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课文三顾茅庐教案 |
范文 | 课文三顾茅庐教案(精选8篇) 课文三顾茅庐教案 篇1一、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 二、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三国演义》、群雄纷争。 2、板书课题。示范茅、庐两字写法;学生练习写茅、庐两字,写在课题旁边。 3、解题。理解顾、茅庐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范读。(或听录音) 提问: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干什么?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2、自渎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 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3、检查自渎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A.生字卡片; 诸葛亮 辅助 捆来 尊重 卧龙 疏疏朗朗 潺潺 吩咐 恭恭敬敬 半晌 时辰 策略 茅塞顿开 同塌讨论 B.重点字音: 疏 潺 晌 辰 诸 尊 吩 塞 策 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要求:不破词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复读,不唱读。边读边评议。 ③感知文章主要结构:略写前俩次,详写第三次。 ④讨论: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板书: 刘备:尊重人才 诸葛亮:雄才大略 三、作业: 1、描红 2、抄写生字新词 3、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吩(feng fen) 辅(fu fu)晌(xiang shang) 辰(cheng chen) 诸(zhu zu) 卧(wowu)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抽读生字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 思考: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刘备为什么还要去拜访诸葛亮? (2)填空: 刘备( )前往隆中( )诸葛亮,( )地( )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3)讨论填空,理解重点词语:两次、拜访、诚心诚意、邀请,体会刘备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 (4)指导朗读,体会。 2、学习第24自然段, 过渡: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事,留下一段佳话。下面,我们来学习第24自然段。 (1)小组学习。读课文,思考: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讨论问题一: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要点: ①第二自然段。重点指导分角色读张飞、刘备的话,讨论,指导朗读,细细感悟品味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②第三自然段。精读赏析: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重点词语的细节描写;讨论,指导朗读,感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③第四自然段。同塌睡觉、同桌吃饭等。 (3)重点句理解。 3、讨论: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①理解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象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 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②理解句子:我得到到诸葛先生,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啊!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三、作业 1、近义词 2、组词 3、抄写比喻句。 第三课时 一、总结、写作特点 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的,指名读有关的语句。 二、指导复述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 两次拜访没见到 上路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 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2、看板书学生自由练说。 3、指名复述。 三、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1、指名读:他们来到隆中秀丽宜人。 2、分析:写了那些景物,按什么顺序写的?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3、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如:我们来到烈士陵园,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由练说,同桌说,指名说。 四、教学生字新词 1、生字字形教学; 2、指导书写:茅 尊 恭 卧 五、练习 1、形近字组词; 2、用来到只见说话; 3、比喻句辨别。 课文三顾茅庐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朗读讨论毛宗岗的评点内容。 2.灵活运用此法评论名著片段。 【课前准备】 有关文评诗词,三大名著片段。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涉猎古代文评,了解古代文评典故佳话,比较阅读拓展知识视野。 【教学过程】 一、月旦评——导入新课 (月旦评,东汉许劭、许靖之典故) 风流旧仰先贤传,月旦翻输后辈评(清黄景仁) 独先月旦宜无愧,满纸清风月旦评(金元好问) 同学们,《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最高峰,“红学派”是中国文评第一大派,脂砚斋扛鼎;《金瓶梅》道尽古代兰陵家居生活,“金学派”不让红学;《水浒传》高举替天行道大旗,“金圣叹腰斩水浒”;《三国演义》有毛宗岗,生花妙笔点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重要文学评论派,及相关重要评论家) 二、石鼎评——理解内容 (典故出自韩愈,借指诗文善能。) 咫尺西风诗酒社,石鼎句(辛弃疾) 清吟联石鼎(萨都拉) 课文三顾茅庐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品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已任”的精神,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厚底蕴。 【学习重点】 学会抓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已任”的精神,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课前预习】 1、作家作品。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2、故事背景。 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倥偬( )殷馗( )寰宇( )杖藜( ) 篡逆( )斡旋( )悒怏( )荏苒( ) 揲蓍( )鹤氅( )愧赧( )蹉跎( ) 箪食壶浆( ) 4、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⑴拜谒:⑵存恤:⑶如雷贯耳:⑷经世奇才: ⑸愧赧:⑹箪食壶浆:⑺思贤若渴:⑻顿开茅塞: 5、默读文章,并说说文本可分为几个部分,做简要概括。 【课内探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三国时期,刘皇叔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经千年传唱,已成佳话。为何“三顾茅庐”成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想要深入了解,请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二、朗读课文,预习质疑 经过一节课的自主预习,“课前预习”里的题目你已经完成了哪些?心中又对文章产生了哪些新的疑问? 三、品读人物,小组合作 探究:本文篇幅不长,但人物个性却十分鲜明,请结合课文分析:诸葛亮、刘备、张飞各自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四、精彩段落硏读,解说“隆中对” 精读:“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完成以下问题: 1、请你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你对诸葛亮所吟的四句诗的理解。 2、为什么作者安排通过刘备的视线写诸葛亮的相貌? 3、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内容被后人称作“隆中对”,请你说说,“隆中对”是如何帮助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隆中对”的内容有何作用。 4、课文写刘备听完了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后,说“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五、探究小说的艺术特色 1、小说人物的出场,有的“单刀直入”(开篇就让人物出场),有的“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有的“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诸葛亮的出场属于哪一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第三、四段用诗句作结,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六、拓展交流,“三顾茅庐”故事经久不衰之秘 交流讨论:为什么“三顾茅庐”的故事历经千年传唱且经久不衰? 课文三顾茅庐教案 篇4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描写刘备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的反复朗读,体会刘备访求贤才十分虔诚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 2、根据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自学感悟 刘备前两次去隆重拜访诸葛亮都未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这次他成功了吗?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请同学们看学案25页巩固练习“看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边读课文边用笔画出有关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词句,读一读,想一想,作出简单的批注。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 三、讨论交流 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内交流展示。 四、点拨引导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1、从“刘备生气地说张飞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 2、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3、是啊,为了诸葛亮,刘备竟然生气地说自己的兄弟。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在第二自然段) 4、教师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5、同桌互读刘备、张飞的对话部分,进一步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6、在刘备的责备下,张飞答应不再无礼,于是兄弟三人上路了,他们在路上看到了什么景物?作者是如何描写观察的? 7、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1)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 (2)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心诚意的。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轻轻敲门。 刘备轻轻地敲门,“轻轻”表示注意轻敲,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地礼貌和尊重。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1)刘备知道诸葛亮正在午睡,所以尽量放轻脚步,轻轻地走进去,防止惊醒先生。 (2)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3)想一想,谁对谁是恭恭敬敬的? 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8、在隆重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重策略,说说策略的内容。 9、刘备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后,刘备感到“茅塞顿开,像拨开乌云见青天。” 你知道刘备在见到诸葛亮之前对自己的统一大业处在什么样的迷茫之中吗? 10、所以听诸葛亮这么一分析,他——(学生接读……“茅塞顿开,像拨开乌云见青天。”) 11、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1)师:“茅塞顿开”就是——(生接:拨开云雾见青天) (2)能使迷茫中的刘备“茅塞顿开”这样的计谋肯定很高。可见诸葛亮很有才华,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雄才大略) (3)诸葛亮出山后,帮助刘备打了许多胜仗,说说你知道哪些胜仗? (4)有了这样的体验一定能把刘备的这句话读好! (5)师: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师引读——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六、布置作业。 写话: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课文三顾茅庐教案 篇5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概括主要内容。 2、理解人物形象,抓关键字词句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 3、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4、学习古典小说,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导入 二、合作探究 1、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说说从哪个角度来概括的? 2、分析人物形象。 <1>刘备来茅庐邀请诸葛亮,在哪些地方足见其诚心诚意? 请找出相关语句内容进行交流概括其形象 链接;刘备死后,诸葛亮回忆往事时写下《出师表》,看他是怎样看待当年刘备三请他的?展示《出师表》节选。 3、文章主要写刘备与诸葛见面,却多次写张飞,文中是怎样刻画张飞的,有什么作用? 小结: 三、总结巩固 仿写运用 类文阅读:《借东风》 四、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故事?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的? 五、作业布置 课文三顾茅庐教案 篇6教学目标: 1、理解“呵斥”“拜见”“恭恭敬敬”等词的意思。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品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干大有作为。 教学重点: 1、能有感情地读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语句,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2、开放文本,激发同学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同学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2、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教学准备: 投影设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读了《三国》吗?你知道刘备是什么人吗?(相机示刘备图片,介绍刘备资料) 2、 今天俺们就来学一个关于刘备的故事---(示课题)《三顾茅庐》。课题中“顾”是什么意思?“茅庐”呢?谁能来解题?(提示说清人物、地点、事件) 二、初读课文 1、汉室皇叔刘备为什么要一请、二请、三请这个一介草民诸葛亮?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一读课文,将读不准,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是什么原因?书上是怎么说的?哪一小节告诉俺们?(指名读第一小节) 三、聚焦刘备 1、请你读读2---4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圈出有关词语,考虑: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预设交流: A:“俺冒着风雪,就是为了让孔明知道俺的诚意。你怕冷,自身回去吧!” 天气这么冷,还去——说明诚心诚意。(还有那些写天气的词?数九寒天、雪花纷飞,还有天寒地冻) B:“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 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师导:是呀!诸葛亮在温暖的被窝里呼呼大睡,刘备却恭恭敬敬地候在门外,那可是早春,春寒料峭,挺冷的。(教师作恭恭敬敬地等候地样子,持续5秒钟) 师导:俺想,刘备的人是傻傻地站着,他的脑袋肯定是骨碌碌地转着。你想,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一些什么? C:“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心诚意的。 D: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a、从“刘备生气地说张飞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 b、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c、刘备和张飞的关系,能说的具体一些吗?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 d、是啊,为了诸葛亮,刘备竟然生气地说自身的兄弟。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在第二小节) 俺和你一起来读读好吗?(老师读张飞的话,同学读刘备的话。) e、配上表情、动作分角色朗读对话。 E、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a、又等了一个时辰和快步,表示处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和渴求,也可以说明他很诚心诚意。 b、刘备为请诸葛亮怒斥张飞,冒着风雪寒冷,三顾茅庐,还有半里地就早早的下马步行,还在房门外恭候多时,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赶紧见面……现在,你是诸葛亮,你耳闻目睹了刘备的所作所为,你会怎么想? c、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就走上了为了国家统一大业的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四、探究张飞 1、同学们除了从刘备的言行中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请你们再读读课文,你们还从哪里也能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张飞的无理) 找出描写张飞言行的句子并出示: A、再读一读,你体会张飞是什么性格? B、课文不是在写刘备吗?作者为什么要来写张飞,能不能不写他?(四人小组讨论) (作者采用对比反衬写法,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2、你们认为作者描写张飞是为了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那你们用朗读来告诉俺。 对比读(出示刘备张飞的对话,选择合作读——点名读) 理解刘备为什么对张飞要“呵斥——大声呵斥”? 五、拓展延伸 1、讨论问题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第四节) 出示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A、“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 B、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C、这句话作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了什么? D、指名读。 2、同学们,刘备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议论,更敬佩他了,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请教,就答应了。 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1)你知道打了哪些胜仗吗?(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 (2)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战略计划,逐渐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后来刘备称帝蜀国,刘备高兴地说“俺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课文三顾茅庐教案 篇7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喻体与本体)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二、教学重点: 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三、教学难点: 学习写“隆中美景”的写法写一处景色。 四、教具准备: 小黑板;字词卡片 五、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知道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吗?你能介绍介绍其中的主要人物吗? 看来,诸葛亮不愧是雄才大略,大家都知道!他是刘备的得力军事,那么,他怎么会成为刘备的军事的,他为什么会终于刘备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相关的新课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解题顾:拜访;茅庐:草房子 过渡:谁去拜访?拜访的又是谁?我们学了课文就明白了!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读全文,补充课题,引导完整、准确地说说题意 2、再读课文“三顾茅庐”具体是怎样一件事呢?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读课文,同时完成几个任务。 (1)出示自读要求,指名读 (2)检查自读情况a、抽读生字词卡片(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茅庐诸葛亮茅塞顿开捆来尊重卧龙恭恭敬敬秀丽宜人吩咐讨论,群雄纷争分析半晌时辰辅助潺潺策略疏疏朗朗下榻 b、理解词义:谁来当小老师说说你已经懂得的词! 半晌:半天尊重:尊敬看重 茅塞顿开:原来心里像被茅草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形容忽然领会理解。 c、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以“不添字减字、不回读、不破词破句”为标准,集体评议) 3、回到课题,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为的是什么?三顾茅庐的经过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细细地到课文中去看看! 三、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这段告诉我们什么?刘备为什么要去拜访诸葛亮? 2、重点理解“两次”“拜访”“诚心诚意” 从几个词上你看出了什么?(刘备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 3、指导朗读:你能把刘备的急切与虔诚读好吗? 四、过渡:刘备为了能使诸葛亮出山助他一臂之力,已经去了两次了,当他第三次再去茅庐的时候,见到诸葛亮了吗?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上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2、齐读1节。 过渡:刘备两次拜访诸葛亮,都没见着,他没有就此罢休,这第三次,他们见到诸葛亮了吗? 二、细读第二到四自然段 1、指名读这三个自然段,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具体经过) 其中每段各写了什么?(出发之前、见面之前、见面以后)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刘备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了,不请出诸葛亮誓不罢休,冬去春来,他又要朝隆中出发了!可这次关羽和张飞却不同意了,他们认为?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刘备的表现是这样的?从这里看出刘备怎么样?(尊重人才,求才心切) 谁能用生气的语气读刘备说的话? 齐读指导读好张飞与刘备的对话 3、学习第三自然段 一路走来一路看,转眼,隆中到了! (1)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数数一共有几句话?哪几句写了刘备看到的景象?那几句写刘备的动作?划一划,找一找。 (2)交流:a、齐读 一、二句,想象所描写的画面 出示: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象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说说把什么比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写?(联系诸葛亮) b、过渡:这景正是诸葛亮刚毅高远,不同凡响的写照。刘备有没有顺利见到诸葛亮呢?我们接着看! C、指名读3—8句,说说你觉得刘备是个怎么样的人?(尊重人才,求贤诚心)你是从哪些词句里看出来的?(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走恭恭敬敬地站、等快步走) 指导读好这些句子。 (3)小结过渡:经过长长的等待,终于见面了!俗话说:“人杰地灵”,隆中这么美,人称“卧龙先生”的诸葛亮是不是一位人杰呢?学习第四节。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小组读,说说诸葛亮才干如何。(分析形势,提出策略) 2、出示:刘备听了茅塞顿开,想拨开云雾见了青天。 联系上下文说说理解。 2、指导读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过渡:诸葛亮出山后,刘备和他相处怎样呢?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朗读,谁来当当小记者来向我们介绍一下他们的近况? 2、交流上述问题:(同桌同榻一起)(关系亲密) 3、出示: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说说理解! 四、总结:到此为止,我们已经知道刘备终于成功地请出了诸葛亮,也从中领略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刘备的求贤若渴,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回去,同学们可以把我们这个故事复述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课文三顾茅庐教案 篇8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演义》,把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整体把握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刘备虚怀若谷、礼贤下士的胸怀,及诸葛亮足智多谋的才学,提高自身素养。 学习重点理清文章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理解部分文言词语的现代意思,掌握小说的艺术特点。 学法指导朗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刚才我们观看的“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历史上有名的一段佳话,是导演根据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片段改编而成的,生动地再现了刘备三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那么,小说是如何表现这一情节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作,共同去体会和感受其感人之处。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2、作品介绍:《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3、背景介绍:官渡大战,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刘备听从徐庶建议,去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三次到隆中才得以见到诸葛亮。本文是第三次拜访。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缚(fù)胄(zhòu)沔(miǎn)殆(dài)彝(yí)箪(d226;n) 吴会(kuài)纶巾(gu226;n)拜谒(yè)刘璋(zh226;ng)存恤(xù) 鹤氅(chǎng)愧赧(nǎn) 2、理解词语。 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经世奇才:有整治天下的罕见才能。 思贤如渴:形容迫切。比喻迫切的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顿开茅塞:比喻受到启发,思想豁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三、整体感知 1、文中刻画了哪几个人物? 刘备、诸葛亮、张飞。 2、通读课文,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刘备三顾诸葛亮,孔明隆中出对策,感其诚,出山辅佐。 3、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三顾茅芦,拱立阶下——刘备问计,孔明对策——拜请辅佐,感恩出山。 一、研读主要情节。 1、刘备三顾:找出人物的不同表现。 刘备:下马步行,拱立阶下。 张飞:大怒,欲放火。 孔明:仰卧几席。 2、刘备问计:他的话包含哪几层意思? (1)表明身份及诚意。 (2)分析现状,表明志向。 (3)求开愚拯厄之计。 (4)表达心中疑虑。 3、孔明对策: (1)他为刘备献策包括哪几层意思? A、分析曹操、孙权两大势力的状况,分清敌友,采取不同的方针。 B、指出荆、益二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夺取的可能性。 C、规划政治蓝图,打消刘备疑虑。 (2)孔明为刘备规划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汉室兴,大业成。 (3)怎样实现这一目标? 以人和为基础,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 二、分析人物形象。 1、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刘备、诸葛亮的形象特征及作者塑造人物采用的手法。 (1)刘备:谦虚、礼贤下士、不耻下问、求贤若渴、气度宽宏。 正面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侧面衬托:以张飞、关羽的言行烘托出刘备的谦虚、礼贤下士。 (2)诸葛亮:淡泊名利、高雅不群、超拔不凡、不出门便知晓天下事、足智多谋。 正面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 侧面烘托:司马德操、徐元直的推介。 (3)张飞:鲁莽、急躁、讲义气。 描写方法: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三、小说中多次出现诗词,有什么作用? 小说中三次使用诗词:第一次是孔明醒后所吟的诗,表现诸葛亮淡泊名利的品质;后两首是后人的赞诗,是对诸葛亮的才华与品质的赞誉。三首诗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才华和人生追求。 四、概括小说的艺术特点。 1、故事情节生动曲折。 2、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3、铺垫烘托突出形象。 文章主旨 小说通过刘备“三顾茅庐”,既表现了他为兴蜀汉大业而礼贤下士的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求贤若渴的精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晓天下事的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拓展延伸 1、介绍你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人物和事件,谈谈你对这些人物的认识。 2、阅读《三国志》,比较《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的人物形象有何不同。 教学反思 学生对《三国演义》比较感兴趣,但对古典小说的阅读还有一定的字词障碍。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的“已知”,用“兴趣”为桥梁,激发他们去探究“未知”,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先易后难,从情节入手,到分析人物形象,最后探究写作特色,层层深入,抽丝剥茧,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不足的是,对人物及作品的相关情节拓展不够,课外阅读时间不足,学生综合素养还需进一步提升。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