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9 故乡
范文

9 故乡(精选16篇)

9 故乡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在对比中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我”于1919年12月回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时的好友与乡邻同他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苦的感情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把小说同时代背景联系起来,我们不难发现,“我”记忆中的及人物与眼前的及人物所以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

  这一题目,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

  题目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俗话说:“亲不亲,人”。对于一般人来说,总是美好的,亲切的,值得怀念的。但是在“我”眼中却是如此衰败、萧条,让我感到悲凉、生疏,特别是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令“我”寒噤。

  二、导入  

  鲁迅先生是1898年离开的,1919年12月第二次回,目的是变卖老屋接母亲到北京。小说以“我”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怎样的想法和感受?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小说的内容。

  三、内容分析

  1.教师提问:全文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五个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我”回。“我”在所见到的萧条景象以及“我”的悲凉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的目的。第二部分从第六自然段开始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在。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给中国农村带来的苦难,给中国农民带来的心灵上的创伤。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结尾。这一部分写“我”离开的心情和感受。

  2.内容分析(第一部分)

  ①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一句话。这句话既写出“我”回的急切心情,又为下文内容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②教师提问:第二自然段一共两句话,是一个完整的语段。请用几个短语概括出这段景物描写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它的作用。

  ③教师提问:第三自然段只有一个句子。这个句子的结构形式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理解它的含义?联系上下文,这个句子起什么作用?

  学生分析、明确:这个句子采用了否定形式的疑问语气这种结构。“这不是”是否定,句末加问号再否定,是否定之否定。由于的荒凉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自己的,对怀疑加以否定,这不仅反映了“我”复杂的思绪,沉重的心情,也为下文的对比作了铺垫和暗示。在文章结构上,它承上启下,转换自然。

  ④教师提问:第四段开头写道“我所记得的全不如此。我的好得多了。”按照一般写法,下文应该写“好”在哪里。可是下面却用“但”字一转,说的“美丽”、“佳处”“却又没有影象,没有言辞了”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教师提示:这要联系全文来看。后面写记忆中的,只是少年时代的“我”眼中的,“时时记起的”也只是少年眼中的局部的“神异的图画”,没有也不可能要求一个少年对的全貌进行整体的深刻的概述。由于他的注意力集中在闰土身上,因而他“时时记起的”只能是闰土与他所到之处。同时在这二十余年里,中国始终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下,不会有什么令人难忘的美好记忆。但是,如此的荒凉又与少年时代的记忆产生了很大的矛盾,“我”刚刚回到,在未了解到原因之前,就只能从自身的角度加以解释了棗“本没有什么好心绪”。这样在结构上自然地转入下文,点出此次回的目的。

  3.分析第二部分。

  ①教师提示: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体,主要采用了对比的写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找出描写闰土的段落,填写人物的形象对照表。

  闰土的形象:

  ②为什么闰土变成“木偶人”了呢?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③对杨二嫂这个人物,我们应怎样认识?在文中杨二嫂起什么作用?

  杨二嫂的形象

  肖像“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

  (尖刻、能说会道、令人可鄙)

  行动“……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顺手牵羊,明索暗偷)

  在小说中,杨二嫂是做为陪衬人物出现的,杨二嫂的尖刻、自私衬托了闰土的憨厚朴实。

  4.分析第三部分。

  ①教师提问:这一部分开始写了“我”和宏儿的几句对话,作用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明确:这几句对话反映出宏儿的天真和水生友情的留恋。童年“我”为了出外谋食不得不离开闰土、离开;而今天是卖掉老屋,永远离开了,因此,宏儿“回来”的想法不是很天真吗?“我”这次回,已经感到与闰土的隔膜,那么宏儿与水生的将来会是怎样的情景?这就使“我”本来不平静的心情更加思绪万千,从而引出下文“我”对“新的生活”的议论和企盼。

  ②教师提问:小说最后三个自然段是以议论为主的议论段。这三段议论的论题是什么?有什么关系?请你概括出来。

  教师提示:小说中的“我”既对新的生活充满信心,又不能明确解释“新的生活”的含义,反映了他的阶级局限性和觉悟水平。但是他也意识到,只要大多数人都向往和追求新的生活,敢于走向新生活之路,那么新的生活是能到来的,这又说明他比同一阶层的人眼光要敏锐,站得要高些。

  布置作业 

  1.作“练习一”

  记忆中的和眼前的不同,反映了自然环境的变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说明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统治给农村造成的悲惨现实,以及农民生活的日趋贫困。同时,暗示着小说人物的悲剧命运。

  小说结尾再现记忆中的美丽图画,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对记忆中的的眷恋和怀念正反映了“我”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渴求,对未来的一种朦胧的憧憬。

  2.作“练习二”

  填写“人物变化表”尽量找出原句,这样可以进一步把握人物、加深理解。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段,通过填表,才能细读作品,真正理解小说的主题。

  3.作“练习三”

  见“内容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解决疑难语句的理解问题,进一步把握小说的内容和主题,强化学生对作品的认识。

  2.辨析段的类型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小说的内容,分析了人物形象。但是,作品中还有一些语句需要认真分析、思考,才能深入把握小说的主题。

  二、疑难语句的分析

  1.“远近横着几个萧萦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一句中,为什么用“横着”?用了“荒村,为什么还要用“萧索”?把“活气”改为“生气”行不行?

  “横着”是不整齐、不规则地放着的意思,有一种“被遗弃”的动感;“萧索”是形容词,突出了悲凉的气氛,“荒”字描绘出村落的凋蔽和沉寂,这里都是写“我”看到家乡的感觉。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写得具体而形象。这样的荒村,自然没有活泼的生活气息,有的只是死气沉沉。“生气”指旺盛的生命力,用在这里不确切。

  2“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景物的描写怎么能成为“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这里,我们不能把它当作一般的判断句来理解,而是要联系上文。这个描写是要突出一种气氛、一种心情。“我”要永离,永离老屋了,心情的凄楚可想而知,况且“我”是那样的怀念。这种心情与上文“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本没有什么好心绪”正是协调一致的。

  3.小说为什么要用许多篇幅写少年闰土的“许多新鲜事”?这和全文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

  这要从两个方面去考虑。第一,这些叙述和描写,不仅说明少年闰土的见多识广,而且反映了这位小英雄一言一行都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之情。这与后面写他在现实的沉重压迫下喘不过气来,而把生活寄托在神灵身上,变得迟钝麻木恰成鲜明的对照。第二,正因为“我”从闰土那里知道了许多希奇事,所以“我”与闰土的深厚友谊是建立在“我”对闰土无比敬佩的基础之上的。这个基础一旦消失,小英雄变为“木偶人”时,“我”才深切感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意识给旧中国劳动人民造成的心灵上的创伤,才深切地认识到我们之间隔着的厚障壁了。但是,也正因为这位小英雄的形象和他讲述的许多希奇事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难以忘怀,所以在小说的结尾,美丽的景象又重现在眼前,从而使我的心底升起对未来的朦胧的希望。这两点正是全文内容的核心,是小说的主题所在。

  4.小说中有两处写到“高墙”:

  ①“他们(指“我往常的朋友”)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②“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象,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第①处的“高墙”是实写,句子的意思是说“我”和“我”的朋友们孤陋寡闻,很单纯无知,很少与外界联系。第②处的“高墙”是虚写,是比喻的说法,指“我”与闰土之间隔着的“厚障壁”,即封建意识、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隔膜。

  5“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作者特意写“我在走我的路,”有什么用意吗?

  有。这句话有双重含义。一层是实写走在离乡的异地谋生的路上。第二层,与下文联系起来思考,这里的“路”正是指“我想”的内容,也就是“希望”。因此,这句话在结构上统领下面的三段文字,在内容上提示下文。

  6.“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迫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对这句话应怎样正确理解?这句话反映“我”一方面有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另一方面也感到希望的茫远。因为任何作家都受世界观的制限。当时共产党还没成立,鲁迅并没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具体的“路”,因而“我”对路的憧憬不免朦胧。

  7.“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对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这段话强调了实践的意义。空有希望不去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有的;有了希望,注重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无的。路是由人走出来的,希望是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这个比喻,表达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

  三、辨析段的类型

  教师提问:作“练习五”,思考一下,怎样回答后面的问题?

  以哪一种表达方式是主要的为依据,就可以确定段的类型。

  第1段是以叙述为主的叙述段,显示少年时代“我”和闰土难舍难分的关系,以及“我”和闰土的交往过程。

  第2段是以描写为主的描写段,具体、生动地描写了中年闰土的肖像。

  第3段是以议论为主的议论段,这段议论以再现少年时“神异的图画”为新生活的象征,以路为比喻,用富于哲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新的生活的渴求和态度。

  四、小结

  1.疑难语句的理解要紧紧联系全文的内容、人物的形象和性格以及作者的态度,不能凭空臆断。目的是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题,认识事物的本质意义。

  2.辨析段的类型要以不同表达方式的特点及作用为依据,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解说。

  布置作业 

  1.作“练习六”

  小说中的议论文字只起辅助作用。它或者揭示所描写的人物,所叙述的事件内涵的意义,或直接表明作者对该人物、该事件的看法与态度,画龙点睛,一语道破,给读者指明理解作品主题的思路。小说中的议论只是用浓缩的语言表示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态度,不需要议论文所具有的论证过程。

  2.作“练习八”

  把《可爱的》与进行比较,可以知道,它们在所写的内容,采用的体裁,写作的目的,写作的时代背景以及运用的写作方法上都不同。

  教案点评:

  1.小说思想容量很大,距离学生生活又较远,因此教师可以布置课前预习。预习的内容有三点:

  ①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思考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②小说是怎样刻画闰土、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的?为什么以“我”为线索贯穿全文?在“我”的眼中,闰土和杨二嫂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原因是什么?

  ③作者采用了哪些主要表达方式,各有什么作用?

  2.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记忆中的及人物与眼前的及人物的对比关系,采取列表法分析小说内容,以加深印象和理解。

  3.对于小说的主题,可在对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各抒己见,教师不可越俎代庖。

  4.课时安排:两课时。

  探究活动

  你的在哪里?20年前的和20年后今天的相比,发生了哪些重大的变化?不妨深入下去,切身体会,采写你的过来人,从一些人、事的细微变化中思考人生、社会,并形诸文字,写成短篇小说。

9 故乡 篇2

  山东省成武县党集中学 高巧荣

  《故乡》篇幅很长,包涵的内容很丰富,人物性格鲜明。本教学设计将通过考察故乡景物及人物之“变”,探究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理解小说的主题。

  学习目标

  理解对比手法表现人物突出中心的作用

  重点:小说表现的主题

  难点:最后两节关于“希望”的议论的哲理性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八十六岁的贺知章返回离开五十多年的故乡时,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20世纪20年代,“我”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又会有何感触呢?今天我们学习鲁迅根据自己的回乡经历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乡》。

  二、检查预习

  萧索:衰败;冷落

  家景:家境,家中经济状况

  无端:没来由;没道理

  如许:①多么,这么;②如此多,那样多

  鄙夷:轻视;鄙薄

  展转∶①翻身貌,多形容卧不安席;②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环节的地方

  恣睢:放纵,凶暴

  二、阅读探究

  1.将描写故乡景物的词语或句子标出来,看看哪些是描写故乡的过去的,哪些是描写故乡的现在的,哪些是描写故乡的未来的,并说说所描写的各个时期的景物特点。思考,故乡因何而变?

  明确:

  时间

  景物特点

  摘抄词句

  过去(印象中)

  五彩缤纷

  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紫色的圆脸,明晃晃的银白的项圈,五色的贝壳,红的绿的都有,各种颜色的鸟类……

  美丽神异

  月下捉猹图,寂静而富有动感

  辽阔的世界

  高远的蓝天、无垠的大海、广阔的沙地

  鲜活的人和物

  少年闰土、猹、獾猪、刺猬、稻鸡、角鸡、鹁鸪、蓝背、贝壳、圆月、西瓜……

  现在

  萧索,悲凉

  严寒,深冬,阴晦,冷风,呜呜地响,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将来(理想的)

  美丽,充满生机

  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2.本文着重塑造人物有几个?分组讨论填写下表,将闰土和杨二嫂的过去与现在作比较。

  明确:

  ●闰土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外貌

  健康,温饱:十一二岁,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一个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憔悴,贫穷: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

  轻快,灵活:扫、支、撒、看、拉、罩,捏、刺

  麻木,迟钝,木偶人

  语言

  能言,见多识广

  吞吞吐吐,断断续续

  对“我”的态度

  热情,友好: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

  真诚,热情,友好,建立纯真的友谊。

  毕恭毕敬    隔了一层厚障壁

  对生活的态度

  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

  ●杨二嫂: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外貌

  年轻美丽:“豆腐西施”

  凸颧骨,薄嘴唇,像个细脚伶仃的圆规

  动作

  终日坐着

  冷笑、怪叫、贪婪

  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

  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对“我”的态度

  虚伪的吹捧,尖酸地嘲讽

  贵人眼高      迅哥儿,你阔了

  放了道台 

  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

  对生活的态度

  虽靠姿色招徕顾客,但仍是本分生活

  搬弄是非(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

  讨论:闰土要的、杨二嫂连偷带拿的,是些什么样的东西?说明了当时农民生活处于一种什么状况?

  明确:

  长桌、椅子、烛台、抬秤,手套、狗气杀、破烂木器、碗碟……

  老屋里的所有破旧大小粗细东西,已经一扫而空了

  人们的生活困苦,缺少基本的生活用品。

  3.闰土变成了木偶人一般,杨二嫂成了一庸俗贪婪的泼妇,造成人物性格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阅读课文,找出能说明这种变化原因的句子。

  明确:

  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反动统治的剥削与压迫

  ②“老爷”,“那时是孩子,不懂事”,一副香炉和烛台──封建思想的侵蚀

  三、研读最后最后两段

  1.“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迫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对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明确:反映“我”一方面有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另一方面也感到希望的茫远。本文写于1921年1月,共产党还没成立,鲁迅并没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具体的“路”,愿望因而“茫远”了。

  2.“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对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空有希望不去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有的;有了希望,注重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无的。路是由人走出来的,希望是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这个比喻,表达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

  3.“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文末的景物描写是不是表现“我”对故乡的过去的留恋?

  明确:此处的景物描写象征着“我”所向往的理想的美好生活。

  四、请学生小结:

  1.仿照下列句式说话:我认为,                        是造成故乡景物衰败、人物性格变化的原因。

  2.本文在人物刻画上最突出的特点是:

  五.板书设计:

9 故乡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在对比中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我”于1919年12月回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时的好友与乡邻同他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苦的感情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把小说同时代背景联系起来,我们不难发现,“我”记忆中的及人物与眼前的及人物所以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

  这一题目,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

  题目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俗话说:“亲不亲,人”。对于一般人来说,总是美好的,亲切的,值得怀念的。但是在“我”眼中却是如此衰败、萧条,让我感到悲凉、生疏,特别是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令“我”寒噤。

  二、导入  

  鲁迅先生是1898年离开的,1919年12月第二次回,目的是变卖老屋接母亲到北京。小说以“我”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怎样的想法和感受?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小说的内容。

  三、内容分析

  1.教师提问:全文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五个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我”回。“我”在所见到的萧条景象以及“我”的悲凉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的目的。第二部分从第六自然段开始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在。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给中国农村带来的苦难,给中国农民带来的心灵上的创伤。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结尾。这一部分写“我”离开的心情和感受。

  2.内容分析(第一部分)

  ①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一句话。这句话既写出“我”回的急切心情,又为下文内容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②教师提问:第二自然段一共两句话,是一个完整的语段。请用几个短语概括出这段景物描写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它的作用。

  ③教师提问:第三自然段只有一个句子。这个句子的结构形式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理解它的含义?联系上下文,这个句子起什么作用?

  学生分析、明确:这个句子采用了否定形式的疑问语气这种结构。“这不是”是否定,句末加问号再否定,是否定之否定。由于的荒凉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自己的,对怀疑加以否定,这不仅反映了“我”复杂的思绪,沉重的心情,也为下文的对比作了铺垫和暗示。在文章结构上,它承上启下,转换自然。

  ④教师提问:第四段开头写道“我所记得的全不如此。我的好得多了。”按照一般写法,下文应该写“好”在哪里。可是下面却用“但”字一转,说的“美丽”、“佳处”“却又没有影象,没有言辞了”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教师提示:这要联系全文来看。后面写记忆中的,只是少年时代的“我”眼中的,“时时记起的”也只是少年眼中的局部的“神异的图画”,没有也不可能要求一个少年对的全貌进行整体的深刻的概述。由于他的注意力集中在闰土身上,因而他“时时记起的”只能是闰土与他所到之处。同时在这二十余年里,中国始终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下,不会有什么令人难忘的美好记忆。但是,如此的荒凉又与少年时代的记忆产生了很大的矛盾,“我”刚刚回到,在未了解到原因之前,就只能从自身的角度加以解释了棗“本没有什么好心绪”。这样在结构上自然地转入下文,点出此次回的目的。

  3.分析第二部分。

  ①教师提示: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体,主要采用了对比的写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找出描写闰土的段落,填写人物的形象对照表。

  闰土的形象:

  ②为什么闰土变成“木偶人”了呢?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③对杨二嫂这个人物,我们应怎样认识?在文中杨二嫂起什么作用?

  杨二嫂的形象

  肖像“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

  (尖刻、能说会道、令人可鄙)

  行动“……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顺手牵羊,明索暗偷)

  在小说中,杨二嫂是做为陪衬人物出现的,杨二嫂的尖刻、自私衬托了闰土的憨厚朴实。

  4.分析第三部分。

  ①教师提问:这一部分开始写了“我”和宏儿的几句对话,作用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明确:这几句对话反映出宏儿的天真和水生友情的留恋。童年“我”为了出外谋食不得不离开闰土、离开;而今天是卖掉老屋,永远离开了,因此,宏儿“回来”的想法不是很天真吗?“我”这次回,已经感到与闰土的隔膜,那么宏儿与水生的将来会是怎样的情景?这就使“我”本来不平静的心情更加思绪万千,从而引出下文“我”对“新的生活”的议论和企盼。

  ②教师提问:小说最后三个自然段是以议论为主的议论段。这三段议论的论题是什么?有什么关系?请你概括出来。

  教师提示:小说中的“我”既对新的生活充满信心,又不能明确解释“新的生活”的含义,反映了他的阶级局限性和觉悟水平。但是他也意识到,只要大多数人都向往和追求新的生活,敢于走向新生活之路,那么新的生活是能到来的,这又说明他比同一阶层的人眼光要敏锐,站得要高些。

  布置作业 

  1.作“练习一”

  记忆中的和眼前的不同,反映了自然环境的变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说明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统治给农村造成的悲惨现实,以及农民生活的日趋贫困。同时,暗示着小说人物的悲剧命运。

  小说结尾再现记忆中的美丽图画,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对记忆中的的眷恋和怀念正反映了“我”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渴求,对未来的一种朦胧的憧憬。

  2.作“练习二”

  填写“人物变化表”尽量找出原句,这样可以进一步把握人物、加深理解。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段,通过填表,才能细读作品,真正理解小说的主题。

  3.作“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解决疑难语句的理解问题,进一步把握小说的内容和主题,强化学生对作品的认识。

  2.辨析段的类型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小说的内容,分析了人物形象。但是,作品中还有一些语句需要认真分析、思考,才能深入把握小说的主题。

  二、疑难语句的分析

  1.“远近横着几个萧萦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一句中,为什么用“横着”?用了“荒村,为什么还要用“萧索”?把“活气”改为“生气”行不行?

  “横着”是不整齐、不规则地放着的意思,有一种“被遗弃”的动感;“萧索”是形容词,突出了悲凉的气氛,“荒”字描绘出村落的凋蔽和沉寂,这里都是写“我”看到家乡的感觉。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写得具体而形象。这样的荒村,自然没有活泼的生活气息,有的只是死气沉沉。“生气”指旺盛的生命力,用在这里不确切。

  2“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景物的描写怎么能成为“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这里,我们不能把它当作一般的判断句来理解,而是要联系上文。这个描写是要突出一种气氛、一种心情。“我”要永离,永离老屋了,心情的凄楚可想而知,况且“我”是那样的怀念。这种心情与上文“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本没有什么好心绪”正是协调一致的。

  3.小说为什么要用许多篇幅写少年闰土的“许多新鲜事”?这和全文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

  这要从两个方面去考虑。第一,这些叙述和描写,不仅说明少年闰土的见多识广,而且反映了这位小英雄一言一行都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之情。这与后面写他在现实的沉重压迫下喘不过气来,而把生活寄托在神灵身上,变得迟钝麻木恰成鲜明的对照。第二,正因为“我”从闰土那里知道了许多希奇事,所以“我”与闰土的深厚友谊是建立在“我”对闰土无比敬佩的基础之上的。这个基础一旦消失,小英雄变为“木偶人”时,“我”才深切感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意识给旧中国劳动人民造成的心灵上的创伤,才深切地认识到我们之间隔着的厚障壁了。但是,也正因为这位小英雄的形象和他讲述的许多希奇事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难以忘怀,所以在小说的结尾,美丽的景象又重现在眼前,从而使我的心底升起对未来的朦胧的希望。这两点正是全文内容的核心,是小说的主题所在。

  4.小说中有两处写到“高墙”:

  ①“他们(指“我往常的朋友”)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②“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象,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第①处的“高墙”是实写,句子的意思是说“我”和“我”的朋友们孤陋寡闻,很单纯无知,很少与外界联系。第②处的“高墙”是虚写,是比喻的说法,指“我”与闰土之间隔着的“厚障壁”,即封建意识、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隔膜。

  5“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作者特意写“我在走我的路,”有什么用意吗?

  有。这句话有双重含义。一层是实写走在离乡的异地谋生的路上。第二层,与下文联系起来思考,这里的“路”正是指“我想”的内容,也就是“希望”。因此,这句话在结构上统领下面的三段文字,在内容上提示下文。

  6.“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迫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对这句话应怎样正确理解?这句话反映“我”一方面有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另一方面也感到希望的茫远。因为任何作家都受世界观的制限。当时共产党还没成立,鲁迅并没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具体的“路”,因而“我”对路的憧憬不免朦胧。

  7.“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对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这段话强调了实践的意义。空有希望不去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有的;有了希望,注重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无的。路是由人走出来的,希望是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这个比喻,表达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

  三、辨析段的类型

  教师提问:作“练习五”,思考一下,怎样回答后面的问题?

  以哪一种表达方式是主要的为依据,就可以确定段的类型。

  第1段是以叙述为主的叙述段,显示少年时代“我”和闰土难舍难分的关系,以及“我”和闰土的交往过程。

  第2段是以描写为主的描写段,具体、生动地描写了中年闰土的肖像。

  第3段是以议论为主的议论段,这段议论以再现少年时“神异的图画”为新生活的象征,以路为比喻,用富于哲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新的生活的渴求和态度。

  四、小结

  1.疑难语句的理解要紧紧联系全文的内容、人物的形象和性格以及作者的态度,不能凭空臆断。目的是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题,认识事物的本质意义。

  2.辨析段的类型要以不同表达方式的特点及作用为依据,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解说。

  布置作业 

  1.作“练习六”

  小说中的议论文字只起辅助作用。它或者揭示所描写的人物,所叙述的事件内涵的意义,或直接表明作者对该人物、该事件的看法与态度,画龙点睛,一语道破,给读者指明理解作品主题的思路。小说中的议论只是用浓缩的语言表示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态度,不需要议论文所具有的论证过程。

  2.作“练习八”

  把《可爱的》与进行比较,可以知道,它们在所写的内容,采用的体裁,写作的目的,写作的时代背景以及运用的写作方法上都不同。

  教案点评:

  1.小说思想容量很大,距离学生生活又较远,因此教师可以布置课前预习。预习的内容有三点:

  ①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思考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②小说是怎样刻画闰土、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的?为什么以“我”为线索贯穿全文?在“我”的眼中,闰土和杨二嫂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原因是什么?

  ③作者采用了哪些主要表达方式,各有什么作用?

  2.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记忆中的及人物与眼前的及人物的对比关系,采取列表法分析小说内容,以加深印象和理解。

  3.对于小说的主题,可在对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各抒己见,教师不可越俎代庖。

  4.课时安排:两课时。

  探究活动

  你的在哪里?20年前的和20年后今天的相比,发生了哪些重大的变化?不妨深入下去,切身体会,采写你的过来人,从一些人、事的细微变化中思考人生、社会,并形诸文字,写成短篇小说。

  此文章共有2页  第 1 2 页  

  见“内容分析”。

9 故乡 篇4

  教学设计示例一

  第一课时

  一、通读全文,完成以下任务:

  1、扫清字词障碍。

  2、熟悉主要内容。

  3、弄清人物及其关系。

  二、浏览全文,根据描写的人物确定本文的大致情节。

  全文按照“回——在——离”的顺序分为三部分。其中第二部分“在”是文章的主体,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只是收不起钱来”。写老屋的寂寥,更使我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还写与母亲商定搬家的事情。

  第二层:“你休息一两天……我得去看看”。写“我”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第三层:“母亲站起身……出去了”。写出杨二嫂是一个城镇小市民的典型。

  第四层:“此后又有近处的本家和亲戚来访问我……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与闰土的相见。

  三、听读课文,加深印象。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多媒体朗读或录音范读。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由教师范读或学生个读。

  四、学生自读,体味文学语言,加强语感。

  五、有条件的地方可播放一小段有关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江南农村状况的视频资料,没条件的可由教师介绍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

  第二课时 对比写法的专题研究

  一、人物命运变化研究。

  1、闰土命运变化研究:小英雄——木偶人

  20年前“小英雄”的形象:

  外貌特征: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

  英雄特征: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景物烘托: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见多识广:①他是能装弶捉小鸟雀的。……“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②“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检(同“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③“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④“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人际关系:①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②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

  20年后“木偶人”的形象:

  外貌特征: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木偶特征:①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②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③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景物烘托:①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②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

  过苦日子:“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人际关系:①“阿!闰土哥,——你来了?……”/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②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我也说不出话。③“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④母亲对我说,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

  2、杨二嫂命运变化研究:豆腐西施——细脚伶仃的圆规

  20年前杨二嫂的形象:

  外貌特征: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

  先前印象: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安分守己)

  社会环境: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职业营生:“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

  20年后杨二嫂的形象:

  外貌特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50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见面印象:①我愕然了。②我愈加愕然了。③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社会环境:①母亲说着,便向房外看,“这些人又来了。说是买木器,顺手也就随便拿走的,我得去看看。” ②来客也不少,有送行的,有拿东西的,有送行兼拿东西的。待到傍晚我们上船的时候,这老屋里的所有破旧大小粗细东西,已经一扫而空了。

  职业营生:①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②母亲说,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3、“我”的命运变化研究:好奇的少爷——辛苦展转地生活

  30年前的“我”:①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②“我”对许多事充满好奇。

  30年后的“我”: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2000余里,别了20余年的去,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一直过着辛苦展转的生活。希望后辈能过上新的生活,这种生活不像闰土那样辛苦麻木,不像杨二嫂那样辛苦恣睢,不像我那样辛苦展转。

  二、人物关系专题研究。

  1、杨二嫂与闰土:絮絮不止的杨二嫂——只是摇头的闰土;顺手牵羊、嫁祸栽赃的杨二嫂——实实在在的闰土

  杨二嫂:①“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冷笑说:“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 ②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③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闰土:①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他只是摇头。②递过纸包来,说:“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③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

  2、“我”与闰土:迅哥儿——老爷;无话不谈——我也说不出话;无穷无尽的希奇、新鲜的事——默默地吸烟、谈些闲天(具体情节略)

  3、“我”与杨二嫂:无话可说的交谈(具体情节略)

  4、水生和宏儿:松松爽爽——痴痴的想

  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可是,水生约我到他家玩去咧……”他睁着大的黑眼睛,痴痴的想。

  第三课时 主题研究

  一、隔膜说、渴望理想的人与人关系:隔绝 —— 一气

  二、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天真活泼、健康聪明——反应迟钝、精神麻木

  三、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迅哥儿——老爷;看守西瓜,捕鸟——磕头、打拱

  四、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叫闰土管祭祀——要香炉和烛台;多子、饥荒、兵、匪、官、绅。

  教学设计示例二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

  2.作了解性阅读,理清全文脉络。

  3.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二、整体感知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辛亥革命后,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经济发展,反而日趋衰落。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鲁迅先生以他思想家的敏锐感觉,进行认真深入地分析。在他许多的以农民、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进行了形象地剖析、透视。一文,从闰土、杨二嫂十年的变化的角度,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索、日趋破产的社会根源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简介背景。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1)听录音朗读一遍,思考本文的线索,主要人物及故事情节。

  (2)学生讨论后,对上三者明确。

  3.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指一名同学朗读第一部分,其他同学思考:

  “我”渐近时的心情怎样?

  明确:漂泊的艰辛,思乡的深切,返乡的激动。

  (2)渐近时,“我”见到的的景象如何?这时“我”的心情怎样?

  明确:景象是“萧索”心情是“悲凉”。

  (3)小结景物描写的作用:

  勾画了一幅萧条、荒寂的现实的冬景图,初步表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状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烘托了闰土的悲惨命运和“我”的悲凉心情。

  (4)见到冬景图后,“我”的感受怎样?用文中话回答。

  明确:“啊!……好得多了。”

  (5)怎样理解“啊!……好得多了。”

  明确:写出了现实与记忆中的的反差之大,饱含着对竟然如此的惊异之情。

  4.分析第二部分

  (1)“我”记忆中的怎样?文章第31节说“似乎看到了我美丽的了。”记忆中的到底美丽在何处呢?

  提示:景、事、人。

  (2)分析景点:

  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少年闰土月夜刺猹图)

  景物:天空、圆月、西瓜、沙地。

  色彩:深蓝、金黄、碧绿。

  景象特点:景物美好,色彩明快、艳丽,美好动人。

  上一段说:“没有一些活气”,那么这一段的少年“十一二岁”“银圈”“捏”“刺”,又给人什么感觉呢?(充满生气和活力)

  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作者用这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的象征。与现实中的形成鲜明的对比。

  (3)分析少年闰土(事、人)

  “我”记忆中的少年闰土的肖像怎样?(“紫色”“圆”“小”“明晃晃”可见少年闰土健康可爱。)

  “我”回义了少年闰土哪几件事情?可见他是个什么样的农村少年?

  明确:教“我”雪地捕鸟—活泼多知。

  邀“我”着瓜刺猹一朴素,热情勇敢,多知。

  告诉“我”贝壳,跳鱼儿—见多识广。

  哭着不肯分离,互赠礼物—友谊深厚、纯真。

  作者怎样更好地突出闰土说话滔滔不绝的?

  明确:用了许多省略号。

  (4)小结:到底“美丽”在哪里?

  明确:美在有许多新鲜景,美在有许多新鲜事,更美在有心里装着无尽希奇事,有着深厚、纯真友谊的童年伙伴。总之,美在儿时的记忆中。

  四、总结、扩展

  全文按“我”“回一在一离”的活动为线索,记叙“我”的所见、所闻、所惑。本节课所学内容,除了初步展示现实的萧条外,多在回忆,突出了记忆中的美。在对比中,写出了反差之大,反映了中国农村日趋破产的现实。

  五、布置作业 

  1.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年?

  2.预习下文,思考杨二嫂的及中年闰土的形象特点。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分析闰土,杨二嫂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二、整体感知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二十年前少年闰土的形象,本节课我们将见到二十年后的闰土,在对闰土二十年前后的巨大变化及杨二嫂的变化的分析中,努力探究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及作品的主题。

  三、教学过程 

  1.复习、预习:

  (1)二十年前后的景象有哪些变化?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2)在,“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中,又重点以写谁为主?

  2.分析中年闰土

  (1)少年好友闰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肖像变化:

  “紫色的圆脸”—“灰黄”且有“很深的皱纹”

  “小毡帽”—“破毡帽”

  “红活圆实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问:中年闰土的脸色为什么会变得“灰黄”?“很深的皱纹”和“松树皮似的手”说明了什么?

  (明确:脸色“灰黄”是饥寒交迫造成的营养不良的结果,“很深”的皱纹是生活的重负刻下的痕迹,“松树皮”似的手是长年累月超负荷的劳动造成的结果。)

  问:59节中“终于”一词,体现了闰土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明确:重逢的喜悦—想要叙旧、畅谈—想到自己的现状、凄凉—自卑自贱—终于恭敬地称“我”老爷。

  称呼的变化:

  问:“老爷”这一称呼写出了闰土心目中两人之间的什么变化?

  明确:身份、地位的变化。

  问:“厚障壁”比喻什么?

  明确: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语言变化

  问:中年闰土的话中也有许多省略号,这些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明确:显示闰土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表现了他的迟钝麻木。

  神态变化

  问:神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怕羞”“高兴”天真活泼—“欢喜”“凄凉”“像石像”“像木偶人”。

  问:“石像”这个比喻说明闰土的精神状态起了什么变化?

  明确:由于饱受生活的折磨,已经变得呆滞、迟钝、衰老、麻木,了无生气。

  问:是什么原因使他发生这样大的变化?用文中话回答,并理解这句话对表达中心意思的巨大作用。

  明确:“多子……木偶人。”说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是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根源,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问:闰土为什么要拣“香炉”和“烛台”?

  明确:把未来寄托神佛。说明他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说明了他的麻木迟钝。说明了闰土是旧中国一个尚未觉醒的农民形象。

  (2)小结: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劳苦大众在封建传统观念辖制下所受的毒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3.分析杨二嫂形象:

  (1)杨二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她的变化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今日 肖像:凸颧骨、薄嘴唇、圆规—体现性格波悍、放肆、尖刻

  语言、行动:尖叫,两手搭在髀间、贵人眼高—体现性格泼悍、放肆、尖刻

  讨东西、造谣,“塞手套”—体现性格自私、泼悍,爱贪小便宜

  昔日 “豆腐西施”,终日坐着—体现性格安分守己

  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了辛亥革命后城镇小市民阶层的贫困化,反映了经济破产的另一个侧面。

  (2)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用一,以杨二嫂的自私、刻薄衬托扬二嫂的善良、朴实。

  作用二,以杨二嫂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破产的

  广度和深度。

  4.见到的景和人发生如此变化后,“我”产生了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由下文“老屋离我愈远了;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可见“我”对巨变成如今的样子是十分失望的。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着重分析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形象。闰土是解放前老一代农民形象的代表,他身上有着中国农民传统的美德—勤劳、善良、忠厚,但因长期遭受经济的压迫和思想上的愚弄,他被那个社会折磨得像个木偶人。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读到作者对老一代农民不幸命运的深切关心和同情。杨二嫂是一个城镇小市民形象的代表,是一个既遭受压迫、侮辱,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被扭曲了的人物形象。从她身上,我们可以读出作者对她的种种恶习是持否定态度的。

  文中,作者着力写两个人的今昔变化,通过对比,深刻地揭示出两个人物形象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并揭示出小说的主题。

  第三课时

  一、分析课文第77~78节,理解作者的希望,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1.提一生朗读77~78节,其他同学思考下列问题:

  (1)渐离时,“我”的思想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师生议论后明确;先是气闷、悲哀,然后寄希望于下一代,继而害怕希望得不到实现,最后又振奋起来。

  (2)“我为什么”感到气闷?“高墙”比喻什么?

  明确:“高墙”是比喻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人们精神上的“厚障壁”,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儿童时亲密的伙伴闰土与“我”隔膜了,杨二嫂对“我”不了解,也隔膜了,所以“我”四面像竖起了“高墙”,所以气闷。

  (3)“我”为什么感到“悲哀”?“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中“模糊”与“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

  师生讨论后明确:

  “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中寄托了对美丽的回忆,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清楚”是说追求的目标是清楚的,“模糊”是因为的现实使“我”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正因为这些“我”所以感到“悲哀”。

  三个“辛苦”在“辛苦展转”中的意思为奔波劳碌,在“辛苦麻木”中意思为“辛勤、劳苦,”在“辛苦恣睢”中意为“处心积虑,挖空心思”。

  (4)“我”希望下一代怎样?不希望下一代怎样?

  (5)“我”为什么寄希望于下一代?

  明确:一方面,“我”对自己这一代的社会表示否定,另一方面又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所以只有寄希望于下一代了。

  (6)“我”想到希望,为什么“害怕”?

  明确:想到希望,就想到希望的实现,如此凄惨的现实,又使我觉得希望实现的渺茫,所以“害怕”。

  (7)如何理解“现在我所谓的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我”对新生活的希望念念不忘,但又没有找到实现新生活的道路,所以说和闰土一样是对偶像的崇拜,而且“茫远”。

  (8)划出文中表明“我”充满希望,精神振奋的语句,并理解其含义。

  明确:语句即最后一节。特别是“我想:希望……成了路。”

  含义:希望的有无取决定于人是否努力,光有希望而不努力奋斗,希望就不会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努力奋斗、实践,希望就可能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无”。全句强调了要为新生活的到来而努力奋斗。以路为喻,形象,且富含哲理,深化了主题,给人以信心和鼓舞。

  (9)“我”是一个有怎样性格的形象?明确“我”不等于作者自己。

  明确:“我”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文中对“我”的形象刻画,着重运用心理描写。“我”为寻找新的生活,过着辛苦展转的生活,看到惨淡的情景,“我”感到悲哀,失望,但又不甘心坏下去,为的远景构制着蓝图,憧憬着美好的生活。

  二、结合全文,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笔下的闰土,杨二嫂形象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

  师生讨论后明确:

  闰土是旧中国尚未觉醒的老一代农民形象的代表,作者满怀深情地刻画他,写他的种种不幸,正是在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当时的社会弊端,从而启发人们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的路。作者深刻地揭示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提出要改变农民命运,必须改变整个腐朽的社会制度。

  杨二嫂是个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市民形象的代表,通过这一形象,人们可以看到随着农村经济的破产,小市民阶层也日益贫困化的现实。

  2.作者对闰土,对杨二嫂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讨论明确:对闰土,作者寄予的是深切的同情,而对杨二嫂,作者对她身上的种种自私和恶习是取批判态度的,但对她的处境也是同情的。

  三、总结、扩展

  1.小说以“我”回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一在一离”的顺序安排情节,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巨大变化,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动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写作中,通过景物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为表达中心意思服务。

  3.刻画形象,采用肖像、语言、神情、动作的描写及对比的方法,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了主题。

  四、布置作业 

  仿照本文的写法,以“家乡”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课外练笔。

9 故乡 篇5

  [文题解通]

  ◎导读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关于故乡的话题,历代文人骚客唱出了许多凄婉的心声。然而,处于变革时代的思想家鲁迅先生,凭着满腔爱国热情,以其敏锐的感觉,深沉的思索,写下了《故乡》这篇小说。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辛亥革命后,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生活、社会经济反而日趋衰落。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幸福?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这些都是鲁迅先生探索、思考的问题。

  ◎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浙江绍兴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地主官僚家庭,幼年丧父,家道衰落。为探索救国之路,鲁迅曾学习洋务实业,后又留日学医,但最终走上了“文学救国”的道路。他生平著有大量的杂文和小说等,以笔为武器,抨击时弊,唤醒世人,其作品文字犀利,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全部作品结集成《鲁迅全集》。《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

  ◎背景

  《故乡》作于1921年1月,最初发表于同年5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杂志第九卷第一号,后由作者编入小说集《呐喊》。

  鲁迅于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呐喊〉自序》)。1919年12月又最后一次回故乡绍兴接他的母亲等人来北京居住。从《鲁迅日记》中可以大致了解这次回乡的经过:1919年9月,鲁迅卖掉了绍兴的老屋,添了些钱买妥了北京西城新街口附近八道弯宅第。11月修葺完毕,同年21日“上午与二弟眷属俱移入八道弯宅”。同月26日鲁迅“上书请归省”。12月1日由北京动身回乡,4日晚“抵绍兴城,即乘轿回家”,在家乡处理搬迁事务,约住了二十来天。12月24日“下午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29日中午抵北京,“下午俱到家”。往返共计约29天。《故乡》的故事情节便是根据这段生活经历演绎而成的。不过,这只是触发故事的一点,而作品真正反映的却是更为广阔深邃的社会背景。

  《故乡》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十年后的中国农村社会情况。辛亥革命虽然赶跑了一个皇帝,但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帝国主义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主要支持者”,“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社会基础”。因此,“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地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作者回乡期间,耳闻目睹了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风雨如磐的社会中求索了三十余年的生活体验,于是写出了悲凉沉郁的《故乡》这篇小说。

  [知识览通] 

  ◎语音

  1.    阴晦huī,不能念成huǐ

  2.    篷隙péngxì,篷不能念成fèng

  3.    萧索xiāosuǒ,不能念成sù

  4.    断茎jīng,不能念成jǐng

  5.    凄凉qī

  6.    寓所yǜ,不能念成yú

  7.    捏niē

  8.    猹chá,不能念成zhá

  9.    胯下kuà,不能念成kuǎ

  10.    祭祀jìsì,“祀”不能念成jǐ

  11.    弶jiàng,不能念成qióng

  12.    毡帽zhān,不能念成zhàn

  13.    竹匾biǎn,不能念成biān

  14.    秕谷bǐ,不能念成pǐ

  15.    缚fù,不能念成bù

  16.    罩zhào,不能念成zhuó

  17.    獾huān,不能念成guàn

  18.    鹁鸪bógū,“鸪”不能念成gǔ

  19.    刺猬wèi,不能念成wěi

  20.    畜生chù,不能念成xù

  21.    伶俐línglì

  22.    潮汛xùn

  23.    凸颧骨tǖquán,“颧”不能念成guàn

  24.    髀bì,不能念成bēi

  25.    伶仃dīng,不能念成dīng

  26.    愕然è,不能念成é

  27.    鄙夷bǐyí,不能念成pǐ

  28.    嗤笑chī,不能念成zhī

  29.    惶恐huáng

  30.    瞒mán,不能念成mǎn

  31.    絮xù,不能念成rú

  32.    应酬chóu,不能念成zhóu

  33.    瑟索sè

  34.    磕kē

  35.    寒噤jìn,不能念成jīn

  36.    廿niàn,不能念成gān

  37.    苛税kēshuì,“税”不能念成ruì

  38.    深黛dài,不能念成hēi

  39.    惘然wǎng

  40.    潺chán,不能念成chān

  41.恣睢zìsuī,“恣”不能念成zī,“睢”不能念成jū

  ◎字形

  1.“篷隙”的“篷”不能写成“蓬”或“逢”。

  2.“潮汛”的“汛”不能写成“讯”。

  3.“伶仃”的“伶”不能写成“玲”。

  4.“惘然”的“惘”不能写成“罔”。

  ◎词语

  1.    苍黄:灰暗的黄色。本文形容天色不好。

  2.    悲凉:悲哀凄凉。

  3.    瓦楞:绍兴人习惯用“楞”指称那种格子状的狭长凹凸的东西,如“一畦菜地”说成“一楞楞菜地”。屋瓦沟脊相间,也是“一楞楞”的,故称为“瓦楞”。

  4.    易主:改换主人。易:改变。

  5.    凄凉:多用来形容环境或景物寂寞冷落。本文形容人物神情悲伤难过。

  6.    神异:神奇,不同一般。

  7.    家景:家里的生活状况。

  8.    祭祀:旧时备供品向神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

  9.    无端:无缘无故。端:头,引申缘由。

  10.    伶俐:动作灵活。

  11.    景况:光景,情况。本文指生活状况。

  12.    秕谷:空或不饱满的稻谷。

  13.    伶仃:瘦弱。本文用来形容杨二嫂两条纤细的腿站立如圆规的姿态。

  14.    惶恐:惊慌害怕。

  15.    絮絮:形容说话连续不断。

  16.    定规:成规,一定的规矩。

  17.    潺潺:象声词,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18.    偶像:原指用木头、泥土等雕塑的供迷信的人敬奉的神像。也比喻盲目崇拜的对象。

  19.    切近:靠得很近。

  20.    茫远:渺茫、遥远。

  21.    大抵:本文是大都的意思。

  ◎常识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他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一生创作颇丰,其中小说集有《呐喊》、《徬彷》、《故事新编》;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有《坟》《二心集》《且介亭杂文》。鲁迅的一生,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简称“左联”,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组织,1930年成立于上海。领导者有鲁迅、夏衍、冯雪峰、丁玲、周扬等。创办了《前哨》、《北斗》、《文学月刊》等刊物。

  [内容析通]

  ◎理文脉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安排情节。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巨大变化。

  故事情节的开端为第1—5段,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时的复杂心情,交代“我”回故乡的目的。

  故事情节的发展和高潮为第6—77段,“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故事情节的结局为第78—88段,“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未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将来和下一代。

  ◎辨结构

  结构示意图

  回忆中的故乡

  ↓    杨二嫂

  故乡的景色 → 变←故乡的人

  (对比手法)         闰土

  ↓    

  现实中的故乡

  理想中的故乡          

  ◎探意旨

  儿时的“故乡”,给“我”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甚至可以说代表了一种“理想”,而现实的“故乡”,却面目全非,沉寂、毫无生气,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纯真与温情,变得冷漠、麻木和猬琐。使“我”感到“希望”的幻灭,心中无比“悲哀”。其实以前的“故乡”也和现实的“故乡”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那时“我”是以纯真少年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所以世界显得那样单纯、美好,甚至有一丝神奇。我们读这篇小说,要从作者对“故乡”的感觉变化中,探讨小说要表达的主题。 

  这篇小说的主题,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怎样被扼杀。以闰土为例:

  少年闰土:

  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动作:活泼刚键,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对生活的态度: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中年闰土:

  外貌: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对“我”的态度: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对生活的态度: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

  理解这样的主题,可以深入探讨演变的原因:过去→现在(推断原因)。

  2.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从闰土父子和杨二嫂身上,可以看出这样轮回的影子:

  闰土:少年→中年→?

  水生:少年“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中年?→?

  杨二嫂:年轻→中年→?

  也许他们的后代,也会步他们的后尘,在这样的轮回中挣扎。因为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广大民众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地过来的,好像黑暗隧道中看不到尽头(无数农民起义推翻封建王朝,然后又建立新的封建王朝,再爆发农民起义,再……历史不停的轮回着,民众的苦难也不停地轮回着)。

  3.    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再回故乡,“我”和闰土、杨二嫂等人已经有了深深的精神上的隔阂。闰土叫“我”“老爷”,杨二嫂认为“我”“放了道台”,孩提时代那种真诚、友善的关系,已经完全消失了。“我”渴望打破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渴望建立超越庸俗的物质关系的新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议问题

  1.1—5节写“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故乡景象如何?这时“我”的心情怎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明确:景象是“萧条”:心情是“悲凉”;这样就勾画了一幅萧条、荒寂的故乡冬景图,初步表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情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

  2.第12节写“我”记忆中的故乡怎样?作者描写了怎样一幅图画?这幅图画有什么特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明确:记忆中的故乡非常美丽;描写了一幅“月夜刺猹图”;景色特点:美丽动人,色彩明快;作者用这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

  3. 未见闰土前,“我”有关闰土的记忆是怎样的?“我”见闰土前后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明确:见闰土前,在“我”心中,闰土就代表着美丽的故乡的一切记忆。未见时,“我”心中充满期待、憧憬;见到后觉得隔着厚障壁,心中悲凉。

  4. 与闰土见面时“我”几次“说不出话”的原因有什么不同?

  明确:开始“说不出话”是由于兴奋,乍见之下陌生,最后“说不出话”则是由于彼此隔膜。

  5. “我躺着,听船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隐含意义是指我在探索、跋涉生活的路、希望的路、国家和民族的路。

  6.“我想到希望,……,我的愿望茫远罢了。”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反映了“我”在前进道路上的彷徨和茫然,缺乏创造新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7.“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如果人民满怀希望,并团结一致地为这希望奋斗,希望则“无所谓无”;如果人们心里充满希望却不去奋斗,希望则“无所谓有”。关键在于应该去争取、创造,应该积极面对未来。作者没有承诺,但是给了人们希望,鼓励人们去追求。

  [特色鉴通]

  1.    多方面地运用对比手法,多视角地揭示主题思想,给作品增添了更浓重的悲剧色彩。

  如萧索破败的荒村与海边沙地神异的图画,构成景物的对比。少年闰土与中

  年闰土,“豆腐西施”与“圆规”,构成人物今昔的对比。在人物的对比中,又有着诸多层次:有闰土、杨二嫂前后肖像的对比;有闰土前后语言、行动、气质、性格的对比;闰土与杨二嫂性格的对比;有“我”和少年闰土的友谊与“我”和中年闰土的隔膜的对比;有中年的“我”和闰土隔膜与宏儿和水生的“一气”的对比。各方面的对比,把旧中国农村日趋贫困、人与人日趋冷漠的主题思想揭示得更深更广。

  2.    传神的肖像描写,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如对少年闰土肖像刻画,勾勒出一个健康活泼的农家少年的形象,而对中年闰土所刻画的是一个受尽折磨和压榨的旧中国农民的形象。对杨二嫂素描式的勾勒虽无一贬词,却刻画了一个泼辣粗俗、令人生厌的农村妇女的外部形象。

  3.    景物描写中深沉地激荡着作者思想感情的波澜

  小说一开头就用阴晦的天气、呜呜作响的冷风、苍黄的天空、萧索的荒村勾勒出冬日江南农村死气沉沉的景象,透露出“我”悲凉的心绪。在小说里,作者将荒凉的景物与悲凉的情绪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创造了情景交融的意境。小说里也有一幅闪着灿烂光彩的图画,即作者回忆少年闰土的那幅“神异的图画”,景物描写中寄托了作者对美好景象的深切向往。

  [能力练通]

  一、语言训练

  1.    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阴晦(     )    五行(     )    潮汛(    )   愕然(     ) 

  嗤(    )笑     髀(     )      瑟(    )索   黛(    )   

  恣睢(     )(      )     

  2.    请描述“我”回乡的心情变化历程。

  答:                                           。

  3.    课文在“我”回故乡的路上插入对少年时的回忆,用的是插叙的写法。如果小说用顺序的写法,先叙少年时的生活,然后再叙“我”这次回乡的经过,会有什么不同的效果?

  答:                                                    。

  4.    描写一处你故乡的景色。

  答:                                             。

  二、语段训练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一)故乡(节选)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

  我问问他的情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

  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1.    二十余年之后,闰土见到了童年的好朋友“我”时,应该说是“欢喜”的,为什么又出现“凄凉”的神情?

  2.闰土见到了“我”时为什么不叫“迅哥儿”,而称“我”为“老爷”?分析确切的一项是(  )

  a因为他十分尊敬“我 ”。         b因为他非常害怕“我”。

  c因为他很懂礼貌。               d因为他有封建等级观念。

  3.他“仿佛石像一般”表现了闰土(   )

  a生性沉默寡言。                 b苦难生活的磨练使他意志坚强。

  c农村人见不惯生人。             d生活磨难使人变得麻木。

  4.文中闰土说话时有许多省略号,刻画出他说话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神态。这神态说明他哪方面的情况?分析确切的一项是(   )

  a天生口吃,说不出话。           b处境悲哀,有口难言。

  c心里害怕,不敢说话。           d生活平淡,无话可说。

  5.下面对“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一段文字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非常难”指的是孩子多,总是吃不够。

  b“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表明战乱频繁,兵匪骚扰,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

  c“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表明苛税繁多,百姓苦不堪言。

  d“不去卖,又只能烂掉……”表明生活困苦,又找不到别的出路。

  6.文中所指“可悲的厚障壁”是指                             ,这是用的        修辞手法。

  (二)不知故乡

  我不知道我的故乡在哪里。

  襁褓中,故乡可能就是慈爱的目光,远离了母亲我想我肯定会哇哇大哭的,不然,做母亲的有事离开何以要偷偷地走?有了记忆,故乡是         的家,高高的门槛把世界分作故乡与异地,好不容易跨了大门还要回首望一望家是否依旧。稍大故乡变作熟悉的村子,十里外的小镇是不去的,害怕忘了回家的路。

  我从来都不去想大西北的           ,事实上却让我身临其境。于是,让我舍得为故乡流泪,让我舍得为故乡贴金。每每回家一趟,总会花些辰光走走旧地。

  而今,回来了,离家五百里,都在江南,给人感觉似乎就在村口。故乡不再是少时的内涵,它是爷爷山间的息地与父母的花发和病躯。

  故乡是酒,时久而味弥醉。

  我不知我的故乡该有谁。

  我知道乡下那时的干部很多,书记、会计、大队长、小队长……记得马成曾是大队长,脖子上挂只哨子,整天命令大伙今天怎么,明天如何如何。现在他已没有这份权力了,不过养了三四百只鸭子,照旧吆喝鸭子们从东到西,由南往北,每天拿百来斤谷骗它们下蛋,据说收成也蛮好。

  二龙一家是村里的象征。他办一家建材厂和一家印刷包装厂,效益一直冒尖,镇子上好多人都想进他的厂。董事长、总经理是他的头衔,西装革履,戴副变色眼镜,手握大哥大,挺像回事的。这回叫我在城里帮他找辆车子,说“桑塔纳”差了些。要进口的,钱不在乎,要的是气派。

  故乡是春,朝气袭人。

  我找不着我故乡和我故乡的人,不管时空。

  我的故乡是低矮的民房与        的村路,穿着补丁衣裳的        的村姑村夫和到处瞎奔随地拉屎的猪羊。自来水与煤气灶,皮夹克和表弟的胯下一步“马”,大婶指间的“星”,不是我记忆中的故乡。

  可是,我有故乡。我曾经在那里生养,浓浓的乡音是不灭的印记,不然,有聊无聊时,怎会有意无意地念着它,护着它。

  故乡,一篇上乘的散文,形散神宛然。

  1.在文中空白处依次填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和睦  荒芜  曲折  舒适      b温馨  荒凉  泥泞  闲适  

  c和睦  凄凉  崎岖  闲适      d温馨  凄清  坎坷  舒适

  2.对“让我舍得为故乡贴金”一句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极力粉饰自己故乡            b舍得资助自己的故乡

  c舍得花钱回故乡              d极力赞美自己的故乡

  3.对文章标题“不知故乡”一句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不知故乡了。

  b“我”从小离开了故乡,对故乡已经没有什么印象,所以“不知故乡”。

  c故乡发生了深刻变化,作者对故乡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既清晰又朦胧的情怀,所以说“不知故乡”

  d作者在很多地方生活过,故乡的内涵难以确定,所以说“不知故乡”。

  4.对本文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烘托    b象征    c对比    d联想 

  《故乡》[能力练通]参考答案

  一.1 huì xíng xùn è bì chī sè dāi zì suī

  2.回故乡:想念、急切→见故乡:悲凉→忆故乡:欲说无言、忧郁→忆闰土:高兴、佩服、兴奋、依依不舍→见杨二嫂:愕然、惶恐、困窘→见闰土:初时兴奋,转而震惊、悲哀→离故乡:惘然、愁闷中带希望。3.用插叙的写法就把少年“我”和少年闰土的关系组织在“我”现在回乡的时间过程中,使小说给人一个完整、统一的感觉。如果用顺叙的写法,小说在时间上就被截成了不相连接的两段,在感觉上小说就不是一个统一体了。4.由读及写,结合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完成,从中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一)1.二十多年的贫困生活,使他感到痛苦、难堪。想到自己目前的生活现状,不觉凄凉、自卑起来。2.d  3.d  4.b  5.a  6感情上不沟通,有隔膜  借喻(二)1.b“温馨”突出故乡带给“我”的亲切感。大西北是“荒凉”的,而“凄凉”多形容人的心境,“荒芜”多指被荒废的土地。大西北不繁华不热闹,但并不是被荒废的土地。村路“泥泞”符合实际,村姑村夫衣着简朴,但心情愉快。应该是“闲适”,而不是有优裕生活的“舒适”。 2..d这是“为故乡贴金”的指“我”基于对自己故乡的热爱与眷恋,极力赞美自己的故乡。 3.c,a、b两项与全文内容矛盾,作者一直怀念故乡,不可能忘了故乡。d答案无道理。c项最符合作者的心理,故乡变了,现在的故乡不是记忆中的故乡,但仍是“我”的故乡。 4.c本文以故乡今昔的变化作对比,表达自己的情感。

9 故乡 篇6

  十六.      教案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分析闰土,杨二嫂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二、整体感知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二十年前少年闰土的形象,本节课我们将见到二十年后的闰土,在对闰土二十年前后的巨大变化及杨二嫂的变化的分析中,努力探究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及作品的主题。 

  三、教学过程  

  1.复习、预习: 

  (1)二十年前后的景象有哪些变化?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2)在,“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中,又重点以写谁为主? 

  2.分析中年闰土 

  (1)少年好友闰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肖像变化: 

  “紫色的圆脸”—“灰黄”且有“很深的皱纹” 

  “小毡帽”—“破毡帽” 

  “红活圆实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问:中年闰土的脸色为什么会变得“灰黄”?“很深的皱纹”和“松树皮似的手”说明了什么? 

  (明确:脸色“灰黄”是饥寒交迫造成的营养不良的结果,“很深”的皱纹是生活的重负刻下的痕迹,“松树皮”似的手是长年累月超负荷的劳动造成的结果。) 

  问:59节中“终于”一词,体现了闰土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明确:重逢的喜悦—想要叙旧、畅谈—想到自己的现状、凄凉—自卑自贱—终于恭敬地称“我”老爷。 

  称呼的变化: 

  问:“老爷”这一称呼写出了闰土心目中两人之间的什么变化? 

  明确:身份、地位的变化。 

  问:“厚障壁”比喻什么? 

  明确: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语言变化 

  问:中年闰土的话中也有许多省略号,这些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明确:显示闰土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表现了他的迟钝麻木。 

  神态变化 

  问:神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怕羞”“高兴”天真活泼—“欢喜”“凄凉”“像石像”“像木偶人”。 

  问:“石像”这个比喻说明闰土的精神状态起了什么变化? 

  明确:由于饱受生活的折磨,已经变得呆滞、迟钝、衰老、麻木,了无生气。 

  问:是什么原因使他发生这样大的变化?用文中话回答,并理解这句话对表达中心意思的巨大作用。 

  明确:“多子……木偶人。”说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是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根源,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问:闰土为什么要拣“香炉”和“烛台”? 

  明确:把未来寄托神佛。说明他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说明了他的麻木迟钝。说明了闰土是旧中国一个尚未觉醒的农民形象。 

  (2)小结: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劳苦大众在封建传统观念辖制下所受的毒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3.分析杨二嫂形象: 

  (1)杨二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她的变化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今日 肖像:凸颧骨、薄嘴唇、圆规—体现性格波悍、放肆、尖刻 

  语言、行动:尖叫,两手搭在髀间、贵人眼高—体现性格泼悍、放肆、尖刻 

  讨东西、造谣,“塞手套”—体现性格自私、泼悍,爱贪小便宜 

  昔日 “豆腐西施”,终日坐着—体现性格安分守己 

  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了辛亥革命后城镇小市民阶层的贫困化,反映了经济破产的另一个侧面。 

  (2)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用一,以杨二嫂的自私、刻薄衬托扬二嫂的善良、朴实。 

  作用二,以杨二嫂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破产的 

  广度和深度。 

  4.见到的景和人发生如此变化后,“我”产生了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由下文“老屋离我愈远了;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可见“我”对巨变成如今的样子是十分失望的。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着重分析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形象。闰土是解放前老一代农民形象的代表,他身上有着中国农民传统的美德—勤劳、善良、忠厚,但因长期遭受经济的压迫和思想上的愚弄,他被那个社会折磨得像个木偶人。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读到作者对老一代农民不幸命运的深切关心和同情。杨二嫂是一个城镇小市民形象的代表,是一个既遭受压迫、侮辱,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被扭曲了的人物形象。从她身上,我们可以读出作者对她的种种恶习是持否定态度的。 

  文中,作者着力写两个人的今昔变化,通过对比,深刻地揭示出两个人物形象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并揭示出小说的主题。 

9 故乡 篇7

  学习目标1.能梳理小说情节,找出对人物的描写,归纳人物形象的前后变化。 2.能结合小说反映的时代,分析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探究文章的主题。3.学习文中运用对比、议论来突出主题的方法。4.揣摩文中传神的细节描写,背诵积累精妙的描写段落。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常言道:“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一提到故乡,我们的心中便会涌起许多温馨而美好的回忆:有童年的欢声笑语,有熟悉的山山水水,有难忘的父老乡亲……你能例举一些诗词谈谈吗? 例举诗词二感知1.组织学生根据“我”的见闻梳理文章的情节,在下面的横线上补充合适的词。    故乡——    故乡——    故乡2.在学生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指名朗读开头第1、2段和结尾第84段。提问:你觉得文中的“我”面对现时的故乡是怎样的心情? 3.组织学生交流,点拨归纳。1.听读课文并思考问题2.表述自己的感受三研读(一)1.千里迢迢地赶到二十年不见的故乡,不是激动、兴奋,而是悲哀。故乡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才使“我”一踏上故土,就惊呼“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2.组织学生研读文中描写故乡环境的句子,找出写出景物特点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表格里,并说说哪些词语用得最为传神。故乡的景过去现时神异的图画萧索的荒村思考归纳:景变、人变研读有关句段,完成表格内容,体会环境描写对于反映时代背景、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四研读(二)3.故乡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这是“我”所未料到的,因此“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那么曾经的伙伴、乡邻们会是什么样的呢? 组织学生根据表格提示(还可添加项目),分析闰土形象的前后变化。少年时中年时闰土外貌特写动作重现生活状况精神追求提取文中信息,完成表格内容。五小结几十年的岁月沧桑,闰土由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变成一个愚钝的、麻木的失去了生命力的人;那么,被人称为“豆腐西施”的杨二嫂如今又怎样了呢?下一节课我们继续研讨。共同回顾,明确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第二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研读(三)组织学生研读文中描写杨二嫂的有关文字,自行设计表格反应杨二嫂前后的变化。教师巡视,个别点拨。组织交流,归纳。独立完成表格的设计和内容的填写。小组交流。二研读(四)曾经美好如“神异图画”的故乡如今却变成了“萧索的荒村”,曾经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却变成了迟钝衰老的木偶人,曾经文静端庄的豆腐西施却变成了尖酸刻薄的圆规。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故乡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结合时代背景,联系课文内容,探讨故乡变化的原因。交流明确: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经济凋敝,无论是作为农民的闰土还是作为小资产者的杨二嫂都承受着“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挤压的痛苦。同时由于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人的精神逐渐麻木空虚,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隔膜。总之,是时代赋予了故乡苦痛的因子。三研读(五)所有美好的值得“我”留恋的记忆都被残酷地毁灭掉了,“我”又怎能不感到悲哀?悲哀之余,“我”在离别故乡时还想到了什么?组织学生阅读最后三段, 结合“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谈谈对“希望”的理解。熟读最后三段文字。讨论明确: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逾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向着希望之路迅跑,就会迎来新生活。背诵最后一句话。第三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真情讲述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以《昨天、今天、明天》为题,为《讲述》栏目录制一期节目。1.出示提问要求:(1)必须切合文章内容,切合人物身份。(2)尽量着眼于“今天与昨天”的对比。(3)尽量关注细节。2.问题示例:(对闰土)二十多年后,当你和迅哥儿重逢时,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你“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你还管迅哥儿叫“老爷”,当时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对“我”)当你听到闰土叫你“老爷”时,你当时好像打了一个寒噤,能不能谈谈你当时的感受。(对杨二嫂)二十多年前你被人称为“豆腐西施”,为什么二十多年后你却有这么大的变化?3.教师巡回指导,着重对主持人设计的问题进行点拨。4.组织一到两组同学进行讲述并作适当评价。这一环节也可由教师担任主持人,请三位同学担任嘉宾。教师可事先准备好一些问题,现场再让学生补充一些。小组分工,选出主持人,其余为嘉宾。嘉宾分别扮演“我”、“闰土”、“杨二嫂”。主持人设计问题,其余准备相关内容。讲述,评价。二拓展延伸1.“我”对故乡的昨天满怀眷恋,对故乡的今天倍感凄凉,对故乡的明天寄托希望。作者正是运用对比的手法,采用细节描写,向我们沉痛地讲述了故乡的变迁史。请同学们以《昨天、今天、明天》为标题,借鉴作者的写作手法,写写自己家乡的变化。2.组织交流评价,对采用对比和细节描写的文章予以重点表扬。作文交流评价

9 故乡 篇8

  教学方法:根据课文多处运用对比的写作特点,采用比较教学法。

  教学目的: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到闰土从少年到中年、杨二嫂从青年到老年,肖像、语言、行为、思想、性格诸方面的深刻巨大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社会根源;体会鲁迅憎恨旧社会、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对比朗读;第二课时----比较分析;第三课时--------辨析判断。

  第一课时对比朗读

  在通读全文的预习基础上,重点进行对比朗读。朗读的内容:

  一景物对比

  (一)现实的

  从“我冒了严寒……”到“……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二)记忆中的

  1.从“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到“……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2.从“我在朦胧中……”到“……也便成了路”。

  二肖像对比

  (一)闰土肖像的巨大变化

  1.闰土30年前的肖像

  从“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到“……我们便熟识了”。

  2.闰土30年后的肖像

  从“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到“……象是松树皮了”。

  (二)杨二嫂肖像的巨大变化

  从“哈!这模样了!……”到“……所以竟完全忘却了”。

  三闰土言、行、神、心变化之对比

  (一)闰土少年时的言、行、神、心以及他和“我”的关系

  从“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到“……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二)闰土中年时的言、行、神、心以及他和“我”的关系

  从“我这时很兴奋……”到“……他用船来载去”。

  四杨二嫂的言、行、神与闰土之对比

  1.从“然而圆规很不平……”到“……出去了”。

  2.从“我和母亲也都有些惘然……”到“……竟跑得这样快”。

  五“我”和中年闰土的“隔膜”与宏儿和水生的“一气”之对比

  1.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痴痴的想”。

  2.从“老屋离我愈远了……”到“……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以上五种对比,把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神情、性格等等刻画得栩栩如生,并且对比得十分鲜明。为了加深体会,要采用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如散读、齐读、示范朗读等等,充分发挥朗读对于理解课文的作用,切不可一读了之。

  第二课时比较分析

  教学形式: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教学内容:

  一两种景物的不同特征及含义

  1.现实的:深冬季节,天气阴晦,天色苍黄,冷风呜呜。荒凉,冷落,没有一些活气。

  这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榨下旧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

  2.记忆中的: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这是“我”对新生活的理想和追求。

  二闰土和杨二嫂肖像变化前后的特征及原因

  1.30年前的闰土有紫色的圆脸,红活圆实的手,项带银圈,头戴一顶小毡帽,手捏一柄钢叉,是个小英雄。30年后的闰土身材增加了一倍,紫色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增加了很深的皱纹;眼睛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红活圆实的手已又粗又笨而且开裂,象松树皮,但手中多了一支长烟管。

  闰土肖像的巨大变化是长期在海边艰苦劳动造成的,表明他的生活十分贫苦。

  2.杨二嫂年轻时候脸上擦着白粉,人称“豆腐西施”,是一个美女。50岁时的杨二嫂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象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极瘦。

  杨二嫂肖像的巨大变化是饥饿造成的。

  闰土和杨二嫂肖像的巨大变化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破产和贫穷。

  三闰土言、行、神、心变化前后的特征及其原因

  1.少年时的闰土语言中充满智慧和热情,动作机智灵敏,神态很高兴,“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跟“我”谈得来,“你我”相称,没有隔膜。

  2.中年时的闰土语言中丧失了少年时的智慧和热情,而且很迟钝(“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动作迟疑(“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神情先是欢喜和凄凉,后来变得呆滞(“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以至沉默(“象一个木偶人”)。态度恭敬,心里只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称“我”为“老爷”,说明“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闰土言、行、神、心方面的巨大变化是“多子、饥荒、苛锐、兵、匪、官、绅”压迫的结果。

  四杨二嫂言、神、行之特征

  语言尖刻(“贵人眼高”),怪声怪气(“阿呀呀”“阿呀阿呀”),见解庸俗(“你阔了”,“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实际根本不是这样。)跟“我”说话时愤愤不平,“显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动作顺手牵羊(“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行为卑劣(栽脏闰土在灰堆里藏碗碟并借此发现以为功,拿走“狗气杀”),跑得快(“飞也似的跑了”)。

  杨二嫂和闰土都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身体被摧残、心理被扭曲的人物,都是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这是她和他的共同点。不同点是:闰土愚昧麻木,杨二嫂庸俗卑劣。

  五“隔膜”与“一气”的对比意义

  通过“我”和中年闰土的隔膜与宏儿和水生的“一气”之对比,表达了“我”的希望:希望新一代不再象老一代那样又彼此隔膜起来,也不希望他们象老一代那样过着辛苦辗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的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

  第三课时辨析判断

  为了提高学生对本文中的基础认识、写作特点和难句的认知和理解能力,设计以下辨析判断题:

  一基础知识

  (一)给加黑的字选择一个正确的读音:

  1.总要捐几回钱,折(shézhē)了本……

  2.杨二嫂发见(jiànxiàn)了这件事

  3.木盘上面有着栅栏,内盛食(shísì)料。

  4.……没有系(jìxì)裙,张着两脚……

  5.“哈!这模(múmó)样了!”

  (二)给加黑的字选择一个正确的义项:

  1.又过了九日,是我们启程的日期。

  启:①打开;②开导;③开始;④陈述;⑤书信。

  2.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

  捐:①献出;②捐助;③赋锐的一种。

  3.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辛苦”的含义有:①处心积虑,挖空心思;②奔波,劳碌;③辛勤,劳苦。

  句中第一个“辛苦”的含义是;第二个“辛苦”的含义是;第三个“辛苦”的含义是。

  二写作特点

  (一)下面三句话里的“圆规”各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选择合适的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1.……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象一个画图仪器里的细脚伶仃的圆规。

  2.我也从没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

  3.然而圆规很不平……

  ①明喻②暗喻③借喻④借代

  (二)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以下至“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这中间的部分用的记叙方法是:①顺叙;②倒叙;③插叙中的顺叙;④插叙中的倒叙。

  三难句理解

  (一)“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我”怕的是:①希望不能实现;②实现希望要付出艰苦的努力;③实现希望要作出牺牲;④希望是泡影,一碰到实际就被粉碎。

  (二)“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1.“手制的偶像”的意思是:①亲手用木头或泥土做成的神像;②比喻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主义远景;③比喻让后代过上新生活的主观愿望。④比喻用来自我安慰的一种幻想。

  2.“我的愿望茫远”的原因是:①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②当时大多数人还不想去实现这种愿望;③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也不知何时才能实现;④不如求神拜佛那样能给人带来好处。

  (三)“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①希望是虚无缥缈的,看不见,摸不着。②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不去实践,有希望也等于无希望;敢于实践,希望就能变成现实。③希望的有无取决于理想:有理想就有希望,无理想就无希望。④希望是变化不定的:随着客观现实的变化,原有的希望可能会化为泡影,原来没有的希望也可能会产生出来。

  (四)“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句话的含义是:①地上的路是前人走出来的,后来人要沿着前人开辟的路走下去。②地上的路是大家走出来的,大家要一块去走。③地上的路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有人走就有路,没有人走就没路。④希望的有无也如同地上的路,努力去实践就有希望,不去实践就没有希望。

  四“我”对闰土和杨二嫂的态度:

  ①同情杨二嫂的疾苦,批判闰土的愚昧和麻木;②厌恶和讽刺杨二嫂的庸俗和卑劣,同情闰土的疾苦;③厌恶和讽刺杨二嫂的庸俗和卑劣,同情闰土的疾苦并批判他的愚昧和麻木;④同情杨二嫂和闰土的疾苦,厌恶和讽刺杨二嫂的庸俗和卑劣,批判闰土的愚昧和麻木。

  参考答案:

  一、

  (一)1.shé;2.xiàn;

  3.sì;4.jì;5.mú;

  (二)1.③(∨);2.③(∨);3.按顺序是:②③①。

  二、

  (一)1.①(∨);2.②(∨);3.④(∨);

  (二)④(∨)

  三、

  (一)①(∨);

  (二)1.③(∨);2.③(∨);

  (三)②(∨);

  (四)④(∨)

  四、④(∨)

9 故乡 篇9

  目的要求:分析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探讨小说的主题,陶冶学生情感;初步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重点难点:1、对比分析闰土命运的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探讨小说的主题是重点。

  2、引导学生理解、体验作品中“我”的情感经历是本课要突破的难点。

  教学方法:1、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讲述,设问、启发、讨论等法。

  2、在各环节中,渗透审美体验。

  总教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闰土命运的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探讨小说主题,渗透情感体验。

  教学步骤 :

  一、      渲染气氛,激发情感。(导入  新课)

  同学们,一提到,我们的心中便会涌起许多温馨而美好的回忆:有童年的欢声笑语,有熟悉的山山水水,有难忘的父老乡亲……终生相伴,魂牵梦绕。是的,我们常怀恋的昨日,但我们更应关注的今日和未来。因为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一切都在变,人在变,生活在变,我们的也在变,我们应以深情的目光关注的变化。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都曾以深沉的笔调表达对的爱恋、忧伤和希望。

  就是这样的一篇小说。它写出了作者在一个巨变、动荡的时代中对的关注。小说中有父老乡亲的艰辛苦难,有作者无尽的孤独、悲哀和忧伤。作品中的我回到了久别的,但“我”并没有什么好心绪,因为这次回却是为了永别而来的。由于母亲的提醒,我想起了童年时代的好友——闰土。于是,“我”便沉浸在往日的回忆中……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悟、体验少年闰土带给我的欢乐和中年闰土带给我的悲哀和忧伤。

  二、分析少年闰土的形象,学生阅读。

  (一)整体感知:母亲提起闰土时,我想起了那些情景?

  明确:海边月夜图、快乐的童年

  (二)激发情感,深入体验

  激发点(1):从“我盼”到“相处”,我的心情如何?我们相处如何?

  启发:急切盼望、欢天喜地、难分难舍

  激发点(2):童年时代写的很美,美在哪些人、情、景、物上?

  启发:人美——小英雄:天真、活泼、聪明、能干

  景美——海边月夜:蓝天、明月

  物美——西瓜、贝壳等;

  情美——纯真、友好

  激发点(3):分别时的哭声美不美?

  启发:童真的哭声,美好的回忆

  (三)启发讨论,深入理解

  启发:儿时的回忆苏生过来,为什么我便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了?

  讨论:海边月夜图和少年闰土是的缩影。

  三、承上导入  :三十年前,我和少年闰土在一片哭声中别离,那童真的哭声,至今还在我的心中回响。三十过去了,闰土现在怎样了?我和闰土的重逢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一)整体感知:闰土的生活如何?当时的社会境况是怎样的?

  引导:文中哪些语句反映了这些情况,请找出来。

  明确:贫困;动荡、战乱、苛税、多子等。

  (二)激发情感 深入体验

  激发点(1):我们相见时的气氛如何?

  感悟:拘谨、沉闷、沉默

  激发点(2):重逢时,我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感悟:出惊——激动——震惊——悲哀

  激发:一声“老爷”,让我感到震惊、悲哀,面对闰土的恭敬和贫苦,我无言以对。闰土纵然有滿腹的愁苦,也无从诉起。那说话如连珠般涌出,活泼能干的小英雄的影像,在我的心中淡了,散了,模糊了。

  (三)中年闰土变成了一个怎样的人?

  启发:生活:贫困、痛苦

  精神:麻木、愚昧

  (四)启发讨论,探讨变因

  问:(1)一声平常的称呼,为何使我如此震惊、悲哀?

  (2)闰土的命为什么这样苦?

  提示:谁造成他贫困不堪?谁扼杀了他的生气和活力?

  启发:社会境况:兵匪、官绅、动荡不安

  历史:漫长的封建社会,腐朽的封建思想

  四、小结

  同学们,几十年的岁月沧桑,闰土由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变成一个愚钝的、麻木的失去了生命力的人;闰土变了,变了,我原本悲凉的心更添无尽的悲哀、失望。重逢又能如何呢?童年的笑声已不再回响,往日的欢乐已然远逝……留给我的只是那无边的孤独、忧伤、叹息……

  板书设计 

  人物形象:闰土

  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小英雄)(木偶人)

  性格特征天真、活泼、聪明、能干麻木、愚钝、失去生命力

  情感经历真诚、友好、快乐孤独、忧伤、悲哀、失望

  缩影神异的、美丽的、充满活力的衰败的、失去精神生命力

  社会现实农民生活贫困痛苦,思想愚昧落后

  变化原因兵匪、官绅、封建思想

9 故乡 篇10

  设计意图:

  《故乡》是一篇篇幅很长的课文,包涵的内容很丰富,人物性格鲜明。因为时代的原因和鲁迅特有的风格使这篇课文很难理解。备课的时候我翻阅了很多名家的教案,都是把重点放在对闰土和杨二嫂的分析上,记得我学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也是这样讲的,不同的只是细节上的区别。我认为这样的设计使得学生对故乡缺少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在我的记忆里《故乡》就是闰土就是杨二嫂,至于故乡和这两个人的联系就没有印象了,更不要提故乡的主题意义。所以我设计的时候就从整体感知入手,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我从读过这篇课文的直接感觉——悲哀(也是本文的灵魂、本质)入手,从整体上感受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再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分析这种感觉的来源——是故乡的什么使“我”如此悲哀呢?故乡的景物和故乡的人物。重点分析人物,分析人物的时候,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重点分析闰土,次要分析杨二嫂,之后自然地总结:这样的故乡这样的故乡里的人,怎么不让“我”感到深深的悲哀。面对这种现状,作者是怎样的态度?全文晦暗的主调里有没有一点亮色?从而理解课文结尾部分的含义,最后再给学生补充有关背景材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并深化文章主题——不只是“我”的故乡,当时的农村都是这样,当时的农民都是这样,这都是辛亥革命后,军阀割据、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对农民的盘剥造成的。这样做既突出了重点,又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由现象到本质,透彻的领会课文主题。

  在分析人物的时候,由相同的一个问题领起:这个人物的哪些方面使“我”悲哀?依然围绕“悲哀”这个主题。带领学生分析闰土使我悲哀的方面有:生活的困苦、外貌的苍老、精神上的麻木、封建礼教的毒害(和我的隔膜)、和虚无的寄托,而杨二嫂决不是一个搞笑的人物,她使我悲哀的则是做人的尊严的丧失。一个是农民,一个是小资产者,他们构成了农村的经济支柱,他们的状况代表了当时所有农民的经济、精神状况,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形,表达了作者的悲哀与愤怒。

  这样的问题设计精练、集中,既抓住了重点难点也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使整堂课线索清晰,能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课文,从感情上认同接受,使难懂的课文变得容易了。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好的文章总是有很强的感染力的它会让你或欢喜或悲哀,或豪情万丈,或悒郁满怀。《故乡》是一篇很好的小说,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被多个国家收入教科书中。上一节课,我们读了一节课的课文,那么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怎样的心情?

  2、讲授新课

  在课文结尾,文中的“我”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教师板书: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学生读课文思考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故乡的景色怎样?

  学生读

  这一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

  学生思考回答,大屏幕显示: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没有一些活气。

  齐读来感受一下这种悲凉。学生读。

  如果说故乡景色的悲凉可能会受到“我”的心情的影响(怎样的心情?)或者天气的影响(怎样的天气?),而故乡的人却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课文中写了故乡哪些人,主要写了谁?

  我们先来看看二十年后的闰土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哀。(屏幕显示问题、画面)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适时点拨、启发。

  师生共同归纳梳理:外貌的变化、与我的距离、生活的现状、精神的麻木、寄希望于偶像

  故乡中作为好朋友的农民闰土景况是这样的凄凉,那作为小资产者的邻居杨二嫂的情景又是怎样呢?

  思考杨二嫂有哪些方面让我悲哀。(屏幕显示问题及画面)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点拨、启发

  师生共同梳理:外貌的变化(说明经济状况的衰落)行为放纵卑下、语言尖刻泼辣

  如果说闰土的麻木让人同情,那么杨二嫂就令人可叹可鄙了,他们被生活压迫的扭曲了,“我”怎能不悲哀呢?所以这篇文章读起来让人感到特别的沉重。

  全文的底色是沉重的,那么有没有一点亮色呢?

  学生看课文思考、回答、讨论,教师梳理归纳:在课文的结尾,作者写出了理想中富足美丽充满活力的家乡,并且相信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实现。

  齐读背诵“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这篇小说写于1921年,辛亥革命已经过去十年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是顺应社会发展的,但农村经济为什么急剧衰落,农民们的生活为什么更加艰难?(屏幕显示:背景)

  教师略加解释。

  板书设计:

  故乡的景物  

  悲哀              闰土

  故乡的人

  杨二嫂

9 故乡 篇11

  教学设计示例一

  第一课时

  一、通读全文,完成以下任务:

  1、扫清字词障碍。

  2、熟悉主要内容。

  3、弄清人物及其关系。

  二、浏览全文,根据描写的人物确定本文的大致情节。

  全文按照“回——在——离”的顺序分为三部分。其中第二部分“在”是文章的主体,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只是收不起钱来”。写老屋的寂寥,更使我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还写与母亲商定搬家的事情。

  第二层:“你休息一两天……我得去看看”。写“我”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第三层:“母亲站起身……出去了”。写出杨二嫂是一个城镇小市民的典型。

  第四层:“此后又有近处的本家和亲戚来访问我……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与闰土的相见。

  三、听读课文,加深印象。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多媒体朗读或录音范读。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由教师范读或学生个读。

  四、学生自读,体味文学语言,加强语感。

  五、有条件的地方可播放一小段有关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江南农村状况的视频资料,没条件的可由教师介绍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

  第二课时 对比写法的专题研究

  一、人物命运变化研究。

  1、闰土命运变化研究:小英雄——木偶人

  20年前“小英雄”的形象:

  外貌特征: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

  英雄特征: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景物烘托: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见多识广:①他是能装弶捉小鸟雀的。……“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②“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检(同“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③“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④“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人际关系:①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②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

  20年后“木偶人”的形象:

  外貌特征: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木偶特征:①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②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③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景物烘托:①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②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

  过苦日子:“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人际关系:①“阿!闰土哥,——你来了?……”/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②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我也说不出话。③“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④母亲对我说,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

  2、杨二嫂命运变化研究:豆腐西施——细脚伶仃的圆规

  20年前杨二嫂的形象:

  外貌特征: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

  先前印象: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安分守己)

  社会环境: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职业营生:“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

  20年后杨二嫂的形象:

  外貌特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50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见面印象:①我愕然了。②我愈加愕然了。③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社会环境:①母亲说着,便向房外看,“这些人又来了。说是买木器,顺手也就随便拿走的,我得去看看。” ②来客也不少,有送行的,有拿东西的,有送行兼拿东西的。待到傍晚我们上船的时候,这老屋里的所有破旧大小粗细东西,已经一扫而空了。

  职业营生:①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②母亲说,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3、“我”的命运变化研究:好奇的少爷——辛苦展转地生活

  30年前的“我”:①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②“我”对许多事充满好奇。

  30年后的“我”: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2000余里,别了20余年的去,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一直过着辛苦展转的生活。希望后辈能过上新的生活,这种生活不像闰土那样辛苦麻木,不像杨二嫂那样辛苦恣睢,不像我那样辛苦展转。

  二、人物关系专题研究。

  1、杨二嫂与闰土:絮絮不止的杨二嫂——只是摇头的闰土;顺手牵羊、嫁祸栽赃的杨二嫂——实实在在的闰土

  杨二嫂:①“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冷笑说:“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 ②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③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闰土:①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他只是摇头。②递过纸包来,说:“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③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

  2、“我”与闰土:迅哥儿——老爷;无话不谈——我也说不出话;无穷无尽的希奇、新鲜的事——默默地吸烟、谈些闲天(具体情节略)

  3、“我”与杨二嫂:无话可说的交谈(具体情节略)

  4、水生和宏儿:松松爽爽——痴痴的想

  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可是,水生约我到他家玩去咧……”他睁着大的黑眼睛,痴痴的想。

  第三课时 主题研究

  一、隔膜说、渴望理想的人与人关系:隔绝 —— 一气

  二、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天真活泼、健康聪明——反应迟钝、精神麻木

  三、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迅哥儿——老爷;看守西瓜,捕鸟——磕头、打拱

  四、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叫闰土管祭祀——要香炉和烛台;多子、饥荒、兵、匪、官、绅。

  教学设计示例二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

  2.作了解性阅读,理清全文脉络。

  3.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二、整体感知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辛亥革命后,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经济发展,反而日趋衰落。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鲁迅先生以他思想家的敏锐感觉,进行认真深入地分析。在他许多的以农民、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进行了形象地剖析、透视。一文,从闰土、杨二嫂十年的变化的角度,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索、日趋破产的社会根源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简介背景。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1)听录音朗读一遍,思考本文的线索,主要人物及故事情节。

  (2)学生讨论后,对上三者明确。

  3.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指一名同学朗读第一部分,其他同学思考:

  “我”渐近时的心情怎样?

  明确:漂泊的艰辛,思乡的深切,返乡的激动。

  (2)渐近时,“我”见到的的景象如何?这时“我”的心情怎样?

  明确:景象是“萧索”心情是“悲凉”。

  (3)小结景物描写的作用:

  勾画了一幅萧条、荒寂的现实的冬景图,初步表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状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烘托了闰土的悲惨命运和“我”的悲凉心情。

  (4)见到冬景图后,“我”的感受怎样?用文中话回答。

  明确:“啊!……好得多了。”

  (5)怎样理解“啊!……好得多了。”

  明确:写出了现实与记忆中的的反差之大,饱含着对竟然如此的惊异之情。

  4.分析第二部分

  (1)“我”记忆中的怎样?文章第31节说“似乎看到了我美丽的了。”记忆中的到底美丽在何处呢?

  提示:景、事、人。

  (2)分析景点:

  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少年闰土月夜刺猹图)

  景物:天空、圆月、西瓜、沙地。

  色彩:深蓝、金黄、碧绿。

  景象特点:景物美好,色彩明快、艳丽,美好动人。

  上一段说:“没有一些活气”,那么这一段的少年“十一二岁”“银圈”“捏”“刺”,又给人什么感觉呢?(充满生气和活力)

  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作者用这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的象征。与现实中的形成鲜明的对比。

  (3)分析少年闰土(事、人)

  “我”记忆中的少年闰土的肖像怎样?(“紫色”“圆”“小”“明晃晃”可见少年闰土健康可爱。)

  “我”回义了少年闰土哪几件事情?可见他是个什么样的农村少年?

  明确:教“我”雪地捕鸟—活泼多知。

  邀“我”着瓜刺猹一朴素,热情勇敢,多知。

  告诉“我”贝壳,跳鱼儿—见多识广。

  哭着不肯分离,互赠礼物—友谊深厚、纯真。

  作者怎样更好地突出闰土说话滔滔不绝的?

  明确:用了许多省略号。

  (4)小结:到底“美丽”在哪里?

  明确:美在有许多新鲜景,美在有许多新鲜事,更美在有心里装着无尽希奇事,有着深厚、纯真友谊的童年伙伴。总之,美在儿时的记忆中。

  四、总结、扩展

  全文按“我”“回一在一离”的活动为线索,记叙“我”的所见、所闻、所惑。本节课所学内容,除了初步展示现实的萧条外,多在回忆,突出了记忆中的美。在对比中,写出了反差之大,反映了中国农村日趋破产的现实。

  五、布置作业 

  1.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年?

  2.预习下文,思考杨二嫂的及中年闰土的形象特点。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分析闰土,杨二嫂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二、整体感知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二十年前少年闰土的形象,本节课我们将见到二十年后的闰土,在对闰土二十年前后的巨大变化及杨二嫂的变化的分析中,努力探究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及作品的主题。

  三、教学过程

  1.复习、预习:

  (1)二十年前后的景象有哪些变化?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2)在,“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中,又重点以写谁为主?

  2.分析中年闰土

  (1)少年好友闰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肖像变化:

  “紫色的圆脸”—“灰黄”且有“很深的皱纹”

  “小毡帽”—“破毡帽”

  “红活圆实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问:中年闰土的脸色为什么会变得“灰黄”?“很深的皱纹”和“松树皮似的手”说明了什么?

  (明确:脸色“灰黄”是饥寒交迫造成的营养不良的结果,“很深”的皱纹是生活的重负刻下的痕迹,“松树皮”似的手是长年累月超负荷的劳动造成的结果。)

  问:59节中“终于”一词,体现了闰土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明确:重逢的喜悦—想要叙旧、畅谈—想到自己的现状、凄凉—自卑自贱—终于恭敬地称“我”老爷。

  称呼的变化:

  问:“老爷”这一称呼写出了闰土心目中两人之间的什么变化?

  明确:身份、地位的变化。

  问:“厚障壁”比喻什么?

  明确: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语言变化

  问:中年闰土的话中也有许多省略号,这些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明确:显示闰土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表现了他的迟钝麻木。

  神态变化

  问:神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怕羞”“高兴”天真活泼—“欢喜”“凄凉”“像石像”“像木偶人”。

  问:“石像”这个比喻说明闰土的精神状态起了什么变化?

  明确:由于饱受生活的折磨,已经变得呆滞、迟钝、衰老、麻木,了无生气。

  问:是什么原因使他发生这样大的变化?用文中话回答,并理解这句话对表达中心意思的巨大作用。

  明确:“多子……木偶人。”说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是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根源,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问:闰土为什么要拣“香炉”和“烛台”?

  明确:把未来寄托神佛。说明他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说明了他的麻木迟钝。说明了闰土是旧中国一个尚未觉醒的农民形象。

  (2)小结: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劳苦大众在封建传统观念辖制下所受的毒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3.分析杨二嫂形象:

  (1)杨二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她的变化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今日 肖像:凸颧骨、薄嘴唇、圆规—体现性格波悍、放肆、尖刻

  语言、行动:尖叫,两手搭在髀间、贵人眼高—体现性格泼悍、放肆、尖刻

  讨东西、造谣,“塞手套”—体现性格自私、泼悍,爱贪小便宜

  昔日 “豆腐西施”,终日坐着—体现性格安分守己

  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了辛亥革命后城镇小市民阶层的贫困化,反映了经济破产的另一个侧面。

  (2)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用一,以杨二嫂的自私、刻薄衬托扬二嫂的善良、朴实。

  作用二,以杨二嫂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破产的

  广度和深度。

  4.见到的景和人发生如此变化后,“我”产生了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由下文“老屋离我愈远了;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可见“我”对巨变成如今的样子是十分失望的。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着重分析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形象。闰土是解放前老一代农民形象的代表,他身上有着中国农民传统的美德—勤劳、善良、忠厚,但因长期遭受经济的压迫和思想上的愚弄,他被那个社会折磨得像个木偶人。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读到作者对老一代农民不幸命运的深切关心和同情。杨二嫂是一个城镇小市民形象的代表,是一个既遭受压迫、侮辱,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被扭曲了的人物形象。从她身上,我们可以读出作者对她的种种恶习是持否定态度的。

  文中,作者着力写两个人的今昔变化,通过对比,深刻地揭示出两个人物形象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并揭示出小说的主题。

  第三课时

  一、分析课文第77~78节,理解作者的希望,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1.提一生朗读77~78节,其他同学思考下列问题:

  (1)渐离时,“我”的思想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师生议论后明确;先是气闷、悲哀,然后寄希望于下一代,继而害怕希望得不到实现,最后又振奋起来。

  (2)“我为什么”感到气闷?“高墙”比喻什么?

  明确:“高墙”是比喻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人们精神上的“厚障壁”,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儿童时亲密的伙伴闰土与“我”隔膜了,杨二嫂对“我”不了解,也隔膜了,所以“我”四面像竖起了“高墙”,所以气闷。

  (3)“我”为什么感到“悲哀”?“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中“模糊”与“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

  师生讨论后明确:

  “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中寄托了对美丽的回忆,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清楚”是说追求的目标是清楚的,“模糊”是因为的现实使“我”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正因为这些“我”所以感到“悲哀”。

  三个“辛苦”在“辛苦展转”中的意思为奔波劳碌,在“辛苦麻木”中意思为“辛勤、劳苦,”在“辛苦恣睢”中意为“处心积虑,挖空心思”。

  (4)“我”希望下一代怎样?不希望下一代怎样?

  (5)“我”为什么寄希望于下一代?

  明确:一方面,“我”对自己这一代的社会表示否定,另一方面又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所以只有寄希望于下一代了。

  (6)“我”想到希望,为什么“害怕”?

  明确:想到希望,就想到希望的实现,如此凄惨的现实,又使我觉得希望实现的渺茫,所以“害怕”。

  (7)如何理解“现在我所谓的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我”对新生活的希望念念不忘,但又没有找到实现新生活的道路,所以说和闰土一样是对偶像的崇拜,而且“茫远”。

  (8)划出文中表明“我”充满希望,精神振奋的语句,并理解其含义。

  明确:语句即最后一节。特别是“我想:希望……成了路。”

  含义:希望的有无取决定于人是否努力,光有希望而不努力奋斗,希望就不会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努力奋斗、实践,希望就可能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无”。全句强调了要为新生活的到来而努力奋斗。以路为喻,形象,且富含哲理,深化了主题,给人以信心和鼓舞。

  (9)“我”是一个有怎样性格的形象?明确“我”不等于作者自己。

  明确:“我”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文中对“我”的形象刻画,着重运用心理描写。“我”为寻找新的生活,过着辛苦展转的生活,看到惨淡的情景,“我”感到悲哀,失望,但又不甘心坏下去,为的远景构制着蓝图,憧憬着美好的生活。

  二、结合全文,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笔下的闰土,杨二嫂形象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

  师生讨论后明确:

  闰土是旧中国尚未觉醒的老一代农民形象的代表,作者满怀深情地刻画他,写他的种种不幸,正是在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当时的社会弊端,从而启发人们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的路。作者深刻地揭示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提出要改变农民命运,必须改变整个腐朽的社会制度。

  杨二嫂是个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市民形象的代表,通过这一形象,人们可以看到随着农村经济的破产,小市民阶层也日益贫困化的现实。

  2.作者对闰土,对杨二嫂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讨论明确:对闰土,作者寄予的是深切的同情,而对杨二嫂,作者对她身上的种种自私和恶习是取批判态度的,但对她的处境也是同情的。

  三、总结、扩展

  1.小说以“我”回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一在一离”的顺序安排情节,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巨大变化,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动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写作中,通过景物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为表达中心意思服务。

  3.刻画形象,采用肖像、语言、神情、动作的描写及对比的方法,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了主题。

  四、布置作业 

  仿照本文的写法,以“家乡”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课外练笔。

9 故乡 篇12

  语文新课程资源网——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的资源仓库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2000余里,别了20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肃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20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谈搬家的事。宏儿没有见过我,远远的对面站着只是看。

  但我们终于谈到搬家的事。我说外间的寓所已经租定了,又买了几件家具,此外须将家里所有的木器卖去,再去增添。母亲也说好,而且行李也略已齐集,木器不便搬运的,也小半卖去了,只是收不起钱来。

  "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母亲说。

  "是的。"

  "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30年了;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这祭祀,说是30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我家只有一个忙月(我们这里给人做工的分三种:整年给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长年;按日给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种地,只在过年过节以及收租时候来给一定的人家做工的称忙月),忙不过来,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

  我的父亲允许了;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他是能装捉小鸟雀的。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是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

  "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闰土又对我说:

  "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检鬼见怕也有,观音后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管贼么?"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他不咬人么?"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我应声说:

  "这好极!他,--怎样?......"

  "他?......他景况也很不如意......"母亲说着,便向房外看,"这些人又来了。说是买木器,顺手也就随便拿走的,我得去看看。"

  母亲站起身,出去了。门外有几个女人的声音。我便招宏儿走近面前,和他闲话:问他可会写字,可愿意出门。

  "我们坐火车去么?" "我们坐火车去。"

  "船呢?"

  "先坐船,......"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50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我愕然了。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我愈加愕然了。幸而我的母亲也就进来,从旁说:"他多年出门,统忘却了。你该记得罢,"便向着我说,"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

  哦,我记得了。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所以竟完全忘却了。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此后又有近处的本家和亲戚来访问我。我一面应酬,偷空便收拾些行李,这样的过了三四天。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

  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母亲问他,知道他的家里事务忙,明天便得回去;又没有吃过午饭,便叫他自己到厨下炒饭吃去。

  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母亲对我说,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

  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我们这里煮饭是烧稻草的,那灰,可以做沙地的肥料),待我们启程的时候,他用船来载去。

  夜间,我们又谈些闲天,都是无关紧要的话;第二天早晨,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

  又过了九日,是我们启程的日期。闰土早晨便到了,水生没有同来,却只带着一个五岁的女儿管船只。我们终日很忙碌,再没有谈天的工夫。来客也不少,有送行的,有拿东西的,有送行兼拿东西的。待到傍晚我们上船的时候,这老屋里的所有破旧大小粗细东西,已经一扫而空了。

  我们的船向前走,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都装成了深黛颜色,连着退向船后梢去。

  宏儿和我靠着船窗,同看外面模糊的风景,他忽然问道:"大伯!我们什么时候回来?"

  "回来?你怎么还没有走就想回来了。"

  "可是,水生约我到他家玩去咧......"他睁着大的黑眼睛,痴痴的想。

  我和母亲也都有些惘然,于是又提起闰土来。母亲说,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已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这是我们这里养鸡的器具,木盘上面有着栅栏,内盛食料,鸡可以伸进颈子去啄,狗却不能,只能看着气死),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独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一九二一年一月。

9 故乡 篇13

  .《故乡》教案5 

  .《故乡》说课稿 2份

  .《故乡》教案4 

  .《故乡》教案3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

  .《故乡》教案2

  .《故乡》教案1 

  .《故乡》教案 

  .《故乡》字词解释

  .《故乡》难点解析 

  .《故乡》课后练习教学引导 

  .《故乡》同步练习

  故乡 突破能力训练 

  故乡 纵深例题解析 

  故乡 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故乡》综合能力测试 

  .《故乡》练习 

  】《故乡》ppt课件2

  】《故乡》ppt课件1

  】《故乡》ppt课件 

  上一篇:浙教版七年级上《动物尾巴的功能》教案

  下一篇:最后一课

9 故乡 篇14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2000余里,别了20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肃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20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谈搬家的事。宏儿没有见过我,远远的对面站着只是看。

  但我们终于谈到搬家的事。我说外间的寓所已经租定了,又买了几件家具,此外须将家里所有的木器卖去,再去增添。母亲也说好,而且行李也略已齐集,木器不便搬运的,也小半卖去了,只是收不起钱来。

  "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母亲说。

  "是的。"

  "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30年了;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这祭祀,说是30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我家只有一个忙月(我们这里给人做工的分三种:整年给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长年;按日给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种地,只在过年过节以及收租时候来给一定的人家做工的称忙月),忙不过来,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

  我的父亲允许了;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他是能装捉小鸟雀的。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是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

  "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闰土又对我说:

  "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检鬼见怕也有,观音后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管贼么?"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他不咬人么?"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我应声说:

  "这好极!他,--怎样?......"

  "他?......他景况也很不如意......"母亲说着,便向房外看,"这些人又来了。说是买木器,顺手也就随便拿走的,我得去看看。"

  母亲站起身,出去了。门外有几个女人的声音。我便招宏儿走近面前,和他闲话:问他可会写字,可愿意出门。

  "我们坐火车去么?" "我们坐火车去。"

  "船呢?"

  "先坐船,......"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50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我愕然了。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我愈加愕然了。幸而我的母亲也就进来,从旁说:"他多年出门,统忘却了。你该记得罢,"便向着我说,"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

  哦,我记得了。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所以竟完全忘却了。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此后又有近处的本家和亲戚来访问我。我一面应酬,偷空便收拾些行李,这样的过了三四天。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

  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母亲问他,知道他的家里事务忙,明天便得回去;又没有吃过午饭,便叫他自己到厨下炒饭吃去。

  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母亲对我说,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

  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我们这里煮饭是烧稻草的,那灰,可以做沙地的肥料),待我们启程的时候,他用船来载去。

  夜间,我们又谈些闲天,都是无关紧要的话;第二天早晨,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

  又过了九日,是我们启程的日期。闰土早晨便到了,水生没有同来,却只带着一个五岁的女儿管船只。我们终日很忙碌,再没有谈天的工夫。来客也不少,有送行的,有拿东西的,有送行兼拿东西的。待到傍晚我们上船的时候,这老屋里的所有破旧大小粗细东西,已经一扫而空了。

  我们的船向前走,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都装成了深黛颜色,连着退向船后梢去。

  宏儿和我靠着船窗,同看外面模糊的风景,他忽然问道:"大伯!我们什么时候回来?"

  "回来?你怎么还没有走就想回来了。"

  "可是,水生约我到他家玩去咧......"他睁着大的黑眼睛,痴痴的想。

  我和母亲也都有些惘然,于是又提起闰土来。母亲说,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已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这是我们这里养鸡的器具,木盘上面有着栅栏,内盛食料,鸡可以伸进颈子去啄,狗却不能,只能看着气死),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独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蒙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921年1月。

9 故乡 篇15

  目的要求:分析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探讨小说的主题,陶冶学生情感;初步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重点难点:1、对比分析闰土命运的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探讨小说的主题是重点。2、引导学生理解、体验作品中“我”的情感经历是本课要突破的难点。教学方法:1、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讲述,设问、启发、讨论等法。2、在各环节中,渗透审美体验。总教时:3课时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分析闰土命运的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探讨小说主题,渗透情感体验。教学步骤 :一、      渲染气氛,激发情感。(导入  新课)同学们,一提到,我们的心中便会涌起许多温馨而美好的回忆:有童年的欢声笑语,有熟悉的山山水水,有难忘的父老乡亲……终生相伴,魂牵梦绕。是的,我们常怀恋的昨日,但我们更应关注的今日和未来。因为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一切都在变,人在变,生活在变,我们的也在变,我们应以深情的目光关注的变化。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都曾以深沉的笔调表达对的爱恋、忧伤和希望。就是这样的一篇小说。它写出了作者在一个巨变、动荡的时代中对的关注。小说中有父老乡亲的艰辛苦难,有作者无尽的孤独、悲哀和忧伤。作品中的我回到了久别的,但“我”并没有什么好心绪,因为这次回却是为了永别而来的。由于母亲的提醒,我想起了童年时代的好友——闰土。于是,“我”便沉浸在往日的回忆中……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悟、体验少年闰土带给我的欢乐和中年闰土带给我的悲哀和忧伤。 二、分析少年闰土的形象,学生阅读。(一)整体感知:母亲提起闰土时,我想起了那些情景?明确:海边月夜图、快乐的童年 (二)激发情感,深入体验激发点(1):从“我盼”到“相处”,我的心情如何?我们相处如何?启发:急切盼望、欢天喜地、难分难舍激发点(2):童年时代写的很美,美在哪些人、情、景、物上?启发:人美——小英雄:天真、活泼、聪明、能干景美——海边月夜:蓝天、明月物美——西瓜、贝壳等;情美——纯真、友好激发点(3):分别时的哭声美不美?启发:童真的哭声,美好的回忆(三)启发讨论,深入理解启发:儿时的回忆苏生过来,为什么我便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了?讨论:海边月夜图和少年闰土是的缩影。三、承上导入  :三十年前,我和少年闰土在一片哭声中别离,那童真的哭声,至今还在我的心中回响。三十过去了,闰土现在怎样了?我和闰土的重逢会是怎样的情景呢?(一)整体感知:闰土的生活如何?当时的社会境况是怎样的?引导:文中哪些语句反映了这些情况,请找出来。明确:贫困;动荡、战乱、苛税、多子等。(二)激发情感 深入体验激发点(1):我们相见时的气氛如何?感悟:拘谨、沉闷、沉默激发点(2):重逢时,我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感悟:出惊——激动——震惊——悲哀激发:一声“老爷”,让我感到震惊、悲哀,面对闰土的恭敬和贫苦,我无言以对。闰土纵然有滿腹的愁苦,也无从诉起。那说话如连珠般涌出,活泼能干的小英雄的影像,在我的心中淡了,散了,模糊了。(三)中年闰土变成了一个怎样的人?启发:生活:贫困、痛苦      精神:麻木、愚昧(四)启发讨论,探讨变因问:(1)一声平常的称呼,为何使我如此震惊、悲哀?(2)闰土的命为什么这样苦?提示:谁造成他贫困不堪?谁扼杀了他的生气和活力?启发:社会境况:兵匪、官绅、动荡不安历史:漫长的封建社会,腐朽的封建思想四、小结同学们,几十年的岁月沧桑,闰土由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变成一个愚钝的、麻木的失去了生命力的人;闰土变了,变了,我原本悲凉的心更添无尽的悲哀、失望。重逢又能如何呢?童年的笑声已不再回响,往日的欢乐已然远逝……留给我的只是那无边的孤独、忧伤、叹息……    板书设计 : 人物形象:闰土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小英雄)  (木偶人) 性格特征  天真、活泼、聪明、能干               麻木、愚钝、失去生命力 情感经历  真诚、友好、快乐                     孤独、忧伤、悲哀、失望 缩影  神异的、美丽的、充满活力的           衰败的、失去精神生命力  社会现实  农民生活贫困痛苦,思想愚昧落后 变化原因  兵匪、官绅、封建思想                     

9 故乡 篇16

  教学方法:根据课文多处运用对比的写作特点,采用比较教学法。

  教学目的: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到闰土从少年到中年、杨二嫂从青年到老年,肖像、语言、行为、思想、性格诸方面的深刻巨大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社会根源;体会鲁迅憎恨旧社会、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对比朗读;第二课时——比较分析;第三课时————辨析判断。

  第一课时

  对比朗读

  在通读全文的预习基础上,重点进行对比朗读。朗读的内容:

  一 景物对比

  (一)现实的故乡

  从“我冒了严寒……”到“……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二)记忆中的故乡

  1.从“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到“……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2.从“我在朦胧中……”到“……也便成了路”。

  二 肖像对比

  (一)闰土肖像的巨大变化

  1.闰土30年前的肖像

  从“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到“……我们便熟识了”。

  2.闰土30年后的肖像

  从“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到“……象是松树皮了”。

  (二)杨二嫂肖像的巨大变化

  从“哈!这模样了!……”到“……所以竟完全忘却了”。

  三 闰土言、行、神、心变化之对比

  (一)闰土少年时的言、行、神、心以及他和“我”的关系

  从“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到“……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二)闰土中年时的言、行、神、心以及他和“我”的关系

  从“我这时很兴奋……”到“……他用船来载去”。

  四 杨二嫂的言、行、神与闰土之对比

  1.从“然而圆规很不平……”到“……出去了”。

  2.从“我和母亲也都有些惘然……”到“……竟跑得这样快”。

  五 “我”和中年闰土的“隔膜”与宏儿和水生的“一气”之对比

  1.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痴痴的想”。

  2.从“老屋离我愈远了……”到“……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以上五种对比,把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神情、性格等等刻画得栩栩如生,并且对比得十分鲜明。为了加深体会,要采用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如散读、齐读、示范朗读等等,充分发挥朗读对于理解课文的作用,切不可一读了之。

  第二课时

  比较分析

  教学形式: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教学内容:

  一 两种景物的不同特征及含义

  1.现实的故乡:深冬季节,天气阴晦,天色苍黄,冷风呜呜。荒凉,冷落,没有一些活气。

  这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榨下旧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

  2.记忆中的故乡: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这是“我”对新生活的理想和追求。

  二 闰土和杨二嫂肖像变化前后的特征及原因

  1.30年前的闰土有紫色的圆脸,红活圆实的手,项带银圈,头戴一顶小毡帽,手捏一柄钢叉,是个小英雄。30年后的闰土身材增加了一倍,紫色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增加了很深的皱纹;眼睛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红活圆实的手已又粗又笨而且开裂,象松树皮,但手中多了一支长烟管。

  闰土肖像的巨大变化是长期在海边艰苦劳动造成的,表明他的生活十分贫苦。

  2.杨二嫂年轻时候脸上擦着白粉,人称“豆腐西施”,是一个美女。50岁时的杨二嫂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象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极瘦。

  杨二嫂肖像的巨大变化是饥饿造成的。

  闰土和杨二嫂肖像的巨大变化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破产和贫穷。

  三 闰土言、行、神、心变化前后的特征及其原因

  1.少年时的闰土语言中充满智慧和热情,动作机智灵敏,神态很高兴,“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跟“我”谈得来,“你我”相称,没有隔膜。

  2.中年时的闰土语言中丧失了少年时的智慧和热情,而且很迟钝(“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动作迟疑(“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神情先是欢喜和凄凉,后来变得呆滞(“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以至沉默(“象一个木偶人”)。态度恭敬,心里只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称“我”为“老爷”,说明“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闰土言、行、神、心方面的巨大变化是“多子、饥荒、苛锐、兵、匪、官、绅”压迫的结果。

  四 杨二嫂言、神、行之特征

  语言尖刻(“贵人眼高”),怪声怪气(“阿呀呀”“阿呀阿呀”),见解庸俗(“你阔了”,“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实际根本不是这样。)跟“我”说话时愤愤不平,“显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动作顺手牵羊(“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行为卑劣(栽脏闰土在灰堆里藏碗碟并借此发现以为功,拿走“狗气杀”),跑得快(“飞也似的跑了”)。

  杨二嫂和闰土都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身体被摧残、心理被扭曲的人物,都是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这是她和他的共同点。不同点是:闰土愚昧麻木,杨二嫂庸俗卑劣。

  五 “隔膜”与“一气”的对比意义

  通过“我”和中年闰土的隔膜与宏儿和水生的“一气”之对比,表达了“我”的希望:希望新一代不再象老一代那样又彼此隔膜起来,也不希望他们象老一代那样过着辛苦辗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的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

  第三课时

  辨析判断

  为了提高学生对本文中的基础认识、写作特点和难句的认知和理解能力,设计以下辨析判断题:

  一 基础知识

  (一)给加黑的字选择一个正确的读音:

  1.总要捐几回钱,折(shé zhē)了本……

  2.杨二嫂发见(jiàn xiàn)了这件事

  3.木盘上面有着栅栏,内盛食(shí sì)料。

  4.……没有系(jì xì)裙,张着两脚……

  5.“哈!这模(m ú mó)样了!”

  1.shé; 2.xiàn;

  3.sì; 4.jì; 5.mú;

  (二)给加黑的字选择一个正确的义项:

  1.又过了九日,是我们启程的日期。

  启:①打开;②开导;③开始;④陈述;⑤书信。

  2.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

  捐:①献出;②捐助;③赋锐的一种。

  3.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辛苦”的含义有:①处心积虑,挖空心思;②奔波,劳碌;③辛勤,劳苦。

  句中第一个“辛苦”的含义是 ;第二个“辛苦”的含义是 ;第三个“辛苦”的含义是 。

  1.③(∨);2.③(∨);3.按顺序是:②③①。

  二 写作特点

  (一)下面三句话里的“圆规”各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选择合适的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1.……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象一个画图仪器里的细脚伶仃的圆规。( )

  2.我也从没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 )

  3.然而圆规很不平……( )

  ①明喻②暗喻③借喻④借代

  1.①(∨); 2.②(∨); 3.④(∨);

  (二)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以下至“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这中间的部分用的记叙方法是:①顺叙;②倒叙;③插叙中的顺叙;④插叙中的倒叙。

  ④(∨)

  三 难句理解

  (一)“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我”怕的是:①希望不能实现;②实现希望要付出艰苦的努力;③实现希望要作出牺牲;④希望是泡影,一碰到实际就被粉碎。

  (二)“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1.“手制的偶像”的意思是:①亲手用木头或泥土做成的神像;②比喻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主义远景;③比喻让后代过上新生活的主观愿望。④比喻用来自我安慰的一种幻想。

  2.“我的愿望茫远”的原因是:①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②当时大多数人还不想去实现这种愿望;③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也不知何时才能实现;④不如求神拜佛那样能给人带来好处。

  (三)“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①希望是虚无缥缈的,看不见,摸不着。②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不去实践,有希望也等于无希望;敢于实践,希望就能变成现实。③希望的有无取决于理想:有理想就有希望,无理想就无希望。④希望是变化不定的:随着客观现实的变化,原有的希望可能会化为泡影,原来没有的希望也可能会产生出来。

  (四)“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句话的含义是:①地上的路是前人走出来的,后来人要沿着前人开辟的路走下去。②地上的路是大家走出来的,大家要一块去走。③地上的路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有人走就有路,没有人走就没路。④希望的有无也如同地上的路,努力去实践就有希望,不去实践就没有希望。

  (一)①(∨);

  (二)1.③(∨);2.③(∨);

  (三)②(∨);

  (四)④(∨

  四 “我”对闰土和杨二嫂的态度:

  ①同情杨二嫂的疾苦,批判闰土的愚昧和麻木;②厌恶和讽刺杨二嫂的庸俗和卑劣,同情闰土的疾苦;③厌恶和讽刺杨二嫂的庸俗和卑劣,同情闰土的疾苦并批判他的愚昧和麻木;④同情杨二嫂和闰土的疾苦,厌恶和讽刺杨二嫂的庸俗和卑劣,批判闰土的愚昧和麻木。

  四、④(∨)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17: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