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巧设悬念·突出重点·激发感情──《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 |
范文 | 巧设悬念·突出重点·激发感情──《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精选12篇) 巧设悬念·突出重点·激发感情──《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 篇1【教例】 五年级《再见了,亲人》。 师:(板书:亲人)同学们,一起读读这两个字。 (生齐读) 师:说说你有哪些亲人? 生:爸爸,妈妈。 生:爷爷,奶奶。 生:姑姑,姨姨。 …… 师:这些都是跟你有亲缘关系的人。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亲人”呢? 生:在生活中,有血缘关系的人才能称为“亲人”。 师:那么,从血缘关系上来看,朝鲜人民是不是中国人民的“亲人”? 生众:不是。 师: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再见了,亲人》(边说边板书:再见了)这篇课文,却把朝鲜人民当作了我们中国人民至亲至爱的亲人,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师:同学们,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中国人民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一起并肩作战,终于打败了美帝国主义。随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分批撤出朝鲜。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今天,就让我们穿过长长的时空隧道,回到四十年前的朝鲜,去感受一下中国人民志愿军跟朝鲜人民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动人情景吧! …… 【评析】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开端,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堂课也不例外。本教例有三点颇有新意。其一,巧设悬念。先让学生说出你有哪些亲人,接着让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归纳出“亲人”的定义,最后来个启发学生思考的反诘。随着引出课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急于从课文中寻找答案的热情与兴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其二,突出重点。引出课题,设置悬念,处处突出“亲人”一词,这就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本组课文重点训练项目即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做了铺垫。其三,激发感情。教者用一段充满感情的话语介绍课文的历史背景,调动学生的内在感情,让孩子们准备用“心”去感受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这样,就给整堂课定下了基调。 巧设悬念·突出重点·激发感情──《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 篇2佚名 课时目标: 1.细读1、2、3自然段,了解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做的事。体会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录音,灯片 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到车站为志愿军送行,与志愿军话别的朝鲜人民有许许多多,作者选择了哪几个代表?(出示插图,认一认) 3.他们分别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4.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为什么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呢?读课文 二.学习第一节。 (一)先看第二件事——送打糕 1.导语 :这是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一个感人故事!边听边想,仿佛看到了怎么的情景。 2.音响,朗诵带领学生进入情境。 3.你仿佛看到了怎么的情景? 4.读文字,看了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划圈有关词句,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5.交流:① 动词:“带者,顶着,冒着,穿着,送到——冒着生命危险很勇敢 ② 雪中送炭——像母亲一样,深情厚谊,慈母般的爱。 ③ 你从中感受到些什么? 6.指导感情朗读。 (导语 :老师觉得读好书,要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要抑扬顿挫,语速上要有快有慢)——(自己试读—指名读) (二)看第三件事情 1.过渡:是啊,大娘这么大年纪了,还冒着炮火为志愿军战士送打糕,这种爱,怎能让人不感动?但更使人感动的是,边听边想,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创设情景(音乐,朗诵) 2.仿佛看到了什么? 3.读文字,看哪些地方你最感动?找出有关词句,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些什么?(出示灯片) 4.交流:“丢下,背进,唯一”—等感受大娘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5.怎样读呢?(自由练—指名读) (三)看一件事。(看了大娘为志愿军洗补衣服又怎么让人感动!) 1.出示:“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你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a.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 b.怎么读? 2.你感受到了些什么? 三.写其他部分。 1.大娘是不是就给志愿军做了这几件事情?哪句话看出?(出示:八年来------!) 2.是啊,大娘像慈母一样关心,爱护志愿军,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 3.引读其他部分。 4.过渡。 四.学习第2、3节 1.分组学习第2、3节。 1、2大组读读第二节,3、4组读第三节。思考: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做的事中,哪些地方你最感动?找出语句,想想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同桌讨论: 3、大堂交流 △、第二节。 从小金花的妈妈牺牲了没哭,而与志愿军叔叔分别的日子却哭了,从中感受小金花与志愿军之间有亲密的情感。 △、第三节。 从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双腿,感受大嫂对志愿军的一片深情。 4.读好第2、3节 5.小结: 现在谁来说说,为什么志愿军称朝鲜人民是亲人? 五.引读第4-6节 1、创设情景火车鸣笛声响。 2、引读:听,列车的汽笛声已响起,此时,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太多的言要表,道不尽的话,流不完的泪,此时,志愿军发出内心的呼唤——“再见了,亲人……” 附:板书: 23、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洗衣服 大娘送 打糕 救伤员 小金花 救走了 牺牲了妈妈 大 嫂 挖野菜 失去了双腿 巧设悬念·突出重点·激发感情──《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 篇3教学目标 : 1、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课内容,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能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3、深刻领会并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4、结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义,能用“雪中送炭”造句。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分别场面图)、磁带(二胡曲《还乡行》)、火车汽笛声录音 教学过程 : 一、整体感知,提示训练点。 1、学生读书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中朝友谊 鲜血凝成) 2、快读全文思考:作者围绕这个中心选择了哪些材料?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3、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只选择了这几个材料来写? (板书:围绕 选择典型材料) 二、研读课文,体会训练点。 1、引导学第一段,体会学习方法。 指读课文,出示思考题(投影) 听读要求: A、用简洁的话,说这段写了几件事? B、认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件事来写? C、边听边划,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标出来。 学生听读后讨论,教师启发生回答问题。 (板书:洗补衣服 送打糕 救伤员) (结合思考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大娘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择材料的用意) 齐读本段的最后一句(这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怀?)进行句式的变换(变成陈述句)体会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结合句子让学生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意思,练习用“雪中送炭”造句。 置疑问难。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配乐范读----学生练读----个别读文) 2、结合学第一段的思考题,遵循学习第一段的思路,分组自学第二、第三段。 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出小金花和大嫂与志愿军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材上的特点。 (板书:救老王 挖野菜) 抓住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语句,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师在前三段学习的基础上,运用激情语言,放录音,投影,创设情境,和学生一起齐读第四段。通过感情诵读,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4、针对全文进行置疑问难。 三、概括学习过程,深悟训练点。 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认识这一写作方法的好处。(板书:突出中心) 四、课外延伸,指导背诵。片段练习,运用训练点。 1、向学生介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书,选读精彩段落,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让学生自由选择背诵。 2、结合课后的练笔内容,让学生进行构思。 巧设悬念·突出重点·激发感情──《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 篇4一、教学理念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本节课我以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确保教师的首席地位。 二、说教材处理 (一)教学内容 讲读课文《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内容,记叙了 1958 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二)教材简析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分为两个部分,全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情景,通篇都是志愿军说的话,透出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之情,表达了中朝两 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话别总是双方交谈的,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是怎样想的,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课文中没有直接写,但是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些。在志愿军向朝鲜人民追述种种往事时,朝鲜人民一定也回忆起志愿军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讲述着志愿军对朝鲜人民那比山还高比还深的情谊,课文中没有作具体叙述。 (三)教学目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课内容,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 、能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3 、深刻领会并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4 、结合句子理解 “ 唯一、雪中送炭 ” 的含义,能用 “ 雪中送炭 ” 造句。 (四)教学难重点 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课件(分别场面图)、磁带(二胡曲《还乡行》)、火车汽笛声录音。 三、说设计思路 上勾下连,整体感知。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仅要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还要从文章表达的内容中学到知识,受到启发教育和情感陶冶。文道统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每篇文章都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都反映了作者要讲的道理,通过情与理起到育人作用。文章的情与理是交融的,《再见了,亲人》第二部分的 “ 情 ” 是建立在第一部分 “ 理 ” 之上的,找准文章情与理的切合点是学好这篇文章的关键。 学习完第一部分后,我提出了三个归结性的问题:①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章写了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付出了哪些血的代价?②大娘、小金花、大嫂代表了什么人?现在你能说说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吗?③第一部分三个题目的分析、归纳,抓住文中句式和重点词、句、段的理解,分析典型场面、典型事例,想象朝鲜人民为志愿军舍生忘死的动人情景,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导学生体会其内心的思想感情。抓住重点统挈全篇,帮助学生辨清文脉,从文章的内在联系上去理解和把握内容、把握中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 披文以入情 ” 突出朝鲜人民和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使 “ 知 ” 和 “ 情 ” 在联系中不断加深,不断升华。 四、教法学法 (一)教法 “ 教是为学服务的。 ” 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收到好的学习效果。根据本课特征,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l 、启发诱导法 课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志愿军满怀深情地追述许多难以忘怀的往事,赞颂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实际上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也为朝鲜人民付出了血的代价,中朝人民的友谊正是用鲜血凝成的。所以教学时,我注意引导理解这一点,这样既能使学生比较准确、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又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比较扎实的训练。 2 、迁移法 同为志愿军跟人娘、小金花、大嫂话别时,几段写法上相同,因此,我认真指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后,让他们用学到的相同方法学习 2 、 3 自然段。 3 、以读代讲法 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中朝人民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不是用一两句话就能够说明的,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多读课文,加深理解,受到感染和教育。这也是适应大纲中讲的:加强读的训练是当前语文科教学最重要的一种训练。 巧设悬念·突出重点·激发感情──《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 篇5【教材分析】 《再见了,亲人》选自随军记者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课文叙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作者在众多告别场面中,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镜头,集中表现中朝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浓郁。既是一篇出色的语言文字训练教材,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进行情感陶冶和心灵净化的优秀教材。 【达成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2、理解最能表达真情实感的句子,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并体会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前三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诵。 【设计特色】 1、巧用情境教学法,渲染情境,激发情感共鸣: 这篇文章所叙述的事件距今已近半个世纪,与学生生活实际有较大的距离。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起学生同作者情感的共鸣,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本设计充分创设情境,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2、运用有感情朗读,读中悟情,读中悟义: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浓郁。宜用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在读中理解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伟大友谊;在读中感受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3、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课文前面的三个自然段结构层次相同,因此可采取举一反三的方法,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总结学法,再迁移学法,指导自学第二、三自然段,培养自学能力。 4、发挥学生想象能力: 在学习完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后,让学生思考:在分别时,大娘、小金花、大嫂可能会对志愿军战士说些什么?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5、切实注意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 《语文课程标(实验稿)》中提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作为语文教学重要内容之一的作业布置,不能局限于课内学习内容中,拘泥于课本知识中,更不能把书面作业作为唯一的形式,作业布置要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满足学生渴望自主,渴望知识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的需求。布置的三道实践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一道完成,这也正体现了小学语文作业的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 【设计流程】 一、音乐渲染,引入情境 1、出示纪录片: 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赴朝鲜的情境。简介时代背景。(播《志愿军战歌》) 2、检查预习: ⑴ 交流搜集的资料,增强对抗美援朝战争、中朝两国人民友谊的了解,为学文做好铺垫。 ⑵ 通过预习,你对课文有了那些了解? 二、运用图画,再现情境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实物投影课文插图): ⑴ 引读: 是呀,在分别的时刻有许多朝鲜亲人赶来为志愿军送行,在送行的人流中,匆匆赶来了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娘,志愿军赶紧迎上去,紧紧握住大娘的手,动情地说──(齐读第一自然段)。 ⑵ 自由轻声读这段中最使你感动的词句。结合背景资料和上下文理解“雪中送炭”、“唯一”。 ⑶ 个别读重点词句: 理解朝鲜大娘爱护志愿军战士胜过爱自己的唯一的亲人,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情谊。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⑴ 默读二、三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⑵ 指导学生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抓重点词句理解)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理解词语“噩耗”、“同归于尽”。领悟句子“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⑶ 启发想象: 在分别时,大娘、小金花、大嫂可能会说些什么? 三、语言描绘,创设情境 引领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言作为“引语”,诱发学生的感情,并让学生怀着这样的感情接读课文。播放火车启动声的录音,配以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画面,顿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朗读起来声情并茂。) 在火车站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真有道不完的离别话,诉不完的离别情。然而就在志愿军和大娘她们挥泪惜别之际,火车“呜”地启动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都并作一声呼唤──(学生接读课文)。 火车徐徐开出,那隆隆的车行声牵动着志愿军的心。今朝分别不知何时再见,此时,他们心中唯有希望──(学生接读课文)。 战士们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风驰电掣向前驶去,此时此刻,泪水模糊了双眼,要想再说上几句惜别的话,相距已远,只能在心头一遍又一遍地呼喊着──(学生接读课文)。 四、小结延伸,体验情境 1、再见了,亲人!这不仅仅是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还是朝鲜人民的心声。在朝鲜这片土地上,中朝两国人民并肩战斗,同生死,共患难,用鲜血凝成为大的友谊。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使中朝人民心心相连,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让我们深情地道出他们的心声“再见了,亲人!” 2、布置作业:从以下语文实践活动中任选一项: ⑴ 班里一位同学转学走了。请你模仿第一自然段,代他以《再见了,母校》为题,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片断作文。 ⑵ 诵诗: 志愿军战士在抗美援朝斗争中,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作。请找一首有感情地朗读。 ⑶ 推荐描写抗美援朝的书:《谁是最可爱的人》、《三千里江山》、《凯歌声中话友谊》。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志愿军 朝鲜人民 三天三夜 洗补衣裳,几夜不眠 空肚杀敌 送打糕,昏倒路旁 英勇奋战 救伤员,失去外孙 流血牺牲 救老王,妈妈牺牲 挖野菜,身受重伤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巧设悬念·突出重点·激发感情──《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 篇6课时目标: 1. 细读1、2、3自然段,了解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做的事。体会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录音,灯片 过程: 一. 复习检查。 1.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 到车站为志愿军送行,与志愿军话别的朝鲜人民有许许多多,作者选择了哪几个代表?(出示插图,认一认) 3. 他们分别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4. 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为什么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呢?读课文 二. 学习第一节。 (一) 先看第二件事——送打糕 1. 导语 :这是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一个感人故事!边听边想,仿佛看到了怎么的情景。 2. 音响,朗诵带领学生进入情境。 3. 你仿佛看到了怎么的情景? 4. 读文字,看了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划圈有关词句,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5. 交流:①动词:“带者,顶着,冒着,穿着,送到 ——冒着生命危险很勇敢 ②雪中送炭——像母亲一样,深情厚谊,慈母般的爱。 ③你从中感受到些什么? 6. 指导感情朗读。 (导语 :老师觉得读好书,要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要抑扬顿挫,语速上要有快有慢)——(自己试读—指名读) (二)看第三件事情 1. 过渡:是啊,大娘这么大年纪了,还冒着炮火为志愿军战士送打糕,这种爱,怎能让人不感动?但更使人感动的是,边听边想,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创设情景(音乐,朗诵) 2. 仿佛看到了什么? 3. 读文字,看哪些地方你最感动?找出有关词句,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些什么?(出示灯片) 4. 交流:“丢下,背进,唯一”—等感受大娘比山还高、比 海还深的情谊。 5. 怎样读呢?(自由练—指名读) (三)看一件事。(看了大娘为志愿军洗补衣服又怎么让人感动!) 1. 出示:“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你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a.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 B.怎么读? 2. 你感受到了些什么? 三. 写其他部分。 1. 大娘是不是就给志愿军做了这几件事情?哪句话看出?(出示:八年来------!) 2. 是啊,大娘像慈母一样关心,爱护志愿军,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 3. 引读其他部分。 4. 过渡。 四.学习第2、3节 1. 分组学习第2、3节。 1、 2大组读读第二节,3、4组读第三节。思考: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做的事中,哪些地方你最感动?找出语句,想想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 同桌讨论: 3、 大堂交流 △ 、第二节。 从小金花的妈妈牺牲了没哭,而与志愿军叔叔分别的日子却哭了,从中感受小金花与志愿军之间有亲密的情感。 △ 、第三节。 从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双腿,感受大嫂对志愿军的一片深情。 4.读好第2、3节 6. 小结: 现在谁来说说,为什么志愿军称朝鲜人民是亲人? 五. 引读第4-6节 1、 创设情景火车鸣笛声响。 2、 引读:听,列车的汽笛声已响起,此时,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太多的言要表,道不尽的话,流不完的泪,此时,志愿军发出内心的呼唤——“再见了,亲人……” 附:板书: 23、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洗衣服 大娘 送打糕 救伤员 小金花 救走了 牺牲了妈妈 大嫂 挖野菜 失去了双腿 巧设悬念·突出重点·激发感情──《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 篇7佚名 教学目标 : 1、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课内容,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能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3、深刻领会并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4、结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义,能用“雪中送炭”造句。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分别场面图)、磁带(二胡曲《还乡行》)、火车汽笛声录音 教学过程 : 一、整体感知,提示训练点。 1、学生读书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中朝友谊 鲜血凝成) 2、快读全文思考:作者围绕这个中心选择了哪些材料?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3、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只选择了这几个材料来写? (板书:围绕 选择典型材料) 二、研读课文,体会训练点。 1、引导学第一段,体会学习方法。 指读课文,出示思考题(投影) 听读要求: A、用简洁的话,说这段写了几件事? B、认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件事来写? C、边听边划,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标出来。 学生听读后讨论,教师启发生回答问题。 (板书:洗补衣服 送打糕 救伤员) (结合思考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大娘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择材料的用意) 齐读本段的最后一句(这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怀?)进行句式的变换(变成陈述句)体会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结合句子让学生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意思,练习用“雪中送炭”造句。 置疑问难。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配乐范读----学生练读----个别读文) 2、结合学第一段的思考题,遵循学习第一段的思路,分组自学第二、第三段。 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出小金花和大嫂与志愿军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材上的特点。 (板书:救老王 挖野菜) 抓住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语句,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师在前三段学习的基础上,运用激情语言,放录音,投影,创设情境,和学生一起齐读第四段。通过感情诵读,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4、针对全文进行置疑问难。 三、概括学习过程,深悟训练点。 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认识这一写作方法的好处。(板书:突出中心) 四、课外延伸,指导背诵。片段练习,运用训练点。 1、向学生介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书,选读精彩段落,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让学生自由选择背诵。 2、结合课后的练笔内容,让学生进行构思。 巧设悬念·突出重点·激发感情──《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 篇8【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体验亲人。 一、创设情境,体验志愿军是朝鲜人民的亲人 1、(课件《英雄儿女》):你想说些什么吗? 课件句式: 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_______。 2、指名学生描述。 3、师小结: 对于朝鲜人民来说,志愿军就是他们可亲可敬的亲人呀!(板书志愿军)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那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又做了什么?请同学们快速自由地读课文,到文中去找一找,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多读两遍。 2、反馈、交流。 课件句式:为了志愿军,大娘(小金花、大嫂)______。 三、精读品味,体验真情 1、让我们把目光聚集到大娘身上,他为了志愿军会出了哪些,请同学们再读这一段,哪些词句深深触动了你的心灵。学生自由读。 2、反馈,品味: 句子1: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⑴ 特别是哪个词感受动了你? ⑵ 透过这个词,你看到了什么? ⑶ 是呀,大娘的这些深深感动着我们,让我样读出这份感动吧! 句子2: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这真是雪中送炭呀! ⑴ 哪些词感动了你? ⑵ 师导语创设情境,假如……假如……看到了……看到了…… ⑶ 你能读出这份感吗? 句子3: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为我们失去了惟一的亲人。 ⑴ 惟一是什么意思? ⑵ 对于大娘来说,小孙孙是她惟一的亲人,对于小孙孙来说,大娘是他惟一的亲人,一老一少,他们两人相依为命着,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正在她家里休养,可是现在敌机来了。摆在大娘面前的是(课件如果救了伤员,大娘会______。如果救小孙孙,志愿军伤员会______。) ⑶ 创设伤员与志愿军伤员的对话情境。感受“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⑷ 读读这段感人的话。 3、感受离别之情: 可现在我们就要离开这慈母般的大娘了,在分手之际,让我样再看看这位伟大的朝鲜妈妈。(课件大娘图片)谁来与大娘送别,朗读层次分为:求──请求──恳求──哀求。 同学们,从你们的送别中,我感受受到了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是用鲜血凝成的,现在主要跟这样的亲人分别了,这一别可能一辈子也见不上一面,一切的一切,都将化为难忘的刻骨铭心的回忆,我们再次跟他们说(齐读最后三节)(板书再见了) 四、课堂练笔,感情升华 面对这50年前,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面对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感情,你们想跟志愿军,大娘说些什么? 【教学反思】 语文课可以关注的东西很多,我就谈谈在这堂课里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朗读的几点做法。 1、影片导入,创设情景: 情感性是语文学科固有的特征,情也是教学的根,整个教学过程只有情文交融,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再见了,亲人》写的是50年前志愿军回国与朝鲜人民在车站依依相送的情景,文本情感性很强,深含了浓郁炽热的亲情,而这析的情感氛围,与学生装的生活经验,生活情感都相距甚远。因此,我一开始,就让学生装观看了3分钟的影片,通过志愿军战士为了朝鲜人民抛头颅,洒热血,那英勇献身的场面,感受那真切宽广,深刻的亲人的内涵,从而为整节课打下了感情基调。 2、朗读与激发学生形成内心视像相结合: 课文中有些词句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不难理解,但却富有鲜明的感情色,体现作者的独具匠心。在教学中,通过诱导学生形成内心视像,来指导朗读。如,在同学们体会大娘为志愿军做的感受人事时,有的同学讲到这一句“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学生已讲到“冒着、穿过”让我们感动,按常规,像这样的理解学生已格式化地抓动词了,其实,还没有真正体会那种舍己救人的精神。在此,我用导语激发学生装形成内心视像, “假如……假如……看到了……看到了……”等导语,激发学生想象在那滚滚的硝烟中,在那浓浓的炮火中穿行的大娘们,从而使他们更感受到大娘是冒着生命危险为志愿军送打糕,那么再次读的时候,大娘那亲人的情感就出来了。 3、将朗读与理解有机结合: 阅读中朗读只读不想,即使读破书,也很难进入到文本情感,在这节课中通过追问,把朗读与理解有机结合。当学理解到“您为我们失去了惟一的亲人”这一处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救了伤员,大娘会──。如果救小孙孙,志愿军伤员会______。启发学生感受大娘此时的两难,在这生死选择时期,大娘失去了惟一的小孙孙,把惟一生的希望给了我们的志战士,这样大娘的伟大形象就展示在我们眼前,亲人饱含的情感也就潜入每个同学心中。 4、注重朗读的层次性: 本课的难点是人物语言中包含了复杂的感情,年幼的孩子不易把握,我采用的办法是细腻处,步步引导。与大娘告的句子“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的朗读指导分为四次,求──请求──恳求──哀求,学生的体会步步深入,情感渐趋,在反复的朗的朗读中,达到“心入于境,情会于物”。 5、注重渲染朗的气氛: 同一文字反复阅读易造成心理疲乏,使学生产生厌倦,只有在不同背景下,才能激活新的思维。本节课中安排层次诵读,,营造氛围,或提供背景,为孩子的广阔想象创造空间。在理解志愿军战与朝鲜人民最后话别的一段时,我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配上了音乐,从音乐的角度体会语言文字的音韵和气势,把文字变为生动形象的立体画面,从而让他们体会到深情厚谊和那样的依依惜别。 巧设悬念·突出重点·激发感情──《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 篇9下面是小学语文课文,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仅供参考! 《再见了,亲人》一课节选自著名作家魏巍的纪实文学《依依惜别的深情》。文章以道别语“再见了,亲人”做为题目,可见全文是以写离情别意为主,表达了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图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在掌握生字词,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我设计了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谈话导入; 二、鼓励学生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自主确定本课时的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2、领悟课文表达方式;3、体悟文章思想感情。),并以板书形式将学习目标题于黑板右上角,时刻提醒学生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认真努力学习; 三、接下来我带着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志愿军和大娘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因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亲人,为后边体会情感埋下伏笔; 四、研读课文 1、从典型事件入手,感知情感。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我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忆文章通过“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来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让学生在感知材料的过程中,感知情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情感流向。 2、细析事例,感受情感 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个故事组成。作者选取了老人、小孩、中年人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由于课文的前三段的结构与表现手法基本相同,在教学中我对第一段做了详细的讲解与指导。设计“志愿军战士与大娘话别时追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等问题,让学生了解志愿军与大娘告别时,追述了三件事:一是大娘已经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这样写的目的在于体现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表现了这种感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接着,让学生自学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二、三自然段,使之具体体会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和对志愿军的深情,以及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致残,付出了多么高的代价,从而受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厚情感。 在教学中,我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利用文本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是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 3、品味词句,体会情感 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好好品析,让学生体会情感。课文在追溯那难忘的往事时,出现了好些“血”,“泪”的词语,比如:“雪中送炭”“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跺”,“失去双腿”,充分说明了说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朝鲜人民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亲人的生命。又如“同归于尽”体现了小金花的妈妈痛恨敌人、热爱志愿军的感情;“噩耗”反衬小金花的刚强;“倒在血泊里”、“代价”说明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通过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以阅读引起学生“内心体验”。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亲人却似亲人的感情。师生一起有感情的朗读,掀起了一段情感的高潮。教师不仅成为了学生阅读的导师、课堂阅读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放下了身份和他们一起朗读体会学习,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的权威。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体验”、“品味”、“感悟”还给了学生。 4、设计引读,抒发情感 学生在领悟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发情感的欲望。此时,我设计引读,更好地让学生抒发情感。比如最后的三个自然段,就是这样设计引读的:作者以“亲人”“土地”“火车”为载体,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亲人的依依不舍和对朝鲜热土的省省眷恋表达的淋漓尽致,身处这离别的瞬间,当列车缓缓开动,千言万语汇做一句话——此时,学生们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后三段“……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五、分层练习 六、总结本课表达方法:多种句式表达情感;虚实结合;直抒胸臆。 七、回看目标,在理解课文和领悟表达方式的基础上学生深深体会到:中朝人民的友谊万古长青!从而完成第三个目标的学习。 在课堂上,我认为比较成功的是1、我能将自己融入课文,以情感带动学生把心放到文章中,如此,还有什么难点化解不了?2、“阅读体验互动巩固”八字课模成功地服务于课堂教学。可惜的是由于时间不够,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阅读没有在课堂上完成,实乃败笔! 巧设悬念·突出重点·激发感情──《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 篇10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二、学习准备 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三、学时安排 2学时。第一学时学习第一部分;第二学时学习二、三及四部分。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介绍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唆使南朝鲜李承晚集团进攻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9月15日又纠集15个国家的雇佣军,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在朝鲜仁川登陆,不顾中国人民的一再警告,把战火引向中国的边境,轰炸中国的安东(今丹东)等地。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同志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出任志愿军总司令。于10月25日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军。在中朝人民的沉重打击下,美帝国主义连遭失败,于1953年7月27日,被迫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分期分批撤出朝鲜回国。1958年是最后一批。) 2、审题,提问题。(这话是谁说的?——“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既可理解为志愿军对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说的话,又可理解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送行时说的话。在什么地方说的?怎么说的?为什么志愿军和朝鲜人民要互称亲人呢?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的? ……) 3、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4、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锁、暂、糕、阻、谊、捣、谣、侦、混、吵、耗、嫂”的读音); 5、自学第一部分。 ⑴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一是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他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⑵结合课文说说“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朝鲜大娘在志愿军战士战斗了三天三夜,已经饿到极点的情况下,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战士送打糕吃。总结出,“雪中送炭”是指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体会“唯一”的含义。(隐含着大娘付出的代价是多大呀。) ⑶这篇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感情真挚强烈;同时又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语言十分亲切感人。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应该怎么读?(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读好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反问句。例如:“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祈使句,恳求大娘不要再送。)要读出恳求的语气,读时句尾声调要下降。“能支持得住吗?”(疑问)读时句尾语调要上升,要带上关切的感情。读感叹句时,句尾语调先上升后下降,“这真是雪中送炭呀!”读反问句时应注意重音,“你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记?”应把“怎么能”读得重一些,表达出更加肯定的意思。 ⑷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6、质疑。 第二学时 1、背诵第一部分。 2、听写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3、学习第二、三部分。 ⑴回忆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①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②结合课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③感情朗读;④背诵。 ⑵自学。用自己的话说说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做了些什么? 结合课文重点理解“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 ⑶分组交流、讨论。 ⑷大组交流、讨论。 4、学习第四部分。体会“亲人”“亲爱的土地”的含义。(朝鲜人民关心爱护志愿军,甚至为他们献出生命,所以称为“亲人”。为什么叫“亲爱的土地”?因为在朝鲜的土地上,中朝人民曾经并肩战斗。这片土地上,不仅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而且洒下了志愿军的鲜血,所以叫“亲爱的土地”。正因为中朝人民的战斗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所以说“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5、体会前三段开头和结尾的写法。 (1)画出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开头和结尾写法相似的句子。 (2)开头句子是:“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小金花,……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大嫂,请回去吧!”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尽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了。 (3)这三段的末尾是:“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4)先将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体会二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反问句表达的情感比陈述句更强烈。) (5)反复朗读体会这两种句式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6)前三自然段开头都是祈使句,表示恳求,体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最后一句都是反问句,表达了更加肯定的意思和强烈的感情。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6、以《梦中见到阿妈妮》或《小金花来到我们中间》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巧设悬念·突出重点·激发感情──《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 篇11【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地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词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 1、从具体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查阅、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和图片。 2、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简介背景 1、检查预习,交流学生搜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同学们,你们知道抗美援朝战争吗? 2、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课件放映图片:195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把战火引向中国边境。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主席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为国”的号召,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三年,打败了美帝国主义。 3、板书: 抗美援朝时间1951年~1953年。 4、课件出示预习要求: 1958年,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离开朝鲜,中朝两国军民在火车站依依惜别。中国人民志愿军对朝鲜人民说:“再见了,亲人!”朝鲜人民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说:“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 5、板书课题,质疑: ⑴ 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 ⑵ 预习时,你遇到了哪些问题? 6、认定目标,分步课件出示,一共五关。 二、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第一关:读懂课文内容: ⑴ 放映多媒体课件:情景范读 ⑵ 快速浏览课文,找找课文主要写中国人民志愿军跟哪些朝鲜人民依依惜别? ⑶ 交流讨论。(大娘、小金花、大嫂) 2、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关:说说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⑴ 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 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思考:这一段主要讲志愿军向谁道别?她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边读边在书上勾画。) ② 小组内交流讨论。 ③ 汇报讨论的结果。(补洗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④ 想一想: 朝鲜大娘是不是只做了这几件事?你从哪里看出还做了好多事?说明了什么? ⑤ 有感情地练习朗读。(对大娘,如对长辈慈母,应怀者敬重的情感读。) ⑥ 归纳学习这段的方法: 默读、勾画、体会、感情读。 ⑵ 请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分小组学习第二、三自然段。小金花、大嫂各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① 分小组学习: (一、二组学习第二自然段;三、四组学习第三自然段。) ② 汇报学习情况。 ③ 练习有感情的朗读二、三自然段。(分别用亲切、关切的情感去读) ⑶ 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第三关: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的开头与结尾,以及4~6自然段,体会作者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① 课件出示这些句子 ② 让学生把这几句话改写成陈述句进行朗读比较) ③ 朗读课文的四至六自然段。 ④ 通过对以上课文的学习,你觉得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再见了,亲人”是对谁说的?是不是仅仅指课文中写到的这三个人?为什么称为“亲人”和“亲爱的土地”?(讨论) (用鲜血凝成的比天高、比海深的情意,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⑤ 有感情地练习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四、扩展训练 这篇课文是从志愿军的角度来写的,因为他们在临别时候想起了朝鲜人民的深情厚意。 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因为志愿军也为朝鲜人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介绍抗美援朝英烈的事迹) 第四关: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语句来说。如:当志愿军请大娘“快回家休息”时,大娘会说些什么,问小金花“你怎样落泪了呢?”时,小金花会说些什么……) 五、达标测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五关: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六、布置作业 查阅、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和图片、故事等。 〖板书设计〗 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1953年 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 洗补衣服 几夜没合眼 大娘 送打糕 雪中送炭 救伤员 失去小孙孙 鲜血凝成 再见了,亲人 小金花:救老王,失去妈妈 深情厚谊 大嫂:挖野菜,失去双腿 依依惜别……(抒发感情) 第二课时 〖前提测评〗感情地朗读课文。 〖认定目标〗 1、领悟写法。 2、检查学习生字的情况。 3、开故事会。 〖导学达标〗 一、领悟写法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用了哪些写作的方法。 2、交流讨论,领悟写法: ⑴ 选取典型,以点带面: (大娘、小金花、大嫂分别代表朝鲜人民中的老年、中年和儿童。) ⑵ 抒情叙事,相互交织: (特别是情感线索,一脉相连。如前三个自然段的开头与这三段的最后一句话。)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的情况 1、听写。 2、订正,改错。 三、延伸扩展,开故事会 1、请学生将课外搜集到的关于志愿军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2、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巧设悬念·突出重点·激发感情──《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 篇12佚名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那些材料。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唯一”“深情厚谊”造句。 3、知道反问句又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改写成陈述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要理解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的基础上,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 教具:录音机、录相带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课文1--3自然段,完成课后题1(l)、2(l)、(2)、(3),并口头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教学过程 : 一、揭题、解题。 1、“亲人”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等。那么课文中的“亲人”是指谁?“再见了,亲人”这句话又是谁讲的呢?(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顺利地把他们带入到学习课文的氛围中。) 2、创设情境,用音乐烘托气氛。 用假设把学生带入志愿军战士的行列中,让学生通过“我们”去体验和表达志愿军的情感。 (雄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录音起)好像现在我们就是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去抗美援朝、保家为国的志愿军战士了。 二、引读、导读、朗读,学习第一自然段 1、感情引读,了解段意。 教师引语: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时,有多少朝鲜亲人赶来为我们送行啊!在送行的人流中,匆匆走来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娘,我们赶紧迎上去,紧紧握住大娘的手,动情地说:…… 2、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并思考:这一段叙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赞颂了什么? 3、感情导读,理解内容。 (1)出示导读问题: 为什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朝鲜大娘? 哪些事情说明大娘像慈母一样为我们花心血,给我们送温暖? 为什么说大娘给我们送打糕是“雪中送炭"? 大娘为什么要“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 (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 为什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朝鲜大娘?(启发学生通过读书,找出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并投影出示这句话。)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联系上下文理解“多少"和“慈母般"的意思。 指导朗读这句话,在朗读中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强调“多少"读重音,体会连用两个“多少"对表达感情和加强语气的作用。 哪些事情说明大娘像慈母般为我们花心血,给我们送温暖? 板书:洗补衣,几夜不眠; 送打糕,昏倒路旁; 救伤员,失去孙孙。 (3)为什么说大娘给我们送打糕是“雪中送炭"? 理解“雪中送炭":本义――比喻义――在课文中的意思:在我们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处于困境,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朝鲜亲人给我们送来了打糕,送来了关心、帮助、支持,送来了慈母般的温暖、战胜敌人的力量和胜利的希望。 大娘为什么要“丢下自己的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 通过理解“唯一",来理解大娘对志愿军的爱实际上是对自己祖国的崇高的爱,具体感受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大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然而,她还有更多的亲人。谁说我们不是大娘的亲人呢?谁又能忘记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呢? 比较反问和陈述的语气,体会反问句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指导朗读反问句的语调,采取不同形式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反问句。 3、感情朗读,填表小结。 导语 激情,体会感情。 导语 :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洗衣服几夜没合眼时,当我们想到大娘为给我们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时,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噙着泪,动情地对大娘说。。。。。 明确表内要求,根据内容填表。 自然段人物事情所付出的(代价)表达了什么赞颂了什么 1大娘洗衣服几夜不眠我们对朝鲜中朝人民 2送打糕昏倒路旁亲人的感激之间伟大 3救伤员失去孙孙和不舍之情的友谊 小结学法,指导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三、小结第一自然段的学法。(投影) 初读课文,思考问题,了解段意:(问题:叙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赞颂了什么?) 再读课文,品析词句,理解内容:(抓重点词句) 感情朗读,体会感情,填表小结。(了解本段内容与表达中心的关系) 运用学法,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检查自学,及时反馈矫正。 注意听导语 (只说一遍),根据导语 读出课文中相应的句子。 小金花是在什么时候听到妈妈牺牲的噩耗的? 听到噩耗后,同志们和小金花有什么反应? 在这分别的日子里,我们看着满脸泪水的小金花,想到她说要为妈妈报仇时的情景,禁不住感叹道:…… 当我们面对架着双拐、背着孩子走过崎岖的山路送了我们几十里的大嫂时,我们深情地告诉大嫂:…… 当我们回忆起大嫂为我们倒在血泊里的情景时,我们充满感激地对大嫂说:…… 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如此刚强的小金花今天怎么哭了?这眼泪说明了什么?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和“同归于尽”。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大嫂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联系课文理解“深情厚谊”和“代价”,再理解“这样高的代价”。 检查填表情况并小结。 看表思考:这三个自然段除写法相同外,这三个朝鲜人民的代表人物都为志愿军付出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说不尽的关心帮助,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这样高的代价”,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这三个自然段虽内容有别,但却表达了同一个中心――表达了我们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赞颂了中朝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注意学习作者是如何紧紧围绕中心来写的。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反复诵读,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引读激情,体会感情 教师引语,我们在与朝鲜亲人告别时,回忆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往事,这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的事,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居住着许许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样的亲人,而且还渗透着我们与亲人们并肩战斗而洒下的鲜血,还留下了许许多多我们浴血奋战的故事,所以我们把这块土地叫做“亲爱的土地”。在与亲人告别的时候,谁心中没有千言万语呢?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l.学习课文4--6自然段,完成课后题1(2)、2(4);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完成课后题3。听写词语,指导背诵。 教学过程 : 一、学生朗读第一、二、三自然段。 二、听写词语。 三、学生朗读第四、五、六自然段。 1、导读激情,表达感情 引导思考:“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在这里表达了我们的什么心情? 从理解“再”入手,理解句中表现的眷恋、依恋、留恋之情。似乎列车再停留片刻,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亲人,也可以慰藉我们充满离愁的心。 导语 :当离别的抽泣声与长鸣的汽笛交织在一起时,当我们从车窗伸出手、探出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你的心情是怎样呢?不要说出来,在朗读中表现出你的心情。 2、分人轮读第四、五、六自然段。要求: 朗读者读出感情(边读边具体指导); 听者认真听,听后交流从朗读中听出了什么样的心情。 3、感情范读,内化感情 伴随播放的列车汽笛声、轰鸣声范读,要求:闭眼倾听,感受情境,品味词句,内化感情。 4、思考:第二部分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 5、总结全文,回读课题 回顾全文,归纳中心:本文以志愿军的口吻,生动地记叙了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联系写作,掌握写法: 知道中心确定之后,要紧紧围绕中心来写。 回忆本文是如何围绕中心来写的。 6、回读课题,回应感情: 每当我们想到朝鲜亲人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每当我们想到那些离情深重的日子,我们都会想到慈祥的大娘,可爱的小金花和顽强的大嫂,让我们再深情地喊一声吧:“再见了,亲人!” [板书设计 ] 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洗补衣几 夜不眠 大娘 送打糕 昏倒路旁 救伤员 失去孙孙 伟大友谊,鲜血凝成 小金花 救老王 妈妈牺牲 大嫂 挖野菜 身受重伤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