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
范文 |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15篇)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1《再见了,亲人》 课时:第一课件(略)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精读其中一段(按学生要求)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抓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在前三个自然段中选一段背下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1、领悟作者选择典型材料表达中心的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是伟大的。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习做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 : 一、整体感知、明确重点 1、复习导入 :(结合前节课的板书)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作者在千万个送别的人群中,选取了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劝慰"(板书)她们不要难过,"回忆"(板书)她们与志原军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 2、交代任务 那么,通过这些典型事例,如何表达文章的中心呢?这节课,我们围绕这个重点,以读为主,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读悟学法、理解重点 1、了解学生,确定精读重点 (1)自由快速浏览前三个自然段,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段落 (2)你最受感动的是哪段?(按多数意见) 2、精读重点段 (1)提出要求:(屏幕显示) 细读这 个自然段,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并想一想,这些语句为什么使你感动?说明什么? (2)学生自读、自画、思考 (3)让学生谈对受感动的语句的理解,并读出受感动的语气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思想感情。 (4)领悟学法:刚才我们怎样理解这段内容? 3、学法迁移,自学另外两个自然段 (1)按照刚才的学习思路,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读懂其它两段的内容。(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小组交流) (2)质疑: 通过刚才的学习、交流,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3)指名朗读 (4)教师点拨: 同学们,读了这些感人的故事,你知道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吗? 4、以读代讲、读中悟情。(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1)引读: 师: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共同战斗生活了八年,此刻,他们坐在已经开动的回国的列车上,望着车窗外泪流满面的亲人,他们不得不挥挥手,做最后的告别-- 生:"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师:他们多么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多么希望列车能停下来,他们呼唤列车-- 生:"列车呀,你慢点开,让我们再……再停留片刻!" 师:然而,列车越开越快了,离朝鲜的亲人越来越远了。他们只能在内心深处对亲人们说-- 生:"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2)自由读,想象场面,领悟情感 三、延深教材、深化中心 1、提供数据资料 (1)总结过渡: 同学们,这篇课文,作者站在志愿军的角度,选择了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三个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来表达中朝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板书)。读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能感受到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但是,同学们是否知道,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朝鲜的解放,也同样付出了重大代价。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份资料。 (2)屏幕显示:志愿军烈士统计数据 (3)谈感想:看到这一串串的数字,你有什么感想? 2、提供图片资料 (1)导语 : 在这千千万万个烈士中,有许多特等英雄。他们的英勇壮举,在五十年后的今天,仍然在中朝两国人民中间传颂。请同学们看图片资料。 (2)发图片,每小组一份 (3)看英雄形象,读英雄事迹,交流感受 四、自主练习、创造想象 1、导语 : 当年,这些英雄的事迹,传遍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小金花在送别为他们流血牺牲的志愿军叔叔时,会是怎样的心情,会想到什么?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学了这篇课文后,不想对当年的亲人们说点什么吗? 2、屏幕显示练习题(学生可任选一题) (1)请你以小金花的身份,仿照课文的写法,对志愿军叔叔说几句话。(可选择图片中的人物和事例) (2)现在,你想对志愿军或朝鲜人民说点什么?(可选择其中一个人物) (3)在前三个自然段中选一段背下来。 3、学生自练,然后小组交流 4、典型汇报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结合板书,总结写法 2、征求学生对教师上本课的意见 3、作业 :把学习这篇课文的感想写在日记中;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2我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力求解决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短缺、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为实现农村中小学教育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在我县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有三种模式,其中模式一教学光盘播放点,配备有电视机、 dvd播放机和教学点各年级的教学光盘,通过播放教学光盘对学生授课和辅导。下面我根据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一谈如何将教学光盘资源应用于语文教学中。 一、合理利用教学光盘资源 (一)课程教学类光盘资源内容的特点 目前光盘资源的种类有:课程教学类光盘资源、教学素材类的光盘资源、专题类光盘资源。其中,课程教学类光盘资源是根据农村学校的教学需求,由教育方面的专家和优秀教师为农村学校专门制作,在学科上覆盖了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科学、音乐、美术等,在内容上覆盖了文字教材的绝大部分。它按每课题为单元,包含了复习与导入、新课讲授、学生活动、巩固复习,评价和小节等环节,片长大约在20分钟左右。 (二)合理有效地使用教学光盘 根据课程教学类光盘资源内容的特点,在教学光盘的使用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避免产生 “教师成为机器的播放者,学生成为看客”。重视发挥教学光盘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让执教者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有效地、灵活地使用教学光盘。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光盘片长25分钟,如果完整播放使用,留给学生时间十分有限(只有15分钟),执教者的辅导与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够,学习效果得不到保障。因此,我们只选择利用了教学光盘资源大约13分钟,留给课堂教师和学生27分钟,其中利用了“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和朝鲜人民与中国人民一道奋勇抵抗”电影片断、电视教师引导学生认读生词、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引导学生学习感悟大娘的故事等,在学小金花和大嫂的故事时只利用了电视中教师和学生部分感情朗读句子作为范读。整个教学过程是执教者参考教学光盘中的教学设计,由执教者和教学光盘交替“合作”教学。 二、找准教学过程的结合点,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堂语文教学课成功与否,要看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是否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学生知识、能力是否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逐步提高。由于用光盘进行语文教学有两个课堂:电视课堂和现实课堂,如果执教者不找二者的结合点,就会感觉思路不清,重点不分,一会儿在放电视,一会儿在组织学生进行语文教学,一会儿光盘教学资源播放错位,头、嘴、手忙个不停,感觉整堂语文教学没有头绪,教学时间不足,课后执教者自己都不知道讲了些什么,更谈不上突破教学重、难点。找准了二者的结合点,就会让执教者做到心中有数,哪些地方由电视教师讲,哪些地方由执教教师讲,哪些地方让电视中学生活动,哪些地方让现实课堂中学生活动,哪些地方让电视学生和课堂中学生共同参与活动,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在找结合点时做到光盘资源、教材、教师水平、学生情况四结合。 以《再见了,亲人》为例,其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封锁、暂时”等词语;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从中受到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的感染;了解课文重点词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地通过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在设计该课教学时,我们确定以下几个结合点: 一是抓“情景再现”点,播放教学光盘抗美援朝片断,揭露侵略者的丑恶嘴脸,表现朝鲜和中国人民一道奋勇抵抗的精神,让学生体会到对美帝国主义恨和对朝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爱,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 二是抓“收集资料”点,让电视机里的学生和现实课堂的学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资料,达到信息互相交流和对农村学生信息闭塞的补充。 三是抓“认读生字”点,让学生跟着电视中教师教学生学12个生词。 四是抓“学大娘的故事”点,让学生看电视机中学生感情朗读“战士们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打糕。这真是雪中送炭呀!”句子,掌握他们“读一读、勾一勾、讲一讲、说一说”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模仿学习大娘的故事。 五抓“电视教师、学生感情朗读”点,通过播放电视中教师、学生对“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等句子的感情范读以及课堂教师领读和课堂学生读,升华学生思想感情。 三、正确处理好语文教学中四个互动关系,让电视课堂与现实课堂融为一体 (一)电视中的教师与现实课堂执教者互动 正确处理好电视中的教师与现实课堂执教者的互动关系是搞好光盘教学的基础。电视中的教师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体,整个教学思路实际上都是围绕原设计而进行,以体现优秀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同时,电视中的教师通过发挥课堂教师辅助、组织协调作用,让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材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而现实课堂执教者相对于电视中的教师来说是客体,他是客观适应,跟随光盘中教师教学思路对课堂学生进行引导、辅助,是引导者、辅助者,但是也可以并应该发挥执教者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适当安排电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内容,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教学环节都是靠播放教学光盘所能完成的。比如复习、检测、反馈信息、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等环节。这些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的延伸,这些教学任务,教学光盘都极难或者说根本无法设计,只有通过现实课堂执教者的检查和反馈学生信息以及调整教学速度的任务来完成,因此现实课堂的执教者和电视里的教师必须融为一体。在上述课例《再见了,亲人》中,当电视教师教学生读完生字紧接着说:“电视机前的同学,你们能把这些生词读准确吗?请你们也来读一读”,现实课堂执教者就应立即组织课堂学生读生词;在学习大娘的故事时,电视教师说:“电视机前的同学,你们也按照读一读、勾一勾、讲一讲、说一说的学习方法学习第一自然段,开始吧”,这时现实课堂执教者就应组织学生先读一读、勾一勾第一自然段,然后播放电视机中学生讲一讲、说一说第一自然段教学过程,再组织课堂中的学生学着讲一讲、说一说第一自然段。 (二)电视中的学生与现实课堂的学生互动 正确处理好电视中的学生与现实课堂的学生互动关系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由于我县农村中小学学生生活在偏远地区,教学条件差,信息闭塞,导致学生学习方法死板,学习能力较低差。在模式一教学中,我们通过电视中的学生与现实课堂的学生相互交流信息,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电视中的学生多是城市里的学生,他们接受新知较快,学习方法较好,学习效果比较突出,因此,我们有必要让现实课堂中的学生模仿着电视中的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并掌握其学习方法,同时,让电视中的学生学习情景感染现实课堂的学生,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以有效地提高农村中小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再见了,亲人》一课中,在学生交流收集有关抗美援朝资料时,我们采取先让课堂学生进行交流,然后播放电视机中学生收集抗美援朝资料交流情况,这样就让学生了解了更多的抗美援朝知识;在学习大娘的故事时,通过播放电视中学生用读一读、勾一勾、讲一讲、说一说的学习方法的学习情景,让现实课堂的学生学会其学习方法,并模仿着用此法学习小金花和大嫂的故事,同时,通过电视里的学生与现实课堂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促进了学生的思想感染和升华。 (三)电视中的教师与现实课堂的学生互动 正确处理好电视中的教师与本地课堂学生互动关系是搞好光盘教学的有力保证。为了避免让课堂学生成为“看客”,教学光盘制作时都有意识地给电视中的教师与本地课堂学生设计了一些互动环节,有电视中的教师给现实课堂学生(光盘教学观摩学习者)布置任务环节等。同时,光盘教学内容通常只有20分钟左右,给课堂学生留有自主教与学空间,就是让课堂学生在互动点动脑、动手,自主学习,逐步提高。只有抓住电视中的教师与现实课堂学生设计的互动环节,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做到电视中的课堂与本地课堂融为一体。如果没有把握好这个互动环节,就会造成两个课堂的分离状态。在《再见了,亲人》课中教学认生字、朗读感悟大娘故事等环节时,电视中的教师布置了相应的学习任务,这时,课堂学生就要根据电视中的教师要求认真完成。 (四)现实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 正确处理好现实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光盘教学中过程中,虽然执教者的角色定位有所变化,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但执教者仍要根据教学实际和教学光盘内容设计,针对具体内容充分估计学生的思维可能性,掌握好手中的控制键,巧妙的设置陷阱型的问题,自然引发生生间的争辩;引入开放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展开个性化思维,为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积极利用光盘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大学生视野、增加学习过程的交互、强化学习评价与反馈,促进学生认知水平提高、基本技能培养,促进学生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再见了,亲人》一课中,在引导学生读生字时,教师要善于发现生词读错的地方,然后让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在带有感情朗读句子时,要通过同学之间读、分组读、对比读、教师领读,及时纠正不正确朗读问题。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其中,自主学习就是在合适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进行学习的活动过程。合作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根据一定的学习目标,通过共同学习讨论研究,使每个学生都达到一定目标的学习活动。按照这一要求,学生只有亲自参与和亲身实践,学生知识和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高。光盘教学具有双空间(即两个课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以电视课堂为主线,以现实课堂为主阵地,让现实课堂学生模仿着电视中的师生教与学过程,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语文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把教材的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有机统一,把电视教学过程和现实课堂教学过程有机统一,灵活应用教学光盘资源,创设教学情景,运用表演、绘画、唱歌、情景对话、录像等多种方式和语文学法指导等多种方法,让学生沉浸于探索知识的美好境界中,不断将学生的求知情感推向高潮,让学生模仿学、指导学、自己学,让他们自己说、自己思考、自己感悟,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再见了,亲人》一课中,我们利用光盘教学中学法指导进行教学,在学习大娘的故事时,学生模仿着电视中的学生“读一读、勾一勾、讲一讲、说一说”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在电视中学生思想感情感染下谈体会;在学小金花的故事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前面学到的学习方法,讲故事,谈感悟;在学大嫂的故事时,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学习方法学习。课堂教师在课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可以采取学生同桌学习、小组学习、全班讨论、学生“执教”和情景表演等多种形式学习,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碰撞,语言的交流,诱发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对文章字里行间隐含的情、理的感悟,使学生能学、会学、想学,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从而实现学生合作学习。学生在课堂教师的指导下在学小金花的故事时,我们就采取了分4人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首先明确合作学习小组和任务,然后让学生在组内充分交流,再请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共同交流,最后由执教者点拨、领读把交流引向高潮,达到对问题深层次的理解。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3《再见了,亲人》这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册第四组中的第14篇精读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描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战士离朝回国时,与朝鲜人民在车站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课文感情真挚强烈。本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话别的口吻写的,语言丰富生动,情节十分感人。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法、说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四个部分来说课。 【说教材】 根据教材编排意图,本组教学内容围绕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这一训练重点编排,《再见了,亲人》,是训练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的好课例。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国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互称亲人。 2、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教具准备〗 大白纸,马克笔。 【说教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十六个字: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小组工作、学法指导。针对以上教学思想,这节课,主要选用“ 自学探究”式教学方式,采用讨论、讲授、质疑,展开想象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修订版《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的机械练习,“自学探究”是《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的适合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和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 【说学法】 《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终身学习,生活的工作奠定基础。”因此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会学”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识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授统的被动的多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在教学中,做到“教学做”合一,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常生养成自动、自学、自得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议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真情实感。 【说教学程序】 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和学法,本节课划分成5个环节: 一、谈话导入 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为学习课文垫定基础。 二、检查预习 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通过读,让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你知道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通过学生回答,以学定教。 三、传授过程 1、精讲、精读让生自由朗读课一自然段,想想大娘为志愿军战士做了哪些事? 2、还可以从哪些词语体现出大娘对志愿军的爱? 3、句式比较,把反问名换个说法。 4、加强读的训练。 5、总结学法。 四、交流点拨 在理解词语的时候,把词语放入情境中,相机指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根据学法、学习说出不懂地方。 五、总结评价 根据板书,逐一指导学生说出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板书的设计】 《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主要以“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物作为典型的代表,我的板书设计,主要根是他们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事情来设计板收浅显易懂,学生通过板书加深对课文理解。我认为板书主要是为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设计服务,所以在板书的设计上,也没有追求太花哨的设计。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学会本课生字。 ⑵ 结合句子理解词语,学习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2、能力目标: ⑴ 培养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能透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思想的能力。 ⑵ 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3、情意目标: 激发学生对美帝国主义的恨,珍惜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句子理解词语。 2、培养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能透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思想的能力。 3、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由时代背景导入 战场上,我们中国志愿军浴血奋战,在著名的松鼓峰战斗中,烈士们的尸体,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卡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捺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还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崩裂,涂了一地。另有一个战士,他的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 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的仁义,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热情。 为了赢得朝鲜的解放,我们的志愿军宁愿放弃国内的安逸生活,在朝鲜挖野菜,吃白雪,钻防空洞;宁愿舍弃自己的家人,而在朝鲜国土上护卫着那里的人民,一去就是三年啊!就这样,我们的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今天,最后一批志愿军就要离开朝鲜国土回国了,(出示课件)这就是朝鲜人民送志愿军的场面,如果你是志愿军,或是朝鲜人民,你会说些什么呢? 我们今天即将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就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齐读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急切地想知道什么问题? 1、亲人指谁? 师: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这亲人指的是谁吗? 生:指朝鲜人民。 师:到车站为志愿军送行,与志愿军话别的朝鲜人民有许许多多,作者选择了哪几个代表? 2、还有问题吗? 我到有个极为严重的问题,一提到“亲人”一词,我们会想到谁? 生:爸爸妈妈。 师:对,和我们有血缘关系的直系亲属,那这里的朝鲜人民与志愿军有血缘关系吗? 生:没有。 师:所以我说他们不是亲人,(板书:不是亲人)你们反对吗? 出现争议。 师:好,那我们就分成两派,同意我们的观点(即中国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的同学为反方,不同意我的观点(即:他们是亲人)的同学是正方。接下来我们就分成两大组,自由朗读课文,到文中去找出论据来证明你的观点,好么?你可以找出具体的事例来说服我们,也可以通过你的朗读来说服我。开始。 二、辩论理解课文内容 1、反方:志愿军称朝鲜人民为亲人,为什么? 正方:大娘为志愿 军洗补衣服,而且是几夜没合眼可以体会到他们是亲人。 师:你能不能通过朗读来说服我? 生读。 师:反方的同学服气吗?我不服气。 2、正方:通过大娘送打糕一事,可以体会到这份亲情。 师:其他同学体会到了么?我们一起把这一部分读一读,边读边画出让你感动的地方,一个词语,一句话都可以。想想能不能让你体会到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那份独特的感情? 生交流: ⑴ 动词:“带者,顶着,冒着,穿着,送到──冒着生命危险很勇敢。 ⑵ 雪中送炭: ① 为什么说大娘给我们送打糕是“雪中送炭”? ② 在什么情况下送的? (在我们空着肚子,与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处于困境,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朝鲜亲人给我们送来了打糕,送来了关心、帮助、支持,送来了慈母般的温暖、战胜敌人的力量和胜利的希望。) ③ 假如在战士们都控着肚子的情况,大娘不给我们送打糕,会怎么样? 过渡:是啊,大娘这么大年纪了,还冒着炮火为志愿军战士送打糕,这种爱,怎能让人不感动?这又一次让我们体会到他们虽然不是亲人,但却胜似亲人! 这个时候你再读,你会怎样去读?练读。 3、师:正方同学,你还通过哪件事,体会到了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正方:通过抢救伤员,失去亲人一事。 师:你能具体的阐述你下你的论据吗? 生解释为什么? ⑴ 读文字,哪些语句可以让你体会到大娘对志愿军的那种深厚的情谊? ⑵ 交流: “丢下,背进,唯一”等感受大娘比山还高、比 海还深的情谊。 ⑶ 怎样读呢?(自由练,指名读) 三、是啊,大娘对我们那慈母般的关怀和爱,我们怎么能忘怀?齐读最后一句话 1、改为陈述句。 2、对比两个句子,说出不同。 3、再读这句话: 是啊,大娘对我们那慈母般的关怀和爱,我们能忘怀吗?不能,所以说他们虽然不是亲人,但是他们之间的情意却胜似亲人! 四、再读第一自然段 男女生对抗赛。 导语: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时,当我们想到大娘为给我们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时,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噙着泪水,动情地对大娘说……(齐读第一自然段。) 以上通过大娘为我们的做的几件事,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他们不是亲人但却胜似亲人,那正方的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情,也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情意比亲人还要亲吗?可以结合课前搜集到的故事、事例来说说。 (小组交流,班级交流。) 同学们,假如此时此刻,你就是朝鲜人民,你就是大娘,你会对志愿军说些什么呢?(交流) 五、拓展练习 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结合你搜集到的志愿军奋战的小故事,写一段大娘对志愿军所说的话。 六、总结 听,就在这时,列车的汽笛声已响起,此时,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太多的言语要表达,道不尽的话,流不完的泪,此时,志愿军和朝鲜人民都发出内心的呼唤──齐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研讨一:集体备课: 1、围绕一个“情”字展开教学,注重情的烘托渲染。 2、提供对话平台,创设对话氛围:如师生对话,人机对话,生生对话,要紧扣课题。 研讨二: 1、要找准突破点(围绕难点来设计)。 2、注重文章的整体性: 由“亲人”导入,要紧扣“亲人”设计,再扣到“亲人”上。 3、火车汽笛的声音不当。 研讨三: 1、既然形式采取辩论式,那就要以辩论贯穿始终。 2、效果比上一次好,让孩子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5解放小学 田春波 课文节选自著名作家魏巍的纪实文学《依依惜别的深情》。文章以道别语“再见了,亲人”做为题目,可见全文是以写离情别意为主,表达了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尊重和期待中积极地学、主动地探索。 在开始时,通过图片把学生带到抗美援朝、志愿军回国的场面,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体会,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能力。遗憾的是,对于自主选择的内容,学生的交流比较的散,教师要创设一个整体把握的过程,否则有些学生的感受很深刻,而有些学生则似乎有些脱离文本,不利于学生整体的感受。 二.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 教师给学生比较开放的提问,如:“读文章后,你的心情怎样?”“读文字,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这样的前提下,结合当时志愿军离别时的情感变化,对往事的回忆,抓住亲人间的情感流露,教师能适时地引导。如大娘与志愿军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等,让学生明白,虽然从血缘关系来看志愿军战士和大娘、小金花、大嫂她们不是亲人,可是她们做到了亲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深情。如“雪中送炭”,“为什么昏倒?”学生谈了很多,有些扯的比较远,教师要给予引导,联系上下文,结合当时志愿军所处困难,紧紧扣住“亲人”这一主题来引导,可能更有实效,理解能更深。 三.抓住关键词,读懂、读好句子,教师的适当引导,领会文章蕴含的意思。 在教学中,采用个别读、齐读、自由读等方式朗读,但是效果不佳,整体朗读没有得到逐层提高。教师语言较简洁,过渡较自然。如:“老师觉得读好忆,要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要抑扬顿挫,语速上要有快有慢,你自己先试试,读好这句话!”“是啊,大娘这么大年纪了,还冒着炮火为志愿军战士送打糕,这种爱,怎能让人不感动?” 四.拓展思维 在课堂的结束部分,以通过朗读或说几句心里话来表达对朝鲜亲人的敬意和感谢,让学生抒发自己内心体会。并给学生一个关于抗美援朝的网址,以拓宽课外学习的面,给学生课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6下面是小学语文课文,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仅供参考! 《再见了,亲人》一课节选自著名作家魏巍的纪实文学《依依惜别的深情》。文章以道别语“再见了,亲人”做为题目,可见全文是以写离情别意为主,表达了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图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在掌握生字词,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我设计了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谈话导入; 二、鼓励学生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自主确定本课时的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2、领悟课文表达方式;3、体悟文章思想感情。),并以板书形式将学习目标题于黑板右上角,时刻提醒学生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认真努力学习; 三、接下来我带着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志愿军和大娘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因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亲人,为后边体会情感埋下伏笔; 四、研读课文 1、从典型事件入手,感知情感。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我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忆文章通过“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来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让学生在感知材料的过程中,感知情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情感流向。 2、细析事例,感受情感 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个故事组成。作者选取了老人、小孩、中年人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由于课文的前三段的结构与表现手法基本相同,在教学中我对第一段做了详细的讲解与指导。设计“志愿军战士与大娘话别时追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等问题,让学生了解志愿军与大娘告别时,追述了三件事:一是大娘已经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这样写的目的在于体现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表现了这种感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接着,让学生自学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二、三自然段,使之具体体会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和对志愿军的深情,以及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致残,付出了多么高的代价,从而受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厚情感。 在教学中,我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利用文本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是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 3、品味词句,体会情感 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好好品析,让学生体会情感。课文在追溯那难忘的往事时,出现了好些“血”,“泪”的词语,比如:“雪中送炭”“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跺”,“失去双腿”,充分说明了说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朝鲜人民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亲人的生命。又如“同归于尽”体现了小金花的妈妈痛恨敌人、热爱志愿军的感情;“噩耗”反衬小金花的刚强;“倒在血泊里”、“代价”说明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通过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以阅读引起学生“内心体验”。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亲人却似亲人的感情。师生一起有感情的朗读,掀起了一段情感的高潮。教师不仅成为了学生阅读的导师、课堂阅读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放下了身份和他们一起朗读体会学习,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的权威。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体验”、“品味”、“感悟”还给了学生。 4、设计引读,抒发情感 学生在领悟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发情感的欲望。此时,我设计引读,更好地让学生抒发情感。比如最后的三个自然段,就是这样设计引读的:作者以“亲人”“土地”“火车”为载体,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亲人的依依不舍和对朝鲜热土的省省眷恋表达的淋漓尽致,身处这离别的瞬间,当列车缓缓开动,千言万语汇做一句话——此时,学生们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后三段“……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五、分层练习 六、总结本课表达方法:多种句式表达情感;虚实结合;直抒胸臆。 七、回看目标,在理解课文和领悟表达方式的基础上学生深深体会到:中朝人民的友谊万古长青!从而完成第三个目标的学习。 在课堂上,我认为比较成功的是1、我能将自己融入课文,以情感带动学生把心放到文章中,如此,还有什么难点化解不了?2、“阅读体验互动巩固”八字课模成功地服务于课堂教学。可惜的是由于时间不够,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阅读没有在课堂上完成,实乃败笔!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7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读懂课文内容,知道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3、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 教学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qing导入 上节课我们来到了46年前的朝鲜,目睹了中国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细细地品味这份人间最美好的情感。 二、质疑点引,明确目标 1、学生质疑 师:通过课前的预习,本节课你想进一步弄清课文哪些问题呢? 生:自由回答。 2、补充归纳,明确目标 师:你们的目标加上老师的补充、归纳与整理,就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目标) 师:谁来给大家读读。带着这几个目标,我们来走进课文。 三、自主探究,经历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读课文,回忆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时间是2分钟。 2、接下来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请同学们仔细地默读课文1--3自然段,想一想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同时把最令你感动的地方用――画出来,好好读一读,做一下简单地批注。时间是5分钟。 3、谁先来说说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 生:自由回答。 4、哪部分内容最令你感动? (1)交流第1自然段 ①生:第1自然段中的大娘最令我感动。在志愿军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的情况下,大娘“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师:什么是“雪中送炭”? 生:指生回答。 师:对,这是“雪中送炭”的字面意思。还有什么情况下,也可以称为是“雪中送炭”? 生:自由发言。 师:课文指的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全面而又深刻。 ②由这件事,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朝鲜人民非常关心、热爱志愿军战士。 生:朝鲜人民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师:所以志愿军战士才会充满感激地说── (生齐读:“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师:再齐读一遍。 (生齐读:“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③师:大娘身上还有令你感动的地方吗? 生:大娘丢下自己的小孙孙,却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为此她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这一部分特别令我感动。 师:你知道什么叫“唯一”吗? 生:自由发言。 师:请你来读一读这部分,读出你的感情。 (生读。) 师:同学们,唯一的小孙孙失去了,大娘心里会怎样? 生:一定非常痛苦。 师:对,请你再“痛苦”地读读这部分。(生再读。) 师:我注意到你把“唯一的”和“怎么能忘怀呢”强调了出来。请你把感受到的痛苦心情。再来读一读。(生读。) 师:你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 生:自由发言。 师:只有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朗读,才能将课文读好! ④大娘身上还有令你感动的地方吗? 生:为了帮志愿军战士洗补衣服,大娘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师: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这让我想起了一首古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师:是呀,大娘对志愿军战士的爱犹如母爱一般。所以说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谁能读出这份深情? 指2生读,余生评价。 ⑤师:大娘让我们难忘,因为她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志愿军战士也把她当成了自己的亲人。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到那难忘的告别场面。假如你就是志愿军战士,把你心底想说的话告诉给大娘。 指生有感情地朗读第1段。 (2)交流第2自然段 ①生:交流此段中让自己感动的内容中并谈出感受。 师:“同归于尽”在课文中指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此外,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课文是怎样讲的?谁来读读! 指生有感情地朗读“同志们伤心地……多么刚强呀。” 师:注意小金花的动作:“跺、抽动”应读得重些、快些,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谁还想来读读? 生:再练习读,并适时点评。 ②师:现在志愿军要走了,小金花有没有哭? 生:(齐答)哭了。 师:为什么? 生:自由回答。 ③师:现在小金花哭着前来送行,那我们该对她说什么呢? 生:(学生自己练习读第二段开头那个“告别”片断。) 指生表情朗读这片断。 师:我们应像对小妹妹说话一样,亲切、自然,劝她别难过。(老师范读,学生再读)读得好! (3)继续来交流(第3自然段) 生:汇报令自己感动的内容及感受。 ②师:你从“前沿阵地”想到了什么? 生:展开想象自由谈。 ③师:从这可看出大嫂把志愿军当成自己的亲人,关心志愿军胜过关心自己,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她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失去了双脚。(打出幻灯片 “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学生自读,指名朗读,全班齐读这句子。 师:读过之后你想说什么?生:自由发言 ⑤师:现在志愿军要回国了,看!(放课件)大嫂背着小孩,架着双拐赶来送行了,她已经送了几十里了,仍不愿往回走。我们该对她说什么呢? 生:(一学生朗读该片断,读得情真意切) ⑥拓展知识 师:朝鲜人民关心、爱护志愿军,甚至为他们流血牺牲,所以,志愿军称朝鲜人民是— 生:(齐说)亲人! 师:志愿军战士又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呢?你能从书上找到他们对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吗?(从课本中找出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的事,并适当展开想象) 2、走出书本,你还能向大家诉说志愿军战士的深情吗? 生:列举课外搜集到的事例。 小结:正是因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两国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所以说这种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种感情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板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5、读课文最后三段,升华课文情感 (1)、过渡:“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离别的汽笛已经拉响,此时此刻志愿军会说什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谁来给大家读读 指生读。谁来点评?谁还想来读? 战士们登上回国的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喊了声──投影第一句。 汽笛响了,列车徐徐开动了,战士们多乡再看亲人们一眼啊!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投影第二句。 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们离战士们越来越远了。他们只好挥动手,大声喊着──投影第三句。 师:告别的情景感人至深,现在你们就是志愿军战士,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向朝鲜人民深情地告别。生:齐读 小结:列车虽然开走了,然而中朝两国人民的心永远在一起。战争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我们彼此的心中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愿中朝两国友谊永存! 6、接下来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想一想课文在表达方法上有哪些突出特点? (1)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的事呢?(因为要写的事太多了,不可能一一记下,只能选择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老、中、小),作者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这是一种经常用得到的选材组材方法,你们以后写一次活动,写景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2)快读课文想想这三个故事在表达上共同的特点?(开头亲切称呼亲人,中间回忆感人事情,结尾赞颂双方的深情厚意。) 四、体验感悟,延伸发展 1、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一个,以他们的口气,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2、本文作都是巍巍,他还有一篇佳作<<谁是最可爱的人>>,课后请找时间读一读。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 大 娘 志愿军 ―――――― 小金花 胜似亲人 大 嫂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8《再见了,亲人》读后感 湖北省宜昌市东山小学 廖潇晗 刚刚学完《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文中大娘、小金花、大嫂的身影一直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他们的精神深深地让我感动,他们和志愿军战士深厚的情谊让我为之动容。 文中的朝鲜大娘帮志愿军洗衣服几天都不合眼;还带着全村妇女冒者硝烟顶着炮火给战士们送打糕;为了掩护一位在大娘家修养的伤员,大娘失去了自己唯一的亲人小孙孙。这一件件感人的事情,一幕幕动人的情景,感动着我感染着我。当我读到小金花失去妈妈,大嫂失去双腿都是为了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时,我再次被深深地感动了。我深切地体会到了战士离去时的那份难舍,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为什么说中朝两国人民的情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离别时志愿军战士们那发自心底的呼唤,让我不能不感慨:这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 《再见了,亲人》读后感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小学五年级⑴班 霍洁欣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课文主要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最让我深受感动的是小金花和妈妈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这个故事。小金花和妈妈知道侦察员被捕了,为了救老王,妈妈引出鬼子,好让小金花救老王,最后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想到这儿,我想起一个人:我的表姐。 记得有一回,老师要求我们每个人画一副画,要有创意。我回家后,想来想去参考过许多画画书也想不到。我正在百思不解时,准备和朋友去参加自己喜欢的羽毛球活动的表姐走过来,问我:“小欣,为什么愁眉紧锁?”我把嘴翘高说:“表姐,你教我画有创意的画,好吗?”“可是──,”表姐看见我恳求的样子,肯定地说:“好吧!”表姐把那个活动取消后,对我说:“身边有许多东西都很新奇,只是在于你有没有善于发现。比如,青蛙比赛游泳,小狗结婚会,海底婚礼──。你明白吗?”我点点头,表示我明白了。然后我拿起笔画起来,画得津津有味。表姐在一边我画,一边指导我,最终我把画画完。 表姐就像小金花那样,为了帮助别人付出了代价。小金花为救老王失去妈妈;表姐为了教画画,失去了一次打羽毛球的机会! 通过学习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志愿军在战场上不惜牺牲,奋勇战斗,为朝鲜的解放的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朝鲜人民在志愿军遇到艰苦的困难,冒着生命危险,帮助志愿军刻服困难,使志愿军出色地完成任务,志愿军和朝鲜人民通过了艰苦地战斗岁月,使他们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课文中赞美了志愿军和朝鲜人们用血凝成了伟大的友谊! 读《再见了,亲人》有感 重庆市丰都县实验小学五年级⑹班 冷 婧 今天我读了《再见了,亲人》,课文主要讲了1958年最后一批自愿军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厚情感,赞美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我的友谊虽然没有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伟大,但是我这友谊却让我懂得了人生的道理。 我最要好的朋友也就是跟我有四年的同学关系“赵珊”我跟她有着深厚的友谊,我跟她虽然常常闹矛盾,有时甚至到绝交的地步,但不到一天或两天就和好了,就简直是在像玩游戏,所以就这样我们的友情就更加的加深了。 有一次,我又跟“赵珊”闹起了矛盾而且这次绝交就一个星期没说话,我和赵珊急得像个热锅上的蚂蚁,这一天不说话就不行,更何况是一个星期。我还是装做很不高兴的样子跟赵珊依然没说话。下一周的星期一到了我还是没理她,但只见赵珊看见了我就向我走来,对我说:上次的事是我不对,希望你能原谅我,对不起啊!赵珊的脸一下子变得害羞起来,就像一个成熟的大苹果。我顿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不好意思的说了一句话:上一次也是我的不对,也希望你能多多包涵。就这样我跟赵珊互相的看着对方,都情不自禁的笑了!就这样我跟赵珊又成了好朋友。 这难道不是友谊吗?一个人不关键在于你们的感情很好,而是在于你们是否有着再别人困难时,你会去帮助或者关心她(他),这才叫真正的友谊,还有一件事,那才说明了真正的友谊。 在我读四年级上册的寒假里,我依然跟赵珊保持着联系,有一次,我们商量好下午一起出去玩,我们安排在野太阳公司见面,不料我在准备去的时候,身子就觉得不舒服,头也很晕,一摸头烫得不得了,难怪发烧了体温一量39.7,算高烧,我就给赵珊打了电话,告诉她我不去了,赵珊听了急忙问:“那你觉得现在怎样,你量了体温多少度,我来……。”我越来越觉得不舒服,就安安静静的躺在床上不一会,门铃响了,妈妈去开门哟,是赵珊呀,你是来看我们冷婧的吗?只听见妈妈说。”我抬头一看,只见赵珊飞快地向我这边走来,对我说:我是装门来看你的,我来看你还招了老爸的臭骂呢!接着,赵珊为了让我开心,就讲了许多笑话给我听,逗得我哈哈大笑起来,赵珊看看钟说:我该回家了,再见希望你的感冒早点好起来,再见!我看着赵珊离去的身影,心里突然想起了:这就是友谊吗? 这就是友谊,上天派给我的珍贵友谊,我会好好珍惜它的这些友谊会给我很大启发,让我懂得了在人生的成长路线上,我不能失去它,(当然,也包括亲情)。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9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二、学习准备 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三、学时安排 2学时。第一学时学习第一部分;第二学时学习二、三及四部分。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介绍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唆使南朝鲜李承晚集团进攻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9月15日又纠集15个国家的雇佣军,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在朝鲜仁川登陆,不顾中国人民的一再警告,把战火引向中国的边境,轰炸中国的安东(今丹东)等地。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同志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出任志愿军总司令。于10月25日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军。在中朝人民的沉重打击下,美帝国主义连遭失败,于1953年7月27日,被迫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分期分批撤出朝鲜回国。1958年是最后一批。) 2、审题,提问题。(这话是谁说的?——“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既可理解为志愿军对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说的话,又可理解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送行时说的话。在什么地方说的?怎么说的?为什么志愿军和朝鲜人民要互称亲人呢?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的? ……) 3、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4、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锁、暂、糕、阻、谊、捣、谣、侦、混、吵、耗、嫂”的读音); 5、自学第一部分。 ⑴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一是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他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⑵结合课文说说“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朝鲜大娘在志愿军战士战斗了三天三夜,已经饿到极点的情况下,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战士送打糕吃。总结出,“雪中送炭”是指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体会“唯一”的含义。(隐含着大娘付出的代价是多大呀。) ⑶这篇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感情真挚强烈;同时又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语言十分亲切感人。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应该怎么读?(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读好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反问句。例如:“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祈使句,恳求大娘不要再送。)要读出恳求的语气,读时句尾声调要下降。“能支持得住吗?”(疑问)读时句尾语调要上升,要带上关切的感情。读感叹句时,句尾语调先上升后下降,“这真是雪中送炭呀!”读反问句时应注意重音,“你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记?”应把“怎么能”读得重一些,表达出更加肯定的意思。 ⑷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6、质疑。 第二学时 1、背诵第一部分。 2、听写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3、学习第二、三部分。 ⑴回忆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①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②结合课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③感情朗读;④背诵。 ⑵自学。用自己的话说说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做了些什么? 结合课文重点理解“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 ⑶分组交流、讨论。 ⑷大组交流、讨论。 4、学习第四部分。体会“亲人”“亲爱的土地”的含义。(朝鲜人民关心爱护志愿军,甚至为他们献出生命,所以称为“亲人”。为什么叫“亲爱的土地”?因为在朝鲜的土地上,中朝人民曾经并肩战斗。这片土地上,不仅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而且洒下了志愿军的鲜血,所以叫“亲爱的土地”。正因为中朝人民的战斗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所以说“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5、体会前三段开头和结尾的写法。 (1)画出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开头和结尾写法相似的句子。 (2)开头句子是:“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小金花,……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大嫂,请回去吧!”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尽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了。 (3)这三段的末尾是:“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4)先将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体会二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反问句表达的情感比陈述句更强烈。) (5)反复朗读体会这两种句式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6)前三自然段开头都是祈使句,表示恳求,体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最后一句都是反问句,表达了更加肯定的意思和强烈的感情。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6、以《梦中见到阿妈妮》或《小金花来到我们中间》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10福建省宁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邱衍霖 《再见了,亲人》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抒情散文。教学时要披文入境,以情动人,使语文基本功训练和情感教育融为一体。 一、理清课文思路。 揭示课题后,教师可提出两个问题:(1)“亲人”指哪些人?为什么称她们为“亲人”?(2)志愿军战士怀着怎么的感情跟她们道“再见”?让学生带着上述问题通读全文。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审题,理出课文的两桥头线索:一是由“再见了,”三字提示的志愿军战士与大娘、小金花、大嫂即将离别时依依惜别的感情线索;二是由“亲人”二字提示的大娘、小金花、大嫂救助志愿军胜如“亲人”的叙事线索。 二、认识“亲人”救助的感人事例。 首先从“为什么称她们为亲人”的问题导入 ,启发学生从总体上领悟“亲人”的共同特点:她们都曾为了救助志愿军而不惜作出重大的牺牲。 进而引导学生按“为了救助志愿军而不惜作出重大牺牲”这一思路具体认识各位“亲人”,并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的句子品读,理解重点词语。 对第1自然段(大娘的故事),引导学生弄清志愿军战士和大娘话别时主要追述了哪两件事。大娘在“我们空着肚子”战斗,正需要食物时及时送来打糕(理解“雪中送炭”),而自己累得昏倒在路旁;大娘为救护伤员,丢下自己仅有的一个亲人小孙孙,而孩子被炸弹炸死了(理解“唯一”)。这样就能体会大娘对志愿军战士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同样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第2、第3自然段(小金花和大嫂的故事)。在第2自然段中,小金花与她的妈妈救出了老王,而小金花却等来了妈妈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噩耗(理解“同归于尽”、“噩耗”)。在第3自然段中,大嫂为给我们挖野菜而被炮弹炸断双腿(理解“这样高的代价”)。 教师小结:大娘、小金花的妈妈、大嫂他们都把志愿军战士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自己亲人的生命还重,她们都是志愿军战士最亲的“亲人”。 三、领会告别“亲人”的惜别感情。 在上述对具体事例的品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亲如骨肉的亲人,今天就要分别了。 教师指导学生依次朗读前面3个自然段中道别的抒情语句。然后教师用“情感引读”的方法引读课文后面3个自然段,即教师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作为“引语”,诱发学生的感情,并让学生怀着这样的感情接读课文。后面3个自然段,可按火车“启动”、“徐徐开出”、“飞驰而去”三个过程设计如下“引语”: (1)在火车站台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真有道不完的离别话,诉不完的离别情。然而就在志愿军和大娘她们挥泪惜别之际,火车“呜——”地启动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千句万句都并作一声呼唤,——(学生接读课文) (2)火车徐徐开出,那隆隆的车行声牵动着志愿军的心。今朝分别不知何时再相见,此时,他们心中唯有希望什么?——(学生接读课文) (3)战士们深深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战士们把头探出窗外,只见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伫立车站,不停地挥手告别。此时此刻,泪水模糊了战士们的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几句惜别的话,然而相距已远,只能默默地在心头一次又一次地呼喊着,——(学生接读课文) 饱含感情的“引语”,感染了学生,引导他们把领悟到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的亲情,通过朗读心情抒发。 四、把握课文中心思想。 引导学生再次审题,并思考:朝鲜人民为什么对待中国人民志愿军胜过亲人呢?从而启发他们从另一个角度注意文中写到的志愿军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的内容,使课文的“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聚成伟大友谊”的中心得以显现。在此基础上,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选择中心思想”的练习;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第五题,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次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最后,让学生从课文前3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诵。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11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通过读课文,初步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能说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教学重点:读懂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难点 :感受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导入 齐读课题,说说课文中谁称谁为“亲人”?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呢?带着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说说初步感知的情况。 (二)检查预习 1.介绍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2.读本课的生字词: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自读、指名读、齐读、两人赛读) 3.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暂时:zàn 友谊:yì 血泊:pō “捣”和“谣”的字形 4.解释不懂的词 打糕:朝鲜人民喜欢吃的一种食物,用糯米做成,与我国的年糕相似。 噩耗:指亲人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捣米谣:朝鲜人民捣米时唱的一种歌谣。 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 (三)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默读课文,给文章分段。 2.提问:为什么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互称“亲人”?说说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3.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 教学过程 : 课前两分钟,用多媒体播放配有当年抗美援朝画面的《志愿军战歌》 (一)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就是唱着同学们刚听到的雄壮的《志愿军战歌》出国参战的,今年刚好是志愿军赴朝参战52周年。他们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仿佛历历在目。这节课,就让我们与志愿军老战士一起追忆那动人的告别场面,去听一听离别时他们对朝鲜亲人都说了些什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读书思考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位亲人?志愿军回忆了哪些往事? 板书:大娘缝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小金花救老王 大嫂挖野菜 (三)重点学习第一自然段,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后两自然段。 1.默读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学生边读边思考边画批) 2.然后交流,教师点拨。 板书:几夜不眠昏倒路旁失去孙孙 牺牲妈妈 失去双腿 3.这些事情为什么让志愿军难以忘怀呢?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默读3分钟后,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抓住“几夜没合眼、冒着炮火、唯一、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体会。 点拨:“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 小结:是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与帮助。体会大娘确实像慈母一样,关心帮助志愿军,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这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4.用相同的方法理解体会2、3自然段。同时加强感情朗读的指导。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注意指导。体会这三个自然段的开头和结尾在表达上的特点。(个人读、师生对读等形式) (1)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2)学生自己选读喜欢的段落,并试着背一背。 (四)饱含激情学习第二部分(以读代讲) 列车将要载着志愿军回到祖国,此时此刻,志愿军会说些什么?(齐读第二部分)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12一、教学理念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本节课我以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确保教师的首席地位。 二、说教材处理 (一)教学内容 讲读课文《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内容,记叙了 1958 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二)教材简析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分为两个部分,全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情景,通篇都是志愿军说的话,透出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之情,表达了中朝两 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话别总是双方交谈的,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是怎样想的,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课文中没有直接写,但是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些。在志愿军向朝鲜人民追述种种往事时,朝鲜人民一定也回忆起志愿军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讲述着志愿军对朝鲜人民那比山还高比还深的情谊,课文中没有作具体叙述。 (三)教学目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课内容,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 、能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3 、深刻领会并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4 、结合句子理解 “ 唯一、雪中送炭 ” 的含义,能用 “ 雪中送炭 ” 造句。 (四)教学难重点 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课件(分别场面图)、磁带(二胡曲《还乡行》)、火车汽笛声录音。 三、说设计思路 上勾下连,整体感知。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仅要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还要从文章表达的内容中学到知识,受到启发教育和情感陶冶。文道统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每篇文章都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都反映了作者要讲的道理,通过情与理起到育人作用。文章的情与理是交融的,《再见了,亲人》第二部分的 “ 情 ” 是建立在第一部分 “ 理 ” 之上的,找准文章情与理的切合点是学好这篇文章的关键。 学习完第一部分后,我提出了三个归结性的问题:①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章写了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付出了哪些血的代价?②大娘、小金花、大嫂代表了什么人?现在你能说说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吗?③第一部分三个题目的分析、归纳,抓住文中句式和重点词、句、段的理解,分析典型场面、典型事例,想象朝鲜人民为志愿军舍生忘死的动人情景,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导学生体会其内心的思想感情。抓住重点统挈全篇,帮助学生辨清文脉,从文章的内在联系上去理解和把握内容、把握中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 披文以入情 ” 突出朝鲜人民和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使 “ 知 ” 和 “ 情 ” 在联系中不断加深,不断升华。 四、教法学法 (一)教法 “ 教是为学服务的。 ” 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收到好的学习效果。根据本课特征,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l 、启发诱导法 课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志愿军满怀深情地追述许多难以忘怀的往事,赞颂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实际上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也为朝鲜人民付出了血的代价,中朝人民的友谊正是用鲜血凝成的。所以教学时,我注意引导理解这一点,这样既能使学生比较准确、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又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比较扎实的训练。 2 、迁移法 同为志愿军跟人娘、小金花、大嫂话别时,几段写法上相同,因此,我认真指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后,让他们用学到的相同方法学习 2 、 3 自然段。 3 、以读代讲法 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中朝人民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不是用一两句话就能够说明的,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多读课文,加深理解,受到感染和教育。这也是适应大纲中讲的:加强读的训练是当前语文科教学最重要的一种训练。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13一、我会感受。 读了课文,我感动于( );感动于( );感动于( )。 二、辨别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担心( ) 阻击( ) 焦急( ) 供应( ) 故意( ) 支持( ) 侦察( ) 崎岖( ) 反义词:唯一( ) 温暖( ) 困难( ) 支持( ) 慌张( ) 伤心( ) 清楚( ) 暂时( ) 三、辨别句式,再照样子写一句。 (陈述句 感叹句 疑惑句) (1)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 )( ) (2)“小敏,你怎么还不回家呢?”( )( ) (3)您知道我们缺少素菜,就挎着篮子上山去挖野菜。( )( ) (4)你说,我们会不会忘记你的恩情呢?( )( ) 四、语文营养菜(填上不同的“yi”字)。 气候( )人 心旷神( ) 化险为( ) 自信不( ) 转( )阵地 ( )惑不解 ( )然自得 礼( )之帮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14【人民教育出版社小语室 崔 峦】 〖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教学环节要简〗 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五年了。语文课程和教学取得了重要进展,发生了许多变化。诸如,《课标》提出的课程理念是正确的,为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先进课程理念指导下,禁锢语文教学的“三中心”坚冰被打破:破“课本为中心”,语文课不再只是“教教科书”,更不再是把它看作一门纯粹的知识课,把语文当作纯粹的知识体系来学习。语文课被定位在“语文实践”上,语文课是通过学生主动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破“教师为中心”,师生关系得到调整,由以往的知识授受关系,调整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真正拥有学习的权利。这是改进课堂教学的前提,也是由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的特点决定的。破“课堂为中心”,语文应是与自然、社会,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语文,不是封闭、僵化的小语文,而是开放的、生成的、充满活力的大语文。在学习方式上,不同于数学,循着科学体系展开理性学习,语文学习更多地体现在感性学习上:整体感悟,培养语感,加强情感体验,培养综合运用能力等等。 坚冰已经打破,课程改革的航程不可逆转,必将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前进。我们应当满怀信心,肯定成绩,正视问题,不断反思,不断调整。到一轮实验结束时,一定会满怀喜悦盘点语文课程改革的成绩与收获。 要下决心改变繁琐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或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套路,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 教学结构由学生、教师、教材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材提供教与学的内容。学生为什么要学?是因为和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矛盾:知识的、认知的、情感的……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阅读和师生对话,解决上述矛盾,通过对语言的习得,逐渐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及语文素养的过程。 小学语文教学,须臾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引领学习过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关键处点拨以及精当的讲解上。 这里着重说说教师要善于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提出问题,特别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如,学习《再见了,亲人》,可以提出:课文都写了哪些“亲人”,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他们是“亲人”。一些老师的教学,只把目光集中在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的事情上,学生很容易理解朝鲜人民是志愿军的亲人。其实,作者一个重要的用意是告诉读者,志愿军为了朝鲜人民献出了鲜血和生命,是朝鲜人民的亲人。这一层意思,老师要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并结合相关资料来体会。如,“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伤员在您家休养”“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大嫂冒着危险去挖野菜,是因为志愿军长期吃不上蔬菜……再在全面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就会收到理解内容与学习语言相得益彰的效果。教师不仅要能用问题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语言,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指导学生学习提“语言问题”,不仅会提思想内容方面的问题,而且会提词、句、段、篇表达上的问题,通过围绕这一类问题读、议、练,使学生既知道在表达上哪些地方好,又知道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只有这样,才谈得上迁移与运用。 此外,需要强调的,阅读教学要从始至终贯穿“读”,朗读、默读(要有一定速度),不是只言片语地读,也不是少数人的读,是大面积地落实到每个同学的潜心地读。问题要少提,要整合;书要多读,有目的、有层次地读。通过课上的反复练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顺畅直至读出感情,是评价阅读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默读中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在阅读长课文和浏览“综合性学习”的“阅读材料“中培养快速阅读、粗知大意的能力,都是高年级教师要着力训练的。 【广西自治区柳州市南环小学 邱梅婵】 〖小学语文新课导入设计之我见·抓住领题,明确重点〗 “一出好戏要有好的开头,一堂好课要有好的开端”。上课伊始,为了使学生集中精力,自然地进入学习境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们有必要在新课的导语上做精心的设计,以利于大面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注意状态等,使教师的授课能象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的心魄,使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从心理上对学习产生探究性倾向,思维应运而生,并诱发他们对高层次学习的需求。 新课的导语设计的内容要充实,要紧扣课文,还要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能高效的接受知识,从而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常采用的方法有: 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题常设有领题,是为了突出文章叙述的重点、难点。在讲授这类课文时,教师如果能从领题入手,设计导语,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时,教师板书课题后,可提问:题中的“亲人”指什么人?哪些人是你的亲人?从血缘关系看,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是不是“亲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拎出理解全文的“纲”。这种导入利于学生质疑破题,直奔课文重点,着眼于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思维训练,让他们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全面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 【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第一实验小学 彭 玲】 〖新课程下语文课堂教学中无效学习的反思·“提问”消融“价值”〗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语文课堂更具人文性,更富诗意,资源的开掘更趋丰富,教学形式更见多样。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与新课程“貌似神离”的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精心设计的提问能真正揭示事物的内在矛盾,形成一个探索问题的情境,以便引导学生思考,激起联想,化难为易,求得答案,而提问失法则会掩蔽或干扰思考线索,反而会给理解课文增加难度,甚至导向歧途。目前我们看似热闹的课堂教学背后,这种无效提问甚至干扰提问比比皆是。 又如《再见了,亲人》一课中,教师在上课伊始时就发问:“‘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没有深入学习理解课文时给出的只是猜测,他们说出的答案也是与正确答案相距甚远的,有的学生说:“这句话是志愿军对阿妈妮说的。”有的学生说:“这是朝鲜人民对志愿军说的。”在学生此起彼伏的争吵声中,课堂陷入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境地,以至教师在此环节耽误时间过多而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在一堂好课中,教师的每一问都应是精心设计的,同时要注意有层次性、新颖性,启发性、普遍性。教师通过一个个有价值、有梯度、有深度的设问诱导学生,开启学生思维之门。 【浙江省兰溪市鹏利希望小学 徐国良】 〖加强训练的科学性,提高课堂效率·要有科学训练方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虽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但仍存在课堂教学费时多,收效微,学生课业负担重的情况,如何改变小学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局面,如何通过课堂四十分钟教学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笔者通过几十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只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具体做法如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启迪我们,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怎样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教法和学法必须同步,相互协调,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 例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叙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时,在火车站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文章通过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了志愿军战士同朝鲜大娘告别的感人情景,在结构上,课文先以请求的口吻开头,再用反问句式引出朝鲜大娘为志愿军冒着炮火送打糕,为救伤员失去小孙子这两件事例,最后又用反问句进一步强调了中朝人民的友谊比山高,比海深。课文的二、三部分结构上同第一部分完全相同,因此,可采用举一反三法,先重点指导学习“志愿军与大娘告别”总结学法:抓中心句—理解典型事例—体会感情。“志愿军与小金花告别”“志愿军与大嫂告别”让学生自己讨论,教师点拨。 这样实行举一引路,反三实践,学生能力逐步提高,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湖北省恩施市巴东县官渡口长江小学 刘兆红】 〖如何进行语感训练·在课堂阅读中进行语感训练〗 现代的语文教学其根本任务实际上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进行语感训练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一条主要途径。要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从就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借助对词汇的分析,训练学生的语感。一般的阅读训练,往往注重检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以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再见了,亲人》课文中 “雪中送炭”一词,让学生理解词的本义是给在冰雪中挨冻的人送去炭火,比喻意义是给需要帮助的人以及时有效的帮助。到这儿,还仅仅是停留在对“词”的理解,还应该根据具体的“词句”联系起来:“是您(朝鲜大娘)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志愿军)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呀!”大娘是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在这个语句中,“炭”就不仅仅比喻大娘送去的打糕,给志愿军以“吃”这一方面的帮助,而应包含大娘(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无限深情。由此可见,通过对重点、关键词语的分析,体会作品的内蕴,学生的语感自然就形成了。 【湖北省恩施市巴东县民族实验小学 崔昌玉】 〖谈阅读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教育·在共鸣中掀起情感之波〗 “人文主义教育”即主张教育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思想感情培养。阅读教学为人文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因为阅读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等基本要素组成的,这些基本要素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教师在挖掘教材中情感因素的同时,用激qing感染学生、用理性启迪学生,便能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深受人文主义教育。 阅读活动中教师的情绪无时无刻不在感染学生。因此教师要借助阅读材料以充沛的情感感召学生,使课堂形成情感沟通和交流的和谐氛围。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走近作者、解读作者继而理解课文,使老师、学生和作者围绕课文产生激qing共振。例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作者魏巍作为战地记者亲临了抗美援朝战争,无数次感受军民一家的情怀,体会过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依依惜别之恋。因此文章字里行间饱含着浓浓的爱、深深的情。教师在导读时除介绍抗美援朝的相关知识外要给学生传情感染,激起师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阅读后不仅收获语言文字的积累,更受志愿军战士英雄行为的感动,还深受国际主义教育及人间真情的感染。 【湖北省宜昌市隆中路小学 周俐敏】 〖自学存疑,培养创新精神〗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新基础教育明确指出通过让学生“质疑”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培养大胆探索,勇于批判的创新精神。质疑是创造之母,世界上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源于质疑。少年儿童天真好奇,对凡事都爱问个为什么。作为教师应满腔热情地保护学生这种敢问敢驳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去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始终以“自学存疑-质疑答难-激疑拓展”的思维训练为主线,创设平等、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大胆质疑,学会举一反三,推陈出新,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加以分析归纳探索解疑,深刻理解所学知识。让学生依据课文提示、注释疏通课文,标出疑难字句,写出疑难问题。现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本的各课之前都编排了导读和预习,教师要指导、督促学生课前预先研读,独立寻疑。学生通过主动查字典学习生字词,主动寻找疑问,以待课堂上进一步探究解决。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学生收集到了许多抗美援朝的材料,提出了:“再见了,亲人!” 这句话是谁说的?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亲人’指哪些人?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为什么课文只写志愿军说的话?当时的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呢?”等问题。通过自学存疑,培养了学生读书生疑、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湖北省十堰外国语学校 胡利民】 〖突出重点,优化过程──浅淡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策略·精导一段,拨通全文〗 阅读教学容易出现“胡子眉毛一把抓”、“各种项目一齐上”、“从头至尾逐段教”的局面。面面俱到的结果,常常是面面不到。为此,近几年来我坚决摈弃了逐段串讲串门的模式,集中精力探索如何突出教学重点,优化阅读教学过程,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篇课文,一位是由若干段落组成的。有些课文,有明显的重点段,抓住重点段精心指导,就可以拨通全篇;有些课文的段落呈并列式结构,段落之间无轻重之分,也可抓住有代表性的一段精心指导,其余各段则需略加指点即可弄通。 《再见了,亲人》一课,前面三个自然段,分别写志愿军与老大娘、小金花、大嫂话别。三段的写法大体相同,都是通过回忆某些事来抒发中朝人民用血肉凝成的深情。教学时,我只精教第一段,并从第一段中总结出一种写法:记事抒情第二段、第三段则让学生自学,了解这两段记了什么事、抒了什么情,然后朗读几遍。这样教,时间省了,学生的收获反而更多。 【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万寿桥小学 石惠芬 贺 玲】 〖情感体验──语文教学的灵魂·激活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创设情景,激发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注重情感体验,进行探究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情感是人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是审美感受、激发创造的不竭动力。那么何谓情感教育呢?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育,这是作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所应实施的真正的教育。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通过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情感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当他受到情感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也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情感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而现代教学认知心理学也认为:教学是两条主线在交流。一是知识,二是情感。因此,教师在重视知识信息的同时,要重视孩子们的情感体验。教学时,要让学生在自由、宽松、和谐、安全的环境里学习,让他们的心理自由的发展而不会有任何压抑感,这样才能释放出他们的创新潜能。 小学语文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运用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去拨动、震撼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就会情动辞发,捕捉到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特定的情景,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情感体验。而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又成了情感体验的新举措。它不仅是一种媒体,本身也是极重要的信息窗口。如学生学习课文时,由于年代久远,有时很难把握作品的意境。而运用多媒体能根据课文内容选配合适的音乐,选取相关的图片和视像,使视听结合,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景氛围。《再见了,亲人》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课文,课文的最后一部分,把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真挚的友谊和依依不舍的深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教学时,展示分别时相依相拥、泪水涟连的生动画面的同时,辅以解说,“多么可敬的大嫂啊,还有那慈母般的大娘,纯真可爱的小金花,在抗击美帝国主义的战斗中,她们付出了血的代价。她们是多么伟大的女性啊!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还洒下了志愿军的鲜血。八年来,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朝夕相处,亲如母子,情同手足。可是分别的时刻,面对朝鲜的亲人,志愿军怎么忍心与她们分别呢?最后,在配上汽笛声和火车启动声的录音。顿时,学生如临其境,个个热泪盈眶,激起了感情上的共鸣,学生与作者及文中人物的情感已融为一体,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 【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第二实验小学 张微萍】 〖走向有效的语文小练笔·模仿迁移,读写结合〗 语文小练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项有效练习活动,它是以课文内容作为写的材料,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和谐运行。它不面面俱到,围绕一个重点,既降低了难度,又将将训练落实到实处,可谓简单实用。怎样才能提高小练笔的实效呢?这确实又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小练笔的目的是加强读写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练笔的机会。”读写结合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训练形式,借鉴课文中的典型片断,在模仿中习得方法、获得能力。特级教师余永正老师上的一堂《再见了亲人》的小练笔设计十分巧妙。 《再见了,亲人》叙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归国前夕同朝鲜人民在车站热情话别的动人情景,课文前三自然段按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自成段落分别记叙了志愿军与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催人泪下的往事。于老师在教学了《再见了亲人》前三段后,启发学生:“送别志愿军的不止这三人,如果你是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中的其中一员,你想对志愿军战士说些什么?可以仿照这三段的结构说一说。”学生练习好了后,教师又提出来,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是和志愿军在对话,应运用好过渡句,请设计一下。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练习。最后请写得好的三名学生分别读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的话,其余同学读志愿军的话。这样通过写话、对话,把学习语言、发展语感与培养写作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可谓别出心裁。 《再见了,亲人》教学谈 福建省宁华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邱衍霖 《再见了,亲人》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抒情散文。教学时要披文入境,以情动人,使语文基本功训练和情感教育融为一体。 一、理清课文思路 揭示课题后,教师可提出两个问题: 1、“亲人”指哪些人?为什么称她们为“亲人”? 2、志愿军战士怀着怎么的感情跟她们道“再见”? 让学生带着上述问题通读全文。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审题,理出课文的两桥头线索:一是由“再见了,”三字提示的志愿军战士与大娘、小金花、大嫂即将离别时依依惜别的感情线索;二是由“亲人”二字提示的大娘、小金花、大嫂救助志愿军胜如“亲人”的叙事线索。 二、认识“亲人”救助的感人事例 首先从“为什么称她们为亲人”的问题导入,启发学生从总体上领悟“亲人”的共同特点:她们都曾为了救助志愿军而不惜作出重大的牺牲。 进而引导学生按“为了救助志愿军而不惜作出重大牺牲”这一思路具体认识各位“亲人”,并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的句子品读,理解重点词语。 对第1自然段(大娘的故事),引导学生弄清志愿军战士和大娘话别时主要追述了哪两件事。大娘在“我们空着肚子”战斗,正需要食物时及时送来打糕(理解 “雪中送炭”),而自己累得昏倒在路旁;大娘为救护伤员,丢下自己仅有的一个亲人小孙孙,而孩子被炸弹炸死了(理解“唯一”)。这样就能体会大娘对志愿军战士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同样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第2、第3自然段(小金花和大嫂的故事)。在第2自然段中,小金花与她的妈妈救出了老王,而小金花却等来了妈妈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噩耗(理解“同归于尽”、“噩耗”)。在第3自然段中,大嫂为给我们挖野菜而被炮弹炸断双腿(理解“这样高的代价”)。 教师小结:大娘、小金花的妈妈、大嫂他们都把志愿军战士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自己亲人的生命还重,她们都是志愿军战士最亲的“亲人”。 三、领会告别“亲人”的惜别感情 在上述对具体事例的品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亲如骨肉的亲人,今天就要分别了。 教师指导学生依次朗读前面3个自然段中道别的抒情语句。然后教师用“情感引读”的方法引读课文后面3个自然段,即教师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作为“引语”,诱发学生的感情,并让学生怀着这样的感情接读课文。后面3个自然段,可按火车“启动”、“徐徐开出”、“飞驰而去”三个过程设计如下“引语”: 1、在火车站台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真有道不完的离别话,诉不完的离别情。然而就在志愿军和大娘她们挥泪惜别之际,火车“呜──”地启动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千句万句都并作一声呼唤,──(学生接读课文) 2、火车徐徐开出,那隆隆的车行声牵动着志愿军的心。今朝分别不知何时再相见,此时,他们心中唯有希望什么?──(学生接读课文) 3、战士们深深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战士们把头探出窗外,只见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伫立车站,不停地挥手告别。此时此刻,泪水模糊了战士们的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几句惜别的话,然而相距已远,只能默默地在心头一次又一次地呼喊着,──(学生接读课文) 饱含感情的“引语”,感染了学生,引导他们把领悟到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的亲情,通过朗读心情抒发。 四、把握课文中心思想 引导学生再次审题,并思考:朝鲜人民为什么对待中国人民志愿军胜过亲人呢?从而启发他们从另一个角度注意文中写到的志愿军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的内容,使课文的“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聚成伟大友谊”的中心得以显现。在此基础上,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选择中心思想”的练习;结合课后 “思考·练习”第五题,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次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最后,让学生从课文前3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诵。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15《再见了,亲人》一课,选自魏巍的著名散文《依依惜别的深情》,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描述了中朝两国人民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取得胜利后依依惜别的动人场面。全文字字表情,句句含爱,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教学时,从“情”字入手,导情、诵读、激发想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以达到渗透国际主义教育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诱发感情 课文所写的是否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战士撤离朝鲜回国时的事情,离现在已达四十年了,距学生生活的时代相对久远。孩子们也很难从日常生活中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学习起来很难投入。为此,我在开篇教学时,运用设疑导入的方式,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看见过亲人别离的场面吗?那种挥泪道别、难舍难分的动人情景,会带给你如何感受呢?”诱发学生情趣。接着通过简明扼要的时代背景的介绍,进一步拉近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使学生初步进入情境为学习课文作了充分的情感准备。 二、品赏重点词句,体会感情 课文语句饱蘸了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在理解课文时,我在品赏词句上下了一定功夫。具体步骤是: 1、理解本义。 2、理解具体语言环境。 3、推敲比较。 4、反复吟诵。 5、摹仿运用。 这篇课文中有许多词句都是值得品赏的。在词语方面,我重点突出“雪中送炭”、“唯一”、和“代价”。目的是加深理解,增强对大娘(大嫂)的崇敬之情。如在品赏“雪中送炭”一词时,我是这样引导的:“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比喻什么?为什么说大娘送打糕是“雪中送炭”?最后通过摹仿运用,学生就能很自然地体会到:大娘冒着生命危险,在志愿军战士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的情况下送来打糕,真可谓“雪中送炭”。大娘送来的不单单是打糕,而是朝鲜妈妈慈母般的温暖,送来了战胜敌人的精神子弹,送来了朝鲜人民伟大的爱……。在品赏句子时,着重理解表现文章中心的关键句,语意含蓄的佳句,结构复杂的长句……如课文的结尾都用了反问句,我要求学生先把它们变换这陈述句,弄懂意思,再比较语气,体会感情色彩。 三、读讲结合,丰富感情 多朗读,特别是有感情的朗读,是加深感受的有效途径。课文作者用倾吐心声的叙述方式,用赞美、感激的语句勾画了几位朝鲜妇女的高大形像。教学时,我一方面采取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让学生逐步感知课文,体味课文中包含的深情,在头脑中再现朝鲜人民高大鲜明的形像。另一方面,我也试图运用声情并茂的讲解适时点拨,使学生有所悟而产生共鸣。例如,在学生了解了大娘的事迹后,我追问到:“大娘为志愿军是不是只做了这几件事?”(不是)“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齐读──“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一句后,我进一步引导:“正因为这样,所以志愿军说大娘的情谊──(学生接下去) “比山还高,比海还深。”“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这种感情。”通过巧言利导,读讲结合,学生对“大娘”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再加上朗读体会,这种感情变得更加丰富深刻。又如,在学完志愿军跟“大嫂”告别的一段后,我作了概括性的解说:“大嫂为了使志愿军多吃蔬菜跑到前沿阵地最危险的地方,结果被敌人的炮弹炸断双腿,付出了血的代价。今天,又架着双拐,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地送了程又一程,志愿军十分感激,深表敬意,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这一段……”。再如,课文最后一段集中抒发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教学时,我先要求小组诵读,讨论理解意思后继续动情地说:“列车开动了,想到也许再也见不到这里的亲人了,再也见不到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了,志愿军心情十分沉重。跟亲人的难舍难分之情,对土地的无比眷念之情达到了最高峰,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样稍加点拨,既有助于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又能把学生的感情自然推向高潮。 四、激发想像,升华感情 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气写的,通篇都是志愿军的话。这给学生理解课文中心带来一定了难度。于是在学完课文后,我再次引导想像: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心里又是怎么想的,他们会说些什么?通过回顾课文有关情节,学生不难想象:在挥泪道别时,朝鲜人民也一定回忆起了许多志愿军可歌可泣的事例,讲述着志愿军对朝鲜人民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在朝鲜战场上,不仅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而且也洒下了无数志愿军的鲜血。进而认识到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领悟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受到了强烈的情绪熏染,受到了深刻的国际主义教育。在此基础上全班诵读,在诵读中倾吐对朝鲜人民崇敬感激之情。以便让这种浓烈的感情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得到升华。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