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范文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4篇)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精读其中一段(按学生要求)。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抓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在前三个自然段中选一段背下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1、领悟作者选择典型材料表达中心的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是伟大的。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习做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明确重点

  1、复习导入:

  (结合前节课的板书。)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作者在千万个送别的人群中,选取了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劝慰”(板书)她们不要难过,“回忆”(板书)她们与志原军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

  2、交代任务:

  那么,通过这些典型事例,如何表达文章的中心呢?这节课,我们围绕这个重点,以读为主,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读悟学法、理解重点

  1、了解学生,确定精读重点:

  ⑴ 自由快速浏览前三个自然段,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段落。

  ⑵ 你最受感动的是哪段?(按多数意见)

  2、精读重点段:

  ⑴ 提出要求:(屏幕显示)

  细读这个自然段,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并想一想,这些语句为什么使你感动?说明什么?

  ⑵ 学生自读、自画、思考。

  ⑶ 让学生谈对受感动的语句的理解,并读出受感动的语气。

  ⑷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思想感情。

  ⑸ 领悟学法:

  刚才我们怎样理解这段内容?

  3、学法迁移,自学另外两个自然段:

  ⑴ 按照刚才的学习思路,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读懂其它两段的内容。

  (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小组交流。)

  ⑵ 质疑:

  通过刚才的学习、交流,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⑶ 指名朗读。

  ⑷ 教师点拨:

  同学们,读了这些感人的故事,你知道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吗?

  4、以读代讲、读中悟情(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⑴ 引读:

  师: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共同战斗生活了八年,此刻,他们坐在已经开动的回国的列车上,望着车窗外泪流满面的亲人,他们不得不挥挥手,做最后的告别……

  生:“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师:他们多么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多么希望列车能停下来,他们呼唤列车──

  生:“列车呀,你慢点开,让我们再……再停留片刻!”

  师:然而,列车越开越快了,离朝鲜的亲人越来越远了。他们只能在内心深处对亲人们说──

  生:“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⑶ 自由读,想象场面,领悟情感。 

  三、延深教材、深化中心

  1、提供数据资料:

  ⑴ 总结过渡:

  同学们,这篇课文,作者站在志愿军的角度,选择了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三个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来表达中朝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板书)。读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能感受到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但是,同学们是否知道,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朝鲜的解放,也同样付出了重大代价。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份资料。

  ⑵ 屏幕显示:志愿军烈士统计数据。

  ⑶ 谈感想:看到这一串串的数字,你有什么感想?

  2、提供图片资料:

  ⑴ 导语:

  在这千千万万个烈士中,有许多特等英雄。他们的英勇壮举,在五十年后的今天,仍然在中朝两国人民中间传颂。请同学们看图片资料。

  ⑵ 发图片,每小组一份。

  ⑶ 看英雄形象,读英雄事迹,交流感受。

  四、自主练习、创造想象

  1、导语:

  当年,这些英雄的事迹,传遍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小金花在送别为他们流血牺牲的志愿军叔叔时,会是怎样的心情,会想到什么?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学了这篇课文后,不想对当年的亲人们说点什么吗?

  2、屏幕显示练习题(学生可任选一题):

  ⑴ 请你以小金花的身份,仿照课文的写法,对志愿军叔叔说几句话。

  (可选择图片中的人物和事例。)

  ⑵ 现在,你想对志愿军或朝鲜人民说点什么?(可选择其中一个人物)

  ⑶ 在前三个自然段中选一段背下来。

  3、学生自练,然后小组交流。

  4、典型汇报。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结合板书,总结写法。

  2、征求学生对教师上本课的意见。

  3、作业:

  把学习这篇课文的感想写在日记中。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

  1、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课内容,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能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3、深刻领会并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4、结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义,能用“雪中送炭”造句。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分别场面图)、磁带(二胡曲《还乡行》)、火车汽笛声录音

  教学过程 :

  一、整体感知,提示训练点。

  1、学生读书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中朝友谊 鲜血凝成)

  2、快读全文思考:作者围绕这个中心选择了哪些材料?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3、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只选择了这几个材料来写?

  (板书:围绕 选择典型材料)

  二、研读课文,体会训练点。

  1、引导学第一段,体会学习方法。

  指读课文,出示思考题(投影)

  听读要求:

  A、用简洁的话,说这段写了几件事?

  B、认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件事来写?

  C、边听边划,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标出来。

  学生听读后讨论,教师启发生回答问题。

  (板书:洗补衣服 送打糕 救伤员)

  (结合思考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大娘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择材料的用意)

  齐读本段的最后一句(这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怀?)进行句式的变换(变成陈述句)体会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结合句子让学生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意思,练习用“雪中送炭”造句。

  置疑问难。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配乐范读----学生练读----个别读文)

  2、结合学第一段的思考题,遵循学习第一段的思路,分组自学第二、第三段。

  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出小金花和大嫂与志愿军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材上的特点。

  (板书:救老王 挖野菜)

  抓住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语句,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师在前三段学习的基础上,运用激情语言,放录音,投影,创设情境,和学生一起齐读第四段。通过感情诵读,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4、针对全文进行置疑问难。

  三、概括学习过程,深悟训练点。

  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认识这一写作方法的好处。(板书:突出中心)

  四、课外延伸,指导背诵。片段练习,运用训练点。

  1、向学生介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书,选读精彩段落,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让学生自由选择背诵。

  2、结合课后的练笔内容,让学生进行构思。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要求:

  1.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固而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教育。

  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的表达课文思想特点。

  教学过程 :

  (一)简介背景,揭题释题。

  1、(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58年3月15日那天,朝鲜人民去车站含泪送志愿军踏上回国的列车,志愿军也含泪告别,彼此的嘴里深情地说着: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

  3、“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通过预习你知道文中的亲人指谁?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

  板书:大娘 小金花 大嫂

  4、小结:她们和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彼此称为亲人?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看出志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用“――”划出来。(板书:深情厚谊)

  2、出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忘记?

  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说明了什么?

  ⑵这是什么句?把它改成陈述句。(出示)

  ⑶两句话比较,那一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⑷指导有感情朗读。(指名读、齐读)

  3、为什么这么说,课文回忆了大娘的哪几件事?

  板书:送打糕昏倒 救伤员失孙

  4、课文中把大娘的“送打糕”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结合理解“雪中送炭”。

  5、(出示投影)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真是雪中送炭呀!

  (1)齐读这句话,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中读懂的?

  (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她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从“冒、穿”等词看出。)

  (2)“雪中送炭”用得好,谁能用“雪中送炭”说一句话?

  (3)指导有感情朗读。

  6、自由读“救伤员失孙”这一部分,读懂了什么?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出来的?

  (丢――丢掉的是自己的小孙孙的生命)(结合理解:)

  (背――背回的是志愿军伤员,一背一丢反映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7、这两件事都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紧紧抓住这句话中的哪个关键词写的?

  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称大娘为亲人了吧。是啊,大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8、看课文插图我们的战士握着大娘的手会说些什么?(想象说话)

  带着尊敬、感激、劝慰的感情朗读书上的有关句子

  9、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一自然段的?(投影出示)

  ⑴读课文,找出最能反映志愿军深情厚谊的句子……改陈述句

  ⑵寻找事例,抓住重点词……体会思想感情

  ⑶感情朗读,加深理解……分层

  (三)按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1、按要求自学。

  2、分四人小组讨论。

  3、全班反馈讨论。

  ㈠检查第二自然段

  ⑴(出示投影)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A、改陈述句

  B、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从哪件事可看出这件事是围绕这句话写的?

  板书:救老王失母

  ⑶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小金花的刚强?(结合理解“噩耗、同归于尽”的意思)

  ⑷感情朗读,体会小金花落泪的原因是她对志愿军的那份依依惜别的深情。

  ㈡检查第三自然段

  ⑴(投影出示)您为我们付出这么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A、改陈述句。

  B、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大嫂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板书:挖野菜致残

  ⑶分层引读。

  (四)小结。

  1、有感情朗读1、2、3自然段

  2、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道别,来送行的人成千上万,志愿军战士多么想一一道别呀,可列车已启动,千言万语只能汇成一句话――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

  (五)读中诵情,想象创造。

  1、引导学生变换角色,入境体验列车启动时,志愿军战士的内心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间似鸭绿江水一样源远流长的浓浓真情。

  2、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与想,分别后的志愿军与小金花、大娘、大嫂是如何传递这种伟大的友谊的?五十年后的今天,面对感人至深的告别场面,你又有何感受?引导学生通过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唱一唱等多种形式,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六)、拓展延伸

  (1)推荐大家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

  (2)小练笔。

  写你周围的同学是怎样讲礼貌的。要求:选取典型事例,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七)板书

  再见了,亲人

  大娘 送打糕昏倒 救伤员失孙

  小金花 救老王失母 深情厚意

  大嫂 挖野菜致残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4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语室 崔 峦】

  〖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教学环节要简〗

  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五年了。语文课程和教学取得了重要进展,发生了许多变化。诸如,《课标》提出的课程理念是正确的,为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先进课程理念指导下,禁锢语文教学的“三中心”坚冰被打破:破“课本为中心”,语文课不再只是“教教科书”,更不再是把它看作一门纯粹的知识课,把语文当作纯粹的知识体系来学习。语文课被定位在“语文实践”上,语文课是通过学生主动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破“教师为中心”,师生关系得到调整,由以往的知识授受关系,调整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真正拥有学习的权利。这是改进课堂教学的前提,也是由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的特点决定的。破“课堂为中心”,语文应是与自然、社会,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语文,不是封闭、僵化的小语文,而是开放的、生成的、充满活力的大语文。在学习方式上,不同于数学,循着科学体系展开理性学习,语文学习更多地体现在感性学习上:整体感悟,培养语感,加强情感体验,培养综合运用能力等等。

  坚冰已经打破,课程改革的航程不可逆转,必将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前进。我们应当满怀信心,肯定成绩,正视问题,不断反思,不断调整。到一轮实验结束时,一定会满怀喜悦盘点语文课程改革的成绩与收获。

  要下决心改变繁琐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或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套路,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

  教学结构由学生、教师、教材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材提供教与学的内容。学生为什么要学?是因为和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矛盾:知识的、认知的、情感的……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阅读和师生对话,解决上述矛盾,通过对语言的习得,逐渐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及语文素养的过程。

  小学语文教学,须臾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引领学习过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关键处点拨以及精当的讲解上。

  这里着重说说教师要善于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提出问题,特别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如,学习《再见了,亲人》,可以提出:课文都写了哪些“亲人”,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他们是“亲人”。一些老师的教学,只把目光集中在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的事情上,学生很容易理解朝鲜人民是志愿军的亲人。其实,作者一个重要的用意是告诉读者,志愿军为了朝鲜人民献出了鲜血和生命,是朝鲜人民的亲人。这一层意思,老师要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并结合相关资料来体会。如,“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伤员在您家休养”“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大嫂冒着危险去挖野菜,是因为志愿军长期吃不上蔬菜……再在全面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就会收到理解内容与学习语言相得益彰的效果。教师不仅要能用问题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语言,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指导学生学习提“语言问题”,不仅会提思想内容方面的问题,而且会提词、句、段、篇表达上的问题,通过围绕这一类问题读、议、练,使学生既知道在表达上哪些地方好,又知道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只有这样,才谈得上迁移与运用。

  此外,需要强调的,阅读教学要从始至终贯穿“读”,朗读、默读(要有一定速度),不是只言片语地读,也不是少数人的读,是大面积地落实到每个同学的潜心地读。问题要少提,要整合;书要多读,有目的、有层次地读。通过课上的反复练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顺畅直至读出感情,是评价阅读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默读中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在阅读长课文和浏览“综合性学习”的“阅读材料“中培养快速阅读、粗知大意的能力,都是高年级教师要着力训练的。

  【广西自治区柳州市南环小学 邱梅婵】

  〖小学语文新课导入设计之我见·抓住领题,明确重点〗

  “一出好戏要有好的开头,一堂好课要有好的开端”。上课伊始,为了使学生集中精力,自然地进入学习境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们有必要在新课的导语上做精心的设计,以利于大面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注意状态等,使教师的授课能象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的心魄,使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从心理上对学习产生探究性倾向,思维应运而生,并诱发他们对高层次学习的需求。

  新课的导语设计的内容要充实,要紧扣课文,还要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能高效的接受知识,从而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常采用的方法有:

  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题常设有领题,是为了突出文章叙述的重点、难点。在讲授这类课文时,教师如果能从领题入手,设计导语,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时,教师板书课题后,可提问:题中的“亲人”指什么人?哪些人是你的亲人?从血缘关系看,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是不是“亲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拎出理解全文的“纲”。这种导入利于学生质疑破题,直奔课文重点,着眼于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思维训练,让他们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全面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

  【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第一实验小学 彭 玲】

  〖新课程下语文课堂教学中无效学习的反思·“提问”消融“价值”〗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语文课堂更具人文性,更富诗意,资源的开掘更趋丰富,教学形式更见多样。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与新课程“貌似神离”的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精心设计的提问能真正揭示事物的内在矛盾,形成一个探索问题的情境,以便引导学生思考,激起联想,化难为易,求得答案,而提问失法则会掩蔽或干扰思考线索,反而会给理解课文增加难度,甚至导向歧途。目前我们看似热闹的课堂教学背后,这种无效提问甚至干扰提问比比皆是。

  又如《再见了,亲人》一课中,教师在上课伊始时就发问:“‘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没有深入学习理解课文时给出的只是猜测,他们说出的答案也是与正确答案相距甚远的,有的学生说:“这句话是志愿军对阿妈妮说的。”有的学生说:“这是朝鲜人民对志愿军说的。”在学生此起彼伏的争吵声中,课堂陷入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境地,以至教师在此环节耽误时间过多而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在一堂好课中,教师的每一问都应是精心设计的,同时要注意有层次性、新颖性,启发性、普遍性。教师通过一个个有价值、有梯度、有深度的设问诱导学生,开启学生思维之门。

  【浙江省兰溪市鹏利希望小学 徐国良】

  〖加强训练的科学性,提高课堂效率·要有科学训练方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虽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但仍存在课堂教学费时多,收效微,学生课业负担重的情况,如何改变小学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局面,如何通过课堂四十分钟教学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笔者通过几十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只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具体做法如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启迪我们,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怎样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教法和学法必须同步,相互协调,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

  例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叙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时,在火车站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文章通过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了志愿军战士同朝鲜大娘告别的感人情景,在结构上,课文先以请求的口吻开头,再用反问句式引出朝鲜大娘为志愿军冒着炮火送打糕,为救伤员失去小孙子这两件事例,最后又用反问句进一步强调了中朝人民的友谊比山高,比海深。课文的二、三部分结构上同第一部分完全相同,因此,可采用举一反三法,先重点指导学习“志愿军与大娘告别”总结学法:抓中心句—理解典型事例—体会感情。“志愿军与小金花告别”“志愿军与大嫂告别”让学生自己讨论,教师点拨。

  这样实行举一引路,反三实践,学生能力逐步提高,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湖北省恩施市巴东县官渡口长江小学 刘兆红】

  〖如何进行语感训练·在课堂阅读中进行语感训练〗

  现代的语文教学其根本任务实际上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进行语感训练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一条主要途径。要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从就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借助对词汇的分析,训练学生的语感。一般的阅读训练,往往注重检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以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再见了,亲人》课文中 “雪中送炭”一词,让学生理解词的本义是给在冰雪中挨冻的人送去炭火,比喻意义是给需要帮助的人以及时有效的帮助。到这儿,还仅仅是停留在对“词”的理解,还应该根据具体的“词句”联系起来:“是您(朝鲜大娘)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志愿军)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呀!”大娘是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在这个语句中,“炭”就不仅仅比喻大娘送去的打糕,给志愿军以“吃”这一方面的帮助,而应包含大娘(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无限深情。由此可见,通过对重点、关键词语的分析,体会作品的内蕴,学生的语感自然就形成了。

  【湖北省恩施市巴东县民族实验小学 崔昌玉】

  〖谈阅读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教育·在共鸣中掀起情感之波〗

  “人文主义教育”即主张教育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思想感情培养。阅读教学为人文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因为阅读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等基本要素组成的,这些基本要素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教师在挖掘教材中情感因素的同时,用激qing感染学生、用理性启迪学生,便能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深受人文主义教育。

  阅读活动中教师的情绪无时无刻不在感染学生。因此教师要借助阅读材料以充沛的情感感召学生,使课堂形成情感沟通和交流的和谐氛围。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走近作者、解读作者继而理解课文,使老师、学生和作者围绕课文产生激qing共振。例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作者魏巍作为战地记者亲临了抗美援朝战争,无数次感受军民一家的情怀,体会过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依依惜别之恋。因此文章字里行间饱含着浓浓的爱、深深的情。教师在导读时除介绍抗美援朝的相关知识外要给学生传情感染,激起师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阅读后不仅收获语言文字的积累,更受志愿军战士英雄行为的感动,还深受国际主义教育及人间真情的感染。

  【湖北省宜昌市隆中路小学 周俐敏】

  〖自学存疑,培养创新精神〗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新基础教育明确指出通过让学生“质疑”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培养大胆探索,勇于批判的创新精神。质疑是创造之母,世界上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源于质疑。少年儿童天真好奇,对凡事都爱问个为什么。作为教师应满腔热情地保护学生这种敢问敢驳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去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始终以“自学存疑-质疑答难-激疑拓展”的思维训练为主线,创设平等、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大胆质疑,学会举一反三,推陈出新,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加以分析归纳探索解疑,深刻理解所学知识。让学生依据课文提示、注释疏通课文,标出疑难字句,写出疑难问题。现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本的各课之前都编排了导读和预习,教师要指导、督促学生课前预先研读,独立寻疑。学生通过主动查字典学习生字词,主动寻找疑问,以待课堂上进一步探究解决。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学生收集到了许多抗美援朝的材料,提出了:“再见了,亲人!” 这句话是谁说的?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亲人’指哪些人?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为什么课文只写志愿军说的话?当时的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呢?”等问题。通过自学存疑,培养了学生读书生疑、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湖北省十堰外国语学校 胡利民】

  〖突出重点,优化过程──浅淡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策略·精导一段,拨通全文〗

  阅读教学容易出现“胡子眉毛一把抓”、“各种项目一齐上”、“从头至尾逐段教”的局面。面面俱到的结果,常常是面面不到。为此,近几年来我坚决摈弃了逐段串讲串门的模式,集中精力探索如何突出教学重点,优化阅读教学过程,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篇课文,一位是由若干段落组成的。有些课文,有明显的重点段,抓住重点段精心指导,就可以拨通全篇;有些课文的段落呈并列式结构,段落之间无轻重之分,也可抓住有代表性的一段精心指导,其余各段则需略加指点即可弄通。

  《再见了,亲人》一课,前面三个自然段,分别写志愿军与老大娘、小金花、大嫂话别。三段的写法大体相同,都是通过回忆某些事来抒发中朝人民用血肉凝成的深情。教学时,我只精教第一段,并从第一段中总结出一种写法:记事抒情第二段、第三段则让学生自学,了解这两段记了什么事、抒了什么情,然后朗读几遍。这样教,时间省了,学生的收获反而更多。

  【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万寿桥小学 石惠芬 贺 玲】

  〖情感体验──语文教学的灵魂·激活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创设情景,激发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注重情感体验,进行探究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情感是人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是审美感受、激发创造的不竭动力。那么何谓情感教育呢?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育,这是作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所应实施的真正的教育。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通过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情感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当他受到情感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也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情感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而现代教学认知心理学也认为:教学是两条主线在交流。一是知识,二是情感。因此,教师在重视知识信息的同时,要重视孩子们的情感体验。教学时,要让学生在自由、宽松、和谐、安全的环境里学习,让他们的心理自由的发展而不会有任何压抑感,这样才能释放出他们的创新潜能。

  小学语文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运用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去拨动、震撼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就会情动辞发,捕捉到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特定的情景,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情感体验。而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又成了情感体验的新举措。它不仅是一种媒体,本身也是极重要的信息窗口。如学生学习课文时,由于年代久远,有时很难把握作品的意境。而运用多媒体能根据课文内容选配合适的音乐,选取相关的图片和视像,使视听结合,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景氛围。《再见了,亲人》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课文,课文的最后一部分,把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真挚的友谊和依依不舍的深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教学时,展示分别时相依相拥、泪水涟连的生动画面的同时,辅以解说,“多么可敬的大嫂啊,还有那慈母般的大娘,纯真可爱的小金花,在抗击美帝国主义的战斗中,她们付出了血的代价。她们是多么伟大的女性啊!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还洒下了志愿军的鲜血。八年来,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朝夕相处,亲如母子,情同手足。可是分别的时刻,面对朝鲜的亲人,志愿军怎么忍心与她们分别呢?最后,在配上汽笛声和火车启动声的录音。顿时,学生如临其境,个个热泪盈眶,激起了感情上的共鸣,学生与作者及文中人物的情感已融为一体,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

  【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第二实验小学 张微萍】

  〖走向有效的语文小练笔·模仿迁移,读写结合〗

  语文小练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项有效练习活动,它是以课文内容作为写的材料,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和谐运行。它不面面俱到,围绕一个重点,既降低了难度,又将将训练落实到实处,可谓简单实用。怎样才能提高小练笔的实效呢?这确实又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小练笔的目的是加强读写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练笔的机会。”读写结合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训练形式,借鉴课文中的典型片断,在模仿中习得方法、获得能力。特级教师余永正老师上的一堂《再见了亲人》的小练笔设计十分巧妙。

  《再见了,亲人》叙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归国前夕同朝鲜人民在车站热情话别的动人情景,课文前三自然段按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自成段落分别记叙了志愿军与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催人泪下的往事。于老师在教学了《再见了亲人》前三段后,启发学生:“送别志愿军的不止这三人,如果你是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中的其中一员,你想对志愿军战士说些什么?可以仿照这三段的结构说一说。”学生练习好了后,教师又提出来,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是和志愿军在对话,应运用好过渡句,请设计一下。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练习。最后请写得好的三名学生分别读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的话,其余同学读志愿军的话。这样通过写话、对话,把学习语言、发展语感与培养写作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可谓别出心裁。

  《再见了,亲人》教学谈

  福建省宁华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邱衍霖

  《再见了,亲人》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抒情散文。教学时要披文入境,以情动人,使语文基本功训练和情感教育融为一体。

  一、理清课文思路

  揭示课题后,教师可提出两个问题:

  1、“亲人”指哪些人?为什么称她们为“亲人”?

  2、志愿军战士怀着怎么的感情跟她们道“再见”?

  让学生带着上述问题通读全文。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审题,理出课文的两桥头线索:一是由“再见了,”三字提示的志愿军战士与大娘、小金花、大嫂即将离别时依依惜别的感情线索;二是由“亲人”二字提示的大娘、小金花、大嫂救助志愿军胜如“亲人”的叙事线索。

  二、认识“亲人”救助的感人事例

  首先从“为什么称她们为亲人”的问题导入,启发学生从总体上领悟“亲人”的共同特点:她们都曾为了救助志愿军而不惜作出重大的牺牲。

  进而引导学生按“为了救助志愿军而不惜作出重大牺牲”这一思路具体认识各位“亲人”,并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的句子品读,理解重点词语。

  对第1自然段(大娘的故事),引导学生弄清志愿军战士和大娘话别时主要追述了哪两件事。大娘在“我们空着肚子”战斗,正需要食物时及时送来打糕(理解 “雪中送炭”),而自己累得昏倒在路旁;大娘为救护伤员,丢下自己仅有的一个亲人小孙孙,而孩子被炸弹炸死了(理解“唯一”)。这样就能体会大娘对志愿军战士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同样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第2、第3自然段(小金花和大嫂的故事)。在第2自然段中,小金花与她的妈妈救出了老王,而小金花却等来了妈妈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噩耗(理解“同归于尽”、“噩耗”)。在第3自然段中,大嫂为给我们挖野菜而被炮弹炸断双腿(理解“这样高的代价”)。

  教师小结:大娘、小金花的妈妈、大嫂他们都把志愿军战士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自己亲人的生命还重,她们都是志愿军战士最亲的“亲人”。

  三、领会告别“亲人”的惜别感情

  在上述对具体事例的品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亲如骨肉的亲人,今天就要分别了。

  教师指导学生依次朗读前面3个自然段中道别的抒情语句。然后教师用“情感引读”的方法引读课文后面3个自然段,即教师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作为“引语”,诱发学生的感情,并让学生怀着这样的感情接读课文。后面3个自然段,可按火车“启动”、“徐徐开出”、“飞驰而去”三个过程设计如下“引语”:

  1、在火车站台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真有道不完的离别话,诉不完的离别情。然而就在志愿军和大娘她们挥泪惜别之际,火车“呜──”地启动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千句万句都并作一声呼唤,──(学生接读课文)

  2、火车徐徐开出,那隆隆的车行声牵动着志愿军的心。今朝分别不知何时再相见,此时,他们心中唯有希望什么?──(学生接读课文)

  3、战士们深深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战士们把头探出窗外,只见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伫立车站,不停地挥手告别。此时此刻,泪水模糊了战士们的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几句惜别的话,然而相距已远,只能默默地在心头一次又一次地呼喊着,──(学生接读课文)

  饱含感情的“引语”,感染了学生,引导他们把领悟到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的亲情,通过朗读心情抒发。

  四、把握课文中心思想

  引导学生再次审题,并思考:朝鲜人民为什么对待中国人民志愿军胜过亲人呢?从而启发他们从另一个角度注意文中写到的志愿军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的内容,使课文的“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聚成伟大友谊”的中心得以显现。在此基础上,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选择中心思想”的练习;结合课后 “思考·练习”第五题,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次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最后,让学生从课文前3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诵。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5

  课时目标: 

  1. 细读1、2、3自然段,了解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做的事。体会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录音,灯片

  过程: 

  一. 复习检查。 

  1.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 到车站为志愿军送行,与志愿军话别的朝鲜人民有许许多多,作者选择了哪几个代表?(出示插图,认一认) 

  3. 他们分别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4. 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为什么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呢?读课文 

  二. 学习第一节。 

  (一) 先看第二件事——送打糕 

  1. 导语 :这是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一个感人故事!边听边想,仿佛看到了怎么的情景。 

  2. 音响,朗诵带领学生进入情境。 

  3. 你仿佛看到了怎么的情景? 

  4. 读文字,看了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划圈有关词句,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5. 交流:①动词:“带者,顶着,冒着,穿着,送到 

  ——冒着生命危险很勇敢 

  ②雪中送炭——像母亲一样,深情厚谊,慈母般的爱。 

  ③你从中感受到些什么? 

  6. 指导感情朗读。 

  (导语 :老师觉得读好书,要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要抑扬顿挫,语速上要有快有慢)——(自己试读—指名读) 

  (二)看第三件事情 

  1. 过渡:是啊,大娘这么大年纪了,还冒着炮火为志愿军战士送打糕,这种爱,怎能让人不感动?但更使人感动的是,边听边想,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创设情景(音乐,朗诵) 

  2. 仿佛看到了什么? 

  3. 读文字,看哪些地方你最感动?找出有关词句,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些什么?(出示灯片) 

  4. 交流:“丢下,背进,唯一”—等感受大娘比山还高、比 海还深的情谊。 

  5. 怎样读呢?(自由练—指名读) 

  (三)看一件事。(看了大娘为志愿军洗补衣服又怎么让人感动!) 

  1. 出示:“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你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a.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 B.怎么读? 

  2. 你感受到了些什么? 

  三. 写其他部分。 

  1. 大娘是不是就给志愿军做了这几件事情?哪句话看出?(出示:八年来------!) 

  2. 是啊,大娘像慈母一样关心,爱护志愿军,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 

  3. 引读其他部分。 

  4. 过渡。 

  四.学习第2、3节 

  1. 分组学习第2、3节。 

  1、 2大组读读第二节,3、4组读第三节。思考: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做的事中,哪些地方你最感动?找出语句,想想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 同桌讨论: 

  3、 大堂交流 

  △ 、第二节。 

  从小金花的妈妈牺牲了没哭,而与志愿军叔叔分别的日子却哭了,从中感受小金花与志愿军之间有亲密的情感。 

  △ 、第三节。 

  从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双腿,感受大嫂对志愿军的一片深情。 

  4.读好第2、3节 

  6. 小结: 

  现在谁来说说,为什么志愿军称朝鲜人民是亲人? 

  五. 引读第4-6节 

  1、 创设情景火车鸣笛声响。 

  2、 引读:听,列车的汽笛声已响起,此时,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太多的言要表,道不尽的话,流不完的泪,此时,志愿军发出内心的呼唤——“再见了,亲人……” 

  附:板书: 

  23、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洗衣服 

  大娘 送打糕 

  救伤员 

  小金花 救走了 牺牲了妈妈 

  大嫂 挖野菜 失去了双腿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6

  一、看拼音写词语。

  zhàn yì     fēnɡ suǒ      zàn shí     xiāo yān      qínɡ yì      è hào

  (        ) (        ) (        ) (        ) (        ) (        )

  ɡānɡ qiánɡ     dà sǎo       lán zi     xuě zhōnɡ sònɡ tàn    tónɡ ɡuī yú jìn

  (        ) (        ) (        ) (                )(               )

  shēn qínɡ hòu yì

  (               )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1、大嫂,请回去吧!看,您的孩子在您的背上睡熟了。                                   ,

  您             ,已经送了几十里,您就是一步不送,我们只要想起              ,也永远不会忘记                            。

  2、是您带着全村妇女,              ,              ,              ,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              啊!

  3、我们还记得,                                ,            ,                   ,

  把伤员                        ;                               的时候,                  。

  4、《再见了,亲人》一课,分别叙述了              同朝鲜             、            、            告别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                     的情谊。

  三、在你认为说法正确的括号里打“√”。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1)这是志愿军在即将离开朝鲜和朝鲜人民时志愿军说的话,表达了他们对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感情。(    )

  (2)这是志愿军在即将离开朝鲜和朝鲜人民时朝鲜人民说的话,表达了他们那种难以分舍的感情。(    )

  (3)这一句话既表达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同时也表达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

  四、给下面的习作加个跟课文差不多的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婆,我就要远去他乡了,您要保重啊!5年来,您给了我多少温暖!记得有一次,那时的我还在上幼儿园小班,那天,又下了雪。厚厚的积雪没过我矮小的身子,是您背着我,走了一小时的路,将我送到了幼儿园。但在半夜里,您却冻着了。您真是冻着了自己,温暖了别人啊!

  还记得有一次,我发了高烧,全家人都在为我奔走。尤其是您,从城东跑到城西,又从城南跑到了城北。每晚,您都守在我身旁。为了我的病,您都几夜没合眼了!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7

  翻翻以住的教案,每次的教法都大相径庭。最先是注重对思想意义的挖掘,后是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再是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再后来是注重表达方法的领悟。

  注重对思想意义的挖掘,教案里有大段时代背景的介绍,有对国际主义的解释,有朝鲜阿妈妮为什么要先背伤员后救小孙孙、小金花的妈妈为什么要冒着生命的危险救老王、朝鲜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双腿说明了什么、“亲爱的土地”是什么意思等等的追问。依稀还记得在老师穷追猛问下学生那迷茫的眼睛。

  重语言文字的训练,教案里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就有这样几道练习题:1、请画出本段中的设问句和反问句。2、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在这里“雪”指的是(          ),“炭”指的是(           )。3、填空并说说这些括号里的词的用法好在哪里:是您(    )着全村妇女,(        )着打糕,(          )着炮火,(           )过硝烟送到阵地给我们吃。4、找出本段中的一对反义词,并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什么?5、请把本段中的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比较哪种用法好。当时的课上得手忙脚乱,以至于几次颠倒了幻灯片的顺序。

  重学习方法的培养,教学第一段暗示学法:读一读,思考这一段写了几件事——画一画重点词句,并理解它们的含义——想一想这段话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有感情地读一读;扶读第二段,试用学法;自学第三自然段,运用学法。当时每教一课,每学一段,都要总结出几点学法,否则的话,就是不成功的语文课。

  注重表达方法的领悟。第一课时快节奏地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第二课时着重研究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的。给第一自然段分层,归纳出作者的写作思路:话别——回忆往事——赞颂友谊。然后请学生自己分析第二、第三自然段是怎样表达的。最后总结,本文的主要表达方法是“话别——回忆往事——赞颂友谊”,接下来请学生想一想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会对志愿军说些什么,然后按照这种方法写一段话。不过到现在我也搞不明白,诸如“话别——回忆往事——赞颂友谊”之类的,算不算表达方法。

  现在看来,以上的四种教法虽不能一概给予全部否定,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以教师为本,以书本为本,肢解课文,过程僵化。在这样的课堂里,文章深厚的情感淡化了,语文的人文底蕴流失了,课堂的主体错位了。时至今日,如果再让当时的学生回忆一下这篇文章,不知他们还能记得些什么,不知当时教给他们的所谓的学习方法是否对他们以后读书真的有什么帮助。

  今天再教这篇文章,应当如何教呢?

  “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要“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以课程标准先进的阅读理念为指导,我这样教学这篇文章。

  上课伊始,创设亲人别离的情境,引导学生读课题,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做好情感的铺垫。

  “53年前的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并把战火烧到了中国边境。1950年10月,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1953年,美帝国主义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志愿军分批撤出朝鲜回国。1958年是最后一批。咱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写的就是1958年志愿军回国时,和朝鲜人民话别的动人情景。”交待了当时的背景之后,我请学生不要看书,听老师范读。我满含深情地朗读课文,因为是第五次执教,我差不多能背诵这篇文章。当我把目光从课本上移开转向学生时,我发现他们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我,听得是那么专注。他们的表情告诉我他们被深深地打动了。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多种,我使用最多的、最乐于使用的就是范读。教师情深意切的范读有一种磁场效应,能最快捷地使学生进入课文的情感氛围。

  “现在你们想读这篇文章吗?”我问。

  “想!”学生异口同声。

  “那好,请你们尽情读吧。”我说。

  教室响起学生琅琅的读书声。

  书读完了。我请他们放下书,细细地回味回味,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能说多少就说多少。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第一遍读书,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应该说读得最投入。给学生留下第一印象的,必是课文最精彩的,必是他们最关心的、最感兴趣的。教师应该善于抓住这一点,然后通过进一步的读、思、议,使之凸现、丰满,直至使之清晰可见、伸手可触,根植于学生的内心,融入他们的生命。

  “我很受感动,朝鲜大娘为了救伤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大娘冒着炮火,不怕牺牲,给志愿军送打糕。”

  “小金花很刚强。”

  “大嫂架着双捌,背着孩子,送志愿军送了几十里还要送,她不想和志愿军分离,她不想让志愿军走。”

  “大娘和小金花都不想让志愿军走。”

  “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再停留片刻,志愿军战士也不想离开朝鲜,不想离开朝鲜的亲人。”

  “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情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中朝人民的友谊很深厚。”

  ……   ……

  “同学们体会得不错,老师一开始读这篇文章时,也体会到了这些。”我说,“一读这篇文章,我就被大娘、小金花和大嫂深深地感动了。现在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看看还能体会到什么,或者能发现什么问题。”

  学生又认真地读起来。他们读书的积极性来自哪里?一是来自于课文本身的魅力;二是来自初读课文的成就感,老师充分肯定了他们的感受、发现。

  “谁又有了新的发现?”在学生读书之后,我启发道。

  “大娘把伤员看得比自己的亲人还要亲。”

  “小金花和她的妈妈为了救侦察员老王,不怕牺牲。”

  “大嫂冒着生命危险为志愿军挖菜。”

  至此,应当说学生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直接感悟。

  “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我问。

  几位学生先后提出“雪中送炭”、“代价”、“噩耗”等词是什么意思。

  “小金花既然是一个刚强的孩子,可她怎么哭了呢?她到底算不算一个刚强的孩子?”一个学生问。

  “嗯,问得好,你很会动脑筋。”我赞许地说。

  “志愿军为什么管大娘、小金花和大嫂叫亲人?我们管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才叫亲人。”最爱动脑筋的孙志鹏问。

  “大娘、小金花和大嫂她们为什么对志愿军这么好?”扎着马尾辫的班长问。

  “是啊,的确是这样,能提出这么重 的问题,你们真了不起!”我由衷地赞叹。

  在老师的激励下,又有学生陆续提了一些其它的问题。

  “问题提得好,想信同学也能很好地解决。”我继续给学生鼓劲,“这些问题里面,最难啃的骨头就是志愿军为什么称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为亲人?朝鲜亲人为什么愿意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关心、帮助志愿军?你们有信心解决这个问题吗?”

  “有!”学生充满了自信。

  “那么,咱们就一起来啃这两块硬骨头,其它的几个问题,联系一下前后句子就能想明白。解决问题的办法还是读书。现在就请同学们继续读书,可以朗读,可以小声读,也可默读。读完之后还可以和前后的同学讨论讨论。”

  通过读、议,学生明白了,虽然从血缘关系来看志愿军战士和大娘、小金花、大嫂他们不是亲人,可是大娘、小金花和大嫂做到了亲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另一方面,朝鲜亲人之所以愿意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关心、帮助志愿军,是因为志愿军战士同样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在保卫朝鲜人民,在帮助他们赶走侵略者。

  至此,学生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这个过程,是学生独立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的过程,是学生体验智力劳动乐趣的过程。

  “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为志愿军付出血和生命的代价,他们不是亲人,但比亲人还要亲。看着年迈的大娘、幼小的金花和架着双拐的大嫂送了一程又一程,看着大娘随风飘撒的银发,看着小金花迷茫的汩眼,看着大嫂额头的汗水和背上塾睡的孩子,假如你就是当时的志愿军战士,你有何感想,此时你最希望的是什么?”我深情地引导。

  “请他们回家休息。”学生答。

  “那好,现在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练习朗读,你觉得怎么读能劝住他们送别的脚步就怎么读。开始吧。”我意在进一步深化他们的情感体验。

  学生练习之后,我指名请他们读给大家听。听后请学生评议,评议后再读。在反复的读中学生的情感渐于与作者、与志愿军战士的感情融为一体,产生共鸣。在反复的读中,学生不知不觉达到了背诵。

  最后的一个环节是交际表演。“同学们刚才读得很有感情,表达了志愿军的心愿。既然是话别,应该是双方的,但是,课文只写了志愿军的话,此时此刻,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呢?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听了志愿军的话,会说些什么呢?以小组为单位,任选身份,练说,一会儿派代表演给大家看。”

  “立足生命存在,关注生命体验,呼唤生命活力,提升生命质量,这就是我们教育现代性的基本内涵,也是教育现代性义无反顾的责任。” (《中国教育报》  2003-02-27   《教育现代性本质是什么?》)

  我这样教,体现了教育现代性吗?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8

  佚名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6课

  二、教学目标 :

  1、学习课文1——3自然段,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同归于尽”等词的意思。

  2、能有感情的朗读1、2、3自然段。

  3、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4、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朝鲜人民与志愿军在战斗中建立的深情厚谊。

  四、教学过程 :

  (一)简介背景,揭题释题。

  1、(放《志愿军军歌》)同学们,你们听,这是《志愿军军歌》,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58年3月15日那天,朝鲜人民去车站含泪送志愿军踏上回国的列车,志愿军也含泪告别,彼此的嘴里深情地说着: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

  3、“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通过预习你知道文中的亲人指谁?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4、小结:她们和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彼此称为亲人?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看出志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用“——”划出来。(板书:深情厚谊)

  2、出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忘记?

  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说明了什么?

  ⑵这是什么句?把它改成陈述句。(出示)

  ⑶两句话比较,那一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⑷指导有感情朗读。(指名读、齐读)

  3、为什么这么说,课文回忆了大娘的哪几件事?

  板书:送打糕昏倒救伤员失孙

  4、课文中把大娘的“送打糕”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结合理解“雪中送炭”。

  5、(出示投影)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真是雪中送炭呀!

  ⑴齐读这句话,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中读懂的?

  (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她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从“冒、穿”等词看出。)

  ⑵指导有感情朗读。

  6、自由读“救伤员失孙”这一部分,读懂了什么?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出来的?

  (丢——丢掉的是自己唯一的小孙孙的生命)(结合理解:唯一)

  (背——背回的是志愿军伤员,一背一丢反映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7、这两件事都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紧紧抓住这句话中的哪个关键词写的?

  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称大娘为亲人了吧。是啊,大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8、看课文插图我们的战士握着大娘的手会说些什么?(想象说话)

  带着尊敬、感激、劝慰的感情朗读书上的有关句子

  9、按“劝慰——回忆——抒情”分层,用“|”表示。

  10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一自然段的?(投影出示)

  ⑴读课文,找出最能反映志愿军深情厚谊的句子……改陈述句

  ⑵寻找事例,抓住重点词……体会思想感情

  ⑶感情朗读,加深理解……分层

  (三)按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1、按要求自学。

  2、分四人小组讨论。

  3、全班反馈讨论。

  ㈠检查第二自然段

  ⑴(出示投影)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A、改陈述句

  B、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从哪件事可看出这件事是围绕这句话写的?

  板书:救老王失母

  ⑶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小金花的刚强?(结合理解“噩耗、同归于尽”的意思)

  ⑷分层。

  ⑸感情朗读,体会小金花落泪的原因是她对志愿军的那份依依惜别的深情。

  ㈡检查第三自然段

  ⑴(投影出示)您为我们付出这么高的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A、改陈述句。

  B、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大嫂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板书:挖野菜致残

  ⑶分层引读。

  (四)小结。

  1、有感情朗读123自然段

  2、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道别,来送行的人成千上万,志愿军战士多么想一一道别呀,可列车已启动,千言万语只能汇成一句话——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

  (五)作业 。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模仿课文写法写一段你与亲人道别的情景的话

  附:板书

  6、再见了,亲人

  送打糕昏倒

  大 娘

  救伤员失孙

  深情厚谊

  小金花 救老王失母

  大 嫂 挖野莱致残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9

  师:“再见了,亲人”中的亲人指什么人?

  抓住题眼,带领学生深入领会,意在开门见山,直奔中心。

  生:指朝鲜人民。

  生:指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

  师:从血缘关系上看,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是不是“亲人”?

  生:不是。因为亲人是指爸爸、妈妈、兄弟、姐妹……

  师: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从血统关系上讲虽不是一家人,但从血与火的考验中结下的友谊看,比亲人还要亲。谁能用一句话恰当地说出这个意思?

  生:亲如一家。

  生:亲密无间。

  师:不要只考虑一个词,用一句话来说。

  生: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师:说得好。中朝人民这种情谊就叫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板书)

  〔通过剖析“亲人”一词的含义,拎出理解全文的“纲”,意在举纲以张目。〕

  师:下边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段,读的方法是默读,画重点词语。思考的问题是(出示小黑板:“本段写了大娘的几件事,哪一个事例最能突出表达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读书时可以轻声议议。)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巡视,并及时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哪个同学把大娘的第一个事例读给同学们听听。(指名朗读)

  师:“造成暂时的供应困难”中“供”应读第一声(gōng),不读第四声(gòng)。请同学们考虑:志愿军把大娘送打糕叫做“雪中送炭”。“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生:在最冷的时候给人送去了温暖。

  生:在人家最需要帮助时,及时地给予帮助。

  师:说得不错。第一个同学讲的是这个词的本义,第二个同学讲的是这个词的比喻义。再请同学们考虑,读大娘送打糕时,怎样才能突出“雪中送炭”的艰难、危险?

  生:读时应突出大娘“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这样能突出大娘爱护志愿军的精神。

  师:请同学们练习读读。(生读)

  师:大娘在志愿军最需要帮助时,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了志愿军,事迹动人。但最感人的是哪个事例?

  生:大娘丢下小孙孙,救出了志愿军伤员,这个事例最感动人。

  师:这个事例中有两个词对比非常强烈,你刚才画出来了吗?

  生:我画的是“丢下”、“背进”。

  师:“丢下”的是谁?

  生:是大娘的小孙孙,她老人家的“唯一”亲人。

  师:好!你很尊敬老年人,称呼“她老人家”既恰当又准确,大家应该向你学习。

  学生用了一个很有礼貌的称呼,老师也不忘给予表扬。虽是顺便说的题外话,但有明显的导行作用。

  师:那么谁再说说“背进”的是谁?

  生:志愿军伤员。

  师:“唯一”亲人。说明大娘的小孙孙是个没爹没娘的孤儿,是奶奶的命根子,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她怎能“丢下”自己的亲骨肉呢?可是这时敌机来了,志愿军伤员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该怎么办?志愿军战士为了朝鲜人民负伤流血,一定要保住他的生命!在这不能两全的紧急关头,大娘宁愿舍弃亲人的生命,也要保住志愿军伤员的生命。从这一“丢”一“背”里,可以看出在大娘的心目中志愿军战士──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一段课文中可以抓的词语很多,李老师抓了“丢下”、“背进”这两个对比十分强烈的词,可谓抓住了关键。这是因为大娘的一“丢”一“背”便可以看出大娘与志愿军伤员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

  师:在志愿军伤员的心目中这位朝鲜妈妈──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通过对大娘典型事例的分析,呼应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中心。

  师:第一段我们学得很好。文章按照临行话别、追忆往事、赞颂友谊三层意思来叙述,请同学们按照这个分层方法,把第二段也分作三层。(学生很快分好并说出了起止点。)

  师:小金花的妈妈和敌人“同归于尽”了,这个词怎么讲?

  生:一齐走向死亡。

  师:意思懂了,但请同学们再想想小金花妈妈的死和敌人的死能相提并论、一样看待吗?

  生:不能。因为小金花妈妈死得有意义,敌人死得没有意义,他是坏蛋,他该死!(生笑)

  师:谁能比较准确地说说小金花妈妈的死和敌人的死有什么根本不同?

  生:敌人是侵略者,他的死是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小金花妈妈的死,是为了祖国和中朝人民的友谊,她死得有价值,无尚光荣!

  师:你说得好极了!一个是轻于鸿毛,一个是重于泰山,虽然是“同归”,但死的意义绝对不同!

  李老师不是就词论词,而是联系课文讲清了两个人死的意义绝然不同。不仅使学生深入地领会了词语的意思,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是处理词语的一个成功范例。

  师:当小金花得知妈妈牺牲后她说了什么?怎么说的?读课文时要注意描写她的动作、神态的词语。

  生:可是你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师:“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说明什么?

  生:说明小金花恨敌人,痛恨侵略者。

  生:强忍悲痛,没掉一滴眼泪,说明小金花非常刚强。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读小金花的话。

  (生练读)

  李老师通过人物的动作与神态,引导学生体会其内心的思想感情。这不仅使学生知道“披文以入情”的道理,而且有助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妈妈牺牲了,她能强忍悲痛,没掉一滴眼泪,可是志愿军叔叔要走了,她却伤心痛哭,眼泪再也擦不干了。这说明在小金花看来,志愿军叔叔──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师:在志愿军战士看来,小金花和她的妈妈──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通过小金花的典型事例的分析,呼应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中心。

  师:现在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段。读书时请同学们注意,看看有几个“挖”字?

  生:用了三个“挖”字。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读带有“挖”字的句子,看看大嫂都到什么地方去“挖”野菜?

  生:“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小篮子上山去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上挖。”

  师:志愿军没有菜吃,大嫂就挎着小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请同学们考虑她挖了多少野菜?又挖了多长时间的野菜?最后又跑到前沿阵地上挖。“前沿阵地”是应该去挖野菜的地方吗?

  生:前沿阵地不是挖野菜的地方。

  师:为什么?

  生:因为前沿阵地是打仗的最前线,非常危险。

  师:到处硝烟滚滚,炮声隆隆,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我想假如她家里没有菜吃,她无论如何也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挖野菜的。今天志愿军没有菜吃,她居然跑到前沿阵地上去挖,而且被敌人的炮弹炸成了残废。想想看,在大嫂的心目中,志愿军──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李老师不是架空分析,而是紧紧扣住三个“挖”字,让学生体会大嫂挖野菜之多和挖野菜之险,突出了大嫂和志愿军的深厚情谊,使学生受到感染。李老师的这一做法,无疑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

  师:在志愿军的心目中,这位大嫂──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通过大嫂的典型事例的分析,再次呼应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中心。

  师:为什么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能有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崇高情谊?

  生:因为志愿军跟朝鲜人民并肩战斗,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生:因为朝鲜人民和志愿军同生死,共患难,战斗在一起,血流在一起,这种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师:同学们理解得好!正因为中朝两国人民的战斗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两国人民生死与共,患难与共,所以说这种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种感情就叫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仍抓住“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予以深究,从而水到渠成地归纳出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这时课堂忽然响起火车的汽笛声,机车的排气声,火车开动时车轮的滚动声,火车站上人声鼎沸,一片“再见了,亲人”,“再见了同志们”,“中朝人民友谊万岁”的呼喊声。随着录音机的乐曲声,教师引导同学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同学们,让我们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一起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让学生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来朗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可谓趁热打铁,抓住了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最佳时机。

  读完后又紧扣这组教材的训练重点,进行了概括中心思想的有关训练。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0

  师:“再见了,亲人”中的亲人指什么人?  

  〔抓住题眼,带领学生深入领会,意在开门见山,直奔中心。〕  

  生:指朝鲜人民。  

  生:指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  

  师:从血缘关系上看,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是不是“亲人”?  

  生:不是。因为亲人是指爸爸、妈妈、兄弟、姐妹……  

  师: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从血统关系上讲虽不是一家人,但从血与火的考验中结下的友谊看,比亲人还要亲。谁能用一句话恰当地说出这个意思?  

  生:亲如一家。  

  生:亲密无间。  

  师:不要只考虑一个词,用一句话来说。  

  生: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师:说得好。中朝人民这种情谊就叫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板书)  

  〔通过剖析“亲人”一词的含义,拎出理解全文的“纲”,意在举纲以张目。〕  

  师:下边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段,读的方法是默读,画重点词语。思考的问题是(出示小黑板)“本段写了大娘的几件事,哪一个事例最能突出表达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读书时可以轻声议议。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巡视,并及时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哪个同学把大娘的第一个事例读给同学们听听。(指名朗读)  

  师:“造成暂时的供应困难”中“供”应读第一声(g#ng),不读第四声(g^ng)。请同学们考虑:志愿军把大娘送打糕叫做“雪中送炭”。“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生:在最冷的时候给人送去了温暖。  

  生:在人家最需要帮助时,及时地给予帮助。  

  师:说得不错。第一个同学讲的是这个词的本义,第二个同学讲的是这个词的比喻义。再请同学们考虑,读大娘送打糕时,怎样才能突出“雪中送炭”的艰难、危险?  

  生:读时应突出大娘“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这样能突出大娘爱护志愿军的精神。  

  师:请同学们练习读读。(生读)  

  师:大娘在志愿军最需要帮助时,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了志愿军,事迹动人。但最感人的是哪个事例?  

  生:大娘丢下小孙孙,救出了志愿军伤员,这个事例最感动人。  

  师:这个事例中有两个词对比非常强烈,你刚才画出来了吗?  

  生:我画的是“丢下”、“背进”。  

  师:“丢下”的是谁?  

  生:是大娘的小孙孙,她老人家的“唯一”亲人。  

  师:好!你很尊敬老年人,称呼“她老人家”既恰当又准确,大家应该向你学习。  

  〔学生用了一个很有礼貌的称呼,老师也不忘给予表扬。虽是顺便说的题外话,但有明显的导行作用。〕  

  师:那么谁再说说“背进”的是谁?  

  生:志愿军伤员。  

  师:“唯一”亲人。说明大娘的小孙孙是个没爹没娘的孤儿,是奶奶的命根子,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她怎能“丢下”自己的亲骨肉呢?可是这时敌机来了,志愿军伤员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该怎么办?志愿军战士为了朝鲜人民负伤流血,一定要保住他的生命!在这不能两全的紧急关头,大娘宁愿舍弃亲人的生命,也要保住志愿军伤员的生命。从这一“丢”一“背”里,可以看出在大娘的心目中志愿军战士——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一段课文中可以抓的词语很多,李老师抓了“丢下”、“背进”这两个对比十分强烈的词,可谓抓住了关键。这是因为大娘的一“丢”一“背”便可以看出大娘与志愿军伤员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  

  师:在志愿军伤员的心目中这位朝鲜妈妈——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通过对大娘典型事例的分析,呼应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中心。〕  

  师:第一段我们学得很好。文章按照临行话别、追忆往事、赞颂友谊三层意思来叙述,请同学们按照这个分层方法,把第二段也分作三层。(学生很快分好并说出了起止点。)  

  师:小金花的妈妈和敌人“同归于尽”了,这个词怎么讲?  

  生:一齐走向死亡。  

  师:意思懂了,但请同学们再想想小金花妈妈的死和敌人的死能相提并论、一样看待吗?  

  生:不能。因为小金花妈妈死得有意义,敌人死得没有意义,他是坏蛋,他该死!(生笑)  

  师:谁能比较准确地说说小金花妈妈的死和敌人的死有什么根本不同?  

  生:敌人是侵略者,他的死是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小金花妈妈的死,是为了祖国和中朝人民的友谊,她死得有价值,无尚光荣!  

  师:你说得好极了!一个是轻于鸿毛,一个是重于泰山,虽然是“同归”,但死的意义绝对不同!  

  〔李老师不是就词论词,而是联系课文讲清了两个人死的意义绝然不同。不仅使学生深入地领会了词语的意思,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是处理词语的一个成功范例。〕  

  师:当小金花得知妈妈牺牲后她说了什么?怎么说的?读课文时要注意描写她的动作、神态的词语。  

  生:可是你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师:“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说明什么?  

  生:说明小金花恨敌人,痛恨侵略者。  

  生:强忍悲痛,没掉一滴眼泪,说明小金花非常刚强。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读小金花的话。  

  (生练读)  

  〔李老师通过人物的动作与神态,引导学生体会其内心的思想感情。这不仅使学生知道“披文以入情”的道理,而且有助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妈妈牺牲了,她能强忍悲痛,没掉一滴眼泪,可是志愿军叔叔要走了,她却伤心痛哭,眼泪再也擦不干了。这说明在小金花看来,志愿军叔叔——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师:在志愿军战士看来,小金花和她的妈妈——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通过小金花的典型事例的分析,呼应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中心。〕  

  师:现在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段。读书时请同学们注意,看看有几个“挖”字?  

  生:用了三个“挖”字。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读带有“挖”字的句子,看看大嫂都到什么地方去“挖”野菜?  

  生:“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小篮子上山去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上挖。”  

  师:志愿军没有菜吃,大嫂就挎着小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请同学们考虑她挖了多少野菜?又挖了多长时间的野菜?最后又跑到前沿阵地上挖。“前沿阵地”是应该去挖野菜的地方吗?  

  生:前沿阵地不是挖野菜的地方。  

  师:为什么?  

  生:因为前沿阵地是打仗的最前线,非常危险。  

  师:到处硝烟滚滚,炮声隆隆,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我想假如她家里没有菜吃,她无论如何也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挖野菜的。今天志愿军没有菜吃,她居然跑到前沿阵地上去挖,而且被敌人的炮弹炸成了残废。想想看,在大嫂的心目中,志愿军——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李老师不是架空分析,而是紧紧扣住三个“挖”字,让学生体会大嫂挖野菜之多和挖野菜之险,突出了大嫂和志愿军的深厚情谊,使学生受到感染。李老师的这一做法,无疑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  

  师:在志愿军的心目中,这位大嫂——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通过大嫂的典型事例的分析,再次呼应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中心。〕  

  师:为什么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能有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崇高情谊?  

  生:因为志愿军跟朝鲜人民并肩战斗,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生:因为朝鲜人民和志愿军同生死,共患难,战斗在一起,血流在一起,这种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师:同学们理解得好!正因为中朝两国人民的战斗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两国人民生死与共,患难与共,所以说这种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种感情就叫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仍抓住“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予以深究,从而水到渠成地归纳出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这时课堂忽然响起火车的汽笛声,机车的排气声,火车开动时车轮的滚动声,火车站上人声鼎沸,一片“再见了,亲人”,“再见了同志们”,“中朝人民友谊万岁”的呼喊声。随着录音机的乐曲声,教师引导同学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同学们,让我们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一起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让学生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来朗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可谓趁热打铁,抓住了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最佳时机。〕  

  (读完后又紧扣这组教材的训练重点,进行了概括中心思想的有关训练。)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1

  佚名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二、学习准备

  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三、学时安排

  2学时。第一学时学习第一部分;第二学时学习二、三及四部分。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介绍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唆使南朝鲜李承晚集团进攻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9月15日又纠集15个国家的雇佣军,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在朝鲜仁川登陆,不顾中国人民的一再警告,把战火引向中国的边境,轰炸中国的安东(今丹东)等地。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同志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出任志愿军总司令。于10月25日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军。在中朝人民的沉重打击下,美帝国主义连遭失败,于1953年7月27日,被迫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分期分批撤出朝鲜回国。1958年是最后一批。)

  2、审题,提问题。(这话是谁说的?——“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既可理解为志愿军对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说的话,又可理解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送行时说的话。在什么地方说的?怎么说的?为什么志愿军和朝鲜人民要互称亲人呢?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的? ……)

  3、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4、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锁、暂、糕、阻、谊、捣、谣、侦、混、吵、耗、嫂”的读音);

  5、自学第一部分。

  ⑴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一是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他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⑵结合课文说说“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朝鲜大娘在志愿军战士战斗了三天三夜,已经饿到极点的情况下,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战士送打糕吃。总结出,“雪中送炭”是指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体会“唯一”的含义。(隐含着大娘付出的代价是多大呀。)

  ⑶这篇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感情真挚强烈;同时又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语言十分亲切感人。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应该怎么读?(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读好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反问句。例如:“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祈使句,恳求大娘不要再送。)要读出恳求的语气,读时句尾声调要下降。“能支持得住吗?”(疑问)读时句尾语调要上升,要带上关切的感情。读感叹句时,句尾语调先上升后下降,“这真是雪中送炭呀!”读反问句时应注意重音,“你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记?”应把“怎么能”读得重一些,表达出更加肯定的意思。

  ⑷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6、质疑。

  第二学时

  1、背诵第一部分。

  2、听写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3、学习第二、三部分。

  ⑴回忆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①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②结合课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③感情朗读;④背诵。

  ⑵自学。用自己的话说说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做了些什么? 结合课文重点理解“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

  ⑶分组交流、讨论。

  ⑷大组交流、讨论。

  4、学习第四部分。体会“亲人”“亲爱的土地”的含义。(朝鲜人民关心爱护志愿军,甚至为他们献出生命,所以称为“亲人”。为什么叫“亲爱的土地”?因为在朝鲜的土地上,中朝人民曾经并肩战斗。这片土地上,不仅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而且洒下了志愿军的鲜血,所以叫“亲爱的土地”。正因为中朝人民的战斗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所以说“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5、体会前三段开头和结尾的写法。

  (1)画出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开头和结尾写法相似的句子。

  (2)开头句子是:“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小金花,……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大嫂,请回去吧!”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尽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了。

  (3)这三段的末尾是:“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4)先将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体会二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反问句表达的情感比陈述句更强烈。)

  (5)反复朗读体会这两种句式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6)前三自然段开头都是祈使句,表示恳求,体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最后一句都是反问句,表达了更加肯定的意思和强烈的感情。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6、以《梦中见到阿妈妮》或《小金花来到我们中间》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2

  读《再见了,亲人》有感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贵驷小学五年级⑶班 夏冰倩

  今天,我们上了《再见了,亲人》这一课,同学们都十分投入。我也被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深深地感动着。

  为了志愿军,大娘冒着枪林弹雨,来给志愿军送打糕,可在回来的路上却累得昏倒在路旁!为了志愿军,大娘失去了惟一的小孙孙!为了志愿军,小金花的妈妈拉响了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小金花失去了自已最亲爱的妈妈!为了志愿军,大嫂失去了自己宝贵的双腿!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义无反顾地投入战斗中,甚至于失去了自己的一切……这是多么感人啊!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不是亲人,但他们的深情厚谊早已胜过了亲人!

  讲台上,洪老师也早已读得满脸通红,她激动地对同学们说:“大家说,朝鲜人民是不是值得我们敬爱的亲人?”“是!”同学们毫不犹豫地回答。

  是啊,朝鲜人民是最可爱的,是最可敬的。

  读着课文,我仿佛看到了大娘丢下哇哇大哭的小孙孙,吃力地背着伤员朝防空洞走去,仿佛听到了小金花在刚强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读着读着,大嫂拄着双拐走路时那艰难的身影也映入我的眼帘。我的眼眶湿湿的。天天说英雄,这就是英雄!

  同学们,朋友们,难道我们不应该向这些英雄敬个礼,鞠个躬吗?

  依依惜别的深情──读《再见了,亲人》有感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南关小学五年级⑴班 杨志飞 

  今天,我们学了《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文中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以及在分别的时候表现出来的依依深情,都深深地打动了我。

  这篇课文语言亲切,感情真挚,仿佛真的把我们带进了这感人的场面。课文中,朝鲜的老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话别时,那难舍难分的深情,让我一次又一次得流泪。你看,那位朝鲜大娘为志愿军洗补衣服;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饭;为了抢救志愿军的伤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他已经为志愿军战士付出了这么多,可她还是送了一程又一程,而且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对大娘这慈母般的温暖,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也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还有小金花,它是那么刚强。当得知妈妈为解救志愿军侦察员不幸牺牲时,她没有哭,而是把脚狠狠的一跺,嘴角抽动着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但和志愿军战士离别的时候,她却哭了……再看看那位大嫂,架着双拐,背着孩子,在崎岖的山路上也是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了几十里。他们这样难舍难分,就因为中朝人民已近接下了深深的友谊,他们的心永远在一起。我掩卷沉思着: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也有这么多动人的场面吗?有一次,在车站上,我看到有一位妈妈送儿子上大学。等车时,儿子劝妈妈回去,妈妈不肯。车来了,儿子上了车,招手让妈妈走,妈妈还是不想走。车开了,妈妈跟在车后跑出去很远,直到看不见车的影子,听不见儿子的喊声。这多么感人啊!我又想到了我自己,每次回老家,都玩得很高兴,当我要回去时,奶奶总是依依不舍的一直送到村南头,还不停地嘱咐我们路上一定要小心,骑车慢点。

  最后,目送着我们走老远,直到看不见才回去。从这里可以看出,奶奶是多么的关心我们、爱护我们啊!这些感人的场景,让我懂得了这依依惜别的深情,是人间多么美好的感情啊!

  【指导教师:梅筠青】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3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地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词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

  1、从具体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查阅、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和图片。

  2、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简介背景

  1、检查预习,交流学生搜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同学们,你们知道抗美援朝战争吗?

  2、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课件放映图片:195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把战火引向中国边境。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主席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为国”的号召,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三年,打败了美帝国主义。

  3、板书:

  抗美援朝时间1951年~1953年。

  4、课件出示预习要求:

  1958年,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离开朝鲜,中朝两国军民在火车站依依惜别。中国人民志愿军对朝鲜人民说:“再见了,亲人!”朝鲜人民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说:“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

  5、板书课题,质疑:

  ⑴ 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

  ⑵ 预习时,你遇到了哪些问题?

  6、认定目标,分步课件出示,一共五关。

  二、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第一关:读懂课文内容:

  ⑴ 放映多媒体课件:情景范读

  ⑵ 快速浏览课文,找找课文主要写中国人民志愿军跟哪些朝鲜人民依依惜别?

  ⑶ 交流讨论。(大娘、小金花、大嫂)

  2、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关:说说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⑴ 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 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思考:这一段主要讲志愿军向谁道别?她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边读边在书上勾画。)

  ② 小组内交流讨论。 

  ③ 汇报讨论的结果。(补洗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④ 想一想:

  朝鲜大娘是不是只做了这几件事?你从哪里看出还做了好多事?说明了什么?

  ⑤ 有感情地练习朗读。(对大娘,如对长辈慈母,应怀者敬重的情感读。)

  ⑥ 归纳学习这段的方法:      默读、勾画、体会、感情读。

  ⑵ 请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分小组学习第二、三自然段。小金花、大嫂各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① 分小组学习:

  (一、二组学习第二自然段;三、四组学习第三自然段。)

  ② 汇报学习情况。

  ③ 练习有感情的朗读二、三自然段。(分别用亲切、关切的情感去读)

  ⑶ 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第三关: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的开头与结尾,以及4~6自然段,体会作者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① 课件出示这些句子

  ② 让学生把这几句话改写成陈述句进行朗读比较)

  ③ 朗读课文的四至六自然段。

  ④ 通过对以上课文的学习,你觉得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再见了,亲人”是对谁说的?是不是仅仅指课文中写到的这三个人?为什么称为“亲人”和“亲爱的土地”?(讨论)

  (用鲜血凝成的比天高、比海深的情意,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⑤ 有感情地练习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四、扩展训练

  这篇课文是从志愿军的角度来写的,因为他们在临别时候想起了朝鲜人民的深情厚意。

  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因为志愿军也为朝鲜人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介绍抗美援朝英烈的事迹)

  第四关: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语句来说。如:当志愿军请大娘“快回家休息”时,大娘会说些什么,问小金花“你怎样落泪了呢?”时,小金花会说些什么……)

  五、达标测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五关: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六、布置作业

  查阅、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和图片、故事等。

  〖板书设计〗

  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1953年

  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

  洗补衣服 几夜没合眼

  大娘 送打糕 雪中送炭

  救伤员 失去小孙孙 鲜血凝成

  再见了,亲人

  小金花:救老王,失去妈妈 深情厚谊

  大嫂:挖野菜,失去双腿

  依依惜别……(抒发感情)

  第二课时

  〖前提测评〗感情地朗读课文。

  〖认定目标〗

  1、领悟写法。

  2、检查学习生字的情况。

  3、开故事会。

  〖导学达标〗

  一、领悟写法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用了哪些写作的方法。

  2、交流讨论,领悟写法:

  ⑴ 选取典型,以点带面:

  (大娘、小金花、大嫂分别代表朝鲜人民中的老年、中年和儿童。)

  ⑵ 抒情叙事,相互交织:

  (特别是情感线索,一脉相连。如前三个自然段的开头与这三段的最后一句话。)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的情况

  1、听写。

  2、订正,改错。

  三、延伸扩展,开故事会

  1、请学生将课外搜集到的关于志愿军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2、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4

  【教例】

  五年级《再见了,亲人》。

  师:(板书:亲人)同学们,一起读读这两个字。

  (生齐读)

  师:说说你有哪些亲人?

  生:爸爸,妈妈。

  生:爷爷,奶奶。

  生:姑姑,姨姨。

  ……

  师:这些都是跟你有亲缘关系的人。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亲人”呢?

  生:在生活中,有血缘关系的人才能称为“亲人”。

  师:那么,从血缘关系上来看,朝鲜人民是不是中国人民的“亲人”?

  生众:不是。

  师: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再见了,亲人》(边说边板书:再见了)这篇课文,却把朝鲜人民当作了我们中国人民至亲至爱的亲人,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师:同学们,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中国人民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一起并肩作战,终于打败了美帝国主义。随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分批撤出朝鲜。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今天,就让我们穿过长长的时空隧道,回到四十年前的朝鲜,去感受一下中国人民志愿军跟朝鲜人民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动人情景吧!

  ……

  【评析】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开端,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堂课也不例外。本教例有三点颇有新意。其一,巧设悬念。先让学生说出你有哪些亲人,接着让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归纳出“亲人”的定义,最后来个启发学生思考的反诘。随着引出课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急于从课文中寻找答案的热情与兴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其二,突出重点。引出课题,设置悬念,处处突出“亲人”一词,这就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本组课文重点训练项目即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做了铺垫。其三,激发感情。教者用一段充满感情的话语介绍课文的历史背景,调动学生的内在感情,让孩子们准备用“心”去感受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这样,就给整堂课定下了基调。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