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范文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精选13篇)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1

  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及重点:

  一、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二、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三、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四、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五、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 及重点:(投影)

  1.正音:分      娆        逊        数        汗

  解词:惟余          竞          折腰          红装素裹          风骚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学习上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解题思路: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解题思路: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 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解题思路:“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3、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4.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我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解题思路: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5.齐读这首词两遍(可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一遍,第二遍高声齐读)

  (四)梳理、总结、扩展

  1、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2、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解题思路: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四)布置作业 :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数不限。

  (感谢周阳中学 张先福先生提供教案)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2

  一、导入

  四大文明的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幅员辽阔;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有汹涌澎湃的长江黄河;有“甲天下”之称的桂林山水;有动物王国之称的云南;有肥沃辽阔的四大平原……这一切,无不如磁铁般的吸引着每个炎黄子孙的衷肠,无不使多少巾帼英雄为之倾倒;也无不使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在这块黄土地上争名夺利;也曾引来了如豺狼虎豹的帝国主义者……那么,究竟是什么人才是这片黄土地的建设者呢?(揭示课文并板书标题)

  二、整体感知

  (注: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

  1、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导语中所提出的问题。(提示:最后一句。)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含义以及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提示:过渡句──承上启下)

  3、提出问题。(补充在后边,此略。)

  三、局部品味

  1、论“整体感知”中的问题“2”来引入对词的学习。

  既然祖国的江河山水如此的美丽娇艳。那么,词中是如何来描绘这幅美丽如画的江河山水呢?又是哪些“英雄竞折腰”呢?讨论回答这两个问题板书如下:

  实──────虚

  |      |

  |      |

  总──────分

  |   |  |

  |   |  |

  秦皇汉武……略输

  北国风光 长城、黄河(静)

  冰封……雪飘    (惜)

  望|看……娇──引:唐宗宋祖……稍逊──往……今……

  山舞、原驰     (动)

  成吉思汗……只识

  描写───────抒情

  注意:

  ⑴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并说说这是什么样的景色?

  ⑵ 从表达方式上看:上阙和下阙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⑶ 请学生说出导语中的问题。

  ⑷ 按以上的板书内容,引导学生背诵这首词。

  2、讨论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因没上课而无法补充,)

  四、布置作业

  1、给下列加粗的汉字注拼音:

  沁(  )  分(  )外  妖娆(  )  逊(  )

  数(  )风流人物

  2、阅读课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a、写出采用比喻、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   。

  b、写出词中过渡性的句子:                。

  c、点明这首词的中心的句子:                。

  d、词中押韵的字:       ;韵脚是:      。

  e、“沁园春·雪”中的“沁园春”是词的        ;“雪”是词的            。

  f、说说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

  答:                        。

  g、简要的说说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答:                        。

  j:我们还学过一首写“雪”的古代诗歌,这首诗歌是       代的   写的《      》,这首诗歌中名句是:          。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的远大理想与抱负.

  2.能正确背诵默写课文.

  3.能说说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异同.

  教学设计:

  1.反复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2.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比较<沁园春雪>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异同.

  3.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

  1.读,读正确,读出感情.

  2.说,说说词中表达的感情,

  3.背,能流畅背诵,正确默写.

  学习过程:

  一 熟读感悟

  1.教师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听朗读带,给生字词注音.

  3.齐读,读准字词.

  4.点名读,读出感情.

  5.师生点评,指导朗读.

  6.再指名朗读,指导朗读.

  7.男女生分别读.体会感情.

  二 体悟交流 

  1.让学生自读,整理自己的感悟.

  2.请同学谈自己的阅读感悟.

  3.教师可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谈,比如写作思路,修辞方法,写景顺序 ,写景的角度.

  4.让学生有充分的发言机会.广泛交流.

  三 背诵默写

  1.展开竞赛,积极背诵.

  2.仔细分析字形,找出易写错的字.

  3.当堂默写.

  4.视频展示几位同学的默写,集体订正.

  四布置作业 

  1.继续巩固背诵默写 

  2.完成同步练习.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

  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过程:

  一 复习检查

  1.齐背

  2.点名背诵

  3.说说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 熟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寻京>

  1.齐读

  2.点名读

  3.请学生指出不懂的地方,集体交流讨论.

  三比较异同

  1.教师指导比较的角度.如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的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写景的角度与方法等.

  2.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3.把讨论的结果写在语文本上.

  四交流体会

  1.指名回答,谈谈自己的想法.

  2.师生讨论学生的发言.教师要作好点拔总结工作.

  3.让学生再次修改补充自己的想法.

  五布置作业 

  背诵<白雪歌送武判写归京>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

  1、感受词的意境美,提高欣赏能力。

  2、领会作者的伟大胸襟,坚定的信心。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新课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领略一下毛泽东诗词的风采。在学之前我们先欣赏一下毛泽东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多媒体展示,放录音。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丛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事后作《沁园春·长沙》。这时毛泽东同志正在苦苦寻求一条救国之路,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呼喊。

  1936年2月,遵义会议后,抗日战争爆发前,此时否定原来的错误路线,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找到了救国救民的路。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沁园春·雪》。 

  二、整体感知:

  学生看书、听读,正音。(放录音,学生将音记在书上)

  出示幻灯片

  一、给加线字注音:

  分(  )外妖娆     成吉思汗 (    ) 

  数(  )风流人物   今朝 (    )  

  二、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人物——        

  折腰——      

  放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初步体会词的意境。

  学生自读,两人互指缺点。

  三、分析重、难点:

  沁园春,是这首词的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很明显,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在上下两阕之间有一过渡句,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这一过渡句。(学生作答)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过渡段的作用:承上启下(学生作答,并将这一过渡句标出,作用记在书上)

  “江山如此多娇”是承接上阕来写的,在这里用到一个娇字,是褒是贬?

  是褒义,是赞扬。

  那祖国江山有哪些可赞之景呢?看题目,是什么景?

  雪景。

  在祖国的什么地方?

  在祖国的北方(北国风光)

  北国风光怎样呢?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在这里用到一种修辞方法是互文,实际指整个的北方冰封、雪飘,这是总写北方雪景,注意用到的两个字封、飘。(“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

  下面有一望字领起,望到了什么呢?(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望字领起下文,从“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到“欲与天公试比高”都是望字统领。

  “望”到了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景观。

  “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让学生思考、交流: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指导:长城内外,长城东西走向,长城内外实指长城南北。

  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大河上下实指黄河的上游、下游。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以动写静,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

  以上景物确实很美,有没有更美的呢?

  明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须是等到的意思,等到天晴,那么现在天还没有晴,晴之景应该是想到的,也就是说这一部分是虚写。现在我们就看一下天晴后的景色,。

  (放幻灯片,让学生看图想像、交流,然后用语言描述出来)

  上阕写北方的雪景,作者先写眼前的实景,再写想象的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出江山如此多娇。

  学生齐读上阕一遍

  现在我们看下阕如何写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折腰的意思为鞠躬、倾倒,哪些英雄为之折腰呢?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他们都是封建帝王、古代英雄,具有雄才大略,一生战功赫赫。

  对他们,作者用了一个“惜”字,惜什么呢?

  “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作者在赞扬他们长于武功的同时,又很婉转的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的弱点,批评的措词极有分寸,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略”、“稍”,用词恰当,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

  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为引出下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至此,我们回头看“问苍茫大地,谁住沉浮”是否找到了答案,答案是什么。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学生齐读下阕一遍

  四、 梳理巩固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听《沁园春·长沙》的录音一遍,齐读《沁园春·雪》一遍,注意体会两首词的意境和毛泽东的思想发展规迹。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默写这首词

  2、找毛泽东的诗词自读,体会其思想发展的规迹。

  [板书设计 ]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

  【教材分析】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设计理念】

  立足教材、立足学生实际,运用现代教学媒介,通过具体、直观材料,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成长。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简介作者毛泽东的主要事迹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⑵ 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⑶ 掌握课下注释中列出的重点词语的字形及含义。

  2、能力目标:

  ⑴ 能够准确熟练地背诵全诗。

  ⑵ 揣摩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

  3、情感目标: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像,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想像,理解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法、阅读理解法、自主评价法。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课外资料。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活动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调歌头 读毛主席诗词》:

  掌上千秋史,

  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

  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

  词苑苏辛佳什,

  未有此奇雄。

  教师略作解释,请学生发表意见。

  2、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毛泽东的代表作《沁园春·雪》。

  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对毛泽东诗词进行了高度评价,同学们通过高亨的这首词,对毛泽东的诗词会有初步的认识。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学习。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通过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资料略)  欣赏视频材料,对毛泽东同志的生平与写作背景进行深一步的理解。  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词的内涵作准备。三、配乐朗诵  事先制作教学软件:选一些雪景图片,包括高山、大河、长城等雪景图片,叠加自下而上移动的《沁园春·雪》文字,再配以朗读录音。  观看视频材料,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扫除文字障碍,感受诗歌的意境。四、深入阅读,理解思想和艺术教学上阕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句子是写雪的?

  2、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国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什么意境?

  3、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试加以分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上阕。

  2、前三句。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

  3、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化动为静的写法;写出了山的连,原的高。

  4、虚景。从“须”可以看出。  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交流、倾听、评价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学下阕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哪些内容?

  2、作者对词中杰出的历史人物进行的总体评价是?

  3、谁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下阕。

  2、“惜”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批评他们缺乏文学才华。

  3、新时代的人民群众。五、分角色指导朗读  1、再次欣赏配乐朗诵;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  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六、小结  指导学生小结全文。  《沁园春·雪》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小结。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6

  知识目标: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教育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

  二、题解与背景

  本文体裁词。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沁园春,词牌名。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 下片:纵论历代英雄

  四、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哪几句是虚景?

  4、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以静写动的句子是哪些?(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5、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它领起哪些句子?(惜)

  6、如何理解本文的言主旨?

  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

  五、重点词句子的理解。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含义。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3、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

  六、作业 。背诵这首词。

  [补充资料]

  〔顿失滔滔〕这里指黄河因冰封而立刻消失滚滚的波浪。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rào饶)〕红日和白雪互相映照,看去好像装饰艳丽的美女裹着白色外衣,格外娇媚。 

  〔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秦皇汉武〕秦始皇嬴(yíng盈)政(前二五九——前二一○),秦朝的创业皇帝;汉武帝刘彻(前一五六——前八七),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 

  〔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唐宗宋祖〕唐太宗李世民(五九九——六四九),唐朝的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宋太祖赵匡胤(yìn印)(九二七——九七六),宋朝的创业皇帝。 

  〔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天骄〕汉时匈奴自称为“天之骄子”(见《汉书•匈奴传》),后以“天骄”泛称强盛的边地民族。 

  〔成吉思汗(hán寒)〕元太祖铁木真(一一六二——一二二七)在一二○六年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思是“强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称,即王)。后来蒙古在一二七一年改国号为元,成吉思汗被推尊为建立元朝的始祖。成吉思汗除占领中国黄河以北地区外,还曾向西远征,占领中亚和南俄,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只识弯弓射大雕〕雕,一种属于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只识弯弓射大雕”,是说只以武功见长。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7

  沁园春.

  教学目标 :

  1.      了解诗歌的特点.

  2.      学习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      领悟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立志超越前人。

  4.      教育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

  教学过程 

  ㈠导入  :由复习“诗歌一般常识”导入  

  教师补充:诗歌特点:

  ⑴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⑵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

  ⑶富有想象。

  ⑷语言精练。

  ⑸押大致相同的韵。

  ㈡初读全词

  ⒈检查预习、正字正音、完成练习P1第一题。

  ⒉听录音(或范读课文),听准每个字音。

  ⒊齐读全词: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色,初步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怀。

  ㈢精读上阕:回答下列问题。

  ⒈上阕可分为几层,每一层的层次意思是什么?

  ⒉找出上阕中的概括描写,具体描写和想象之景的句子。

  ⒊“望长城内外”中的“望”是什么意思?“望”中所见,那些是静景,那些是动景?

  ⒋把静景写成动景的句子是?

  ⒌小结:上阕描写北方壮丽的风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⒍齐读上阕,体会词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㈣精读下阕

  ⒈按照学习上阕方法,自己先分层理解,简单分析。

  ⒉师生研讨:

  ⑴分几层、层意。

  ⑵“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⑶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3.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表达作者的抱负的诗句。

  ⑴毛泽东:

  ⑵顾炎武:

  ⑶陆游:

  ⑷范仲淹:

  ⒋含“雪”字的成语。

  ⒌写雪的古诗。

  ㈤齐读全词,体会感情及语言特点。

  ㈥总结:

  附:板书设计 :

  总写之景        意境壮阔                 热爱

  上阕:写景  

  具体实景         动静结合         江山多娇  祖国

  想象之景         艳丽多姿                山河

  过渡:           承上启下                 歌颂

  下阕:论史   评古:           短语文治         英雄折腰  风流

  论今:          风流人物                 人物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8

  【教学思路】《沁园春•雪》是体现毛泽东诗词特点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典范作品。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该词的写作背景,抓住该词熔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虚实相结合,动静结合,意境壮美,气势磅礴,感情奔放,气度豪迈的特点,领会本词的基本内容和写法,进而培养学生欣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欣赏诗词的一般方法,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词的意境,体会诗情,感受词的情感美,音乐美;领会上下片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想象作个性化的描述,切身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进而陶冶学生的性情,习得一种乐观、坚定、自信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毛泽东,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

  2、体会词作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深刻性及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本词主题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连堂2课时。

  第一课时:作者、背景、上阕;

  第二课时:下阕、总结、思考练习。

  【课前准备】

  1、教师:

  准备毛泽东的书法作品,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

  熟读本词,扫清字词障碍,搜索有关简介毛泽东生平的资料。

  【教学步骤】

  一、引入

  从背诵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名句引入本词的教学。

  二、新课

  1、毛泽东生平:(学生介绍,老师概括。)

  (展示其书法作品。)

  2、本词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塬上,面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

  3、字词:

  ⑴多音字:

  分、数、汗、还、朝。

  ⑵难字:

  莽、娆、竞、骚。

  4、录音范读:

  让学生边听边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领会本词所表达的情感。

  5、学生齐读,教师对学生朗读过程中的缺点予以更正。

  6、分析:

  ⑴上阕:

  提问:上阕分几层?写法上有何特点?

  明确: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

  ⑵详细分析上阕: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会像白象在奔跑?

  明确:“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山”因、蜿蜒、高低起伏而说“舞”,“高原”因雄伟浩大说驰。化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提问:“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是虚写。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⑶下阕。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明确: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⑷详细分析下阕:

  ①前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古代帝王?“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明确: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略输”、“稍逊”、与“只识”相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的作用是什么?表达什么意思?

  明确:“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是: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应该看看今天的无产阶级,当然也包括作者本人。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矣”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评古”是为了“颂今”。

  ⑸齐读这首词,力求当堂成诵。

  ⑹总结这首词的层次思路与写法:

  (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接着评说历代帝王,最后深化开掘,抒发豪情壮志。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从表达方式看,上阕写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下阕议论、抒情,“议”得恰如其分,“抒”得气冲斗牛;上阕的描写为下阕的议论、抒情作了坚实的铺垫。

  三、解决课后练习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百年学典》中的该课练习。

  2、结合本课内容及写法,赏析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写一段文字,描写春雨(注意春雨的特点,200字以上)。

  【板书设计】

  概写:动静结合

  上阕:描写具体描写:动静结合(实)

  想象描写(虚)

  沁园春•雪热爱祖国山河

  歌颂无产阶级

  铺垫

  过渡(承上启下)

  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历代帝王

  抒发豪情壮志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9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一:复习巩固,培养学生乐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素养。时间5分至6分钟。

  教学过程:1、板书课题,明确教学内容。

  2、展示问题:请说一说描写雪的优美诗句有哪些?

  3、前后桌学生讨论交流。时间2分钟。

  4、请学生回答,提醒学生注意所说诗句的作者及朝代。(至少要有3位学生发言)

  5、布置课后作业:收集与雪有关的诗句或文章。

  资料准备:

  a、描写雪的美妙诗句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杜甫,《绝句》)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cén shēn,《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唐•岑参cén shēn,《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唐•李白,《行路难》)

  6、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7、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北宋•王安石,《梅花》)

  8、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9、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唐•高适,《别董大》)

  10、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唐•韩愈,《春雪》)

  11、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12、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宋•杨万里,《观雪》)

  13、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唐•王维,《观猎》)

  14、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卢纶:《塞下曲》)

  15、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16、,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南宋•卢梅坡,《雪梅》)

  17、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8、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清•洪升《雪望》)

  19、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

  20、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唐•元稹《南秦雪》)

  b、散文诗•雪(原创)

  1

  在唐诗宋词的风雪里,我在固执地寻找那朵不俗的梅花。

  所有关于梅的思念,被墨色的浓云收存。

  就在最冷的时候,你舞动漫天雪花向我走来,把守望千年的眼睛洞穿。

  暗香袭来的时候,我一生的情节将因你而生动。

  流浪的心从此不再徘徊。因为有你,这个冬天不再寂寞。

  2

  那一次分手,我看见大片大片的雪花正砸向你的脑袋。

  你说的每一个字,是千年不化的雪,在瞬间冰封了我的心跳。

  当美丽的谎言如肥皂泡一样破灭,方才懂得什么是天真,什么是幼稚,什么是虚伪。

  为什么受伤害的人会是我?

  泪水涌出时,我看见梧桐树上的冰花,晶莹中盛开着永远的忧伤。

  教学目标二:介绍作者的早期生平,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意识。(时间5分钟)

  教学方式:老师讲,学生听。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至1976年),字润之。湖南省湘潭县韶山人。出身于富农家庭,9岁进入私塾读书,17岁考入湖南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18岁考入湘乡驻省中学读书。读了半年,为响应辛亥革命,投笔从戎,在湖南新军当列兵。半年后退出。又在长沙街头流浪了大半年,近20岁时,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读书,25岁毕业,为组织湖南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第一次到北京。在北京期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得到李大钊等人帮助,开始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思想影响。从此走上了不平凡的革命道路,最后成为20世纪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伟大人物。从他早年的生平,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迪:1、读书方能改变命运。如果毛泽东辍学经商,或者回家务农,就不可能走上伟人之路。2、要到最好的学校读书,结交最好的老师和同学。3、要有一技之长,多看报,多了解时事。4、30岁以前能找到一生的信仰。

  教学目标三:介绍词的常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时间5分钟)

  一、词的常识:

  词产生于唐,流行于五代,极盛于宋代。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沁园春是词牌名。所谓词牌,就是指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沁园为东汉汉明帝为他的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然变相强夺公主田园,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叹之,渐成“沁园春”这一中国文人所钟爱的词牌。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塬 yuán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

  教学目标四:诵读、背诵词的上阕。(15分钟),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记忆能力

  教学过程:1、老师范读或播放该部分的录音

  2、抽学生朗读

  3、纠正读错的字音。如分(fèn)外

  4、根据课文注释,把握本阕词的大意: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眺望长城内外,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河水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连绵的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一样蜿蜒游走),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似乎想要与苍天比试一下高低。等到天晴的时候,(再看红日照耀下的白雪,格外的娇艳美好。 )

  4、学生背诵、默写

  教学目标五:分析词的上阕,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时间10分钟)

  展示问题:1、作者望见哪四种景物?这些景物的特点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用四个字概括。

  (作者望见了长城、黄河、群山和高原。共同之处是雄伟壮丽或雄浑壮阔。)

  2、哪几句诗是虚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最后三句,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山河的赞美)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以动写静)

  附:以动写静的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一:抽背、抽问,巩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习惯。(时间5分钟)

  教学过程:

  1、抽一位学生背诵词的上阕。如果学生背不了,全体齐读课文。要弄清学生不能背诵的原因并给予其能够接受的处罚, 如限时完成背诵或罚抄2至3遍。

  2、抽问:请学生解释词语:唯余莽莽   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3、上阕写景,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教学目标二:诵读、背诵词的下阕。(15分钟),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记忆能力

  教学过程:

  1、老师范读或播放该部分的录音

  2、抽学生朗读

  3、纠正读错的字音。成吉思汗(hán)  还看今朝(zhāo)  数(shǔ)风流人物 

  4、根据课文注释,把握本阕词的大意:

  江山是这样的(壮丽),让无数英雄为此(倾倒)。可惜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的帝王,(略差文学才华);像唐太宗宋太祖那样的帝王,(缺少一点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成吉思汗,(只知道使用武力而不懂得得文治)。而这些都已经过去了,(真正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现在的人们。        

  5、学生背诵、默写

  教学目标三:分析词的下阕,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时间10分钟)

  问题展示:

  1、作者认为,要成为当今的风流人物,应该具备怎样的才能?请用四个字来概括。(文武兼备或文武双全。“文”指的是文学才华,“武”指的是军事才能。在作者看来,只有即懂军事,又懂文化的人才可能成为真正的时代英雄。

  2、“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坚信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一定会成功,文武双全的共产党人会建立不朽的功勋。

  3、如何理解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成吉思汗的评价?秦始皇(前259年—前2XX年),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了秦朝,被后人誉为:“千古一帝”。为了统一思想,他实行了焚书坑儒的政策。由于注重武力统治,秦朝从建立到灭亡只有XX年。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15岁登基,才位54年。功绩主要是北击匈奴,获得决定性的胜利,拓展了统治区域。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之正统。改革政治,削减地方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太宗李世明(599年——649年),在其统治期间,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他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长达2XX年的诸侯割据和军阀战乱局面,奉行“文以靖国”这一理念,大大提高了文人在政治上的地位,促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

  元太祖成吉思汗(1162年-1227年)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在发动一系列大规模侵略战争时,也伴随着大规模的屠杀。据国内外学者考证,蒙古国在全世界屠杀的人数达到一亿人左右,其中约有七千万为中国人。这一项记录已保存在《吉尼斯世界记录》中。

  作者对上述帝王“略输文采”、“稍逊风骚”的评价带着个人的主观色彩,目的是要激励当今的共产党人即要懂军事,更要懂政治,做到文武兼备。

  教学目标四:展示练习,巩固教学。(时间10分钟)

  一、注音

  沁(       )园春    分(     )外 妖娆(     )  成吉思汗(     )  数(     )风流人物

  二、解释:

  1、惟余莽莽 2、红装素裹  3、分外妖娆  4、江山多娇  5、略输文采  5、稍逊风骚  6、一代天骄

  7、风流人物

  三、填空:

  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题目是(        )

  三、问答

  2、上阕中,作者望见哪四种景物?这些景物的特点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用四个字概括。

  3、上阕中,哪几句诗是虚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5、作者认为,要成为当今的风流人物,应该具备怎样的才能?请用四个字来概括。

  6、“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10

  知识目标: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教育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学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2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背景:

  毛泽东同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导者,他的卓越的 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

  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一次,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之后,写下了这首诗词。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

  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三、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哪几句是虚景?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6、作者用一个惜字统领全文、评价历史人物,包含着什么样的感情? (惋惜、委婉批评不足)

  7、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四、反复朗诵课文并能达到熟练成诵

  五、作业 :

  1、查找资料。抄录一首毛泽东的诗词并谈谈你的理解

  2、背诵抄录《沁园春 雪》

  教学课后记:

  学习中让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较好。好学生一般都能当堂背诵

  第二课时

  一、 复习上内容

  1、背诵默写这首诗词

  2、交流所抄录的另一首毛泽东诗词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3、学生评价

  二、 阅读课后诗《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并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

  这两首诗共同点都是写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面,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

  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象,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三、 理解《沁园春 雪》的艺术特色(小组讨论)

  1、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有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 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有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2、这首词语言上有什麽特点?

  这首词语言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

  (望、看、惜——贯穿全文;飘、舞、驰——动词生动;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

  四、 当堂进行练习或做《目标检测》

  教学课后记:

  本课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加以适当引导。学生基本明确了诗歌中运用几种基本表达方式的必要性及运用修辞的好处。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

  1、 多样朗读加深理解词所描写的意境;

  2、 通过朗读更好的传递词的磅礴大气;

  3、 比较中理解词的知识并试着填词;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问:“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句话同学们熟悉吗?

  学生:不熟悉!

  解说:这是一首歌的歌词,老师只是知道,但我的父辈们却是非常熟悉,而且人人会唱,不信就请某老师唱一段。

  问:歌词中有一句——“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这是对毛泽东的赞美,何以对毛泽东给以这么高的评价?你能介绍一些毛泽东的革命事迹吗? (学生介绍毛泽东的光辉业绩)

  小结:毛泽东不光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带领人民建设新中国。毛泽东还是一个文人,而且绝对是一个大气十足的文人。不信,就让我们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亲自感受一下他的词风。(板书课题)

  老师介绍写作背景

  二、自由朗读全文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词所描写的内容。(思考:词的上下阕各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读文,并能结合文章谈自己的理解。

  画面一:绘北国壮丽雪景。

  画面二:评历史人物,赞当代英雄。

  师:刚才同学们能够结合文章,介绍画面,谈得都很好,但是却未能通过你的朗读展示词的魅力,将这首词的磅礴大气传递出来。

  三、观察画面,揣摩意境,再次朗读文章

  要想把握词的精髓,朗读很重要。朗读要收到成效,标准的普通话必不可少,但把握感情,做到适当的停顿、重读则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请同学们静心看下面的片断,酝酿感情,再次朗读全文。

  1、 放片断

  2、 学生自由朗读并对需处理的字、词做好标记

  3、 个别示范朗读,自评(你是如何处理重读、停顿的);同学点评,穿插老师点拨。(把握关键处:如“冰封”和“雪飘”动静结合;望领起七句写景;山舞的“舞”、原驰的“驰”;竞折腰的“竞”;“惜”等)

  四、个性创作(大组诵读)

  看!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和词人溶为一体,也变的气宇轩昂,意气风发。老师是灵机一动,又有了一个新的提议,看看我们同学能否给词配上必要的神态、动作等,更好地展示这首词的魅力。(以大组为单位,进行个性创作,并加以展示)。

  五、活学活用

  我们很清楚:《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一篇咏雪言志的文章,抒发了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伟大的抱负。老师手边还有几篇沁园春的词,你能发现这几篇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介绍词的知识:沁园春是词牌名,分上下两阕,共114字。雪、长沙等是词的题目,内容与“沁园春”无关。写词又叫填词。

  现在就让我们来做小词人,以《沁园春*勤中》为题,填一首词。

  当堂交流,课后润色。

  附1:学生作品

  沁园春*勤中

  七(1)班 邵凯

  金秋十月,

  勤中初建,

  震慑四方。

  赏红砖绿瓦,

  金碧辉煌;

  弧形楼宇,

  环抱学子。

  残阳西沉,

  红楼斜影,

  欲与名校比高低。

  须寒冬,

  看银装素裹,

  格外清幽。

  勤中如此多娇,

  引常州学子尽折腰。

  观艺术教育,

  首屈一指;

  创新理念,

  独一无二;

  驰名老校,

  东南西北。

  只可仰叹拜下风。

  喜人矣,

  寻明日之星,

  就在勤中。

  附2:几首《沁园春*》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沁园春

  咏北大百年

  杨 河

  戊戌流年,

  沙滩路断,

  红楼初建。

  望紫禁深宫,

  残阳西沉;

  白塔斜影,

  折线孤雁。

  八旗烟云,

  燕山空晚,

  清风无力百草怨。

  途茫茫,

  惜荷塘寒月,

  圆明断垣。

  五四钟声风雨,

  引主义文章乾坤换,淘博雅清泉,

  未名春满;

  仰观星宇,

  俯究人间。

  砥砺德业,

  道说长短,

  争鸣自由问必然。

  路漫漫,

  览天下长卷,

  理论河山。

  沁园春 萨 斯

  佚名

  首都北京,

  千里病风,

  万里菌飘。

  望长城内外,

  人心慌慌,

  京城上下,

  顿失吵闹。

  吃板蓝根,

  服维生素,

  欲与 sars试比高。

  无宁日,

  看口罩手套,

  分外妖娆。

  病毒如此多焦,

  引无辜良民竞折腰。

  惜胸透b超,

  略输文采,

  西医中药,

  稍逊风骚,

  一代庸医,

  齐聚华夏,

  丧心病狂乱开药。

  具枉矣,

  究病源何如,

  待看明朝。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12

  一、 导入  :

  四大文明的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幅员辽阔;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有汹涌澎湃的长江黄河;有“甲天下”之称的桂林山水;有动物王国之称的云南;有肥沃辽阔的四大平原……这一切,无不如磁铁般的吸引着每个炎黄子孙的衷肠,无不使多少巾帼英雄为之倾倒;也无不使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在这块黄土地上争名夺利;也曾引来了如豺狼虎豹的帝国主义者……那么,究竟是什么人才是这片黄土地的建设者呢?(揭示课文并板书标题)

  二、 整体感知:

  (注: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

  1、 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导语 中所提出的问题。(提示:最后一句。)

  2、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含义以及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提示:过渡句——承上启下)

  3、 提出问题。(补充在后边,此略。)

  三、 局部品味:

  1、 论“整体感知”中的问题“2”来引入对词的学习。

  既然祖国的江河山水如此的美丽娇艳。那么,词中是如何来描绘这幅美丽如画的江河山水呢?又是哪些“英雄竞折腰”呢?讨论回答这两个问题板书如下:

  实———————虚

  总———————分 秦皇汉武…略输

  北国风光 长城、黄河(静) |

  冰封…雪飘 | (惜)

  望 | 看……娇—引:唐宗宋祖…稍逊———往…今… |

  山舞、原驰(动)| 成吉思汗…只识

  描写———————抒情

  注意:(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并说说这是什么样的景色?

  (2)、从表达方式上看:上阙和下阙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3)、请学生说出导语 中的问题。

  (4)、按以上的板书内容,引导学生背诵这首词。

  2、讨论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因没上课而无法补充,)

  四、 布置作业 :

  1、 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拼音:

  沁( ) 分( )外 妖娆( ) 逊( ) 数( )风流人物

  2、 阅读课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A、 写出采用比喻、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

  B、写出词中过渡性的句子:——————————————————————。

  C、点明这首词的中心的句子:—————————————————。

  D、词中押韵的字:———————————————————;韵脚是:————。

  E、“沁园春·雪”中的“沁园春”词的————————;“雪”是词的——————。

  F、说说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

  答:—————————————————————————————————————。

  G、简要的说说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答:—————————————————————————————————————。

  J:我们还学过一首写“雪”的古代诗歌,这首诗歌是——代的———写的《 》,这首诗歌中名句是:———————————————————————————————————。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13

  东庐中学初三语文师生讲学稿

  课题:《沁园春·雪》课型:新授执笔:向志燕

  审核:初三语文备课组讲学时间:059

  学习目标:

  1、掌握学习诗歌的一般的方法,能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

  2、学习诗歌情感与景物相生,描写与议论相结合的方法。

  3、感受诗人的形象,感悟作者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并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学法指导:

  1、将作者用文字所描绘出来的的景物形象化,在头脑中转变成一幅幅图画。

  2、反复朗读,在读中悟,读中感,读中生情。

  课前热身:

  1 选词填空:

  (1)分外妖(   )  美丽富(   )  不屈不(   )[饶、娆、挠]

  (2)戒(  )戒躁   (  )小玲珑   步履(  )健 [娇、矫、骄]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分外(   )  分别(   )  妖娆(   )  谦逊(   )

  莽莽( )  风骚(   )  可汗(   )数九寒冬(   )

  不计其数(   )   数见不鲜(    )

  3、动手查资料:

  对于我国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你了解哪些呢?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成这首词的呢?请将你所搜集到的资料向同学们展示。

  4、反复朗读这首词,体会: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呢?

  课堂学习:

  一、导入  。

  二、交流预习情况,并让同学展示预习成果。

  三、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全词,注意节奏、字音。并尽力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2、听范读,并思考: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你能否概括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呢?

  四、研读上阕:

  1、哪些句子总写北方的雪景?这些句子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怎样的世界?写景时,既有静景,又有动景,分别用了哪两个字?

  2、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字引起?它统摄的句子是哪几句?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4、末尾三句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字可以看出?

  5、词的上阕抒发词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研读下阕:

  1、开头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的相同点是什么?对于这些人物作者用了一个字作了评价,是哪个字?这个字有什么具体含义?(分小组讨论)

  3、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作者怎样的伟大政治抱负?

  六、研读探究:

  你心目中的“风流人物”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你更喜欢哪个时代的他们呢?是“往矣”的,还是“今朝”的?

  七、揣摩运用:

  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上阕最后三句诗的意境。

  拓展练习

  沁园春长沙

  •          独立寒秋,

  •          湘江北去,

  •          橘子洲头。

  •          看万山红遍,

  •          层林尽染;

  •          漫江碧透,

  •          百舸争流。

  •          鹰击长空。

  •          鱼翔浅底,

  •          万类霜天竞自由

  •          怅寥廓,

  •          问苍茫大地,

  •          谁主沉浮?

  •          携来百侣曾游,

  •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恰同学少年,

  •          风华正茂;

  •          书生意气,

  •          挥斥方遒。

  •          指点江山,

  •          激扬文字,

  •          粪土当年万户侯。

  •          曾记否,

  •          到中流击水,

  •          浪遏飞舟?

  思考:

  1、根据你的理解,读这首词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字各领起哪几句?

  3、试着分别概括这首词上、下两阕的内容。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0:3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