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三顾茅庐》整体把握细节感悟 课外延伸 |
范文 | 《三顾茅庐》整体把握细节感悟 课外延伸(通用14篇) 《三顾茅庐》整体把握细节感悟 课外延伸 篇1韩 霞 一、认真预习,搜集信息 1.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了解与《三顾茅庐》有关的,但课文中没有的内容,如故事作者、故事背景,故事的前因、后果,文中人物的其他故事等。 2.学生介绍: 本文作者罗贯中,内容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 3.故事的背景了解: 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刘表割荆州给刘备镇守,曹操有意攻打荆州,派曹仁设下乌龙八卦阵,刘备派关羽前去攻破,结果失败。回来后经徐庶指点,识破阵法缺陷。关羽带一百精兵前去,不伤一兵一卒,得胜归来。曹操闻得徐庶的才智,又知他是出名的孝子,于是设计把徐庶拉拢到身边为自己谋事。徐庶无奈母亲被曹操所挟,在去曹营之前,他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接下来便有了“三顾茅庐”的历史故事。 4.了解古今词义有一定距离的词语:三顾茅庐、行踪不定、谒见、行礼、草舍等。 二、看读评议,整体把握 1.看《东方小故事》中的《三顾茅庐》,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启发学生按一顾、二顾、三顾茅庐的顺序口述故事内容。 2.自由轻声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完成下表: 顺序 准备 刘备的态度 (关键词语) 关羽、张飞的态度 (关键词语) 结果 一顾 二顾 三顾 总的说明什么 (通过看电视、读课文,讨论、填表让学生大致了解了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个性,总的说明刘备是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成就大业的。) 三、对比研读,细节感悟 1.默读课文找出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词句,然后自己试着读一读。 2.交流点拨,对比研读: A:三顾茅庐时环境描写的句子: 第二次拜访时: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三人冒雪走到卧龙岗。 (借助这些环境描写的衬托,反映出刘备请诸葛亮决心大,心意诚。) B:刘备的语言与关羽、张飞的对比。 刘备a.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 b.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c.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 张飞a.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 b.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 c.张飞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等我到草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 (张飞的粗鲁、莽撞反衬出刘备的谦恭态度。) C:刘备的行为与关羽、张飞的对比。 刘备:a.刘备叫人立即备马。 b.刘备轻叩柴门…… c.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口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寺站在房门台阶下午等孔明醒来。 d.他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创大业。 张飞:a.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了。 b.见刘备还站着等,张飞气极了。 (正是刘备这种礼贤下士的态度感动了诸葛亮,才使退隐山林的诸葛亮答应出山辅佐刘备。) D:指导感情朗读。 a.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 b.分角色表演性朗读。(读得好的,及时表扬) 3.学生小结:刘备是个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之人,结果他的诚意打动了诸葛亮,诸葛亮从此下山辅佐刘备。 四、课外延伸,引导阅读 1.出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名句。 a.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b.这句话是谁说的? 2.出示诸葛亮的名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此文中的名句。 3.教师讲解《出师表》的大致意思。学生小结:《出师表》最终表达了诸葛亮对刘备的一片忠心。 4.从诸葛亮下山到诸葛亮最后写出名作《出师表》以表对刘备的耿耿忠心,是什么让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难道仅仅是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吗?课余阅读《三国演义》通俗读物,了解刘备其人、其事。重点评价刘备性格特点。 评: 1.本设计紧紧围绕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形成了“课前引导——课中指导——课后延伸”的整体探究教学模式,突出了以课本为凭借,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现代教学理论。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尽可能地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搜集信息、整体把握、对比研读、引导阅读,各个环节都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结构紧凑、扎实、有效。 3.以读代讲。安排了不同形式的读,而且读的要求一次比一次高,在读中理解、感悟积累,运用课文语言,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三顾茅庐》整体把握细节感悟 课外延伸 篇2312046 浙江省绍兴县秋瑾小学 刘发建 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课堂,就应坚持“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现代教学理念。立体的课堂结构,就为“学生展开个性化的阅读活动”创造了有效的时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理解《三顾茅庐》,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教学目标 : 1、感受刘备的省心诚意和诸葛亮的妙计试探。 2、理解“大贤、怏怏、仰慕”等新词。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教师直接板书“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二、导读 1、一读——大声朗读。 导读题:刘备那一点吸引了孔明?打动了孔明的心? 学生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大声朗读课文,既给学生一个示范,又体现了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体现课堂也是教师学习的场所。 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感表述的流畅、准确。当然,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3、对学生的各种表述,教师不作点评,待学生充分表述个人的读后感之后,再引导学生对刚才的信息进行处理。 4、虽然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但是每个人的话语中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的声音,看谁能够用一个词概括。(诚心诚意)培养学生现场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5、深入学习课文——默读。 (1)诸葛亮作为当今大贤,人人都渴望得到这样的大贤。也就是说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肯定有不少的人诚心诚意的邀请过诸葛亮,但是诸葛亮一直都没有出山。这就说明,刘备的诚心诚意是与众不同的。那么,刘备的诚心到底有何不同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课件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同时出示两个服务性的导读题: 刘备用了那些方法使诸葛亮相信自己是诚心诚意的?诸葛亮又是如何得知刘备的诚心诚意是可信的? 教师设计的这两个问题,很有特色。引导学生学习的内容上具有交叉点,而学生在展开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其思维又是多向、多维的,只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才能立体的认识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及其特点。 6、小组交流。 经过刚才充分的默读思考,每个学生都会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此时的小组交流,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 但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下几点: (1)发表自己的意见时,不要围绕某个小问题争论不休; (2)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学会从同学的嘴里获取信息。 这是课堂立体结构的进一步拓展,也是由个体学习过渡到小集体学习,个体智慧在谋求集体智慧的主体发展。小组学习,可以达到求同的目的,但是,小组学习绝不是为求同而合作学习,而恰恰是利用他人的智慧和成果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和促进个体发展。 7、全班交流。 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后,这里的全班交流,不能停留在前面两个层次上,否则就不能获得个体有效的发展。这里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点拨学生不太到位的模糊认识。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 (1)引导学生把自己表述的内容概括成一个词语,并在黑板上恰当的位置板书出来,做到说要到点; (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原句,有感情的朗读好,做到读要到味。 8、引导学生整理板书。 集体的智慧汇聚在一起,加以整理,自然形成立体的认识结果。 刘备的诚心: (1)轻叩柴门——真心; (2)巧妙利用天气——用心; (3)不达目的不罢休——恒心; (4)斥责张飞——齐心; (5)下拜谒见——尊心。 诸葛亮的妙计: (1)利用书童作耳目——观察; (2)故意回避——试探; (3)聊天——面试。 刘备懂得“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以自己的真心和诚心打动诸葛亮的心,诸葛亮也以自己的妙计考察了刘备的诚心。 9、学了三顾茅庐,将来你作了老总,去招聘人才,或者你是当今大限,对你会有何帮助? 跳出语文,联系学生生活,活学活用。真正实践了把语文学习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和发展之路上。 三、结课出示教师的对联。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给学生以文学的熏陶,知道一种新的读后感的写作形式。 刘备三顾茅庐喜得孔明如虎添翼创大业 诸葛卧龙出山幸会明主大展宏图扬美名 《三顾茅庐》整体把握细节感悟 课外延伸 篇3微课作品名称 “三顾茅庐”第二课时 微课作品介绍 本节课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语文教科所四年级下册第八课《三顾茅庐》第二课时 教学需求分析 适用对象分析 小学四年级学生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微课的学习内容是:品读文字,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这一知识点是《三顾茅庐》一课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微课的教学目标是:品读文字,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引导孩子采取两个阅读策略:1、抓住正面描写,品读刘备的动作、神态等2、抓住侧面描写,品读“刘张之比”、“备亮之比”。通过本节微课,帮助孩子学习《三顾茅庐》一课的重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苏教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八课《三顾茅庐》第二课时。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品读文字,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我们可以运用两个阅读策略:1、抓住正面描写,品读刘备的动作、神态等2、抓住侧面描写,品读“刘张之比”、“备亮之比”。 ▲正面描写 过渡:先快速浏览这几段正面描写刘备的段落,思考:哪些关键词语让你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出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 1、什么叫“恭恭敬敬”(对长辈、贵宾很有礼貌、很尊敬)你能表演一下吗?这就是恭恭敬敬地等候诸葛亮的刘备。 等了这么长时间,刘备可能早就站得腰酸背疼,可为了见到诸葛亮,他仍然——(引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等了这么长时间,张飞关羽可能早已按耐不住性子,可刘备还是坚持——(引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2、“半里多路、下马步行、恭恭敬敬地……等候、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我们能品读出刘备对诸葛亮很有耐心,似乎不怕“慢”; 诸葛亮悠然醒来,刘备却是“快步”走进草堂 3、未见之前的“慢”与即将相见之时的“快”矛盾吗? 前者之“慢”对人才诚心诚意的尊重;后者之“快”是对人才诚心诚意的渴求。 ▲交流“备亮之比”。 出示:“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 ” (1)这么长的时间,诸葛亮真的是一直睡着的吗?(也许是一直睡着的,也许是他在试探刘备是否诚心。) (2)大名鼎鼎的“刘皇叔”是年已经47岁,年近半百;而诸葛亮当时不过是个27岁的毛头小伙子,一介乡野村夫而已!一个站了半晌,一个却悠然午睡,由此我们更能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 ▲交流“刘张之比”。 出示: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1)张飞为什么会“嚷道”?(对诸葛亮愤怒,不满) (2)刘备为什么会生气? 是呀,刘备深知,捆只能捆来人,却捆不来人的心啊!张飞的鲁莽,从侧面衬托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二,观照小结,点破文法 1 、课文通过直接正面描写,着力刻画刘备动作和神态,反映了他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2 、为什么要写到张飞和诸葛亮的一些表现呢?(侧面描写,在对比与衬托中我们更加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刘备心之诚、情之切! 三,总结收官,伏笔下文 刘备求贤若渴,那么诸葛亮真的值得刘备如此诚心诚意地去请吗?他具有怎样的旷世奇才呢?好学的孩子,去《三国演义》中寻找答案吧! 试着完成课后作业,看看你能得到几颗星,加油吧,孩子! 学习指导 在学习“三顾茅庐”第一课时后,学习本节微课。 配套学习资料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制作技术介绍 PPT,Camtasia工作室8;先制作好PPT课件,再通过Camtasia工作室8录制视频,音频,最后加入音乐并进行剪辑。 《三顾茅庐》整体把握细节感悟 课外延伸 篇4《三顾茅庐》是苏教版第八册的一篇课文。它取材于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是一篇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的文章。不过,这种历史题材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不易理解。但是,我迎难而上,选择这篇课文上了一堂公开课。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本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我课前了解情况,课中多法并用,课后拓展延伸,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前,了解情况,充分铺垫。 教学不打无准备之仗。一开学,我就作了一个小小的调查。发现我们这些刚升入四年级的农村孩子,读过大部头的《三国演义》的几乎没有,看过电视连续剧或者少儿版的《三国演义》的也是一小部分,只有少部分男同学搜集过大量的三国人物卡,对其中的一些人物和事件略知一二。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我们拉出来就上这篇课文,很可能出现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现象。作为课堂主人的学生无法真正进入角色,无法真正体验感悟到文章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于是,我布置了一项长时间的预习作业:建议同学们自己去阅读《三国演义》;建议同学把搜集过的三国人物卡带到学校,在课间玩耍时互相交流;同时,我也利用晨会课、中午午读时间给同学讲三国故事。虽然,孩子们只是模模糊糊、囫囵吞枣地了解了一些三国内容,不过,这样做,很好地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探究课文的欲望。这正是我所期望的。 二、课中,以读为本,多法并用。 (一)情境导入 1、上课伊始,在悠悠的古乐中,我抱着一本《三国演义》走出,并缓缓叙述:“《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书中有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 2、拿出“诸葛亮、张飞、关羽、曹操、孙权、刘备”这些人物的卡,通过实物投影放大,让学生根据人物的特征猜猜他是谁,并作简单介绍。 3、转入课题:“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于是历史上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个故事。” (悠悠古乐把学生带入了历史的情境,三国人物卡把学生的目光集中到几位重要人物的身上,教师的叙述把学生自然地领入本课的学习。) (二)、初读释题 “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呢?你能通过朗读课文来解释吗?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生1:刘备三次到茅庐去。 生2: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 生3:刘备、关羽、张飞三次到茅庐去拜访诸葛亮。 生4:桃园三结义三次拜访诸葛亮。 (以往的解题,往往是直接让学生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或者让学生根据题目质疑,而这次是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来释题。实践证明,这一富有创意的设计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各种答案喷涌而出。课堂上的热闹已不是流于形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精神真正得以体现。) (三)赛读体会,学习第二自然段的对话 1、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都没有见着诸葛亮。课文重点写了第三次拜访的经过。第二自然段写了去之前张飞和刘备的对话。 2、张飞叫嚷起来,他是怎么叫的,老师也来读一读,请同学们评一评老师读得怎样?你愿意跟老师比一比吗? 3、刘备听了很生气,他怎么说的,指名学生读,请大家评一评他读得怎样?你能比他读得更好吗? 4、师生合作读对话,同桌合作读,体会张飞、刘备不同的性格。 (多形式的评读、赛读、合作读,增加了读得趣味性。加上一开始老师的范读就比较夸张到位,学生易于摹仿,学生自然地体会到张飞这个人个性比较豪爽、鲁莽,刘备比较稳重,尊重人才,为学习后文奠定了基础。) (四)看、议、读、悟,学习第三自然段的动作 1、看一看:刘备究竟是怎么拜访诸葛亮的呢?请看录像。(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中的一段,与课文内容相当吻合。) 2、议一议:欣赏完毕,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议一议你看到了什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汇报。 生1:离诸葛亮家很远,刘备就下马步行。 生2:刘备敲门很轻。 生3: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于、张飞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上等候。 生4:他们等了很长时间。 生5:一听到诸葛亮醒来,刘备就快步走进草堂,与他相见。 3、读一读:再来让学生读课文。学生的脑海犹如放电影一般全活了。 4、悟一悟:此时,请学生谈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的感受是真切的:刘备等人十分耐心,其实他内心急切,足可以看出刘备待人的真诚。 (五)串教比喻 课文里有三个比喻句:[ 1、那里的山岗蜿蜒起伏,好似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2、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3、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它们分布在课文的三个不同的地方。如果一句一句教,既繁琐,学生又不易理解。于是,我在讲到刘备终于见到诸葛亮后,把这三个比喻句连成一串珍珠一块儿教:“刘备的诚意终于打动了诸葛亮。刘备如此虔诚邀请的人肯定是个了不得的人物。”(教第1句)“诸葛亮出山后是怎样辅佐刘备的呢?”(教第2、3句)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有前后贯通,融为一体。 三、课后,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课文学完了,但我在想,我们难道仅仅是告诉学生这样一个历史故事吗?答案是否定的,不。 我们不仅要知道这样一个故事,知道刘备求贤若渴,待人诚心诚意,还要让学生换位思考:假设当时站在门外等候诸葛亮的是你,你会怎么做?在日常生活中你待人真诚吗? 我们不仅要知道这样一个三国故事,还要继续阅读《三国演义》,了解三国的其它故事,品位祖国的灿烂文化。我设计了以小队为单位出一期“话三国”手抄报,举行一次班级“讲三国”故事比赛。 (可喜的是教完这篇课文,班级里几乎人人有了一本《三国演义》。连平时成绩较差的同学也课间放弃休息,捧着《三国演义》如饥似渴地读着。在教学这一单元后面练习中的“熟记成语”时,有同学发现这八个成语(初出茅庐才华横溢/料事如神胆大心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独木难支回天无力)就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给我们构建了一个鲜活的多维立体的诸葛亮形象。 教后反思: 1、“生活处处皆语文。”课堂上的40分钟,就是学生生命里的40分钟,学生是在学语文。而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巩固,各种实践活动,学生都在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老师应该充分理解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紧密衔接。老师不单是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而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的求知欲。特别是像这一类历史性题材而且是选自古典名著的美文,更应该引导学生到美的世界去探求,去创造,让知识内外沟通。这样的教学才具有可持续性。 2、“功夫在课外,得法于课内。”要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首先必须上好语文课,使学生爱语文。这节课较好地改变了目前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摒弃繁琐的分析,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重点,让学生自读自悟、乐于探究、主动求知,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在合作学习中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三顾茅庐》整体把握细节感悟 课外延伸 篇5【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以题目为切入点,训练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 2、自读文本,感知人物形象 3、透过人物形象,明白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并时刻为实现理想做好准备。 【教学重难点】 1、自读文本,感知人物形象。(重点) 2、透过人物形象,明白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并时刻为实现理想做好准备。(难点) 【教学活动设计】 一、悬念导入,激兴趣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这样一个特定的时代为我们造就了一部伟大的作品———《三国演义》,他以生动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节,宏伟的结构,为我们展现了时代条件下的各种纷争、矛盾,叙述了三国时期群英聚集,风云天下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正是《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的一个小故事,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抓住文眼,构情节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这个题目,你读出了什么? 2、速读课文,在总览全文的基础上,再次解析题目,用一句话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学法指导:什么人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产生了什么结果) 小结: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最终使其答应出山。 三、抓住关键,析人物 质疑: 刘备是如何做到让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的呢?(诚心) 文本探究 (一)刘备之“诚” 1、自读课文,思考:刘备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其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他的“诚心诚意”? 2、诸葛亮答应出山,只是因为刘备诚心吗?刘备的身上还有什么特质是让诸葛亮欣赏,愿意跟随的呢? 3、学生自主散读思考刻画人物的方法及人物的个性特点,小组互相补充交流。 4、组内代表展示交流成果,师生互评。 明确: (1)拜访次数? (2)充分信任 (3)下马步行 (4)等候醒来 (5)批评张飞 刘备:有雄心壮志、礼贤下士、求贤若渴、有威望,有号召力,气度宽宏 小结:正是刘备集这些优秀的特质于一身,才能在诚心的拜访后求得大贤。 (二)诸葛亮之“贤” 谁都不会随随便便成功,刘备是这样,诸葛亮也不例外。 探究文本,看看在那个群英荟萃的年代,诸葛亮能够脱颖而出,使得刘备三顾茅庐,他又有哪些过人之处呢? 明确:雄才伟略、目光长远、胸怀大志、淡泊名利 四、总结归纳,谈收获 从两个人物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总结:成功只属于有准备的人,我们要想成功,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并时刻为实现理想做好准备 五、课后练笔,促提升 请同学们以《理想与成功的距离》为题,写一写自己的学习感受。 六、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刘备诸葛亮 诚贤 雄心抱负 汉室可兴,大业可成 《三顾茅庐》整体把握细节感悟 课外延伸 篇6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49 二评许老师《三顾茅庐》 一、优点:善于开发、拓宽语文课程资源。 许老师的《三顾茅庐》在文本的拓展上也处理得很有新意。在学完课文之后,教师巧妙地插入了《出师表》片段,既丰富了文本,又引导学生体会到诸葛亮当时的心情,从而更深地感受到刘备的诚意。这个课例给我们一个启示:语文课程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作为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其次要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自然、社会、人文等语文课程资源,不断更新、拓宽,不断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将是取之不尽、丰富多彩的。 二、建议。 1、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三顾茅庐》对教材的整体把握是不错的:以体会刘备的诚意为主线,引导学生抓住有关语句谈感受;引入《出师表》片段,让学生走进诸葛亮的内心世界,深刻感受刘备的诚心;最后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刘备对话,产生了生成性语言。整个的教学设计很有层次。但教师在有些环节仍表现为牵着学生鼻子走,这主要表现在问题设计上,教师在教学“二顾茅庐”、“三顾茅庐”时都用了一个问题: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出刘备的诚意?这个问题的出示一下子框住了学生的感受,限制学生只能从“体会诚意”这个角度去解读文本。而事实上,学生阅读课文后,会有多种不同的感受,或喜欢张飞的率真可爱,或讨厌刘备的工于心计与虚伪,或感动于刘备的诚意。教师最好先让学生接触文本,自主体验、感悟,给他们畅谈感受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引导与点拨,拔高他们的阅读体验。 2、营造大气的、富有时代气息的第一范文。 《三顾茅庐》最后让学生谈谈对这个成语的理解,这个环节我特别欣赏。但可惜仅仅停留在“诚”这个表层上,如有个学生说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而事实上“三顾茅庐”这个成语还有更深的含义,那就是对人才的重视,尤其在对人学生的回答才高度需求的现代社会,这个成语更有其现实意义。如果教师再追问一句“我们今天学习《三顾茅庐》是为了什么呢,难道只是为了知道几百年前古人的恩恩怨怨吗?学了这个故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主人,有什么启发呢?”也许能引导学生领悟到这个成语更深的意蕴,从而使整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更大气,更富有时代气息。 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搜索! 《三顾茅庐》整体把握细节感悟 课外延伸 篇7一、学习目标 我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纬度出发,提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1、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读、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刘备三请渚的诚心诚意。 2、在读、说写等拓展性的言语实践中,发展语言。 二、设计思路: 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目标为纲,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从学生对刘的“求贤若渴”等的体验中提炼出“诚”这条主线,在初读课文中发现成,在反复朗读中感悟成,表达成,通过引入《出师表》这一拓展资料,让学生感悟猪这一人所后来回味到留的成,最后让学生与刘对话,从而来赞美成,升华成。 设计理念:《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依据“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向学生的情感开放,向学生的未来开放”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培养创新意识为抓手,打破历史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将其设计成先读再编后演的开放性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进行全身心的感受,让学生的个性在生动活泼、自由开放的学习中飞扬。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随文理解“仰慕、谒见”等词语的意思,简要复述课文。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初步学习根据范例合作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时安排:三课时完成教学,每课时的重点分别为读、编、演。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诚意”,质疑导读 1、题质疑,初知大意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可能提问:谁三顾谁的茅庐?为什么三顾茅庐?结果怎样?利用多媒体,放录像,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而后用一句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说得完整、连贯、有条理。“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在现代生活中常指什么意思呢?(明确:泛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由此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 2、重点质疑,读中感悟 (1)自由朗读全文,用符号在文中画出表现刘备“诚意”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些词句。 (2)围绕“诚意”,品读明意。哪些词句体现出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意呢?把你的学习成果与同学交流一下。(学生思考后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随机指导) △可从刘备的语言方面来探究:如称孔明为“大贤”,自称“谒见”等,反映出刘备态度谦恭,很有诚意。教学时重点抓好朗读,让学生用自己的感悟所得读好刘备的话。 △可从刘备的行动方面来探究:“叫人立即备马”“下马步行”“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赶紧下拜”等词句着重表现了刘备的“诚意”。△可从环境描写方面加以探究:“数九寒天”“冒雪”等词体现出刘备决心大,心意诚。 △可从张飞的态度方面加以探究:张飞的鲁莽反衬出刘备的谦恭与诚意。 《三顾茅庐》整体把握细节感悟 课外延伸 篇8■第一课时 [教学情况回放]: 上个星期,我们一直学习的是关于创造力的一组__,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走进古典小说的世界,本单元主要向大家介绍一些历史人物,讲一些故事,如诸葛亮、祁黄羊等,为什么要学习这些故事呢?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正如古话所说,我们以《三顾茅庐》、《祁黄羊》等故事为镜子,我们能学到如何做人,这将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孩子们听我这么一说,感觉到来了劲头。 接着讲三顾茅庐的意思。这不难!讲完我问点难度系数大些的——茅庐就是茅屋,可是这里为什么不用茅屋,而用茅庐呢? 孩子们够聪明,有的说茅庐是山上,有的说茅庐比茅屋好好听点,还有的说比茅庐听起来比较高雅,呵呵,还知道高雅一说,够可以的! 在最后,我告诉了孩子们茅庐的.意思是简陋的草屋,这下孩子们恍然大悟了。 在孩子们初读后,请任意选择一个任务进行,答案还是比较好玩: 张飞太粗鲁了。 刘备很重视人才。 刘备很狡猾,他为了统一,他去茅庐请诸葛亮,我想他真的统一后,一定会将诸葛亮杀死,这就是狡猾。(孩子们不同意) 关羽性急。 刘备以大欺小…… 这真是有意思! 分段读时孩子们更有意思。 第一小节 读“诸葛亮”,理解“统一”,有说归一个人管,有说不要群龙无首一样,几个国家要有一个带头的,有说占领,这需要纠正,我——刘备正因为有这样的雄心壮志,才要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统一。 滑“邀请”两字,想象前两次是怎么邀请的? 刘备去前一定要想想怎么讲? 诸葛先生,我刘备久仰你大名,我想统一,可是正是因为没有您的智慧,所以至今还没有统一。 诸葛亮先生,我老早就久仰你大名了,今天特来拜访,是想请你出山助为我统一。 诸葛先生,早闻你足智多谋,此次前来,是想请您出山,助我实现统一的大业。 我提醒注意诚心诚意,学生再说,要将你改成您。 第二小节,张飞嚷着的那句,我请学生读,读得较好。我介绍嚷在字典上的意思是喊叫,这下学生再读的时候就好了许多。姜军读时,几乎要尖叫起来,实在有些恐怖,过了![ 后来刘备生气了,他们就不再无礼了,我问为什么怕?孩子们猜想有意思。其中还讲到“怕”是因为他们重兄弟感情。 第三小节,蒋昕读,自读,再谈感受。 抓住两个“轻轻”、“恭恭敬敬”等词,通过亲身模拟体验来体会当时的情景。 还体会山冈周围的环境,尤其是山冈如卧龙,学生体会很有意思。 第四小节,对“三分天下、最后取胜”进行补充阅读。第五小节。 最后,问最爱者是谁,最讨厌者是谁?学生回答好玩。 戴天成说:我喜欢刘备,因为他很尊重人才,很懂礼貌。“ 生:我喜欢诸葛亮,因为他足智多谋。 生:我喜欢刘备,因为他耐心等待。 生:我喜欢诸葛亮,因为他聪明,人有长得帅。 师:是的,刚才我读到了,诸葛亮确实很有风度,很优雅! 黄达愿:我喜欢童子,因为他有礼貌,因为他对先生说,外面有刘皇叔已经等待多时。这还说明他很体贴刘备。 王成成:我喜欢关羽,因为他兴子很直率,武艺高强。 生:我喜欢张飞,他技压群雄。 师:那你最讨厌是谁? 生:我讨厌张飞,因为他没有礼貌,很凶! 生:我讨厌刘备。他把不想出山的诸葛亮求出山。 生:我讨厌诸葛亮…… 蒋雨雯:我讨厌张飞,他没有弄清楚,刘备都去请求了两次,他就反对,还想用粗鲁的办法来‘求’诸葛亮,这实在是不好,按理说他跟了刘备很多年了,应该知道刘备的心思呀。 张飞不尊重他大哥心目中最重要的人才。 诸葛亮让刘备干等了好几天,(其实是好几个月,甚至是好几年) 黄达:张飞,我比较讨厌他,因为他要将诸葛亮捆起来,很不礼貌。 师:甚至可以说是粗鲁。 生:我喜欢诸葛亮,又有点讨厌他,我喜欢他是因为他的足智多谋,我讨厌他是因为刘备来了,他竟然有本事还在哪里睡,打扮还要那么多时间。 师:同学们,你们发表了这么多意见,我为你们自豪,说明你们读书爱思考了,这很好,但是一个人,最好还是将整本书都读一读,这样起来至少会更全面一些,更深刻一些,更正确一些。我向大家推荐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请同学们好好读读,然后在来你关注的人物。下课。 《三顾茅庐》整体把握细节感悟 课外延伸 篇9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在谈到“对语文新课改中一些问题的思考”时指出,我们教师要正确处理用好教科书和引进相关课程资源的关系,用好教科书可以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目标,做到“下要保底”,可谓雪中送炭,这一步首先要做到;在此基础上,适当引进必要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多学一点,学得更好一点,做到“上不封顶”,可谓锦上添花。那么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如何来贯彻这一新课改精神,让我们学生在“保底”的基础上“多学一点”呢?在11月份,我校“星级教师优质课”评比中,笔者根据班级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堂大胆的语文阅读课。 以下是笔者《三顾茅庐》第二课时的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习的一篇宋词,谁来有感情的吟诵一遍? 指名一位学生站起来背诵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接着让全班学生有感情地齐背。 (该班学生从四年级开始学习背诵的古诗词,如今已学习背诵了一本《古代传统韵语》、一百三十多首古诗,《菜根谭》二十余篇,这学期中又已学习宋词十篇,班级学生学习背诵古诗词的兴趣高,并且具备了一定地古诗词阅读能力。) 师:“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时期英雄倍出,令后人叹服不已,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学生接着吟诵)周瑜是英雄,刘备、诸葛亮也是英雄。上堂课我们初学课文《三顾茅庐》后,已感受到了刘备邀请诸葛亮时的'诚心诚意,那么刘备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这还需我们更深入地去细细体会。我们首先来学习“一顾茅庐”,想想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指名一个小组读) 生(1):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仰慕”的意思是敬仰思慕,刘备当时是“皇叔”,诸葛亮还是一个“村夫”,可见刘备十分虚心。 生(2):“刘备上前敲门”,古代像刘备这样的身份,应该叫关羽或张飞上前敲门的。 师:昨天黄老师还把网上下载的《三国演义》原著“三顾茅庐”这一章节复印给同学们,让同学们昨晚分组共同自学。我们把原著改编得很简单,原著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意吗?(我校属于寄宿制学校)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生:“张飞曰:‘既不见,自归去罢了。’玄德曰:‘且待片时。’”刘备明知诸葛亮今天不会回来,但他还不死心,还要“待片时”。 师:同学们,你们自己默读下面的刘备“二顾”、“三顾”茅庐,认真思考,哪些词句中能表现刘备能礼贤下士,对诸葛亮诚心诚意呢?并把这些语句读好,还可以用原著来补充。 (学生自学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分小组向全班汇报) 小组(1):(有感情朗读)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从刘备生气“斥责”张飞可以看出他对诸葛亮的尊重,不辞辛劳。(全班分角色齐读这两句话) 小组(2):(有感情朗读)“当时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刘备轻叩柴门”当时天气这样寒冷,刘备都不在乎,说明他十分诚心,同时也想让诸葛亮知道他的诚意,还有“轻叩”,可以看出刘备的礼贤下士。 小组(3):原著中对当时恶劣天气的描写更具体。“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读得很精彩,学生不由鼓掌)这里更可以看出刘备为表现自己的诚心,不畏严寒。 师:“朔风凛凛”是什么意思? 生:北风很寒冷。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的。 师:你真能干。“玉簇”是指什么? 生(1):白玉做的筷子。 生(2):古代玉做的一种头饰,是插在头发上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课外书中学到的。 师:你课外读的书肯定不少,真不错! 师:同学们,你们能读好这句话吗?读出当时白雪皑皑,天气特别严寒吗?(齐读原著) 师:《三国演义》写作有一个特色,作者总是在小说中插入一些诗歌来增加小说的艺术价值。原著中还有一首,它的重点也是突出刘备“二顾茅庐“时天气十分恶劣的。 生:(朗读)“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 师:哪句是描写风雪很猛的? 生:“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 (有感情齐读后,并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刘备兄弟三人冒着大雪二顾茅庐的片段) 小组(4):(有感情读)“……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不行。……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的站在门阶下等孔明醒来。……”刘备在离茅庐半里外就下马步行,他原本骑马走这么多路就很累,还下马步行。诸葛亮在睡觉,刘备“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着等他醒来,这些说明刘备对待诸葛亮就像自己的长辈、老师一样,很像“程门立雪”中的学生。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段《三国演义》的电视剧片段,考考你们会不会看电视。从这段影片中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播放“三顾茅庐”时刘备下马整衣到诸葛亮醒来这一电视剧片段) 生:刘备下马后不仅自己整衣,还帮两个兄弟整整衣。诸葛亮醒来时刘备又慌忙整衣。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 师:你从前见谁前,这样整整衣着了? 生:去外公家拜年时。 师:从这一细节可见刘备注重礼节,对诸葛亮十分敬重。你真会观察。 生(2):刚才影片中,书童三次想去叫醒诸葛亮,刘备三次劝阻他不要打扰。表明刘备特别尊重诸葛亮。还有张飞都等不及,想“放火”了,说明刘备十分有耐心。 师:这里张飞这一人物塑造得很好,同时又起到什么作用呢?课文有几处写到张飞呀? 生:四次,写张飞的鲁莽,没耐心,对比出刘备的礼贤下士的诚心和耐心。 师:那我们把张飞与刘备的对话读一遍,读出张飞的鲁莽和刘备诚心诚意。(学生练读课文) 小组(5):……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这里的“赶紧下拜”可以看出刘备礼贤下士,诚心到忘记了自己是“皇叔”。还有“谒见”,谒见是指见比自己地位高或自己的长辈,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 小组(6):课文中省略了一个重要的片段。原著中诸葛亮开始没有答应出山,这时刘备就____,而且“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三顾茅庐》整体把握细节感悟 课外延伸 篇10创新与实践 1、这篇课文是在原著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你可以把原著这一章节找来读一读,比较课文与原著的异同,体会原著的语言风格以及编者的用意。 2、描写人物时如能从细微处去刻画,会使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请留心观察你身边的人,挑选一个进行一段细节描写。 提示: 她第一次给我们上课时,显得很窘迫。白皙的脸涨得红红的,像喝醉了酒似的。手不知放在哪儿才好,眼皮从几缕漂亮的刘海后面不停地翻上翻下,黑葡萄般晶莹的眼珠闪动着聪慧的光芒,却不敢正视我们。高高的鼻梁下面,一张小巧的嘴巴紧紧地抿着。脚不停地在讲台上挪来挪去,腿似乎在微微颤抖…… 附课后练习4提示: (1)这是一句比喻,把蜿蜒起伏的山冈,比作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前半句是本体,后半句是喻体。 (2)这是一句比喻,把刘备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形势分析之后的感受,比作了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前半句是本体,后半句句是喻体。 (3)这是一句比喻,刘备把自己得到诸葛亮,比作鱼儿得到水一样。前半句是本体,后半句是喻体。 附课后练习5提示: 我来到祁连山数十里外的戈壁滩上,只见这儿一片辽阔,视线无阻,黑色的戈壁滩衬托着白色的雪峰,格外分明。此时日光从西方射来,正好使我领略了祁连山的另一侧面。在这柔和的光线下,雪却更加清晰,每一山峰上层层峦岭,道道峡谷,像雕刻出的缕缕冰纹,交相映错,而群山却是雪的峰、冰的剑,森然罗列,浩淼相联。 《三顾茅庐》整体把握细节感悟 课外延伸 篇11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理解重点词,借助课题,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 联系上下文,补充提示语,从刘备的言语角度感受他诚心诚意相请诸葛亮出山。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释题 1、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三顾茅庐”的故事,它选自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2. 释题:“顾”:拜访 “茅庐”:用茅草搭建的房舍 谁拜访谁的茅庐?(刘备 诸葛亮) 谁能连起来说课题的意思?你还想知道故事的什么?(原因、经过、结果) 二、 初读整体把握: 1. 师:那赶快用心快速的读故事吧!去文中找找吧。 2. 生初读 3. 交流: (1)主要内容:_________ ,_________ (原因) (事件) _________。 (结果) (2)主要内容:_________ ,_________ (原因) (事件)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经过)恳请他出山。 (结果) 4、点拨相关的字词: 仰慕 辅佐 怏怏…… 三、抓言语,感受刘备的求贤若渴 1、师:刘备三顾茅庐,恳请诸葛亮出山。但你知道吗?此时诸葛亮过着怎样的生活?(生先说,后师出示) 出示句子驾小舟于江湖之中,访名僧于山岭之上,寻朋友于村落之间,乐琴棋于洞府之内。生读后,师问: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无忧无虑,逍遥自在,与世无争……) 师:是啊,到底是什么让他过上劳神的日子呢?刘备的哪些语言感动着诸葛亮呢?请用心读读一到四自然段。请你找到刘备的话,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生读一至四小节,找言语,写感受 交流 师:刘备的哪些语言会感动着诸葛亮呢? 预设之一: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派个人去呢?”在张飞的眼中,孔明是个什么样的人?(一个村夫) 所以张飞会怎样说呢?(不屑,很瞧不起,淡淡……)而在刘备的眼中呢?(当今的大贤:非常有道德,非常有才能) 理解“斥责”(责备) 斥责的背后,我们读懂了什么?(刘备的仰慕) 预设之二: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这“风雪”一词告诉我们当时正处在怎样的环境?(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天寒地冻)师:刘备正是冒着这样的风雪来表明自己的诚意,因此,当张飞埋怨天寒地冻时,刘备会是怎样的表情呢?引读:刘备严肃的说 _________;刘备生气的说_________ ;刘备真诚的说 _________; 预设之三: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引导:这“大声斥责”想告诉张飞什么?“斥责”的背后说明了什么?(表示自己的决心)师:是的,刘备就有这么一颗热心,一片决心,一颗诚心!请你联系上下文,补上合适的提示语,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指名分角色读(张飞 刘备 一起读语言) 预设之四:师:正因为刘备如此诚心诚意,才会第三次拜访孔明时恭恭敬敬的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可张飞还是耐不住性子,说:(生读)“如果刘备听到了一定会说____________!”生根据上下文想象说话。 四、回归整体,拓展: 1.师:正是刘备斥责张飞表决心,天寒地冻写热心,正是拥有求贤若渴的诚心,诸葛亮出山了。他出山后做了什么呢? 2、出示: 火烧新野 草船借箭 六出祁连山 七擒孟获 舌战群儒 火烧赤壁 智取汉中 收复南疆 空城计 三气周瑜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3.存疑:下节课我们将从刘备的行为中感受他的诚心,孔明的感动所在。 《三顾茅庐》整体把握细节感悟 课外延伸 篇12之一 作者:魏塘三小 金 凤 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是第十一册最后一组教材的第二篇重点讲读课文。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揭题解题,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 2、初读课文,以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理清文章脉络,知道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 4、学习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 二、教学过程 : (一)揭题解题。 1、解释“顾”、“茅庐”的意思。 2、简介课文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3)谈谈你对刘备的初步印象。(小黑板出示) 2、交流。 (三)理清文章脉络。 可以问: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可能说,我读懂了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再问:还有哪些同学也发现了这一点?谁来告诉大家哪三次?以自然而然地理清文章脉络。 (四)学习一顾。 1、指名读第一段,其余同学划出刘备言行的句子。 2、交流。 3、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再读读第一段。 4、谈谈你对一顾中刘备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 本1、2、3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理念: 1、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探索自主探究的开放的课堂模式。 2、以语言材料为载体,以课文为“例子”,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乐学、善学。 二、教学目标 :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三、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披文入情。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还深入地学习了“刘备一访诸葛亮”。 2、你想进一步研究刘备吗?研究什么?(略)要研究刘备,还涉及到他的弟弟张飞,那么,我们怎么来研究这两个人物呢?让学生说,通过阅读,抓住人物言行、神态等来理解。 (二)自主选择,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深入学习课文,完成填表。(把表格发给学生。) 一顾 二顾 三顾 怎样一个人 刘备(言、行、神态) 问……又问…… 失望而回 张飞(言、行、神态) 失望而回 (1)如果对张飞感兴趣,找出描写张飞的言行的句子填入表格。 (2)如果对刘备感兴趣,找出描写刘备的言行、神态的句子填入表格。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巡回,了解学情。 2、研读刘备、张飞的句子。(按学生回答的顺序讲) (1)研究刘备的同学交流。 按学生交流的情况分别投影,重点落实字词,这些句子要具体讲,认真读,读出感情。随机板书:斥责张飞、下马步行、阶下恭候、赶紧谒见。 学生另外找出的有关刘备的句子,让学生说说读读就可以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2)研究张飞的同学交流。 用同样的方法投影出示,读读议议,可以看出张飞是个怎样的人? (3)文章主要是写刘备,但同时也把张飞写进去了,这是否多余?分小小组讨论。 然后交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点拨,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随机板书:反衬 (4)对比朗读,愿意朗读张飞的读出他的莽撞无礼,愿意朗读刘备的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三)课外延伸,激发兴趣。 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尤其是这篇课文的有关章节,以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一、分辨文章的详略。 二、出示一篇例文,让学生分辨详略,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四、总结全文。 《三顾茅庐》整体把握细节感悟 课外延伸 篇13一、学习目标 我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纬度出发,提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1、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读、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刘备三请渚的诚心诚意。 2、在读、说写等拓展性的言语实践中,发展语言。 二、设计思路: 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目标为纲,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从学生对刘的“求贤若渴”等的体验中提炼出“诚”这条主线,在初读课文中发现成,在反复朗读中感悟成,表达成,通过引入《出师表》这一拓展资料,让学生感悟猪这一人所后来回味到留的成,最后让学生与刘对话,从而来赞美成,升华成。 设计理念:《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依据“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向学生的情感开放,向学生的未来开放”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培养创新意识为抓手,打破历史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将其设计成先读再编后演的开放性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进行全身心的感受,让学生的个性在生动活泼、自由开放的学习中飞扬。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随文理解“仰慕、谒见”等词语的意思,简要复述课文。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初步学习根据范例合作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时安排:三课时完成教学,每课时的重点分别为读、编、演。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诚意”,质疑导读 1、题质疑,初知大意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可能提问:谁三顾谁的茅庐?为什么三顾茅庐?结果怎样?利用多媒体,放录像,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而后用一句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说得完整、连贯、有条理。“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在现代生活中常指什么意思呢?(明确:泛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由此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 2、重点质疑,读中感悟 (1)自由朗读全文,用符号在文中画出表现刘备“诚意”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些词句。 (2)围绕“诚意”,品读明意。哪些词句体现出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意呢?把你的学习成果与同学交流一下。(学生思考后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随机指导)分页标题#e# △可从刘备的语言方面来探究:如称孔明为“大贤”,自称“谒见”等,反映出刘备态度谦恭,很有诚意。教学时重点抓好朗读,让学生用自己的感悟所得读好刘备的话。 △可从刘备的行动方面来探究:“叫人立即备马”“下马步行”“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赶紧下拜”等词句着重表现了刘备的“诚意”。△可从环境描写方面加以探究:“数九寒天”“冒雪”等词体现出刘备决心大,心意诚。 △可从张飞的态度方面加以探究:张飞的鲁莽反衬出刘备的谦恭与诚意。 教师小结:理解人物形象,不仅可以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入手分析,还可以从环境描写、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等方面来理解。这一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读读议议,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真正做到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 3、赏读复述,内化语言 (1)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再次感受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意。 (2)复述课文。教师问:如果有人要你讲“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可以怎么讲?(引导学生讨论,教师不作评论。)今天我们学习抓重点词复述故事,你认为应该重点抓住文中的哪几个词来讲?讨论后,请学生用上“仰慕、急切询问、冒着风雪、下马步行、恭恭敬敬、赶紧下拜、三顾茅庐、辅佐”等词语,简要复述。 4、总结课文,拓展延伸学了这篇课文,你对刘备和诸葛亮有哪些了解?从这篇课文中,你看出刘备是怎样一个人呢?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其人其事,课外可以阅读《三国演义》一书,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并记下你的新发现。 (设计点评:教师运用开放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不仅避免了烦琐的情节分析,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二、编写剧本,重组信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文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因此,适于将课文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1、学习范例,了解写法教师把自己事先根据课文编写的课本剧(如《草船借箭》)发给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研究学习,初步了解剧本的基本写法。教师可从场景的设计、语言的形式(独白、对白、话外音)、人物的动作表情等方面加以指导。分页标题#e# 2、分工合作,编写剧本以大组为单位,以课文为素材,根据课堂探究所得,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编写课本剧。教师先扶后放,先指导编写“一顾”,而后举一反三,重点指导编写“三顾”。可以将《三国演义》中“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一回的有关内容编入剧本,也可以进行大胆合理的想像创作。写完后师生讨论评议,修改剧本。而后布置各组成员的课外任务:①选择合适的音乐配乐,如马蹄声、风雪声、敲门声、过渡音乐等;②配上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③给演员设计并准备服装;④设计准备道具。各组安排好导演、演员、剧务,在课余时间进行排演。 (设计点评:这一设计可谓巧妙。教师重视发挥学生的潜能,有意识地将课外信息引入课内,又将学生的学习引向课外,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渠道。学生编写剧本的过程,也就是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能有效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表演入境,求活求趣 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曾说:“学生参加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活泼生动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为训练语言,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根据小学儿童爱动好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的年龄特征,我利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表演前,教师组织学生对表演细节加以讨论,让学生细心揣摩并把握人物的语气、神态、动作甚至心理,以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特点。鼓励学生要大胆创新、大胆表演,看谁演得真实,演得感人。演完后,根据各组的表现,评出“最佳配合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导演”、“最佳演员”等,让学生在说与动的气氛中增强技能,品尝成功的愉悦。 (设计点评:课本剧表演将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它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促使孩子的思维发展,使他们对语文学习发生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三顾茅庐》整体把握细节感悟 课外延伸 篇14一、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歌曲影像资料,导入新课。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的《三国演义》,描写了众多的英雄人物形象,这其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设计理念:教师根据班级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实际,大胆引进相关课程资源——《三国演义》电视剧片段导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语文,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走进情境中去。) 板书课题。讲解“顾”“茅”“庐”字的写法。 二、检查预习 1、请你自由选择读书方式再认真地读一遍课文。 2、老师希望你们读准这些词语。(出示词语) 检查读音(开火车)打乱顺序读比赛读做《补充》第一题反馈 字形词义 (设计理念: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主预习、自习能力,上课就跟进检查预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课文重点写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情形,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他第三次拜访的经过呢?课文可以分为三段,说说段意。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结合《评价》中的预导和课文中的段落,也可以用课题扩展法,自然段段意叠加法。指名说。 (设计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无声地渗透学习方法,授之以渔。教学生学会概括归纳) 三、学习课文2———4自然段。 1、谁能说说现在我们用“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多指什么?(仅仅指刘备请诸葛亮的事吗?) (师板书:诚心诚意) 2、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我们一起再来默读课文,把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句子画出来,在关键的词语下加上点,然后有感情的读一读所画的句子,最后在组内找个伙伴说说你对所画句子的理解。(教师巡回,学生读课文,圈划出重点词句) 3、在班级找个适合你的学习伙伴,或者读,或者说,当然也可以演。用你们认为最佳的方法来表达你们体会到的东西。好吗?(生合作准备,无需回原位) (设计理念:根据写人文章的特点,着力引导学生画出表现人物特点“诚心诚意”的词语或语句;让学生多范围多形式地讨论交流。这样能让学生进一步更深入地把握了人物特点) 过渡:哪对伙伴愿意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大家?(指名说) 交流,理解课文精髓: (1)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A、对比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反衬。比较张飞和《水浒传》中李逵的形象,引导有感情朗读。 B、刘备和张飞的关系,能说的具体一些吗?相机出示原著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或学生摘读其片段。 C、我和你一起来读读好吗?(老师读张飞的话,学生读刘备的话。) D、配上表情、动作分角色朗读对话。指导发散。 (设计理念:引进课程资源《三国演义》原著、《水浒传》,摆脱了“课本为中心”的做法,充分体现了以“课本为重要凭借,落实教材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引进相关课程资源,促进语文学习”的新课改思想。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到原著、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2)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A、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 B、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心诚意的。指导朗读 (3)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轻轻敲门。 刘备轻轻地敲门,“轻轻”表示注意轻敲,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地礼貌和尊重。指导朗读 (4)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刘备叫童子不要惊醒先生,会怎么说?对张飞、关羽会怎么说?如果你们加上一些动作、表情就更好了!(引导学生适当的演演) A、刘备知道诸葛亮正在午睡,所以尽量放轻脚步,轻轻地走进去,防止惊醒先生。 B、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C、早春,春寒料峭,挺冷的,做做恭恭敬敬地等候地样子!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 D、此情此景,让你想到了哪个相类似的故事?(程门立雪) (5)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又等了一个时辰和快步,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 表现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和渴求,也可以说明他很诚心诚意。 (设计理念:学习课文时,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诚心诚意”,通过学生自读课文、自学课文、并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刘备的诚心诚意的语句,在悟中读,在读中悟,读出了“味”,使文中人物个性更加鲜明,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带上自己的理解,再读一读这个部分。 9、总结:同学们,读出了刘备的诚心诚意,那才华横溢、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到底有没有被请出山?刘备有没有得到诸葛亮的帮助?更精彩的故事还在后面呢?欲知后事,且听下回分解。 四、推荐阅读《三国演义》、易中天《品三国》 教后反思: 《三顾茅庐》是根据名著改编的一篇历史故事。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故事情节不难理解,因此,我把整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上,引导学生通过“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教学时我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找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字、词、句,讨论、交流,演一演,谈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好句子来理解课文。课堂上,学生基本能找到这些句子,谈自己的体会时都有自己的感悟。通过让学生读一读,演一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很多欠缺。虽然学生学习积极,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由于教学时前松后紧,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检查预习上,将一些字词的意思都放在预习环节解决,造成没有将后面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部分内容上玩,今后我将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二不断研究探索。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