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看雪教学设计 |
范文 | 看雪教学设计(通用12篇) 看雪教学设计 篇1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义。 2、品味写景语句、分析“白描”手法的特点。 3、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重点: 品味写景语句,分析“白描”手法的特点。 难点: 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教学方法: 1、讲授法2、诵读法3、资料助读 课时: 一课时 一、导课: 同学们,在我国的文学史上,以文见长的作家中有一位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北大中文系有位教授曾这样评说:“明文第一,非张岱莫属。而且,如果在中国散文史上评选‘十佳’,我估计张岱也能入选……”。可张岱却曾说自己“人与文俱不佳”。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作者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品其文,读其人。 二、检查自读预习情况 1、查字音。特别注意:①强饮(qiǎng)②更定(gēng) 2、查本课文言文知识: ①一词多义②词类活用③古今异义 ④特殊句式a。判断句b。倒装句 3、查课文翻译。(复习六字译文法:留、替、调、补、删、增)生逐句翻译。 三、品读课文 作家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写道:“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大家回忆一下《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秋月图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幅空明澄澈的秋月图已经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那张岱笔下又描绘了怎样的一副冬雪奇景呢? (一)赏奇景。 1、找出写景句: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比较连词: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三个“与”字写天地的合一,浑然一体、苍茫辽阔的景象。 3、比较数量词: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一条、一座、一只、两三个 特写镜头中四个量词的使用,使人觉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缓缓前进,创造了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一片茫茫辽远的冰雪世界中,人不过渺如一栗。 4、白描手法: 那么,如果让我们写一段雪景,你会怎么写?我们可能会用上一些比喻和优美的词句。而张岱在这里并没有用这些。他只是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就勾勒出了苍茫孤寂、天人合一的妙境,这种写法叫白描。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技法,在文学创作上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指用最朴素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张岱在这里仅用寥寥数语,就把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呈现出来了。 小结雪景:这段雪景有苍茫孤寂之美,作者用白描手法只用寥寥数语就把那种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呈现出来了。渲染了一种苏轼笔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情趣。 板书(景美:苍茫孤寂白描) (二)品痴人 1、齐读开头几句,说说作者有哪些“痴行”? 2、这痴行背后肯定有一颗痴心!结合雪景暗示,结合人物行为,说说张岱是怎样的人? 预设:与众不同清高孤傲钟情自然超凡脱俗特立独行随性雅致遗世独立 师总结:张岱夜访西湖,独赏雪景,他是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人,不同常人的背后是不同常人的心境,一个“独”字我们便读出了一个遗世独立的张岱。 板书:(人痴:遗世独立) (三)悟深情 1、PPT出示四条背景资料。 背景资料一: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号陶庵。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崇祯17年(1644年),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著有《陶庵梦忆》。1647年左右,张岱写成《湖心亭看雪》。 背景资料二:亭中人为“金陵”人,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都,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背景资料三:张岱作品常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时时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湖心亭看雪》是《陶庵梦忆》的一篇。 背景资料四: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明亡后,“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骇骇为野人。”“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陶庵梦忆·序》 2、“问其姓氏”,不答姓名答籍贯。“是金陵人”是写错了吗? 预设:不是,是有意而为。“金陵”是故都。 3、体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板书:(情深:故国之思) 四、总结中心思想: 这篇散文以清新淡雅之笔,记叙了作者晚上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痴行,描绘了一幅气象雄浑、苍茫孤寂的西湖雪景图。突出了作者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情怀,表达了淡淡的愁绪以及深沉而又真挚的故国之思。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 3、搜集描写西湖的诗句,感受西湖四季之美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景奇:苍茫孤寂(白描) 人痴:遗世独立 情深:故国之思 看雪教学设计 篇2学习目的: 1、诵读积累,理解课文大意,提高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品读赏析,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提升,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学习难重点: 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工具书,对作者、课文有大概的了解。 2、预习课文,疏通文义,发现并提出问题。 学习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同学说雪,激趣引读。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看看他又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简介作者: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明亡后隐居山中著书,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小品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教师指导:首先要读得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是节奏合理; 其次要读得流畅,一是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 第三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体会文章朴实的语言。 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疏通文意,试译小品文。 拥毳衣:拥,围裹。毳衣,细毛皮衣。,一白:一,全。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更(gèng):还,大白:酒杯名 客此:客,客居,作动词用。,及:等到。 3、说一说:③ ①作者为什么“独”往湖心亭看雪? 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 ②作者在湖上看到怎样的雪景?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B、“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三、合作探究,微观体察。 ♂你觉得作者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什么作用呢? 交代这些都是为了突出“独”字。“独”,不仅强调数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心态与情趣。 ♂你能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吗?在写景上,作者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一种人生情绪。 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近远、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既然是写景,作者为什么又用近一半笔墨写人,最后还用舟子的话作结,说到了“痴”,这样有何意义? 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 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说明了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这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四、赏析拓展,互动释疑。 1、赏析拓展: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试将与本文作比较,两者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有何异同? 描写手法,表达感情 《湖心亭看雪》,白描,清高自赏,淡淡愁绪 《江雪》,烘托,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2、课外延伸: ①背诵默写课文。 ②课外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作品,并相互交流。 看雪教学设计 篇3教学要求: 1.学会8个生字,及由生学组成的词语,会认“省、店”等10个生字。 2.读懂课文,知道中国台湾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了解中国台湾儿童向往北京,北京儿童渴望同中国台湾儿童在北京相聚的美好愿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课前准备:生字卡、词语卡、地图。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讲台湾省的小朋友看雪的故事。 二、出示地图。了解台湾省的位置,介绍台湾省的有关历史情况,知道中国台湾虽然现在没有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但它仍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 三、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画出带生字的词,多读几遍。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4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四、检查自读情况。 1.这篇文章分几自然段? 2.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3.说说文章主要讲的是什么? 五、指导学习生字词。 1.认读生字并给生字组词。 学会字: 讲打 指 接 惊 故 候 奇 会认字: 省店 橱 指 接 讲 铺 毯 银 仗 2你认为哪些字难认?想什么办法记住的? “惊、省”是后鼻音。 “银”是前鼻音。 3.你认为哪些字难写? 故:右边是反文旁,不是折文旁“文”。 候:不要忘了中间的一小竖。 4.指导写字。 (l)看清每个字的结构及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练习写字,完成“我会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生字词语。 2.说说文章主要讲什么? 二、引导学习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l)齐读。说说主要讲什么? (2)这里为什么很难看到雪呢?简介台湾省的气候特点。 2.学习第2自然段。 (l)自由读,然后说说台湾省的孩子们在中国台湾看到的雪景是怎么样的? (2)想一想,说一说橱窗里的雪景。 3学习第3~10自然队 (l)自由读。读后说说知道了什么? (中国台湾的小朋友向往到北京去看真的雪。老师的故乡是北京。老师童年玩雪的情景很有趣。) (2)指导读四个问句。 a.您看见过真的雪吗? b.您是在哪儿见过的? c.北京离这儿很远吗? d.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要读出问话的语气,ab、c还要读出好奇的语气,d则还要读出对北京的无限向往。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3)指名读写老师童年在北京玩雪的情景的句子。“雪毯”、“银装”分别指的是什么? (4)分角色读第3~10自然段。 4学习第11自然段。 (l)范读。 “那里”指什么地方?“你们”、“他们”分别指谁? (2)齐读。 读了这一自然段后你体会到什么? (北京的小朋友盼望中国台湾回归祖国。) (3)小结。 (中国台湾回归祖国是我们每个小朋友的共同心愿,中国台湾回归祖国,中国台湾的每个小朋友就可以到北京看到美丽的真的雪。) 5.朗读全文。 三、指导完成“我会连”。 1.读一读,连线。 2.同桌互查。 3.齐凌连好的词组。 板书设计: 12 看雪 中国台湾 北京 盼着 教学反思: 上完课,劳苦和疲惫九霄云外,惊讶和欣喜让我激动不已。我真佩服这些孩子,他们会读书,会思考,会发现,会表达。而作为老师,关注他们,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学会倾听他们的心声,学会欣赏他们的言行,学会领悟他们的深情是何等重要啊! 学生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而语文课程是随“具体的儿童”来的,它将“具体的儿童”引入教育殿堂,只有关注“具体的儿童”的人才会有真正的课程意识。那就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在开发的过程中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因为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如果教师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会倾听,学会发现,学会激励,学会鼓舞,学会组织,学会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据自己独特的体验方式建构知识,形成能力,掌握方法,健全人格,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那么,他们的求知欲望、表达热情让你吃惊,他们发挥出的巨大的潜能令你震惊。 放开手,学生会走得更好。以前,我们对学生不敢放手,更不会放手。教师“前怕狼,后怕虎”,结果学生胆小怕事,不敢跃雷池半步。如今,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传统师者形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从传统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来,已经成为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的无形资产,然而教师不可能完全理解学生的思维,甚至不可能覆盖他们的知识面。这种角色的变化,的确对教师在教学的组织、引导有着更专业化的要求,但绝对不是通才、全才的要求。这个时候,就请所有的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吧!”这是我们在课改中最响亮的声音。 我坚信,学生就是最可利用的课堂资源,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充分利用来自课堂的、来自学生的资源吧!真正实现由“老师教我学语文”转变为“我们一起学语文”。 看雪教学设计 篇4【教学目标】 1、认识“省、店”等10个生字。会写“讲、打”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中国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教学重点】 识字。 【教学难点】 朗读领会文章,体会中国台湾小朋友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中国台湾的资料。 2、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看过雪吗?玩儿过雪吗? 2、中国台湾的小朋友却很难看到雪。他们多么希望看一看雪,多么希望去北京看一看雪啊!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 2、借助拼音熟读课文。 3、小组互助学习,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4、自由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三、认记生字 1、小组合作互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记生字。 2、谜语认记: 毯: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省: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 店:站而不立,庆而不大,街边一间房,买卖东西忙。 3、动作演示理解记忆: 指、(用手指一个地方) 接、(用手做一个接的动作) 铺(用手做一个铺的动作) (学生跟着一起做) 4、借助偏旁认记: 银、橱、讲 5、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6、借助短文巩固识字:(比一笔,看谁最先把这段话读通顺) 在省城长途汽车站的对面,有一家新开张的金店。金店的橱窗里摆放着一件件闪闪发光的金银首饰样品。金店地面上铺着红色的地毯。妈妈看见玻璃柜里的一条银色的项链,便指着这条项链,问营业员多少钱。营业员拿出这条项链说:“8000元,不讲价。”妈妈接过项链, 觉得挺不错,就买下了。 四、写字教学 教学“指、接、打”: 1、学生观察共同点,并说一说。 2、教师讲解:指”字右上是,不要写成;“接”字右下的“女”,横画要长些。 3、学生观察“讲”并描红书写。 五、熟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 老师小时候是怎么玩雪的? 2、完成课后“我会连”: 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准备地图一张,请生在此图上找到北京与中国台湾。 2、学生收集的关于中国台湾的资料展示。 3、老师小时候是怎么玩雪的?(指导朗读第九自然段,读出高兴的感觉) 二、朗读课文,提出问题 1、师范读课文,生思考:老师为什麽要深情地说?心里在想什么? 2、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4、将小组合作不能解决的问题,但又有意义与价值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 5、各组选取感兴趣的问题进一步讨论理解。 6、全班交流讨论解决:老师为什麽要深情地说?心里在想什么?(教师深情地说一句话,帮助学生理解深情) 三、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情感(生:惊奇,师:深情) 1、师范读课文,生体会情感。 2、生自由读。 3、抽生读,教师指导。 4、齐读,配乐。 四、实践活动 你有什么心里话相对中国台湾小朋友说吗?(可让生在课外给中国台湾小朋友写一份贺卡) 五、写字教学 1、教学“惊、故、候、奇”: “故”字右边是反文儿,不是折文儿; “候”字,不要漏写中间的“竖”; “奇”要写得上小下大。 2、复习巩固: 同桌互相考一考本课生字。(不会的互相教一教) 【板书设计】 台 湾 思 向 12 看雪 往 北 京 (注:此板书形成一个心形。) 看雪教学设计 篇5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白描写法 能力目标:学习文中写景叙事的技巧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质疑点拨法 一、导入: 老师昨天布置同学们去查找有关描写西湖的诗句,能背多少? 学生熟悉的有: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呢,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走进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二、初读课文 1、请一男一女同学初读课文,看看他读音和停顿正不正确(音乐、幻灯) 2、再请以同学读课文或老师范读或放音频 学生活动,可分成两组,每组一段,疏通课文,提出疑问 (幻灯) 3、齐读课文 思考:①、找出课文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 明确:“独往湖心亭看雪”之“独”与“舟中两三粒而已”“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名篇名作怎么可以前后矛盾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和张岱商量一下让他改改? 我建议先不急,等咱们深入钻研了课文再作定夺,说不定这其中另有奥妙呢! ②、课文中那个词形象的概括出张岱的形象? 朗读: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③、“痴”字通俗的讲是什么意思? 呆、傻、笨,举止不同常人 三、研读课文 问:课文哪些的方写出了张岱的呆,不同常人? 1、“更定”“独”“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想想,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什么声音都没有。用一个成语表达如何? 万籁俱寂。 问:从哪个感觉器官来描写的?听觉 问:让人想起柳宗元什么诗句?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问:从什么感觉器官描写的?视觉 师: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并且是晚上八点以后,也许你正在看电视,也许在做作业,也许已准备睡觉了,可我们的张岱,居然在这时去看雪,是不是不同常人,痴人首先是行为痴 归纳:-------痴行 2、请找出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我们一起看看景物描写有没有怪异之处? 齐读“西湖夜雪图”:“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问:请问,这段对“西湖夜雪图”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明确: 景物特点:空寂、悠远、脱俗 手法:白描手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用了什么写法:白描写法(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举例:(齐读)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抽读)朱自清《背影》“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看见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文中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来写,“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多与少、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空寂、悠远、脱俗的意味。 在这幅空寂、悠远、脱俗的“西湖夜雪图”中,张岱把自己融入了苍茫的宇宙自然,天人合一,所以痴人眼中有痴景,人只是自然之景的一分子罢了 归纳:------------痴景 3、问: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突然又写喝酒聊天什么的,是不是意境全破坏了?咱们先到对话中去找。来,请一同学读读“大喜”一句。 问:客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哪种人,请填出来 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 湖中焉得有此豪情之人。 师:看来作者是找到了知音,“强饮三大白而别”,虽然不会喝酒,但还是喝了三大杯,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可是,老师有一疑问啊: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然后不留地址,不留电话不留E-mail,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因为这些都不重要。不管他身份地位、俸禄高低、姓甚名谁,只知他是他乡游子,今日相逢,后会难期。不愿和人交往,和情趣相投者也只是淡然相交。他知活在他自己的内心世界里 师:我们现在来看最初我们发现的那个矛盾,是张岱数不清楚人数吗?是张岱一不小心犯了一个可笑的错误吗?根本就不是失误,根本就是因为他“眼中无人”,知音尚且不顾,何况舟子。 师:那他的眼中只有什么呢? 明确:只有自己的心,只有自然,他是属于自然的。 归纳:-------痴心 四、走进作者 师:开始上课时,老师说张岱心中有寒冰,为什么有寒冰呢?请看全文第一句第一个词语,还有注释一。 明确:“崇祯”“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大明已亡,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罢,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带有淡淡的哀愁。 五、总结拓展: 同学们,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痴行痴景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了,于是,他们只有在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宿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名诗,送给大家,你们再细细去品张岱之痴吧:(幻灯) 满纸荒唐言, 一把心酸泪。 都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六、作业设计 1、背诵全文 2、利用白描写法写人或物的片断 看雪教学设计 篇6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识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海峡两岸的小朋友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课文蕴含的海峡两岸人民期盼祖国统一的愿望。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中国台湾的各方面的资料、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冬季。 师:在冬天你们最盼望干什么事? 生:…… 生:下雪。 在冬天看到下雪是一件很美的事,前几天我们这里下了今冬的第一场雪,有的同学还把当时的情景写在日记上。我们这里冬天经常能体验到下雪的快乐。而在我国台湾省是很难看到雪的。那里的小朋友也想看雪,可怎么办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3看雪》,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己高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划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不明白的词语和句子做一下标记。 学生按老师要求自读课文。 三、检查自读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词:指读、开火车读、齐读。 2、质疑:学生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其他学生能解答的先解答,解答不了的问题教师可放在理解课文的环节中再解答。) 四、以读促讲,理解全文。 (一)理解1、2自然段。 1、指读1、2自然段。 2、出示课件(地图):了解中国台湾的地理位置,明白中国台湾很难看到雪的原因。 3、出示课件(课文插图1): 让学生看图观察讨论: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鼓励学生大胆说。) 4、出示课件(课文第二自然段): 练习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台湾孩子对雪的向往和喜爱。 (二)理解3—11自然段。 1、(1)以小组为单位读3—11自然段,看看孩子们向老师提出了哪几个问题?画下来,讨论一下。 (2)出示课件(学生问老师的四句话): 范读、指读。读好这四句话的语气。 (3)出示课件(第四句话): 多种形式读,指导读好其中的自然停顿地方。 2、(1)过渡:北京下雪的时候是怎样的情景呢? (2)出示课件(北京下雪的情景):让学生欣赏雪境,感受下雪的乐趣。 (3)你们看了这段雪境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谈。 (4)出示课件(第九自然段):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美好的雪景,体会北方孩子玩雪的乐趣吧! 齐读第九自然段。 (三)出示课件(课文插图2): 1、学生观察并说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看到北京孩子玩雪的情景,中国台湾孩子的心情怎样?学生自由谈。 2、出示课件:指导读好最后一句话。 3、你希望中国台湾的小朋友到北京来吗?学生自由谈。 4、出示课件:欣赏中国台湾的一些风景片。 5、你愿意到中国台湾宝岛去看一看吗? 学生自由谈。 6、引导学生对比(第2自然段与第9自然段,第10自然段与第11自然段)朗读,边读边想,讨论交流: 橱窗里的雪景与真的雪景有何不同? (都很美,一是静态的,不能玩;一是动态的,能玩的、好玩,因此更美丽,对孩子们有很大的吸引力) 中国台湾孩子们和北京小朋友盼着什么? (中国台湾孩子们盼着到北京看真的雪。小朋友盼着和孩子们一起玩,盼望祖国统一)。 7、两岸小朋友的愿望能实现吗? (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大胆发表观点) 五、分角色表演读全文。 让学生按课文内容分为“叙述者”、“孩子们”和“老师”三种角色表演朗读,在过春节的欢快乐曲声中,在电脑课件展示课文插图的形象氛围里,让几组学生扮演角色、表演朗读、展开竞赛、巩固成果。 看雪教学设计 篇7【教材分析】 《看雪》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共两课时,我讲的是本课的第2课时。课文主要写中国台湾小朋友只看见过棉花做成的雪,没有看过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课文以对话为主,内容贴近学生心理特征,前面语言浅显易懂,师生最后的对话蕴含着海峡两岸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 【学生基础】 二年级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对雪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且在学习本文之前,已通过《识字3》和《北京》的学习,对中国台湾和北京这两个地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的关系也有了大致的认识。二年级学生,生字学习、优美语句的品读还是学习的重点,根据儿童已有的认知规律,把实践和认知结合起来,让学生自主发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丰富学生语言感受能力。 本文最后一句所隐含的祖国大陆统一的思想,学生难以理解,需要老师在朗读的辅助下,将课堂与课外,文本与生活体验相结合,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对课文情感进行领悟。 【设计理念】 以角色对话为主,对话内容浅显易懂,教师不必作讲解,让学生从对话中感悟中国台湾师生向往祖国北京、北京的小朋友盼望和中国台湾小朋友一起玩的心情,从而使学生在中国台湾和北京本是一家人的亲情中经历一次熏陶; 创设“带领中国台湾小朋友雪中玩乐”的活动,激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在扮演的活动中读课文,促使学生乐而不疲地把课文读好。 【教学目标】 二年级学生应该把生字的学习、课文的朗读作为重点,因此,本节课我设置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细致阅读,品词析句,结合课文内容,采取感情朗读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经验,使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感染。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突破方法:以读为本,让学生在朗读中展开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师生的心情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突破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通过朗读领悟文中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多读课文,搜集中国台湾的资料。 2、课件准备。 3、配乐朗读时的音乐。 【教法与学法】 教法: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雪景中,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 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学法:在充分朗读和想象的基础上自主理解、体会。 【教学过程】 (一)地图导入 魏书生指出“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北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祖国的首都北京,通过《看雪》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认识了中国台湾省的小朋友。今天,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上指出这两个地方,既能让学生知道台湾省是中国的领土,又能让学生从两地的地理位置上感受到距离,从而理解两地气候不同的原因。 (二)读文质疑 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充满丰富情感的独立精神的个体。基于这种认识,我以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为切入口,唤醒学生真实而强烈的问题意识,就在学生的主动质疑中,学生对文本的精神诉求被唤醒,与文本的对话也成了学生自由精神舒展的过程。 (三)朗读感悟 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学生只有先行与文本进行对话,获得独特的体验,发现后,再和老师或同学对话,这样的对话才有质量和意义。而且,阅读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完善的过程,各种相关的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都被读物的信息激活,与文本的意义发生碰撞,产生回响交流。 这一环节,我把着力点放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上,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阅读体会,在学生疑难困惑处,适时加以指点,如在读问句和感叹句时,学生开始时肯定读的不到位,我在这里单独把问句拿出来与学生共同研究读的方法,学生通过联系当时的情境,多次试读,掌握读法。 在讲第9自然段时,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孩子雪中玩乐的情景图,并通过讲述勾起学生在雪地玩耍的美好回忆,当学生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会去解读课文时,文本也抵达学生的心灵深处,学生以身体之,以心悟之,也就能主动随着文字去触摸人物的的情感。 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进入雪中游戏的场景,学生将文本与生活经验相联系,更深的体会到中国台湾小朋友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本文最后一句所隐含的祖国大统一的思想学生理解起来困难就不会太大了。 全班配乐朗读全文来体会北京小朋友玩雪的乐趣和中国台湾小朋友渴望来北京看雪的心情。(我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阅读方式,层层推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情感体验。) (四)拓展活动 假设中国台湾小朋友来到内蒙古看雪,让学生带着中国台湾小朋友玩,既能让学生通过讲述感受到雪中玩乐的情趣,理解中国台湾小朋友向往雪的心情,又锻炼了学生说话的能力。而且,有的小朋友也许还能想到内蒙地区更具特色的游戏或活动,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五)巩固练习 字词是学习的重点,阅读理解后再进行字词巩固,根据课文内容连线,加深记忆。 (六)作业设计 将看雪进行扩展,既考察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学生自然而然的运用本课的生字词,巩固加深印象。 看雪教学设计 篇8【教材分析】 《看雪》一文写老师给中国台湾小学生讲述儿时在家乡北京玩雪的情景,从而激发了孩子们到北京看雪欲望的故事,这个故事暗示了两岸人民盼望祖国早日统一,两岸同胞渴望同欢乐,寓意深刻。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讲、指、接”三个生字。 2.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3.感受北京雪景之美,孩子玩雪之乐。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融情入境 1.课件出示出谜面让学生猜谜底。 “小小白花天上栽,一夜北风花盛开,干变万化六个瓣,飘呀飘呀落下来。” 2.教师板书“雪”,学生书空。(“雪”字上面写一个“雨字头”,注意四点的方向是一样的。) 3.课件相机出示动态的雪的图片,“小朋友们有没有看过雪啊?有没有玩过雪?” 4.“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洁白、美丽的雪的吧。”(板书:看) 边写边讲解写法,学生书空。 (“看”字上面是“手”变过来的,最后一笔“竖钩”变成了“撇”,下面写一个“目”,把手放在眼睛上才能看得远。) 5.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字学词 1.这篇课文有很多段落,先请小朋友们给课文表上段落。然后请小朋友们自己读一读课文,尽量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读好的小朋友借助拼音宝宝把生字拼读两遍,尽量把生字记住。 3.“记住了吗?现在请小朋友们检查一下拟的同桌是不是都记住这些生字宝宝了,将“我会认”里的生字指给你的同桌认一认,读一读。” 4.哪些小朋友能将这些生字宝宝都记住了,举手看一看? 真棒,老师要请这些小朋友当小老师,带着小朋友们读。 5.课件出示词语 (1)小老师领读(两位) 台湾省商店橱窗手指接着讲话铺着雪毯 银装打雪仗 (2)教师领读。 (3)开火车读,相机正音。 (4)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6.想想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教师出谜题。 【毯: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省: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店:街边一间房,买卖东西忙。】 三、再读课文感悟 1.看来大部分小朋友已经把生字宝宝给记住了,可是这些生字宝宝可调皮了,现在他们又跑回课文里去了,你们还能正确又流利地读出它们吗? “边读边从课文里找一找:北京的雪景是怎样的?” 2.“读好了吗?谁已经找到了?”学生反馈,相机板书。 (1)课件出示句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2)指板书:句子里“雪花、雪毯、银装”都是指什么? 【你真善于思考,都是指雪,天上、地上、树上都是雪,到处一片洁白。那真是一个北京的雪景可真美丽啊。(板书:洁白)】 (3)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你瞧,小伙伴们玩得多高兴啊,说说他们都在干什么?”【注意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4)结合这幅图片,谁来读一读,读出高兴、开心的感觉来。指名读,相机评价。 (5)教师范读。 3.小朋友读得真不错,为了奖励小朋友,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去北京看一看真的雪。(播放雪景视频) 4.看了这些图片,小朋友们有什么感想? 5.齐读这段话。 四、书写指导 1.投影出示“我会写”中生字,指名读,齐读。 2.观察生字,说说哪些字比较难写要提醒大家的? 3.教师范写(讲、指、接);学生描红、临写。 4.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评析学生例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惊、故、候、奇”四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产生盼望中国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齐读课文。 二、新课学习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和北京的小朋友一起看了美丽的雪景,北京的小朋友可真幸福,每年的冬天都能看到那么美丽的雪景,可以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而中国台湾的小朋友呢? 2.(课件出示中国台湾小朋友在商店橱窗看雪景的图片)“图中的这些中国台湾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 3.找出课文中相应的句子读一读。课件出示: 过春节的时候,孩子们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美丽的雪景。那是用洁白的棉花做成的。 4.齐读、教师范读。 5.中国台湾的小朋友为什么不能看到真的雪? 6.课件出示中国地图。 (1)找出中国台湾的位置,“因为中国台湾在我国的南部,一年四季都比较温暖,所以很难看到雪。” (2)“中国台湾的小朋友从来没有看过真的雪,所以当他们听到老师看过的时候—— (都很惊奇) (3)指导朗读3-6段。 (4)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北京吗?台湾省离北京远吗? 【从课文里找答案,“不算太远”。】 (5)既然不远,“老师”有没有常回故乡看一看,看看北京美丽的雪景?为什么? 【台湾省本来是中国的一部分,就像浙江省是中国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旧中国是由国民党政府统治,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把国民党政府打败了,国民党政府就逃到中国台湾。所以中国台湾和祖国母亲就分开了,从此中国大陆和台湾省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能来往,不能通电话,不能通信,更不用说回到北京去看看了。】 7.这位老师可能已经十年,也可能已经二十年没有看到故乡的雪了,当他回忆起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他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童年的小伙伴们还好吗,他们现在在哪里。北京的雪景还是那么美吗?……】 他的又心情会是怎样? 【淡淡的忧伤、怀念家乡、希望中国台湾早日回归祖国。提示:深情】 8.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感受一下老师的话和老师讲起的童年的雪景。(读课文1~9段,配乐) 9.分角色朗读,齐读旁白。 10.听了老师的话,中国台湾的小朋友想不想去北京看雪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最后两段话。 11.课件出示最后一段话: 老师望望大家,深情地说:“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呢!” (1)指导正确断句。 (2)那里的小朋友指的就是——北京的小朋友,他们只盼望着和中国台湾的小朋友一起玩吗? 【预设提示:身在老师盼望着中国台湾能和祖国母亲早日团聚,北京的小朋友呢?】 (3)不只是北京的小朋友,全中国的小朋友,全中国的人民都盼着中国台湾能早日和祖国团聚。让我们再深情地读一读这段话。 三、书写指导 四、板书设计 12看雪 橱窗——棉花惊奇 天上——雪花 地上——雪毯高兴 树上——银装 五、作业布置 1、摘抄与雪有关的好词好句。 2、完成课堂作业本。 教学反思 在上这篇课文时,指导老师在旁听课,课后给了我很多指导。首先是关于课堂调控的。对低年级的学生应该以鼓励、表扬的形式来调控课堂记录,以比赛、竞争的形式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学生对于老师“坐端正、安静”这些词是无动于衷的,要想学生上课能遵守纪律、集中精神,就应该表扬、树立榜样。第二就是在开始每一个新的学习活动之前,教师要有简单而清晰的指令,确保学生能有效的展开学习活动。 在教学方面,我觉得课文的讲解、梳理,很大一部分是为朗读服务的。我设计了各种各样的环节,使学生感悟文本,但最后还是读的一塌糊涂。经过师傅指导,我暂时归纳出两点原因:1、还是纪律问题,很多学生读书不专心,滥竽充数。2、第一课时没有要求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在认字学词之后之前对重点段进行教学。所以导致第二课时朗读感悟即使有感有悟也读不好课文,因为连课文都还没有读通顺。 看雪教学设计 篇9【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了解中国台湾的有关情况,雪景图,补充儿歌。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雪吗?能给咱们讲讲你看到的雪吗? 雪真美,真有趣啊!今无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看雪》(板书)。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朋友读一读,难读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攻克难读的句子: ⑴ 在我国台湾省,是很难看到雪的。 ⑵ 过春节的时候,孩子们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美丽的雪景。 ⑶ 她顺手指了指地图上的北京。 ⑷ 接着她就给孩子们讲起童年玩雪的情景。 ⑸ 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 ⑹ 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老师发现这些句子有点难读,咱们看着黑板练习读一读,特别注意读准红色的字词。还可以读给同座的小朋友听,互相帮助一下。 指名读,正音。最后全班齐读五个句子。 3、再读生词(活动词卡)。 4、在小组里用巧办法记一记这些字。 5、全班交流记字方法。 6、游戏:猜字谜: 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 站而不立,庆而不大,街边一间房,买卖东西忙。 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7、指名读课文: 检查通读课文情况。 三、朗读课文1~2自然段 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吗? 2、说说你对中国台湾的了解。 3、在小组里互相读读课文,读完讨论:中国台湾小朋友只能在商店里看到用棉花做成的雪景,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四、书写生字 书写“讲、打、指、接、惊”五个字。 观察它们的结构,注意都要写得左窄右宽。 学生在书上试写一个,指名上黑板书写。 评价同学的字。再写,同位互评欣赏。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看雪》的生字新词,读了1、2自然段,这些词语还会读吗?读词语。 中国台湾小朋友只能在商店里看到用棉花做成的雪景,(指图说)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二、朗读课文3~11自然段 1、默读课文,把小朋友们说的话画下来,多读几遍: ⑴ 指名读画的句子,读完贴出四个问句。 ⑵ 怎么把这四个问句读好呢?我们把他们放回课文中去,再读读。可以跟小伙伴商量商量。 2、创境朗读: ⑴ 孩子们,现在你们就是中国台湾的小朋友,我就是那位老师,谁先来问问老师。 指名读第一个问句,还有哪个小朋友也想问这个问题。多名学生问,相机指导读。大家一起问老师吧。(老师微笑点头) ⑵ 谁还想接着往下问?(提醒学生后面的提示语是惊奇地问)谁也想问这一句? (问问想好的孩子)你现在心理怎么想的? 再指名读,你又是怎么想的? 带着各自的想法再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老师回答并指地图。 ⑶ 接着问第三个问句。师回答:不算太远,谁还想问? ① 师描述:下雪了,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② 想亲自感受下雪的美景吗?读读有关的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喜欢的词语画下来。 ③ 喜欢第9自然段第一句的同学,谁来读读? 指名读,你画了哪些词语,你能不能再读读,注意画的词语,把你的感情读出来。边读边想象看到的雪景就能读得更好了。 全班读一遍。 读得这么好,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吧,这幅美好的画面就藏在我们的语文书里。赶快去找找。(《我是什么》《四季的脚步》两课都有) 找到雪花了吗?雪毯呢?银装呢? 谁上来指一指,说一说。这洁白的冬天就像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太美了,同学们再练读这句话,注意那些表示动作的词,还可以边读边加上动作。 喜欢这句话的同学站起来读,边读边做动作。 飘着雪花,铺着雪毯,披着银装,做得真好。 ④ 第9自然段第2句,谁来读? 指名读,看看图,回忆自己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再读。 你是怎样堆雪人,打雪仗的? 再练习。指名读。 把第9自然段连起来读。 ⑤ 中国台湾小朋友们,读到这里,你最想对老师说什么? 看文中的孩子们怎么问老师的?指导读好停顿。学生表演读一读,体会争着问。 指导读好最后一自然段。 ⑥ 同学们刚才一句一句问得真好,能连起来问吗?师生合作表演读3~11自然段。 3、分角色朗读: 同学们刚才把自己当作了中国台湾小朋友,读书体会得真好,现在我们分角色在小组里读读课文。 全班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我们也盼着和中国台湾小朋友一块玩呢,有个小朋友还把他的心情写成一首小诗,大家读一读。 《欢迎中国台湾小朋友》 一只船,扬白帆, 漂呀漂呀到中国台湾。 接来中国台湾小朋友, 到我学校玩一玩, 伸出双手紧紧握, 热情的话儿说不完。 3、把你们搜集的祖国风光的图片拿出来,你想对中国台湾小朋友说些什么呢? 4、课后把你想说的话写在图片下面,写好了,我们一起寄给中国台湾小朋友。 5、书写生字:故 候 奇。 看雪教学设计 篇10之三 河南省焦作市山阳区龙源湖学校 管丹卉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划出生字。收集中国台湾风景名胜的资料。 2.课件准备:北国雪景风光及音乐片段。 3.生字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大家还记得“识字3”里讲中国台湾岛的三字经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一听? 2.谈话:是啊,中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的一部分,中国台湾人民本来就和我们是一家人。可是由于各种原因,直到今天,中国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台湾人民还很难和祖国大陆的亲人团聚。今天,我们学了《看雪》这篇课文,就会更真切地体会到中国台湾人民远离祖国妈妈的心情。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小组内自查:注意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3.课件出示“我会读”: 台湾省 商店 橱窗 指了指 接着 讲故事 铺着 雪毯 银装 打雪仗 学生自由读、齐读、指名读。 4.借助游戏,巩固识字。 (1)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自编短文巩固识字。 在省城长途汽车站的对面,有一家新开张的金店。金店的橱窗里摆放着一件件闪闪发光的金银首饰样品。金店地面上铺着红色的地毯。妈妈看到玻璃柜里的一条银色的项链,便指着这条项链,问营业员多少钱。营业员拿出这条项链说:“8000元,不讲价。”妈妈接过项链,觉得挺不错,就买下了。 [巩固识字是教学的难点。以上环节,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不断地复现所学的词语,让学生快快乐乐地认识生字,为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看雪景,读课文 1.出示中国地图,请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北京和中国台湾的位置。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欣赏北国雪景风光音乐片。 3.自由畅谈:欣赏了北国冬日雪景,你想说些什么? 4.假设你就是中国台湾的小朋友,你一定向往北京的雪景,那么带着对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读课文。 〔利用地图和多媒体课件,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让学生观看北国冬日的雪景,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更深地体会中国台湾小朋友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四、指导写字 1.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奇”。请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写时应注意什么。这时教师再边写边提示笔顺。学生在书上描一遍,临一遍,在本子上写两个字。 2.范写“指”字,学生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了解字形特点,再描红、临写。 3.其余生字请学生自己观察、书写。 五、拓展活动 搜集中国台湾的有关资料,准备举行“中国台湾知识交流会”。 [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延伸。鼓励学生课下收集有关中国台湾的资料或图片,既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又可以加深对中国台湾的了解。]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课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课件出示“我会读”中的生字,进一步巩固。 二、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提出自己认为最有意思或最有价值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解决,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2.选择同学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引导大家读书、思考、讨论。教师也可提出重点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如,课文最后一句话,老师为什么要“深情”地说?老师心里在想什么?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增强自信心。] 3.教师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中表达的感情。 4.自由读: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小组的伙伴听。 5.展示读:把自己喜欢的片段读给大家听,说说喜欢的原因。 6.分小组读,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意思。教师在各小组巡视,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中国台湾的孩子们对到北京看雪的向往。 7.分角色朗读第3—11自然段,着重指导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体会出“孩子们争着问”的急切心情和老师对故乡怀念的感情。 8.配乐朗读。 〔阅读教学应有层次性、目的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层层推进,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使每一位学生都喜欢读书、乐于读书。在轻松愉快的阅读实践中,自悟自得,获得情感的体验。〕 三、完成课后“我会连”的练习 四、拓展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中国台湾的资料,贴在教室的墙壁上,学生在教室中自由阅读,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台湾的了解。 2.给中国台湾的小朋友写一封简短的邀请信,邀请他们到我们的学校来做客。 看雪教学设计 篇1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当堂成诵。 2、学习白描手法,了解这种写作方法的基本特征。 3、仔细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的精妙,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知道我国散文史上什么时候成绩最引人注目吗? 先秦和唐宋时期,如先秦诸子和唐宋八大家。明清小品也占有一席之地。它如开放在深山石隙间的一丛幽兰,虽无灼灼之艳,却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风韵。 二、学生介绍张岱及明清小品 三、朗读课文 1、请同学结合书下注音自由朗读课文,把语音读准,语意读顺。 2、听录音,学生学读,尽力根据文章意境理解文意。 3、自主研读课文,理解文意,如有不懂,请教旁边同学。还不能解决的.,划出来。 4、集中问题,全班交流。 可能的问题: 1、痴: ⑴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⑵“痴”表现了美好的情趣,对生活的热爱。 ⑶“痴”在中国艺术中,常被用来指创作中最动人,最不可解,执着而又专注,到了浑然忘我的那种情境。 ⑷从文中看,你认为作者痴在哪里呢?从哪里可看出他的痴呢? “独”: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绝”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强饮”,本不能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 (配乐朗读) 2、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⑴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⑵量词替代: “艘”与“叶”,有轻读、漂泊感。 “痕”换成“横”“乐”。 写景的文字,如果是一幅画的话,是哪种画? ⑶文字如此简洁通透,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这就是白描手法,如果是一幅画,你认为是哪种画? 写意山水画。 想象一下这幅画,用几个词概括西湖雪景特征(我们用这个词来形容一下雪景特征)空阔、静寂、悠远脱俗、空灵。 ⑷作者为什么对这样的雪景如此痴迷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对人与自然在精神上达到统一和谐。) 文人如此钟情山水,是因为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才足以表现我们胸襟里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 (背诵这几句) 3、叙事: 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情绪的一波三折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西湖的奇景是因西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 4、背诵:写景几句。 四、总结 张岱的小品可谓名副其实的小品,它笔墨精练,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颇似唐人绝句。今天我们只略饮一勺,略知其味。请大家回家选读张岱的《不二斋》抄在综合本上。 《明清名家小品精华》 P585 与柳宗元《江雪》比较 〖板书〗 景:空阔,静寂,雅洁 和谐统一 情:孤傲,不流世俗(脱俗) 痴、痕、点、芥、粒 言简意丰 看雪教学设计 篇12《看雪》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共11个自然段,讲在冬天,我国台湾省很难看到雪,北京却能看到雪,通过看雪表现了祖国宝岛台湾的儿童与祖国大陆的儿童盼望着祖国早日统一的共同心愿。教学本课,教师应培养学生理解字词句的能力,体会句子的意思,弄清中国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1、出示日月潭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转入课题:中国台湾四季常青,很少见雪,只有过春节的时候,孩子们才能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美丽的雪景。 2、运用课件展示北方雪景图,引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下雪的景致,及孩子们在雪地里嬉闹的情境。 二、初步感知,情感体验 1、教师配音范读课文,学生闭目想像课文再现的画面。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借助拼音,熟读课文。 3、同桌互相听读课文,帮助对方纠正误读的地方。 4、圈出生字,同桌交流记住字音和字形。 5、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给同学们听,检查读课文的情况。 三、融入情感,愉快教学 1、自学课文,与自己的学习伙伴交谈一下自己明白了什么。 2、结合课文提出问题,同学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如何解决难点。 3、引导学生品析词句:第*自然段一共写了几句话?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在这段中你喜欢哪个词语,为什么? 4、学习第3~11段,看看孩子们向教师提出了哪几个问题,把他们提的问题用横线画下来。指导学生在读中设疑、质疑、逐步解疑。你看见过真的雪吗?你是在哪儿见过的?北京离这儿很远吧?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5、请同学们看课件雪景图,然后闭上眼睛想像雪景,听教师描述第9自然段,让学生进入情境。(看到雪花纷纷扬扬,看到大地铺上了厚厚的白雪,看到孩子们在堆雪人、打雪仗的开心世界。) 6、看到北京孩子玩雪的情境,想像中国台湾孩子们的心情会怎样?(羡慕,想到北京去看雪。) 7、老师是怎么说的呢?“盼着”是什么意思?(北京的小朋友也盼望中国台湾的小朋友能到北京来。) 8、让学生提出问题,品析词、句、段。在这几段中你喜欢哪些段落,为什么?喜欢哪些词语、哪些句子,为什么? 9、分组讨论:你希望中国台湾的小朋友到北京来吗?两岸小朋友的愿望能实现吗?(充分发表学生自己的意见。) 10、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第3~11自然段中学生的四问和老师的三答。 四、加深理解,情感升华 教师小结:是啊,台湾省是祖国的宝岛,它在大陆的东南端,中国台湾小朋友永远是我们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不久的将来,海峡两岸的小朋友一定会相聚在北京。 五、拓展训练,表达心声 小朋友们,我们学了《看雪》这篇课文,你们想对中国台湾的小朋友说些什么?让学生大胆地发挥创造性想像,把各自的心里话说出来。 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更是神奇的,教学《看雪》这篇课文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爱国热情,促进情感体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行爱国主义的情感熏陶,更好地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