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散步教案 |
范文 | 散步教案(通用12篇) 散步教案 篇1活动目标: 1、通过猜测故事情节的发展,感受绘本故事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戏剧效果。 2、体验绘本阅读的乐趣,乐意大胆表达,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 3、感悟心急办不成事的道理 活动准备:轻快地音乐、ppt 活动过程: · 看封面猜测绘本内容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本好看的书,我把它放到了大屏幕上。 P1我们一一下这本书的名字叫什么。萝丝是谁?请你仔细观察封面你来猜猜会讲一个什么故事呢?” 幼儿回答。 师:哦总之这会是发生在萝丝散步时的故事。平时我们也会出去散步,都会经过什么地方? · 看图片知道萝丝的散步路线 P2 师:让我们来看一下萝丝散步时会经过哪些地方? 母鸡萝丝从家里出发,然后会走过院子、绕过池塘、经过磨坊、然后穿过木栅栏下山坡钻过蜂房然后回家吃晚饭。 孩子们记住这些地方好了,现在萝丝要出门散步去了。 · 边猜测,边阅读感受戏剧效果 P3 师:(放音乐)母鸡萝丝要去散步了,它迈着优闲的步子,哼着小曲、怡然自得地走着。 问:萝丝是怎么散步的?(表现怡然自得地样子悠闲地样子)孩子们谁来学学母鸡萝丝散步的样子。是的,母鸡萝丝就是这样怡然自得地走着。 P4师:谁来了?看看狐狸的样子,狐狸想要干嘛?你怎么知道的?(狐狸的眼睛死死地盯着萝丝申出它的长舌头想:哼哼,今晚你就是我的晚餐啦! P5 师:狐狸一步一步悄悄地接近萝丝,在萝丝走过院子时狐狸赶上了萝丝,它猛地扑过去!会发生什么事? P6 师:是不是这样呢,咱们接着往下看(哦,狐狸踩在了钉耙上,被钉耙柄狠狠打到了,为什么这么长的钉耙在地上,狐狸还是没看见呢?”眼睛只注意到了萝丝”) 而我们的萝丝一点也不知道还是优雅地迈着步子,哼着小曲,怡然自得地向前走。P7(音乐)问:现在她又走到了哪里?萝丝绕过池塘,狐狸一溜小跑地赶了上来,猜猜又会发生什么事?(幼儿猜测讲述注意有时候往往倒霉事接二连三,也有可能总会有交好运的时候) P8师:哦果真如此,狐狸掉进了池塘,这么大的池塘,狐狸怎么就没看到呢?他太注意萝丝了,但是萝丝有没有注意到他呢?萝丝还是优雅的迈着步子,哼着小曲怡然自得地往前走着(音乐)萝丝来到了哪里? P9 师:狐狸怎么啦?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P10师:看看是不是这样?哦,没办法狐狸他只顾盯着萝丝,没注意到面粉袋要掉下来了。 · 迁移生活经验感悟心急办不成事。 问:为什么狐狸总是接二连三的出状况?(幼儿回答) 师:因为它总是想着去抓鸡,没观察周围对它不利的东西。 问:那你有没有遇到过心急着做事时,却发生了状况。 举例:小朋友吃完点心后急着放碗,结果一不小心摔了一跤。 师:所以我们在着急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也要学会细心、耐心,才会成功,而不是接二连三倒霉。 · 利用前经验想象故事的发展 P11(三张连放)萝丝还是不知道后面发生的事情,他依然迈着优雅的步子,哼着小曲,怡然自得地向前走。他穿过篱笆,走过蜂房下山坡然后按时回到了家。 师:最后萝丝安然地回到了家,她依然不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请你和边上的好朋友轻声讨论一下,在他后面的狐狸又遇到了什么倒霉事?(个别交流)好了回教室让我们一起再去分享这本有趣的书吧! 散步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把握课本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积累字、词的习惯。 3、正确流利地朗读,体会文章生机勃勃的意境美。 4、感受文中尊老爱幼的人性美,引领学生体验家庭责任感。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体会文章生机勃勃的意境美。 2、感受文中尊老爱幼的人性美,引领学生体验家庭责任感。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文章结尾最后一句话,从而领会文章主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之前,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跟家人在一起时,都做哪些事情? 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充满了浓浓的亲情,在南方初春的田野上,一家祖孙三代一次平常的散步,又为我们表现了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莫怀戚的《散步》。 二、实施目标 (一)听读感知 1、听准字音,勾画、积累重要字词或自己喜欢的字、词。 2、结合屏幕上的问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①散步的原因是什么? ②散步时发生了什么小矛盾? ③这一矛盾是如何解决的? (二)字词积累: 熬(áo)嫩(nèn)芽咕咕(gū)地 分歧(qí)霎(shà)时水波粼粼(lín) 信服:信任佩服。 分歧:意见不一致。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得到合适的安顿。所,位置。 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粼粼:形容水的明净。 (三)研读课文 1、散步的原因是什么? ①请学生说说“我”为什么散步? 为了母亲。“她老了……应该多走。” 为了感受春天的美景。“这南方初春的田野……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②师生对话交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爱。 以“我”的口吻,结合文中描写和屏幕上展示的图片,写一两句劝说母亲散步的话。 ③朗读课文段落,感受初春美丽的田野风光及作者浓浓的孝意。 2、散步时发生了什么矛盾? ①发生了什么小矛盾? 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因为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小路: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②“我”的选定是什么?“我”做这个决定为难吗? 为难。“我”选择了走大路。“一切都取决于我,我感到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③在很为难的情况下,为什么“我”选择了走大路?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 表现了“我”对母亲的尊重、孝敬、关爱。 ④朗读课文段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3、这一矛盾是如何解决的? ①按“我”的决定做了吗?这一矛盾是如何解决的? 母亲变了主意,走大路。 ②“变了主意”、“摸摸儿子的小脑袋”,表明母亲是一位怎样的人? 表明了慈爱、温和的性格,以及对“我”儿子的无比疼爱。 ③教师适当小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4、体会主题: 为什么“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那么很仔细”?为什么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后教师根据情况适当小结。 总结: 《散步》这篇散文质朴地表达了家庭的温情与幸福。作者劝说母亲出去散步;为了母亲,选择大路;背过母亲,走过小路。这美好的亲情源于爱,而每个家庭成员负责任的生活是对爱的最好表达和诠释。 (四)我的感悟: 1、在你的家里,谁的担子最重,为什么? 2、作为子女,又该怎么做? 鼓励学生积极反思、交流、发言,教师最后以作家毕淑敏的《孝心无价》作结。 三、作业布置: 亲情无处不在,它在我们每个人的家中,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请你抓住生活中的某一细节和某一瞬间,写一个表现“亲情”的片段。 散步教案 篇3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通过精读、研读课文,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3、品味关键语句,提高品评鉴赏能力。 4、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难点:比较阅读。 教学突破: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主旨;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增强语感。 课前准备 学生: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搜集尊老爱幼的故事,准备课前说话训练。 教师:①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②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①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②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设计 一、课前五分钟: 交流课前搜集的尊老爱幼的故事.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看公益短片《妈妈洗脚》学生谈感受。 教师导入:看到这样的动人情景,同学们都有很深的感受.广告里的一家人让我们看到了亲情的温暖。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沐浴着亲情。亲情,是一声问候甜蜜在心头;亲情,是一杯热茶温暖在冬夜;亲情,是一种期盼照亮在旅程……纵然是一次极平常的散步,也能让人体会温馨的亲情。莫怀戚的散文《散步》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检查生字词。 ②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③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仿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④带问题朗读课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b.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教师小结] 文中描绘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散步过程中所发生的事,只要意思对即可,给予肯定。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分歧”。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教师引导精读课文,想一想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胆提出来,共同探讨学习。 [提示质疑]a.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b.“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教师小结] 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进行埋下伏笔。“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学生根据课文可能回答,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本段中告诉了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2、引导展开想像,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在班里谈感受。 (过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小结] 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之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过渡)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归纳] (过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了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a.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的什么感情? b.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家庭? c.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母亲、妻子、我”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3、重点研读最后一段 (过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教师小结]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重点研读后,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 五、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1、激发:课文讲述的故事很平凡,语言也朴素平易。但这朴实无华的小文章却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为文章中到处闪烁着美的光茫。下面我们就进行一项比赛 散步教案 篇4【设计总理念】 一、让学生自己发现写作的话题 我的写作教学原则之一是鼓励学生自己负责选题写作。 原则之二是必须在解决“写什么”,“为什么写”的基础上才指导学生进行“怎样写”的技巧学习。在我看来,作文的范文不仅提供给学生写作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它必须教给学生怎样发现生活中的写作话题。 最好的学生作文不是关于火星或者其他未来世界的描写,而是有意义的家庭情景和个人经历。许多学生之所以觉得没东西可写,是因为他们认为写作的话题应该是非同寻常的。 二、浓缩教学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语文教材不是知识的讲解形式,而是知识的使用形式。教师应浓缩教学内容,把“蕴藏于课文中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提炼出来”,把学生必须学习而又可能学习的内容教给学生。对这篇课文而言,这个必要的知识与能力就是“以小见大”的作文方法。 为了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教师的启发(提问)要努力促使学生的思维覆盖全篇课文,做到“全局性启发”。以提高教学效率,浓缩教学内容,用较少的教学时间,取得较多的教学效果。 三、尽可能地教出课文原有的“美”来,尽可能把课文交给学生来“读” 爱默生指出:把自己的生活当做正文,把书籍当做注解;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 基于对教师“主导”地位的反思,我尝试在教学中把“点菜”的权力还给学生——即教学不一定根据教师的计划来推进教学,教师将努力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来设计课堂教学,努力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优化课堂结构,充分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但作为单元作文的范文,应该说它与单元重点(记叙的详略)联系得不很紧密,因为此文无论怎样分析,都不能把“详略”看成是本文的特点或特色。本文的主要特点应该是“以小见大”,是通过一件生活小事来反映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思想和一种传统的美德。因此,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与重点,应依据范文,拟为“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和家庭题材的作文写作”。 文章的立意比较深远,据作者的自述,这篇文章写作的起点是“孝”,但由于“孝”已经写不多少新意,所以把文章的着眼点放在“生生不息的生命”,据此,这篇文章就有了一个由故事层面与哲学层面组成的多层次的中心。在学习时虽然不必讲这些术语,但应该理解这一点。 文章的另一个特点是巧妙的结构和优美的语句,这是学生作文“技法”方面的范本,在教学时应注意进行点拔。 【教学目标】 1、发现(挖掘)生活中的可供写作的素材; 2、学习《散步》一文,感受这篇散文在语言、构思与立意等方面的好处; 3、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4、提高散文的阅读能力和对写作的兴趣,进一步坚定写好作文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细节,感受课文; 难点:在学习中理解(而不作理性地讲解)“小”“大”其实是一体的东西,“大”(思想、情感、立意、主旨)是蕴含在“小”(故事、细节、情节)里面的东西,二者是不可分离的。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谈话:发现家庭生活中的写作素材 教师尽可能不着痕迹地同学生交谈,以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家庭题材作文的写作。在谈话中,教师可以从以下等方面设问: 你们一家住在一起的有几个人?你们一家人都喜欢些什么?有没有你们都喜欢的事? 看电视——几台电视机?不争不抢吗?服从谁?意见真的统一吗?哪一部片子给你们的印象较深?大家对剧中的人物评价完全一致吗? 逛商店——什么商店?几个人?什么柜台?只看不买吗?买些什么? 看书——各看些什么书?谁先看?谁向谁介绍?有时一本好书不会抢吗?对书中的人物观点大家意见一致吗?有没有发生过争执?你现在你们争执的根本原因(深层原因)是什么? 下棋等——谁先喜欢的?其他人又是怎么喜欢上的? 【设计意图:既然是写作指导课,那么这堂课的重点与中心就不应该是《散步》一文,因为课文无非是用以指导写作的“例子”而已,课堂的重点与中心就应该是“写作”的指导,而“写什么”,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最好的写作素材?就成了一堂课的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教师先“隐藏”意图,与学生“聊天”,既减轻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又有意无意间让学生发现许多自己身上身边的写作题材。 因为关于选题,我学到的最好的一点是设法让每个学生都发现他自己身上的有意义的话题。 前几年,当我说“你们来写什么”时,我并没有意识到我已经向学生传递了错误的信息,现在我知道应该说:“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什么?有那些值得细细品味的小事呢?” 所有的学生都有好的话题,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去发掘这些话题。而家庭生活是写作最重要的一个话题库,因为所有的学生都带各自丰富的家庭故事来到学校。 因此这一步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到探索到家庭故事的丰富性。】 二、转入范文的学习:导入范文《散步》 教师作转语:我曾拿这个问题问过一个师范学院的老师,他的答案是《散步》,而且他还拿出了一篇文章,来证明他所说的话。这实在是一篇情真意切,优美感人的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这位教师是怎样把家庭中的一件小事写得兴味盎然,引人入胜的。[板书] 三、整体感知范文——朗读指导 1.要学好一篇散文,最重要的是有感情地朗读,这既是一种对好文章的品尝,也是一种理解得对不对的证明。而要朗读好一篇文章首先要确定它的感情基调:是欢愉还是悲哀,是轻快还是沉重等等。这篇课文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参:(欢愉而深沉) 2.“我”的语气、语调该怎样把握?提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我”是个中年男子。③在这个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③散步中,处处表现“我”孝敬母亲,又疼爱妻子、儿子的感情。 【设计意图:阅读感知本来就没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如果能读到“其言若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教学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以读代讲或多读精讲的效果绝不应低估,“熟读成诵”“背熟记牢”应该大力提倡。 如果说真有什么最优化的语文教学法,那就是直接地熟练地阅读文本,达到心与言谋,神与文通。所以,拿到课文的第一步,是朗读。】 四、以问解文,分析范文的语言、结构和内涵 问题一:要你说说,你看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谁有真正的决定权? 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结合多媒体进行推进。 (1)“我”听母亲的: (2)母亲听孙儿的: (3)妻子听“我“的: (4)儿子听“我”的: 那么究竟听谁的呢?——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问题二:文中说“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这是不是小题大作了呢? 参考——我是一家之主,在母亲和儿子发生争执时必须处理得当,否则就会影响家庭成员的感情,这是一种使命。作为一个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既要爱幼,更要尊老,生活的沉重使命使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问题三: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 参考——“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在处理以上大问题时,有可能随意地出现以下小问题: 文章一开头就开门见山,写我们在田野散步,第二段笔头一转,却写母亲本不愿出来,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母亲为什么不愿出来?为什么又出来了呢?从中可以看出儿子对母亲怎样?母亲对儿子怎样? 母亲听话和儿子听话有什么不同? 交代散步的原因。 老了,走远了会累 儿子劝她该出来走走 儿子孝顺关心母亲,母亲也很听话 小时侯我听话出于依赖和尊敬,母亲听话出于信任和尊重。 “我决定委屈儿子”是不是我不在乎孩子的意见? “我决定委屈儿子”并非不爱儿子。只是拿母亲和儿子比较来看,母亲年事已高,在世时日已短,今后像这样的“散步”很难说还有几回了。“我”十分孝敬母亲,想尽最大的努力满足母亲的愿望,这种孝心是难能可贵的。 最后,我打算怎么办? 为什么? \'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隐含了一层什么意思? 最后走大路了吗?为什么? 这反映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 哪一个动作表现了母亲的这种感情? 委屈儿子。 大路方便老人,为了照顾母亲,我打算走大路。 母亲年老体弱,我陪她的日子不多了 没有母亲改变了主意。走小路小孩子感兴趣,母亲爱孙子,想让孙子高兴 对晚辈关心爱护,对孙子真心喜爱 摸摸 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二人背得吃力吗?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呢? 不,因为母亲儿子都很轻。 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的责任,母亲和儿子是生命中最重的砝码,在每位儿子眼中,母亲便是全部,在每位父亲眼中,儿子同样是生命中最重的 另:散步前,文章还有一段对初春的描写。找出来,看看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4段是对初春的描写。新绿、嫩芽、咕咕的冬水,写出春的气息。在这样的气息中,使人感觉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唤。正是因为感受到冬去春来,气候转暖,生机萌动,全家人才一起出来散步。这是对全文的铺垫。另一方面也使文章的感情基调由深沉变得欢愉起来。 【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要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必须既要教师用问题加以引导,又要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这里虽然设计了一些框架性的问题,却没有具体的一步一步的推进程式,因为过程不应该是完全被设计、被预料的。】 五、依据范文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以“小”见“大” 教师提示:这篇散文写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作者有没有面面俱到,把生活中各种事情都拿来写呢?作者是怎样做的? [或者:教师设问: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呢?(初春全家人散步的事。)本文正是通过散步这样的小事,表现了祖孙三代人互敬互爱的思想感情,进而赞美了敬老爱幼这种人类高尚的道德情感。这用的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结论:“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 什么是“小”?请指出反映一家人互敬互爱的细节? s: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思考后决定走大路(对母亲的尊敬);母亲改变主意,(母亲喜爱孙子)这些细节描写,细致而传神,表现了一家人互相理解体谅的情感 全篇只写了“散步”一事,但读来饶有兴味,除了真情动人外,再一个原因就是叙事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入题写“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予和儿子走在后面”,“散步”已经起步,本该照直走下去,而文章在这里起了一个波澜:“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等到“我”出于爱母之心决定走大路时,事情偏偏又不照“我”的决定发展,母亲要改走小路。真是一波末平,一波又起。这两处波澜不仅使记叙摆脱了平铺直叙的弊病,而且展示了“我”对母亲的挚爱,母亲对孙子的亲情。 什么是“大”?(课文短短八百字,却是一曲温馨隽永的亲情之歌、伦理之歌、生命之歌。其思想内涵的三个层面清晰可辨,耐人寻味。) 故事层面:亲情。 文章的基本线条是:“我”劝母亲散步→全家人一块散步→走大路与走小路的分歧→“我”母亲依从了“我”儿子的→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从而写出了一家人之间的互相爱护、尊重、体贴和理解。 寓意层面:使命感。 《散步》以第一人称叙述,与其说为了真实亲切,不如说为了强化主体意识,实现使命感。文中的“我”,一个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当“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时,觉得“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里通过特写镜头的定格描写,强化了中间一代人的主体意识,强化了使命感。 哲理层面:生生不息。 当我们从生命与时空的意义上来审视三代人的“散步”时,却应该说,这里还隐含着“生生不息”的哲学道理。尤其是儿子的一个“伟大”发现:散步的三代四口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是生命的延续与发展,具有哲学的色彩。 【设计意图: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是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它的基础是对文本的学习,因此,它放在对文章的阅读赏析之后。而且由于在课堂之始已着力于“小”(故事、细节、情节)的指导,此处就着力于对“大”的理解。】 六、读写结合,进行仿写练习 [这一步未必进行,有必要则行之;无必要则删之。] 仿写练习一: 依照句子“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在路平坦;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写一句话,要出“一家人”的一个分歧点或矛盾产生的焦点所在。 有时候,( )个人也会—— 后来发生了—— 仿写练习二: 依照句子“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不多了。”写一段在家庭成员产生意见分歧或矛盾时,“我”的心理活动(请注意,你可能不是决定者,所以不能简单地模仿)。 仿写练习三: 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是水波粼粼的鱼塘。 七、由一到多,从“多篇”中悟得“一法” [这一步也是机动,有时间行之,时间不足放到下一课时进行。] 阅读学生习作《散步》,体会换一角度对家庭生活题材的把握方法,进一步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并且体会文章详略的处理方法。 教师指导: 1、 莫怀戚的《散步》是从一个中年人的角度来写的,沈愚的《散步》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写的,由于角度的不同,两篇文章在叙述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2、 由于“我”的角色由一家之主转换成需要教育帮助的“孩子”,沈愚的《散步》在详略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它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八、小结: 1、 大家要相信一点:好作文就是从平常的生活中来;许多细小的事,只要你能用真情去体味,用匠心去构思,就能写成非常感人的文章(结合适应性考试的近满分作文)。 2、 对初中生而言,尤其是写记叙文,“以小见大”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好方法。小处要能见细,即要有细节;大处要落实,即不能刻意夸大。 3、 这样的好文章很难得,大家要争取把它背出来。这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果说作文的技法是建筑的设计和建筑技术,那么好文章的朗读背诵就虽对材料的积累——没有大理石、花岗岩、好的木材钢筋,我们怎么能建造出美丽的高搂呢? 九、作业: 1、仿写; 2、观察自己的生活,想一想是否真的有许多值得一写的“生活细节”? 【设计意图:真正的作文写作是第二课时的重点任务,所以,这时的作业主要是为下一堂课作铺垫。】 【板书设计】 用多媒体演示,详见多媒体。 散步教案 篇5知识与技能: 疏通全文,识记并积累“熬、霎、粼”等字词,感知亲情。 方法与过程: 掌握文中的写作技法--如开门见山、细节描写等,并让学生能理解和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明白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学生体验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重整体感知、品味。 2、学以致用、课堂迁移。 [教学设想] 力图以此文为例,教给学生学习此类美文的基本方法--感知内容、美点追踪;而且,教学中将以学生为主体,采取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等学习方法;教师只在适当之时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教学平台展示] 一、话题谈说,导入新课。 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孩子,一只递给老人; 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朝露,一只递给晚霞; 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历史,一只递给未来; 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早春,一只递给金秋; …… 你有过如此“爱的感动”吗?请把你家里最令你心动的爱的镜头展示出来,与大家共享!(让学生自由谈说,时间在2分钟左右) 当然,如此之镜头,定然不胜枚举--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家是爱的港湾,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满溢亲情的浓浆,纵然是一次极平常的散步,也能让人体会温馨的亲情。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向南方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孙三代相亲相爱、和和美美…… 二、听读课文,感知内容 (一)要求: 1、注意朗读的字音、停顿、抑扬顿挫,轻重缓意。 2、能就你对文章内容的感知,从你喜爱的或理解的角度给文章拟个副标题并简述理由吗? (二)明确 1、字音认读 熬ǎo 粼lín 霎shà 咕gū 2、让学生自由重拟标题,并让学生点评。 如(1)亲情 (2)三代 (3)温馨的家庭 (4)一家人 …… 三、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1、点拨:美点寻踪即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当、最生动形象的给人以强烈美感、给人以有力感染,给人以最自然的思想教育的内容,以及文章自身语言、结构特色等方面的内容。 (可用句式:“文章……美,美在……”说话) 2、示范:文章的开头美,美在“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是“我们在田野上散步”这个诗意的镜头。 3、学生讨论、美点寻踪 4、学生发言,加以明确 (以下举一些学生发言的例子) 例1:你看,这里其实有一幅令人遐想的“全家福”:一家人散步是多么轻松、多么惬意,甚至可以说是多么浪漫、多么幸福;再有这初春的美景:那有浓有淡的大块小块的新绿,那树上逐渐显密的嫩芽,那咕咕地起了水泡吟唱着春天即将来临的冬水……一切构成了美丽而温馨的图画,可以说就不止是一个家庭的世界了吗? 例2:美在那水波粼粼的鱼塘,你看…… 例3:美在那金色的菜花,你看…… 例4:美在那无言的细节,你看: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 ……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这就是爱,这就是家庭。 四、学法实践:感知内容、美点寻踪 要求:速读《三代》一文,试着实践(1)重拟标题;(2)美点寻踪 1、让学生思考、自由讨论。 2、让学生自由发言,在发言中加以评点明确。 以下是一些同学的发言: 如:重 ①交叉路口 拟 ②家 标 ③感人的画面 题 ④责任 ⑤迟缓的背影 …… (注:发言时可让学生稍加解释重拟此标题的理由,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又如:美点寻踪 你看,那感人的画面真美--一位先生一手牵着一个刚会走路模样的小男孩,一手拿着一个步履蹒跚的年老中风病患者,三个脚步迟缓的背影……让我觉得“家”的伟大的力量。 …… 五、小结 同学们,刚才你们自由地谈了家里最令你心动的镜头;又在课文的指引下,感受了两家祖孙三代那温馨的亲情以及对美点进行了寻踪--其实,对于一般的美文,我们一般要这样去学习:先感知内容,再寻踪美点,这也是我们学习美文的一般方法。望同学们今后能按此方法进行美文欣赏学习。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搜集一篇有关“亲情”的文章,摘录或记诵其中令你感动或心动的地方。 示例:这里是一位回家探望母亲的大学的一段感人的话: ……我身在城市,心却总是不由自主地飞回属于我和母亲的田地里,飞回母亲育我养我的那两间茅屋里,飞回母亲那瘦弱的身旁……坐火车回来时,天还未亮,不顾路途的疲劳,心急火燎地赶着山路,进入我祖居的村子。母亲不在,茅屋的门锁着,我的泪顿时流出来,那是热辣辣的泪,那是滚烫的心…… 希望同学们今后养成搜集、摘录或记诵的好习惯,习惯养成的话,一定对你们的写作会大有益处的。那时的你们,一定“文采飞扬”! 散步教案 篇6教师:同学们有没有过跟家人一起在田野散步的经历呢? 学生:(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 教师:没有也不要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么一篇文章,题目叫什么? 学生:散步。 教师:作者呢? 学生:莫怀戚。 教师:很好(板书题目、作者)。那么今天可不是我来上课,我们将有幸请到三位小老师,请他们来为我们解疑答惑,一起学习,共同交流。大家说,好不好? 学生:好 教师:那么有请我们的第一位小老师T。 学生:热烈鼓掌 小老师T:我们先进行第一部分,首先我们一起来朗读预习单上的生字词,准备好了没有? 学生:准备好了。 (学生跟着小老师朗读) 小老师T:好,那么现在请大家在这些词中挑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来造一段话,准备1分钟时间? (思考1分钟) 小老师T:好了,同学们应该都可以了,谁来? 学生A:我用“煎熬”和“嫩芽”来造句,我的句子是春天的小草经过了冬天的煎熬,冒出来嫩芽。 小老师T:很好,不错,请坐,还有谁来? 学生B:我用“一霎时”和“水波粼粼”造句,有一天我去河边玩耍,丢了一块石子进去,一霎时水波粼粼。 教师:这个句子有点不通顺哦,最好说一霎时,整个湖面水波粼粼,这样更通顺些。 小老师T:大家都预习了这篇文章,那么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呢?谁来说说?(学生C举手)好,你来回答。 学生C:讲述了“我”和一家人去散步的事情。 小老师T:能不能讲具体一点呢?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呢?(示意学生C做下,让举手的学生D起来回答) 学生D:本文主要讲“我”和一家人在冬日的田野里散步的时候,遇到了两条路,母亲要走大路,因为大陆平坦,而儿子要走小路,因为小路有意思,“我”听从母亲选择了大路,而后来母亲因为儿子改变了想法而一家人选择了小路,最后到了一处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一起走在小路上。 小老师T:非常好,大家说她概括的好不好?给他点掌声鼓励。 学生:好(鼓掌) 小老师T:好,那么大家能不能归纳一下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呢?也就是说作者想表达什么呢?请大家小组讨论2分钟。 (讨论2分钟) 小老师T:好了,哪位同学愿意来回答? 学生A:这篇文章主要表达了尊老爱幼的家庭美德。 小老师T:很好,请坐。但是这篇文章主要要表达的是尊老还是爱幼? 学生:尊老。 小老师T:对,这篇文章其实主要表达就是我们中国古代常说的“百善以孝为先”的家庭美德(打出幻灯片) 小老师T: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教师:让我们用热烈掌声谢谢T同学给我们带来的精彩的讲课,接下来我们请出第二位小老师Z同学,有请。 小老师Z:(走上讲台)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请大家看预习单上的第二部分的第一题,请同学们先思考2分钟,可以小组互相交流,然后来说说你的看法。 (小组交流2分钟) 小老师Z:好,谁先来?(学生E举手)好,你来。 学生E:我觉得他们的家庭是温暖的,“我”是有责任心的…… 小老师Z:(打断)先告诉我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文章中有没有哪里体现出来呢? 学生E:例如文章第6段,“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我从这里看出来,这个家庭很团结,给我的感觉很温暖。 小老师Z:很好,那么“我”为什么是有责任心的呢? 学生E:也是在第6段,接下来一句“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小老师Z:很好。 教师:可能很多同学都体会不到,这么一件事可能在我们看来很微不足道,但是“我”却感觉到了“责任的重大”,因为他时时刻刻把谁放在了心头? 学生:母亲 教师:很好,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我”的什么特点? 学生:孝顺 教师:非常好。(示意小老师继续) 小老师Z:那么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F:通情答理。 学生G:慈爱 小老师Z:都很对,那么从文章哪里能够看出来呢? 学生G:从母亲摸了摸儿子的小脑瓜,然后改变了主意可以看出来母亲是一个疼爱孙子非常慈祥的一位老人。 小老师Z:非常的好,请坐。这位母亲就是中国典型的慈母的形象。 小老师Z:那么还剩两个人物,“我”的妻子和儿子又是什么形象呢? 学生B:妻子很贤惠,儿子很听话。 小老师Z:很好,那同样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证据呢? 学生B:妻子贤惠是因为这一句“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小老师Z:很好 教师:还有吗?光听丈夫话就是贤惠吗?那要是丈夫犯了法,妻子不闻不问,对丈夫言听计从,这也是贤惠吗?(学生笑)能不能从文中找出更有代表性的句子? 小老师Z:(学生C举手)你来 学生C:文章最后一段,我背起母亲,妻子也背起儿子,慢慢的,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妻子是一个贤惠的好妻子。 小老师Z:很好,找的很准确,请坐。 小老师Z:来看一下老师的答案是不是和你们一样。(放幻灯片) 小老师Z:看来同学们都概括的非常准确,那么我们就继续赏析第二部分内容,请大家看预习单。当发生分歧时,为什么“我”顺从了母亲而没有迁就儿子呢? 小老师Z:谁来回答呢? 学生B:“我”不选儿子是因为“我陪伴他的时间还长”。 老师追问:你从文章那里看出来的呢? 学生B:文章第6段倒数第二句。 小老师Z:很好,找的很准确。那么作者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什么? 学生B:……(思考,回答不出来,小老师A的提问太过笼统了) 小老师:也就是说“我”陪伴母亲的时间怎么样?(意识到问题了) 学生B:不多了 小老师Z:很对,那么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学生B:孝敬父母,把尽孝道看的特别重。 小老师Z:非常好,大家说他答的对不对? 学生:对。 小老师Z:掌声鼓励这位同学,答得非常好。 (这时可能是由于比较紧张的缘故,小老师没有按照准备时的安排更深入的探讨为什么“我”把孝放第一位,而准备直接跳过去进行下一个环节了。这时我只好插入。就势提问:“为什么大家赞同‘我’去尽一个儿子的本分,但‘我’同时也是一个爸爸啊,难道我就不要尽一个爸爸的本分了吗?”) (这时,大家都陷入了沉思,可能是怕说错,也没有人举手了,整个课堂陷入了沉默。我有点后悔打断小老师的上课步骤。) 小老师Z:请大家小组讨论3分钟。(随机应变,很好。) (小组讨论了3分钟) 小老师Z:讨论结束了,哪个小组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C(举手) 小老师Z:你来。 学生C:我觉得文中的“我”认为孝顺母亲比疼爱儿子重要。 (下面的同学就有不同意见了) 小老师Z:是这样吗?让我们来听听其他小组的看法。 学生D:我觉得母亲和儿子对“我”来说一样重要,但因为选择大路可能对儿子来说只是少了一点玩耍的乐趣,而对于母亲则意味着我的孝子之心,二者的意义就不一样了。(非常好,很准确,同学恍然大悟。) 小老师Z:大家同意吗? 学生:同意 小老师Z:非常好,我也同意你的看法,因为母亲为了我付出了太多,作为儿子的我在她有生之年,能够满足她的事情一定会满足她。(打出幻灯片) 小老师Z:(进一步导入下一个问题)好,那么我们来试想一下,“如果‘我’迁就儿子选择小路,长此以往,试想会有什么影响?”。 学生B:长期这样下去的话,儿子会被“我”宠坏。 小老师Z:对,儿子这样会被“我”的娇惯而宠坏,那么母亲呢?她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很好,请坐。 学生E:会逐渐的不高兴。 小老师Z:对啊,儿子久而久之会被宠坏,变得骄纵;而母亲虽不会计较太多,但毕竟还是不舒服。(打出幻灯片)所以这很明显的就体现了尊老爱幼的家庭美德对于一个家庭有无比重要的意义。(时间花的多,有点着急了。) 小老师Z:好,我就和大家探讨到这里,谢谢大家 学生:热烈鼓掌 教师:谢谢Z同学给我们带来的精彩的讲课,现在我们请出最后一位小老师H同学继续给我们上课,有请。 小老师H:(走上讲台)亲情是美好的,温馨的,能够让我们记住一辈子的,让我们来看一下课后练习的这篇文章《三代》,来看一下这篇文章讲的是怎么样的一种亲情?请大家一起拿起书本有感情的来朗读一遍。 (朗读,3分钟左右) 教师:我发现刚才读的时候出现了几个错字,有没有同学注意到了是那两个字读错了? 学生:(经过引导)脚踝、蹒跚。 小老师H:(板书“踝“和“蹒”的拼音。) 小老师H:好,有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这篇文章是通过什么样的一件事来表现亲情的? 学生E:通过一件很小的交通事故来表现的。 小老师H:很好,那么跟《散步》比较一下,有什么共同点呢? 学生E:都是一件很小的事。 小老师H:嗯,非常好,都通过一件小事来表现浓浓的亲情,这个在写作手法上叫做什么呢? 学生:以小见大 小老师H:非常好。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现在请小组交流一下,说说这两个故事哪个更感动你呢? (小组讨论3分钟) 小老师H:讨论结束,现在谁来谈一谈? 学生F:我觉得散步更感动我。 小老师H:为什么呢? 学生F:因为散步这件事情比交通事故更小,更不引人注意,而“我”却想到了很多,而《三代》我觉得在遇到这样的事时,很多人都会做出下意识的反应。所以我觉得《散步》更感动我。 小老师H:很好,说的很精彩。还有谁要来表达自己的看法的? 学生G:我觉得《三代》更好,正因为是下意识的反应才说明“我”把“我”的父亲和“我”的小孩看的特别的重要,才会做出下意识的反应,不然一犹豫就不会这样的反应。所以我觉得《三代》更感动我。 (学生自发鼓掌) 小老师H:说得非常好,让我们来听听老师是怎么说的。 教师:其实无论是《散步》还是《三代》都很感人,只不过他们侧重的方面不同,《散步》侧重于“我” 对母亲的孝心,当母亲和儿子只能二选一时,“我”没有犹豫的选择了母亲,因为“我”想到了这样做无论是对母亲还是儿子都好,“我”意识到了尊老爱幼的家庭美德的重要性,而《三代》则侧重于“我”对整个家庭的责任感,就算牺牲“我”也要保护全家。总之两篇文章都很感人,我希望大家能够从文中好好体会。 小老师H:我就和大家学习到这里,谢谢大家。 教师:很好,谢谢H同学,今天这三位同学的表现都很好,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他们给我们带来的精彩的内容。好,同学们,现在请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幅幅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感人的画面:是谁在日落黄昏,倚在窗前,焦急的盼望着我们回家?又是谁在我们出门时细细的叮咛着我们一切小心? 学生:是父母。 教师:对,是我们的父母,是我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同学们,亲情不单是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体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一个和美的家庭需要我们用爱去经营,需要我们用责任去支撑。希望大家能够从这节课中真正有很多收获,回到家里,能够多帮父母做点事情。谢谢大家。 散步教案 篇7设计意图: 标志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对于成年人已司空见惯,但幼儿并不完全了解其中的含义。《兔子先生去散步》是日本作家五味太郎的撕纸故事,由许多标志穿成一个非常好的故事。初次读到这个故事,我被作者的巧妙构思深深吸引。它能激发幼儿对标志的兴趣,感受到标志与生活的关系,由此我上了这样一节课。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标志的兴趣。 2.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标志,理解标志的含义。 活动准备: 1. 《兔子先生去散步》电子文档,故事中的标志图片 2. 生活中的标志ppt 活动过程: 1. 标志激趣。 出示兔子先生家的图片,猜猜这是谁的家?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这就是兔子先生的家,它家的门上有一个兔子的标志。今天兔子先生请我们和他一起去散步,小朋友想去吗? 2. 听故事,认识标志。 (1)听看故事,随情节猜猜它们是什么标志,它告诉兔子先生什么? (2)回顾情节,谈话交流:和兔子先生散步时,你看到了什么标志?(根据幼儿回答,贴出相应标志。) (3)根据标志完整回顾故事情节。 3. 联系生活,认识各种标志。 (1)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标志,你认识它们吗?它告诉我们什么? (2)你还知道那些标志? (3)师小结:生活中还有许多各种各样的标志,请小朋友们以后多观察,把你知道的`标志告诉小朋友和老师。 4.活动延伸:你也设计一些标志,让兔子先生和你去散步好吗?想设的小朋友可以去图书区设计。 活动反思: 在认识标志的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很集中,他们的反应很快,观察很仔细,能根据画面的提示很快猜出标志的含义。由孩子们对故事的专注可以看出这个故事是多么的有趣,幼儿喜欢这个故事,故事激发了幼儿认识标志的兴趣和创造热情,他们创作出各种标志,互相讲述。 散步教案 篇8散步 教学目的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 2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难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意。 教学时间:二课时 一、预习 试朗读课文。 二、导人 《散步》这篇散文,通过祖孙三代人散步的过程,表现出家庭成员间 互敬互爱的思想感情,请同学们朗读时要用心领会。 三、正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散步》。 2.分六个层次指导朗读。 (1)缘由。(第1~3自然段) ①提问:“我们”为什么要去散步? 讨论并归纳:为了母亲。“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 累”“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应该多走走”所以一家人陪母亲去 田野散步。 ②提问:怎么朗读第l~3自然段? 讨论并归纳:应读得轻柔一些,用陈述语气。读出“我”对母亲的孝 心。 ③提问:试读出第2自然段的重音和停顿,使朗读有节奏感,抑扬 顿挫。 讨论并归纳: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去远一点,就觉得内又 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 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则又听/她的话一样。 (2)过渡。(第《自然段) ①提问:这段写什么来过渡? 讨论并归纳:描写初春的田野来过渡。 ②提问:怎样描写? 讨论并归纳:描写初春田野的特征——新绿,嫩芽,冬水——春天 的气息,生命在召唤。用拟人手法,写出新绿的形态和色彩,写出冬水的 声音和形象。 ③提问:怎样会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讨论并归纳:写出初春的田野生机盎然。 ④提问:应该怎样朗读这一段? 讨论并归纳:应读得有诗情画意,读出初春田野的勃勃生机。 (3)人题(第5段) ①提问:课文写一家三代人怎么散步的?儿子怎么说的?表现儿子 什么性格? 讨论并归纳:小儿子从一家三代人散步的方式发现“前面也是妈妈 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表现儿子的天真可爱,聪明智慧。 ②提问:应该怎样朗读这一段? 讨论并归纳:前一句用平缓的陈述语气,儿子的话应读得天真、高 昂,如有新发现。 仪)波澜(第6段) ①提问:散步时发生了什么分歧? 讨论并归纳: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 思。 ②提问:怎样解决这一矛盾?表现“我”什么性格? 讨论并归纳:一切取决于“我”——走大路。表现“我”爱幼,更尊老。 ③提问:应该怎样朗读这一段? 讨论并归纳:分几个层次读,为了使层次分明“后来”、“不过”、“一 霎时”、“我想”、“我想”、“我决定”、“我说”要重读。读出“我”心理活动的 几个层次。 (5)一波又起(第7段) ①提问:又起了什么波折?表现母亲什么性格? 讨论并归纳: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表现母亲听从儿 子,更爱孙子。 ②提问;为什么要写母亲看到的景物? 讨论并归纳:母亲看到小路上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 的鱼塘,想到这些景物对孙儿的吸引力,更下了变了主意的决心。 ③提问:怎样解决小路难走的矛盾? 讨论并归纳:母亲提出“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④提问:怎样朗读这一段? 讨论并归纳:从重音看,“但是”、“摸摸”、“变了”、“还是”、“金色”、 “整齐”、“水波粼粼”、“背”等都要重读。从层次来看,“但是”、“那里”、 “我走…·,·”都要停顿。用平稳、舒缓的语调读出母亲慈爱、体谅孙子的 感情,读出一家人相互体谅、生活和谐。 (6)收结(第8段) ①提问:怎样以散步收结全文? 讨论并归纳:一叙述散步的方向;二叙述在散步中我背母亲,妻子 背儿子;三叙述“我”的感受。 ②提问: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 界”? 讨论并归纳:因为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肩负承前启后的责任, 表现作者对生活的一种使命感。 ③提问:怎样朗读这一段? 讨论并归纳:从重音看,“菜花”、“桑树”、“鱼塘”、“走”、“蹲”、“背”、 “瘦”、“重”、“胖”、“轻”、“慢慢”、“稳稳”、“仔细”及最后~句都要重读。 从层次看,“这样”、“到了一处”、“但”都要停顿。用较快的语速读,最后 一句要读得缓慢、深沉。 四、小结 这篇散文表现祖孙三代互敬互爱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调是欢愉、深 沉的。朗读时要细心体会。最后,再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辨别下面的句子,哪些是比喻句,哪些不是比喻句。 A.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B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C.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 D.远看,斗笠像个大蘑菇,是那么美。 1.比喻句:_2.非比喻句:_ (二)“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 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表现了 什么? 散步教案 篇9一、教材分析: 莫怀戚的《散步》是苏教版八年纪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片自读课文,它用一件非常普通的小事“散步”体现了一家人之间的浓浓亲情,唱出了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让人体验到“人生之美”。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揣摩词句的含义。 (2)指导朗读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继承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揣摩词句含义,品味语言之美 四、教学难点: 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五、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交流。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2、了解作者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找出散步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针对散步时发生的分歧作者解决的方式等,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4、研读课文,探究主旨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运用探究、交流、合作的方法,思考一些问题,如通过散步这件事,颂扬一种怎样的美德,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读出一种什么情感。挖掘出文章的`主旨,并体会文章的亲情美、人性美。 5、课堂小结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家庭稳定幸福。同时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与家人共建美好的家园,最后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情感——亲情. 6、拓展升华,拥抱亲情 联系实际,让学生描述在家庭生活中体验到的“浓浓亲情”和“生活之美”,把文章中体现出的浓浓亲情及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延伸到现实生活当中去,从而达到与情感的共鸣。 散步教案 篇10教学目标 ① 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② 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课前准备 学生: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①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②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① 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②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设计 导入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感知课文内容 ① 检查生字词。 ② 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③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仿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④ 带问题朗读课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b.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教师导学」 “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部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于形式。 [教师小结] 文中描绘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散步过程中所发生的事,只要意思对即可,给予肯定。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分歧”。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精读课文,想一想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胆提出来,共同探讨学习。 [提示质疑]a.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b.“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教师小结] 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进行埋下伏笔。“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学生根据课文可能回答,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本段中告诉了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教师引导]展开想像,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在班里谈感受。 (过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小结] 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之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过渡)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归纳]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 (过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了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a.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的什么感情? b.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家庭? c.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母亲、妻子、我”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重点研读 (过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和作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教师小结]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重点研读后,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 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总结]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小结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给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提供了学习的广泛空间。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也增强了语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散步教案 篇11教学目标 : 1.品味文章语言表达上“举轻若重”的特点。以词语的选用与句式结构两方面) 2.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 教学难点 : 小组活动时,寻找典型词句,体会“举轻若重”的特点和表达作用。 教学方法: 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建构新的学习。学习策略有: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 学习 1.回忆生活,引入学习。 出示问题:你们一家人一起散步会发生些什么事情? 请两至三位同学讲述经历,与大家交流。 (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建构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希望给新知的学习构筑起合适的背景,以达到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情感上的沟通。)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要求:轻声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内容。 检查阅读效果: A. 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节呢? C. 散步的地点? 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E.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3.交流感受,把握作者的感情。 出示问题: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请几位同学谈谈个人的感受。 肯定个性化的发现。 (这问题比较宽泛,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注童个体的体验。) 进一步研究文本:作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 (回到文本研究,文本本身始终是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一个环节也是探究本课语言特点的思维起点) 总结:散步是日常生活,既轻松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在作者笔下变得那么重要。作者从中感受到责任的重大,领悟到家庭、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内涵。(总结可以请学生做。) 二、师生合作,初步发现 1.朗读第一、二两节,师生共同探讨。 朗读前提出要求:注意,文章中哪些词语或句式很“特别”。 学习第一节:以学生平常习惯的表达方式作为参照进行比较,发现作者选用句式的匠心。 通常习惯的表达有: 我们一家四个人在田野上散步。 我、我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在田野上散步。 …… 归纳比较结果:文章选用的句式有强调的意味,郑重其事地推出一个一个镜头。 (进一步朗读并感受课文语言,切入到本课主要目标——语言的探究,通过比较发现句式的不同寻常。) 学习第二节:自主发现句式比较特殊的句子。推选用得巧的词语。 句子: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词语:信服 (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会发现句式与词语的选用上都有一种“举轻若重”的感觉,更深入地把握作者把小事情写得很重,写得意义不凡。) 2.学生归纳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作者用心选用句式与词语,整篇文章给人一种“举轻若重”的感觉,使一件平常的生活小事显得那么不同寻常。 (归纳的环节非常重要,它把对具体内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规律性的认识。) 三、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1.小组学习,圈画交流。 出示要求: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圈画后面几节文字中比较特殊的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 (小组活动,全员参与,教师适当帮助有疑问的小组,到一定时候教师要提醒小组及时总结,准备交流。这一阶段也可以将文章分成几部分,分别交给不同的学习小组探讨,这样有利于深入推敲每一部分文字。) 2.班级交流,共享发现。 每个小组派代表把最重要的发现与全班共享择一个句子、一个词语。 可能有的句子与词语: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的母亲老了,……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就是整个世界。 太迟、总算、熬、分歧、委屈、水波粼粼、慢慢地、稳稳地、仔细 教师在交流中适当引导。 (分享学生的发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心与兴趣,把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还给学生。教学目标 的真正达成在于学生自主的发现与交流中。) 四、拓展:强化发现 1.调用积累,向课外拓展。 交流明确: (1)举轻若重的语言能把小事情写得庄重、意义不凡。由学生联想平时生活或阅读中类似的例子。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如“免受鲨鱼之吻”。 (2)有时举轻若重能使得文章轻松幽默,如“扛着一支铅笔”,“学生周末大逃亡”。 (3)分场合与对象,轻重得体,例如北京申奥时何振梁的一席话:“无论你们今天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将创造历史,但是只有一种决定能改变历史。你们今天这个决定将通过运动促进世界和中国的友谊,从而使全人类受益 2.与作者原文比较,推进研究。 文章选进教材时删了三处文字,出示这三句话,讨论编者删改的意图,并且评价删改的效果。 (教学中,讨论编者的删改意图相对于初一的学生有一定难度,可以先请学生评价删改的效果,再揣摩编者的意图。) (教师根据学习情况决定是学生个体独立思考还是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养成平等审视的意识,作者、编者与我们是同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与发现,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合理、能说得通就可以。) 3.总结 无论是举轻若重还是举重若轻,关键要注意场合,把握分寸,得体是前提,在这个基础上,再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形成自己的特色甚至是风格。 (学语文,更应该用语文。用中才会思学,学也才会其乐无穷。) 五、比较:验证发现。 自读(金黄的大斗笠),比较两篇文章语言的特点,并研究造成两文语言风格截然不同的原因。 (金黄的大斗笠)写了一个孩子眼中的姐弟二人的温馨世界,语言是活泼泼的。 (比较是研究性学习经常用到的方法,(散步)与(金黄的大斗笠)的视角截然不同,表达的感情也相距甚远,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也就各有千秋,这两篇文章作为一组教学材料,比较它们的语言风格,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角度。当然,教学中不要赶进度,来不及1课时完成,可以把这一项任务放在课后,作为一次研究性的作业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后进行适当评讲就可以了。) 六、布置作业 假设你是文章中的“我的儿子”,写一写这件事情,感受语言的另一种魔力。 (实践是最好的学习途径,读与写的有机结合会相得益彰,事半功倍。) 散步教案 篇12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 生机蓬勃的意境美。 。 3、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重点、难点: 1、重点: (1)整体感知 课文内容,理解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的语言美。 2、难点:理解的人性美、品味的意境美。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吉祥三宝》,导入新课 : 听着这温馨甜美的音乐,我想同学们一定会想到温暖的家。我想问问大家,你们一家人在一起都做哪些事呢? 看来一家人在一起真是其乐融融的。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作家莫怀戚一家人去散步的情景吧。 二、读文生情、整体感知 轻声朗读,思考: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三、品读课文 、 探究主旨 1、朗读课文1-4段: (1)、问题探究:“我”决定出来散步的原因是什么? (2)、情景设想:第2自然段说“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假设你是文中的“我”,你准备怎样劝说呢?(要求以儿子的口吻,结合课文内容来说。) 2、轻声朗读5-7段,思考下列问题: A、 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B、 “我”是怎么解决的? C、 结果又是如何? D、 假如你有一束花,你最想送给文中的哪一个?为什么? 3、读第8自然段,说说你的理解。 A、深情朗读 B、问题探究: (1)、课文最后一句说:“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为何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那么仔细? (2)、如何理解“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 四、涵泳入理 品味探究(默、朗结合,品味意境) (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短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 1、 思考: ①哪几个段落有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② 第4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 树、鱼塘(“粼、鳞”、) 2、思考:①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意境:蓬勃的生机、春天的召唤——哲理: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五、赏读入心 拓展运用 抒写亲情:发短信给至亲 看到这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的场面,想必同学们心中也拨起了感情弦,心中也有千言万语想对亲人倾诉。请写一段50字左右的温馨短语,把它发给你的亲人。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亲情无处不在,它在我们每个人的家中,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请你从生活中的小事着手,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 板书设计: 人物:母亲、我、妻子、儿子 “我”委屈儿子——孝顺(尊老) 人到中年 事件:散步——分歧——解决 承前启后 母亲依从孙子——滋爱(爱幼)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