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看雪》教学杂谈 |
范文 | 《看雪》教学杂谈(通用16篇) 《看雪》教学杂谈 篇1【浙江省绍兴市鲁迅小学 王慧琴】 〖语文课堂探究性学习中教师不作为现象扫描〗 一位老师在上《看雪》一文,她的教学环节为: 1、听课文录音,划出文中的生字,读一读; 2、进行生字教学; 3、小组研究,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中国台湾小朋友非常盼望看雪、非常盼望到北京来看雪,把这些句子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4、指名小朋友有感情地来读相关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感悟。 老师指名一位学生站起来读,然后问小朋友:“他读的语气怎么样?有没有感情?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得更好?”评价之后,第二个学生、第三个学生站起来读,还是没有读出感情。老师没办法,只好自己来范读,然后让学生照着老师的样子来读。 引导学生读思结合,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是我国语文教学的精华,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阅读教学的一大基本理念。《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但是,在语文课堂上,有些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有关背景、情境不作适当的铺垫(如让学生在地图上找找北京和中国台湾的位置,简单介绍一下当今的台海局势,欣赏一下北国雪景风光音乐片),在学生不得要领时不作画龙点睛的引导,一味地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有感情朗读,学生缺少内容的理解和感情的体会,只好照着别人的样子,读得有形无神,使语文学习显得异常肤浅。在探究性学习之前,教师作些适当的铺垫引导,能为学生的思维添上翅膀,能为学生的研究扫除障碍,能为学生的独特感悟打下基础,这样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借助教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看雪》教学谈 四川省眉山市车辆厂小学 徐桂芳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不但会使学生想问题思路更开阔,解决问题办法更多,还能增强学生战胜自我的信心。然而教材是我们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最好凭借。 下面就是我利用《看雪》一文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做法。 《看雪》一文讲的是中国台湾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见过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 当讲到雪景一段时,我便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我讲:“寒风呼呼地刮着,吹到脸上就像冰打一样。风停了,鹅毛般的雪纷纷扬扬地飘下来,天地间满是雪花在舞蹈。大雪整整舞了一夜。早晨,打开窗户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上、树上、房上、地上全是雪,白茫茫的一片。柳树上生满了毛茸茸的白发;松树穿了件花褂褂;杉树尖尖像灯塔。我打开门冲进雪地里,脚底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我和小伙伴们打起了雪仗,堆起了雪人。你看,那雪人多美,红高鼻,大眼睛,扁嘴巴。再看打雪仗,他们打得轰轰烈烈、热火朝天。欢声笑语把树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讲完,学生睁眼。我问:“你刚才看到了什么?”学生的想象像开了闸的水,倾泻而来:“我看见白茫茫的一片。大地像铺了一床洁白的地毯。”“我家门前的小树被雪压弯了腰。我心疼地跑去使劲摇,雪花落在了我的头上、衣服上,有的落进了我的脖子里,冰凉冰凉的。可树伸直了腰。我看着它笑了。”“我爬上了房顶,一不小心摔了下来,可一点儿也不疼,就像落在了棉花上一样。”“我从山上一下滑到了山下,像飞一样。好爽啊!”“我和小亮在打雪仗。他向我扔来一团雪,我一闪,马上扔去一雪球,正好打在他脸上。我俩笑弯了腰。”“我们三个堆了一个大雪人,用扣子做眼睛,用胡萝卜做鼻子,用辣椒做嘴巴,再戴上一顶尖尖的帽子,还有两串糖葫芦插在肩上,它正在叫卖呢。我们围着它唱啊、跳啊,开心极了。”“我呢,在雪地上踩了一串串深深的脚印。再听那嘎吱嘎吱的响声,就像在奏乐一样。”“哎呀!我开着小汽车在冰河上奔跑,跑得真快。”…… 接下来我还给学生讲了“瑞雪兆丰年”的知识。 想象力就像一匹烈马,循规蹈矩的人,紧紧束缚住它。结果是平平淡淡一生,放荡的人,任其胡乱驰骋。精力浪费不少,可最终一事无成。聪明的人驯服它,让它按意志奔驰,从而使自己充满创造精神。 我们当教师的应该帮助学生驯服想象力这匹烈马。 一秒钟与精彩──《看雪》教学谈 浙江省富阳市富春第五小学 金 虹 课堂演绎正接近尾声,今天上的是《看雪》一文,讲的是中国台湾的小朋友很难看到雪,他们很想到北京去看一看真的雪,课文通过中国台湾小朋友和他们的北京老师的对话,向我们传递着大陆与中国台湾是一家的信息。虽然美读也读了,积累也做了,课文也理通理透了,但当我激动万分地讲着:中国台湾和我们中国大陆虽然现在是分开的,可中国台湾的小朋友、中国台湾的人们是和我们在一起的,中国台湾是我们中国的宝岛,是我们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孩子们的反映竟然是这样的平淡,甚至是无动于衷。我茫然。 茫然归茫然,课还是要上下去的,于是我点出了为了增加孩子们对中国台湾的了解,喜欢中国台湾而安排的中国台湾风光图欣赏这一环节。 第一张──“中国台湾神庙”,“哇……”孩子们发出了轻轻地赞叹声,或许是觉得蛮新奇的吧;第二张──“中国台湾日月潭”“哇……”孩子们又发出了轻轻地赞叹声,这次或许是因为湖水的美吧;第三张……当点击出“阿里山神木”时,在杂乱的赞叹声中,竟有人说:“老师,我知道的。”寻声望去,一只小手高高地举着。要让他回答吗?我的教案里没有这一环节呀,倒是下面还有不少生字要抄写呢! “你……”。我刚想说你下课再讲给我们听,但目光一接触到他那渴望的眼神、高举的小手,我真的不忍心,“请你给我们说说看。”在迟疑了一秒钟后,我说道。 那小男孩高兴地站了起来,为我们述说了一个神奇而感人的故事。 从前,在福建和中国台湾之间有一座山,山上住着母女俩。有一次,一个妖怪闯进村子里横行霸道。女儿决定去把妖怪除掉。最后女儿射出两箭把妖怪射死了。突然这座大山一分为二,妖怪也从悬崖上掉下去了。母亲站在一边的武夷山上盼望女儿回来。最后母亲变成了一块石头,女儿站在阿里山上也盼望着母亲回来,天长日久她变成了一棵阿里山神木。 听完故事,孩子们的眼睛亮亮的,是被故事的神奇吸引了吧,是被故事的感人震撼了吧!看得出孩子们对神木母子的分离非常伤感,我也知道孩子们对中国台湾的了解和感受上升了一个层面。我也被神木背后的故事感动了,“谢谢你为我们带来了这个生动的故事”我情不自禁地为他鼓起掌来。教室里掌声如潮…… 没有想到一秒钟的抉择,竟给课堂带来如此的精彩!我庆幸自己在一秒钟内做出了这个正确的选择。其实课堂上“不合时宜”高举的手有很多,别看他似乎与你正常的教学流程“逆流而行,其实背后隐藏的价值是无法预测的。多做几个这样的一秒钟,相信我们的课堂会更精彩。 《看雪》教学杂谈 篇2【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顾问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体味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新课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 学生吟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导入切题而留有悬念,也是研讨与练习三的要求】 二、走近作者 多媒体摘要显示: 张岱,号陶庵、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布置了预习,可让学生介绍,也可中途由老师切出】 三、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2.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小组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教师也可预设重点字词全班解决。 【虽有预习,课堂毕竟是课堂,尤其是字词句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一切基础的基础】 四、品读文本 ㈠三读蓄势 1.一生朗诵全文,师生简评。 2.一生再读,明确要求:找出短文中作者犯下的一个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 (“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 教师乘势设疑是否要让张岱改改。 3.全班齐读,明确要求:找出文中一个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词语。 (“痴”) 【三次朗读,要求不一,同时是为深入文本蓄势。】 ㈡三痴解意 “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说?自由朗读,讨论,找出张岱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特别的呆气。 (1)“痴行” (“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的) 教师提示想象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除了从人的听觉来描写,还从什么角度来写? (可有类似“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想象) 这样的天气我们在家干什么?可是他却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凌晨时分跑到湖上去看雪,痴人“痴行”,真是“怪异”啊。 (2)“痴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生读,有感情地读,说说此景异在哪里。 教师提示: A.“天与云与山与水”是否拖沓?去掉读一读,对比读出田地苍茫的景象。 B.量词之“异”:好像应该是这样的“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C.顺序之“异”:好像应该是这样的“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个、与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长堤一条而已”? D.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读出“而已”的言外之意。 教师明确: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可多媒体摘要显示: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细腻的品读,读出内涵,读出妙处。并理解本文的白描手法】 (3)“痴心” 1.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却又写喝酒聊天,是否意境全然被破坏了? ①一生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A.“此人”是哪种人?用文言文说说看。 (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 B.如果张岱要回答,用文言文如何回答,最好有神态? (彼此彼此……) ②酒逢知己千杯少,可是,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却不留电话、地址、QQ号,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这样看来,张岱追求的人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呢?现在我们重新来看我们最初发现的那个矛盾,是张岱数不清人数吗? 张岱笔下的自然如此清冷浩大,如此孤独,这其中是不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当时他会是怎样的表现?他心里会说什么呢?现在,同学们知道“张岱心中有寒冰”的谜底了吗? 【围绕解读痴人之“痴行痴景痴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内核】 五、练习拓展 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 一个人,登台长吟: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个人,登高作啸: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一个人,独往湖心亭: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个人,寒江钓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让我们一起回顾大家非常熟悉的柳宗元的《江雪》吧。 (可比较它们在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或者假设时空倒流,张岱在湖心亭上遇到钓鱼的柳宗元,你认为张岱会认他为知己吗) 【借助恰当的练习资源拓展,通过比较进一步体味写作手法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朗诵留白 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在动情的齐背课文声中结束全文。 【巧借曹诗,再吟文本,余音不绝】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就“我看古人之痴”为话题,课后练笔。 《看雪》教学杂谈 篇3《看雪》一文讲的是中国台湾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见过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 当讲到雪景一段时,我便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我讲:“寒风呼呼地刮着,吹到脸上就像冰打一样。风停了,鹅毛般的雪纷纷扬扬地飘下来,天地间满是雪花在舞蹈。大雪整整舞了一夜。早晨,打开窗户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上、树上、房上、地上全是雪,白茫茫的一片。柳树上生满了毛茸茸的白发;松树穿了件花褂褂;杉树尖尖像灯塔。我打开门冲进雪地里,脚底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我和小伙伴们打起了雪仗,堆起了雪人。你看,那雪人多美,红高鼻,大眼睛,扁嘴巴。再看打雪仗,他们打得轰轰烈烈、热火朝天。欢声笑语把树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讲完,学生睁眼。我问:“你刚才看到了什么?”学生的想象像开了闸的水,倾泻而来:“我看见白茫茫的一片。大地像铺了一床洁白的地毯。”“我家门前的小树被雪压弯了腰。我心疼地跑去使劲摇,雪花落在了我的头上、衣服上,有的落进了我的脖子里,冰凉冰凉的。可树伸直了腰。我看着它笑了。”“我爬上了房顶,一不小心摔了下来,可一点儿也不疼,就像落在了棉花上一样。”“我从山上一下滑到了山下,像飞一样。好爽啊!”“我和小亮在打雪仗。他向我扔来一团雪,我一闪,马上扔去一雪球,正好打在他脸上。我俩笑弯了腰。”“我们三个堆了一个大雪人,用扣子做眼睛,用胡萝卜做鼻子,用辣椒做嘴巴,再戴上一顶尖尖的。帽子,还有两串糖葫芦插在肩上,它正在叫卖呢。我们围着它唱啊、跳啊,开心极了。”“我呢,在雪地上踩了一串串深深的脚印。再听那嘎吱嘎吱的响声,就像在奏乐一样。”“哎呀!我开着小汽车在冰河上奔跑,跑得真快。”……接下来我还给学生讲了“瑞雪兆丰年”的知识。 想象力就像一匹烈马,循规蹈矩的人,紧紧束缚住它。结果是平平淡淡一生,放荡的人,任其胡乱驰骋。精力浪费不少,可最终一事无成。聪明的人驯服它,让它按意志奔驰,从而使自己充满创造精神。 《看雪》教学杂谈 篇4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的词句。 2、抓住重点的语句品读,体会并理解课文。 3、体会老师和同学们对雪和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2、体会老师和同学们对雪和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学难点 1、抓住重点的语句品读,体会并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孩子们,你们今天特别有精神,表现的真棒!老师送给你们一些礼物,愿意要吗?(PPT中展示雪景图片,让学生欣赏) 2、你们都看到了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雪。(板书课题12、看雪,提示“看”字的偏旁和雨字头的第三笔写法,齐读课题) 二、共同研究 1、课文中有一些好的词语,我们先去认识他们。(屏幕展示词语,点名读,再齐读) 2、我们来看看最后两个词中,有两个字很重要,我们一起来学习它们?(屏幕中把这两个字变红,学生说结构,并为它们组词。) 3、(ppt中展示田字格,出示“指”和“故”)教师在黑板上范写这两个生字,让学生在书中田字格里书写这两个字。(尤其是“故”字的偏旁为四笔反文) 4、我们刚刚学习了指,这个字,谁能到前面为大家指一指中国台湾到底在哪里?谁能介绍这个地方呢? 5、那我们来看看你了解的中国台湾和老师知道的一样吗?(PPT中出示中国台湾的图片及资料)你从中发现那里的天气和北方的天气有什么不同啊? 6、是啊!正是那里冬季温暖,所以谁来读一读屏幕上的这两个句子?(“在我国台湾省,是很难看到雪的。”和“在我国台湾省,是看不到雪的。”这两个句子进行对比,学习用词的准确。) 7、既然很难看到雪?中国台湾的小朋友是怎样看雪的呢?谁来读读一读?(教师板书中国台湾小朋友看假雪) 8、对于雪,中国台湾的孩子们有一系列的疑问?自读文章的三到八自然段,把小朋友的说的'话,用横线画下来。 9、谁能按顺序读一读你画下来的句子? 10、再次自读自己画下来的句子,试着读出它们各自的语气? 11、孩子是怎么问的?老师又是怎么回答的呢?(师生合作再读这一段) 12、孩子又是怎么问的呢?你注意到了提示语吗?可以读出惊奇的意思吗? 13、孩子还问了什么?老师是怎么回答的?老师有一个问题,北京到天津要半个小时,北京到中国台湾要4个多小时,北京远吗?那为何老师说”不算太远呢? 14、老师见过真正的雪景?你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吗?你在读这一段时,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谁能帮帮它啊?(理解银装和雪毯)学会积累“打雪仗”一类的词语,将它们画下来。再次朗读,读出高兴来。(教师板书北京小朋友玩真雪) 15、孩子们又有什么疑问了?老师又是怎样回答的?理解“争着”。为何要盼着呢?我们和中国台湾是一家人,我们期盼着它的回归,让我们深情的将这两句再次读一读。 四、板书 指故12、看雪 盼来 北京小朋友一家人中国台湾小朋友 想去 看真雪玩假雪 《看雪》教学杂谈 篇5【课标要求】 学习古诗文要多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背诵,多积累,加强感悟和体会。利用工具书,能读懂浅显文言文。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重难点】 1理解本文运用的白描手法。 2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自主学习】 1、搜集关于张岱及写作此文的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 》,作者 字 ,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2、 反复诵读,积累字音字义。 A字音: 崇祯 更定 挐 毳衣 雾凇 沆砀 一芥 喃喃 B词义: 上下一白 是日更定矣 余挐一小舟 余强饮一大白 更有痴似相公者 上下一白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是日更定矣 余挐一小舟 客此 3、文章描写西湖 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自己及文人雅士清高拔俗的志趣,寄寓了对 的怀念。 【学生疑惑】 【问题探究】 1.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说说作者眼中的西湖的雪景有什么特点? 2.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3、这篇写景散文在写景的同时,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说说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4、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试问作者有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 5.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6.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 7.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8、收集有关“西湖”“冬雪”的诗歌。 【教后反思】 答案: 【自主学习】 1《陶庵梦忆》张岱 字宗子, 2A崇祯(chóng zhēn) 更(gēng)定 ná 毳(cuì)衣 雾凇(sōng) 沆(hàng)砀(dàng) jiè nán B词义: 上下一白 (白色) 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计时单位) 余挐一小舟(数词,一艘) 余强饮一大白(酒杯) 更有痴似相公者(还) 上下一白 (全)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数词,一个) 是日更定矣 (这) 余挐一小舟 (携) 客此(客居) 3冬夜雪景凝静清绝 故国往事 【问题探究】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凝静清绝(开阔辽远、纯洁静谧、清新淡雅) 2.神态、语言、动作描写,白描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3.(1)表达了作者闲适恬静、远离世俗的雅趣。(2)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3)表达了作者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4)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 4、(1)“独”字,表现处作者独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5.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6.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 7.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看雪》教学杂谈 篇6片断一: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看雪。看到这两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生:我想起我在读大班时,有一回下雪了,老师们在雪地里堆了个雪人。 生:我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生:那天早上我一推开门,啊,白茫茫的一片。 可是,在我过中国台湾 省是很难看到雪的,我话题一转,非常沉重地说。引出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接着深情并茂地把整篇课文读了一遍,就好像在讲述自己小时候 的故事一般。 反思:说到雪的话题,教室里小手林立,哪个孩子不喜欢雪呢?一说到雪,大家的话匣子就象决堤的洪水倾泻而来。这一环节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关注孩子的情感,从孩子熟知的感兴趣的话题出发,从而引入课文。 片断二: 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好方法。一个学生提出“橱窗”是什么意思?一个孩子竟然回答是厨房的窗子。我以为下面的孩子听了会哄堂大笑,结果大家没有强烈的反应,只有王勤奋举手说,橱窗是玻璃做的,但是不是窗子,是用来陈列东西的,比如衣服啊首饰啊这些珍贵的东西。孩子们听了才恍然大悟。接着我又给大家讲他们喜欢的马小跳的妈妈就是橱窗设计师,讲了马小跳妈妈设计橱窗的一件事情,大家对这个概念就非常了解了。那中国台湾商店的橱窗里在春节来临的时候陈列展示的又是什么呢?我继续问。孩子回答是棉花做成的雪。顺势学习第二自然段,为什么陈列的是这些东西呢?因为在台湾省是很难看到雪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回到课文的第一自然。你觉得这句话那个词该读的重一点?学生回答是“很难”。很多孩子都能用压抑的声调来读第一段,从而为自己生活在大陆,生活在自己的故乡,能够在冬天看到雪景感到非常的自豪。 有一个孩子问到“银装”是什么意思?有人回答 是银色的服装。银色是什么颜色的呢?一个孩子说是白色的,而且会发光,光是白色就不会发光,银色就象老师手表那种颜色,雪在树上闪闪发光,雪景真美啊! 反思:学生的问题很多很多,有时侯是非常简单/幼稚/肤浅的,但是孩子的每个问题,都是有疑而问,这是孩子主动学习/思考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得到到了充分的关注,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网络 《看雪》教学杂谈 篇7教学要求: 1.学会8个生字和由生学组成的词语,会认“省、店”等10个生字。 2.读懂课文,知道中国台湾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了解中国台湾儿童向往北京,北京儿童渴望同中国台湾儿童在北京相聚的美好愿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纸做的雪花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这节课上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看雪》。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并学习了课文的1~2自然段。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学了1、2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回答。 生:我知道了中国台湾是我国的领土的一部分,地理位置优越,地貌复杂,那里物产丰富了,我们称它为宝岛。那里属于属亚热带气候,一年四季气候温暖,气温在12~18度,很难看到雪的,不像北方气候寒冷,冬天有雪花飞舞。 2、出示动画图1,师:是啊。当中国台湾的小朋友只能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用棉花做成的雪景时,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板书:中国台湾 生:雪景真美啊!雪花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们怎么从来没看见过雪呢?到底哪儿可以看到雪呢? 二、读悟课文3~11自然段 师:中国台湾小朋友所想的所说的和同学们一样了,请大家打开书p52页,自由默读课文3~11自然段,把课文中中国台湾小朋友们说的话画下来,多读几遍。大家边读边想:他们的话该怎么读呢? 1、检查初读:(1)师:老师也找了找,是这几个句子吗?大屏幕出示四个问句。 a.您看见过真的雪吗?(试探性问) b.您是在哪儿见过的?(惊讶的语气) c.北京离这儿很远吧?(好奇、猜测) d.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迫切希望、无限向往) (2)生齐读四个问句。 (3)师:怎么才能把这几个句子读好呢? 生:我认为读句子时要做到:不多字,不少字,不读错字,不数读。 生:我还认为,读书时要注意长句的停顿,问句要注意语气上扬。 (4)师:你们的建议真好!现在我们就把他们放回课文中,注意刚才同学们提出的建议,联系上下文再边读边想,他们的话到底该怎么读呢?还可以和同伴商量商量。 (5)指名读,生评议交流。 2.创境朗读。 (1)师:孩子们,现在我们都来做做演员,好吗?你们扮演的角色就是“中国台湾的小朋友”,我呢?就是那位“老师”,现在,我们正式登台表演了。谁先来问问老师? (2)指名读第一个问句。 师:请生评议。你们觉得他读得好吗?为什么? 生:他读出了好奇、试探性的语气。我们是想从老师那知道哪儿有雪。 师:还有哪个小朋友也想问这个问题。指名读。 师:大家一起问老师吧: 您看见过真的雪吗?(老师微笑着点点头) (3)师:看见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孩子们很惊讶,很奇怪,也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谁还想接着往下问?“您是在哪儿见过的”还有谁也想问问老师? 师:你读得不错,说说你现在心里怎么想的? 生:我真没想到老师看到过了! 再指名读,师:你又是怎么想的? 生:我想弄清问题,老师是不是真看到雪了。会不会是撒谎吧 生练读,让生带着各自的想法再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问句“您是在哪儿见过的”,老师出示地图,顺手指地图上的北京回答:小时候,在我的故乡。板书:北京 (4)接着问第三个问句。 师:此时此刻,你在想什么? 生:我在想:您的故乡在哪儿?很远吧?雪景一定很美吧?…… 谁想问呢?指名读“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师:“这儿”指哪儿?(中国台湾) 师:北京离中国台湾很远吗?谁能告诉中国台湾小朋友? 生:远。我查找过资料,有一两千公里。坐飞机也要飞两个多小时。 师:谁还想问?大家齐问吧“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师回答:不算太远。 师:可这位老师为什么说“不算太远”? 生:因为那位老师的故乡在北京,他走过这条路,所以觉得不算远。 生:因为老师很希望中国台湾的小朋友去北京看雪,所以说不算太远。 生:老师知道中国台湾的小朋友想到北京看雪,再远的路也应该不算远。 师:说得真好!老师说完,就接着给孩子们讲起玩雪的情景…… ①师描述:冬天的北京,下雪了,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②同学们,想亲自感受下雪的美景吗?读读课文的第九自然段,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把你喜欢的词语画下来。 ③第9自然段有几句话?喜欢其中第一句的同学来读读吧,指名读。 师:你画了哪些词语?为什么画这些词语呢? 生:我画了“飘、铺、披”这些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从这些词,我看出来,老师特别喜欢雪哩!这美丽的景色是雪花带来的啊。 生:我画了“银装、雪毯、洁白”,我觉得这些词把雪景写得很美。 生:我喜欢“洁白”这个词语,但是和他们的感受不一样。因为看到这个词,我就想起了“白鸽”,因为白鸽不是象征和平吗?看到这么美丽的雪景,我希望世界和平,中国台湾早日回归祖国,中国台湾的小朋友们就能早日来到北京看雪了。 师:大家说得太好了!你们真会读书。你们能不能再读读,注意画的词语,把你的感情(体会)读出来。 全班同学齐读一遍,注意:边读边想象看到的雪景,这样就会读得更好了。 师:大家读得这么好,告诉你们吧,这幅美好的画面就在这儿了。 ④出示动画雪景2 师:请生看大屏幕,你们找到雪花了吗?雪毯呢?银装呢? 谁上来指一指,说一说。 生:树上都是一片白色,就像穿上一件白色的衣服,就是银装。 师:哦,原来这样啊,白雪落在树上,厚厚的一层,就像给树木穿上一件白色的衣服,真形象,那雪毯呢?又藏在哪里? 生:地上的雪很厚很厚,踩上去软软的,很舒服,就像毛毯一样。 师:哇!你真棒!掌声欢送他上位。 师:这下老师可有一个新问题,你们看课文中说天上“飘”着雪花,我能不能用“落”下雪花,也很美啊?可以吗? 生:不一样的,飘是轻轻的飞扬,落是掉下来。 师:飘是轻轻地飞扬?我要拿朵小雪花来试试看,是不是像你的那样(师用事先准备好的纸雪花演示) 师:嗯,你们看他说的对不对啊?生:对 师:那如果是雨点,我们还用雨点飘下来吗? 生:不是,用落下来,雨点速度很快,不能用飘。 师:真不错,既然雪花是轻轻地,随风飞扬着飘下来,那我们应该怎么样读这句话呢? 生:声音要轻,还要读得慢 师:你读读看,生读 师:真动听,那我们就连起来把这一句读一读 ⑤学习第9自然段第2句,谁来读? 指名读,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去年冬天,那罕见的大雪持续半月之久,大家还记忆犹新吧?一夜间,大雪把大地上的一切都覆盖了,清晨,当你推开窗子看着洁白的一片时,你和家人,或者和小伙伴做过什么呢?指名说。 说说你现在的心情,请带上这种心情再练习读一读这句话,好吗?指名读。 同学们把第9自然段连起来读。注意那些表示动作的词,边读还可以边加上动作。 师:喜欢这句话的同学,请站起来再读读,边读边想象边做动作。 师:你们读得真好!从你们的动作表演,感情朗读中,我仿佛看见了一个粉装玉砌的冰雪世界。老师也仿佛回到了快乐的童年时代,我们在雪地里尽情地玩耍,嬉戏,我们是多么开心,多么快乐!现在,让我们想看雪吗? ⑥出示雪景,生欣赏 师:说说欣赏之后有什么感受? 生:这洁白的冬天就像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太美了! (5)此时此刻,你们想对老师说些什么呢? 生:老师,我们也想看到真的雪,你能带我们到您的故乡去感受一下吗?那该是多么有趣的事啊! 师:是啊。那我们去看看同学们怎么问老师的,出示问句4: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哪位同学想把这里读读?谁还想读呢? 师:孩子们为什么要“争着问”?你们也学学“争着问”吧。 (6)指导读好最后一自然段 师范读。师:“那里”指什么地方?“你们”、“他们”分别指谁? 全班交流讨论解决:“深情”是什么意思(感情深厚)?老师为什么要“深情”地说?她心里在想什么? 生:老师也是生在北京,长在中国台湾,时隔多年,祖国大陆的变化日新月异,老师多想回去看看,远在北京的亲人也在无时不在思念着她,但因为海峡阻隔,他们久久不能团聚。 生:今年,我们国家成功举办两个盛大的奥运会,全新的北京让世界人民耳目一新,中国人的热情更是让外国人难以忘怀,而祖国宝岛台湾迟迟不能回来,因此,老师心中充满热切的期盼……板书:盼望 3、师生合作表演读。 师:刚才我们扮演的角色还比较到位,现在我们再合作表演读读3~11自然段,请一名学生读叙述的部分。 师:这次我们合作成功,让我们表扬表扬自己吧! 4、角色朗读。 现在,同桌分角色读读课文,两人分别读老师和孩子们的话,试试看谁读得最好。 全班分角色配乐朗读课文.男生当“老师”,女生当“中国台湾小朋友”。 三、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总结:师:同学们,今天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祖国宝岛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他就像祖国妈妈失散多年的孩子没有回到她的怀抱,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中国台湾回归祖国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共同心愿。中国台湾的孩子们向往北京,我们也盼着中国台湾小朋友到北京来看看飘飞的雪花、可爱的雪人和迷人的北京风景,我们还想和他们一块玩儿哩!同学们,我们和中国台湾小朋友的愿望能实现吗? 2、说话练习 (1)同学们,你们想邀请中国台湾小朋友来北京吗?把你要对他们说的话,说给大家听听,然后再写下来好吗? (2)也可以把你玩雪的的快乐情景写下来告诉中国台湾小朋友,让他们一起来分享我们的快乐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歌曲《北京欢迎你》,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吧?那带上我们的热情一起对中国台湾小朋友发出我们的真挚的邀请吧?(播放《北京欢迎你》乐曲) 四、板书设计: 12看雪 中国台湾 北京 盼望 教学反思: 上完课,我的心里重担也全部卸下,疲惫也随之而去。惊讶和欣喜让我激动不已。我真佩服这些孩子,他们会读书,会思考,会发现,会表达。而作为老师,关注他们,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学会倾听他们的心声,学会欣赏他们的言行,学会领悟他们的深情是何等重要啊! 学生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而语文课程是随“具体的儿童”来的,它将“具体的儿童”引入教育殿堂,只有关注“具体的儿童”的人才会有真正的课程意识。那就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在开发的过程中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因为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如果教师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会倾听,学会发现,学会激励,学会鼓舞,学会组织,学会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据自己独特的体验方式建构知识,形成能力,掌握方法,健全人格,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那么,他们的求知欲望、表达热情让你吃惊,他们发挥出的巨大的潜能令你震惊。 放开手,学生会走得更好。以前,我们对学生不敢放手,更不会放手。教师“前怕狼,后怕虎”,结果学生胆小怕事,不敢跃雷池半步。如今,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传统师者形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从传统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来,已经成为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的无形资产,然而教师不可能完全理解学生的思维,甚至不可能覆盖他们的知识面。这种角色的变化,的确对教师在教学的组织、引导有着更专业化的要求,但绝对不是通才、全才的要求。这个时候,就请所有的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吧!”这是我们在课改中最响亮的声音。 我坚信,学生就是最可利用的课堂资源,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充分利用来自课堂的、来自学生的资源吧!真正实现由“老师教我学语文”转变为“我们一起学语文”。 《看雪》教学杂谈 篇8《看雪》实录 武汉市育才小学 屈小青 第2课时 师:昨天咱们一起初读了课文看雪,学习了生字新词。同学们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读书思考的能力令老师大为欣赏。通过读了1、2自然段,大家结合图,不仅读出了中国台湾小朋友很想看到雪,还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他们只能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用棉花做成的雪景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师: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课文。默读课文3——11自然段,把小朋友们说的话画下来,多读几遍。 生:读书勾画。(有个别学生出声) 师:默读,就是不出声,不指读,这样便于我们思考。 师:谁来读读自己勾画的句子。 生: 您看见过真的雪吗?您是在哪儿见过的?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生;还有一句:“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师:(出示写有这四个句子的小黑板)找到这四个句子的请举手! 师:这么多啊,请四个小朋友来读读句子,其他孩子想想,它们有什么共同 特点。 生读句子 生:它们后面都有问号,是问句。 师: 对。怎么把这四个问句读好呢?我们把他们放回课文中去,再读读。可以跟小伙伴商量商量。 学生读书。 师:读得真投入,孩子们,现在你们就是中国台湾的小朋友,我就是那位老师, 谁先来问问老师。 生:您看见过真的雪吗? 师:还有哪个小朋友也想问这个问题。 生:您看见过真的雪吗? 师:(微笑着点头)读出了问话的语气。 多名学生问,相机指导读。 师:大家一起问老师吧。 生一起问 师:(微笑点头)谁还想接着往下问? 生:您是在哪儿见过的? 师:谁也想问这一句? 生问。 师:注意后面的提示语,孩子们是惊奇地问。 师:谁再来问问。 多名学生问。 师:刚才你们几个问的真好,现在老师想问问你们了,告诉老师,你问的时候心里怎么想的? 生:老师是在哪里见过的呢? 生:我们没见过雪,老师怎么见过呢? 生:老师看见过真的雪,真了不起。 …… 师:就带着你们各自的体会再练习问这句话。 学生练习。 指名问。 生:您是在哪儿见过的? 师:小时侯,在我的故乡(顺手指地图上的北京) 多名学生和老师对话。 师:接着问。 生: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师:不算太远。 多人问。 师:不算太远。下雪了,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想亲自感受下雪的美景吗?,读读有关的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喜欢的词语画下来。 生读课文第9自然段。 师:喜欢第一句的小朋友,谁来读读 生:读第一句。 师:你画了哪些词语? 生:我画了飘着雪花,铺着雪毯,披着银装。 师:你能不能再读读,注意画的词语,把你的感情读出来。 生再读。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什么是银装啊? 师:问的好,待会通过读书看你能不能自己解决好吗? 师:谁还能这样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生读。 师:你读得真好。你读的时候老师仿佛看到了漫天飞舞的雪花,看到了树上,房子上,地上全白了。同学们,我们都这样边读边想象看到过的雪景就能读得更好了。 师:男孩子读一读。 师:女孩子读一读。 师:读得这么好,就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吧,这幅美好的画面就藏在我们的语文书里。赶快去找找。 一学生指书上打雪仗那幅。 师:看见雪花了吗?还有更恰当的呢,不是我们这一课的。 生:(举起书)《四季的脚步》这一课有。 生:(举起书)《我是什么》一课也有。 生:还有《江雪》。 师:你们可真能干,找到这么多。老师把《我是什么》这课的图放大了,贴到黑板上,大家看看,找到雪花了吗?雪毯呢?银装呢?刚才提问的那个女孩子上来指一指,说一说。 学生上来指雪花,银装,雪毯。(手都只指在一个地方) 另一学生举手上来边指边说:这都是雪花,这一片都是雪毯,这一片都是银装。 师:(问刚才提问的女孩)现在你知道什么是银装了吗? 生:知道了,树上都是一片白色,就像穿上一件银白色的衣服。 师:真聪明,通过自己读书解决了的问题。 师:那雪毯是什么呢? 生:地上的雪很厚很厚,就像毛毯一样。 师:是啊。这洁白的冬天就像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太美了。同学们再练读 这洁白的冬天就像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太美了,同学们再练读这句话,注意那些表示动作的词,还可以边读边加上动作。 学生加上动作练习读。 师:喜欢这句话的同学站起来读。 生(起立)边读边做动作。 师:飘着雪花,铺着雪毯,披着银装,做的真好。 师:第2句,谁来读? 生读。 师:你们堆过雪人,打过雪仗吗? 生:堆过,打过。(很多孩子情不自禁做起了打雪仗的动作) 师:看看图,回忆自己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再读。 生再练习读。 指名读。 师:把第9自然段连起来读。 师:中国台湾小朋友们,读到这里,你最想对老师说什么? 生:老师,你也带我们堆雪人,打雪仗吧。 生:我真想看到真的雪啊! 生:您快带我们去看真的雪吧!! …… 师:看文中的孩子们怎么问老师的?这句话很长,有信心读好吗? 生:有! 师:这么长的句子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生:停顿。 师:自己练习读一读。 生读。 师:我听出来了,他在“什么时候”和“到北京” 这里停了一下。很好。 生读。 师:他在“什么时候”和“到北京去”这里停了一下,也很好。 师:现在你们就是文中的小朋友,你们来表演读一读。 生齐读。(争着问的感觉没出来) 师:这是争着问吗? 生争着问:“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师:真聪明,像这样都抢着问,你一言,我一语就是争着问。 师:(望望大家,深情地)说:‘那里的小朋友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呢!’ 生:老师,你掉了一个“正”字。 师:谢谢你,你们能教老师深情地读好这句话吗?自己先练习一下。 师:请一、二组教老师读。 师:请三、四组教老师读。 生:老师,我还想教你读。(笑) 师:呵,你刚才已经和大家一起教了。课后再教吧。 师:同学们刚才一句一句问的真好,能连起来问吗? 生:您看见过真的雪吗?您是在哪…… 师:哎呀,你们太着急了,老师连点头的时间也没有。给点时间老师好吗? 生:您看见过真的雪吗? 师:(微笑点头) 生:您是在哪儿见过的? 师:小时侯,在我的故乡。(指地图上的北京) 生: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师:不算太远。 生: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师:哎呀,刚才把最精彩的地方忘记了。咱们再来一遍好吗?(全场大笑) 生: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师;不算太远。下雪了,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边说边指黑板上的图。) 生: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师: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呢! 师:同学们把自己当作了中国台湾小朋友,读书体会的真好。下面,我们四人小组分角色把全文读一遍。 学生分角色读书。(兴致很高,读了一遍又一遍) 师:下面咱们分角色把全文表演读一遍,你们几个当文中的孩子们,其他同学读旁白。这次,我不当老师了,我当观众来欣赏你们的表演。你上来当老师。(那个还想教老师读书的孩子) 学生分角色读全文。 师:是啊,我们也盼着和他们一块玩呢,有个小朋友还把他的心情写成了一首小诗,大家读一读。 欢迎中国台湾小朋友 一只船,扬白帆, 飘呀飘呀到中国台湾。 接来中国台湾小朋友, 到我学校玩一玩, 伸出双手紧紧握, 热情的话儿说不完。 (生读的很投入,有的忍不住站起来了。) 师:咱们一起读吧,一边读一边拍手。 师:此时,你想对中国台湾小朋友说什么呢? 生:我们想和你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 生:你们看见过真的雪吗?到我们学校来,你的愿望会实现的。 生:我想用飞机升到天空去,给他们下真的雪。 生:我希望中国台湾小朋友能早点到我们这里来玩雪,给他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生:我有个办法,可以让中国台湾小朋友到我们这里来。可以寄封给中国台湾小朋友,说我们这里的雪景可美了,你能到我们这里来玩吗?我们相遇的时候,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我们这次相遇是我们的缘分,我会把这次相遇留在我心里,留在我的脑海里。 …… 师:你们说的太好了,相信不久你们的愿望都会实现的。还有这么多孩子想说,这样吧,圣诞节快到了,新年也快到了,你们做一张美丽的贺卡吧,把你们想说的话写在上面,寄给中国台湾小朋友,好吗? 生:好! 师:黑板上的小雪花说话了,你们课文读得这么好,我身上的这些字有办法记住吗? 出示:洁、讲、毯、银、堆、仗 生:我记“讲”,老师在讲课,言字旁。 师:哦,是啊,老师讲课井井有条。 生:(站起来,一手高举,一手对着老师做开枪的样子)人在打仗,啪一枪。 师:(也对着他开一枪)对。打仗的仗。 生:难字的又换成土就是堆。 生:银,金银财宝是金属,所以是金字旁。 生:毯,就是毛里面有两团火。 师:这个毛是今天要学的新部首,毛字旁。能把这个字写好吗? 看着田字格,仔细观察,自己写。谁上来写。 生写字。 评上面学生写的字。 生:我给他提意见,我先说他的优点,他的字写在了田字格的正中间。他的缺点是毛字写歪了。 师:咱们赶快把它扶正吧。修改学生的字。 师:这节课咱们就上到这儿,谢谢同学们。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网络 《看雪》教学杂谈 篇9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12.看雪(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省、店”等10个生字,会写指、接、讲三个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对课文第1、2、9这三小节进行朗读指导。 3.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学准备:1.学好《识字三》 2.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3.课前贴好雪花 教学流程预设: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欣赏下雪时的场景 说下雪天爱玩的活动及玩雪的心情 引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自学生字 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 检查生字(生字在雪花身上) 出示生字多的一段:第9小节,自由朗读 欣赏北京雪景 朗读指导第9小节(读出高兴的语气) 三、学习1——2小节 出示地图,找北京 理解故乡 复习识字三 欣赏中国台湾的图片 出示1——2小节 (自由朗读、指名读、 朗读指导) 四、指导写字 出示 接、指、讲、三个字 说观察到的共同点及书写要注意的地方 师范写你认为难写的字 学生练习 展示学生作品 详案预设: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咱们一起先来看一段录象(配乐并抒情地说)瞧,无数个雪娃娃下凡了,一片片从天而降,像棉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鹅毛一般的雪,时而纷纷扬扬,时而飘飘洒洒。雪娃娃们给树梢、山川、大地都盖上了厚厚的棉被,一片洁白! 师:下雪天,你会去干什么呢? 生: 师:你曾经和谁一起玩(打雪仗)啊? 生: 师:那时你的心情怎么样呢? 生: 师:下雪天,咱们的活动真丰富呀! 师:你们喜欢雪吗? 生: 师:今天咱们就来学《看雪》,(板书) 请大家把课题齐读一次。 二、初读感知,自学生字 师:让咱们把课本翻到p52页,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或难读的生字,看着拼音宝宝多读几次,做到读准确。开始吧。 生读,师巡视。 师:瞧,这么美的雪花已飘到黑板上,瞧瞧它们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原来是生字宝宝呀,看看,你还认识他们吗? 出示 带拼音的生字让学生边拼边读,去掉拼音出示再读。(还得让它飘回黑板) 师:这是课文中生字最多的一段,你们能把这段课文读正确吗?先请小朋友自由的读一读。 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请你来给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朗读。 (及时指导读错的地方) 师:冬天的雪景这样地美,让我们看着画面在来欣赏一下吧! 师:让我们配上优美的音乐,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三、学习1——2小节 师:已读了课文,我们知道这是(北京)的雪景,我们还知道北京是老师的故乡,怎样的地方可称之为故乡呢? 生:(略) 师:我们都是嵊州人,我的故乡在嵊州,我爱我的故乡。你能学着老师的来说一说吗? 生:(略) 师:文中老师的故乡在北京,现在生活在(台湾省)(采下雪花让孩子读一读),在台湾省让她回想起了童年时玩雪的情景,让咱们再来高兴地读一读吧。 师:这是一张中国地图,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北京和中国台湾吗? 生:(略) 师: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在我国的北方,而中国台湾在大陆东南边缘的海上,在我国的南方,关于中国台湾的,我们还在哪里学到过?哦,识字三中,(出示:中国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我们一起来读一次。 师:中国台湾和大陆是一家,我们都是中国人,让我们进去中国台湾看看吧! 出示中国台湾风景图片 师:你们说说中国台湾给你们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 师:那中国台湾的冬天是怎么样的?也下雪吗?让咱们来自由的读一读第一二两段,或许就能找到答案了。 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能看到雪吗? 生:很难看到雪。 师:课文中是怎么说的,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生:在我国台湾省是很难看到雪的。 师:是啊,很难看到,中国台湾在大陆东南边缘的海上,在我国的南方,所以很难看到雪。 师:为了让孩子们能看到雪,中国台湾人们怎么做? 生:(略) 师:看着这些用棉花做的雪,你想中国台湾的孩子们会怎么想呢? 师:于是孩子们向老师提出了一连串的疑问,让咱们到下节课一起来学习。 师:瞧,这样美的雪花还在这儿呢,让咱们再看看,他们是否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呢。(采下雪花,让学生来读,并奖励给他们,请保存好,咱们下节课,还要把邀请的话写在雪花上,送给中国台湾小朋友呢。) 师:来,老师把词语放到了句子里,你还能读好吗?(出示那两句话)先自由的读一读吧。 指名读。 四、指导写字 师:中国台湾的孩子把字写得非常漂亮,刚好我有一份中国台湾孩子的作业,请欣赏。(出示繁体字)-----考虑再三,觉得这个设计没有太大的价值,因为事实不是中国台湾朋友的作业,作秀的成分太多,建议取消。 师:你们可知道,中国台湾孩子写的字可漂亮了,咱们也来练一练,今天我们来写三个字。出示接指讲 生读 师:让咱们先来观察一下,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和注意的地方? 生:前面两个是提手旁的字,三个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师:你们观察真仔细啊,那先看老师写一个(直接放在投影仪上写),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左宽右紧,写指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右边的字,那上部分不是“七”,应是撇,竖弯钩。 师:接下来请你们在课本上各写一个,写完后观察一下,再在旁边写第二个。如果觉得自己第二个写得比第一个好的,就在第二个的后面加个“☆”,如果不如第二个,请再仔细看看哪个部分写得不好,然后再看着书上的范字再写第三个,如果对第三个满意了,也请在这个字的后面加一个“☆”。 师:请小朋友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请你拿上来给大家欣赏一下。(或者老师指定) 《看雪》教学杂谈 篇10《看雪》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了老师向同学们介绍小时候在家乡北京玩雪的情景,表现了师生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指导学生体验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要求: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中国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一、谜语导入,融情入境 “小小白花天上栽,一夜北风花盛开,干变万化六个瓣,飘呀飘呀落下来。”(雪) 还记得去年冬天的那一场雪吗,雪非常大,大家还尽情地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呢,能看到真的雪,真好!那么中国台湾的小朋友看到的是什么样的雪,他们的心情怎样呢?相信这节课你会找到答案的。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12课 看雪,伸出小手跟老师书空。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现在还想读吗?下面就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找拼音,问同学,还可以查字典。 2、同学们读的很认真,有的同学读了一遍还在认真读,真是个爱读书的好孩子,课文中的生字,你们都认识吗?好老师来考考大家。 指名读,开火车读,领读, 齐读。 真是难不倒大家,你们真是识字的小能手。 3、这篇课文题目是看雪,写雪景自然是少不了的,请同学们快速地读,找出课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认真读。(注意:把句子读完整,不漏字、不添字) 三、品读感悟 1、学生读第九自然段。 出示填空:冬天,天上雪花,地上雪毯,树上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小伙伴们在雪地上( )雪人,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谁来填空,指名填,谁来连起来读一读,谁还想读。一起读。(听你们读,老师也想读) 下面请同学们闭上小眼睛听老师读,看看你能看到什么?师读 你看到了什么?随机板书:雪地 堆 打 高兴 师:能在这样美丽的雪景中玩耍是多么高兴、幸福的事情啊!你能读出这种高兴和幸福吗?好自己试试。指名读,谁能读得再高兴些,我们一起来读。 出示课件《威海雪景》 师:大地就像穿上了洁白的婚纱,使这洁白的冬天成了美丽的童话世界,太美了,同学们让我们走进雪地,再来美美地读读,注意那些动词,你可以加上动作读。我们班的女生读书一向很有感情,女生读。男同学也不甘落后,你们也来试试,男生读。 师:这段话很美,美的句子我们就要把它积累下来,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背下来了,来我们试试看,不会背的可以看着读。 同学们发现这段话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按由景到人的顺序写(初步渗透写作方法) 2、同学们发现这一段中有两个生字“毯 装”。 找朋友 出示多媒体。 看老师也给他们找了朋友,谁来读。歇后语、成语、诗词 3、你们都是识字小能手,光认识不行,我们要是能把它们写得漂亮那就更棒。 指导写字(在田字格中)两名学生上黑板书写,评价 4、师:同学们,我们尽情地享受雪带给我们的快乐,那么中国台湾的小朋友看到的雪是什么样的?指名读,板书:橱窗里 棉花做 你猜猜他们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板书:向往 你能读出他们对雪的向往和喜爱吗?指名读 男生读 女生读 5、 课文中还有他们说的四句话,看谁最先找出来。 出示四句问话,自由读,你从这四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谁来问第一个问题(可根据学生问的情况适当点评)老师也可范读,老师点头。 看第二个问句,谁来问,注意用什么样的语气?(惊奇)师答 第三个问句,指名读,出示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到北京和中国台湾的位置,师答 第四个问句,齐读,师强调(什么时候、真)要重读。 6、分角色朗读课文。男同学读老师的话,女同学读中国台湾小朋友的话,其余部分老师来读。 四、融情 隔着海峡,望着宝岛,听着涛声,想着美丽的日月潭。那儿有春节,那儿有龙舟,那儿有浓浓的乡音,只是那里很少有雪,那里的小朋友多么希望能看到雪呀!同学们,现在你给中国台湾的小朋友打个电话,你想跟他们说什么?板书:盼望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先讲中国台湾小朋友看到的雪是用棉花做成的,再写老师向他们介绍小时候在家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最后讲小朋友想到北京去看雪。对于生长在北方的孩子,他们看雪、玩雪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所以很难体验到中国台湾小朋友那种企盼的心情。在备课的时候,我想打破常规教学顺序,采用对比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台湾小朋友急切看的心情。 1、在学生读通课文认识生字的基础上,抓住第九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把冬天玩雪的美好回忆和中国台湾小朋友的“可怜”形成鲜明的对比,充分体验中国台湾小朋友那种企盼的心情,与文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师生对话放在后面,有了前面的对比做铺垫,就可以水到渠成。另外,也有利于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3、学生在反复朗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给中国台湾的小朋友打电话,电话的内容不限制,学生可以结合实际讲自己在威海看到的美丽雪景,邀请中国台湾的小朋友来威海玩,还可以介绍大陆的风景名胜等以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奇闻趣事等。想通过学生的电话表演,巩固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能力,也可以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设计是这样的,但结果是很糟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差,时间把握不当。在学习第九自然段的时候,因为这一段文字比较优美,产生让学生积累的想法,因此在操作时读得太多,时间浪费不少。所以后面师生对话部分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感知领悟,特别是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没有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感悟“学生争着问”和“老师深情地说”究竟应该怎样去读?尽管重点词语在屏幕上做特殊标志,但指导朗读依然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2、教师备学生不充分,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把握不准,总认为学生会按老师设置的方向去走,结果出现许多冷场现象。特别是在处理第二自然段的时候,老师问:中国台湾的小朋友看到橱窗里棉花做的雪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我本认为学生会很快的回答他们很喜欢雪,很想看到真的雪。在我看来是很简单的问题,竟然没有学生回答。现在想想,是老师没有站在他们的认知水平上考虑,他们看雪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根本无法与中国台湾的小朋友产生共鸣。 通过本次优质课的评比,我听了各位老师的课,收获很多,吸取了许多精华,我将不断努力,取长补短,力争使自己在短时间内能适应当前的语文改革。 《看雪》教学杂谈 篇11(播放雪景) 师:我想小朋友都想去看看雪。(教师板书:看雪)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请大家读读课题。(生读课题)好,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课文,勾出自然段,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词,可以互相问一问。 生读。 师:老师把生字宝宝请到黑板上,请大家自己读一读,遇到难懂的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 师:你发现什么了? 生:我发现第一排的生字都是前鼻音。 师:你来教教大家。 生教读。 师:小老师真不错,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第二排的生字是后鼻音。 师:你能教教大家读吗? 生教读。 师:最后一排谁有新的发现。 生:我发现后面一排两个字有韵母 师:我还想请一个同学来教大家读一读。 生教读。 (去掉拼音。) 师:这时候你还能认出生字宝宝吗? 生教读。 师:谢谢你,真不错。我还想请大家来读一读,这次我想请个女孩子。 生教读。 师:老师看出来了,大家都会认了。雪花……我们先不出声,只做口型。(飘出雪花,让学生在心里识记,然后读出声来。) 师:现在大家把生字宝宝送到课文中,自由地读读课文,看看还能认识它们吗?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请大家在课文中标出自然段。 生标自然段。 展示并评讲学生标的结果。 师:现在,你们知道哪些小朋友想看雪? 生:中国台湾的小朋友。 师:哪个同学们能在地图上把北京和中国台湾指给大家看。 一生上台指。 师:中国台湾在祖国的南方,所以那里几乎不下雪。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 生读课文。 师:什么样的,这位同学,你说。 生:棉花做成的。 生:我从第二自然段中看出来的。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生读。 师:要是你就是中国台湾的小朋友,看到这么美的雪景,会怎样? 生:我会和小伙伴玩…… 生:我多么希望看到真的雪啊! 师:我们请你和同桌的同学们分工合作,一个同学读孩子问老师的,一个同学读老师回答的。 生练读。 师:我们请这两个同学来读一读。 一生读。 师:孩子们多好奇啊!能再读一读吗? 生再读。 师:这一组同学读得非常棒,是个好搭档。老师再请一组同学来读一读。 生读。 师:老师说的是第二次对话,你再试一试。 生读。 师:非常好,孩子们是怎么在问? 生:惊奇地问。 师:你来读一读。 生读。 师:小朋友一起来惊奇地问—— 生齐读。 (出示第二次对话。) 师:老师说的这段话,你能知道什么呢? 生:老家 生:老师的旁边有一张地图。 生:…… 师:我们把这两段话连起来读一读吧。 生齐读。 师:你们知道吗?我问过飞行员叔叔,中国台湾的小朋友乘飞机到北京,只要两个多小时。现在, (出示) 教师引读。 师:小朋友在北京玩雪多么有意思啦,冬天的雪花可美了……(介绍小朋友在北京玩雪的情景)。同学们,请大家读读课文吧。 生读。 师:有感受吗?想不想亲眼看看?(媒体演示雪景)你最喜欢什么? 生:我都喜欢。 生:我喜欢雪毯。 师:给雪花、雪毯找到合适的词语。 生找词,进行搭配。 师:他们会在雪地里玩些什么呢? 生:堆雪人、打雪仗 生:滑雪 师:好玩吗? 生:好玩。 生:还可以在雪地上爬过去爬过来。 师:哪位同学能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 生读“小朋友在雪地上……可高兴啦!” 师:我再请一个小朋友。 一生再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朗读带老师也去看一看? 生齐读。 师:现在,我知道听朗读,脑袋中想象画面,也是一种享受。当他们只能在橱窗里看到假的雪景,他们会怎样想? 生:为什么我们这里就没有真的雪景呢? 生:他们看到了用棉花做的雪花,也一定想去玩。 生:……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四次对话。 (去掉一些词语) 引导填词。 (播放中国台湾风光片) 师:其实,中国台湾的小朋友也欢迎北京的小朋友去中国台湾玩的。 师:中国台湾的小朋友盼着去北京看雪景,北京的小朋友盼着中国台湾的小朋友来北京看雪景。(完善板书)中国台湾的老师盼着和亲人团聚,所以,他才会深情地对大家说——“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呢!” 生读。 师:你们读得真棒,雪花飘下来啦! 出现生字词。 师: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学习。 《看雪》教学杂谈 篇12【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划出生字。收集中国台湾风景名胜的资料。 2.课件准备:北国雪景风光及音乐片段。 3.生字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大家还记得“识字3”里讲中国台湾岛的三字经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一听? 2.谈话:是啊,中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的一部分,中国台湾人民本来就和我们是一家人。可是由于各种原因,直到今天,中国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台湾人民还很难和祖国大陆的亲人团聚。今天,我们学了《看雪》这篇课文,就会更真切地体会到中国台湾人民远离祖国妈妈的心情。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小组内自查:注意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3.课件出示“我会读”: 台湾省 商店 橱窗 指了指 接着 讲故事 铺着 雪毯 银装 打雪仗 学生自由读、齐读、指名读。 4.借助游戏,巩固识字。 (1)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自编短文巩固识字。 在省城长途汽车站的对面,有一家新开张的金店。金店的橱窗里摆放着一件件闪闪发光的金银首饰样品。金店地面上铺着红色的地毯。妈妈看到玻璃柜里的一条银色的项链,便指着这条项链,问营业员多少钱。营业员拿出这条项链说:“8000元,不讲价。”妈妈接过项链,觉得挺不错,就买下了。 [巩固识字是教学的难点。以上环节,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不断地复现所学的词语,让学生快快乐乐地认识生字,为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看雪景,读课文 1.出示中国地图,请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北京和中国台湾的位置。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欣赏北国雪景风光音乐片。 3.自由畅谈:欣赏了北国冬日雪景,你想说些什么? 4.假设你就是中国台湾的小朋友,你一定向往北京的雪景,那么带着对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读课文。 〔利用地图和多媒体课件,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让学生观看北国冬日的雪景,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更深地体会中国台湾小朋友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四、指导写字 1.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奇”。请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写时应注意什么。这时教师再边写边提示笔顺。学生在书上描一遍,临一遍,在本子上写两个字。 2.范写“指”字,学生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了解字形特点,再描红、临写。 3.其余生字请学生自己观察、书写。 五、拓展活动 搜集中国台湾的有关资料,准备举行“中国台湾知识交流会”。 [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延伸。鼓励学生课下收集有关中国台湾的资料或图片,既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又可以加深对中国台湾的了解。]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课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课件出示“我会读”中的生字,进一步巩固。 二、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提出自己认为最有意思或最有价值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解决,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2.选择同学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引导大家读书、思考、讨论。教师也可提出重点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如,课文最后一句话,老师为什么要“深情”地说?老师心里在想什么?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增强自信心。] 3.教师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中表达的感情。 4.自由读: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小组的伙伴听。 5.展示读:把自己喜欢的片段读给大家听,说说喜欢的原因。 6.分小组读,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意思。教师在各小组巡视,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中国台湾的孩子们对到北京看雪的向往。 7.分角色朗读第3—11自然段,着重指导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体会出“孩子们争着问”的急切心情和老师对故乡怀念的感情。 8.配乐朗读。 〔阅读教学应有层次性、目的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层层推进,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使每一位学生都喜欢读书、乐于读书。在轻松愉快的阅读实践中,自悟自得,获得情感的体验。〕 三、完成课后“我会连”的练习 四、拓展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中国台湾的资料,贴在教室的墙壁上,学生在教室中自由阅读,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台湾的了解。 2.给中国台湾的小朋友写一封简短的邀请信,邀请他们到我们的学校来做客。 《看雪》教学杂谈 篇13【教材分析】 《看雪》一文写老师给中国台湾小学生讲述儿时在家乡北京玩雪的情景,从而激发了孩子们到北京看雪欲望的故事,这个故事暗示了两岸人民盼望祖国早日统一,两岸同胞渴望同欢乐,寓意深刻。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讲、指、接”三个生字。 2.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3.感受北京雪景之美,孩子玩雪之乐。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融情入境 1.课件出示出谜面让学生猜谜底。 “小小白花天上栽,一夜北风花盛开,干变万化六个瓣,飘呀飘呀落下来。” 2.教师板书“雪”,学生书空。(“雪”字上面写一个“雨字头”,注意四点的方向是一样的。) 3.课件相机出示动态的雪的图片,“小朋友们有没有看过雪啊?有没有玩过雪?” 4.“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洁白、美丽的雪的吧。”(板书:看) 边写边讲解写法,学生书空。 (“看”字上面是“手”变过来的,最后一笔“竖钩”变成了“撇”,下面写一个“目”,把手放在眼睛上才能看得远。) 5.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字学词 1.这篇课文有很多段落,先请小朋友们给课文表上段落。然后请小朋友们自己读一读课文,尽量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读好的小朋友借助拼音宝宝把生字拼读两遍,尽量把生字记住。 3.“记住了吗?现在请小朋友们检查一下拟的同桌是不是都记住这些生字宝宝了,将“我会认”里的生字指给你的同桌认一认,读一读。” 4.哪些小朋友能将这些生字宝宝都记住了,举手看一看? 真棒,老师要请这些小朋友当小老师,带着小朋友们读。 5.课件出示词语 (1)小老师领读(两位) 台湾省商店橱窗手指接着讲话铺着雪毯 银装打雪仗 (2)教师领读。 (3)开火车读,相机正音。 (4)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6.想想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教师出谜题。 【毯: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省: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店:街边一间房,买卖东西忙。】 三、再读课文感悟 1.看来大部分小朋友已经把生字宝宝给记住了,可是这些生字宝宝可调皮了,现在他们又跑回课文里去了,你们还能正确又流利地读出它们吗? “边读边从课文里找一找:北京的雪景是怎样的?” 2.“读好了吗?谁已经找到了?”学生反馈,相机板书。 (1)课件出示句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2)指板书:句子里“雪花、雪毯、银装”都是指什么? 【你真善于思考,都是指雪,天上、地上、树上都是雪,到处一片洁白。那真是一个北京的雪景可真美丽啊。(板书:洁白)】 (3)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你瞧,小伙伴们玩得多高兴啊,说说他们都在干什么?”【注意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4)结合这幅图片,谁来读一读,读出高兴、开心的感觉来。指名读,相机评价。 (5)教师范读。 3.小朋友读得真不错,为了奖励小朋友,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去北京看一看真的雪。(播放雪景视频) 4.看了这些图片,小朋友们有什么感想? 5.齐读这段话。 四、书写指导 1.投影出示“我会写”中生字,指名读,齐读。 2.观察生字,说说哪些字比较难写要提醒大家的? 3.教师范写(讲、指、接);学生描红、临写。 4.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评析学生例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惊、故、候、奇”四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产生盼望中国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齐读课文。 二、新课学习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和北京的小朋友一起看了美丽的雪景,北京的小朋友可真幸福,每年的冬天都能看到那么美丽的雪景,可以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而中国台湾的小朋友呢? 2.(课件出示中国台湾小朋友在商店橱窗看雪景的图片)“图中的这些中国台湾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 3.找出课文中相应的句子读一读。课件出示: 过春节的时候,孩子们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美丽的雪景。那是用洁白的棉花做成的。 4.齐读、教师范读。 5.中国台湾的小朋友为什么不能看到真的雪? 6.课件出示中国地图。 (1)找出中国台湾的位置,“因为中国台湾在我国的南部,一年四季都比较温暖,所以很难看到雪。” (2)“中国台湾的小朋友从来没有看过真的雪,所以当他们听到老师看过的时候—— (都很惊奇) (3)指导朗读3-6段。 (4)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北京吗?台湾省离北京远吗? 【从课文里找答案,“不算太远”。】 (5)既然不远,“老师”有没有常回故乡看一看,看看北京美丽的雪景?为什么? 【台湾省本来是中国的一部分,就像浙江省是中国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旧中国是由国民党政府统治,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把国民党政府打败了,国民党政府就逃到中国台湾。所以中国台湾和祖国母亲就分开了,从此中国大陆和台湾省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能来往,不能通电话,不能通信,更不用说回到北京去看看了。】 7.这位老师可能已经十年,也可能已经二十年没有看到故乡的雪了,当他回忆起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他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童年的小伙伴们还好吗,他们现在在哪里。北京的雪景还是那么美吗?……】 他的又心情会是怎样? 【淡淡的忧伤、怀念家乡、希望中国台湾早日回归祖国。提示:深情】 8.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感受一下老师的话和老师讲起的童年的雪景。(读课文1~9段,配乐) 9.分角色朗读,齐读旁白。 10.听了老师的话,中国台湾的小朋友想不想去北京看雪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最后两段话。 11.课件出示最后一段话: 老师望望大家,深情地说:“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呢!” (1)指导正确断句。 (2)那里的小朋友指的就是——北京的小朋友,他们只盼望着和中国台湾的小朋友一起玩吗? 【预设提示:身在老师盼望着中国台湾能和祖国母亲早日团聚,北京的小朋友呢?】 (3)不只是北京的小朋友,全中国的小朋友,全中国的人民都盼着中国台湾能早日和祖国团聚。让我们再深情地读一读这段话。 三、书写指导 四、板书设计 12看雪 橱窗——棉花惊奇 天上——雪花 地上——雪毯高兴 树上——银装 五、作业布置 1、摘抄与雪有关的好词好句。 2、完成课堂作业本。 教学反思 在上这篇课文时,指导老师在旁听课,课后给了我很多指导。首先是关于课堂调控的。对低年级的学生应该以鼓励、表扬的形式来调控课堂记录,以比赛、竞争的形式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学生对于老师“坐端正、安静”这些词是无动于衷的,要想学生上课能遵守纪律、集中精神,就应该表扬、树立榜样。第二就是在开始每一个新的学习活动之前,教师要有简单而清晰的指令,确保学生能有效的展开学习活动。 在教学方面,我觉得课文的讲解、梳理,很大一部分是为朗读服务的。我设计了各种各样的环节,使学生感悟文本,但最后还是读的一塌糊涂。经过师傅指导,我暂时归纳出两点原因:1、还是纪律问题,很多学生读书不专心,滥竽充数。2、第一课时没有要求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在认字学词之后之前对重点段进行教学。所以导致第二课时朗读感悟即使有感有悟也读不好课文,因为连课文都还没有读通顺。 《看雪》教学杂谈 篇14【教学目标】 1、认识“省、店”等10个生字。会写“讲、打”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中国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中国台湾师生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隔着海峡,遥望宝岛,那里有春节,那里有龙舟,那里有浓浓的乡愁。只是,那里很少下雪,那里的孩子们多么希望能看到雪呀!中国台湾距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因此在教学时,我先让孩子回忆我们看到的美丽的雪景,联系生活实际和课文插图,课件的帮助,体会雪景的美丽,用自己的语言把美表现出来。然后,请孩子对比一下中国台湾的孩子看到了什么?在对比中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孩子设身处地的站在中国台湾小朋友的角度体会文中蕴含的感情。我充分利用文中小朋友和老师的对话,与学生共同进行分角色朗读,在充分的朗读中体会中国台湾小朋友殷切的希望。 本课要求会认的字大多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可以启发学生在生活中留心观察,自主识字。“指、接、讲、铺”等字,可以通过动作演示帮助理解。自编短文巩固识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台湾省吗?你们对这个地方有哪些了解?(结合课前找的资料请你给大家介绍介绍,如:图片、媒体上了解到的、音像片、有关书籍等) 2、教师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指一指台湾省的位置。教师进行简单介绍(日月潭、阿里山等)。 3、那里还有一群可爱的小朋友,你知道他们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吗?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学习新课,板书课题《看雪》,全班齐读。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生字 1、自己试着读课文,把生字的音读准。 2、师:要想读好课文,特别需要生字朋友的帮助,同桌两个赶紧到课文里去认识他们吧。(同桌自学生字) 3、集体交流,教师检查识字效果。(出示多媒体课件)(小老师教读、男女分读、小组读、掌握慢的同学读、齐读) 三、细读感悟 1、把生字朋友送回家,你还认识他们吗?再次读课文,思考:从课文里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自读、思考)学生汇报交流,整体感知整篇课文。(中国台湾小朋友只见过橱窗里用棉花作的雪,没有亲眼看到过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看雪的愿望。) 2、重点段落郎读,讨论交流: ⑴大家见过真的学吗?下雪的时候是什么样呢?(学生联系实际体会)书上有一段描写写得更美,大家赶紧自己读读吧! ①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喜欢的词语画下来。 ②学生交流、朗读,随学生汇报指导朗读。(播放课件)体会读,边想象边读。 ③加动作读、配乐读。 ⑵中国台湾的小朋友看到的是什么?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台湾小朋友的心情) ①把小朋友们说的话画下来,多读几遍。 ②学生交流。这四个句子有哪些共同点?把自己当成中国台湾小朋友练读这四句话。(学生练读) ③师生分角色练读,教师演教师,学生演中国台湾小朋友。 随着练读,“指北京”体会中国台湾小朋友说话时的心情。 3、重点指导“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表演体会“争着问”) 有感情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提醒孩子注意停顿。 4、分小组有感情的朗读师生对话。 四、扩展活动 此时,你想对中国台湾小朋友说什么呢?你们做一张美丽的贺卡吧,把你们想说的话写在上面,寄给中国台湾小朋友,好吗? 《看雪》教学杂谈 篇15[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4)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想像、揣摩关键字词等方法,咬文嚼字地赏奇景、议“痴”人,悟“痴”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应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性格,理解作者的“痴”。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的写景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生:背诗句。 《湖心亭看雪》课后习题答案 一、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我能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余拿一小船 (3)上下一白 (4)焉得更有此人 2、翻译下面各句 (1)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我的翻译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我的翻译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我的理解: 4、请从下面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2)“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3)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崇祯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我选第______题,我的理解是: 5、“强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我的理解是: 6、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我的理解是: 标准答案: 1. (1)消失(2)撑,划(3)全(4)哪能 2、(1)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罢了。 3.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4(1).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2).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3).明思宗朱由检怀念故国的深情 5、“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6、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本堂课主抓关键词“痴”,以朗读贯穿课堂,同时引用史料,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导入部分以一副“雪景图”为例,引发学生对雪的感悟,说到对古诗的记忆,大家都很自然的想到了柳宗元的《江雪》,它以其清远的意境、孤高的情怀让世人赞叹,从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关于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带着“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这个问题听完视频朗读,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关键句子“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紧接着又用一个问题“用一个字概括呢”抓住了本课的核心词语——“痴”。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痴”是痴呆、傻子的意思,张岱肯定是不会作此解释的,从而就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 接着一读文,找“痴”行,初悟痴心。很多学生都找到了“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一句,我顺势一问,下雪天去外面看雪,这样的举动是痴的吗?是傻的吗?学生都笑了,此时,他们领悟过来,是在“大雪三日”的情况之下,“湖中人鸟声俱绝”,夜晚还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加上如此条件,才是“痴行”,同时这个“独”字又体现出了作者的“孤独、孤傲”。 二读文,品“痴”景,再悟痴心。主要抓住的写景句,其一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三个“与”字,能否去掉了?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尽管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茫茫雪景,不过,他们发挥想象,能够领悟到万物融为一体的苍茫意境。其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也用了一个对比体味对于量词的运用,分别改为“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在笑声中,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借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的艺术效果。 三读文,议“奇遇”,三悟痴心。主要是抓住“金陵人”这个特殊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词语来理解作者。当然这个“金陵人”的发现也是破费工夫的。请学生把目光锁定到酒后话别这句话,问他们能不能发现什么问题,大家都沉默不语,这时,我换一种方式——如果我问你叫什么名字,你答你是顺德人,行吗?学生恍然大悟,找到了作者答非所问的地方,也把视线聚集到了“金陵人”,再让学生说说金陵的历史地位,以及见解张岱的身世,也就能理解张岱的故国之思了。再联系《红楼梦》中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至此,学生较容易理解作者所说的“痴”了。 本堂课在上课前花了长时间备课,上完课,自己觉得比较舒畅,学生也跟着老师的节奏,用一课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像类似比较短小的文章,大可不必字字解释,句句翻译,抓住文章的核心,一一拓展,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当然,没有任何一堂语文课是完满的,首先,巧妙的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先让学生感知再让学生去总结,这样的理解会更深刻;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定义给学生讲的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 《看雪》教学杂谈 篇16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大家伸出右手,和吕教师一起写课题(师板书课题,边写边讲解写法,学生书空) 师:“雪”字要注意四点的方向是一样的。 齐读课题。 师:敢于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吗?哪些同学愿意读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 师:其他同学干什么,你们也有任务,你们是评委呀,你们知道什么样的人当评委吗?都是很厉害的人当的,你们要认真听他们的朗读,看字音是不是读得正确,句子读得通顺吗? (生轮读课文) 师:评委们来说说。 生:我觉得读得很好,不过有一个字读得不够正确。 师:那你帮帮他(帮读) 师:这位评委很好,能先表扬他的优点,再指出不够的地方。 生:读漏了一个字。 师:你听得真仔细,看来,你们在家认真预习了,真好。 师:我们来读读生字词语吧。 (出示词:商店橱窗……) (生齐读词语) 师:刚才,11位同学都读得很好,吕老师也想给大家读读这篇课文,大家边听边认真思考,哪些地方还不太明白。 (师配乐范读) 师:小朋友都听得入神了,吕老师看出你们在思考,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生:我不知道“升起”是什么意思? 生:我不知道什么叫“童年”? 生:什么叫“银装”? 生:什么是“情景”? 生:中国台湾和北京是很远的,课文为什么说不太远?(生指地图) 师:你怎么知道? 生:我家有地图,所以我知道。 师: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生:什么叫“橱窗”? 师:课文里的橱窗指什么?就是商店里沿街面展示商品的玻璃柜子。 生:北京小朋友盼着他们来玩什么意思? 生:就是北京小朋友很希望他们来北京玩。 师:盼着就是希望的意思。 师:下面我们就带着问题去学课文。春节,中国台湾的小朋友在橱窗里见到了谁呢? 生读课文:在我国台湾省,是很难看到雪的。在过春节的的时候,孩子们在橱窗看到了美丽的雪景,那是用棉花做成的。 (一生提意见:他读得有感情,但是读得太慢,轻声读成了重声) 师:中国台湾是什么地方? 生:是中国的一个省。 (认读“省”字) 师:中国台湾在这儿,南宁在这儿,(老师指地图)都在我国的北方,所以那儿像我们这儿一样,很难看到雪的。这个问题懂了吗? 指名再读课文。 师:他丢了一个字,听出来了吗? (生再读) 师:中国台湾小朋友只能在橱窗的看棉花,那他们跟老师说了什么话?我们看课文。 (指名几位同学分角色读课文,其他同学继续当评委) 生:他们读得很好。 生:他们读得快了些。 生:秋生同学当老师读错了几个字。 师:他有点紧张。他们对什么感到惊奇?(出示句子:孩子们问老师:您看见过真的雪吗?老师微笑着点点头。“您是在哪儿见过的?”孩子们惊奇地问。) 生:孩子们对雪惊奇。 生:他们不是对雪惊奇,而是很难看到雪,北京能看到雪。 师:你们能不能把这种惊奇的语气读出来? 生自由练读,再指名读。 师:老师在哪儿见过雪呢? 师:老师看着地图,不禁引起了思乡之情,谁来读出他的思乡之情。 指名读课文 师:你还真有点像老师。 想读的站起来读。(生读课文) 师:接下来我们还是分角色来读(分工朗读)(老师接着就娓娓动听地给同学讲起了玩雪的情景。)出示雪景图片,师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听得笑呵呵的,中国台湾小朋友仿佛来到了白雪世界,如果你们来到这儿,你想干什么? 生:我想堆雪人。 生:我想打雪仗。 师:能不能把你的感情用朗读表现出来,谁来读第9段。 (指名读第9段) 师:你看,这雪花从天上飘落下来,多么像雪毯(出示图片)。 师:什么叫银装? 生:雪下下来,落在树上,铺在地上,就像给它穿上一件白色的衣服,雪闪着光,所以“银”字用金字旁。(指名读句子) 教师引读。 师:想读的同学都站起来读第9段。 (生读) 师:你们是不是希望现在就落下雪来呀,中国台湾小朋友也和你们一样,你们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呢?我们也一起来争着说说看。(争着问) 师:那里的小朋友也盼着你们去那儿看雪呢。 师:出示识字三:中国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 师:为什么说不太远?因为我们是一家,虽然相隔遥远,感觉还是很近的。这一课的生字词语都会了吗?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出示课件,生读)哪些字难写呀? (打,指,接,做做动作) 师:那“接”字怎么写呢? 师边写边讲解 写字:写字前我们先做一个小气功:身正,胸直,臂开,足弯, 描一个写一个。(生写字,轻音乐起) 师:这堂课,同学们学得很认真。 (播放雪景) 师:我想小朋友都想去看看雪。(教师板书:看雪)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请大家读读课题。(生读课题)好,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课文,勾出自然段,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词,可以互相问一问。 生读。 师:老师把生字宝宝请到黑板上,请大家自己读一读,遇到难懂的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 师:你发现什么了? 生:我发现第一排的生字都是前鼻音。 师:你来教教大家。 生教读。 师:小老师真不错,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第二排的生字是后鼻音。 师:你能教教大家读吗? 生教读。 师:最后一排谁有新的发现。 生:我发现后面一排两个字有韵母 师:我还想请一个同学来教大家读一读。 生教读。 (去掉拼音。) 师:这时候你还能认出生字宝宝吗? 生教读。 师:谢谢你,真不错。我还想请大家来读一读,这次我想请个女孩子。 生教读。 师:老师看出来了,大家都会认了。雪花……我们先不出声,只做口型。(飘出雪花,让学生在心里识记,然后读出声来。) 师:现在大家把生字宝宝送到课文中,自由地读读课文,看看还能认识它们吗?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请大家在课文中标出自然段。 生标自然段。 展示并评讲学生标的结果。 师:现在,你们知道哪些小朋友想看雪? 生:中国台湾的小朋友。 师:哪个同学们能在地图上把北京和中国台湾指给大家看。 一生上台指。 师:中国台湾在祖国的南方,所以那里几乎不下雪。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 生读课文。 师:什么样的,这位同学,你说。 生:棉花做成的。 生:我从第二自然段中看出来的。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生读。 师:要是你就是中国台湾的小朋友,看到这么美的雪景,会怎样? 生:我会和小伙伴玩…… 生:我多么希望看到真的雪啊! 师:我们请你和同桌的同学们分工合作,一个同学读孩子问老师的,一个同学读老师回答的。 生练读。 师:我们请这两个同学来读一读。 一生读。 师:孩子们多好奇啊!能再读一读吗? 生再读。 师:这一组同学读得非常棒,是个好搭档。老师再请一组同学来读一读。 生读。 师:老师说的是第二次对话,你再试一试。 生读。 师:非常好,孩子们是怎么在问? 生:惊奇地问。 师:你来读一读。 生读。 师:小朋友一起来惊奇地问—— 生齐读。 (出示第二次对话。) 师:老师说的这段话,你能知道什么呢? 生:老家 生:老师的旁边有一张地图。 生:…… 师:我们把这两段话连起来读一读吧。 生齐读。 师:你们知道吗?我问过飞行员叔叔,中国台湾的小朋友乘飞机到北京,只要两个多小时。现在, (出示) 教师引读。 师:小朋友在北京玩雪多么有意思啦,冬天的雪花可美了……(介绍小朋友在北京玩雪的情景)。同学们,请大家读读课文吧。 生读。 师:有感受吗?想不想亲眼看看?(媒体演示雪景)你最喜欢什么? 生:我都喜欢。 生:我喜欢雪毯。 师:给雪花、雪毯找到合适的词语。 生找词,进行搭配。 师:他们会在雪地里玩些什么呢? 生:堆雪人、打雪仗 生:滑雪 师:好玩吗? 生:好玩。 生:还可以在雪地上爬过去爬过来。 师:哪位同学能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 生读“小朋友在雪地上……可高兴啦!” 师:我再请一个小朋友。 一生再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朗读带老师也去看一看? 生齐读。 师:现在,我知道听朗读,脑袋中想象画面,也是一种享受。当他们只能在橱窗里看到假的雪景,他们会怎样想? 生:为什么我们这里就没有真的雪景呢? 生:他们看到了用棉花做的雪花,也一定想去玩。 生:……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四次对话。 (去掉一些词语) 引导填词。 (播放中国台湾风光片) 师:其实,中国台湾的小朋友也欢迎北京的小朋友去中国台湾玩的。 师:中国台湾的小朋友盼着去北京看雪景,北京的小朋友盼着中国台湾的小朋友来北京看雪景。(完善板书)中国台湾的老师盼着和亲人团聚,所以,他才会深情地对大家说——“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呢!” 生读。 师:你们读得真棒,雪花飘下来啦! 出现生字词。 师: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学习。 师:昨天咱们一起初读了课文看雪,学习了生字新词。同学们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读书思考的能力令老师大为欣赏。通过读了1、2自然段,大家结合图,不仅读出了中国台湾小朋友很想看到雪,还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他们只能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用棉花做成的雪景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师: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课文。默读课文3——11自然段,把小朋友们说的话画下来,多读几遍。 生:读书勾画。(有个别学生出声) 师:默读,就是不出声,不指读,这样便于我们思考。 师:谁来读读自己勾画的句子。 生:您看见过真的雪吗?您是在哪儿见过的?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生;还有一句:“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师:(出示写有这四个句子的小黑板)找到这四个句子的请举手! 师:这么多啊,请四个小朋友来读读句子,其他孩子想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读句子 生:它们后面都有问号,是问句。 师:对。怎么把这四个问句读好呢?我们把他们放回课文中去,再读读。可以跟小伙伴商量商量。 学生读书。 师:读得真投入,孩子们,现在你们就是中国台湾的小朋友,我就是那位老师,谁先来问问老师。 生:您看见过真的雪吗? 师:还有哪个小朋友也想问这个问题。 生:您看见过真的雪吗? 师:(微笑着点头)读出了问话的语气。 多名学生问,相机指导读。 师:大家一起问老师吧。 生一起问 师:(微笑点头)谁还想接着往下问? 生:您是在哪儿见过的? 师:谁也想问这一句? 生问。 师:注意后面的提示语,孩子们是惊奇地问。 师:谁再来问问。 多名学生问。 师:刚才你们几个问的真好,现在老师想问问你们了,告诉老师,你问的时候心里怎么想的? 生:老师是在哪里见过的呢? 生:我们没见过雪,老师怎么见过呢? 生:老师看见过真的雪,真了不起。 …… 师:就带着你们各自的体会再练习问这句话。 学生练习。 指名问。 生:您是在哪儿见过的? 师:小时侯,在我的故乡(顺手指地图上的北京) 多名学生和老师对话。 师:接着问。 生: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师:不算太远。 多人问。 师:不算太远。下雪了,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想亲自感受下雪的美景吗?,读读有关的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喜欢的词语画下来。 生读课文第9自然段。 师:喜欢第一句的小朋友,谁来读读 生:读第一句。 师:你画了哪些词语? 生:我画了飘着雪花,铺着雪毯,披着银装。 师:你能不能再读读,注意画的词语,把你的感情读出来。 生再读。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什么是银装啊? 师:问的好,待会通过读书看你能不能自己解决好吗? 师:谁还能这样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生读。 师:你读得真好。你读的时候老师仿佛看到了漫天飞舞的雪花,看到了树上,房子上,地上全白了。同学们,我们都这样边读边想象看到过的雪景就能读得更好了。 师:男孩子读一读。 师:女孩子读一读。 师:读得这么好,就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吧,这幅美好的画面就藏在我们的语文书里。赶快去找找。 一学生指书上打雪仗那幅。 师:看见雪花了吗?还有更恰当的呢,不是我们这一课的。 生:(举起书)《四季的脚步》这一课有。 生:(举起书)《我是什么》一课也有。 生:还有《江雪》。 师:你们可真能干,找到这么多。老师把《我是什么》这课的图放大了,贴到黑板上,大家看看,找到雪花了吗?雪毯呢?银装呢?刚才提问的那个女孩子上来指一指,说一说。 学生上来指雪花,银装,雪毯。(手都只指在一个地方) 另一学生举手上来边指边说:这都是雪花,这一片都是雪毯,这一片都是银装。 师:(问刚才提问的女孩)现在你知道什么是银装了吗? 生:知道了,树上都是一片白色,就像穿上一件银白色的衣服。 师:真聪明,通过自己读书解决了的问题。 师:那雪毯是什么呢? 生:地上的雪很厚很厚,就像毛毯一样。 师:是啊。这洁白的冬天就像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太美了。同学们再练读 这洁白的冬天就像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太美了,同学们再练读这句话,注意那些表示动作的词,还可以边读边加上动作。 学生加上动作练习读。 师:喜欢这句话的同学站起来读。 生(起立)边读边做动作。 师:飘着雪花,铺着雪毯,披着银装,做的真好。 师:第2句,谁来读? 生读。 师:你们堆过雪人,打过雪仗吗? 生:堆过,打过。(很多孩子情不自禁做起了打雪仗的动作) 师:看看图,回忆自己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再读。 生再练习读。 指名读。 师:把第9自然段连起来读。 师:中国台湾小朋友们,读到这里,你最想对老师说什么? 生:老师,你也带我们堆雪人,打雪仗吧。 生:我真想看到真的雪啊! 生:您快带我们去看真的雪吧!! …… 师:看文中的孩子们怎么问老师的?这句话很长,有信心读好吗? 生:有! 师:这么长的句子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生:停顿。 师:自己练习读一读。 生读。 师:我听出来了,他在“什么时候”和“到北京” 这里停了一下。很好。 生读。 师:他在“什么时候”和“到北京去”这里停了一下,也很好。 师:现在你们就是文中的小朋友,你们来表演读一读。 生齐读。(争着问的感觉没出来) 师:这是争着问吗? 生争着问:“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师:真聪明,像这样都抢着问,你一言,我一语就是争着问。 师:(望望大家,深情地)说:‘那里的小朋友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呢!’ 生:老师,你掉了一个“正”字。 师:谢谢你,你们能教老师深情地读好这句话吗?自己先练习一下。 师:请一、二组教老师读。 师:请三、四组教老师读。 生:老师,我还想教你读。(笑) 师:呵,你刚才已经和大家一起教了。课后再教吧。 师:同学们刚才一句一句问的真好,能连起来问吗? 生:您看见过真的雪吗?您是在哪…… 师:哎呀,你们太着急了,老师连点头的时间也没有。给点时间老师好吗? 生:您看见过真的雪吗? 师:(微笑点头) 生:您是在哪儿见过的? 师:小时侯,在我的故乡。(指地图上的北京) 生: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师:不算太远。 生: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师:哎呀,刚才把最精彩的地方忘记了。咱们再来一遍好吗?(全场大笑) 生: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师;不算太远。下雪了,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边说边指黑板上的图。) 生: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师: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呢! 师:同学们把自己当作了中国台湾小朋友,读书体会的真好。下面,我们四人小组分角色把全文读一遍。 学生分角色读书。(兴致很高,读了一遍又一遍) 师:下面咱们分角色把全文表演读一遍,你们几个当文中的孩子们,其他同学读旁白。这次,我不当老师了,我当观众来欣赏你们的表演。你上来当老师。(那个还想教老师读书的孩子) 学生分角色读全文。 师:是啊,我们也盼着和他们一块玩呢,有个小朋友还把他的心情写成了一首小诗,大家读一读。 欢迎中国台湾小朋友 一只船,扬白帆, 飘呀飘呀到中国台湾。 接来中国台湾小朋友, 到我学校玩一玩, 伸出双手紧紧握, 热情的话儿说不完。 (生读的很投入,有的忍不住站起来了。) 师:咱们一起读吧,一边读一边拍手。 师:此时,你想对中国台湾小朋友说什么呢? 生:我们想和你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 生:你们看见过真的雪吗?到我们学校来,你的愿望会实现的。 生:我想用飞机升到天空去,给他们下真的雪。 生:我希望中国台湾小朋友能早点到我们这里来玩雪,给他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生:我有个办法,可以让中国台湾小朋友到我们这里来。可以寄封给中国台湾小朋友,说我们这里的雪景可美了,你能到我们这里来玩吗?我们相遇的时候,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我们这次相遇是我们的缘分,我会把这次相遇留在我心里,留在我的脑海里。 …… 师:你们说的太好了,相信不久你们的愿望都会实现的。还有这么多孩子想说,这样吧,圣诞节快到了,新年也快到了,你们做一张美丽的贺卡吧,把你们想说的话写在上面,寄给中国台湾小朋友,好吗? 生:好! 师:黑板上的小雪花说话了,你们课文读得这么好,我身上的这些字有办法记住吗? 出示:洁、讲、毯、银、堆、仗 生:我记“讲”,老师在讲课,言字旁。 师:哦,是啊,老师讲课井井有条。 生:(站起来,一手高举,一手对着老师做开枪的样子)人在打仗,啪一枪。 师:(也对着他开一枪)对。打仗的仗。 生:难字的又换成土就是堆。 生:银,金银财宝是金属,所以是金字旁。 生:毯,就是毛里面有两团火。 师:这个毛是今天要学的新部首,毛字旁。能把这个字写好吗? 看着田字格,仔细观察,自己写。谁上来写。 生写字。 评上面学生写的字。 生:我给他提意见,我先说他的优点,他的字写在了田字格的正中间。他的缺点是毛字写歪了。 师:咱们赶快把它扶正吧。修改学生的字。 师:这节课咱们就上到这儿,谢谢同学们。 雪花有多种多样的形态,但每一片雪花都是六角形的,这是大自然呈现给我们的美丽,也是给我们出的一道课题。 雪花的形状,涉及到水在大气中的结晶过程。大气中的水分子在冷却到冰点以下时,就开始凝华,而形成水的晶体,即冰晶。冰晶和其他一切晶体一样,其最基本的性质就是具有自己的规则的几何外形。冰晶属六方晶系,六方晶系具有四个结晶轴,其中三个辅轴在一个平面上,互相以六十度角相交;另一主轴与这三个辅轴组成的平面垂直。六方晶系的最典型形状是六棱柱体。但是,当结晶过程中主轴方向晶体发育很慢,而辅轴方向发育较快时,晶体就呈现出六边形片状。 大气中的水汽在结晶过程中,往往是晶体在主晶轴方向生长速度慢,而三个辅轴方向则快得多,冰晶多为六边片状。当大气中的水汽十分丰富的时候,周围的水分子不断地向最初形成的晶片上结合,其中,雪片的六个顶角首当其冲,这样,顶角上会出现一些突出物和枝杈。这些枝*增长到一定程度,又会分*。次级分又与母枝均保持六十度的角度.这样,就形成了一朵六角星形的雪花。每片雪花在整体上虽然都是六角星形的,但在细微形态上却有很多差别。有人专门收集过不同形状的雪花,竟发现有六千多种不同的细微形态的雪花。 雪花从空中飘落时,为什么能保持六角形的形态呢?科学家们发现,雪花在空中飘浮时,本身还会振动,而这种振动是环绕对称点进行的,而这个对称点正是最初形成的冰晶,这就是保持雪花形态在飘落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原因。 不过,在极地,有时由于大气中的水汽不足,湿度极低,水汽结晶过程十分充裕,冰晶最终能形成六棱柱状的标准形态。因此,在极地区,有时就能看到降下来的雪不是片状的雪花,而是一些六棱柱形的雪晶。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