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看雪》 |
范文 | 《看雪》(精选13篇) 《看雪》 篇1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中国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们看过雪吗?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个故事名字叫《看雪》,老师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空。 2、小朋友们看了课题有没有什么想法呀?愿意跟随老师谈谈吗? 二、自读课文,小组互助学习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正音。 2、小组内自查:注意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三、认记生字 指导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发现认记生字的方法。如: 1、谜语认记。 毯: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省: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 店:站而不立,庆而不大,街边一间房,买卖东西忙。 2、借助偏旁认记。 “指、接”都是提手旁,字义和人的手有关;“银”是金属,所以是金字旁。 四、巩固练习 1、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猜字游戏:一人被蒙住眼睛,让一个人指某个生字,等全班都看清楚了所指的字以后,让被蒙眼的同学一个一个地指着生字向大家发问。如,问:“是不是橱窗的‘橱’?”答:“不是橱窗的‘橱’!”直到猜对了,全班一起回答:“对对对!就是这个字。” 3、“摘苹果”游戏:在黑板上画棵苹果树,把做成苹果形状的生字卡贴在“树”上,让学生上台读字音,读对的就可以把“苹果”摘下来。摘对五个以上可奖励一张苹果贴画。 五、扩展活动 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中国台湾的资料,包括中国台湾和祖国大陆的关系,中国台湾的风景名胜,中国台湾回归问题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北京和中国台湾的位置。再互相交流中国台湾的资料,以你问我答的方式,学生把还不懂的问题或自已想了解的问题提出来,由其他同学根据自已自已掌握的内容来回答。今天继续学习看雪那一课。读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学生回忆下雪的情景,并说说自已回忆后的感受。 二、感悟朗读。 1、假设自已就是中国台湾的小朋友带着对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读课文,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复习“识字3”中的“中国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把以前对中国台湾的了解运用到本课的学习中。 3、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4、小组交流解决各自所提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注意结合朗读课文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5、各组挑选自己认为最有意思或最有价值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各组从其他组提的问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交流、讨论。 6、选择同学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引导大家读书、思考、表达。教师也可提出重点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如,课文最后一句话,老师为什么要“深情”地说?老师心里在想什么? 7、通过教师范读、分角色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 8、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可配抒情音乐让学生美读。 (三)实践活动 给中国台湾小朋友写一封简短的邀请信,邀请他们到自己的学校来做客。 《看雪》 篇2一、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学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中国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 1、生字的认读。 2、体会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三、教学内容: 课本第-页 教学准备: 生字卡、课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识字3》 2、介绍你知道的中国台湾的知识。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词。 2、同桌互读,熟读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4、朗读展示: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在小组内读一读,推荐一名全班展示。 三、再读感悟: 1、出示插图,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读一读。 2、假如你就是中国台湾小朋友,听了老师讲的童年故事,你会怎么想? 四、指导识字 1、“我会认”的字,小组自学、正音。 2、“我会写”的字,开火车认读。 3、讨论识字方法,介绍识字经验。 4、识字游戏。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 1、认读生字。 2、完成课后练习“我会连” 二、朗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指导写字 1、范写。 2、学生书空、描红、临写。 四、拓展活动 1、画一幅介绍祖国大陆的画,再配上一首优美的小诗或一段话,送给中国台湾的小朋友。 2、做张贺卡送给中国台湾小朋友,并写上几句话。(任选一个) 五、作业设计: 1、读一读,选几个自己喜欢的词语说说句子 橱窗 毛毯 洁白 铺天盖地 故乡 打仗 银装 深情 接二连三 讲话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洁白的( ) 惊奇地( ) 玩得( ) 宽阔的( ) 深情地( ) 写得( ) 六、板书设计: 盼 中国台湾 北京 课后反思: 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会倾听,学会发现,学会激励,学会鼓舞,学会组织,学会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据自己独特的体验方式建构知识,形成能力,掌握方法,健全人格,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那么,他们的求知欲望、表达热情让你吃惊,他们发挥出的巨大的潜能令你震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从传统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来,已经成为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的无形资产,然而教师不可能完全理解学生的思维,甚至不可能覆盖他们的知识面。这种角色的变化,的确对教师在教学的组织、引导有着更专业化的要求,但绝对不是通才、全才的要求。 《看雪》 篇3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中国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们看过雪吗?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个故事名字叫《看雪》,老师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空。 2、小朋友们看了课题有没有什么想法呀?愿意跟随老师谈谈吗? 二、自读课文,小组互助学习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正音。 2、小组内自查:注意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三、认记生字 指导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发现认记生字的方法。如: 1、谜语认记。 毯: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省: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 店:站而不立,庆而不大,街边一间房,买卖东西忙。 2、借助偏旁认记。 “指、接”都是提手旁,字义和人的手有关;“银”是金属,所以是金字旁。 四、巩固练习 1、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猜字游戏:一人被蒙住眼睛,让一个人指某个生字,等全班都看清楚了所指的字以后,让被蒙眼的同学一个一个地指着生字向大家发问。如,问:“是不是橱窗的‘橱’?”答:“不是橱窗的‘橱’!”直到猜对了,全班一起回答:“对对对!就是这个字。” 3、“摘苹果”游戏:在黑板上画棵苹果树,把做成苹果形状的生字卡贴在“树”上,让学生上台读字音,读对的就可以把“苹果”摘下来。摘对五个以上可奖励一张苹果贴画。 五、扩展活动 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中国台湾的资料,包括中国台湾和祖国大陆的关系,中国台湾的风景名胜,中国台湾回归问题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北京和中国台湾的位置。再互相交流中国台湾的资料,以你问我答的方式,学生把还不懂的问题或自已想了解的问题提出来,由其他同学根据自已自已掌握的内容来回答。今天继续学习看雪那一课。读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学生回忆下雪的情景,并说说自已回忆后的感受。 二、感悟朗读。 1、假设自已就是中国台湾的小朋友带着对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读课文,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复习“识字3”中的“中国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把以前对中国台湾的了解运用到本课的学习中。 3、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4、小组交流解决各自所提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注意结合朗读课文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5、各组挑选自己认为最有意思或最有价值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各组从其他组提的问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交流、讨论。 6、选择同学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引导大家读书、思考、表达。教师也可提出重点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如,课文最后一句话,老师为什么要“深情”地说?老师心里在想什么? 7、通过教师范读、分角色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 8、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可配抒情音乐让学生美读。 (三)实践活动 给中国台湾小朋友写一封简短的邀请信,邀请他们到自己的学校来做客。 《看雪》 篇4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能规范书写。 2.认识“橱、盼”这2个生字。 3.观察画面,看清图意,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学会难字:湾 商 堆 仗 银 2.熟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大家还记得“识字3”里有关讲中国台湾岛的三字经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一听? 2.课件出示:《识字三》中:中国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集体齐读两遍。 3. 教师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指一指台湾省的位置。 4.谈话:是啊,中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的一部分,中国台湾人民本来就和我们是一家人。可是由于各种原因,直到今天,虽然中国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但他永远是祖国妈妈的孩子。今天,我们学的《看雪》这篇课文,就与中国台湾人民有关。 【教学意图:把以前对中国台湾的了解运用到本课的学习中.了解中国台湾的地理位置,既是复习巩固旧知识,更是想告诉学生,中国台湾岛的孩子也是祖国母亲十三亿孩子中的一员,这样,会有助于学生们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5.板书课题《看雪》,全班齐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听录音范读课文或教师范读课文。 2.自读课文,边读书边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划出有生字的词语,对照拼音,多读一读。 3.四人小组自查: 1)注意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2)说一说新词意思,相互补充。 【设计意图:此设计在于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的精神,合作识字的能力。】 4.检查自学小组交流学习生字词情况。课件出示“我会读”: 台湾省 商店 橱窗 指了指 接着 讲故事 铺着 雪毯 银装 打雪仗 1)学生自由读。强调读准翘舌音、前后鼻音。 2)指名读,并说说词义。 3)全班齐读。 5.借助游戏,巩固识字。 过渡:大家读词语可真认真,老师想考考大家,怎么样? 1)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比一比,再组词。比较:讲——进 铺——扑 毯——淡 银——很 店——站 3)看老师做动作读出生字:指、接、铺 4)“小猫钓鱼”:把写有生字的鱼形卡贴在黑板上,请两位学生到讲台,一个戴小白猫头饰,一个戴小黑帽头饰,老师读字,两个学生比赛找字,谁找到的多谁就胜利。 5)“找朋友”:把拼音卡片和生字卡片分散给学生,拼音与生字一样的成朋友。如,拿拼音的同学说:“我是‘chú’,我的朋友在哪里?”拿生字的同学说:“我是‘橱’,你的朋友在这里。” 6)谜语认记。 毯: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省: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 店:站而不立,庆而不大,街边一间房,买卖东西忙。 【教学意图:识字教学是这节课的重点,巩固识字是教学的难点。以上环节,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不断地复现所学的词语,让学生快快乐乐地认识生字,为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田字格中的本课生字: 讲、打、指、接、惊、故、候、奇 2.自己把生字读一读,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每个字的偏旁、笔画、重点笔画的位置,你认为应该注意的地方。 3.强调容易写错的字。(重点提醒学生“商”的“冂”里面是“八”下面一个“口”,而不是“古”;“洁”的右上方是“士”而不是“土”;“毯”是半包围结构,左边的“毛”的最后一笔要向;故:右边是反文旁,不是折文旁“文”;候:不要忘了中间的一小竖。) 4.师生交流,交流过程中边板书,边指导学生练写。 有三个提手旁的字(打、指、接),可以借助以前学习的提手旁的书写知识指导写字。注意提示: “接”字右下的“女”,横画要长些; “故”字右边是反文儿,不是折文儿; “候”字,不要漏写中间的“竖”; “奇”要写得上小下大等。 5.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看雪景,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看看谁是读书能手! 2.全班齐读课文,纠正读不好的地方。 3.同学们,你们读书一天比一天有进步,老师这里有关于北国雪景风光音乐片,想看看吗?请你专心看,感受北国的美丽风景,等一下说说自己的感受,行吗? 4.看完了,你有什么感受?请你谈一谈。 (中国台湾小朋友只见过橱窗里用棉花作的雪,没有亲眼看到过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看雪的愿望。) 5. 你们现在能带着自己的快乐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吗? 【教学意图:利用地图和多媒体课件,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让学生观看北国冬日的雪景,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更深地体会中国台湾小朋友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各三遍。 2.搜集中国台湾的有关资料或图片,与同学交流。 【教学意图: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延伸。鼓励学生课下收集有关中国台湾的资料,既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又可以加深对中国台湾的了解。】 六、板书设计 12 看雪 会写字: 讲打 指 接 惊 故 候 奇 会认字: 省店 橱 指 接 讲 铺 毯 银 仗 12、看雪(第二课时) 东凤镇中心小学语文教研组 教学目标: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话的语气。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爱美情趣,进行爱国教育。让学生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有盼望中国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4、继续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力,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 2、使学生知道台湾省是中国的一部分,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使学生知道台湾省是中国的一部分,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2课——看雪,把课题齐读一次。这节课,我们来个比赛,男同学跟女同学比,看看一节课下来谁先抢到红旗,好吗? 【教学意图:二年级的孩子们喜欢游戏比赛,抢红旗比赛导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2、出示词语,复习词语。 课件中的词语:台湾省 商店 橱窗 指着 接着 讲起 惊奇 时候 故乡 铺着 雪毯 银装 打雪仗 看!比赛准备开始了。屏幕上的词语宝宝还记得吗?(记得)首先请男同学来读一读;(男同学读词语)女同学敢挑战吗?(女同学读词语)一起再一次大声朗读!同学们的记忆力真好!可是,不知道接下来的学习,也能表现得这么好呢? 【教学意图:这一环节以生字复现的方式检查巩固了第一课时的知识。】 二、整体感知课文。 1、下面老师读课文,你们就边听边思考:课文中哪些地方不太明白的,等老师读完课文后提出来,能做到吗? 【教学意图:小学二年级学生最无顾忌,留个空间给他们,他们的神必定无拘无束驰骋纵横,此时的职责不是强迫“千条江河归大海”,而是用智慧、用爱心去“润物细无声”;他们的视界不是盯住预设的教学程序完成与否,而是用发展的眼光去度量课堂上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2、同学们,你们有不懂的问题吗?学生提问。容易的问题现由学生帮助回答,全班学生都不能回答的问题就由老师帮助解决。当学生问道,中国台湾为什么很少见到雪的呢?老师就出示课件(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北京和中国台湾的位置。因为地理环境和气候的不同,我国北方的城市,包括我们祖国的的首都北京都能看到非常漂亮的雪景,南方城市因为气候温暖,一般都见不到雪,中国台湾的小朋友和我们中山的小朋友一样见不到下雪。 三、学习第二段。 1、过渡:你们想知道(课件出示)过春节的时候,中国台湾孩子们在哪里看到怎样的雪?他们想去哪里看怎样的雪?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2、汇报学习情况: a、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他说的答案对吗?你们是在哪里找到答案的?(课文第二段) b、出示第二段(文字配图):过春节的时候,孩子们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美丽的雪景。那是用洁白的棉花做成的。 齐读第二段。小朋友们读得真响亮,又有感情,老师表扬你们。 【教学意图:二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出示橱窗里用棉花做成的雪景图,让他们很形象地知道了用棉花做成的雪是不能动的,也没有真的雪那样好玩,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板书:中国台湾孩子们 橱窗 棉花雪 c、他们想去哪里看怎样的雪? 四、学习孩子们与老师的对话。 1、过渡:他们跟老师说了些什么话?(课件出示)请同学们自由读3—11段,把孩子们说的话用“——”画下来,然后同桌之间读读这些话。 【教学意图: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句子,读句子,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学生汇报情况 3、课件出示四个问句: “您看见过真的雪吗?” “您是在哪儿见过的?” “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提问: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四句话,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问句)怎样读好呢?(读出疑问语气) 【教学意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句子的特点,锻炼了思维能力,为读好问句打下基础。】 抽读——指导读、范读——齐读 4、情境演读:我们把这些句子放回课文中去,现在你们就是中国台湾的小朋友,我就是中国台湾的老师,谁先来问问老师呀?学生:“您看见过真的雪吗?”老师:微笑着点点头。 学生:“您是在哪儿见过的?”老师:“小时候,在我的故乡。”指着地图。 学生:“北京离这儿很远吧?”老师:“不算太远,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随机出示这段话配飘雪的图: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 【教学意图:创设课文的情境演读,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使每一位学生都喜欢读书、乐于读书。在轻松愉快的阅读实践中,自悟自得,获得情感的体验。出示飘雪的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雪花飞舞,大地一片洁白的美丽景象,让学生陶醉于美景之中,也为读好文段做好铺垫。】 5、提问:想亲自感受一下雪的美景吗?自己读读这段话,看谁读得最美?(抽读——齐读——男、女比赛读)边读边结合图帮助解释:雪毯、银装等(指着雪景图引导学生说:“同学们,看,天空中的雪花怎样拉?雪花飘落在地上,地上好像……树上一根一根的树枝又像……到处一片洁白,多美呀!) 【教学意图:解释词语意思的时候让学生从画面中去体会,学生很容易理解。】 6、经过你们一读,中国台湾孩子们仿佛来到了白雪世界,如果你们也来到这儿,你最想干什么?(打雪仗、堆雪人、玩雪橇……) 【教学意图:学生从课件的动画和朗读中感受到下雪时的美景,接着提问:“如果你们也来到这儿,你想干什么?”马上就打开孩子们的话腔,让孩子们畅所欲言,对雪的喜爱之情便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来。】 7、你们说得这么兴奋,老师也想玩一玩。提问:能不能把你的感情用朗读表现出来?。 8、出示句子: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男、女赛读。 9、提问:橱窗里的雪景与这里的雪景有什么不同呢?(都很美,一是静态的,不能玩;一是动态的,能玩的、好玩,因此更美丽,对孩子们有很大的吸引力) 板书:北京小朋友 北京 飘雪花 好玩 不能玩 10、看着课文,把第九段连起来读一读。 11、多美的雪景啊!中国台湾孩子们,读到这里,你最想对老师说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再提问:看看文中的孩子是怎么问老师的? 出示句子: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1)这句话很长,有信心读好吗?(指一名学生读) (2)我们读这么长的句子时要注意什么呢?(自己先练读再指导读好停顿) (3)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理解:争着问。(小朋友,你们现在就是中国台湾的小朋友,你们试着来问问老师吧!刚才,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这就是争着问。) 【教学意图:创设情境理解词语,学生记得更牢固。】 12、现在,你们把自己当成中国台湾小朋友在问老师,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13、孩子们真会读书呀,从这一句话里,你读懂了孩子们的心声。 14、当老师给孩子们讲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时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老师是怎样对他们说的呢? 老师:“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随机出示句子) 12、谁能像老师一样深情地说说这句话?看看后面是什么标点符号,应该怎样读呢?(指导读好感叹句)(抽读——齐读、评价) 五、体会情感 1、中国台湾孩子们和北京小朋友们盼着什么?(中国台湾孩子们盼着跟北京小朋友们玩;北京小朋友们也盼着跟中国台湾孩子们玩) 2,从这句话中,你知道老师心里在想什么吗?此时,你心里又在想什么呢? 【教学意图:思考领悟北京的小朋友盼望和中国台湾小朋友一起玩的心情,老师心里的想法,从而使学生在中国台湾和北京本是一家人的亲情中经历一次熏陶。】 3、总结:我们的祖国就像一个大家庭,我们的广东、中国台湾、北京这些省份就像是兄弟姐妹,因为种种原因,中国台湾这个兄弟暂时还没有回到祖国的大家庭中,什么时候能回到大家庭中高高兴兴地一起玩耍呢?我们盼望着。板书:盼统一 六、课后作业 1、回家查找一些有关中国台湾的资料,如中国台湾的风景图片、中国台湾人们的风俗、中国台湾与祖国的关系等等。 2、写一封信,邀请中国台湾的孩子们到我们家乡中山来玩。 【教学意图:创设向中国台湾小朋友发出邀请的活动,激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附板书: 12 看雪 中国台湾孩子们:橱窗——棉花雪 不能玩 }盼统一 北京小朋友:北京——飘雪花 好玩 《看雪》 篇5一、教材分析: 《看雪》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共11个自然段,讲在冬天,我国台湾省很难看到雪,北京却能看到雪,通过看雪表现了祖国宝岛台湾的儿童与祖国大陆的儿童盼望着祖国早日统一的共同心愿。这篇课文的类型属于故事,整个故事由一个隐藏着的故事叙述者的叙事部分(1、2、4、9自然段)和孩子们与老师的问答部分(3、5、6、7、8、10、11自然段)构成,它们形成了多种形态的对比(中国台湾很难看到雪/北京容易看到雪,棉花做成的雪景(静态)/真正的雪景(动态),孩子们看到了假的雪景/老师看见过真的雪景,中国台湾孩子们期待着到北京去看雪景/北京小朋友盼着和中国台湾孩子们去玩雪……),体现了两岸人民盼祖国统一的共同心声。课文的重点是第2、9、10、11自然段。教学本课,教师应培养学生理解字词句的能力,体会句子的意思,弄清中国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话的语气。 2、学会11个生字,会认4个生字。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爱美情趣,进行爱国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了解词句,感悟玩雪的趣味, 教学难点:在语境中学会生字词,了解课文的盼祖国统一思想。 四、过程设计: (一)谜语导入,融情入境 1、出谜面让学生猜谜底。 “小小白花天上栽,一夜北风花盛开,干变万化六个瓣,飘呀飘呀落下来。”(雪) 2、学生猜出谜底后,课件展示北方雪景图,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下雪的景致及孩子们在雪地里嬉闹的情境。讨论问题: ①你见过雪吧?在哪里看到的?②你玩过雪吗?怎样玩?好玩吗? (二)自读课文,认记生字 1、小组互助学习(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正音。 (2)小组内自查:注意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2、指导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发现认记生字的方法。 (三)融入情感,愉快教学 1、自学课文第1、2自然段,与自己的学习伙伴交谈一下自己明白了什么。 2、结合课文提出问题,同学帮助解决,教师点拨。 3、引导学生品析词句:第2自然段一共写了几句话?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在这段中你喜欢哪个词语,为什么? 4、学习第3~11段,看看孩子们向教师提出了哪几个问题,把他们提的问题用横线画下来。指导学生在读中设疑、质疑、逐步解疑。(1)你看见过真的雪吗?(2)你是在哪儿见过的?(3)北京离这儿很远吧?(4)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5、请同学们看课件雪景图,听教师描述第9自然段,让学生进入情境。然后讨论交流:橱窗里的雪景与真的雪景有何不同? 6、看到北京孩子玩雪的情境,想像中国台湾孩子们的心情会怎样?(羡慕,想到北京去看雪。) 7、老师是怎么说的呢?“盼着”是什么意思?(北京的小朋友也盼望中国台湾的小朋友能到北京来。) 8.让学生提出问题,品析词、句、段。在这几段中你喜欢哪些段落,为什么?喜欢哪些词语、哪些句子,为什么? 9.分组讨论:你希望中国台湾的小朋友到北京来吗?两岸小朋友的愿望能实现吗?(充分发表学生自己的意见。) 10、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第3~11自然段中学生的四问和老师的三答。 (四)加深理解,情感升华 1、学生分角色表演、朗读全文。 2、教师小结:是啊,台湾省是祖国的宝岛,它在大陆的东南端,中国台湾小朋友永远是我们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不久的将来,海峡两岸的小朋友一定会相聚在北京。 (五)拓展训练,表达心声 小朋友们,我们学了《看雪》这篇课文,你们想对中国台湾的小朋友说些什么?让学生大胆地发挥创造性想像,把各自的心里话说出来。 教师小结:是啊,我们也盼着和他们一块玩呢,有个小朋友还把他的心情写成了一首小诗,大家读一读。 欢迎中国台湾小朋友,一只船,扬白帆,飘呀飘呀到中国台湾。 接来中国台湾小朋友,到我学校玩一玩,伸出双手紧紧握,热情的话儿说不完。 (六)实践活动 给中国台湾小朋友写一封简短的邀请信,邀请他们到自己的学校来做客。 祖国宝岛台湾 中国台湾位于祖国架东南缘的海上,是我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联系的交通枢纽。近代考古学把中国台湾与祖国大陆的渊源追溯到远古时代。中国台湾考古学者,在中国台湾南部台南县左镇发现古人类化石,被叫做“左镇人”。经过鉴定,与著名的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同属三万年前的古人类。中国台湾陆续发掘出土的石器、骨器、陶器,其形状和制作方法都与大陆各地发掘出的旧石器相似;还有出土的黑陶、彩陶都是从大陆东南沿海传过去的。这些都是中国台湾古人类和祖国大陆古人类的历史见证。 古文献关于中国台湾的记载也很多。最早的《尚书》的《愚贡》篇,有关“岛夷”的记载(岛夷指中国台湾先住民):以麻织品为衣服,以贝类为饰物,使用竹器,地产桔柚。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往中国台湾,唐朝以后,东南沿海为逃战乱,移民澎湖和中国台湾;明朝时著名的航海家郑和1430年—1433年到中国台湾。到了17世纪,欧洲殖民主义国家侵略势力发展到亚洲,1544年葡萄牙船途经中国台湾,首次发现美丽祖国宝岛台湾,1604年8月7日,荷兰舰队侵入澎湖,被明朝军队驱走,1642年再次沦为荷兰殖民地。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率领25000多人大军,由福建厦门经澎湖向中国台湾进发,1662年2月1日收复中国台湾,1895年清政府正式把中国台湾划分为中国的一个行省,台湾省。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中国台湾长达50年。《开罗宣言》后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我国恢复了在中国台湾的主权,同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正式接收中国台湾。 历史证明中国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中国台湾人民和祖国大陆血脉相承,密不可分。中国台湾人民饱受了殖民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剥削,结束两岸对峙,促进“三通”求和平、求发展、求安定,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资源】 森林宝库中国台湾森林覆盖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约相当于江苏、浙江、安徽三省森林面积的总和,比欧洲著名的山林之国瑞士的森林面积还大1倍,木材的蓄积量达3亿立方米以上。中国台湾因受气候垂直变化的影响,林木种类繁多,包括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品系近4000种,是亚洲有名的天然植物园。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嘉义的阿里山,是全省的三大著名林区。这里各类阔叶树、藤类植物的浓枝密叶,终年遮云蔽日。全省经济林面积约占林地面积的4/5,主要有红桧、扁柏、中国台湾杉、肖楠、马尾松、樟、榉、楠、栎、朴等名贵木材,为舟船、枕木、桥梁等的上选材料。中国台湾的樟科树木居世界之冠。用樟树提炼的樟脑和樟油,在医药上和化学工业上用途很大,是中国台湾一大特产,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0%,最多时年产1000多万斤。 地下矿藏中国台湾现已探明的各种矿藏有200多种。但多数储量不丰,铁、煤、石油等资源尤缺。目前已经开采的矿藏有30余种。主要是:煤、硫磺、金、铜、天然气等。煤是最主要的矿产,集中在北部地区,蕴藏量估计达5亿吨,可开采量约为2亿吨。金、铜以东北部的瑞芳、金瓜石地区和东部中央山脉以东至海岸一带为最富集。在中国台湾北端大屯山一带,还出产重要的化工原料--硫磺。这是我国天然硫磺储量最多的地方。据估计,达200多万吨。现已探明的油气田,主要分布在西部山麓和平原地区。 水产资源中国台湾四面环海,又处暖流与寒流的交汇地,海产十分丰富,一向是我国重要产渔区。鱼类多达500多种,其中以鲷鱼、鲔鱼、鲨鱼、鲣鱼、最多。高雄、基隆、苏澳、花莲、新港、澎湖等地都是著名的渔场。近几年中国台湾还发展虱目鱼、吴郭鱼、鲢鱼、鳗鱼及虾、贝等淡水养殖业。此外,中国台湾出产的海盐也久负盛名。从鹿港到安平之间的沿海地区是海盐的主要产区。 《看雪》 篇6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能规范书写。 2.认识“橱、盼”这2个生字。 3.观察画面,看清图意,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学会难字:湾 商 堆 仗 银 2.观察画面,看清图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 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台湾省吗?你们对这个地方有哪些了解?(结合课前找的资料请你给大家介绍介绍,如:图片、媒体上了解到的、音像片、有关书籍等) 2.教师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指一指台湾省的位置。 3.揭示学习内容: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学习新课,板书课题,全班齐读。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学习完毕,同桌相互评议学习情况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湾 商 堆 仗 银 讲 毯 景 洁 店 省 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最好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听的能力) 2)看投影,读词语: 台湾省商店 洁白惊奇 情景 打雪仗 银装 堆雪人 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商:先写点 、横、点、撇,再写同字框,最后写里面的两部分,里面是“八字头和口”不是“古”字,要写紧凑。 湾:左右结构,部首是三点水旁,右边是“弯”,这是一个左形右声的形声字。 堆:左右结构,运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忆:熟字“难”去掉又字旁换上土字旁就是新字。注意右边是“隹”不是“住”字。 仗:左右结构,左边是单人旁,右边是个“丈”,笔顺是:横、撇、捺。 洁: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三点水旁,右边是两个熟字:士和口字在一起 动手书空写一写。(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提醒其他同学注意) 4)理解词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利用工具书查一查) 三、读课文,看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同桌之间进行互查。 3.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而后练习读书。 4.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指名读书,大家进行评价。 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你谈一谈。 (中国台湾小朋友只见过橱窗里用棉花作的雪,没有亲眼看到过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的愿望。) 四、练习: 1.指导学生进行书写: 1)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而后描写。 2)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进行评价。 2.读一读生字能进行一字组多词的练习 店:商店、店长、店铺、店规、饭店 景:景色、情景、雪景、景致、景象 五、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六、布置作业 :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板书设计: 23 湾 商 堆 仗 银 讲 毯 景 洁 店 省 台湾省 商店 洁白 惊奇 情景 打雪仗 银装 堆雪人 第 1 2 页 《看雪》 篇7武汉市育才小学 屈小青 第2课时 师:昨天咱们一起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新词。同学们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读书思考的能力令老师大为欣赏。通过读了1、2自然段,大家结合图,不仅读出了中国台湾小朋友很想看到雪,还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他们只能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用棉花做成的雪景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师: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课文。默读课文3——11自然段,把小朋友们说的话画下来,多读几遍。 生:读书勾画。(有个别学生出声) 师:默读,就是不出声,不指读,这样便于我们思考。 师:谁来读读自己勾画的句子。 生: 您看见过真的雪吗?您是在哪儿见过的?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生;还有一句:“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师:(出示写有这四个句子的小黑板)找到这四个句子的请举手! 师:这么多啊,请四个小朋友来读读句子,其他孩子想想,它们有什么共同 特点。 生读句子 生:它们后面都有问号,是问句。 师: 对。怎么把这四个问句读好呢?我们把他们放回课文中去,再读读。可以跟小伙伴商量商量。 学生读书。 师:读得真投入,孩子们,现在你们就是中国台湾的小朋友,我就是那位老师, 谁先来问问老师。 生:您看见过真的雪吗? 师:还有哪个小朋友也想问这个问题。 生:您看见过真的雪吗? 师:(微笑着点头)读出了问话的语气。 多名学生问,相机指导读。 师:大家一起问老师吧。 生一起问 师:(微笑点头)谁还想接着往下问? 生:您是在哪儿见过的? 师:谁也想问这一句? 生问。 师:注意后面的提示语,孩子们是惊奇地问。 师:谁再来问问。 多名学生问。 师:刚才你们几个问的真好,现在老师想问问你们了,告诉老师,你问的时候心里怎么想的? 生:老师是在哪里见过的呢? 生:我们没见过雪,老师怎么见过呢? 生:老师看见过真的雪,真了不起。 …… 师:就带着你们各自的体会再练习问这句话。 学生练习。 指名问。 生:您是在哪儿见过的? 师:小时侯,在我的故乡(顺手指地图上的北京) 多名学生和老师对话。 师:接着问。 生: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师:不算太远。 多人问。 师:不算太远。下雪了,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想亲自感受下雪的美景吗?,读读有关的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喜欢的词语画下来。 生读课文第9自然段。 师:喜欢第一句的小朋友,谁来读读 生:读第一句。 师:你画了哪些词语? 生:我画了飘着雪花,铺着雪毯,披着银装。 师:你能不能再读读,注意画的词语,把你的感情读出来。 生再读。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什么是银装啊? 师:问的好,待会通过读书看你能不能自己解决好吗? 师:谁还能这样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生读。 师:你读得真好。你读的时候老师仿佛看到了漫天飞舞的雪花,看到了树上,房子上,地上全白了。同学们,我们都这样边读边想象看到过的雪景就能读得更好了。 师:男孩子读一读。 师:女孩子读一读。 师:读得这么好,就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吧,这幅美好的画面就藏在我们的语文书里。赶快去找找。 一学生指书上打雪仗那幅。 师:看见雪花了吗?还有更恰当的呢,不是我们这一课的。 生:(举起书)《四季的脚步》这一课有。 生:(举起书)《我是什么》一课也有。 生:还有《江雪》。 师:你们可真能干,找到这么多。老师把《我是什么》这课的图放大了,贴到黑板上,大家看看,找到雪花了吗?雪毯呢?银装呢?刚才提问的那个女孩子上来指一指,说一说。 学生上来指雪花,银装,雪毯。(手都只指在一个地方) 另一学生举手上来边指边说:这都是雪花,这一片都是雪毯,这一片都是银装。 师:(问刚才提问的女孩)现在你知道什么是银装了吗? 生:知道了,树上都是一片白色,就像穿上一件银白色的衣服。 师:真聪明,通过自己读书解决了的问题。 师:那雪毯是什么呢? 生:地上的雪很厚很厚,就像毛毯一样。 师:是啊。这洁白的冬天就像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太美了。同学们再练读 这洁白的冬天就像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太美了,同学们再练读这句话,注意那些表示动作的词,还可以边读边加上动作。 学生加上动作练习读。 师:喜欢这句话的同学站起来读。 生(起立)边读边做动作。 师:飘着雪花,铺着雪毯,披着银装,做的真好。 师:第2句,谁来读? 生读。 师:你们堆过雪人,打过雪仗吗? 生:堆过,打过。(很多孩子情不自禁做起了打雪仗的动作) 师:看看图,回忆自己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再读。 生再练习读。 指名读。 师:把第9自然段连起来读。 师:中国台湾小朋友们,读到这里,你最想对老师说什么? 生:老师,你也带我们堆雪人,打雪仗吧。 生:我真想看到真的雪啊! 生:您快带我们去看真的雪吧!! …… 师:看文中的孩子们怎么问老师的?这句话很长,有信心读好吗? 生:有! 师:这么长的句子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生:停顿。 师:自己练习读一读。 生读。 师:我听出来了,他在“什么时候”和“到北京” 这里停了一下。很好。 生读。 师:他在“什么时候”和“到北京去”这里停了一下,也很好。 师:现在你们就是文中的小朋友,你们来表演读一读。 生齐读。(争着问的感觉没出来) 师:这是争着问吗? 生争着问:“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师:真聪明,像这样都抢着问,你一言,我一语就是争着问。 师:(望望大家,深情地)说:‘那里的小朋友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呢!’ 生:老师,你掉了一个“正”字。 师:谢谢你,你们能教老师深情地读好这句话吗?自己先练习一下。 师:请一、二组教老师读。 师:请三、四组教老师读。 生:老师,我还想教你读。(笑) 师:呵,你刚才已经和大家一起教了。课后再教吧。 师:同学们刚才一句一句问的真好,能连起来问吗? 生:您看见过真的雪吗?您是在哪…… 师:哎呀,你们太着急了,老师连点头的时间也没有。给点时间老师好吗? 生:您看见过真的雪吗? 师:(微笑点头) 生:您是在哪儿见过的? 师:小时侯,在我的故乡。(指地图上的北京) 生: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师:不算太远。 生: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师:哎呀,刚才把最精彩的地方忘记了。咱们再来一遍好吗?(全场大笑) 生: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师;不算太远。下雪了,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边说边指黑板上的图。) 生: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师: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呢! 师:同学们把自己当作了中国台湾小朋友,读书体会的真好。下面,我们四人小组分角色把全文读一遍。 学生分角色读书。(兴致很高,读了一遍又一遍) 师:下面咱们分角色把全文表演读一遍,你们几个当文中的孩子们,其他同学读旁白。这次,我不当老师了,我当观众来欣赏你们的表演。你上来当老师。(那个还想教老师读书的孩子) 学生分角色读全文。 师:是啊,我们也盼着和他们一块玩呢,有个小朋友还把他的心情写成了一首小诗,大家读一读。 欢迎中国台湾小朋友 一只船,扬白帆, 飘呀飘呀到中国台湾。 接来中国台湾小朋友, 到我学校玩一玩, 伸出双手紧紧握, 热情的话儿说不完。 (生读的很投入,有的忍不住站起来了。) 师:咱们一起读吧,一边读一边拍手。 师:此时,你想对中国台湾小朋友说什么呢? 生:我们想和你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 生:你们看见过真的雪吗?到我们学校来,你的愿望会实现的。 生:我想用飞机升到天空去,给他们下真的雪。 生:我希望中国台湾小朋友能早点到我们这里来玩雪,给他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生:我有个办法,可以让中国台湾小朋友到我们这里来。可以寄封给中国台湾小朋友,说我们这里的雪景可美了,你能到我们这里来玩吗?我们相遇的时候,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我们这次相遇是我们的缘分,我会把这次相遇留在我心里,留在我的脑海里。 …… 师:你们说的太好了,相信不久你们的愿望都会实现的。还有这么多孩子想说,这样吧,圣诞节快到了,新年也快到了,你们做一张美丽的贺卡吧,把你们想说的话写在上面,寄给中国台湾小朋友,好吗? 生:好! 师:黑板上的小雪花说话了,你们课文读得这么好,我身上的这些字有办法记住吗? 出示:洁、讲、毯、银、堆、仗 生:我记“讲”,老师在讲课,言字旁。 师:哦,是啊,老师讲课井井有条。 生:(站起来,一手高举,一手对着老师做开枪的样子)人在打仗,啪一枪。 师:(也对着他开一枪)对。打仗的仗。 生:难字的又换成土就是堆。 生:银,金银财宝是金属,所以是金字旁。 生:毯,就是毛里面有两团火。 师:这个毛是今天要学的新部首,毛字旁。能把这个字写好吗? 看着田字格,仔细观察,自己写。谁上来写。 生写字。 评上面学生写的字。 生:我给他提意见,我先说他的优点,他的字写在了田字格的正中间。他的缺点是毛字写歪了。 师:咱们赶快把它扶正吧。修改学生的字。 师:这节课咱们就上到这儿,谢谢同学们。 《看雪》 篇8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能规范书写。 2.认识“橱、盼”这2个生字。 3.观察画面,看清图意,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 1.指导学生学会难字:湾 商 堆 仗 银 2.观察画面,看清图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 一、激情引趣,导入 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台湾省吗?你们对这个地方有哪些了解?(结合课前找的资料请你给大家介绍介绍,如:图片、媒体上了解到的、音像片、有关书籍等) 2.教师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指一指台湾省的位置。 3.揭示学习内容: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学习新课,板书课题,全班齐读。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学习完毕,同桌相互评议学习情况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湾 商 堆 仗 银 讲 毯 景 洁 店 省 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最好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听的能力) 2)看投影,读词语: 台湾省商店 洁白惊奇 情景 打雪仗 银装 堆雪人 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商:先写点 、横、点、撇,再写同字框,最后写里面的两部分,里面是“八字头和口”不是“古”字,要写紧凑。 湾:左右结构,部首是三点水旁,右边是“弯”,这是一个左形右声的形声字。 堆:左右结构,运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忆:熟字“难”去掉又字旁换上土字旁就是新字。注意右边是“隹”不是“住”字。 仗:左右结构,左边是单人旁,右边是个“丈”,笔顺是:横、撇、捺。 洁: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三点水旁,右边是两个熟字:士和口字在一起 动手书空写一写。(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提醒其他同学注意) 4)理解词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利用工具书查一查) 三、读课文,看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同桌之间进行互查。 3.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而后练习读书。 4.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指名读书,大家进行评价。 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你谈一谈。 (中国台湾小朋友只见过橱窗里用棉花作的雪,没有亲眼看到过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的愿望。) 四、练习: 1.指导学生进行书写: 1)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而后描写。 2)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进行评价。 2.读一读生字能进行一字组多词的练习 店:商店、店长、店铺、店规、饭店 景:景色、情景、雪景、景致、景象 五、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六、布置作业 :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板书设计 : 23 湾 商 堆 仗 银 讲 毯 景 洁 店 省 台湾省 商店 洁白 惊奇 情景 打雪仗 银装 堆雪人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2.使学生知道台湾省是中国的一部分,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继续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力,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 2.使学生知道台湾省是中国的一部分,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 1.使学生知道台湾省是中国的一部分,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挂图。 2.北京美景录像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生字词。 1.请同学们打开生字表和词语表,用最快的速度熟悉课文的生字及词语。 2.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让学生读一读。 二、学习课文。 1.小声读课文。 1)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 边读边想,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回答共有几个自然段。 3)说一说你知道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了什么? 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和口头表达能力。(课文一共有11个自然段。) 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第一、二自然段写过春节的时候,北京正是下雪的季节,而中国台湾小朋友只能通过橱窗看见用棉花作的雪,没有亲眼看到过雪。第三自然段――第八自然段讲述了老师和孩子们的一段对话,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看见雪的情景,课文的第九自然段,介绍了老师和同学们玩雪的情景。第十一、十二自然段写孩子们渴望到北京去,说明北京的雪景已经深深的把孩子们吸引住了,他们盼望这一天的到来。 3.自己再读课文,边读边看插图,图文对照,看哪段文字描绘了哪幅图的内容。 1)学生自己图文对照。 2)指名读一读,说一说。 第一幅图描写的是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第二幅图描写的是第九自然段的内容。 三、逐段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二自然段。 想一想这两段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 主要想告诉我们在台湾省很难见到雪。 2)齐读这一自然段。 你还读懂了什么?(在商店橱窗里的雪景是用棉花做的。) 3)观察彩图,体会书中的描写。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过春节”这个时候,说明在北京正是下雪的季节,而中国台湾只能看到棉花做的雪。 这两个自然段为中国台湾孩子们渴望见到雪的心情打下了伏笔。 4)练习朗读。 2.学习第三至八自然段。 学习方法: 一、先读一读课文,看这几段各有几句话。 二、想一想每段话都讲了些什么? 三、这几段讲了什么?抓重点词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几段课文。 我们按照这种步骤学习课文第三至八段。 1)自己小声读,你是抓哪些词语体会句子意思的。 2)指名抓重点词句谈自己体会。 这几段写的是老师和孩子们的一段对话。写出了中国台湾孩子们对雪(北京)的渴望之情。 3)有感情的朗读这几段。 A让学生自己读出自己的理解;根据自己的理解,你认为什么地方应当重读,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就怎样读。 B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C教师适当范读。 要读出感情来,读出问句的 语气。体现出中国台湾小朋友对雪的渴望和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4)再读这段课文,体会这段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在老师和孩子们的一段对话中,老师告诉孩子们在北京有他们渴望见到的雪景,激发学生向往北京,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3.学习第九自然段。 1)自己小声读,看共有几句话,你是抓哪些词语体会句子意思的。 2)指名抓重点词句谈自己体会。 指导学生看课文插图的挂图。 让学生在图上指一下谁在堆雪人,谁在打雪仗。 雪毯,说明雪大,把地盖得很严实,像铺上地毯一样。 3)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加上动作。(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配上音乐) 4.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在学习前三段的基础上,进行自学: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在小组内谈一谈。 3)参加班级展示 4)教师指导朗读: A 出示这些句子,让学生谈谈怎样理解的,然后读一读,教师在恰当的时候再加以范读。 什么时候/ 能带我们/ 到北京去/ 看看真的雪呢? 那里的小朋友/ 正盼着你们去/ 和他们一起玩儿呢! B 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进行,朗读时要注意疑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要读好长句中的停顿。 5.观看北京的风光片。激发学生向往北京热爱北京的情感。 五、教师总结:同学们,北京的小朋友盼着台湾同胞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早日和中国台湾小朋友团聚,让我们期待那一天的到来吧! 六、布置作业 : 1.与同学交流中国台湾的有关资料。 2.要感情的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 探究活动 收集有关台湾省风土人情的资料,以便更多地了解中国台湾。 《看雪》 篇9课型:讲读课 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中国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学难点:有盼望中国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教法:图文结合法、谈话法。 学法:朗读感悟法。 教具: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认识10个生字,会写“讲、打、指、接”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一、猜谜引入: 1、同学们,这节课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一片一片又一片,片片鹅毛飞满天,掉在地上处处白,落在水里都不见(雪)”。孩子们,你们喜欢雪吗?(喜欢)。说说为什么喜欢下雪?(学生自由谈)。原来,下雪可以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乐趣,你们开心吗?(开心)。可是呀,在我国的台湾,那里的小朋友是很难看到雪的,他们对雪充满了好奇和向往,我们今天就学习一个关于雪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看雪,注意指导“雪”的的四点的同一个方向。生书空,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读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大桃子和树叶多读几遍,把课文读正确。 (生读课文,师一边读一边巡视) 2、同学们,课文读完了,有信心接受老师检查生字词吗? (1)出示生词小黑板:(我会读) ch’ t?n j‰ng zh„ng qŠng g” 橱 窗 地 毯 惊 奇 打雪 仗 深 情 故 乡 sh”n h?u di„n zh‹ 洁白的棉花 顺 手 时 候 商 店 指 着 p‘ p‰ pi?o ji… 铺着雪毯 披着银装 飘着雪花 接着 (2)生词大家认识了,生字宝宝想单独和你见面,你还认识它吗?能给他找个新朋友吗? (3)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并组词。 (4)你们可真棒,这么快就认识了生字,想想你是用什么方法又快又准地记住它呢? (5)交流识字方法。 如:难记的字 橱——木+厨(房)理解橱窗 “指、披、接”都有是“扌”旁。 老师给你们带了几则字谜,你们能猜出来吗?听好了: 毯: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省: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 店:站而不立,庆而不大,街边一间房,买卖东西忙。 3、生字词你们都认识,相信你们会把课文读得更通顺,请同学们再小声读读课文,把含有生字词的句子多读几遍,读流利。标出自然段(生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4、有没有特别难读的句子。 生指出,师指导。(或范读) 5、读好了吗?有信心接受检查吗? (指名读) (一)生读(1-2)自然节。 (一)生读(3-8)自然节。并理解“惊奇”一词。问句要指导问的语气。 (三)生读(9)自然节。 (四)生读(10-11)自然节。 6、同学们,课文读得这么流利,你最喜欢哪几段话,就把它再读几遍,读给你的同桌听,如果他读的很美,你就伸出大拇指夸夸他!(2、9段) 7、你们可真幸福!能享受这么美的雪景,中国台湾的小朋友有什么想法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三、指导书写 下面进入我们的“书法展示台” “讲、打、指、接”仔细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这四个字都是左右结构。 师:左右结构的字应注意什么? 生:左窄右宽。 师补充:一般部首在那边,那边就窄一点。 师指导“扌”旁:注意“扌”旁第三笔是“提”。 指导书写“接”(师范写)“接”字右边上边是个“立”,下面是个“女”,“立”字下面横短点,“女”字横长而有力。 生练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巩固生字,会写“惊、故、候、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两岸人民对祖国统一的渴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生字。 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新词,咱们先来巩固一下,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并组词。 二、学习课文,深入感知: 1、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段落多读几遍。(生读课文) 2、同学们读完了,伸手告诉老师哪段话描写了美丽的雪景?(生伸手表示“9”)文中是怎么描写的?(指名读)。其他同学用手指点着不出声读。 3、读了这段话你想说什么? 作者描写的太美了,小伙伴可以在雪地里玩,很高兴。 (1)师:从哪儿看出雪景很美? 生: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冬天一片洁白的世界。 师:你体会的可真深刻,老师有一个问题,什么是雪毯呢? 生:雪毯就是雪下得很大,地上的雪很厚,像地毯一样。 师:我仿佛看见了厚厚的雪,你们还看见了什么? 生:树上披着银装,像我们穿着白色的衣服。 师:你们还看见了怎样们的景色?结合平时的生活来谈谈? 生:我还看见了房上,山上都铺着厚厚的雪。 师:你看的可真远。是呀,大雪过后,到处一片洁白的世界。美吗? 生齐说:美! 师:这么美的景色应该怎样读? 生:读的时候,边读边想象雪景的样子。 师:老师相信你一定会读的很美! (指导朗读第一句) 师:是呀,作者描写的多么生动呀,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在雪地上干什么? (2)出示小黑板: 小伙伴们在雪地( )雪人,( )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生填空 ,后齐读) 师:你们还在雪地上干什么? 生:滚雪球、滑冰…… 你们玩得这么高兴,你们就高兴地读一读。 5、你们真么快乐,中国台湾的小朋友能像你们这么快了吗?(不能)他们能见到真的雪吗?他们只能(生补充: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美丽的雪景。那是用洁白色的棉花做成的。) 6、中国台湾的老师真的见到过雪吗?(见到过)你怎么知道的,在哪呢?我们来配合着读一读老师和学生的对话。(3-9) 7、师引导:北京除了雪景美,还有许许多多美丽的地方,大家能否为中国台湾小朋友介绍介绍。(可回忆《北京》一课内容) 8、这么美的北京,中国台湾小朋友想干什们?(想去北京) 9、你从哪句看出中国台湾小朋友想去北京?(第10段)指导朗读。 “争”着问,什么是争着问?你们争着问试试? (生读第十段)体现争着问。 三、学习难点: 师范读最后一段,体会“深情” “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和他们一起玩呢?” 1、刚才我们了解了雪的美,北京的美,中国台湾的小朋友想干什们? (想去北京和北京的小朋友一起打雪仗、堆雪人……)3、北京的小朋友也想干什么? (和中国台湾的小朋友一起玩) 4、这就是两岸人民想做的事——统一回归,两岸人民和平幸福地看雪景,蹬长城,游北京。这样的愿望该怎样朗读? (用充满深情的口气读) 形式:(1)生练读。(2)指名读。(3)齐读。 四、师生合作介绍中国台湾的情况。 中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他和大陆息息相关,荣辱与共,从1895年到1945年日本侵略者占领中国台湾50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国恢复了在中国台湾的主权。解放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败退中国台湾。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目标一为期不远。 五、指导书写: “惊、故、侯、奇” 重点指导 “侯”中间不能丢了一竖。 “ 故”右边是“ ”旁,不能写“ ” “奇”下边一横要长。 六、板书设计 看橱窗 看雪花 看雪 盼 堆雪人 统一 北 京 打雪仗 七、出世对联: 日月潭碧波凝翠中国台湾骨肉日月恩归盼统一 扬子江热浪含情大陆同胞谈谈翘首望团圆 《看雪》 篇10武汉市育才小学 屈小青 第2课时 师:昨天咱们一起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新词。同学们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读书思考的能力令老师大为欣赏。通过读了1、2自然段,大家结合图,不仅读出了中国台湾小朋友很想看到雪,还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他们只能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用棉花做成的雪景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师: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课文。默读课文3——11自然段,把小朋友们说的话画下来,多读几遍。 生:读书勾画。(有个别学生出声) 师:默读,就是不出声,不指读,这样便于我们思考。 师:谁来读读自己勾画的句子。 生: 您看见过真的雪吗?您是在哪儿见过的?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生;还有一句:“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师:(出示写有这四个句子的小黑板)找到这四个句子的请举手! 师:这么多啊,请四个小朋友来读读句子,其他孩子想想,它们有什么共同 特点。 生读句子 生:它们后面都有问号,是问句。 师: 对。怎么把这四个问句读好呢?我们把他们放回课文中去,再读读。可以跟小伙伴商量商量。 学生读书。 师:读得真投入,孩子们,现在你们就是中国台湾的小朋友,我就是那位老师, 谁先来问问老师。 生:您看见过真的雪吗? 师:还有哪个小朋友也想问这个问题。 生:您看见过真的雪吗? 师:(微笑着点头)读出了问话的语气。 多名学生问,相机指导读。 师:大家一起问老师吧。 生一起问 师:(微笑点头)谁还想接着往下问? 生:您是在哪儿见过的? 师:谁也想问这一句? 生问。 师:注意后面的提示语,孩子们是惊奇地问。 师:谁再来问问。 多名学生问。 师:刚才你们几个问的真好,现在老师想问问你们了,告诉老师,你问的时候心里怎么想的? 生:老师是在哪里见过的呢? 生:我们没见过雪,老师怎么见过呢? 生:老师看见过真的雪,真了不起。 …… 师:就带着你们各自的体会再练习问这句话。 学生练习。 指名问。 生:您是在哪儿见过的? 师:小时侯,在我的故乡(顺手指地图上的北京) 多名学生和老师对话。 师:接着问。 生: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师:不算太远。 多人问。 师:不算太远。下雪了,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想亲自感受下雪的美景吗?,读读有关的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喜欢的词语画下来。 生读课文第9自然段。 师:喜欢第一句的小朋友,谁来读读 生:读第一句。 师:你画了哪些词语? 生:我画了飘着雪花,铺着雪毯,披着银装。 师:你能不能再读读,注意画的词语,把你的感情读出来。 生再读。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什么是银装啊? 师:问的好,待会通过读书看你能不能自己解决好吗? 师:谁还能这样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生读。 师:你读得真好。你读的时候老师仿佛看到了漫天飞舞的雪花,看到了树上,房子上,地上全白了。同学们,我们都这样边读边想象看到过的雪景就能读得更好了。 师:男孩子读一读。 师:女孩子读一读。 师:读得这么好,就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吧,这幅美好的画面就藏在我们的语文书里。赶快去找找。 一学生指书上打雪仗那幅。 师:看见雪花了吗?还有更恰当的呢,不是我们这一课的。 生:(举起书)《四季的脚步》这一课有。 生:(举起书)《我是什么》一课也有。 生:还有《江雪》。 师:你们可真能干,找到这么多。老师把《我是什么》这课的图放大了,贴到黑板上,大家看看,找到雪花了吗?雪毯呢?银装呢?刚才提问的那个女孩子上来指一指,说一说。 学生上来指雪花,银装,雪毯。(手都只指在一个地方) 另一学生举手上来边指边说:这都是雪花,这一片都是雪毯,这一片都是银装。 师:(问刚才提问的女孩)现在你知道什么是银装了吗? 生:知道了,树上都是一片白色,就像穿上一件银白色的衣服。 师:真聪明,通过自己读书解决了的问题。 师:那雪毯是什么呢? 生:地上的雪很厚很厚,就像毛毯一样。 师:是啊。这洁白的冬天就像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太美了。同学们再练读 这洁白的冬天就像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太美了,同学们再练读这句话,注意那些表示动作的词,还可以边读边加上动作。 学生加上动作练习读。 师:喜欢这句话的同学站起来读。 生(起立)边读边做动作。 师:飘着雪花,铺着雪毯,披着银装,做的真好。 师:第2句,谁来读? 生读。 师:你们堆过雪人,打过雪仗吗? 生:堆过,打过。(很多孩子情不自禁做起了打雪仗的动作) 师:看看图,回忆自己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再读。 生再练习读。 指名读。 师:把第9自然段连起来读。 师:中国台湾小朋友们,读到这里,你最想对老师说什么? 生:老师,你也带我们堆雪人,打雪仗吧。 生:我真想看到真的雪啊! 生:您快带我们去看真的雪吧!! …… 师:看文中的孩子们怎么问老师的?这句话很长,有信心读好吗? 生:有! 师:这么长的句子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生:停顿。 师:自己练习读一读。 生读。 师:我听出来了,他在“什么时候”和“到北京” 这里停了一下。很好。 生读。 师:他在“什么时候”和“到北京去”这里停了一下,也很好。 师:现在你们就是文中的小朋友,你们来表演读一读。 生齐读。(争着问的感觉没出来) 师:这是争着问吗? 生争着问:“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师:真聪明,像这样都抢着问,你一言,我一语就是争着问。 师:(望望大家,深情地)说:‘那里的小朋友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呢!’ 生:老师,你掉了一个“正”字。 师:谢谢你,你们能教老师深情地读好这句话吗?自己先练习一下。 师:请一、二组教老师读。 师:请三、四组教老师读。 生:老师,我还想教你读。(笑) 师:呵,你刚才已经和大家一起教了。课后再教吧。 师:同学们刚才一句一句问的真好,能连起来问吗? 生:您看见过真的雪吗?您是在哪…… 师:哎呀,你们太着急了,老师连点头的时间也没有。给点时间老师好吗? 生:您看见过真的雪吗? 师:(微笑点头) 生:您是在哪儿见过的? 师:小时侯,在我的故乡。(指地图上的北京) 生: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师:不算太远。 生: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师:哎呀,刚才把最精彩的地方忘记了。咱们再来一遍好吗?(全场大笑) 生: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师;不算太远。下雪了,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边说边指黑板上的图。) 生: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师: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呢! 师:同学们把自己当作了中国台湾小朋友,读书体会的真好。下面,我们四人小组分角色把全文读一遍。 学生分角色读书。(兴致很高,读了一遍又一遍) 师:下面咱们分角色把全文表演读一遍,你们几个当文中的孩子们,其他同学读旁白。这次,我不当老师了,我当观众来欣赏你们的表演。你上来当老师。(那个还想教老师读书的孩子) 学生分角色读全文。 师:是啊,我们也盼着和他们一块玩呢,有个小朋友还把他的心情写成了一首小诗,大家读一读。 欢迎中国台湾小朋友 一只船,扬白帆, 飘呀飘呀到中国台湾。 接来中国台湾小朋友, 到我学校玩一玩, 伸出双手紧紧握, 热情的话儿说不完。 (生读的很投入,有的忍不住站起来了。) 师:咱们一起读吧,一边读一边拍手。 师:此时,你想对中国台湾小朋友说什么呢? 生:我们想和你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 生:你们看见过真的雪吗?到我们学校来,你的愿望会实现的。 生:我想用飞机升到天空去,给他们下真的雪。 生:我希望中国台湾小朋友能早点到我们这里来玩雪,给他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生:我有个办法,可以让中国台湾小朋友到我们这里来。可以寄封给中国台湾小朋友,说我们这里的雪景可美了,你能到我们这里来玩吗?我们相遇的时候,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我们这次相遇是我们的缘分,我会把这次相遇留在我心里,留在我的脑海里。 …… 师:你们说的太好了,相信不久你们的愿望都会实现的。还有这么多孩子想说,这样吧,圣诞节快到了,新年也快到了,你们做一张美丽的贺卡吧,把你们想说的话写在上面,寄给中国台湾小朋友,好吗? 生:好! 师:黑板上的小雪花说话了,你们课文读得这么好,我身上的这些字有办法记住吗? 出示:洁、讲、毯、银、堆、仗 生:我记“讲”,老师在讲课,言字旁。 师:哦,是啊,老师讲课井井有条。 生:(站起来,一手高举,一手对着老师做开枪的样子)人在打仗,啪一枪。 师:(也对着他开一枪)对。打仗的仗。 生:难字的又换成土就是堆。 生:银,金银财宝是金属,所以是金字旁。 生:毯,就是毛里面有两团火。 师:这个毛是今天要学的新部首,毛字旁。能把这个字写好吗? 看着田字格,仔细观察,自己写。谁上来写。 生写字。 评上面学生写的字。 生:我给他提意见,我先说他的优点,他的字写在了田字格的正中间。他的缺点是毛字写歪了。 师:咱们赶快把它扶正吧。修改学生的字。 师:这节课咱们就上到这儿,谢谢同学们。 《看雪》 篇11学习目标: 1、学会8个生字,及由生学组成的词语,会认“省、店”等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朗读中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北京的向往之情和北京儿童渴望同中国台湾儿童在北京相聚的美好愿望。 4、在朗读中知道中国台湾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 1、学会10个生字,能认清形,读准音,并能组词。 2、能掌握8个字,能正确书写,作到美观、大方,并能听写。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 1、在朗读中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北京的向往之情和北京儿童渴望同中国台湾儿童在北京相聚的美好愿望。 2、在朗读中知道中国台湾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课前准备:生字卡、词语卡、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4个生字,及由生学组成的词语,会认“省、店”等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第1、2、9小节。 4、在朗读中知道中国台湾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 1、学会10个生字,能认清形,读准音,并能组词。 2、能掌握4个字,能正确书写,作到美观、大方,并能听写。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在读中感悟第九小节所描述的美景,在1、2小节的读中感悟中国台湾小朋友对雪的渴望。 学习难点: 1、在朗读中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北京的向往之情和北京儿童渴望同中国台湾儿童在北京相聚的美好愿望。 2、在朗读中知道中国台湾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学习过程: 一、激趣揭题。 1、这节课张老师和大家一起去看看美丽的雪景。 板书课题“看雪” 齐读 2、看图激趣 预设: 学生发出惊叹声。 师:“为什么发出这种感叹声?” 交流,引导用自己的话说说雪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这么美的雪景就藏在课文里,赶紧翻开书读读吧。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碰到难读的地方要多读几次,争取读正确。 1、学生自由读文。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①开火车读准字音,并相机指导记忆字形。 提示:“惊、省”是后鼻音。 “银”是前鼻音。 ②同桌三种办法读生字词 3、读了课文咱们知道课文里写到了两个地方,一个是北京,一个是中国台湾,(板书)你能用上这两个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吗? 预设一:课文写了中国台湾岛是很难看到雪的,北京可以看到雪的。 预设二:课文写了北京的雪很漂亮,中国台湾很难看到雪的。 预设三:课文写了北京的小朋友欢迎中国台湾小朋友来北京看雪。 预设四:课文写了中国台湾小朋友没有见过雪。 三、朗读感悟 版块一 1、读 出示课文第9小节的内容,自由读,指名读。指导读出雪景的美和小伙伴们玩雪的开心。 2、悟 到处:还有哪些地方? 作者写的多美啊!用了很多不一样的表示动作的词,咱们能不能也试着像作者一样来说说呢? “雪毯”、“银装”分别指的是什么? 可开心了:他们还会玩些什么呢? 3、再读 读出喜爱 雪花带给我们的快乐远不止课文中写的这些,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人喜欢雪,有很多的大诗人和大作家都写过有关雪的诗歌和文章,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引背)、还有马云超的《雪》,咱们还学过一篇关于雪的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多美的雪,多有意思的雪啊!读 版块二: 1、中国台湾的小朋友是很难看到雪的。咱们也跟中国台湾的小朋友一样很难看到雪的。引读第一小节,读出可惜。 2、为什么中国台湾很难看到雪呢?(出示地图)请学生上台指出中国台湾,并对中国台湾的气候做介绍。 3、引读第二小节。引导读出对雪景的渴望。 四、小节 1、引读课文第九小节。 2、你想对谁说写什么? 3、是啊,中国台湾小朋友对雪是多么渴望啊!从小朋友和老师的对话里咱们也可以深深地体会到。咱们下节课来继续学习。 五、写字指导 创设情境 观看雪花 四、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写的字:讲、打、指、接 认读,开火车组词 2、观察,交流: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指”字右上是“匕”,不是“七” “接”字右边长横是“女”字中的横 3、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描红,练写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4个生字,及由生学组成的词语,巩固学习“省、店”等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3-9小节。 4、在朗读中知道中国台湾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 1、巩固认识10个生字,能认清形,读准音,并能组词。 2、能掌握4个字,能正确书写,作到美观、大方,并能听写。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课文3-9小节。 学习难点: 1、在朗读中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北京的向往之情和北京儿童渴望同中国台湾儿童在北京相聚的美好愿望。 2、在朗读中知道中国台湾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学习过程: 一、复习。 1、认读生字词语。 2、背诵课文第九小节。 二、引导学习课文。 1、学习第3~10自然队 (l)自由读。读后说说知道了什么? (中国台湾的小朋友向往到北京去看真的雪。老师的故乡是北京。老师童年玩雪的情景很有趣。) (2)指导读四个问句。 a.您看见过真的雪吗? b.您是在哪儿见过的? c.北京离这儿很远吗? d.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要读出问话的语气,ab、c还要读出好奇的语气,d则还要读出对北京的无限向往。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3)分角色读第3~10自然段。 2、学习第11自然段。 (l)范读。 “那里”指什么地方?“你们”、“他们”分别指谁? (2)齐读。 读了这一自然段后你体会到什么? (北京的小朋友盼望中国台湾回归祖国。) (3)小结。 (中国台湾回归祖国是我们每个小朋友的共同心愿,中国台湾回归祖国,中国台湾的每个小朋友就可以到北京看到美丽的真的雪。) 3、朗读全文。 3.你认为哪些字难写? 四、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写的字:惊、奇、候、故 认读,开火车组词 2、观察,交流: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故:右边是反文旁,不是折文旁“文”。 候:不要忘了中间的一小竖。 3、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描红,练写 板书: 看雪 中国台湾 → 北京 《看雪》 篇12师: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 (生兴致勃勃背诵“孤山寺北贾亭西”,背诵“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点评:三言两语的导入,留下了悬念】 师:请一位同学朗诵全文,同学们仔细听,粗步感知一下课文内容。 (生陈熙之读,很有感情,师生简评。) 师:再请一位同学读一遍。这次朗读的要求高了一点儿:这篇短文中啊,作者犯了一个颇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请你把它找出来。(生惊诧好奇) (一同学举手要求读,也还不错。) 生:老师,我找出来了,文中开头是说“独往湖心亭”,应该是一个人,可是后文又出现了一个舟子在说话。 生:还不仅有舟子呢,前文还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底是多少人啊,这几处都是矛盾的。 师:同学们好敏锐!名篇名作怎么可以前后矛盾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和张岱商量一下让他改改? 生:我建议先不急,等咱们深入钻研了课文再作定夺,说不定这其中另有奥妙呢! (大部分同学表示同意) 师:来,我们一起来再齐诵一遍,这次要求更高了。文中啊有一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张岱的形象,请你找出来。 (生齐读,老师适时多次幽默提醒:没有陈熙之读得好。学生会意,迅速主动调整。) 生:老师,我找出来了,这个字是“痴”。 (学生纷纷表示赞成,老师板书“痴”) 【点评:三次朗读,次次要求不一样,抓矛盾是为下文留下伏笔,抓“痴”是抓全文切入点。三次朗读为学生深入入文本作了准备。】 师:“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讲啊? 生:傻,笨! 生:呆。反正就是行为举止不同常人。 师:对,这个张岱啊,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呆人。大家再自由读两遍,咱们讨论一下,他哪些地方表现出特别的呆气了。 (生自由朗读,讨论,纷纷举手。) 生:“是夜更定”,他居然在凌晨的时候去看雪,真不可思议! 生:还自称是一个人驾船去的,胆子可真大。(众笑) 生:还不是一个普通的冬天的凌晨,是“大雪三日,西湖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的。 师:你把这句子有感情地,稍微夸张地读一遍。 (生动情读,有意识地夸大处理了“大”字和“绝”字,师生颔首。) 师:想想,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 师:什么声音都没有。 师:用一个成语表达如何? 生(想了想):万籁俱寂。 师:这是从哪个感觉器官来描写的? 生:听觉。 师:能从其他角度来写吗? 生:湖上白茫茫的一片,白得刺人的眼睛,人呵出的气,到空中马上就被凝固了,耳边是呼呼的风声,空气都是冰凉的。 师:想象得还可以。也能用一成语来表达吗? 生:天寒地冻。 师:好。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你会在家干什么? 生:烤火。 生:缩在被窝里看书睡觉。 生:喝热茶热咖啡聊天。 师:可是张岱,居然在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凌晨时分跑到湖上去看雪,你看他,是不是有些“怪异”啊? 生:就是,痴人首先是行为痴。(众笑) 师:妙!(板书:行痴) 生:还有老师,你看张岱,他眼中的西湖雪景我觉得也挺异的。 师:你有感情地读一遍,说说异在哪儿? (生读,还挺有感情。但是抓耳搔腮说不出来) 师:来,咱们一起读这两句,细细体会一下。 (生读,摇头晃脑的,有些韵味儿) 生:这幅图嘛,反正就是觉得很不一样,一会儿大一会儿小的。(众笑) 师:不着急,我来帮你。老师觉得呀,这一句问题也挺多的。你看“天与云与山与水”多拖沓啊,古人不是说要惜墨如金吗?一连用了四个“与”,我看一个都不用也行。 生:不行,老师。 师:为什么不行?你看我读。 (师去掉四个“与”,很认真地读了) 生:效果不对了。 师:哪点不对,你得说服我。 (大家仿佛表达不出来一样) 师:那我们对比读一读。先去掉“与”读一遍,然后再把原文读一遍。 (生对比读了一遍) 生:哦,老师,我感觉出来了,这四个“与”并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们就有界限似的。 生:四个“与”字就造成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有这四个“与”,后文的“上下一白”才显得更有气势。 师:好样的,有眼光!来,咱们读出天地苍茫的景象。 (生拖长音调读,摇头晃脑,韵味儿十足) 师:还有一个地方,老师不解啊。你说文中那些量词怎么这么怪啊?明明应该是这样的嘛: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湖中人两三个而已。 生:不好,显得好大哟! 师:大有什么不好吗?看得更清楚有什么不好吗? 生:前面的大和后面的小形成鲜明对比,这样才“异”嘛!(众笑) 师:哼,不仅是量词有问题,我还觉得顺序也有问题呢,如果我来写就这样安排“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个、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长堤一条”,你看,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清晰,符合人的心理要求嘛! 生:不好,味道全没有了。 师:啥味道? 生:好像作者要把自己融和进苍茫宇宙的那种味道。 师(惊喜的):漂亮!咱们读读最后一句,把那个“而已”的味道读出来。 (生反复读“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教师反复指导“而已”的读法) 师:感觉到这“而已”的言外之意了吗? 生:景啊,人啊,不过是这沧海一粟罢了,在苍茫天地中,他们都似有似无,“天人合一”了! (师生惊喜,热烈鼓掌) 师:哦,这同学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痴人眼中有痴景,是因为有个“天人合一”,融入宇宙的愿望啊!(师板书“痴景”) 【点评:一翻虚拟假设性的对话,一步步引导学生品味痴人之“痴景”,读得细腻读得丰满,读出了内涵读出了妙处。】 生:老师,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突然又写喝酒聊天什么的,是不是意境全破坏了? 师:问得好。说不定这后边还藏着关于“痴人”的秘密呢!咱们先到对话中去找。来,请一同学读读“大喜”一句。 (一生起,读得回肠荡气,神态语气俱佳) 师:客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哪种人,咱们用文言文说出来。 生: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 生:湖中焉得有此豪情之人。 生:湖中此人,知音也! 生:志同道合,三生有幸!(众笑) 师:如果张岱要回答,用文言如何回答? 生(抱拳):彼此彼此!(众大笑) 生(抱拳鞠躬):幸会幸会!(众笑) 师: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可是,老师有一疑问啊: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然后不留地址,不留电话不留e-mail,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众笑) 生:应该是故意的吧。正如舟子所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文中三人都是痴人,何需留名,一留反而就俗了。 生:我想起《还珠格格》中的一个细节,小燕子的哥哥才出现时,尔康他们问他姓名,他不答,只说“一箫一剑走天涯”。(众笑) 师:这样看来,张岱追求的人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啊? 生:他不愿和人深交,他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 生:他只愿融入自然中,和自然为友,而不愿进入世俗的生活。 师:我们现在来看最初我们发现的那个矛盾,是张岱数不清楚人数吗?是张岱一不小心犯了一个可笑的错误吗? 生:我懂了,根本就不是失误,根本就是因为他“眼中无人”,知音尚且不顾,何况舟子。(生鼓掌) 师:那他的眼中只有什么呢? 生:只有自己的心,只有自然,他是属于自然的。 师:哦,同学们一点拨,老师懂了。世上居然有如此痴人,视世俗世界而不顾,一心要把自己融入自然之中。可是张岱笔下的自然如此清冷,如此浩大,如此孤独,这其中会不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 生:不会。 师:为何? 生:舟子没有文化,不可能懂他。 师:当时他会是怎样的表现? 生:他一言不发,摇着头,脸上有一丝琢磨不透的微笑。 生:他一脸端庄而严肃,眼睛如深潭般深邃。在又起的漫天大雪中凌寒独立,一言不发。(生鼓掌) 师:此时此刻,他心里会说什么呢? (生蹙眉思考) 师:开始上课时,老师说张岱心中有寒冰,同学们,找找这个迷,就在全文第一句第一个词语,还有注释一。 (生急看,恍然大悟) 生:他想:你怎知我心!大明已亡,我岂可因那繁华红尘忘记故国? 生:他想: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罢。 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我张岱,绝不媚俗失节,一湖寒冰,就是我的志向。(生鼓掌) 师:同学们,老师非常佩服你们。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痴行痴景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生板书“痴心”)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他们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了,于是,他们只有在大自然中来伸一伸他们要被压垮了的腰杆,在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不仅仅是寄情于山水,而且是寄情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之山水。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寻找心智的独一。同学们,正如那位同学所说,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凝寒独立是其人格。让我们回顾大家非常熟悉的柳宗元的那首《江雪》。 (师生齐诵《江雪》) 师:同学们,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名诗,送给大家,你们再细细去品张岱之痴吧: 满纸荒唐言, 一把心酸泪。 都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在动情的朗读中结束全文) 【点评:巧设情景,让学生过了一把应用文言文的瘾。痕迹不露的引导、巧妙自然的回扣、水到渠成的点睛都让人感觉酣畅淋漓。】 【教学感言】 上完《湖心亭看雪》,我回味无穷:短文长教,简文丰教真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啊! 这份美好,诞生于以下“突破”。 以“读”突破。从最开始的全文朗读到重点句子的品味读,“读”是整堂课的主线。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体会心情,在读中丰满人物。“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读”中自有山重水复疑无路,“读”中自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读出了兴趣,读出了韵味儿,读出了精神,读出了灵魂。“读”是主旋律,“读”也成了文言课堂最大的亮点。 以“用”突破。第一自然段的成语概括和想象不用说了。第二自然段的解读方法的设计颇费了一番心思。如何在“读”的基础上有所深化,从而推动课堂教学,又掀起学生的第二轮的学习兴趣呢?因地制宜应用文言的方法效果不错。学生用得兴高采烈,老师导得轻松自如。“读”中“用”,“用”中“读”,既“读”又“用”,相得益彰。文言之学习,成了一种有趣的尝试。这样的课堂,怎么可能不风起云涌呢? 感到不满足的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有好些处还开始于老师预先设计好的的“导”,如果能彻底地实现课堂思维从学生始,那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啊! 【课例点评】 文言文到底该如何教?这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焦点。通过王君老师的《湖心亭看雪》,我们似乎可以作一些有益的思考。 第一, 文言文也需要定位。就《湖心亭看雪》而言,这篇明末清初的文章在语言上几无难点,而作者高超的素描技巧及其景中情事中情却引人玩味,耐人琢磨。所以,本堂课教师要作的是引导学生走进一类特殊的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感受一种别样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抉择。 第二, 本文的一大亮点是老师的引导很到位。教师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课堂上没有教师的作为,就是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本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的一大难点,因此,教师的“导”显得十分重要。课堂上,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诱导学生在讨论中提升层次和境界。几个设疑,深入浅出,非常圆满地突破了难点,解决了问题, “得来全不费功夫”,显出了王老师驾驭教材的功底。 第三, 教师重视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并善于运用阅读期待来推进学生的探究性阅读。例王君老师的导入:“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呢,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走进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这里故意设置一个悬念,让学生进入阅读期待,产生阅读文本的愿望,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情绪调动了起来。实录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整个阅读教学就是在不断地解决旧的阅读期待和产生新的阅读期待的过程中完成的,而解决阅读期待的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 第四, 就学习文言文而言,朗读毫无疑问地应该也必须成为解读文言文的最重要的一把钥匙。在这个方面王君老师做得很好。整个教学的三个板块都是由“读”引领的。围绕着解读痴人之“痴行痴景痴心”,王君老师采取了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内核。这其中有想象性朗读,有虚拟性朗读,有创造性朗读;有集体读,有个人读、自由读;有朗读,还有诵读,整个教学过程的推进和难点的突破都是以“读”为载体完成的。从这个教例我们可以看出,只要应用灵活恰当,朗读完全是有能力承担起解读文言的重担的。 第五, 文言文和现代文的教学并非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因为同为语言教学,它们之间在许多方面是可以相互对话互为启示的。在王君老师的这一教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寻找巧妙切入点作为主问题提挈全课,设置非常之问激活学生思维,以联想想象拓展学生情感张力,以多样朗读搭建理解桥梁,点题追求水到渠成戛然而止余音绕梁。文言文教学和现代文教学心心相印,相得益彰。 因为品读细腻,所以整堂课情趣盎然,让人回味的地方颇多。 这堂课不足的是教师没有注意把问题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结合起来,没有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同学生一道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问题情境,从而生成问题,提高他们探究质疑的水平。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王方鸣) 《看雪》 篇13[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能力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掌握白描写作的手法。 情意目标 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读提示] 1、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找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2、 全文共两段,请简要介绍各段的大意。 3、 寒冬腊月,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钟情山水的独特个性却遇上了知音人,他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杭州的人。默读此段,找出表现独寂的夜游者相逢的心境的词。 4、 高雅的情调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的,舟子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还有什么深意吗? 5、 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6、 从小品文的角度,试分析此文的特点。 [重点难点导学] 1、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著名文学家。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明亡后隐居山中著书,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夜航船》、《快园道古》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炽。 2、 诵读指导 首先要读得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是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一是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三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3、 字词积累。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更(gèng):还 大白:酒杯名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舟子:船夫。 者:```````的人。 4、 品味白描手法的妙处。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下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一种人生情绪。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助学资料] 1、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当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了。这一天,夜深人静,我雇了一条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雾夜里雾气浓重浩茫,天空、浓云、远山、湖水,上下一片白茫茫。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长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的像一根细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坐饮酒,一个童子在煮酒,炉上的酒正冒着热气。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个人?”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勉强喝了三杯才告别。问他们的姓名,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您相公痴呆,还有像您一样痴呆的人呢。”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①,与杏桃相次②开发,尤为奇观。 注解:①勒:抑制。 ②相次:一个接一个。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朝烟 ②夕岚: ③开发: (2)比较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不同意思。 西湖最盛 ① 今岁春雪甚盛 梅花为寒所勒 ② 尤为奇观 明确:(1)①早上的云雾 ②傍晚的山气 ③指花的盛开 (2) 兴旺,指景色最美之时 被,介词 ① ② 大,指雪很大 是,动词 [知识网络] 线索 重点 灵魂 景中含情 湖 叙事 写景 抒情 情景交融 心 移 一痕 天空 步 一点 局部 孤独落寞 亭 时 崇祯五年十二月 全景 云层 换 一芥 有超凡脱俗的 大雪三日更定 湖水 景 两三粒 闲情雅致 看 地 湖心亭 雪 事 看雪 由大到小,突出“小字” 白描手法,如临其景 [达标训练] 一、课堂讨论: 对“西湖”诗文的认识有哪些? 二、自测题。 1、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惟长堤一痕 b、一童子烧酒 c、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d、余拿一小舟 2、下面句中加点字与“客此”的“客”用法相同的是( ) a、顾之,客请与予对局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以河为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 d、有两人铺毡对坐 3、湖上的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是“一痕”、“一点”、“一芥”? 4、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试将与本文作比较,两者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有何异同?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附达标训练答案: 二、1、c 2、c 3、因为湖上雾浓,所以长堤、湖心亭看似“一痕”、“一点”、“一芥”,形容船小。 4、 描写手法 表达感情 《湖心亭看雪》 白描 清高自赏,淡淡愁绪 《江雪》 烘托 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附[导读提示]答案: 1、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仅仅是看雪吗?还有看人) 2、 第一段总写雪的环境和雪夜舟中看雪。 第二段写亭中与人共饮。 3、“见余大喜”中的“大喜”既是亭中人的惊喜,也是作者夜游的独特心境。 作者落拓不羁,放浪于山水之间的高雅情调得到了应和。 4、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5、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个字,篇幅短小,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厚。如“独”、“大喜”、“雾凇沆砀”等。 6、本文是张岱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韵味,美的语言。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