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四年级《三顾茅庐》课后练习提示
范文

四年级《三顾茅庐》课后练习提示(精选14篇)

四年级《三顾茅庐》课后练习提示 篇1

  创新与实践

  1、这篇课文是在原著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你可以把原著这一章节找来读一读,比较课文与原著的异同,体会原著的语言风格以及编者的用意。

  2、描写人物时如能从细微处去刻画,会使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请留心观察你身边的人,挑选一个进行一段细节描写。

  提示:

  她第一次给我们上课时,显得很窘迫。白皙的脸涨得红红的,像喝醉了酒似的。手不知放在哪儿才好,眼皮从几缕漂亮的刘海后面不停地翻上翻下,黑葡萄般晶莹的眼珠闪动着聪慧的光芒,却不敢正视我们。高高的鼻梁下面,一张小巧的嘴巴紧紧地抿着。脚不停地在讲台上挪来挪去,腿似乎在微微颤抖……

  附课后练习4提示:

  (1)这是一句比喻,把蜿蜒起伏的山冈,比作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前半句是本体,后半句是喻体。

  (2)这是一句比喻,把刘备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形势分析之后的感受,比作了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前半句是本体,后半句句是喻体。

  (3)这是一句比喻,刘备把自己得到诸葛亮,比作鱼儿得到水一样。前半句是本体,后半句是喻体。

  附课后练习5提示:

  我来到祁连山数十里外的戈壁滩上,只见这儿一片辽阔,视线无阻,黑色的戈壁滩衬托着白色的雪峰,格外分明。此时日光从西方射来,正好使我领略了祁连山的另一侧面。在这柔和的光线下,雪却更加清晰,每一山峰上层层峦岭,道道峡谷,像雕刻出的缕缕冰纹,交相映错,而群山却是雪的峰、冰的剑,森然罗列,浩淼相联。

四年级《三顾茅庐》课后练习提示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三顾茅庐》,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部由历史小说改编的课文《三顾茅庐》,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求才若渴,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二、说教学目标

  我的主要从三个方面设计教学目标:

  第一是常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学会“顾、茅、庐、恭、塞等”生字词,理解词义并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因为在任何一个学段,在阅读教学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都是首当其冲的,然而要做到这一点解决文本的生字词又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是核心目标,就是针对中年级学生,新课标要求该学段的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抓住细节,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刻画以及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第三是内容目标,学生们虽然对《三国演义》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毕竟不够全面,所以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够透彻,因此引领学生感知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新课标》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中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应注重以生为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开放意识,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主交流,表现其自信,培养其独立判断的能力;因此我要求学生通过“读——思——悟”从而全面阐释课文的教学方法,运用开放性、拓展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避免烦琐的情节分析,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但是以学生为主体,不代表教师可以袖手旁边,游离与课堂之外。此刻教师起到的作用就是点拨引导,著名教育家说过课堂的精彩之处不在于预设,而是生成,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根据现场生成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要求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着重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增强。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分享课外读物引出中国四大名著,抛砖引玉,教师板书课题,让全班同学齐书写,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中讲的内容。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解题释义,通过分别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理出故事梗概,并引出两个中心人物:刘备和诸葛亮。随即给出生字词:群众纷争、三顾茅庐、茅塞顿开、蜿蜒起伏、青翠欲滴、秀丽宜人,要求学生借助给出的词,同时补充相应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让同学们自由的对故事进行展开。

  (三)研读感悟

  要求同学读第1、2、3三小节,拿笔划出关键字。提炼“诚”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找伙伴对读、师生对读等方式,在阅读中发现、感悟、提炼并赞美“诚”。

  课文开头写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围绕“诚心诚意”这个词语,从刘备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具体分析刘备怎样“诚心诚意”地邀请、尊敬诸葛亮。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带着如下的问题阅读课文:

  1、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抓住“三次”、“捆”、“训斥关羽”、“半里多下马步行”、静静等候“半晌”加“一个时辰”、“快步走”等细节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分析刘备的诚心诚意。

  2、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

  结合历史背景,抓住两者的身份,并且结合一种现场感,在表演中加深对“诚”的理解。有刘备跟张飞的对话表演,有刘备与诸葛亮相见的表演。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使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以便更好的分析刘备为何这么做。

  3、为何刘备能请到诸葛亮?

  直至20年后,诸葛亮对这件还记忆犹新,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师读)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选自《出师表》)

  突出分析刘备的求才若渴,以及诸葛亮的如鱼得水,相互配合,浑然天成。

  设计这样的阅读环节,主要遵循“三感”:层次感、推进感、提升感。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步步深入,从而,较好地完成“言——像——意”的转换,从课文表达的“意蕴层面”到“社会层面”以及刘备的一片诚心都能得到很好的把握。

  (四)课后延伸

  延续性的活动使学生得到新的实践机会,实现了在实践中发展能力的目标。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拓展题:

  同学们,和三顾茅庐这个三有关的还有很多小故事,三英战吕布、三让徐州、桃园三结义也广为流传,但要了解更多的故事还需读《三国演义》,请同学们阅读《三国演义》一书,并学写读书笔记。

  (五)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人 刘备 —————→ 诸葛亮

  情节 尊重人才

  (生气 下马步行 轻轻地 恭恭敬敬)

  出山辅助

  环境

四年级《三顾茅庐》课后练习提示 篇3

  《三顾茅庐》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部由历史小说改编的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学生们虽然对《三国演义》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毕竟不够全面,所以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够透彻,根据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体系,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色,我初步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三、四自然段。

  2、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联系,学习“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3、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我将采用“质疑读、合作读、评价读”等多个层面的读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首先,我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为学生再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出示课题,在引导学生通过字典来理解“三顾茅庐”这个成语的意思后,以“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接着,结合初读检查,指导学生再读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着”、“塞”两个多音字,运用多重方法理解词语,如通过查词典来理解“蜿蜒、茅塞顿开”;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辅助、悠然”。在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指名读、小组读、评读等多种方式,着重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流利,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文章脉络,初步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我还为学生布置了这样的课堂作业,找到文中三个比喻句抄写下来,想想句子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为下节课进一步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说课稿。

  这一课时的教学,我设想以“诚心诚意”为品读文本的切入点,通过“复习导入,整体感知”“精读感悟体会诚意”“品悟比喻句,读写结合”三个环节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一、激情导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文中的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我首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刘备这个人物的印象,在学生的交流中,我相机出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鼓励学生通过自读、评读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并由这一词语引发疑问:刘备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让学生以此为切入点,随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线索更清晰,更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民主导学

  1、抓住人物对话,感悟人物品质

  围绕以上3个问题,我引导学生到二——四段中去圈一圈,画一画,分别找出人物对话及人物的动作,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读一读,品一品,体会其中的含义,品味人物的精神。而后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进行汇报,教师适时点拨。例如:在学生汇报人物对话一部分时,我相机出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边读边想象对话时的场面,教师适时范读,指导学生读出张飞“嚷”时的语气和神态,体会他嚷时不耐烦的心情及他率直的性格。读出刘备责备兄弟时的内心的想法,体会出他对诸葛亮的尊重。这时学生再读时眼前的画面更加真实,学生也更能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2、抓住人物动作,体会诚心诚意

  文章的三、四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在学生汇报人物动作一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句子:“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侯。”中的“下马步行、轻轻敲门、“恭恭敬敬”等词语体会刘备对诸葛先生的尊重,届时,我还将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诠释自己的理解,如通过朗读再现当时的画面,通过课文的插图,感受刘备的谦卑。通过表演体现刘备的求才若渴的心情。接着,我启发学生想象:刘备就这样等啊等啊?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他这样站了多久?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些什么?在学生的交流中我引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这句名言,此时,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这时再次引出课前的问题: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并引导学生自读第四小节,透过“群雄纷争”“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结合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学生不难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而刘备有了诸葛亮的指点更是拨开云雾见青天。这也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

  三、检测导结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回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三处比喻句:“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象一条等待时机的卧龙。”“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啊!”,指导学生想一想,句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仿照例子说几句比喻句。在此处,我还将安排一个小练笔,让学生结合文后第5题的要求,用来到……只见……进行仿写,使读写结合落到了实处。

四年级《三顾茅庐》课后练习提示 篇4

  学习完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小编为您整理了三顾茅庐教学反思,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以学生自我感悟为主,还给他们读书的权利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节课,尤其是引用学生体会刘备邀请孔明时的诚心诚意时,体现得最为明显。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刘备的诚心诚意时,那么学生又是怎样在文本的评议文字中感悟到的呢?我要求学生先读出找出句子读一读再写下自己的感受,继而引导学生读句,说感受,在交流的过程中没有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而是引导学生相互补充,说出自己个性的理解来,我只在其中起到点拨的作用。这样学生获得了自生读书的时间和自由支配的权利,学生感悟线条才能由粗转细,细化在语言文字的每一个细节之处。这样为生生、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教师目中有人,胸中有本,手中有法,抓住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注意到了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为学生架设了一座以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

  二、注重尊重学生的语文素养,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

  说到底,语文学习应该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必须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为学生扎实的语文素养鞠躬尽瘁,而不能光嘴皮子上说说。教学中我课始默写课题、课文主人公,再根据板书说课文主要内容,这样的训练简单有效,实用。在引导学生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时,我让学生表演恭恭敬敬站在台阶下等候的情形,并对学生分角色进行采访,采访刘备当时的想法,采访诸葛亮耳闻目睹后的想法,采访旁观者的想法,通过这一系列的对话,对学生的说话进行了扎实而深入的训练,起到了感悟文章与提高语言能力的双重效果。

  三、引进经典充实课堂,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此文是一篇历史故事,一篇经典的历史故事,教学时我们不能就此文而教此文,我们要由这一个范例,引入更多的经典,继而激发学生课外去阅读的兴趣。教学刘备责备张飞的话时,引入了《桃园三结义》的典故加深学生体会刘备为诸葛亮居然责备生死兄弟张飞的这种诚心诚意;教学刘备下马步行时,引入了文官落轿,武官下马的礼仪让学生体会刘备的诚意;教学第4小节诸葛亮对刘备提出策略时,引入隆中对的典故,同时补充诸葛亮为刘备所打的胜战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结尾补充阅读《出师表》节选,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对刘备的感恩之情一系列的经典引入,既充实了课堂,丰厚了文本,也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四年级《三顾茅庐》课后练习提示 篇5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呢? 你知道他们身上的哪些故事呢?(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知道的人名和故事。)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三国时期的故事《三顾茅庐》。(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田字格中的生字,读顺课文。

  (2)自学生字,懂得它们的书写方法。

  (3)联系上下文或理解词语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按要求自读课文。

  教师巡视,及时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

  教师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

  (2)检查字形掌握情况。

  茅:与“矛”比较。

  统:与“流”比较。

  宜:与“宣”比较。

  (3)交流词语的意思,

  三顾茅庐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4)指名说说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三、再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1、放录音范读全文。

  2、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实现统一中原的大业,诸葛亮真有这样的雄才大略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读第四自然段,加以体会,理解“茅塞顿开”)

  4、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后,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等)

  5、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刘备什么样的品质?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钢笔描红。(文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建立统一祖国的大业。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件往事,还感激万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1、出示《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听教师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能听懂多少是多少,不要过高地要求)

  2、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二、细读课文

  1、诸葛亮对刘备的三顾茅庐可以说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的,甚至是刻骨铭心的。这是为什么呢?

  2、讨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是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呢?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用其中的句子或词语来回答。(诚心诚意)

  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画出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词语和句子。

  3、组织交流:

  (1)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 同桌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2)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3)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感情朗读这一句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4)等了半晌功夫……又等了一个时辰……

  (与“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进行对比)

  交流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思考: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4、小结: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他怒斥张飞、三顾茅庐。还有半里路就早早下马步行,在房门外恭候多时,快步走进草堂和诸葛亮见面……看来,刘备渴望得到诸葛亮这个贤才已经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这就叫“求贤若渴”。

  5、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小练笔:

  正因为刘备求贤若渴,所以《三国演义》中写刘备二顾茅庐而不遇孔明时,他亲自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留给诸葛亮。这封信,一般读《三顾茅庐》的.人都忽略了。其实这封信也深深地打动了诸葛亮的心。因为信中,刘备将自己的一番诚意、仰慕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现在,请大家发挥想象,替刘备写一封简短的信留给诸葛亮。

四年级《三顾茅庐》课后练习提示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三顾茅庐》,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部由历史小说改编的课文《三顾茅庐》,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求才若渴,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二、说教学目标

  我的主要从三个方面设计教学目标:

  第一是常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学会“顾、茅、庐、恭、塞等”生字词,理解词义并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因为在任何一个学段,在阅读教学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都是首当其冲的,然而要做到这一点解决文本的生字词又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是核心目标,就是针对中年级学生,新课标要求该学段的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抓住细节,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刻画以及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第三是内容目标,学生们虽然对《三国演义》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毕竟不够全面,所以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够透彻,因此引领学生感知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新课标》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中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应注重以生为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开放意识,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主交流,表现其自信,培养其独立判断的能力;因此我要求学生通过“读——思——悟”从而全面阐释课文的教学方法,运用开放性、拓展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避免烦琐的情节分析,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但是以学生为主体,不代表教师可以袖手旁边,游离与课堂之外。此刻教师起到的作用就是点拨引导,著名教育家说过课堂的精彩之处不在于预设,而是生成,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根据现场生成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要求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着重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增强。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分享课外读物引出中国四大名著,抛砖引玉,教师板书课题,让全班同学齐书写,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中讲的内容。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解题释义,通过分别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理出故事梗概,并引出两个中心人物:刘备和诸葛亮。随即给出生字词:群众纷争、三顾茅庐、茅塞顿开、蜿蜒起伏、青翠欲滴、秀丽宜人,要求学生借助给出的词,同时补充相应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让同学们自由的对故事进行展开。

  (三)研读感悟

  要求同学读第1、2、3三小节,拿笔划出关键字。提炼“诚”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找伙伴对读、师生对读等方式,在阅读中发现、感悟、提炼并赞美“诚”。

  课文开头写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围绕“诚心诚意”这个词语,从刘备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具体分析刘备怎样“诚心诚意”地邀请、尊敬诸葛亮。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带着如下的问题阅读课文:

  1.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抓住“三次”、“捆”、“训斥关羽”、“半里多下马步行”、静静等候“半晌”加“一个时辰”、“快步走”等细节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分析刘备的诚心诚意。

  2.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

  结合历史背景,抓住两者的身份,并且结合一种现场感,在表演中加深对“诚”的理解。有刘备跟张飞的对话表演,有刘备与诸葛亮相见的表演。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使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以便更好的分析刘备为何这么做。

  3.为何刘备能请到诸葛亮?

  直至20年后,诸葛亮对这件还记忆犹新,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师读)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选自《出师表》)

  突出分析刘备的求才若渴,以及诸葛亮的如鱼得水,相互配合,浑然天成。

  设计这样的阅读环节,主要遵循“三感”:层次感、推进感、提升感。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步步深入,从而,较好地完成“言——像——意”的转换,从课文表达的“意蕴层面”到“社会层面”以及刘备的一片诚心都能得到很好的把握。

  (四)课后延伸

  延续性的活动使学生得到新的实践机会,实现了在实践中发展能力的目标。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拓展题:

  同学们,和三顾茅庐这个三有关的还有很多小故事,三英战吕布、三让徐州、桃园三结义也广为流传,但要了解更多的故事还需读《三国演义》,请同学们阅读《三国演义》一书,并学写读书笔记。

  (五)板书设计

四年级《三顾茅庐》课后练习提示 篇7

  课前,教师和学生调侃(具体内容保密,嘿嘿……),笑声不断。正前方屏幕上打出关于《三国演义》的简单介绍。

  师:孩子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

  生齐喊:《三国演义》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的学习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来,看老师写课题。

  (老师很认真地板书课题,同时不断的唠叨)

  师:看好了,“茅”字的横钩要比草字头略微长一点,这样才好看,最后一笔是撇;“庐”字的下面是一个“户”。凭老师的经验,这两个只是比较容易写 错的,下面,请大家在书上,课题的右边各写一个,不仅要写队,还要写好。

  (学生写字)

  师:我看到很多同学的课本上写着“已读课文三遍,”,“认真读过课文,”。看来,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习过了,现在我检查一下,已经读过课文两遍的请举手。

  (所有学生迅速举手)

  师:很好,我们接着再检查,已经能保证自己能把课文读得又对又通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陆续把手举了起来,等待片刻,还是有八只小手没有举起)

  师:看来,有些同学还是对自己缺乏自信。(这句话师跟教海泛舟学的,事先没征得他的同意:))那么,我们就用两分钟时间,让这些同学重新唤起自信,让自信的同学更自信。大家来自由的读课文,只读那些你认为最难读好的地方,反复读,力气要花在刀口上。

  (学生以哩哇啦地读课文)

  师:时间到,这会有自信了吗?

  生:有了!

  师:好,我相信你们,免检通过!不过,我还想让你们读课文,不过这次不是朗读,而是默读,默读好,默读的时候可以思考一些问题。课题《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成语是汉语言的一大特色,含义深刻,比较难于理解。现在,我们就边读边想:“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提示一下:说的时候可以用上一些课文中的词句。开始!

  师:差不多了吧,谁来说说?

  生:三顾茅庐就是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

  师:不错,能加上一个谁,就更好了!

  生:三顾茅庐就是刘备三次来到诸葛亮的茅草屋,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

  师:很好,不但加上一个谁,还把原因也说出来了。要是能说清结果就更完整了。

  生:刘备很仰慕诸葛亮的才干,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诸葛亮盛情难缺,答应了。

  师:对,这样就很完整了。你有一个次用得真好,是哪一个?

  生齐生说:恳请。

  师:对!三顾茅庐,三顾茅庐就是一个姓刘名备的人,恳请一个姓诸名葛亮,字孔明的人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教师边说边板书“刘备”、“诸葛亮”、“恳请出山”)对吗?

  生:对。

  生:不对。(同时说)

  师:不对?哪里不对?

  生:不是姓诸——

  师:不是姓诸?那姓什么?你说——(指一名学生说)

  生:姓诸。(笑声)

  师:真得姓诸?

  生:(挠挠头)

  师:你知道,我为什么让你来回答吗?你轻轻的读读你妈妈的签名——

  生:申屠春红

  师:诸葛亮姓什么?

  生:可能和我妈妈一样,是复姓,姓诸葛?!

  师:不是可能,就是姓诸葛。

  师:古人很有趣,除了姓名外,还有字,诸葛亮,字——

  生:孔明

  师:刘备,字——

  生:玄德

  师:张飞,字——

  生:翼德

  师:关羽,字——

  生:云长

  师:还有,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还有号;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古人的名字比我们现在有趣,是吧?

  生:嗯。(好多学生点头)

  师:那我们下了课,也给自己弄个字呀,号啊,什么的。(指一个学生)你就号富春居士吧!(笑声)

  (说明:这节课是在浙江省富阳市富春三小借班上的)

  师:在这个故事中,有一个很关键的人物,那就是——

  生:刘备

  师:你对他在这个故事中的表现有一个怎样的印象?

  生:它表现得很有诚意。

  生:诚心诚意

  生:很有耐心,很有毅力,很诚恳。

  师:是啊,那么刘备在三顾茅庐的整个过程中,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这还需要我们去细细的体会。我们一起再来默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提示:可以边读课文边用笔画画圈圈,这就叫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生读书思考)

  师:发现了这些地方了吗?你发现了几处?

  生:5处

  生:6处

  师: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了吗?

  生:体会到了。

  师:你准备怎样把你体会到的东西传达给我们大家呢?

  生:我想通过有感情的朗读。

  生:我想我可以把这种感受说出来。

  生:表演也是很好的的办法。

  师:表演?那可是很难的,不仅要念好台词,还得有表情、动作,不过,可以试一试。那好,接下来,我们就准备一下,或者读,或者说,当然也可以演,用你认为最佳的方法表达你体会到的一些东西。可以一个人准备,也可以几个人一起准备,相互提提建议,相互提高,好不好?开始!

  (学生准备)

  师:谁先来?

  生:我认为从刘备斥责张飞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

  师:你说具体一点,好吗?

  生: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斥责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诚心。

  师:刘备和张飞的关系,你能说的具体一些吗?

  (学生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教师偷偷地在大屏幕上打出相关的图片和文字介绍)

  师:是啊,为了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兄弟。斥责,就是——

  生:责备

  生:训斥

  生:骂人

  师:在课文的什么地方?我和你一起来读读好吗?

  生:好,在第二小节,找到了吗?(笑声)

  师:找到了。我读张飞,你读刘备。

  (教师像模像样地朗读张飞的话“一个村夫,何必你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

  生:(朗读)“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师:你看到那个感叹号了吗?该怎么读?吸一口气,再读!

  生:(再朗读)“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师:好!谁还有兴趣,也来读一读。

  (又有两个学生和老师对读,效果不错)

  师:孔明是当今大贤。“大贤”什么意思?

  生:(无语)

  师:那你们知道管很有钱的人叫什么?

  生:大款

  师:管那些当红的影星歌星叫什么?

  生:(争先恐后)大腕

  师:那么,那些武功很好武德高尚的人叫什么?

  生:(大叫)大侠

  师:像我这样的能把菜做得很好的人叫什么?(笑声)(课前教师和学生谈起过很会做菜)

  生:大厨

  师:那些很有才能,德行又很高尚的人,叫——

  生:(齐声大叫)大贤

  师:你们不是知道嘛!(笑声)

  师:还有吗?

  生:刘备第三次去的时候又斥责了张飞,也可以看出他很诚心。

  师:对,而且是大声斥责。还想和老师读一读吗?

  生:想!

  (教师又像模像样地朗读张飞的话“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根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

  生:(朗读)“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读得不错)

  师:你读的最好的地方就在于“你怎么如此无礼?”后面停顿了一下,又改换了一下语气。你这一停,到让我想起,刘备在这一停之间会想一些什么呢?

  生:可能在想这个猛张飞可能坏了我的大事,不能让他去。

  生:我可不能因为张飞的鲁莽,让诸葛亮怀疑我的诚心诚意。

  生:毕竟是兄弟,不能太凶了,他就是这个脾气。

  ……

  师:想得真好,一定能读得更好!谁再来读?

  (教师再次像模像样地朗读张飞的话“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根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还配上了表情、动作)

  生:(朗读)“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有声有色)

  师:(朗读)“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配上了表情、动作,声音怪怪的)(笑声)

  生:(朗读)“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一幅居高临下状)

  师:看看,我们演的怎么样?

  生:好!

  师:好,怎么还不鼓掌?(笑声,西里哗啦的掌声)

  师:还有吗?

  生:刘备的这句话“我冒着风雪,就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天气这么冷,还去——

  师:书上有几个描写天气的词,你读读——

  生:数九寒天、雪花纷飞,还有天寒地冻。

  师:多冷啊,刘备饮食要执意前往,多——

  生:(和老师一起说)诚心啊!

  师:还有吗?

  生: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师:是呀!诸葛亮在温暖的被窝里呼呼大睡,刘备却恭恭敬敬地候在门外,那可是早春,春寒料峭,挺冷的。(教师作恭恭敬敬地等候地样子,持续5秒钟)(笑声)来,一起等候啊!一起来!

  生:(陆续有学生站起来,学老师地样恭恭敬敬地等候)

  师:你等着,别动。我想,刘备的人是傻傻地站着,他的脑袋肯定是骨碌碌地转着。你想,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一些什么?

  生:(继续站着)

  师:我请一位同学来说,如果你觉得他说的和你想的差不多,那就坐下去。

  生:他会想,待会儿见了面该怎么说话呢?

  生:我怎样才能让诸葛亮相信我的诚心诚意,帮助我完成大业呢?

  师:噢,刘备尽在想一些个问题。

  生:他在想:我已经来过三次了,诸葛亮这回该跟我走了吧!

  生:为了诸葛亮,我已经连张飞都骂了,我的心真得够诚了。它诸葛亮就是一块石头,也得备感动了!

  师:这叫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师:还有吗?

  生: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

  师:如果不下马步行就不诚心了吗?

  生:不下马步行,一会儿见了诸葛亮,就显得高高在上,不够诚心。

  生: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心诚意的。

  师:诚心诚意还有真有假的?(笑声)那叫假心假意。

  师:还有吗?

  生:刘备回到新野驻地听说诸葛亮回来了,立即叫人备马。从立即这个词中,也可以看出他的诚心。

  师:你看,他读书多仔细。还有吗?

  生:刘备见到了诸葛亮,赶紧下拜,也可以说明他很诚心诚意。

  师:这正是太感动了,我都站不稳了,受不了,受不了。(教师作摇摇摆摆状)(笑声)

  师:(朗读)“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你们知道刘备是什么人?

  生:大将军

  生:汉朝的皇叔

  师:对,刘备可是皇亲国戚,人称刘皇叔,他竟然给诸葛亮下跪,诸葛亮是什么人?

  生:读书人

  生:普通百姓

  师:用张飞的话说,他是“一个村夫”,用我的话说他就是“一介草民”。现在,刘备竟然给诸葛亮下跪,那足可以感动——

  生:天地

  师:诸葛亮(笑声)

  师:我们来看,刘备为请诸葛亮怒斥张飞,冒着风雪寒冷,三顾茅庐,还有半里地就早早的下马步行,还在房门外恭候多时,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赶紧下拜……现在,你是诸葛亮,你耳闻目睹了刘备的所作所为,你会怎么想?

  生:刘备对我可真是一片诚心啊!

  生:刘备对我这么诚心,我在他手下做官一定不会吃亏。

  师:嗯,到时候,他还会给个红包什么的。(笑声)

  生:刘备这么有诚意,我就出山吧!

  生(女):我要是一个女的,我就要嫁给他!(全场大笑)

  师:你这是以身相许了。诸葛亮也确实是对刘备以身相许。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就走上了为了国家统一大业的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大屏幕出示《出师表》节选)

  (隐约听到铃声)

  师:(深情朗读)“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师: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那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生:“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生:“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生:“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师:下课了吧?

  生:没有。

  师:(问听课的老师)下课了吗?

  (听课的老师摇摇手,又伸出几根手指)

  师:刚才那铃声不是下课啊。那本来我们还可以慢慢的来。(笑声)

  师:最后,布置一个作业 ,背诵《出师表》节选。

  生:啊?

  师:啊什么?这可是好东西!背下来!

  下课。

四年级《三顾茅庐》课后练习提示 篇8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的对比衬托法,读懂张飞和刘备的对话。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张飞等人物形象,刘备的诚心诚意,能根据文本内涵大胆想象,写其中一位的想法。

  3、情感目标: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第 二 教 时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接触了《三国》中极为脍炙人口的一个经典故事——《三顾茅庐》,知道课文就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的。现在,老师请大家回忆一下:第一自然段主要写——,第二自然段主要写——。课文详写的是“三访孔明”这一部分,也就是“3、4、5、6、”自然段。

  2、初读三顾内容,要求:

  1、长话短说,能否用一句话说说主要写了什么?学生交流

  3、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对直接写刘备及侧面写天气、张飞等语句的品读,已经感受到了刘备的那份真诚,对吗?板书——诚

  师:老师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体现刘备诚心的语句划下来,学生默读课文。

  二、学习第三段,推敲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

  1、屏幕出示“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重点点拨“半里多地”,“下马步行”

  师:老师不明白了,刘备他们为何不快马加鞭,扬起一路灰尘打马到草堂前呢?学生交流(怕马蹄声惊扰了诸葛亮,高高在上,古人对特别有地位的人有这样的要求,叫文官落轿,武官下马,表示极大的尊敬。板书——下马步行)

  哦!原来如此,你们可真懂刘备的心哪。指导朗读,读指名——(点拨:真会读书,在“半里多地,下马步行”这几个词上加强了语气,感觉刘备的心意更诚了,来,我们学着读读这句话。——齐读。

  2、出示句子:“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理解“恭恭敬敬”,从字形上感受“恭敬”——表演“恭敬等候的样子”,师:你认为要读好这句话应该强调那几个词呢?(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指名读——齐读。板书——阶下恭候

  3、第5自然段

  (1)从语言中可见身份、地位不同。

  (2)“赶紧”板书——下拜谒见

  师追问:刘备是什么人?诸葛亮又是什么人?按照道理应该是诸葛亮给刘备下拜才是啊。但刘备并没有计较自己的身份与地位,主动去结交有德、有才的人,刘备的这一番举动让你想到了哪个词?板书——礼贤下士

  小结:同学们,就因为作者关注到了刘备“下马步行、阶下恭候、下拜谒见”这一些细微举动,才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情真意切,真是——细微之处见真情啊!还有吗?

  4、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你不用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1)大家有印象吗?这可是张飞第二次受到刘备的斥责了,找到“第一次斥责”之处,并读一读,

  (2)大家看,张飞第一次受斥责是因为——(言语不恭),那这一次斥责呢?是因为——(做法粗暴,无礼……)指导朗读两次斥责的话

  (3)张飞人称莽张飞,他性格急燥,想法简单,哪里了解大哥一次次恭恭敬敬去拜访诸葛亮的心意呢?不过老师知道在座的各位都是聪明人,刘备的心思肯定已经被你猜着了八、九分,能说说吗?(…… )指导朗读男读张飞、女同学读刘备,师读其他部分。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懂刘备的心思,但张飞不了解,所以才有先前的“叫”,到后来的“捆”,甚至是“烧”,而他的言谈举止又恰恰反衬出了刘备的“诚心诚意”看来,我们今天的研究很有成效,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品质就在他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了。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对人物的理解,自选一段,读出人物的形象,读出人物的味道,读出人物的神韵来。

  三、课内练笔,丰满人物形象

  师:那么,诸葛亮值得刘备为他如此诚心相邀吗?请读最后一段话,找到理由。

  你知道有哪些胜仗?屏幕显示:

  (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七擒孟获,三气周瑜,智降姜维,空城计,草船借箭……)

  师:你们的知识真丰富!诸葛亮帮助刘备打了很多很多胜仗,而且最后建立了蜀汉王朝。顺势理解“辅佐”你想,到那时,张飞、刘备、诸葛亮回忆当年三顾茅庐时的情景,心里又会怎么想呢?请你写在书本上。

  想起当年三顾茅庐的情景,(张飞、刘备、诸葛亮不禁感慨万千,他想:( )

  学生交流,随机补充《出世表》

  2、师:是啊,所以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业。古时候是如此,在知识就是经济,人才就是财富的今天,就尤为突出了,所以“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到今天也成为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代名词了。

  完成板书——求贤若渴

  三顾茅庐

  斥 责 张 飞

  诚 下 马 步 行 礼贤下士 阶 下 恭 候 求贤若渴

  下 拜 谒 见

四年级《三顾茅庐》课后练习提示 篇9

  班 级 四(1) 上课教师 谈俊 教学时间 2011.03.08 教学课题 《三顾茅庐》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经典文学作品的改写方式,对比较阅读初步感知; 2、读懂文中关键人物刘备的品质和用心; 3、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原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表现诸葛亮是人才的景色描写的手法; 难点:了解刘备不仅是尊重人才的好领导,还是关心兄弟的好大哥; 设计理念 合理且有分寸地利用《三国演义》对应的原文,适当还原《三国演义》中关于“三顾茅庐”几位人物的刻画。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流程 通用设计 设计意图 一、齐读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顾茅庐》。(打开书43页) 提示学生看43页下的一行小字,指名读:根据《三国演义》有关内容改写。(你们注意这一行字了吗?) 师:同学们,这一行字很多人忽略了。只要在课本上出现的文字,我们作为读者都不应该视而不见。这节课我们就从这行字开始。(ppt出示) 《三国演义》(ppt出示书籍)我们大家还是比较熟悉的,第一课时的开始我相信你们的老师一定和你们聊过了,我们不展开了。 有关内容是什么意思?有特别的三国迷知道吗?我解释一下:对照题目“三顾茅庐”(ppt出示图画)这篇课文在《三国演义》中的有关内容基本是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ppt出示),但对照课文内容,这篇课文在《三国演义》中的有关内容基本是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ppt出示),为什么这么说?我有依据,(ppt出示) 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的第一句话就是“却说玄德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提问:课文中哪一句话与《三国演义》中的这句话对应?(打开书)指名答。(ppt出示第一自然段) 这两句话意思接近,但文字不同。这就是——(指着“根据《三国演义》有关内容改写”。)改写。我们初步探讨一个问题:经典作品的改写的问题。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读懂这个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人物。 二、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你们发现改写的问题了吗? 朗读提示: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张飞嚷道…… 指名回答。(没有关羽的描写) 师:原文中是有的,此处也改写了。这是“减”。(板书:改写 减)至于关羽怎么不同意,说的什么,我们尊重课文,先不讲了。言如其人,我们看看张飞怎么说的,(出示:“嚷”)说了什么。(张飞的话放大) 谁来读读张飞的话。指名读。 提问:张飞是个怎样的人?最准确的概括是他的结拜大哥刘备说的。(不懂尊重人才)(尊重人才红色标出放大) 过渡:刘备尊重人才吗?(板书:尊重人才)自读第三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相关句子,用圆圈圈出关键词语。 三、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名读。 哪些句子说明刘备刘玄德尊重人才?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哪些词语是重点词?点评:同学们真会读书。 师:应该说,这三处基本与原文意思接近。但还是有问题的,细心的你发现了吗:刘备刘玄德是“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他的兄弟会乖乖地在门口休息?此处(指着板书“减”)“减”去了什么? 指名答。(对,少了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张飞的描写) 出示: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侍立。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云长再三劝住。玄德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 师:你们觉得这一段改写特别是“减”的做法好不好? 学生交流。 师:确实,让张飞的形象少了许多鲜活,更加没有反衬出他们大哥一代英雄礼贤下士的气度。 四、刘备尊重人才,你认为在他看来他三顾茅庐请的诸葛亮是人才吗? 你能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吗?用波浪线画出。 指名回答。 (ppt出示) 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解释“茅塞顿开”、 “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用一个成语概括是“拨云见日”

  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像鱼儿得到水一样” 用一个成语概括是“如鱼得水”。指导朗读。 文中还有两处,一处在第三自然段。(提示)大家发现没有第三自然段,我们有一处没有分析到,但这一处在文中似乎很重要,因为课后就有与之相关的习题。这一处很含蓄。 (ppt出示)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指名读。 能不能把别的地方的山冈也比作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指名回答。 此处景色中有什么?“山” 、“松”、“水”、“竹”。这些暗指了诸葛亮的什么? (提示)填空 孔子曰:仁者乐( ),智者乐( )。 ( ),( ),梅,被称之为“岁寒三友”。 梅、兰、(竹)、菊被称之为“四君子” 师:现在,我们知道作者描写这些景物是有选择的,是有特定象征意义的,暗指诸葛亮是才德兼备的人。如果,写其他植物就没有这个效果了。所以,这一段景色描写不是简单的写景。 ppt出示课后习题: 如果,这样套用这样普通的句式写话,是没有太大的意思的。但是,将写景与其他结合对我们同学来讲用难的了。我的建议这条题目我们可以不做,留待以后思考。你们同意吗? 师:这段描写似乎很好,不然课后习题不会让大家仿写。在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中有没有这段景色描写呢? 师:很遗憾,我通读了几遍。在第三十八回没有任何与之有关的景色描写。这是改写的另一种形式是:加。你认为这个加的改写怎样?好吗? 出示这三句话,指名读。 师:(ppt出示)这两处突出诸葛是人才,其实是侧面的,(ppt出示)这一处是含蓄的,之前我讲了文中还有一处是正面的,真真正正、的的确确能反映出诸葛亮是个人才。你能找到吗? 找不到也不怪大家,经过改写后,这一处还真很不好找。 (ppt出示)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 师:此处改写用了30个字。而《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中这一段描写用了多少字呢?1179个字。(ppt出示)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二人叙礼毕,分宾主而坐,童子献茶。茶罢,孔明曰:“昨观书意,足见将军忧民忧国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孔明曰:“德操、元直,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二公谬举矣。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玄德曰:“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孔明笑曰:“愿闻将军之志。”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玄德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但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皆汉室宗亲,备安忍夺之?”孔明曰:“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久后必归将军。”玄德闻言,顿首拜谢。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后人有诗赞曰:“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玄德拜请孔明曰:“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明诲。”孔明曰:“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言毕,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孔明见其意甚诚,乃曰:“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玄德大喜,遂命关、张入,拜献金帛礼物。孔明固辞不受。玄德曰:“此非聘大贤之礼,但表刘备寸心耳。”孔明方受。于是玄德等在庄中共宿一宵。 师:你认为此处把1179个字改成30个字的改写好吗?学生交流。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在我们的课文中这么一改写只有一个主角:刘备。,但是,我们要知道,真正的三国中“三顾茅庐”有两个主角:第一男主角刘备,最佳男主角诸葛。作者罗贯中在隆中对后是这么评价的:(ppt出示) 先生尔时年三九,收拾琴书离陇亩;先取荆州后取川,大展经纶补天手;  纵横舌上鼓风雷,谈笑胸中换星斗;龙骧虎视安乾坤,万古千秋名不朽!” 但,我们改写后的课文“三顾茅庐”主角只有一个刘备,诸葛亮变成了男配角。这一“减”使诸葛智者的形象大受影响。当然,改写者可能也顾虑四年级学生读不懂这一段隆中对,但也不能这么该啊!我们在这儿时间关系不细读这一段最能表现诸葛智慧的文字了。建议大家读原著吧! 五、探讨刘备对结拜兄弟的一番苦心。 师:从本文看,诸葛亮为什么出山辅助刘备呢?学生交流。(因为刘备尊重人才) 师:从本文看,诸葛亮知道刘备是一个尊重人才的好领导吗? (ppt出示之前说明刘备尊重人才的句子)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师(逐一提问):诸葛亮知道刘备离他家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吗?                诸葛亮知道刘备敲门是轻轻的?  诸葛亮知道刘备是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的? 小结:那诸葛亮为什么出山辅助刘备不是因为知道刘备尊重人才或被刘备尊重人才的举动感动了那么回事,那么简单了。这个问题要弄明白,我的建议是(ppt出示书籍)阅读《三国演义》。今天不做讨论。 我们讨论的是:既然诸葛亮看不到刘备这些尊重人才的动作,听不到刘备这些尊重人才的语言,刘备还为什么这么做?或者说刘备这么做是做给谁看的? 学生交流(只有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张飞看到了) 为什么刘备把尊重人才的举动做给张飞、关羽看呢?学生交流 师:要成大事、做大英雄一定要有气度、胸襟、雅量。刘备之所以从一个卖草鞋的成为三分天下的一代英雄,无疑是有气度、有胸襟、有雅量的。而他的两个结拜兄弟有许多的优点,但是却有性格、品质上致命的缺陷:缺少气度、胸襟狭窄、雅量不够。他们的大哥刘备无疑是知道的并且希望他们能在自己的帮助下该过来。如果仔细读过三国的人知道关羽、张飞之死,就更能明白大哥刘备的一番苦心了。刘备是一个好领导:尊重人才。刘备也是一个好大哥:帮助兄弟。(板书)你们同意吗? 指名分自然段读全文。 师:同学们,刘备是一个尊重人才的好领导,一个帮助兄弟的好大哥,三顾茅庐是一个好故事,《三国演义》是一本好书。出示作业1:阅读《三国演义》,如果有关时间和阅读能力的问题,可以先读第三十七回和第三十八回。 出示作业2,比较阅读。本篇课文这样一个加加减减的改写有一些不足,但也并非一无是处,比较阅读是一件非常有好处的阅读方式。建议大家以读书小组或班级读书会的形式读下列作品: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草船借箭》也是根据《三国演义》有关内容改写的,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十三课《林冲棒打洪教头》、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八课《三打白骨精》找到,这篇课文都是根据名著有关内容改写的,不妨对比读读。你可以三选一,兴趣浓的,能力强的都读一读。                     本文的讲解是离不开《三国演义》 的,课文下的一行小字可以使我名正言顺地引入《三国演义》。             改写对于本文是一种客观存在的问题,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再加上本文的改写还是问题多多的,与《三国演义》有比较大的出入。老师有责任正确引导,不过注意分寸与选择。                                 这一段原文的插入基于两个原因:1、不难读懂;2、反衬和强化了刘备的形象,也使课文中比较暗淡的张飞形象鲜亮了不少;3、这一段比较有趣,能激发学生对原文的兴趣。                                         怎样让学生明白课文选景是有特定含义的?用选择题而不是填空题降低了一些难度,这些题目本身也是一个暗示,特别我在小结中有意反问:可不可以在隆中山冈那儿种牡丹花、油菜花?学生在笑声中明白了,这不必讲得太深。           对习题的否定本意也是促发学生思考,不惟书,读死书,有一定怀疑精神。                           这一段虽然出示了原文,但是没有涉及内容的学习,只是进行一个数字上的对比,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课文改写过大,以至于改变原意了。                                                                                           这一段话也是给课文留点面子,不能简单否定和彻底否定。学生对课文的质疑还是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有限度地进行。                 刘备还是一个好大哥,这不是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难的是教师对文本的研读和对《三国演义》的研读。                                             这两项作业不是突然地,是在前面步步导入地基础上自然而然的作业。我认为每一项作业都应该是这样的,不能将文本研读与作业训练割裂开。   教后反思 《三顾茅庐》是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改写的。呈现给我们的文本删去了很多精彩的描写,显然这种文本的教学是有违《三国演义》的原意的。学生读此文本是不能准确解读刘备、诸葛亮这两个主要的任务的。我试图还原“三顾茅庐”的真相,因而将《三国演义》与之有关的第三十七回、三十八回的部分内容引入课堂,当然这种引入我在预设阶段就注意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和新的学习内容,掌握一个分寸。从最后的教学实践来看,效果是达到了。 相关类似的课文学到结束一般会安排一个阅读推荐,本文也不例外,但如何使推荐水到渠成、顺其自然是我在预设阶段着重考虑的问题。不能在结尾处简单地出示,因而,在整个教学中步步渗透,结尾处浓墨渲染是我的想法。从最后学生的神情、动作来看学生是有阅读原文的欲望的。    当然,从整个课堂来看,教师我过于强势,牵引过多,学生主体性凸显得不够,如何这样的文本教学中师生教学相长是我必须要注意的。   教学案例 及分析 师:从本文看,诸葛亮知道刘备是一个尊重人才的好领导吗? 师(逐一提问):诸葛亮知道刘备离他家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吗?                诸葛亮知道刘备敲门是轻轻的?  诸葛亮知道刘备是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的? 小结:那诸葛亮为什么出山辅助刘备不是因为知道刘备尊重人才或被刘备尊重人才的举动感动了那么回事,那么简单了。这个问题要弄明白,我的建议是(ppt出示书籍)阅读《三国演义》。今天不做讨论。 我们讨论的是:既然诸葛亮看不到刘备这些尊重人才的动作,听不到刘备这些尊重人才的语言,刘备还为什么这么做?或者说刘备这么做是做给谁看的? 学生交流(只有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张飞看到了) 为什么刘备把尊重人才的举动做给张飞、关羽看呢?学生交流 师:要成大事、做大英雄一定要有气度、胸襟、雅量。刘备之所以从一个卖草鞋的成为三分天下的一代英雄,无疑是有气度、有胸襟、有雅量的。而他的两个结拜兄弟有许多的优点,但是却有性格、品质上致命的缺陷:缺少气度、胸襟狭窄、雅量不够。他们的大哥刘备无疑是知道的并且希望他们能在自己的帮助下该过来。如果仔细读过三国的人知道关羽、张飞之死,就更能明白大哥刘备的一番苦心了。刘备是一个好领导:尊重人才。刘备也是一个好大哥:帮助兄弟。(板书)你们同意吗?      在此教学设计中,教师我对文本的解读是刘备既是一个好领导,也是一个好大哥。虽然,本文并不明显,但是也有所反应。从整本书来看,这样的形象才是刘备完整的形象。当然,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具体到本文而言,还是要以生为本,尊重文本,适可而止,点到为止。 备       注 1、填写内容字体均为宋体字,课题字号为小二号,其余为小四号,单倍行距。   2、填写完毕请自行保存,打印输出一份上交存档,纸型a4。

四年级《三顾茅庐》课后练习提示 篇10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顾茅庐》,下面我将本课的教材地位、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法的选择、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对这篇文章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地位:

  这篇课文是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第20课,本课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节选。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小说,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学体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小说教学,更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异、主题的深刻性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学好这一课,对于学生感悟人物形象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

  长春版语文教材每一册的最后一课都是古典名著的节选,所以同学们已经学习过《大闹天宫》《武松打虎》等名篇,所以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小说的有关知识及欣赏小说的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基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已初步形成,所以我把着眼于培养学生欣赏小说的能力确立本文重点、难点。加之三顾茅庐的故事家喻户晓,第一课时已经完成疏通文意的任务,所以我把本文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知识与能力

  体会小说精妙的构思。感悟刘备真诚的礼贤下士的人物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学习并深入理解表现人物特征的侧面烘托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人物的精神,体会真诚的人性之美。

  4、教学重点

  体会小说精妙的构思,学会欣赏小说的常用方法。

  5、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思想内涵,感悟人物形象的人性之美。

  三、说教法和学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众所周知,我校学生的素质是比较高的,我所授课的班级学生素质尚可,加之本文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只要处理得当,是很容易吸引所有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的。因此,我采用以下教法:

  阅读复述法 起到整体感知的作用

  启发引导法 引领学生在品评人物、探究文旨。

  板书及多媒体辅助法 既能纲举目张,又能总结提升,使一些问题和要点形象化。

  扩展讨论法 起到扩展学生视野,增强学习的自主性的作用。

  《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建议中曾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觉得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与参与者,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学法的指导。为此我采用以下的学法:自主预习法、角色朗读法,复述法、批注赏析法、小组讨论法。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巧妙地设计导入环节,能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我将这样导入这堂课。

  首先提出问题:“课题‘三顾茅庐’的出处是哪里?”意在培养学生“阅读由题目开始”的意识。很多学生会认为就是出自小说《三国演义》。其次,我在大屏幕上展示《出师表》中的重点段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一段,明确“三顾茅庐”这个成语是出自《出师表》。《出师表》是长春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的课文,这也可以为以后的学习进行一个铺垫。继而提出问题:“诸葛亮由最初的躬耕南阳到二十一年来的受任与奉命,你认为他人生态度转变的原因是什么?”我们都知道“三顾茅庐”可以说是诸葛亮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探究他人生态度转变的原因,自然的就把话题引领到刘备的真诚邀请,礼贤下士的做法上,这样就导入了这一课。

  2、整体感知

  (1)选择性阅读 朗读你认为能够表现刘备遭受波折的段落和词句。

  它是中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也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在语文学习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在教学中常常是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训练学生朗读。选择性阅读既能够训练阅读朗读能力又能锻炼学生迅速提炼重要信息的能力。

  (2)给出关键词复述课文

  复述课文就是用自己的话和课文中学过的主要词句,把课文内容有条理地叙述出来。听写关键词语,既能够检验学生们的预习情况,又能够给学生以抓手,不至于复述课文时把握不住重点或者产生遗漏。我将给出下列关键词:

  亲叩 惆怅 拥炉抱膝 枉驾 侥幸

  光阴荏苒 顿开茅塞 衣襟尽湿

  3、精读赏析

  课文的精读既要关注整体性,避免过多琐碎的提问肢解课文,又要有一定的深度,防止阅读流于肤浅。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讨论:“刘备请诸葛亮出山,遇到了哪些波折?刘备的哪些言行能够表明他的诚意和谦恭?”这是关于刘备这一艺术形象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梳理课文,有条理的对刘备所遇波折进行赏析,学生分析的过程中就可以品评人物了。

  刘备“三顾茅庐”,遇到的波折可不仅仅是三个。简述如下:

  第一折,表现在姿态上。第一次拜访,刘备是这样报家门的:“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刘备虽尚未成就,然而声名却是天下俱闻,又兼具皇室血统,刘备也是颇为自得的。然而诸葛亮负责接待的小童子却说:“我记不得许多名字。”,一句“先生不在家”,门都没让进去。

  第二折,遇上恶劣天气。二请诸葛,恰逢隆冬时节,下起大雪。张飞抱怨天冷,而刘备却认为这是好时机啊,赶上雪天去,正好让诸葛明白他的一片殷勤之意。此等殷勤,也不白费,这次好歹被让进门了。可是进门后只见到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留一小笺表达自己的诚心相请之意。其措辞,也极为谦恭。称诸葛仁慈忠义,以姜子牙、张良喻暗诸葛亮才华。诸葛亮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刘备对其夸赞更上一层楼。从中可见刘备非常懂得人情世故,表现出十分的诚意。这一情节中,刘备进门遇见的是其弟,出门又遇到其岳父,两者之身形气质让刘备都误以为是诸葛孔明,通过对其亲人出场描述和对诸葛亮居住环境的描写都衬托出亮高人雅士之风范。

  第三折,春暖花开,诚心出硕果,请的贤士归。三请诸葛,刘备更为用心。这次去,先请卜卦者,选了一个好日子,又斋戒三天,还要熏沐更衣,备上礼物,如此这般,愈发郑重。如果说前两次去请诸葛亮刘备确实也是一片真心诚意,是真诚的,那这第三次可以说是虔诚的。这次到隆中,离草庐还有半里路,就提前下马步行,前两次都是到门口才下马,这细小的行动变化也彰显了刘备内心的恭敬与虔诚。这次诸葛亮倒是在家,只不过还没睡醒。刘备自己“徐步”而入。徐,缓慢,没有声音。看着诸葛亮在堂上大睡。刘备呢,“拱立阶下”。特别恭敬的站在台阶下。诸葛亮翻了个身,又睡。刘备接着又等了一个时辰。终于正式见面了,刘备是下拜诸葛,称自己是“汉室末胄,涿郡愚夫”。言行举止的细微之处无不显示着刘备的赤诚与真心。

  邀请贤人,仅仅是做到恭敬还不够,也需要洞明贤人的心志。刘备是如何言语打动孔明的呢?“大丈夫抱经世奇才,怎么能够白白的让一生浪费的山林泉水之间呢?希望您能为天下老百姓着想啊。”刘备是很高明的,他不说你跟我一起建立功业吧,而说以天下苍生为念。

  刘备的至诚之心,终于打动了诸葛亮。闻名千古的隆中对由此诞生。

  然而,还有一折。问策完毕,刘备再次邀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却又推辞。使得刘备使出最后杀手锏。哭。刘备的哭,是出了名的,但也是很有艺术含量的。“先生要不出,天下老百姓可怎么办啊?”这个哭啊,气势磅礴。“泪沾袍袖”,衣襟全都湿了,估计是涕泪滂沱。以柔克刚,乃是一等一的大智慧,孔明终于被感动了,决定出山。刘备好高兴啊,可算是把高人请出了。然而还不算完,还有一折。

  这最后一折是送礼。这个送礼更是有讲究了。你送,人家诸葛亮清高不受。怎么办?看刘备怎么说:“这不是聘大贤的礼品,只是表明我个人的一点点心意而已。”如此,孔明才接受。

  至此,教师可以明确:对刘备形象的塑造采用的手法以语言、动作描写为主,表现了刘备宽宏的气度和礼贤下士的品质,以及他兴复汉室的诚挚之心。

  那还有哪些是“为辅”的呢?还要引导学生关注小说情节中关、张二人的作用。我提出这样的讨论问题:“同去邀请诸葛亮,面对这些波折,关张二人有怎样的言行呢?这样刻画关张二人有什么作用?”

  我们看文中的关、张二人的言行。第一次请诸葛亮不遇,刘备与崔州平,聊了很长时间,张飞抱怨刘备“闲谈许久”,并无他言;第二次去隆中张飞抱怨天冷;第三次连关羽都觉得过分,认为那诸葛亮不过徒有虚名,不敢见而已。认为刘备礼遇太过了。张飞更直接,干脆我拿个麻绳把他捆来算了。

  这些言行,从侧面更显出刘备非凡的识人智慧。教师可以总结,通过与关羽、张飞二人对诸葛亮态度的对比,侧面烘托了刘备善识人才,渴求贤才的特点。

  4、探究主题:

  任何作品都是社会的反映,绝不是空中楼阁。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许多作品只有在了解了它产生的背景后才能深切地理解内容与感情,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准确地概括作品的主题。

  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我设计了讨论题:“作者为什么如此刻详尽画刘备的诚意与谦恭呢?”这个问题其实很好理解,我从三个角度回答。

  第一原因,就是小说一定要好看,小说不好看就失去了小说的意义,而《三国演义》中的这段“三顾茅庐”,不管真假,确实好看,小说的特点决定的。

  第二个原因,就是为整部小说“尊刘”的情感基调服务,为小说的主题服务。这是由整部小说的思想情感决定的。

  我想重点说说第三原因,此时应该给学生一点关于作者的资料和写作的背景信息。我认为传统的语文课一上课老师就将作者资料和写作背景等知识展示给学生,尤其像这样的大部头作品,介绍的文字量相当的大,可是那时候学生并不知道哪些重要,学习这一课需要哪些背景知识,所以老师介绍的这些但对这一节课来说,基本没有什么大用。而在探究主题的环节中给一些必要的作者介绍,学生会有恍然大悟之感,这就达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了。比如这个问题,此时我给学生关于作者罗贯中的背景知识。

  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参加过张士诚的农民起义,当过张士诚的幕僚,史书上说罗贯中这个人有志图王,什么意思呢?他也是一个想出来辅佐一个人成就帝王之业的,只不过在后来的斗争中,是朱元章胜利了,所以他在塑造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难免寄托自己的一些想法,就是自觉不自觉的就把自己比做诸葛亮了,希望自己得遇明主,建功立业,这不就是把自己的理想融到作品中吗,这不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吗?

  那这些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你怎样评价刘备的这种诚意?”这个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更为开阔。《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个问题无疑是引导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表达,大胆评价。教师应该有一点的宽松度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5、延伸扩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它要求语文教师教学时应该由语文课内向课外的适当延伸。而课堂进行至此,学生思维已经完全打开,教师提出问题:“你还知道哪些历史上的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的故事?”学生应该能够联想到很多历史故事,如“文王请姜子牙”“燕昭王设黄金台尊郭槐为师”“齐桓公五次拜访小臣稷”等。

  6、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刘备 一顾、二顾——真诚

  三顾 —— 虔诚

  关、张:侧面烘托

  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紧扣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这一主线,利用这篇教材,注重讲文以入情,紧扣文本再现课文形象、意境,激发起学生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课应有的语文味,文化味和人情味。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四年级《三顾茅庐》课后练习提示 篇11

  一、设计理念

  《三国演义》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影响深远的艺术形象。诸葛亮在小说中是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来歌颂的。《三顾茅庐》这篇课文着重写了刘备第三次前往隆重拜访诸葛亮的经过,表现了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诚心诚意的思想品格,同时体现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为此,我设计本文的`教学,我以刘备拜访诸葛亮的诚心诚意为突破点展开讨论,自然地进入对诸葛亮的志向和才干的欣赏。

  二、设计思路

  由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渲染气氛,相机导入,抓住一些词语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第二步,欣赏美景,感受“才华”。第三步,分析“言行”,感受“尊重”,第四步,我设计了如此“尊重,何以“为报”。最后,全堂总结,升华“尊重”,再《三国演义》的片头曲中结束本堂课。

  三、教学目标

  1、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蜿蜒起伏、疏疏朗朗、清澈见底、青翠欲滴、景色宜人;体会比喻句前后部分之间的关系。

  2、通过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动作体会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学习刘备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

  3、感受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程序

  (一)抓住词语,把握全文

  在这一环节中,我出示了三组词语,第一组都是课文中主人公的名字,第二组都是写隆重景色的词语,第三组则是写诸葛亮策略的词语,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能将这些词语读准确,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很快讲出他们的新发现。我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复习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另外,也想通过这一环节梳理学生的思路,讲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整体把握课文。

  (二)欣赏美景,感受才华

  我从隆重美景导入到三个比喻句的学习,用较为连贯的语言将课后习题四中的三个比喻句串成一个整体,并用比较句子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比喻句的后面部分是对前面部分的形象具体的说明,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让学生顺利进入到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中。

  (三)分析言行,感受尊重

  这一环节我把它定为我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由找张飞的语言,刘备的语言,通过模仿他们说话来感受他们当时的心境,也在张飞的衬托下,更凸显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并自由谈谈体会,这一形式我觉得看似形散,神却不散,因为孩子们始终围绕着“刘备尊重人才”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学习,无论怎样谈体会都是万变不离其踪的。

  但如何使学生的发言、讨论、感悟更有深度,更有层次呢?这就使老师在孩子们的学习活动中“应变”、“点拨”甚至“周旋”等的引导工作显得至关重要,这也是我在备课中深入思考的问题,我也力图随意应变,以期让学生有更佳的学习效果。

  比如:“三人第三次到了隆重,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这说明了什么?

  先了解“半里多路大概有多少米?”“为什么不骑着马直接到诸葛亮的住处才下马,或者提前50米、100米下马?”然后补充杨家将中文武百官路过天波府时文官落轿子,武官下马以示敬仰的表现来让学生感悟到刘备下马是对诸葛亮才华的敬仰,从而体会刘备是尊重人才的。

  然后实现由扶到放,让学生抓住刘备动作的词语“轻轻敲门”“轻轻走进”“恭候等待”“快步走进”自由谈体会,实现学生自主阅读的目的。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还穿插了一个看板书背诵刘备等候诸葛亮的一段文字,指导学生巩固课文内容。

  (四)如此尊重,何以为报

  这一环节主要是结合文章最后第二小节拓展了一些诸葛亮《出师表》里的话,帮助刘备打的胜仗,和书本练习三中的成语,可以说是课文学到这里,已是水到渠成。

  (五)全堂总结,升华尊重

  在《三国演义》的片头曲中,结束本堂课。

  最后,谈谈我的感想,我觉得语文教学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感悟、品味中,让学生积累一些优美的词句、精彩的句段,同时,作为我们老师也应该按照新课标要求,积极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把学生引到书的海洋中,让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像《三国演义》这类经典名著是很值得一看的,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学生版本的《三国演义》。

四年级《三顾茅庐》课后练习提示 篇1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三国演义》里的一篇文章---《三顾茅庐》。刘备邀请诸葛亮的那份诚意,我们也已有所体会。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第8课(齐读课题)---《三顾茅庐》。

  二、默读课文,体会“诚心诚意”

  首先请同学们用心去默读课文,找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板书:诚心诚意)画出相关的词句。找好以后,同桌互相讨论,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三、交流体会,感受“诚心诚意”

  预设一:

  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指名说理由,谈体会。

  指导读书。

  预设二: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板书:下马步行)

  指名谈谈自己的体会。

  预设三: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

  指名谈体会。(板书:轻轻敲门)

  预设四: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板书:阶下等候)

  指名谈体会。

  指导读。

  预设五:

  “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

  指名谈体会。

  “半晌”有多久?(半天)

  “一个时辰”呢?(两个小时)

  诸葛亮睡了半晌工夫,刘备一直恭恭敬敬地站在阶下等候了半晌;

  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睡了一个时辰,刘备又恭恭敬敬地站在台阶下等候了一个时辰。

  刘备这么恭恭敬敬地等候,他的诚意不言而喻了。

  大半天工夫过去了,诸葛亮才悠然醒来了。

  “悠然”是什么意思?

  一直恭恭敬敬站在阶下等候的刘备做了什么?

  “刘备快步走进草堂,与诸葛亮见面。”(板书:快步走进)

  刘备是胸怀大志的明主,诸葛亮是心怀天下的奇才。他们终于见面了。这就有了隆中对,读----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屏幕出示,指名读。)

  “群雄纷争”是什么意思?

  有哪些乱世英雄?

  是的,当时国家一片混乱,孙权独霸一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一心想光复汉室,统一中国,但却不知该怎么做,心里像塞满茅草一样,听了诸葛亮的分析、指点,刘备---(屏幕出示)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茅塞顿开”什么意思?

  从这个比喻句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诸葛亮到底何许人也?可以让刘备如此恭恭敬敬,茅塞顿开呢?一起看一段视频。(播放卧龙吟)

  看完了这段影像,你有什么感受?(要刻苦学习;景色美等。)

  隆中的景色岂是一个“美”字可以概括的呀?一起来看文中的描述----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蜿蜒起伏”是什么意思?

  这高低起伏的山冈像什么?(卧龙)

  这卧龙其实是谁?(诸葛亮)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卧龙冈秀丽的景,其实是为了衬托诸葛亮这个人。诸葛亮就是这条卧龙,他在等待贤明君主的召唤。再读---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再播放《卧龙吟》。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还是那样恭恭敬敬,诚心诚意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屏幕出示比喻句)’”

  自由谈体会。

  你知道诸葛亮出山后,帮刘备打过哪些仗吗?刘备为什么说得到诸葛先生如鱼得水呢?

  (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等。)

  “赤壁之战”以少胜多,“草船借箭”更是巧妙。

  难怪刘备说----(齐读)“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四、总结全文

  刘备诚心诚意地三顾茅庐,终于请得诸葛亮。在卧龙先生的辅助下,他们建立了蜀汉政权,与孙权、曹操三分天下。“三顾茅庐”的故事也成为一段佳话。今天我们常用“三顾茅庐”来比喻尊重人才,诚心诚意地一再邀请。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三、四自然段

  2、读《三国演义》。

  3、仿照文中写景的方法,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板书:

  8、三顾茅庐

  下马步行

  诚心诚意       轻轻敲门

  阶下等候

  快步走进

四年级《三顾茅庐》课后练习提示 篇13

  一、 教材解读:

  《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总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8三顾茅庐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三国演义》、群雄纷争。

  2、板书课题。示范“茅”、“庐”两字写法;学生练习写“茅”、“庐”两字,写在课题旁边。

  3、解题。理解“顾”、“茅庐”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范读。(或听录音)

  提问: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干什么?“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2、自渎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

  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3、检查自渎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A.生字卡片;

  诸葛亮 辅助 捆来 尊重 卧龙 疏疏朗朗 潺潺

  吩咐 恭恭敬敬 半晌 时辰 策略 茅塞顿开 同塌 讨论

  B.重点字音:

  疏 潺 晌 辰 诸 尊 吩 塞 策

  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要求:不破词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复读,不唱读。边读边评议。

  ③感知文章主要结构:略写前俩次,详写第三次。

  ④讨论: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三)作业:

  1、描红

  2、抄写生字新词

  3、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吩(feng fen) 辅(fu fu) 晌(xiang shang )

  辰(cheng chen ) 诸(zhu zu ) 卧(wo wu )

  板书:

  刘备:尊重人才 诸葛亮:雄才大略

  第二课时

  一、 教学内容:8三顾茅庐

  二、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的复述课文。

  2、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3、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抽读生字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

  思考: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刘备为什么还要去拜访诸葛亮?

  (2)填空:

  刘备( )前往隆中( )诸葛亮,( )地( )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3)讨论填空,理解重点词语:两次、拜访、诚心诚意、邀请,体会刘备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

  (4)指导朗读,体会。

  2、学习第2——4自然段,

  过渡: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事,留下一段佳话。下面,我们来学习第2——4自然段。

  (1)小组学习。读课文,思考: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讨论问题一: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要点:

  ①第二自然段。重点指导分角色读张飞、刘备的话,讨论,指导朗读,细细感悟品味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②第三自然段。精读赏析:“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重点词语的细节描写;讨论,指导朗读,感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③第四自然段。同塌睡觉、同桌吃饭等。

  (3)重点句理解。

  3、讨论: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①理解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象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

  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② 理解句子:我得到到诸葛先生,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啊!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三)总结、写作特点

  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的,指名读有关的语句。

  (四)指导复述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

  两次拜访没见到

  上路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 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2、看板书学生自由练说。

  3、指名复述。

  (五)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1、指名读:“他们来到隆中……秀丽宜人”。

  2、分析:写了那些景物,按什么顺序写的?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3、指导用“来到……只见

  4、自由练说,同桌说,指名说。

  (六)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部分作业

  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

  两次拜访没见到

  上路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   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四年级《三顾茅庐》课后练习提示 篇14

  韩 霞

  一、认真预习,搜集信息

  1.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了解与《三顾茅庐》有关的,但课文中没有的内容,如故事作者、故事背景,故事的前因、后果,文中人物的其他故事等。

  2.学生介绍:

  本文作者罗贯中,内容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

  3.故事的背景了解:

  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刘表割荆州给刘备镇守,曹操有意攻打荆州,派曹仁设下乌龙八卦阵,刘备派关羽前去攻破,结果失败。回来后经徐庶指点,识破阵法缺陷。关羽带一百精兵前去,不伤一兵一卒,得胜归来。曹操闻得徐庶的才智,又知他是出名的孝子,于是设计把徐庶拉拢到身边为自己谋事。徐庶无奈母亲被曹操所挟,在去曹营之前,他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接下来便有了“三顾茅庐”的历史故事。

  4.了解古今词义有一定距离的词语:三顾茅庐、行踪不定、谒见、行礼、草舍等。

  二、看读评议,整体把握

  1.看《东方小故事》中的《三顾茅庐》,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启发学生按一顾、二顾、三顾茅庐的顺序口述故事内容。

  2.自由轻声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完成下表:

  顺序 准备 刘备的态度

  (关键词语)

  关羽、张飞的态度

  (关键词语) 结果

  一顾     

  二顾     

  三顾     

  总的说明什么  

  (通过看电视、读课文,讨论、填表让学生大致了解了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个性,总的说明刘备是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成就大业的。)

  三、对比研读,细节感悟

  1.默读课文找出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词句,然后自己试着读一读。

  2.交流点拨,对比研读:

  A:三顾茅庐时环境描写的句子:

  第二次拜访时: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三人冒雪走到卧龙岗。

  (借助这些环境描写的衬托,反映出刘备请诸葛亮决心大,心意诚。)

  B:刘备的语言与关羽、张飞的对比。

  刘备a.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

  b.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c.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

  张飞a.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

  b.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

  c.张飞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等我到草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

  (张飞的粗鲁、莽撞反衬出刘备的谦恭态度。)

  C:刘备的行为与关羽、张飞的对比。

  刘备:a.刘备叫人立即备马。

  b.刘备轻叩柴门……

  c.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口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寺站在房门台阶下午等孔明醒来。

  d.他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创大业。

  张飞:a.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了。

  b.见刘备还站着等,张飞气极了。

  (正是刘备这种礼贤下士的态度感动了诸葛亮,才使退隐山林的诸葛亮答应出山辅佐刘备。)

  D:指导感情朗读。

  a.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

  b.分角色表演性朗读。(读得好的,及时表扬)

  3.学生小结:刘备是个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之人,结果他的诚意打动了诸葛亮,诸葛亮从此下山辅佐刘备。

  四、课外延伸,引导阅读

  1.出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名句。

  a.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b.这句话是谁说的?

  2.出示诸葛亮的名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此文中的名句。

  3.教师讲解《出师表》的大致意思。学生小结:《出师表》最终表达了诸葛亮对刘备的一片忠心。

  4.从诸葛亮下山到诸葛亮最后写出名作《出师表》以表对刘备的耿耿忠心,是什么让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难道仅仅是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吗?课余阅读《三国演义》通俗读物,了解刘备其人、其事。重点评价刘备性格特点。

  评:

  1.本设计紧紧围绕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形成了“课前引导——课中指导——课后延伸”的整体探究教学模式,突出了以课本为凭借,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现代教学理论。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尽可能地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搜集信息、整体把握、对比研读、引导阅读,各个环节都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结构紧凑、扎实、有效。

  3.以读代讲。安排了不同形式的读,而且读的要求一次比一次高,在读中理解、感悟积累,运用课文语言,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5:3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