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使至塞上》译文 |
范文 | 《使至塞上》译文(精选13篇) 《使至塞上》译文 篇1使 至 塞 上 作者:王维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 2003/03/28 《使至塞上》译文 篇2教学目标: 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当中加深对诗的理解,熟读成诵。 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记忆名句,体会其中内涵。 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一、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6.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作者及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三、擂台比赛 教师范读 自由读 男女pk读 全班pk 教师读 四、赏析诗句: 1.请大家先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语言描绘一下诗歌的主要内容 由题目可看出:王维作为使节出使边塞。 2.你感受的或是诗人的情感是如何的?从那些诗句看出来的?请读出情感,并简要分析 悲伤 忧伤 昂扬 积极乐观 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单车:说明随从少 仪节规格不高 微显失意情绪 忧愁苦闷 过居延:目的地之远 特殊的地域 欲问边:出使目的 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征蓬—蓬草,它成熟后枝叶干枯,跟离大地,随风飘卷 故称“征蓬”诗人自喻写出飘零之感,去国离乡与出塞的诗人此行相照应(正衬) 归雁—出塞的时间是春天,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巢,适得其所,而此刻诗人却远离故土被排挤出朝廷(反衬)出作者对仕途的担忧以及离开故土的依依不舍之情。 忧伤之情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千古名句) 1、诗人选取了哪几种景物?这句被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体会。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边塞风光 奇特壮丽 写景境界阔大 气象雄浑 “大”画面开阔,边疆沙漠,浩瀚无边 “孤”写出了景物单调 “直”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气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给人一种劲拨坚毅之美 “长”写黄河横贯其间 气势恢宏 “落日”低垂、河面,河水波光粼粼,有种河水吞吐明的宏阔气势,从而使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圆”落日给人以伤感的印象,而“圆”却 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受。 总体展开想象诗人用了四种景物构图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宽广的大漠拥抱着悠悠的长河,浑圆的落日映衬直逼霄汉地一束孤烟,给人一种广阔豪迈的气概 豪迈豁达之情 2、在《红楼梦》中四十八回,香菱读《王摩诘诗集》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 “直”字似无理,“圆”字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见了这景,若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意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明确:有道理。香菱虽没能说清楚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 3.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看到狼烟,目的地即将到达,诗人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得知,将官正在前线保家卫国 爱国热忱 4.拓展:你还知道哪些爱国人士? 五、小练笔 请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边塞的画面。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发挥想象,加强写作训练)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千里迢迢 然一身 远离故国 触物伤怀。可看到大漠边塞风光,奇特、宏状,在如此广阔的天地间,将士们驰骋疆场破敌守边,其悲壮的英雄气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它召了诗人,使地逐渐摆脱了孤寂忧伤之情,生出了豪壮之情,引发了克敌建功,燕然刻石的爱国热忱。 请同学们带着此情此意来背诵一遍。 六、作业: 1运用联想想象,把这首诗改编成文章,以第一人称写,假如你就是王维,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题目自拟 2背诵并默写 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王维 忧伤之情 乐观豁达 爱国之情 《使至塞上》译文 篇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 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朗读---鉴赏---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由书法作品《使至塞上》导入。教师配乐朗读。 二、作者介绍 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著《王右丞集》。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诗人。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大屏展示) 三、反复诵读,以读促悟 解一解 了解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 读一读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1. 教师范读 2.学生试读 4.学生个读 5.学生齐读 释义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些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孤寂、愤懑)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悟一悟: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诗中有画 2.炼字精妙 3.诗的留白 (大屏展示)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明确: 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在何处 (大屏展示) 构图美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明确: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五、教师总结 (大屏展示) 《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传达了诗人幽微难言的内心感情。 六、作业布置 在周记本上把本诗改编成第一人称叙述的故事并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在周基本上。 《使至塞上》译文 篇4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品味诗歌的语言; 2、理解并结合诗人的写诗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模式: 1+3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活动2【讲授】自主学习 师:了解作者;通读诗歌注意字音字形 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生: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两人一组相互抽背注释中的字词意思,并结合注释相互翻译全诗; 2、抽点四名同学逐联翻译诗句,对不正确的加以纠正。 3、学生基本能概括出诗人“出使边塞”这一点,由此询问“诗人出使边塞是否自愿?”引出诗人写作背景的介绍。 生:(我)轻车简从,将去慰问将士护疆守边,奉命出使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恰似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地界,又似那云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沙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壮丽、浑圆。行程迢迢,终于到达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问才知都护竟在(离此还很远的)燕然! 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让我们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活动3【讲授】合作探究 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3、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 一样吗? 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 5、请同学们把颈联的美画出来 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前展示刚才幻灯片中的问题 活动4【讲授】展示提升 作者的心境发生了变化,由排挤的抑郁到慷慨悲壮之情体现英雄本色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美在何处 (大屏展示) 构图美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使至塞上》译文 篇5第一篇: 我先让学生收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通过写作背景,让学生初步了解诗人出塞时的心情,为后面感悟作者出塞心情埋下了伏笔,紧接着我采用了学生间相互问答方式来解决诗中重难点生字词的意思,完成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赏析环节我主要是针对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针对颈联进一步进行赏析。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幅画面,感悟“大”“孤”“直”“长”和“圆”字的妙处,最后明晰这句话的美在何处。效果还好。 范例2 《使至塞上》教学反思面面俱到是我们上课的通病,生怕哪里没讲到,考试的时候学生不知道。但讲得太多,知识点太多,重点不突出,到头来学生更可能一无所得。所以很认同方芳的反思,这节课的重点应该放在通过语言体会意境,应重点赏析“带月荷锄归”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并作为切入点来挖掘两首诗歌的内涵。 范例3 《使至塞上》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30课古诗四首中的第二首诗。该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王维的一首边塞诗。该诗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称其为“千古壮观”诗句。苏轼曾评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年间,王维被排挤出朝廷,玄宗派其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访边关,访问边关与吐蕃交战的崔希逸将军。途中,诗人有感而发,作了此诗。 在了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诵读诗歌,品味诗意,最终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 首联以记叙交待作者的使者身份:轻车简从,远赴边关;颔联看似写景,实则情景交融,诗人以翻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两个意象象征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政治遭遇,抒发了作者幽微难言的悲愤之情;颈联是全诗的名句,描绘了一派边关壮丽的奇景:黄沙漫漫,江水滔滔,一道狼烟,一轮红日,意境雄奇开阔,诗中有画,真可谓“千古壮观”,其中“直”“圆”二字,看似俗,实则妙;尾联,以叙事点明了边关紧张的战斗生活,体现了边关将士们的爱国之情。 总之,这首诗歌叙事、写景、抒情交相融合,诗人以开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孤寂的情感,对边关壮丽的欣喜。 范例4 1、整体感知环节的设计,一方面让学生掌握诗歌朗读背诵的技巧,另一方面,通过背诵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2、研读与赏析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品析来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学会从遣词、用句、修辞等方面来揣摩、理解作者炼字达意的技巧。 范例5 1、由于中考文言诗词一块重在考查学生背诵以及名句、名篇的默写,应工作室本节授课要有效帮助学生新旧知识衔接之要求,因此课堂导入设计时安排学生回忆学过诗句,并要求板书,旨在发现错别字加以引导、纠正。 2、诗歌重在诵读,在读中学,读中悟,读中背。因此运用课堂多样的诵读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3、诗歌中的名句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名句的理解与讲授将成为课堂的重点。 范例6 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王维在出塞途中所作的,描写广袤的塞上风光的绝句。诗的大意是:一片大漠上的一条直上的孤烟,辽远的河滩尽头一轮滚圆的落日。简直把广袤的塞上风光写绝了。展示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美幻绝伦的塞上风光画。 学生了解的王维的诗作很多,有《相思》、《杂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鹿柴》、《山居秋暝》、《竹里馆》等。每一首诗都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王维是居“李杜”之后,为学生接触较多t的唐代诗人。他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别业,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他多才 多艺,能书善画,诗歌成就以山水诗见长,描摹细致,富于禅趣。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正指出其诗画的特色和造诣。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我选取了不少的古诗词让学生来诵读,这不失为学习古代文学的一个好的渠道。但是,单纯的让学生死记硬背或许就失去了编者的本意。应该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了解掌握与其相关的文学知识,或者以其他的方式理解诗作。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来说,可以在学生理解记忆的基础上,把这句诗意作为背景,让学生对其描绘的内容展开想象,改写成一篇现代文,同样是一篇很优美的写景文章。学生的想象力在这里会得到很好的锻炼,理解记忆也得到升华。 当然,还可以让学生以绘画的形式把这句诗的内容表现出来,同样是对学生想象力的训练,也是对学生绘画能力的检验。 总之,采取灵活多样的积累古诗文的方式,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更深,记忆更牢。还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范例7 这首诗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并且容量丰富:诗人选取日、月、江、天,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这样瑰丽大气的意象,显得大气磅礴,风格雄健有力;而描写又逼真如画,意境高远,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故此诗成为李白描绘祖国壮丽河山著名的诗篇之一。 《使至塞上》译文 篇6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受到美的熏陶,感悟古诗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引起共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有关难点的资料,有关本诗的资料。 教学方法: 古诗四步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它常常用最精炼语言来展示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体会一下如何透过精炼,含蓄的语言来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悟 1、播放配乐诗朗诵《使至塞上》。 2、点评:节奏、情感 3、指导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全诗 4、师板书重要字词。 (属国、征蓬、汉空、关、单车和候骑) 5、了解作者——王维 (以学生为主,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影补充。) (显示幻灯片2)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1、引导学生质疑 2、点拔、指导、解答、点拔要点 ①体会诗歌意境《使至塞上》指导了什么意境? (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 ②“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的含义及蕴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过了居延,就像“蓬羊”一样随风飘转,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延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能说说它的意境吗?喜欢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④巡视相机指导 四、赏读全诗,感情朗读、背诵。 1、齐读全诗。 2、交流朗读后的感受。 3、指导有感情朗读。 (提醒学生注意节奏,要边诵边想,脑中要有画面感,要融进诗的意境中,充分体味诗的美感) 五、拓展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画古诗:选喜欢的诗句画下来。 3、课外摘抄,高适、岑参描绘的边塞诗。 六、板书 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异曲同工 “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渔家傲》)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1、显示生字词。 2、指导,点拔。 二、复习巩固 1、指名背诵、古诗。 2、写出描写边塞风光的句子。 《使至塞上》译文 篇7教学目标 1、深人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仔细品味。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本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二)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直”和“圆”构造出的画面,有一种无限开阔的空间,一种苍凉宏大的视野。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三)小结。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课后习题 ①《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抓住“边塞风光”即可) ②诗中的“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学生说出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 ③体味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重在体味诗句的画面感。课后练习三的内容学生可以参看,但不必照搬,不强求惟一,鼓励发散思维。) 《使至塞上》译文 篇8诗五首 教案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深人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二)能力训练点 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三)德育渗透点 有的气势磅礴,景象宏伟;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忧国思亲;有的以理人诗,发人深思。学习时注意体会。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二、学法引导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教学古诗尤应展示场景,激发情感,展开合理想象,从而培养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能力。因此,教法上以情景教学法为主,辅以朗读、比较、自学辅导、画图、想像等方法。要注意以形象人手,来体会诗的意境;要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与思想。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熟读、背诵。 2.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3.疑点:作者作诗的背景或心境 解决方法:教师出示资料(可以多媒体大屏幕或幻灯片的形式)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以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为主(古诗反映的背景),或彩图、录音等。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反复朗读、背诵 2.欣赏、品味名句,体会诗中情感。 3.想象作画。(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自选古曲,配乐朗诵。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学习《使至塞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望》 导语 王维诗之宏大,李白诗之飘逸,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今天我们就学习他们的几首诗。 (一)学习目标 1.深刻理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诗句。 2.背诵这三首诗。 (二)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杜甫《春望》背景 《新唐书·肃宗纪》载:这年正月,“安庆绪将伊子奇寇睢阳郡,张巡败之”。二月,“李光弼及安庆绪之众战于太原,败之”,“关西节度兵马使郭英乂及安庆绪战于武功,败缕。庆绪陷冯翊郡,太守萧贲死亡”,“庆绪将蔡希德寇太原”,“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永丰仓,败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载,这年三月,“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安守忠将骑二万寇河东,郭子仪击走之”。整个春季三个月,战争不息。 3.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1)《使至塞上》王维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这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单车欲间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小结: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这是唐朝诗人李白在听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时,写给王昌龄的一首诗,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关怀。本诗构思巧妙,诗人以明月作信使,代为转达自己的一片情意。 “杨花”乃随风飘落之物,“子规”系泣血悲啼之鸟。景随情迁,这种哀愁气氛,是对表达“愁心”的烘托与暗示。 怎么向远去的友人表达自己的牵挂之情呢?诗人想像丰富,构思奇巧,“我寄愁心与明月”,竟遣明月做信使,转达他的慰问:你切莫因孤独而过于忧伤,现在我要把我的愁心托付给明月伴随你同到夜朗西。寄愁心与明月常相随,不仅表明牵挂友人命运之心无处不在,而且大有此情此心明月可以作证的意味。感情真挚,脍炙人口。后人常引用这两句诗,表达对远方挚友的慰问。 小结:通过诗人丰富的想像,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3)《春望》杜甫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二空,满目荒凉。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近而远,由远而近,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亲人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4.利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 (三)总结、扩展 总结:《使至塞上》,借景写出了自己孤寂的感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出了对友人不幸的关切; 《春望》集国忧、家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 诗人们借景抒情,言为心声,真切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扩展:恰当的引用名句表达自己在特定情境下的心境。 第二课时 学习《登飞来峰》《论诗》 导语 上节课我们感受了王维诗的宏大、李白诗的飘逸、杜甫诗的沉郁,这节课我们再来品味王安石诗之超拔、赵翼诗之洒脱,体会赵翼评价李杜中显露出的风流。 (一)学习目标 1.深刻理解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赵翼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句。 2.背诵这两首诗。 (二)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缘,因为;李杜,李白、杜甫;才,才华;风骚,《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事叫“风骚”。这里指在文学上的地位和深远影响。 2.教师出示辅助理解的材料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王安石曾系统提出并积极推行一系列变法改革主张,以期富国强兵,但遭到守旧派的强烈反对。他在新法被全部废除的宋哲宗元枯元年(公元1086年)忧愤而死,这首诗中,就体现了他革旧出新的远大政治抱负。 3.分析、体会这两首诗的意境 (1)《登飞来峰》 王安石 《登飞来峰》是写登高远览,借以抒发理想与抱负的抒情诗。全诗构思奇特,选择角度新颖:登高望远,却没有为描写景物多费笔墨,而旨在引出议论。 诗的前两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描写立足点之高,为接下来的议论抒情做好铺垫。诗的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借景抒情,但一反常人感受。人们常用“浮云蔽日”来比喻奸佞之人当道,君主昏庸无能。而王安石却就传统题材写出新意,抒发具有政治内容、人生哲理的深沉感慨。我不怕浮云遮住我的望远视线,因为我站在最高的层面上,可见诗人是借景抒发远大的政治抱负的。诗中景物描写采用的是虚拟之笔,所指的是社会现象,寄意深沉。全诗四句28字,包含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寓抽象义理于具体事物之中,作者的政治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神情状态,都得到充分反映,可谓言简意赅,风格遒劲豪壮。 小结:诗人奇特的构思,选择角度的新颖,不拟前人之说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2)《论诗》 赵翼 《论诗》是一首探讨诗歌创作理论的名诗,诗的前两句,“李杜文章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既充分称颂了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创作在诗歌发展道路上的巨大作用,又明确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显示出这种作用的局限性。因此,诗歌创作应当跟上时代的发展,有所开拓,有所前进。后两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强调每个时代都应该有才华出众的人物交替出现,他们都将在自己所能影响的时代里主导文学创作向前发展。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创新诗人出现的热切期望,以议论为主,以见解独到深刻取胜,在乎实的语言中阐发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很耐人寻味。 小结:作者在这首诗中提出了诗歌创作应具有时代的特点,诗人应有自己新创造的见解。这一不拟古人,敢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4.比较两首诗中,两位作者见解相似之处。 《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在传统“浮云蔽日”的含义中写出新意,可见其独特的视角;《论诗》中干脆直接提出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创新见解。二者思维的独特相似,启发我们在写作中应善于独辟蹊径。 5.10分钟学生背诵默写 (三)总结、扩展 总结:见前两诗,各自总结 扩展:模拟“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句诗写句子。 八、布置作业 第一课时 1.解释下列诗句,谈谈你对诗句的理解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朗西。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默写这三首古诗 第二课时 1.翻译这五首古诗,体会其用字之精练。 2.根据《春望》加以合理想像写一篇枷字左右的散文。 九、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宏大 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朗西——飘逸 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沉郁 第二课时 登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 新视角 只缘身在最高层 论诗 江山代有才人出 新创见 各领风骚数百年 十、课堂练习 对 雪 杜 甫 战哭金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飞。 飘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思考题 1.你知道这首诗写于什么时代吗?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2.诗人当时的境况如何?从何而知? 3.颔联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4.诗歌哪个字是诗眼?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5.试与《春望》一诗作比较阅读。 答 案 1.写于安史亡乱时期,从“战哭多新鬼”和“数州消息断”中可以看出。 2.诗人当时的境况非常贫穷,从颈联可以看出 3.点题,又渲染了当时凄凉的环境,烘托了诗人愁苦的心情。 4.“愁”字是诗眼,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5.略 《使至塞上》译文 篇9(一)学习目标: 深刻理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整体感知 1.由学生简介王维(知多少算多少),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补充。 王维,字摩洁,唐山水田园诗人,'诗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 3.全体学生齐读。(注意节奏和感情,不足则纠正之) 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4.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5.理解诗的内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6.理解诗的意境、 (1)《使至塞上》王维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这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单车欲间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7.教师点拨:体会诗歌的意境,(重点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美,让二个学生进行描述)。 (备学生)点拨要点: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地醒目,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沓无尽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 《使至塞上》译文 篇10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 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朗读---鉴赏---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由书法作品《使至塞上》导入。教师配乐朗读。 二、作者介绍 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著《王右丞集》。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诗人。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大屏展示) 三、反复诵读,以读促悟 解一解 了解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 读一读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1. 教师范读 2.学生试读 4.学生个读 5.学生齐读 释义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些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孤寂、愤懑)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悟一悟: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诗中有画 2.炼字精妙 3.诗的留白 (大屏展示)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明确: 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在何处 (大屏展示) 构图美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明确: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五、教师总结 (大屏展示) 《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传达了诗人幽微难言的内心感情。 六、作业布置 在周记本上把本诗改编成第一人称叙述的故事并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在周基本上。 《使至塞上》译文 篇11《使至塞上》是七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那么它应该怎么说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使至塞上》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到您! 1教材分析 《使至塞上》是七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使至塞上》是八年级上册最后一单元的最后一课《诗四首》之一,本单元是古诗文单元,要求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及语言特色。本课是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边塞诗,在叙事写景中表达了诗人深刻的思想感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技巧精妙。该诗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称其为“千古壮观”诗句。苏轼曾评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年间,王维被排挤出朝廷,玄宗派其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访边关,访问边关与吐蕃交战的崔希逸将军。途中,诗人有感而发,作了此诗。 2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而本班学生层次比较大,有的同学能按照老师要求做好课前预习,理解能力也较强,学习自主性也强,有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能与教师密切配合。部分学生的学习欠缺主动性,存在依赖性,学习的动力来自督促,学习的目的是因为老师和认真负责家长的检查。这一部分学生能每个班都有少数或个别学生因为家长对学生学习的不重视不关注态度,不愿意去背诵积累,不愿意深度思考问题,不愿意自己探究问题。这一切都需要教师把握好课堂。 3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品味诗歌的语言; 2、理解并结合诗人的写诗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4重点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5教学模式 1+3 6教学手段 多媒体 7教学过程 7.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活动2【讲授】自主学习 师:1、了解作者;通读诗歌注意字音字形 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生: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两人一组相互抽背注释中的字词意思,并结合注释相互翻译全诗; 3.抽点四名同学逐联翻译诗句,对不正确的加以纠正。 4、学生基本能概括出诗人“出使边塞”这一点,由此询问“诗人出使边塞是否自愿?”引出诗人写作背景的介绍。 生:(我)轻车简从,将去慰问将士护疆守边,奉命出使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恰似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地界,又似那云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沙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壮丽、浑圆。行程迢迢,终于到达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问才知都护竟在(离此还很远的)燕然! 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让我们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活动3【讲授】合作探究 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3、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 一样吗? 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 5、请同学们把颈联的美画出来 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前展示刚才幻灯片中的问题 活动4【讲授】展示提升 作者的心境发生了变化,由排挤的抑郁到慷慨悲壮之情体现英雄本色 4、“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美在何处 (大屏展示) 构图美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活动5【讲授】拓展练习 了解更多的边塞诗歌 活动6【讲授】板书设计 首联————叙事交代目的、出使原因 颔联————景中含情 孤寂、愤懑 颈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尾联————叙事 使至塞上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使至塞上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活动2【讲授】自主学习 师:1、了解作者;通读诗歌注意字音字形 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生: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两人一组相互抽背注释中的字词意思,并结合注释相互翻译全诗; 3.抽点四名同学逐联翻译诗句,对不正确的加以纠正。 4、学生基本能概括出诗人“出使边塞”这一点,由此询问“诗人出使边塞是否自愿?”引出诗人写作背景的介绍。 生:(我)轻车简从,将去慰问将士护疆守边,奉命出使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恰似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地界,又似那云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沙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壮丽、浑圆。行程迢迢,终于到达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问才知都护竟在(离此还很远的)燕然! 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让我们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活动3【讲授】合作探究 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3、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 一样吗? 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 5、请同学们把颈联的美画出来 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前展示刚才幻灯片中的问题 活动4【讲授】展示提升 作者的心境发生了变化,由排挤的抑郁到慷慨悲壮之情体现英雄本色 4、“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美在何处 (大屏展示) 构图美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活动5【讲授】拓展练习 了解更多的边塞诗歌 活动6【讲授】板书设计 首联————叙事交代目的、出使原因 颔联————景中含情 孤寂、愤懑 颈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尾联————叙事 《使至塞上》译文 篇12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王维。 2.讲析诗歌,清楚诗歌中的“征蓬”这个意象,能赏析颈联。 3.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1.导入: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影响了后来的文人墨客,特别是唐朝的几位诗人,王维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学习王维的一首边塞诗。齐读题目《使至塞上》 2.简介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 3.分析诗歌,理解王维的'特定心境。 解题:使:出使;(王维)出使到边塞。 学生读诗。个读+集体朗读 回答王维为什么出使?(用诗句中的词回答)——问边 单车欲问边——出使时随从很少。一般作为使者出使,替皇帝慰问,队伍浩浩荡荡,而王维只是“单车”,为什么呢? 王维当时的背景资料:开元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二十五年,受张九龄提拔的王维也遭牵连,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李商隐——《无题》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五、六两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一联诗句由两个画面组成。 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直”:《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使至塞上》译文 篇13[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晏殊的生平; 2、领会并赏析这两首词,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1、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感情。 2、准确背诵这首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作者简介 晏殊(911-1055),北宋词人。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谥元献。 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2、朗读指导 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读第一句用轻松的语调,第二句用沉思的口吻,第三句用疑问的语把留恋企盼之情传达出来,第四句用降调把无可奈何的心情读出来,第五句用怀疑思考的语气来读,第六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来读。 (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评论,示范,纠正,读到最好为止。) 3、诗词赏析 这首词蕴涵了哪些人生哲理?(学生分组讨论,体会,感悟) 讨论明确: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词人怀着喜悦、轻松的心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对酒听歌,但在边听边饮时,不期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于是产生一种岁月流逝、时光不再的感慨。“夕阳西下几时回?”这一问句就把作者的思考扩展到整个人生,对人生进行了哲理性的沉思。意蕴大体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似,但表达方式要委婉含蓄得多。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虽惋惜留恋也无济于事,但翩翩归来的燕子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令人欣慰。 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涵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会有美好的事物出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事物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原封不动的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因此,在有所慰藉的同时又不觉感到一丝惆怅。 这两句将景物和人事紧密联系在一起,景中寓情,赋中有比,更加委婉含蓄地书写了这种伤别怀旧之情。 (3)“小园香径独徘徊。” 在人生旅途中,在惋惜、欣慰,惆怅之余,我们是否应像词人一样独自沉思一番,反省一番,憧憬一番呢?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