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行道树》《第一次真好》导学设计 |
范文 | 《行道树》《第一次真好》导学设计(精选14篇) 《行道树》《第一次真好》导学设计 篇1一、学习目标: 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二、学习重、难点: 1、抓住关键语句。探究、把握课文主旨,领会写作意图。 2. 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3.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四、学习方法:朗读学习法。研讨点拨法。《行道树》借行道树的形象表达无私奉献的人生信念;《第一次真好》则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人生的一种体验。两篇短文有叙有议。学生小组探究文中的精辟议论,调动积极思维深入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课前准备 : 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行道树 学习过程: 一、课文导入 :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象征意义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集体诵读,要求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语调抑扬、读出感情。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圈点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并简要陈说理由。 三、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寻找文章的中心句,理解它的深刻含义。 四、请同学们按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把握课文精神实质。 1、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 2、从事“神圣的事业”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3、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 4、本文首尾两段前后照应,但在语序和用词上又稍有不同,为什么? 五、品味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语言你理解起来有难度? 六、课内练习:阅读文段,完成题目。 红花草 也许因为我在江南农村长期生活过的缘故,我特别难忘那朴实无华的红花草。 红花草,也叫紫云英,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草本植物。南方的水稻种植区里,遍野都有她的足迹。还在早春时节,歇冬的农田仍无生机,倔强的红花草就从隔年的稻茬周围,争先恐后地萌发出来。她那葱绿的羽叶,浅倚着冻土,嫩茎上开着一朵带霜缀露的小红花,恰如举着一支小火把,把大地喂得像红玛瑙,真美。 然而,我对红花草的喜爱,还不单因为那如火如荼的生命力,更在于那朴实、崇高的情怀。 数九隆冬,万物萧疏,红花草却冲风冒雪地生长着,她的生命何等蓬勃!春暖花开,百花争艳,红花草又无意争春,默默无闻地扎根成长,她的品格何等谦逊!暮春将临,落英缤纷,红花草更到了全盛时期;这时,她的花蕊深蕴着醇香,香气弥漫,空气好像渗进了糖丝,使无数蜜蜂为之癫狂,终日绕着她采蜜。驰誉中外的“紫云英蜜”,就从这时开始萌出那琥珀色的柔光。一到插秧季节,红花草又慷慨地被翻进土里,泡入水中,变成了好的绿肥,为迎接更大的丰收牺牲自己。 红花草,活着,敢斗残冬,无意争春,一心为美好的生活酿蜜;死时,默默无怨,死得其所,给永恒的土地再添厚肥。是的,红花草不名贵,不浓艳,也难入观赏之林。但,她那火苗似的不熄的生命,所需极少贡献殊多的无私精神,不正是一种崇高人格的象征吗? 1、本文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____________。 2、红花草的生命力和高尚的品质分别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 a.由远及近时间顺序 b.由外到里空间顺序 c.由近及远时间顺序 d.由里到外逻辑顺序 3、红花草的一些品德与人类的哪些崇高品格相似?完成下列表格,字数不要超过方格范围。 红花草 人类的崇高品格 ①敢斗残冬 ②无意争春 一心酿蜜 ③死得其所 给土增肥 4、在文中找出最能表达中心的句子。 七、教师小结: 课文通过行道树内心世界的独白,抒发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八、作业: 注音:堕落,点缀,苦熬,贪婪,姊妹,冉冉,牙龈 ,自豪 解词: 堕落: 繁弦急管: 点缀: 深沉: 第2课时:指导自读《第一次真好》 第一次真好 学习过程: 一、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第一次真好”,那么第一次好在哪里?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好”的含义。 2、作者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人生的一种体验。那么文中详细叙写了哪两次“第一次”的人生经历?请加以概括。 二、合作探讨:本文中有哪些词语你认为难以理解或很有意义?小组交流。 1、为什么说结实累累的柚子树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2、文中写十姊妹孵出的小鸟时选用的“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3、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但“使人回味无穷”?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4、短文末句说:“愿你珍重第一次”的含义是什么? 三、自由发言: 1、是否所有的第一次都要尝试? 2、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看谁讲述精彩。 四、课内练习1: 请学生熟读短文两篇,仿照文中的句式,完成下列填空,使其成为合情合理的完整的句子。 (1)当夜幕降临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______硕大的_________沉甸甸垂吊在枝头。 (3)__________________只是一种点缀。 (4)__________________值得低回品味。 (5)第一次看到_______________,但觉__________________。 (6)愿你珍重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给_________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课内练习2: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5)题。 ①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来。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孩子忽然大叫:“小鸟孵出来了。”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面的所谓小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欢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1、下面是选文1段空白处原有的句子,句序已打乱,请调整句序。 a.身上只有稀疏的几根毛 b.仅仅具有鸟的雏形 c.只是两团小小的粉红色的肉球 d.两只黑黑的眼睛却奇大 正确的句序是____________: 2、课文开头既说柚子树“不见得很美”,又说“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语意是否矛盾?为什么?其中包含作者什么样的感受? ②第一次生孩子时,护士把包在襁褓中,只露出一张红彤彤小脸的老大抱来放在我的身边。我第一次看到从自己身体中分出来的骨肉,第一次看到如此鲜嫩的,才出生不到一个钟头的婴儿,心情非常复杂,又兴奋又新奇又紧张,只是目不转睛地望着他,惟恐这脆弱的小生命随时消失。 选文2段中描述“第一次”经历和感受时,交织着千丝万缕的母爱,使人不禁想起唐朝诗人孟郊千古传颂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堂小结: 生命是美好的,属于人们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因为它蕴蓄着深沉;行道树的形象是感人的,因为它是无私奉献者的写照。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呢?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是这样说的:“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请同学们诵读体会这句格言的意义,品味充满理想与信念的人生境界。 《行道树》《第一次真好》导学设计 篇2【课堂实录】 一、导入 新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我们班兰天同学画的一幅画。(实物投影仪展示画面,学生观察)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出画面内容。 男生答:画面上有一条马路,旁边有很多花草树木。 师:说得不错。哪位同学还能说得再细致具体一些呢? 女生答:画面上有一条弯曲的马路,路旁有很多行道树。 师:说得太好了。你喜欢这些行道树吗? 女生答:喜欢。 师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吗? 全班答:喜欢。 师:同学们,你们为什么喜欢呢?是喜欢兰天同学画得好呢,还是喜欢行道树本身?(学生笑,有人说“都喜欢。”)好,那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国台湾女作家张晓风为我们描绘的行道树(师板书课题),看看我们所喜欢的行道树是怎样的一种树。 二、朗读练习,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朗读课文,读的时候要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读完后说说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学生读完课文后,马上就有人举手发言) 生:本文给我们介绍了行道树的奉献精神。 生:本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行道树的自述。 师:好!两位同学分别从文章主题和写作手法来谈,很不错。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 (学生自由朗读,并在书中圈点勾画,很快,又有学生举手) 生(1):我最喜欢第3自然段,因为这段告诉了我们行道树的痛苦是它自己选择的。 师:你能把这段读给我们听一听吗? (生(1)朗读第3自然段,读完之后全班鼓掌) 师:读得真好,同学们的掌声是给你最高的评价。(全班同学再次鼓掌)我们再请一些同学来谈一谈,读一读。 生(2):我最喜欢第2自然段。它告诉了我们行道树生长的环境。我喜欢其他树生长的环境,更喜欢行道树的生长环境,它懂得奉献。 师:说得太好了。你把这段也读一下吧。 (生(2)朗读第2自然段) 师:她读得如何?哪位同学来评价一下? 生(3):她读得没节奏,没感情,声音小。 师(笑):哦,是这样的吗?你给我们读一读吧。 (生(3)朗读第2自然段,读后,学生鼓掌) 师:读得好!朗读不光要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还要有感情,语调抑扬。下边的同学可得多注意朗读要求,向他学习啊。请同学们继续谈。 生(4):我喜欢最后一句。行道树告诉我们它是忧愁而快乐的树。 师:你读来听一听。 (生(4)读。全班掌声鼓励) 生(5):我喜欢第5自然段。行道树告诉我们它最自豪的时刻是清晨。 (生(5)朗读第5自然段。同学鼓掌。师环视教室,无人举手,便再次强调朗读的要求,然后要学生再齐声朗读课文)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师:下面我们要进入攻坚阶段,对内容进行具体探究。大家还是按四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互问互答”。 (学生分小组学习,老师行间指导,约5分钟后) 师:现在请各组把你们“合作探究,互问互答”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我们集体探究。 生(1):我们的问题在第3自然段。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师:这个问题提得太有价值,太有深度了,我们得好好探究一番。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谈谈你们对这个问题的探究? 生(2):就是说做什么事,都要付出痛苦的代价。 生(3)(补充):因为神圣的事业是要付出代价的,从事这种事业需要牺牲。 师:在课文中能找出描写痛苦的词语吗? 生纷纷答:能。“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忧愁”“堕落”。 师:很好。“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这份痛苦带来怎样的深沉? 生(4):“制造清新”。 生(5)(补充):“勤生绿叶”“献出浓阴”。 生(6):给市民带来快乐。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加点的词语系板书部分,下同) 师:刚才有同学说了“神圣的事业是要付出代价的,从事这种事业需要牺牲”,行道树的这份深沉与痛苦就是一种牺牲,这种牺牲是什么精神的体现? 生纷纷答:“以苦为乐”,“奉献精神” 师:对啊,是“以苦为乐”的精神,是“奉献精神”,那么,具有这种精神的人叫什么人? 生(7):“好人”“伟大的人”。 生(8)(补充):“大写的人”“奉献者”。 师:答得太好了。是的,这些人叫奉献者,行道树象征了这种奉献者。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请同学们下去搜集一下,写在素材本上。现在请同学们继续提问题。 生(9):第2自然段中说“这无疑是一种堕落”。“堕落”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10):“堕落”在这里指它们远离了森林,远离了它们的伙伴,是行道树的主观感受。 生(11):我觉得这里的“堕落”和我们平时所说的“堕落”不同,它是行道树同森林里的伙伴相比较说的,好像是一种幽默的说法。 (师肯定。学生继续就“合作探究,互问互答”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集体探究) 生(12):我们组认为第4自然段有两句话不好理解。“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既然是“别人都不迎接”,为什么“我们”去了? 生(13):这是假设。 师:只是假设?能不能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思考。 生(14):因为别人都不去,“我们”就去了。“我们”去是命运安排的,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这很好地体现了奉献精神。 师:回答得有道理。要理解课文中的疑难问题,一定要结合课文,看看前后是怎么说的。这就叫“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同学们继续提问题吧。 生(15):我们的问题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为什么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忧愁”和“快乐”好像有点矛盾。 师:大家认为这两个词矛盾吗? 生齐答:不矛盾。 师:为什么?谈谈理由吧。 生(16):不矛盾。因为“忧愁”是说它有抖不落的烟尘,人们不重视它,“快乐”说的是它能给人们带来清新的空气。 生(17):“忧愁”是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快乐”是因为“我们”能“在春天勤生绿叶”,“在夏日献出绿阴”,为城市制造清新。 师(指着板书):对,“忧愁”是它奋斗的痛苦,“快乐”是它奋斗的结果。文章正是通过行道树内心世界的独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这时铃声响了) 师:今天我们就探究到这儿。同学们还有不懂的地方,我们下来继续探究交流。下课。 附板书: 行道树 张晓风 (象征奉献者){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 制造清新,献出绿阴}奉献精神 【评点】 《行道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改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康念菊老师的这堂课,是我们实验区初一语文的一堂研究课,它给我们参加实验的老师很好的启发,对我们如何进行课改试教提供了较好的范例。其主要特点有: 1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开始时用该班学生的一幅画引入,让学生说出画的内容,这种方法很好。因为这张画是他们熟悉的同学画的,他们感到亲切,产生了学习的冲动和兴趣,这样一开始就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让学生带着一种轻松自如的心态进入学习,为教学的开展做好了第一步。 2通过朗读让学生整体感悟。 过去一些老师的语文课,喜欢逐段串讲,然后归纳中心,并认为这是语文教学的一条规律。其实,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对课文进行逐段串讲,只是就课讲课,是把一篇整体的美文大卸八块,搞得支离破碎,破坏了文本原有的美,使学生学来感到枯燥厌烦,这正是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体现,也正是过去我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灌输知识的状况。这些都是我们当前所进行的语文课改必须摒弃的。康老师的这堂课,就是对过去的所谓的“规律”的反动,它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的理念,突出了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基本要求,通过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整体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进而感知美、体味美。 3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就是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康老师的这堂课,不论是在整体感悟还是在局部探讨上,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与老师的交流,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流,都体现了他们的积极思维。按四人小组所进行的“合作探究,互问互答”,学生的积极发问和答问,老师的适当点拨和评价等互动互助的形式,无不在不经意之中展示了新的理念带给我们的享乐——语文不再是无趣的了,课堂不再是枯燥的了,教学有了它独特的神韵了。 4较好地处理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 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单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这堂课的朗读训练和对课文的研讨,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整堂课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对问题的探究,都考虑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法指导上。书应该怎么读,对不理解的问题应该如何探究,教师都随时作了适当的点拨。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了,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康念菊 戴伟) 《行道树》《第一次真好》导学设计 篇3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是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对教师陈旧的教学思想与理念进行一次艰苦的蜕变,这个蜕变不仅是外表形式上的,更是思想深处上质的飞跃。 古人说:“画虎画皮难画骨”,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不能只是形似,更要神到。那么如何神到呢?我以课文《行道树》为例谈谈。 《试教通讯》2001年第9期(中学语文专辑)中登载了《行道树》的课堂实录和评点,它是作为新教材实验区的一堂研究课和课改试教较好的范例而出的。这堂课上,学生进入课文一读完它,“马上就有人举手发言”,他的回答是“本文给我们介绍了行道树的奉献精神”,老师不仅给予了肯定,整节课围绕它进行,而且在本课结束的时候,做出了这样的归纳:“文章是通过行道树内心世界的独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既然在课堂的一开头学生就引入到这样一个狭窄的圈套式的思维中去,还谈什么自主探究的精神呢? 其实这堂课为什么上成这样,我也找到了依据。在同一期中刊登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说明——第二单元》一文的“单元编写意图”中有“《行道树》中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的深沉给予我们。’这就是说,行道树这样的奉献者,获得的是深沉、神圣,同时又是以承受痛苦为代价的。”语文课本此文的导读也有:“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的句子。这样看来,老师和学生是否都无所适从了呢? 通过解读新课标,我感到首要改革的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从这里引发出来这样几点思索: 教师应有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和独立的思维习惯。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有导读,有教参评点,有各种辅助参考资料。但作为教师要勇于打破这些先入为主的框框,第一个身份应是一个普通的阅读者。要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注意从三个维度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作者人生经历与写作经历,以及作者写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独立思维,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独特的阅读体验。《行道树》一文作者张晓风,中国台湾十大散文家之一,作品迷人的地方,一则在总是微笑轻柔的姿态,永远善意的呈现事与人之间的关系,甜美中不失条理。二则擅于将身旁切近实际的经验,由小见大,亦由杂乱中理出天地自然造物者的灵机与训诫。行道树是在与环境的和睦相处中求得共生,求得精神的娱乐和心灵的满足,那么我们为什么单单只将它看成一个奉献者呢?它也可以是一个理想的追求者,或者说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求者。“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那么也就是说,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了课文,放开了思维,学生才可能真正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点就是正确对待教学参考资料的问题。无可否认,教学参考资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大节省了我们查阅资料的时间,帮助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相关资料的补充。但我们应当高度注意的是,既是参考就不能是标准,不能是唯一,不能是实际教学的指挥棒,更不能将之奉为神明,受到它已成定论的文字的摆弄,而疏于对文章本身的独立思维。正确运用教学参考资料,应是在教师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价值,体味出作品甚至于是作家的人文观念和人文精神后,有选择地使用,见解不同或是考虑不周的地方,进一步的思考,触发新思维,得到新教训,也可以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使用内容提出预设,再考虑教学,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张晓风散文论》中说她“涵天负地般的广阔胸襟,以寥廓思维空间为背景的对生命价值的沉思。”那么《行道树》一文的主旨如能更广阔地定位于“生命价值”,不就比一个概念性的“奉献者”让学生自主探究思维的范围更大些么?这就是说,如果我们把看教学参考资料当作是与教学参考资料的编者、作者合作探究,互补互启,那么教师才会真正理解新的教学方式的深刻意义,及优秀教材和学生人文体验过程中教师的关键与枢纽作用。 教师也应培养人文精神。新课标重点强调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深透一点看,也就是说教师如果少有人文意识.人文修养教养.人文理念,不能做到知识文化修养上的与时俱进,怎么来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因而新世纪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当更广泛地吸取人文文化中的精髓,不是单学科的,而应是多学科的网络化的吸收,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多样性文化的融会贯通,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内涵,使自己在新的时空观中获得更清晰的时空感和条理感,这样就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老师内心知识与内心精神的不断丰盈,就会以宽容博大的胸怀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就会“润物细无声”地用丰富的人文内涵感染学生的精神领域,自然增长他们的人文素养。就像张晓风,文风“亦秀亦豪”,东西方文化在她身上交织烙印,其作品中对自然万物宗教性的虔诚的情感和对故国刻骨铭心般的相思情愫及对生命价值的沉思,我们有了解.深思与体会,就不会将《行道树》贴上“奉献者”这样一个狭隘的标签,而应是从生命价值和生命本身熏陶感染学生的内心,引发学生对人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从更深刻更广泛的角度体味作者的思想艺术境界。 新的语文教改的车轮才刚刚启动,牵动我们思索的地方还有很多不可获知,要想推动这时代的车轮,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打开束缚思想的绳索,甩开难于割舍的依赖,用心倾听内心自然的箫声,引导学生在新的学习方式的体验下,与课文中的作者共同感受交流的快乐与慰藉,在洋溢着知音的情深意切之中,向着高旷的境界不断升华。 《行道树》《第一次真好》导学设计 篇4初一语文同步辅导教材(第4讲) 主讲:刘 畛(南大附中 一级教师) 主要内容: 第六课《理想》第七课《行道树》 学习重点: 《理想》 1、学习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和理解《理想》的哲理。 《行道树》 1、学习“行道树”——这无私奉献者的精神。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知识讲解: 一、 基础知识 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中的划线字: 蜕变tuì 倔强jué 洗濯zhuó 玷污diàn 扒窃pá 诅咒zǔ 寂寥liǎo 夸耀yào 脊梁jǐ 贪婪lán 怨恨yuàn 鬓发bìn 2、辨别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形体的异同: 蜕变——退化 倔强——坚强 洗濯——洗涤 玷污——沾染 扒窃——盗窃 诅咒——咒骂 寂寥——寂寞 夸耀——夸赞 装饰——庄稼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 倔强:刚强不屈,固执。 (2) 玷污:弄脏,污损。多用作比喻。 (3) 诅咒:原指迷信的人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现指咒骂。 (4) 寂寥:寂静而空阔。 (5) 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 (6) 行道树:指种植在道路两旁的树木。 (7) 堕落:思想行为变坏或往坏的方向变。本文指行道树离开了原始森林,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 (8)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本文指对被污染的城市的一点改观。 (9) 繁弦急管:各种各样欢快的音乐声。弦,指弦乐器。管,指管乐器。 (10) 红灯绿酒:即“灯红酒绿”,形容繁华热闹的夜生活。 二、 重点分析 1、阅读新诗《理想》,把握主要内容。 什么是理想?人们说:理想是对未来的美好设想。如:办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的中国人民的理想是什么?祖国独立、民族解放。今天,我们积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人民的理想是什么?强国富民,振兴中华。 诗人流沙河极大地赞美理想:希望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努力奋斗。 2、《理想》共有12节,每一节主要写什么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1节用了四个比喻:由“石”到“ 火”,由“火”到“灯”, 由“灯”到“路”—— 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第2节诗是写: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如:饥寒、温饱、文明)。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也不断提高。 第3节: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如:从温饱到文明,从安定到繁荣。理想是人类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 第4节:理想的实现,并不很切近,往往要经过多次挫折和失败。(理想的实现,具有艰巨性、长期性。) 第5节:理想给人力量:使人乐观、给人斗志、增人活力。(理想使人有满怀希望的情怀、不屈不挠的斗志、壮心不已的活力。) 第6节:为崇高社会理想而奋斗,将获得幸福。(理想不是黄金梦,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 第7节: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享受着欢乐、品尝着艰辛。(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不是个人荣誉。所以,社会给你的荣誉,只不过是副产品。“寂寥”写出了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往往不被人理解的处境。) 第8节:理想对人生的意义: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所谓“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第9节:理想使人走上正轨,奋发向上。(罪人、浪子有了理想,就能恢复良知,重新做人。) 第10节:理想要坚定,信心不动摇。(这也是一种考验。) 第11节:失去理想,人生将没有意义。(对应第八节“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 第12节:希望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努力奋斗。(今日“抽芽、开花”,明日“浓荫、甜果”。)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这两句诗的含义? 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拥有为理想而奋斗是幸福的,是一种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要舍弃“小我”,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2)怎样理解“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这句诗的含义? 因为,理想会使人充满斗志,顽强不屈的奋斗的。因而面对不幸和厄运,有了理想,就能相信厄运是可以战胜的,前途是光明的,就会不屈不挠的奋斗。所以,理想可以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4、《理想》的脉络是怎样的? 总说理想的意义(第1节)——理想的历史意义(第2、3节)——理想的人格意义(第4、5、6、7节)——理想的人生意义(第8、9、10、11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5、新诗《在山的那边》和《理想》有共同的主题吗?找出这两首诗中内涵相同的诗句。 共同的主题是:都抒写了理想的意义。 相同的诗句:①关于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每一次的失望是折磨人的有:《在山的那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理想》——“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②关于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活。《在山的那边》——“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的你眼睛……” 《理想》——“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6、行道树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7、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8、问题探究: (1) 为什么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 因为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荫,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2) 行道树忍受了哪些痛苦? 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它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 (3) 行道树“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中的“深沉”的含义是什么? 一切神圣的事业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深沉的幸福。 9、本文的行道树和奉献者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是散文领域里传统的表现手法,本文是借行道树的自白,来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首先,行道树离开了原始森林,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奉献者舍“小我”、 牺牲个人幸福,为人们的幸福而辛苦忙碌、努力奋斗。 其次,行道树和奉献者一样,他们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他们都会感到寂寞、孤独、苦熬,往往不被人重视、不被人理解。 第三, 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的幸福,他们同样享受着深沉的幸福。 巩固训练 1选出下列词语中读音全对的一组( ) 蜕变tuì 倔强jué 洗濯zhuó 玷污diàn 扒窃bá 诅咒zǔ 寂寥liǎo 夸耀yào 脊梁jǐ 贪婪nán 怨恨yuàn 鬓发bìn 洗涤tiáo 堕落duò 坠落zhuì 包袱fu 2找出下列词语中有错误的一组( ) A蜕变——退化 倔强——坚强 洗濯——洗涤 B玷污——沾染 扒窃——盗窃 诅咒——揍骂 C寂寥——寂寞 夸耀——夸赞 装饰——庄稼 D堕落——坠落 烟尘——沉沦 忙碌——平庸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 堕落 (2)点缀 4、怎样理解“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这句诗的含义? 5、为什么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 迁移阅读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 光的赞歌 艾青 只是因为有了光 我们的大千世界 才显得绚丽多彩 人间也显得可爱 光给我们以智慧 光给我们以想象 光给我们以热情 光帮助我们创造出不朽的形象 那些殿堂多么雄伟 里面更是金碧辉煌 那些感人肺腑的诗篇 谁读了能不热泪盈眶 那些最高明的雕刻家 使冰冷的大理石有了体温 那些最出色的画家 描出了色授神与的眼睛 比风更轻的舞蹈 珍珠般圆润的歌声 火的热情、水晶的坚贞 艺术离开光就没有生命 山野的篝火是美的 港湾的灯塔是美的 夏夜的繁星是美的 庆祝胜利的焰火是美的 一切的美都和光在一起 1、 阅读上面的诗歌,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2、 为什么“一切的美都和光在一起”? (二) 行道树 (节选) 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无论如何,我们这座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l、作者写了一篇行道树的自白,用的是什么手法?行道树的形象象征了哪些人?作者赞美了他们什么精神? 2、行道树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你是怎样理解的? 3、划线句“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中的“深沉”的含义是什么? 4、“仍然固执”表现了奉献者什么样的品质? 5、划线句“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与《理想》中的哪句诗意义相近? (三) 忽然间,花园的角门开了,一个小男孩飞跑了进来。他没有看那月光下的万紫千红,却一直跑到松树背后的一个不受人注意的墙角,在那如茵的绿草中间,采摘着野生的二月兰。 那些浅紫色的二月兰,是那样的矮小,那样默默无闻。她们从没有想到自己有什么特殊招人喜爱的地方,只是默默地尽自己微薄的力量,给世界加上点滴的欢乐。 …… 月儿行到中天,花园里始终没有再开始谈话,花儿们沉默着,不知怎么,都有点不好意思。 1、在语段中找出一个形容花多,颜色迷人的成语。 2、作者在文中设计一个小男孩采摘二月兰的细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想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意义? 3、文章结尾写到花园里的花儿们“有点不好意思”,有什么寓意? 参考答案 巩固训练 1、A 2、B 3、(1)堕落:思想行为变坏或往坏的方向变。本文指行道树离开了原始森林,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 (2)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本文指对被污染的城市的一点改观。 4、这就是说,理想使人乐观。例如,饥寒年头,有了温饱的理想,相信靠勤劳的双手一定能赢得丰衣足食,满怀希望,情绪就乐观了。所以说,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 5、详见“重点分析”。 迁移阅读 (一)1、诗人以“光”这个形象为核心,描绘了因为“光”才有的绚丽多彩的世界。 2、因为“光给我们以智慧\光给我们以想象\光给我们以热情\光帮助我们创造出不朽的形象”。 (二)1、拟人手法。 奉献者。 宁愿牺牲自我,以苦为乐,把为社会做贡献视作神圣事业。 2、从现实中人们对绿化、环保的不够重视方面来回答。 3、主要是:一切神圣的事业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深沉的幸福。 4、奉献者执著于神圣的事业,而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与态度。5、“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三)1、万紫千红 2、在选文中点明主旨,借默默无闻的二月兰歌颂品质谦逊、作风朴素的劳动者。 3、花儿们的千姿百态比不上二月兰谦逊的美德,赞美了二月兰的朴实之美。 《行道树》《第一次真好》导学设计 篇5行 道 树 教学目标 : 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②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1、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2、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 同学们,或许你们都知道,散文往往也有诗一般的语言,老师在课余发现了一篇让老师非常喜欢的散文,现在先让我配上音乐给你们读一遍,好吗?你们听听看,这篇文章像一首抒情诗,像一幅风景画,还是像一曲赞歌。听完之后,希望同学们谈谈这篇文章给你的感受,好吗? 二、 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1、由老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完后谈自己的感受(可以从语言等各个方面来谈)。 2、师述:同学们说得真好,我相信你们也和我一样喜欢这篇文章,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课文,题目是《行道树》(板书课题和作者)(生齐读作者简介) 3、师问:从全文来看你们觉得文中所写的行道树给你怎样的感觉?只用一两句话讲讲你的感觉,可以畅所欲言。 (生各抒己见)例如:生:行道树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师给予肯定的鼓励:好!几位同学能根据文章的内容来谈自己的看法,很不错。 三、 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1、师:同学们对文章已经有了整体的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还要深入理解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具体探究。同学们以四人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2、师出示小黑板上的问题: 作为行道树要有哪些条件?(或行道树身上体现了什么特点?) 师提示:要根据文意来理解,也就是从哪个词语或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作为行道树 要有哪些条件?(或行道树身上体现了什么特点?)。 师述要求:合作探究时要边讨论,边划边记。(可以热烈点) 回答问题时话要讲完整,还要做到说话要有理有据。 同学在回答时,其余的同学要认真听,还要边听边记下他所说的要点。 3、(学生分小组学习,老师行间指导,约5分钟后)同学发言: (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稍加评议。可引导学生朗读句子或段落,在这个过程中师注意学 生读错的字词,应及时纠正。) 生1:从“堕落”一词中能知道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了原始森林,他们的同伴们可以很舒服的在原始森林里玩而他们只能在充满灰尘的城市里。“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这里可以看出 行道树必须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具有平凡的外表。 师:很好,请你带感情的把你刚才找的句子读一遍好吗?(生朗读) 生2:从“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天献出浓阴”这句话中的“勤生绿叶”“献出浓阴”可以看出行道树有很多树叶,而且是毫无怨言。所以说 行道树毫无怨言的生长很多树叶。 师:他的理由很充分,请全班都大声的把这些句子读一读好不好?(全班齐读) 生3:从“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直等到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中可以看出行道树的内心是痛苦的而他们是那么的平凡,他们不被人所注意。所以那些树应该不是高昂着“脑袋”的。 行道树的树冠应该是微微低着的。 师:很精彩,大家为他鼓掌。(全班鼓掌) 生4:从“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中可以看出。 行道树的树冠不该是低垂着的 师:很好,还有补充的吗? 生5:从“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中也能看出,尽管人们对城市里这么糟糕的环境感到麻木,树感到自己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但它们从来没有后悔还是为自己能为人们奉献自己的力量而高兴。 师追问: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你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呢? (学生自由发言) 4、师小结:大家的点评真是精彩。是的,行道树正象征了这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这些人叫奉献者,他们都是“以苦为乐”的,都具有“奉献的精神”。文章正是通过行道树内心世界的独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5、板书设计 比赛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行道树的特点都概括出来了,现在老师要求大家用简洁的词句 把这些特点写出来,假如能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更好,比如:画一棵树,然后在写 上特点,或可以用箭头连接,或其他的形式也可以。以大组为单位,各派一位代表上台板演。你们可以推荐一位字写得比较好的或画画的好的同学上来。看看哪一组设计的最好。 (1) 先讨论然后各组派代表上台板演。 (2) 师生评议,评出较好的板书。(师鼓励) (3) 师出示自己设计的板书 四、 拓展延伸、迁移训练 师:假如你是一棵树,你将选择在什么环境中生活?为什么?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你是 怎么做的? (生各抒己见,师给予肯定的评价)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是呀,不管我们选择在哪里,最重要的是我们都要有一棵为他人着想的心,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机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 六、配乐齐读、学生感悟。 七、布置作业 :1、找出文中的佳句,摘在作业 本上。 2、以《路灯》为题目仿写课文。3、阅读张晓风的其他散文。 说课稿: 本文是一篇散文,思想内容深刻丰富,遣词造句也很讲究,把作者对奉献者的赞美倾注于行道树身上,我在教学中运用音乐、图示等创设情景,通过朗读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通过讨论分析,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 ,我做了这样的设计: 导入 和整体感知结合在一起,由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感受课文,就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理解深刻内涵时,让学生合作探究,在讨论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在这个过程中化解难点,突破重点。再通过板书设计 ,进一步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最后通过迁移训练,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由课文联系实际,激发情感,加深感悟。 《行道树》《第一次真好》导学设计 篇6《行道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2、品味本文诗一般充满哲理的语言。 3、理解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4、学习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评价形象化的语言,由此感受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法]: 感悟、研讨、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5分钟) 1、结合多媒体,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行道树作用的认识。 2、简介作者及其作品的风格。 二、朗读练习,整体感知。(10分钟) 1、欣赏配乐朗诵,创设氛围。 2、欣赏完了文章,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帮老师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讨论后明确:本文主要是在写行道树的内心独白,表现了她富于牺牲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3、散文中有中心句,你能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吗?关键词是什么? (提示:先速读课文将文中关键的句子画出来,再比较,看哪一句最能概括主旨。) 学生自由回答后明确:“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以第一人称说说道行树是什么样的一棵树? 参考示例:我是一棵忧愁而快乐的树。我为人们不珍惜我的劳动、不珍爱生存环境而忧愁,我为能替人类做贡献而快乐。 例:①、我是一棵无怨无悔的树…… ②、我是一棵不被别人理解的树…… ③、我是一棵能承受痛苦的树…… 5、本文中行道树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自我牺牲、无私奉献、心系社会) 三、析一析——质疑探究,深入理解(10分钟) 1、文章通过行道树内心世界的独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无私奉献者的崇高精神。这种手法,我们可以称它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2、那么行道树的形象和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哪些地方相似? ① 两者都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② 两者都为他人放弃安逸的生活。 ③ 他们的选择都是无怨无悔、心甘情愿的。 ④ 他们的付出都是不求回报的。综上所述,作者用行道树象征无私奉献这是非常贴切的,行道树身上浓缩了奉献精神的精髓。 四、说一说——演绎教材,情感体验(15分钟) 1、请用精彩的一句话写下你想对行道树说的话。 例:①行道树,你守得住清贫,忍得住痛苦,受得住寂寞,你是我的榜样! ②行道树,你的存在尽管只是悲凉的点缀,但是城市因你而精彩。 2、本文中张晓风写了自然界中的一个物,实际上是赞美了社会生活当中的一种精神,想一想,我们生活当中还有哪些物,人们经常赋予他某种思想、情感和精神,并借此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请同学展开想像,搜索一下自己的记忆,自由发言。 ① :小草,她,坚韧、顽强、执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② :蜡烛,明知道自己会烧光,却仍然要点着。也有一句古诗,可以说明这一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③ :还有蜜蜂,辛勤采蜜,为人类服务,自己的寿命却很短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④:还有牛,辛苦地耕田,为农民服务,很勤奋,能吃苦。鲁迅先生曾这样说牛:“吃的草,挤出来的是奶” ⑤:路灯,孤独、寂寞,却给别人方便。… 五、找一找——思考人生,主题升华 行道树,蜡烛,牛、蜜蜂、路灯、他们的这种牺牲精神是什么精神的体现?象征了什么样的人?你能举例子说明吗? 学生举例:(如:清洁工人,白衣天使,教师、科学家、航天英雄、士兵、公安干警等。) 六、拓展延伸(5分钟) 播放《好大一棵树》mtv, 要求:在认真欣赏完这首歌曲后,请同学联系课文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引导:从无私奉献这一点来谈) 七、作业 1、多媒体展示课堂练习 2、仿写练习 例:如果我是一棵小草,就要为自然增添一分春色; 如果我是 , ; 如果我是 , ; 《行道树》《第一次真好》导学设计 篇7《行道树》是一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文章篇幅短小,主旨突显,容易把握。所以我尽量把读书的权利、表达的权利让给学生(当然这种读包括课前的习读以及课上的演读),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读文本,借助生活中种种普通的意象让学生感悟出生命存在的价值,以及如何在奉献中体现自己的价值。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这样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初步感知文章的内涵。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育在于培养人,而不仅是人力;在于促进人的进步,培养人的智慧,发扬人性,提升人的精神,促进人的价值体现。为实现这一宗旨,我积极引领同学思考:奉献者是伟大的,又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有哪些痛苦啊?进而回顾,它的家原来在山上,现在被人为的安放在道路两旁,从一身抖不落的灰尘到夜晚的孤独、寂寥、苦熬,以及所能承受的种种有关痛苦的设想,并就“行道树”的遭遇想到人生,当人处于这种不可选择的人生境遇时,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生命是存在于整个时代中的,个人对时代有责任,有义务,有机遇,也有挑战。像石缝间的生命,砖缝里的香瓜子以及悬崖间的奇松怪柏一样,珍惜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生命的价值。而人生最大的价值就是能为别人创造价值。并及时引入《铺路石》、《乞丐和露珠》两篇文章,让学生进一步感觉到: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巍峨的高山,腾飞的巨龙,就像“行道树”一样,无论我们个体生命多么渺小、普通,我们也应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有意义,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并要善于观察,不断感悟,学写托物言志的文章。 整个教学过程 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将一个对初一学生来说非常抽象的人生话题,非常清晰明了地展示出来,体现了教育既教书又育人的思想,让他们小小年纪就开始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不要好高骛远,更不要妄自菲薄。教学方法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通过讨论交流,共享他人的探究资源,启迪自己的思维。 语文外延的广博性决定语文教学决不单纯是记两个生词,学一篇文章的问题,教师要引领学生走入更广阔的视野,切实感受到生活处处是语文的观念。要让学生感悟:语文是大海,而教材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每一篇文章只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以捧住教材、啃住教材为主的语文课该是多么单调苍白,对课外丰富鲜活的语文素材的扩充才是探究主动学习有良好效果的基础和前提。有人把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比作树与土的关系,只有根深扎于土,方能枝繁叶茂。基于这一点,我采用多种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如类文品读、讲名人、说名言、作仿写、拟广告、进行个人创作等,内容涉及古今中外,链接自然、社会及人生等诸多话题,引领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合作探究。让他们体悟:学语文不单单是学知识,而是学习感悟作家是如何个性化地感受事物、体察自然、社会、人情及如何创造性地表达人生的。 我在教学上追求的是感动,感化,共鸣。在教学过程 中,多鼓励,少指责,多赞美,少否定。例如教师说:你很有见解;你分析得如此透彻;你真令老师感动,这么小就有这么深刻的思想;同学生的掌声就是对你最高的评价等等。甚至对有些回答并不令人满意的同学,你都可以赞美几句,比如:你非常有勇气,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你的语言非常流畅;你的某个词拿捏得特别准确。教师要有从沙堆中找金子的智慧,让学生从老师的赞赏、教师的微笑中感到温暖,真正在课堂上敢说、敢问、敢辩。探究式学习的热情得以激发,标新立异的心理得以张扬,新观点、见解就会不断涌现,这样,将丰富的文化知识,内化为人格,积淀为素养。一堂课不仅仅完成了知识的积累,它的影响更是无比深远的。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教学没有轻车熟路,我们要常教常新,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我要学、爱学、会学、能学的学习主体。将一次次的收获变做语文教学改革的奔流长河。 《行道树》《第一次真好》导学设计 篇8汤原县第一中学 曲红梅 师:上课! 生:知识无边际,探索无穷尽,学法无限制,快乐无止境。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探讨一下中国台湾著名散文作家张晓风的《行道树》,请看两幅图片。(屏幕显示两幅行道树图片) 师:行道树是指什么? 生(齐):道路两旁的树。 师:张晓风以散文成名,36岁就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著名作家余光中称她是第三代散文名家之一,那么普通的行道树怎么吸引住作者的视线了呢?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思索呢? 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 生A(男):朗读一部分。 师:好,声音响亮,发音标准,饱含感情,下面再请一位女同学。 生B(女):朗读到结束。 师:真让老师欣慰,可以说不分高下。 课前我们已经进行了充分的习读,再加上刚才的朗读,谈一谈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生C:文章写行道树被立在城市的飞尘里,虽承受诸多痛苦,但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因为它觉得自己做的是神圣的事业,是为人类做出了贡献。 师:仅仅是为了写树而写树吗? 生D:借行道树的自白来赞美无私奉献的人的崇高精神。 师:这种写法叫做? 生(齐):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师:谁能找出点明文章主旨的一句话? 生E: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也唯有这种痛苦才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师:何谓神圣的事业? 生F:牺牲个人利益,满足社会需要,人民需要的事业。 师:回答得多好。奉献者是伟大的、神圣的,又为什么说总是痛苦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 生G:总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生H:夜晚孤独、寂寞。 师:谁能将文中原句读一下。 生I: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生J: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 师:既有身体上的,又有精神上的。谁还能再设想一下,除此之外,还会承受哪些痛苦? 生K:商家往它上面贴广告,钉钉子。 生L:树上的灯烧灼着它,车失事撞着它。 生M:有时为了道路的畅通或大地采光,被修剪、压枝,不能让它长得太茂盛。 师(笑):很有创见,也就是要听凭人的摆布。 这种痛苦是谁造成的? 生(齐):人。 师:能否改变。 生(齐):无法改变。 师:由于命运的安排,它离开了同伴,站在马路两旁,立在飞尘之中,这个它无法自己决定。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当你在无法选择的命运面前,应该怎么办? 生(齐):应勇敢战胜它。 师:勇敢地向命运发出挑战,像石缝间的生命,还有? 生(马上说):砖缝里的香瓜子。 生:县崖峭壁上的奇松、怪柏。 师:谁都渴望生长在一片肥沃的土地上,有人呵护、培养。但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在无法选择的命运面前,只能勇敢地面对它,进而去战胜它,你们知道哪些不在恶运面前低头,勇于自我挑战的人吗? 生N:海伦·凯勒。 生O:霍金。 生P:张海迪。 师:好,这些都是身残志坚,不向命运低头的人,也是拒绝平庸的人。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国家利益 生(齐):集体利益为重。 师:我们是时代的弄潮儿,是国家的栋梁,是社会的主人,当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应以国家为重,不要计较个人得失,这才是神圣的、崇高的事业。 现在老师有个问题要和大家探讨一下,神圣的事业就是痛苦的,毫无幸福可言吗? 生Q:不是的,应该是既是痛苦、又是幸福的,看你追求什么,追求的是个人的享受,那么这种付出就认为是痛苦的;追求的是崇高的神圣的事业,那就觉得是幸福的。 师:回答得多么精彩。你能举例加以说明吗? 生R:雪域高原的战士为保护边疆的安定,缺氧、吃不上新鲜蔬菜,文化生活单调…… 生S:非典一线的白衣天使们。 生T:抗洪前线的解放军。 师:他们永远受到人们的关心和爱戴。 生U: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写一本《痛并快乐着》,生活中有很多事都是喜忧参半……为了国家的事业,神圣的事业,做出点个人牺牲也是快乐的,幸福的。 师:你的境界非常崇高,体会得也非常深刻。生活中有许多像行道树一样虽饱受痛苦的煎熬,但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默默地在奉献着,既然选择了,就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应了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生V(举手站起):老师,既然行道树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为我们创造清馨,又怎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师: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好!谁来谈谈? 生W:因为城市的人们已习惯于污浊,对环境污染已麻木不仁了,虽然行道树在努力制造着新鲜的空气,但毕竟心有余而力不足,改变不了大局,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师:这句和文中的哪句相照应? 生X:“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师:行道树愁的也是如此,它是在为人类而愁,替世界而愁,从这种意义来说,这更是一种可贵。 作者独具慧眼,将生活中如此普通的事物赋予了这么多美丽的内涵,给我们带来如此深刻的思索,下面来看我们手上的两篇短文,看一看它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屏幕显示:《乞丐和露珠》《铺路石》) 生Y:它们和行道树一样都代表着生活中的普通人。 生Z:它们同样采用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师:无论我们个体生命多么渺小、普通,我们都应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让人生过得有意义。 运用以上所学的知识,我们来做几道习题。 (屏幕显示) 分组研讨,把你们组内最精彩的展示出来,看哪一组完成的数量最多,质量最高。 1、请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和修辞手法,再选择两个作为“生命”的喻体展开叙写,构成一组排比: 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愿为春天献上一抹嫩绿。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朵花:一次无偿的献血是一朵花;一句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________;________;……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 3、假设你是自然中的某一处景物:古桥、山泉、小溪……,你与游人互诉心声,你将会说什么呢?试试看,相信你能说得很好。 例:古桥说:“当我把人和车渡过彼岸,我在沉重中感受到快乐!” (山泉、小溪……)说:______________ 师:暂时落后的小组不要恢气,还有机会争夺冠军,请看 精彩夺魁: 1、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悟,能否总结出一句精神格言或回想一句名人名言。 2、生活中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富有象征性的事物,你能列举出来吗? 生:阐述。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a:无论我们个体生命多么普通,都要在奉献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生b:学了一种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作业 :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短文。(150字左右) 师: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值得我们去思索,我们要仔细观察、感悟,做生活的有心人。 师: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奉献中更加绚丽多彩。 附:课外阅读 乞 丐 与 露 珠 一个乞丐很早上路了。当他把米袋从左手换右手,正要吹一下手上灰尘时,一颗大而晶莹的露珠掉到了他的掌心。 乞丐看了一会儿,把手掌递到唇边,对露珠说:“你知道我将干什么呢?” “你将把我吞下去。” “看来你比我更可怜,生命是操纵在别人手中。” “你错了,我还不懂什么叫可怜。我曾滋润过一朵很大的丁香花蕾,并让它美丽地开放。现在我将滋润另一个生命,这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运,我此生无悔了。”乞丐一下子停住了脚步。 铺 路 石 我是女娲补天时落下的一颗五彩石 我的伙伴自由地飞在天上 我孤独地躺在地上 那么多人从我身上踩过 那么多车从我身上碾过 我开始抱怨自己怀才不遇…… 有一天 我忽然意识到 我的伙伴点缀着美丽的星空 我铺展着广袤的大地 这不都是在实现着自己的价值吗?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 我和我的伙伴遥隔万里 诉说着衷肠 附:选题答案 1、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将为春天献上一点嫩绿 假如生命是一棵大树,我将为大地(夏日)撒下一片绿阴 假如生命是一朵鲜花,我将为世界奉上一缕馨香 假如生命是一枚果实,我将为人间留下一丝甘甜 2、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一次危难中的救助是一朵花,一次病床前的探望是一朵花,一次微小的施舍是一朵花,一个及时的电话是一朵花,一个亲切的微笑是一朵花…… 3、铺路石说:“当人和车从我身上碾过时,我在沉重中感到快乐。” 露珠说:“当我滋润了一个生命时,我在牺牲中感到幸福。” 玫瑰树根说:“当我滋养了美丽的花朵时,我在丑陋中感到自豪。” 行道树说:“当我为城市创造着清馨时,我在不被理解中感到生命的价值。” 教材简介: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短文两篇》之一——《行道树》 《行道树》《第一次真好》导学设计 篇9汤原县第一中学 曲红梅 师:上课! 生:知识无边际,探索无穷尽,学法无限制,快乐无止境。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探讨一下中国台湾著名散文作家张晓风的《行道树》,请看两幅图片。(屏幕显示两幅行道树图片) 师:行道树是指什么? 生(齐):道路两旁的树。 师:张晓风以散文成名,36岁就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著名作家余光中称她是第三代散文名家之一,那么普通的行道树怎么吸引住作者的视线了呢?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思索呢? 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 生A(男):朗读一部分。 师:好,声音响亮,发音标准,饱含感情,下面再请一位女同学。 生B(女):朗读到结束。 师:真让老师欣慰,可以说不分高下。 课前我们已经进行了充分的习读,再加上刚才的朗读,谈一谈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生C:文章写行道树被立在城市的飞尘里,虽承受诸多痛苦,但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因为它觉得自己做的是神圣的事业,是为人类做出了贡献。 师:仅仅是为了写树而写树吗? 生D:借行道树的自白来赞美无私奉献的人的崇高精神。 师:这种写法叫做? 生(齐):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师:谁能找出点明文章主旨的一句话? 生E: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也唯有这种痛苦才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师:何谓神圣的事业? 生F:牺牲个人利益,满足社会需要,人民需要的事业。 师:回答得多好。奉献者是伟大的、神圣的,又为什么说总是痛苦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 生G:总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生H:夜晚孤独、寂寞。 师:谁能将文中原句读一下。 生I: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生J: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 师:既有身体上的,又有精神上的。谁还能再设想一下,除此之外,还会承受哪些痛苦? 生K:商家往它上面贴广告,钉钉子。 生L:树上的灯烧灼着它,车失事撞着它。 生M:有时为了道路的畅通或大地采光,被修剪、压枝,不能让它长得太茂盛。 师(笑):很有创见,也就是要听凭人的摆布。 这种痛苦是谁造成的? 生(齐):人。 师:能否改变。 生(齐):无法改变。 师:由于命运的安排,它离开了同伴,站在马路两旁,立在飞尘之中,这个它无法自己决定。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当你在无法选择的命运面前,应该怎么办? 生(齐):应勇敢战胜它。 师:勇敢地向命运发出挑战,像石缝间的生命,还有? 生(马上说):砖缝里的香瓜子。 生:县崖峭壁上的奇松、怪柏。 师:谁都渴望生长在一片肥沃的土地上,有人呵护、培养。但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在无法选择的命运面前,只能勇敢地面对它,进而去战胜它,你们知道哪些不在恶运面前低头,勇于自我挑战的人吗? 生N:海伦·凯勒。 生O:霍金。 生P:张海迪。 师:好,这些都是身残志坚,不向命运低头的人,也是拒绝平庸的人。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国家利益 生(齐):集体利益为重。 师:我们是时代的弄潮儿,是国家的栋梁,是社会的主人,当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应以国家为重,不要计较个人得失,这才是神圣的、崇高的事业。 现在老师有个问题要和大家探讨一下,神圣的事业就是痛苦的,毫无幸福可言吗? 生Q:不是的,应该是既是痛苦、又是幸福的,看你追求什么,追求的是个人的享受,那么这种付出就认为是痛苦的;追求的是崇高的神圣的事业,那就觉得是幸福的。 师:回答得多么精彩。你能举例加以说明吗? 生R:雪域高原的战士为保护边疆的安定,缺氧、吃不上新鲜蔬菜,文化生活单调…… 生S:非典一线的白衣天使们。 生T:抗洪前线的解放军。 师:他们永远受到人们的关心和爱戴。 生U: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写一本《痛并快乐着》,生活中有很多事都是喜忧参半……为了国家的事业,神圣的事业,做出点个人牺牲也是快乐的,幸福的。 师:你的境界非常崇高,体会得也非常深刻。生活中有许多像行道树一样虽饱受痛苦的煎熬,但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默默地在奉献着,既然选择了,就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应了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生V(举手站起):老师,既然行道树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为我们创造清馨,又怎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师: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好!谁来谈谈? 生W:因为城市的人们已习惯于污浊,对环境污染已麻木不仁了,虽然行道树在努力制造着新鲜的空气,但毕竟心有余而力不足,改变不了大局,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师:这句和文中的哪句相照应? 生X:“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师:行道树愁的也是如此,它是在为人类而愁,替世界而愁,从这种意义来说,这更是一种可贵。 作者独具慧眼,将生活中如此普通的事物赋予了这么多美丽的内涵,给我们带来如此深刻的思索,下面来看我们手上的两篇短文,看一看它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屏幕显示:《乞丐和露珠》《铺路石》) 生Y:它们和行道树一样都代表着生活中的普通人。 生Z:它们同样采用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师:无论我们个体生命多么渺小、普通,我们都应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让人生过得有意义。 运用以上所学的知识,我们来做几道习题。 (屏幕显示) 分组研讨,把你们组内最精彩的展示出来,看哪一组完成的数量最多,质量最高。 1、请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和修辞手法,再选择两个作为“生命”的喻体展开叙写,构成一组排比: 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愿为春天献上一抹嫩绿。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朵花:一次无偿的献血是一朵花;一句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________;________;……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 3、假设你是自然中的某一处景物:古桥、山泉、小溪……,你与游人互诉心声,你将会说什么呢?试试看,相信你能说得很好。 例:古桥说:“当我把人和车渡过彼岸,我在沉重中感受到快乐!” (山泉、小溪……)说:______________ 师:暂时落后的小组不要恢气,还有机会争夺冠军,请看 精彩夺魁: 1、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悟,能否总结出一句精神格言或回想一句名人名言。 2、生活中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富有象征性的事物,你能列举出来吗? 生:阐述。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a:无论我们个体生命多么普通,都要在奉献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生b:学了一种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作业 :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短文。(150字左右) 师: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值得我们去思索,我们要仔细观察、感悟,做生活的有心人。 师: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奉献中更加绚丽多彩。 附:课外阅读 乞 丐 与 露 珠 一个乞丐很早上路了。当他把米袋从左手换右手,正要吹一下手上灰尘时,一颗大而晶莹的露珠掉到了他的掌心。 乞丐看了一会儿,把手掌递到唇边,对露珠说:“你知道我将干什么呢?” “你将把我吞下去。” “看来你比我更可怜,生命是操纵在别人手中。” “你错了,我还不懂什么叫可怜。我曾滋润过一朵很大的丁香花蕾,并让它美丽地开放。现在我将滋润另一个生命,这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运,我此生无悔了。”乞丐一下子停住了脚步。 铺 路 石 我是女娲补天时落下的一颗五彩石 我的伙伴自由地飞在天上 我孤独地躺在地上 那么多人从我身上踩过 那么多车从我身上碾过 我开始抱怨自己怀才不遇…… 有一天 我忽然意识到 我的伙伴点缀着美丽的星空 我铺展着广袤的大地 这不都是在实现着自己的价值吗?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 我和我的伙伴遥隔万里 诉说着衷肠 附:选题答案 1、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将为春天献上一点嫩绿 假如生命是一棵大树,我将为大地(夏日)撒下一片绿阴 假如生命是一朵鲜花,我将为世界奉上一缕馨香 假如生命是一枚果实,我将为人间留下一丝甘甜 2、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一次危难中的救助是一朵花,一次病床前的探望是一朵花,一次微小的施舍是一朵花,一个及时的电话是一朵花,一个亲切的微笑是一朵花…… 3、铺路石说:“当人和车从我身上碾过时,我在沉重中感到快乐。” 露珠说:“当我滋润了一个生命时,我在牺牲中感到幸福。” 玫瑰树根说:“当我滋养了美丽的花朵时,我在丑陋中感到自豪。” 行道树说:“当我为城市创造着清馨时,我在不被理解中感到生命的价值。” 教材简介: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短文两篇》之一——《行道树》 《行道树》《第一次真好》导学设计 篇10《行道树》教学设计 认知领域:a.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要养成书法练字习惯。 b.快乐读书,有感情朗读全文,体味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c.能找出“文眼”句,并指出它的关键词。 情感领域:学完课文之后,能多角度说出类似行道树的人和事物。 技能领域:能小结本文的写作技巧,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咀嚼“神圣”“痛苦”“深沉”三个关键词、领悟“文眼”句,并据此说出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学习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教学步骤: 一、一分钟在生活中学语文 主题:张扬个性我要说 要求:一句话说保亭,你当导游愿意吗? 二、导语设计: 1、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立在公路两旁的树叫什么树吗?那你们想不想了解行道树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国台湾女作家张晓风为我们描绘的行道树。(板书文题、作者) 2、作者简介:张晓风,1941年生,江苏铜山人,生于浙江金华。八岁后赴台,毕业于中国台湾东吴大学。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皆评价甚高。(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作者)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一读需要积累的词语,结合注释和词典,疏解字词。 2.一分钟书法练字主题:施展特长,我要写。要求:踏踏实实做人,工工整整写字。 3.朗读感知课文主题:读书使我快乐,我要读。 要求:1、学生自选自读一句。2、推荐两名学生朗读全文。 三、研读课文,探究主旨 1.说说行道树在城市里干什么?没有行道树会怎样? 2.研读主旨句,合作探究 (1)课文用什么词来形容行道树的事业?v(神圣——社会需要人们需要) (2)从事“神圣事业”的行道树在城市里生活得怎么样?重点写什么?用什么手法来写?(一身烟尘寂寞孤独苦熬玩凉凉的云繁弦急管灯红酒绿) (3)面对痛苦行道树作出了怎样的选择?这说明行道树具有怎样的精神?(舍己为人无私奉献) (4)、拓展运用 a、本文只是在赞扬行道树吗?(不是)。是在借行道树赞扬奉献者,赞颂无私奉献的精神。那么,你发现身边的行道树了吗?说说你对他们的印象。 b、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写法. 1、本文以第几人称来写行道树?这样写好吗?-----用拟人手法、采用第一人称自述——使文章更亲切、自然,富有感染力。 2、本文运用什么手法写行道树? ----对比手法的运用——使文中行道树作为无私奉献者的形象更加鲜明(文中有两处对比) a、行道树与原始森林中的同伴在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方面的对比 b、行道树在孤独中苦熬与人们沉浸在欢快的夜生活中进行对比 本文运用什么写法突出文章中心? --运用首尾呼应的写法,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四.布置作业 (1)课外摘录有关“人生与奉献”的名人名言。 (2)寻找生活中事物,赋予其特殊的品格,写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 五.小结全文 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因为它蕴蓄着深沉;行道树的形象是感人的,因为它是无私奉献者的写照。 六、告别语:我们临高角是红色旅游景点,欢迎同学们来到热血丰碑公园! 板书设计 神圣——社会需要,人们需要 行道树 痛苦——满身烟尘,寂寞孤独 张晓风 深沉——舍己为人,无私奉献 奉献者 (托物言志) 《行道树》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设计“一分钟生活中学语文”专题。只重说,不求说好。学生说多了,自然会好;“一分钟书法练字”专题。只重学,不求评,只要每节课学生想写,三年后中考学生就不会在有“龙飞凤舞”。“五分钟快乐读书”专题。只求快乐读书,不谈优劣,师评十秒钟不如再让学生多读十秒钟,只要快乐读书,学生没有读不好的。 《行道树》《第一次真好》导学设计 篇11黄山市歙县森村中心学校 程美好 一、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品味本文诗一般充满哲理的语言。 2、学习作者借行道树自白,抒写奉献者襟怀的写法。 3、学习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4、学习本文第一人称拟人化的手法。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 1、 导入 课文:(由上一课《紫藤萝瀑布》的托物言志导入 。) 2、 朗读感知: ①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②勾画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读给大家听,并说说理由。 ③全班齐读,体会感情。 3、 质疑探究: 小组交流,质疑解答,不能理解的问题提出来让全班同学帮助解决。 问题设计: ①“堕落”一词如何理解? ②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③如何理解“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④为什么“别人不迎接太阳”,我们要“把光明迎来”? ⑤“忧愁”,“快乐”是指什么? 4、 体验与反思: 学了这篇课文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愿意和我们共同分享吗? 5、 总结归纳: 6、 作业 : 二、 课堂实录片断: 师:现在请各组把你们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生1:我们的问题是: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师:这个问题提得太有价值,太有深度了,我们得好好讨论一番。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谈谈你们的看法? 生2:就是说做什么事,都要付出痛苦的代价。 生3:因为神圣的事业是要付出代价的,从事这种事业需要牺牲,所以说是痛苦的。 师:文中能找出描写痛苦的词语吗? 生4:能。“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忧愁” 师:很好。这些痛苦能带来怎样的深沉呢? 生5:“制造清新”。 生6:“勤生绿叶”“献出浓阴”。 生7:给市民带来快乐。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神圣的事业总是要付出代价的,从事这种事业需要牺牲”,行道树的这份深沉与痛苦就是一种牺牲,这种牺牲是什么精神的体现? 生纷纷答:“以苦为乐”,“奉献精神” 师:对。那么,具有这种精神的人叫什么人? 生8:“伟大的人” 生9:“大写的人”“奉献者” 师:答得太好了。是的,这些人叫奉献者,行道树象征了奉献者。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请同学们课后去搜集一下,写在素材本上。现在请同学们继续提问。 三、 课后反思: 《行道树》是中国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散文名篇,借“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的行道树之口,表达“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一深刻哲理,抒写了奉献者的美丽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这节课有如下特点: 1、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堂课,不论是在整体感悟上还是在局部探讨上,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文本的撞击,与老师的撞击,以及他们之间的互相撞击,都是在思考中闪现的智慧的“火花”,体现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小组所进行的“合作探究,互问互答”,学生的积极发问和答问,老师的适当点拨和评价等互动互助的形式,无不在不经意之中展示了新的理念带给我们的享乐――语文不再是无趣的了,课堂不再是枯燥的了,教学有了它独特的神韵了。 2、通过朗读让学生整体感悟。 过去一些老师的语文课,喜欢逐段串讲,然后归纳中心,并认为这是语文教学的一条规律了。其实,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这堂课,它就违背了所谓的“规律”,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突出了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基本要求,通过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整体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进而感知美、体味美。 3、处理好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 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单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这堂课的朗读训练和对课文的研讨,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整堂课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对问题的探究,都考虑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法指导。书应该怎么读,对不理解的问题应该如何探究,教师都随时作了适当的点拨。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了,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课堂也是如此,再精彩的课堂都有它的不足之处 1、导入 教学。这节课中的行道树是比较常见的,所以,老师可以在上课的前5分钟将学生带到学校的行道树下,仔细观察和体会一下行道树的特点:如满身烟尘,献出浓阴等等,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后面的阅读教学作铺垫。这样,不但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2、素材积累:这篇课文其实就是用象征的手法,来赞颂行道树的奉献精神。那么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去搜集类似的素材。如借荷花可以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借菊花可以表现自己的坚贞不屈;借大海可以表现自己的博大胸怀;借小草可以表现默默无闻等等。这样既可以拓宽知识面,又可以提高写作水平,还可以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理解象征手法,更灵活地掌握并运用它。 2005.10.25 《行道树》《第一次真好》导学设计 篇12一.导言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更多的是从原来的传授知识、技能转变为教会学生一种甚至是几种学习方法。教师要从单纯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这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点,一个难点,更是一个亮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文章的内容,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的思维方式,笔者在教学《行道树》的时候作了一点尝试。 二.课堂实录片段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几张行道树的图片,并出示一个问题,即( )的行道树,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填空。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行道树》这篇文章,请大家结合文章的内容做好这一道填空题,并大胆输出你的理由。(给学生五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文章) (给学生阅读的时间,是要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整体把握的效果) 生1:我认为可以用“痛苦”这一个词语来填空。 师: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1:文章写到了行道树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感到孤独,同时自己制造清新,却不被人们珍惜,所以我觉得是痛苦的。 师:有道理,你很好的抓住了文章的一些内容,确实证明了行道树的痛苦。 生2:我觉得可以填“奉献”这个词语。我的理由是行道树虽然痛苦,孤独,但仍然在固执的制造清新,制造清新是为了人们,自己却得不到好处,所以行道树是在奉献。同时我还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在这里为什么要用“固执”这个贬义词,而不是用执着这些褒义词。 师:你的理由很充分,而且提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说明你在阅读的时候对课文是有一定的研究的。你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的好学生,不知道哪位同学愿意来帮忙解决这个问题。 生3:我以为“固执”用在这里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它就是执着的意思,但我觉得要对自己表达执着这一个意思,用固执比较好,如果是对他人的评价,则用执着比较好。可见,对象不同,就要用不同的词语。 生4:对,而且这也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谦虚嘛。(众生笑) 师:这两位同学的分析很有见地,还涉及到了我们的传统美德。我个人在补充一点,我觉得用固执更能体现行道树的奉献精神,所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生5:我觉得我们没有必要到外面去找词语,其实文章最后一句就是我们这道题目的最好答案。那就是忧愁而快乐的行道树。 师:那你为什么要说它是最好的答案呢? 生5:我觉得“忧愁而快乐”这个短语很好的体现了前面两个同学所说的两个方面。行道树离开家乡,忍受孤独,制造清新却不被珍惜说明很痛苦,很忧愁。但文章或作者的用意应该是侧重在快乐的,所以用了一个“而”字,行道树快乐的原因就在于奉献。在文章中说事业是神圣的,我们有最自豪的时刻,我们固执的制造清新,都表明了快乐。所以我认为是最好的,如果我是行道树,我就要大声的说,“我奉献,所以我快乐”。 (师鼓掌,众生鼓掌) 师:非常精彩的发言呀,文章把握的很到位。 三.后记 这一课堂实录片段的精彩在于教师很好的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究文章的内容以及文章所蕴涵的问题。之所以达到了这样的效果,笔者以为在于设计了一个主问题,它就好象是一个串珍珠的丝线,只要把这根线抓住了,那么珍珠也就到手了。在这一个片段中,学生真正做到了自主的去学,快乐的去探究。可以说,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的轻松。真正达到了新课标的理念要求。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学生之间的合作几乎没有,这个有待加强。 作者邮箱: 《行道树》《第一次真好》导学设计 篇137.短文两篇 2004年10 月 日星期 课型:讲读课 设计者:高仁设 学习目标: 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重点: 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第一课时 《行道树》学习内容: 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课文导入 :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象征意义的。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朗读课文 1)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2)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预习情况,表演自编的朗读剧,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识记字词 整体感知 ①思考质疑 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交流研讨 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研讨赏析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④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 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 b.与人类的盲目和无知行为对比。 ⑤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 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学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样的,芜杂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突出重点,明确中心。 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 ①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②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提示: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④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布置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基础知识掌握不好的同学布置相关作业 进行强化训练 《行道树》《第一次真好》导学设计 篇14《行道树》是中国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关注自然、礼赞生命系列散文中的代表性作品。作者将目光投注到平凡而普通的物象——行道树的身上,赋予它以人的生命、人的思想、人的情感,用平实而富有感情的语言,道尽了作为奉献者的行道树真实而坦诚的心路历程。全文466个字,却蕴涵了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索与感悟,引发了读者对人生对生命的新鲜感受和深刻体验。 一、生命的价值在于勇于接受命运的挑战 作为树,它们的家本来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那儿空气清新,树香袭人;它们本应像同伴那样在家中“吸露”,“玩凉凉的云”,听小鸟唱歌,看日升日落,云卷云舒,过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可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它们离开了家,离开了同伴,“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成了一列行道树,这个它们没有想到——“竟然”,它们也曾为此而悲——“这无疑是一种堕落”,但是它不需要别人的同情,勇敢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并把它作为自己的选择——“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作出这种选择是艰难的,惟其艰难,才更体现了生命存在的价值——勇于接受命运的挑战,不屈服于它。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当你处于不可选择的境地时,勇敢地接受它吧,那样你的生命将拒绝平庸。 二、生命的价值在承受痛苦与磨难中体现 选择了行道树的生活,就意味着奉献与牺牲,就注定要承受更多的痛苦——外在的和内心的。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惟一的装饰“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没有了往日青翠的外衣,这是外表变化带来的痛苦。白天,它们默默迎接朝阳,奉献清新的空气,阻挡风沙的侵袭,没有人在意这些,更没人了解它们的奉献。夜幕降临,当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时它们却“在寂静里”;当整个城市里“红灯绿酒”时,它们却静立在“黑暗里”,两相对比,使行道树们付出却得不到人们认可的痛苦和孤独之感更加强烈。当整个城市喧嚣退尽,人们酣然入梦时,它们仍处在痛苦的煎熬中,“牙龈咬得酸痛”一直到天亮,这是漫长的煎熬啊,然而痛苦是一种磨练,更是一种考验,只会使它们意志更加坚强,信念更加坚定,因为它们知道,自己选择做行道树,为城市奉献一切这是神圣的事业。“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不是吗?惟其经历太多的痛苦与磨难,才更加凸显了它们奉献精神的可贵。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基督不同于世人的,岂不正是那双钉痕宛在的受伤手掌吗?”(《只因为年轻啊》,张晓风) 三、生命的价值在于执著追求和无私奉献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行道树们虽然饱受痛苦的煎熬,但它们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默默地奉献着,牺牲着:“当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时,它们精神抖擞地站成一列,为城市迎接第一缕曙光;“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但它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当别人为它们作行道树而大抱同情时,它们却了无遗憾地在“春天勤生绿叶”,在“夏天献出浓阴”,在冬天蓄积能量,等待来年春天的繁茂与葱茏,既然选择了,就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并把自己全部奉献出去,这是它们的执著追求,因为它们知道,神圣的事业总是要付出代价、作出牺牲的,它们以无私奉献为自己神圣的职责。如果别人都不迎接太阳,“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它们把以无私奉献造福于人类作为最大的快乐,能使“一个早起的孩子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是它们最“自豪的时刻”。因为经历了太多的痛苦,因而才使它们的奉献更有意义,更显珍贵。奉献的过程是痛苦的,奉献的结果却是快乐的。 《行道树》正是通过“行道树”这一平凡物象的描写,形象地阐释了生命价值的三个层面:勇于接受命运的挑战,勇于承受痛苦和磨难,执著追求和无私奉献,从而使文章具有理性的光辉,给人一种哲学的美感。 (《行道树》系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张晓风/文)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