 师:同学们预习还是很充分的。其中,他1923年的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寻求进步思想,在《家》中有所表现。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向西方找真理”。在邮船航行期间,他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繁星》,就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下面由老师来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作者分别写了几次观看繁星的经历和感受?请划出相关的语句。 (教师范读完后,让学生思考并讨论) 生1:课文首先写到: “从前在家乡”,“望着星天”,“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师:表达了怎样的感受呢? 生1:少年时的作者感到了家的温暖和对母亲的依恋。 师:很好。再请一位同学继续谈。 生2:“三年前在南京”,看星星,“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师:这一次作者的感受又是如何的? 生2:感到了星星的亲密,表达了对星星的信任。 师:是一种朋友般的情谊。好的。还有吗? 生3:“如今在海上”,“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师:此次作者又是何种感受? 生3:感到和星星很亲密。 师:大家回答得太好了。那么,作者前后三次观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前后的感受同中有异,为什么呢? 生1:时间顺序。 生2:作者的年龄在变化,他对自然的看法也随之有所不同,尽管不懈地寻求光明,但思想在不断的进步。 生3:作者都是先写眼前的星星,然后再进行联想,第三段特别明显。 生4:星星象征着光明,是作者一贯的追求,因此也贯串着作者的生命里程。 师:大家分析的很好。的确,热爱自然,追求光明,觅寻进步思想是作者一贯的所为。作者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增多和思想情感的丰富,观星的感受自然发生了变化。童年时代,天真无邪,体会到的是家的温暖和母亲的慈爱;求学的作者虽然还年轻,但内心却充满了幻想,认为光明无处不在;如今满腔热血的我正在寻求着光明,解救苦难中的民族,眼中的星星自然让人感到惬意和亲密。 最后,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课文最后一段,看一看这一段写“巨人”有什么作用? 生1:这是通过仔细观察得来的,表现了作者对星星的排列很感兴趣。 师:是否可以看作是作者对神奇变幻的自然充满了由衷地热爱。 学生点头。 生2:“巨人在跑”既是写实又有深意。前文说“船在动,星也在动”,所以由众多星星组成的“巨人”也是在动在跑的;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寻求新思想过程中流溢胸间的满腔热情。 师:说得太妙了。又是一处实虚的结合,既写出了当时的真实情境,又传达了作者涌动奔腾的激情。综观全文我们不难体会到作者对星星的热爱,对光明的追求。 师:大家分析得很有道理。和巴老一样,老师小时候也有观看繁星的经历。因为家在农村,夏夜经常在户外的高冈处乘凉,有时半夜里醒来,发现凉床上只有我一个人,四面也是一片寂静,这时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害怕。不过当我抬眼看到天上的繁星时,所有的恐惧便都消失,它们的亮光给我温暖,它们的存在驱除了我的孤独感。同学们也一定有自己的感受,大家交流交流怎样? 生1: 生2: …… 师:大家谈得很精彩。作为一个文学大家,巴金在本文中也显示了他超凡的写作技巧,请同学们找一找文中写的好的文句,并试着加以品读。 师:大家还有没有疑问的地方。 生:“沉睡”后,我还能“觉得”吗? 生:最后写到“巨人”有什么用? 鼓励多方对话,力主探究学习,强调情感体验,发展创新思维,彰显个性特征。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师生与作者的对话 独立思考,广泛交流,积极探究,充分合作,真切体验 《繁星》课堂实录 篇8教学目标: 1、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学会观察大自然 2、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3、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由景物引发的联想、感受 2、运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恰当地表达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熟读课文 2、向学生提供以下资料:①作者介绍 ②写作背景(见附一、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作者、亮标 繁星是常见的,引起过古今中外无数人的遐想,你一定也观察过天上的繁星,你是怎样观察的?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好,下面我们来看看作家巴金是怎样观察繁星的,有哪些感受。(板书课题)指名学生介绍巴金和写作背景(口述)教师亮标。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余同学: ①用波浪线勾画出写巴金观察繁星的感受的词句 ②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用横线化出相关的词句 ③理清文章结构 2、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 参考答案: ①“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好象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说话一样。”“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那四颗明亮的星星是头,下面几颗……看,那个三人还在跑呢!” ②按时间顺序。标志有“从前”、“三年前”、“如今”、“有一夜” ③第一部分(第一段):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 第二部分(第二段):描写“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望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第三~第四段):描写“我”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如学生将第3,4段内容分开为“在海上的每一天观看的情景与感受”,“有一夜看到的情景与感受”,也应加以肯定、认可) 三、合作探究 1、研究比较三次看繁星的情景与感受有什么不同。讨论为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这个不相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 2、作者把星天比作母亲,把星星比作朋友,并和它们说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把繁星比作朋友,是为了突出作者看繁星时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感,觉得它们正友好地对“我”霎眼,同“我”小声地说话,突出了舒心、安详、陶醉之感,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繁星(即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美好生活的向往,童心、童趣不减。 3、阅读第5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①“那个天上的巨人”指什么? ——指英国人指给“我”看的天上那个像巨人般的星座。 ②怎样理解“?” ——一是那个星座有着像巨人在跑似的形状,二是因为“船在动,星也在动。”(此题如学生提出其他理由,只要合理亦可) 4、体会“看,那个巨人还在奔跑呢?”中“看”和“呢”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一个“看”字,呼唤读者,感情上与读者直接交流,更能引人注意,一个“呢”字,表示动作正在继续,显得更加生动。 四、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3段; 2、查找搜集有关星星最新信息的资料,结合文学分小组出一份手抄报。 附: 一、作者简介 巴金,现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建国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联主席,《收获》主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篇小说《憩园》,《寒夜》;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友谊集》,《随想录》;散文、小说、特写集《新声集》,《赞歌集》,还有不少短篇小说、童话、杂文等。 二、《繁星》的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选自巴金的《海上杂记》。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的“五卅”运动对他的影响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卫惠林同行,先后同船的中国学生计9人。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考察欧洲的社会活动。法国既是无政府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的政治流放者的庇护所。2月18日,“昂热号”邮轮抵达马赛。19日巴金抵达巴黎。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上杂记》38则。《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繁星》课堂实录 篇9一、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观察星天,体会星天的奇异美妙 (这是说明文的教学目的,应该在学习联想和想象中抒发自己的情感) 二、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习惯,让学生在观察中去发现、去感悟,陶冶情趣。 (培养学生在阅读作家的作品中去发现、去感悟,陶冶情趣。) 三、 教学重点 学生将自己对星天的观察感受与作者的观察感受进行比较。(这是方法) 学习作者在不同年龄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情对繁星的不同观察,不同联想,不同的感受。(情景交融) 四、 教学难点 作者对星天的感受理解。 五、 教学方法与课时安排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品味中,结合平时的观察体验,感受星天的奇妙。 两课时 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引用中外有关星天的传说或故事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品味课文的同时,结合自己的观察体验感受星天的奇妙。) 浩渺的星空历来让人浮想联翩。有人说,每一颗星都是逝去的亡灵,他们在俯瞰着芸芸众生。也有人说,其实那些星星只不过是混沌未开的虚无,种种美好的传说不过是人们对宇宙无知的一种表现。那么在你眼里,星天究竟是什么呢?每次谣望星空,你都回有哪些感受呢?将你的感受与巴金的感受作一个比较,看看有哪些异同。 (二)、引导学生品位课文: 1、 全体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哪几次观看星天的感受?找出表达作者感受的词句。 2、 找出你最欣赏的词句,并简述理由。 学习作者在不同年龄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情对繁星的不同观察,不同联想,不同的感受。(情景交融) 情感不同,观察的景也不同;景物不同,也会影响作者的感情。同样是看星星,就有几乎不同 的感受。让学生明白:情感和景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三)、拓展讨论: 1、 你可曾观看过星天?有哪些感受? 2、 你知道关于宇宙的哪些知识?给大家交流一下。 你知道关于星星的哪些故事,讲给大家听。 (四)、作业 设计与布置: 1、 描绘你曾观察过的星天,表述你的感受或看法。 2、 课外收集有关宇宙的知识,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板报。 3、 课外收集有关星星的诗歌和散文,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板报。 4、 背诵课文第三段。 七、 板书设计 : 繁 星 巴金 星天——如母亲 似朋友 我爱月夜,但我更爱星天 背景资料 巴金(1904~)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 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其间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主编有《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学丛刊》等从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救亡日报》等报刊,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等。在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判,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诉和抨击,艺术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便是这方面的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他热情关注和支持旨在繁荣文学创作的各项活动,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报告文学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集《爝火集》、散文小说集《巴金近作》、随笔集《随想录》五集,以及《巴金六十年文选》、《创作回忆录》等多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作品大都收集在14卷《巴金文集》内,新编的《巴金全集》于1986年起陆续出版。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多年来他还出版了大量译作。巴金小说创作最为著称的是取材于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动过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善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腻独到,自有一种打动人的艺术力量。 《繁星》课堂实录 篇10刘 忠 【学习目标】 1.了解内容提要的特点,学习并运用本文分点评述作品思想内容的方法。 2.把握本文“总——分——总”的主体结构样式 3.理解冰心“爱的哲学”的内容和她对爱心、崇高、纯真等美好人生境界的追求。 【正音正字】写出下列汉字的拼音,记住每个字的书写要点: 讴ōu 矜jīn 剔tì 冶yě 瑕疵xiá cī【积累词语】找出文章中的成语和好词语,并认真抄写: 讴歌母爱 追怀童真 礼赞自然 本质特征 根本动力 不遗余力 至高无上 救世良方 理想王国 天真烂漫 晶莹剔透 天之骄子【朗读课文】【课文分析】 本文是作者刘忠为《繁星》、《春水》写的内容提要。 文章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简述作品的出版日期和影响。第二部分详细评述了作品的思想内容。这部分是文章的主体。 第2段,先从冰心诗歌风格所受的影响谈起,说明《繁星》、《春水》是“零碎的思想”的汇集,内容非常宽泛。然后,用“讴歌母爱、追怀童真、礼赞自然”来概括这两本诗集的主要思想和内容,每一类思想内容的评述又大都涉及了如下的问题:为什么要“讴歌母爱”、“追怀童真”、“礼赞自然”。母爱是一切爱心的原点,是宇宙的本质特征,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对母爱的讴歌自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作者把“讴歌母爱”放在前面来写;从原点出发到“追怀童真”,这第二点表现了冰心对真善美的强烈追求与渴望。以上两个方面都是从人的角度来谈,第三点则由人推及自然,以期通过对自然的礼赞,借着自然的美丽神奇,塑造人们高尚的人格。 第7段,是总结引申,一方面再次总结冰心“爱的哲学”的三类内容,同时又引申,说明这一大主题的价值和意义——“反映了冰心对苦难人生的关注,对污浊生活的愤恨,对专制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爱心、崇高、纯真等美好人生境界的追求”。 因为是内容提要,所以本文纲举目张,结构明晰,而重点突出,让读者迅速、清楚地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和特色,从而对作品有个大致了解。这也是内容提要的基本写作要求。【朗读课文】【思维训练】(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1. 请简单介绍课文涉及的文学家冰心、茅盾、泰戈尔。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诗人、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 茅盾:原名沈雁冰,现代小说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 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19xx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散文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 )2. 本文作者认为《繁星》、《春水》的重要思想内容是什么?(冰心“爱的哲学”的内核)重要思想内容是以讴歌母爱、追怀童真、礼赞自然为内核的“爱的哲学”。3. 冰心不遗余力地讴歌母爱的原因是什么?冰心不遗余力地讴歌母爱的原因是:母爱是一剂救世良方。母爱是宇宙中一切爱心的原点,它创造并维系着世界。母爱就是宇宙的本质特征,又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4. 如何理解“母爱就是宇宙的本质特征,又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宇宙中一切爱心的原点,它创造并维系着世界。5. 冰心为什么要“追怀童真”?①冰心在对童年的回忆中建造起一个理想王国。 ②冰心认为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③追怀童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冰心对真善美的强烈追求与渴望。④冰心认为孩子是可爱的天使,肩负着挽救人类的使命。6. 冰心为什么要“礼赞自然”?①冰心崇尚自然,热爱自然,认为自然是天之骄子。 ②借爱与美的自然,借无瑕疵的自然,创造高尚独立的人格。7. 在冰心的心目中,自然是什么样子的?在冰心的心目中,“无瑕疵的自然,造成了我们高尚独立的人格。”8. 《繁星》、《春水》的三大主题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繁星》、《春水》的三大主题是:母爱、童真、自然。 它们不仅构筑了冰心思想的内核——爱的哲学,而且反映了冰心对苦难人生的关注,对污浊社会的愤恨,对专制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爱心、崇高、纯真等美好人生境界的追求。9. 作者写《繁星》、《春水》的内容提要,为什么要引用《寄小读者》?作者直接引用冰心作品《寄小读者》中的话,能最充分最有力地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说明讴歌母爱不仅是《繁星》、《春水》的主要内容,也是冰心作品的重要思想内容之一。10. 写一段你对母爱的感受。11. 从《繁星》或《春水》中摘录一首小诗,并写一段介绍或点评文字。12. 根据有关短文,简要说明什么是“序”?什么是“跋”?【学习小结】 《〈安徒生童话〉前记》除介绍编选者以及编选缘由外,还有对安徒生的生平及其童话艺术特点等的说明。 《〈昆虫记〉译本前言》重点介绍了作者法布尔的生平白器评价其成就与影响。 《〈真话集〉后记》主要阐发了关于“讲真话”的观点。 《繁星》、《春水》内容提要》重在对作品的内容、主题进行概括性的评述。【课外作业】 1. 完成“学习建议”。 2. 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3. 预习《十六字令三首》,扫除文字障碍,大概理解新课文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繁星》课堂实录 篇11第 一 课 时 师:同学们,有人说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你喜欢天上的繁星吗?每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你的心情怎样?你产生了怎样的遐想?我们先看一组关于星空的图片,然后请同学们说说。 (教师播放图片) (学生思考片刻后,纷纷举手) 生:我想到的是牛郎织女。(有生笑) 生:我想起了女娲补天的神话。 生:我想起了钢琴奏鸣曲《星空》 …… 师:(高兴地)同学们的想像太丰富了,懂得也很多。你们知道吗?著名作家巴金也是一个特别喜欢看天上繁星的人,想听听他的感受吗? 生:(齐)想。 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随巴金先生去看繁星,并听听他的感受。 (生兴致很高) 我们先听一遍朗读录音,请同学们边听边划出难读难写的词语。 (教师放朗读录音) (学生边听边划词语。教师巡视) 师:(出示加点字)录音听完了,请哪位同学读一读这样几个字:摇摇欲坠 半明半昧 模糊 霎眼 生:老师,我来读。zhuì mèi (停了一下)mú shà 生:老师,第三个字应该读mó 师:对,这是一个多音字,“模样”的“模”读mú。再请大家讨论一个问题:课文几次描写繁星美景的?又是怎样安排的? (学生议论,纷纷有同学举手) 生:我觉得是三次描写。一次是“从前”,一次是“三年前”,一次是“如今”,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的。 生:老师,我认为是四次描写,还有一次是“有一夜”。 师:(故作思考)嗯,两种意见,哪一种正确呢? (学生议论,片刻有同学举手) 生:老师,“如今”“有一夜”都是作者在赴法国留学的邮船上看星空的情景,可以看作是一次描写。 师:有道理。那这两段内容算不算重复? 生:不重复。一个是看整个星空,一个是看巨人星座。 师:你说得很好,很善于动脑筋,这在写作上就叫“泛写”与“特写”。(边说边板书)现在大家自由地读一遍课文,再作深入地思考:作者三次写看星的情况和感受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读课文。有学生边读边用勾画圈点法标示关键词句。教师巡视) 师:好,课文读完了,每个小组再交流一下自己的发现。 (小组热烈讨论、交流,教师相机指导、答疑) 生:我来说说我们小组的意见。作者“从前”在家乡,看到的是“密密麻麻的星”;“三年前”在南京的“一个静寂的夜”,作者看到的是“星群密布的蓝天”,并且“认识了一些星星”;而如今,作者看到的是“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把它们认得很熟了”。 生:老师,我想补充他们小组的意见。 师:当然可以。你说。 生:我们要注意作者特写看巨人星座的情况。“我”“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师:补充得很好。那么作者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呢? 生:“从前”,“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三年前”,“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如今”,“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师:你能发现这些感受变化的特点吗? 生:…… 师:同桌之间可以探讨一下。 (同桌议论,一会儿有学生举手发言) 生:作者第一次仿佛回到母亲的怀里,第二次想像成和朋友谈话,第三次想像成睡在母亲的怀里。 师:嗯,那这些变化有什么特点呢? 生:我觉得感受越来越细致,越来越深入。 师:回答得很好。那为什么会这样?哪位同学谈谈。 生:老师,我想会不会跟年龄有关系? (有学生笑) 师:(鼓励的目光)没关系,声音大一点,自信一点,把你的观点表达出来。 生:(继续)因为年龄大了,他懂得就多,观察、思考就深入一些了。 师:同学们说有没有道理? 生:(齐)有。 师:给点掌声,鼓励他一下。 (掌声响起,学生显得更兴奋) 那么,除了年龄原因还有其他吗? 生:还有作者的人生经历。作者写这篇文章已离开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祖国,心里充满着留恋,作者这时已不仅仅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更有对祖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说到这,不由得生掌声再次响起) 师:说得太好了,老师都被你们的理解感动了,原来作者的感受里包含了这么深刻的思想。 请同学们将这些句子齐读一遍,再次体会一下其中的情感。 (生齐读) 师:作者随着自己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有了对星空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我们每位同学的阅历都不相同,当你在某个夜晚面对星空时,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请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再次放映星星闪烁的夜空,设置情境) (生开始写。教师巡视直至下课,并布置下堂课交流所写内容) 第 二 课 时 (上课,师生互相致礼) 师:同学们,上一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巴金三次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还让大家写了自己望星空后的感想。现在我们在小组内交流三分钟,开始。 (小组内,同学们热烈地交流自己的作品。老师参与小组的交流并发表看法) 师:好,时间到。现在请三个小组各推荐一篇在全班交流。 生:我们小组先来。 (生读)小时侯,我总喜欢独自一人看星星。星星看上去像钻石,一闪一闪的,我便认为星星就是钻石,人们所用的钻石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因此我好想把自己变成一只小鸟,每天晚上飞上天啄一颗钻石。长大后,我才知道,星星并不是钻石,而是亿万颗恒星。至于星星会眨眼,是因为星星发出光进入地球村时,被大气层给折射了。 (同学们给以热烈的掌声) 生:(读)思绪总爱流浪,穿过时间的界限,来到茫茫的海上,飞越群山峻岭,奔向心灵的故乡,偎依在明月的身旁—— 假若让我祈祷,我祈求做一颗微不足道的恒星,探索人间的大好风光。 假若让我祝福,我祝福天下所有人都如夜间的繁星一样,散发出迷人的光芒。 假若让我选择,我将把人间的美好写在天空中,展示人性的美。 …… 朦胧中,一切都在梦境,星的脸又是那么的近,那么的让人动心。好怕梦醒,就剩星星的那串余音…… (学生掌声) 生:(读)仰望星空,享受黛蓝色。那种美丽不可用言语来形容。瞧,那是一种高层次感的黛蓝色,像舞女的水袖裙,飘渺轻逸。忽然间,带动宝石的光泽,裙角飞扬,飞向无限的远方。有时候,也会感觉那是立体的空间,虽然没有实在的触摸得到的具体感受,但那一双双忽近忽远,忽闪忽灭的眼睛,似乎在行走,似乎在寻找着它们的归宿,似乎也要将你带到它们中间飞行,自由翔驰,去探索无限的可能性。那真像一群探险家在无边无际的宇宙里挖掘宝藏…… (学生掌声) 师:好,三个小组都汇报完了,我们请同学们作评价。哪位同学勇于发言? 生:我认为三位同学都写到了自己看星空的感受,第三位同学想得比较奇,像什么“像舞女的水袖裙,飘渺轻逸”“立体的空间”,比喻比较新,但整个内容听不懂,太朦胧了。 生:第二位同学写得比较虚幻,不过语言还是很美的。结尾好像有点悲观。 生:第一位同学写长大后对星星的认识与小时侯不同了,说明他的知识增多了。听起来像童话,还告诉我们知识。 …… 师:同学们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说得很有道理。现在请同学们将自己的描写与巴金的描写作个比较,看看我们与作家有没有共同的地方,或者看看我们还缺少点什么。 请同学们在比较之前先读一读巴金看星空的三个片段,然后可以交流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片段,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师巡视) 师:好,同学们刚才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比较了自己和巴金的描写,那么,你们有哪些发现呢?请同学们来谈谈。 生:巴金在描写星空时,不仅仅写眼前景,还由眼前景想到其他的东西。 师:能不能具体地说说? 生:比如作者写海上看繁星的时候,就产生了种种奇妙的感受:星空越来越低,星星越来越近,它们正对“我”友好地眨眼,同“我”小声地说话,于是,“我”回到了童年,成为一个小孩子,睡在母亲的怀里,微笑着,沉睡着…… 师:说得很好,你知道这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吗? 生:…… 生:(抢着)老师,这是用了联想。 师:对,但你说得还不够全面。作者由实写到虚,运用了联想和想像写景状物。(老师边说边板书)(同学做笔记)你们的描写里有这种手法吗? (有许多同学摇头) 好,同学们将这些句子多读几遍。 (生自由朗读) 生:老师,我们这一组在比较之后还有一个发现。 师:(饶有兴味地)嗯,说说看。 生:巴金在描写时还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所以他的语言比我们更形象、生动,更有情趣。 师:同学们,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 生:(齐)同意。 师:那我们看看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生: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我”眼睛模糊了,看星星就好像萤火虫在飞舞,很生动有趣。 师:分析得很细致,你的描写有比喻手法吗? 生:有。(给大家深情地朗读)“我托着下巴,凝望着星空。星儿闪烁着,眨着眼,好像一颗颗宝石镶嵌在蓝蓝的天幕上,为宁静的夜晚又增添了几份神韵。” (生鼓掌,老师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师:写得同样出色。哪位同学再说说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用了拟人,如“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把星星当作人来写。 师:说得对,在作者的眼里,星星有了眼睛,有嘴巴,有思想,好像走近了“我”,同“我”交谈,“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你也这样写了吗? 生:没有。 师:(微笑着鼓励)没关系,下一次可以尝试。还有一种修辞手法,大家发现没有? (生纷纷举手,师指名一同学回答) 生:作者还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如“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师:对。我们来分析这句话的特点。 (同学之间议论) 生:我觉得这句话有气势有感染力。 生:这句话写了多种感觉,有触觉、听觉、幻觉。 生:这句话能表现出海上夜的柔美、宁静。 …… 师:同学们分析问题很全面,很善于动脑筋,老师真为你们高兴。我也有一个发现:刚才大家的分析基本都集中在课文第三段,看来这一段的表达最丰富、最精彩。我们是不是尝试背诵这一段? (生要求准备一下) 师:好,我给同学们三分钟时间。 (生自由准备三分钟后,齐背) 师:同学们,我们和作家巴金一同体验了看星星后的感受,我们还从作家那儿学到了许多方法,收获真不小。其实,我们看过自然界许多事物,像太阳、月亮、大海等等,看了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情,这样那样的感受。现在我们就用刚学到的作家写事物的方法再进行一次语文活动,“看大海(月亮、太阳、蓝天……)”看谁写得快,写得精彩。 (生纷纷动笔,师巡视) (下课收上所有同学的练笔) 教后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因此,我们与学生一起阅读课文,研习课文,就是要通过听、说、读、写方式,训练学生形成终身受用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通过感知作家在文中的情感世界,来调动学生的经验世界、想像世界,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语文教学便真正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遵循这样的思想,在教学时我把握住了作家感受自然时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引导学生去认知,去感悟,并在语文活动中作积极、有效地实践;学生在体验文本和自我体验的实践中,既有独立学习的意识和行为,又有合作探究的行为。课堂教学始终在自由、民主、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 附“看大海(月亮、太阳、蓝天……)”语文活动小练笔。 (一)瀑布的联想 滔滔汹涌之水从悬崖之巅飞泻而下,像一柄柄寒光闪闪的利剑从千仞之上直插水潭,激起的一团团白色水雾,像腾空而起的蘑菇云,裹着似玉的水珠飞向天空,尔后向下徐徐飘洒。这瀑布的雄伟姿态给我更多的是一种启迪:与其庸庸碌碌的苟且偷生,不如像瀑布那样在大千世界里闯荡,在逆境中拼搏奋起,哪怕粉身碎骨,也要化作珠粉玉末撒向大地,把瞬间的光彩留在人间。 (二)残雪 初五的广场上,雪已零落成泥,留着深浅不一的脚印。在广场周围,背阳的树杈上,还有残留的雪,像是披着破棉絮的叫花子。是的,残雪并不美丽。 一阵微风吹来,我能感觉到我睫毛、眼瞳甚至血液里,都注满了雪的英华,注满了天空与森林的气息,仿佛这就是身体的一部分。我想此时此刻,所有的生灵都将感受到雪气的清爽,都有了雪聪灵的气质,都有了天空的襟怀和森林般永驻的青春。 然而,雪终究要消逝。但她已作好赴死的准备,当云破日出的时候,雪就微笑着坐化了,她要去感化沙漠,灌溉农田。 太阳步步高,我分明听见了雪的声音:“我不悲伤。” 教学过程: 一、激学导思(略) 二、引议释疑(略) 三、点拨提高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分组对课文进行了议论,理解了部分疑难问题,说明大家学习很认真。 现在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大家朗读第一段,想想作者看到的星空是什么样儿的?他有些什么想法? (学生朗读课文) 生:作者看到星空是密密麻麻的繁星。 生:作者望着星天,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师:从作者这些想法里,我们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吗?谁来说一说。 生:可以看出作者很爱他的母亲。 生:不对!应该是怀念他的母亲。 师:这些是不是作者看星空后的思想感情呢? 生:…… 师:让我们再读一读这句话。 (学生读第一段最后一句话。) 师:(点拨)大家想一想“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是一句什么句? 生:比喻句。 师:这比喻句能不能说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呢? 生:不能。 师:(点拨难点)这比喻句只能说作者望着星天,忘记了一切,产生了好像回到母亲怀里时的感觉。大家想一想,在母亲的怀里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温母芯酢? 生:安全的感觉。 生:和蔼、亲切的感觉。 师:在这些感觉中,哪一种才能表达这时作者的思想感情呢? 生:(小声议论后)亲切的感觉。 师:对了!(点拨规律)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要理解课文的主要语句;二要联系自己的感觉、体验,这样才能准确地领会作者表达的对星空的亲切感情。 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去理解作者在看星空时的想法,体会一下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大家默读第二段。 (学生默读第二段) 师:哪些句子是写作者的想法? 生: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生: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师:为什么作者看到“星群密布”的星空,就会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生:因为是在晚上,天是黑的,有了星星,才有了光明,天才变成星群密布的蓝天。 师:除了这一层意思外,我们联系作者生活的社会环境,想一想“光明无处不在”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旧社会很黑暗。 师:(点拨)旧社会是黑暗的,但作者从星星点点的星光中看到了“光明无处不在”,说明了他对什么充满了信心。 生: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生:对前途充满了信心。 师:对!(点拨规律)从这里可以看出,体会作者的感受,还要联系课文的写作背景,这样就比较容易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 接下来我们看看,作者把星星比作“朋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亲切、友好的感情。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用第一段的分析方法,作者把星星比作“朋友”,朋友之间的感情就应该是亲切、友好的。 师:讲得好,说明你学习很认真,学到的方法很快就能运用了。 第三段写的是作者如今在海上看繁星的情景。请大家一边读课文,一边把表示作者对星空的亲切感情的句子画出来。 (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句子) 师:谁来读一读你画出的句子? 生: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师:(点拨关键)这里,作者感觉到自己是沉睡在星的怀抱里,又比作是睡在母亲的怀里,跟“从前”和“三年前”的感觉对比,一个是比作回到母亲的怀里,一个是把星星当作“朋友”,如今是睡在母亲的怀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没有变化? 生:有。…… 师:有什么变化,谁来说说。 生:…… 师:(点拨)第一次有什么感觉?(生:亲切)第二次呢?(生:亲切、友好)第三次呢?睡在母亲的怀里跟回到母亲的怀里,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特别安心、舒服。 师:特别安心,“舒服”应改为“舒适”好。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一次比一次加深了。 同学们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对星星有这么深厚的感情呢? 生:对星星有感情,是因为作者热爱大自然。 师:(点拨规律)说得好!××同学能把星星和大自然这两个事物联系起来考虑,理解问题就深刻了。我们再想一想,作者两次看繁星的感觉与在母亲怀里的感觉连在一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生:(小声议论)师:(点拨)大家运用××同学的理解方法去考虑,母亲和什么联系起来? 生:与祖国联系起来。 师:母亲与祖国联系起来,很好,进一步考虑,从这里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生:爱国主义感情。 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师:(小结)对!作者在课文里,写的是三次看繁星的感受,就是为了表达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的真挚感情。 四、精练强化(略) 《繁星》教学实录 师:谢谢同学们的祝福!今天我们随处都可以看到标语,在庆祝第二十个教师节,那么我想请问一下同学们,第一个教师节应在哪一年? 生1:1984年。 生2:是1985年。 师:同学们同意哪一个答案? 生:1985年。 师:对,同学们只要细心一点还是不难得到正确答案的。我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去年有一次很重要的纪念活动,记念我们的一位世纪老人的,应该是? 生:是纪念巴金百年华旦的活动。 师:很好。去年11月25日,在上海举办了一系列纪念巴老百年华旦的活动。那么,巴金应该是哪一年出生的呢? 生:1904年。 师:不错,是1904年11月25日出生的。关于巴老,同学们还知道那些? 生1:他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书上注释有。 (同学们笑) 师:好习惯,值得发扬,我们拿到一篇课文应该首先看看有关题目的注释。还有补充的吗? 生2:他1923年走出自己的封建家庭,到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1927年去法国学习。 生3: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篇小说《憩园》《寒夜》,散文集《随想录》等。 师:同学们预习还是很充分的。其中,他1923年的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寻求进步思想,在《家》中有所表现。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向西方找真理”。在邮船航行期间,他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繁星》,就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下面由老师来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作者分别写了几次观看繁星的经历和感受?请划出相关的语句。 (教师范读完后,让学生思考并讨论) 生1:课文首先写到: “从前在家乡”,“望着星天”,“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师:表达了怎样的感受呢? 生1:少年时的作者感到了家的温暖和对母亲的依恋。 师:很好。再请一位同学继续谈。 生2:“三年前在南京”,看星星,“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师:这一次作者的感受又是如何的? 生2:感到了星星的亲密,表达了对星星的信任。 师:是一种朋友般的情谊。好的。还有吗? 生3:“如今在海上”,“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师:此次作者又是何种感受? 生3:感到和星星很亲密。 师:大家回答得太好了。那么,作者前后三次观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前后的感受同中有异,为什么呢? 生1:时间顺序。 生2:作者的年龄在变化,他对自然的看法也随之有所不同,尽管不懈地寻求光明,但思想在不断的进步。 生3:作者都是先写眼前的星星,然后再进行联想,第三段特别明显。 生4:星星象征着光明,是作者一贯的追求,因此也贯串着作者的生命里程。 师:大家分析的很好。的确,热爱自然,追求光明,觅寻进步思想是作者一贯的所为。作者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增多和思想情感的丰富,观星的感受自然发生了变化。童年时代,天真无邪,体会到的是家的温暖和母亲的慈爱;求学的作者虽然还年轻,但内心却充满了幻想,认为光明无处不在;如今满腔热血的我正在寻求着光明,解救苦难中的民族,眼中的星星自然让人感到惬意和亲密。 最后,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课文最后一段,看一看这一段写“巨人”有什么作用? 生1:这是通过仔细观察得来的,表现了作者对星星的排列很感兴趣。 师:是否可以看作是作者对神奇变幻的自然充满了由衷地热爱。 学生点头。 生2:“巨人在跑”既是写实又有深意。前文说“船在动,星也在动”,所以由众多星星组成的“巨人”也是在动在跑的;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寻求新思想过程中流溢胸间的满腔热情。 师:说得太妙了。又是一处实虚的结合,既写出了当时的真实情境,又传达了作者涌动奔腾的激情。综观全文我们不难体会到作者对星星的热爱,对光明的追求。 师:大家分析得很有道理。和巴老一样,老师小时候也有观看繁星的经历。因为家在农村,夏夜经常在户外的高冈处乘凉,有时半夜里醒来,发现凉床上只有我一个人,四面也是一片寂静,这时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害怕。不过当我抬眼看到天上的繁星时,所有的恐惧便都消失,它们的亮光给我温暖,它们的存在驱除了我的孤独感。同学们也一定有自己的感受,大家交流交流怎样? 生1: 生2: …… 师:大家谈得很精彩。作为一个文学大家,巴金在本文中也显示了他超凡的写作技巧,请同学们找一找文中写的好的文句,并试着加以品读。 师:大家还有没有疑问的地方。 生:“沉睡”后,我还能“觉得”吗? 生:最后写到“巨人”有什么用? 鼓励多方对话,力主探究学习,强调情感体验,发展创新思维,彰显个性特征。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师生与作者的对话 独立思考,广泛交流,积极探究,充分合作,真切体验 《繁星》课堂实录 篇12《繁星》教案示例 1.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形、义: 半明半昧 静寂 霎眼 星群密布 2.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3.欣赏文中描写的观看繁星的情景,领悟作者表达的感受。 4.热爱生活,学会欣赏身边的美。 1.由景物引发的联想、感受。 2.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恰当的表达感情。 a.作者简介。 b.写作背景。 巴金热爱大自然,对夜空繁星的情景进行了观察感受,文中是如何写观察到的情景及感受的,让我们来仔细研读课文。 1.根据文后“探究练习一”第一句,理清课文结构。 (学生先个人思考,然后讨论发言) 第一部分(第1段): 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 第二部分(第2段): 回忆“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望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第3~4段):描写“我”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如学生将第3,4段内容分开为“在海上的每一天观看的情景与感受”,“有一夜看到的情景与感受”,也应加以肯定、认可)。 2.作者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对繁星进行了观察,产生了不同的感受,文中哪些地方表达了这些感受?(学生先用铅笔在文中划出有关语句,然后与前后左右同学探讨交流,准备在全班发言) 参考意见: “好象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说话一样。” 3.作者把星天比作母亲,把星星比作朋友,并和它们说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意见: 作者把星天比作母亲,是为了突出他看繁星时温馨甜美的感受;把星天比作朋友,是为了突出作者看繁星时亲密和谐的感受,它们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繁星(即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童心、童趣不减。 4.细读课文第三段: (1)学生多种形式朗读。 (2)理解本段中心:写“我”每晚在美的环境中看繁星所产生的种种美的感受。 (3)理清思路: 仰 望 ——> 欲 睡 ——> 沉 睡 (1—4句) (5—8句) (9—10句) (4) 按以上思路逐层分别背诵,然后合成背诵全段。 5.阅读第五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2)怎样理解“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 一是那个星座有着像巨人在跑似的形状;二是因为“船在动,星也在动”。 (此题如学生提出其他理由,只要合理亦可) 1.诵读全文并背诵第三段。 2.你观察过夜晚的星空吗?请写出你的感受。 3.搜集有关星空的故事,并以文字记录下来。 《繁星》课堂实录 篇13【教学目的】 1.让学生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训练学生学会表达自己观察后的感受。学会景物描写。 3.自学本文的生字新词,会用“柔和”、“静寂”造句。 4.有表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 课前:自学生字,理解生词的意思;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第一教时 1.出示课题: 《繁星》的“繁”是什么意思?形容很多星星的词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2.你知道这篇文章是写什么的记叙文?你曾读过哪些写景物的文章? 3.先看看课后练习一,带着这个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边用……划出有关写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的词语。 4.(放幻灯①)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板书:月夜 5.(放幻灯②)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板书:星天 6.读文章的第一句,看看这句话中用了哪些词把这两幅画面连接起来了,哪个词用得最妙? 板书:爱 但也爱 7.朗读总起句。 8.接着文章写“我”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 板书:(从前)家乡庭院 (三年前)南京菜园 (如今)海上舱面 9.学习第一段: (1)从前,作者在家乡庭院,在七、八月的夜晚纳凉的时候看星天,星天是什么样儿的?(用……点出有关的词语)他有什么感受? (2)(放幻灯②)“密密麻麻”是什么样子? (3)望着这样的星天,作者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小结:……觉得星天有母亲般的温柔、亲切。板书:亲切 10.学习第二段: (1)三年前(1924年)作者在南京菜园里看星天,星天又是什么样儿的?(点出有关的词语)又有怎样的感受? 板书:星群密布光明无处不在好像 (2)(放幻灯③)“星群密布”是什么意思与“密密麻麻”比较,有什么不同? (3)“无处不在”是什么意思?(读句子:……然而……)在句中除了表示星光灿烂、到处有星光外,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小结:虽然身处黑暗的旧社会,但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信心,他向往光明,追求光明,望着星天就感到光明处处都存在。这时,他爱星天的感情比从前更深了。 (5)表情朗读“……虽然……然而……”句中不用“然而”,换个词还可以怎么说? (6)这段中还有哪一句表达了作者爱星天的感情比从前更深了? (7)“好像同朋友在促膝谈心一样”,你想一下,他们可能在谈些什么? (8)小结:这时,作者觉得星天更加亲切 板书:更亲切 11.如今(1927年)在海上看星天感受又如何呢?你能自学领会吗?先回忆一下老师是怎样教你们学习第一、二段的?你打算怎样自学第三段? 第二教时(略) (一)要点:自学第三段,汇报、总结全文。 (二)过程: (1)(幻灯④)——听朗读。经过充分的自学、讨论,说说如今在海上看星天,看到的星星是什么样儿的?感受又如何? (2)提出在自学中不理解的问题。 (3)对同学提出的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这一段写得好吗?哪些地方写得好,谈谈自己的体会(结合课后练习2、3、4题加以解决)。 (4)这时作者巴金陶醉了。(板书:陶醉)请同学们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背下来。 (5)看着板书,同桌互说。无论是“从前”、“三年前”,还是“如今”,作者看星空都表达了自己的一种什么感情?而这种感受又是如何加深的? (6)小结:作者流露出对星天的爱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一层比一层深:爱着(亲切)→交朋友(更亲切)→老朋友(陶醉了)。在作者笔下的星天,带有母亲般的温柔和亲切,作者爱月夜,爱星天,归根结底是爱大自然。 (7)你能划出本文的中心句吗? (8)小组讨论:这节课自己学到什么? (9)汇报、小结。 附:板书设计 (柴玲) 《繁星》课堂实录 篇14《繁星》教案 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是“亲近文学”专题,目的是引导初一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萌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步入文学的殿堂。《繁星》这一课既是文学大家巴金所作,又具有语言生动传情,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与特点,是引导学生初步接触文学的短小精悍的佳作。文章围绕看繁星。依次写了“从前”“三年前”“如今”“有一夜”四个片段,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书写了“我”由此产生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好享受。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也能观察自然、热爱自然。 二能力目标:理解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三知识目标: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策略 一在朗读中逐渐进入情境,初步体会美好的感情/ 二在研读中联系学生实际、体验作品中人物的感受。 课时安排 二 课时 课前准备 查找有关巴金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老师曾读过郭沫若的一首诗《天上的街市》,背给大家听一听“远处的街灯明了,/好象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象是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夜晚闪烁的群星带给了诗人无穷无尽的想象,给诗人以灵感,你有没有类似的感受呢?(生交流)。今天,我们来共同看看巴金对繁星有怎样的观察和感受。 二、初读课文,扫清学习障碍。 1自由朗读课文,标识出生字、词 2查字典学习, 补充: 萤:萤火虫 荧:荧光屏 莹:晶莹 模:mo模型、楷模mu模样、模具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3交流作者情况 学生交流预习时查阅的巴金的有关资料、介绍有关作品(如《家》、《春》、《秋》)的情况等。 三、指导朗读、整体感知 1指导朗读。 朗读一篇文章,首先要确定感情基调,对每句话来说,又要初步明确是用上扬调、平直调、曲折调、下抑调中的哪一种来表情达意:在一句话中,还要确定变音及重音的读法。 以第一段为例,师范读,表达朗诵全文。 2配乐朗诵 配舒缓的《小夜曲》,每生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读后谈自己这样处理的理由。让学生尽情朗读,以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当中。对朗读有特点的每一处地方都给予肯定,以激励学生。 3整体感知 说出作者四次看繁星的时间、地点,大致了解,四次看繁星的情次和感受。或者填下表。 时间 地点 情景和感受 四、小结 由学生小结,师补充即可 五、作业 在日记中写一写你观察天上的繁星的情景,并写出你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新课 交流日记{师:从同学们的日记当中,可以看出大家观察繁星的方法和感受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同学插上想象的翅膀遨游,有的同学在天文望远镜前驻足,今天,我们来共同领略一下巴金眼中、心中,笔下的繁星是怎样的。} 二、 研究性阅读 1、作者三次看星的情况和感受有什么不同?请同学拿手起笔在书上画出来,并思考:为什么三次看星情况和感受会不同。(尽量让学生独立思考,实在有难度,可以小组内合作,交流) 明确;之所以不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第一次“望着星天……母亲的怀里似的。”母亲的怀抱总给人以温馨的,表依恋之情。 第二次“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和我谈话一样。”表达了与星之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感。 第三次“我望着那许多……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写出了海上望星的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的感受,以及与星的知心之情。 注意:由于学生的性格和感悟不同,答案肯定不禁相同,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尊重学生的见解。3文章之所以让我们愿意一读再读,是因为用了一些生动的修辞,你能找出来并分析一下妙在何处吗?全班交流。4大部分精彩语句在第3段,再读第三段,回味、感悟。 三、质疑反思 文中有没有你不理解的或认为不恰当的地方说出来,大家商讨。 可能有学生会问:“第2段中,为什么星光“微小”。作者还是觉得“光明无处不在”呢? 四、延伸拓展 多媒体放映夜空的星座图多幅,师旁白:巴金读过不少天文学方面的书,认得一些星,那是20世纪20年代初的事了。在2003年的今天,人们对宇宙星空有了更深的探索。请同学们利用你眼前的微机,上网查 询有关资料,可以是文字、图片、录音片等,与大家共享。 全班交流,欣赏。 五、小结 由学生小结,师补充即可。 六、作业 以下三个作业 任选一项,下节课交流。 1将自己看繁星的经历写成一篇小散文。 2自制一个与本文内容有关的幻灯片。 3画一幅画,并提上适当的文字。 板书: 二 繁 星 巴金 从前 家乡 热爱自然 三年前 南京 看繁星 如今 海上 向往美好生活 《繁星》课堂实录 篇15《繁星》是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的早期作品。文章语言流畅优美,情感洋溢,将叙事、写景和抒情融合在一起,流淌着真挚热烈的情感,向读者传达了强烈的内心感受,是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繁星》巴金教案及反思,欢迎阅读。 《繁星》教案教材简析 课文按照“从前”——“三年前”——“如今”的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描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观察细致,情感丰富细腻,借对繁星的描写,抒发他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享受。在写作手法上作者描写繁星采用了由实到虚,虚实结合的手法,并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将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命笔含情,意境优美,使人如临其境,受到强烈的感染。 教学目标 ①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梳理出文章写作的顺序、思路; ②能观察景物,并运用联想和想像来描写一段文字,抒发自己的感情; ③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谈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地点观星的感受,领悟作者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收集有关星星的天文知识。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导入语:同学们,你们了解星星吗?当你在由星星的夜晚看天上的繁星时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呢?(学生交流查阅的知识及感受)。 学生:听人说人死了以后会变成天上的星星。 学生:星星都是横行。 学生:星星在夜空中一闪一闪的很美。 教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巴金在观看繁星时又是怎样一番感受。 (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检查预习 1、组织学生介绍作者、写作背景。 明确:巴金,现代著名作家,杰出得语言大师。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巴金是笔名。主要作品有《家》,《春》,《秋》等,本文选自《海行杂记》,作者在23岁时乘邮船赴法留学“向西方找真理”,在邮船航行期间撰写了此书。《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月。 2、读准加点字的字音,并会解释词义。 昧 摇摇欲坠 霎眼 明确:(先请学生读并解释,老师引导学生评价、判断、补充。) 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语:文章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只有在读中才能品味本文的真谛,下面我们全班进行一次朗读比赛。 明确要求: 1、要求读得通顺,读音正确,注意句子、段落之间的停顿; 2、朗读时声音响亮,读出感情。 (学生分成四大组,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及评委,老师组织各组代表进行比赛) 比赛小结:由各组的评委对选手的朗读进行评比,说出其存在的优点与不足。 梳理思路:学生四人一组合作讨论,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小组选派代表发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课文围绕繁星依次写了“从前”“三年前”“如今”“有一夜”四个片断。 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 三年前,在南京,静寂的夜 如今,在海上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 有一夜,在船上,看天上 课后学习 1、画出文中你最欣赏的语句,并用简要的语言作一点评。 2、观察并描写你身边的某一景物,适当融入自己的感受,不少于100字。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 明确作者在不同时间、地点、情景下观看繁星的感受,体味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学习作者通过观察,借助联想、想像写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从而采用由实到虚、运用想象与联想的写作手法写一段文字。 教学设计 精读品析 导入语:我们明确了课文内容紧扣“繁星”展开,下面请大家思考并回答问题: 1、作者是如何描写每次观星的情景的?请把描写星星的句子找出来,并进行点评(从修辞手法、用词的生动贴切等方面)。 明确:第一次:“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 第二次:“寂静的夜,一片菜园,星群密布的蓝天”。 第三次:“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梦幻的”。 第四次:“那四颗明亮的星是头,下面的几颗是身子,……巨人”。 2、作者每次观星都有不同的感受,请你分别找出相应的语句,并思考每次的感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并进行点评(从修辞手法、用词的精妙等方面)。 明确:第一次:“望着星空……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这里表达了作者望星空产生的甜蜜、温馨之感和依恋之情。 第二次:“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它们……谈话一样。”这几句既?锪俗髡叨怨饷鞯淖非螅?直泶锪俗髡哂胄切乔酌堋⑼痘?幕锇橹?小?/P> 第三次:“我望着……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这里写出了海上望星星的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的感受,以及与星星的知心之情。 第四次:“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表露了作者涌动的激情。 四次观星作者均充分发挥了想象和联想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夜空中繁星的美景展现在读者面前. 3、比较几次看星的情景的不同与相同,思考为什么会有不同? 明确:共同点:作者几次写繁星均采用了由虚到实,虚实结合的写法,一是眼前的景物,二是由眼前的景物产生的联想和想象,都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同点: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和细微了作者的思想也在逐步变化着。 (以上问题先组织学生自读思考,边读边在书上作批注,再小组交流讨论,小组选派代表全班交流,学生互评。) 拓展探究 教师指导语:在作者笔下,“繁星”是多么的美丽,令人无限地遐想,让我们一起再次朗读3、4小节,体味作者运用想象和联想由实倒虚、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写景写感想。 1、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反复练) 2、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仿写一段文字。 要求:①选你最感兴趣的一处景物; ②要求采用由实到虚、运用想象与联想的写作手法; ③字数300字左右。 3、学生仿写,交流,师生互评。 4、小结,组织学生背诵课文第三段。 课后学习 1、收集有关描写星星的诗歌或散文,进行摘抄点评。 2、约几个好朋友在晴朗的夜晚观察星星,并用简要的语言写出一点感悟。 3、背诵课文第三段。 板书设计 繁星 巴金 时间 地点 情况及感受 从前 在家乡 甜蜜温馨的依恋之情 三年前 在南京 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感 如今 在海上船舱上 知心之情 有一夜 在船上 涌动激情 (设计/蔡玲雅) 评点 其一:教学时注重将文本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设计了学生谈观星的感受;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借助日常生活的经验,抓住最感兴趣的一处景物,以课文3、4小节为例通过模仿作者由实到虚、运用想像与联想的写作手法将之内化为自身的写作经验。 其二:注重朗读教学,通过设计朗读比赛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情感加深对文本内容、写作手法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 其三:学生学习对文本内容进行圈点勾画作点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繁星》反思1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一、体现了略读教学的特点。 本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主动权应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读书能力和阅读能力。因此,一进入课的内容,教师就让学生自读课文独立完成表格。这一环节,教师创设了一个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的理念。 二、媒体的运用,赋予读写结合新的内涵。 本篇课文离学生实际较远,学生理解作者内心的不同感受比较困难。然而文章中优美的语言,巧妙的表达方法,却是一个很好的练笔机会。因此我灵活恰当的运用教材,把重点放在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并运用文章的表达方法,完成片断练习上。同时借助电教媒体,让学生欣赏着优美的画面,听着《渔舟唱晚》这首美妙的乐曲,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此,完全陶醉在画面之中,有利地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优化了“想写——写什么——怎么写”这一过程。从学生写作的情况上来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能够运用文章的表达方法,将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写了出来,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繁星》反思2《繁星》是巴金先生的一篇散文,描写了巴金先生在三个不同时期,不同的地方所看到的繁星,表达了作者热爱星天的思想感情。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整体感知,运用对比,理清结构 上课伊始,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星空,把学生带进了一个新奇梦幻的世界。接着,借助媒体展示了作者巴金的照片及作品等,很好地填补了学生的知识空白,使学生对巴金的生平及其作品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在了解了本课的一些背景知识后,我要求学生通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小节,写了作者几次看繁星?而后通过对比,使学生了解到:作者在写这三处的星天时,三小节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都写了四方面的内容,利用表格理清课文结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品味语言,理解感悟,注重朗读 本文语言优美,因而在教学中,我从朗读着手: 1.找出文中你觉得写的最美的句子,读出感情。 2.揣摩语言并交流:这句话美在何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3.通过对语句的揣摩,进行比较阅读,明确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作用,找出文中运用这些修辞的语句,加以品味。让学生深刻理会这些拟人句、比喻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把教学重点放在朗读指导上,而并不是简单的理解分析。 三、积累运用,进行仿写。 小练笔:模仿课文虚实结合的写法,按照“渐渐地……我仿佛看见………我仿佛听见……我觉得……”这样的句式写一段面对碧海蓝天,你产生的联想和想像,字数在50字左右。 回过头来看整堂课教学,自己感觉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整堂课的教学出现了前紧后松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自己是新教师生怕教学时间不够,所以在前面的课文分析时,留给学生读中品味的时间不足,以至于对文本的把握欠缺。 《繁星》课堂实录 篇16初一级的同学们: 你们好.今天,我们的手中都拿着一本书.如果你已经打开了这本书,并认真地做过读书笔记了,我知道,你一定是个爱好文学的少年. 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无论时光怎样流转,生活在起着怎样令人吃惊的变化,可世上依然有热爱文学的年轻的心。我始终相信,热爱文学,热爱读书的青春是真正快乐的,我始终相信,人性中美好善良的东西是要靠你们这样青春的心灵来承传,来完善的。今天,就让我和你们一起,怀着崇敬与喜悦,再次走近《繁星》《春水》,走近作家冰心的世界.现在,请大家翻开作品的扉页,我们先来看作者简介。也请大家拿起你手中的笔,准备作笔记。 让我们回到上个世纪初,1900年(清光绪26年)10月5日,冰心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当时还叫做闽侯县)隆普营的一所大房子里。她的父亲谢葆璋是一位参加过甲午战争的爱国海军军官。在海浪、舰甲、军营中,冰心度过了着男装、骑马、射击的少年生活。由于常与大海为伴,她早期的作品经常满怀深情地描写大海。(如P34一一三P38一二八P39一三一)1919年,还在协和女子大学(后并入北京大学)读书的19岁的冰心就发表了她的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并且,第一次使用冰心这个笔名。据她自己说:“当时我不愿同学们知道文章是我写的,而‘冰心’笔划既简单好写,又与我的本名谢婉莹的‘莹’字含义------光洁、透明相符。‘冰心’一词选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芙蓉楼送辛渐》中的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意思是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清玉洁的心。” 1920年,冰心受到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开始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即现在的北京大学)的冰心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我们课本上的小诗《纸船》就是在这次出国的途中写的。) 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冰心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被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26年,冰心获文学硕士后回国,执教于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1946年赴日本,任东京大学教授。1951年回国,先后担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 1999年,冰心在北京去世,度过了她99个美丽的春秋。 冰心留下的散文、诗歌、小说及翻译作品共有700余万字。歌颂自然、歌颂母爱、歌颂一切美好的事物,是冰心作品的思想内核,它滋润着每个孩子的心田,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曾在一篇文章里见过,说是读《水浒》应当摇着蒲扇,读《红楼》应当焚着清香。倘若也给《繁星》《春水》一个比方,读它时似应在月明如水的静夜,坐在海边的石上,对着自然的景色细细的读着,与涛声相应和。但我想这不过是因它们的性质因而找一个更合适的地方来读,以便感着更深的兴趣。其实说来,任意的在一个地方、一个时候翻阅她的《繁星》《春水》中的几首,即使在极炎热的夏天,也能感到一种沁人肺腑、清新凉爽的感觉。 读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可以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方面去欣赏。请大家翻到第10页。《繁星》《春水》的思想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歌颂和赞美母爱,对童真的追忆、描绘和赞美,对伟大自然的歌颂。用一句话归纳就是:歌颂母爱、童真、自然。也有人把它归纳为一个字,那就是-----爱:对一切卑微弱小者的爱,爱母亲,爱小孩,爱雨夜中痛苦的征人;爱小花,爱小草,爱小动物,爱大海的每一声波浪的清响……大家可以仔细阅读10到12页,这里已经讲得非常详细了,我就不重复了.但是,关于这点,也有人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和冰心同时代的梁实秋.梁实秋当年写过一篇评论《繁星》《春水》的文章,在文章中,他这样写道: 冰心女士是一位天才的作家,但是她的天才似乎是限于小说一方面,她的小说时常像一块锦绣,上面缀满了斑斓的彩绘,我们读了可以得到一些零碎的深厚的印象;她的小说又像是一碗八宝粥,里面掺满了各样的干果,我们读了可以得到杂样的甜酸的滋味。质言之,她的小说充满了零星的诗意。然而她在诗的一方面,截至现在为止,没有成就过什么比较的成功的作品,并且没有显露过什么将要成功朕兆。 我从《繁星》与《春水》里认识的冰心女士,是一位冰冷到零度以下的女作家。试看《繁星》的这几首—— 我的朋友, 对不住你; 我所能付与的慰安 只是严冷的微笑。 (二九)(11页) 玫瑰花的刺, 是攀摘的人的嗔恨, 是她自己的慰乐。 (P12)(三二) 我的朋友, 你不要轻信我, 贻你以无限的烦恼, 我只是受思潮驱使的弱者呵! (P14)(四0) 表面似是温柔,内中还是莲心似的苦。我读过了,得不到同情与慰安,只有冷森森的战栗。啊!诗人付与人们的慰安只是“严冷的微笑”!玫瑰花刺了人,还要引为“她自己的慰乐”!茫茫的众生,真要各个的说出,“你莫轻信我”!假如诗人,真如雪莱所谓是“全世界的规划者”;我们若觉得这人生是冷漠的,我们若须求同情和快慰,那么闯进冰心女士的园地,恐怕没有不废然而返的,因为在那里只能遇到一位冷若冰霜的教训者。这不仅是我一个人的意见,冰心自己在《春水》第八五首(P73)说—— 我的朋友! 倘若你忆起这一湖春水, 要记住 他原不是温柔, 只是这般冰冷。 “一湖春水”“只是这般冰冷”,而作者在《春水》集末还留下几张空白的纸(P48),预备读者写他们的“回响”。假如我还有勇气去玷污那几张白纸,我只能把前面引的冰心原作第八五首照抄在上面。 《繁星》、《春水》这种体裁,在诗国里面,终归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这样的许是最容易做的,把捉到一个似是而非的诗意,选几个美丽的字句调度一番,便成一首,旬积月聚的便成一集。 冰心自己不也说吗? 我的朋友! 不要随从我, 我的心灵之灯, 只照着自己的前途呵! (P81)——《春水·一一四》 那么,我们应如何看待梁实秋的这些观点呢?我是这样想的,文艺的花园百家争鸣,百花争艳,梁实秋的观点有他一定的道理,确实,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冰心诗的不足。但不管怎么说,我还是觉得他有点偏激,毕竟,他说的这些只是冰心诗的一小部分,而且,就在梁实秋的这篇诗论中,我竟然看到这样的话:古今中外的文学天才,通盘算起来,在质量两方面女作家都不能和男作家相提而并论的。我觉得作者的这种观点我们的女作家是不会同意的,就是很多读者也不会同意的。毕竟,男作家也好,女作家也好,他们各有所长。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了,我们不细说。 大概从作家冰心的诞生之日起,就有人说她简单,说她单纯,说她是没出过多少家门的闺秀,说她是没有接触过多少社会的聪明的女学生,意指她思想的清浅,但是清浅却让人如此难以忘怀,这对于冰心和她的作品而言意味着什么呢? 我想这些单纯清浅的东西倒是往往能深深地触动每一个人深埋于心的东西-----他(她)的人性。我所理解的人性永远是人要活得美一点、真一点、善一点的那种渴望。我永远是性善、性真、性美论者,我相信爱真、爱美、爱善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因为如果不真、不美、不善地活着,人就活得不完整、不安宁、不幸福,而人生在世,谁又想孤独不幸地存在着呢?人的幸福、完整,是世界上存在的唯一目的,唯一的真实。冰心的《繁星》《春水》正是对人生真、善、美的回忆和梦想,是献给人生真、善、美的一首赞词,一曲哀歌,而统领这一切的又都是一个“爱”字,对一切卑微弱小者的爱,爱母亲,爱小孩,爱雨夜中痛苦的征人;爱小花,爱小草,爱小动物,爱大海的每一声波浪的清响……而在爱中又满蕴着对生命的悲悯和一腔温暖的同情。我想,这也正是冰心的诗能吸引一代又一代人的原因吧。 好了,思想内容就说到这,现在,我们再来从艺术形式方面来看这些小诗的特色。请大家翻到导读部分第13页。这里主要讲了3方面,大家可以用笔画一下。 对于艺术形式方面,争议就少了些,就连最看不起冰心诗的梁实秋也说: 《繁星》、《春水》在艺术方面最差强人意的便是诗的字句的美丽。在这一点,这是近来无数仿效《繁星》、《春水》的人们所不能企及的。 我最喜欢读《繁星》、《春水》的所在,便是她的字句选择的谨严美丽。谨严故能恰当,美丽故能动人。 现在,我们举几个例子来说说如何写读书笔记或者说写出点评吧。 (6页) 嫩绿的芽儿,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贡献你自己!” 深红的果儿,和青年说:“牺牲你自己!” 《繁星·一》 点评:思想内容上看,它首先展开的是一个心灵纯白的儿童眼里的大自然,一个儿童眼里的现实世界。“嫩绿的芽儿”、“淡白的花儿”、“深红的果儿”就是儿童眼里的大自然,就是儿童眼里的整个世界。这个世界是新鲜的、纯净的、美好的、充满光明的、色彩鲜艳的,虽然娇小稚嫩却是生意盎然的。这个大自然、这个世界在儿童的心灵感受里,总是带有一些神秘色彩、带有一种朦胧的启示意义。 它能与儿童交谈,用自己的形象说出它的意义,它的暗示。“嫩绿的芽儿”,茁壮地生长着,好像在告诉他们,要“发展你自己”;“淡白的花儿”,以其娇美的姿态供人欣赏,使人愉悦,好像在告诉他们,要“贡献你自己”;“深红的果儿”,甜美可口,给人以享受,好像在告诉他们,要“牺牲你自己”。在这里,“发展你自己”、“贡献你自己”、“牺牲你自己”已经不是成年人口里的教导、高校讲义里的教条,它们首先是诗人所面对的自然世界的生命力的表现。即使这些话语本身,也在这首诗的具体语境获得了新的意义和韵味。在成年人的散文语言里,它们是思考的结果、理性的结论,是崇高的道德、深刻的思想,是自觉的追求、努力的目标,是需要主观能动性的东西。它们成了轻松自由、亲切自然的儿语,成了花儿对你说的悄悄话。它们是大自然本来的意义,是人生自自然然的成长过程,是不言自明的道理,是不需着意雕琢,刻意追求的东西。文字还是那样的文字,意思还是类似的意思,但“味道”变了,“意蕴”变了。所有这些已经被人用惯了、用滥了的话语被重新注入了新鲜的生命,白话成了诗句。(与此同时,我们也能发现,“五四”个性解放的思想是怎样在童心中找到了自己的根须,从而成了一种自然生长的意识,而不再是西方书本中的东西。在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那里,“个性解放”还是以一种外来思想的形态出现在中国社会的,而在那些遗老遗少们的观念里,它则是有类于洪水猛兽的东西,是大逆不道、祸国殃民的思想。到了冰心的小诗里,它完全成了大自然对人的一种启示,成了从人的意识自身生长出来的思想幼芽。可以说,冰心的小诗使我们看到了“五四”文化传统在中国是怎样落地生根的。)艺术形式上看,这首小诗共有三句话,三句构成了整齐的排比句,句式非常整齐,每句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它们开口和青年说话,使小诗的表达显得亲切自然。 (46页) 母亲呵!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繁星·一五九》 点评:思想内容上看,这首小诗先写自然界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温暖的巢里,进一步类比,当心中的风雨来了的时候,孩子就毫无疑问地,躲到母亲的怀中。对于儿童,外部世界是神秘的、又是可怕的,它吸引着他们,又威胁着他们。只有在母亲的怀抱里,他们才感到温馨和安全,才会消除对外部世界的畏惧感。在这首小诗里,世界是儿童眼里的世界,母亲也是儿童感受中的母亲。儿童的心灵和儿童的眼睛组织起了艺术世界,组织起了这首小诗中的所有诗歌意象。从艺术形式上鉴赏,这首小诗,先是呼告,直呼母亲,表达孩子内心的渴求,对母亲的依赖,对母爱的想念,也表达内心的感恩之情。后两句结构整齐,构成对偶句,由物及人,过渡自然,类比恰当,表达生动形象。 童心使其中的一切都处在一种特定的协调状态中,(39页《繁星·一三一》) “大海呵,哪一颗星没有光?哪一朵花没有香?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 点评:这是冰心童年回忆中的大海,是童年印象在冰心心灵中的回响。你能感到大海的潮汐声在儿童听觉中那格外清越和鲜明的形象。它不是郭沫若笔下那男性青年的阳刚而又热情的大海,而是冰心笔下童年女性的清澈而又靓丽的大海。形式上,连续三次反问构成了这首诗,结构完整,贴切地表达了主题:海永远在冰心的记忆里,就像每一颗星都有光,每一朵花都有香。 黄昏-----深夜 槐花下的狂风, 藤萝上的密雨, 可能容我暂止你? 病的弟弟 刚刚睡浓了呵! (62页)------《春水》四о〇 点评:这是对自己病中弟弟的深爱,这是对一切弱小纯良者的爱,这是对一切弱小纯良者命运忧伤的悲悯,这是对一切和人的幸福背道而驰的力量无言的愤恨。当你读到了这样的文字,你怎能不感到“冰心姐姐”的爱,你的心又怎能不陷入到深深的感喟里!形式上,整首诗都是对狂风密雨的肯求,不言一个爱字,但那种深厚的情感却能深深地打动你我的心。 没有玄妙高深的主题,没有宏大复杂的叙事,只是静静地用三五行的美丽文字一遍遍说着同一个渴望:爱,相爱。这就是《繁星》、《春水》,像天边最小的两颗星星,在中国现代文学浩渺的星空里,她们静默地持守着自己的那一点光亮。但日转星移,人们却始终没有将她们忘记,那是人群中的慧心者,那是童心的拥有者和坚守者,那是你,是我,也是他(她)…… 这个世界本不就是那样简单,那样洁白,那样明朗,那样欢乐和畅,到底是什么,让人性洁白的鸽子失掉了她高翔的天宇?当年大作家沈从文称冰心的作品是生着翅膀的小天使,“飞到各个少年男女的心上去,成为无数欢乐的恩物”,可如今没有心灵的天空再度敞开开了,小天使飞向哪儿呢? 于是,我欣赏今天又重读《繁星》和《春水》的你,在这喧嚣的世间来重新睇视爱和美,我祝福爱与美的小天使即要降临在你的身上。 《繁星》《春水》是冰心给我们点燃的一盏爱与美的小桔灯,是人生的一个指向,是一个永恒的渴望,是遥远的一个梦想,但奔赴爱与美的人格理想却是一条如此艰难的路,它是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去走的,是要靠我们真实的行动去实现的。在这条道上,我们不应沉醉于小桔灯温暖迷人的光中,小桔灯不是亮在途中给我们慰安的,它是亮在远方,我们看不见它,我们要奔赴它。在人格走向完全诞生的艰难的路上,我们只有以伟大的毅力坚守良心明灯的璀璨光明,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走向心灵真正安宁幸福的所在,走向我们心灵的家园! 人性永驻,小桔灯的光不熄!人性永驻,我们必能重返家园,这是我永恒的信心,也愿给你们以力量。 结束语:你们知道吗?冰心生前最喜爱红玫瑰。她在一个世纪的生涯里,始终如一地将玫瑰一般的爱献给祖国、献给人民,献给这个美好的世界。冰心去世之后,热爱冰心的人们从昆明、从广州空运来了二千余枝最鲜的红玫瑰,以玫瑰的方式向冰心做最后的告别。唁电如雪片一般飞来,表示哀悼的,既有文学界的老前辈、也有充满童心的小读者,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朋友,此时,灵堂外排着长长的队伍前来向冰心作最后的送别,他们中有的是专程从外地赶来的,前来送别的多达数千人。向冰心送别的每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枝红玫瑰,向冰心老人三鞠躬,然后轻轻地将红玫瑰搁在冰心老人的身边,渐渐地冰心在一片红玫瑰的海洋中升腾、升华。 繁星点点春水流,生命如诗如玫瑰的冰心奶奶给了世界美和爱,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少年儿童的好朋友——大海的女儿,让我们也爱自然,爱生活,爱文学吧! 谢谢! 2004 年12月10日 《繁星》课堂实录 篇17一、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繁星》(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是巴金1927年去欧洲途中写的一篇游记,课文按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发了由此产生的种种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享受。 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在教学时,应将学会观察大自然,运用联想和想象写景状物抒发感情作为教学重点;将理解不同时期有不同感受作为难点。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学时,可以采用比较阅读的教学方式,与具有相近写法的同册课文《幼时记趣》作比较。 (二)教学过程 1、学生谈“星” 星星对中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且每个学生都积累了一些关于星星的词句,让他们谈起来人人都有话说。综合他们所说的,不但让学生自己惊喜,还让老师大开眼界。如:词语有“繁星如海”、“众星拱月”、“熠熠闪光”、“疏星淡月”、“星罗棋布”、“灿若明星”等等;句子有“瞧,星星!一个,两个,三个……催璀璨璨,闪闪烁烁,就像一只只淘气、幼稚又充满神秘、智慧的眼睛。”,“夜幕降临了,一颗颗调皮的小星星纷纷跳进了银河,把自己洗得亮亮的,它是那么的晶莹……”等等。 2、学生读“星” (1)默读。初读课文,说出作者三次看星的时间、地点,划出“我”三次看星感受的句子。 (2)朗读。a、把握感情基调。利用多媒体播放作者三次观星的画面(从前,庭院里,密密麻麻的星星——三年前,菜园,蓝天,群星——如今,海上,船舱,半明半昧的星)。 b、老师范读。 c、讨论话题:三次写观星感受的句子含义和所表达的情感。 d、组织学生从语调、语速、轻重等方面联系具体语句体会,然后分组朗读评比。 (3)比较阅读。 学生讨论交流。尽管《繁星》和《幼时记趣》在写作时间和内容上都有很大差异,但它们在写法上也有很大相似,它们的相似之处在哪里? 明确:修辞,想象和联想,观察仔细(见精彩片段)。 (4)朗读最后一段,动手画巨人图(放映部分学生作品)。 3、学生写“星” (1) 学生谈关于运用想象和联想的写作体验。 (2) 认真观察,结合自己的感悟,运用联想和想象写一篇短文,然后同学间交流。 二、精彩片段 师:我们回忆一下《幼时记趣》讲了哪几件事? 生:第一件是“观蚊成鹤”,第二件是“神游山林”,第三件是“鞭打蛤蟆”。 师:很好,概括的很准确。你最喜欢那件事? 生:我最喜欢第一件,把蚊子罩在白色的帐子里,用烟去喷它,将此当作青云白鹤图来观赏。我觉得这种想象非常奇特。 生:我喜欢第二件,把小草当作山林,把虫蚁当作野兽,这种想象非常大胆。 师:很好。回答得很有理。下面请大家思考一下,《繁星》和《幼时记趣》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生: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等修辞手法。 生:两篇课文想象力都很丰富。 师:好,请这位同学具体来谈谈想象力丰富这一点! 生:《繁星》中最后一段把一群星星组合成一个巨人,这是想象力丰富最突出的例子,还有作者的各种感受部分都与想象有关。《幼时记趣》里的想象丰富部分刚才同学们已经说了。 师:看来同学们鉴赏文章的能力已很强了。顺便问大家一下,想象在文学上很重要吗? 生:那当然!假如没有想象,就不会有《西游记》和《堂吉柯德》等名著的问世,也造就不了屈原、李白这样的天才。 生:记得有一位文学家说过,我们鉴赏要靠想象来补充形象,我们创作要靠想象来使文章生动。 生:所有文学家都有很强的想象力。 师:很好。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作家的想象力会那么强?能在这两篇课文中找到部分答案吗? 生:因为他们能够“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师:对!凡是宇宙中活的东西都有着文学的美。枯藤的美胜于王羲之的字,悬崖的庄严胜于张梦龙的碑。一篇名作就是大自然的一个伸展,试想,如果观察不仔细的话巴金能把天上的星星看成巨人而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美的享受吗? 生:不能。观察是我们写好文章的基础,也是欣赏美创造美的条件。 师:对!人们常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其实,就在我们身边都有很多美的景,美的人,美的事和美的心灵等等。只要我们学着用巴金和沈复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那我们每个人的脸上就会多一些笑容,少一些哀愁。同学们,想不想去体验一下认真观察大胆想象所带来的喜悦啊? 生:想!(异口同声) 师:好!请看屏幕(多媒体播放变化的云)!这里有很多云的形状,看那位同学想的形象多。愿说的说,愿画的画!同学间交流(学生说的说画的画,气氛非常活跃。) 师: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大家能否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我以后一定要仔细观察,好好感受生活! 生:我要放飞我想象的翅膀,在无穷的大自然中翱翔! 生:我不但要学会欣赏美,而且要创造出美来让大家欣赏! 三、教学反思 怎样创设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是教师们一直在探索的一个课题。行之有效的方法有很多,我这里强调一点:老师要放的开。一是能够将知识扩展开来,多插入一些学生有话说的话题;二是不要过分注重形式,要讲求实效;三是老师的教态要轻松,将不苟言笑的严师形象收敛,在保证课堂纪律不乱的情况下完全可以以平时聊天谈笑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多点幽默,少点严肃。新形式下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学生在轻松中接受知识,提高能力,向“快乐学习”的目标迈进。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