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行道树》教学案例 | |
范文 | 《行道树》教学案例(精选17篇) 《行道树》教学案例 篇1黄山市歙县森村中心学校 程美好 一、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品味本文诗一般充满哲理的语言。 2、学习作者借行道树自白,抒写奉献者襟怀的写法。 3、学习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4、学习本文第一人称拟人化的手法。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 1、 导入 课文:(由上一课《紫藤萝瀑布》的托物言志导入 。) 2、 朗读感知: ①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②勾画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读给大家听,并说说理由。 ③全班齐读,体会感情。 3、 质疑探究: 小组交流,质疑解答,不能理解的问题提出来让全班同学帮助解决。 问题设计: ①“堕落”一词如何理解? ②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③如何理解“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④为什么“别人不迎接太阳”,我们要“把光明迎来”? ⑤“忧愁”,“快乐”是指什么? 4、 体验与反思: 学了这篇课文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愿意和我们共同分享吗? 5、 总结归纳: 6、 作业 : 二、 课堂实录片断: 师:现在请各组把你们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生1:我们的问题是: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师:这个问题提得太有价值,太有深度了,我们得好好讨论一番。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谈谈你们的看法? 生2:就是说做什么事,都要付出痛苦的代价。 生3:因为神圣的事业是要付出代价的,从事这种事业需要牺牲,所以说是痛苦的。 师:文中能找出描写痛苦的词语吗? 生4:能。“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忧愁” 师:很好。这些痛苦能带来怎样的深沉呢? 生5:“制造清新”。 生6:“勤生绿叶”“献出浓阴”。 生7:给市民带来快乐。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神圣的事业总是要付出代价的,从事这种事业需要牺牲”,行道树的这份深沉与痛苦就是一种牺牲,这种牺牲是什么精神的体现? 生纷纷答:“以苦为乐”,“奉献精神” 师:对。那么,具有这种精神的人叫什么人? 生8:“伟大的人” 生9:“大写的人”“奉献者” 师:答得太好了。是的,这些人叫奉献者,行道树象征了奉献者。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请同学们课后去搜集一下,写在素材本上。现在请同学们继续提问。 三、 课后反思: 《行道树》是中国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散文名篇,借“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的行道树之口,表达“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一深刻哲理,抒写了奉献者的美丽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这节课有如下特点: 1、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堂课,不论是在整体感悟上还是在局部探讨上,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文本的撞击,与老师的撞击,以及他们之间的互相撞击,都是在思考中闪现的智慧的“火花”,体现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小组所进行的“合作探究,互问互答”,学生的积极发问和答问,老师的适当点拨和评价等互动互助的形式,无不在不经意之中展示了新的理念带给我们的享乐――语文不再是无趣的了,课堂不再是枯燥的了,教学有了它独特的神韵了。 2、通过朗读让学生整体感悟。 过去一些老师的语文课,喜欢逐段串讲,然后归纳中心,并认为这是语文教学的一条规律了。其实,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这堂课,它就违背了所谓的“规律”,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突出了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基本要求,通过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整体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进而感知美、体味美。 3、处理好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 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单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这堂课的朗读训练和对课文的研讨,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整堂课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对问题的探究,都考虑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法指导。书应该怎么读,对不理解的问题应该如何探究,教师都随时作了适当的点拨。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了,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课堂也是如此,再精彩的课堂都有它的不足之处 1、导入 教学。这节课中的行道树是比较常见的,所以,老师可以在上课的前5分钟将学生带到学校的行道树下,仔细观察和体会一下行道树的特点:如满身烟尘,献出浓阴等等,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后面的阅读教学作铺垫。这样,不但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2、素材积累:这篇课文其实就是用象征的手法,来赞颂行道树的奉献精神。那么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去搜集类似的素材。如借荷花可以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借菊花可以表现自己的坚贞不屈;借大海可以表现自己的博大胸怀;借小草可以表现默默无闻等等。这样既可以拓宽知识面,又可以提高写作水平,还可以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理解象征手法,更灵活地掌握并运用它。 2005.10.25 《行道树》教学案例 篇2师:上课! 生:知识无边际,探索无穷尽,学法无限制,快乐无止境。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探讨一下中国台湾著名散文作家张晓风的《行道树》,请看两幅图片。(屏幕显示两幅行道树图片) 师:行道树是指什么? 生(齐):道路两旁的树。 师:张晓风以散文成名,36岁就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著名作家余光中称她是第三代散文名家之一,那么普通的行道树怎么吸引住作者的视线了呢?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思索呢? 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 生A(男):朗读一部分。 师:好,声音响亮,发音标准,饱含感情,下面再请一位女同学。 生B(女):朗读到结束。 师:真让老师欣慰,可以说不分高下。 课前我们已经进行了充分的习读,再加上刚才的朗读,谈一谈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生C:文章写行道树被立在城市的飞尘里,虽承受诸多痛苦,但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因为它觉得自己做的是神圣的事业,是为人类做出了贡献。 师:仅仅是为了写树而写树吗? 生D:借行道树的自白来赞美无私奉献的人的崇高精神。 师:这种写法叫做? 生(齐):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师:谁能找出点明文章主旨的一句话? 生E: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也唯有这种痛苦才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师:何谓神圣的事业? 生F:牺牲个人利益,满足社会需要,人民需要的事业。 师:回答得多好。奉献者是伟大的、神圣的,又为什么说总是痛苦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 生G:总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生H:夜晚孤独、寂寞。 师:谁能将文中原句读一下。 生I: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生J: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 师:既有身体上的,又有精神上的。谁还能再设想一下,除此之外,还会承受哪些痛苦? 生K:商家往它上面贴广告,钉钉子。 生L:树上的灯烧灼着它,车失事撞着它。 生M:有时为了道路的畅通或大地采光,被修剪、压枝,不能让它长得太茂盛。 师(笑):很有创见,也就是要听凭人的摆布。 这种痛苦是谁造成的? 生(齐):人。 师:能否改变。 生(齐):无法改变。 师:由于命运的安排,它离开了同伴,站在马路两旁,立在飞尘之中,这个它无法自己决定。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当你在无法选择的命运面前,应该怎么办? 生(齐):应勇敢战胜它。 师:勇敢地向命运发出挑战,像石缝间的生命,还有? 生(马上说):砖缝里的香瓜子。 生:县崖峭壁上的奇松、怪柏。 师:谁都渴望生长在一片肥沃的土地上,有人呵护、培养。但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在无法选择的命运面前,只能勇敢地面对它,进而去战胜它,你们知道哪些不在恶运面前低头,勇于自我挑战的人吗? 生N:海伦·凯勒。 生O:霍金。 生P:张海迪。 师:好,这些都是身残志坚,不向命运低头的人,也是拒绝平庸的人。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国家利益 生(齐):集体利益为重。 师:我们是时代的弄潮儿,是国家的栋梁,是社会的主人,当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应以国家为重,不要计较个人得失,这才是神圣的、崇高的事业。 现在老师有个问题要和大家探讨一下,神圣的事业就是痛苦的,毫无幸福可言吗? 生Q:不是的,应该是既是痛苦、又是幸福的,看你追求什么,追求的是个人的享受,那么这种付出就认为是痛苦的;追求的是崇高的神圣的事业,那就觉得是幸福的。 师:回答得多么精彩。你能举例加以说明吗? 生R:雪域高原的战士为保护边疆的安定,缺氧、吃不上新鲜蔬菜,文化生活单调…… 生S:非典一线的白衣天使们。 生T:抗洪前线的解放军。 师:他们永远受到人们的关心和爱戴。 生U: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写一本《痛并快乐着》,生活中有很多事都是喜忧参半……为了国家的事业,神圣的事业,做出点个人牺牲也是快乐的,幸福的。 师:你的境界非常崇高,体会得也非常深刻。生活中有许多像行道树一样虽饱受痛苦的煎熬,但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默默地在奉献着,既然选择了,就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应了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生V(举手站起):老师,既然行道树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为我们创造清馨,又怎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师: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好!谁来谈谈? 生W:因为城市的人们已习惯于污浊,对环境污染已麻木不仁了,虽然行道树在努力制造着新鲜的空气,但毕竟心有余而力不足,改变不了大局,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师:这句和文中的哪句相照应? 生X:“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师:行道树愁的也是如此,它是在为人类而愁,替世界而愁,从这种意义来说,这更是一种可贵。 作者独具慧眼,将生活中如此普通的事物赋予了这么多美丽的内涵,给我们带来如此深刻的思索,下面来看我们手上的两篇短文,看一看它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屏幕显示:《乞丐和露珠》《铺路石》) 生Y:它们和行道树一样都代表着生活中的普通人。 生Z:它们同样采用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师:无论我们个体生命多么渺小、普通,我们都应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让人生过得有意义。 运用以上所学的知识,我们来做几道习题。 (屏幕显示) 分组研讨,把你们组内最精彩的展示出来,看哪一组完成的数量最多,质量最高。 1、请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和修辞手法,再选择两个作为“生命”的喻体展开叙写,构成一组排比: 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愿为春天献上一抹嫩绿。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朵花:一次无偿的献血是一朵花;一句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________;________;……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 3、假设你是自然中的某一处景物:古桥、山泉、小溪……,你与游人互诉心声,你将会说什么呢?试试看,相信你能说得很好。 例:古桥说:“当我把人和车渡过彼岸,我在沉重中感受到快乐!” (山泉、小溪……)说:______________ 师:暂时落后的小组不要恢气,还有机会争夺冠军,请看 精彩夺魁: 1、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悟,能否总结出一句精神格言或回想一句名人名言。 2、生活中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富有象征性的事物,你能列举出来吗? 生:阐述。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a:无论我们个体生命多么普通,都要在奉献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生b:学了一种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作业 :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短文。(150字左右) 师: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值得我们去思索,我们要仔细观察、感悟,做生活的有心人。 师: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奉献中更加绚丽多彩。 附:课外阅读 乞 丐 与 露 珠 一个乞丐很早上路了。当他把米袋从左手换右手,正要吹一下手上灰尘时,一颗大而晶莹的露珠掉到了他的掌心。 乞丐看了一会儿,把手掌递到唇边,对露珠说:“你知道我将干什么呢?” “你将把我吞下去。” “看来你比我更可怜,生命是操纵在别人手中。” “你错了,我还不懂什么叫可怜。我曾滋润过一朵很大的丁香花蕾,并让它美丽地开放。现在我将滋润另一个生命,这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运,我此生无悔了。”乞丐一下子停住了脚步。 铺 路 石 我是女娲补天时落下的一颗五彩石 我的伙伴自由地飞在天上 我孤独地躺在地上 那么多人从我身上踩过 那么多车从我身上碾过 我开始抱怨自己怀才不遇…… 有一天 我忽然意识到 我的伙伴点缀着美丽的星空 我铺展着广袤的大地 这不都是在实现着自己的价值吗?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 我和我的伙伴遥隔万里 诉说着衷肠 附:选题答案 1、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将为春天献上一点嫩绿 假如生命是一棵大树,我将为大地(夏日)撒下一片绿阴 假如生命是一朵鲜花,我将为世界奉上一缕馨香 假如生命是一枚果实,我将为人间留下一丝甘甜 2、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一次危难中的救助是一朵花,一次病床前的探望是一朵花,一次微小的施舍是一朵花,一个及时的电话是一朵花,一个亲切的微笑是一朵花…… 3、铺路石说:“当人和车从我身上碾过时,我在沉重中感到快乐。” 露珠说:“当我滋润了一个生命时,我在牺牲中感到幸福。” 玫瑰树根说:“当我滋养了美丽的花朵时,我在丑陋中感到自豪。” 行道树说:“当我为城市创造着清馨时,我在不被理解中感到生命的价值。” 教材简介: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短文两篇》之一——《行道树》 《行道树》教学案例 篇3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初中语文课文《行道树》说课稿,欢迎阅读! 一、教材来源 《行道树》是人教版课改实验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 二、教材分析 本文采用拟人手法借行道树的自白,描绘了以制造清新,献出浓阴和迎接光明而自豪的行道树形象。表达无私奉献的人生理念。本文还通过行道树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类的无知行为对比,表现了“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的人生哲理。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清新,凝炼。精辟的议论更是点睛之笔。教学时应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联系学生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和阅读方法的指导,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是七至九年级这一学段的起始阶段。学生经过六年的学习已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人生体验,对一切都有一种新鲜感和期盼,但又住住仅停留在表层,难以深入。表现在语文学科,就是只满足于对字词句的理解,而对文章的社会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认识不足。因此要借助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导组织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从事学习,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四、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再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认为本文应达成的学习目标为: 1、知识和技能目标:有感情朗读全文,体味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培养合作研究的习惯,并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文章的情感,知道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学习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其中朗读、体味、领悟是学习的重点,理解无私奉献者形象是学习的难点。 五、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 1、教法设计 ①情景创设法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把握与学生知识水平和情感的贴近点,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情感共鸣。 ②朗读感悟法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情感的重要方法。要通过学生默读、朗读、赏读、品读、赛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启迪。 ③对话互动法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让学生成为对话的中心,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中建构文本意义,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2、学法指导 ①圈点批注法通过画一画、勾一勾、圈一圈、注一注,养成读书就动脑动笔的习惯。 ②探究阅读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对阅读材料的深层含义提出疑问,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全班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设置情景:炎炎夏日,当你走在光秃秃的道路上你的感觉是什么?烈日当头,当你走在城市的水泥路面上时,你最盼望的是什么呢? 2、多媒体显示行道树,学生用优美的词语形容,揭示课题。 [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初步感知行道树的作用,形成与文章感情相一致的价值倾向;同时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1、课前预习对照导语,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词典正音释义。运用文中优美词语,写一段表意完整的话,课堂交流。 2、朗读课文,从文章的写法内容情感等方面谈整体感受。 [引导学生逐步获取有效的学习方法,如借助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片段练习,积累词语;初步感知,明确学习方向。并让学生逐步养成习惯,为终生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三)赏读课文,感悟情感 1、小声朗读课文,画出喜欢的句子和语段并在旁写上感受。 2、学生朗读喜欢的句子和语段(朗读时要说出欣赏的理由)其间可用学生赛读,师生赛读的方法,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发音、停顿、语速、语调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朗读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要鼓励学生采用个性化的方式(如喜欢的方式,擅长的方式,独特的方式等)表达出对朗读内容个性化的反应。叶圣陶曾说:“就是好好读书,读得好,就可以深切地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读得好,就可以受到很好的语言教育,因为课本里的语言是近乎规范的。”本文文质优美,篇幅短小,适于朗读。学生朗读时,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四)、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1、学生再读课文,然后自由提问(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问题,中间可启发学生找出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句并理解它,还可以启发学生对文章表达方法的思索) 2、找学生代表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①“堕落”一词应如何理解?②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③、“忧愁”和“快乐”是否矛盾?为什么?④、“神圣”、“痛苦”和“深沉”的含义是什么?⑤文章运用了几处对比?有何作用?然后学生分组讨论。 3、将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纸条的形式交给老师,再在全班集体讨论。 [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倡导的基本理念和追求目标。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主动的探究,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甚相合,就作比量长短的思索,有了困惑而没法解决它,到讨论时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和注意力,足以鼓励学生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叶圣陶语)] (五)、实践活动,拓展延伸 1、学生扮演“行道树”、“记者”和“主持人”,由“记者”采访“行道树”,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2、由树到人你觉得本文只是在写树吗?你是否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举出例子来说明?(播放徐本禹、雷锋资料,帮助理解) 3、设计广告词和标语设计一到两句广告词和标语,来表现行道树的内存形象和崇高精神。(学生设计时播放音乐《好大一棵树》)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将学生从课内引到课外,引到丰富多彩的社会中去。“造就善于处理生活的公民。”] (六)、归纳小结,升华情感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学生自行小结,可从方法、知识、情感等方面谈) 2、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结束本文的教学:我们是社会的一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应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奉献中大放异彩。 《行道树》教学案例 篇4杭州萧山衙前初中 何卫江 一.导言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更多的是从原来的传授知识、技能转变为教会学生一种甚至是几种学习方法。教师要从单纯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这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点,一个难点,更是一个亮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文章的内容,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的思维方式,笔者在教学《行道树》的时候作了一点尝试。 二.课堂实录片段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几张行道树的图片,并出示一个问题,即( )的行道树,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填空。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行道树》这篇文章,请大家结合文章的内容做好这一道填空题,并大胆输出你的理由。(给学生五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文章) (给学生阅读的时间,是要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整体把握的效果) 生1:我认为可以用“痛苦”这一个词语来填空。 师: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1:文章写到了行道树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感到孤独,同时自己制造清新,却不被人们珍惜,所以我觉得是痛苦的。 师:有道理,你很好的抓住了文章的一些内容,确实证明了行道树的痛苦。 生2:我觉得可以填“奉献”这个词语。我的理由是行道树虽然痛苦,孤独,但仍然在固执的制造清新,制造清新是为了人们,自己却得不到好处,所以行道树是在奉献。同时我还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在这里为什么要用“固执”这个贬义词,而不是用执着这些褒义词。 师:你的理由很充分,而且提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说明你在阅读的时候对课文是有一定的研究的。你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的好学生,不知道哪位同学愿意来帮忙解决这个问题。 生3:我以为“固执”用在这里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它就是执着的意思,但我觉得要对自己表达执着这一个意思,用固执比较好,如果是对他人的评价,则用执着比较好。可见,对象不同,就要用不同的词语。 生4:对,而且这也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谦虚嘛。(众生笑) 师:这两位同学的分析很有见地,还涉及到了我们的传统美德。我个人在补充一点,我觉得用固执更能体现行道树的奉献精神,所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生5:我觉得我们没有必要到外面去找词语,其实文章最后一句就是我们这道题目的最好答案。那就是忧愁而快乐的行道树。 师:那你为什么要说它是最好的答案呢? 生5:我觉得“忧愁而快乐”这个短语很好的体现了前面两个同学所说的两个方面。行道树离开家乡,忍受孤独,制造清新却不被珍惜说明很痛苦,很忧愁。但文章或作者的用意应该是侧重在快乐的,所以用了一个“而”字,行道树快乐的原因就在于奉献。在文章中说事业是神圣的,我们有最自豪的时刻,我们固执的制造清新,都表明了快乐。所以我认为是最好的,如果我是行道树,我就要大声的说,“我奉献,所以我快乐”。 (师鼓掌,众生鼓掌) 师:非常精彩的发言呀,文章把握的很到位。 三.后记 这一课堂实录片段的精彩在于教师很好的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究文章的内容以及文章所蕴涵的问题。之所以达到了这样的效果,笔者以为在于设计了一个主问题,它就好象是一个串珍珠的丝线,只要把这根线抓住了,那么珍珠也就到手了。在这一个片段中,学生真正做到了自主的去学,快乐的去探究。可以说,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的轻松。真正达到了新课标的理念要求。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学生之间的合作几乎没有,这个有待加强。 作者邮箱: 《行道树》教学案例 篇5【课堂实录】 一、导入 新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我们班兰天同学画的一幅画。(实物投影仪展示画面,学生观察)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出画面内容。 男生答:画面上有一条马路,旁边有很多花草树木。 师:说得不错。哪位同学还能说得再细致具体一些呢? 女生答:画面上有一条弯曲的马路,路旁有很多行道树。 师:说得太好了。你喜欢这些行道树吗? 女生答:喜欢。 师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吗? 全班答:喜欢。 师:同学们,你们为什么喜欢呢?是喜欢兰天同学画得好呢,还是喜欢行道树本身?(学生笑,有人说“都喜欢。”)好,那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国台湾女作家张晓风为我们描绘的行道树(师板书课题),看看我们所喜欢的行道树是怎样的一种树。 二、朗读练习,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朗读课文,读的时候要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读完后说说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学生读完课文后,马上就有人举手发言) 生:本文给我们介绍了行道树的奉献精神。 生:本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行道树的自述。 师:好!两位同学分别从文章主题和写作手法来谈,很不错。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 (学生自由朗读,并在书中圈点勾画,很快,又有学生举手) 生(1):我最喜欢第3自然段,因为这段告诉了我们行道树的痛苦是它自己选择的。 师:你能把这段读给我们听一听吗? (生(1)朗读第3自然段,读完之后全班鼓掌) 师:读得真好,同学们的掌声是给你最高的评价。(全班同学再次鼓掌)我们再请一些同学来谈一谈,读一读。 生(2):我最喜欢第2自然段。它告诉了我们行道树生长的环境。我喜欢其他树生长的环境,更喜欢行道树的生长环境,它懂得奉献。 师:说得太好了。你把这段也读一下吧。 (生(2)朗读第2自然段) 师:她读得如何?哪位同学来评价一下? 生(3):她读得没节奏,没感情,声音小。 师(笑):哦,是这样的吗?你给我们读一读吧。 (生(3)朗读第2自然段,读后,学生鼓掌) 师:读得好!朗读不光要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还要有感情,语调抑扬。下边的同学可得多注意朗读要求,向他学习啊。请同学们继续谈。 生(4):我喜欢最后一句。行道树告诉我们它是忧愁而快乐的树。 师:你读来听一听。 (生(4)读。全班掌声鼓励) 生(5):我喜欢第5自然段。行道树告诉我们它最自豪的时刻是清晨。 (生(5)朗读第5自然段。同学鼓掌。师环视教室,无人举手,便再次强调朗读的要求,然后要学生再齐声朗读课文)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师:下面我们要进入攻坚阶段,对内容进行具体探究。大家还是按四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互问互答”。 (学生分小组学习,老师行间指导,约5分钟后) 师:现在请各组把你们“合作探究,互问互答”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我们集体探究。 生(1):我们的问题在第3自然段。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师:这个问题提得太有价值,太有深度了,我们得好好探究一番。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谈谈你们对这个问题的探究? 生(2):就是说做什么事,都要付出痛苦的代价。 生(3)(补充):因为神圣的事业是要付出代价的,从事这种事业需要牺牲。 师:在课文中能找出描写痛苦的词语吗? 生纷纷答:能。“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忧愁”“堕落”。 师:很好。“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这份痛苦带来怎样的深沉? 生(4):“制造清新”。 生(5)(补充):“勤生绿叶”“献出浓阴”。 生(6):给市民带来快乐。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加点的词语系板书部分,下同) 师:刚才有同学说了“神圣的事业是要付出代价的,从事这种事业需要牺牲”,行道树的这份深沉与痛苦就是一种牺牲,这种牺牲是什么精神的体现? 生纷纷答:“以苦为乐”,“奉献精神” 师:对啊,是“以苦为乐”的精神,是“奉献精神”,那么,具有这种精神的人叫什么人? 生(7):“好人”“伟大的人”。 生(8)(补充):“大写的人”“奉献者”。 师:答得太好了。是的,这些人叫奉献者,行道树象征了这种奉献者。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请同学们下去搜集一下,写在素材本上。现在请同学们继续提问题。 生(9):第2自然段中说“这无疑是一种堕落”。“堕落”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10):“堕落”在这里指它们远离了森林,远离了它们的伙伴,是行道树的主观感受。 生(11):我觉得这里的“堕落”和我们平时所说的“堕落”不同,它是行道树同森林里的伙伴相比较说的,好像是一种幽默的说法。 (师肯定。学生继续就“合作探究,互问互答”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集体探究) 生(12):我们组认为第4自然段有两句话不好理解。“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既然是“别人都不迎接”,为什么“我们”去了? 生(13):这是假设。 师:只是假设?能不能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思考。 生(14):因为别人都不去,“我们”就去了。“我们”去是命运安排的,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这很好地体现了奉献精神。 师:回答得有道理。要理解课文中的疑难问题,一定要结合课文,看看前后是怎么说的。这就叫“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同学们继续提问题吧。 生(15):我们的问题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为什么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忧愁”和“快乐”好像有点矛盾。 师:大家认为这两个词矛盾吗? 生齐答:不矛盾。 师:为什么?谈谈理由吧。 生(16):不矛盾。因为“忧愁”是说它有抖不落的烟尘,人们不重视它,“快乐”说的是它能给人们带来清新的空气。 生(17):“忧愁”是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快乐”是因为“我们”能“在春天勤生绿叶”,“在夏日献出绿阴”,为城市制造清新。 师(指着板书):对,“忧愁”是它奋斗的痛苦,“快乐”是它奋斗的结果。文章正是通过行道树内心世界的独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这时铃声响了) 师:今天我们就探究到这儿。同学们还有不懂的地方,我们下来继续探究交流。下课。 附板书: 行道树 张晓风 (象征奉献者){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 制造清新,献出绿阴}奉献精神 【评点】 《行道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改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康念菊老师的这堂课,是我们实验区初一语文的一堂研究课,它给我们参加实验的老师很好的启发,对我们如何进行课改试教提供了较好的范例。其主要特点有: 1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开始时用该班学生的一幅画引入,让学生说出画的内容,这种方法很好。因为这张画是他们熟悉的同学画的,他们感到亲切,产生了学习的冲动和兴趣,这样一开始就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让学生带着一种轻松自如的心态进入学习,为教学的开展做好了第一步。 2通过朗读让学生整体感悟。 过去一些老师的语文课,喜欢逐段串讲,然后归纳中心,并认为这是语文教学的一条规律。其实,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对课文进行逐段串讲,只是就课讲课,是把一篇整体的美文大卸八块,搞得支离破碎,破坏了文本原有的美,使学生学来感到枯燥厌烦,这正是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体现,也正是过去我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灌输知识的状况。这些都是我们当前所进行的语文课改必须摒弃的。康老师的这堂课,就是对过去的所谓的“规律”的反动,它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的理念,突出了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基本要求,通过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整体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进而感知美、体味美。 3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就是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康老师的这堂课,不论是在整体感悟还是在局部探讨上,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与老师的交流,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流,都体现了他们的积极思维。按四人小组所进行的“合作探究,互问互答”,学生的积极发问和答问,老师的适当点拨和评价等互动互助的形式,无不在不经意之中展示了新的理念带给我们的享乐——语文不再是无趣的了,课堂不再是枯燥的了,教学有了它独特的神韵了。 4较好地处理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 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单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这堂课的朗读训练和对课文的研讨,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整堂课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对问题的探究,都考虑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法指导上。书应该怎么读,对不理解的问题应该如何探究,教师都随时作了适当的点拨。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了,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康念菊 戴伟) 《行道树》教学案例 篇6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是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对教师陈旧的教学思想与理念进行一次艰苦的蜕变,这个蜕变不仅是外表形式上的,更是思想深处上质的飞跃。 古人说:“画虎画皮难画骨”,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不能只是形似,更要神到。那么如何神到呢?我以课文《行道树》为例谈谈。 《试教通讯》2001年第9期(中学语文专辑)中登载了《行道树》的课堂实录和评点,它是作为新教材实验区的一堂研究课和课改试教较好的范例而出的。这堂课上,学生进入课文一读完它,“马上就有人举手发言”,他的回答是“本文给我们介绍了行道树的奉献精神”,老师不仅给予了肯定,整节课围绕它进行,而且在本课结束的时候,做出了这样的归纳:“文章是通过行道树内心世界的独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既然在课堂的一开头学生就引入到这样一个狭窄的圈套式的思维中去,还谈什么自主探究的精神呢? 其实这堂课为什么上成这样,我也找到了依据。在同一期中刊登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说明——第二单元》一文的“单元编写意图”中有“《行道树》中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的深沉给予我们。’这就是说,行道树这样的奉献者,获得的是深沉、神圣,同时又是以承受痛苦为代价的。”语文课本此文的导读也有:“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的句子。这样看来,老师和学生是否都无所适从了呢? 通过解读新课标,我感到首要改革的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从这里引发出来这样几点思索: 教师应有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和独立的思维习惯。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有导读,有教参评点,有各种辅助参考资料。但作为教师要勇于打破这些先入为主的框框,第一个身份应是一个普通的阅读者。要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注意从三个维度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作者人生经历与写作经历,以及作者写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独立思维,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独特的阅读体验。《行道树》一文作者张晓风,中国台湾十大散文家之一,作品迷人的地方,一则在总是微笑轻柔的姿态,永远善意的呈现事与人之间的关系,甜美中不失条理。二则擅于将身旁切近实际的经验,由小见大,亦由杂乱中理出天地自然造物者的灵机与训诫。行道树是在与环境的和睦相处中求得共生,求得精神的娱乐和心灵的满足,那么我们为什么单单只将它看成一个奉献者呢?它也可以是一个理想的追求者,或者说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求者。“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那么也就是说,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了课文,放开了思维,学生才可能真正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点就是正确对待教学参考资料的问题。无可否认,教学参考资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大节省了我们查阅资料的时间,帮助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相关资料的补充。但我们应当高度注意的是,既是参考就不能是标准,不能是唯一,不能是实际教学的指挥棒,更不能将之奉为神明,受到它已成定论的文字的摆弄,而疏于对文章本身的独立思维。正确运用教学参考资料,应是在教师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价值,体味出作品甚至于是作家的人文观念和人文精神后,有选择地使用,见解不同或是考虑不周的地方,进一步的思考,触发新思维,得到新教训,也可以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使用内容提出预设,再考虑教学,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张晓风散文论》中说她“涵天负地般的广阔胸襟,以寥廓思维空间为背景的对生命价值的沉思。”那么《行道树》一文的主旨如能更广阔地定位于“生命价值”,不就比一个概念性的“奉献者”让学生自主探究思维的范围更大些么?这就是说,如果我们把看教学参考资料当作是与教学参考资料的编者、作者合作探究,互补互启,那么教师才会真正理解新的教学方式的深刻意义,及优秀教材和学生人文体验过程中教师的关键与枢纽作用。 教师也应培养人文精神。新课标重点强调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深透一点看,也就是说教师如果少有人文意识.人文修养教养.人文理念,不能做到知识文化修养上的与时俱进,怎么来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因而新世纪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当更广泛地吸取人文文化中的精髓,不是单学科的,而应是多学科的网络化的吸收,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多样性文化的融会贯通,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内涵,使自己在新的时空观中获得更清晰的时空感和条理感,这样就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老师内心知识与内心精神的不断丰盈,就会以宽容博大的胸怀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就会“润物细无声”地用丰富的人文内涵感染学生的精神领域,自然增长他们的人文素养。就像张晓风,文风“亦秀亦豪”,东西方文化在她身上交织烙印,其作品中对自然万物宗教性的虔诚的情感和对故国刻骨铭心般的相思情愫及对生命价值的沉思,我们有了解.深思与体会,就不会将《行道树》贴上“奉献者”这样一个狭隘的标签,而应是从生命价值和生命本身熏陶感染学生的内心,引发学生对人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从更深刻更广泛的角度体味作者的思想艺术境界。 新的语文教改的车轮才刚刚启动,牵动我们思索的地方还有很多不可获知,要想推动这时代的车轮,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打开束缚思想的绳索,甩开难于割舍的依赖,用心倾听内心自然的箫声,引导学生在新的学习方式的体验下,与课文中的作者共同感受交流的快乐与慰藉,在洋溢着知音的情深意切之中,向着高旷的境界不断升华。 《行道树》教学案例 篇7一.导入 同学们,假如你是一棵树,你希望自己生长在何处?为什么? 生:原始森林,宁静的小山村,公园,街道…… 生长在不同地方的树都有他们各自的心声,下面看这幅图,告诉老师,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啊?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行道树呢? 生:行道树就是长在道路两旁的树,它有净化空气的作用…… 说得很好,那么行道树是如何介绍自己的呢?大家想不想听听它的心里话呢?好,下面我们就跟着中国台湾着名作家张晓风,一起走向行道树的内心世界,倾听它的诉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感情 1在读学习之前我们还是先来扫清词语障碍。注意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出示大屏)叫大家预习了,现在是看结果的时候了,大家一起来大声把屏幕上的字词读出来。 师:大家把课文读了一遍听了一遍,现在大家再整体感知一下,你读出的行道树是怎样的一棵树,找出相关语句品读,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概括出行道树形象。只要是你自己理解的都行,3分钟后大胆的说出你的想法。(给学生3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文章) 师:非常精彩的发言呀,文章把握的很到位。你们说的都很好。能根据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内涵,能说出自己的想法,把文章的一些难句也一起消化品位了。能有这么多不同的答案能读出这么多面的行道树,是老师始料不及的呀,令老师很震撼,在一次把掌声送给你们自己吧。 三\合作探究 同学们,我们说了很多词来形容行道树,那你们觉得作者单单是为了写树而写树吗?行道树通过自身的经历想告诉我们怎样的哲理呢?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生:“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师:那么这句话有三个关键词能找出来吗? 师:文中说“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什么是“神圣的事业”?(板书:神圣) 生1:为人民服务的事业。 生2:高尚的事业。 师:说得很好。神圣就是极其崇高而又庄严的,是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那么,行道树所从事的神圣事业是什么?请用文中相关语句来说明。 师:同学们讲得真好,但是老师不理解的是书中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为神圣的事业忍受了哪些痛苦?文中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大家放声朗读课文,圈划出文中描写痛苦的句子。(板书:痛苦) 师:神圣的事业总是伴随着痛苦,行道树的事业同样也伴随着痛苦,可是面对痛苦,行道树却说:“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那么它所说的“深沉”是什么意思? 师:因为痛苦所以忧愁,因为奉献所以快乐,忧愁的是它在奋斗过程中的痛苦,快乐的是它奋斗后的结果。我想这份痛苦与深沉其实就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什么精神? 生24:奉献精神。 生25:自我牺牲的精神。 师:虽然它们很痛苦,但并不消沉,仍然为人类服务,做人们需要的事业,这就是奉献精神,所以也可以说行道树是奉献者的象征,课文就是通过对行道树的内心告白,表现了行道树作为奉献者的伟大胸襟。为了表达对奉献者的敬意,我们再来齐声朗读课文。(学生齐声朗读全文) 四、联系生活,读出感悟: 齐秦有一首歌叫《痛并快乐着》,中央电视台着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也曾写过一本同名的着作。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贡献了什么,不在于他取得了什么。”正是有了这些奉献者,人类才得以进步,社会才得以发展。你能找出你身边的奉献者,用一句话概述他们的动人事迹吗?好,大家准备2分钟。(2分钟后学生发言) 师:刚才大家说了这么多无私奉献者的感人事迹,实在令人钦佩。下面,让我们共唱一曲《爱的奉献》,表达我们心中崇高的敬意。(师放音乐,出示歌词,学生齐唱) 五\拓展延伸(作业) 教师点拨:一花一木一世界!平凡而又常见的事物一旦融入了人的特殊感悟,它就有了灵气有了思想!要把我们的感悟记录下来,写成文章,散文可以说是你的最佳选择——散文是一切文学样式中最自由、最活泼、最没有拘束的,它往往从小处落笔,却以小见大,总是给人以深刻启迪。 我们就一起来学学行道树,请仿照下面句子的句式,以“假如我是……,我愿……”的形式说几个句子。 例句:假如我是一株小草,我愿为春天献上一抹嫩绿 仿写:假如我是 ,我愿 假如我是一棵大树,我愿为大地撒下一片绿阴 假如我是一朵鲜花,我愿为世界奉上一缕清香 假如我是一枚果实,我愿为人间留下一丝甘甜 《行道树》教学案例 篇8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是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对教师陈旧的教学思想与理念进行一次艰苦的蜕变,这个蜕变不仅是外表形式上的,更是思想深处上质的飞跃。 古人说:“画虎画皮难画骨”,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不能只是形似,更要神到。那么如何神到呢?我以课文《行道树》为例谈谈。 《试教通讯》2001年第9期(中学语文专辑)中登载了《行道树》的课堂实录和评点,它是作为新教材实验区的一堂研究课和课改试教较好的范例而出的。这堂课上,学生进入课文一读完它,“马上就有人举手发言”,他的回答是“本文给我们介绍了行道树的奉献精神”,老师不仅给予了肯定,整节课围绕它进行,而且在本课结束的时候,做出了这样的归纳:“文章是通过行道树内心世界的独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既然在课堂的一开头学生就引入到这样一个狭窄的圈套式的思维中去,还谈什么自主探究的精神呢? 其实这堂课为什么上成这样,我也找到了依据。在同一期中刊登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说明——第二单元》一文的“单元编写意图”中有“《行道树》中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的深沉给予我们。’这就是说,行道树这样的奉献者,获得的是深沉、神圣,同时又是以承受痛苦为代价的。”语文课本此文的导读也有:“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的句子。这样看来,老师和学生是否都无所适从了呢? 通过解读新课标,我感到首要改革的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从这里引发出来这样几点思索: 教师应有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和独立的思维习惯。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有导读,有教参评点,有各种辅助参考资料。但作为教师要勇于打破这些先入为主的框框,第一个身份应是一个普通的阅读者。要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注意从三个维度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作者人生经历与写作经历,以及作者写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独立思维,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独特的阅读体验。《行道树》一文作者张晓风,中国台湾十大散文家之一,作品迷人的地方,一则在总是微笑轻柔的姿态,永远善意的呈现事与人之间的关系,甜美中不失条理。二则擅于将身旁切近实际的经验,由小见大,亦由杂乱中理出天地自然造物者的灵机与训诫。行道树是在与环境的和睦相处中求得共生,求得精神的娱乐和心灵的满足,那么我们为什么单单只将它看成一个奉献者呢?它也可以是一个理想的追求者,或者说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求者。“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那么也就是说,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了课文,放开了思维,学生才可能真正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点就是正确对待教学参考资料的问题。无可否认,教学参考资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大节省了我们查阅资料的时间,帮助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相关资料的补充。但我们应当高度注意的是,既是参考就不能是标准,不能是唯一,不能是实际教学的指挥棒,更不能将之奉为神明,受到它已成定论的文字的摆弄,而疏于对文章本身的独立思维。正确运用教学参考资料,应是在教师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价值,体味出作品甚至于是作家的人文观念和人文精神后,有选择地使用,见解不同或是考虑不周的地方,进一步的思考,触发新思维,得到新教训,也可以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使用内容提出预设,再考虑教学,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张晓风散文论》中说她“涵天负地般的广阔胸襟,以寥廓思维空间为背景的对生命价值的沉思。”那么《行道树》一文的主旨如能更广阔地定位于“生命价值”,不就比一个概念性的“奉献者”让学生自主探究思维的范围更大些么?这就是说,如果我们把看教学参考资料当作是与教学参考资料的编者、作者合作探究,互补互启,那么教师才会真正理解新的教学方式的深刻意义,及优秀教材和学生人文体验过程中教师的关键与枢纽作用。 教师也应培养人文精神。新课标重点强调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深透一点看,也就是说教师如果少有人文意识.人文修养教养.人文理念,不能做到知识文化修养上的与时俱进,怎么来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因而新世纪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当更广泛地吸取人文文化中的精髓,不是单学科的,而应是多学科的网络化的吸收,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多样性文化的融会贯通,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内涵,使自己在新的时空观中获得更清晰的时空感和条理感,这样就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老师内心知识与内心精神的不断丰盈,就会以宽容博大的胸怀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就会“润物细无声”地用丰富的人文内涵感染学生的精神领域,自然增长他们的人文素养。就像张晓风,文风“亦秀亦豪”,东西方文化在她身上交织烙印,其作品中对自然万物宗教性的虔诚的情感和对故国刻骨铭心般的相思情愫及对生命价值的沉思,我们有了解.深思与体会,就不会将《行道树》贴上“奉献者”这样一个狭隘的标签,而应是从生命价值和生命本身熏陶感染学生的内心,引发学生对人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从更深刻更广泛的角度体味作者的思想艺术境界。 新的语文教改的车轮才刚刚启动,牵动我们思索的地方还有很多不可获知,要想推动这时代的车轮,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打开束缚思想的绳索,甩开难于割舍的依赖,用心倾听内心自然的箫声,引导学生在新的学习方式的体验下,与课文中的作者共同感受交流的快乐与慰藉,在洋溢着知音的情深意切之中,向着高旷的境界不断升华。 《行道树》教学案例 篇9一、导语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却有一排排站在路边的行道树,在寂静里,在黑暗里,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默默地苦熬着。那么,你们知道它们正在想什么吗?中国台湾女作家张晓风就曾经站在行道树的立场上写过一篇文章,那她是如何说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悟,一起走进《行道树》的世界。(板题) 二、解题 大家知道什么是行道树吗?我们来看树下注释2,一起读一下:行道树,指种在道路两旁的树木。在我们学校里,外面的大街上就有很多行道树,你们平时留意了吗?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张晓风却注意到了经常被我们所忽略的美。接下来,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张晓风。 三、作者 哪位同学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张晓风?(生介绍) 这位同学介绍的比较详细。在我们认识一位作者时,可以按照“五字记忆法”来记住和他相关的内容,即“名、时、地、评、作(姓名,出生时间,是什么地方的人,社会对他的评价,主要作品)”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个顺序来认识一下张晓风,我们一起来说一下(张晓风,1941年出生,中国台湾人,女作家,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愁乡石》等)(板书作者) 四、读、悟 (一)下面,听老师把课文朗读一遍,大家注意老师在朗读过程中情感的变化,并注意课文中个别字的读音 (二)好了,老师读完了,同学们都听清了吧?下面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在读的同时要要准字音,注意我写在黑板上的字。(板书:贪婪、堕落、点缀、冉冉、给予、牙龈)同学们都读完了吧?那么哪位同学能到黑板上给这些字注音呢?好,这位同学很勇敢,大家也一起拿起笔来,在书上标好拼音。好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标的对不对?我们一起念一遍(生齐读) (三)我们知道了这些词的读音,那么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为大家朗读一下课文?在同学朗读的过程中,我们思考这样的问题: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仅仅是为写树而写树吗?好,请这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课文。(找学生朗读,读完稍做点评)同学们还记得刚才的问题吗?哪位同学来说一说?(生回答,稍做指导,总结:文章借行道树来赞美无私奉献的人,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也可以说,这篇文章是用行道树来象征什么样的人啊?——无私奉献的人。(板书一个倒写的人,象征一棵树的主干) (四)明确了这个感情基调之后,我们一起朗读课文。刚才在老师和那位同学朗读的过程中,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文中有一句话很矛盾,是哪句呢?(此处设想有二:一、有同学回答出是“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树”,那么就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行道树因何而忧愁,又因何而快乐。。。设想二:如果没有同学能找出,那么就在朗读的过程中找一找,读完课文后再提问是哪句话,这个时候应该有学生能找到,然后再问行道树因何而忧愁,又因何而快乐。学生可能一时找不到,那么就给两分钟时间让他们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明确答案:上文说,“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浊严重损害着市民的健康,遗憾的是,人们竟然习惯了,麻木不仁了,不想办法治理污染。行道树尽管尽力制造清新,但是毕竟有限,改变不了大局,他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快乐的是,自己能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时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 (那种能好点呢?) 五、探究 我们已经解决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么,在刚才朗读或讨论的过程中,你是否有特别欣赏或不太理解的句子呢?(此处也会有两种情况:一、有学生说他喜欢的句子并引导他说出喜欢的原因,不理解的句子就引导其他同学讨论。。。二、如果没有学生说,那么就给他们两分钟时间讨论,我在下面给与点拨,然后再让学生回答。) 他们也许会欣赏或者问这样的几个句子: 1、第二段,为什么说是一种堕落? 明确:堕落一词在字典里的解释是沦落,流落。在文中的含义是流落到恶劣的环境里。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堕落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 2、为什么说行道树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明确:这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他们并不珍惜清新。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3、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明确:这句话是文章的主旨句。此题可以分为以下的小问题分步解决: ① 为什么行道树认为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什么样的事业是神圣的? 明确:行道树认识到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② 从事“神圣事业”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 明确: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它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 ③ 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明确:一切神圣的事业总是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承受牺牲,但是只有这样的代价才能为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如行道树承受痛苦,为城市和行人带来“清新”“浓阴”这种牺牲体现的是奉献精神,这种为人民的幸福而牺牲个人的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六、拓展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张晓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赞扬奉献精神的,行道树也象征了那些无私奉献的人。同学们,我们身边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行道树一样的无私奉献者,才让我们的生活无比地美好。你们都知道哪些无私奉献者呢?(学生举例:教师、医生、环卫工人……) 七、总结 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快乐的,同时他们又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求这种快乐,这种幸福。在这里,老师有一句话想与大家共勉:我奉献,所以我快乐;我快乐,所以我幸福。衷心地祝愿大家快乐幸福! 八、作业 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像行道树一样默默奉献的植物,请同学们仿照《行道树》就你喜欢的一种具有奉献精神的植物写一篇小作文,字数400—500字。 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九、板书 师: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其他同学勾划出最富有哲理性的点睛之句。(一学生读完后就有许多同学举手回答。) 师:找对了,这是一个人生哲理,这篇短文就是表达这个哲理的。我们齐读这一句好吗?(学生齐读: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师:文中说“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什么是“神圣的事业”?(板书:神圣) 生1:为人民服务的事业。 生2:高尚的事业。 师:说得很好。神圣就是极其崇高而又庄严的,是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那么,行道树所从事的神圣事业是什么?请用文中相关语句来说明。 生3:第二段“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惟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同伴在吸露,在玩,而我们在净化环境 生4:第三段“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阴。” 生5:第四段“无论如何,我们这座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生6:第五段“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 被珍惜的清新。”(老师针对同学回答,依次板书:净化环境、勤生绿叶、献出浓阴、迎接光明、制造清新) 师:同学们讲得真好,但是老师不理解的是书中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为神圣的事业忍受了哪些痛苦?文中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大家放声朗读课文,圈划出文中描写痛苦的句子。(板书:痛苦)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并圈划相应句子。) 生7:第二段“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惟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从这里可以看出行道树的痛苦。 生8:第三段说:“我们的命运被安排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这里也可以看出行道树的痛苦。 师: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生9:因为这个城市充满车辆与烟囱,不断地制造烟尘,污染城市,使人感到悲凉,而行道树却在点缀城市,美化环境,所以说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师:理解得很到位,行道树还有哪些痛苦? 生10:第四段“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酒绿。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行道树的痛苦有孤独和不被理解。 生11:第五段“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行道树制造的清新不被珍惜,很痛苦。 师:针对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大家能否“承受……”这样的短语来概括行道树的痛苦。 (学生纷纷作答,教师明确痛苦在于承受烟尘,承受命运被安排,承受孤独,承受不被理解,承受不被珍惜)(板书上述内容)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这些描写行道树痛苦的语句。 (学生自由朗读) 师:神圣的事业总是伴随着痛苦,行道树的事业同样也伴随着痛苦,可是面对痛苦,行道树却说:“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那么它所说的“深沉”是什么意思? 生12:深刻。 生13:深厚。 师:是指使自己的生命深沉而厚重,生命充实,不虚度,不浪费时间,不碌碌无为。那么行道树怎样使自己的生命深沉起来?文中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种深沉?请四人合作小组先仔细读一下课文,然后再讨论。 (小组讨论,教师巡回,马上就有很多学生回答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深沉。) 师:对,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它的深沉。具体用了哪些对比来表明行道树使自己的生命深沉起来? 生14:行道树与原始森林同伴的对比,同伴在吸露,在玩云,它们却在承受烟尘、净化环境。 生15:行道树与沉浸于夜生活欢乐之中的市民比,它们甘受寂寞,承受孤独。 生16:别人都不迎接太阳,行道树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生17:行道树与早已习惯于污浊的人们比,它们承受不被珍惜,固执地制造清新。 生18:人们制造悲凉,而行道树在点缀美化环境。 生19:第二段中“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这里也有对比,把原来的家在原始森林与现在堕落在马路边对比。 师:我们来理解这句中“堕落”一词的含义,字典里“堕落”有两个义项:一是(思想、行为)往坏里变;二是沦落、流落。这里属于哪一个义项? 生齐答:第二个。 师:行道树离开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我形象大大跌落了,所以它们感到痛苦,可是我们仔细探究一下它们真的感到堕落了吗? 生齐答:不是。 师:何以见得? 生20:这种命运事实上是它们自己选择的。 师:说得对。它们原也可以与森林同伴一样吸露、玩,但它们心甘情愿放弃这一切,去点缀城市,净化城市,“堕落”其实正是“深沉”的表现。 生21:第六段“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行道树的忧愁与快乐的对比。 师:行道树忧愁什么?快乐什么? 生22:行道树为市民健康而忧愁,快乐的是给人们制造了清新。 生23:忧愁的是它承受了很多痛苦,快乐的是它为人类净化环境、勤生绿叶、献出浓阴、迎接光明、制造清新。 师:因为痛苦所以忧愁,因为奉献所以快乐,忧愁的是它在奋斗过程中的痛苦,快乐的是它奋斗后的结果。我想这份痛苦与深沉其实就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什么精神? 生24:奉献精神。 生25:自我牺牲的精神。 师:虽然它们很痛苦,但并不消沉,仍然为人类服务,做人们需要的事业,这就是奉献精神,所以也可以说行道树是奉献者的象征,课文就是通过对行道树的内心告白,表现了行道树作为奉献者的伟大胸襟。为了表达对奉献者的敬意,我们再来齐声朗读课文。(学生齐声朗读全文) 三、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得感谢中国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给我们带来了这么一篇隽永的散文,使我们对行道树有更深层次的感悟:感受到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它站在城市的飞尘里,为人类净化环境;春天时勤生绿叶;夏天时献出浓阴;黎明时迎接光明;不被珍惜时制造清新,为神圣事业而承受痛苦,甘愿自我牺牲。同原始森林的同伴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同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比,它们甘受寂寞、孤独,它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它们为神圣事业而承受痛苦,把深沉给予我们。它们又为自己的奉献而快乐。此时此刻面对行道树,我们真想说一句心里话。 生26:行道树,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你真了不起。 生27:行道树,你很伟大,我们要发扬你的奉献精神。 生28:学了课文后,我真正认识了行道树,愿生活中多一些像行道树一样的人。 师:可能有的同学羞于启齿,那么老师这里提前布置作业:课后同学间相互交流你的心里话,好吗? 师:(结束语)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快乐的,同时他们又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求这种快乐,这种幸福。在这里,老师有一句话想与大家共勉:我奉献,所以我快乐;我快乐,所以我幸福。衷心地祝愿大家快乐幸福!下课 师:(板书:奉献精神)以此看来,作者张晓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赞扬奉献精神的,行道树也象征了那些无私奉献的人(板书:行道树------无私奉献者)同学们啊,我们身边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行道树一样的无私奉献者,才让我们的生活无比地美好。你们都知道哪些无私奉献者呢? 生1:比如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他为了十多亿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从来没去想应该得到什么回报。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他不仅谈到无私奉献者的名字,还举出了他们的事迹。 生2:居里夫人,她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无偿地献给国家而没有申请专利。 生3:焦裕禄,对党的工作忠心耿耿,为人民鞠躬尽瘁,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了一生,不愧为党的好干部,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师:是啊,无私奉献者的名字说也说不完,无私奉献者的故事讲也讲不宛。我们身边不仅有像同学们所说的一个个的无私奉献者,我们身边还有一群群的无私奉献者。同学们能说说哪些群体是这类人吗? 生1:比如说老师,他们手捧书本站在三尺讲台上,几十年如一日,黑发变成白发,社会给他们的回报又是什么呢?可是他们从来没有过怨言。 生2:比如清洁工人,他们在太阳还没有升起的时候就开始在烟尘迷乱中工作,只是为了让别人一路上走得更好。 生3:建筑工人,他们手提肩扛,汗流浃背,只是为了让他人有一个休息的港湾。 师:同学都非常棒,能够举一反三。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向社会索取了什么,而在于他向社会贡献了什么。”我们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就应该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祖国和人民做出最大的贡献。现在就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遍课文,再次感觉一下行道树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应该是“站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师:忧愁和快乐明显是一对反义词,他们矛盾吗?先不用急于回答这个问题,现在大家默读这篇课文,你找一找行道树因何而忧愁,因何而快乐?(学生默读课文,边写边勾画) 生:行道树的忧愁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就像刚才看到的第三幅图片一样。 师:那么你认为它的忧愁就是满身的烟尘让它变得不再翠绿了,影响了它的形象了,不美了。 生:差不多吧 生:老师,我认为他说得不太对,我觉得行道树真正的忧愁是城市环境被污染了,而不仅仅是自身的形象。 师:有根据吗? 生:第三段中说“在这充满车辆和烟囱的城市里,我们只是悲凉的点缀”到处是车辆和烟囱的城市肯定是污染很严重的。 师:这只能说环境污染很严重,你怎么知道行道树为环境污染所忧愁?(学生回答不出来) 师:有谁愿意帮助帮助他? 生:城市的污染很严重了,但一行绿树只是点缀,并不能改变这悲凉的局面。所以行道树感叹说我们只是悲凉的点缀。 师:说得非常好。那行道树还有其他的忧愁吗? 生:不被了解,很孤独。 师:它有什么事情不被了解,他为什么孤独呢?(学生回答不出来),我们一起来读读文章后面两个自然段,也许答案就在其中。 生:老师我明白了,行道树制造清新的空气,但人们并不珍惜,人们对环境污染已经麻木不仁了。既不想办法,也不知道珍惜,行道树辛辛苦苦的努力不被人了解,找不到知音,所以孤独。 师:你说的和老师想的几乎一样,这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下面我来总结一下啊:行道树之所以忧愁一方面是城市污染了,它无力改变;另一方面是人们对环境污染麻木不仁,不去珍惜被制造的清新。那它因何而快乐呢? 生:为自己的城市制造清新的空气 生:春天勤生绿叶,夏日献出浓阴 生:迎接太阳,迎接光明。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那么我们再回到一开始的那个问题,文章最后一句话矛盾吗? 生:不矛盾,因为角度不同,忧愁有忧愁的原因,快乐有快乐的理由。 师:好,我们很轻松地解决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下面大家出声音再一次自由诵读课文,把你不明白的或者特别欣赏的语句找出来,然后前后左右的同学可以在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讨论讨论,注意先读,再想,最后讨论。欣赏的内容在小组中互相点评,弄不明白的问题,一会大家一同研究(学生自读课文,勾画语句,相互讨论) 师: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现在提出来,大家一同来研究研究。 生:第二段中为什么说“这无疑是一种堕落”?堕落就是不学好了,行道树从森林到城市怎么就不学好了呢?(大家笑) 师:谁来发表一下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没有人来回答,拿出字典,查查“堕落”是什么意思。查到的来给大家解释一下。 生:堕落有两个义项,一个是沦落,流落的意思;一个是思想行为往坏里变,如思想堕落。 师:你认为这里应该解释为哪个义项? 生:应该是沦落,流落的意思。是说行道树从原始森林流落到环境恶劣的城市。 师:说得非常正确,我先代表那个同学谢谢你,还有什么问题? 生:第三段中说“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后面又说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这不是矛盾了吗? 师:这个问题我在备课中还真没有注意到,下面大家一起来讨论讨论。 生:我觉得“命运被安排定了”,是因为那些行道树被安排到城市道路的两旁来美化城市,制造清新的空气,是被安排定的,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的。 师:那后面那句话怎么理解呢?(学生沉默了一会) 生:后面的我也不太理解了。 师:理解一句话,要联系上下文,你来把这段文字给大家读一遍。(学生读文章第三段) 师:明白了吗? 生:没有(学生尴尬地笑) 师:其他同学有愿意帮忙的吗? 生:我觉得是它们勤生绿叶,献出浓阴,也就是努力地尽自己的责任是自己选择。 师:你理解得很到位。就好比一个人因为各种原因,他所从事的工作可能是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一旦参加了工作,他就能对本职工作能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就像我一样(学生大笑)。我的理想虽然不是当一名教师,但我站在讲台上,我就想把大家教好,只可惜能力有限。(学生掌声) 师:谢谢大家的掌声,我会更加努力的。(学生笑)谁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句话我不太理解什么意思?尤其“深沉”这个词语。 师:谁来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任何神圣的事业都是要付出代价的,都是要付出牺牲的。所以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后面的那句话,我也不太明白 生:也只有付出大的代价,才能为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 生:这种为了人民的幸福而牺牲个人的幸福是内涵更为深刻的幸福,不是那种只是吃喝玩乐地肤浅的幸福。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任何事业都是要经历痛苦磨难的,也因为这些磨难使我们的形象更为伟大,使我们的思想更为深刻。同学们能用一些事例来证明这句话吗? 生:比如老师这个职业就是神圣的,但老师们却承受了许多别人不知道的痛苦,但正是这些付出让人们更尊重他们 师:我代表所有老师,谢谢你的理解。 生:那些边防战士为了祖国的安宁,生活在条件艰苦的边陲哨卡,他们从事的事业是神圣的,但条件是艰苦的,也正是因为他们用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那些困难,我们才觉得他们更为伟大 《行道树》教学案例 篇10许子芬 2004-8-28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重点: 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第一课时 《行道树》学习内容: 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课文导入 :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象征意义的。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朗读课文 1)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2)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预习情况,表演自编的朗读剧,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识记字词 整体感知 ①思考质疑 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交流研讨 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研讨赏析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④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 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 b.与人类的盲目和无知行为对比。 ⑤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 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学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样的,芜杂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突出重点,明确中心。 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 ①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②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提示: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④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布置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基础知识掌握不好的同学布置相关作业 进行强化训练 ②预习《第一次真好》。 第二课时 《第一次真好》学习目标: ①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②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③了解选材的典型性。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整体感知 ①集体朗读 感悟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情感和速度。 ②默读课文 独立思考,出示问题组: a.“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b.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c.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d.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e.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猜想印证,形成解释。 研讨探究 引导学生采用互动方式,合作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 a.“第一次真好”指感觉真好: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b.“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c.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的是动物。前者写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动态。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只是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先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意义。 (学生谈不透,教师要予以引导、点拨。) d.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e.本文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为所举的每一个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研读赏析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结合“研讨与练习”,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与赏析作品的语言,以求达到对课文内容更深刻的理解。可让学生提出最感兴趣或有疑难的问题,供全体同学讨论。 出示问题组: ①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②“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③“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 ④找出课文中带有议论性的句子,试分析它的作用。 本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逐渐了解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体验反思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解释课文有关内容,并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深化理解。 ①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 提示: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应当积极尝试。如舍己为人等。 ②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③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它对你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④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 教师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据说西红柿最早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没人知道它可以吃,且营养丰富。我们应当感谢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我猜想,他尝试以后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 同学们,我们要多多地尝试有益的第一次,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织成我们五彩斑斓的人生,给社会带来进步。 拓展巩固: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②习作:写一篇题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课后记:本课结合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比较 《行道树》教学案例 篇11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爱默生说,思想是行动的种子。教学思想的确立决定了教学行为的结果,说课便是体现教学思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很高兴能通过今天的说课活动,向各位汇报我对教学的一些思考和认识,我说课的课题是《行道树》。 首先谈谈教材内容和特点: 《行道树》是中国台湾女作家张晓风关注自然,礼赞生命系列散文中的代表性作品。本课出现在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课文作者用拟人的手法,用平实而富有感情的语言,道尽了行道树真实而坦诚的心路历程。行道树为城市制造清新,献出浓阴,自己却蒙受一身烟尘,夜晚又在黑暗中苦熬,很能作为奉献者的象征。可以看出,教材编者是想通过本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作为社会人的职责和使命,认识作为个体生命的人的价值,着眼于学生心灵世界的感染熏陶。因而,借助这篇课文,让学生上一堂文学课,上一堂人生体验课,引发学生对人生对生命的新鲜感受和深刻体验,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有着重大的意义。 可以说,这篇课文无论是独特的表达方式,还是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具体语句的斟酌,都是值得学习、借鉴和探讨的,然而课只有四十五分钟,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必须有所取舍。七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学习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新教材,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一定的审美情趣,对于这一篇优美的散文,绝不会等闲视之。但是,他们对文章的社会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往往认识不足,而学习散文,不仅能得到艺术的享受,更应该从中得到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感悟。鉴于以上理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主旨,通过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继续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行道树的象征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无私奉献者的崇高品格,以此鞭策自己实现人生价值。 在教学中,我把对文章主旨的感知和领悟作为教学重点,而学生对文章中重点语句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困难,我把它作为教学难点。 从教法及学法设计上看,这节课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贯穿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1、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阅读本文,就是在与一颗高尚的心灵对话,就是在认识一个高尚的人应该怀着怎样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并为此而执着地奋斗不息。在教学中,我准备采用阅读感悟,点拨探究等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对文本的阅读理解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和熏陶感染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努力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刚刚进入七年级,对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在教学中,我将尽可能多的引导、组织学生逐步学会质疑,逐步学会探究,强化学生自主阅读、充分感悟与体验的过程,开掘学生探索研究的深度,在师生的共同探究和讨论中感受行道树作为奉献者的崇高品格,突破教学难点。 下面,介绍一下对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 我将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导入、初步感知、深入探究、把握主旨、拓展延伸和小结等六个环节。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开头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我们生活的这个美妙的大世界创造了万物,每种事物的存在都有它各自的骄傲,例如:风的骄傲是能在炎炎夏日给人们带来一丝清凉,鸟的骄傲是能在高空展翅翱翔,花的骄傲是能让这个世界变得绚烂多彩,请大家说一说:树的骄傲是什么?假如你是一棵树,你愿意生长在哪里? 在学生讨论交流后指出:有一种树,它生长在马路的两旁,伫立在城市的烟尘里,人们称之为行道树。同时,在屏幕上显示行道树图片,导入新课。 这个设计用谈话方式导入,既能拉近师生的距离,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又能为课文的教学做情感铺垫。 二、自读感悟,初步感知课文。 这一篇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所有预习过的学生都会有自己初步的理解和感受,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来朗读课文。通过读,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意境之中,去采撷那一片片美丽诱人的语言,同时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读后出示一个问题:用课文中的词语给“行道树”加一个修饰语:“( )的行道树”,将课题补充完整。这一环节可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进一步感受行道树的形象,并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探究奠定基础。 三、指导探究,深入理解。 在上一环节学生找出了修饰语的基础上,我将引导学生把目光注意到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上:“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忧愁而又快乐的行道树”恰好可以解决上一环节所提出的问题。对于“忧愁”和“快乐”这一组互相矛盾的词语,学生定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例如“行道树忧愁什么?又为什么快乐?”这就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所以我准备让学生继续阅读课文,从文章中分别找出表现行道树“忧愁”和“快乐”的语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研讨和揣摩,深入理解课文,感受行道树精神的崇高与伟大。 四、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把握课文主旨。 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和主要内容后,文中那一句富含生活哲理的中心句就呼之欲出了:“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理解了这句话,方能真正把握课文主旨,而“神圣”、“痛苦”、“深沉”则是其中的三个关键词。这一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1、为什么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 2、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 3、“深沉”的含义是什么? 解决了这些问题,就把握住了全文的精神实质,认识到了行道树所象征的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五、拓展延伸。 在这个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出像行道树一样无私奉献的例子,同时,用课件展现像清洁工、国防战士、医生、教师等等无私奉献者的光辉形象,然后设计了如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 首先出示这么一个例句: 赞美你,行道树, 你让城市变得清新。 请小组每一位同学各自从生活中选定一个对象,可以是自然界中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也可以是我们身边的某一种人,某一种职业,仿照例子写一句话,然后将小组内各成员的作品合并成一首小诗,最后全班交流。 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将学生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堂导向生活,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这样也落实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最后,我结合学生小组活动情况,用一段富有感染力的话来结束这节课:原来,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么多值得赞美的无私奉献者,让我们像行道树和所有这些无私奉献者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异彩。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探索无穷尽,教法无限制,我的这堂课希望能尽量地围绕新课标所倡导的要求来实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最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理解与认识,请各位批评指正。 《行道树》教学案例 篇12一、导入 同学们刚刚进行了描写一种植物外形的训练。老师在评改时,发现许多同学都描写了树,有大榕树、木菠萝树、扁桃树、玉兰树等等。大家把这些树的外形都写得很美,而且形态各异,现在请同学们看黑板。(板书课题:行道树) 二、朗读、理解、品味、感悟 1、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这是一列……的树”。 老师板书:一列忧愁快乐的树。 2、深入理解和品味: ⑴ 学生默读,独立质疑和探究文章内容,初步理解内容和品味语感。 ⑵ 质疑提问,相互交流,讨论辩析,品读文章,加深理解。 ⑶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加深对主题的体会过程。 ⑷ 学生谈对行道树的感情,加深感悟,为评读做准备。 老师板书:无私奉献的人(形象) 神圣痛苦深沉(人生哲理) 3、感情抒展导读,展现语感品味: ⑴ 请一位学生选读一段,学生自由评读,感受语感。老师评读,以强调语感印象。 ⑵ 老师读一段,学生自由评读,加深语感品味,储蓄感情,以备朗读体验。 ⑶ 女生朗读一段,男生评读。体现集体朗读的整体美,充分体现语感,饱满感情。 ⑷ 全班齐读,通过感情渲泄,以达到与作者情感共鸣的目的。 三、小结并拓展思维 1、由学生进行学习收获总结。 2、请学生构思一幅画,谈谈用怎样的线条和色彩来表现心中的行道树,并写上一句有关行道树的心里话。 《行道树》教学案例 篇13一.整体感知: 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是一个人生哲理,这篇短文就是表达这个哲理的。 行道树认识到,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为什么神圣呢?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行道树认识到,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他们甘愿自我牺牲。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他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他们寂寞、孤独、苦熬。他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 行道树认识到,为神圣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二.引导学生自读《行道树》,抓住一个哲理性语句,从三个方面把握课文内容。一个哲理性语句就是:“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三个方面就是:为什么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行道树忍受了哪些痛苦?“深沉”的含义是什么?“神圣”“痛苦”“深沉”是全文三个关键词,抓住这些,全文就能融会贯通,把握住精神实质。 引导学生自读《行道树》,注意两个对比,体会他们的自我牺牲精神 一个对比,是行道树与原始森林同伴的对比,要准确理解所谓“堕落”;一个对比是,行道树与沉浸于夜生活欢乐之中的市民的对比。注意两个对比,可以体会“痛苦”二字,体会他们的自我牺牲精神。 三.质疑与提问。 ——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 ——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 ——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四.问题研究: 1.“堕落”一词是从什么意义上说的? “堕落”的用法确实跟我们的语感不能相合,怎么说是“堕落”呢?下文明明说,“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那怎么说“堕落”呢?查词典,“堕”,落、掉。“堕落”的一个义项是沦落、流落。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堕落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2.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这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他们并不珍惜清新。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3.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忧愁什么? 上文说,“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浊严重损害着市民的健康,遗憾的是,人们竟然习惯了,麻木不仁了,不想办法治理污染。行道树尽管尽力制造清新,但是毕竟有限,改变不了大局,他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 《行道树》教学案例 篇14《行道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2、品味本文诗一般充满哲理的语言。 3、理解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4、学习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评价形象化的语言,由此感受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法]: 感悟、研讨、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5分钟) 1、结合多媒体,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行道树作用的认识。 2、简介作者及其作品的风格。 二、朗读练习,整体感知。(10分钟) 1、欣赏配乐朗诵,创设氛围。 2、欣赏完了文章,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帮老师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讨论后明确:本文主要是在写行道树的内心独白,表现了她富于牺牲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3、散文中有中心句,你能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吗?关键词是什么? (提示:先速读课文将文中关键的句子画出来,再比较,看哪一句最能概括主旨。) 学生自由回答后明确:“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以第一人称说说道行树是什么样的一棵树? 参考示例:我是一棵忧愁而快乐的树。我为人们不珍惜我的劳动、不珍爱生存环境而忧愁,我为能替人类做贡献而快乐。 例:①、我是一棵无怨无悔的树…… ②、我是一棵不被别人理解的树…… ③、我是一棵能承受痛苦的树…… 5、本文中行道树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自我牺牲、无私奉献、心系社会) 三、析一析——质疑探究,深入理解(10分钟) 1、文章通过行道树内心世界的独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无私奉献者的崇高精神。这种手法,我们可以称它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2、那么行道树的形象和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哪些地方相似? ① 两者都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② 两者都为他人放弃安逸的生活。 ③ 他们的选择都是无怨无悔、心甘情愿的。 ④ 他们的付出都是不求回报的。综上所述,作者用行道树象征无私奉献这是非常贴切的,行道树身上浓缩了奉献精神的精髓。 四、说一说——演绎教材,情感体验(15分钟) 1、请用精彩的一句话写下你想对行道树说的话。 例:①行道树,你守得住清贫,忍得住痛苦,受得住寂寞,你是我的榜样! ②行道树,你的存在尽管只是悲凉的点缀,但是城市因你而精彩。 2、本文中张晓风写了自然界中的一个物,实际上是赞美了社会生活当中的一种精神,想一想,我们生活当中还有哪些物,人们经常赋予他某种思想、情感和精神,并借此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请同学展开想像,搜索一下自己的记忆,自由发言。 ① :小草,她,坚韧、顽强、执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② :蜡烛,明知道自己会烧光,却仍然要点着。也有一句古诗,可以说明这一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③ :还有蜜蜂,辛勤采蜜,为人类服务,自己的寿命却很短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④:还有牛,辛苦地耕田,为农民服务,很勤奋,能吃苦。鲁迅先生曾这样说牛:“吃的草,挤出来的是奶” ⑤:路灯,孤独、寂寞,却给别人方便。… 五、找一找——思考人生,主题升华 行道树,蜡烛,牛、蜜蜂、路灯、他们的这种牺牲精神是什么精神的体现?象征了什么样的人?你能举例子说明吗? 学生举例:(如:清洁工人,白衣天使,教师、科学家、航天英雄、士兵、公安干警等。) 六、拓展延伸(5分钟) 播放《好大一棵树》mtv, 要求:在认真欣赏完这首歌曲后,请同学联系课文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引导:从无私奉献这一点来谈) 七、作业 1、多媒体展示课堂练习 2、仿写练习 例:如果我是一棵小草,就要为自然增添一分春色; 如果我是 , ; 如果我是 , ; 《行道树》教学案例 篇15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几个词语。理解课文中的几个重点句子。 2、认识行道树的特点,了解作者赞美的是一种什么精神。 3、结合生活实际,体验付出的同时也有收获。培养学生为人为己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 1、认识行道树的特点,了解其精神。 2、体会付出的同时也有收获。 教学时数: 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欣赏**同学画的一幅画,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出画面的内容。(生答:画面上有一条马路,旁边有很多花草树木。)不错,哪位同学能说得再具体一些呢?(生答:画面上有一条弯曲的马路,路旁有许多行道树。)说的太好了,你喜欢这些行道树吗?同学们,你们喜欢吗?(喜欢!)为什么喜欢呢?是喜欢**同学画得好呢?还是喜欢行道树本身呢?好!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国台湾女作家张晓风为我们描绘的行道树(板书课题)看看我们所喜欢的行道树是怎样的一种树。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继续默读课文,思考:行道树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 3、请同学们把自己在自读过程中找到的行道树的特点和“忧愁”、“快乐”的内容写到黑板上。人人都可以上去写,写完以后还可以上去补充。在各自的答案后面写上自己的名字。 4、根据学生写上去的情况,分析、评价、归类。师生一起讨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需要修改的,哪些是不对的,哪些是照抄原文的,哪些是用自己话概括的。指导学生怎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然后明确作者在赞美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5、小组讨论:怎样理解“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句话?你对行道树的精神怎么看的?教师指导:可以把这句话分开来,分别理解“神圣的事业”、“痛苦”、“深沉”的含义,再把它们合起来理解,对行道树的精神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 6、各个小组派代表发言交流,再明确这句话的含义,明确对行道树精神应该有什么样的看法。 7、让学生再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共同解决。 三、赏读课文,领悟美感 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一边欣赏、一边再次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内涵美、然后集体赏读课文。 四、课堂练习: 花草树木本无情,只因观察者充满感情地观察,万物才有了灵性。请你带着情感去观察某一事物,然后以这一事物的口吻写一段话。 《行道树》教学案例 篇16行 道 树 教学目标 : 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②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1、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2、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 同学们,或许你们都知道,散文往往也有诗一般的语言,老师在课余发现了一篇让老师非常喜欢的散文,现在先让我配上音乐给你们读一遍,好吗?你们听听看,这篇文章像一首抒情诗,像一幅风景画,还是像一曲赞歌。听完之后,希望同学们谈谈这篇文章给你的感受,好吗? 二、 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1、由老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完后谈自己的感受(可以从语言等各个方面来谈)。 2、师述:同学们说得真好,我相信你们也和我一样喜欢这篇文章,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课文,题目是《行道树》(板书课题和作者)(生齐读作者简介) 3、师问:从全文来看你们觉得文中所写的行道树给你怎样的感觉?只用一两句话讲讲你的感觉,可以畅所欲言。 (生各抒己见)例如:生:行道树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师给予肯定的鼓励:好!几位同学能根据文章的内容来谈自己的看法,很不错。 三、 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1、师:同学们对文章已经有了整体的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还要深入理解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具体探究。同学们以四人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2、师出示小黑板上的问题: 作为行道树要有哪些条件?(或行道树身上体现了什么特点?) 师提示:要根据文意来理解,也就是从哪个词语或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作为行道树 要有哪些条件?(或行道树身上体现了什么特点?)。 师述要求:合作探究时要边讨论,边划边记。(可以热烈点) 回答问题时话要讲完整,还要做到说话要有理有据。 同学在回答时,其余的同学要认真听,还要边听边记下他所说的要点。 3、(学生分小组学习,老师行间指导,约5分钟后)同学发言: (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稍加评议。可引导学生朗读句子或段落,在这个过程中师注意学 生读错的字词,应及时纠正。) 生1:从“堕落”一词中能知道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了原始森林,他们的同伴们可以很舒服的在原始森林里玩而他们只能在充满灰尘的城市里。“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这里可以看出 行道树必须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具有平凡的外表。 师:很好,请你带感情的把你刚才找的句子读一遍好吗?(生朗读) 生2:从“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天献出浓阴”这句话中的“勤生绿叶”“献出浓阴”可以看出行道树有很多树叶,而且是毫无怨言。所以说 行道树毫无怨言的生长很多树叶。 师:他的理由很充分,请全班都大声的把这些句子读一读好不好?(全班齐读) 生3:从“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直等到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中可以看出行道树的内心是痛苦的而他们是那么的平凡,他们不被人所注意。所以那些树应该不是高昂着“脑袋”的。 行道树的树冠应该是微微低着的。 师:很精彩,大家为他鼓掌。(全班鼓掌) 生4:从“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中可以看出。 行道树的树冠不该是低垂着的 师:很好,还有补充的吗? 生5:从“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中也能看出,尽管人们对城市里这么糟糕的环境感到麻木,树感到自己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但它们从来没有后悔还是为自己能为人们奉献自己的力量而高兴。 师追问: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你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呢? (学生自由发言) 4、师小结:大家的点评真是精彩。是的,行道树正象征了这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这些人叫奉献者,他们都是“以苦为乐”的,都具有“奉献的精神”。文章正是通过行道树内心世界的独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5、板书设计 比赛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行道树的特点都概括出来了,现在老师要求大家用简洁的词句 把这些特点写出来,假如能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更好,比如:画一棵树,然后在写 上特点,或可以用箭头连接,或其他的形式也可以。以大组为单位,各派一位代表上台板演。你们可以推荐一位字写得比较好的或画画的好的同学上来。看看哪一组设计的最好。 (1) 先讨论然后各组派代表上台板演。 (2) 师生评议,评出较好的板书。(师鼓励) (3) 师出示自己设计的板书 四、 拓展延伸、迁移训练 师:假如你是一棵树,你将选择在什么环境中生活?为什么?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你是 怎么做的? (生各抒己见,师给予肯定的评价)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是呀,不管我们选择在哪里,最重要的是我们都要有一棵为他人着想的心,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机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 六、配乐齐读、学生感悟。 七、布置作业 :1、找出文中的佳句,摘在作业 本上。 2、以《路灯》为题目仿写课文。3、阅读张晓风的其他散文。 说课稿: 本文是一篇散文,思想内容深刻丰富,遣词造句也很讲究,把作者对奉献者的赞美倾注于行道树身上,我在教学中运用音乐、图示等创设情景,通过朗读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通过讨论分析,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 ,我做了这样的设计: 导入 和整体感知结合在一起,由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感受课文,就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理解深刻内涵时,让学生合作探究,在讨论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在这个过程中化解难点,突破重点。再通过板书设计 ,进一步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最后通过迁移训练,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由课文联系实际,激发情感,加深感悟。 《行道树》教学案例 篇17初一语文同步辅导教材(第4讲) 主讲:刘 畛(南大附中 一级教师) 主要内容: 第六课《理想》第七课《行道树》 学习重点: 《理想》 1、学习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和理解《理想》的哲理。 《行道树》 1、学习“行道树”——这无私奉献者的精神。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知识讲解: 一、 基础知识 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中的划线字: 蜕变tuì 倔强jué 洗濯zhuó 玷污diàn 扒窃pá 诅咒zǔ 寂寥liǎo 夸耀yào 脊梁jǐ 贪婪lán 怨恨yuàn 鬓发bìn 2、辨别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形体的异同: 蜕变——退化 倔强——坚强 洗濯——洗涤 玷污——沾染 扒窃——盗窃 诅咒——咒骂 寂寥——寂寞 夸耀——夸赞 装饰——庄稼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 倔强:刚强不屈,固执。 (2) 玷污:弄脏,污损。多用作比喻。 (3) 诅咒:原指迷信的人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现指咒骂。 (4) 寂寥:寂静而空阔。 (5) 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 (6) 行道树:指种植在道路两旁的树木。 (7) 堕落:思想行为变坏或往坏的方向变。本文指行道树离开了原始森林,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 (8)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本文指对被污染的城市的一点改观。 (9) 繁弦急管:各种各样欢快的音乐声。弦,指弦乐器。管,指管乐器。 (10) 红灯绿酒:即“灯红酒绿”,形容繁华热闹的夜生活。 二、 重点分析 1、阅读新诗《理想》,把握主要内容。 什么是理想?人们说:理想是对未来的美好设想。如:办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的中国人民的理想是什么?祖国独立、民族解放。今天,我们积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人民的理想是什么?强国富民,振兴中华。 诗人流沙河极大地赞美理想:希望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努力奋斗。 2、《理想》共有12节,每一节主要写什么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1节用了四个比喻:由“石”到“ 火”,由“火”到“灯”, 由“灯”到“路”—— 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第2节诗是写: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如:饥寒、温饱、文明)。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也不断提高。 第3节: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如:从温饱到文明,从安定到繁荣。理想是人类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 第4节:理想的实现,并不很切近,往往要经过多次挫折和失败。(理想的实现,具有艰巨性、长期性。) 第5节:理想给人力量:使人乐观、给人斗志、增人活力。(理想使人有满怀希望的情怀、不屈不挠的斗志、壮心不已的活力。) 第6节:为崇高社会理想而奋斗,将获得幸福。(理想不是黄金梦,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 第7节: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享受着欢乐、品尝着艰辛。(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不是个人荣誉。所以,社会给你的荣誉,只不过是副产品。“寂寥”写出了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往往不被人理解的处境。) 第8节:理想对人生的意义: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所谓“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第9节:理想使人走上正轨,奋发向上。(罪人、浪子有了理想,就能恢复良知,重新做人。) 第10节:理想要坚定,信心不动摇。(这也是一种考验。) 第11节:失去理想,人生将没有意义。(对应第八节“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 第12节:希望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努力奋斗。(今日“抽芽、开花”,明日“浓荫、甜果”。)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这两句诗的含义? 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拥有为理想而奋斗是幸福的,是一种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要舍弃“小我”,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2)怎样理解“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这句诗的含义? 因为,理想会使人充满斗志,顽强不屈的奋斗的。因而面对不幸和厄运,有了理想,就能相信厄运是可以战胜的,前途是光明的,就会不屈不挠的奋斗。所以,理想可以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4、《理想》的脉络是怎样的? 总说理想的意义(第1节)——理想的历史意义(第2、3节)——理想的人格意义(第4、5、6、7节)——理想的人生意义(第8、9、10、11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5、新诗《在山的那边》和《理想》有共同的主题吗?找出这两首诗中内涵相同的诗句。 共同的主题是:都抒写了理想的意义。 相同的诗句:①关于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每一次的失望是折磨人的有:《在山的那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理想》——“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②关于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活。《在山的那边》——“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的你眼睛……” 《理想》——“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6、行道树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7、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8、问题探究: (1) 为什么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 因为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荫,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2) 行道树忍受了哪些痛苦? 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它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 (3) 行道树“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中的“深沉”的含义是什么? 一切神圣的事业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深沉的幸福。 9、本文的行道树和奉献者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是散文领域里传统的表现手法,本文是借行道树的自白,来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首先,行道树离开了原始森林,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奉献者舍“小我”、 牺牲个人幸福,为人们的幸福而辛苦忙碌、努力奋斗。 其次,行道树和奉献者一样,他们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他们都会感到寂寞、孤独、苦熬,往往不被人重视、不被人理解。 第三, 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的幸福,他们同样享受着深沉的幸福。 巩固训练 1选出下列词语中读音全对的一组( ) 蜕变tuì 倔强jué 洗濯zhuó 玷污diàn 扒窃bá 诅咒zǔ 寂寥liǎo 夸耀yào 脊梁jǐ 贪婪nán 怨恨yuàn 鬓发bìn 洗涤tiáo 堕落duò 坠落zhuì 包袱fu 2找出下列词语中有错误的一组( ) A蜕变——退化 倔强——坚强 洗濯——洗涤 B玷污——沾染 扒窃——盗窃 诅咒——揍骂 C寂寥——寂寞 夸耀——夸赞 装饰——庄稼 D堕落——坠落 烟尘——沉沦 忙碌——平庸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 堕落 (2)点缀 4、怎样理解“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这句诗的含义? 5、为什么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 迁移阅读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 光的赞歌 艾青 只是因为有了光 我们的大千世界 才显得绚丽多彩 人间也显得可爱 光给我们以智慧 光给我们以想象 光给我们以热情 光帮助我们创造出不朽的形象 那些殿堂多么雄伟 里面更是金碧辉煌 那些感人肺腑的诗篇 谁读了能不热泪盈眶 那些最高明的雕刻家 使冰冷的大理石有了体温 那些最出色的画家 描出了色授神与的眼睛 比风更轻的舞蹈 珍珠般圆润的歌声 火的热情、水晶的坚贞 艺术离开光就没有生命 山野的篝火是美的 港湾的灯塔是美的 夏夜的繁星是美的 庆祝胜利的焰火是美的 一切的美都和光在一起 1、 阅读上面的诗歌,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2、 为什么“一切的美都和光在一起”? (二) 行道树 (节选) 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无论如何,我们这座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l、作者写了一篇行道树的自白,用的是什么手法?行道树的形象象征了哪些人?作者赞美了他们什么精神? 2、行道树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你是怎样理解的? 3、划线句“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中的“深沉”的含义是什么? 4、“仍然固执”表现了奉献者什么样的品质? 5、划线句“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与《理想》中的哪句诗意义相近? (三) 忽然间,花园的角门开了,一个小男孩飞跑了进来。他没有看那月光下的万紫千红,却一直跑到松树背后的一个不受人注意的墙角,在那如茵的绿草中间,采摘着野生的二月兰。 那些浅紫色的二月兰,是那样的矮小,那样默默无闻。她们从没有想到自己有什么特殊招人喜爱的地方,只是默默地尽自己微薄的力量,给世界加上点滴的欢乐。 …… 月儿行到中天,花园里始终没有再开始谈话,花儿们沉默着,不知怎么,都有点不好意思。 1、在语段中找出一个形容花多,颜色迷人的成语。 2、作者在文中设计一个小男孩采摘二月兰的细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想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意义? 3、文章结尾写到花园里的花儿们“有点不好意思”,有什么寓意? 参考答案 巩固训练 1、A 2、B 3、(1)堕落:思想行为变坏或往坏的方向变。本文指行道树离开了原始森林,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 (2)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本文指对被污染的城市的一点改观。 4、这就是说,理想使人乐观。例如,饥寒年头,有了温饱的理想,相信靠勤劳的双手一定能赢得丰衣足食,满怀希望,情绪就乐观了。所以说,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 5、详见“重点分析”。 迁移阅读 (一)1、诗人以“光”这个形象为核心,描绘了因为“光”才有的绚丽多彩的世界。 2、因为“光给我们以智慧\光给我们以想象\光给我们以热情\光帮助我们创造出不朽的形象”。 (二)1、拟人手法。 奉献者。 宁愿牺牲自我,以苦为乐,把为社会做贡献视作神圣事业。 2、从现实中人们对绿化、环保的不够重视方面来回答。 3、主要是:一切神圣的事业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深沉的幸福。 4、奉献者执著于神圣的事业,而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与态度。5、“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三)1、万紫千红 2、在选文中点明主旨,借默默无闻的二月兰歌颂品质谦逊、作风朴素的劳动者。 3、花儿们的千姿百态比不上二月兰谦逊的美德,赞美了二月兰的朴实之美。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