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三顾茅庐》优秀教案
范文

《三顾茅庐》优秀教案(通用13篇)

《三顾茅庐》优秀教案 篇1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历史故事。第三自然段是全文的核心段落。相对于其他段落,这一部分写得平平淡淡,波澜不惊,没有细腻的刻画,没有动情的议论,只用了白描的手法写了刘备的几个动作:从离诸葛亮住处还有半里路就开始“下马步行”,到“轻轻敲门”、“轻轻走进去站在台阶上等候”,再到等诸葛亮醒来后“快步走进草堂”。然而,刘备的求贤若渴、诚心诚意就在这一段中表现得真实又真切。

  如何让学生通过刘备的神态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并把握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设计]

  一读:读出动作

  1.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刘备动作的词句。

  2.交流(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进、恭恭敬敬地等候、快步走进)。

  二读:读出“诚心”

  想一想:从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什么?

  交流预设:

  (1)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刘备诚心诚意,渴求人才。)

  (2)“轻轻敲门”。(怕惊扰诸葛亮;虔诚。)

  (3)“轻轻地走进去”。(怕吵醒诸葛亮,对诸葛亮尊重。)

  (4)“恭恭敬敬地等候”。(发自内心地求贤求才。)

  来,一起来写“恭”字。它是形声字,下面这部分是从“心”演变而来的,表示“诚心诚意”。“恭恭敬敬地站”是一种怎样的“站”呢?请同学们试着做这个动作。刘备就这样站在草堂的台阶下,这一等就等了半晌工夫再加一个时辰,相当于站了四节课。

  (5)当诸葛亮醒来时,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不想让诸葛亮等得太久;求贤若渴。)

  三读:读出形象

  1.会读书的同学能够透过文字的表面读出文字背后的许多内涵。我们再来读读这些动作。

  (1)“下马步行”:刘备心中就是这么虔诚;

  (2)“轻轻敲门”:敲得轻一点,不要惊忧了诸葛先生;

  (3)“轻轻地走进去”:走得轻一点,可别惊醒了正在睡觉的诸葛先生;

  (4)“恭敬等候”:对,就是这样诚心诚意地等待;

  (5)“快步走进”:刘备心中是这般高兴;希望自己动作快一点,可别让诸葛先生等得太久。

  2.把这些动作送到这段话中读一读,你会感到这些词句不再平平淡淡了,它们饱含着感情。再读这段话,想一想,刘备诚心诚意的背后是什么?

  3.“下马步行”是“尊重”;“轻轻敲门”是“尊重”;“轻轻地走进去”是“尊重”;“恭敬等候”是“尊重”;“快步走进”还是“尊重”。“尊重”、“尊重”,除了“尊重”,还是“尊重”,难怪张飞说要把诸葛亮捆来时,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4.记住刘备这些动作,就很容易把这段话背诵出来了。(师生合作背诵)

  四读:读出写法

  1.你们看,作者就是通过人物的这些动作,把一个“尊重人才”的刘备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字词知冷暖,语言有温度,文字的背后是刘备的诚心,是对诸葛亮的尊重。而这一切,需要我们细细去读,慢慢去品,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地读是读不出的。

  2.除了写刘备的.一系列动作之外,其他段落还写了他的语言。当张飞说要把诸葛亮捆来时,刘备生气地说一(生读)“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当诸葛亮出山后,刘备高兴地说——(生读)“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你们看,求贤若渴的刘备仿佛就站在我们眼前。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吸引人,就在于它能够把人物给写活,动作和语言的描写实在是功不可没啊!

  3.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唯一让我们记住的那就是对人才的“尊重”。正是有了这种尊重,才有了一段刘备诚心诚意“三顾茅庐”的千古佳话。

《三顾茅庐》优秀教案 篇2

  一、设计理念

  《三国演义》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影响深远的艺术形象。诸葛亮在小说中是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来歌颂的。《三顾茅庐》这篇课文着重写了刘备第三次前往隆重拜访诸葛亮的经过,表现了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诚心诚意的思想品格,同时体现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为此,我设计本文的`教学,我以刘备拜访诸葛亮的诚心诚意为突破点展开讨论,自然地进入对诸葛亮的志向和才干的欣赏。

  二、设计思路

  由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渲染气氛,相机导入,抓住一些词语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第二步,欣赏美景,感受“才华”。第三步,分析“言行”,感受“尊重”,第四步,我设计了如此“尊重,何以“为报”。最后,全堂总结,升华“尊重”,再《三国演义》的片头曲中结束本堂课。

  三、教学目标

  1、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蜿蜒起伏、疏疏朗朗、清澈见底、青翠欲滴、景色宜人;体会比喻句前后部分之间的关系。

  2、通过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动作体会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学习刘备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

  3、感受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程序

  (一)抓住词语,把握全文

  在这一环节中,我出示了三组词语,第一组都是课文中主人公的名字,第二组都是写隆重景色的词语,第三组则是写诸葛亮策略的词语,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能将这些词语读准确,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很快讲出他们的新发现。我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复习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另外,也想通过这一环节梳理学生的思路,讲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整体把握课文。

  (二)欣赏美景,感受才华

  我从隆重美景导入到三个比喻句的学习,用较为连贯的语言将课后习题四中的三个比喻句串成一个整体,并用比较句子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比喻句的后面部分是对前面部分的形象具体的说明,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让学生顺利进入到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中。

  (三)分析言行,感受尊重

  这一环节我把它定为我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由找张飞的语言,刘备的语言,通过模仿他们说话来感受他们当时的心境,也在张飞的衬托下,更凸显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并自由谈谈体会,这一形式我觉得看似形散,神却不散,因为孩子们始终围绕着“刘备尊重人才”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学习,无论怎样谈体会都是万变不离其踪的。

  但如何使学生的发言、讨论、感悟更有深度,更有层次呢?这就使老师在孩子们的学习活动中“应变”、“点拨”甚至“周旋”等的引导工作显得至关重要,这也是我在备课中深入思考的问题,我也力图随意应变,以期让学生有更佳的学习效果。

  比如:“三人第三次到了隆重,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这说明了什么?

  先了解“半里多路大概有多少米?”“为什么不骑着马直接到诸葛亮的住处才下马,或者提前50米、100米下马?”然后补充杨家将中文武百官路过天波府时文官落轿子,武官下马以示敬仰的表现来让学生感悟到刘备下马是对诸葛亮才华的敬仰,从而体会刘备是尊重人才的。

  然后实现由扶到放,让学生抓住刘备动作的词语“轻轻敲门”“轻轻走进”“恭候等待”“快步走进”自由谈体会,实现学生自主阅读的目的。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还穿插了一个看板书背诵刘备等候诸葛亮的一段文字,指导学生巩固课文内容。

  (四)如此尊重,何以为报

  这一环节主要是结合文章最后第二小节拓展了一些诸葛亮《出师表》里的话,帮助刘备打的胜仗,和书本练习三中的成语,可以说是课文学到这里,已是水到渠成。

  (五)全堂总结,升华尊重

  在《三国演义》的片头曲中,结束本堂课。

  最后,谈谈我的感想,我觉得语文教学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感悟、品味中,让学生积累一些优美的词句、精彩的句段,同时,作为我们老师也应该按照新课标要求,积极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把学生引到书的海洋中,让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像《三国演义》这类经典名著是很值得一看的,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学生版本的《三国演义》。

《三顾茅庐》优秀教案 篇3

  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课堂,就应坚持“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现代教学理念。立体的课堂结构,就为“学生展开个性化的阅读活动”创造了有效的时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理解《三顾茅庐》,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教学目标:

  1、感受刘备的省心诚意和诸葛亮的妙计试探。

  2、理解“大贤、怏怏、仰慕”等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直接板书“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二、导读

  1、一读——大声朗读。

  导读题:刘备那一点吸引了孔明?打动了孔明的心?

  学生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恼甯兄=淌σ泊笊识量挝模雀桓鍪痉叮痔逑至私淌σ彩茄暗幕锇椋逑挚翁靡彩墙淌ρ暗某∷?br />  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感表述的流畅、准确。当然,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3、对学生的各种表述,教师不作点评,待学生充分表述个人的读后感之后,再引导学生对刚才的信息进行处理。

  4、虽然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但是每个人的话语中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的声音,看谁能够用一个词概括。(诚心诚意)培养学生现场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5、深入学习课文——默读。

  (1)诸葛亮作为当今大贤,人人都渴望得到这样的大贤。也就是说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肯定有不少的人诚心诚意的邀请过诸葛亮,但是诸葛亮一直都没有出山。这就说明,刘备的诚心诚意是与众不同的。那么,刘备的诚心到底有何不同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课件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同时出示两个服务性的导读题:

  刘备用了那些方法使诸葛亮相信自己是诚心诚意的?诸葛亮又是如何得知刘备的诚心诚意是可信的?

  教师设计的这两个问题,很有特色。引导学生学习的内容上具有交*点,而学生在展开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其思维又是多向、多维的,只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才能立体的认识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及其特点。

  6、小组交流。

  经过刚才充分的默读思考,每个学生都会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此时的小组交流,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

  但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下几点:

  (1)发表自己的意见时,不要围绕某个小问题争论不休;

  (2)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学会从同学的嘴里获取信息。

  这是课堂立体结构的进一步拓展,也是由个体学习过渡到小集体学习,个体智慧在谋求集体智慧的主体发展。小组学习,可以达到求同的目的,但是,小组学习绝不是为求同而合作学习,而恰恰是利用他人的智慧和成果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和促进个体发展。

  7、全班交流。

  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后,这里的全班交流,不能停留在前面两个层次上,否则就不能获得个体有效的发展。这里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点拨学生不太到位的模糊认识。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

  (1)引导学生把自己表述的内容概括成一个词语,并在黑板上恰当的位置板书出来,做到说要到点;

  (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原句,有感情的朗读好,做到读要到味。

  8、引导学生整理板书。

  集体的智慧汇聚在一起,加以整理,自然形成立体的认识结果。

  刘备的诚心:

  (1)轻叩柴门——真心;

  (2)巧妙利用天气——用心;

  (3)不达目的不罢休——恒心;

  (4)斥责张飞——齐心;

  (5)下拜谒见——尊心。

  诸葛亮的妙计:

  (1)利用书童作耳目——观察;

  (2)故意回避——试探;

  (3)聊天——面试。

  刘备懂得“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以自己的真心和诚心打动诸葛亮的心,诸葛亮也以自己的妙计考察了刘备的诚心。

  9、学了三顾茅庐,将来你作了老总,去招聘人才,或者你是当今大限,对你会有何帮助?

  跳出语文,联系学生生活,活学活用。真正实践了把语文学习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和发展之路上。

  三、结课出示教师的对联。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给学生以文学的熏陶,知道一种新的读后感的写作形式。

  刘备三顾茅庐喜得孔明如虎添翼创大业

  诸葛卧龙出山幸会明主大展宏图扬美名

《三顾茅庐》优秀教案 篇4

  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课堂,就应坚持“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现代教学理念。立体的课堂结构,就为“学生展开个性化的阅读活动”创造了有效的时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理解《三顾茅庐》,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教学目标:

  1、感受刘备的省心诚意和诸葛亮的妙计试探。

  2、理解“大贤、怏怏、仰慕”等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直接板书“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二、导读

  1、一读——大声朗读。

  导读题:刘备那一点吸引了孔明?打动了孔明的心?

  学生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大声朗读课文,既给学生一个示范,又体现了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体现课堂也是教师学习的场所。

  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感表述的流畅、准确。当然,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3、对学生的各种表述,教师不作点评,待学生充分表述个人的读后感之后,再引导学生对刚才的信息进行处理。

  4、虽然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但是每个人的话语中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的.声音,看谁能够用一个词概括。(诚心诚意)培养学生现场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5、深入学习课文——默读。

  (1)诸葛亮作为当今大贤,人人都渴望得到这样的大贤。也就是说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肯定有不少的人诚心诚意的邀请过诸葛亮,但是诸葛亮一直都没有出山。这就说明,刘备的诚心诚意是与众不同的。那么,刘备的诚心到底有何不同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课件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同时出示两个服务性的导读题:

  刘备用了那些方法使诸葛亮相信自己是诚心诚意的?诸葛亮又是如何得知刘备的诚心诚意是可信的?

  教师设计的这两个问题,很有特色。引导学生学习的内容上具有交叉点,而学生在展开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其思维又是多向、多维的,只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才能立体的认识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及其特点。

  6、小组交流。

  经过刚才充分的默读思考,每个学生都会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此时的小组交流,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

  但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下几点:

  (1)发表自己的意见时,不要围绕某个小问题争论不休;

  (2)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学会从同学的嘴里获取信息。

  这是课堂立体结构的进一步拓展,也是由个体学习过渡到小集体学习,个体智慧在谋求集体智慧的主体发展。小组学习,可以达到求同的目的,但是,小组学习绝不是为求同而合作学习,而恰恰是利用他人的智慧和成果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和促进个体发展。

  7、全班交流。

  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后,这里的全班交流,不能停留在前面两个层次上,否则就不能获得个体有效的发展。这里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点拨学生不太到位的模糊认识。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

  (1)引导学生把自己表述的内容概括成一个词语,并在黑板上恰当的位置板书出来,做到说要到点;

  (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原句,有感情的朗读好,做到读要到味。

  8、引导学生整理板书。

  集体的智慧汇聚在一起,加以整理,自然形成立体的认识结果。

  刘备的诚心:

  (1)轻叩柴门——真心;

  (2)巧妙利用天气——用心;

  (3)不达目的不罢休——恒心;

  (4)斥责张飞——齐心;

  (5)下拜谒见——尊心。

  诸葛亮的妙计:

  (1)利用书童作耳目——观察;

  (2)故意回避——试探;

  (3)聊天——面试。

  刘备懂得“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以自己的真心和诚心打动诸葛亮的心,诸葛亮也以自己的妙计考察了刘备的诚心。

  9、学了三顾茅庐,将来你作了老总,去招聘人才,或者你是当今大限,对你会有何帮助?

  跳出语文,联系学生生活,活学活用。真正实践了把语文学习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和发展之路上。

  三、结课出示教师的对联。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给学生以文学的熏陶,知道一种新的读后感的写作形式。

《三顾茅庐》优秀教案 篇5

  8.三顾茅庐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三国演义》、群雄纷争。

  2、板书课题。示范“茅”、“庐”两字写法;学生练习写“茅”、“庐”两字,写在课题旁边。

  3、解题。理解“顾”、“茅庐”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范读。(或听录音)

  提问: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干什么?“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2、自渎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

  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3、检查自渎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a.生字卡片;

  诸葛亮  辅助  捆来  尊重  卧龙  疏疏朗朗  潺潺

  吩咐  恭恭敬敬  半晌  时辰  策略  茅塞顿开  同塌  讨论

  b.重点字音:

  疏  潺  晌  辰  诸  尊  吩 塞  策  

  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要求:不破词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复读,不唱读。边读边评议。

  ③感知文章主要结构:略写前俩次,详写第三次。

  ④讨论: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板书:

  刘备:尊重人才      诸葛亮:雄才大略

  三、作业:

  1、描红

  2、抄写生字新词

  3、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吩(feng       fen)      辅(fu     fu)      晌(xiang  shang )

  辰(cheng chen )      诸(zhu  zu )        卧(wo         wu )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的复述课文。

  2、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3、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的复述课文,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抽读生字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

  思考: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刘备为什么还要去拜访诸葛亮?

  (2)填空:

  刘备(      )前往隆中(         )诸葛亮,(     )地(     )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3)讨论填空,理解重点词语:两次、拜访、诚心诚意、邀请,体会刘备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

  (4)指导朗读,体会。

  2、学习第2——4自然段,

  过渡: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事,留下一段佳话。下面,我们来学习第2——4自然段。

  (1)小组学习。读课文,思考: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讨论问题一: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要点:

  ①第二自然段。重点指导分角色读张飞、刘备的话,讨论,指导朗读,细细感悟品味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②第三自然段。精读赏析:“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重点词语的细节描写;讨论,指导朗读,感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③第四自然段。同塌睡觉、同桌吃饭等。

  (3)重点句理解。

  3、讨论: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①理解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象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

  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② 理解句子:我得到到诸葛先生,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啊!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三、作业

  1、近义词     2、组词

  3、抄写比喻句。

  第三课时

  一、总结、写作特点

  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的,指名读有关的语句。

  二、指导复述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

  两次拜访没见到

  上路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           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2、看板书学生自由练说。

  3、指名复述。

  三、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1、指名读:“他们来到隆中……秀丽宜人”。

  2、分析:写了那些景物,按什么顺序写的?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3、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如:我们来到烈士陵园,只见:                                                        。

  4、自由练说,同桌说,指名说。

  四、教学生字新词

  1、生字字形教学;

  2、指导书写:茅   尊  恭   卧

  五、练习

  1、形近字组词;

  2、用“来到……只见……”说话;

  3、比喻句辨别。

《三顾茅庐》优秀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字,掌握多音字“塞”,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与一处景色。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

  1、复述课文、

  2、用“来到……只见……”句式写一处景。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2、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诸葛亮吗?他是怎样一个人?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

  看来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他是刘备的得力军师,那么他怎么会成为刘备的军师呢?还有一段故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2、板书课题:三顾茅庐。

  3、释题:

  (1)理解“顾”“茅庐”

  (2)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 自学课文,小组交流

  1、 出示自学要求

  (1)读课文,学习生字,理解词语,先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写到黑板上集体交流。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 检查自学情况

  (1)汇报自学情况。

  (2)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分段内容给课文分段。

  三、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

  2、仔细观察,交流记忆方法

  3、快速默记

《三顾茅庐》优秀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的复述课文。

  2、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3、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的复述课文,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抽读生字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

  思考: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刘备为什么还要去拜访诸葛亮?

  (2)填空:

  刘备前往隆中诸葛亮,地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3)讨论填空,理解重点词语:两次、拜访、诚心诚意、邀请,体会刘备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

  (4)指导朗读,体会。

  2、学习第2——4自然段,

  过渡: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事,留下一段佳话。下面,我们来学习第2——4自然段。

  (1)小组学习。读课文,思考: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讨论问题一: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要点:

  ①第二自然段。重点指导分角色读张飞、刘备的话,讨论,指导朗读,细细感悟品味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②第三自然段。精读赏析:“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重点词语的细节描写;讨论,指导朗读,感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③第四自然段。同塌睡觉、同桌吃饭等。

  (3)重点句理解。

  3、讨论: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①理解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象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

  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②理解句子:我得到到诸葛先生,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啊!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三、作业

  1、近义词2、组词

  3、抄写比喻句。

《三顾茅庐》优秀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中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体会刘备求才若渴的心情。朗读出刘备虔诚的心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学会生字新词。

  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东汉末年,汉室岌岌可危,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老百姓渴望国家统一,过上安定的生活。汉室后裔刘备胸怀大志,想拯救黎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但当时他身边拥有三员大将,势单力薄。正缺一位谋士。此时,司马徽向他推荐了隐居隆中的诸葛亮。于是便有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板书课题,解题:“茅庐”即“草房子”;“顾”即“拜访”

  2、你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吗?说说你搜集到的有关资料。

  3、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怎样三顾茅庐?结果怎样?)

  二、熟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出示:晌   塞    尊      诸      提醒学生注意读音。

  2、边读边思考质疑的问题。

  3、检查词语

  (1)诸葛亮   刘备    张飞    关羽   结拜兄弟

  读准人名 ,明白彼此之间的关系。

  (2)群雄纷争   讲明当时背景

  (3)邀请   辅助    统一中国 

  (4)恭恭敬敬  半晌    茅塞顿开

  (5)景色宜人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疏疏朗朗

  读准音

  (6)出示描写隆中景色的片断

  理解字意思再理解词义(看图理解)

  这段文字中写了哪几处景物?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读读这段景色,给你什么感觉?`想像画面。说说感受。

  这句话把什么比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比呢?(衬托诸葛亮刚毅高远非同凡响的个性,所以也称卧龙)

  齐读这段话,感受景色的秀丽。

  4、分节朗读课文。正音。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5、了解大意。

  让学生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用一两句话说清楚。(关键明白课文重点写刘备第三次去隆中请诸葛亮出山,并理请事情的发展顺序|几节写主要写三顾茅庐?

  6、读了课文,文中的主人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练笔。用来到——只见——写一处景色。

  (1)——————————,只见一条鹅卵石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伸向远方,路边每隔十来米就有一个供人们休息的凳子凳子后面,盛开着许多不知名的花,红的、黄的、百的、紫的,五颜六色,美丽极了。

  (2)我们来到儿童游乐场,只见————————————————

  (3)自己写一段话。

  四、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蜿蜒起伏、疏疏朗朗、清澈见底、青翠欲滴、景色宜人;体会比喻句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2.通过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动作体会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学习诸葛亮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

  3.感受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体会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和动作,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学习刘备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

  2.难点:理解比喻句闪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

  2.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学生版)

  教学过程:

  同学们,上节语文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三顾茅庐》,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三顾茅庐》。下面请大家读课题。

  学生读题:三顾茅庐

  一、复述词语,把握全文

  1.出示词语:

  (1)还认识这些词语吗?谁来读第一排?

  刘备、张飞、关羽、诸葛亮

  你发现了什么?(这些都是课文的主人公的名字)

  (2)谁来读第二排?

  疏疏朗朗、清澈见底、青翠欲滴、秀丽宜人、

  你发现了什么?(这些都是写隆中景色的词语)

  (3)谁来读第三排?

  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进、恭敬等候

  你发现了什么?(这些词语都是写刘备动作的)

  (4)谁来读第四排?

  群雄纷争、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统一中国

  你发现了什么?(这些都是写诸葛亮策略的词语)

  (5)一起读这四排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把这些词语连贯地说出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2.用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欣赏美景,感受“才华”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着,于是他带着关羽、张飞第三次来到隆中。隆中的景色可真美!你看!

  1.欣赏美景

  出示图文

  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1)读这段话,里面写了哪几种景物?

  (松林、溪流、竹林)

  (2)积累词语

  怎样的松林?

  (疏疏朗朗)读好这个词语

  怎样的竹林?

  (青翠欲滴)读好这个词语

  怎样的小溪?

  (清澈见底)

  (潺潺流动)

  读好这个词语。

  (3)这里的景色秀丽宜人,谁来读好这句话?

  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过渡:诸葛亮就住在隆中的卧龙冈,这是一条怎样的山冈?

  2.感受“才华”

  出示图文

  a、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1)读这句话

  (2)什么叫做“蜿蜒起伏”?

  (3)在这句话中,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4)作者把蜿蜒起伏的山冈比作卧龙除了因为山冈的形状像卧龙,还因为什么?

  (作者把蜿蜒起伏的山冈比作一条卧龙除了因为山冈的形状像卧龙,还要说明隐居在这里的诸葛亮就像一条卧龙一样等待着施展才华的时刻到来。)

  过渡:诸葛亮果真是个有才华的人吗?(是)你看,就在那个茅草屋里,刘备听了开他的话茅塞顿。

  b、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什么叫“茅塞顿开”?(本来不明白,现在一下子明白过来。)

  过渡:后来,刘备对他们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说——

  c、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1)这三个句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都是比喻句)

  (2)要是这样写好不好?

  (1.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2.刘备听了茅塞顿开;3.我得到诸葛先生真好。)

  (不好,写得不具体。)

  (3)要是这样写就具体了。

  (4)揭示关系:后半部分是对前半部分形象具体的说明。

  过渡:刘备是怎样请到诸葛亮的呢?请大家自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前二次没见着诸葛亮,第三次去请的时候,张飞是说些什么?刘备说些什么?分别是怎么说的?

  三、分析“言行”,感受“尊重”

  (一)语言

  1.自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张飞说些什么?刘备说些什么?分别是怎么说的?

  2.交流。

  (1)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什么叫“嚷”?谁来读一读张飞的话?

  过渡:刘备听了怎么说?

  (2)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点出“生气”。刘备怎样“生气”地说?谁来读一读刘备的话。

  (3) 只要抓住了张飞和刘备说话时样子的词就能把这两句话读好。

  过渡:刘备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划出刘备动作的词。

  (二)行动

  1.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刘备动作的词。

  2.交流

  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进、恭恭敬敬地站、等候、快步走进

  3.这些词说明了什么?

  (1)为什么离诸葛亮住处半里多路就要“下马步行”?诸葛亮又看不见?

  (怕惊着诸葛亮)

  (2)“轻轻敲门”说明了什么?

  (怕惊扰诸葛亮)

  (3)童子说诸葛先生正在睡觉,刘备“轻轻地走进去”,说明了什么?

  (怕吵醒诸葛亮)

  (4)“恭恭敬敬地等候”又说明了什么?

  (对诸葛亮有礼貌)

  这一等等了多久?

  (5)当诸葛亮醒来时,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又说明了什么?(不想让诸葛亮等得太久)

  4.读好这些词语。

  (1)“下马步行”:脚步轻一点,不要打扰了诸葛先生;

  (2)“轻轻敲门”:敲得轻一点,显得自己有礼貌;

  (3)“轻轻地走进去”:走得轻一点,可别惊醒了正在睡觉的诸葛先生;

  (4)“快步走进”:动作快一点,可别让诸葛先生久等了。

  5.把这些词语送到这段话中读一读。

  6.提升

  “下马步行”是“尊重”;“轻轻敲门”是“尊重”;“轻轻地走进去”是“尊重”;“快步走进”还是“着重”。“尊重”、“尊重”,除了“尊重”,还是“尊重”,难怪张飞说要把诸葛亮捆来时刘备生气地说:(读)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7.把诸葛亮请了山后刘备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

  大家或许并不知道,刘备当时已40多岁,诸葛亮才20多岁,整整比诸葛亮大了20岁;刘备是当时大名鼎鼎的“刘皇叔”,而诸葛亮却是一个“一无文凭,二无地位”的农民,刘备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由此可见他对人才的“尊重”。

  (三)写法

  (指着板书)同学们你们看,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把一个“尊重人才”的刘备的形象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四、如此“尊重”,何以“为报”

  过渡:“尊重”,是那样地让人感动!20年后,刘备已死,诸葛亮还在他的一篇名《出师表》中提起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的事,他说: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课文已经学完,再回过去看一看整篇课文的内容,读读这句话,想想刘备三顾茅庐得到的是什么?

  (诸葛亮的“感激”)

  1.  诸葛亮是怎样帮助刘备的?

  2.出示句子: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3.过渡:有人说,“书生论武事,大都纸上谈兵”,可是诸葛亮却说得头头是道,当时的天下,北有曹操,东有孙权,诸葛亮建议刘备在西方扩展自己的地盘,然后逐步统一中国,使得刘备茅塞顿开。(读这句话)

  4.诸葛亮出山以后,帮刘备打了哪些胜仗?

  火烧新野、火烧赤壁、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七擒孟获、智降姜维……

  5.拓展成语:

  (这正是)

  初出茅庐、才华横溢;料事如神,胆大心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五、全堂总结,升华“尊重”

  1.同学们,学完了《三顾茅庐》,两个已经随着历史的长河滚滚而去的英雄人物形象又鲜活在我们眼前,一个是刘备,一个是诸葛亮。

  补充:《三国演义》开头的一首词。

  2.“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唯一让我们记住的那就是“尊重”,让我们齐读这个词语:“尊重”,让我们记住这个声音:“尊重”

  六、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学生版)。

  板书:

  下马步行

  轻轻敲门         语言

  三顾茅庐   尊重     轻轻走进                   

  恭敬等候          动作

  快步走进

《三顾茅庐》优秀教案 篇9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知道我国的四大名著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

  2、你喜欢《三国演义》里什么人物?为什么?

  3、诸葛亮、关羽、张飞、赵子龙这些名将都是谁的手下呢?

  4、看来刘备这个人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研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刘备的历史故事。(板书:三顾茅庐)

  5、谁来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

  6、由这个题目你想问自己或我什么问题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如果读一遍读不准的词语或句子可读二、三遍。

  2、检查读书情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师讲述:这段讲了刘备前两次去拜访诸葛亮,第一次,他听说诸葛亮是个了不起的大才,于是在一个秋天,他和他的两个兄弟去拜访诸葛亮,但是没有见到,便给童子留个口信:“刘备来拜访过诸葛亮。”第二次到了隆冬腊月,刘备又决定去拜访诸葛亮,他俩兄弟不愿意:“这个诸葛亮有什么了不起的,充其量一介村夫,还劳大哥亲自去吗?”刘备仍然亲自前前去,但仍没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课文中就写他第三次拜访的经过。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理解“结拜”

  师简述《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刘备、张飞、关羽在桃园结拜为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所以称为“结拜兄弟”。

  (3)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前半部分(卧龙冈景色)

  结合理解“蜿蜒”、“秀丽宜人”、“青翠欲滴”、“卧龙”等。

  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

  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

  小结: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

  (4)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后半部分(刘备是怎样拜访诸葛亮的)

  结合理解“恭恭敬敬”、“时辰”、“半晌”等词语。

  (5)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理解“群雄纷争”、“茅塞顿开”

  雄,是乱世英雄,两汉末年,你还知道有哪些乱世英雄?

  孙权、曹操、吕布、董卓……

  茅塞顿开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像瓶盖一样一下被打开了,人的思想解放了,叫“顿开”。

  茅塞:堵在人们心里的、堵塞人们思想的茅草一下子打开了,心里豁然开朗。

  文中讲谁茅塞顿开?再读一读词语

  (6)指名读最后一段,理解“如鱼得水”

  像诸葛亮这样的人肯定有许多人去请他,曹操有没有找过,孙权,天下的群雄有没有请过,为什么他在刘备请他时出山呢?刘备哪一点打动了诸葛亮呢?

  “诚心诚意”

  三、练习复述课文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找找体现刘备诚心诚意,打动诸葛亮的关键词或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朗读体会比喻的作用。

  3、学习课文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难点:

  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过渡:哪些地方表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板书:诚心诚意

  二、精读感悟

  根据学生交流相应出示句子: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刘备责备张飞是因为怕张飞的鲁莽误了他的大事,通过比较朗读突出了他对诸葛亮的敬重,对贤才的渴求。

  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让学生通过刘备的语言,理解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和对贤才的渴求。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

  引导学生读读,找出关键词语,反复诵读。体验刘备为了见到诸葛亮既急切又不得不等待的内心,从而领悟刘备对诸葛亮态度认真,恭恭敬敬,体会他尊重人才、呵护人才,求贤若渴的品质。

  刘备真是求贤若渴,那诸葛亮到底值不值得刘备这样“诚心诚意”地去请呢?谁来说说见面以后诸葛亮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才华?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拨云见日)

  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如鱼得水)

  能使迷茫中的刘备“茅塞顿开”这样的计谋肯定很高。可见诸葛亮很有才华,用一个成语那就是——(雄才大略)

  我们也有过“茅塞顿开”的时候吗?

  三、说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出山以后的一些故事。

  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大败夏侯淳,接着又在新野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的成功;巧设空城计等故事都证实诸葛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料事如神,胆大心细。这些以少胜多的办法,都是诸葛亮设计的,可见诸葛亮对刘备有多么重要,诸葛亮确实是一位旷世奇才他,为辅助刘备“实现统一中原”的目标,竭尽全力,最后战死疆场,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再读读最后一段。

  四、迁移练习

  1、课后练习

  认真读读课文中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读一读,写了哪几个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

  你最想写生活中哪一处景色?

  学生交流,抓住要点:这一处景色有哪几个重点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你有什么感受。

  交流后学生习作。

  2、建议买来或借来少儿版本乃至连环画《三国演义》,一个月后,搞一个“三国故事”演讲比赛。看谁的故事最能打动人的心。

  板书:

  8   三顾茅庐

  刘备           诸葛亮

  诚心诚意        雄才大略

《三顾茅庐》优秀教案 篇10

  一、教学理念:

  1、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探索自主探究的开放的课堂模式。

  2、以语言材料为载体,以课文为例子,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乐学、善学。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__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三、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披文入情。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还深入地学习了刘备一访诸葛亮。

  2、你想进一步研究刘备吗?研究什么?(略)要研究刘备,还涉及到他的弟弟张飞,那么,我们怎么来研究这两个人物呢?让学生说,通过阅读,抓住人物言行、神态等来理解。

  (二)自主选择,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深入学习课文,完成填表。(把表格发给学生。)

  一顾

  二顾

  三顾

  怎样一个人刘备

  (言、行、神态)

  问又问

  失望而回

  张飞

  (言、行、神态)

  失望而回

  (1)如果对张飞感兴趣,找出描写张飞的言行的句子填入表格。

  (2)如果对刘备感兴趣,找出描写刘备的言行、神态的句子填入表格。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巡回,了解学情。

  2、研读刘备、张飞的句子。(按学生回答的顺序讲)

  (1)研究刘备的`同学交流。

  按学生交流的情况分别投影,重点落实字词,这些句子要具体讲,认真读,读出感情。随机板书:斥责张飞、下马步行、阶下恭候、赶紧谒见。

  学生另外找出的有关刘备的句子,让学生说说读读就可以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2)研究张飞的同学交流。

  用同样的方法投影出示,读读议议,可以看出张飞是个怎样的人? (3)__主要是写刘备,但同时也把张飞写进去了,这是否多余?分小小组讨论。

  然后交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点拨,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随机板书:反衬

  (4)对比朗读,愿意朗读张飞的读出他的莽撞无礼,愿意朗读刘备的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三)课外延伸,激发兴趣。

  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尤其是这篇课文的有关章节,以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顾茅庐》优秀教案 篇11

  8三顾茅庐

  教学目标:

  1、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学会生字新词,读准多音字“舍”,理解“大贤、辅佐”等词的意思。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初步感知刘备礼贤下士的品质,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教学重难点:

  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揭题,质疑导入

  1、 谈话揭题。

  同学们,中国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的英雄是谁?(刘备、关羽、诸葛亮、张飞……)

  同学们有的喜欢(诸葛亮),有的喜欢(  ),说不定还有没说的同学喜欢(赵子龙、黄忠、马超)的。那么诸葛亮、关羽、张飞、赵子龙这一些智慧的化身,这一些五虎上将都是谁的手下?(板书:刘备)这些智勇双全的人为什么都愿意跟着刘备打天下呢?看来刘备这个人物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研究。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刘备的历史故事。(板书:三顾茅庐)读题

  2、 解题。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刘备三次拜访住在茅草房子里的谁?(板书:诸葛亮)顺带讲解复姓、字、号。(包括刘关张的)

  3、 质疑。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我,想问问你自己?

  (刘备三顾茅庐为了什么?刘备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亲自去?派个人去不行吗?)

  二、 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 学生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2、 交流反馈:

  (1) 生字新词。

  (2) 刘备三顾茅庐是什么时代?是为了什么?(东汉末年)(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

  (3) 诸葛亮答应出山没有?(答应了)像诸葛亮这样智慧超群的人请他的人肯定很多很多:曹操有没有派人去请过他?孙权有没有派人去请过他?董卓、吕布这些个群雄有没有派人去请过他?为什么诸葛亮前面人家请他,他都不出山,偏偏刘备请他,他就出山了呢?刘备的哪一点打动了他?同桌交流交流看。(a、同桌交流b、全班交流:说说看,刘备的哪一点打动了诸葛亮c、还有不同的吗)

  三、 细读课文,推敲重点

  1、 学生读课文,圈划出重点词句。

  (看来刘备打动诸葛亮的地方不少,最关键的就是诚心诚意。下面请你们拿出笔来,到课文中找找看,哪些地方表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把关键的词和句划出来,看看谁找得准,谁找得多。)(教师巡回)

  2、 同桌交流,彼此看看找了几处,说说理由。

  3、 交流反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

  (刘备在三顾茅庐的整个过程中,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你体会到了吗?你准备怎样把你体会到的东西传达给大家呢?[学生发言]那好,接下来我们或者读,或者说,当然也可以演。用你认为最佳的方法表达你体会到的一些东西。谁先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随机教学)

  主要抓词:“立即”、“斥责”、“大声斥责”、“下马步行”、“恭

  恭敬敬”、“赶紧下拜”、“谒见”。

  句:“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

  去呢?”

  “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

  冷,自己回去吧!”

  “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

  同我一起去。”

  “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来理解刘备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训练点:

  1)、 抓住人物对话进行朗读训练。

  2)、 抓重点句进行思维训练。

  3)、 写话训练。

  (刘备乃大汉皇叔,一方诸侯,有身份有地位,连曹操也说天下英雄只有刘备和他两个。可47岁的他却对一个只有27岁,当时只是一介草民的诸葛亮又是下拜,又是谒见,又是恳请,这一份诚心诚意足可以感动——)

  (同学们寻找得很全面,很准确,分析得也很透彻,但只是零星地、分散地表达。现在我们增加难度,要求大家寻找一个好的方法,把这些词句整合起来概括地回答。先自己动笔在纸上写一写。)

  (我们来看,刘备为请诸葛亮怒斥张飞,冒着风雪顶着寒冷三顾茅庐,还有半里多地就早早下马,还在房门外恭候多时,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就赶紧下拜。现在,你是诸葛亮,你耳闻目睹了刘备的所作所为,你会怎么想?)

  四、朗读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研究很有成效,人物性格,人物品质就在他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了。现在请大家根据刚才对人物的理解,自选一段,读出人物的形象,读出人物的味道,读出人物的神韵来。你可以一个人读,也可以几个人分角色读。等下竞赛。

  五、拓展延伸

  1、  课文最后一句说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你知道有哪些胜仗?(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智降姜维、草船借箭、空城计)(你们的知识真丰富!)

  2、  诸葛亮帮助刘备打了很多胜仗,而且最后建立了蜀汉王朝。张飞回忆起三顾茅庐时的情景,心里又会怎么想?

  (是啊,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业。古时候是如此,在知识就是经济,人才就是财富的今天,就更是如此。所以“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到今天也成为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代名词了。)

  3、读原著中的一些句子,引导学生去看原著。

  (今天的课就到此结束。最后我想补充的是我们四年级已经有能力去看原著——

  如原著中对卧龙冈有这样的一段描写(屏幕显示):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清澈,低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簧交翠。这段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呢?

  如原著中诸葛亮的草堂有副对联:宁静而致远,淡泊以明志。这副对联对刻画人物有用吗?

  又如原著中诸葛亮醒来吟了一首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这首诗又有什么含义呢?

  因此,去读原著定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顾茅庐》优秀教案 篇1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田字格前面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真知像美玉,如原油,只有用“探索”这部钻机才能探知它的秘密。现在就用我们的一双慧眼来探索第八课。板书:三顾矛庐

  生:老师,你写的“茅”错了,应该是草字头的。

  师:噢,草字头的,说明这个字指什么?(草,老师加上草字头)

  那茅庐指什么?(草盖的房子)课文中是怎么说这座房子的?(草堂)

  师:说得好,草堂是谁住的?(诸葛亮、诸孔明)好,有人说诸孔明……(不对,诸葛是个复姓,应该是诸葛孔明。)说得好,你们还知道哪些复姓?(东方、欧阳、慕容……)

  师:题目中的“三顾”是什么意思?(三次去拜访)谁三次去拜访谁?(刘备三次去拜访诸葛亮。)从这个“三顾”你体会到什么?(刘备尊重诸葛亮)那“三顾茅庐”的意思是?(刘备三次去拜访诸葛亮。)是,这是字面上的意思,后来成了成语,就表示……(诚心诚意地去邀请。)

  二、初读课文

  1、范读。

  提问:“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三顾茅庐”?课文是怎么写的?

  2、自读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

  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3、检查自读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a.生字卡片;

  诸葛亮辅助捆来尊重卧龙疏疏朗朗潺潺吩咐恭恭敬敬半晌时辰策略茅塞顿开同塌讨论

  b.重点字音:

  疏潺晌辰诸尊吩塞策

  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要求:不破词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复读,不唱读。边读边评议。

  ③感知文章主要结构:略写前两次,详写第三次。

  ④讨论: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板书:刘备:尊重人才诸葛亮:雄才大略

  三、作业:

  1、描红

  2、抄写生字新词

  3、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吩(fengfen)辅(fufu)晌(xiangshang)

  辰(chengchen)诸(zhuzu)卧(wowu)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切入感知课文)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引导学生读课题)。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二、新授(精读感悟,体会诚心诚意、雄才大略)

  教学版块一(感悟刘备的诚心诚意)

  (一)整体感知刘备的诚心诚意

  1、一读——大声朗读。

  过渡:是啊,故事主要写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哪一点吸引了诸葛亮,使诸葛亮愿意出山,辅助完成大业呢?

  学生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

  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感表述的流畅、准确。

  当然,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学生的各种表述,教师不作点评,待学生充分表述个人的读后感之后,再引导学生对刚才的信息进行处理。)

  3、虽然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但是每个人的话语中都包含着一一样的意思。

  刘备是邀请诸葛亮出山。(板书:诚心诚意)

  (二)、细读课文,从对话、神态、行动中体会诚心诚意(读—找—说—悟—读)随机

  过渡:

  1、刘备的真心到底有多诚?真情到底有多真?还需要我们进一去读读课文,细细品味刘备这深深的诚意。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找找可以刘备打动诸葛亮的关键词或句子,感受感受。

  2、学生默读课文。

  3、交流。

  对话、神态中体会诚心诚意(张飞与刘备的对话)

  当一学生读到以下这组对话时:(出示)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1)你是从刘备和张飞的对话中体会刘备的诚意的,很好!

  ——(看学生把感悟点落在哪里)

  (2)指导“嚷”

  a、师:嚷什么意思?(喊叫)谁来试一试?个别读,体会出嚷。

  b自己练读,指名读出猛张飞。

  c引导想象:张飞嚷时是怎样的心情?(生气、不耐烦、讨厌)

  d师:从一个“嚷”字让我们看到了鲁莽。还可以看出对诸葛亮的无礼。带着这种心情再来嚷一嚷。(齐嚷)

  (3)指导“捆”(学生点到即可,不说也不要紧)

  师:张飞把诸葛亮当作了东西,用“捆”字可看出对诸葛亮的无礼。

  (3)引导:刘备怎么说?

  a你们知道刘备和张飞是什么关系吗?(学生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教师评:你了解的真多!)

  师:——是啊,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结拜兄弟,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b谁来用斥责的口气读读这句话,体会体会刘备当时的心情。

  (指名一学生读)——你们注意到这句话后面的标点了吗?刘备不要张飞去,他就要----亲自去(学生接话),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敬仰(学生接话)。

  谁带着这样的心情,再来读这句话。(再指名一学生读)

  c师生分角色读对话。

  教师导:短短的一组对话,我们就从张飞的不耐烦、鲁莽,对诸葛亮的无礼。更让我们体会到了刘备求贤的急切,对诸葛亮的敬重。刘备的这份诚意可真是令人感动呀!

  行动中体会诚心诚意

  1.师:除了刘备和张飞的对话,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的深深诚意?(学生读有关语句)

  2.你们是从行动中体会到刘备的诚意的。

  重点指导以下句子:

  (1)“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引导生自己说体会)

  或师引导t:刘备是打马一路奔去的吗?

  s:“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半里地的时候就下马了,这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t追问:“半里多地大概有多少米?”

  s算:“250米。”

  t继续问:“这么远,诸葛亮又看不到,为什么这时候就要下来呢?”

  s:“他怕马蹄惊扰了诸葛亮。”“刘备下马步行不是做给诸葛亮看的,而是真心诚意地尊重他。”

  t再问:“当时什么人才骑马?”

  s:“将军。”“有身份的人。”

  很多s马上领悟到:“刘备这样做是降低身份。说明他把诸葛亮当成了自己的老师,对他像自己的老师一样尊敬。”

  (2)“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

  刘备“轻轻”敲门说明他怕惊扰诸葛亮,对他尊重、诚心。

  (3)“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侯。”

  (指导生扣住关键词说体会,动作表演理解恭恭敬敬,体会虔诚)

  “不要惊醒”:t:刘备为何让他俩在门外等侯?

  “轻轻”:生怕惊扰诸葛亮休息。

  “恭恭敬敬”:师:想象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会有怎样的动作?

  (弯腰低头是对一个人的尊敬)

  t:噢,更恭敬,这样才能体现对人的虔诚和恭敬。

  师:你会对谁这么恭恭敬敬呢?

  (小结:看来,刘备用对待“长辈”的礼貌,对待“宾客”的热情对待诸葛亮,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

  师: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刘备可能会对两个弟弟吩咐些什么,又会用怎样的口气怎样的态度?

  (学生想象的语言会很丰富,模仿的口气也很像。有的说:“二弟三弟,你们且在门外等候,我先进去。”有的说:“三弟,你性情急躁,现在门外等候,莫要惊扰了孔明先生;二弟,你也一起等候。”)

  (4)“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

  生谈体会或师引:刘备就这样等啊等啊?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过去了----他这样站了多久?

  理解“半晌”半晌是多长时间?“半天”

  师:仅仅半天吗?一个时辰就是?

  师:古时候,一天一夜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约是现在两个小时。同学们想象一下,刘备恭恭敬敬站了半晌又两个时辰……刘备是什么人?诸葛亮又是什么人?你知道他们年龄吗?……一位47岁的首领,对着一位27岁的毛小伙子站了半晌又一个时辰,一个站一个还躺着。(看图)

  师:可见刘备对诸葛亮是多么的敬重啊!齐读这部分。

  转折

  t:刘备轻轻敲门轻轻地进去,恭恭敬敬地等,等啊等啊,诸葛亮翻了个身,又等啊等啊,等了半晌,才悠然醒来,刘备先前等得那样耐心,这时刘备------?刘备为何那么“快步”?

  (急切地希望见到诸葛亮,反映出刘备求贤若渴)

  小结:我们从行动中体会到了刘备的诚意,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感受这些地方,让我们一起回到“三顾茅庐之隆中相见”这一历史时刻,你可要细细地去品味呦!(观看动画)

  带着体会齐读“离诸葛亮的住处……才悠然醒来……见面。”注意标出的关键词。(出示)

  教学板块之二(感悟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过渡:刘备为何对诸葛亮如此尊敬,如此诚心诚意的邀请呢?肯定诸葛亮是个不同寻常的人物。通过上节课的初步认识,你觉得诸葛亮怎样?

  师引导:是啊。诸葛亮雄才大略。文中也简单写了一写。请大家读课文的3、4、5小结,找到有关语句,并说说体会。

  环境烘托体会性格:

  师:其实,这里的环境也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出示:(生读)“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

  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这里有一句——(生接:比喻句)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t: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

  t: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

  师小结: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

  师:这里景色宜人,谁来读好它?

  齐读

  分析形势体会大略(第四小节)

  师: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

  t这里有两个词(板书:群雄纷争茅塞顿开)

  雄,是乱世英雄,两汉末年,你还知道有哪些乱世英雄?

  s孙权、曹操、吕布、董卓……

  t纷,纷乱,争斗,当时战火边缘,民不聊生啊……

  t当时诸葛亮是这么说的:将军想成就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三足鼎立之势,然后可图中原。听了诸葛亮这番话,刘备-----。“茅塞顿开”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s像瓶盖一样一下被打开了,人的思想解放了

  t你比喻得很形象,就像我手里的瓶盖一样是“砰”的一声打开了,下子打开的,叫“顿开”茅塞呢?堵在人们心里的堵塞人们思想的茅草一下子打开了,心里豁然开朗。谁茅塞顿开(刘备)读一读词语。

  师:通过这一段谈话,刘备就明白了当时的形势和以后的打算。可以看出诸葛亮确实是有谋略。确实值得刘备三次邀请。齐读第四小节。

  出山战况验证才华

  t:刘备得到诸葛亮就像---------可以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板书(如鱼得水)谁是鱼,谁是水呢?为什么这么说呢?刘备得到诸葛亮就像什么?你读过《三国演义》吗?诸葛亮帮刘打过哪些仗?(“火烧赤壁”、“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巧设空城计”……)

  t:以少胜多的办法,都是谁设计的,可见诸葛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料事如神,胆大心细,对刘备有多么重要。难怪刘备会三请诸葛亮。再读读最后一节。

  三、延伸拓展深华中心

  t:(延伸)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三顾茅庐”的故事,初步认识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那这个故事对你生活中又有什么启发呢?(待人诚恳,谦虚 不要摆架子 对人要尊重……)

  t:诸葛亮用我们现在的说是什么?(板书:人才)

  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干一番大事。

  四:作业:

  1、调查及作业(把手放好坐正!)

  班里有多少人看过或听过《三国演义》故事?(一半)

  建议你为买来或借来少儿版本乃至连环画,一个月后,请你们的班主任搞一个“三国故事”演讲比赛。看谁的故事最能打动人的心。

  板书:

  三顾茅庐

  刘备(如鱼得水)诸葛亮

  诚心诚意雄才大略

  第三课时

  一、总结、写作特点

  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的,指名读有关的语句。

  二、指导用“来到……只见……”说几句话。(仿书上写)

  1、指名读:“他们来到隆中……秀丽宜人”。

  2、分析:写了那些景物,按什么顺序写的?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3、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1、提示:写你去过的地方,三分钟写三句话。

  (2、生写

  (3、师检查择优赏读:

  引导学生回想校园一角、名胜古迹、赵元古银杏等地方。

  4、自由练说,同桌说,指名说。

  三、背诵课文3、4节。

  四、练习

  1、形近字组词;

  2、用“来到……只见……”说话;

  3、比喻句辨别。

《三顾茅庐》优秀教案 篇13

  第一课时

  一、导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4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段落。

  二、导学重、难点:

  重点: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难点: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突破措施:

  1.留给学生充足背诵时间,通过多种方式检查。

  2.小组通过读课文,交流讨论并发表自己意见。

  四、导学准备:《三国演义》中几个典型故事的课件

  五、导学过程:

  1.预习学案

  (1)通过课前阅读《三国演义》,回忆其中的有名人物性格:

  如刘备_____________________、张飞__________________、关羽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电视剧《三国演义》,说一说:本剧都介绍过哪些故事?(可列举五例)

  2.导学案

  (1)课件导入,引出主题

  出示课件:三国演义中几个典型的故事

  同学们,刚才看到的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你们都看过吗?生答。谁还能列举出三国演义中的几个故事?生答。刚才我们看到一个名叫三顾茅庐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块来看一看三顾茅庐到底是怎么回事。

  出示课题:三顾茅庐

  (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①自学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故事主要涉及到哪几个人,是什么样的关系,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②学生开火车读课文,小组讨论并回答文章的主要内容,师总结。

  ③自学生字词。出示生字词,明确自学要求:记住字音;认清字形;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④检查自学效果。交流:你认为哪些字读的时候要注意?指名读,齐读;交流:你认为哪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

  ⑤你理解了哪些词,还有哪些不理解的?

  (3)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①同桌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感受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②小组交流:

  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段落,为什么?

  刘备用“鱼”和“水”来比喻他和诸葛亮的关系,反映了什么?

  通过本文,你知道刘备和诸葛亮各是怎样的人吗?

  ③师生交流

  张飞与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态度相同吗?这样写表现了什么?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含义?

  “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这一句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恭恭敬敬”这些词语表现了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

  “快步”一词突出了刘备怎样的心情?

  教师随着学生的交流加以点拨,指导朗读,进行理解。

  (4)总结提高

  课文写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文章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5)理解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六、课堂检测:

  1.读一读,画出汉字的正确读音。

  时辰(chen chéng) 晌(shǎng xiǎng)午 策(cè chè)略

  没有见着 (zhe zháo zhuó) 山冈 (gāng gǎng)

  茅塞(sāi sài sè)顿开

  2.我会填

  三( )茅庐 青翠欲( ) ( )( )起伏

  秀丽( )人 群雄( )争 茅塞( )开

  3.想想《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把下面的歇后语补充完整。

  ( )得( )——如鱼得水 ( )进曹营——一言不发

  ( )之心——路人皆知 ( )穿针——大眼瞪小眼

  ( )借荆州——想借不想还 ( )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 )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 )打(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七、课外拓展:

  认真读课文里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第二课时

  一、课堂检测

  按原文填空

  诸葛亮分析了________________,提出了_______、________的策略。刘备听了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

  文中直接写诸葛亮雄才大略的句子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刘备和诸葛亮之间关系的一个打比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主题丛书阅读

  1. 自读主题学习丛书《携情走千古》之“三国群英荟”中的《桃园三结义》、《张飞认输》、《过五关,斩六将》。

  2.交流阅读收获。

  3.我读丛书过程中又学到了《三国演义》中的哪些故事

  4. 我积累了如下好词佳句。

  三、拓展作业

  读下面的话,说说每句中前后两部分的关系。

  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四、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刘备 尊重人才 诸葛亮

  (生气 下马步行 轻轻地 恭敬)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1:5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