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龟虽寿》教案 |
范文 | 《龟虽寿》教案(通用13篇) 《龟虽寿》教案 篇1教学设想: 关于曹操,学生们并不陌生,因为在此之前刚学过曹操的另一首诗《观沧海》。因此学习本课要从旧有的知识入手,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关注,同时也把各个独立的知识点串连起来,更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形成规律性的东西。 教学目标: 1、巩固有关古典诗歌的知识; 2、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把握古典诗歌作品的形象、思想内容; 3、在感受艺术美的同时,接受人生价值教育。 教学重点: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把握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对诗人、诗作的影响,把握诗歌所体现的思想内涵与社会内涵 课后反思: 学习此古诗,我坚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直至背诵”的一贯主张。此诗为二组,先充分朗读,然后在讨论的基础上,交流经验、理解诗意,接着再读,直至背诵。这样学生在课堂里真正活跃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体,在参与中获得最大的成就感与满足感。不足主要是读不到位 《龟虽寿》译文 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了的时候。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有远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只要自己保养得好,也可以益寿延年。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教学反思 《龟虽寿》是一首慷慨激越的抒情诗,体现了建安风骨的鲜明特点,没有缠绵凄恻的情调,读起来铿锵有力,格调高远,显示出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诗情与哲理交融,构思新巧,语言清峻刚健,将诗人的千里之志表述得气雄力坚。 在教学中,主要是通过诵读先从字面上解析诗意。翻译诗歌很多诗词的思想感情往往通过诗眼体现出来。然后再抓住诗眼去深入的理解诗意。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曹操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那变革现实、统一国家的豪情壮志。 《龟虽寿》教案 篇2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 诵读、赏析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弄得汉代文人不会写诗,只会写那些歌颂帝王功德的大赋和没完没了地注释儒家经书,真正有感情,有个性的文学得不到发展。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分崩,风云扰攘,政治思想文化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一世之雄而雅爱诗章的曹操,带头叛经离道,给文坛带来了自由活跃的空气。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身边聚集了“建安七子”等一大批文人,他们都是天下才志之士,生活在久经战乱的时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慷慨激昂。这种充满激情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千百年来,曹操的诗就是以这种“梗慨多气”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荡着天下英雄的心灵。也正是这种可贵特质,使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闪灼着夺目光彩。 (二)文学常识了解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曹操字孟德,沛国游县(今安徽省亳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一位颇有作为的政治家。他20岁时举孝廉,除洛阳北部都尉,后迁顿丘令。据《曹瞒传》云:“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悬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任济南相,辖十余县。其时“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曹操到任后立即“奏免其八”,并“禁断淫祀”,使社会风气大大好转。35岁时被征为典军校尉,次年参加讨伐董卓的斗争。建安元年(196)迎献帝迁都许昌,受封为大将军兼丞相,开始掌握中央大权。当时全国处于大分裂局面,各地军阀拥兵自立,互相攻打不停。从这时起他用了整整11年时间,逐步消灭了吕布、袁绍等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这首诗即写在他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 (2)作品简介; 本首诗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复门行》中最后一章。《步出夏门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三)诗歌赏析 1、多种形式朗读 2、赏析 (1)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神龟:传说中的一种长寿龟竟时:终了的时候 腾蛇:传说中的一种能兴云驾雾的蛇 神龟,语出《庄子秋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腾蛇,语出《韩非子势难》:“腾蛇游雾。 意思是神灵的龟虽然是长寿的动物,但也有死亡的时候,腾蛇虽能兴云驾雾,最终也会死亡后化为灰尘。 这两句以神龟和腾蛇为喻,借神龟腾蛇起兴,极言人的寿命有限。”这四句的言外之意是,像神龟和腾蛇这样的神物都不能不受自然规律的限制,更何况人呢!但诗人这样说,用意是积极的,即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说明作者明知人的寿命终有期限,而任何英雄也难免要死,但他丝毫不因此而颓丧。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骥(jì):良马,千里马枥(lì):马槽 烈士:这里指有雄心壮志的人暮年:晚年 意思是千里马老了,伏在马槽里,但它仍旧有驰聘千里的雄心。有雄心壮志的人虽到晚年,更应该“老当益壮”,不放弃自己的理想。 这四句表达了诗人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是全诗的核心。诗人写此诗时已53岁,故以“老骥”自况,又称“暮年”,但他还要继续奋斗,所以又说“志在千里”“壮心不已”。他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这正如三年后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所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他认为统一全国是符合历史需要的,决心为此奋斗终身。 (3)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治之福,可得永年。 盈,满,引申为“长”。缩,亏,引申为“短”。但,只。 养怡,调养身心使之和乐。永,长、久。 意思是人的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保持长寿。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和乐观精神。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是针对一般人的观点说的,曹操曾自称他“性不信天命”,这句话其实也是对“天命”的否定,说明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下文接着就说“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认为身心修养得法,就可以延年益寿。但养治之福不是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要有永不停息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这四句呼应诗的开头,在承认寿命有限这一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配乐时加上去的。这首诗指出生命是有限而宝贵的,所以人们应当不断地发扬积极进取的朝气建立功业。在结语中,作者还指出事在人为,命运可以改变。这种积极奋发、老当益壮的精神是很可贵的。 3、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不甘衰老和寿命不全由天决定、主观努力也起作用的积极奋发的精神。 《龟虽寿》教案 篇3教学建议 一、《龟虽寿》分析 这首诗是《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写作时间比《观沧海》稍晚,大约在公元207年末或208年初。 曹操是一位颇有作为的政治家。建安元年(196)迎献帝迁都许昌,受封为大将军兼丞相,开始掌握中央大权。用了整整11年时间,逐步消灭了吕布、袁绍等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这首诗即写在他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 曹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他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既有过胜利的喜悦,也尝过失败的痛苦。但他从不消极,总是主动进取,虽届暮年,还是老当益壮,不失雄心壮志。这是他写这首诗的思想基础。 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咏志诗。作者先以神龟、腾蛇为喻,说明神物寿命虽长,神通虽大,都逃脱不了死亡。从而表明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这是自然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不应该幻想长生不死,而应该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业,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况且人的寿命长短也不是全由天决定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应自然,养治身心,延年益寿,与天争时,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进取精神。诗人的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十分可贵、可取的。 诗一开始就连用神龟、腾蛇、老骥为喻,既是逻辑推理,又能唤起人们的形象思维。“老骥伏枥”的比喻,转消极为积极,有力地突出了诗的中心思想;“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作者自我形象的艺术写照。“老骥伏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都是后人常用以励志之语。 曹操的诗强烈表现出爽朗刚健的“建安风骨”,以“慷慨”“梗慨而多气”的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荡人们的心灵。这在《龟虽寿》一诗中得到集中的体现。 二、《石壕吏》分析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第二句“有吏夜捉人”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三句、四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即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以下十三句是“致词”的内容,在泣诉两个儿子已死、一个儿子仍服役,“室中更无人”,只剩“乳下孙”及其“无完裙”的母亲的惨况未能打动县吏的情况下,老妇无奈“请从吏夜归”。最后一段的四句诗,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作者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是何心情?诗人作何感想?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诗人用白描的手法,极精炼的诗歌语言,于叙事中抒情、议论,爱憎鲜明,藏问于答,无情鞭挞了“吏”的蛮悍、横暴,如实地揭露了政治黑暗,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三、《相见欢》分析 后人一般认为这首词是李煜降宋之后所作,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人们往往联系李煜身经亡国之痛的遭遇来评析这首诗。如“此词最凄婉,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后主以南朝天子,而为北地幽囚;其所受之痛苦,所尝之滋味,自与常人不同。心头所交集者,不知是悔是恨,欲说则无从说起,且亦无人可说,故但云‘别是一般滋味’。”(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这些评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领会这首词的内涵。 这首词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是由于它对“离愁”所做的真切、深刻的描写。诗人把抽象的难以言状的“离愁”,写得很形象,道出一种非常深切的人生感受。以“剪不断、理还乱”为喻,是形象地描绘离愁的绝妙之笔。结尾一句写离愁“别是一般滋味”,也是绝妙之笔。“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即说不出是一种什么滋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这正是真正经历离愁之苦的人最为真切的体验。这首词写情极其深切而自然,语言朴素如同白话,毫无雕琢痕迹,这既出于诗人的才能,更是其真情所致。 词中的语句“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常为后人所用。“剪不断,理还乱”,现在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处理解决。现在人们常说“别有滋味”“别有一番滋味”,即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而来,用来形容只有自己内心知晓的那种难以言说的感受。 四、《观书有感》分析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给我们这样的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五、《清平乐》分析 这首词题为“村居”,是诗人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打击,壮志难酬,归隐信州(今江西上饶)地区农村时的作品。 这首词是描写农村生活的名作,风格清新淡雅,富于诗情画意。在表现手法上,全词不事雕琢而纯用白描,绘出了农村一户人家清新秀丽的环境以及老小五口充满田园情趣的生活画面,生动地勾画了一家五口特别是翁媪二人“醉里吴音相媚好”和“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形象,表现了农村和平安宁、自然朴素的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词中写白发翁媪,先闻其声;写大、中、小三儿,后见其人。寥寥几笔,如实描摹,简洁自然,写出一家两老三少的活动。构思方面,头两句写景,茅草、小溪、青草,本来是农村司空见惯的东西,但将它们组合成一个画面,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后六句写人,通过翁媪打趣闲谈、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描画出一幅富于田园特色的生活景象。全词只摄取了一个很平常的生活画面,如同一幅素描,却写得生趣盎然。 六、《诗词五首》参考译文 《龟虽寿》 神龟虽然寿命长,最终还是要死亡。螣蛇虽然能乘云雾,终究化作灰和土。千里马老来臣槽枥,鸿志仍在驰千里。刚烈之人到晚年,雄心壮志永不止。人的寿命长和短,不仅决定于苍天。身心健康才是福,可以享有长寿年。回首往事太幸运啊,吟歌一曲抒豪情! 《石壕吏》 傍晚时分我投宿到石壕村,这天夜里听到有吏在捉人。我住的这家老翁听到声,便爬墙逃走了,老妇这才慢慢地走出屋去应门。 呵,县吏噪噪叫叫的那声音该有多么凶横!老妇哭哭啼啼的声音听着又有多么叫人伤心!我听到老妇诉说苦情:“我有三个儿子都去围攻邺城。最近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不久刚刚牺牲。活着的不过是苟且偷生,死了的已招不回他们的灵魂!屋子里再没有一个人,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孙;他的妈妈虽没有离去,可是出出入人没有一件遮体的衣裙。我这老婆婆虽然年迈力尽,但我愿意连夜跟你们回衙门;然后好到河阳之当名伙头军,等赶到那里也许还来得及做饭而不会错过早晨!” 呵,夜深啦,语声已经都断绝,但这时候好像听到有人幽幽咽咽地,泣不成声。等到天明,我匆匆忙忙地奔向前程,而告别的呀,已独独只有那个白头老翁!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一弯残月,清冷如钩。深院锁寂寞梧桐相厮守,孤零零空对凉秋。 剪是剪不断,梳理更烦乱——是无奈的离愁,更有一番亡国之君的感受直涌我心头。 《观书有感》 半亩大小的一方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天光和云影都倒映在里面,随着水波在不停地晃动。要问它为什么能够这样清澈?就是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清平乐·村居》 茅屋的屋檐,是这样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青青的小草。不知哪一家的老婆婆和老公公,头发都白了,醉醺醺地说着南方话在互相打趣。 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在家里编织鸡笼,顶喜欢最小的孩子那顽皮劲儿子,躺在溪边只顾剥着莲蓬的嫩莲子吃。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石壕吏》认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2.学会欣赏通过写景、写物抒情的诗词。 3.五篇作品各自的体裁。 (二)能力目标 1.在理解《石壕吏》的基础上自读“三吏”“三别”。 2.背诵五首古代诗词。 (三)情感目标 1.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悲天悯人之心。 2.认识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 二、学法引导 朗读背诵联系写作背景加深理解,加强积累,用配诗作画的方法体会意境,佐以点拨、讨论、改写等方式加以提高。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l.《石壕吏》中老妇向官吏诉说家中的悲惨遭遇,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老妇的诉说用意在于想使官吏同情她,使家庭免于服役。但是官吏不同情她,老妇无可奈何自请服役。 2.五首诗各自的体裁。 教师讲解并加以举例、比较。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l.投影片:①文学常识 ②随堂练习 2.有关配诗、配词的画。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于课内熟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课外读“三吏”、“三别”,教师作适当指导。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l.学习《石壕吏》一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课内背诵这首诗。 (二)整体感知 l.阅读提示,教师讲解此诗背景:诗歌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当时唐军60万在邺城被叛军打败,为了补充兵力,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思想和人民贴得更近。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亲见差役把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创作了“三吏”“三别”,这组诗如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 2.教师范读此诗。 (三)教学过程 1.讲解该诗体裁:五言古风。 2.生字、词的掌握。 逾墙:yú 越过。一何:多么。 致词:说话。 邺城戍:shù 防守。 老妪:妇人。 3.疏通文意,指导学生口译诗歌,并分析。 ①故事开始:第一自然段,点明时间、地点,官吏在晚上出来抓人当兵揭开了故事的序幕,老头警觉地越墙而逃,老妇出门应付。深刻揭示战祸之中人民不得安宁的情景。 ②故事的展开:第二、三自然段,在差役的态呼,老妇的苦啼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明确一点,差役绝不是静听老妇诉说,而是不断怒呼咆哮,并没有同情她,因为如不是差役追问不放,老妇不至于被逼到自请赴役。从老妇的哭诉中也可见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疾苦:三男全被征兵,三男已死亡,可见战争之惨烈,寡儿媳衣不蔽体可知其贫困。 ③故事的结局:第四自然段,老妇被捉,儿媳妇抽泣,表现出诗人一直在关切倾听,彻夜未眠。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 4.作者在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感情。 控诉官府捉人的凶狠残酷,反映了黑暗惨淡的战乱现实,表现了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 情。 (四)总结、扩展 1.杜甫是我国伟大的诗人,在他的诗中,“三吏”、“三别”描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于人们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质会有启发。 2.背诵《石壕吏》。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三吏”“三别”。 2.改写《石壕吏》为记叙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龟虽寿》一诗中作者所表达的人到暮年而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 2.体会《观书有感》一诗所表现出的思想意义。 3.背诵这四首诗。 (二)整体感知 1.阅读提示中的相关部分,介绍作者的情况。 (1)曹操,字孟德(155-220),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2)朱熹,字元晦,南宋著名理学家,客观唯心主义者。 2.朗读这两首诗歌。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龟虽寿》 (1)了解《电虽寿》的体裁:乐府诗,四言古风。 (2)讲解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字词: 烈士:有雄心壮志的人。 不但;不只。 (3)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神龟、腾蛇虽一个长寿、一个能腾云驾雾,但它们没有雄心壮志,所以终有竞时,终成上灰;而烈士虽已暮年,却依然壮心不已。作者希望通过人为的努力达到长寿的目的,成就一番人事业。 2.《观书有感》 (1)了解《观书有感》的体裁:七言绝句。 (2)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寓意。 “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而得以深且清,清得不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而巨能够反映出它们“共徘徊”的细微情态。 它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地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才能免于停滞和僵化。这种形象的表达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四)总结 两首诗歌内容不同,体裁各异,通过学习理解借物抒情、借景寓理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1.默写这两首诗。 2.预习《相见欢》、《清平乐》。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欣赏词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词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朗读。 2.文学常识。 (三)教学过程 1.学习《相见欢》 (l)写作背景 亡国前耿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南唐亡国降来后,李煜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中,过着终日以泪洗面的凄凉日子,《相见欢》写的就是这种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相见欢》为词牌名。 (2)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写了西楼、残月、梧桐、深院、清秋,西接见月,夜已深沉,作者不能入睡,可见愁情浓重。作者眼中之景,都是凄凉冷落的,情和景合二为一。其中“锁”字暗点了身世。 (3)词的下闽直抒胸臆,为千古之绝唱。 把抽象的愁极其深刻形象地写出来,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它不能说出,只能意会,这是真正经历过愁苦的人的真切的感受。 2.学习《清平乐》 (1)介绍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出生在金国建立之初。他在上饶、铅山隐居时期写了不少诗词,《清平乐》为其中的一首。 (2)疏通字意。 翁媪(ǎo)——老公公、老婆婆。 亡赖——无赖,指顽皮、淘气之意。亡通“无”。 相媚好——互相打趣。 (3)体味词所描绘的意境,表现农村平和、清新、愉快的生活情境,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四)总结 词所表达的意境比诗更加深远。 《龟虽寿》教案 篇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文中两个二类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注意节奏和语调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表达的乐观自信、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在把握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图片以及相关的人物介绍。 教学方法: 古诗四步法 教学过程: 一、读题解题,走近作者。 1.板书课题 2.组织学生介绍相关资料。 3.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让学生自己介绍自己制作的课件。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 二、自学古诗,了解诗意。 1.播放范读录音。 2.指名读诗 3.组织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读诗、订正。 4.组织学生同桌之间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前四句为第一层: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意思是说神龟虽然长寿,可还是难免一死呀。腾蛇和龙一样能够乘云驾雾,然而一旦云消雾散,和就苍蝇蚂蚁一样,灰飞烟灭了!这四句诗说明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这在当时迷信猖炽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紧接着在第二层中,曹操一扫汉末文人感叹浮生若梦、劝人及时行乐的悲调中,慷慨高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在这几句诗中,曹操自己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认为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的追求永不会停息啊! 后四句为第三层。这首诗始于人生哲理的,继发壮怀的高唱,复而回到哲理的思辨;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曹操对人生的看法颇有一点辩证的思维,他首先讲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接着讲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最后再谈到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如果能善自保养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也可以延年益寿。这里的“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国,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5.组织学生汇报。 6.指导朗读 三、创设情境,朗读感悟。 1.教师进一步介绍写作背景,结合图画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2.组织学生有感情朗读。 3、背诵古诗 4、课外延伸 作业: 1.默写古诗 2.解释书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配题: 1.区别字。 沥( ) 骥( ) 怡( ) 枥( ) 冀( ) 贻( ) 2.正音字。 乘雾(chéng) 盈缩(suō) 《龟虽寿》教案 篇5教材简析: 《龟虽寿》是我国古代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诗作,对曹操的诗歌学生并不陌生,上学期就曾经学过他的《观沧海》。对这首诗歌,学生借助书本上的注释应该完全能读通能理解好,一则我们学生的基础都比较好,另外单纯从字面上来解读也确实很简单,但曹操的诗歌如果深入地体味,那可以咀嚼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从我的角度来说,曹操是我最喜欢的古代作家之一,而且当时在学习《观沧海》时我就非常详尽地介绍了曹操其人,其诗歌在中国文学的杰出地位,其大体的诗歌风格等,如果本堂课再来炒一下陈旧的知识,学生肯定不会感兴趣,也不能从课堂中多有获益。 因此我考虑从另外的角度、以全新的方法来进行本课的教学。 设计理念: 怎么上这堂课?我想到了学校在初二阶段开展得轰轰烈烈的研究性学习,初一的学生虽然没有正式开展这一工作,但参与观摩了初二年级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环节:课题的选择、开题报告会等,对研究性学习也很感兴趣,心向往之。我就设想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打消“研究”的神秘感,感受“研究”“发现”的乐趣,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也为以后正式开展研究性学习积累一些感性的认识。 这样的考虑也具备一些前提条件:首先就是学校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良好氛围,初一学生一直耳濡目染,对研究性学习也是跃跃欲试;其次,我校的校园网络设施较好,加上学生中的有不少电脑高手,上网检索、PowerPoint幻灯制作、演示都非常容易上手;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利用每天的晚读课时间,将毛泽东诗词全部介绍给了学生,并且学生都能背诵,而我设想中的研究重点正是毛泽东诗词和曹操诗歌的风格比较研究。最后,对研究性学习这一新型学习方式的改革、实验、操作,我是个新手,我也想通过这样的尝试将平时学习的一些理论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 老实说,我对这堂课的教学尝试心中还是有点底的,我从来不小看学生的能力。我还想:只要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研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初步掌握学习策略,懂得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哪怕失败了也能得到一些有价值的教训,那这样的尝试实验就是有意义的。我更深信“下个世纪,受教育着不再是一个只会吸纳大量事实信息的人,而是一个知道如何检索、评价和应用所需信息的人”。彼得•克莱恩《每日天才》中早就说过:“当孩子们在帮助下自己去发现那些基本规律时,他们学得。”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再现诗歌的动人情景,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 2.深入研读,比较阅读,探讨曹操诗歌与毛泽东诗词的异同。 教学过程: 1.入题: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世说新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晋时代重兵在握的大将军王敦,每次喝完酒后,就咏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并以铁如意击打酒壶,以致于酒壶全部缺了口。王大将军为何对这段文字情有独钟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曹操的《龟虽寿》。 2.(幻灯展示书法作品《龟虽寿》,学生欣赏) 高声示范朗读诗歌;再全体学生齐读,要求投入情感,读准节奏。 3.教师:去年我们学过了一首曹操的诗歌《观沧海》,有同学能背诵吗?(请一学生背诵) 提问:这首诗歌表现了曹操怎样的情感呢? 回答、明确:表达了作者统一天下,吞吐日月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4.一学生小组简介曹操其人其作:(这一环节由学生课后通过网上及图书馆的资料查询,用Powerpoint幻灯片展示)曹操,即魏武帝,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气韵沉雄,质朴简洁,大巧若拙是曹操诗歌语言艺术上的重要特点。钟嵘《诗品》谓之“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而《龟虽寿》则是最后一章。这两首诗遥相呼应,写下《龟虽寿》时,诗人已经53岁了,他的北征虽然历尽艰辛,却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为统一北方扫除了最后的障碍。他在为新的胜利所感奋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认识到,大业未竟,任重道远,应当乘胜前进,不断进取。 我们看到的幻灯片上的曹操是一副帝王之像,说实话和我们脑海中的曹操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我的头脑中曹操应该是个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慷慨悲歌的曹操,因为他一生都有着统一天下的雄心抱负。 [解析:学生能够分析到这么多,其实可以说对诗歌主题思想已经完全理解了,特别是对曹操形象的认识很有意思,也很到位。这是我课前没有预料到的。] 5.全体学生再次高声朗读全诗。 研究文章主题的小组上台报告他们的“研究”成果:我们首先把握了本首诗的核心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从这四句话当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前四句讲人的寿命是有限的,古代的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汉武都到处求取仙丹企图长生不老,但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情醒的认识,在那个时代是可贵的。但更可贵的是如何对待人生,他想让自己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 中间四句:写诗时诗人已经53岁,因此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老了,但仍然有着驰骋千里的豪情。他说,有志于干一番大事业的人,即使到了晚年,但一颗雄心不会消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不会停息。 后四句回到了一种哲理的思辩。虽然人总是要死的,但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人不能全凭上天安排,如果善于保养身心,也是可以延年益寿的。 揭示主题:强调了发挥人的主观作用的重要性,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解析:依靠网络资源和每个人手头可能都会有的这样那样的参考资料,得到这些分析难度并不大,但这一研究小组在语言的组织和任务的分工上还是很花了一番工夫,动了一些脑筋的。] 6.再次高声朗读。 7.教师讲解:读曹操的诗歌,不但可以体会他悲凉苍茫的风格,还可体会他直抒胸臆,博大雄伟的特点。我们这学期给大家介绍了毛泽东的诗词,大家都能很好地背诵,很多同学觉得毛泽东诗词和曹操诗歌有很多可比之处,因此他们做了一些研究,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研究成果。 (展示《沁园春•••长沙》《蝶恋花•答李淑一》《满江红•和郭沫若》《清平乐•六盘山》等毛泽东手书的书法作品幻灯片,大家或朗诵或背诵,初步感受毛泽东诗词和曹操诗歌的异同点) A.教师:有同学认为毛泽东和曹操诗歌风格上有很多的相似点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都具有独一无二的身份。 景白云小组上台交流研究成果。 B.教师:因为《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曹操给人的印象总是一个白脸奸臣的形象,但毛泽东在生活中却对曹操其人和其诗歌推崇倍至。 糜天衢小组上台交流:《毛泽东生活中的曹操》 C.教师:还有同学在比较两人的作品时发现毛泽东就有一首诗歌直接点评了曹操并在文章中运用到了曹操的诗句。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发现。 周阳阳小组交流他们的发现: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中写到“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对历史与现实进行了抒怀,发表了感慨,可以感受到他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还是褒扬得多一些,也可从这首词当中感受到曹操诗歌的那中慷慨悲壮。 D.教师:刚才看到毛泽东的书法作品,大家都惊呼起来,常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你们能从毛泽东的书法上看出毛泽东可能有的诗词风格吗 许铭炜小组交流研究成果。 E.周春梅小组上台谈如何对毛泽东诗词和曹操诗歌进行朗读处理。 [解析:因为学生交流的内容很多,因此我略掉了很多他们的研究成果,但学生在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才能每每令我感佩不已,学生们谈到的很多知识是教师所第一次听到,其中当然有一些现成的资料,但都带上了他们自己的思考,很多研究成果我认为他们完全是在较好地把握了两位诗人的诗词风格的基础上做出的,此诚可喜可贺] 8.结束语:刚才大家对毛泽东和曹操的诗歌风格等的研究做得很好,虽然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如……但确实体现了我们班级学生认真思考的学习态度和不断进取的学习作风。大家开了一个很好的头,希望大家平时的生活中能更好更多的做这样的研究,让我们在研究中获取知识,在研究中收获成功。研究着是快乐的,让我们研究着,快乐着。 《龟虽寿》教案 篇6教学目标: 1、背诵全诗。 2、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 3、体会并学习诗人在诗中表达的乐观自信、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并学习诗人在诗中表达的乐观自信、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世说新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晋时代重兵在握的大将军王敦,每次喝完酒后,就咏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并以铁如意击打酒壶,以致于酒壶全部缺了口。王大将军为何对这段文字情有独钟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曹操的《龟虽寿》。 二、介绍作者及背景 1、学生介绍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魏武帝。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2、介绍背景 《龟虽寿》是《步出夏门行》的则是最后一章。这两首诗遥相呼应,写下《龟虽寿》时,诗人已经53岁了,他的北征虽然历尽艰辛,却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为统一北方扫除了最后的障碍。他在为新的胜利所感奋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认识到,大业未竟,任重道远,应当乘胜前进,不断进取。(汉朝人的平均寿命:24—27,西汉平均寿命二十岁;东汉平均寿命二十二岁。) 三、朗读诗歌,纠正字音。 1、听范读,教师明确字音。 2、学生自由朗读。 3、齐读诗歌。 四、研读诗句,品味赏析 1、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明确: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这四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像神龟和腾蛇这样的神物都不能不受自然规律的限制,更何况人呢?但诗人这样说,用意是积极的,即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庄子秋水篇》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曹操反其意而用之,说神龟纵活三千年,可还是难免一死呀!) 他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他认为统一全国是符合历史需要的,决心为此奋斗终身。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明确:这四句表达了诗人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是全诗的核心。 写诗时诗人已经53岁,因此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老了,但仍然有着驰骋千里的豪情。他说,有志于干一番大事业的人,即使到了晚年,但一颗雄心不会消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不会停息。 3、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明确:人的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身心修养得法,乐观豁达,就能够延年益寿。这里可见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和乐观精神。 4、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明确:这是配乐时加上去的。 五、感悟情感 提问:全诗抒发作者何种思想感情? 明确:表现了作者不甘衰老和寿命不全由天决定,主观努力也起作用的积极奋发的精神。 六、拓展积累 积累下面表现年老仍壮心不已的句子: 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宋)陆游《书愤》 七、作业: 1、熟背本诗,并能理解式默写。 2、读《三国演义》多角度了解曹操其人。 板书设计: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腾蛇为喻寿命有限 老骥、暮年自况继续奋斗 在天、永年否定延年益寿 《龟虽寿》教案 篇7教学建议 一、《龟虽寿》分析 这首诗是《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写作时间比《观沧海》稍晚,大约在公元207年末或208年初。 曹操是一位颇有作为的政治家。建安元年(196)迎献帝迁都许昌,受封为大将军兼丞相,开始掌握中央大权。用了整整11年时间,逐步消灭了吕布、袁绍等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这首诗即写在他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 曹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他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既有过胜利的喜悦,也尝过失败的痛苦。但他从不消极,总是主动进取,虽届暮年,还是老当益壮,不失雄心壮志。这是他写这首诗的思想基础。 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咏志诗。作者先以神龟、腾蛇为喻,说明神物寿命虽长,神通虽大,都逃脱不了死亡。从而表明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这是自然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不应该幻想长生不死,而应该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业,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况且人的寿命长短也不是全由天决定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应自然,养治身心,延年益寿,与天争时,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进取精神。诗人的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十分可贵、可取的。 诗一开始就连用神龟、腾蛇、老骥为喻,既是逻辑推理,又能唤起人们的形象思维。“老骥伏枥”的比喻,转消极为积极,有力地突出了诗的中心思想;“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作者自我形象的艺术写照。“老骥伏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都是后人常用以励志之语。 曹操的诗强烈表现出爽朗刚健的“建安风骨”,以“慷慨”“梗慨而多气”的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荡人们的心灵。这在《龟虽寿》一诗中得到集中的体现。 二、《石壕吏》分析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第二句“有吏夜捉人”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三句、四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即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以下十三句是“致词”的内容,在泣诉两个儿子已死、一个儿子仍服役,“室中更无人”,只剩“乳下孙”及其“无完裙”的母亲的惨况未能打动县吏的情况下,老妇无奈“请从吏夜归”。最后一段的四句诗,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作者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是何心情?诗人作何感想?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诗人用白描的手法,极精炼的诗歌语言,于叙事中抒情、议论,爱憎鲜明,藏问于答,无情鞭挞了“吏”的蛮悍、横暴,如实地揭露了政治黑暗,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三、《相见欢》分析 后人一般认为这首词是李煜降宋之后所作,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人们往往联系李煜身经亡国之痛的遭遇来评析这首诗。如“此词最凄婉,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后主以南朝天子,而为北地幽囚;其所受之痛苦,所尝之滋味,自与常人不同。心头所交集者,不知是悔是恨,欲说则无从说起,且亦无人可说,故但云‘别是一般滋味’。”(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这些评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领会这首词的内涵。 这首词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是由于它对“离愁”所做的真切、深刻的描写。诗人把抽象的难以言状的“离愁”,写得很形象,道出一种非常深切的人生感受。以“剪不断、理还乱”为喻,是形象地描绘离愁的绝妙之笔。结尾一句写离愁“别是一般滋味”,也是绝妙之笔。“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即说不出是一种什么滋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这正是真正经历离愁之苦的人最为真切的体验。这首词写情极其深切而自然,语言朴素如同白话,毫无雕琢痕迹,这既出于诗人的才能,更是其真情所致。 词中的语句“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常为后人所用。“剪不断,理还乱”,现在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处理解决。现在人们常说“别有滋味”“别有一番滋味”,即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而来,用来形容只有自己内心知晓的那种难以言说的感受。 四、《观书有感》分析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给我们这样的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五、《清平乐》分析 这首词题为“村居”,是诗人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打击,壮志难酬,归隐信州(今江西上饶)地区农村时的作品。 这首词是描写农村生活的名作,风格清新淡雅,富于诗情画意。在表现手法上,全词不事雕琢而纯用白描,绘出了农村一户人家清新秀丽的环境以及老小五口充满田园情趣的生活画面,生动地勾画了一家五口特别是翁媪二人“醉里吴音相媚好”和“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形象,表现了农村和平安宁、自然朴素的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词中写白发翁媪,先闻其声;写大、中、小三儿,后见其人。寥寥几笔,如实描摹,简洁自然,写出一家两老三少的活动。构思方面,头两句写景,茅草、小溪、青草,本来是农村司空见惯的东西,但将它们组合成一个画面,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后六句写人,通过翁媪打趣闲谈、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描画出一幅富于田园特色的生活景象。全词只摄取了一个很平常的生活画面,如同一幅素描,却写得生趣盎然。 六、《诗词五首》参考译文 《龟虽寿》 神龟虽然寿命长,最终还是要死亡。螣蛇虽然能乘云雾,终究化作灰和土。千里马老来臣槽枥,鸿志仍在驰千里。刚烈之人到晚年,雄心壮志永不止。人的寿命长和短,不仅决定于苍天。身心健康才是福,可以享有长寿年。回首往事太幸运啊,吟歌一曲抒豪情! 《石壕吏》 傍晚时分我投宿到石壕村,这天夜里听到有吏在捉人。我住的这家老翁听到声,便爬墙逃走了,老妇这才慢慢地走出屋去应门。 呵,县吏噪噪叫叫的那声音该有多么凶横!老妇哭哭啼啼的声音听着又有多么叫人伤心!我听到老妇诉说苦情:“我有三个儿子都去围攻邺城。最近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不久刚刚牺牲。活着的不过是苟且偷生,死了的已招不回他们的灵魂!屋子里再没有一个人,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孙;他的妈妈虽没有离去,可是出出入人没有一件遮体的衣裙。我这老婆婆虽然年迈力尽,但我愿意连夜跟你们回衙门;然后好到河阳之当名伙头军,等赶到那里也许还来得及做饭而不会错过早晨!” 呵,夜深啦,语声已经都断绝,但这时候好像听到有人幽幽咽咽地,泣不成声。等到天明,我匆匆忙忙地奔向前程,而告别的呀,已独独只有那个白头老翁!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一弯残月,清冷如钩。深院锁寂寞梧桐相厮守,孤零零空对凉秋。 剪是剪不断,梳理更烦乱——是无奈的离愁,更有一番亡国之君的感受直涌我心头。 《观书有感》 半亩大小的一方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天光和云影都倒映在里面,随着水波在不停地晃动。要问它为什么能够这样清澈?就是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清平乐·村居》 茅屋的屋檐,是这样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青青的小草。不知哪一家的老婆婆和老公公,头发都白了,醉醺醺地说着南方话在互相打趣。 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在家里编织鸡笼,顶喜欢最小的孩子那顽皮劲儿子,躺在溪边只顾剥着莲蓬的嫩莲子吃。 第 1 2 页 《龟虽寿》教案 篇8教材简析: 《龟虽寿》是我国古代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诗作,对曹操的诗歌学生并不陌生,上学期就曾经学过他的《观沧海》。对这首诗歌,学生借助书本上的注释应该完全能读通能理解好,一则我们学生的基础都比较好,另外单纯从字面上来解读也确实很简单,但曹操的诗歌如果深入地体味,那可以咀嚼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从我的角度来说,曹操是我最喜欢的古代作家之一,而且当时在学习《观沧海》时我就非常详尽地介绍了曹操其人,其诗歌在中国文学的杰出地位,其大体的诗歌风格等,如果本堂课再来炒一下陈旧的知识,学生肯定不会感兴趣,也不能从课堂中多有获益。 因此我考虑从另外的角度、以全新的方法来进行本课的教学。 设计理念: 怎么上这堂课?我想到了学校在初二阶段开展得轰轰烈烈的研究性学习,初一的学生虽然没有正式开展这一工作,但参与观摩了初二年级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环节:课题的选择、开题报告会等,对研究性学习也很感兴趣,心向往之。我就设想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打消“研究”的神秘感,感受“研究”“发现”的乐趣,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也为以后正式开展研究性学习积累一些感性的认识。 这样的考虑也具备一些前提条件:首先就是学校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良好氛围,初一学生一直耳濡目染,对研究性学习也是跃跃欲试;其次,我校的校园网络设施较好,加上学生中的有不少电脑高手,上网检索、PowerPoint幻灯制作、演示都非常容易上手;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利用每天的晚读课时间,将毛泽东诗词全部介绍给了学生,并且学生都能背诵,而我设想中的研究重点正是毛泽东诗词和曹操诗歌的风格比较研究。最后,对研究性学习这一新型学习方式的改革、实验、操作,我是个新手,我也想通过这样的尝试将平时学习的一些理论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 老实说,我对这堂课的教学尝试心中还是有点底的,我从来不小看学生的能力。我还想:只要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研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初步掌握学习策略,懂得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哪怕失败了也能得到一些有价值的教训,那这样的尝试实验就是有意义的。我更深信“下个世纪,受教育着不再是一个只会吸纳大量事实信息的人,而是一个知道如何检索、评价和应用所需信息的人”。彼得•克莱恩《每日天才》中早就说过:“当孩子们在帮助下自己去发现那些基本规律时,他们学得。”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再现诗歌的动人情景,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 2.深入研读,比较阅读,探讨曹操诗歌与毛泽东诗词的异同。 教学过程: 1.入题: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世说新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晋时代重兵在握的大将军王敦,每次喝完酒后,就咏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并以铁如意击打酒壶,以致于酒壶全部缺了口。王大将军为何对这段文字情有独钟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曹操的《龟虽寿》。 2.(幻灯展示书法作品《龟虽寿》,学生欣赏) 高声示范朗读诗歌;再全体学生齐读,要求投入情感,读准节奏。 3.教师:去年我们学过了一首曹操的诗歌《观沧海》,有同学能背诵吗?(请一学生背诵) 提问:这首诗歌表现了曹操怎样的情感呢? 回答、明确:表达了作者统一天下,吞吐日月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4.一学生小组简介曹操其人其作:(这一环节由学生课后通过网上及图书馆的资料查询,用Powerpoint幻灯片展示)曹操,即魏武帝,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气韵沉雄,质朴简洁,大巧若拙是曹操诗歌语言艺术上的重要特点。钟嵘《诗品》谓之“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而《龟虽寿》则是最后一章。这两首诗遥相呼应,写下《龟虽寿》时,诗人已经53岁了,他的北征虽然历尽艰辛,却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为统一北方扫除了最后的障碍。他在为新的胜利所感奋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认识到,大业未竟,任重道远,应当乘胜前进,不断进取。 我们看到的幻灯片上的曹操是一副帝王之像,说实话和我们脑海中的曹操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我的头脑中曹操应该是个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慷慨悲歌的曹操,因为他一生都有着统一天下的雄心抱负。 [解析:学生能够分析到这么多,其实可以说对诗歌主题思想已经完全理解了,特别是对曹操形象的认识很有意思,也很到位。这是我课前没有预料到的。] 5.全体学生再次高声朗读全诗。 研究文章主题的小组上台报告他们的“研究”成果:我们首先把握了本首诗的核心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从这四句话当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前四句讲人的寿命是有限的,古代的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汉武都到处求取仙丹企图长生不老,但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情醒的认识,在那个时代是可贵的。但更可贵的是如何对待人生,他想让自己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 中间四句:写诗时诗人已经53岁,因此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老了,但仍然有着驰骋千里的豪情。他说,有志于干一番大事业的人,即使到了晚年,但一颗雄心不会消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不会停息。 后四句回到了一种哲理的思辩。虽然人总是要死的,但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人不能全凭上天安排,如果善于保养身心,也是可以延年益寿的。 揭示主题:强调了发挥人的主观作用的重要性,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解析:依靠网络资源和每个人手头可能都会有的这样那样的参考资料,得到这些分析难度并不大,但这一研究小组在语言的组织和任务的分工上还是很花了一番工夫,动了一些脑筋的。] 6.再次高声朗读。 7.教师讲解:读曹操的诗歌,不但可以体会他悲凉苍茫的风格,还可体会他直抒胸臆,博大雄伟的特点。我们这学期给大家介绍了毛泽东的诗词,大家都能很好地背诵,很多同学觉得毛泽东诗词和曹操诗歌有很多可比之处,因此他们做了一些研究,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研究成果。 (展示《沁园春•••长沙》《蝶恋花•答李淑一》《满江红•和郭沫若》《清平乐•六盘山》等毛泽东手书的书法作品幻灯片,大家或朗诵或背诵,初步感受毛泽东诗词和曹操诗歌的异同点) A.教师:有同学认为毛泽东和曹操诗歌风格上有很多的相似点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都具有独一无二的身份。 景白云小组上台交流研究成果。 B.教师:因为《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曹操给人的印象总是一个白脸奸臣的形象,但毛泽东在生活中却对曹操其人和其诗歌推崇倍至。 糜天衢小组上台交流:《毛泽东生活中的曹操》 C.教师:还有同学在比较两人的作品时发现毛泽东就有一首诗歌直接点评了曹操并在文章中运用到了曹操的诗句。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发现。 周阳阳小组交流他们的发现: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中写到“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对历史与现实进行了抒怀,发表了感慨,可以感受到他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还是褒扬得多一些,也可从这首词当中感受到曹操诗歌的那中慷慨悲壮。 D.教师:刚才看到毛泽东的书法作品,大家都惊呼起来,常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你们能从毛泽东的书法上看出毛泽东可能有的诗词风格吗 许铭炜小组交流研究成果。 E.周春梅小组上台谈如何对毛泽东诗词和曹操诗歌进行朗读处理。 [解析:因为学生交流的内容很多,因此我略掉了很多他们的研究成果,但学生在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才能每每令我感佩不已,学生们谈到的很多知识是教师所第一次听到,其中当然有一些现成的资料,但都带上了他们自己的思考,很多研究成果我认为他们完全是在较好地把握了两位诗人的诗词风格的基础上做出的,此诚可喜可贺] 8.结束语:刚才大家对毛泽东和曹操的诗歌风格等的研究做得很好,虽然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如……但确实体现了我们班级学生认真思考的学习态度和不断进取的学习作风。大家开了一个很好的头,希望大家平时的生活中能更好更多的做这样的研究,让我们在研究中获取知识,在研究中收获成功。研究着是快乐的,让我们研究着,快乐着。 《龟虽寿》教案 篇9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赏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弄得汉代文人不会写诗,只会写那些歌颂帝王功德的大赋和没完没了地注释儒家经书,真正有感情,有个性的文学得不到发展。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分崩,风云扰攘,政治思想文化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一世之雄而雅爱诗章的曹操,带头叛经离道,给文坛带来了自由活跃的空气。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身边聚集了“建安七子”等 一大批文人,他们都是天下才志之士,生活在久经战乱的时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慷慨激昂。这种充满激情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千百年来,曹操的诗就是以这种“梗慨多气”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荡着天下英雄的心灵。也正是这种可贵特质,使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闪灼着夺目光彩。 二、文学常识了解 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曹操字孟德,沛国游县(今安徽省亳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一位颇有作为的政治家。他20岁时举孝廉,除洛阳北部都尉,后迁顿丘令。据《曹瞒传》云:“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悬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任济南相,辖十余县。其时“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曹操到任后立即“奏免其八”,并“禁断淫祀”,使社会风气大大好转。35岁时被征为典军校尉,次年参加讨伐董卓的斗争。建安元年(196)迎献帝迁都许昌,受封为大将军兼丞相,开始掌握中央大权。当时全国处于大分裂局面,各地军阀拥兵自立,互相攻打不停。从这时起他用了整整11年时间,逐步消灭了吕布、袁绍等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这首诗即写在他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 作品简介; 本首诗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复门行》中最后一章。《步出夏门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三、诗歌赏析 1、多种形式朗读 2、赏析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神龟:传说中的一种长寿龟 竟时:终了的时候 腾蛇:传说中的一种能兴云驾雾的蛇 神龟,语出《庄子•秋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腾蛇,语出《韩非子•势难》:“腾蛇游雾。意思是神灵的龟虽然是长寿的动物,但也有死亡的时候,腾蛇虽能兴云驾雾,最终也会死亡后化为灰尘。 这两句以神龟和腾蛇为喻,借神龟腾蛇起兴,极言人的寿命有限。”这四句的言外之意是,像神龟和腾蛇这样的神物都不能不受自然规律的限制,更何况人呢!但诗人这样说,用意是积极的,即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说明作者明知人的寿命终有期限,而任何英雄也难免要死,但他丝毫不因此而颓丧。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骥(jì):良马,千里马 枥(lì):马槽 烈士:这里指有雄心壮志的人 暮年:晚年 意思是千里马老了,伏在马槽里,但它仍旧有驰聘千里的雄心。有雄心壮志的人虽到晚年,更应该“老当益壮”,不放弃自己的理想。 这四句表达了诗人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是全诗的核心。诗人写此诗时已53岁,故以“老骥”自况,又称“暮年”,但他还要继续奋斗,所以又说“志在千里”“壮心不已”。他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这正如三年后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所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他认为统一全国是符合历史需要的,决心为此奋斗终身。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治之福,可得永年。 盈,满,引申为“长”。缩,亏,引申为“短”。但,只。 养怡,调养身心使之和乐。永,长、久。 意思是人的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保持长寿。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和乐观精神。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是针对一般人的观点说的,曹操曾自称他“性不信天命”,这句话其实也是对“天命”的否定,说明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下文接着就说“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认为身心修养得法,就可以延年益寿。但养治之福不是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要有永不停息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这四句呼应诗的开头,在承认寿命有限这一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配乐时加上去的。这首诗指出生命是有限而宝贵的,所以人们应当不断地发扬积极进取的朝气建立功业。在结语中,作者还指出事在人为,命运可以改变。这种积极奋发、老当益壮的精神是很可贵的。 3、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不甘衰老和寿命不全由天决定、主观努力也起作用的积极奋发的精神。 《龟虽寿》教案 篇10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石壕吏》认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2.学会欣赏通过写景、写物抒情的诗词。 3.五篇作品各自的体裁。 (二)能力目标 1.在理解《石壕吏》的基础上自读“三吏”“三别”。 2.背诵五首古代诗词。 (三)情感目标 1.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悲天悯人之心。 2.认识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 二、学法引导 朗读背诵联系写作背景加深理解,加强积累,用配诗作画的方法体会意境,佐以点拨、讨论、改写等方式加以提高。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l.《石壕吏》中老妇向官吏诉说家中的悲惨遭遇,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老妇的诉说用意在于想使官吏同情她,使家庭免于服役。但是官吏不同情她,老妇无可奈何自请服役。 2.五首诗各自的体裁。 教师讲解并加以举例、比较。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l.投影片:①文学常识 ②随堂练习 2.有关配诗、配词的画。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于课内熟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课外读“三吏”、“三别”,教师作适当指导。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l.学习《石壕吏》一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课内背诵这首诗。 (二)整体感知 l.阅读提示,教师讲解此诗背景:诗歌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当时唐军60万在邺城被叛军打败,为了补充兵力,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思想和人民贴得更近。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亲见差役把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创作了“三吏”“三别”,这组诗如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 2.教师范读此诗。 (三)教学过程 1.讲解该诗体裁:五言古风。 2.生字、词的掌握。 逾墙:yú 越过。一何:多么。 致词:说话。 邺城戍:shù 防守。 老妪:妇人。 3.疏通文意,指导学生口译诗歌,并分析。 ①故事开始:第一自然段,点明时间、地点,官吏在晚上出来抓人当兵揭开了故事的序幕,老头警觉地越墙而逃,老妇出门应付。深刻揭示战祸之中人民不得安宁的情景。 ②故事的展开:第二、三自然段,在差役的态呼,老妇的苦啼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明确一点,差役绝不是静听老妇诉说,而是不断怒呼咆哮,并没有同情她,因为如不是差役追问不放,老妇不至于被逼到自请赴役。从老妇的哭诉中也可见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疾苦:三男全被征兵,三男已死亡,可见战争之惨烈,寡儿媳衣不蔽体可知其贫困。 ③故事的结局:第四自然段,老妇被捉,儿媳妇抽泣,表现出诗人一直在关切倾听,彻夜未眠。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 4.作者在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感情。 控诉官府捉人的凶狠残酷,反映了黑暗惨淡的战乱现实,表现了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 情。 (四)总结、扩展 1.杜甫是我国伟大的诗人,在他的诗中,“三吏”、“三别”描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于人们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质会有启发。 2.背诵《石壕吏》。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三吏”“三别”。 2.改写《石壕吏》为记叙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龟虽寿》一诗中作者所表达的人到暮年而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 2.体会《观书有感》一诗所表现出的思想意义。 3.背诵这四首诗。 (二)整体感知 1.阅读提示中的相关部分,介绍作者的情况。 (1)曹操,字孟德(155-220),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2)朱熹,字元晦,南宋著名理学家,客观唯心主义者。 2.朗读这两首诗歌。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龟虽寿》 (1)了解《电虽寿》的体裁:乐府诗,四言古风。 (2)讲解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字词: 烈士:有雄心壮志的人。 不但;不只。 (3)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神龟、腾蛇虽一个长寿、一个能腾云驾雾,但它们没有雄心壮志,所以终有竞时,终成上灰;而烈士虽已暮年,却依然壮心不已。作者希望通过人为的努力达到长寿的目的,成就一番人事业。 2.《观书有感》 (1)了解《观书有感》的体裁:七言绝句。 (2)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寓意。 “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而得以深且清,清得不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而巨能够反映出它们“共徘徊”的细微情态。 它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地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才能免于停滞和僵化。这种形象的表达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四)总结 两首诗歌内容不同,体裁各异,通过学习理解借物抒情、借景寓理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1.默写这两首诗。 2.预习《相见欢》、《清平乐》。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欣赏词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词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朗读。 2.文学常识。 (三)教学过程 1.学习《相见欢》 (l)写作背景 亡国前耿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南唐亡国降来后,李煜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中,过着终日以泪洗面的凄凉日子,《相见欢》写的就是这种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相见欢》为词牌名。 (2)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写了西楼、残月、梧桐、深院、清秋,西接见月,夜已深沉,作者不能入睡,可见愁情浓重。作者眼中之景,都是凄凉冷落的,情和景合二为一。其中“锁”字暗点了身世。 (3)词的下闽直抒胸臆,为千古之绝唱。 把抽象的愁极其深刻形象地写出来,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它不能说出,只能意会,这是真正经历过愁苦的人的真切的感受。 2.学习《清平乐》 (1)介绍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出生在金国建立之初。他在上饶、铅山隐居时期写了不少诗词,《清平乐》为其中的一首。 (2)疏通字意。 翁媪(ǎo)——老公公、老婆婆。 亡赖——无赖,指顽皮、淘气之意。亡通“无”。 相媚好——互相打趣。 (3)体味词所描绘的意境,表现农村平和、清新、愉快的生活情境,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四)总结 词所表达的意境比诗更加深远。 《龟虽寿》教案 篇11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赏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弄得汉代文人不会写诗,只会写那些歌颂帝王功德的大赋和没完没了地注释儒家经书,真正有感情,有个性的文学得不到发展。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分崩,风云扰攘,政治思想文化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一世之雄而雅爱诗章的曹操,带头叛经离道,给文坛带来了自由活跃的空气。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身边聚集了“建安七子”等 一大批文人,他们都是天下才志之士,生活在久经战乱的时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慷慨激昂。这种充满激情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千百年来,曹操的诗就是以这种“梗慨多气”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荡着天下英雄的心灵。也正是这种可贵特质,使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闪灼着夺目光彩。 二、文学常识了解 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曹操字孟德,沛国游县(今安徽省亳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一位颇有作为的政治家。他20岁时举孝廉,除洛阳北部都尉,后迁顿丘令。据《曹瞒传》云:“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悬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任济南相,辖十余县。其时“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曹操到任后立即“奏免其八”,并“禁断淫祀”,使社会风气大大好转。35岁时被征为典军校尉,次年参加讨伐董卓的斗争。建安元年(196)迎献帝迁都许昌,受封为大将军兼丞相,开始掌握中央大权。当时全国处于大分裂局面,各地军阀拥兵自立,互相攻打不停。从这时起他用了整整20xx年时间,逐步消灭了吕布、袁绍等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这首诗即写在他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 作品简介; 本首诗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复门行》中最后一章。《步出夏门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三、诗歌赏析 1、多种形式朗读 2、赏析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神龟:传说中的一种长寿龟 竟时:终了的时候 腾蛇:传说中的一种能兴云驾雾的蛇 神龟,语出《庄子•秋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腾蛇,语出《韩非子•势难》:“腾蛇游雾。意思是神灵的龟虽然是长寿的动物,但也有死亡的时候,腾蛇虽能兴云驾雾,最终也会死亡后化为灰尘。 这两句以神龟和腾蛇为喻,借神龟腾蛇起兴,极言人的寿命有限。”这四句的言外之意是,像神龟和腾蛇这样的神物都不能不受自然规律的限制,更何况人呢!但诗人这样说,用意是积极的,即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说明作者明知人的寿命终有期限,而任何英雄也难免要死,但他丝毫不因此而颓丧。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骥(jì):良马,千里马 枥(lì):马槽 烈士:这里指有雄心壮志的人 暮年:晚年 意思是千里马老了,伏在马槽里,但它仍旧有驰聘千里的雄心。有雄心壮志的人虽到晚年,更应该“老当益壮”,不放弃自己的理想。 这四句表达了诗人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是全诗的核心。诗人写此诗时已53岁,故以“老骥”自况,又称“暮年”,但他还要继续奋斗,所以又说“志在千里”“壮心不已”。他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这正如三年后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所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他认为统一全国是符合历史需要的,决心为此奋斗终身。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治之福,可得永年。 盈,满,引申为“长”。缩,亏,引申为“短”。但,只。 养怡,调养身心使之和乐。永,长、久。 意思是人的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保持长寿。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和乐观精神。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是针对一般人的观点说的,曹操曾自称他“性不信天命”,这句话其实也是对“天命”的否定,说明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下文接着就说“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认为身心修养得法,就可以延年益寿。但养治之福不是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要有永不停息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这四句呼应诗的开头,在承认寿命有限这一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配乐时加上去的。这首诗指出生命是有限而宝贵的,所以人们应当不断地发扬积极进取的朝气建立功业。在结语中,作者还指出事在人为,命运可以改变。这种积极奋发、老当益壮的精神是很可贵的。 3、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不甘衰老和寿命不全由天决定、主观努力也起作用的积极奋发的精神。 《龟虽寿》教案 篇12龟 虽 寿 作者:曹操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了的时候。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有远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只要自己保养得好,也可以益寿延年。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教案 篇13教材分析:本诗是一首富于哲理的诗,阐发了诗人的人生态度。诗中的哲理来自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因而写得酣畅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哲理与诗情又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因而述理、明志、抒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诗中“老骥伏枥”四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 “犹有”“终为”两个词组显得沉着。而“老骥”以下四句,一改“及时行乐”的糜风,语气转为激昂,使这位“自强不息”的盖世英豪的形象跃然纸上。教学设想:关于曹操,学生们并不陌生,因为在此之前刚学过曹操的另一首诗《观沧海》。因此学习本课要从旧有的知识入手,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关注,同时也把各个独立的知识点串连起来,更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形成规律性的东西。教学目标:1.巩固有关古典诗歌的知识;2.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把握古典诗歌作品的形象、思想内容;3.在感受艺术美的同时,接受人生价值教育。教学重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把握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对诗人、诗作的影响,把握诗歌所体现的思想内涵与社会内涵。课堂教学实录: 师:上课!生:问好!师:请同学们回忆下我们学过的曹操的诗作。生齐答:《观沧海》师:谁能起来有感情的背诵?生:纷纷举手。师:好,我们齐背吧。生:齐背《观沧海》师:同学们,背得不错,现在我们来学习《龟虽寿》。师:你知道曹操有多少?生:字孟德,我国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师:范读。 生:读两遍。师:指生读。师:指生不足,指导注意节奏缓慢 师:好多了,以后继续练习。 师:这首诗第一句起句就不凡。写了滕蛇、神龟,为什么写哪? 生:四人一组讨论 ,回答 师:明确:为了表明作者的人生态度,万物的生和灭都受客观规律的支配,即使滕蛇、神龟也不例外。师:这里,作者也是觉得人生很短,觉得人生不够用。那干什么时候不够。 生:做大事。师:一般文人墨客写到此处,可能倡导什么思想?生:及时行乐。 师:对,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忧来明日愁。生:个别作喝酒状。师:你可别学,否则你以后就像郑智化的《水手》中所唱的“总是*一点酒精的麻醉才能够睡去,总是莫名其妙的感到一阵的空虚”。曹操作品的风格突然在这儿转向了。大家听我朗读,注意到我这里语气的变化没有? 生:注意到了。 师:为什么呢?大家可以参照注释理解 。师:“烈士”是什么意思?生:有远大抱负的人。 师:大家把这几句读一下。(学生朗读) 师:我再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参照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四句的意思。 生: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了的时候。 滕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有远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师:回答得很好!这种观点我比较赞成,人难免一死,但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在有限的生命里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师:好。其实大家已经明确前四句意思了,哪后三句什么意思哪?请同学们思考、讨论。师:有答案的同学举手。师:指生答,明确: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只要自己保养得好,也可以益寿延年。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师:曹操的认识很到位,一个人的生命虽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不完全听从上天的安排,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是健康的重要因素。师:本诗具有积极的意义,现在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背下来。声:背诗。师:提问背诵。师:本诗是怎么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述理、明志、抒情?请找出来短语词组作具体分析。生:神龟、滕蛇、年老的千里马、烈士师:咱在整体看这首诗,作者开篇之后便感叹人生苦短,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每个人,无法避免的是年老。我一直以为,中国缺少老的教育,但是,面对年老,每一个人的想法与感情都不一样。也许有些人会觉得死亡迫在眉睫, 而有些人觉得死在眼前,朝闻道,夕死可矣。有些人则觉得尘归尘,土归土。不同人对待年老的作法是不一样的,那么曹操,他对待年老,他看到的是自己的功业未就,他想到的是用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师:其实,人的一生应是奋斗的一生,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大家是否想到一个问题。这些诗篇的作者很早就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们为我们留下了这么宝贵丰富的遗产,但是为中国历史下了篇章,他们为自己的生命涂沫的亮色,足以永生。我们应该怎么做?生: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师:我曾经说过――做人要“胸有大志”,但要“鼠目寸光”。在立下你的志向之后就别再去想太远的事情,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当你每天早上醒来的时候,告诉自己,我要过好这一天,晚上临睡的时候告诉自己,今天我过得很好。好了,今天的课就到这儿,下课课后反思:学习此古诗,我坚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直至背诵”的一贯主张。此诗为二组,先充分朗读,然后在讨论的基础上,交流经验、理解诗意,接着再读,直至背诵。这样学生在课堂里真正活跃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体,在参与中获得最大的成就感与满足感。不足主要是读不到位。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