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训练 |
范文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训练(精选13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训练 篇1一、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③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飞渡过30万人。④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⑩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1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1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13)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1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1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17)我军前锋,业已②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这则消息的“电头”是________,“导语”部分是第________句(只填序号)。主体部分是第________句。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________。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的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________。 2.第⑤句能否改为:“现在,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多一半,剩下的23日可渡完。”为什么?第(16)句中“歼灭”与“击溃”,“占领”与“控制”这两组词在句中能换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第(11)句中,战犯汤恩伯对长江防线作了两点判断,实际情况又如何呢?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加以剖析。 4.“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其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述。(30字以内) ________ 5.这篇新闻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几句?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消息,按要求回答问题。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①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②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③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毫无斗志,纷纷溃退。④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在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⑤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这则消息也是毛泽东同志写的,比《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早播发20个小时。这则消息的导语是________。这则消息的导语包括了四个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本消息点明渡江战斗在“二十日午夜”开始,其意义在于________。 3.文中哪些词语描述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哪些词语描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________ ________ 4.给选文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大意。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5.这则消息中,作者对我人民解放军的看法是什么?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 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①②、③—(17)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锐不可当 2.⑤句不能这样更改。“现在”与“至发电时止”比,不如后者概念确切;“多一半”与“2/3”比,表达含混,模糊不清;“剩下的”所指不明(是人?是物?),“余部”是军事术语,贴切,得体。(16)句中的词语都不能互换。“歼灭”指“全部消灭”,“击溃”指“被打击而逃散”,“占领”指“彻底得到”,“控制”指“拥有主动权。”这两组词的后一个在程度上都不如前者深,当然不能互换。 3.“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课文中相应的句子是“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但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说明敌军外强中干,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汤恩伯认为“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课文中相应的句子是“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便说明敌军不堪一击,反衬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决胜千里。用事实说明我军的胜利已成定局。国民党大势已去,即使是非常坚固的防线也无济于事,任何人也无法改变当时的局势。 4.我军锐不可当(或英勇善战)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敌军厌战。(此题意思对即可。) 5.⑧⑨句 揭示事物本质,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增强文章的思想性。 二、1.第①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人:人民解放军;时间:21日;人数:大约二十万人;事件:渡过长江。 2.(有道理即可)。 3.摧枯拉朽、毫无斗志、纷纷溃退 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 4.导语:第①句话。概述我中路军“胜利南渡长江”这一主题。主体部分为②③④⑤句。每句为一层。第②句:概述我军对敌发动进攻的时间,突破敌人防线的地点。第③句:概述敌军防线不堪一击,士气低沉以及败逃情况。第④句:正面描写我中路军渡江作战的情况,概述战斗所花的全部时间,战斗的结果以及发展趋势。第⑤句:综述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命令,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5.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高度赞扬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训练 篇2全课的教学大致分为两块。 第一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 1、读课文。 2、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3、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组织讨论,认为: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②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③课文中关于中路军、本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课文的内容。 4、教师顺势讲析:新闻要有标题、要有导语 、要有主体。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叫标题: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叫导语 ;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叫主体。另外,课文开头括号部分叫电头。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电头、导语 、主体。 第二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 1、教师组织讨论: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通过讨论,同学们认为不行。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一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 2、教师组织讨论: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胜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改为“胜利渡江了吗?同学位 认为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告诉给全国人民。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二: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 [评析] 这个教例简洁生动、朴实无华而又令人回味,表现出巧妙的教学设计艺术。 这种巧妙的艺术就是:课堂活动既有表象,也有深层次的含义。 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生动而热烈。在第一个教学板块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畅所欲言,纷纷说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和理解,真正成为学习和思考的主人。在第二个教学板块中,除了教师讲析,点示有关新闻的知识之外,学生同样也占有大量的课堂时间,正是由于这样的安排和处理,从学生角度来说,这一节课可以说是”活动充公,积累丰富”。 然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其课堂活动有着含蓄而又明确的目的性。第一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再表达”——要求学生“分别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其深层含义呢,则是水到渠成地引出关于新闻结构的知识。第二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于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而教师的意图则时顺理成章地告诉学生关于新闻的两个特点。 教者这样的教学艺术设计真有点儿像高明的棋手:第一步棋的落子。正是为了酝酿第二步棋有力搏杀的良机。 实际上这就是教学设计中的立意问题。从教师的主导作用看,正是因为教者“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有了这样立意高远的好课。这也告诉我们:在教材相同的情况下,教师的素质是多么的重要。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训练 篇3教学目的: 一 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二 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三 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 教学设想: 一 学生初学新闻这种体裁,有必要弄清楚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二 为了便于学生尽快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在教学方法上遵循由感性到理性这样的认识规律,不从知识概念切入,而从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和概括入手,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三 本文语言简洁、准确,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教材,因此,语言的学习与训练列为教学重点之一。 四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读课文(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解决)。 [说明]熟悉历史背景,大致了解全文内容。 二朗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三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准备请他(她)上黑板前面复述。 四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照教材绘制即可),请刚才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说明]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学生指图复述时,教师可随之板书如下: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增强学生认识本文内容的条理性。 五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1.文中哪两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才复述的内容? [参考答案] (第1句、第2句) 2.有没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师讲知识: 1.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板书),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导语在新闻的开头,一般不长,往往是一两句话,有时也用一段话。 2.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称为“主体”,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评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 3.新闻还要有“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如有条件,教师可适当增加些知识给学生,如副标题、结语等)。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 [说明]教师随着讲解,板书:标题、导语、主体。这是传授知识的环节。作为学生新接触的一种体裁,讲些必要的知识是有用的,不能忽视。在学生对本文内容和构成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传授有关知识,显得自然,学生接受起来也不太困难。 六通过比较,传授新闻特点的知识。 1.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参考答案] (括号及其中的内容属于新闻的“电头”──学生答题后教师再讲,这些内容表明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及时。“预习提示”介绍“22日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证明了报道的及时。) 2.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 [参考答案] (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报道准确) 教师板书:真实、及时、准确 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板书“简明”)。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及时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进展。关于简明扼要问题,课后有短文专门讲解,课下阅读。 [说明]以上完成了教学的第一个内容,即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七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 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参考答案]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参考答案]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3.本文是一则新闻,客观、真实地报道渡江战役的经过,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请你找出一两处带有较强感*彩的语句,读一读。 [说明]以上是体会本文语言上的一些特点。鉴于学生实际情况,条件好的,教师还可以将练习四的部分练习题在课上讨论。 八正音、正字。 教师出示已制好的字词卡片(或写好词语的小黑板),正音、正字。 荻港锐不可当歼灭要塞 [说明]可同时进行字音、字形的比较。如:荻获歼阡纤(要)塞(阻)塞(堵)塞 九听*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朗读或歌曲的录音。 条件不具备的,由教师朗读,力图感染学生,加深对本文内容的理解。 布置作业 一课后练习二、三。口头完成。 二课后练习六。书面完成。 【总体说明】 新闻文体知识教学,如何能与新闻的内容结合起来,是本文教案设计时思考的一个问题。结果是:先引导启发学生找出能够概括全文内容的语句,而后讲授有关“导语”的知识,因为“导语”在全文之首,作用就是能够概括表述全文内容。学生既练习了辨析关键语句的能力,又对“导语”的位置和作用留下较为清晰的印象,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自然结合在一起。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较好。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训练 篇4【教学背景】 本课是我接手八年级后所执教的第一堂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热情,形成较好的首轮效应,我设计了这堂课,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模拟经历,感受体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 学习新闻的基本知识:特点、结构、六要素。 ⑵ 把握课文内容要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自主阅读,实践模拟,在实践活动中模拟经历,感受体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历史,感受正义战争的力量,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教学设想】 一、创意说明 《新闻两则》虽是实用性文体,但文中饱含着浓厚的个人感情因素和感情色彩,再加上写作时代虽是学生熟悉的解放战争时期,但与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如果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模拟经历,感受体验,课堂会别有洞天。 二、教学步骤 1、课前准备: 课下收看“新闻联播”或“今日播报”,分别用一句话、一段话、一篇较详细的文章记载一则新闻。 2、课堂讲述,明确新闻的要素及结构。 3、模拟军事访谈节目: ⑴ 分组准备: 每组4至5人,一名地图绘制专家,一名主持人,一名军事专家,一至二名现场嘉宾。 ⑵ 合作学习,完成下列任务: ① 当当播音员: 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学生自渎、讨论、交流。 ② 当当军事家: 如果你来当军事家,你应该向观众介绍哪些方面的情况? ③ 当当主持人: 如果你来当主持人,你将怎样设计导播语、采访问题、结束语? ④ 当当地图绘制专家,绘制三路大军的渡江区域图。 ⑤ 当当现场嘉宾,设计其它提问。 ⑶ 组内模拟表演。 ⑷ 课堂展示,交流,评价。 4、教师总结。 【教学反思】 1、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 ⑴ 语文体验式教学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向指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收集,处理语言信息,通过多向互动交往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生个人的品德修养和语文素养。 ⑵ 把表演引入了课堂,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自由。一方面满足了他们的“游戏冲动”和“角色幻想”,另一方面又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体验,体验文章所表现的情景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角色表演的学生情绪高昂,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表演得生动形象,并进行对比分析,不但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审美能力也提高了,参与意识也加强了。 ⑶ 课前准备用生动的实例,深入浅出的完成了对新闻的文体知识的学习。学生很容易就能明了新闻的结构及要素。 ⑷ 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任务,既分工,又合作,人人都是学习的主角,又是小组学习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团队协作精神。 ⑸ 学生通过绘制地图、写作导播词、解说词、新闻播音、节目主持等,动脑动手动口,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促进了语文综合素质的形成。 ⑹ 学生对新老师、新课堂产生了兴趣,为今后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本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 课文的深度挖掘、细致品味不够,由于时代背景及学生的阅历所限,对文中的议论理解不是很透彻,老师要做一定的补充与讲解。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训练 篇5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特征。 2、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一、导入新课。 (由时代背景入手)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一、导入新课 问:今天我们班级来了不少老师听课,这对于我们班级,甚至我们学校来说是一件新鲜事,一件大事。如果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个事实,该怎样说? 问:若用一两句话概述一下,又该怎样说呢?注意在概述中运用赢余的六要素。若用一段话来介绍,我们同学都会。)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标出重音,注意语调。 2、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 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3,将自己的答案与课文相对照哪些内容与答案一致?(标题对应一句话,导语对应一段话,其余部分为主体)教师组织讨论, 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 ②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 ③课文中关于中路军、本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课文的内容。 4、教师顺势讲析: 新闻要有标题、要有导语、要有主体。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叫标题。 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叫导语。 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叫主体。 另外,课文开关括号部分叫电头。 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电头、导语、主体。 三,质疑探究 1、教师组织讨论: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因为前者只说了这次军事行动,后者不仅说出了军事行动而且说出了结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训练 篇6一 说教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苏教版初一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和初一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 1. 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 2. 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 3. 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 说教法学法 教法: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学 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式;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请课文脉络;通过“模拟播音”,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学生在本课中,通过“看看﹑读读﹑想想﹑说说﹑写写”主动参与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三 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 教具准备:电视机,《百万雄师过大江》碟片,投影仪,地图。 五 教学过程 : (一) 内容呈现 放映《百万雄师过大江》选段,了解时代背景。接着自由朗读课文。这一过程目的 在于明确学习内容,集中注意方向,唤醒求知渴望,调拨动力机制,顺势进入学习情境。 (二) 师生互动 1. 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用一两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意在使学生 加深对导语 的内容及其在新闻全文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并对主体部分的重要内容尝试进行概括。 2. 投影出示表格,学生自主阅读主体部分并完成填空。 军队 渡江区域 渡江时间 兵 力 敌军抵抗程度 主体参与,精讲多练,及时反馈。这样学生只要仔细阅读,就能成功完成任务。接 着,顺水推舟,划分主体部分层次,理请文章脉络。 (三) 交流对话 1. 教师与学生对话 课文为什么依“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报道,可以颠倒吗?让学生领悟文章不仅结构合理,而且重点突出;文中“至发电时止”的语句,体现消息这一文体的什么特点?从而提醒学生明确消息准确及时的特点。 2.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之间提出问题互相探讨,如找出文中语言准确表现我军英勇善战的词语,或在文中找出我军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的连两组词,并说出反映作者什么感情。 3.学生与教师对话 在学生与学生对话的基础上,如有问题找不到答案或有分歧,由学生与教师对话,教师给予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提升能力。 4 师生与作品对话 课文中多处涉及地名,比较抽象。此时可利用地图中相关地理位置,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圈点,找出各路军沿线经过的地名,并作标记,直观感知课文内容。 (四)链接生活 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亲身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感知﹑领悟﹑内化﹑积淀。根据文体特征,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假如你是新华社记者,你接到这份稿件心情如何?请将你的心情体现在你的播音中。学生分组准备后对照地图模拟播音员进行朗读比赛。 (五)回归课本,练习延伸 1. 掌握本课生字词,巩固有关新闻知识; 2. 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每人写一篇新闻稿,报道校园新人新事。 地址:江苏省如东县石甸中学 邮编:226404 e-mail: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训练 篇7教学设计(a) 教学设想: 学生初次接触\'消息\'这种文体,应知道消息的最基本要求,一是内容要真实,要用事实说话,来不得半点虚假;二是报道要迅速及时;三是要简明扼要。 消息报道主要是用事实说话,但也可以插入简单的议论。主要文体部分的第二层写完战况后,插入了简要的议论,应引导学生反复思考、细细品味它的作用。 本文语言极富特色:准确、简明、概括性强;用词又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应引导学生欣赏、学习。 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由时代背景入手)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二、初步感知课文,理出文章的脉络。 一条新闻,通常包括标题(有的还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有的可根据情况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a.请同学朗读课文,老师注意正音反馈。b.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 1.正音:根据学生朗读情况,要求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荻港 锐不可当 溃退 歼灭 要塞 2.文章分为两个部分。 a.从\'新华社\'到\'渡江区域\'为第一部分,即\'导语\'部分,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b.从\'20日夜起\'到篇末是第二部分,即\'主体\'部分,详述三路大军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主体部分又分为三层。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是第一层,写出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是第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未是第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三、整体感知课文,揣摩、把握关键词语。 1.思考:文章是抓住\'横渡长江\'来写的,与\'横渡\'的\'渡\'有关的词语有哪些?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有哪些? 明确:与\'渡\'有关的词语:\'冲破\'\'渡至\'\'渡过\'\'渡完\'等均是。 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写我方的有\'歼灭\'\'击溃\'\'控制\'\'封锁\'\'切断\'等;写敌方的有\'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抵抗\'\'微弱\'\'泄气\'\'毫无作用\'等。通过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文导语部分,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强,只用了两句话就及时、准确地对事情进行了报道,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可就关键词语作一下分析。 明确:第~句话,既报道了我军之强大(\'百万大军\'),又点出了战线之长(\'1000余华里\'),\'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八个字写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第二句话中的\'均是\'两个字概括了战线之广大,又洋溢着胜利的豪情,同时又是对\'1000余华里\'战线的具体说明。 3.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4.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中路军和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为什么最后才写东路军? 明确: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而中路军渡长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因此,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 5.中路、西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是详写的?哪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见《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6.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评论可分为两方面,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评论中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和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议有很大关系。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至于后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7.引导学生揣摩语言的准确鲜明。采用讨论的形式,由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加以分析。(结合课后练习第三大题引导学生从①词语含义的差异②语句的感情色彩③简略和确凿说法的不同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区别分析。) 8.小结。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种新闻体裁。 (1)消息的基本要求: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报道迅速及时;简明扼要。 (2)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3)消息的六要素: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这几个知识点要求学生了解,以便更好地阅读和写作消息。 9.比较阅读 阅读\'课后练习四\'《我军横渡长江情景》。这篇消息同样报道渡江战役,比较这则消息同课文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提示:相同:都是新闻报道(消息),都具有报道及时、语言简洁的特点;都报道了渡江战役情况,歌颂了渡江战役的胜利。 不同:课文从全局上对三路军分别作介绍:本文只介绍了西路军某部渡江的情况。课文介绍渡江情况简略概括,只交待了时间、地点、渡江人数、战役进展情况;本文作者以亲身经历对渡江作了详细具体的描绘。课文有对敌军的分析及政策性极强的分化、瓦解、争取敌军等内容;本文对敌军情况几乎未作报道。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内容都有连续性,可介绍给学生,便于学生了解渡江战役的全貌和理解课文详略的处理。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到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清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获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教学设计(b) 教学设想:教师先把新闻这种文章体裁向学生作一个简要的知识性的介绍。应对 时代背景做点介绍,或布置学生在课外找有关解放战争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这样也有助于理解课文。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感到有一定的思维难度,又不是无所适从。 本文学习的重点是消息的特点和文章的语言,不要求学生死记数字、地名、时间、事件等。看插图、幻灯片,增强感官认识。或听录音带,反复朗读,以体会语言特色。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二、介绍新闻。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三、分析课文。 1.听录音带,看幻灯片,增强直观感受。 2.叫学生上黑板给加点的字注音(书上标记)。 分析课文: 1.消息通常由标题、导语、主体构成,导语指开头的一两句话,它用简明的文字,报道消息最主要最鲜明的事实,或者同时揭示主题思想,主体是对事实的叙述和展开,是消息的中心部分,努力避免和导语语言重复。 思考:这则消息的导语是什么? 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2.导语部分告诉了我们哪些情况? 明确:渡江人数(百万),渡江区域(1000余华里),渡江结果(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这些都体现了渡江气势的雄壮和战线之长。 电头:电头指说明发电者、发电地点、发电时间的文字,本文开头括号里的字就是电头,电头通常是必不可少的。 3.指明学生朗读主体部分,了解各路军渡江时间和人数,体会解放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①给课文主体部分分层次。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第二层:从\'21日下午\'到\'不到丝毫作用\'。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段\'。 ②指出各路军渡江人数、时间、进展,了解整篇新闻的具体内容。 (见下文的板书设计) 4.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安排有什么特点? 明确:三个层次,从中路军到西路军再到东路军,这种顺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一是与发动进攻的时间有关:20日夜一一一一1日下午五时--22日下午;二是与所遇敌情有关,西路军与东路军虽同时发动进攻,但西路军与中路军又有相同之处,所遇敌军抵抗较小,而东路军所遇敌军之抵抗则较为顽固;三是各后之间有明显衔接,有时间上的衔接,渡江部队的衔接和内容上的衔接。 5.新闻的表达方式一般是以记叙为主,但也可穿插一定的抒情或议论,这段新闻中的议论部分是哪几句? 明确:此种情况,一方面……不起丝毫作用。 这段议论,主要阐述了什么?对敌我双方的议论,哪一方写得详细?哪一方写得简略? 明确:从敌人双方阐述了渡江战役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我方的\'英勇善战,钱不可当\'与敌方的\'希望和平,都很泄气\'形成鲜明的对比。 讨论时我略敌详,一是因为我军的英勇善战是人尽皆知的,同时也是告诉读者,国民党反动派违背历史潮流,而人民解放军才是正义之师。这段议论,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一定的思想深度。从写作角度来看,新闻中插入适当的议论,阐明问题,是允许的,也是必要的。 6.本文的语言特点。 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例子来进行分析,自由讨论,概括出本文语言方面的特点。(讨论过程略。) 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以下几个特点: (1)准确: 如\'1000余华里\'\'24小时内\'\'至发电时止\'\'余部\'等。 (2)简洁而具有气势。 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 (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7.完成课后统习 8.布置课外写一篇新闻一 学生开始练习写消息,往往掌握不住这种文章体裁的写法,会把它写成一般记叙文。为此,在布正作文时,最好先作辨析练习--把同一题材写成消息和记叙文,让学生进行比较;再强调新闻的要素,然后,取当天或近日的报纸上典型的新闻作为范例进行比较,以增强他们写作的兴趣。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渡长江 毛泽东 标题:单行概括事件 导语:人数区域事件 主体:各路军渡江情况 军别时间地段人数遇敌 中路军20日夜安庆--芜湖30万甚微 西路军21日下午五时安庆--九江(不含)35万甚微 东路军对日下午五时南京--江阴35万较强 进展: 渡至繁昌,鲁港等地已占领广大南岸地区,正向南扩展中_ 摧毁抵抗,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训练 篇8《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写的一篇新闻,这篇新闻高屋建瓴,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精简,感情色彩鲜明。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这篇作品阅读训练试题及其部分参考答案,仅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希望对你有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8分) ①(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 ②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________(A、攻破 B、突破 C、冲破 D、打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30万人。21日下午5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西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题一 小题1:文中的第①段是这篇消息的__________部分,括号内的字是新闻的电头,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精确到“时”暗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小题2:文中两次出现“至发电时止”,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3:新闻一般以记叙为主,要求“用事实说话”,但也可以适当地穿插一点议论。选文即从①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两方面议论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2分) 小题4:给文中横线上选填一个恰当的词语___________。(1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题答案 小题1:导语;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3分) 试题分析:回顾老师讲的“新闻”的要素和结构组成,依据语句中的提示词判断填写。 点评:本题不难,新闻知识老师在讲授时会重点讲解。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有概括性的文字,叫新闻的“导语”,有的导语前有黑字的“电头”,表达消息来源和时间,表明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 小题2:说明消息既快又准(2分) 试题分析:本新闻是报道的是战况,事件变化快,而新闻又要求真实性,所以新闻中出现此类文字。同时也照应了“电头”。 点评:本题不难,文字信息明确。新闻是快速报道最新发生真实事件的一种文章,所以语言上非常准确性,学习新闻体裁的文章,要注意理解新闻的语言特色:简要,干练,准确。 小题3:①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②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2分) 试题分析:注意空后的提示“两个方面”“议论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一是角度,二是表达方式,三是内容。 点评:本题不难,这个问题是本课教学中的重点问题,老师会重点讲解。新闻以叙述为主,但适当的议论能够深化新闻所报道事件的意义,能让新闻吸引人,鼓动人,感染人。 小题4:B 试题分析:这几个词是同义词,但在词义表达的轻重程度上有所不同,一方面要考虑词义表达的轻重程度,一方面还要注意与后面的“地区”搭配。 点评:本题不难,老师在讲课是要重点讲解本新闻中这些关键性动词的作用。新闻的语言简练而有力,一个词往往有丰富的内涵,有独特的表达作用,阅读新闻要多加体会。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题二 1. 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2. 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中路军和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为什么最后才写东路军? 3. 中路、西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是详写的?哪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4. 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评论可分为两方面,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 5. 本文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题答案 1. 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2. 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而中路军渡长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因此,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 3. 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4. 评论中对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和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议有很大关系。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至于后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5. 本文的语言有以下几个特点: (1)准确:如“一千余华里”“二十四小时内”“至发电时止”“余部”等。 (2)简洁而具有气势。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训练 篇9一 说教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苏教版初一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和初一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 2. 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 3. 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 说教法学法 教法: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学 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式;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请课文脉络;通过“模拟播音”,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学生在本课中,通过“看看﹑读读﹑想想﹑说说﹑写写”主动参与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三 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 教具准备:电视机,《百万雄师过大江》碟片,投影仪,地图。 五 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 (一) 内容呈现 放映《百万雄师过大江》选段,了解时代背景。接着自由朗读课文。这一过程目的 在于明确学习内容,集中注意方向,唤醒求知渴望,调拨动力机制,顺势进入学习情境。 (二) 师生互动 1. 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用一两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意在使学生 加深对导语的内容及其在新闻全文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并对主体部分的重要内容尝试进行概括。 2. 投影出示表格,学生自主阅读主体部分并完成填空。 军队 渡江区域 渡江时间 兵 力 敌军抵抗程度 主体参与,精讲多练,及时反馈。这样学生只要仔细阅读,就能成功完成任务。接 着,顺水推舟,划分主体部分层次,理请文章脉络。 (三) 交流对话 1. 教师与学生对话 课文为什么依“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报道,可以颠倒吗?让学生领悟文章不仅结构合理,而且重点突出;文中“至发电时止”的语句,体现消息这一文体的什么特点?从而提醒学生明确消息准确及时的特点。 2.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之间提出问题互相探讨,如找出文中语言准确表现我军英勇善战的词语,或在文中找出我军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的连两组词,并说出反映作者什么感情。 3.学生与教师对话 在学生与学生对话的基础上,如有问题找不到答案或有分歧,由学生与教师对话,教师给予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提升能力。 4 师生与作品对话 课文中多处涉及地名,比较抽象。此时可利用地图中相关地理位置,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圈点,找出各路军沿线经过的地名,并作标记,直观感知课文内容。 (四)链接生活 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亲身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感知﹑领悟﹑内化﹑积淀。根据文体特征,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假如你是新华社记者,你接到这份稿件心情如何?请将你的心情体现在你的播音中。学生分组准备后对照地图模拟播音员进行朗读比赛。 (五)回归课本,练习延伸 1. 掌握本课生字词,巩固有关新闻知识; 2. 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每人写一篇新闻稿,报道校园新人新事。 地址:江苏省如东县石甸中学 邮编:226404 e-mail: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训练 篇10训练重点: 了解新闻的特点 复习记叙六要素 理清文章层次 训练默读 体会准确、简明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步骤: 一课时 1、导入 用最近报纸引入(看新闻版) 2、简介“新闻” 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有教育、认识、移情作用)的事实。 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今天讲此种) 新闻(消息)的特点: ⑴ 用事实说话 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合理”也不行) ⑵ 及时(时间性强) ⑶ 简明扼要 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3、整体感知课文 板书课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⑴ 检查预习(正音、解词) 荻dŠ 锐不可当dng 溃kuŒ退 要塞s„i 歼jin灭 业已 不含 ⑵ 简介背景资料 ⑶ 快速默读课文,看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了解新闻的结构及其作用 消息结构为五部分: 标题、导语 、主体、背景、结语(前三者必不可少) 标题:新闻内容的提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三标齐全,或只有主标。(前)引标:交待背景,点明中心。(中)主标。(后)副标:概括主要事实,或进一步点明中心。 导语 :一般是正文第一句或第一段,用来吸引读者阅读下文,大都是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较详细了解新闻的内容) 主体:紧接导语 进行补充和发展,具体展开事实,是消息的主要部分(消息的躯干)(更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⑷ 分析本消息的结构: (结合课文让学生理解消息的文体知识) 电头( ):是发布消息、电讯的固定格式,具体交待发布消息的单位、发电时间和地点。 【附】:新华社即新华通讯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讯社,总社设在北京,在各省、市和自治区都设分社,在世界许多国家设有分社或派驻记者,向国内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提供新闻和新闻图片,并向国外发布英、俄、法、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字新闻和图片新闻。 本文电头中发电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标题:以凝练的语言,不仅概括了全文主要内容,而且“百万”“横渡”写得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导语 :①句概述主要事件(渡江胜利) ②句在地点上作补充 “百万大军”——(人数之多),排山倒海,无坚不摧。 “一千余里”——(区域之广)。 “均是”——概括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所向披靡,战绩辉煌。 本文导语 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下文;它气势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洋溢着胜利豪情。 【思考】: 为什么导语 部分不交待时间? 因为在《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4月22日2时电)已作了介绍,本文是报道渡江战役的第二篇,时间仅隔20小时,读者关心的是战役的进展,故时间交待从略。 主体:分别写中(30万)、西(35万)、东(35万)三路大军渡江盛况,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⑸ 再读课文,找出本新闻六要素(即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从20日夜起24小时内 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解放军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 经过——分三路横渡长江 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渡过35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二课时 1、问题探究 【讨论】: ⑴ 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体会本文材料组织得严谨而自然,条理分明的特点 分三层,分别写三路大军。 有时间上的衔接:20日夜——21日下午5点——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 有渡江部队的衔接:中——西——东路。 有内容上的衔接:(见文中标“——”语句) ⑵ 为什么要按中路——西路——东路的顺序写? 结构顺序的安排是由时间和事件本身特点决定的。本文作者是考虑到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B中西路所遇敌军抵抗甚微,而东路之抵抗较顽强,所以中、西路放一起写。b原本就是中路渡江行动在前,西路在后。c此前已有中路详细报道(《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此处简略交待中路(其渡江战况只用了写时间、地点、神速的一句话)即可转入下文。因此先写中路,再写西路。 ⑶ 消息主要用概括叙述,有时可在叙事中插入简要的议论。请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在叙述中路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道,其中插入简要议论,精辟地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来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说服力。 ⑷ 敌军为什么毫无斗志、抵抗甚微? 两方面原因的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两方面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 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略) 敌军广大官兵厌战(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详) 因第一方面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已说明了这一点。而第二方面的原因 则要详议几笔:B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区别开来,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b着重点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我军师出有名。 两方面顺序不能颠倒。因为我军英勇善战是胜利的首要条件,而且从行文的气势和语言的衔接看(下文要写的东面敌军抵抗较为顽固更突出“英勇善战”),也以现在的写法为佳。 东路军由于所遇敌情与中、西路不同,而且上一篇也没报道,因此较为详尽。 ⑸ 体会本文语言特色: 准确、简明、富于感情色彩 例:“不含”、“较为”、“很”、 能用单音节词便不用双音节词 做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2、课堂练习 写一条新闻,报道学校或班上新事(当堂讲评) 如:我校田径运动场重修,今年九月可交付使用 要求:①标题醒目、恰当 ②内容绝对真实 ③导语 有概括性、准确性 ④语言简洁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训练 篇1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新闻的一般知识,重点掌握消息的要素和基本特点。 2理解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的写法,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分析两则新闻的结构层次把握住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2朗读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文章气势,学习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2认识渡江胜利与解放南阳的历史意义,认识人民解放军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建立的丰功伟绩。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分析两则新闻,把握住新闻要素,结构和特点 2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 讲解关于新闻的一般知识 (1) 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 综合新闻 典型新闻 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2) 新闻的六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 结果 (3) 新闻的结构五部分: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其中标题 导语 主体是必有的背景 结语可有可无 (4) 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 描写 (5) 新闻的特点 真实性 及时性 准确性 (二)分析课文 学习阅读消息 1 介绍背景 1949年处,淮海 辽沈 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定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凌晨发起渡江战役,彻底摧毁国民党的长江防线。 2 分析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 发电的时间地点 表明材料真实 报道及时 3 自读课文,找出本篇新闻的六要素 4 学生讨论分析新闻结构 本文可分两部分:导语 (1、2)总述渡江情况。从作战兵力、战线长度、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主体(3 17)具体细致的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 根据中 西 东三路军的情况化分层次,并填表 时间 地点 兵力 渡过兵力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讨论下列问题 (1) 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 从敌我两方面分析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赞颂了我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为什么按中西东路军的顺序叙述 中路军渡江作战在前,所以先写,中西路军所与敌情相似,抵抗较小,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 (3)分析详略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战役,比较重要,为什么反而写的更简略呢?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在此之前已经关于中路军的介绍 为什么详写东路军 东路军战斗最激烈,敌人又将其防线修筑的最巩固,只有把着一路的作战情况说清楚,才能表现我军英勇善战的气势 (4)讨论主体的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的 体会新闻语言准确的特点 例:第三句“突破安用庆”“渡至”找出其他体现语言准确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 课堂总结 课文通过叙述了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胜利,赞扬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关于新闻 1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2结构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3特点 真实性 及时性 准确性 4表达方式 叙述为主有时兼有议论 描写 分析课文 导语 (1、2)总述渡江情况(兵力 战线长度 战况) 总 主体(3|17)具体细致的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 分 课后作业 最近,学校或班级有什么新鲜而有意义的事情发生吗?请运用本文关于新闻的写作知识设计一篇报道的标题和导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训练 篇12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特征。 2、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一、导入 新课。 (由时代背景入手)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一、导入 新课 问:今天我们班级来了不少老师听课,这对于我们班级,甚至我们学校来说是一件新鲜事,一件大事。如果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个事实,该怎样说? 问:若用一两句话概述一下,又该怎样说呢?注意在概述中运用赢余的六要素。若用一段话来介绍,我们同学都会。)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标出重音,注意语调。 2、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 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3,将自己的答案与课文相对照哪些内容与答案一致?(标题对应一句话,导语 对应一段话,其余部分为主体)教师组织讨论, 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 ②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 ③课文中关于中路军、本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课文的内容。 4、教师顺势讲析: 新闻要有标题、要有导语 、要有主体。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叫标题。 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叫导语 。 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叫主体。 另外,课文开关括号部分叫电头。 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电头、导语 、主体。 三,质疑探究 1、教师组织讨论: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因为前者只说了这次军事行动,后者不仅说出了军事行动而且说出了结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训练 篇1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云南省泸水县第四中学 张开芳 一、 导入 : 介绍从1946—1949年的历史背景而入题。(具体内容此略) 二、 整体感知: 1、 阅读课文,然后按照课文中的渡江图形来复述课文内容。 (注:分组讨论复述) 2、 教师出示一张扩大的渡江示意图,请一为表述能力好的同学来讲述。 学生复述的过程中,教师板书: 中路军、20日夜、30万;西路军、21日下午5时、35万;东路军、21日下午5时、35万。横渡长江——主体 3、 提问:文中哪几句话能够概括刚才所复述的内容? 注:第1、2两句——导语 4、 提问:最能概括全文的内容的一句话是哪一句? 注:标题 5、板书设计 : 中路军 20日夜 30万 安庆等 人民解放军百 西起九江东至江阴 西路军 21日下午5时 35万 九江安庆 渡江 万大军横渡长江 百万大军冲破敌阵 | | 横渡长江 东路军 21日下午5时 35万 南京九江 | | | | | | | | | | | | | | |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 | | | | 标题 导语 主 体 总结:(1)、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 、主体、背景、结尾。 (2)、新闻的写作方法:“倒金字塔”。 (3)、仿写一则新闻,题目自拟。 三、 局部品味: 1、 举例说明新闻的特点: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 2、 举例说明的主要表达方式。 3、 找一张的报纸,自己用这样的方法来阅读分析一则新闻。并拿到小组中交流。 四、 教学反馈: 注:由学生提出问题并当堂作答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