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看雪》教学设计 第2课时 |
范文 | 《看雪》教学设计 第2课时(精选16篇) 《看雪》教学设计 第2课时 篇1教学目标: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中国台湾孩子想看真的雪。 2.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使学生知道台湾省是中国的一部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课文讲的是谁看雪啊?我们还学习了《看雪》的生字新词,和这些词语已经成为了朋友,这些朋友今天来到了这里,我们还能认识它们吗?读词语。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课文。板书课题。 一、朗读第1自然段,了解中国台湾的地理位置和难以看见雪的原因。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出示地图,找到台湾省 3、师:为什么中国台湾难以看见雪呢? 二、朗读1—2自然段,通过看图,体会孩子喜欢看雪。 1.师:自由读读1—2自然段,想想:中国台湾小朋友喜欢看雪吗? 2.从哪句话知道的?(师:即使棉花做的雪,孩子们也爱看。) 3.出示图片,想一想:中国台湾小朋友看到用棉花做成的雪景,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4.带着你的体会再来读读这段话。单个读,齐读。 三、朗读课文3~11自然段,体会孩子想看真的雪。 1.通过看图片我们知道了,中国台湾小朋友是喜欢雪的。请小朋友再轻声读读课文3—11自然段,看看能不能也可以找到中国台湾小朋友喜欢看雪的句子。找到后画出来,多读几遍。 2.师:孩子们读得真认真,谁找了第一句?反馈出示:孩子们问老师:“您看见过真的雪吗?” a.你怎么体会的?(孩子问别人看见过真的雪吗,其实表示孩子自己想看真的雪) b.谁带着这感觉来读读。 c.分角色:师读旁白,生齐读问句。 3.还有吗?出示:“您是在哪儿见过的?”孩子们惊奇地问。 a.你从哪里体会到孩子们喜欢雪的?(问句说明孩子们想去那里看雪。惊奇也能看出。) b.生反复品读, c.分角色:师生合作读。 4.出示:“北京离这儿很远吧?”孩子们问。 a.为什么这句也是呢?(说明孩子们想去北京看看真的雪) b.你想一想,孩子们希望老师怎么回答啊?(不算太远) c.是的,老师就是这么答的。可是到底远不远?(看看中国地图,其实很远啊) d.那老师为什么说不算太远呢?(为了不让孩子们失望)其实还有别的原因,等下孩子们通过读书你就知道了。 e.师:接着她就给孩子们讲起童年玩雪的情景。师朗诵,播放配音。 f.师:想亲自感受下雪的美景吗?读读课文第九段吧。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配乐) (交流)师: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喜欢这句?带着这种感觉读读这句。生反复体会读。 g.师:什么是雪毯、什么是银装啊?到多媒体课件上找找。 比较两句: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 冬天,天上下着雪花,地上有厚厚的雪,树上积着雪。到处一片洁白。 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h.师:还有谁喜欢第二句?(生读) 想象我们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我想那样我们一定能读得更好!(男生读) i.师:我们想象着下雪的情景和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齐读这段。(配乐) j.(课间休息):注意这段话中有些表示动作的词,我们边读边做动作,好吗?全体起立,边读边做动作。 5.这么美丽的雪景,中国台湾的孩子们却没有看见过啊。这时他们可忍不住了,出示:孩子们争着问老师:“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a.中国台湾孩子这时的心情怎么样,你体会到了什么?(孩子们很着急,非常去看看下雪。)齐读句子。 b.想想孩子们争着问是怎么问的?(七嘴八舌,争先恐后) 大家再问一次。 c.师:接读----老师望望大家深情地说……. 6.课文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中国台湾孩子真的盼着想来北京看看真的雪。 板书:中国台湾孩子盼着来北京看雪 四、那老师呢?老师想再回北京看看雪吗?从哪里知道的?再读3—11自然段找出句子。 1.出示1:老师说:“小时候,在我的故乡。”从这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老师还在小时候在故乡见过雪,那么后来她就一直没有再见过雪) 2.出示2:老师说:“不算太远。”接着她就给孩子们讲起童年玩雪的情景。从这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联系前面,故乡那么远,老师却说不算太远。为什么呢?(老师思念自己的故乡,即使很遥远的故乡也觉得很近。) 3.还有相关的几句句子,学生如果能有自己体会,那么也给予鼓励。 4.复沓教学。 师:有一年,老师她离开北京去了中国台湾。来到中国台湾的第一年冬天,那里温暖如春,没有下雪。她想起了自己的故乡北京正在下雪,她多么想回去看看啊。读。 师:一年又一年过去了,老师的年龄渐渐大了,她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可是她还是没有回到自己的故乡。她给孩子们讲起童年玩雪的情景。有感情的再读。 师:很多年过去了,老师说不定已经成为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老师还是没有回到自己的故乡。这年冬天,她又想起了家乡的雪景,她含着泪水给孩子们讲起童年玩雪的情景。包含深情地读。 5.板书:中国台湾的老师盼着回家乡 6.师:所以当孩子们争着问老师:“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老师望望大家, 深情地说:“----------”(学生接读)问:老师为什么深情地说?学生试读,齐读。 板书:北京小朋友盼着中国台湾小朋友来玩。 五、完成作业,拓展延伸,加深体会。 冬季到北京来看雪 我知道,在中国台湾, 你们春节和我们一样要( ), 端午和我们一样( ),中秋和我们一样( )。 因为我们都是(黑眼睛),都是( ),都是( )! 可是我也知道,中国台湾的冬天( )。 来吧,冬季到北京来看雪吧! 我们一起( ),一起( ),一起( )。 来吧,那一湾浅浅的海峡, 阻挡不住回家的脚步; 来吧,中国台湾的伙伴,我们等着你们! 配乐朗诵诗歌。 《看雪》教学设计 第2课时 篇223 看雪 武汉市育才小学 屈小青 第2课时 师:昨天咱们一起初读了课文看雪,学习了生字新词。同学们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读书思考的能力令老师大为欣赏。通过读了1、2自然段,大家结合图,不仅读出了中国台湾小朋友很想看到雪,还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他们只能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用棉花做成的雪景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师: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课文。默读课文3——11自然段,把小朋友们说的话画下来,多读几遍。 生:读书勾画。(有个别学生出声) 师:默读,就是不出声,不指读,这样便于我们思考。 师:谁来读读自己勾画的句子。 生: 您看见过真的雪吗?您是在哪儿见过的?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生;还有一句:“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师:(出示写有这四个句子的小黑板)找到这四个句子的请举手! 师:这么多啊,请四个小朋友来读读句子,其他孩子想想,它们有什么共同 特点。 生读句子 生:它们后面都有问号,是问句。 师: 对。怎么把这四个问句读好呢?我们把他们放回课文中去,再读读。可以跟小伙伴商量商量。 学生读书。 师:读得真投入,孩子们,现在你们就是中国台湾的小朋友,我就是那位老师, 谁先来问问老师。 生:您看见过真的雪吗? 师:还有哪个小朋友也想问这个问题。 生:您看见过真的雪吗? 师:(微笑着点头)读出了问话的语气。 多名学生问,相机指导读。 师:大家一起问老师吧。 生一起问 师:(微笑点头)谁还想接着往下问? 生:您是在哪儿见过的? 师:谁也想问这一句? 生问。 师:注意后面的提示语,孩子们是惊奇地问。 师:谁再来问问。 多名学生问。 师:刚才你们几个问的真好,现在老师想问问你们了,告诉老师,你问的时候心里怎么想的? 生:老师是在哪里见过的呢? 生:我们没见过雪,老师怎么见过呢? 生:老师看见过真的雪,真了不起。 …… 师:就带着你们各自的体会再练习问这句话。 学生练习。 指名问。 生:您是在哪儿见过的? 师:小时侯,在我的故乡(顺手指地图上的北京) 多名学生和老师对话。 师:接着问。 生: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师:不算太远。 多人问。 师:不算太远。下雪了,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想亲自感受下雪的美景吗?,读读有关的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喜欢的词语画下来。 生读课文第9自然段。 师:喜欢第一句的小朋友,谁来读读 生:读第一句。 师:你画了哪些词语? 生:我画了飘着雪花,铺着雪毯,披着银装。 师:你能不能再读读,注意画的词语,把你的感情读出来。 生再读。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什么是银装啊? 师:问的好,待会通过读书看你能不能自己解决好吗? 师:谁还能这样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生读。 师:你读得真好。你读的时候老师仿佛看到了漫天飞舞的雪花,看到了树上,房子上,地上全白了。同学们,我们都这样边读边想象看到过的雪景就能读得更好了。 师:男孩子读一读。 师:女孩子读一读。 师:读得这么好,就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吧,这幅美好的画面就藏在我们的语文书里。赶快去找找。 一学生指书上打雪仗那幅。 师:看见雪花了吗?还有更恰当的呢,不是我们这一课的。 生:(举起书)《四季的脚步》这一课有。 生:(举起书)《我是什么》一课也有。 生:还有《江雪》。 师:你们可真能干,找到这么多。老师把《我是什么》这课的图放大了,贴到黑板上,大家看看,找到雪花了吗?雪毯呢?银装呢?刚才提问的那个女孩子上来指一指,说一说。 学生上来指雪花,银装,雪毯。(手都只指在一个地方) 另一学生举手上来边指边说:这都是雪花,这一片都是雪毯,这一片都是银装。 师:(问刚才提问的女孩)现在你知道什么是银装了吗? 生:知道了,树上都是一片白色,就像穿上一件银白色的衣服。 师:真聪明,通过自己读书解决了的问题。 师:那雪毯是什么呢? 生:地上的雪很厚很厚,就像毛毯一样。 师:是啊。这洁白的冬天就像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太美了。同学们再练读 这洁白的冬天就像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太美了,同学们再练读这句话,注意那些表示动作的词,还可以边读边加上动作。 学生加上动作练习读。 师:喜欢这句话的同学站起来读。 生(起立)边读边做动作。 师:飘着雪花,铺着雪毯,披着银装,做的真好。 师:第2句,谁来读? 生读。 师:你们堆过雪人,打过雪仗吗? 生:堆过,打过。(很多孩子情不自禁做起了打雪仗的动作) 师:看看图,回忆自己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再读。 生再练习读。 指名读。 师:把第9自然段连起来读。 师:中国台湾小朋友们,读到这里,你最想对老师说什么? 生:老师,你也带我们堆雪人,打雪仗吧。 生:我真想看到真的雪啊! 生:您快带我们去看真的雪吧!! …… 师:看文中的孩子们怎么问老师的?这句话很长,有信心读好吗? 生:有! 师:这么长的句子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生:停顿。 师:自己练习读一读。 生读。 师:我听出来了,他在“什么时候”和“到北京” 这里停了一下。很好。 生读。 师:他在“什么时候”和“到北京去”这里停了一下,也很好。 师:现在你们就是文中的小朋友,你们来表演读一读。 生齐读。(争着问的感觉没出来) 师:这是争着问吗? 生争着问:“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师:真聪明,像这样都抢着问,你一言,我一语就是争着问。 师:(望望大家,深情地)说:‘那里的小朋友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呢!’ 生:老师,你掉了一个“正”字。 师:谢谢你,你们能教老师深情地读好这句话吗?自己先练习一下。 师:请一、二组教老师读。 师:请三、四组教老师读。 生:老师,我还想教你读。(笑) 师:呵,你刚才已经和大家一起教了。课后再教吧。 师:同学们刚才一句一句问的真好,能连起来问吗? 生:您看见过真的雪吗?您是在哪…… 师:哎呀,你们太着急了,老师连点头的时间也没有。给点时间老师好吗? 生:您看见过真的雪吗? 师:(微笑点头) 生:您是在哪儿见过的? 师:小时侯,在我的故乡。(指地图上的北京) 生: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师:不算太远。 生: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师:哎呀,刚才把最精彩的地方忘记了。咱们再来一遍好吗?(全场大笑) 生: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师;不算太远。下雪了,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边说边指黑板上的图。) 生: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师: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呢! 师:同学们把自己当作了中国台湾小朋友,读书体会的真好。下面,我们四人小组分角色把全文读一遍。 学生分角色读书。(兴致很高,读了一遍又一遍) 师:下面咱们分角色把全文表演读一遍,你们几个当文中的孩子们,其他同学读旁白。这次,我不当老师了,我当观众来欣赏你们的表演。你上来当老师。(那个还想教老师读书的孩子) 学生分角色读全文。 师:是啊,我们也盼着和他们一块玩呢,有个小朋友还把他的心情写成了一首小诗,大家读一读。 欢迎中国台湾小朋友 一只船,扬白帆, 飘呀飘呀到中国台湾。 接来中国台湾小朋友, 到我学校玩一玩, 伸出双手紧紧握, 热情的话儿说不完。 (生读的很投入,有的忍不住站起来了。) 师:咱们一起读吧,一边读一边拍手。 师:此时,你想对中国台湾小朋友说什么呢? 生:我们想和你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 生:你们看见过真的雪吗?到我们学校来,你的愿望会实现的。 生:我想用飞机升到天空去,给他们下真的雪。 生:我希望中国台湾小朋友能早点到我们这里来玩雪,给他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生:我有个办法,可以让中国台湾小朋友到我们这里来。可以寄封给中国台湾小朋友,说我们这里的雪景可美了,你能到我们这里来玩吗?我们相遇的时候,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我们这次相遇是我们的缘分,我会把这次相遇留在我心里,留在我的脑海里。 …… 师:你们说的太好了,相信不久你们的愿望都会实现的。还有这么多孩子想说,这样吧,圣诞节快到了,新年也快到了,你们做一张美丽的贺卡吧,把你们想说的话写在上面,寄给中国台湾小朋友,好吗? 生:好! 师:黑板上的小雪花说话了,你们课文读得这么好,我身上的这些字有办法记住吗? 出示:洁、讲、毯、银、堆、仗 生:我记“讲”,老师在讲课,言字旁。 师:哦,是啊,老师讲课井井有条。 生:(站起来,一手高举,一手对着老师做开枪的样子)人在打仗,啪一枪。 师:(也对着他开一枪)对。打仗的仗。 生:难字的又换成土就是堆。 生:银,金银财宝是金属,所以是金字旁。 生:毯,就是毛里面有两团火。 师:这个毛是今天要学的新部首,毛字旁。能把这个字写好吗? 看着田字格,仔细观察,自己写。谁上来写。 生写字。 评上面学生写的字。 生:我给他提意见,我先说他的优点,他的字写在了田字格的正中间。他的缺点是毛字写歪了。 师:咱们赶快把它扶正吧。修改学生的字。 师:这节课咱们就上到这儿,谢谢同学们。 《看雪》教学设计 第2课时 篇3课题:《看雪》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教学过程 : (一)提示课题,初读课文 板书课题,让学生自己读课文 (二)小组互相学习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正音。 2.小组内自查:注意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铺”在课中表示一种动作,读pū (三)认记生字 指导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发现认记生字的方法,如: 1. 谜语识记 毯: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省: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 店:站而不立,庆而不大,街边一间房,买卖东西忙。 2. 借助偏旁认记 “指、接”都是提手旁,字义和人的手有关,“银”是金属,所以是金字旁。 (四)巩固识字 1. 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摘苹果”游戏,在黑板上画棵苹果树,把做成苹果形状的生字卡贴在“树”上,让学生上台读音,读对的就可以把“苹果”摘下来,摘对四个以上可奖励一张苹果贴画。 3.自编短文巩固识字 在省城长途汽车站的对面,有一家新开张的金店,金店的橱窗里摆放着一件件闪闪发光的金银首饰样品,金店地面上铺着红色的地毯,妈妈看见玻璃柜里的一条银色项链,便指着这条项链,问营业员多少钱,营业员拿出这条项链说:“8000元,不讲价”妈妈接过项链,觉得挺不错,就买下了。 (五)写字指导 本课要写的字中,有三个提手旁(打、指、接)可以借助以前学习的提手旁的知识指导书写。 “指”字右上是“匕”不要写成“七”;“接”字右下的“女”横要长些,“故”字右边是反文儿,不是折文儿;“候”不要漏写中间的“竖”;“奇”要写得上小下大。 本站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自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看雪》教学设计 第2课时 篇4之三 河南省焦作市山阳区龙源湖学校 管丹卉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划出生字。收集中国台湾风景名胜的资料。 2.课件准备:北国雪景风光及音乐片段。 3.生字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大家还记得“识字3”里讲中国台湾岛的三字经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一听? 2.谈话:是啊,中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的一部分,中国台湾人民本来就和我们是一家人。可是由于各种原因,直到今天,中国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台湾人民还很难和祖国大陆的亲人团聚。今天,我们学了《看雪》这篇课文,就会更真切地体会到中国台湾人民远离祖国妈妈的心情。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小组内自查:注意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3.课件出示“我会读”: 台湾省 商店 橱窗 指了指 接着 讲故事 铺着 雪毯 银装 打雪仗 学生自由读、齐读、指名读。 4.借助游戏,巩固识字。 (1)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自编短文巩固识字。 在省城长途汽车站的对面,有一家新开张的金店。金店的橱窗里摆放着一件件闪闪发光的金银首饰样品。金店地面上铺着红色的地毯。妈妈看到玻璃柜里的一条银色的项链,便指着这条项链,问营业员多少钱。营业员拿出这条项链说:“8000元,不讲价。”妈妈接过项链,觉得挺不错,就买下了。 [巩固识字是教学的难点。以上环节,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不断地复现所学的词语,让学生快快乐乐地认识生字,为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看雪景,读课文 1.出示中国地图,请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北京和中国台湾的位置。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欣赏北国雪景风光音乐片。 3.自由畅谈:欣赏了北国冬日雪景,你想说些什么? 4.假设你就是中国台湾的小朋友,你一定向往北京的雪景,那么带着对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读课文。 〔利用地图和多媒体课件,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让学生观看北国冬日的雪景,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更深地体会中国台湾小朋友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四、指导写字 1.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奇”。请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写时应注意什么。这时教师再边写边提示笔顺。学生在书上描一遍,临一遍,在本子上写两个字。 2.范写“指”字,学生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了解字形特点,再描红、临写。 3.其余生字请学生自己观察、书写。 五、拓展活动 搜集中国台湾的有关资料,准备举行“中国台湾知识交流会”。 [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延伸。鼓励学生课下收集有关中国台湾的资料或图片,既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又可以加深对中国台湾的了解。]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课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课件出示“我会读”中的生字,进一步巩固。 二、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提出自己认为最有意思或最有价值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解决,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2.选择同学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引导大家读书、思考、讨论。教师也可提出重点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如,课文最后一句话,老师为什么要“深情”地说?老师心里在想什么?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增强自信心。] 3.教师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中表达的感情。 4.自由读: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小组的伙伴听。 5.展示读:把自己喜欢的片段读给大家听,说说喜欢的原因。 6.分小组读,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意思。教师在各小组巡视,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中国台湾的孩子们对到北京看雪的向往。 7.分角色朗读第3—11自然段,着重指导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体会出“孩子们争着问”的急切心情和老师对故乡怀念的感情。 8.配乐朗读。 〔阅读教学应有层次性、目的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层层推进,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使每一位学生都喜欢读书、乐于读书。在轻松愉快的阅读实践中,自悟自得,获得情感的体验。〕 三、完成课后“我会连”的练习 四、拓展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中国台湾的资料,贴在教室的墙壁上,学生在教室中自由阅读,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台湾的了解。 2.给中国台湾的小朋友写一封简短的邀请信,邀请他们到我们的学校来做客。 《看雪》教学设计 第2课时 篇5教学内容:看雪 教学目标 1、 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学习并积累第九自然段中的语句; 3、练习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 4、懂得中国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北京和中国台湾人民都盼望团聚。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冬天你们最盼望什么? (估计学生会说盼望下雪,如果学生所说不合教师意图,教师可以从自己童年 的角度引发学生对雪的回忆,并用多媒体出示瑞雪图,激发学生对雪的喜爱之情。) 师:下雪了,多好玩!你们是怎样玩的?(学生回答) 二、板书课题、读题 1、教师用楷书在田字格中书写课题――“看雪”,并指导学生看清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整体布局。 2、学生读题,之后仿照老师在田字格习字本上书写课题――看雪。(写好后同桌比一比谁写得好。) 三、激兴初读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谁看雪?在哪儿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 师:带着你的问题阅读课文,比一比谁能找到答案? [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入初读课文阶段,此时教师巡回获取学生阅读信息。] 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自己想知道的吗? [想知道的内容提示:1、谁看雪?(中国台湾的小朋友看雪)2、在哪里看雪?(在商店的橱窗里看雪)3、看到了怎样的雪?(小朋友看到的是商店橱窗里用洁白棉花做成的雪)] 师:课文除了讲这些,还讲了什么吗?请读读第三段以后的内容,想想这些是讲什么? (生读课文,问答提示:讲老师告诉他们,童年在故乡北京看过并玩过真的雪) 师:真聪明!看来读书是要仔细一些才好哟。当他们听到老师地北京看过并玩过真的雪,他们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生答:什么时候到北京来看雪呀?) 师:在课文的哪儿讲了这个意思? (生找到课文的第十段) 四、练读课文 师:比一比谁能把课文读得不加字、不掉字、不错字、不破句、不指读。 (生练读,教师巡回指导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的字音、断句) 师:我们来互相比着读,互相帮助纠正读错的地方,好吗?我先读第一、二段,请你们帮我指出错误。 (教师朗读第一、二段,可以有意出现一些学生能够发现并能帮助纠正的错误。比如:第一段把“是很难看到雪的”读成“是难看到雪的”;第二段把“孩子们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美丽的雪景”读成“孩子们在商店的窗子里看到了雪”。) (生评价 略) 师:请每个学生轮读一自然段,注意:尽量少被别人发现错误。 (每生轮读一段,老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具体指导,薄弱之处教师范读并让学生跟读) 五、练习对话 师:聪明的孩子们,你们数数这篇课文有多少个“说”字,这是为什么? (生答 略) 师:请你们先到课文中找出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分别用波浪线和横线划起来。 (生划,教师巡视,发现都没把第九段划上,引导学生回读上文“接着她就给孩子们讲起童年玩雪的情景”,使学生悟出这也是老师说的话) 师:先同桌之间练习练习,每人做一次老师,当一回学生。(生练读) 师:练得很认真。下面我当老师,你们做中国台湾小朋友,开始对话。(略) (对话练习中要着重进行问句和感叹句语气的指导。比如: (1)“您//看见过/真的雪吗?”的“吗”宜用上扬的调值“35”; (2)“您/是在哪儿见过的?”的“的”宜用平调“33”; (3)“北京//离这儿/很远吧?”的“吧”宜用高平调“55”。) 六、作业 1、 帮助老师把课文题目“长胖些”; [此题意在巩固课文主要内容,初步锻炼学生从文章中提起主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提示:(谁)(在哪里)看到了(怎样的)雪 ?中国台湾小朋友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用棉花做成的雪;他们的老师童年时候在家乡北京看到了真正的雪。根据回答板书如下: 中国台湾小朋友 棉花做成的 老师童年在北京 看 真的 雪 他们想到北京 真的 2、你想让中国台湾小朋友到我们这来看真的雪吗?那我们应该怎样对中国台湾小朋友说呢? (先从课文最后一句话“北京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引导,再让同桌互相扮演中国台湾小朋友和北京小朋友,练习北京小朋友邀请中国台湾小朋友到北京来看雪玩雪。注意提示学生:邀请时要介绍清楚下雪时的情景和玩雪时的快乐,可以凭借课文第九段内容和第二幅插图引导学生说清楚这些) (播放静态的课本第一幅插图,配上儿歌《友谊的歌儿传四方》去掉原唱处理成轻清音乐,学生进入情境练习“邀请”,邀请内容 略) 师:听了你们真诚的邀请,我相信中国台湾小朋友肯定高兴极了!在这,我为你们真诚的友谊鼓掌!(下课)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从上节课同学们向中国台湾小朋友发出的邀请中,我知道了大家是多么盼望中国台湾小朋友早日到北京来看雪玩雪,孩子们,你们太可爱了,你们这些美好的心愿真的会让中国台湾小朋友感动的。我有个建议,想把你们这美好的心愿告诉中国台湾小朋友,你们说好不好? 二、拓展活读。 师:用什么办法告诉中国台湾小朋友,祖国大陆的小朋友欢迎他们来看雪玩雪呢? 师:我现在是一位台属,我的女儿在中国台湾,你又怎样向我求助呢?(生答 略) 师:我现在就是新浪网,你怎样向我求助呢?(生答 略) 师:了不起,可爱的孩子们!你们真的太棒了!我向你们学习!愿意帮助我吗?(引入字词练习) 三、字词句练习 1、 比一比,看谁能帮我从课文中找到合适的字给课文后面的生字组成词语? (学生组词 略) 2、 将这些词语认一认、读一读,等会儿检查我写的字,看能不能得100分? (待学生认读字词约5分钟后,大屏幕出示故意写错的字,比如:“省”字少一横,“商”字“冂”里写成“古”,“洁”字的“士”写成“土”) 3、比一比,看谁把第二题的字写得又快又好! [“教与学”这种双边活动是要讲究时机的,当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时,“教”如同隔靴搔痒,只有当学生进入了状态,有的放矢地“教”才能事半功倍] 师:刚才我发现你们个个都写得很认真!老师向你们学习!下面是一个同学做的第三题,请你们帮助检查,看对不对? (大屏幕出示:1、老师(讲起)童年玩雪的情景。 3、 小伙伴们在雪地上(打雪人)、(堆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4、 天上(铺着)雪花,地上(飘着)银装,树上(披着)雪毯,到处一片洁白。) (生改,并评分 略) 5、 你们觉得课文中哪些句子读起来最好听?(生自主选择,略) 6、 能把这些好听的句子背出来吗?试试看!(生读、背 略) 7、 看书中插图背诵第二段和第九段。(生同桌互相背 略) [练习是枯燥的,给枯燥的东西注上滋润剂,使它变得有弹性、有粘性!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期望自己是最好的,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是一种享受,做外力强迫的事是劳役!学生的学习原本就是应该由学生自己负责的事,在“自己选择”的空间里,每个学生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了,这样的学习即使任务重些也不觉得累!] 四、质疑问难 师:同学们,读完了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问题预设:为什么中国台湾很难看到雪?资料准备及解答过程:1、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观看,知道中国台湾在祖国的南方3、让学生将这两种情况放到一起想一想,看谁能找到答案) (生提问及解答 略) [小学低年级学生最无顾忌,留个空间给他们,他们的神必定无拘无束驰骋纵横,教师此时的职责不是强迫“千条江河归大海”,而是用智慧、用爱心去“润物细无声”;教师的视界不是盯住预设的教学程序完成与否,而是用发展的眼光去度量课堂上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五、总结课文 师:我们今天学了哪篇课文?(生答 略) 师:我们看到黑板上,自己心里说说知道了什么,准备好了就先对我说说,你知道了什么?(生答 略) 师:很好,把刚才说的回家向爸爸妈妈说说。 (播放动态的课本第一幅插图:三个中国台湾小朋友面向大家招手,配乐《友谊的歌儿传四方》,下课) 《看雪》教学设计 第2课时 篇6师:昨天咱们一起初读了课文看雪,学习了生字新词。同学们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读书思考的能力令老师大为欣赏。通过读了1、2自然段,大家结合图,不仅读出了中国台湾小朋友很想看到雪,还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他们只能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用棉花做成的雪景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师: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课文。默读课文3——11自然段,把小朋友们说的话画下来,多读几遍。 生:读书勾画。(有个别学生出声) 师:默读,就是不出声,不指读,这样便于我们思考。 师:谁来读读自己勾画的句子。 生:您看见过真的雪吗?您是在哪儿见过的?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生;还有一句:“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师:(出示写有这四个句子的小黑板)找到这四个句子的请举手! 师:这么多啊,请四个小朋友来读读句子,其他孩子想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读句子 生:它们后面都有问号,是问句。 师:对。怎么把这四个问句读好呢?我们把他们放回课文中去,再读读。可以跟小伙伴商量商量。 学生读书。 师:读得真投入,孩子们,现在你们就是中国台湾的小朋友,我就是那位老师,谁先来问问老师。 生:您看见过真的雪吗? 师:还有哪个小朋友也想问这个问题。 生:您看见过真的雪吗? 师:(微笑着点头)读出了问话的语气。 多名学生问,相机指导读。 师:大家一起问老师吧。 生一起问 师:(微笑点头)谁还想接着往下问? 生:您是在哪儿见过的? 师:谁也想问这一句? 生问。 师:注意后面的提示语,孩子们是惊奇地问。 师:谁再来问问。 多名学生问。 师:刚才你们几个问的真好,现在老师想问问你们了,告诉老师,你问的时候心里怎么想的? 生:老师是在哪里见过的呢? 生:我们没见过雪,老师怎么见过呢? 生:老师看见过真的雪,真了不起。 …… 师:就带着你们各自的体会再练习问这句话。 学生练习。 指名问。 生:您是在哪儿见过的? 师:小时侯,在我的故乡(顺手指地图上的北京) 多名学生和老师对话。 师:接着问。 生: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师:不算太远。 多人问。 师:不算太远。下雪了,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想亲自感受下雪的美景吗?,读读有关的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喜欢的词语画下来。 生读课文第9自然段。 师:喜欢第一句的小朋友,谁来读读 生:读第一句。 师:你画了哪些词语? 生:我画了飘着雪花,铺着雪毯,披着银装。 师:你能不能再读读,注意画的词语,把你的感情读出来。 生再读。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什么是银装啊? 师:问的好,待会通过读书看你能不能自己解决好吗? 师:谁还能这样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生读。 师:你读得真好。你读的时候老师仿佛看到了漫天飞舞的雪花,看到了树上,房子上,地上全白了。同学们,我们都这样边读边想象看到过的雪景就能读得更好了。 师:男孩子读一读。 师:女孩子读一读。 师:读得这么好,就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吧,这幅美好的画面就藏在我们的语文书里。赶快去找找。 一学生指书上打雪仗那幅。 师:看见雪花了吗?还有更恰当的呢,不是我们这一课的。 生:(举起书)《四季的脚步》这一课有。 生:(举起书)《我是什么》一课也有。 生:还有《江雪》。 师:你们可真能干,找到这么多。老师把《我是什么》这课的图放大了,贴到黑板上,大家看看,找到雪花了吗?雪毯呢?银装呢?刚才提问的那个女孩子上来指一指,说一说。 学生上来指雪花,银装,雪毯。(手都只指在一个地方) 另一学生举手上来边指边说:这都是雪花,这一片都是雪毯,这一片都是银装。 师:(问刚才提问的女孩)现在你知道什么是银装了吗? 生:知道了,树上都是一片白色,就像穿上一件银白色的衣服。 师:真聪明,通过自己读书解决了的问题。 师:那雪毯是什么呢? 生:地上的雪很厚很厚,就像毛毯一样。 师:是啊。这洁白的冬天就像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太美了。同学们再练读 这洁白的冬天就像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太美了,同学们再练读这句话,注意那些表示动作的词,还可以边读边加上动作。 学生加上动作练习读。 师:喜欢这句话的同学站起来读。 生(起立)边读边做动作。 师:飘着雪花,铺着雪毯,披着银装,做的真好。 师:第2句,谁来读? 生读。 师:你们堆过雪人,打过雪仗吗? 生:堆过,打过。(很多孩子情不自禁做起了打雪仗的动作) 师:看看图,回忆自己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再读。 生再练习读。 指名读。 师:把第9自然段连起来读。 师:中国台湾小朋友们,读到这里,你最想对老师说什么? 生:老师,你也带我们堆雪人,打雪仗吧。 生:我真想看到真的雪啊! 生:您快带我们去看真的雪吧!! …… 师:看文中的孩子们怎么问老师的?这句话很长,有信心读好吗? 生:有! 师:这么长的句子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生:停顿。 师:自己练习读一读。 生读。 师:我听出来了,他在“什么时候”和“到北京” 这里停了一下。很好。 生读。 师:他在“什么时候”和“到北京去”这里停了一下,也很好。 师:现在你们就是文中的小朋友,你们来表演读一读。 生齐读。(争着问的感觉没出来) 师:这是争着问吗? 生争着问:“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师:真聪明,像这样都抢着问,你一言,我一语就是争着问。 师:(望望大家,深情地)说:‘那里的小朋友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呢!’ 生:老师,你掉了一个“正”字。 师:谢谢你,你们能教老师深情地读好这句话吗?自己先练习一下。 师:请一、二组教老师读。 师:请三、四组教老师读。 生:老师,我还想教你读。(笑) 师:呵,你刚才已经和大家一起教了。课后再教吧。 师:同学们刚才一句一句问的真好,能连起来问吗? 生:您看见过真的雪吗?您是在哪…… 师:哎呀,你们太着急了,老师连点头的时间也没有。给点时间老师好吗? 生:您看见过真的雪吗? 师:(微笑点头) 生:您是在哪儿见过的? 师:小时侯,在我的故乡。(指地图上的北京) 生: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师:不算太远。 生: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师:哎呀,刚才把最精彩的地方忘记了。咱们再来一遍好吗?(全场大笑) 生: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师;不算太远。下雪了,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边说边指黑板上的图。) 生: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师: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呢! 师:同学们把自己当作了中国台湾小朋友,读书体会的真好。下面,我们四人小组分角色把全文读一遍。 学生分角色读书。(兴致很高,读了一遍又一遍) 师:下面咱们分角色把全文表演读一遍,你们几个当文中的孩子们,其他同学读旁白。这次,我不当老师了,我当观众来欣赏你们的表演。你上来当老师。(那个还想教老师读书的孩子) 学生分角色读全文。 师:是啊,我们也盼着和他们一块玩呢,有个小朋友还把他的心情写成了一首小诗,大家读一读。 欢迎中国台湾小朋友 一只船,扬白帆, 飘呀飘呀到中国台湾。 接来中国台湾小朋友, 到我学校玩一玩, 伸出双手紧紧握, 热情的话儿说不完。 (生读的很投入,有的忍不住站起来了。) 师:咱们一起读吧,一边读一边拍手。 师:此时,你想对中国台湾小朋友说什么呢? 生:我们想和你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 生:你们看见过真的雪吗?到我们学校来,你的愿望会实现的。 生:我想用飞机升到天空去,给他们下真的雪。 生:我希望中国台湾小朋友能早点到我们这里来玩雪,给他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生:我有个办法,可以让中国台湾小朋友到我们这里来。可以寄封给中国台湾小朋友,说我们这里的雪景可美了,你能到我们这里来玩吗?我们相遇的时候,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我们这次相遇是我们的缘分,我会把这次相遇留在我心里,留在我的脑海里。…… 师:你们说的太好了,相信不久你们的愿望都会实现的。还有这么多孩子想说,这样吧,圣诞节快到了,新年也快到了,你们做一张美丽的贺卡吧,把你们想说的话写在上面,寄给中国台湾小朋友,好吗? 生:好! 师:黑板上的小雪花说话了,你们课文读得这么好,我身上的这些字有办法记住吗? 出示:洁、讲、毯、银、堆、仗 生:我记“讲”,老师在讲课,言字旁。 师:哦,是啊,老师讲课井井有条。 生:(站起来,一手高举,一手对着老师做开枪的样子)人在打仗,啪一枪。 师:(也对着他开一枪)对。打仗的仗。 生:难字的又换成土就是堆。 生:银,金银财宝是金属,所以是金字旁。 生:毯,就是毛里面有两团火。 师:这个毛是今天要学的新部首,毛字旁。能把这个字写好吗? 看着田字格,仔细观察,自己写。谁上来写。 生写字。 评上面学生写的字。 生:我给他提意见,我先说他的优点,他的字写在了田字格的正中间。他的缺点是毛字写歪了。 师:咱们赶快把它扶正吧。修改学生的字。 师:这节课咱们就上到这儿,谢谢同学们。 《看雪》教学设计 第2课时 篇7[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4)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想像、揣摩关键字词等方法,咬文嚼字地赏奇景、议“痴”人,悟“痴”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应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性格,理解作者的“痴”。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 生:背诗句。预设: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此环节可以出示相关图片提示学生吟诵相关诗句。 师:同学们是否感受到了: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学生回应) 可是? 如果诗人的心中一片寒冰,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课文朗读 演示课件:配乐朗读课文 1、 听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 出示课件,检查预习情况,帮助正音。 3、指名读,检查朗读的正确熟练情况。 三、检查课前翻译,先交流疑难点,再通过下面的方式落实。 第一步(问):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生:作者去湖心亭看雪) 2、作者什么时间去的?(此问在于引导学生明确:是:这;更定: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的计时单位。) 3、作者是怎样去的?几个人去的?(此文引导学生明确:拏:撑船;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拥:穿着、带着;独:独自。) 第二步(出示两张图片,然学生配上原文内容,并说明理由) 1、 第一幅图:帮助学生理解——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 第二幅图:帮助学生理解——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第三步:出示第二段的翻译,设5处错误,让学生寻找。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在湖中更会有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痛)喝了三大碗(杯)就告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做客(客居)。 急忙(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 四、赏读课文。 过渡语:同学们明白了重点词句的意思,咱再来第一遍课文。 (一)再读课文。请一位同学读。要求:这篇短文中作者犯了一个颇严重的错误------前后矛盾,请你把它找出来。 预设: 生1:文中开头是说“独往湖心亭”,应该是一个人,可是后文又出现了一个舟子在说话。 生2:不仅有舟子,前文还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底是多少人啊,这几处都是矛盾的。 师过渡:同学们好敏锐!名篇名作怎么可以前后矛盾呢?我们能不能让张岱改一改呢? (学生否定) (二)又读课文。 师:我们再来齐诵一遍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了。文中有一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张岱的形象,请你找出来。(痴) 师:“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讲啊?(预设:生:傻,笨!呆。就是行为举止不同常人,怪。) 师:对,这个张岱啊,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呆人。大家再自由读两遍,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他哪些地方表现出特别的怪异了。找出来之后,用下面的提示发言: 假如你是一名记者,穿越到明末清初,去采访张岱,你要这样提问: 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您为什么﹍﹍﹍呢? 根据文章具体内容,请用以上句式为自己设计一个问题,并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解决问题。(每小组选一名记者,一个张岱来发言) 学生发言预设1: 生1: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您为什么会在晚上八点的时候去看雪呢? 生2: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您为什么会在“大雪三日,西湖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看雪呢? 师:你把这句子有感情地,稍微夸张地读一遍。(提醒学生夸大处理了“大”字和“绝”字) 师:张岱,居然在这样的天气里晚上八点左右跑到湖上去看雪,你看他,是不是有些“怪异”啊?(明确并板书:行痴): 生3: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明明是舟子架船和您去看雪,您为什么说独自去湖心亭去看雪呢?(张岱清高孤傲,板书) 引导发言预设2 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您眼中的雪景为什么和平常人不一样呢?(学生初答) 1、如果学生分析不到位,老师帮助:老师觉得这一句问题也挺多的。你看“天与云与山与水”多啰嗦啊,古人不是说要惜墨如金吗?一连用了四个“与”,我看一个都不用也行。老师去掉四个“与”,读给学生听。问效果有何不同? 如果学生说不出,再让学生对比读一读。先去掉“与”读一遍,然后再把原文读一遍。 预设:(1)这四个“与”并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们就有界限似的。 (2)四个“与”字就造成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有这四个“与”,后文的“上下一白”才显得更有气势。 老师确定:这是营造了天地茫茫的景象,咱们读出天地苍茫的景象。 2、师(1):还有一个地方,老师不解。你们看文中这些量词怎么这么怪啊?明明应该是这样的嘛: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湖中人两三个而已。(课件出示) 预设比较结果:不好,原文中的量词写出了人和物在大自然中的渺小。 师:一语惊醒梦中人,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诗: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在大自然面前太渺小了。原来痴人眼中有痴景,是因为有个“天人合一”,(师板书“痴景”) 3、师:假如同学们处在这天地茫茫的夜色雪景中,你的感觉会是怎样的?(凄凉、凄清、寒冷等)作者和你们有同感。(板书:清冷孤寂) 学生发言预设3: 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你在湖心亭遇到了知己,您为什么不和他们交个朋友呢?(或者:你明明是问的是人家的姓氏,为什么答非所问,说“金陵人”?)(学生自由发言) 师引导:请一同学读读“大喜”一句。 师:客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哪种人,咱们用文言文说出来。 预设生: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 师:张岱又是如何表现的呢?(痛饮了三大杯) 师: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可是,老师有一疑问啊: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然后不留详细地址,你觉得张岱愿意和这两个人交朋友吗?。(学生会否定) 师:如此看来,张岱知音尚且不顾,何况是舟子呢?他前面说“独往湖心亭看雪”不是失误,根本就是因为他“眼中无人”。(这表现了他的“清高孤傲”) 师过度:世上居然有如此痴人,视世俗世界而不顾,一心要把自己融入自然之中。可是张岱笔下的自然如此清冷,如此浩大,如此孤独,这其中会不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师:开始上课时,老师说张岱心中有寒冰,同学们,找找这个迷,就在全文第一句第一个词语,还有注释一。 师: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学生发挥) 师:此时此刻,他心里会想什么呢?(学生发挥) 预设生1:他想:你怎知我心!大明已亡,我岂可因那繁华红尘忘记故国? 预设生2:他想: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罢。 同学们,老师非常佩服你们。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痴行痴景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板书“痴心”——故国之思) 五、拓展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透不过气来了,于是,他们只有到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让我们回顾柳宗元的《江雪》。(师生齐诵《江雪》) 师:同学们,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名诗,送给大家,你们再细细去品张岱之痴吧: 满纸荒唐言, 一把心酸泪。 都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结束语: 愿同学们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用欣赏的眼光去碰触作者的内心,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痴行 清高孤傲 痴 痴景 苍茫清冷 痴心 思念故国 《看雪》教学设计 第2课时 篇8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中国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们看过雪吗?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个故事名字叫《看雪》,老师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空。 2、小朋友们看了课题有没有什么想法呀?愿意跟随老师谈谈吗? 二、自读课文,小组互助学习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正音。 2、小组内自查:注意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三、认记生字 指导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发现认记生字的方法。如: 1、谜语认记。 毯: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省: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 店:站而不立,庆而不大,街边一间房,买卖东西忙。 2、借助偏旁认记。 “指、接”都是提手旁,字义和人的手有关;“银”是金属,所以是金字旁。 四、巩固练习 1、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猜字游戏:一人被蒙住眼睛,让一个人指某个生字,等全班都看清楚了所指的字以后,让被蒙眼的同学一个一个地指着生字向大家发问。如,问:“是不是橱窗的‘橱’?”答:“不是橱窗的‘橱’!”直到猜对了,全班一起回答:“对对对!就是这个字。” 3、“摘苹果”游戏:在黑板上画棵苹果树,把做成苹果形状的生字卡贴在“树”上,让学生上台读字音,读对的就可以把“苹果”摘下来。摘对五个以上可奖励一张苹果贴画。 五、扩展活动 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中国台湾的资料,包括中国台湾和祖国大陆的关系,中国台湾的风景名胜,中国台湾回归问题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北京和中国台湾的位置。再互相交流中国台湾的资料,以你问我答的方式,学生把还不懂的问题或自已想了解的问题提出来,由其他同学根据自已自已掌握的内容来回答。今天继续学习看雪那一课。读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学生回忆下雪的情景,并说说自已回忆后的感受。 二、感悟朗读。 1、假设自已就是中国台湾的小朋友带着对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读课文,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复习“识字3”中的“中国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把以前对中国台湾的了解运用到本课的学习中。 3、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4、小组交流解决各自所提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注意结合朗读课文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5、各组挑选自己认为最有意思或最有价值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各组从其他组提的问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交流、讨论。 6、选择同学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引导大家读书、思考、表达。教师也可提出重点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如,课文最后一句话,老师为什么要“深情”地说?老师心里在想什么? 7、通过教师范读、分角色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 8、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可配抒情音乐让学生美读。 (三)实践活动 给中国台湾小朋友写一封简短的邀请信,邀请他们到自己的学校来做客。 《看雪》教学设计 第2课时 篇9这篇课文,讲中国台湾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有见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的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课文蕴含着海峡两岸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 本课教学,通过读、想、说的结合,在情景中学习课文,努力实现情感的交融。 一、欣赏雪景,走进“雪”的世界 一开始上课,课件中的雪景展示,把学生由生活中的`“看雪”,回到课文中的“看雪”,在现实与虚拟的空间里,留一条通道——看雪,“雪”中的个味不同。这算是营造了学生阅读期待的心理。 二、品“雪中景”,悟“雪中情”,体验文字美 将老师看到的雪景这段文字从文章中提出来,进行教学。是考虑到这段文字很美,也是触发学生产生去“看雪”的直接动因。在教学指导中,将写雪景的句子与写活动的句子分开教学,侧重点放在第一句。旨在通过教学,让学生将视频中直观感受的雪景,再通过文字的感悟,去感知雪景的美。所以在指导朗读的时候,第一是看到什么,去体验“雪花、雪毯、银装、洁白”的美;第二是体验雪中的动态美。那“飘着、铺着、披着”像唱歌一样。这样的设计,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所悟到的达到了预见的效果。而第二句的活动,则不着重点,只是让学生体验一下心情,悟着“雪中情”。如此“情”“景”相融,课堂上是书声琅琅。 三、“读问句”,理心情,感受乡情。 本文中的四个问句,是教学的另一个重点。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朗读,体会出问话时的心情。在引导的时候,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将心情的变化,有试探到惊奇,由惊奇到羡慕,由羡慕到盼望。围绕“看雪”在情感上产生波澜。在指导读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语文知识的渗透,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含义。课文中是回答问题,表示看过真的雪;在课堂上是表示肯定与赞许。二是“争着问”,对学生进行词语积累的教学,认识新的词语。在指导朗读时,注意对学生心理情境的渲染,在对比的反差中,产生学习期待。 四、读诗句,一家情,邀请“看雪” 出示小诗歌读一读,激发学生邀请中国台湾小朋友来看雪的热情,升华主题。 《看雪》教学设计 第2课时 篇10教学要求: 1.学会8个生字和由生学组成的词语,会认“省、店”等10个生字。 2.读懂课文,知道中国台湾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了解中国台湾儿童向往北京,北京儿童渴望同中国台湾儿童在北京相聚的美好愿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纸做的雪花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这节课上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看雪》。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并学习了课文的1~2自然段。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学了1、2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回答。 生:我知道了中国台湾是我国的领土的一部分,地理位置优越,地貌复杂,那里物产丰富了,我们称它为宝岛。那里属于属亚热带气候,一年四季气候温暖,气温在12~18度,很难看到雪的,不像北方气候寒冷,冬天有雪花飞舞。 2、出示动画图1,师:是啊。当中国台湾的小朋友只能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用棉花做成的雪景时,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板书:中国台湾 生:雪景真美啊!雪花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们怎么从来没看见过雪呢?到底哪儿可以看到雪呢? 二、读悟课文3~11自然段 师:中国台湾小朋友所想的所说的和同学们一样了,请大家打开书p52页,自由默读课文3~11自然段,把课文中中国台湾小朋友们说的话画下来,多读几遍。大家边读边想:他们的话该怎么读呢? 1、检查初读:(1)师:老师也找了找,是这几个句子吗?大屏幕出示四个问句。 a.您看见过真的雪吗?(试探性问) b.您是在哪儿见过的?(惊讶的语气) c.北京离这儿很远吧?(好奇、猜测) d.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迫切希望、无限向往) (2)生齐读四个问句。 (3)师:怎么才能把这几个句子读好呢? 生:我认为读句子时要做到:不多字,不少字,不读错字,不数读。 生:我还认为,读书时要注意长句的停顿,问句要注意语气上扬。 (4)师:你们的建议真好!现在我们就把他们放回课文中,注意刚才同学们提出的建议,联系上下文再边读边想,他们的话到底该怎么读呢?还可以和同伴商量商量。 (5)指名读,生评议交流。 2.创境朗读。 (1)师:孩子们,现在我们都来做做演员,好吗?你们扮演的角色就是“中国台湾的小朋友”,我呢?就是那位“老师”,现在,我们正式登台表演了。谁先来问问老师? (2)指名读第一个问句。 师:请生评议。你们觉得他读得好吗?为什么? 生:他读出了好奇、试探性的语气。我们是想从老师那知道哪儿有雪。 师:还有哪个小朋友也想问这个问题。指名读。 师:大家一起问老师吧: 您看见过真的雪吗?(老师微笑着点点头) (3)师:看见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孩子们很惊讶,很奇怪,也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谁还想接着往下问?“您是在哪儿见过的”还有谁也想问问老师? 师:你读得不错,说说你现在心里怎么想的? 生:我真没想到老师看到过了! 再指名读,师:你又是怎么想的? 生:我想弄清问题,老师是不是真看到雪了。会不会是撒谎吧 生练读,让生带着各自的想法再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问句“您是在哪儿见过的”,老师出示地图,顺手指地图上的北京回答:小时候,在我的故乡。板书:北京 (4)接着问第三个问句。 师:此时此刻,你在想什么? 生:我在想:您的故乡在哪儿?很远吧?雪景一定很美吧?…… 谁想问呢?指名读“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师:“这儿”指哪儿?(中国台湾) 师:北京离中国台湾很远吗?谁能告诉中国台湾小朋友? 生:远。我查找过资料,有一两千公里。坐飞机也要飞两个多小时。 师:谁还想问?大家齐问吧“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师回答:不算太远。 师:可这位老师为什么说“不算太远”? 生:因为那位老师的故乡在北京,他走过这条路,所以觉得不算远。 生:因为老师很希望中国台湾的小朋友去北京看雪,所以说不算太远。 生:老师知道中国台湾的小朋友想到北京看雪,再远的路也应该不算远。 师:说得真好!老师说完,就接着给孩子们讲起玩雪的情景…… ①师描述:冬天的北京,下雪了,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②同学们,想亲自感受下雪的美景吗?读读课文的第九自然段,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把你喜欢的词语画下来。 ③第9自然段有几句话?喜欢其中第一句的同学来读读吧,指名读。 师:你画了哪些词语?为什么画这些词语呢? 生:我画了“飘、铺、披”这些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从这些词,我看出来,老师特别喜欢雪哩!这美丽的景色是雪花带来的啊。 生:我画了“银装、雪毯、洁白”,我觉得这些词把雪景写得很美。 生:我喜欢“洁白”这个词语,但是和他们的感受不一样。因为看到这个词,我就想起了“白鸽”,因为白鸽不是象征和平吗?看到这么美丽的雪景,我希望世界和平,中国台湾早日回归祖国,中国台湾的小朋友们就能早日来到北京看雪了。 师:大家说得太好了!你们真会读书。你们能不能再读读,注意画的词语,把你的感情(体会)读出来。 全班同学齐读一遍,注意:边读边想象看到的雪景,这样就会读得更好了。 师:大家读得这么好,告诉你们吧,这幅美好的画面就在这儿了。 ④出示动画雪景2 师:请生看大屏幕,你们找到雪花了吗?雪毯呢?银装呢? 谁上来指一指,说一说。 生:树上都是一片白色,就像穿上一件白色的衣服,就是银装。 师:哦,原来这样啊,白雪落在树上,厚厚的一层,就像给树木穿上一件白色的衣服,真形象,那雪毯呢?又藏在哪里? 生:地上的雪很厚很厚,踩上去软软的,很舒服,就像毛毯一样。 师:哇!你真棒!掌声欢送他上位。 师:这下老师可有一个新问题,你们看课文中说天上“飘”着雪花,我能不能用“落”下雪花,也很美啊?可以吗? 生:不一样的,飘是轻轻的飞扬,落是掉下来。 师:飘是轻轻地飞扬?我要拿朵小雪花来试试看,是不是像你的那样(师用事先准备好的纸雪花演示) 师:嗯,你们看他说的对不对啊?生:对 师:那如果是雨点,我们还用雨点飘下来吗? 生:不是,用落下来,雨点速度很快,不能用飘。 师:真不错,既然雪花是轻轻地,随风飞扬着飘下来,那我们应该怎么样读这句话呢? 生:声音要轻,还要读得慢 师:你读读看,生读 师:真动听,那我们就连起来把这一句读一读 ⑤学习第9自然段第2句,谁来读? 指名读,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去年冬天,那罕见的大雪持续半月之久,大家还记忆犹新吧?一夜间,大雪把大地上的一切都覆盖了,清晨,当你推开窗子看着洁白的一片时,你和家人,或者和小伙伴做过什么呢?指名说。 说说你现在的心情,请带上这种心情再练习读一读这句话,好吗?指名读。 同学们把第9自然段连起来读。注意那些表示动作的词,边读还可以边加上动作。 师:喜欢这句话的同学,请站起来再读读,边读边想象边做动作。 师:你们读得真好!从你们的动作表演,感情朗读中,我仿佛看见了一个粉装玉砌的冰雪世界。老师也仿佛回到了快乐的童年时代,我们在雪地里尽情地玩耍,嬉戏,我们是多么开心,多么快乐!现在,让我们想看雪吗? ⑥出示雪景,生欣赏 师:说说欣赏之后有什么感受? 生:这洁白的冬天就像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太美了! (5)此时此刻,你们想对老师说些什么呢? 生:老师,我们也想看到真的雪,你能带我们到您的故乡去感受一下吗?那该是多么有趣的事啊! 师:是啊。那我们去看看同学们怎么问老师的,出示问句4: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哪位同学想把这里读读?谁还想读呢? 师:孩子们为什么要“争着问”?你们也学学“争着问”吧。 (6)指导读好最后一自然段 师范读。师:“那里”指什么地方?“你们”、“他们”分别指谁? 全班交流讨论解决:“深情”是什么意思(感情深厚)?老师为什么要“深情”地说?她心里在想什么? 生:老师也是生在北京,长在中国台湾,时隔多年,祖国大陆的变化日新月异,老师多想回去看看,远在北京的亲人也在无时不在思念着她,但因为海峡阻隔,他们久久不能团聚。 生:今年,我们国家成功举办两个盛大的奥运会,全新的北京让世界人民耳目一新,中国人的热情更是让外国人难以忘怀,而祖国宝岛台湾迟迟不能回来,因此,老师心中充满热切的期盼……板书:盼望 3、师生合作表演读。 师:刚才我们扮演的角色还比较到位,现在我们再合作表演读读3~11自然段,请一名学生读叙述的部分。 师:这次我们合作成功,让我们表扬表扬自己吧! 4、角色朗读。 现在,同桌分角色读读课文,两人分别读老师和孩子们的话,试试看谁读得最好。 全班分角色配乐朗读课文.男生当“老师”,女生当“中国台湾小朋友”。 三、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总结:师:同学们,今天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祖国宝岛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他就像祖国妈妈失散多年的孩子没有回到她的怀抱,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中国台湾回归祖国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共同心愿。中国台湾的孩子们向往北京,我们也盼着中国台湾小朋友到北京来看看飘飞的雪花、可爱的雪人和迷人的北京风景,我们还想和他们一块玩儿哩!同学们,我们和中国台湾小朋友的愿望能实现吗? 2、说话练习 (1)同学们,你们想邀请中国台湾小朋友来北京吗?把你要对他们说的话,说给大家听听,然后再写下来好吗? (2)也可以把你玩雪的的快乐情景写下来告诉中国台湾小朋友,让他们一起来分享我们的快乐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歌曲《北京欢迎你》,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吧?那带上我们的热情一起对中国台湾小朋友发出我们的真挚的邀请吧?(播放《北京欢迎你》乐曲) 四、板书设计: 12看雪 中国台湾 北京 盼望 教学反思: 上完课,我的心里重担也全部卸下,疲惫也随之而去。惊讶和欣喜让我激动不已。我真佩服这些孩子,他们会读书,会思考,会发现,会表达。而作为老师,关注他们,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学会倾听他们的心声,学会欣赏他们的言行,学会领悟他们的深情是何等重要啊! 学生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而语文课程是随“具体的儿童”来的,它将“具体的儿童”引入教育殿堂,只有关注“具体的儿童”的人才会有真正的课程意识。那就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在开发的过程中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因为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如果教师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会倾听,学会发现,学会激励,学会鼓舞,学会组织,学会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据自己独特的体验方式建构知识,形成能力,掌握方法,健全人格,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那么,他们的求知欲望、表达热情让你吃惊,他们发挥出的巨大的潜能令你震惊。 放开手,学生会走得更好。以前,我们对学生不敢放手,更不会放手。教师“前怕狼,后怕虎”,结果学生胆小怕事,不敢跃雷池半步。如今,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传统师者形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从传统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来,已经成为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的无形资产,然而教师不可能完全理解学生的思维,甚至不可能覆盖他们的知识面。这种角色的变化,的确对教师在教学的组织、引导有着更专业化的要求,但绝对不是通才、全才的要求。这个时候,就请所有的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吧!”这是我们在课改中最响亮的声音。 我坚信,学生就是最可利用的课堂资源,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充分利用来自课堂的、来自学生的资源吧!真正实现由“老师教我学语文”转变为“我们一起学语文”。 《看雪》教学设计 第2课时 篇11“多课型课堂教学”课例汇编 执 教 人 年级 课型 课 题 时 间 地 点 单 位 姓 名 二 精读 课文 《看 雪》 2005.10.21 区实验小学 中心小学 zxh 教 学 过 程 预设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语,并指导书写;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1、鼓励学生通过网络、书籍、向家长询问等途径搜集有关中国台湾的资料。 2、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交流了解。 1、课件出示《识字3》的第三句话:中国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学生齐读。 2、课前我们在搜集了有关中国台湾的资料,现在请相互交流,可以离座位,去听听,看看自己最想知道的信息。 3、课件出示中国地图,找出“北京、中国台湾”所在的位置。中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一部分,中国台湾人民本来就和我们是一家人。可是由于各种原因,直到今天,中国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台湾人民还很难和祖国大陆的亲人团聚。今天,我们学了《看雪》这篇课文就会更真切地体会到中国台湾人民远离祖国妈妈的心情。 二、自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读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画出带生字的词,多读几遍。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4、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5、指名回答上面提出的第3、4题,了解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 6、小组内互查识字情况。 7、指导认记生字。 8、读一遍课文,看看能不能读得正确、流利。 三、指导写字。 1、观察字形; 2、重点指导: “指”的右上边不能写成“七”; “故”的偏旁是反文儿,不是折文儿; “奇”字写时注意上小下大; “候”字写时不要丢了中间一小坚,右下边与“族”比较。 3、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回辅导。 实施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理念: 体验是引导学生走入文体,与文本零距离接触的主要手段。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体验雪景的美丽和玩雪的快乐,从而去体验中国台湾小朋友对看雪的向往和憧憬,使读者、文本以及文中的角色真正深层次地交流互动。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材意图以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结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按三个维度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雪毯、银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抓重点语句深入体会。 2、注重朗读和评价,鼓励个性化阅读。 3、以读为主,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中生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语言感觉,熏陶爱美情感,受到爱国教育。 2、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朗读中了解词句,感悟玩雪的趣味。 难点:了解课文的盼祖国统一思想。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检查,揭示目标 1、复习生字词。 2、揭示本课的学习目标。(板书:看雪) 二、媒体渲染,激发兴趣。 (观看雪景录像)美吗?这么美丽的雪景,你在哪儿看到过?怎么玩的? 三、反复诵读,体验快乐。 1、想亲自感受下雪的美吗?读一读第10自然段。 2、“雪毯、银装”指什么?“到处”除了天上、地上、树上,还有哪些地方? 3、引导学生反复读,读出“我们的”快乐! 4、看过雪,玩过雪的我们都明白,雪花带给我们的美和快乐远远不止这些。你能用自己的话或课外书中看到的语言来赞美一下雪花吗? 四、认真揣摩体会心情。 这么美的雪景,这么快乐的玩雪体验,是每个小朋友都向往的,可中国台湾小朋友却从没享受过,读读他们和老师的对话,体会体会他们的心情。(课件出示四个问句) 1、自由练读对话。 2、找伙伴练习。 3、谁想和老师一起合作读? 4、老师和全体学生合作表演读,把自己当成中国台湾小朋友,谈谈你的心情。 5、小结:雪真是太美了!所以中国台湾小朋友才会这么憧憬、向往着到北京来看雪。 (板书:中国台湾 北京 看雪) 6、学习课文最后一段,引导学生读好感叹句,体会盼团圆的心愿。 7、再次诵读描写雪景的段落,把这种对雪的爱传递给同样爱雪的中国台湾小朋友。 五、拓展活动。 搜集一些有关中国台湾的资料,在班上举办一次“中国台湾知识交流会”。 板书设计: 12.看 雪 中国台湾 北京 看雪 《看雪》教学设计 第2课时 篇12【课标要求】 学习古诗文要多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背诵,多积累,加强感悟和体会。利用工具书,能读懂浅显文言文。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重难点】 1理解本文运用的白描手法。 2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自主学习】 1、搜集关于张岱及写作此文的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 》,作者 字 ,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2、 反复诵读,积累字音字义。 A字音: 崇祯 更定 挐 毳衣 雾凇 沆砀 一芥 喃喃 B词义: 上下一白 是日更定矣 余挐一小舟 余强饮一大白 更有痴似相公者 上下一白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是日更定矣 余挐一小舟 客此 3、文章描写西湖 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自己及文人雅士清高拔俗的志趣,寄寓了对 的怀念。 【学生疑惑】 【问题探究】 1.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说说作者眼中的西湖的雪景有什么特点? 2.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3、这篇写景散文在写景的同时,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说说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4、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试问作者有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 5.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6.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 7.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8、收集有关“西湖”“冬雪”的诗歌。 【教后反思】 答案: 【自主学习】 1《陶庵梦忆》张岱 字宗子, 2A崇祯(chóng zhēn) 更(gēng)定 ná 毳(cuì)衣 雾凇(sōng) 沆(hàng)砀(dàng) jiè nán B词义: 上下一白 (白色) 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计时单位) 余挐一小舟(数词,一艘) 余强饮一大白(酒杯) 更有痴似相公者(还) 上下一白 (全)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数词,一个) 是日更定矣 (这) 余挐一小舟 (携) 客此(客居) 3冬夜雪景凝静清绝 故国往事 【问题探究】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凝静清绝(开阔辽远、纯洁静谧、清新淡雅) 2.神态、语言、动作描写,白描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3.(1)表达了作者闲适恬静、远离世俗的雅趣。(2)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3)表达了作者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4)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 4、(1)“独”字,表现处作者独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5.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6.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 7.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看雪》教学设计 第2课时 篇13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品读赏析,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并体会白描手法的妙处。 3、细心品悟,感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课前预习 1、首先,小声朗读课文,将文中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读完课文后,查工具弄清楚这些字词的读音和意义,并将它们记在课本上。 2、然后,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停顿,并将全文读通顺。 3、最后,大声朗读课文,自查下面字词你掌握没有。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更( )定 拥毳( )衣 崇祯( ) 雾凇( )沆( )砀( ) 一芥( ) 铺毡( ) 强( )饮 (2)解释加粗的字 余住西湖: 人鸟声俱绝: 是日: 上下一白: 惟长堤一痕: 余强饮三大白: 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 及下船: 课堂学习 1、导入课文。 2、检查预习。 3、从课文标题看,你可以得到哪些提示? 4、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5、找出文中相关语句,说一说湖心亭的雪有什么特点? 6、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你认为相公“痴”吗?为什么? 7、《湖心亭看雪》中你体味到作者怎样的情趣? 课时作业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答案: 课前预习 3、 (1)gēng cuì zhēn sōng hàng dàng jiè zhān qiáng (2) 余,我。 俱,全部;绝,消失。 是,这。 一,全部。 惟,只有。 强,尽力; 白,指酒杯。其,他们。 是,表判断。 及,等到。 课堂学习 5、 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作者写景使用了白描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6、 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深夜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含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课时作业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看雪》教学设计 第2课时 篇14片断一: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看雪。看到这两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生:我想起我在读大班时,有一回下雪了,老师们在雪地里堆了个雪人。 生:我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生:那天早上我一推开门,啊,白茫茫的一片。 可是,在我过中国台湾 省是很难看到雪的,我话题一转,非常沉重地说。引出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接着深情并茂地把整篇课文读了一遍,就好像在讲述自己小时候 的故事一般。 反思:说到雪的话题,教室里小手林立,哪个孩子不喜欢雪呢?一说到雪,大家的话匣子就象决堤的洪水倾泻而来。这一环节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关注孩子的情感,从孩子熟知的感兴趣的话题出发,从而引入课文。 片断二: 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好方法。一个学生提出“橱窗”是什么意思?一个孩子竟然回答是厨房的窗子。我以为下面的孩子听了会哄堂大笑,结果大家没有强烈的反应,只有王勤奋举手说,橱窗是玻璃做的,但是不是窗子,是用来陈列东西的,比如衣服啊首饰啊这些珍贵的东西。孩子们听了才恍然大悟。接着我又给大家讲他们喜欢的马小跳的妈妈就是橱窗设计师,讲了马小跳妈妈设计橱窗的一件事情,大家对这个概念就非常了解了。那中国台湾商店的橱窗里在春节来临的时候陈列展示的又是什么呢?我继续问。孩子回答是棉花做成的雪。顺势学习第二自然段,为什么陈列的是这些东西呢?因为在台湾省是很难看到雪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回到课文的第一自然。你觉得这句话那个词该读的重一点?学生回答是“很难”。很多孩子都能用压抑的声调来读第一段,从而为自己生活在大陆,生活在自己的故乡,能够在冬天看到雪景感到非常的自豪。 有一个孩子问到“银装”是什么意思?有人回答 是银色的服装。银色是什么颜色的呢?一个孩子说是白色的,而且会发光,光是白色就不会发光,银色就象老师手表那种颜色,雪在树上闪闪发光,雪景真美啊! 反思:学生的问题很多很多,有时侯是非常简单/幼稚/肤浅的,但是孩子的每个问题,都是有疑而问,这是孩子主动学习/思考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得到到了充分的关注,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网络 《看雪》教学设计 第2课时 篇15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两句,作者仅仅用一个连词“与”和“痕、点、芥、粒” 几个量词,没有对景物做任何了的修饰和渲染,就把这一天人合一的图画展现 了出来这种手法我们以前也学过《天净沙·秋思》······,对了就是白描(识 识点讲解白描手法) 好,一起来读这两句,看能不能读出这种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齐读) (二)心(看性情) 我们经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之所以能够将自己融入到他所看到的景色之中,足以说明作者有着不一样的精神情怀,要想走近作者的精神世界,还需从他的行为进行分析本文题目《湖心亭看雪》,行为也就是看雪了,快速再读文章,看作者何时去看雪的? (生9) “是日更定矣” “是日”是那一日?【大雪三日后】 大雪三日后环境如何?【湖上人鸟声俱绝】从听觉角度,写出了湖上非常的安静 PPT6展示天气晴好时西湖游人之盛图画 但我们知道西湖是天下美景之所在,看了图画更能形象的突出游人是喜欢西湖的,为什么这是又这么安静呢? 因为冰天雪地又是在晚上,所以人们没有一个愿意在这样的时候去西湖观景 作者在别人不去的时候去西湖,作者难道就不怕冷吗?【拥毳衣炉火】一个“拥”字写出作者环境的寒冷(赏析“拥”字,让学生表演,突出环境的恶劣) 在这样的环境中,没有人愿意外出,更别说是可有可无的.观赏雪景了,但作者却乐此不疲,说明作者怎样?(联想《记承天寺夜游》“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有闲情雅致 那作者又和谁去看雪的呢? “独往湖心亭看雪” “独”是一个人的意思,但是后文之中又提到“舟中人两三粒”“舟子喃喃曰”显然不是自己一人啊,这是不是矛盾呢? 因为作者有闲情雅致,但舟子没有,所以作者没有把舟子当成和自己同类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作者眼中是没有舟子的,有这一点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性格? 《看雪》教学设计 第2课时 篇16【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划出生字。收集中国台湾风景名胜的资料。 2.课件准备:北国雪景风光及音乐片段。 3.生字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大家还记得“识字3”里讲中国台湾岛的三字经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一听? 2.谈话:是啊,中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的一部分,中国台湾人民本来就和我们是一家人。可是由于各种原因,直到今天,中国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台湾人民还很难和祖国大陆的亲人团聚。今天,我们学了《看雪》这篇课文,就会更真切地体会到中国台湾人民远离祖国妈妈的心情。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小组内自查:注意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3.课件出示“我会读”: 台湾省 商店 橱窗 指了指 接着 讲故事 铺着 雪毯 银装 打雪仗 学生自由读、齐读、指名读。 4.借助游戏,巩固识字。 (1)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自编短文巩固识字。 在省城长途汽车站的对面,有一家新开张的金店。金店的橱窗里摆放着一件件闪闪发光的金银首饰样品。金店地面上铺着红色的地毯。妈妈看到玻璃柜里的一条银色的项链,便指着这条项链,问营业员多少钱。营业员拿出这条项链说:“8000元,不讲价。”妈妈接过项链,觉得挺不错,就买下了。 [巩固识字是教学的难点。以上环节,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不断地复现所学的词语,让学生快快乐乐地认识生字,为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看雪景,读课文 1.出示中国地图,请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北京和中国台湾的位置。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欣赏北国雪景风光音乐片。 3.自由畅谈:欣赏了北国冬日雪景,你想说些什么? 4.假设你就是中国台湾的小朋友,你一定向往北京的雪景,那么带着对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读课文。 〔利用地图和多媒体课件,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让学生观看北国冬日的雪景,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更深地体会中国台湾小朋友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四、指导写字 1.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奇”。请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写时应注意什么。这时教师再边写边提示笔顺。学生在书上描一遍,临一遍,在本子上写两个字。 2.范写“指”字,学生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了解字形特点,再描红、临写。 3.其余生字请学生自己观察、书写。 五、拓展活动 搜集中国台湾的有关资料,准备举行“中国台湾知识交流会”。 [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延伸。鼓励学生课下收集有关中国台湾的资料或图片,既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又可以加深对中国台湾的了解。]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课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课件出示“我会读”中的生字,进一步巩固。 二、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提出自己认为最有意思或最有价值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解决,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2.选择同学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引导大家读书、思考、讨论。教师也可提出重点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如,课文最后一句话,老师为什么要“深情”地说?老师心里在想什么?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增强自信心。] 3.教师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中表达的感情。 4.自由读: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小组的伙伴听。 5.展示读:把自己喜欢的片段读给大家听,说说喜欢的原因。 6.分小组读,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意思。教师在各小组巡视,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中国台湾的孩子们对到北京看雪的向往。 7.分角色朗读第3—11自然段,着重指导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体会出“孩子们争着问”的急切心情和老师对故乡怀念的感情。 8.配乐朗读。 〔阅读教学应有层次性、目的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层层推进,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使每一位学生都喜欢读书、乐于读书。在轻松愉快的阅读实践中,自悟自得,获得情感的体验。〕 三、完成课后“我会连”的练习 四、拓展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中国台湾的资料,贴在教室的墙壁上,学生在教室中自由阅读,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台湾的了解。 2.给中国台湾的小朋友写一封简短的邀请信,邀请他们到我们的学校来做客。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