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分析 |
范文 |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分析(通用6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分析 篇1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3、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对我国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进行了大肆的劫掠,并且焚烧了圆明园。在这件事之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 二、介绍圆明园及雨果: 万园之园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万春园又称“圆明三园”,共占地350公顷,周长10公里多。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XX年),历经6代皇帝的扩充修葺,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为宏大富丽、幽静奇美的离宫御苑,被誉为“万园之园”。园内有楼殿亭阁、桥榭轩馆140多座,藏有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和极其珍贵的文献典籍、书法绘画精品不计其数。 “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开始焚烧举世闻名的清朝皇家园林──圆明园。在这个近代中华民族史册上灾难的一天,3500名英军手持火把再度进入圆明园,到处点燃。园内300多名太监、宫女和工匠葬身火海,这座巨大宫苑烈焰腾起三天,余烟月余不息! 圆明园遗址公园建成于1988年。xx1994年来此植树时指出:“圆明园为什么叫遗址公园,就是为让大家看到这颗灿烂的东方艺术明珠,当年被外国强盗毁坏的惨痛历史,给人民以爱国主义教育。” 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三、整体感知: 思考: 1、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两大部分。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 2、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而雨果也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目的是什么呢?是夸英法联军抢得有眼光、有头脑?作为一名法国人是不是该为自己的祖国发了一笔横财而高兴? 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文明的创造者,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重。 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a、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 b、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表示巨大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4、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当局制造的舆论所蒙蔽,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而雨果却有清醒的头脑、公正的立场,真是难能可贵!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文明的创造者,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重。雨果把上尉征求意见的机会变成向强盗政府提出抗议的机会,谴责侵略者的贪婪、野蛮、无耻,表现了他明辨是非的良知和正直不阿的人格。 四、合作探究: 默读课文1—4段: 1、雨果提及艺术有哪两种来源,分别产生哪两种艺术? 一是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2、各国艺术都有其代表建筑,如:希腊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 ,埃及有 _________ ,罗马有____________ ,巴黎有 _______________,而东方有___________________ . (巴特农神庙;金字塔;斗兽场;圣母院;圆明园) 3、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找出文中评价圆明园的语句。盛赞的词语。 总评:“世界奇迹”; 分述:①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 ②具体讲园中之物; ③耗费了巨大劳动; ④圆明园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盛赞的词语:“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 4、按照雨果的描绘,圆明园中有哪些物品? 大理石,玉石,青铜,瓷器,异兽,花园,水池,喷泉,成群的天鹅、朱鹭、孔雀等 5、雨果认为圆明园是为谁而建?为什么? 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五、重点研读: 阅读5---10段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 2、文中的两个强盗都作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出。 两个强盗进入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一个强盗放火。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最后,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3、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 作者毫不客气的指出英法联军的行为是强盗行径,对其提出强烈的抗议,指出他们终将受到历史制裁 4、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请从文中找出。使用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 通过反语来谴责,如“更彻底”“更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全部赞誉” 使用反语的作用是讽刺。 5、作者说“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这句话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作者这样说使用反语给予强盗以辛辣地讽刺,以文明和野蛮相对照,使世人一眼就能看出正是自诩为文明人的欧洲人做出了毁灭文明、劫掠文明的野蛮行径,而创造了惊世文明的中国人却遭受了侵略,圆明园这一人类文化瑰宝也荡然无存,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6、“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的回到了欧洲。”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一个什么事实? 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两个胜利者在圆明园肆意毁灭文明,任意劫掠,不容抵赖的事实 7、你怎样理解“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这句话的含义? 侵略压迫别国人民的殖民者不能以被压迫者的过错为借口,以此来掩盖自己的罪行。作为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人民永远不会做出像英法两国政府那样的强盗行径。强盗为自己所犯罪行百般抵赖的丑恶嘴脸昭然若揭 8、作者说:“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这句话反映了他在这件事上的什么立场? 作者从其正直的人道主义者的立场出发,坚信未来一个解放了的,彻底清除了强盗的干净的法国一定会把劫得的中国人民的财物归还给它的主人。 9、请你说说结尾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结尾作者再次指出英法联军自诩的远征中国的成就是彻头彻尾的无耻的偷窃,以辛辣的讥讽点明主旨,收束全文 10、这篇课文表达什么主旨呢?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六、小组讨论探究: 这封一千来字看似平凡的信中却折射出雨果非凡的人格魅力和语言魅力,你体会到了吗? 关于人格魅力:雨果对英法联军的态度——公正客观 雨果与巴特勒上尉的交锋——不畏强权 雨果是否并不热爱法国——深沉的爱 关于语言魅力:体会反语的力量 请学生找出表达了雨果对英法联军辛辣嘲讽的语句。 个别赛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相结合。 指导朗读词语“更彻底、更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手挽手,笑嘻嘻” 指导朗读句子“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体会其中反讽的语气,不动声色的深沉的愤怒。 小结: 人格魅力——勇揭真相,何等良知! 语言魅力——反语嘲讽,何等智慧! 七、拓展延伸: 1、在外人掠夺我们国家财富的时候,我们的百姓为什么会旁观、哄抢? 明确:有人说老百姓有三种:第一种是奴隶,或者叫顺民;第二种是盗贼,或者叫暴民,第三种叫“人民”。奴隶是被人欺压的,暴徒是欺压别人的,这两种人都算不得“人”,真正的大写的“人”是既不会被人欺压,也不会欺压别人的。中国历史上多有做奴隶的顺民,多有做盗贼的暴民,少有独立自主的“人民”! 1860年,当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时候,奴才们在旁观、迎接;暴徒在抢劫。 2、在地上跌得粉碎的中国如何才能重新站立起来? 如果雨果当时在中国,他会做什么? 明确:几千年前的姜子牙说过一句名言:“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为了保护属于我们的“圆明园”,为了不做奴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雨果学习。爱国不等于爱政府,爱国是要让自己的祖国变得文明。如果这个政府是像1860年的法国政府一样野蛮的或者是像清政府一样腐败的,那么,每一个爱国的人都有责任批评它,改变它!现在让我们再来看一段录象:火烧圆明园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耻辱,我们应该永远记住它。 3、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八、布置作业: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分析 篇2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里收编的新篇目,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可供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从教材内容分析,该文写的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表现出对东方艺术、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充分尊重。教师要做到能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氛围中并为作者的强烈感情所感染。 2: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课是该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以战争为主题,学习这一单元,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本课则是愤怒谴责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学习这篇课文就要抓住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进而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理念,结合本文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方法与过程目标:比较阅读,体味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情感态度目标: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4: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鉴于以上分析我确立教学重点为: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难点: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二、教学设想与学生情况分析:(教材处理)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其次,分解重点、难点。本文立场鲜明,“赞美圆明园”“谴责侵略者”两大板块内容互相独立,共同支撑着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学习这篇文章,不必拘泥于“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模式,可以将文章自然切分为两个独立整体比较鉴赏,在比较中感受侵略战争的罪恶,探究雨果的远见卓识。在形成鲜明的感受之后,再进行深层反思,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 三、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联系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这节课我将采用质疑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其中以诵读、讨论为重。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将贯穿课堂始终,再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 四、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在肯定个性化阅读的同时,告诉学生如何从集体中汲取智慧。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 新课:我准备这样导入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讲故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设计这一导入 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又形象地讲出了课文地有关内容,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文中对比鲜明、精彩的语句细细体会。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准备设计以下问题: 1、雨果怎样赞美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雨果是这样赞美圆明园的: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语言上充满感情,语句凝练优美,富有感染力。 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谴责态度。用了反语这种修辞手法: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本文是一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很有感染力的文章。读者初读此文,就很容易的被吸引:既有对作者评价圆明园的真切的认同,又能感受到作者强烈谴责侵略行为的痛快淋漓。本环节的设计就是抓住学生的这第一“感点”,感情朗读,直接进入文本,形成对比鲜明的第一感受。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三环节的学习。 (三)中国是被掠夺的,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那是很自然的。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在强盗统治的国度里,发表自己的言论,没有一点奴颜媚骨,仗义执言,公理至上,是很有骨气的。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能不能引导学生想到这一点,收获大不一样。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我设计以下问题: 1、同学们,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学生可能回答,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等类似的内容。) 2、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表现了他什么样情感和性格特征?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上一环节中提出的问题。然后由四人一小组的小组长派代表回答问题。争取做到人人参与。师生共同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评点。之后教师作归纳小结。 人类的立场上,(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 他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他认为“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这一环节中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的深层理解。 (四)拓展延伸: 当年雨果以一个艺术家对人类文化的珍视,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给予了毫不留情的斥责,历史的烟云已消散,我们在享受和平生活的今天,是否应该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我准备补充扩读材料《哭泣的圆明园》。 这篇扩读材料,写出了如今的圆明园遗址前、废墟上,欢笑嬉闹的人群,作者发出“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的呐喊。 (五)布置作业 : 1、学习了本文后,同学们不仅品味了雨果的精彩语言,而且感受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如果要更好的感受他的内心世界,请你也用书信的形式,给他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提示:(1)你如何评价雨果的观点?他的胸怀和品格对你有何启发?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你是怎样看待的? (3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来中国有了什么进步? 2、结合扩读材料《哭泣的圆明园》,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历史”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学生在以上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 作业 第一题的设计,与雨果对话,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升华思想感情。 第二题的设计主要让学生客观地评价历史,清醒地认识历史,增强历史责任感。 附:板书设计 :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 果 赞美圆明园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讽刺侵略者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分析 篇3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里收编的新篇目,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可供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从教材内容分析,该文写的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表现出对东方艺术、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充分尊重。教师要做到能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氛围中并为作者的强烈感情所感染。 2: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课是该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以战争为主题,学习这一单元,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本课则是愤怒谴责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学习这篇课文就要抓住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进而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理念,结合本文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方法与过程目标:比较阅读,体味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情感态度目标: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4: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鉴于以上分析我确立教学重点为: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难点: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二、教学设想与学生情况分析:(教材处理)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其次,分解重点、难点。本文立场鲜明,“赞美圆明园”“谴责侵略者”两大板块内容互相独立,共同支撑着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学习这篇文章,不必拘泥于“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模式,可以将文章自然切分为两个独立整体比较鉴赏,在比较中感受侵略战争的罪恶,探究雨果的远见卓识。在形成鲜明的感受之后,再进行深层反思,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 三、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联系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这节课我将采用质疑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其中以诵读、讨论为重。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将贯穿课堂始终,再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 四、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在肯定个性化阅读的同时,告诉学生如何从集体中汲取智慧。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我准备这样导入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讲故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设计这一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又形象地讲出了课文地有关内容,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文中对比鲜明、精彩的语句细细体会。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准备设计以下问题: 1、雨果怎样赞美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雨果是这样赞美圆明园的: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语言上充满感情,语句凝练优美,富有感染力。 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谴责态度。用了反语这种修辞手法: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本文是一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很有感染力的文章。读者初读此文,就很容易的被吸引:既有对作者评价圆明园的真切的认同,又能感受到作者强烈谴责侵略行为的痛快淋漓。本环节的设计就是抓住学生的这第一“感点”,感情朗读,直接进入文本,形成对比鲜明的第一感受。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三环节的学习。 (三)中国是被掠夺的,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那是很自然的。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在强盗统治的国度里,发表自己的言论,没有一点奴颜媚骨,仗义执言,公理至上,是很有骨气的。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能不能引导学生想到这一点,收获大不一样。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我设计以下问题: 1、同学们,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学生可能回答,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等类似的内容。) 2、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表现了他什么样情感和性格特征?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上一环节中提出的问题。然后由四人一小组的小组长派代表回答问题。争取做到人人参与。师生共同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评点。之后教师作归纳小结。 人类的立场上,(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 他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他认为“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这一环节中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的深层理解。 (四)拓展延伸: 当年雨果以一个艺术家对人类文化的珍视,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给予了毫不留情的斥责,历史的烟云已消散,我们在享受和平生活的今天,是否应该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我准备补充扩读材料《哭泣的圆明园》。 这篇扩读材料,写出了如今的圆明园遗址前、废墟上,欢笑嬉闹的人群,作者发出“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的呐喊。 (五)布置作业: 1、学习了本文后,同学们不仅品味了雨果的精彩语言,而且感受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如果要更好的感受他的内心世界,请你也用书信的形式,给他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提示:(1)你如何评价雨果的观点?他的胸怀和品格对你有何启发?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你是怎样看待的? (3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来中国有了什么进步? 2、结合扩读材料《哭泣的圆明园》,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历史”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学生在以上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 作业第一题的设计,与雨果对话,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升华思想感情。 第二题的设计主要让学生客观地评价历史,清醒地认识历史,增强历史责任感。 附:板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 果 赞美圆明园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讽刺侵略者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分析 篇4教案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文中反语的运用。 2.领会文章中语句的意蕴,分析其如何体现作者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3.掌握文中相关知识,扩大知识面。 4.文章语言精彩,细心揣摩可提高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2.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2.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重点 1.分析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2.把握文中反语的运用。 3.引领学生回顾文中的那段历史,了解文中相关知识,丰富知识面。 ◆难点 1.领会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2.感受作者富有特色的语言。 ◆疑点 作者谴责英法联军的行径用了不少反语,这些反语有何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准备几幅圆明园的图片。 ◆学生准备 1.查资料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那段历史。 2.预习课文,准确认读文中的生难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看着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介绍作家及背景资料 1、雨果2、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3、圆明园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章。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 3.齐读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提问: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理清第三段的思路。 2)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4.齐读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提问: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 (用反语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径) 5.齐读课文3-6段,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揣摩语句,理解文章的丰富内涵 学生朗读所划的语句,细细体味语言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这里为什么要谈到“巴特农神庙”?) 3.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这一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 4.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回到了欧洲。 (这一句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5.这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注意品味加点词) 6.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7.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干干净净”是什么意思?雨果的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 8.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雨果什么样的品质?) 五、拓展练习 1.雨果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制造的舆论所蒙蔽,容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而雨果能够这样做就越发显得难能可贵了,请具体说说他的难能可贵之处有哪些? 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都是难能可贵的。 他的立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人类的立场。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了文明的创造者。 2.中国是被掠夺者,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位法国作家,却公开指责本国政府,为中国人鸣不平。这实在非常了不起。请以“谢谢你,雨果”或“雨果,好样的”为题,说一段话,谈谈你的感想。 选三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六、小结全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中心:这封书信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愤怒地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表达了对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震撼读者心灵。 中国晚清政府由于朝政腐败,致使国力衰颓,只能靠奴颜媚骨求得苟延残喘,这是历史的耻辱,民族的耻辱。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它以年轻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我们坚信,这个“超人的民族”定会青春勃发,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世界历史的画页上留下精彩绚丽的一笔。 七、布置作业 1.仔细阅读文章第三段,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描绘那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圆明园。 2.运用“富丽堂皇”“荡然无存”各写一句话。 3.预习下一课 写作背景 法国:这封信写于1861年,当时正是路易波拿巴在位的法兰西第二帝国。1848年6月,巴黎人民举行革命,*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国。开始雨果对革命并不理解,但当大资产阶级阴谋消灭共和国时,雨果却成了一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雨果参加了共和党人组织的反政变起义。路易·波拿巴上台后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他实行恐怖政策,对反抗者无情镇压。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国外。 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清咸丰六年(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进犯广州,挑起这场战争。次年英法组成联军,12月攻陷广州。1858年5月英法舰队在俄美支持下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政府派桂良、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赴天津谈判,6月分别与俄、美、英、法四国代表签订《天津条约》,11月又在上海签订中英、中法、中美通商章程。沙俄趁机于5月间用武力迫签中俄《瑷珲条约》,割去中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大片领土。1859年英、法、美借口换约又派军舰北上,6月突攻大沽炮台。清军奋勇抗击,重创英法舰队。1860年英法再组联军,扩大战争。8月英法联军二万五千人由北塘登陆,攻陷大沽,进占天津,9月在通州(今属北京市)八里桥击败清军后,直攻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遗留恭亲王奕媾和。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后奕分别与英法代表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和批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沙俄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割去中国东北和西北共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帝国主义的蛮横侵略与清朝封建统治者的妥协投降,使中国继鸦片战争之后又一次大量丧失领土和主权。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分析 篇5课型:新授 课时:2 知识目标: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能力目标: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重点难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一、导入 。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 二、整体感知。 1、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 很简单的问题当然有很多人回答。 那个受难的家庭就是我们的祖国呀! 那可恶的仆人就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 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的情况呀? 有许多学生因为在历史课上讲过,所以这是一方他们自主发挥的空间。许多学生讲得比我知道的都多都精彩。 3、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 (一般孩子们觉得有不妥的地方,但是却不容易找出来。) 语句上的鲜明对比。 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2)、讽刺劫掠者的语句。 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这个问题我没有给学生讲。我觉得他们没必要分得这麽详细。也不知道到底对不对。) 5、那麽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概括——具体——概括。(这一点,学生都能总结出来。但话语还不准确。) 6、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麽态度?(谴责态度。)用了怎样的语言?(反语)有什麽作用?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7、那麽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人类的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 8、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有个学生说,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是的,你肯定不会主动站出来去指证他。但是雨果却能,因为他有着我们所没有的什麽品质?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9、好了,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 课后记:先用有趣的故事吸引住他们,故事明白了。那麽这篇课文就好理解了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分析 篇6课型:新授 课时:2 知识目标: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能力目标: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重点难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一、导入 。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 二、整体感知。 1、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 很简单的问题当然有很多人回答。 那个受难的家庭就是我们的祖国呀! 那可恶的仆人就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 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的情况呀? 有许多学生因为在历史课上讲过,所以这是一方他们自主发挥的空间。许多学生讲得比我知道的都多都精彩。 3、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 (一般孩子们觉得有不妥的地方,但是却不容易找出来。) 语句上的鲜明对比。 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2)、讽刺劫掠者的语句。 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这个问题我没有给学生讲。我觉得他们没必要分得这麽详细。也不知道到底对不对。) 5、那麽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概括——具体——概括。(这一点,学生都能总结出来。但话语还不准确。) 6、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麽态度?(谴责态度。)用了怎样的语言?(反语)有什麽作用?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7、那麽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人类的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 8、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有个学生说,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是的,你肯定不会主动站出来去指证他。但是雨果却能,因为他有着我们所没有的什麽品质?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9、好了,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 课后记:先用有趣的故事吸引住他们,故事明白了。那麽这篇课文就好理解了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