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行道树》教学设计畅想 |
范文 | 《行道树》教学设计畅想(精选13篇) 《行道树》教学设计畅想 篇1《行道树》是一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文章篇幅短小,主旨突显,容易把握。所以我尽量把读书的权利、表达的权利让给学生(当然这种读包括课前的习读以及课上的演读),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读文本,借助生活中种种普通的意象让学生感悟出生命存在的价值,以及如何在奉献中体现自己的价值。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这样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初步感知文章的内涵。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育在于培养人,而不仅是人力;在于促进人的进步,培养人的智慧,发扬人性,提升人的精神,促进人的价值体现。为实现这一宗旨,我积极引领同学思考:奉献者是伟大的,又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有哪些痛苦啊?进而回顾,它的家原来在山上,现在被人为的安放在道路两旁,从一身抖不落的灰尘到夜晚的孤独、寂寥、苦熬,以及所能承受的种种有关痛苦的设想,并就“行道树”的遭遇想到人生,当人处于这种不可选择的人生境遇时,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生命是存在于整个时代中的,个人对时代有责任,有义务,有机遇,也有挑战。像石缝间的生命,砖缝里的香瓜子以及悬崖间的奇松怪柏一样,珍惜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生命的价值。而人生最大的价值就是能为别人创造价值。并及时引入《铺路石》、《乞丐和露珠》两篇文章,让学生进一步感觉到: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巍峨的高山,腾飞的巨龙,就像“行道树”一样,无论我们个体生命多么渺小、普通,我们也应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有意义,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并要善于观察,不断感悟,学写托物言志的文章。 整个教学过程 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将一个对初一学生来说非常抽象的人生话题,非常清晰明了地展示出来,体现了教育既教书又育人的思想,让他们小小年纪就开始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不要好高骛远,更不要妄自菲薄。教学方法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通过讨论交流,共享他人的探究资源,启迪自己的思维。 语文外延的广博性决定语文教学决不单纯是记两个生词,学一篇文章的问题,教师要引领学生走入更广阔的视野,切实感受到生活处处是语文的观念。要让学生感悟:语文是大海,而教材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每一篇文章只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以捧住教材、啃住教材为主的语文课该是多么单调苍白,对课外丰富鲜活的语文素材的扩充才是探究主动学习有良好效果的基础和前提。有人把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比作树与土的关系,只有根深扎于土,方能枝繁叶茂。基于这一点,我采用多种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如类文品读、讲名人、说名言、作仿写、拟广告、进行个人创作等,内容涉及古今中外,链接自然、社会及人生等诸多话题,引领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合作探究。让他们体悟:学语文不单单是学知识,而是学习感悟作家是如何个性化地感受事物、体察自然、社会、人情及如何创造性地表达人生的。 我在教学上追求的是感动,感化,共鸣。在教学过程 中,多鼓励,少指责,多赞美,少否定。例如教师说:你很有见解;你分析得如此透彻;你真令老师感动,这么小就有这么深刻的思想;同学生的掌声就是对你最高的评价等等。甚至对有些回答并不令人满意的同学,你都可以赞美几句,比如:你非常有勇气,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你的语言非常流畅;你的某个词拿捏得特别准确。教师要有从沙堆中找金子的智慧,让学生从老师的赞赏、教师的微笑中感到温暖,真正在课堂上敢说、敢问、敢辩。探究式学习的热情得以激发,标新立异的心理得以张扬,新观点、见解就会不断涌现,这样,将丰富的文化知识,内化为人格,积淀为素养。一堂课不仅仅完成了知识的积累,它的影响更是无比深远的。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教学没有轻车熟路,我们要常教常新,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我要学、爱学、会学、能学的学习主体。将一次次的收获变做语文教学改革的奔流长河。 《行道树》教学设计畅想 篇2《行道树》是一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文章篇幅短小,主旨突显,容易把握。所以我尽量把读书的权利、表达的权利让给学生(当然这种读包括课前的习读以及课上的演读),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读文本,借助生活中种种普通的意象让学生感悟出生命存在的价值,以及如何在奉献中体现自己的价值。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这样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初步感知文章的内涵。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育在于培养人,而不仅是人力;在于促进人的进步,培养人的智慧,发扬人性,提升人的精神,促进人的价值体现。为实现这一宗旨,我积极引领同学思考:奉献者是伟大的,又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有哪些痛苦啊?进而回顾,它的家原来在山上,现在被人为的安放在道路两旁,从一身抖不落的灰尘到夜晚的孤独、寂寥、苦熬,以及所能承受的种种有关痛苦的设想,并就“行道树”的遭遇想到人生,当人处于这种不可选择的人生境遇时,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生命是存在于整个时代中的,个人对时代有责任,有义务,有机遇,也有挑战。像石缝间的生命,砖缝里的香瓜子以及悬崖间的奇松怪柏一样,珍惜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生命的价值。而人生最大的价值就是能为别人创造价值。并及时引入《铺路石》、《乞丐和露珠》两篇文章,让学生进一步感觉到: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巍峨的高山,腾飞的巨龙,就像“行道树”一样,无论我们个体生命多么渺小、普通,我们也应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有意义,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并要善于观察,不断感悟,学写托物言志的文章。 整个教学过程 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将一个对初一学生来说非常抽象的人生话题,非常清晰明了地展示出来,体现了教育既教书又育人的思想,让他们小小年纪就开始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不要好高骛远,更不要妄自菲薄。教学方法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通过讨论交流,共享他人的探究资源,启迪自己的思维。 语文外延的广博性决定语文教学决不单纯是记两个生词,学一篇文章的问题,教师要引领学生走入更广阔的视野,切实感受到生活处处是语文的观念。要让学生感悟:语文是大海,而教材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每一篇文章只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以捧住教材、啃住教材为主的语文课该是多么单调苍白,对课外丰富鲜活的语文素材的扩充才是探究主动学习有良好效果的基础和前提。有人把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比作树与土的关系,只有根深扎于土,方能枝繁叶茂。基于这一点,我采用多种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如类文品读、讲名人、说名言、作仿写、拟广告、进行个人创作等,内容涉及古今中外,链接自然、社会及人生等诸多话题,引领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合作探究。让他们体悟:学语文不单单是学知识,而是学习感悟作家是如何个性化地感受事物、体察自然、社会、人情及如何创造性地表达人生的。 我在教学上追求的是感动,感化,共鸣。在教学过程 中,多鼓励,少指责,多赞美,少否定。例如教师说:你很有见解;你分析得如此透彻;你真令老师感动,这么小就有这么深刻的思想;同学生的掌声就是对你最高的评价等等。甚至对有些回答并不令人满意的同学,你都可以赞美几句,比如:你非常有勇气,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你的语言非常流畅;你的某个词拿捏得特别准确。教师要有从沙堆中找金子的智慧,让学生从老师的赞赏、教师的微笑中感到温暖,真正在课堂上敢说、敢问、敢辩。探究式学习的热情得以激发,标新立异的心理得以张扬,新观点、见解就会不断涌现,这样,将丰富的文化知识,内化为人格,积淀为素养。一堂课不仅仅完成了知识的积累,它的影响更是无比深远的。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教学没有轻车熟路,我们要常教常新,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我要学、爱学、会学、能学的学习主体。将一次次的收获变做语文教学改革的奔流长河。 《行道树》教学设计畅想 篇3曲红梅 《行道树》是一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文章篇幅短小,主旨突显,容易把握。所以我尽量把读书的权利、表达的权利让给学生(当然这种读包括课前的习读以及课上的演读),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读文本,借助生活中种种普通的意象让学生感悟出生命存在的价值,以及如何在奉献中体现自己的价值。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这样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初步感知文章的内涵。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育在于培养人,而不仅是人力;在于促进人的进步,培养人的智慧,发扬人性,提升人的精神,促进人的价值体现。为实现这一宗旨,我积极引领同学思考:奉献者是伟大的,又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有哪些痛苦啊?进而回顾,它的家原来在山上,现在被人为的安放在道路两旁,从一身抖不落的灰尘到夜晚的孤独、寂寥、苦熬,以及所能承受的种种有关痛苦的设想,并就“行道树”的遭遇想到人生,当人处于这种不可选择的人生境遇时,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生命是存在于整个时代中的,个人对时代有责任,有义务,有机遇,也有挑战。像石缝间的生命,砖缝里的香瓜子以及悬崖间的奇松怪柏一样,珍惜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生命的价值。而人生最大的价值就是能为别人创造价值。并及时引入《铺路石》、《乞丐和露珠》两篇文章,让学生进一步感觉到: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巍峨的高山,腾飞的巨龙,就像“行道树”一样,无论我们个体生命多么渺小、普通,我们也应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有意义,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并要善于观察,不断感悟,学写托物言志的文章。 整个教学过程 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将一个对初一学生来说非常抽象的人生话题,非常清晰明了地展示出来,体现了教育既教书又育人的思想,让他们小小年纪就开始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不要好高骛远,更不要妄自菲薄。教学方法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通过讨论交流,共享他人的探究资源,启迪自己的思维。 语文外延的广博性决定语文教学决不单纯是记两个生词,学一篇文章的问题,教师要引领学生走入更广阔的视野,切实感受到生活处处是语文的观念。要让学生感悟:语文是大海,而教材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每一篇文章只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以捧住教材、啃住教材为主的语文课该是多么单调苍白,对课外丰富鲜活的语文素材的扩充才是探究主动学习有良好效果的基础和前提。有人把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比作树与土的关系,只有根深扎于土,方能枝繁叶茂。基于这一点,我采用多种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如类文品读、讲名人、说名言、作仿写、拟广告、进行个人创作等,内容涉及古今中外,链接自然、社会及人生等诸多话题,引领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合作探究。让他们体悟:学语文不单单是学知识,而是学习感悟作家是如何个性化地感受事物、体察自然、社会、人情及如何创造性地表达人生的。 我在教学上追求的是感动,感化,共鸣。在教学过程 中,多鼓励,少指责,多赞美,少否定。例如教师说:你很有见解;你分析得如此透彻;你真令老师感动,这么小就有这么深刻的思想;同学生的掌声就是对你最高的评价等等。甚至对有些回答并不令人满意的同学,你都可以赞美几句,比如:你非常有勇气,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你的语言非常流畅;你的某个词拿捏得特别准确。教师要有从沙堆中找金子的智慧,让学生从老师的赞赏、教师的微笑中感到温暖,真正在课堂上敢说、敢问、敢辩。探究式学习的热情得以激发,标新立异的心理得以张扬,新观点、见解就会不断涌现,这样,将丰富的文化知识,内化为人格,积淀为素养。一堂课不仅仅完成了知识的积累,它的影响更是无比深远的。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教学没有轻车熟路,我们要常教常新,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我要学、爱学、会学、能学的学习主体。将一次次的收获变做语文教学改革的奔流长河。 《行道树》教学设计畅想 篇4一.整体感知: 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是一个人生哲理,这篇短文就是表达这个哲理的。 行道树认识到,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为什么神圣呢?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行道树认识到,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他们甘愿自我牺牲。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他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他们寂寞、孤独、苦熬。他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 行道树认识到,为神圣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二.引导学生自读《行道树》,抓住一个哲理性语句,从三个方面把握课文内容。一个哲理性语句就是:“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三个方面就是:为什么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行道树忍受了哪些痛苦?“深沉”的含义是什么?“神圣”“痛苦”“深沉”是全文三个关键词,抓住这些,全文就能融会贯通,把握住精神实质。 引导学生自读《行道树》,注意两个对比,体会他们的自我牺牲精神 一个对比,是行道树与原始森林同伴的对比,要准确理解所谓“堕落”;一个对比是,行道树与沉浸于夜生活欢乐之中的市民的对比。注意两个对比,可以体会“痛苦”二字,体会他们的自我牺牲精神。 三.质疑与提问。 ——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 ——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 ——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四.问题研究: 1.“堕落”一词是从什么意义上说的? “堕落”的用法确实跟我们的语感不能相合,怎么说是“堕落”呢?下文明明说,“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那怎么说“堕落”呢?查词典,“堕”,落、掉。“堕落”的一个义项是沦落、流落。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堕落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2.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这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他们并不珍惜清新。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3.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忧愁什么? 上文说,“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浊严重损害着市民的健康,遗憾的是,人们竟然习惯了,麻木不仁了,不想办法治理污染。行道树尽管尽力制造清新,但是毕竟有限,改变不了大局,他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 《行道树》教学设计畅想 篇5教学目标 : 1、通过自由朗读、为课题加修饰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并选择最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结合生活体验感受行道树无私奉献的精神。 3、以“我是一棵树”为题说一段话。 教学重点: 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感受行道树的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设计: 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想 导 入 新 课 假设自己是一棵树,说说自己更喜欢在怎样的环境中生活。 出示森林、盆景的图片。 问学生你愿意来到城市做一棵行道树吗? 揭示课题。 启动简洁有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整 体 感 知 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 遇到读不准的字查字典,并注上拼音。 学生自读课文。 为课题加上修饰语。 引导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正音。 出示幻灯片: ( 的)行道树 培养学生养成查字典的学习习惯。 通过为课题家修饰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合 作 探 究 合 作 探 究 学生细读课文,提出问题。 小组交流,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 学生在大班提出问题,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①“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②“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③“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④“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⑤“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结合生活体验,说说生活中像行道树一样的人。 探究是一个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介绍本堂课探究的操作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多做鼓励性评价。 抓住“神圣的事业是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进行深挖。 (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行道树的痛苦,这些痛苦带来了怎样的深沉,为什么说是神圣的事业。)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文中的行道树就像是生活中的人,生活中有像行道树这样的人吗? 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通过讨论交流,初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抓住文章的核心语句进行深挖,以点带面。 在体味语言的同时指导学生朗读。 有助于加深对行道树奉献精神的理解,形成学生的独特体验。 拓 展 延 伸 以“我是一棵树”为题,说说自己喜欢做怎样的树,喜欢在怎样的环境中生长。 多做激励性评价。 教师小结。 通过想象,进一步调动个人的学习体验。 作 业 布 置 教师布置: 必做:美读课文三遍。 选做:以“我是一棵树“写一片段。 作业 分层次。 《行道树》教学设计畅想 篇67.短文两篇 2004年10 月 日星期 课型:讲读课 设计者:高仁设 学习目标: 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重点: 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第一课时 《行道树》学习内容: 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课文导入 :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象征意义的。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朗读课文 1)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2)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预习情况,表演自编的朗读剧,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识记字词 整体感知 ①思考质疑 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交流研讨 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研讨赏析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④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 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 b.与人类的盲目和无知行为对比。 ⑤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 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学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样的,芜杂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突出重点,明确中心。 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 ①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②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提示: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④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布置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基础知识掌握不好的同学布置相关作业 进行强化训练 《行道树》教学设计畅想 篇7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是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对教师陈旧的教学思想与理念进行一次艰苦的蜕变,这个蜕变不仅是外表形式上的,更是思想深处上质的飞跃。 古人说:“画虎画皮难画骨”,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不能只是形似,更要神到。那么如何神到呢?我以课文《行道树》为例谈谈。 《试教通讯》2001年第9期(中学语文专辑)中登载了《行道树》的课堂实录和评点,它是作为新教材实验区的一堂研究课和课改试教较好的范例而出的。这堂课上,学生进入课文一读完它,“马上就有人举手发言”,他的回答是“本文给我们介绍了行道树的奉献精神”,老师不仅给予了肯定,整节课围绕它进行,而且在本课结束的时候,做出了这样的归纳:“文章是通过行道树内心世界的独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既然在课堂的一开头学生就引入到这样一个狭窄的圈套式的思维中去,还谈什么自主探究的精神呢? 其实这堂课为什么上成这样,我也找到了依据。在同一期中刊登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说明——第二单元》一文的“单元编写意图”中有“《行道树》中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的深沉给予我们。’这就是说,行道树这样的奉献者,获得的是深沉、神圣,同时又是以承受痛苦为代价的。”语文课本此文的导读也有:“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的句子。这样看来,老师和学生是否都无所适从了呢? 通过解读新课标,我感到首要改革的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从这里引发出来这样几点思索: 教师应有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和独立的思维习惯。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有导读,有教参评点,有各种辅助参考资料。但作为教师要勇于打破这些先入为主的框框,第一个身份应是一个普通的阅读者。要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注意从三个维度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作者人生经历与写作经历,以及作者写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独立思维,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独特的阅读体验。《行道树》一文作者张晓风,中国台湾十大散文家之一,作品迷人的地方,一则在总是微笑轻柔的姿态,永远善意的呈现事与人之间的关系,甜美中不失条理。二则擅于将身旁切近实际的经验,由小见大,亦由杂乱中理出天地自然造物者的灵机与训诫。行道树是在与环境的和睦相处中求得共生,求得精神的娱乐和心灵的满足,那么我们为什么单单只将它看成一个奉献者呢?它也可以是一个理想的追求者,或者说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求者。“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那么也就是说,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了课文,放开了思维,学生才可能真正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点就是正确对待教学参考资料的问题。无可否认,教学参考资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大节省了我们查阅资料的时间,帮助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相关资料的补充。但我们应当高度注意的是,既是参考就不能是标准,不能是唯一,不能是实际教学的指挥棒,更不能将之奉为神明,受到它已成定论的文字的摆弄,而疏于对文章本身的独立思维。正确运用教学参考资料,应是在教师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价值,体味出作品甚至于是作家的人文观念和人文精神后,有选择地使用,见解不同或是考虑不周的地方,进一步的思考,触发新思维,得到新教训,也可以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使用内容提出预设,再考虑教学,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张晓风散文论》中说她“涵天负地般的广阔胸襟,以寥廓思维空间为背景的对生命价值的沉思。”那么《行道树》一文的主旨如能更广阔地定位于“生命价值”,不就比一个概念性的“奉献者”让学生自主探究思维的范围更大些么?这就是说,如果我们把看教学参考资料当作是与教学参考资料的编者、作者合作探究,互补互启,那么教师才会真正理解新的教学方式的深刻意义,及优秀教材和学生人文体验过程中教师的关键与枢纽作用。 教师也应培养人文精神。新课标重点强调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深透一点看,也就是说教师如果少有人文意识.人文修养教养.人文理念,不能做到知识文化修养上的与时俱进,怎么来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因而新世纪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当更广泛地吸取人文文化中的精髓,不是单学科的,而应是多学科的网络化的吸收,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多样性文化的融会贯通,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内涵,使自己在新的时空观中获得更清晰的时空感和条理感,这样就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老师内心知识与内心精神的不断丰盈,就会以宽容博大的胸怀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就会“润物细无声”地用丰富的人文内涵感染学生的精神领域,自然增长他们的人文素养。就像张晓风,文风“亦秀亦豪”,东西方文化在她身上交织烙印,其作品中对自然万物宗教性的虔诚的情感和对故国刻骨铭心般的相思情愫及对生命价值的沉思,我们有了解.深思与体会,就不会将《行道树》贴上“奉献者”这样一个狭隘的标签,而应是从生命价值和生命本身熏陶感染学生的内心,引发学生对人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从更深刻更广泛的角度体味作者的思想艺术境界。 新的语文教改的车轮才刚刚启动,牵动我们思索的地方还有很多不可获知,要想推动这时代的车轮,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打开束缚思想的绳索,甩开难于割舍的依赖,用心倾听内心自然的箫声,引导学生在新的学习方式的体验下,与课文中的作者共同感受交流的快乐与慰藉,在洋溢着知音的情深意切之中,向着高旷的境界不断升华。 《行道树》教学设计畅想 篇8四十九中学 马莅尔 一、教材分析 《行道树》选自人教版课改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短文两篇》。行道树为城市制造清新,献出浓荫,自己却蒙受一身烟尘,夜晚又在黑暗中苦熬,很能作为奉献者的象征。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清新、凝炼、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行道树的心声:以奉献为神圣,甘愿自我牺牲,以苦为乐。文中的议论是点睛之笔,反复咀嚼,就能理解奉献者的崇高灵魂,就能感受无私者的伟大精神。 二、教学理念 1、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的价值取向。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行道树》,我们知道,“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就是说,行道树的奉献,获得的是深沉与神圣,同时又是承受痛苦为代价的。这,就是人生课堂上的选择。理想与信念,既然要有所为,就要有所不为。因此,学习 本文就是在与一颗高尚的心灵对话,就是在认识一个高尚的人怀有怎样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并为此而执着地奋斗不息。熏陶感染之下,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相当有益处。 2主动质疑,逐步学会探究,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与阅读反思,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鉴于七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因此,我的设想是强化学生自主阅读、充分感悟与体验的过程,开掘学生探索研究的深度,使之调动生活体验,全方位阅读。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联想仿写与联想佐证,这无疑是沟通语文与生活的一种渠道。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烈,这样一篇优美的散文,绝不会等闲视之。但是,他们对文章的社会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往往认识不足,因此,借助学习的阅读期待,引导他们感悟发现奉献者的精神之美, 生发起他们同样美好的情感。 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主旨.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奉献者的崇高品格,以此鞭策自己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教学关键 重点:培养朗读能力,感悟文章主旨 难点:深入理解重点语句的内涵 亮点:激发想象,仿写名句 (三)教学手段 电脑多媒体 教者 马莅尔 单位 哈市49中学 课题 行道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主旨 过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奉献者的崇高品格,激励自我实现人生的价值 教学关键 重点:培养朗读能力、感悟文章主旨 难点:深入理解重点语句的内涵 亮点:激发想象、仿写名句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导入 :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教师展示图画、板书课题、展标;学生赏画、读标、入境 自主学习:1段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明确朗读要求,提出问题,组织交流;学生带着问题朗读,积累词语、感知内容 2自由朗读、圈点勾画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语段 ;教师指点朗读不当之处,激励性评价 学生自由朗读自主学习 3说明喜欢的理由,并朗读相应的语段;教师 恰当鼓励、适时点评,为学生朗读配乐; 学生解说,朗读 合作探究:合作学习、交流发现疑难问题,探讨研究;教师说明要求、巡回指导、组织合作与探究 学生小组合作、品析关键语句或语段,质疑互答,感悟 拓展延伸 :1学习文章写法,选取语句或语段、仿写;教师巡回指导;学生选句或段,仿写 2自我演读;教师倾听,点评;学生朗读或听读 总结反思:请用简炼的语言总结你学习本文后的感受;教师倾听学生小结,并总结,听歌感受奉 献者精神 ;学生小结,听歌,感受行道树精神 板书设计 : 行 道 树 张晓风 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 奉献者 { } 奉献精神 制造清新,献出浓阴 《行道树》教学设计畅想 篇9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是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对教师陈旧的教学思想与理念进行一次艰苦的蜕变,这个蜕变不仅是外表形式上的,更是思想深处上质的飞跃。 古人说:“画虎画皮难画骨”,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不能只是形似,更要神到。那么如何神到呢?我以课文《行道树》为例谈谈。 《试教通讯》2001年第9期(中学语文专辑)中登载了《行道树》的课堂实录和评点,它是作为新教材实验区的一堂研究课和课改试教较好的范例而出的。这堂课上,学生进入课文一读完它,“马上就有人举手发言”,他的回答是“本文给我们介绍了行道树的奉献精神”,老师不仅给予了肯定,整节课围绕它进行,而且在本课结束的时候,做出了这样的归纳:“文章是通过行道树内心世界的独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既然在课堂的一开头学生就引入到这样一个狭窄的圈套式的思维中去,还谈什么自主探究的精神呢? 其实这堂课为什么上成这样,我也找到了依据。在同一期中刊登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说明——第二单元》一文的“单元编写意图”中有“《行道树》中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的深沉给予我们。’这就是说,行道树这样的奉献者,获得的是深沉、神圣,同时又是以承受痛苦为代价的。”语文课本此文的导读也有:“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的句子。这样看来,老师和学生是否都无所适从了呢? 通过解读新课标,我感到首要改革的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从这里引发出来这样几点思索: 教师应有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和独立的思维习惯。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有导读,有教参评点,有各种辅助参考资料。但作为教师要勇于打破这些先入为主的框框,第一个身份应是一个普通的阅读者。要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注意从三个维度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作者人生经历与写作经历,以及作者写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独立思维,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独特的阅读体验。《行道树》一文作者张晓风,中国台湾十大散文家之一,作品迷人的地方,一则在总是微笑轻柔的姿态,永远善意的呈现事与人之间的关系,甜美中不失条理。二则擅于将身旁切近实际的经验,由小见大,亦由杂乱中理出天地自然造物者的灵机与训诫。行道树是在与环境的和睦相处中求得共生,求得精神的娱乐和心灵的满足,那么我们为什么单单只将它看成一个奉献者呢?它也可以是一个理想的追求者,或者说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求者。“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那么也就是说,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了课文,放开了思维,学生才可能真正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点就是正确对待教学参考资料的问题。无可否认,教学参考资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大节省了我们查阅资料的时间,帮助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相关资料的补充。但我们应当高度注意的是,既是参考就不能是标准,不能是唯一,不能是实际教学的指挥棒,更不能将之奉为神明,受到它已成定论的文字的摆弄,而疏于对文章本身的独立思维。正确运用教学参考资料,应是在教师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价值,体味出作品甚至于是作家的人文观念和人文精神后,有选择地使用,见解不同或是考虑不周的地方,进一步的思考,触发新思维,得到新教训,也可以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使用内容提出预设,再考虑教学,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张晓风散文论》中说她“涵天负地般的广阔胸襟,以寥廓思维空间为背景的对生命价值的沉思。”那么《行道树》一文的主旨如能更广阔地定位于“生命价值”,不就比一个概念性的“奉献者”让学生自主探究思维的范围更大些么?这就是说,如果我们把看教学参考资料当作是与教学参考资料的编者、作者合作探究,互补互启,那么教师才会真正理解新的教学方式的深刻意义,及优秀教材和学生人文体验过程中教师的关键与枢纽作用。 教师也应培养人文精神。新课标重点强调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深透一点看,也就是说教师如果少有人文意识.人文修养教养.人文理念,不能做到知识文化修养上的与时俱进,怎么来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因而新世纪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当更广泛地吸取人文文化中的精髓,不是单学科的,而应是多学科的网络化的吸收,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多样性文化的融会贯通,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内涵,使自己在新的时空观中获得更清晰的时空感和条理感,这样就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老师内心知识与内心精神的不断丰盈,就会以宽容博大的胸怀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就会“润物细无声”地用丰富的人文内涵感染学生的精神领域,自然增长他们的人文素养。就像张晓风,文风“亦秀亦豪”,东西方文化在她身上交织烙印,其作品中对自然万物宗教性的虔诚的情感和对故国刻骨铭心般的相思情愫及对生命价值的沉思,我们有了解.深思与体会,就不会将《行道树》贴上“奉献者”这样一个狭隘的标签,而应是从生命价值和生命本身熏陶感染学生的内心,引发学生对人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从更深刻更广泛的角度体味作者的思想艺术境界。 新的语文教改的车轮才刚刚启动,牵动我们思索的地方还有很多不可获知,要想推动这时代的车轮,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打开束缚思想的绳索,甩开难于割舍的依赖,用心倾听内心自然的箫声,引导学生在新的学习方式的体验下,与课文中的作者共同感受交流的快乐与慰藉,在洋溢着知音的情深意切之中,向着高旷的境界不断升华。 《行道树》教学设计畅想 篇10汤原县第一中学 曲红梅 师:上课! 生:知识无边际,探索无穷尽,学法无限制,快乐无止境。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探讨一下中国台湾著名散文作家张晓风的《行道树》,请看两幅图片。(屏幕显示两幅行道树图片) 师:行道树是指什么? 生(齐):道路两旁的树。 师:张晓风以散文成名,36岁就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著名作家余光中称她是第三代散文名家之一,那么普通的行道树怎么吸引住作者的视线了呢?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思索呢? 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 生A(男):朗读一部分。 师:好,声音响亮,发音标准,饱含感情,下面再请一位女同学。 生B(女):朗读到结束。 师:真让老师欣慰,可以说不分高下。 课前我们已经进行了充分的习读,再加上刚才的朗读,谈一谈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生C:文章写行道树被立在城市的飞尘里,虽承受诸多痛苦,但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因为它觉得自己做的是神圣的事业,是为人类做出了贡献。 师:仅仅是为了写树而写树吗? 生D:借行道树的自白来赞美无私奉献的人的崇高精神。 师:这种写法叫做? 生(齐):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师:谁能找出点明文章主旨的一句话? 生E: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也唯有这种痛苦才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师:何谓神圣的事业? 生F:牺牲个人利益,满足社会需要,人民需要的事业。 师:回答得多好。奉献者是伟大的、神圣的,又为什么说总是痛苦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 生G:总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生H:夜晚孤独、寂寞。 师:谁能将文中原句读一下。 生I: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生J: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 师:既有身体上的,又有精神上的。谁还能再设想一下,除此之外,还会承受哪些痛苦? 生K:商家往它上面贴广告,钉钉子。 生L:树上的灯烧灼着它,车失事撞着它。 生M:有时为了道路的畅通或大地采光,被修剪、压枝,不能让它长得太茂盛。 师(笑):很有创见,也就是要听凭人的摆布。 这种痛苦是谁造成的? 生(齐):人。 师:能否改变。 生(齐):无法改变。 师:由于命运的安排,它离开了同伴,站在马路两旁,立在飞尘之中,这个它无法自己决定。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当你在无法选择的命运面前,应该怎么办? 生(齐):应勇敢战胜它。 师:勇敢地向命运发出挑战,像石缝间的生命,还有? 生(马上说):砖缝里的香瓜子。 生:县崖峭壁上的奇松、怪柏。 师:谁都渴望生长在一片肥沃的土地上,有人呵护、培养。但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在无法选择的命运面前,只能勇敢地面对它,进而去战胜它,你们知道哪些不在恶运面前低头,勇于自我挑战的人吗? 生N:海伦·凯勒。 生O:霍金。 生P:张海迪。 师:好,这些都是身残志坚,不向命运低头的人,也是拒绝平庸的人。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国家利益 生(齐):集体利益为重。 师:我们是时代的弄潮儿,是国家的栋梁,是社会的主人,当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应以国家为重,不要计较个人得失,这才是神圣的、崇高的事业。 现在老师有个问题要和大家探讨一下,神圣的事业就是痛苦的,毫无幸福可言吗? 生Q:不是的,应该是既是痛苦、又是幸福的,看你追求什么,追求的是个人的享受,那么这种付出就认为是痛苦的;追求的是崇高的神圣的事业,那就觉得是幸福的。 师:回答得多么精彩。你能举例加以说明吗? 生R:雪域高原的战士为保护边疆的安定,缺氧、吃不上新鲜蔬菜,文化生活单调…… 生S:非典一线的白衣天使们。 生T:抗洪前线的解放军。 师:他们永远受到人们的关心和爱戴。 生U: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写一本《痛并快乐着》,生活中有很多事都是喜忧参半……为了国家的事业,神圣的事业,做出点个人牺牲也是快乐的,幸福的。 师:你的境界非常崇高,体会得也非常深刻。生活中有许多像行道树一样虽饱受痛苦的煎熬,但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默默地在奉献着,既然选择了,就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应了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生V(举手站起):老师,既然行道树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为我们创造清馨,又怎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师: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好!谁来谈谈? 生W:因为城市的人们已习惯于污浊,对环境污染已麻木不仁了,虽然行道树在努力制造着新鲜的空气,但毕竟心有余而力不足,改变不了大局,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师:这句和文中的哪句相照应? 生X:“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师:行道树愁的也是如此,它是在为人类而愁,替世界而愁,从这种意义来说,这更是一种可贵。 作者独具慧眼,将生活中如此普通的事物赋予了这么多美丽的内涵,给我们带来如此深刻的思索,下面来看我们手上的两篇短文,看一看它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屏幕显示:《乞丐和露珠》《铺路石》) 生Y:它们和行道树一样都代表着生活中的普通人。 生Z:它们同样采用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师:无论我们个体生命多么渺小、普通,我们都应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让人生过得有意义。 运用以上所学的知识,我们来做几道习题。 (屏幕显示) 分组研讨,把你们组内最精彩的展示出来,看哪一组完成的数量最多,质量最高。 1、请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和修辞手法,再选择两个作为“生命”的喻体展开叙写,构成一组排比: 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愿为春天献上一抹嫩绿。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朵花:一次无偿的献血是一朵花;一句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________;________;……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 3、假设你是自然中的某一处景物:古桥、山泉、小溪……,你与游人互诉心声,你将会说什么呢?试试看,相信你能说得很好。 例:古桥说:“当我把人和车渡过彼岸,我在沉重中感受到快乐!” (山泉、小溪……)说:______________ 师:暂时落后的小组不要恢气,还有机会争夺冠军,请看 精彩夺魁: 1、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悟,能否总结出一句精神格言或回想一句名人名言。 2、生活中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富有象征性的事物,你能列举出来吗? 生:阐述。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a:无论我们个体生命多么普通,都要在奉献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生b:学了一种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作业 :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短文。(150字左右) 师: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值得我们去思索,我们要仔细观察、感悟,做生活的有心人。 师: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奉献中更加绚丽多彩。 附:课外阅读 乞 丐 与 露 珠 一个乞丐很早上路了。当他把米袋从左手换右手,正要吹一下手上灰尘时,一颗大而晶莹的露珠掉到了他的掌心。 乞丐看了一会儿,把手掌递到唇边,对露珠说:“你知道我将干什么呢?” “你将把我吞下去。” “看来你比我更可怜,生命是操纵在别人手中。” “你错了,我还不懂什么叫可怜。我曾滋润过一朵很大的丁香花蕾,并让它美丽地开放。现在我将滋润另一个生命,这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运,我此生无悔了。”乞丐一下子停住了脚步。 铺 路 石 我是女娲补天时落下的一颗五彩石 我的伙伴自由地飞在天上 我孤独地躺在地上 那么多人从我身上踩过 那么多车从我身上碾过 我开始抱怨自己怀才不遇…… 有一天 我忽然意识到 我的伙伴点缀着美丽的星空 我铺展着广袤的大地 这不都是在实现着自己的价值吗?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 我和我的伙伴遥隔万里 诉说着衷肠 附:选题答案 1、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将为春天献上一点嫩绿 假如生命是一棵大树,我将为大地(夏日)撒下一片绿阴 假如生命是一朵鲜花,我将为世界奉上一缕馨香 假如生命是一枚果实,我将为人间留下一丝甘甜 2、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一次危难中的救助是一朵花,一次病床前的探望是一朵花,一次微小的施舍是一朵花,一个及时的电话是一朵花,一个亲切的微笑是一朵花…… 3、铺路石说:“当人和车从我身上碾过时,我在沉重中感到快乐。” 露珠说:“当我滋润了一个生命时,我在牺牲中感到幸福。” 玫瑰树根说:“当我滋养了美丽的花朵时,我在丑陋中感到自豪。” 行道树说:“当我为城市创造着清馨时,我在不被理解中感到生命的价值。” 教材简介: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短文两篇》之一——《行道树》 《行道树》教学设计畅想 篇11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初中语文课文《行道树》说课稿,欢迎阅读! 一、教材来源 《行道树》是人教版课改实验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 二、教材分析 本文采用拟人手法借行道树的自白,描绘了以制造清新,献出浓阴和迎接光明而自豪的行道树形象。表达无私奉献的人生理念。本文还通过行道树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类的无知行为对比,表现了“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的人生哲理。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清新,凝炼。精辟的议论更是点睛之笔。教学时应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联系学生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和阅读方法的指导,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是七至九年级这一学段的起始阶段。学生经过六年的学习已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人生体验,对一切都有一种新鲜感和期盼,但又住住仅停留在表层,难以深入。表现在语文学科,就是只满足于对字词句的理解,而对文章的社会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认识不足。因此要借助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导组织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从事学习,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四、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再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认为本文应达成的学习目标为: 1、知识和技能目标:有感情朗读全文,体味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培养合作研究的习惯,并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文章的情感,知道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学习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其中朗读、体味、领悟是学习的重点,理解无私奉献者形象是学习的难点。 五、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 1、教法设计 ①情景创设法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把握与学生知识水平和情感的贴近点,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情感共鸣。 ②朗读感悟法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情感的重要方法。要通过学生默读、朗读、赏读、品读、赛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启迪。 ③对话互动法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让学生成为对话的中心,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中建构文本意义,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2、学法指导 ①圈点批注法通过画一画、勾一勾、圈一圈、注一注,养成读书就动脑动笔的习惯。 ②探究阅读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对阅读材料的深层含义提出疑问,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全班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设置情景:炎炎夏日,当你走在光秃秃的道路上你的感觉是什么?烈日当头,当你走在城市的水泥路面上时,你最盼望的是什么呢? 2、多媒体显示行道树,学生用优美的词语形容,揭示课题。 [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初步感知行道树的作用,形成与文章感情相一致的价值倾向;同时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1、课前预习对照导语,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词典正音释义。运用文中优美词语,写一段表意完整的话,课堂交流。 2、朗读课文,从文章的写法内容情感等方面谈整体感受。 [引导学生逐步获取有效的学习方法,如借助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片段练习,积累词语;初步感知,明确学习方向。并让学生逐步养成习惯,为终生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三)赏读课文,感悟情感 1、小声朗读课文,画出喜欢的句子和语段并在旁写上感受。 2、学生朗读喜欢的句子和语段(朗读时要说出欣赏的理由)其间可用学生赛读,师生赛读的方法,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发音、停顿、语速、语调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朗读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要鼓励学生采用个性化的方式(如喜欢的方式,擅长的方式,独特的方式等)表达出对朗读内容个性化的反应。叶圣陶曾说:“就是好好读书,读得好,就可以深切地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读得好,就可以受到很好的语言教育,因为课本里的语言是近乎规范的。”本文文质优美,篇幅短小,适于朗读。学生朗读时,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四)、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1、学生再读课文,然后自由提问(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问题,中间可启发学生找出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句并理解它,还可以启发学生对文章表达方法的思索) 2、找学生代表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①“堕落”一词应如何理解?②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③、“忧愁”和“快乐”是否矛盾?为什么?④、“神圣”、“痛苦”和“深沉”的含义是什么?⑤文章运用了几处对比?有何作用?然后学生分组讨论。 3、将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纸条的形式交给老师,再在全班集体讨论。 [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倡导的基本理念和追求目标。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主动的探究,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甚相合,就作比量长短的思索,有了困惑而没法解决它,到讨论时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和注意力,足以鼓励学生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叶圣陶语)] (五)、实践活动,拓展延伸 1、学生扮演“行道树”、“记者”和“主持人”,由“记者”采访“行道树”,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2、由树到人你觉得本文只是在写树吗?你是否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举出例子来说明?(播放徐本禹、雷锋资料,帮助理解) 3、设计广告词和标语设计一到两句广告词和标语,来表现行道树的内存形象和崇高精神。(学生设计时播放音乐《好大一棵树》)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将学生从课内引到课外,引到丰富多彩的社会中去。“造就善于处理生活的公民。”] (六)、归纳小结,升华情感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学生自行小结,可从方法、知识、情感等方面谈) 2、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结束本文的教学:我们是社会的一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应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奉献中大放异彩。 《行道树》教学设计畅想 篇12杭州萧山衙前初中 何卫江 一.导言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更多的是从原来的传授知识、技能转变为教会学生一种甚至是几种学习方法。教师要从单纯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这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点,一个难点,更是一个亮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文章的内容,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的思维方式,笔者在教学《行道树》的时候作了一点尝试。 二.课堂实录片段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几张行道树的图片,并出示一个问题,即( )的行道树,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填空。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行道树》这篇文章,请大家结合文章的内容做好这一道填空题,并大胆输出你的理由。(给学生五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文章) (给学生阅读的时间,是要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整体把握的效果) 生1:我认为可以用“痛苦”这一个词语来填空。 师: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1:文章写到了行道树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感到孤独,同时自己制造清新,却不被人们珍惜,所以我觉得是痛苦的。 师:有道理,你很好的抓住了文章的一些内容,确实证明了行道树的痛苦。 生2:我觉得可以填“奉献”这个词语。我的理由是行道树虽然痛苦,孤独,但仍然在固执的制造清新,制造清新是为了人们,自己却得不到好处,所以行道树是在奉献。同时我还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在这里为什么要用“固执”这个贬义词,而不是用执着这些褒义词。 师:你的理由很充分,而且提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说明你在阅读的时候对课文是有一定的研究的。你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的好学生,不知道哪位同学愿意来帮忙解决这个问题。 生3:我以为“固执”用在这里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它就是执着的意思,但我觉得要对自己表达执着这一个意思,用固执比较好,如果是对他人的评价,则用执着比较好。可见,对象不同,就要用不同的词语。 生4:对,而且这也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谦虚嘛。(众生笑) 师:这两位同学的分析很有见地,还涉及到了我们的传统美德。我个人在补充一点,我觉得用固执更能体现行道树的奉献精神,所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生5:我觉得我们没有必要到外面去找词语,其实文章最后一句就是我们这道题目的最好答案。那就是忧愁而快乐的行道树。 师:那你为什么要说它是最好的答案呢? 生5:我觉得“忧愁而快乐”这个短语很好的体现了前面两个同学所说的两个方面。行道树离开家乡,忍受孤独,制造清新却不被珍惜说明很痛苦,很忧愁。但文章或作者的用意应该是侧重在快乐的,所以用了一个“而”字,行道树快乐的原因就在于奉献。在文章中说事业是神圣的,我们有最自豪的时刻,我们固执的制造清新,都表明了快乐。所以我认为是最好的,如果我是行道树,我就要大声的说,“我奉献,所以我快乐”。 (师鼓掌,众生鼓掌) 师:非常精彩的发言呀,文章把握的很到位。 三.后记 这一课堂实录片段的精彩在于教师很好的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究文章的内容以及文章所蕴涵的问题。之所以达到了这样的效果,笔者以为在于设计了一个主问题,它就好象是一个串珍珠的丝线,只要把这根线抓住了,那么珍珠也就到手了。在这一个片段中,学生真正做到了自主的去学,快乐的去探究。可以说,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的轻松。真正达到了新课标的理念要求。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学生之间的合作几乎没有,这个有待加强。 作者邮箱: 《行道树》教学设计畅想 篇13一、导语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却有一排排站在路边的行道树,在寂静里,在黑暗里,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默默地苦熬着。那么,你们知道它们正在想什么吗?中国台湾女作家张晓风就曾经站在行道树的立场上写过一篇文章,那她是如何说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悟,一起走进《行道树》的世界。(板题) 二、解题 大家知道什么是行道树吗?我们来看树下注释2,一起读一下:行道树,指种在道路两旁的树木。在我们学校里,外面的大街上就有很多行道树,你们平时留意了吗?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张晓风却注意到了经常被我们所忽略的美。接下来,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张晓风。 三、作者 哪位同学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张晓风?(生介绍) 这位同学介绍的比较详细。在我们认识一位作者时,可以按照“五字记忆法”来记住和他相关的内容,即“名、时、地、评、作(姓名,出生时间,是什么地方的人,社会对他的评价,主要作品)”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个顺序来认识一下张晓风,我们一起来说一下(张晓风,1941年出生,中国台湾人,女作家,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愁乡石》等)(板书作者) 四、读、悟 (一)下面,听老师把课文朗读一遍,大家注意老师在朗读过程中情感的变化,并注意课文中个别字的读音 (二)好了,老师读完了,同学们都听清了吧?下面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在读的同时要要准字音,注意我写在黑板上的字。(板书:贪婪、堕落、点缀、冉冉、给予、牙龈)同学们都读完了吧?那么哪位同学能到黑板上给这些字注音呢?好,这位同学很勇敢,大家也一起拿起笔来,在书上标好拼音。好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标的对不对?我们一起念一遍(生齐读) (三)我们知道了这些词的读音,那么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为大家朗读一下课文?在同学朗读的过程中,我们思考这样的问题: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仅仅是为写树而写树吗?好,请这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课文。(找学生朗读,读完稍做点评)同学们还记得刚才的问题吗?哪位同学来说一说?(生回答,稍做指导,总结:文章借行道树来赞美无私奉献的人,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也可以说,这篇文章是用行道树来象征什么样的人啊?——无私奉献的人。(板书一个倒写的人,象征一棵树的主干) (四)明确了这个感情基调之后,我们一起朗读课文。刚才在老师和那位同学朗读的过程中,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文中有一句话很矛盾,是哪句呢?(此处设想有二:一、有同学回答出是“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树”,那么就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行道树因何而忧愁,又因何而快乐。。。设想二:如果没有同学能找出,那么就在朗读的过程中找一找,读完课文后再提问是哪句话,这个时候应该有学生能找到,然后再问行道树因何而忧愁,又因何而快乐。学生可能一时找不到,那么就给两分钟时间让他们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明确答案:上文说,“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浊严重损害着市民的健康,遗憾的是,人们竟然习惯了,麻木不仁了,不想办法治理污染。行道树尽管尽力制造清新,但是毕竟有限,改变不了大局,他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快乐的是,自己能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时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 (那种能好点呢?) 五、探究 我们已经解决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么,在刚才朗读或讨论的过程中,你是否有特别欣赏或不太理解的句子呢?(此处也会有两种情况:一、有学生说他喜欢的句子并引导他说出喜欢的原因,不理解的句子就引导其他同学讨论。。。二、如果没有学生说,那么就给他们两分钟时间讨论,我在下面给与点拨,然后再让学生回答。) 他们也许会欣赏或者问这样的几个句子: 1、第二段,为什么说是一种堕落? 明确:堕落一词在字典里的解释是沦落,流落。在文中的含义是流落到恶劣的环境里。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堕落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 2、为什么说行道树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明确:这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他们并不珍惜清新。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3、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明确:这句话是文章的主旨句。此题可以分为以下的小问题分步解决: ① 为什么行道树认为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什么样的事业是神圣的? 明确:行道树认识到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② 从事“神圣事业”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 明确: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它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 ③ 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明确:一切神圣的事业总是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承受牺牲,但是只有这样的代价才能为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如行道树承受痛苦,为城市和行人带来“清新”“浓阴”这种牺牲体现的是奉献精神,这种为人民的幸福而牺牲个人的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六、拓展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张晓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赞扬奉献精神的,行道树也象征了那些无私奉献的人。同学们,我们身边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行道树一样的无私奉献者,才让我们的生活无比地美好。你们都知道哪些无私奉献者呢?(学生举例:教师、医生、环卫工人……) 七、总结 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快乐的,同时他们又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求这种快乐,这种幸福。在这里,老师有一句话想与大家共勉:我奉献,所以我快乐;我快乐,所以我幸福。衷心地祝愿大家快乐幸福! 八、作业 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像行道树一样默默奉献的植物,请同学们仿照《行道树》就你喜欢的一种具有奉献精神的植物写一篇小作文,字数400—500字。 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九、板书 师: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其他同学勾划出最富有哲理性的点睛之句。(一学生读完后就有许多同学举手回答。) 师:找对了,这是一个人生哲理,这篇短文就是表达这个哲理的。我们齐读这一句好吗?(学生齐读: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师:文中说“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什么是“神圣的事业”?(板书:神圣) 生1:为人民服务的事业。 生2:高尚的事业。 师:说得很好。神圣就是极其崇高而又庄严的,是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那么,行道树所从事的神圣事业是什么?请用文中相关语句来说明。 生3:第二段“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惟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同伴在吸露,在玩,而我们在净化环境 生4:第三段“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阴。” 生5:第四段“无论如何,我们这座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生6:第五段“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 被珍惜的清新。”(老师针对同学回答,依次板书:净化环境、勤生绿叶、献出浓阴、迎接光明、制造清新) 师:同学们讲得真好,但是老师不理解的是书中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为神圣的事业忍受了哪些痛苦?文中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大家放声朗读课文,圈划出文中描写痛苦的句子。(板书:痛苦)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并圈划相应句子。) 生7:第二段“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惟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从这里可以看出行道树的痛苦。 生8:第三段说:“我们的命运被安排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这里也可以看出行道树的痛苦。 师: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生9:因为这个城市充满车辆与烟囱,不断地制造烟尘,污染城市,使人感到悲凉,而行道树却在点缀城市,美化环境,所以说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师:理解得很到位,行道树还有哪些痛苦? 生10:第四段“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酒绿。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行道树的痛苦有孤独和不被理解。 生11:第五段“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行道树制造的清新不被珍惜,很痛苦。 师:针对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大家能否“承受……”这样的短语来概括行道树的痛苦。 (学生纷纷作答,教师明确痛苦在于承受烟尘,承受命运被安排,承受孤独,承受不被理解,承受不被珍惜)(板书上述内容)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这些描写行道树痛苦的语句。 (学生自由朗读) 师:神圣的事业总是伴随着痛苦,行道树的事业同样也伴随着痛苦,可是面对痛苦,行道树却说:“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那么它所说的“深沉”是什么意思? 生12:深刻。 生13:深厚。 师:是指使自己的生命深沉而厚重,生命充实,不虚度,不浪费时间,不碌碌无为。那么行道树怎样使自己的生命深沉起来?文中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种深沉?请四人合作小组先仔细读一下课文,然后再讨论。 (小组讨论,教师巡回,马上就有很多学生回答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深沉。) 师:对,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它的深沉。具体用了哪些对比来表明行道树使自己的生命深沉起来? 生14:行道树与原始森林同伴的对比,同伴在吸露,在玩云,它们却在承受烟尘、净化环境。 生15:行道树与沉浸于夜生活欢乐之中的市民比,它们甘受寂寞,承受孤独。 生16:别人都不迎接太阳,行道树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生17:行道树与早已习惯于污浊的人们比,它们承受不被珍惜,固执地制造清新。 生18:人们制造悲凉,而行道树在点缀美化环境。 生19:第二段中“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这里也有对比,把原来的家在原始森林与现在堕落在马路边对比。 师:我们来理解这句中“堕落”一词的含义,字典里“堕落”有两个义项:一是(思想、行为)往坏里变;二是沦落、流落。这里属于哪一个义项? 生齐答:第二个。 师:行道树离开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我形象大大跌落了,所以它们感到痛苦,可是我们仔细探究一下它们真的感到堕落了吗? 生齐答:不是。 师:何以见得? 生20:这种命运事实上是它们自己选择的。 师:说得对。它们原也可以与森林同伴一样吸露、玩,但它们心甘情愿放弃这一切,去点缀城市,净化城市,“堕落”其实正是“深沉”的表现。 生21:第六段“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行道树的忧愁与快乐的对比。 师:行道树忧愁什么?快乐什么? 生22:行道树为市民健康而忧愁,快乐的是给人们制造了清新。 生23:忧愁的是它承受了很多痛苦,快乐的是它为人类净化环境、勤生绿叶、献出浓阴、迎接光明、制造清新。 师:因为痛苦所以忧愁,因为奉献所以快乐,忧愁的是它在奋斗过程中的痛苦,快乐的是它奋斗后的结果。我想这份痛苦与深沉其实就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什么精神? 生24:奉献精神。 生25:自我牺牲的精神。 师:虽然它们很痛苦,但并不消沉,仍然为人类服务,做人们需要的事业,这就是奉献精神,所以也可以说行道树是奉献者的象征,课文就是通过对行道树的内心告白,表现了行道树作为奉献者的伟大胸襟。为了表达对奉献者的敬意,我们再来齐声朗读课文。(学生齐声朗读全文) 三、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得感谢中国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给我们带来了这么一篇隽永的散文,使我们对行道树有更深层次的感悟:感受到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它站在城市的飞尘里,为人类净化环境;春天时勤生绿叶;夏天时献出浓阴;黎明时迎接光明;不被珍惜时制造清新,为神圣事业而承受痛苦,甘愿自我牺牲。同原始森林的同伴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同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比,它们甘受寂寞、孤独,它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它们为神圣事业而承受痛苦,把深沉给予我们。它们又为自己的奉献而快乐。此时此刻面对行道树,我们真想说一句心里话。 生26:行道树,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你真了不起。 生27:行道树,你很伟大,我们要发扬你的奉献精神。 生28:学了课文后,我真正认识了行道树,愿生活中多一些像行道树一样的人。 师:可能有的同学羞于启齿,那么老师这里提前布置作业:课后同学间相互交流你的心里话,好吗? 师:(结束语)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快乐的,同时他们又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求这种快乐,这种幸福。在这里,老师有一句话想与大家共勉:我奉献,所以我快乐;我快乐,所以我幸福。衷心地祝愿大家快乐幸福!下课 师:(板书:奉献精神)以此看来,作者张晓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赞扬奉献精神的,行道树也象征了那些无私奉献的人(板书:行道树------无私奉献者)同学们啊,我们身边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行道树一样的无私奉献者,才让我们的生活无比地美好。你们都知道哪些无私奉献者呢? 生1:比如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他为了十多亿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从来没去想应该得到什么回报。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他不仅谈到无私奉献者的名字,还举出了他们的事迹。 生2:居里夫人,她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无偿地献给国家而没有申请专利。 生3:焦裕禄,对党的工作忠心耿耿,为人民鞠躬尽瘁,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了一生,不愧为党的好干部,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师:是啊,无私奉献者的名字说也说不完,无私奉献者的故事讲也讲不宛。我们身边不仅有像同学们所说的一个个的无私奉献者,我们身边还有一群群的无私奉献者。同学们能说说哪些群体是这类人吗? 生1:比如说老师,他们手捧书本站在三尺讲台上,几十年如一日,黑发变成白发,社会给他们的回报又是什么呢?可是他们从来没有过怨言。 生2:比如清洁工人,他们在太阳还没有升起的时候就开始在烟尘迷乱中工作,只是为了让别人一路上走得更好。 生3:建筑工人,他们手提肩扛,汗流浃背,只是为了让他人有一个休息的港湾。 师:同学都非常棒,能够举一反三。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向社会索取了什么,而在于他向社会贡献了什么。”我们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就应该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祖国和人民做出最大的贡献。现在就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遍课文,再次感觉一下行道树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应该是“站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师:忧愁和快乐明显是一对反义词,他们矛盾吗?先不用急于回答这个问题,现在大家默读这篇课文,你找一找行道树因何而忧愁,因何而快乐?(学生默读课文,边写边勾画) 生:行道树的忧愁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就像刚才看到的第三幅图片一样。 师:那么你认为它的忧愁就是满身的烟尘让它变得不再翠绿了,影响了它的形象了,不美了。 生:差不多吧 生:老师,我认为他说得不太对,我觉得行道树真正的忧愁是城市环境被污染了,而不仅仅是自身的形象。 师:有根据吗? 生:第三段中说“在这充满车辆和烟囱的城市里,我们只是悲凉的点缀”到处是车辆和烟囱的城市肯定是污染很严重的。 师:这只能说环境污染很严重,你怎么知道行道树为环境污染所忧愁?(学生回答不出来) 师:有谁愿意帮助帮助他? 生:城市的污染很严重了,但一行绿树只是点缀,并不能改变这悲凉的局面。所以行道树感叹说我们只是悲凉的点缀。 师:说得非常好。那行道树还有其他的忧愁吗? 生:不被了解,很孤独。 师:它有什么事情不被了解,他为什么孤独呢?(学生回答不出来),我们一起来读读文章后面两个自然段,也许答案就在其中。 生:老师我明白了,行道树制造清新的空气,但人们并不珍惜,人们对环境污染已经麻木不仁了。既不想办法,也不知道珍惜,行道树辛辛苦苦的努力不被人了解,找不到知音,所以孤独。 师:你说的和老师想的几乎一样,这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下面我来总结一下啊:行道树之所以忧愁一方面是城市污染了,它无力改变;另一方面是人们对环境污染麻木不仁,不去珍惜被制造的清新。那它因何而快乐呢? 生:为自己的城市制造清新的空气 生:春天勤生绿叶,夏日献出浓阴 生:迎接太阳,迎接光明。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那么我们再回到一开始的那个问题,文章最后一句话矛盾吗? 生:不矛盾,因为角度不同,忧愁有忧愁的原因,快乐有快乐的理由。 师:好,我们很轻松地解决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下面大家出声音再一次自由诵读课文,把你不明白的或者特别欣赏的语句找出来,然后前后左右的同学可以在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讨论讨论,注意先读,再想,最后讨论。欣赏的内容在小组中互相点评,弄不明白的问题,一会大家一同研究(学生自读课文,勾画语句,相互讨论) 师: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现在提出来,大家一同来研究研究。 生:第二段中为什么说“这无疑是一种堕落”?堕落就是不学好了,行道树从森林到城市怎么就不学好了呢?(大家笑) 师:谁来发表一下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没有人来回答,拿出字典,查查“堕落”是什么意思。查到的来给大家解释一下。 生:堕落有两个义项,一个是沦落,流落的意思;一个是思想行为往坏里变,如思想堕落。 师:你认为这里应该解释为哪个义项? 生:应该是沦落,流落的意思。是说行道树从原始森林流落到环境恶劣的城市。 师:说得非常正确,我先代表那个同学谢谢你,还有什么问题? 生:第三段中说“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后面又说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这不是矛盾了吗? 师:这个问题我在备课中还真没有注意到,下面大家一起来讨论讨论。 生:我觉得“命运被安排定了”,是因为那些行道树被安排到城市道路的两旁来美化城市,制造清新的空气,是被安排定的,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的。 师:那后面那句话怎么理解呢?(学生沉默了一会) 生:后面的我也不太理解了。 师:理解一句话,要联系上下文,你来把这段文字给大家读一遍。(学生读文章第三段) 师:明白了吗? 生:没有(学生尴尬地笑) 师:其他同学有愿意帮忙的吗? 生:我觉得是它们勤生绿叶,献出浓阴,也就是努力地尽自己的责任是自己选择。 师:你理解得很到位。就好比一个人因为各种原因,他所从事的工作可能是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一旦参加了工作,他就能对本职工作能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就像我一样(学生大笑)。我的理想虽然不是当一名教师,但我站在讲台上,我就想把大家教好,只可惜能力有限。(学生掌声) 师:谢谢大家的掌声,我会更加努力的。(学生笑)谁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句话我不太理解什么意思?尤其“深沉”这个词语。 师:谁来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任何神圣的事业都是要付出代价的,都是要付出牺牲的。所以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后面的那句话,我也不太明白 生:也只有付出大的代价,才能为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 生:这种为了人民的幸福而牺牲个人的幸福是内涵更为深刻的幸福,不是那种只是吃喝玩乐地肤浅的幸福。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任何事业都是要经历痛苦磨难的,也因为这些磨难使我们的形象更为伟大,使我们的思想更为深刻。同学们能用一些事例来证明这句话吗? 生:比如老师这个职业就是神圣的,但老师们却承受了许多别人不知道的痛苦,但正是这些付出让人们更尊重他们 师:我代表所有老师,谢谢你的理解。 生:那些边防战士为了祖国的安宁,生活在条件艰苦的边陲哨卡,他们从事的事业是神圣的,但条件是艰苦的,也正是因为他们用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那些困难,我们才觉得他们更为伟大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