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2)如果对刘备感兴趣,找出描写刘备的言行、神态的句子填入表格。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巡回,了解学情。

  2、研读刘备、张飞的句子。(按学生回答的顺序讲)

  (1)研究刘备的同学交流。

  按学生交流的情况分别投影,重点落实字词,这些句子要具体讲,认真读,读出感情。随机板书:斥责张飞、下马步行、阶下恭候、赶紧谒见。

  学生另外找出的有关刘备的句子,让学生说说读读就可以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2)研究张飞的同学交流。

  用同样的方法投影出示,读读议议,可以看出张飞是个怎样的人?

  (3)文章主要是写刘备,但同时也把张飞写进去了,这是否多余?分小小组讨论。

  然后交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点拨,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随机板书:反衬

  (4)对比朗读,愿意朗读张飞的读出他的莽撞无礼,愿意朗读刘备的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三)课外延伸,激发兴趣。

  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尤其是这篇课文的有关章节,以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一、分辨文章的详略。

  二、出示一篇例文,让学生分辨详略,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四、总结全文。

《三顾茅庐》 篇3

  作者:佚名    转贴自:江都市实验小学    点击数:316

  《三顾茅庐》课堂实录与评析(新世纪园丁杯论文)--江都市实验小学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三国演义》吗?

  生:看过。

  师:谁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三国演义》?

  生:《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作者是罗贯中。

  生:《三国演义》里有许多英雄人物,比如:刘备、张飞、关羽、曹操、周瑜……

  生:《三国演义》里有许多有名的故事,如《空城计》、《过五关、斩六将》……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课前,老师也对《三国演义》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出示多媒体课件,有关《三国演义》的文字简介及有关人物图片,老师配

  乐介绍)《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它以浩瀚的篇章,深入描绘了从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到三国归晋的历史画卷。其中,细致生动地展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军事、政治斗争,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你们看,这是(生说刘备),他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与张飞、关羽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后来成为蜀汉的昭烈皇帝。这是(生说诸葛亮),他是三国蜀汉的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汉县隆中,留心世事,号称“卧龙”。这是(生说关羽),刘备的二弟,智勇双全、武艺高强。这是(生说张飞),刘备的三弟,生性鲁莽、豪爽。《三国演义》中有很多这样性格鲜明的人物,同学们课后可以收集一下。这节我们要学的课文是节选自《三国演义》三十七回的一个小故事,大家齐读课题。

  生:三顾茅庐。

  点评: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课件《三国演义》的简介,特别是介绍了课文中所提到的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四个人物,情景交融,学生身临其境,营造出美好的心境,诱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二、

  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预习课文了,下面老师来检查大家预习的情况,课文中的生词谁来读?

  生:(读词,教师重点指导“冈”是第一声,“响”读shang,“塞”是多音字)。

  生:齐读词。

  师:生字词掌握得不错,课文是不是读正确、读通顺了,哪些同学愿意分小节读一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三顾茅庐”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

  生:分小节朗读课文。

  师:刚才几位同学读得不错,其他同学听得也很认真,同学们,课题中这个“庐”是什么意思?

  生:字典中“庐”指房舍,就是指房子。

  师:“茅庐”是什么样的房子?

  生:用茅草搭成的房子,很简陋。

  师:用茅草搭成的房子多简陋,过去,乡野村夫住的就是茅庐,在课文中,“茅庐”是谁住的?

  生:(齐说)诸葛亮。

  师:“顾”是什么意思?

  生:“顾”是拜访的意思。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在预习时,查了字典,字典中有几种解释,我觉得这种比较合适。

  师:你真会学习。“三顾茅庐”又是什么意思?

  生:三次拜访诸葛亮。

  师:谁三次拜访诸葛亮?

  生:(齐说)刘备。

  师: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想干什么?

  生:想请他帮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师:刘备前两次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着,第三次终于见着了。课文就是讲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

  点评:从“庐”字入手理解课题,了解故事内容。对“茅庐”的了解,也是对诸葛亮身份的了解,感受诸葛亮地位的卑微,为下面的品味人物形象,埋下伏笔。

  三:精读,感悟人物形象:

  师:同学们,你们课文已读了不少遍了吧?

  生:是的。

  师:读了课文,你觉得刘备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我觉得刘备非常尊重人才。

  生:我觉得刘备很有礼貌、很谦虚。

  生:我觉得刘备很有诚意。

  生:我觉得刘备很渴望得到人才。

  师:对的,这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求贤若渴”。

  生:我觉得刘备很器重人才。

  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你们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把能读出刚才你们所说的刘备人物特点的句子画出来。我们来比一比,谁找得又快又准。

  生:浏览课文,画句子。

  师:同学们刚才找得很认真,谁来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生:我从第3小节中读出来的。

  师:读一读你所画的句子。

  生: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同诸葛亮见面。

  师:(出示这部分句子)和老师找到一块去了。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这部分,找一找这部分哪些词让你深有体会,能够感受到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对人才的渴求?

  生:轻声读句子。

  师:谁来说一说?

  生:我从“下马步行”这个词感受到了。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还有半里多路了,刘备就下马步行了,可见他对诸葛亮很尊重。

  师:刘备为什么下马步行?

  生:刘备怕自己的马蹄声会吵到诸葛亮。

  师:仅仅是为了不吵到诸葛亮吗?大家想一想当时的刘备是什么身份?

  生:是一位皇叔。

  生:是一位将军。

  师:住在“茅庐”的诸葛亮的身份又怎样?

  生:是一位村夫,地位很低下。

  师:试想一下假如一位将军骑马一路驰骋去拜访一个村夫,会显得怎样?

  生:高高在上,盛气凌人。

  生:不尊重别人。

  生:刘备下马步行,就是降低自己的身份,让诸葛亮觉得自己和他平起平坐,就显得很尊重诸葛亮。

  师:说得好!能把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读出来吗?

  生:(齐声读)。

  点评:“下马步行”学生通常只能理解到刘备怕打扰到诸葛亮,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从刘备、诸葛亮身份入手,突出刘备这样做的目的以及他对人才的尊重。

  师:还从哪些词感受到?

  生:我从“轻轻敲门”这个词能感受到。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觉得刘备很有礼貌。

  师:正因为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才会这样地有礼貌。

  师:还从哪些词感受到?

  生:从“不要惊醒”这个词能感受到刘备很尊重诸葛亮。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刘备前两次都未见着诸葛亮,这次听说诸葛亮在家,一定很想立即见到他,可听说诸葛亮在午睡,就让童子不要惊醒他,可见他真的很尊重诸葛亮。

  师:说得好。还有哪些词能感受到?

  生:“恭恭敬敬”这个词能感受到。

  师:读到这个词,你仿佛看见刘备怎样地站在台阶下等候?

  生:一动也不动地站在那。

  生:两手放在前面,头低着,一动也不动地等候。

  师:在平时的电影、电视中,你看过什么样的人才会这样恭恭敬敬地站着?

  生:皇帝上朝时,那些大臣们就这样站。

  生:大户人家,那些佣人也这样站。

  师:是的。只有皇帝的臣子、那些奴仆、佣人才会这样恭恭敬敬地站着,同学们都知道,当时刘备的身份是(生齐说:一位皇叔),诸葛亮的身份是(生齐说:一位村夫)。老师还要告诉你们的是当时刘备已经47岁了,而诸葛亮仅仅27岁。身份的悬殊、年龄的悬殊,刘备都不应该“恭恭敬敬”地站在台阶下等候。可他却这样做了,同学们你们想说什么?

  生:刘备不顾自己的身份、年龄,就是为了显示他对诸葛亮的尊重。

  生:刘备这样做正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诚心,想感动诸葛亮。

  生:刘备这样放弃了自己的身份,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可见他很想得到诸葛亮这样的人才。

  生:我觉得刘备真是求贤如渴,对人才十分地尊重。

  师:说得真好!读读这句话,把刘备恭恭敬敬等待的画面读出来。(生练习读)

  点评:学生对“恭恭敬敬”一词没有真切的感受。引导学生联系电影、电视中所看过的画面,弥补缺少的感受,让学生在深切感受的基础上,对刘备这样身份尊贵的人恭恭敬敬地等候一个身份卑微的人,有表达的渴望。

  师:还有哪些词能够感受到?

  生:“半响功夫”“一个时辰”能感受到刘备等了很长时间,也没有不耐烦,可见他真的很尊重诸葛亮。

  师:刘备不光恭恭敬敬地等了,还等了很长时间。这么长时间,一般人都无法等下去,更何况外面是早春,春寒料峭,里面的人却在呼呼大睡;更何况是一位身份高贵的皇叔在等一个地位卑微的乡野村夫;更何况是一位47岁的长辈在等一个27岁的晚辈,在漫长的等待中,刘备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生:刘备会在想自己一定要耐心等下去,用自己的诚心感动诸葛亮。

  生:刘备会在想等诸葛亮醒来,自己怎样说动诸葛亮帮助自己。

  生:刘备也许会在想诸葛亮快点醒来吧。

  生:刘会在想诸葛亮不管你睡到什么时候,我都要等你醒来,我不能叫醒你,否则就显得我太不尊重人才人。

  师:是的,尽管等待的时间很漫长,内心很着急,刘备却这样恭恭敬敬地等候着。刘备对诸葛亮是多么地尊重啊!多么渴求啊!齐读这句话,把漫长的等待过程读出来。(生齐读)。

  点评: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刘备心里,想刘备心中所想,更加深入地感受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对人才的渴求。

  师:这部分处处都能体会出身份的悬殊、辈份的悬殊并未影响到刘备对诸葛亮这一人才的尊重,并未影响刘备对诸葛亮这一人才渴求。让我们把这部分齐读一遍,再次体会一下。

  生:齐读这部分。

  师:除了这部分,还可从哪些地方读出来?

  生:还可以从他们去之前的对话读出来。

  师:(出示对话)你读一读。

  生:读对话。

  师:从这个“嚷道”你想到什么?

  生:张飞很生气,很不满。

  师:张飞生气的是什么?不满的是什么?

  生:两次都未见着,现在又要去等第三次。

  生:刘备一个将军居然这样三番二次地却拜访一个乡村野夫,真不应该。

  生:诸葛亮这样一个无名之辈,不值得登门造访。

  师:谁来学一学张飞,把心中不满、恼怒嚷出来?(男同学齐读一遍)

  师:张飞生气了,刘备听了张飞的话也生气,他生气的又是什么?

  生:张飞竟然这样不尊人才。

  师:张飞觉得对待诸葛亮不需要三请四邀,刘备是这样认为吗?

  生:不是的。

  师:虽然前两次都未见着诸葛亮,可他会怎么想?

  生:我一定要去第三次,肯定能见着。

  生:说不定诸葛亮在考验我呢!我的心一定要诚啊!

  师:真是不到黄河心不死啊!刘备不光决定第三次去,去之前还专门请人占卦,挑选了一个好日子,刘备对诸葛亮真是尊重啊!

  师:同学们你从刘备对张飞生气地说,还想到了什么?

  生:张飞是刘备的结拜兄弟,兄弟情谊很深,可现在却为了诸葛亮斥责张飞,可见刘备很尊重诸葛亮。

  师:谁来学一学刘备生气地说?请大家齐读。(齐读刘备的话)

  点评:抓住刘备对张飞、诸葛亮的态度以及张飞和刘备对诸葛亮的态度,在对比中感悟人物形象。

  师:刚才我们从字里行间读出了刘备尊重人才,刘备求贤若渴,我们品味人物形象时,就是要从字里行间去品味。

  师:受刘备这么尊重的诸葛亮又是一位什么样的人,你又从哪读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诸葛亮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再找一找你的依据。(生浏览课文,思考人物特点,找一找画一画)

  师:谁来说一说?

  生:我觉得诸葛亮很有才华,从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可以看出来。刘备这样降低身份去邀请诸葛亮,迫切地想得到他的辅助,可见诸葛亮是人才。

  生:刘备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鱼儿离不开水,刘备离不开诸葛亮,诸葛亮对刘备帮助很大,可见他非常聪明,才华横溢。

  师:是的,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刘备实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有了诸葛亮,刘备真是如鱼得水,如虎添冀。

  生:还可以从第4小节可以看出诸葛亮聪明过人。他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拔开去雾见到了青天。

  生: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可见诸葛亮分析得很正确,这正说明诸葛亮是个奇才。

  师:同学们真会从字里行间品味人物形象。世人评价诸葛亮是旷世奇才,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人。

  点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才本领”。围绕“读了课文,你觉得刘备、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儿读出来的?”展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文中的词、句,在朗读想像对比中品味人物形象。教师在课堂中积极地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全方位地主动参与,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总结全文,揭示喻意: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诸葛亮具有雄才大略。正因为刘备的诚心诚意,正因为刘备对人才的尊重,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誓死效忠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对人才的那份虔诚,让你有什么启示?

  生:我们要像刘备那样不气馁、坚持到底。

  生:我们要像刘备那样为了得到人才不惜降低身份。

  生:我们对人才一定要尊重。

  生:我们邀请别人一定要诚心诚意。

  师:是的,“三顾茅庐”这个词在现在是一个成语,除了包含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这个故事,还指诚心诚意地邀请别人。让我们记住这个故事,也记住了这个成语。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五:拓展延伸,自主探究

  师:《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我国小说中人物形象是非常丰富的。在《三顾茅庐》中刘备尊重人才,诸葛亮具有雄才大略,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刘备、诸葛亮还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刘备很看重兄弟情谊。

  生:诸葛亮料事如神。

  生:刘备有雄心壮志。

  生: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

  师:同学说得都不错,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读一读《三国演义》,好好研讨其中的人物形象。

  点评: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走出教材,走向开放的大语文教学观念,让学生在课外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发展自主探究的能力。

  总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的教学设计,师生共同搭建了一个感悟的平台,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自由想象,自由表达。从整体感悟,细处摄神,感悟人物形象。

  1、在重点词句中感悟:

  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点。课文从刘备的动作、语言可以感悟到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和渴求,教学中让学生找找从哪些词能深切感受到。抓住“下马步行”“恭恭敬敬”等词,引导学生理解体会。

  2、在想象补白中感悟

  清初学者陆世仪说:“悟者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想象是思的表现方式之一。为了更深入地感悟人物形象,创设情境,刘备二次都未见着诸葛亮心中会想什么,刘备在门外恭恭敬敬地等候会想什么,让学生走进刘备心里,体会感悟。《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也有丰富的历史背景。课文经过改编,适合小学生阅读,但也失去了原著中精彩的地方。课前让学生读读原著,教学中适当地向学生渗透刘备、诸葛亮的身份年龄以及省去的精彩部分,都有效地帮助学生感悟人物形象。

  3、在对比反差中感悟:

  教学中还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暗藏的对比反差,感悟人物形象。张飞、刘备对诸葛亮的不同态度;刘备对张飞、诸葛亮的不同态度;刘备的所作所为与自身身份、年龄的反差都能折射出刘备的人物特点。抓住这些学生更能深切地感悟人物形象。

  江都市实验小学 蒋淑贞

《三顾茅庐》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结合课文体会词义;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书写生字。

  对策:给予学生自读的时间。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中国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大家都看过吗?谁能说出《三国演义》中一些著名的人物?

  《三国演义》中有一节内容叫“刘玄德三顾茅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根据这一节内容改编的课文《三顾茅庐》。

  2、板书课题,指导写好“顾”和“茅”字,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

  (1)借助生字表读准生字字音,特别难读的字要注明。

  (2)想想:课文讲了些什么?

  2、检查

  指导易读错的词语,出示:

  山冈、半晌、恭恭敬敬(后鼻音)、用不着(多音字)

  三顾茅庐、蜿蜒起伏、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群雄纷争、茅塞顿开

  3、说说文中有哪几个人?

  相机读好:诸葛亮

  4、指名分自然段逐段朗读课文。注意点评。

  相机出示: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5、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三顾茅庐”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相机理解——顾:拜访。 茅庐:草屋。

  三、指导作业:

  1、重点指导以下生字:

  葛:指导书写下半部分的笔画笔顺。

  恭:下半部分右边的两点的摆放。

  2、             完成习字册。

  3、朗读课文。

  8 三 顾 茅 庐(三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描写刘备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的反复朗读,体会刘备访求贤才十分虔诚的特点。

  对策:抠住关键词句,通过相互交流、启发进行深入地体会。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练读词语:

  山冈、半晌、恭恭敬敬、诸葛亮

  三顾茅庐、蜿蜒起伏、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群雄纷争、茅塞顿开

  2、说说“三顾茅庐”在课文中的意思。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说说读懂了什么。

  (2)相机出示“诚心诚意”,齐读,理解。说说这段中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刘备是“诚心诚意”地请诸葛亮出山的?

  (3)相机理解“辅助”。

  (4)齐读。

  (5)小结:刘备两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用一句话简要地概括,这种写法叫“略写”。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同桌分角色朗读张飞与刘备的话,想想该怎样读。  

  (2)指名分角色朗读张飞与刘备的对话,体会张飞的人物性格。

  (3)小组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

  (4)讨论:你认为这一段中,写张飞的表现是否多余?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来到隆中,他们看到些什么?

  相机出示:他们来到隆中……景色秀丽宜人。

  (2)读了这些话,你有什么想法?

  (3)相机理解词语、比喻句的含义。

  (4)再读课文,哪些词句表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用“---”划下来。

  (5)指名朗读“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同诸葛亮见面。”要求:让同学听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6)读了这些句子,你觉得刘备又是个怎样的人?

  小结:刘备访求贤才十分虔诚,真是“诚心诚意”。

  (7)齐读第三自然段。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读了这一节,你想说什么?

  相机理解: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和比喻句的含义。

  (3)小结:诸葛亮雄才大略,真乃隆中之“卧龙”也。怪不得当时人们皆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

  5、学习第五自然段。

  (1)齐读,说说这段主要说了什么。

  (2)相机出示:“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三、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

  2、谈谈自己对刘备和诸葛亮的认识。

  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训斥张飞 恭敬等候 如鱼得水

  8 三 顾 茅 庐(三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1、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对策:学习例文,掌握写法。

  教学准备:有关词句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默写词语

  山冈、半晌、恭恭敬敬、诸葛亮

  三顾茅庐、蜿蜒起伏、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群雄纷争、茅塞顿开

  2、通过“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你对刘备这个人物有什么认识?课文哪一段作了具体地描述?

  二、指导背诵:

  1、重点指导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交流:说说这一段的内容可以分为哪两层?(景色秀丽和拜访经过)

  (1)以熟读为基础,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背诵。

  (2)第二层指导时,可以抓住方位词进行,帮助学生形成表象。

  三、片段指导:

  1、明确要求:认真读文中描写隆中“景色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2、出示: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朗读后分析:

  (1)刘备一行来到隆中,见到哪些景物,请在景物名称下画一横线。

  (2)这些景物有何特点呢?分别朗读写这些景物的语句。

  (3)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带领学生在校园里走一走,找一处自己喜欢的地方,

  看看那里有哪些景物(能说出景物名称),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4、可相机提供范文:

  我们来到义方园,只见(   )的草坪周围种着(      )的韭菜兰,上面开满了(    )的小花,犹如(                )。在园内长着几棵(       )的松树,它们好像(             )。松树旁的石榴树(              )。不远处有一丛(        )的竹子,它们在阳光的照耀下,(              )。啊,这儿的景色(           )!

  5、学生拟稿。

  把写好的短文誊写在小作文本上。

  四、作业:

  抄写词语,完成有关练习。

《三顾茅庐》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三国演义》里的一篇文章---《三顾茅庐》。刘备邀请诸葛亮的那份诚意,我们也已有所体会。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第8课(齐读课题)---《三顾茅庐》。

  二、默读课文,体会“诚心诚意”

  首先请同学们用心去默读课文,找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板书:诚心诚意)画出相关的词句。找好以后,同桌互相讨论,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三、交流体会,感受“诚心诚意”

  预设一:

  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指名说理由,谈体会。

  指导读书。

  预设二: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板书:下马步行)

  指名谈谈自己的体会。

  预设三: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

  指名谈体会。(板书:轻轻敲门)

  预设四: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板书:阶下等候)

  指名谈体会。

  指导读。

  预设五:

  “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

  指名谈体会。

  “半晌”有多久?(半天)

  “一个时辰”呢?(两个小时)

  诸葛亮睡了半晌工夫,刘备一直恭恭敬敬地站在阶下等候了半晌;

  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睡了一个时辰,刘备又恭恭敬敬地站在台阶下等候了一个时辰。

  刘备这么恭恭敬敬地等候,他的诚意不言而喻了。

  大半天工夫过去了,诸葛亮才悠然醒来了。

  “悠然”是什么意思?

  一直恭恭敬敬站在阶下等候的刘备做了什么?

  “刘备快步走进草堂,与诸葛亮见面。”(板书:快步走进)

  刘备是胸怀大志的明主,诸葛亮是心怀天下的奇才。他们终于见面了。这就有了隆中对,读----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屏幕出示,指名读。)

  “群雄纷争”是什么意思?

  有哪些乱世英雄?

  是的,当时国家一片混乱,孙权独霸一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一心想光复汉室,统一中国,但却不知该怎么做,心里像塞满茅草一样,听了诸葛亮的分析、指点,刘备---(屏幕出示)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茅塞顿开”什么意思?

  从这个比喻句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诸葛亮到底何许人也?可以让刘备如此恭恭敬敬,茅塞顿开呢?一起看一段视频。(播放卧龙吟)

  看完了这段影像,你有什么感受?(要刻苦学习;景色美等。)

  隆中的景色岂是一个“美”字可以概括的呀?一起来看文中的描述----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蜿蜒起伏”是什么意思?

  这高低起伏的山冈像什么?(卧龙)

  这卧龙其实是谁?(诸葛亮)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卧龙冈秀丽的景,其实是为了衬托诸葛亮这个人。诸葛亮就是这条卧龙,他在等待贤明君主的召唤。再读---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再播放《卧龙吟》。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还是那样恭恭敬敬,诚心诚意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屏幕出示比喻句)’”

  自由谈体会。

  你知道诸葛亮出山后,帮刘备打过哪些仗吗?刘备为什么说得到诸葛先生如鱼得水呢?

  (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等。)

  “赤壁之战”以少胜多,“草船借箭”更是巧妙。

  难怪刘备说----(齐读)“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四、总结全文

  刘备诚心诚意地三顾茅庐,终于请得诸葛亮。在卧龙先生的辅助下,他们建立了蜀汉政权,与孙权、曹操三分天下。“三顾茅庐”的故事也成为一段佳话。今天我们常用“三顾茅庐”来比喻尊重人才,诚心诚意地一再邀请。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三、四自然段

  2、读《三国演义》。

  3、仿照文中写景的方法,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板书:

  8、三顾茅庐

  下马步行

  诚心诚意       轻轻敲门

  阶下等候

  快步走进

《三顾茅庐》 篇6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310

  美化阅读教学《三顾茅庐》阅读教学实录

  周施清

  一、质疑导读,披文入情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全文,还深入地学习了“刘备—访孔明”,谁能说说对刘备的初步印象?

  生:刘备仰慕孔明。

  生:诚心诚意请诸葛亮。

  您正在浏览第一范文提供的文章。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的关键字!

  本站(第一范文)网址是www.diyifanwen.com

  师:同学们很会学习,也很能总结。

  师: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产生新的问题的过程,大家有什么新的问题吗?我们一起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生:课文是怎么详写刘各等人请诸葛亮出山课文为什么多处写张飞?

  师: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思想,我们怎么样来研究文中刘备、张飞等鲜活的人物形象呢?

  生:……

  二、合作探究,深入课文

  师:抓住人物的言谈举止是读懂人物形象的奸方法。同学们是研究人物的专家,请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研究自己深感兴趣的人物。交流时要做到有话可说。

  师:先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师小结学法后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师:先让研究刘备的同学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心得体会(交流刘备的几处言行,原则上以学生的学路为主,主要让学生自读自悟,悟出情感,读出个性,说出见解)

  生:我读了刘备斥责张飞的话,知道了他很仰慕敬重诸葛亮。(一些同学纷纷举手表示赞同)

  师: (出示文中四句刘备斥责张飞的句子,不出示提示语)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生读……

  师:你觉得读得好吗?

  生:——般。

  师:老师出示提示语“斥责”、“大声斥责”,引导学生再读句子。

  生再读……

  师:大家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很不简单,谁能用四个字概括刘备的话意。

  生:斥责张飞。

  师: (板书后)刘备是这样说的,又是怎么样做的?

  生: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师-引导学生读好后,概括句意,请学生板生:端正地写“下马步行”。

  师:好,我们应该端端正正写字。

  生:我从“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台阶下等孔明醒来”读懂了刘备敬重诸葛亮。

  师:点击“轻轻”、 “恭恭敬敬”,引导学生反复读,读出个性,读出自己的感受。

  生读:…

  师:能不能将这一长句概括成四字短语。

  生:等候孔明。

  师:能不能加进表示地点的词语?

  生:阶下等候。

  师:好,能不能把“恭恭敬敬”这一层意思也说进去。

  生:阶下恭候。

  生:我从“赶紧下拜”句也读懂了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是诚心诚意的。

  师:出示句子,上学生自己读,同桌交流后,指名读,其他同学评析。

  生: “谒见’’这个词是指晚辈拜访长辈,下级拜访上级,而那时刘备是大将军、皇叔,诸葛

  亮是一个村夫,说明刘备尊重孔明。

  生:我还有补充,刘备比诸葛亮年长好几岁,谁知道刘备比诸葛亮年长几岁?

  生:二岁。

  生:五岁。

  生:八岁。

  师:二十岁。

  生:(惊讶)我认为这句话应概括成“下拜谒见”

  师:请研究张飞的同学汇报研究的成果。

  生:课文写张飞是为了反衬刘备的诚心诚意。

  生:读了张飞的话,我更敬佩刘备了。

  师:出示有关句子(“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白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 “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 “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先请学生自由读,然后交流。

  生:我认为,张飞看不起诸葛亮,所以“——个村夫”应该读得又轻又慢。

  生:我有补充,张飞是一个猛将,说话很直,应该读得很有力。

  师:大家都有自己的理解,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白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读书,互相交流。)

  师:请大家看黑板,用“刘备( )为了表明( )”说一句完整的话。

  生:刘备斥责张飞、下马步行、阶下恭候、下拜谒见是为了表明自己的诚心。

  师:不错。谁能再说得简单些?

  生:我从刘备的“言行”中明白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师:抓住人物的言谈举止是读懂人物形象的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如果说,我们善于加强人物的比较进行研究,那是一种更好的学习方法,我们会对刘备的形象和品质有更清晰的认识。

  师:·(出示刘备张飞的四组对话)请问学们找合作伙伴,分角色朗读。

  师:同学们越是读得深入,对课文的理解会越深,请同学们再看看课题,读读课文,你有没有更新更深的发现。

  生:课题“三顾”指刘备去的次数多,坚持不懈。

  生:课文多次写张飞是为了说明刘备心之诚,情之切。

  生:……

  师:课后我们还可以商量一下,如果还有新的发现,可以告诉老师。

  三、联系生活,跳出课文

  师:同学们,三顾茅庐已传为佳话,广为传颂。我们今天学习《三顾茅庐》是为了什么呢?难道只是为了知道几百年前古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吗?学了这个故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主人,大家有什么启发呢?四人小组交流后汇报:

  学生1:请人帮助,心诚则灵。

  学生2:尊重他人,以诚待人。

  学生3: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学生4:作为一名单位领导者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学生5:……(联系到囚家和民族之间的交往)

  师小结:是的,同学们已经学会如何做人了。老师为你们高兴。

  (四)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师: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学习的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山课堂。根据大家现在的认识和理解,想提出哪些新问题呢?

  生:张飞能不能与诸葛亮合作好?

  生:课文开头写刘备仰慕诸葛亮,后来写“经过一番议沦后”更敬佩诸葛完了,诸葛亮到底说了哪些话?

  师:他们第一次的对话,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隆中对,老师给大家带来了《隆中对》,课后请可学们去研究研究,收获一定不小。

  (学生十分兴奋)……

  师:你们有兴趣想了解刘备、诸葛亮等人是怎么合作打天下的吗?课文与原作有什么异同之处吗?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去读读《三国演义》。

  周施清 桐乡市凤呜小学校

  您正在浏览第一范文提供的文章。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的关键字!

  本站(第一范文)网址是www.diyifanwen.com

《三顾茅庐》 篇7

  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是第十一册最后一组教材的第二篇重点讲读课文。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揭题解题,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

  2、初读课文,以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理清文章脉络,知道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

  4、学习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

  二、教学过程 :

  (一)揭题解题。

  1、解释“顾”、“茅庐”的意思。

  2、简介课文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3)谈谈你对刘备的初步印象。(小黑板出示)

  2、交流。

  (三)理清文章脉络。

  可以问: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可能说,我读懂了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再问:还有哪些同学也发现了这一点?谁来告诉大家哪三次?以自然而然地理清文章脉络。

  (四)学习一顾。

  1、指名读第一段,其余同学划出刘备言行的句子。

  2、交流。

  3、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再读读第一段。

  4、谈谈你对一顾中刘备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 本1、2、3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理念:

  1、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探索自主探究的开放的课堂模式。

  2、以语言材料为载体,以课文为“例子”,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乐学、善学。

  二、教学目标 :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三、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披文入情。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还深入地学习了“刘备一访诸葛亮”。

  2、你想进一步研究刘备吗?研究什么?(略)要研究刘备,还涉及到他的弟弟张飞,那么,我们怎么来研究这两个人物呢?让学生说,通过阅读,抓住人物言行、神态等来理解。

  (二)自主选择,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深入学习课文,完成填表。(把表格发给学生。)

  一顾二顾三顾怎样一个人刘备(言、行、神态) 问……又问…… 失望而回

  张飞(言、行、神态) 失望而回    (1)如果对张飞感兴趣,找出描写张飞的言行的句子填入表格。

  (2)如果对刘备感兴趣,找出描写刘备的言行、神态的句子填入表格。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巡回,了解学情。

  2、研读刘备、张飞的句子。(按学生回答的顺序讲)

  (1)研究刘备的同学交流。

  按学生交流的情况分别投影,重点落实字词,这些句子要具体讲,认真读,读出感情。随机板书:斥责张飞、下马步行、阶下恭候、赶紧谒见。

  学生另外找出的有关刘备的句子,让学生说说读读就可以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2)研究张飞的同学交流。

  用同样的方法投影出示,读读议议,可以看出张飞是个怎样的人?

  (3)文章主要是写刘备,但同时也把张飞写进去了,这是否多余?分小小组讨论。

  然后交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点拨,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随机板书:反衬

  (4)对比朗读,愿意朗读张飞的读出他的莽撞无礼,愿意朗读刘备的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三)课外延伸,激发兴趣。

  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尤其是这篇课文的有关章节,以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一、分辨文章的详略。

  二、出示一篇例文,让学生分辨详略,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四、总结全文。

《三顾茅庐》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事物与被比喻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会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重点难点:

  通过对描写刘备的神态、语言、动作词句的朗读和感悟,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具准备:

  1、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8课多媒体配套课件

  2、有关《三国演义》故事的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谈话导入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

  2、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

  (生补充:《三国演义》)

  3、你喜欢《三国演义》里什么人物?(生交流)

  4、古人很有趣,除了姓名外,还有字,诸葛亮字——刘备字——

  张飞字——关羽字——李白字——

  5、诸葛亮、关羽、张飞、赵子龙这些名将都是谁的手下呢?

  看来刘备这个人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研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刘备的历史故事。(板书:三顾茅庐)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谁来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

  (说对的要表扬,说错的也要表扬,表扬他的勇气……)

  2、解释课题,补充课题。

  引导:噢,三、就是三次,顾,就是拜访。茅庐,茅草房。请在课题前加上拜访的原因,在课题后加上拜访的结果,试着说一说。

  (生讲述)

  过渡:其实,大家所说的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板书:诸葛亮(引导生看字形)

  (认识诸葛亮)孔明——卧龙

  3、“诸葛”是复姓,你还知道哪些复姓呢?

  (上官、夏侯、司马、玄武……)

  4、同学们真不简单,知道这么多,单凭这一点,你做我的老师了,有些姓我还没听过,回去我查查字典。

  5、由这个题目你想到过什么问题?通过三遍读课文,解决了吗?还想问自己或问我什么问题呢?(生交流)

  6、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课文朗读,及时正音)

  7、课件打开生字版指名认读、连词、释意。

  三、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1、各自默读课文,明确课文重点写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

  2、交流讨论。

  四、播放课件欣赏:动画演示故事、配乐朗读课文

  五、作业

  1、深层读悟课文。

  2、认真完成写字练习。

《三顾茅庐》 篇9

  【教学目标】

  1.朗读讨论毛宗岗的评点内容。

  2.灵活运用此法评论名著片段。

  【课前准备】

  有关文评诗词,三大名著片段。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涉猎古代文评,了解古代文评典故佳话,比较阅读拓展知识视野。

  【教学过程】

  一、月旦评——导入新课

  (月旦评,东汉许劭、许靖之典故)

  风流旧仰先贤传,月旦翻输后辈评(清黄景仁)

  独先月旦宜无愧,满纸清风月旦评(金元好问)

  同学们,《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最高峰,“红学派”是中国文评第一大派,脂砚斋扛鼎;《金瓶梅》道尽古代兰陵家居生活,“金学派”不让红学;《水浒传》高举替天行道大旗,“金圣叹腰斩水浒”;《三国演义》有毛宗岗,生花妙笔点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重要文学评论派,及相关重要评论家)

  二、石鼎评——理解内容

  (典故出自韩愈,借指诗文善能。)

  咫尺西风诗酒社,石鼎句(辛弃疾)

  清吟联石鼎(萨都拉)

《三顾茅庐》 篇10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大贤、辅佐”等词的意思。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学习刘备礼贤下士的品质,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教学重难点:

  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揭题,质疑导入

  1、 谈话。

  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正是国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的英雄是谁?

  2、 揭题。

  3、 质疑。

  二、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学生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2、 交流反馈:课文到底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3、 教师小结。

  4、 教学复姓。

  5、 介绍古人名号中的“字”。

  三、 细读课文,推敲重点

  1、 学生读课文,圈划出重点词句。

  2、 小组交流,互学互促。

  3、 交流反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随机教学。

  主要抓词:“立即”、“斥责”、“大声斥责”、“下马步行”、“恭恭敬敬”、“赶紧下拜”、“谒见”。

  句:“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昌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支吧!”

  “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来理解刘备在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训练点:

  1)、 抓住人物对话进行朗读训练。

  2)、 抓重点句进行思维训练。

  3)、 写话训练。

  四、 小结过渡。

  五、 课外延伸,拓宽文路(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并深情朗读)

  “臣本布衣,躬耕干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自由朗读。

  2、这段短文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六、 总结全文,引向课外。

  1、发散:除了《三国演义》外,你还知道哪些名著?

  2、总结。

  附板书:◆ 三顾茅庐

  (恳请) (辅佐)

  刘备 ────→ 诸葛亮 ────→

《三顾茅庐》 篇11

  近,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在谈到“对语文新课改中一些问题的思考”时指出,我们教师要正确处理用好教科书和引进相关课程资源的关系,用好教科书可以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目标,做到“下要保底”,可谓雪中送炭,这一步首先要做到;在此基础上,适当引进必要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多学一点,学得更好一点,做到“上不封顶”,可谓锦上添花。那么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如何来贯彻这一新课改精神,让我们学生在“保底”的基础上“多学一点”呢?在11月份,我校“星级教师优质课”评比中,笔者根据班级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堂大胆的语文阅读课。

  以下是笔者《三顾茅庐》第二课时的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习的一篇宋词,谁来有感情的吟诵一遍?

  指名一位学生站起来背诵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接着让全班学生有感情地齐背。

  (该班学生从四年级开始学习背诵的古诗词,如今已学习背诵了一本《古代传统韵语》、一百三十多首古诗,《菜根谭》二十余篇,这学期中又已学习宋词十篇,班级学生学习背诵古诗词的兴趣高,并且具备了一定地古诗词阅读能力。)

  师:“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时期英雄倍出,令后人叹服不已,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学生接着吟诵)周瑜是英雄,刘备、诸葛亮也是英雄。上堂课我们初学课文《三顾茅庐》后,已感受到了刘备邀请诸葛亮时的诚心诚意,那么刘备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这还需我们更深入地去细细体会。我们首先来学习“一顾茅庐”,想想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指名一个小组读)

  生(1):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仰慕”的意思是敬仰思慕,刘备当时是“皇叔”,诸葛亮还是一个“村夫”,可见刘备十分虚心。

  生(2):“刘备上前敲门”,古代像刘备这样的身份,应该叫关羽或张飞上前敲门的。

  师:昨天黄老师还把网上下载的《三国演义》原著“三顾茅庐”这一章节复印给同学们,让同学们昨晚分组共同自学。我们把原著改编得很简单,原著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意吗?(我校属于寄宿制学校)

  生:“张飞曰:‘既不见,自归去罢了。’玄德曰:‘且待片时。’”刘备明知诸葛亮今天不会回来,但他还不死心,还要“待片时”。

  师:同学们,你们自己默读下面的刘备“二顾”、“三顾”茅庐,认真思考,哪些词句中能表现刘备能礼贤下士,对诸葛亮诚心诚意呢?并把这些语句读好,还可以用原著来补充。

  (学生自学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分小组向全班汇报)

  小组(1):(有感情朗读)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从刘备生气“斥责”张飞可以看出他对诸葛亮的尊重,不辞辛劳。(全班分角色齐读这两句话)

  小组(2):(有感情朗读)“当时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刘备轻叩柴门”当时天气这样寒冷,刘备都不在乎,说明他十分诚心,同时也想让诸葛亮知道他的诚意,还有“轻叩”,可以看出刘备的礼贤下士。

  小组(3):原著中对当时恶劣天气的描写更具体。“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读得很精彩,学生不由鼓掌)这里更可以看出刘备为表现自己的诚心,不畏严寒。

  师:“朔风凛凛”是什么意思?

  生:北风很寒冷。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查字典的。

  师:你真能干。“玉簇”是指什么?

  生(1):白玉做的筷子。

  生(2):古代玉做的一种头饰,是插在头发上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课外书中学到的。

  师:你课外读的书肯定不少,真不错!

  师:同学们,你们能读好这句话吗?读出当时白雪皑皑,天气特别严寒吗?(齐读原著)

  师:《三国演义》写作有一个特色,作者总是在小说中插入一些诗歌来增加小说的艺术价值。原著中还有一首,它的重点也是突出刘备“二顾茅庐“时天气十分恶劣的。

  生:(朗读)“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

  师:哪句是描写风雪很猛的?

  生:“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

  (有感情齐读后,并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刘备兄弟三人冒着大雪二顾茅庐的片段)

  小组(4):(有感情读)“……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不行。……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的站在门阶下等孔明醒来。……”刘备在离茅庐半里外就下马步行,他原本骑马走这么多路就很累,还下马步行。诸葛亮在睡觉,刘备“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着等他醒来,这些说明刘备对待诸葛亮就像自己的长辈、老师一样,很像“程门立雪”中的学生。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段《三国演义》的电视剧片段,考考你们会不会看电视。从这段影片中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播放“三顾茅庐”时刘备下马整衣到诸葛亮醒来这一电视剧片段)

  生:刘备下马后不仅自己整衣,还帮两个兄弟整整衣。诸葛亮醒来时刘备又慌忙整衣。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

  师:你从前见谁前,这样整整衣着了?

  生:去外公家拜年时。

  师:从这一细节可见刘备注重礼节,对诸葛亮十分敬重。你真会观察。

  生(2):刚才影片中,书童三次想去叫醒诸葛亮,刘备三次劝阻他不要打扰。表明刘备特别尊重诸葛亮。还有张飞都等不及,想“放火”了,说明刘备十分有耐心。

  师:这里张飞这一人物塑造得很好,同时又起到什么作用呢?课文有几处写到张飞呀?

  生:四次,写张飞的鲁莽,没耐心,对比出刘备的礼贤下士的诚心和耐心。

  师:那我们把张飞与刘备的对话读一遍,读出张飞的鲁莽和刘备诚心诚意。(学生练读课文)

  小组(5):……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这里的“赶紧下拜”可以看出刘备礼贤下士,诚心到忘记了自己是“皇叔”。还有“谒见”,谒见是指见比自己地位高或自己的长辈,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

  小组(6):课文中省略了一个重要的片段。原著中诸葛亮开始没有答应出山,这时刘备就下跪,而且“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师:请同学们把这个重要片段齐读一遍。(学生有感情的齐读)

  师:“如苍生何!”“苍生”是什么意思?

  生:天下百姓。这句话是说你不出山,那天下的百姓怎么办?

  师:你真聪明,平时你肯定读了很多古代文章吧。

  师:这时刘备的诚心表现到了极点,诸葛亮被他的诚心和忧国忧民的品质打动了。

  (播放影片“孔明出山”片段)

  师(总结):刘备用他那至真至诚的心,三顾茅庐,终于打动了诸葛亮。正因为刘备的仁义爱才,所以后来诸葛亮为刘备,为蜀国鞠躬尽瘁,帮刘备成就了大业,他自己的满腹经纶也有了用武之地,自身价值得以体现。

  师:学了“三顾茅庐”后,你们有什么收获和启发呢?

  生(1):我们对待别人一定要诚心诚意。

  生(2):我们现在也要像刘备一样尊重人才。

  师(补充):我们当今社会也要形成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风气。

  生(3):我要学习诸葛亮,平时刻苦攻读,关心天下事,立志成才。

  上述教学过程 中,教师根据班级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实际,大胆引进许多相关课程资源——宋词、《三国演义》原著、《三国演义》电视剧,让学生自主探究中学习语文。摆脱了“课本为中心”的做法,充分体现了以“课本为重要凭借,落实教材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引进相关课程资源,促进语文学习”的新课改思想。整个教学过程 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到原著、电视剧,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让语文教学过程 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堂课,不论是课前小组学习原著,还是课堂中小组讨论与全班分小组汇报中,师生始终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哪些地方可以说明刘备礼贤下士,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来共同探究学习的。这样就让学生成为了语文学习的主人,让语文教学过程 成为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教学过程 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二、突破了以往 “课本为中心”的做法,使相关教学资源得到有机整合

  合理地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是《新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教科书、电视电影、网络、图书馆等等都是语文课程的资源。本节课中,教师根据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实际,把宋词、《三国演义》原著和电视剧片段引入到语文课堂,而且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这些教学资源都成为了学生研究的对象,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课堂重点探究问题服务的,使它们得到有机地整合。这样,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开放性,又拓展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形和式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三、课堂上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又有力地指导了课外阅读

  培养学生广泛的课外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要想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就应该鼓励他们用课外阅读中获得的知识,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创设一种使他们能够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情境,才能有效地培养他们课外阅读的自信心,才能激发他们的阅读主动性。《三国演义》是学生们喜欢的古典名著之一,教师借学习课文《三顾茅庐》的这一契机,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依托,让他们把课文与原著相互结合、相互渗透起来学习。课堂中,他们课外阅读的知识得到运用时,课外阅读能力得到老师和同学肯定时,获得了一种成功的喜悦,必然会增强他们阅读原著的信心。同时教师也借此机会了解了班级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又给他们课外阅读做了及时、有力地指导。

《三顾茅庐》 篇12

  教学重点: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读、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教学难点: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流程

  为达到以上目标,本课的教学拟采用利用资料、自主研究、分工合作、交流汇报、表演等多种方法。

  (一)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阅读、查资料、问长辈等形式,了解三国背景、故事、人物,在课前交流。这一环节通过师生互动、合作,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更多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发展,学习语文的方法得到实践,而且这种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自主的行为中,与教师融洽的合作中实现的,实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二)教学环节:

  为了有序组织教学以及逐步深入学习,我拟定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用幻灯片出示三国人物图,让学生猜,其中有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曹操等,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

  在这个环节中达到两个目标:(1)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根据自己的情况学习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2)整体感知课文中讲的内容。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3.研读感悟

  (1)在初读的基础上,提炼“诚”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找伙伴对读、师生对读等方式,在阅读中发现、感悟、提炼并赞美“诚”。

  课文开头写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围绕“诚心诚意”这个词语,具体写刘备怎样“诚心诚意”地邀请、尊敬诸葛亮的故事。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带着如下的问题阅读课文:

  a.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b.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

  c.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

  设计这样的阅读环节,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步步深入,从而,较好地完成“言——像——意”的转换,使学生不但能够准确地把握课文“意蕴层面”的含义,而且也能够深刻地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社会层面”含义,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刘备的一片诚心,为今后走上社会奠定了“诚”的基础,实现人文性的整体回归。

  (2)在表演中加深对“诚”的理解。有刘备跟张飞的对话表演,有刘备与诸葛亮相见的表演。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使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

  小结:由此可见,刘备的诚心真的是达到了极点。正是因为这样的诚心打动了诸葛亮,这就是所谓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刘备这样的诚心为了什么?——求才。直至20年后,诸葛亮对这件还记忆犹新,曾写下《出师表》这样一段话:(由于这段话是古文,学生难度大,所以利用多媒体展现出来,带着学生边读边感悟其意。)“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三)、课后延伸

  延续性的活动使学生得到新的实践机会,实现了在实践中发展能力的目标。为此,我设计了两道拓展题:

  1.同学们,三顾茅庐已传为佳话,广为传颂,学了这个故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主人”,大家有什么启发呢? 2.读《三国演义》,写读书笔记。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我力求清晰、明了。是根据引导学生“读­­----思­---悟”的教学方法来设计的,在课堂小结后,我利用多媒体展现给学生。既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质疑解难,加深对课文的认识与理解。

  8.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刘备    —————→    诸葛亮

  ←—————

  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重点讲读课文。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改写而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特点以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学习历史故事,体会人物精神品质”,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随文理解“茅塞顿开、晌午”等词语的意思。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3、激发学生读经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用写读后感的形式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

  教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采用引导学生通过“读­­----思­---悟”从而全面阐释课文的教学方法,运用开放性、拓展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避免烦琐的情节分析,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学 法

  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运用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的自主性主要表现为自信、 自我调控、 自主选择、独立判断等。只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解放个性,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发展。老师应抓住机会,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从而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学习。另外,要求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着重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增强。

  学情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对《三国演义》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毕竟不够全面,所以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够透彻,因此引领学生感知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三顾茅庐》 篇13

  《三顾茅庐》导学案(课前预习)

  一、扫清拦路虎。

  读准并写好下面的词语。

  辅助        晌午         诸葛亮      三顾茅庐

  策略        蜿蜒起伏     茅塞顿开    秀丽宜人

  二、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三顾茅庐:

  茅塞顿开:

  蜿蜒起伏:

  三、熟读课文。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你喜欢谁?为什么?

  四、资料搜集。 

  搜集有关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理清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之间的关系。

  《三顾茅庐》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揭题解题,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

  2、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理清文章脉络,知道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

  4、学习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

  学习过程:

  一、揭题解题。

  1、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顾”、“茅庐”的意思。

  2、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时代背景。

  二、展示自学成果,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学生自由上黑板教学生字。

  3、小组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交流:文中有几位人物?主要写了哪些人?你喜欢谁?为什么?

  三、理清文章脉络。

  1、你读懂了什么?

  2、谁来告诉大家哪三次拜访?自然而然地理清文章脉络

  四、学习“一顾”、“二顾”。

  1、读第一段,划出刘备言行的句子。

  2、交流。

  3、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再读读第一段。

  4、谈谈你对“一顾”、“二顾”中刘备的印象。

  《三顾茅庐》导学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张飞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2、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学习过程:

  一、复习展示,披文入情。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刘备“三顾茅庐”的目的是什么?

  2、你想进一步研究刘备吗?要研究刘备,还涉及到他的弟弟张飞,那么,我们怎么来研究这两个人物呢?(通过阅读,抓住人物言行、神态等来理解。)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深入学习课文。

  (1)如果对张飞感兴趣,找出描写张飞的言行的句子。

  (2)如果对刘备感兴趣,找出描写刘备的言行、神态的句子。

  2、研读刘备、张飞的句子。(按学生回答的顺序讲)

  (1)研究刘备的同学交流。

  按学生交流的情况,重点落实字词句,要具体讲,认真读,读出感情。

  学生另外找出的有关刘备的句子,让学生说说读读就可以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刘备是个怎样的人。(板书:尊重人才   求贤若渴)

  (2)研究张飞的同学交流。

  用同样的方法,读读议议,可以看出张飞是个怎样的人?(板书:粗鲁)

  (3)小组讨论:文章主要是写刘备,但同时也把张飞写进去了,这是否多余?

  交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点拨,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

  (4)对比朗读,愿意朗读张飞的读出他的莽撞无礼,愿意朗读刘备的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3、刘备“三顾茅庐”值得吗?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体悟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4、找出文中写刘备与诸葛亮关系的打比方的句子,讨论比喻句的深刻含义。

  三、课外延伸,激发兴趣。

  1、你知道诸葛亮的故事吗?讲一讲。

  2、你还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其它什么故事?

  四、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尤其是这篇课文的有关章节,以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顾茅庐》 篇14

  一、认真预习,搜集信息

  1.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了解与《三顾茅庐》有关的,但课文中没有的内容,如故事作者、故事背景,故事的前因、后果,文中人物的其他故事等。

  2.学生介绍:

  本文作者罗贯中,内容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

  3.故事的背景了解:

  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刘表割荆州给刘备镇守,曹操有意攻打荆州,派曹仁设下乌龙八卦阵,刘备派关羽前去攻破,结果失败。回来后经徐庶指点,识破阵法缺陷。关羽带一百精兵前去,不伤一兵一卒,得胜归来。曹操闻得徐庶的才智,又知他是出名的孝子,于是设计把徐庶拉拢到身边为自己谋事。徐庶无奈母亲被曹操所挟,在去曹营之前,他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接下来便有了“三顾茅庐”的历史故事。

  4.了解古今词义有一定距离的词语:三顾茅庐、行踪不定、谒见、行礼、草舍等。

  二、看读评议,整体把握

  1.看《东方小故事》中的《三顾茅庐》,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启发学生按一顾、二顾、三顾茅庐的顺序口述故事内容。

  2.自由轻声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完成下表:

  顺序 准备 刘备的态度

  (关键词语)

  关羽、张飞的态度

  (关键词语) 结果

  一顾

  二顾

  三顾

  总的说明什么

  (通过看电视、读课文,讨论、填表让学生大致了解了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个性,总的说明刘备是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成就大业的。)

  三、对比研读,细节感悟

  1.默读课文找出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词句,然后自己试着读一读。

  2.交流点拨,对比研读:

  A:三顾茅庐时环境描写的句子:

  第二次拜访时: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三人冒雪走到卧龙岗。

  (借助这些环境描写的衬托,反映出刘备请诸葛亮决心大,心意诚。)

  B:刘备的语言与关羽、张飞的对比。

  刘备a.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

  b.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c.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

  张飞a.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

  b.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

  c.张飞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等我到草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

  (张飞的粗鲁、莽撞反衬出刘备的谦恭态度。)

  C:刘备的行为与关羽、张飞的对比。

  刘备:a.刘备叫人立即备马。

  b.刘备轻叩柴门……

  c.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口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寺站在房门台阶下午等孔明醒来。

  d.他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创大业。

  张飞:a.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了。

  b.见刘备还站着等,张飞气极了。

  (正是刘备这种礼贤下士的态度感动了诸葛亮,才使退隐山林的诸葛亮答应出山辅佐刘备。)

  D:指导感情朗读。

  a.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

  b.分角色表演性朗读。(读得好的,及时表扬)

  3.学生小结:刘备是个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之人,结果他的诚意打动了诸葛亮,诸葛亮从此下山辅佐刘备。

  四、课外延伸,引导阅读

  1.出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名句。

  a.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b.这句话是谁说的?

  2.出示诸葛亮的名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此文中的名句。

  3.教师讲解《出师表》的大致意思。学生小结:《出师表》最终表达了诸葛亮对刘备的一片忠心。

  4.从诸葛亮下山到诸葛亮最后写出名作《出师表》以表对刘备的耿耿忠心,是什么让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难道仅仅是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吗?课余阅读《三国演义》通俗读物,了解刘备其人、其事。重点评价刘备性格特点。

《三顾茅庐》 篇15

  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是第十一册最后一组教材的第二篇重点讲读课文。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揭题解题,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

  2、初读课文,以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理清文章脉络,知道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

  4、学习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解释顾、茅庐的意思。

  2、简介课文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谈谈你对刘备的初步印象。(小黑板出示)

  2、交流。

  (三)理清文章脉络。

  可以问: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可能说,我读懂了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再问:还有哪些同学也发现了这一点?谁来告诉大家哪三次?以自然而然地理清文章脉络。

  (四)学习一顾。

  1、指名读第一段,其余同学划出刘备言行的句子。

  2、交流。

  3、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再读读第一段。

  4、谈谈你对一顾中刘备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本1、2、3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理念:

  1、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探索自主探究的开放的课堂模式。

  2、以语言材料为载体,以课文为例子,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乐学、善学。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三、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披文入情。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还深入地学习了刘备一访诸葛亮。

  2、你想进一步研究刘备吗?研究什么?(略)要研究刘备,还涉及到他的弟弟张飞,那么,我们怎么来研究这两个人物呢?让学生说,通过阅读,抓住人物言行、神态等来理解。

  (二)自主选择,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深入学习课文,完成填表。(把表格发给学生。)

  一顾二顾三顾怎样一个人

  刘备(言、行、神态)问又问失望而回

  张飞(言、行、神态)失望而回

  (1)如果对张飞感兴趣,找出描写张飞的言行的句子填入表格。

  (2)如果对刘备感兴趣,找出描写刘备的言行、神态的句子填入表格。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巡回,了解学情。

  2、研读刘备、张飞的句子。(按学生回答的顺序讲)

  (1)研究刘备的同学交流。

  按学生交流的情况分别投影,重点落实字词,这些句子要具体讲,认真读,读出感情。随机板书:斥责张飞、下马步行、阶下恭候、赶紧谒见。

  学生另外找出的有关刘备的句子,让学生说说读读就可以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2)研究张飞的同学交流。

  用同样的方法投影出示,读读议议,可以看出张飞是个怎样的人?

  (3)文章主要是写刘备,但同时也把张飞写进去了,这是否多余?分小小组讨论。

  然后交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点拨,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随机板书:反衬

  (4)对比朗读,愿意朗读张飞的读出他的莽撞无礼,愿意朗读刘备的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三)课外延伸,激发兴趣。

  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尤其是这篇课文的有关章节,以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顾茅庐》 篇16

  作者:向阳小学  许梅芬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77

  浓浓的语文味——评董建华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

  向阳小学  许梅芬

  语文公开课上成常态课;语文课应该是简单的、扎实的、朴实的;语文首先是姓“语”。以上观点都是对当前新课程下的语文课的很实在的思索。今天我听了董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很好地体现了以上的观点,是一堂具有浓浓语文味的语文课。

  一、            紧扣“求贤若渴”,自读自悟

  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尽可能地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引导阅读,各个环节都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结构紧凑、扎实、有效。学生围绕刘备“求贤若渴”这一中心,自由找重点句,抓重点词自读自悟,层层深入。看似自由,其实在课堂中却能多次看到教师精彩的引领作用,如在学习刘备三顾茅庐时的动作语言,让学生感悟他的求贤若渴。学生在自读感悟了3句句子后,教师适时地穿插了有关历史资料说明“等候的时间长”,最后教师又通过师生合作反复朗读的方式,突出刘备的“恭恭敬敬”。整堂课师生的合作很常态,语文味十足。

  二、            走进人物内心,指导朗读。]

  学习课文时,教师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诚心诚意”,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指导读课文、齐读、男女声读、师生分角色读等多种读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课文中的刘备“诚心诚意”是真的。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文中重点词语的体会,从而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感受他们当时的想法,指导学生朗读,祈祷了很好的效果,刘备的大声斥责,张飞的卤莽,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表现得惟妙惟肖。指导朗读时,教师着力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学习,注重思维训练能力的培养。整堂课书声朗朗,而且朗读很有层次。

  三、            注重课程资源整合,具有大语文观。

  本课中紧紧围绕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教师不时插入有关刘备和诸葛亮身份的资料,以及刘备等候诸葛亮时间的内容更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在课的最后又观看了刘备和诸葛亮相见的场面,更深地感受到诸葛亮正是被刘备的求贤若渴精神所感动才出山辅佐刘备。教师还通过小建议的形式引导学生收集《三国演义》中有关尊重人才的故事。整堂课形成了课前引导——课中指导——课后延伸”的整体探究教学模式,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突出了以课本为凭借,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现代教学理论,教师具有大语文的阅读教学观。

  四、            研讨之处:

  刘备在三顾茅庐中有一个不可缺少的人物——张飞,张飞的卤莽更突出刘备的诚心。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引导学生对文本所蕴涵的人文思想的感悟,还应引导学生对写作方法的理解,这就是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的体现。还有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刘备恭恭敬敬等候的时间之久时,拓展了一个资料,这对文本的理解很有好处,但所呈现的资料的古文,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一些表示时间的关键词,如半晌、时辰等,这样的拓展才更有效果。

  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搜索!

《三顾茅庐》 篇17

  教学目标:

  1.理顺本文字音。

  2.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3.了解刘备及诸葛亮的性格特征。

  4.体会并学习本章节烘托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2.了解刘备及诸葛亮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体会并学习本章节烘托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听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进入情境。

  这首歌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电视剧演的很精彩,但其实,《三国演义》的原著写的更精彩,尤其是对智诸葛亮的描写。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和诸葛亮出山有关的《三顾茅庐》。

  二、作者介绍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三国演义》介绍

  1.“演义”即根据史实,敷演大义,在叙事中融进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政治的和道德的评价。“演义”还是特定的文体。

  2.《三国演义》的基本内容:

  (1)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33回)

  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第二部分(34—85回)

  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蜀国南征北战,互相争雄的局面。

  第三部分(86—120回)

  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

  (2)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争斗;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有相当的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

  以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

  3.《三国演义》主题:

  《三国演义》以儒家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了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的愿望,鲜明地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其中既有对明君贤相、清平世界的赞美与渴慕,对昏君贼臣、天下大乱的痛恨与厌恶,又有由于最终理想幻灭、道德失落、价值颠倒的惨痛现实所带来的悲怆与迷惘。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和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

  四、朗读课文

  1.自读课文,查找生字新词。

  2.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3.小组内分角色朗读。熟悉课文。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识记并抄写生字,标音。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杜甫)

  这首诗是写谁的呢?——诸葛亮

  二、整体感知

  1.小说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

  明确:刘备、诸葛亮、张飞

  2.这篇小说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四个:

  刘备拜访诸葛亮之前,司马徽赞诸葛亮。

  刘备一顾诸葛亮未得,遇崔州平,论天下事。

  刘备二顾诸葛亮未得,遇亮友、弟、岳父,留下书信。

  刘备三顾诸葛亮,孔明隆中对策,感其诚,出山辅佐。

  三、探究刘备的人物形象

  1.圈画出文中与刘备相关的描写。

  2.小组合作,讨论并归纳刘备的形象特点。

  明确:谦虚、礼贤下士、不耻下问、求贤若渴、气度宽宏

  3.文中哪些事件或语句体现出刘备的礼贤下士、求贤若渴?

  明确:

  (1)三顾茅庐。

  (2)三请之时,“令卜者揲蓍,选择吉期,斋戒三日,薰沐更衣,再往卧龙冈谒孔明”。

  (3)“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

  (4)泣请孔明,“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5)斥责张飞

  4.文中对张飞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衬托出刘备的谦虚、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特点。

  5.作者用了哪些方法体现刘备的特点?

  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侧面描写。

  四、拓展

  1.关于刘备你知道哪些信息?

  (1)时间表

  160年,出生于涿县

  184年,桃园三结义,同其弟征伐黄巾

  194年,升任徐州牧

  195年,吕布投靠刘备

  196年,投靠曹操

  200年,投靠袁绍

  207年,投靠刘表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

  208年,赤壁之战联合孙权大败曹操

  209年,任荊州牧,与孙权联姻

  214年,入成都,领益州牧

  215年,刘、孙分占荆州

  219年,进位汉中王

  221年,即帝位

  222年,兴兵伐吴

  223年,殁于白帝城

  (2)字玄德,是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刘胜玄孙,身高7尺5寸(汉尺),双手下垂可以超过自己的膝盖,眼睛能看见自己的大耳。

  2.关于刘备有哪些主要情节?

  桃源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刘备摔阿斗、白帝城托孤、葭萌关收马超、伐林送徐庶、计夺天荡山、伐吴殒命

  3.刘备有哪些性格特点?

  喜欢结交英雄豪杰,胸有大志而锋芒不露,机智善变,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宽仁爱民。

  五、作业

  阅读与刘备有关的重要情节。

  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施耐庵

  刘备

  ↓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侧面描写

  第三课时

  一、导入

  交流阅读心得。

  二、探究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1.圈画出文中与诸葛亮相关的描写。

  2.小组合作,讨论并归纳诸葛亮的形象特点。

  明确:淡泊名利、高雅不群、超拔不凡、不出门便知晓天下事、足智多谋。

  3.文中诗词对于表现诸葛亮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才华和人生追求。

  4.司马徽所言“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一句话有什么深意?

  明确:

  一方面是肯定诸葛亮找到了他值得辅佐之人——刘备;

  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卧龙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即使得到刘备这样的明君,但是生不逢时,纵使再怎么努力,都只能是“呕心血”,却不能改变天命,即不能如刘备所愿“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虽然是对诸葛亮的才华得以施展感到一丝慰藉,但更慨叹他多舛的命运。

  5.课文中刘备的哪些带有比喻修辞的语言表现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明确:

  (1)我得到到诸葛先生,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2)刘备听了茅塞顿开,象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

  6.你认为使孔明最终决定出山辅佐刘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明确:

  (1)刘备的诚意感动了诸葛亮。

  (2)诸葛亮既有安邦定国之才,亦有建功立业之志。躬耕南阳不过虽逢其时、未逢其主之权宜之计。

  7.作者用了哪些方法体现诸葛亮的特点?

  明确:语言描写、外貌描写、侧面描写(人物描写及环境描写)。

  三、拓展

  1.关于诸葛亮你知道哪些信息?

  (1)时间表

  181年,诞生于琅邪。

  207年,出山辅刘备。

  208年,说服孙权抵御曹操于赤壁。

  214年,被封军师将军。

  221年,被封蜀国丞相。

  225年,讨伐南蛮,将其平定。

  227年,上出师表,初出祈山。

  228年,街亭失守,斩马谡。

  232年,发明木牛流马。

  234年,病逝五丈原。

  (2)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千古良相”的典范。

  身高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瓢瓢然有神仙之概。

  常自比管仲、乐毅,有经天纬地之才,鬼神不测之机。其手摇羽扇,运筹帷幄的潇洒形象,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心中“智慧”的代名词。

  2.关于诸葛亮有哪些主要情节?

  隆中对策、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巧布八阵图、七擒孟获、舌战群儒、智激孙权、智激周瑜、借东风、草船借箭、空城计、智算华容道、遗计杀魏延、骂死王朗、造木流牛马、五丈原禳星、死诸葛走生仲达、挥泪斩马谡

  3.诸葛亮有哪些性格特点?

  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才能过人。

  忠心耿耿、感恩图报。

  法纪严明、严于律己。

  四、作业

  1.阅读与诸葛亮有关的重要情节。

  2.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施耐庵

  诸葛亮

  ↓

  语言描写、外貌描写、侧面描写

标题 《三顾茅庐》
范文

《三顾茅庐》(通用17篇)

《三顾茅庐》 篇1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四年级上学期表示才华横溢的成语:“学富五车  满腹经纶 学贯中西  博古通今”。

  同学们,这些成语里可藏着秘密,你们想知道吗?大声地读两遍,爱动脑筋的你一定会发现。

  2、在古代才华横溢的人被称为名士、圣贤。

  (老师板书:礼贤下士 求贤若渴)

  知道这两成语的意思吗?开动小脑筋猜猜看。

  3、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故事。

  (1)齐读课题,理解三顾茅庐。

  (2)自渎读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

  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4、检查自读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a.生字卡片;

  诸葛亮 辅助 捆来 尊重 卧龙 疏疏朗朗 潺潺

  吩咐 恭恭敬敬 半晌 时辰 策略 茅塞顿开 同塌讨论

  b.重点字音:

  疏 潺 晌 辰 诸 尊 吩 塞 策

  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要求:不破词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复读,不唱读。边读边评议。

  ③感知文章主要结构:略写前俩次,详写第三次。

  ④讨论: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板书:刘备:尊重人才;诸葛亮:雄才大略)

  三、作业:

  1、描红,并抄写生字新词。

  2、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吩(feng fen) 辅(fu fu)晌(xiang shang )

  辰(cheng chen ) 诸(zhu zu ) 卧(wo wu )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东汉末年,那是一个天下大乱、战火纷飞的时代,曹操、董卓、孙权等都拥兵自重,各据一方。为了能够一统中原,他们个个求贤若渴。当时有一个水镜先生,他有三个弟子,相传得其一就能得天下。诸葛亮就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个。他当时隐居隆中,被人称作卧龙先生。曹操、董卓、孙权他们都想得到诸葛亮,可是最终却被刘备得到了。这是为什么呢?

  (2)出示第一自然段读。(突出诚心诚意)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大声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画出刘备言行的语句。

  2、再一次默默地用心地读一读你画出的句子,想一想哪些词语让你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三顾茅庐》 篇2

  教材分析:

  是第十一册最后一组教材的第二篇重点讲读课文。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揭题解题,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

  2、初读课文,以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理清文章脉络,知道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

  4、学习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

  二、教学过程 :

  (一)揭题解题。

  1、解释“顾”、“茅庐”的意思。

  2、简介课文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3)谈谈你对刘备的初步印象。(小黑板出示)

  2、交流。

  (三)理清文章脉络。

  可以问: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可能说,我读懂了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再问:还有哪些同学也发现了这一点?谁来告诉大家哪三次?以自然而然地理清文章脉络。

  (四)学习一顾。

  1、指名读第一段,其余同学划出刘备言行的句子。

  2、交流。

  3、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再读读第一段。

  4、谈谈你对一顾中刘备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 本1、2、3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理念:

  1、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探索自主探究的开放的课堂模式。

  2、以语言材料为载体,以课文为“例子”,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乐学、善学。

  二、教学目标 :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三、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披文入情。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还深入地学习了“刘备一访诸葛亮”。

  2、你想进一步研究刘备吗?研究什么?(略)要研究刘备,还涉及到他的弟弟张飞,那么,我们怎么来研究这两个人物呢?让学生说,通过阅读,抓住人物言行、神态等来理解。

  (二)自主选择,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深入学习课文,完成填表。(把表格发给学生。)

  一顾二顾三顾怎样一个人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0:3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