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假如》第二课时说课稿 |
范文 | 《假如》第二课时说课稿(通用8篇) 《假如》第二课时说课稿 篇1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假如》这篇课文。课文可分为两个课时,我现在要进行的是第二课时的说课。 一、 说教材 1、教材特点 本单元的开篇的导语是“如果我有一支神笔,我会画很多东西给需要的人。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 点出了本单元的专题是关于爱的,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对他人、对生活、对世界的爱。《假如》这篇阅读课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2、课文内容 它是一首充满童趣、情趣、理趣的新诗,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像力、创造力。全诗用并列结构的形式,借“马良的神笔”,表达“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心灵的共鸣,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全诗以“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笔……”结束,给学生想像的空间,满足孩子情感表达的需要。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排的特点,结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由于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我把这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定在着力培养学生的书面语言能力(即阅读能力)。那就是学生能理解课文,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从而在朗读中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体品读,相互赛读,学生轮读,整体悟读,使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把学生的自我阅读,并在读中得到自身真实体验贯穿本节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启发学生产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和本单元的教学要求,结合第一学段小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品读中能激发学生的同情心、爱心,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的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本课以“教——扶——放”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以“对话式”阅读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启发探讨等方法为辅,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多媒体与板书,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根据这一基本理念,通过“读读—说说—议议—读读”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当点拨,从而突破重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目标是“让阅读成为一种乐趣”, 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乐趣,我创设了一个充满儿童情趣的情境导入课文。首先我播放了电影《神笔马良》的小片段,然后我拿出那支课前准备好的 “神笔”,欣喜地对学生们说“同学们,我把马良的那支神笔借来了,还把它带到了我们的教室,你们瞧!马良用神笔为穷人画了很多东西,那文中的小作者说,假如她有这支神笔,她会画些什么呢?”相关联的问题质疑以及生动活泼的情境运用,即刻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以及促动了他们学习课文的欲望。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应使他们形成对学习的兴趣,对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学习拥有一种游戏的感觉和求知的兴奋。 2、换位体验 激发情感 如在学习《假如》第一节中,为了让学生深刻体验到小树冻得发抖这种情境,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在淡淡忧伤的音乐中,轻轻地叙述:“冬天到来了,寒冷的北风呼呼地刮着,一棵小树孤零零地站在窗外,被风吹得摇摇晃晃,冻得瑟瑟发抖。正在这时,天空出现一轮红红的太阳,温暖的阳光撒向大地,把大地照得温暖如春,小树不冷了,在阳光下快活地成长。 ” 在我叙述中,学生有如身临其境,身子也随小树颤抖。在这样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表演“缩着身子,轻轻地叹息”这一动作,学生在表演当中,不知不觉地有效复习了“叹息”、“缩”这些新字词。通过换位思考,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产生要帮助小树的强烈愿望,和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此时,已扣动了学生的“情弦”,学生读起来有滋有味。 3、朗读课文 感悟内容 阅读为学生认识世界打开一扇扇窗口。语文课上的读,是最古老也是最现代的教法。李镇西老师说永远不要放松语文的读。在这堂课上,我搭建了诵读感悟的平台,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不同要求的读,如个体品读,相互赛读,学生轮读,整体悟读,使学生在把课文读通顺流利的基础上,能够品味字词,感悟文字后的情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在朗读指导上的教学行为诠释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 因此整堂课下来,书声琅琅,语文味十足。 4、联系自身 激发情感 一位外国作家说过:“每个儿童都是一名诗人。”对这句话我深有同感,儿童极具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他们的心灵里,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天马行空般的奇思妙想,有着成人遥不可及的奇幻。新课标也强调,语文学科应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力为重点,在本堂课中的教学,我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如在学生理解全文并体会到文中小作者对他人,对自然、对生活的无限关爱之后,我提出了一个具有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最想用它来画什么?”学生各抒己见,他们的创新思维迸发出了火花!一边展开想象,一边将想到的内容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出来。这一设计在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5、升华感知 扩展延伸 儿童学生心理发展状况显示,第一学段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只有采取有效途径提供感性材料,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知识中的理解效果。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中,利用多媒体,我把现今的环境污染,世界的贫困、饥饿、失学儿童的困惑等等状况通过视频播放,并配上淡淡忧愁的音乐,以形成强烈的视觉听觉效果,让学生在了解世界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产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这时我问到:“看了刚才的图片,你想说什么?如果你有一支马良的身笔,你会画什么呢?”学生们都安静地沉浸在自己的美好愿望当中。 课上到这里,差不多接近尾声,这时我说到:“回去之后,你们把想要说的话写下来,还有把想画的东西画出来,下节课带过来给老师和同学们看看。让大家一起来感受你那美好的心愿” 六、说板书设计 由于整篇课文采用并列式的结构,因此为了巩固学生记忆,我采用了结构式的板书设计,整洁明了。另外我的板书又富有童趣。我先在黑板上挂一支“神笔”,再在两旁板书。富有童趣的神笔,形象直观,加深学生印象. 画太阳 让小树成长 假 如 画谷粒 让小鸟吃饱 (有神笔) 画好腿 让西西奔跑 总之,整个设计我注意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的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在轻松愉悦中掌握知识,发展语言,感悟生活。 《假如》第二课时说课稿 篇2一、说教材《假如》是一首儿童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愽大而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好教材。 二、说理念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基本理念,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当点拨,从而突破重难点。 三、说目标1、认识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教学重点】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 四、说教学流程 通过回忆故事引入,导入课题,再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同桌互助,合作学习,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学生学会了生字词语后,再读诗歌,边读边想:小诗人给谁画了些什么?初步感知诗歌的大致内容,接下来,再分节学习诗歌,通过看图,想象,朗读,感悟诗歌的情感,在学习第三小节时,通过观察图片,展开想象,根据课件提示回答,西西没有一双好腿,他不能,非常。和有了一双好腿,西西可以,他是多么。进行对比,再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西西没有一双好腿,是多么的伤心,有了一双好腿,又是多么的开心。从而感受到小诗人关爱他人的善良的心。最后进行总结,升华情感:虽然我们没有马良那样的神笔,但是我们都有助人为乐的善良的心,有关心他人的美好愿望,我们相信,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最后以欣赏歌曲结束教学。 五、说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教学,按照我设计的环节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背诵课文,通过学习,激发了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但是,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时间没有安排好,前面在导入和识字教学上花费时间过多,导致后面的朗读感悟,情感体验这一环节时间太紧,不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小作者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在让学生仿写诗歌时,没有给他们充裕的时间发言。还有,课堂生成没有有机进行引导。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力争取得进步。 《假如》第二课时说课稿 篇3一、说教材 《假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第23课,是一首儿童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愽大而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好教材。这一课需要用两个课时完成。 二、说理念 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基本理念,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当点拨,从而突破重难点。 三、说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四、说理念 1、创设情境,入情入境。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以亲”。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因素对人的情感能起感染作用。小学生因生活经验缺乏,知识水平有限,教学中如果仅靠文字的叙述,很难向学生呈现直观形象。因此,要善于创设各种直观情境。 这节课我创设多种情境,如在教学第一、二、三小节时,通过创设“小树在寒风和大雪中受冻”、“小鸟在鸟窝里孤零零地大哭”、“西西在轮椅上孤独地望着窗外” 三个情境,让学生仔细看,仔细听,通过多种感官的感受,引发学生内心体验,感受到小树的寒冷,小鸟的孤单,西西的痛苦。这样,让学生达到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深刻体验文中蕴含的情感。又如在让学生仿写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时,通过图片,感知生活中有很多人、事、物需要帮助,激发学生情感,有话可写。 2、揣摩文字,诱发情感。 课文的情感总是从字里行间显露出来,特定的语言总是表达特定情感,特定的表达方式和文章的情感倾向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学中,应在感知课文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文字,强化语感训练,使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如在教学第一小节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对“缩着身子,轻轻叹息”的理解,让学生看图后边做边说说小树在叹息什么,让学生边模仿小树冷的动作边学着小树说说话,让学生感受到小树的可怜,通过反复诵读,体验文章的思想情感。 3、读写结合,深化体验。 这首诗从语言特点上看,每段的句式相对一致,尤其是“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这句话在诗中反复出现。适合对学生进行仿写的练习。而且这篇课文的内容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学了这首诗,学生产生了许多共鸣,产生了许多新的“假如”,萌发了写诗的冲动。我抓住时机,通过对省略号含义的挖掘,让学生认识到身边需要关注的事物还有很多。让学生把自己的愿望说出来,写下来。读写结合,让学生把自己独特的体验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让体验在学生写话中升华。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假如》第二课时说课稿 篇4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假如》这篇课文。课文可分为两个课时,我现在要进行的是第二课时的说课。 一、教材 本单元的开篇导语是“如果我有一支神笔,我会画很多东西给需要的人。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点出了本单元的专题是关于爱的,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对他人、对生活、对世界的爱。《假如》是一首充满童趣、情趣、理趣的新诗,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像力、创造力。全诗用并列结构的形式,借“马良的神笔”,表达“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心灵的共鸣,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全诗以“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笔……”结束,给学生想像的空间,满足孩子情感表达的需要。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排的特点,结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由于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我把这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定在着力培养学生的书面语言能力(即阅读能力)。那就是学生能理解课文,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从而在朗读中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体品读、相互赛读、学生轮读、师生接读、整体悟读等。使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阅读、感悟和教师的启发,产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三、教学的重难点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和本单元的教学要求,结合第一学段小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重点。 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品读中激发同情心、爱心,关爱他人、关爱生活。 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四、教法学法 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的教法学法。 1、教法 本课以“教——扶——放”为主线,以“对话式”阅读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启发探讨等方法为辅,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学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根据这一基本理念,通过“读读—说说—议议—读读”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当点拨,从而突破重难点。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目标是“让阅读成为一种乐趣”,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乐趣,我创设了一个充满儿童情趣的情境导入课文。开课时我拿出那支课前准备好的 “神笔”,欣喜地对学生们说“同学们,你们瞧这是什么?马良用神笔为穷人画了很多东西,那文中的小作者说,假如她有这支神笔,她会画些什么呢?”相关联的问题质疑以及生动活泼的情境运用,即刻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以及促动了他们学习课文的欲望。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应使他们形成对学习的兴趣,对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学习拥有一种游戏的感觉和求知的兴奋。 2、朗读课文、感悟内容 语文课上的读,是最古老也是最现代的教法。在这堂课上,我搭建了诵读感悟的平台,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不同要求的读,如个体品读、相互赛读、学生轮读、整体悟读,使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感悟文字后的情感。如在第三小节的教学中,我这样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的爱心及帮助他人所带来的快乐:同学们,当西西拥有一双好腿后会对小作者说些什么呢?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也要做一个有爱心的孩子的情感。难点也由此得到了突破。 3、联系自身、激发情感 一位外国作家说过:“每个儿童都是一名诗人。”对这句话我深有同感,儿童极具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他们的心灵里,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天马行空般的奇思妙想,有着成人遥不可及的奇幻。新课标也强调,语文学科应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力为重点,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如在学生理解全文并体会到文中小作者对他人,对自然、对生活的无限关爱之后,我提出了一个具有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最想用它来画什么?”学生各抒己见,他们的创新思维迸发出了火花!一边展开想象,一边将想到的内容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出来。这一设计在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上到这里,差不多接近尾声,这时我说到:“回去之后,你们把想要说的话写下来,还有把想画的东西画出来,下节课带过来给老师和同学们看看。让大家一起来感受你那美好的心愿!” 六、板书设计 由于整篇课文采用并列式的结构,因此为了巩固学生记忆,我采用了结构式的板书设计,整洁明了。 总之,整个设计我注意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的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在轻松愉悦中掌握知识,发展语言,感悟生活。 上完本节课我有几点收获: 1、必要的范读、教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创设情境是感情朗读不可或缺的外在条件,理解课文内容是感情朗读的前提条件。 3、精彩的生成来自和谐的课堂。 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有感情的朗读指导不够到位。 2、课堂上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写话时间。 3、板书不够完整、美观。 《假如》第二课时说课稿 篇5《假如》教学设计 周红兵 设计意图 1.“诗化心灵”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是净化美化学生心灵的过程。在教学中,我确立了“以读为主线”的思想。学生口念成诵,感受着清新活泼的文字,想象着美好动人的图景,语言在不知不觉中积累,情感在潜移默化中生成。 2.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它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中多角度互动对话。在对话中,学生进入文本,触动心灵,获得独特的体验和真切的情感。 3.在积极倡导新课改的大潮中,我们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训练。课始,我就安排学生自主、个性化识记生字,读通读顺课文。同时,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模仿、想象等理解、感悟字词的精妙与意蕴。 教材简析 《假如》是一首清新感人的儿童诗,小作者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首小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适宜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产生共鸣,感受到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产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美好愿望,产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认读9个生字及8个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创设情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在读书、感悟、体验中激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学习重难点 重点:认识9个生字、8个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关爱他人的愿望。 难点:朗读诗歌时,注意诗歌的节奏性和诗歌情感的起伏变化。 课前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情感铺垫 1、你们知道神笔马良的故事吗?想不想一起看看《神笔马良》的动画片? (课件出示《神笔马良》动画片片段) 2、小朋友们看得那么专注,你们喜欢神笔马良吗?说说你的心里话。 3、马良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神笔(教师举起一支特大毛笔),为穷人做了很多好事,实现了他心中的愿望。你们想拥有这样的神笔吗? 4、有一位小朋友也非常渴望拥有马良的神笔,因为她想用马良的神笔做许多许多的事,她把自己的心愿写成了一首诗,想听吗? 教师深情朗诵,配以课件画面,音乐。 5、喜欢这首诗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学的课文《假如》。 (课件出示课题)读课题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最喜欢的动画片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世界,为学习课文营造氛围和情感铺垫)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诗歌。 (1)找到淘气的生字宝宝,用“o”划出并读准字音,有困难的可向同伴、老师请教。 (2)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2.集体交流 (1)自读后,还有没有觉得难读的字词?(采用同伴互助解决) ③读读这两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2)这些顽皮的生字宝宝,蹦蹦跳跳离开了妈妈,你还认识吗?学做小老师,同桌用字卡考一考,如读得正确、响亮,奖★,发现有错帮助纠正。 (3)把你最想读的一节诗正确、流畅读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运用自主识字和同伴互助的形式,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4、小朋友,你读懂这首诗了吗?最想说什么? 随机板书: 假如 画太阳 和云朵 (有神笔) 画谷粒 画好腿 (三)读悟结合,体验情感 1.我们天天生活在快乐与幸福中,但是世界并不是处处都美好,还有许多不幸需要我们去关爱,去帮助。请看:(课件呈现三幅图,并配上伤感的背景音乐) 图1:一棵光秃秃的小树在寒风中独立。 图2:树枝上鸟窝中的两只小鸟神情悲伤,滴着眼泪。 图3:一个孩子坐在轮椅上,透过窗户望外面的世界。 2.静静地看,你想说什么?(可以选择说其中的一幅。)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点击课件,随机出示与图相对应的句子。 图1:小树在寒冷的北风里,图2:小鸟呆在家里, 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图3:西西坐在屋里, 望着窗外的小树和飞燕。 自由地读一读,你心情怎样?感触最深的是哪一部分? (设计意图:精美的图片和音乐渲染,培养学生想象说话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同情心、爱心) 3.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学习诗歌内容。 预设: 学习第一节 (1)同样对第一幅图感触深的还有谁?一起读读这句话──“小树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2)师:“呼──呼──”北风一阵接着一阵,小树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学生亲身体验:全体起立, 在教师动情的朗诵中,学生“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在动作模拟中理解“缩”、“叹息”) 角色转换,师生对话: 小树小树,你为什么缩着身子? 小树小树,你为什么轻轻叹息? 小树小树,现在你最需要的是什么?(阳光、温暖、帮助、关心……) (设计意图:在动作模拟、师生对话中换位思考,深入阅读,感悟词句,体验情感) (3)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小树,多么惹人怜爱,这位小女孩也和我们一样,很想帮助这棵小树。 边引读边在课件原句的基础上出示第一节诗。 (4)师:红红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小树身上,小树,小树,现在你感觉怎样? (5)看到小树再也不感到寒冷,再也不害怕冬天。小女孩的心里(很开心),我们的心里也很(开心),让我们快乐地读读小女孩和我们的美好的心愿。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在师生评议练习有感情朗读) 学习第二节 (1)读“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你读懂这句话了吗? 引导:小鸟在苦苦等待什么?鸟妈妈飞呀飞,会飞到哪些遥远的地方呢?(在想象说话中明白“遥远”的意思) (2)鸟妈妈为了给小鸟寻食,多么辛苦,而小鸟(生读)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此刻,小鸟最需要的是什么?(谷粒、米饭、面碎……) (3)善良的小女孩用马良的神笔给小鸟画──(生:谷粒)(课件出示第二节诗)。 指名读 (4)朗读指导:有了小女孩画的谷粒,小鸟吃得饱饱的,再也不挨饿,无忧无虑地生活,小女孩和我们的心情怎样?(高兴、喜悦……) 男女生赛读 学习第三节诗 (1)读“西西坐在屋里,望着窗外的小树和飞燕。” (2)西西是不幸的,你能想象一下“没有一双好腿”给西西的生活带来多少不便、痛苦?(在想象说话中感悟“不幸”一词) (3)此时西西来到我们面前,你想对不幸的西西说些什么? 创设对话情境:教师扮演西西,学生与西西对话 参考: 西西:原来我也和你们一样有一双健全的腿,可一场意外的事故,使我永远不能站起来了。 …… 西西:我真想念以前的日子,真羡慕你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 西西:如果我能重新站起来,我一定要去爬山,去游泳。 …… (设计意图:在换位对话中,学生走进文本,感受到没有一双好腿的西西的痛苦,产生了要帮助西西,还西西快乐的强烈愿望。情感熏陶和人文渗透水到渠成,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4)你们对西西的关心发自内心。是呀,西西最需要的是健康的身体,自在的生活。小作者和我们一样,都读懂了西西的心。(出示第三节诗) 自由朗读 (5)西西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福的,因为有许多像小作者那样善良的人在关心她。我们相信,不久,西西一定能站起来,和我们一起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在球场上,在 (指名说)。 这时的西西是多么开心,我们也一样开心。让我们把真诚的祝福送给西西。指名读,师生评议。 (四)自主积累,提升情感 1.小女孩真是个有爱心的孩子。她不但给窗前的小树画了个红红的太阳,给树上的小鸟画了许多好吃的谷粒,还给西西画了一双好腿。这三个愿望是多么美好啊。你最喜欢哪个愿望就背下来好吗?(学生自由背诵) 谁来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每个愿望请一个孩子) 现在我们能不能把三个愿望连起来背一背?老师给你们配上好听的音乐。(配乐背诵) 设计意图:把选择权、自主权交给孩子,教师只作适当引导,既达到了语言积累的目的,又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学习。) 2.小女孩的愿望只有这三个吗?你从哪里读出来的?(感悟文末的省略号) 3.生活中真有这样的神笔吗?小女孩的美好愿望能不能实现呢? 是呀,生活中没有那样的神笔,小女孩的愿望也不一定能实现,所以小女孩说──假如。但是小女孩和我们都有如马良一样的爱心,这是最可贵的。让我们齐读全文,一同来享受小女孩带给我们的美好。 (五)拓展想象,释放情感 1.一个有爱心的人,随时随地都会想着去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想拿它来实现什么愿望呢? (出示课件,提供拓展想象的图片:熊猫、森林、污水、盲童、车祸……) 学生可以根据图片提供的内容说,更可以自由想象说,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真情愿望尤其加以肯定、赞赏。 (设计意图:在入境感悟体验后,学生有一种表达的愿望在涌动。抓住时机,发散、拓展学生的思维,给孩子以充分想象的空间,引导他们进行创新思维,在思维中倾诉关爱他人,关爱自然的激情。) 2.学生仿写小诗一节,有能力的可仿写二节,还可以配上自己喜欢的插图。 3.小组交流,并合作成一首动人的诗歌,注意节次排列的顺序性。 4.小组展示:配乐朗诵 结束语:虽然我们没有马良那样的神笔,但是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爱心,都有关心他人的美好愿望。我们相信: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让我们献出自己的爱心,让世界变得更温暖吧!(背景音乐《让世界更美好》) 作业: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用它画些什么呢?把想到的写在小练笔本上。 《假如》自评稿 周红兵 这首儿童诗歌,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 、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除了能从中积累语言外,还能纯洁孩子们的心灵。面对这样一首文字平凡而情感充沛的诗歌,我探索着采取简洁的线条,走出教师烦琐分析、学生被动接受的说教式教学的途径。 1、创设情境,入情入境。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以亲”。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因素对人的情感能起感染作用。小学生因生活经验缺乏,知识水平有限,教学中如果仅靠文字的叙述,很难向学生呈现直观形象。因此,要善于创设各种直观情境。这节课我创设多种情境,如在教学第一、二小节时,通过创设“小树在寒风和大雪中受冻”、“小鸟在鸟窝里孤零零地大哭”两个情境,让学生仔细看,仔细听,通过多种感官的感受,引发学生内心体验,感受到小树的寒冷,小鸟的孤单,西西的痛苦。这样,让学生达到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深刻体验文中蕴含的情感。 2、揣摩文字,诱发情感。 课文的情感总是从字里行间显露出来,特定的语言总是表达特定情感,特定的表达方式和文章的情感倾向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学中,应在感知课文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文字,强化语感训练,使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如在教学第一小节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对“缩着身子,轻轻叹息”的理解,让学生看图后边做边说说小树在叹息什么,让学生边模仿小树冷的动作边学着小树说说话,让学生感受到小树的可怜,通过反复诵读,体验文章的思想情感。 3、引导想象,升华情感。 想象是思维的特殊形式,是发展学生创造力,陶冶高尚情操的重要智力因素。有些课文的情感可以向文外延伸,抓住伸展点发挥想象,可以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在教学第一小节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在红红的太阳下小树有什么感觉?会说些什么呢? 让学生仿佛自己就是那太阳下的小树,学生展开了自己的想象,体会小树有了太阳以后再也不觉得冷,而是感觉非常的暖活,这样的想象让学生更能溶入情感,更好地体会小树在阳光下享受的温暖,感受小树内心的开心。 4、读写结合,深化体验。 这首诗从语言特点上看,每段的句式相对一致,尤其是“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这句话在诗中反复出现。适合对学生进行仿写的练习。而且这篇课文的内容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学了这首诗,学生产生了许多共鸣,产生了许多新的“假如”,萌发了写诗的冲动。我抓住时机,通过对省略号含义的挖掘,让学生认识到身边需要关注的事物还有很多。让学生把自己的愿望说出来,写下来。读写结合,让学生把自己独特的体验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让体验在学生写话中升华。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总之,整个设计我注意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的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在轻松愉悦中掌握知识,发展语言。 《假如》说课稿 周红兵 《假如》是一首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这篇课文的教学,教师要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 作为教师,如何调动孩子内在的情感,达到和作者心灵的相通,激发孩子那颗纯真、善良的心?我在教学伊始给他们绘声绘色的讲《神笔马良》的故事,孩子们听的入神了。接着我趁热打铁诱导孩子们进入诗歌的学习:马良的神笔是多么神奇啊,假如我有一支,该多么好啊。同学们你们想吗?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好想好想。现在我们来看看,有个叫白冰的人,跟我们有同样的想法,他把自己的想法写成了一首诗歌。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此时我的孩子们读的可投入了,都想弄明白这个小朋友想要一支神笔干什么?孩子们的学习劲头深深的感染了我!我想为了让孩子们真正进入文本,那一定要指导好孩子们精读涵泳,感悟语言。 首先我让孩子们自己读诗歌,自己琢磨诗歌的每一小节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再指名读一读,再评议、琢磨琢磨每一小节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一步我充分让孩子们自己去琢磨、体会。当孩子们体会有困难时我才加以指导。如第一节:“画一个红红的太阳。/ 让小树在冬天/ 也能快活地成长”孩子们都知道应该用愉快的语气来读。后面两句“不会在寒冷的北风里 /缩着身子,/ 轻轻叹息。” “则要读出温柔的,怜爱的语气,可是孩子们体会不到。我此时用无限温柔、怜爱的语气朗读。我一边朗读一边用手抚摩孩子们的头。孩子们听后能悟出其中的情感。这时我就让孩子们多读,让孩子们悟其它几节诗歌的情感。对于第三小节,孩子们都能体会应该读出对残疾朋友西西的同情、忧伤。为了让孩子们充分理解作者的美好愿望。我让孩子们同桌互读,小组赛读。对于读的好的孩子我让他们上台朗读。孩子们的小手一双双高高举起。上台朗读举行了一轮又一轮,每个孩子都上台了。他们那声情并茂的朗读深深的打动了自己、同学、以及我的心! 孩子们纯真、善良的心灵已经达到了和诗人白冰的融合。我顺势利导让孩子们展开想象,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想画什么?没想到此时的课堂沸腾了,孩子们的小手举的是那么高。“老师我说、老师我说……”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贫苦的山村孩子画一所漂亮的学校,让他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失明的孩子画一双明亮的眼睛,让他们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周老师画一个改作业的机器人,让老师不在那么辛苦。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穷苦的人画好多的金币,让他们有饭吃、有衣穿。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人们画一双翅膀,在蓝天下自由自在的翱翔。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画一艘宇宙飞船,让我们到太空去探索宇宙的奥秘。 …… 多么善良的孩子们!多么富有想象力的孩子们!记得一个外国作家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诗人。是的,儿童充满想象力、创造力。在儿童的心灵里,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火山喷发般的力量。今天的教学我真正感受到孩子们那纯真的心灵!那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想正是自己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抓住本课的语言材料,让孩子们将这些材料通过读深深的印入孩子们的大脑,孩子们的想象活动才得以完成。以后我要指导孩子多接触、多观察事物,加深对事物的理解,丰富知识,增加表象储备,为想象力的发展作好准备。因为想象的内容尽管可以千奇百怪,但总得受已有知识影响,以已有表象为基础。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充分利用文中的语言材料,激发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使孩子们对美好的事物充满向往、追求! 《假如》第二课时说课稿 篇6《假如》是一首清新感人的儿童诗,小作者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首小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适宜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产生共鸣,感受到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产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美好愿望,产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教参的分析,及对二年级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我设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对目标的分析,我认为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关爱他人的愿望。是本次教学的重点;而朗读诗歌时,注意诗歌的节奏性和诗歌情感的起伏变化,是难点。 说教学设计: “诗化心灵”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是净化美化学生心灵的过程。在教学中,我确立了“以读为主线”的思想。学生感受着清新活泼的文字,想象着美好动人的图景,语言在不知不觉中积累,情感在潜移默化中生成。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它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中多角度互动对话。在对话中,学生进入文本,触动心灵,获得独特的体验和真切的情感。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模仿、想象等理解、感悟字词的精妙与意蕴。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五个环节: (一)谈话导入,铺垫情感 ; (二)读悟结合,体验情感; (三)自主积累,提升情感; (五)拓展想象,释放情感 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铺垫情感 首先直接进入课题,通过谈话过渡到去了解小女孩的心愿 接着齐读全文。 (设计意图:对课文内容的复习) (二)读悟结合,体验情感 (过渡)课文读完了,小女孩想用马良的神笔画什么呢? (设计意图:对课文总体内容的了解和掌握,为后面的读悟结合做铺垫) 1、学习第一节 (过渡)老师想问一问,小女孩为什么要给小树画红红的太阳呢? 学生找原因,读句子,表演体验,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在动作模拟、师生对话中换位思考,深入阅读,感悟词句,体验情感,感受小女孩的爱心) 2、学习第二节 (过渡)小朋友把第一小节读得这么好,相信你们也一定会把第二小节读得很好。想展示的起立 谈话创设情景,将自己和小鸟联系起来,读出对小鸟的同情,读出对小女孩的赞扬。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引发情感共鸣) 3、学习第三节诗 (过渡)树暖和了,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小鸟吃饱了,唱着快乐的歌儿,可是我们的好朋友西西却只能坐在屋里,呆呆地望着这一切,为什么呢? 首先是通过谈话和读相关句子了解、感受西西的不幸,设想西西就在我们身边,谁愿意帮助他?来引导学生朗读本小节。 (设计意图:在换位中,学生走进文本,感受到没有一双好腿的西西的痛苦,产生了要帮助西西,还西西快乐的强烈愿望。情感熏陶和人文渗透水到渠成,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自主积累,提升情感 首先总结小女孩真是个有爱心的孩子。她的三个愿望是多么美好啊。 然后问小女孩的愿望只有这三个吗?你从哪里读出来的?引出省略号的教学 接着问你想对小女孩说什么?生活中真有这样的神笔吗?小女孩的美好愿望能不能实现呢? 最后是选自己喜欢的部分朗读 (设计意图: 把选择权、自主权交给孩子,教师只作适当引导,积累语言、提升语言,触动心灵) (四)拓展想象,释放情感 (过渡)一个有爱心的人,随时随地都会想着去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想拿它来实现什么愿望呢? 学生先自主说。 (设计意图:在入境感悟体验后,学生有一种表达的愿望在涌动。抓住时机,发散、拓展学生的思维,给孩子以充分想象的空间,引导他们进行创新思维,在思维中倾诉关爱他人,关爱自然的激情。) 《假如》第二课时说课稿 篇7一、说教材 《假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第23课,是一首儿童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愽大而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好教材。这一课需要用两个课时完成。 二、 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良”等九个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能展开想象仿写句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4.课时内容目标:使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三、说理念 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读是语文教学最古老的方法,也是语文教学成功的一个显著标志。语文教学以读为主,诗歌的学习尤其如此。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渐渐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读中感悟理解,在读中触发情感,在读中培养学力,提升思维。本设计力求体现以下特色: 1.展示读书过程。学生接触文本,总要经历从不会读到会读,读不好到读好的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先感知后理解、从学会到表达,让学生把隐藏的认识过程显现出来。 2.渗透读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强化“过程和方法”,要求教师把视角中心转到学生身上。在引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把读书的方法渗透其中,创设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来运用、提高,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巩固。 3.明确读书目标。语文课堂上的读书目的主要是学习语言。通过学习文中规范、精美、鲜活的语言,帮助学生构建新的语言范式,改造自己的口头语言,促进消极的语言向积极的语言的转变。 4.提高读书质量。最理想的读书目标是超越文本、超越作者,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解读,让学生的注意中心由作者、文本转移到自己身上。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许多共鸣,有创作新的“假如”的欲望,教师要满足学生的需求,并作为学习的伙伴参与其中。 四、说教学流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谈个性化感受。 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精华,它融音乐,美术,文学于一体,以精辟的语言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教学初始我先请学生听配乐朗诵,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形成感性认识,在自读课文后了解主要内容,提出问题:①作者用神笔画了什么?②为什么要画这些东西?以此引导学生概括文意,把握全局。在学生逐段概括时,我把大家概括的内容展示于黑板,使学生对诗歌内容有更直观的了解。 2.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交流个性化识字方法。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任凭教师无休止的“填鸭”,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激发。教学中,我努力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 先以开火车的形式检查自学成果,对于易读错或记忆有难度的字在全班交流,共同识记。 3.细读课文,感悟内容,练习有感情朗读。 这首小诗语言浅显,内容简单,学生极易理解,因此教学时使学生整体把握小结内容后,我把重点放在感情朗读上。可以先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情感。阅读亦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在此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1、有节奏地读2、有节奏又有重音地读3、带上表情美美地读。层层递进,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 如何带着表情去读,可想象着诗中所描绘的画面读,可把自己当成小作者读,还可以加上动作……总之把学生读得精彩之处加以总结,学生用上这些方法继续练读。最后教师引读,达到背诵,从而解决又一重难点。 4.升华感知,扩展延伸,发展学生语言。 在学生充分阅读,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后,再引导学生回到整体,说说此时的想法与感受,比如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从中受到什么样的启发,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爱心,并产生关爱他人的愿望,从而实现本课的情感目标。最后扩展延伸,说说假如你有一枝神笔,你会干些什么?让学生尽情想象,畅所欲言,进一步发展学生语言,培养爱心。 总之,整个设计我注意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的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在轻松愉悦中掌握知识,发展语言。 以上内容是我在备课时和教案一起准备的说客稿,我执教《假如》这篇课文后,我有一些想法,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总的说来,我个人认为本节课还是不错的,基本上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锻炼。 全文通过“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小树、小鸟和西西画”来连成一条主线,当然因为时间限制,重点朗读指导的只在第一段,后两段有待加强巩固。在品读全文后,启发学生合作讨论,想一想、说一说,给它们画更多最需要的东西,试着整合文本,纵向地深入文本。课并不到此为止,世界上还有更多的动物朋友、植物朋友、人类朋友,你最想帮助谁?谁最需要帮助?拿起手中的神笔,把你们的愿望说出来,写出来,以说话,写话为载体,既横向拓宽了教材,又不偏离语言文字训练的本质。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在本课也能得到真实的体现。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他们希望认识社会、改造自然,在儿童的心灵里,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火山喷发般的力量。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朗读这首诗,能让学生产生共鸣,产生那么多新的“假如”,能在学习期待中得到发展,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出发点和归宿! 另外,在这节课上我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学习第二小节的时候,我抛出的问题是:你像老师那样,在需要停顿和重音的地方用符号表出来,结果孩子们几乎标不出来。原因就在于低年级学生,单纯的强调朗读技巧,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假如换一种教法:当你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没有吃的没有喝的,饿的发慌,这时候,你的心情怎么样?这样学生就会很自然的说出很孤单、很无助的感觉。然后老师接着引导而此时的小鸟也是这样在家里(苦苦等待 饿的哭泣)。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的体会应该是比较到位的。 因此,要想上好一节课,大框架确定后,还要在细节上多下功夫,只有考虑的周全,才能应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并能作出较恰当的回答。有时侯,一节课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起眼的小问题而显得精彩,使整节课显得有生机。 《假如》第二课时说课稿 篇8《假如》是一首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这篇课文的教学,教师要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 作为教师,如何调动孩子内在的情感,达到和作者心灵的相通,激发孩子那颗纯真、善良的心?我在教学伊始给他们绘声绘色的讲《神笔马良》的故事,孩子们听的入神了。接着我趁热打铁诱导孩子们进入诗歌的学习:马良的神笔是多么神奇啊,假如我有一支,该多么好啊。同学们你们想吗?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好想好想。现在我们来看看,有个叫白冰的人,跟我们有同样的想法,他把自己的想法写成了一首诗歌。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此时我的孩子们读的可投入了,都想弄明白这个小朋友想要一支神笔干什么?孩子们的学习劲头深深的感染了我!我想为了让孩子们真正进入文本,那一定要指导好孩子们精读涵泳,感悟语言。 首先我让孩子们自己读诗歌,自己琢磨诗歌的每一小节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再指名读一读,再评议、琢磨琢磨每一小节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一步我充分让孩子们自己去琢磨、体会。当孩子们体会有困难时我才加以指导。如第一节:“画一个红红的太阳。/ 让小树在冬天/ 也能快活地成长”孩子们都知道应该用愉快的语气来读。后面两句“不会在寒冷的北风里 /缩着身子,/ 轻轻叹息。” “则要读出温柔的,怜爱的语气,可是孩子们体会不到。我此时用无限温柔、怜爱的语气朗读。我一边朗读一边用手抚摩孩子们的头。孩子们听后能悟出其中的情感。这时我就让孩子们多读,让孩子们悟其它几节诗歌的情感。对于第三小节,孩子们都能体会应该读出对残疾朋友西西的同情、忧伤。为了让孩子们充分理解作者的美好愿望。我让孩子们同桌互读,小组赛读。对于读的好的孩子我让他们上台朗读。孩子们的小手一双双高高举起。上台朗读举行了一轮又一轮,每个孩子都上台了。他们那声情并茂的朗读深深的打动了自己、同学、以及我的心! 孩子们纯真、善良的心灵已经达到了和诗人白冰的融合。我顺势利导让孩子们展开想象,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想画什么?没想到此时的课堂沸腾了,孩子们的小手举的是那么高。“老师我说、老师我说……”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贫苦的山村孩子画一所漂亮的学校,让他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失明的孩子画一双明亮的眼睛,让他们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赵老师画一个改作业的机器人,让老师不在那么辛苦。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穷苦的人画好多的金币,让他们有饭吃、有衣穿。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人们画一双翅膀,在蓝天下自由自在的翱翔。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画一艘宇宙飞船,让我们到太空去探索宇宙的奥秘。 …… 多么善良的孩子们!多么富有想象力的孩子们!记得一个外国作家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诗人。是的,儿童充满想象力、创造力。在儿童的心灵里,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火山喷发般的力量。今天的教学我真正感受到孩子们那纯真的心灵!那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想正是自己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抓住本课的语言材料,让孩子们将这些材料通过读深深的印入孩子们的大脑,孩子们的想象活动才得以完成。以后我要指导孩子多接触、多观察事物,加深对事物的理解,丰富知识,增加表象储备,为想象力的发展作好准备。因为想象的内容尽管可以千奇百怪,但总得受已有知识影响,以已有表象为基础。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充分利用文中的语言材料,激发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使孩子们对美好的事物充满向往、追求!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