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重要的是尊重 ——《三顾茅庐》教学谈 |
范文 | 重要的是尊重 ——《三顾茅庐》教学谈(精选13篇) 重要的是尊重 ——《三顾茅庐》教学谈 篇1重要的是尊重 (孙惠芳)——《三顾茅庐》教学谈 《三国演义》对每一位学生来说,应该富有很强的吸引力,其中一个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精彩纷呈,一环扣一环,书中各种人物特性栩栩如生,看了还想看,欲罢不能!记得,我小时候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国迷! 课文《三顾茅庐》的确是一篇很耐咀嚼的课文,文中的两个关键人物刘备与诸葛亮个性鲜明,很值得研究玩味一番。 课文词语很多,特别是一串又一串的四字词组,有些词语我在第一课时就解决了,如“三顾茅庐”、“青翠欲滴”、“群雄纷争”、“同榻睡觉”等;而有些词语必须得结合课文仔细深入理解如“恭恭敬敬”、“茅塞顿开”、“如鱼得水”这三个词语在课文中的地位举足轻重,4可不能一带而过。 教学此文时,教师的有些课堂语言应该好好玩味一下,如学了课文第2节张飞“嚷道”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相机点拨:是啊,捆得来诸葛亮这个人,可捆不来他的心哪!猛张飞不懂,可刘备知道!读好刘备责备张飞的话后,教师又可以点拨:刘备责备的是谁?相机理解“结拜兄弟”之间生死以共的深厚情感后,再问学生:刘备为了谁责备他的好兄弟,你懂得了什么? 教学课文第3小节“下马步行”这一句时,教师可设置一个“陷阱”:刘备这个人可真傻,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诸葛亮又看不到?学生于是纷纷“较真”,那不是“诚心诚意”,那是“虚情假意”!教学“恭恭敬敬”这个词语时应该放更多的时间去品一品:第一、从字面上理解词语,抓住“心”字底,并请学生做动作。第二、“恭恭敬敬”一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指出是下级对上级,小辈对长辈应该这样做;可刘备人称“刘皇叔”,也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再说他当时已经47岁,而诸葛亮只有27岁,刘备为什么对这样一个村夫这样一个毛头小伙如此态度呢?第三、刘备这样恭恭敬敬地等了7多长时间?相机了解“半晌工夫”与“一个时辰”,进而感悟刘备的诚心诚意。“心诚则灵”、“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啊! 学完了课文2、3小节后,可以用一个问题引导到下文,学习“茅塞顿开”这个词语,从而带出“拨云见日”这一成语,此时教师可以插话:你看,有了诸葛亮这片青天,这道阳光,刘备原本混沌的心底顿时明亮了。 学习“如鱼得水”时当然应该抓住“鱼儿失去了水会怎样”来教学,然后还可以反之理解,“水失去了鱼又会怎样”?水当然成了一潭死水,失去生机与活力了。从而教师进行点拨:是啊,如果没有刘备,也许诸葛亮只能呆在卧龙冈中无法施展他的才华,自然而然地导入到课文中第3小节关于隆中美景的那段话的学习。最后,再回到课文最后,提示“如鱼得水”的关系,稍作拓展:诸葛亮为刘备打了哪些胜仗呢?课外布置学生去读这些故事。 课文的结尾,老师可以总结提炼一下主题:三顾茅庐的故事从遥远的三国走来,走过了千年,多少风流人物已经淹没在历史中了,但在这个时代它给我们又留下了什么呢?从而归纳到“尊重人才”这一主题上,最后老师做简短发言:同学们,要想赢得尊重,从现在起让我们首先努力做一个人才吧! 重要的是尊重 ——《三顾茅庐》教学谈 篇2一、导入设疑,揭示课题 1、说到“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足智多谋”这些词,你首先会想到谁?(诸葛亮)在中国诸葛亮成了智慧的代名词这样一个旷世奇才为何偏偏选择了当时尚无立足之地的刘备呢?这里要引出一个感人的故事——“三顾茅庐”。 2、板书课题,理解关键词:顾——拜访;茅庐——茅草屋说说课题的意思 【设计意图】文中的第一主角无疑是刘备,而开头偏偏从诸葛亮身上展开话题谁都知道诸葛亮才高八斗,是少有的人才,这样的稀世之才又怎会被刘备所用的呢?由此设置一个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分组出示三组词语,指名读,再齐读。 第一组: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 第二组:群雄纷争茅塞顿开三分天下。 第三组:蜿蜒起伏疏疏朗朗清澈见底青翠欲滴秀丽宜人。 你有什么发现?练习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中描写隆中景色的句子,说说写了哪些景物?仅仅是写景物吗?说说自己的理解 【设计意图】这段景物描写,有一定的独立性率先品读这段,为后文感知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作好铺垫,也避免影响品读刘备言行的整体效果 2、“三顾茅庐”,顾名思义,快速浏览课文,刘备前后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课文都写了吗?(前两次一带而过,详写第三次) 三、三顾茅庐表“诚意” 1、师简要介绍背景及前两次拜访的经过 【设计意图】课文因篇幅限制,只详细写了第三次拜访的经过,但为了更准确地理解人物情感,有必要让学生对前两次的拜访情况有大致的了解在文本解读中,既要关注到教材的节选片段,也要对一些情节的来龙去脉有所知晓,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2、读了本课,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如果用一个字表达,那会是什么字?(板书:诚) 3、第1自然段中哪些词让你读出了“诚心”?(两次前往,都没见着,但刘备并不灰心,还准备去第三次如果第三次还没见着,会怎样?——也许还会有第四次、第五次……直到见到为止) 【设计意图】第1自然段内容简短,光从“两次”“诚心诚意”还不足以感知刘备的诚意这时,就需要借助教师的引导、补充文本以外的资源,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中,发现诚,感悟诚,表达诚,提炼诚。 重要的是尊重 ——《三顾茅庐》教学谈 篇3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2、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3、体会烘托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4、体会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2、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 烘托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方面: 了解《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及“三顾茅庐”故事梗概。 教师方面: 1、准备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影音资料片段。 2、阅读《三国演义》中关于“三顾茅庐”这一情节的前后内容,查阅关于刘备及诸葛亮的评价,以便给学生以适当的指导和补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三顾茅庐”。 刚才我们观看的“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历史上有名的一段佳话,是导演根据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片段改编而成的,生动地再现了刘备三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那么,小说是如何表现这一情节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作,共同去体会和感受其感人之处。 二、研读课文。 1、朗读,教师可安排学生以分角色的形式进行朗读。强调加点字字音。 2、学生概括主要情节,要求说出每一个情节的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刘备拜访诸葛亮之前,司马徽赞诸葛亮。 刘备一顾诸葛亮未得,遇崔州平,论天下事。 刘备二顾诸葛亮未得,遇亮友、弟、岳父,留下书信。 刘备三顾诸葛亮,孔明隆中对策,感其诚,出山辅佐。 三、作业。 熟读课文,分析诸葛亮、刘备二人的形象。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读课文。 1、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刘备、诸葛亮的形象特征及作者塑造人物采用的手法。 刘备:谦虚、礼贤下士、不耻下问、求贤若渴、气度宽宏。 手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衬托(张飞、关羽)。 诸葛亮:淡泊名利、高雅不群、超拔不凡、不出门便知晓天下事、足智多谋。 手法:语言描写、外貌描写、人物及景色的烘托陪衬。 (此处具体分析见教参。) 2、文中诗词对于表现诸葛亮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 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才华和人生追求。(具体分析见教参。) 3、小说在塑造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时情节是如何变化的?有什么特点? 情节曲折,悬念迭起,结构精巧,跌宕多姿。(具体分析见教参。) 4、怎样理解崔州平的一番话? 崔州平所言的中心内容是:“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意思是现在的天下形势是历史的必然,非人力所能改变,这与司马徽的看法是一致的,后来小说的结局的确如二人所预料的那样。 5、分析司马徽所言“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的深意? 一方面是肯定诸葛亮找到了他值得辅佐之人——刘备;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卧龙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即使得到刘备这样的明君,但是生不逢时,纵使再怎么努力,都只能是“呕心血”,却不能改变天命,即不能如刘备所愿“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虽然是对诸葛亮的才华得以施展感到一丝慰藉,但更慨叹他多舛的命运。(具体分析见教参。) 6、概括归纳文章主题。 小说通过刘备“三顾茅庐”,既表现了他为兴蜀汉大业而礼贤下士的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求贤若渴的精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晓天下事的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二、作业。 课下查找诸葛亮、刘备以及其他自己感兴趣的三国人物及故事,下一节课同学间进行交流。 第三课时 一、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怎样评价诸葛亮出山以及他后来的失败?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刘备的故事?怎样评价刘备? 3、司马徽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后来得此二人,蜀国为什么最终还为晋所灭? 4、介绍你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人物和事件,谈谈你对这些人物的认识。 5、教师补充其他重点知识,如《三国演义》的作者、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等等,给学生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二、总结。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名著之一,走进其中,不仅能让人认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更能从中认识到历史的规律和进程。人只有把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并按规律办事,才能真正地走向成功。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品读《三国演义》,品读名著,做一个认真的人、清醒的人、有能力的人、成功的人。 重要的是尊重 ——《三顾茅庐》教学谈 篇4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多音字:“塞”。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通过朗读,对学生进行理解性诊断与矫治,使学生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体会刘备求才若渴的心情。朗读出刘备虔诚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基础性诊断 1、板书课题,解题:“茅庐”即“草房子”;“顾”即“拜访” 2、你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吗?说说你搜集到的有关资料。 二、初读课文,自主性学习诊断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中的生字,语句。 2、检查,进行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认读生字。 (2)认读词语。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朗读课文。 三、精读感悟,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讨论,群体诊断与矫治。 3、集体朗读。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看多媒体课件。注意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2、讨论:张飞鲁莽刘备对诸葛亮敬重 3、读课文,同桌讨论,课文是怎样描写人物的。 4、讨论:群体诊断与矫治 张飞:嚷、捆 刘备:第三次拜访,训斥张飞 5、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群体诊断与矫治。 环境烘托: a、看图,感受景色宜人,出示比喻句“那天的山冈……卧龙”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诸葛亮的性格及胸才大略。 b、感情朗读。 细节描写: a、从哪些词看出(诸葛亮是刘备访求的贤士)刘备对人才的尊重。虔诚。 (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的走进、恭恭敬敬地等候、快步走进) b、看多媒体课件,进一步感受。 c、指导朗读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刘备听了……像……”把什么比作什么?好在哪里? 3、有感情的朗读。 (五)、学习第5自然段。 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我得到……,就像……”把什么比作什么?好在哪里? 3、有感情地朗读。 四、指导复述课文,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师引述,学生接着往下说。 2、同桌练说。 3、指名复述。 五、课外延伸,发展性诊断。 你还知道《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吗? 重要的是尊重 ——《三顾茅庐》教学谈 篇5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描写刘备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的反复朗读,体会刘备访求贤才十分虔诚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 2、根据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自学感悟 刘备前两次去隆重拜访诸葛亮都未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这次他成功了吗?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请同学们看学案25页巩固练习“看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边读课文边用笔画出有关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词句,读一读,想一想,作出简单的批注。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 三、讨论交流 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内交流展示。 四、点拨引导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1、从“刘备生气地说张飞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 2、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3、是啊,为了诸葛亮,刘备竟然生气地说自己的兄弟。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在第二自然段) 4、教师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5、同桌互读刘备、张飞的对话部分,进一步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6、在刘备的责备下,张飞答应不再无礼,于是兄弟三人上路了,他们在路上看到了什么景物?作者是如何描写观察的? 7、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1)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 (2)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心诚意的。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轻轻敲门。 刘备轻轻地敲门,“轻轻”表示注意轻敲,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地礼貌和尊重。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1)刘备知道诸葛亮正在午睡,所以尽量放轻脚步,轻轻地走进去,防止惊醒先生。 (2)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3)想一想,谁对谁是恭恭敬敬的? 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8、在隆重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重策略,说说策略的内容。 9、刘备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后,刘备感到“茅塞顿开,像拨开乌云见青天。” 你知道刘备在见到诸葛亮之前对自己的统一大业处在什么样的迷茫之中吗? 10、所以听诸葛亮这么一分析,他——(学生接读……“茅塞顿开,像拨开乌云见青天。”) 11、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1)师:“茅塞顿开”就是——(生接:拨开云雾见青天) (2)能使迷茫中的刘备“茅塞顿开”这样的计谋肯定很高。可见诸葛亮很有才华,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雄才大略) (3)诸葛亮出山后,帮助刘备打了许多胜仗,说说你知道哪些胜仗? (4)有了这样的体验一定能把刘备的这句话读好! (5)师: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师引读——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六、布置作业。 写话: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刘备诸葛亮 诚心诚意 重要的是尊重 ——《三顾茅庐》教学谈 篇6之一 作者:魏塘三小 金 凤 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是第十一册最后一组教材的第二篇重点讲读课文。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揭题解题,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 2、初读课文,以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理清文章脉络,知道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 4、学习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 二、教学过程 : (一)揭题解题。 1、解释“顾”、“茅庐”的意思。 2、简介课文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3)谈谈你对刘备的初步印象。(小黑板出示) 2、交流。 (三)理清文章脉络。 可以问: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可能说,我读懂了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再问:还有哪些同学也发现了这一点?谁来告诉大家哪三次?以自然而然地理清文章脉络。 (四)学习一顾。 1、指名读第一段,其余同学划出刘备言行的句子。 2、交流。 3、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再读读第一段。 4、谈谈你对一顾中刘备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 本1、2、3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理念: 1、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探索自主探究的开放的课堂模式。 2、以语言材料为载体,以课文为“例子”,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乐学、善学。 二、教学目标 :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三、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披文入情。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还深入地学习了“刘备一访诸葛亮”。 2、你想进一步研究刘备吗?研究什么?(略)要研究刘备,还涉及到他的弟弟张飞,那么,我们怎么来研究这两个人物呢?让学生说,通过阅读,抓住人物言行、神态等来理解。 (二)自主选择,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深入学习课文,完成填表。(把表格发给学生。) 一顾 二顾 三顾 怎样一个人 刘备(言、行、神态) 问……又问…… 失望而回 张飞(言、行、神态) 失望而回 (1)如果对张飞感兴趣,找出描写张飞的言行的句子填入表格。 (2)如果对刘备感兴趣,找出描写刘备的言行、神态的句子填入表格。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巡回,了解学情。 2、研读刘备、张飞的句子。(按学生回答的顺序讲) (1)研究刘备的同学交流。 按学生交流的情况分别投影,重点落实字词,这些句子要具体讲,认真读,读出感情。随机板书:斥责张飞、下马步行、阶下恭候、赶紧谒见。 学生另外找出的有关刘备的句子,让学生说说读读就可以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2)研究张飞的同学交流。 用同样的方法投影出示,读读议议,可以看出张飞是个怎样的人? (3)文章主要是写刘备,但同时也把张飞写进去了,这是否多余?分小小组讨论。 然后交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点拨,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随机板书:反衬 (4)对比朗读,愿意朗读张飞的读出他的莽撞无礼,愿意朗读刘备的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三)课外延伸,激发兴趣。 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尤其是这篇课文的有关章节,以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一、分辨文章的详略。 二、出示一篇例文,让学生分辨详略,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四、总结全文。 重要的是尊重 ——《三顾茅庐》教学谈 篇7教学重点: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读、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教学难点: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流程 为达到以上目标,本课的教学拟采用利用资料、自主研究、分工合作、交流汇报、表演等多种方法。 (一)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阅读、查资料、问长辈等形式,了解三国背景、故事、人物,在课前交流。这一环节通过师生互动、合作,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更多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发展,学习语文的方法得到实践,而且这种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自主的行为中,与教师融洽的合作中实现的,实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二)教学环节: 为了有序组织教学以及逐步深入学习,我拟定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用幻灯片出示三国人物图,让学生猜,其中有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曹操等,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 在这个环节中达到两个目标:(1)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根据自己的情况学习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2)整体感知课文中讲的内容。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3.研读感悟 (1)在初读的基础上,提炼“诚”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找伙伴对读、师生对读等方式,在阅读中发现、感悟、提炼并赞美“诚”。 课文开头写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围绕“诚心诚意”这个词语,具体写刘备怎样“诚心诚意”地邀请、尊敬诸葛亮的故事。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带着如下的问题阅读课文: a.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b.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 c.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 设计这样的阅读环节,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步步深入,从而,较好地完成“言——像——意”的转换,使学生不但能够准确地把握课文“意蕴层面”的含义,而且也能够深刻地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社会层面”含义,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刘备的一片诚心,为今后走上社会奠定了“诚”的基础,实现人文性的整体回归。 (2)在表演中加深对“诚”的理解。有刘备跟张飞的对话表演,有刘备与诸葛亮相见的表演。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使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 小结:由此可见,刘备的诚心真的是达到了极点。正是因为这样的诚心打动了诸葛亮,这就是所谓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刘备这样的诚心为了什么?——求才。直至20年后,诸葛亮对这件还记忆犹新,曾写下《出师表》这样一段话:(由于这段话是古文,学生难度大,所以利用多媒体展现出来,带着学生边读边感悟其意。)“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三)、课后延伸 延续性的活动使学生得到新的实践机会,实现了在实践中发展能力的目标。为此,我设计了两道拓展题: 1.同学们,三顾茅庐已传为佳话,广为传颂,学了这个故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主人”,大家有什么启发呢? 2.读《三国演义》,写读书笔记。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我力求清晰、明了。是根据引导学生“读----思---悟”的教学方法来设计的,在课堂小结后,我利用多媒体展现给学生。既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质疑解难,加深对课文的认识与理解。 8.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刘备 —————→ 诸葛亮 ←————— 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重点讲读课文。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改写而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特点以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学习历史故事,体会人物精神品质”,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随文理解“茅塞顿开、晌午”等词语的意思。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3、激发学生读经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用写读后感的形式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 教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采用引导学生通过“读----思---悟”从而全面阐释课文的教学方法,运用开放性、拓展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避免烦琐的情节分析,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学 法 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运用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的自主性主要表现为自信、 自我调控、 自主选择、独立判断等。只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解放个性,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发展。老师应抓住机会,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从而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学习。另外,要求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着重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增强。 学情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对《三国演义》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毕竟不够全面,所以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够透彻,因此引领学生感知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重要的是尊重 ——《三顾茅庐》教学谈 篇8课题 8、三顾茅庐 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备课教师 李娇娇 学习 内容 学习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学会两个多音字。 3、感知课文大意,按事情起因、经过、经过给课文分段。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学会两个多音字。 课前 准备 学案卡 学 习 过 程 一、知识链接:(先自己完成,在二人小组交流) 1、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最聪明的人大家知道是谁吗? 师 诸葛亮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各诸侯国都想请他出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三顾茅庐》来了解诸葛亮是怎样被请出山的。(板书:三顾茅庐) 二、设问自学:(先自己完成,在二人小组交流) 1、读课题,说说“顾”、“茅庐”的意思? 2、谁来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 刘备很仰慕诸葛亮的才干,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诸葛亮盛情难缺,答应了。 3、指名说一说自己的姓名?诸葛亮姓啥名谁?这就是复姓我们知道的有(公孙 诸葛 司马 东郭 欧阳 令狐) 4、学生以小组自己的方法自学本课生字? 三、交流释疑(先自己完成,在四人小组交流) 1、(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义。重点理解“半晌”“青翠欲滴”“茅塞顿开”等词语的意思 统一中国 蜿蜒起伏 清澈见底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半晌 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如鱼得水 辅助 邀请 重点提醒两个多音字,多音字“着”“塞” 2、默读课文,概括课文大意? 3、全文共五个自然段,以事情发展情形为序,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略写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没有见着。这一部分简要交代事情:两次拜访,都未见着。同时必须重视的是刘备拜访的态度和目的:诚心诚意,辅助自己。这一部分也为第三次拜访定下基调。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自然段):具体叙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按照事情的先后顺序,层次分明地展开:先写出发之前。突出了关羽、张飞和刘备的不同态度,显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为下文具体描写作了铺垫。其次写见面之前。隆中的优美自然景色映衬了诸葛亮的高雅不俗;接着写刘备在半里多远处“下马步行”,适值诸葛亮午睡未醒更不敢惊动,继而是阶下等候满含恭敬,最后才堂见面,这儿环环连接,突出了刘备的求贤谦恭之态。 第三部分(第五自然段):叙写刘备对诸葛亮的亲密之情和敬重之意,反映了刘备贤才的正确认识好真诚态度。这一部分其实不是“三顾茅庐”的直接体现,却是带来的良好效应,所以不宜详写,略作点染就顺势收篇了。 四、巩固提升(先自己完成,在四人小组交流) 《目标练习》知识达标 1、 看拼音 写词语 五、拓展延伸(先自己完成,在四人小组交流) 《目标练习》中 1、写出下例词语的反义词 2、搭配词语 板书 8.三顾茅庐 茅 葛 恭 两次 未见着 求贤谦恭 真诚态度 教学 反思 重要的是尊重 ——《三顾茅庐》教学谈 篇9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中国的四大名著是哪四大著作?你知道《三国演义》里哪些人物的故事? 2、板书课题,指导写好“顾”、“茅”,齐读课题。 二、质疑导读,理解词意。 1、自由读文,文与题对照,思考用一句话解释课题的意思。 2、指名读第一节,其他同学思考:这段课文中的哪个词写出了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的态度呢? 3、默读第二节课文,思考:这段课文中哪个词写出了刘备、张飞、关羽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吗? 4、张飞是以怎样的态度邀请诸葛亮的呢?这一节中,作者把张飞与刘备邀请诸葛亮的态度对比着来写,从这样的对比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1)指名读第三节中描写卧龙山岗景色的部分,体会第一句话的描写所采用的手法。通过偏旁,引导学生理解“蜿蜒起伏”词意;通过文中句子,引导学生理解“秀丽宜人”意思。 (2)学习第三节后面部分课文,其他同学画出描写刘备邀请诸葛亮时“诚心诚意”的词句。通过这些句子,你体会到刘备是个怎样的人(重点抓住“恭恭敬敬”一词)? 6、学生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比喻手法的运用。 7、齐读最后一节,引导体会“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三、赏读回归整体。 1、自由朗读全文,再次感受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虔诚态度。 2、总结延伸:《三顾茅庐》的故事从遥远的三国走来,走过了千年,多少风流人物已经淹没在历史中了,但在这个时代它给我们又留下了什么呢?从而归纳到“尊重人才”这一主题上,最后老师做简短发言:同学们,要想赢得尊重,从现在起让我们首先努力做一个人才吧! 四、作业布置: 1、把本课生字认真描红后再每字临写两遍; 2、练习感情读文,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有改动。课后请把原著找来读一读,比较课文与原著的异同,体会原著的语言风格以及编者用意。 重要的是尊重 ——《三顾茅庐》教学谈 篇10【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以题目为切入点,训练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 2、自读文本,感知人物形象 3、透过人物形象,明白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并时刻为实现理想做好准备。 【教学重难点】 1、自读文本,感知人物形象。(重点) 2、透过人物形象,明白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并时刻为实现理想做好准备。(难点) 【教学活动设计】 一、悬念导入,激兴趣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这样一个特定的时代为我们造就了一部伟大的作品———《三国演义》,他以生动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节,宏伟的结构,为我们展现了时代条件下的各种纷争、矛盾,叙述了三国时期群英聚集,风云天下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正是《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的一个小故事,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抓住文眼,构情节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这个题目,你读出了什么? 2、速读课文,在总览全文的基础上,再次解析题目,用一句话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学法指导:什么人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产生了什么结果) 小结: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最终使其答应出山。 三、抓住关键,析人物 质疑: 刘备是如何做到让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的呢?(诚心) 文本探究 (一)刘备之“诚” 1、自读课文,思考:刘备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其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他的“诚心诚意”? 2、诸葛亮答应出山,只是因为刘备诚心吗?刘备的身上还有什么特质是让诸葛亮欣赏,愿意跟随的呢? 3、学生自主散读思考刻画人物的方法及人物的个性特点,小组互相补充交流。 4、组内代表展示交流成果,师生互评。 明确: (1)拜访次数? (2)充分信任 (3)下马步行 (4)等候醒来 (5)批评张飞 刘备:有雄心壮志、礼贤下士、求贤若渴、有威望,有号召力,气度宽宏 小结:正是刘备集这些优秀的特质于一身,才能在诚心的拜访后求得大贤。 (二)诸葛亮之“贤” 谁都不会随随便便成功,刘备是这样,诸葛亮也不例外。 探究文本,看看在那个群英荟萃的年代,诸葛亮能够脱颖而出,使得刘备三顾茅庐,他又有哪些过人之处呢? 明确:雄才伟略、目光长远、胸怀大志、淡泊名利 四、总结归纳,谈收获 从两个人物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总结:成功只属于有准备的人,我们要想成功,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并时刻为实现理想做好准备 五、课后练笔,促提升 请同学们以《理想与成功的距离》为题,写一写自己的学习感受。 六、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刘备诸葛亮 诚贤 雄心抱负 汉室可兴,大业可成 重要的是尊重 ——《三顾茅庐》教学谈 篇11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大贤、辅佐”等词的意思。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学习刘备礼贤下士的品质,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教学重难点: 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揭题,质疑导入 1、 谈话。 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正是国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的英雄是谁? 2、 揭题。 3、 质疑。 二、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学生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2、 交流反馈:课文到底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3、 教师小结。 4、 教学复姓。 5、 介绍古人名号中的“字”。 三、 细读课文,推敲重点 1、 学生读课文,圈划出重点词句。 2、 小组交流,互学互促。 3、 交流反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随机教学。 主要抓词:“立即”、“斥责”、“大声斥责”、“下马步行”、“恭恭敬敬”、“赶紧下拜”、“谒见”。 句:“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昌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支吧!” “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来理解刘备在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训练点: 1)、 抓住人物对话进行朗读训练。 2)、 抓重点句进行思维训练。 3)、 写话训练。 四、 小结过渡。 五、 课外延伸,拓宽文路(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并深情朗读) “臣本布衣,躬耕干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自由朗读。 2、这段短文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六、 总结全文,引向课外。 1、发散:除了《三国演义》外,你还知道哪些名著? 2、总结。 重要的是尊重 ——《三顾茅庐》教学谈 篇12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部由历史小说改编的课文《三顾茅庐》,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求才若渴,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二、说教学目标 我的主要从三个方面设计教学目标: 第一是常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学会“顾、茅、庐、恭、塞等”生字词,理解词义并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因为在任何一个学段,在阅读教学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都是首当其冲的,然而要做到这一点解决文本的生字词又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是核心目标,就是针对中年级学生,新课标要求该学段的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抓住细节,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刻画以及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第三是内容目标,学生们虽然对《三国演义》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毕竟不够全面,所以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够透彻,因此引领学生感知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新课标》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中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应注重以生为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开放意识,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主交流,表现其自信,培养其独立判断的能力;因此我要求学生通过“读——思——悟”从而全面阐释课文的教学方法,运用开放性、拓展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避免烦琐的情节分析,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但是以学生为主体,不代表教师可以袖手旁边,游离与课堂之外。此刻教师起到的作用就是点拨引导,著名教育家说过课堂的精彩之处不在于预设,而是生成,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根据现场生成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要求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着重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增强。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分享课外读物引出中国四大名著,抛砖引玉,教师板书课题,让全班同学齐书写,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中讲的内容。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解题释义,通过分别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理出故事梗概,并引出两个中心人物:刘备和诸葛亮。随即给出生字词:群众纷争、三顾茅庐、茅塞顿开、蜿蜒起伏、青翠欲滴、秀丽宜人,要求学生借助给出的词,同时补充相应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让同学们自由的对故事进行展开。 (三)研读感悟 要求同学读第1、2、3三小节,拿笔划出关键字。提炼“诚”,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找伙伴对读、师生对读等方式,在阅读中发现、感悟、提炼并赞美“诚”。 课文开头写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围绕“诚心诚意”这个词语,从刘备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具体分析刘备怎样“诚心诚意”地邀请、尊敬诸葛亮。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带着如下的问题阅读课文: 1.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抓住“三次”、“捆”、“训斥关羽”、“半里多下马步行”、静静等候“半晌”加“一个时辰”、“快步走”等细节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分析刘备的诚心诚意。 2.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 结合历史背景,抓住两者的身份,并且结合一种现场感,在表演中加深对“诚”的理解。有刘备跟张飞的对话表演,有刘备与诸葛亮相见的表演。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使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以便更好的分析刘备为何这么做。 3.为何刘备能请到诸葛亮? 直至20年后,诸葛亮对这件还记忆犹新,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师读)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选自《出师表》) 突出分析刘备的求才若渴,以及诸葛亮的如鱼得水,相互配合,浑然天成。 设计这样的阅读环节,主要遵循“三感”:层次感、推进感、提升感。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步步深入,从而,较好地完成“言——像——意”的转换,从课文表达的“意蕴层面”到“社会层面”以及刘备的一片诚心都能得到很好的把握。 (四)课后延伸 延续性的活动使学生得到新的实践机会,实现了在实践中发展能力的目标。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拓展题: 同学们,和三顾茅庐这个三有关的还有很多小故事,三英战吕布、三让徐州、桃园三结义也广为流传,但要了解更多的故事还需读《三国演义》,请同学们阅读《三国演义》一书,并学写读书笔记。 重要的是尊重 ——《三顾茅庐》教学谈 篇13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理解文中四字词语的意思。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细节描写体现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学习刘备礼贤下士的品质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4、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文中三处比喻的意义。 5、能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重难点: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 谈话。 同学们,这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造就了这样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的英雄是谁? 2、板书课题 3、学生用文中词语解释课题意思。 二、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解决了什么问题? 2、交流反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3、 教师小结。 三、 细读课文,推敲重点,品读感悟。 (一)抓“诚心诚意”品刘备的尊重人才 1、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从那些语句可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圈划出重点词句。 2、 小组交流,互学互促。 3、交流反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指名朗读描写刘备诚心诚意的语句,并相机交流感受。(生用“我从----------------中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因为-----------”的句式表达自己的体会。老师相机引导:读刘备的话,体会刘备的内心;从刘备的神态中体会到了什么?从刘备的动作中体会到了什么?) 4、领读:师: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他(生读描写刘备诚心诚意的语句),真是尊重人才呀! (二)抓环境描写和三处比喻品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师过渡:刘备当时已47岁,贵为皇叔,诸葛亮仅有27岁,乃一介山野村夫,他如此礼贤下士,值得吗?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大名鼎鼎的卧龙先生。我们先去他家看看吧。 2、生读看到了什么。 3、交流:这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生答)找到这段环境描写的中心句,发现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进行交流。读这段中的比喻句,说说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从这个比喻句中感受到了什么?(生交流) 4、指名朗读这段环境描写。 5、说话训练:我们来到-------,只见--------的柳条--------,--------的小草---------,--------的花儿--------,--------的桃花,--------的梨花,---------的杏花,景色真是---------。 6、讨论:你对诸葛亮有了什么了解?从哪些语句中还可以认识到诸葛亮的才能?(引导发现另两个比喻句)指名读比喻句,说说是把什么比作什么?说明了什么? 7、讨论:“云雾”“青天”分别指什么?“鱼”和“水”分别指谁? 8、指名读这三处比喻,说说这些比喻句的作用。 9、师补充诸葛亮出山后对刘备的辅佐(诸葛亮出山后,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空城计、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摆设八阵图,帮助刘备建立了蜀国,尽心尽力辅佐刘家二十一年,真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0、生说说对诸葛亮的认识。 四、 课外延伸,拓宽文路(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并深情朗读) “臣本布衣,躬耕干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自由朗读。 2、这段短文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3、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五、 总结全文,引向课外。 1、说话训练:刘备真是尊重人才,他--------------;诸葛亮具有雄才大略,他------------。(生运用文中词语进行说话训练。) 2、发散:除了《三顾茅庐》外,你还知道哪些三国故事? 3、总结: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三国城,认识更多的三国英雄,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英雄用他们的壮举写下了许多感人的篇章,我们从中会有很多收获的。 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访贤才 刘备 诸葛亮 尊重人才 雄才大略 如鱼得水创大业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