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题的答案
范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题的答案(精选17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题的答案 篇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写的一篇新闻,这篇新闻高屋建瓴,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精简,感情色彩鲜明。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这篇作品阅读训练试题及其部分参考答案,仅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希望对你有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8分)

  ①(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

  ②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________(A、攻破 B、突破 C、冲破 D、打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30万人。21日下午5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西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题一

  小题1:文中的第①段是这篇消息的__________部分,括号内的字是新闻的电头,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精确到“时”暗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小题2:文中两次出现“至发电时止”,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3:新闻一般以记叙为主,要求“用事实说话”,但也可以适当地穿插一点议论。选文即从①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两方面议论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2分)

  小题4:给文中横线上选填一个恰当的词语___________。(1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题答案

  小题1:导语;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3分)

  试题分析:回顾老师讲的“新闻”的要素和结构组成,依据语句中的提示词判断填写。

  点评:本题不难,新闻知识老师在讲授时会重点讲解。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有概括性的文字,叫新闻的“导语”,有的导语前有黑字的“电头”,表达消息来源和时间,表明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

  小题2:说明消息既快又准(2分)

  试题分析:本新闻是报道的是战况,事件变化快,而新闻又要求真实性,所以新闻中出现此类文字。同时也照应了“电头”。

  点评:本题不难,文字信息明确。新闻是快速报道最新发生真实事件的一种文章,所以语言上非常准确性,学习新闻体裁的文章,要注意理解新闻的语言特色:简要,干练,准确。

  小题3:①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②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2分)

  试题分析:注意空后的提示“两个方面”“议论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一是角度,二是表达方式,三是内容。

  点评:本题不难,这个问题是本课教学中的重点问题,老师会重点讲解。新闻以叙述为主,但适当的议论能够深化新闻所报道事件的意义,能让新闻吸引人,鼓动人,感染人。

  小题4:B

  试题分析:这几个词是同义词,但在词义表达的轻重程度上有所不同,一方面要考虑词义表达的轻重程度,一方面还要注意与后面的“地区”搭配。

  点评:本题不难,老师在讲课是要重点讲解本新闻中这些关键性动词的作用。新闻的语言简练而有力,一个词往往有丰富的内涵,有独特的表达作用,阅读新闻要多加体会。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题二

  1. 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2. 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中路军和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为什么最后才写东路军?

  3. 中路、西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是详写的?哪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4. 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评论可分为两方面,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

  5. 本文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题答案

  1. 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2. 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而中路军渡长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因此,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

  3. 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4. 评论中对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和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议有很大关系。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至于后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5. 本文的语言有以下几个特点:

  (1)准确:如“一千余华里”“二十四小时内”“至发电时止”“余部”等。

  (2)简洁而具有气势。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题的答案 篇2

  吕叔湘先生在全国中语会第五次年会闭幕式上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如果不会活用,任何教学法都会变成一堆公式。”(《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集》开明出版社95年9月第一版)。可见“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进行教学,那么课堂教学就会焕发出勃勃生机。反之,如果离开教材、学生空追灵活,就会走向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

  为使课堂教学展现出灵活性,实用性,在教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时,采用了灵活的教学方式。首先让学生模仿广播员朗读这条新闻。“如果你是当时的广播员,你将以怎样的情感和语调向全国人民播放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请大家准备播音”。此令一出,学生的热情立刻高涨起来,读得格外投入。此后又让学生当讲解员,到讲台上指着地图向全班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这一环节不仅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新闻的内容,而且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紧接着又鼓励大家,看谁能用更精练的语言概括这一消息。概括之后,又引导大家看书,找出文章中概括性很强的语段,并顺势告诉学生,这就是导语。其后通过分析第一句与第二句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导语的特点。接着又鼓励大家概括得更精练些,结果大家发现:标题,是最有概括性的。于是教师便顺势讲明标题的特点。至此,新闻的基本结构知识已教授完毕。整个知识传授,都是在学生有所领悟后,教师才点明的,丝毫没有强加、硬灌的意思。

  接下去,又让学生体会新闻的另一特点,真实性。请学生看题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的数字,是实数还是虚数?同学们通过读书,发现是实数。教师顺势告诉学生,新闻的另一特点,真实性。通过寻找三个数字,实际已经将教学的重点移到了主体部分,并接触到了课文的分段任务。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层,结果在分层时,学生发生分歧,“……不料……突破……”有的归上,有的归下。“谁不料?”,“不料什么?”这一引导学生豁然开朗。至此便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本段的指导上。“不料”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能表达情感的词语还有那些,请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新闻的语言特点,准确性。在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同时,让学生把握新闻的另一特点,及时性。最后,让学生学写一篇消息,结果他们欣然同意,并出色的完成了任务。这节课,学生学得轻松、投入,真正实现了高效减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教学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以下三方面原因:

  1、依据教材特点,设计教学主线,突出一“点”(知识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一篇较为典型的新闻(消息)。消息具有三大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结构也比较固定:标题,导语和主体。根据教材这一特点,我用较为灵活的方法,把知识点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实现了以知识点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延伸的“活”的教学。

  2、注重学生特点,设计多维训练,突出一“着”(艺术性)。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其主要特色就在于它的灵活性、趣味性。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落实,要千方百计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的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充分参与,而且各个环节的参与形式都各有特点,决不雷同。尤其注意到了,实践性和活动性,使学生的参与有趣,有用。每一个环节的进程,都按照学生的学习进度,教师决不自做主张。

  3、抓住教学重点,注重因势利导,突出一“段”(拓展性)。《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的教学重点应该是主体部分,但我并没有硬性进入,而是在学生分段出现问题时,相机引导,通过朗读和找关键词,完成了主体部分的学习。在这一部分分析时,注意把新闻的其他特征纳入分析的范畴,起到了举纲带目的作用。

  总之,语文课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课堂教学的应变性。因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突出一个“活”字。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题的答案 篇3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

  横街中学  许鹏浩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点及结构。

  2、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品味遣词造句,感受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教学重点  

  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  

  1、学生齐读这首诗: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04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钟山:莽莽南京中山门外紫金山。  

  虎踞龙盘:《三国志》诸葛亮与孙权论金陵说,“钟阜龙蟠,石城虎踞。”  

  慨而慷: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追穷寇:《孙子兵法·军争篇》有“围师必阙(网开一面之意),穷寇勿迫”。  

  霸王:指西楚霸王项羽。鸿门宴上,他听了项伯的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没有杀刘邦。后来刘邦项羽血战连年,终于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双方士兵为和平连呼万岁。项羽守约退兵,刘邦却立即背信弃义地围攻项羽于垓下,他的部下更把楚霸王分尸为五。事迹见《史记·项羽本纪》。  

  天若有情天亦老:这是李贺的诗句,见《采桑子·重阳》注释。  

  沧桑:沧海桑田的略语。葛洪《神仙传·麻姑》里,麻姑对王方平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2、教师介绍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这首诗是在渡江胜利后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时写的。当时在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苦心经营之后,于 4月20日 ,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4月21日 ,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夜,毛泽东还写了一则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读了这则新闻,我们相信同学们一定仿佛看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摧枯拉朽、风卷残云般的胜利进军,能够领略毛泽东作为人民领袖大智大勇和革命军事家指挥若定的风姿。  

  二、感知情节  

  1、学生听课文录音,并思考: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文中哪一句话也能概括这些内容?请找一找。(教师明确新闻的三大结构:标题、导语、主体)

  2、学生齐读标题,讨论:你从标题中读到了什么内容?

  (人、地、事——声势浩大、气势磅礴)

  3、那么人民解放军是如何横渡的呢?请结合文中内容加以介绍。

  (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4、这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三层次是不能互换的,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报道,并且是由易到难顺序。)

  三、品味语言  

  1、再读标题,请你想象一下,人民解放军在横渡时情景如何?从哪个词语中可以看出?

  2、默读课文,讨论:民解放军在横渡时的气势你在文中哪些词句中还能感受到这点吗?

  (1)“二十四小时内即已”能否改为“共”?——课后练习二。

  (从加点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

  (2)“不料”能否改为“结果”?——课后练习二。

  (从语句的感情色彩上体会)  

  (3)“占领、控制、切断”这三个动词能否与相交换?为什么?  

  (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并介绍及时性  

  教师小结:从新闻中我们感受到这场战争的浩大声势、磅礴气势,感受到了人民解放军无坚不摧、势如破竹、所向披靡、英勇善战的气势,也感受到了毛泽东的强烈自豪感。  

  3、讨论:请问人民解放军为何能取得如此的胜利?  

  (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人民的人心所向)  

  教师明确:中国共产党就是因为顺应民心,才会激发解放军的斗志,才会使国民党的广大官兵无心恋战!这也充分说明了:一切事业都应顺从民意!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预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题的答案 篇4

  一 说教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苏教版初一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和初一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

  2. 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

  3. 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 说教法学法

  教法: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学

  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式;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请课文脉络;通过“模拟播音”,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学生在本课中,通过“看看﹑读读﹑想想﹑说说﹑写写”主动参与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三 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 教具准备:电视机,《百万雄师过大江》碟片,投影仪,地图。

  五 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

  (一) 内容呈现

  放映《百万雄师过大江》选段,了解时代背景。接着自由朗读课文。这一过程目的

  在于明确学习内容,集中注意方向,唤醒求知渴望,调拨动力机制,顺势进入学习情境。

  (二) 师生互动

  1. 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用一两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意在使学生

  加深对导语的内容及其在新闻全文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并对主体部分的重要内容尝试进行概括。

  2. 投影出示表格,学生自主阅读主体部分并完成填空。

  军队 渡江区域 渡江时间 兵 力 敌军抵抗程度

  主体参与,精讲多练,及时反馈。这样学生只要仔细阅读,就能成功完成任务。接

  着,顺水推舟,划分主体部分层次,理请文章脉络。

  (三) 交流对话

  1. 教师与学生对话

  课文为什么依“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报道,可以颠倒吗?让学生领悟文章不仅结构合理,而且重点突出;文中“至发电时止”的语句,体现消息这一文体的什么特点?从而提醒学生明确消息准确及时的特点。

  2.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之间提出问题互相探讨,如找出文中语言准确表现我军英勇善战的词语,或在文中找出我军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的连两组词,并说出反映作者什么感情。

  3.学生与教师对话

  在学生与学生对话的基础上,如有问题找不到答案或有分歧,由学生与教师对话,教师给予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提升能力。

  4 师生与作品对话

  课文中多处涉及地名,比较抽象。此时可利用地图中相关地理位置,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圈点,找出各路军沿线经过的地名,并作标记,直观感知课文内容。

  (四)链接生活

  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亲身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感知﹑领悟﹑内化﹑积淀。根据文体特征,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假如你是新华社记者,你接到这份稿件心情如何?请将你的心情体现在你的播音中。学生分组准备后对照地图模拟播音员进行朗读比赛。

  (五)回归课本,练习延伸

  1. 掌握本课生字词,巩固有关新闻知识;

  2. 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每人写一篇新闻稿,报道校园新人新事。

  地址:江苏省如东县石甸中学 邮编:226404

  e-mail: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题的答案 篇5

  (一)教学目的

  一、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英勇奋斗的精神。

  二、掌握消息的特点,学习课文简明生动的语言。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学习消息的体裁特点和课文简明生动的语言。

  二、按照“理解·分析——揣摩·运用——一积累·联想”的顺序组织安排教学活动,使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统一起来。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介绍消息这种文体。 理清课文结构,领会课文各部分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步骤

  一、介绍文体。 

  二、课内预习。

  要求学生根据“预习提示”预习课文。

  提出预习要求:①从“预习提示”中了解这篇消息发表的历史背景。②找出课文的标题、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③注意读准“预习提示”中提出的一些字的字音。

  三、朗读课文。

  朗读后教师作必要的指导,并正音正字:获(di2)港获(huo4)得锐不可当(dang1)当(ddng4)真要塞(sai4)阻塞(se4)堵塞(se4)歼(jian1)灭阡(qian1)陌纤(xian1)维溃(kui4)退匾(kui4)乏馈(kui4)赠四、理解·分析。

  提问:这篇消息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的标题只有正题,没有引题、副题。这个标题明确、简练、突出,传递了全文最主要的信息。“百万大军”“横渡”的用语,表现了磅礴的气势,充满了胜利的豪情。

  提问:找出本文的导语,并具体说说它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到“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是导语部分,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①本文主体部分分哪几个层次?②这几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③这几层意思为什么按现在这样的顺序来安排?为什么不先说西路军、后说中路军?。

  讨论后明确:①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从“20日夜起”至“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为第1层,写中路军渡江情况;从“21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为第2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从“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到最后为第3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②这三个层次具体叙述了我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情况,并分析我军克敌制胜的原因。每个层次都必不可少,共同组成了这篇消息的主体部分。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对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杨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在内容和写法上,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中路军写得简略(因为4月22日2时,新华社播发的《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已作过报道),另外两路军队写得详细;中路军、西路军所遇之敌“纷纷清退,毫无斗志”,在叙述这一情况时作者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而东路军所遇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文中叙述了我军在“整天激战”中“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可见这三个层次在内容和写法上也是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重复雷同,力求相互配合。③课文主体部分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如果先说西路军、后说中路军,就不符合时间先后的顺序,而且也不能同新华社同日2时已发的关于中路军渡江作战的那条消息很好地衔接了。

  五,板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写出) 

  导语: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主体.详述三路大军战斗经过

  20日夜起中路军(30万)已渡过

  21日下午五时起西路军(35万)已渡过2/3

  同日同时起东路军(35万)已大部渡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课文简明扼要、准确鲜明的语言。

  通过比较阅读来开阔视野。

  教学步骤

  一、学习《语言的实际运用:简明》。

  要求学生自学《语言的实际运用:简明》,在学习笔记上写出在语言运用中做到简明的几个要点。

  讨论:在语言运用中做到简明要注意哪些问题?

  明确:①善于利用背景。②适当运用概括性强的语句。③善于使用省略句和删去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

  练习:完成这篇知识短文后面的“练习”一至四(如果 时间较紧,三、四题可在课外完成)。

  二、揣摩课文语言。

  1.关于中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的叙述 比较阅读:比较一下课文的叙述与另一则消息中的叙述

  有哪些异同。

  教师朗读另一则消息(也可以事先印发):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月2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

  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 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

  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 取对岸,不到 24小时, 30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 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在向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 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 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讨论后明确:两则消息关于中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的叙述,时、地、人、事等基本内容是相同的,而写法上有详略之别。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用了四个句子,其中有的是包含多个分句的长句。课文中对同一内容的叙述只有一个句子(含三个分句)。课文重述前~篇消息的主要内容,体现了新华社对于渡江作战战况报道的连续性,也是课文作为一则全面报道渡江战役的消息所不可缺少的。但既然前一篇消息已作了报道,后一篇消息在作必要重述时就应该善于利用背景,尽可能讲得简明扼要,作者只用三个分句就概括叙述了中路军渡江作战的时间、地域和主要战果,语言极其精练,值得我们学习。

  2.关于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的议论。

  讨论:课文中插入了几句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这两方面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这两方面的顺序不宜颠倒,这是因为作为一篇正面报道我军渡江战役战况的消息,先分析我方士气后分析敌方士气,完全合情合理;也因为这样的顺序比较能够突出作者议论的重点,即作者较为详细地写出来的那个方面。 

  3.几组语句的比较。

  根据提示议论一下“揣摩·运用”的第四题。

  明确:_ 第1组——-“突破”“渡至”突出了我军以凌厉攻势攻破敌军防线、横渡长江这个具体情况.比“越过”“到达”更加确切;“24小时内即已”,准确地表述了具体时间,突出了30万大军渡江的迅速,如果换成一个“共”字,时间不能表达清楚,也不能突出渡江的迅速。

  第2组——“至发电时止”比“现在”表达得更加准确,从语体色彩看,这也是新闻报道的习用语,非常得体;“余部”与“剩下的”意义基本相同,但“余部”具有书面语的色彩,并且是军事术语,用在报道战况的消息中显得更加得体。

  第3组——第②句比第①句更能表达出嘲讽敌人的感情色彩。

  第4组——第①句比较简略笼统,第②句显得确凿具体。

  “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等词语突出表现了战斗的激烈和我军摧枯拉朽的气势,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占领……诸县的广大地区”比“占领……诸县”表达得更加确切,“控制江阴要塞”加在“封锁长江”之前,写出了“封锁长江”的具体方式。可见,确凿具体的语言表达能够传递更丰富、更准确的信息。

  三、扩展阅读。

  学生自读课文后面所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试比较这则消息与课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议论后明确:这则消息与课文都是报道渡江战役,而在内容和写法上有同有异。相同的是:写了同一次战役,同样反映了我军的英勇善战、敌军的被动挨打,语言都是简明扼要、准确鲜明。不同的是:课文是全面报道战况,而这则消息是从一个特定角度、特定地点(安庆、芜湖之间某地)去作报道;课文展现了整个战线上敌我双方的战略态势,展示了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战役概貌,而这则消息力求通过我军一支部队横渡长江的情景来反映这一伟大历史事件,作者较多地描写了亲眼目睹的生动场面和渡江作战的某些细节;课文在记叙中插入简要议论,分析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而这则消息中没有插入议论,较少写到敌军的情况,在生动地描 写我军战况的同时,还生动地描写了广大居民、民工对渡江 战役的大力支援,揭示了渡江战役胜利成功的一个极为重要 的条件。

  四、布置写作练习。

  请同学们按“积累·联想”第六题的要求在课外进行采 访,搜集材料,写一则新闻。

  五、板书设计。

  我军: 冲破横渡一突破 敌军: 纷纷溃退 

  占领扩展英勇善战 毫无斗志

  锐不可当激战 歼灭泄气

  击溃控制封锁 不起丝毫作用

  切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题的答案 篇6

  一、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    )退  (    )灭  (    )真  锐不可(    )

  (    )港  (    )维  (    )湖  要(    )

  (    )    (    )战  无(    )  阻(    )

  二、填空

  1.新闻又称________,它________、________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2.一篇新闻稿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部分。从表达方式上看,它以________为主,也可以适当穿插________。

  3.选词填空

  ①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________(a.溃退 b.溃败 c.溃逃),毫无斗志。

  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________(a.顽固 b.顽强 c.坚强)。

  ③我已________(a.战胜 b.消灭 c.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④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地区,正在向南________(a.扩大 b.发展 c.扩展)中。

  三、判断

  1.对本文标题和导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的标题点明了军名、军队的数量,并概括了事件。

  b.导语从兵力、战线和战绩等方面概述了渡江战役的情况。

  c.导语和标题扣得很紧,导语是标题的扩展和具体化。

  d.导语点明了时间,交代了背景,渲染了渡江作战的热烈气氛。

  2.对本文中第⑧⑨句议论的用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赞扬我军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b.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

  c.说明战犯汤恩伯指挥失当,懦弱无能

  d.分析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

  四、阅读与简析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电头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导语部分概括地介绍了报道的事实的词语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文中的“大军”改为“军队”,“冲破”改为“攻进”,“横渡”改为“渡过”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导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读文答题

  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西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杨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文段报道的两个主要内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一段议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此句从侧面写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准确地运用了系列动词,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报道准确及时,试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ku@  ji1n  d4ng  d1ng  d0  xi1n  w*  s4i  y9n  d&  x9  s8

  二、1.消息、及时、准确2.标题、导语、主体、记叙、议论3.①a  ②b  ③c  ④c

  三、1.d  2.c

  四、1.写出了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和地点。作用是说明消息发得及时,内容真实可信。2.冲破敌阵、横渡长江。3.不好。改后语气没有气势,缺乏感染力,不能很好地表现我军迎难而上,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4.表达了胜利的豪情和对我军英雄的赞美。

  五、1.东路军和西路军渡江情况。2.此种情况……都很泄气。3.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4.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5.两次出现“至发电时止”。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题的答案 篇7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特征。

  2、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一、导入  新课。

  (由时代背景入手)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一、导入  新课

  问:今天我们班级来了不少老师听课,这对于我们班级,甚至我们学校来说是一件新鲜事,一件大事。如果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个事实,该怎样说?

  问:若用一两句话概述一下,又该怎样说呢?注意在概述中运用赢余的六要素。若用一段话来介绍,我们同学都会。)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标出重音,注意语调。

  2、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

  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3,将自己的答案与课文相对照哪些内容与答案一致?(标题对应一句话,导语 对应一段话,其余部分为主体)教师组织讨论,

  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

  ②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

  ③课文中关于中路军、本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课文的内容。

  4、教师顺势讲析:

  新闻要有标题、要有导语 、要有主体。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叫标题。

  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叫导语 。

  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叫主体。

  另外,课文开关括号部分叫电头。

  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电头、导语 、主体。

  三,质疑探究

  1、教师组织讨论: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因为前者只说了这次军事行动,后者不仅说出了军事行动而且说出了结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题的答案 篇8

  [教例简述]

  这是宁鸿彬老师的一个教例(见《中学语文》1997年第9期)。

  全课的教学大致分为两块。

  第一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

  1、读课文。

  2、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3、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组织讨论,认为: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②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③课文中关于中路军、本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课文的内容。

  4、教师顺势讲析:新闻要有标题、要有导语 、要有主体。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叫标题: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叫导语 ;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叫主体。另外,课文开关括号部分叫电头。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电头、导语 、主体。

  第二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

  1、教师组织讨论: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通过讨论,同学们认为不行。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一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

  2、教师组织讨论: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役胜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改为“胜利渡江了吗?同学位 认为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告诉给全国人民。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二: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

  [评析]

  这个教例简洁生动、朴实无华而又令人回味,表现出巧妙的教学设计艺术。

  这种巧妙的艺术就是:课堂活动既有表象,也有深层次的含义。

  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生动而热烈。在第一个教学板块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畅所欲言,纷纷说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和理解,真正成为学习和思考的主人。在第二个教学板块中,除了教师讲析,点示有关新闻的知识之外,学生同样也占有大量的课堂时间,正是由于这样的安排和处理,从学生角度来说,这一节课可以说是”活动充公,积累丰富”。

  然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其课堂活动有着含蓄而又明确的目的性。第一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再表达”——要求学生“分别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其深层含义呢,则是水到渠成地引出关于新闻结构的知识。第二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于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而教师的意图则时顺理成章地告诉学生关于新闻的两个特点。

  教者这样的教学艺术设计真有点儿像高明的棋手:第一步棋的落子。正是为了酝酿第二步棋有力搏杀的良机。

  实际上这就是教学设计中的立意问题。从教师的主导作用看,正是因为教者“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有了这样立意高远的好课。这也告诉我们:在教材相同的情况下,教师的素质是多么的重要。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题的答案 篇9

  教学设计(a)

  教学设想:

  学生初次接触\'消息\'这种文体,应知道消息的最基本要求,一是内容要真实,要用事实说话,来不得半点虚假;二是报道要迅速及时;三是要简明扼要。

  消息报道主要是用事实说话,但也可以插入简单的议论。主要文体部分的第二层写完战况后,插入了简要的议论,应引导学生反复思考、细细品味它的作用。

  本文语言极富特色:准确、简明、概括性强;用词又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应引导学生欣赏、学习。

  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由时代背景入手)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二、初步感知课文,理出文章的脉络。

  一条新闻,通常包括标题(有的还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有的可根据情况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a.请同学朗读课文,老师注意正音反馈。b.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

  1.正音:根据学生朗读情况,要求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荻港 锐不可当 溃退 歼灭 要塞

  2.文章分为两个部分。

  a.从\'新华社\'到\'渡江区域\'为第一部分,即\'导语\'部分,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b.从\'20日夜起\'到篇末是第二部分,即\'主体\'部分,详述三路大军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主体部分又分为三层。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是第一层,写出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是第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未是第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三、整体感知课文,揣摩、把握关键词语。

  1.思考:文章是抓住\'横渡长江\'来写的,与\'横渡\'的\'渡\'有关的词语有哪些?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有哪些?

  明确:与\'渡\'有关的词语:\'冲破\'\'渡至\'\'渡过\'\'渡完\'等均是。

  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写我方的有\'歼灭\'\'击溃\'\'控制\'\'封锁\'\'切断\'等;写敌方的有\'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抵抗\'\'微弱\'\'泄气\'\'毫无作用\'等。通过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文导语部分,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强,只用了两句话就及时、准确地对事情进行了报道,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可就关键词语作一下分析。

  明确:第~句话,既报道了我军之强大(\'百万大军\'),又点出了战线之长(\'1000余华里\'),\'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八个字写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第二句话中的\'均是\'两个字概括了战线之广大,又洋溢着胜利的豪情,同时又是对\'1000余华里\'战线的具体说明。

  3.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4.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中路军和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为什么最后才写东路军?

  明确: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而中路军渡长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因此,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

  5.中路、西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是详写的?哪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见《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6.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评论可分为两方面,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评论中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和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议有很大关系。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至于后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7.引导学生揣摩语言的准确鲜明。采用讨论的形式,由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加以分析。(结合课后练习第三大题引导学生从①词语含义的差异②语句的感情色彩③简略和确凿说法的不同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区别分析。)

  8.小结。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种新闻体裁。

  (1)消息的基本要求: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报道迅速及时;简明扼要。

  (2)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3)消息的六要素: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这几个知识点要求学生了解,以便更好地阅读和写作消息。

  9.比较阅读

  阅读\'课后练习四\'《我军横渡长江情景》。这篇消息同样报道渡江战役,比较这则消息同课文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提示:相同:都是新闻报道(消息),都具有报道及时、语言简洁的特点;都报道了渡江战役情况,歌颂了渡江战役的胜利。

  不同:课文从全局上对三路军分别作介绍:本文只介绍了西路军某部渡江的情况。课文介绍渡江情况简略概括,只交待了时间、地点、渡江人数、战役进展情况;本文作者以亲身经历对渡江作了详细具体的描绘。课文有对敌军的分析及政策性极强的分化、瓦解、争取敌军等内容;本文对敌军情况几乎未作报道。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内容都有连续性,可介绍给学生,便于学生了解渡江战役的全貌和理解课文详略的处理。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到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清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获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教学设计(b)

  教学设想:教师先把新闻这种文章体裁向学生作一个简要的知识性的介绍。应对 时代背景做点介绍,或布置学生在课外找有关解放战争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这样也有助于理解课文。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感到有一定的思维难度,又不是无所适从。

  本文学习的重点是消息的特点和文章的语言,不要求学生死记数字、地名、时间、事件等。看插图、幻灯片,增强感官认识。或听录音带,反复朗读,以体会语言特色。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二、介绍新闻。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三、分析课文。

  1.听录音带,看幻灯片,增强直观感受。

  2.叫学生上黑板给加点的字注音(书上标记)。

  分析课文:

  1.消息通常由标题、导语、主体构成,导语指开头的一两句话,它用简明的文字,报道消息最主要最鲜明的事实,或者同时揭示主题思想,主体是对事实的叙述和展开,是消息的中心部分,努力避免和导语语言重复。

  思考:这则消息的导语是什么?

  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2.导语部分告诉了我们哪些情况?

  明确:渡江人数(百万),渡江区域(1000余华里),渡江结果(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这些都体现了渡江气势的雄壮和战线之长。

  电头:电头指说明发电者、发电地点、发电时间的文字,本文开头括号里的字就是电头,电头通常是必不可少的。

  3.指明学生朗读主体部分,了解各路军渡江时间和人数,体会解放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①给课文主体部分分层次。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第二层:从\'21日下午\'到\'不到丝毫作用\'。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段\'。

  ②指出各路军渡江人数、时间、进展,了解整篇新闻的具体内容。

  (见下文的板书设计)

  4.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安排有什么特点?

  明确:三个层次,从中路军到西路军再到东路军,这种顺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一是与发动进攻的时间有关:20日夜一一一一1日下午五时--22日下午;二是与所遇敌情有关,西路军与东路军虽同时发动进攻,但西路军与中路军又有相同之处,所遇敌军抵抗较小,而东路军所遇敌军之抵抗则较为顽固;三是各后之间有明显衔接,有时间上的衔接,渡江部队的衔接和内容上的衔接。

  5.新闻的表达方式一般是以记叙为主,但也可穿插一定的抒情或议论,这段新闻中的议论部分是哪几句?

  明确:此种情况,一方面……不起丝毫作用。

  这段议论,主要阐述了什么?对敌我双方的议论,哪一方写得详细?哪一方写得简略?

  明确:从敌人双方阐述了渡江战役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我方的\'英勇善战,钱不可当\'与敌方的\'希望和平,都很泄气\'形成鲜明的对比。

  讨论时我略敌详,一是因为我军的英勇善战是人尽皆知的,同时也是告诉读者,国民党反动派违背历史潮流,而人民解放军才是正义之师。这段议论,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一定的思想深度。从写作角度来看,新闻中插入适当的议论,阐明问题,是允许的,也是必要的。

  6.本文的语言特点。

  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例子来进行分析,自由讨论,概括出本文语言方面的特点。(讨论过程略。)

  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以下几个特点:

  (1)准确:

  如\'1000余华里\'\'24小时内\'\'至发电时止\'\'余部\'等。

  (2)简洁而具有气势。

  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

  (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7.完成课后统习

  8.布置课外写一篇新闻一

  学生开始练习写消息,往往掌握不住这种文章体裁的写法,会把它写成一般记叙文。为此,在布正作文时,最好先作辨析练习--把同一题材写成消息和记叙文,让学生进行比较;再强调新闻的要素,然后,取当天或近日的报纸上典型的新闻作为范例进行比较,以增强他们写作的兴趣。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渡长江

  毛泽东

  标题:单行概括事件

  导语:人数区域事件

  主体:各路军渡江情况

  军别时间地段人数遇敌

  中路军20日夜安庆--芜湖30万甚微

  西路军21日下午五时安庆--九江(不含)35万甚微

  东路军对日下午五时南京--江阴35万较强

  进展:

  渡至繁昌,鲁港等地已占领广大南岸地区,正向南扩展中_

  摧毁抵抗,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题的答案 篇10

  教学目的:

  一 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二 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三 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

  教学设想:

  一 学生初学新闻这种体裁,有必要弄清楚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二 为了便于学生尽快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在教学方法上遵循由感性到理性这样的认识规律,不从知识概念切入,而从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和概括入手,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三 本文语言简洁、准确,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教材,因此,语言的学习与训练列为教学重点之一。

  四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学生自读课文(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查字典解决)。

  [说明]熟悉历史背景,大致了解全文内容。

  二朗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三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准备请他(她)上黑板前面复述。

  四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照教材绘制即可),请刚才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说明]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学生指图复述时,教师可随之板书如下: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增强学生认识本文内容的条理性。

  五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1.文中哪两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才复述的内容?

  [参考答案]

  (第1句、第2句)

  2.有没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师讲知识:

  1.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 ”(板书),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导语 在新闻的开头,一般不长,往往是一两句话,有时也用一段话。

  2.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称为“主体”,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评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

  3.新闻还要有“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标题、导语 、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如有条件,教师可适当增加些知识给学生,如副标题、结语等)。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

  [说明]教师随着讲解,板书:标题、导语 、主体。这是传授知识的环节。作为学生新接触的一种体裁,讲些必要的知识是有用的,不能忽视。在学生对本文内容和构成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传授有关知识,显得自然,学生接受起来也不太困难。

  六通过比较,传授新闻特点的知识。

  1.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参考答案]

  (括号及其中的内容属于新闻的“电头”──学生答题后教师再讲,这些内容表明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及时。“预习提示”介绍“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证明了报道的及时。)

  2.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

  [参考答案]

  (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报道准确)

  教师板书:真实、及时、准确

  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板书“简明”)。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及时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进展。关于简明扼要问题,课后有短文专门讲解,课下阅读。

  [说明]以上完成了教学的第一个内容,即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七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

  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参考答案]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参考答案]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3.本文是一则新闻,客观、真实地报道渡江战役的经过,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请你找出一两处带有较强感情色彩的语句,读一读。

  [说明]以上是体会本文语言上的一些特点。鉴于学生实际情况,条件好的,教师还可以将练习四的部分练习题在课上讨论。

  八正音、正字。

  教师出示已制好的字词卡片(或写好词语的小黑板),正音、正字。

  荻港锐不可当歼灭要塞

  [说明]可同时进行字音、字形的比较。如:荻获歼阡纤(要)塞(阻)塞(堵)塞

  九听毛泽东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朗读或歌曲的录音。条件不具备的,由教师朗读,力图感染学生,加深对本文内容的理解。

  布置作业 

  一课后练习二、三。口头完成。

  二课后练习六。书面完成。

  【总体说明】

  新闻文体知识教学,如何能与新闻的内容结合起来,是本文教案设计时思考的一个问题。结果是:先引导启发学生找出能够概括全文内容的语句,而后讲授有关“导语 ”的知识,因为“导语 ”在全文之首,作用就是能够概括表述全文内容。学生既练习了辨析关键语句的能力,又对“导语 ”的位置和作用留下较为清晰的印象,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自然结合在一起。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较好。

  《中国特级教师教案精选》初中三年级语文分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题的答案 篇11

  一 说教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苏教版初一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和初一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 

  2. 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 

  3. 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 说教法学法 

  教法: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学 

  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式;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请课文脉络;通过“模拟播音”,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学生在本课中,通过“看看﹑读读﹑想想﹑说说﹑写写”主动参与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三 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 教具准备:电视机,《百万雄师过大江》碟片,投影仪,地图。 

  五 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 

  (一) 内容呈现 

  放映《百万雄师过大江》选段,了解时代背景。接着自由朗读课文。这一过程目的 

  在于明确学习内容,集中注意方向,唤醒求知渴望,调拨动力机制,顺势进入学习情境。 

  (二) 师生互动 

  1. 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用一两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意在使学生加深对导语的内容及其在新闻全文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并对主体部分的重要内容尝试进行概括。 

  2. 投影出示表格,学生自主阅读主体部分并完成填空。 

  军队 渡江区域 渡江时间 兵 力 敌军抵抗程度 

  主体参与,精讲多练,及时反馈。这样学生只要仔细阅读,就能成功完成任务。接着,顺水推舟,划分主体部分层次,理请文章脉络。 

  (三) 交流对话 

  1. 教师与学生对话 

  课文为什么依“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报道,可以颠倒吗?让学生领悟文章不仅结构合理,而且重点突出;文中“至发电时止”的语句,体现消息这一文体的什么特点?从而提醒学生明确消息准确及时的特点。 

  2.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之间提出问题互相探讨,如找出文中语言准确表现我军英勇善战的词语,或在文中找出我军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的连两组词,并说出反映作者什么感情。 

  3.学生与教师对话 

  在学生与学生对话的基础上,如有问题找不到答案或有分歧,由学生与教师对话,教师给予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提升能力。 

  4 师生与作品对话 

  课文中多处涉及地名,比较抽象。此时可利用地图中相关地理位置,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圈点,找出各路军沿线经过的地名,并作标记,直观感知课文内容。 

  (四)链接生活 

  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亲身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感知﹑领悟﹑内化﹑积淀。根据文体特征,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假如你是新华社记者,你接到这份稿件心情如何?请将你的心情体现在你的播音中。学生分组准备后对照地图模拟播音员进行朗读比赛。 

  (五)回归课本,练习延伸 

  1. 掌握本课生字词,巩固有关新闻知识; 

  2. 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每人写一篇新闻稿,报道校园新人新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题的答案 篇12

  特级教师 刘福增 

  (一)教师:本文是毛泽东同志1949年4月22日夜为新华社写的一篇新闻消息。消息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体,有时还有结语。这则消息的标题十分醒目地概括了主要内容,而且非常有气势。括号中的文字是电头,说明电文是什么时间从哪里发来的。消息的1、2两句是导语,从第3句到结尾是主体部分。导语一般是对消息内容进行高度地概括: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 

  (二)集体朗读全文,读后给句子标序号,全文共17个句子。第1、2句是导语。主体部分又按渡江的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的情况分为三个层次。请同学画出三个层次的界限。 

  (三)教师将课本中的地图放大,挂在黑板前,然后请1、2组的同学阅读并记住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第3、4组同学阅读并记住西路军渡江的地点、人数、简要情况及评论;第5、6组同学阅读并记住东路军渡江的时间、人数、地点和简要情况。然后,1、3、5组选各一位代表按顺序到台前,边指着图边讲解,像革命历史博物馆的讲解员一样,讲得清楚、明白,指图要准确,适当。讲解后再请2、4、6组各选一位代表按顺序到台前讲解。 

  (四)教师小结,评议同学讲解的情况。进一步指出这则消息的发表在当时对中国人民的巨大鼓舞。 

  (五)请同学们每人写一则消息,要求有标题、导语和主体三个要素。内容不限。字数在200—300之间。 

  (《多媒体教学支持系统·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三册》人教社)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题的答案 篇13

  全课的教学大致分为两块。

  第一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

  1、读课文。

  2、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3、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组织讨论,认为: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②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③课文中关于中路军、本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课文的内容。

  4、教师顺势讲析:新闻要有标题、要有导语 、要有主体。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叫标题: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叫导语 ;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叫主体。另外,课文开头括号部分叫电头。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电头、导语 、主体。

  第二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

  1、教师组织讨论: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通过讨论,同学们认为不行。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一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

  2、教师组织讨论: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胜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改为“胜利渡江了吗?同学位 认为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告诉给全国人民。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二: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

  [评析]

  这个教例简洁生动、朴实无华而又令人回味,表现出巧妙的教学设计艺术。

  这种巧妙的艺术就是:课堂活动既有表象,也有深层次的含义。

  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生动而热烈。在第一个教学板块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畅所欲言,纷纷说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和理解,真正成为学习和思考的主人。在第二个教学板块中,除了教师讲析,点示有关新闻的知识之外,学生同样也占有大量的课堂时间,正是由于这样的安排和处理,从学生角度来说,这一节课可以说是”活动充公,积累丰富”。

  然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其课堂活动有着含蓄而又明确的目的性。第一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再表达”——要求学生“分别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其深层含义呢,则是水到渠成地引出关于新闻结构的知识。第二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于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而教师的意图则时顺理成章地告诉学生关于新闻的两个特点。

  教者这样的教学艺术设计真有点儿像高明的棋手:第一步棋的落子。正是为了酝酿第二步棋有力搏杀的良机。

  实际上这就是教学设计中的立意问题。从教师的主导作用看,正是因为教者“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有了这样立意高远的好课。这也告诉我们:在教材相同的情况下,教师的素质是多么的重要。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题的答案 篇14

  [教例简述]

  这是宁鸿彬老师的一个教例(见《中学语文》1997年第9期)。

  全课的教学大致分为两块。

  第一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

  1、读课文。

  2、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3、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组织讨论,认为: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②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③课文中关于中路军、本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课文的内容。

  4、教师顺势讲析:新闻要有标题、要有导语 、要有主体。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叫标题: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叫导语 ;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叫主体。另外,课文开关括号部分叫电头。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电头、导语 、主体。

  第二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

  1、教师组织讨论: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通过讨论,同学们认为不行。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一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

  2、教师组织讨论: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役胜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改为“胜利渡江了吗?同学位 认为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告诉给全国人民。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二: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

  [评析]

  这个教例简洁生动、朴实无华而又令人回味,表现出巧妙的教学设计艺术。

  这种巧妙的艺术就是:课堂活动既有表象,也有深层次的含义。

  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生动而热烈。在第一个教学板块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畅所欲言,纷纷说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和理解,真正成为学习和思考的主人。在第二个教学板块中,除了教师讲析,点示有关新闻的知识之外,学生同样也占有大量的课堂时间,正是由于这样的安排和处理,从学生角度来说,这一节课可以说是”活动充公,积累丰富”。

  然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其课堂活动有着含蓄而又明确的目的性。第一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再表达”——要求学生“分别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其深层含义呢,则是水到渠成地引出关于新闻结构的知识。第二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于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而教师的意图则时顺理成章地告诉学生关于新闻的两个特点。

  教者这样的教学艺术设计真有点儿像高明的棋手:第一步棋的落子。正是为了酝酿第二步棋有力搏杀的良机。

  实际上这就是教学设计中的立意问题。从教师的主导作用看,正是因为教者“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有了这样立意高远的好课。这也告诉我们:在教材相同的情况下,教师的素质是多么的重要。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题的答案 篇15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五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和初一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有感情朗读课文,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 2.    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 3.    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的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势,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请课文脉络,掌握新闻的结构;通过“模拟播音”,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学生在本课中,通过“看看﹑读读﹑想想﹑说说﹑写写”主动参与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    内容呈现 导入:教师出示《百万雄师过大江》图片,学生说出画面内容,了解时代背景,进而导入新课。(二)    师生互动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师生互动,理清课文层次,掌握新闻结构。1、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要求:(1)注意多音字、易混淆的字在文中的读音。(2)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这则新闻内容的句子。这一过程目的在于明确学习内容,集中注意方向,顺势进入学习情境。学生在文中找出概括新闻内容的句子,意在使学生加深对导语的内容及其在新闻全文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 2、对主体部分的内容出示表格,学生自主阅读主体部分并完成填空。

  军队渡江区域渡江时间兵 力战况这一环节只要学生仔细阅读,就能成功完成任务。3、请学生在地图上标示出红军渡江情况,直观地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4、顺水推舟,划分主体部分层次,理请文章脉络,从而明确新闻的结构。 (三) 交流对话 1、教师与学生对话 课文为什么依“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报道,可以颠倒吗?文中“至发电时止”的语句,“至发电时止”可否换成“现在”?找出文中准确形容我军和敌军的词语。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明确消息真实、及时、准确、简洁的特点。2、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是建立在学生与学生对话的基础上,学生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产生思想的碰撞。(四)链接生活 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亲身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感知﹑领悟﹑内化﹑积淀。根据文体特征,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假如你是新华社记者,你接到这份稿件心情如何?请将你的心情体现在你的播音中。学生分组准备后,对照地图自由选择文中片断,模拟播音员进行朗读比赛。

  (五)回归课本,练习延伸 1、自我检测本课生字词掌握情况,巩固有关新闻知识; 2、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每人写一篇新闻稿,报道校园新人新事。

  要求:(1)拟出恰当的标题。(2)注意导语的概括性和准确性。(3)要简明,以200字左右为好。(六)丰富积累出示毛泽东的《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学生朗读积累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题的答案 篇16

  一、教学目的:

  1、通过预习,使学生了解阅读中预习的重要性,并学会预习的方法,了解应从哪些方面着手预习;

  2、了解新闻体裁的有关知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新闻体裁的有关知识;

  难点:学会预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

  四、教具:教科书、预习题卷、投影、报纸(当天买的)

  五、教学方案设计:

  在教学中,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学生在语文学习当中不懂得预习的方法,往往老师布置下预习的作业,总是流于形式,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对教学来说,不啻于是一个缺陷。因此,用一节课的时间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培养学生从整体把握单元教学的重点,明白自己学什么,怎样学。使学生能够运用知识来阅读、分析课文,将课文作为阅读、分析的对象,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六、教学具体过程及步骤:

  (一)、导语设计:

  创设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环境气氛,用直接导入法,向学生说明本节课的目的及具体做法,以及他们应该做的事情。

  (二)、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关于消息

  1、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2、理解新闻定义要注意三点: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注意三点:

  (1)新闻必须是新近发生和新近发现的事实。

  例如:美国总统竞选,总会抖搂几十年前的事。

  例如:1970年中国云南发生了地震,20__年初仍载文报道详情。

  虽时过境迁,但仍有很强的报道价值。

  (2)新闻报道的事实必须是有价值的。

  教育作用:对读者的思想、道德、人生观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认识作用:可以使读者获得有关社会、人生、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怡情作用:不包括低级趣味在内,那些对影视明星的私家事情不厌其烦地加以报道的所谓新闻,实在是把肉麻当有趣,我们所说的“情”指积极的乐观的健康向上的情趣。

  (3)新闻必须是对事件的“报道”。

  事件本身不是新闻,一件有价值的事件,还必须通过“报道”才能成为新闻。

  报道,指记者或其他新闻工作者,爱好者对有价值的事件进行采集、处理之后,再通过相应的新闻传播途径公之于世的手段和过程。

  3、通讯社:

  中国——新华社

  美国——美联社、合众社

  英国——路透社

  法国——法新社

  日本——共同社

  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

  4、了解消息的知识:(结合“写作”第四单元进行教学)

  (1)消息的概念

  (2)消息一般有3个特点:

  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真实性)

  2、报道迅速及时(时效性强)

  3、语言简明扼要

  (3)消息的写法:

  “倒金字塔”式:结果—过程(重要—次要—再次要)

  金字塔式、悬念式、并列式

  (4)消息的结构:

  电头:可有可无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5)消息的表达方式:多用记叙手法,因此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的使用。

  (6)消息格结构部分具体内容及特点:见书P165—167页

  关于评论:

  1、概念

  2、阅读评论注意三点:

  (1)弄清它是针对什么事件或问题而发的;

  (2)要看评论对该事件或问题的观点和态度:赞扬什么,反对什么;

  (3)注意评论是从哪些方面或通过怎样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3、评论是新闻文体,但它不是记叙文,而是议论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题的答案 篇17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新闻的一般知识,重点掌握消息的要素和基本特点。

  2理解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的写法,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分析两则新闻的结构层次把握住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2朗读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文章气势,学习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2认识渡江胜利与解放南阳的历史意义,认识人民解放军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建立的丰功伟绩。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分析两则新闻,把握住新闻要素,结构和特点

  2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 讲解关于新闻的一般知识

  (1)       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 综合新闻 典型新闻 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2)       新闻的六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 结果

  (3)       新闻的结构五部分: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其中标题 导语  主体是必有的背景 结语可有可无

  (4)       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 描写

  (5)       新闻的特点 真实性 及时性 准确性

  (二)分析课文 学习阅读消息

  1 介绍背景

  1949年处,淮海 辽沈 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定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凌晨发起渡江战役,彻底摧毁国民党的长江防线。

  2 分析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 发电的时间地点 表明材料真实 报道及时

  3 自读课文,找出本篇新闻的六要素

  4 学生讨论分析新闻结构

  本文可分两部分:导语 (1、2)总述渡江情况。从作战兵力、战线长度、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主体(3 17)具体细致的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

  根据中 西 东三路军的情况化分层次,并填表

  时间

  地点

  兵力

  渡过兵力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讨论下列问题

  (1)       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

  从敌我两方面分析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赞颂了我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为什么按中西东路军的顺序叙述

  中路军渡江作战在前,所以先写,中西路军所与敌情相似,抵抗较小,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

  (3)分析详略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战役,比较重要,为什么反而写的更简略呢?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在此之前已经关于中路军的介绍

  为什么详写东路军

  东路军战斗最激烈,敌人又将其防线修筑的最巩固,只有把着一路的作战情况说清楚,才能表现我军英勇善战的气势

  (4)讨论主体的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的

  体会新闻语言准确的特点

  例:第三句“突破安用庆”“渡至”找出其他体现语言准确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                                                                   

  课堂总结

  课文通过叙述了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胜利,赞扬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关于新闻

  1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2结构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3特点 真实性 及时性 准确性

  4表达方式 叙述为主有时兼有议论 描写

  分析课文

  导语 (1、2)总述渡江情况(兵力 战线长度 战况)          总

  主体(3|17)具体细致的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       分

  课后作业 

  最近,学校或班级有什么新鲜而有意义的事情发生吗?请运用本文关于新闻的写作知识设计一篇报道的标题和导语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6:0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