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醉翁亭记》突破难点能力训练 |
范文 | 《醉翁亭记》突破难点能力训练(通用17篇) 《醉翁亭记》突破难点能力训练 篇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pgn0155.txt/pgn>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解释文段中加粗词语,错误的一项是(文言词语要掌握!) [ ] a.霏:雾气 b.暝:昏暗 c.阴:绿阴 d.洁:清洁 2.对文段中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文意要清楚!) [ ] a.“日出而林霏开”是早晨之景。 b.“云归而岩穴暝”是傍晚之景。 c.“野芳发而幽香”是春天之景。 d.“水落而石出者”是秋天之景。 (2001年广州市中考试题) 思路分析与详解 1.d “风霜高洁”中的“洁”是洁白的意思,而不是清洁的意思。 2.d “水落而石出者”描写的是冬天的景色,而不是秋天的景色。 上一篇:《醉翁亭记》导学练讲学稿 下一篇:《醉翁亭记》课堂训练 《醉翁亭记》突破难点能力训练 篇2教学设计: 以“乐”字为切入点,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并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努力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想象并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描绘的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的场景,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感悟作者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遭遇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 1、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难点: 1、感受简洁精练的文字所描绘的优美自然风光 2、理解“醉”与“乐”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领略景美 1、学生朗读并概括课文描绘的几幅画面 2、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描绘的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 3、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 4、引导学生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5、学生朗读,要求读出作者的感情 三、感受人欢 1、学生朗读并概括课文描绘的四个场面 2、分析四个场面的特点,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欢乐之情 3、引导学生体悟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四、归纳情怀 1、纳得出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2、学生朗读,以醉翁之心体醉翁之情 3、拓展思考, 引导学生懂得在遭遇挫折不幸时,应持积 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五、解读“醉翁” 1、探究以下两个问题: (1)、“醉翁”醉了吗? (2)、“醉翁”老了吗? 2、引导学生理解“醉”与“乐”的关系 3、引导学生体悟欧阳修丰富的内心世界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如有新的体会或感悟与同学交流 2、积累文言字词 3、如果让你担任摄影师,拍摄介绍醉翁亭的短片,你准备采取什么顺序、拍摄哪些景物、配上什么样的解说词呢? 《醉翁亭记》学习要点 本文作者写作技巧很高,他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景物描写巧妙而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无论是写景还是记游,都使人感受到山间景色的优美和人们游宴的快乐,还使人感到它蕴含着作者官场失意的抑郁心情,和他愿意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这些内容的理解,是从对文章的字、词、句、篇章的阅读理解入手的,但不能仅凭简单的表面文章去理解,而要联系作者和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从作者角度去设想、去挖掘。 首先默读课文全部注释,扫清字词障碍,再通读一遍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字 1、读准字的音 环滁( )琅玡( )林壑( )辄醉( ) 穴暝( )伛偻( )酒冽( )山肴( ) 野蔌( )觥筹( )阴翳( ) 2、通假字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二、解词 名之者谁名:命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乐:以……为乐。 饮少辄醉辄:总是,就。 太守谓谁谓:是 学习本文 1、学习第一段,这一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 第一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玡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号“醉翁”、怡情山水的太守定的。 2、第一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第一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玡山,接着写琅玡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 3、文章第二段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本段描写山间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4、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这样是为写“太守宴”创造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实际上是借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在写“太守宴”之前先写“滁人游”,是为了表现与民同乐的旨趣。作者被贬到滁州,由于自己的努力,滁州变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 “太守乐其乐”乃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 6、本文是怎样把记叙、写景、抒情相结合的? 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一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醉翁亭记》复习资料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滁ch州壑h琅琊lng y潺chn暝mng伛偻yǔ lǚ山肴yo野蔌s 弈y觥gōng阴翳y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环滁皆山也环:环绕。 (2)翼然临于泉上临:靠近。 (3)太守自谓谓:命名。 (4)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5)云归而岩穴暝暝:昏暗。 (6)佳木秀而繁阴秀:开花,这里指滋长的意思。 (7)山肴野蔌蔌:菜蔬。 (8)非丝非竹丝:弦乐器。 (9)树林阴翳翳:遮盖。 (10)太守谓谁谓:为,是。 3.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至少三个),并解释其现在的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显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 风霜高洁:天气高爽,霜色洁白。往来不绝: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前呼后应: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应答。觥筹交错: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原文填空。 (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4)本文借醉翁亭来抒情,道出了千古名句,这句话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描写山间四季的景色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6)文中将“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主旨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4)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 (5)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够同大家——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课文中描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的一段文字。 若夫日出而林霏出,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沽,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朝的文学家。 《醉翁亭记》突破难点能力训练 篇3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了解文意,醉翁亭记教案示例。 2.进一步体会文言虚词“也”“而”的作用。 3.巩固对“骈散结合”句式特点的理解。 (二)能力训练点 1.引时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熟读成诵。 2.扣住“文眼”认真思考,理解文章主旨。 3.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由此体会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 (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感受本文流畅婉转,抑扬错落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音。 二、学法引导 本文的语言代美,适于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语气、语调,再现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主旨的理解,要通过找关键句,分析作者情感脉络来完成。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l.正确理解文章意思,体会本文婉转化美的语言特点,欣赏作者构造的优美意境,这一学习重点,主要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2.理解作者在文中,写“醉”是表象,写“乐”是实质,以“醉”写“乐”的用意,是学习的难点,教师作适当分析后领会。 3.欧阳修的“山水之乐”,为什么不是他消沉堕落的表现,而是他旷达情怀,积极的“与民同乐”的思想的体现?这一疑点需要教师联系作者写作背景,作此补充介绍,分析来解决。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自学文章,读懂文意。 2.教师介绍“而”“也”在文中的作用,它们在表达语气,情感方面的几种情形,指导诵读,体会意境。 3.教师设计思考题,帮助学生理解“难点”消除“疑点”。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了解文章,感受精美的语言,感悟优美的意境,理解文章主旨 (二)整体感知 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北宋仁宗时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革新政治,触动了保守派大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醉翁亭记教案示例》。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于山水,与民同乐。他虽被贬滴,却不消沉,他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字,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他的志趣,不只是在山水之间,更是在一州人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他始终是清醒而自豪的。 (三)教学过程 1.由对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介语,引入课文。 2.学生自学课文,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疑难字、词、句提出来,同学讨论,明确。 3.指导诵读 (l)听朗读录音,学生轻声跟读。 (2)教师介绍“也”“而”在文中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先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一的朗读训练,提高对文言虚词“也”、“而”的`认识,接着朗读全文,要求边读边揣摩语气。 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若将本文细加揣摩,描述景物之“也”,应有陶醉语气,介绍人名之“也”,应是得意语气。《朱子语类》卷三十九载,欧文公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原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原说是陈述句,改句则陈述中有感叹,有陶醉山水间之意。又如“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其实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达了作者得意的心情,若将它改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上述的意味则消失殆尽了。 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4.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理想文章主旨。 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挚全篇。“醉”是事物的现象;“乐”是事物的本质。“醉”“乐”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1)开头一段介绍了醉翁亭,它包含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后一层介绍,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这句话。 (答案:(l)开头一句话含两个层次:前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环境美;后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得名,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以分两层;第一层写,先用一词领起,后用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先用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和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这句话。 (答案:(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游乐,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乐,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路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 (3)结尾部分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第二层写,这两层中间用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答案:(3)结尾部分也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宴会散、宾客归、禽鸟乐的情景:第二层写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 《醉翁亭记》突破难点能力训练 篇4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 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一、导入新课 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教学提示】 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及背景 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 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 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 节奏划分示例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奏划分思考 “山行/六七里”为什么不能划分为“山/行六七里”? 明确:“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明确:“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的词,不宜割裂,“望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 目标导学三:结合注释疏通文义,掌握翻译方法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 【教学提示】 节奏划分与明确文意相辅相成,若能以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明确文意最好;若学生理解有限,亦可在解读文意后把握节奏划分。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并尝试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译读文章。 3.教师选择疑难句或值得翻译的句子,请学生用两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 翻译示例: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直译法: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是山间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泉水浅了,石底露出水面,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 意译法:太阳升起,山林里雾气开始消散,烟云聚拢,山谷又开始显得昏暗,清晨自暗而明,薄暮又自明而暗,如此暗明变化的,就是山中的朝暮。春天野花绽开并散发出阵阵幽香,夏日佳树繁茂并形成一片浓荫,秋天风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水枯而石底上露,如此,就是山中的四季。 【教学提示】 翻译有直译与意译两种方式,直译锻炼学生用语的准确性,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美感;意译可加强译文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翻译兴趣,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准确性。因此,需两种翻译方式都做必要引导。全文直译内容见《我的积累本》。 《醉翁亭记》突破难点能力训练 篇5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l.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了解文意,醉翁亭记 教案示例。 2.进一步体会文言虚词“也”“而”的作用。 3.巩固对“骈散结合”句式特点的理解。 (二)能力训练点 1.引时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熟读成诵。 2.扣住“文眼”认真思考,理解文章主旨。 3.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由此体会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 (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感受本文流畅婉转,抑扬错落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音。 二、学法引导 本文的语言代美,适于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语气、语调,再现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主旨的理解,要通过找关键句,分析作者情感脉络来完成。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l.正确理解文章意思,体会本文婉转化美的语言特点,欣赏作者构造的优美意境,这一学习重点,主要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2.理解作者在文中,写“醉”是表象,写“乐”是实质,以“醉”写“乐”的用意,是学习的难点,教师作适当分析后领会。 3.欧阳修的“山水之乐”,为什么不是他消沉堕落的`表现,而是他旷达情怀,积极的“与民同乐”的思想的体现?这一疑点需要教师联系作者写作背景,作此补充介绍,分析来解决。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自学文章,读懂文意。 2.教师介绍“而”“也”在文中的作用,它们在表达语气,情感方面的几种情形,指导诵读,体会意境。 3.教师设计思考题,帮助学生理解“难点”消除“疑点”。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了解文章,感受精美的语言,感悟优美的意境,理解文章主旨 (二)整体感知 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北宋仁宗时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革新政治,触动了保守派大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醉翁亭记 教案示例》。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于山水,与民同乐。他虽被贬滴,却不消沉,他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字,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他的志趣,不只是在山水之间,更是在一州人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他始终是清醒而自豪的。 (三)教学过程 1.由对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介语,引入课文。 2.学生自学课文,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疑难字、词、句提出来,同学讨论,明确。 3.指导诵读 (l)听朗读录音,学生轻声跟读。 (2)教师介绍“也”“而”在文中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先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一的朗读训练,提高对文言虚词“也”、“而”的认识,接着朗读全文,要求边读边揣摩语气。 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若将本文细加揣摩,描述景物之 “也”,应有陶醉语气,介绍人名之“也”,应是得意语气。《朱子语类》卷三十九载,欧文公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原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原说是陈述句,改句则陈述中有感叹,有陶醉山水间之意。又如“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其实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达了作者得意的心情,若将它改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上述的意味则消失殆尽了。 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4.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理想文章主旨。 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挚全篇。“醉”是事物的现象;“乐”是事物的本质。“醉”“乐”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1)开头一段介绍了醉翁亭,它包含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 ;后一层介绍 ,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这句话。 (答案:(l)开头一句话含两个层次:前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环境美;后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得名,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以分两层;第一层写 ,先用“ ”一词领起,后用“ ”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先用“ ”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 和 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 ”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 ”这句话。 (答案:(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游乐,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乐,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路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 (3)结尾部分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 ,第二层写 ,这两层中间用“ ”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 ”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答案:(3)结尾部分也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宴会散、宾客归、禽鸟乐的情景:第二层写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 《醉翁亭记》突破难点能力训练 篇6一、填空题。 1、本文选自《 》,作者 ,他是 时著名的 家, 家。作者也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这八大家是 。 2、贯穿全文的主线是 。文中有句话奠定了全文抒情的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是 。 3、文中描写山间四时景色的句子是: 。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 。 4、将“醉”与“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 。5、文中“伛偻提携”所指的是 的两种人是 ,《桃花源记》中则是用“ ”来指代。 二、选择题。 1、下面“之”的意义与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名之者谁? b、四时之景不同。 c、醉翁之意不在酒。 d、禽鸟知山林之乐。 2、下面句子中“也”表达的语气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a、环滁皆山也。 b、名之者谁?太守自慰也。 c、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d、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文中写景的主要作用是( ) a、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作铺垫,表现作者的山水之乐。 b、表现琅琊山的胜景。 c、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d、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4、文中有十处写“乐”,其作用是( ) a、这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与“醉”字互为表里。 b、写出太守“与民同乐”的主题。 c、写出当地百姓与太守的愉快生活,表达了作者的理想。 d、以写乐来烘托出当时社会的黑暗。 三、解释下列画线词。 1、临溪而渔(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2、太守自谓也( )太守谓谁( ) 3、泉香而酒洌(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朝而往,暮而归( )而不知人之乐( ) 4、而乐亦无穷也( )游人去而禽鸟乐( )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 ) 四、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伛偻( )( )觥筹( )山肴野蔌( ) 林壑( )阴翳( )饮少辄醉( ) 五、先解释画线字,再翻译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 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最能说明醉翁亭命名之意的一句话是: 。 2、写出出自本文段的两个成语: 、 。 3、下列句“然”字的解释有别于其他三句的是( ) 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吴广以为然。 c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d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4、下列各句画线字全能作“都”“全部”解释的一项是( ) ①环滁皆山也。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③百废具兴。④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⑤问所从来,具答之。⑥村中 闻有此人,咸来问讯。⑦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a①③⑥⑦ b ①②⑤⑦ c②④⑥⑦ d②③④⑥ 5、本段文字可分为两层,用“‖”在原文中标出,并简要归纳层意。 6、介绍醉翁亭,先介绍什么?后介绍什么?其中的哪两句与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 《醉翁亭记》突破难点能力训练 篇7一、设计理念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遵循四个“重”。 一重学生。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一切为了所有学生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从出发点到教学目标到课堂生成都应该围绕全体学生进行设计。师生在课堂关系的处理上应该明确,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发展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组织者。 二重教学活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常出现教师教学碎问碎答、枯燥无味的现象,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对语文课堂失去兴趣。为避免这种现象发生,教师要充分备课,巧妙设计教学活动,通过有声有色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动中学,动中悟。 三重自主性。如果在课堂活动中,学生仍旧是学习的被动者,就会使课堂氛围及效果变成黑白色。学习的自主性源于学生的内生动力,黑白色的被动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会使学生渐渐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相反,倘若学生能够自主地去探究、挖掘语言文字的美感,就会使语文课堂变得色彩斑斓。 四重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如果仅仅把课程目标着眼于对文本意思的了解、掌握上,那必然是没有充分利用教材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此教学设计力求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教学活动,优化语言建构能力,提升思维逻辑高度,表达审美体验与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七、八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方法,有了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九年级学生有较为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但想象力的发掘与审美能力的提升仍需教师的积极引导与训练。本篇课文是古文名篇,兼写景物与人物,蕴含无限情思,需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描写景物、人物的段落进行反复诵读和补白,感受作者笔下山水的绝美景色与百姓的安居乐道,收获自己的心得与情感体验,逐渐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三、教材分析 《醉翁亭记》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以感受自然之美,领略历史文化底蕴为主题展开,作者在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负。《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欧阳修以“醉”“乐”为主线,由醉于山水之乐到醉于与民同乐,抒发自己与民同乐的志趣,展示了自己旷达乐观的胸襟。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指导朗读课文,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韵律、读懂文意,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 2.通过诵读补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品味诗文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品味诗文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 品悟作者寄托于山水中的情感。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醉翁亭记》突破难点能力训练 篇8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及个一些虚词的用法。 2、指导学生朗读,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熟读成诵。 能力目标 1、学习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醉与乐的关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及其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 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渲染气氛 杜甫说:“文章憎命达”,这话充分地说明了文章与生活处境之间的尴尬关系,这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悖论。一般情况下,文章写得好的人,他的生活景况都不太顺畅。因而又有人说:愤怒出诗人,孤独出诗人等等,不一而足。我们今天要学的《醉翁亭记》就是欧阳修被贬官滁州时写下的传世名篇。 二、预习交流 1、关于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甲科,历任翰林学士、枢密使、参知政事、兵部尚书等,卒赠太子太傅,谥文忠。有政治抱负,早年追随范仲淹,要求改革时弊,富国强兵;晚年反对王安石新法,趋向保守。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视内容,反对浮靡,并积极培养后进,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皆出自他的门下,成为宋代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诗词、史传等都有相当成就。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朋党论》《醉翁亭记》《秋色赋》等尤为著名。其诗平易舒畅,风格与散文相近;其词表现了风流蕴藉的情调。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为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简便灵活的形式。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六一词》存世。 2、关于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曾参加了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推行“庆历新政”,不久在政敌的打击下,改革失败,范仲淹等降调外任。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作为执政者的反对派,有很多政见要说,有满腹的抑郁不平要发泄。但现在只能从侧面含而不露地表示。本文与作者同一时期写的另一篇文章《丰乐亭记》是姊妹篇。 3、多媒体范读课文。 要求大家闭上眼睛听课文范读,要想象文中的美景,把文字的描述转化为图画,让我们神游醉翁亭。多媒体播放优美的山水画,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边赏画面边听读,感受骈句的节奏美、韵律美。 4、学生试读课文。 读准下面词语的读音: 环滁(chú) 壑(hè) 琅琊(láng yá) 潺潺(chán) 辄(zhé) 霏(fēi) 瞑(míng) 晦(huì) 伛偻(yǔ lǚ) 肴(yáo) 提携(xié) 蔌(sù) 酒洌(liè)觥筹(gōng)弈(yì)翳(yì)颓然(tuí) 5、学生互读、轮读、齐读课文 6、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的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阴/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三、落实双基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3.归纳梳理。 (1)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寄托 野芳发而幽香 开花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离开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称指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张开的翅膀一样 杂然而前陈者 交错的样子 颓然乎其间着 文中是醉醺醺要倒的样子 (然:形容词词尾,可解释为“……的样子”) (3)而 溪深而鱼肥 表并列关系 日出而林霏开 表承接关系 杂然而前陈者 表修饰关系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表递进关系 禽鸟知山林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 表转折关系 (4)也 表陈述 环滁皆山也 表肯定 山之僧智仙也 表感叹 在乎山水之间也 4、积累成语 醉翁之意: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峰回路转: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有时也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 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 山肴野蔌:亦作「山肴野湋」。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五、达标测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 ) ⑵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 ) ⑶饮少辄醉(辄: ) ⑷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 ⑸伛偻提携(伛偻: ) ⑹觥筹交错(觥筹: ) 3.理解翻译下面几个句子。 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⑵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⑶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⑷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积累优美的句子和词汇,并写一写理由。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 老师带来一副对联“翁去八百里,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这是藏字联,写的是--学生答(醉翁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醉翁亭记》,回忆文学常识。生答。 明确学习目标 默读 二、预习交流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正确,并强调也,而。 2、词义大比拼。两组学生竞赛回答,课件出示。 三、落实双基,走进文本,把握主旨 1、再读课文,(浏览)思考:文章中贯穿全文始终的是哪个字?(乐) 2、结合本文,说说作者围绕乐字写了哪些具体景和事? 明确:山间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3、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明确: A. 山水之景: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B.朝暮之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C.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明确: 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二、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 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2、. 第三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 太守醉”。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 3、.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4、.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 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 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 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 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 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4、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5、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 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三、达标测试 1.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人手,尽量不死背。第一自然段,共ll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 一起背。其他段也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2.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培养强记能力。 四、拓展延伸: 1、填空。 ①《醉翁亭记》中贯穿全文的主线是( )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和( )自然结合。 ②醉翁亭记极其生动地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图画,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文章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常用它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 乐:山水之乐( ),太守之乐其乐 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佳木秀而繁阴( ) 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溪而渔( ) 3、解释下列词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山行六七里: 杂然而前陈者: 名之者谁: 环滁皆山也: 临溪而渔: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 伛偻提携: 4、根据课文原句填空: ①全文的主旨句是: ②文中描写众宾欢的句子是: ③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在干涉别国内政。 5、至少写出三个出自本文的成语: 《醉翁亭记》突破难点能力训练 篇9《醉翁亭记》是欧阳醉翁亭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写的一篇散文,在这里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中。描绘出了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一提起《醉翁亭记》我们首先会想起里面的千古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这里面的\"醉翁\"就是著名的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欧阳修。欧阳修写此只有39岁,一个不到40的人,怎么就以老翁自许了呢?对于这一点作者有两句自白可释我们疑团:他说:\"我时四十犹强力,自号醉翁聊戏客。\"也就是说他年届四十,身强体壮并未衰老的感觉,不过是起个绰号开个玩笑罢了,是否是真的开个玩笑呢?读文知意。 一、配乐欣赏,整体感知 放录音配《春江花月夜》古筝曲要求同学们随录音想象文中所描的画面,思考每段所写的内容是什么? 总结:欧阳修的文笔清新流畅,文辞委婉,雍容自如,能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二、逐段分析,探究鉴赏 1、分析第一自然段: 齐读之后指导学生们思考:此段是概括写了亭子的环境和亭子命名的由来,写亭子的环境,作者是从哪里落笔,如何观察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亭子的命名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结合抒情的? 总结:是从远山落笔,立足于滁州,先是定点观察环视,然后把焦点对准西南诸峰,点出了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接着动点观察,景随步移,山行六七里,先闻水声,后见泉水,最后峰回路转,推出了泉上的醉翁亭,写出了亭的环境,按照由远而近的顺序,写完景过后层层设问,通过作亭者谁,名之者谁,引出了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 2、分析第二自然段: 让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阅读课文弄清文意,思考:作者写了哪些风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你的感受如何? 总结:在作者的眼中,醉翁亭山间朝暮四时无一不美,清晨,日驱之雾,怡红快绿顿现眼前,傍晚谷归山各,让人遐想神弛。春天,野花香气无处不散,夏季绿树成荫,微风习习。秋天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里的嶙嶙怪石令人感受到的是另一种诗情画意,真是美不胜收,难怪作者抒发到\"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分析第三自然段: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作者的眼里,他周围的景物无一不美,这也说明了他的心情是十分快乐的,他的心情为什么这么好呢?我们看第三自然段共有四句话(一个也字一句),若每一句话为一幅图时,我们可命名为:滁人游图、太守宴图、众宾欢图、太守醉图。看课文分析:滁人游图中共写了哪几种人?太守宴图中有哪些佳肴?众宾欢图中,众宾的形为和神态如何?太守醉图中,太守的面目和神态怎样? 思考:为什么写太守宴图之前先写滁人游? 总结:这就应了我们刚刚学过的《岳阳楼记》中的后天下之乐而乐,太守周围的人情事物无一不让他愉悦动情,驼背弯腰的龙钟老人,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络绎不绝的游人,一切都那么有生气有色泽。在他所治理的滁州这一方水土,可谓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沉醉于这方山水之乐,也更沉醉与民同乐之中。 4、分析第四段: 在第四段中,作者用两个相同的句式点出了四种乐即:山林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思考:这些乐中谁的乐的涵义最丰富?其乐的涵义有哪一些呢?(可先做提示,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政治生涯考虑) 总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作为一方太守的作者,目接山水之乐而乐,耳听禽鸟之声而乐,眼见滁州游人之乐而乐。这种带有\"民胞物与\"情调的宽广襟怀正是宋人\"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远理想的一种执著追求。但是这美好的人生境界毕竟只是在作者所治理的滁州局部一方闪现,而在作者曲折的政治生涯和所生活的忧患从生的北宋生活中再现的则是那种力不从心,年迈无力的感觉,这也正是他39岁便以翁自居的原因。 充满忧患的社会迫使作者在闲适生活中寻觅愉悦之境,而他所觅得的愉悦之境又难以摆脱整个社会忧患阴影的笼罩,故意做出来的平静毕竟掩饰不住政治失意所带来的凄凉心情,在冲淡纤禾农,疏野超诣的外在形式下,带有深深孤寂和凄苦、秀美的山水之间悄然流动的是一股若隐若现的忧郁和悲哀,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回顾全文,总结欧阳修的这篇《醉翁亭记》可谓是一篇千古名文,它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打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记,面对艰难的国运,欧阳修在逆境中不但努力治理滁州取得了可 观的成绩,而且还以精美的文笔给我们留下了文笔,给我们留下了这篇宝贵的文化遗产,真可令人赞叹。 作者邮箱: 《醉翁亭记》突破难点能力训练 篇10醉翁亭记 习题精选 一、“而”字作为连词有四种用法,请指出下边词语或句子中“而”的用法。 1 朝而往。2 溪深而鱼肥。3 水落而石出者。4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5 禽鸟知山水之乐,而不知人之乐。6 杂然而前陈。7 泉香而酒冽。( ) 二、阅读下边一段文言文,回答后边问题。 欧阳公四岁而①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②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③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 按顺序指出三个“而”字各作什么连词使用。 2 解释带点的词。①孤: ② 以: ③及: ④长: ⑤或: 3 翻译加 词语。①教以书字 ②惟读书是务 ③下笔已如成人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黑词的词性,并作解释。 1 若毒之乎!( ) 2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 3 野芳发而幽香。( ) 4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5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 6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 7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 答案 一、1 修饰 2 并列 3 顺承 4 递进 5 转折 6 修饰 7 并列。 二、1 ①顺连,就 ②转连,可是 ③顺连、来 2 ①孤:死了父亲。 ②以:用。 ③及:等到。 ④长:大一点。 ⑤或:有的。 3 ①教他(用荻画地的办法)写字识字。 ②只勉力读书。 ③写得已象成人。 三、1 动词,怨恨、认为毒, 2 动词作名词用,生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3 动词,开放。 4 动词,使……定居。 5 均作动词用,使……困苦,使……劳累。 6 前,动词,以……为乐,后,名词,快乐。 7 动词,命名。 习题精选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一)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与“宴酣之乐”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 b.辍耕之垄上 c.邻人之孀妻 d.渔人甚异之 2.对第一段文字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髻”均指老人和小孩。 b.“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以酒浇愁的样子。 c.“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而写众人游宴之乐。 d.此段以醉翁事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地写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3.第二段紧扣一个“乐”字来写,用____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____之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句中表达的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是______________。 5.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有( ) a.“滁人游”的欢悦情景侧面反映了太守治下的政治清明;写“滁人游”,衬托了“太守醉”。 b.“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句的意思是: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老人,昏昏欲倒的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c.“醉能同其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d.“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意为:太守说的谁?就是庐陵欧阳修。 (二)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__ ___,__ ___,___ __,___ __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子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在文段中默写横线上空缺的内容。 2.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指出其句式特点。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 3.两段文字均选自《醉翁亭记》,该文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为一炉,有一句话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是:________。 4.第①段先写______之景,再写_______之景,最后收笔,引出人之乐亦无穷也。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5.第②段共4句话,从原文中找出4个最能概括其意思的短语,依次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第②段文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借酒浇愁的样子。 b.“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均指老人和小孩。 c.“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而写众人游宴之乐。 d.此段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显示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7.联系全文,可从以上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 ) a.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c.山水之乐。 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参考答案 (一) 1.c。a项是《陋室铭》中的选句,这里“之’起到提宾标志的作用,是宾语前置;b项是《陈涉世家》中的选句,这里“之”是动词,“到,往”的意思;d项是《桃花源记》中的选句,这里“之”是代词。c项是《愚公移山》中的选句,这里“之”是助词,“的”的意思,与例句“宴酣之乐”的“之”用法相同。 2.b。太守虽被贬谪,但并未消沉不振,而是旷达乐观,与民同乐。b项理解错误。 3.禽鸟 太守 4.仕途失意,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排遣内心郁闷;但壮志未酬,不禁发出游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慨叹。 5.a、b、c。d项句意翻译有误。这句话的意思应为:“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呀。”这里的“谓”不是“说”的意思,而是“叫做,称为”的意思,可译成“是”。 (二) 1.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 2.译:容颜苍老,头发斑白,歪歪倒倒地坐在宾客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这是文言文中的一个判断句式,“者……也”是这一句式的标志之一。 3.醉翁之意不在酒 4.朝暮 四时 5.①滁人游③太守宴③众宾欢④太守醉 6.a 7.b 《醉翁亭记》突破难点能力训练 篇11【教学要点】 1、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新授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2、写作背景: 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欧阳修虽壮年被贬,仕途失意,但不悲戚嗟叹,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当好他的地方官,为百姓办事。滁州风光秀丽,欧阳修便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与民同乐,把内心的抑郁掩压在山水与诗酒之乐之中。 3、出处: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文忠是他的谥号。 二、学习生字,理解重点词,熟悉课文内容 1、生字: 滁(chú) 壑(hè) 酿(niàng) 潺(chán) 琅琊(láng yá) 辄(zhé) 霏(fēi) 暝(míng) 晦(huì) 伛偻(yǔ lǚ) 洌(liè) 肴(yáo) 蔌(sù) 酣(hān) 觥筹(gōng chóu) 弈(yì) 翳(yì) 2、重点词: ⑴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 ⑵ 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⑶ 名之者谁:为……命名 ⑷ 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⑸ 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⑹ 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⑺ 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⑻ 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⑼ 觥筹交错:酒杯;酒筹 三、朗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第二课时(阅读理解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字词含义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 同上。 〖教学过程 一、第一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⑴ 滁州的地理特点? “环滁皆山也。” ⑵ 西南诸峰的特点? “林壑尤美” ⑶ 琅琊山的特点? “蔚然而深秀” ⑷ 亭的位置? “临于泉上” ⑸ “来饮于此”中“此”指? 醉翁亭 ⑹ 自号醉翁的原因?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⑺ 划分层次? 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 视觉角度:俯──仰 空间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5、小结: 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第二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⑴ 朝暮景色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⑵ 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⑶ “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5、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三、第三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⑴ 酒宴上陈列的东西? ⑵ 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⑶ 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⑷ 划分层次? ① 滁人游山之乐 (……游也。) ② 众宾宴饮之乐 (……欢也。) ③ 太守宴醉之乐 (……醉也。) 5、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四、第四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学生串译。 3、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⑴ 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⑵ 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⑶ 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乐” 4、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醉翁亭记》突破难点能力训练 篇12【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环滁ch :环绕着滁州城。环,环绕,围绕。 林壑h :树林和山谷。 潺ch n潺:象声词,水声。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翼y 然临于泉上: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 辄zh :就。 云归而岩穴暝m ng: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暝,昏暗。 晦hu 明变化: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风霜高洁:就是风高霜洁。天气高爽。 休于树:在树下休息。 伛y 偻l 提携xi :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这里指老老少少的人们。 酒洌li :酒味清醇。洌,水清。 山肴y o野蔌s :野味野菜。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 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2、相关知识: ⑴醉翁亭位于琅琊山麓,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记的就是此亭。 宋仁守庆历年间,朝政腐败,权贵当道。原在朝迁中做官的欧阳修主张革新时政,且不避谤,敢于揭露官吏阴私,因而得罪了左丞相夏竦等人。夏竦便在皇帝面前诬告他。会守听信馋言,将欧阳修贬谪滁州。 庆历一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来到滁州,认识了琅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并很快结为知音。为了 便于欧阳修游玩,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欧 阳修亲为作记,这就是有名的《醉翁亭记》。从此,欧阳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乐饮酒,“太守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帮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因此得名。欧阳修不仅在此饮酒,也常在此办公。有诗赞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 ⑵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疏替他分辨,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知州。被贬后,欧阳修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本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作者从大处落笔,由远而近,层层进逼,为全文张本。 第二段,写朝暮四时之景,即景生情,“山水之乐”体现得更加具体细腻。用分述总收之法,条理极其清晰。 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 第四段,归结全文主旨。先以宴罢归去结住叙事,忽然又从禽鸟之乐翻出两个“不知”,道出作者心曲;结尾才点出作者姓名,收束全文。 三、写作方法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 “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文中写景的成分很重,又多次提到“醉”字,这是无足怪的。因为既是写亭,自当写出亭的景色;又因亭名“醉翁”,自当写出命名之意,这些全属必要的烘托。文章开始写望琅琊,写“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至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如人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最奇。待到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宾客,还有滁人——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这就非同寻常了。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于“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的勾出一篇主旨。 2、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写景和抒情的自然结合。 文章先写亭的远景,因为亭之所在是琅琊山,就从这里落笔,用“蔚然深秀”表现它的外观,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它的丰姿,使人产生赏心悦目之感。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做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释亭名来由直抒作者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抒情的基调。以下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写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第二,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习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据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3、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也很有特色。 文中骈散相间,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易于成诵。首先,《醉翁亭记》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中首创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时代和后来的作家所用。现已演变成稳定性强、规范性高的成语,发挥了它们的引申意义。其次,《醉翁亭记》的语言凝练精粹,晶莹润畅,这是作者善于观察事物、精辟地捕捉对象的本质特征并加以提炼的结果。再次,《醉翁亭记》的语言抑扬顿挫,铿锵悦耳。全文几乎全用“也”收束句尾,又一贯通篇,毫无赘烦之弊,反有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 四、参考译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练习解答】 一、全文21个“也”字,都处在句尾位置,每个“也”字代表了一个语意层次,层次推进,一贯到底,使文章不仅层次分明,而且气势贯通;21个“也”字回环往复,造成一种舒缓委婉的音乐美与抒情气氛,读来一咏三叹,韵味无穷,情致盎然。 二、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政治革新而被贬为滁州太守,心中是苦闷的,所以虽游览山水、饮酒作乐,也摆脱不了思想上的消沉,然而他又能“乐其乐”,以“滁人游,众宾欢”为乐,表明他寄挂民生,与民同乐的政治愿望。 三、1、表示冻死关系连词,可不译。 2、表示递进关系连词,而且。 3、两个“而”均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 4、第一个“而”表修饰关系连词,可不译,第二个“而”表转折关系连词,却。 四、欧阳修这样改的目的是为了滤沏文词水分,浓缩语言容量,使之片言能明百意,只字足敌万语,达到妙造精工的地步。我们可以从中受到以下启发:语言贵凝练精粹;文章语言应多加推敲,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 五、略 【类文品读】 丰乐亭记(节选) 修(即欧阳修自称)既治滁(即滁州)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潝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修之来此(批滁州),乐其地僻而事简,又晨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三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亭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辜生无事之时也。 1、“记”是一种文体,以叙事写景为主。试概括第一段段意。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①下则幽谷(则: ) ②顾而乐之(乐: ) ③掇幽芳而荫乔木(荫: ) ④于是疏泉凿石(疏: ) 3、本文写景也有它的顺序。第一段和第二段写景各主要是以什么顺序来写的? 4、下列句子译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俯仰左右,顾而乐之:看看左右,四面一瞧,我便爱上了这地方。 b.乐其地僻而事简:喜爱这地方偏僻而公务少。 c.掇幽芳而荫乔木:(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在高大的树下歇阴乘凉。 d.风霜冰雪,刻露清秀:(秋冬的)风霜冰雪,使山显露出峭峻清秀的姿容。 5、欧阳修在几篇文章都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思想。请你从文中找出能体现“与民同乐”思想的句子来。 (参考答案:1、写丰乐亭周围美景及丰乐亭建造情况。 2、①是,为②喜欢③乘凉,歇阴④疏通 3、按空间转换的顺序来写的,下→下→中;第二段是以时间顺序为主或以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4、a 5、“而与滁人往游其间”“乃日与滁人……府而听泉”“又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同步评价】 一、基础训练 1、给加点的词注音。 伛偻( ) 山肴野蔌( )( ) 觥筹交错( ) 晦明( ) 宴酣( ) 2、解释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①饮少辄醉(辄: ) ②伛偻提携(伛偻: ) ③乐其乐(乐其乐: ) ④非丝非竹(丝: 竹: ) 3、本文“也”字有很多,试根据要求给下列句子分类: ⑴环滁皆山也。 ⑵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⑶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⑷故自号曰醉翁也。 ⑸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⑹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⑺……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⑻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⑼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⑽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①表判断: ②表解释: ③表感叹: 4、选出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a.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c.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d.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5、选出各组中词语用法或意义不同的一项。①( )②( )③( )④( ) ①而:a.蔚然而深秀 b.野芬发而幽香 c.泉香而酒冽 d.而不知人之乐 ②之:a.禽鸟知山林之乐 b.名之者谁 c.四时之景不同 d.醉翁之意不在酒 ③者:a.前者呼 b.作亭者谁 c.晦明变化者 d.弈者胜 ④于:a.行者休于树 b.泻出于两峰之间 c.临于泉上 d.来饮于此 6、从课文中选问题填空,组成反义词。 醉——( ) 前——( ) 朝——( ) 往——( ) 晦——( ) 7、译句。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有予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予也。 ③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8、选出对文章开篇“环滁皆山也”品析最好的一项( ) a.用这五个字开篇,写出了滁州的全貌,文章显得大气磅礴,引人入胜; b.开篇用五个字写滁州全貌,为后文作铺垫,行文自然,顺理成章; c.鸟瞰全景,由近及远,概括力强,文笔生动,写出了滁州的地理形势; d.用五个字开篇,从大处落笔,简炼,概括,形象地写出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9、“禽鸟知山林乐①而不知人之乐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③,而不知太守之乐④其乐⑤也”句中五个“乐”字,各自的含义分别是:① ② ③ ④ ⑤ 10、全文自始至终九下用“太守”自称,而不用第一人称“我”,为什么? 二、同步解读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阵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1、第一段写了哪几方面的景色? 12、文中描写傍晚山景的句子是 ,描写山间春夏景色的句子是 ,总写四季感受的句子是 。 13、这两段选文哪一段更像风景画,哪一段更像风俗画?分别寄托了太守怎样的思想感情? 14、将第二段分层,并用原文中语句概括层意,分别不超过三个字。 ① ② ③ ④ 15、本文既写太守之醉,又写太守之乐。其中 是表象, 是实质。写 是为了写 , 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每空填一个字) 16、为什么说“太守宴”是很典型的“野宴”,请将原文概括成一句话回答。(不超过20个字。) 三、美文赏读 右溪记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1]嵌[2]盘屈,不可名状[3]。清流触石,洄[4]悬[5]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6]。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7]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8]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9],俾[10]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11]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日“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注释] [1]攲:倾斜。[2]嵌:这里是形容岩石像张着口的样子。[3]不可名状:不能形容出它的形状。名,说出。状,描摹。[4]洄:水回漩而流。[5]悬:水从高处流下来。[6]荫:遮蔽。[7]逸民退士:指隐居的人。[8]置州:设置郡,作为州治。州,古时的行政区域。[9]芜秽:杂草积土。[10]俾:使。[11]裨:补助,增添。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 ②悉皆怪石( ) ③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 ) ④乃疏凿芜秽( ) ⑤植松与桂( ) ⑥遂命之曰“右溪”( ) 18.此文可分为两层,如何划分?并概括出层意。 第1层: 第2层: 19.右溪的位置在哪?命名的原因是什么? 20.用文中原话回答问题。 ①开发右溪的价值何在? ②文中如何叙述整治右溪的经过? 上一篇:《醉翁亭记》课堂训练 下一篇:《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诗歌鉴赏 《醉翁亭记》突破难点能力训练 篇13【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文中写景顺序,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课文,评析语句,感受课文精炼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接受课文美好情感的熏陶,学习作者热爱大自然、与民同乐的情怀。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精炼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理解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 【课时安排】 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宋代有这么一个人,他幼年丧父,家境又十分贫寒,他的母亲就以河边的荻杆画地来教他认字读书,就是这么艰辛的求学环境,通过他不懈的努力,在24岁参加科举考试时中了进士,这是一个才华横溢、博学多识的人。但后来他由于支持当时的政治改革,在改革失败后,屡遭贬斥。有一次他被贬到了滁州,任滁州知州,对于和他一样被贬的人来说,难免会心情抑郁,愤懑不平,那怎么办呢?他们往往会寄情山水,借山水美景来抒发自己的这种伤心抑郁之情,这个人呢,也是如此。在他被贬滁州期间,他写下了一篇游记,这篇游记佳作一出,盛传不衰。滁州人唯恐失之,就请人把全文刻在石碑上,后来又嫌字小字浅了,怕日久磨灭,又请大文学家苏轼用真、草、行三种字体书写重刻,往来文人墨客乃至商贾都争相摹拓,可见此文感人的艺术魅力。那么这是怎样的一篇游记呢?它的作者又是谁呢?大家知道吗?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板书课题。 好,前面大家已经通过探究研讨,了解了此文的主要内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他笔下这篇游记中所描绘的美丽风光,感受作者精炼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去体会他游览山水的乐趣和与民同乐的情怀。(出示学习目标) 请大家齐读课文。 二、朗读课文,把握写景顺序,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 1、文题《醉翁亭记》,即交代了本游记的游览地点,就是醉翁亭。那么作者在首段是如何引入醉翁亭的呢?请各人自读第1自然段,分析第1自然段的写景顺序。这是什么顺序?(空间顺序) 分析写景顺序: 全景——————————————局部 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这是什么写法?(移步换景) 播放微课《移步换景——醉翁亭》——移步换景: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对所看到的不同事物进行叙述或说明。视点和要说明的对象都在移换。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一定要把立足点的空间变换顺序交代清楚。 2、如果说第一自然段的写景顺序是空间顺序的话,那么第2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又是怎样的顺序呢? 利用时间推移,抓住了朝暮及四季的景物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 提示:对于时间顺序,要注意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找到时间点之间的衔接关系。 三、赏读课文,品味语句。 1、我们掌握了本文中写景的顺序,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景的。 请每人找出文中你觉得最美的景物描写的句子,读一读,并在旁边写下你的感悟,写好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1—4小组赏析第1自然段,5-8小组赏析第二自然段。) ⑴环滁皆山也。 赏析参考:虽然只有五个字,但却领起了全文,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言简意赅。 ⑵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赏析参考: 这里先写,后写,再写,最后推出醉翁亭,层层递进,托出主景,引人入胜。 “水声潺潺”“峰回路转”“有亭翼然”几句话,写水,写山路,写亭,都神形兼备,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从大山深处引出一个亭子,仅用了几十个字,文笔十分简练。 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这些交织为一体,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 “蔚然而深秀”,这样写琅琊山,使得琅琊山风光秀奇,迤逦连绵,苍翠欲滴。 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壮丽的群山映衬下,越发显得山泉的清朗,而亭子偏又踞临于泉上,更别有一番风光。 没有山,那泉就不美,没有泉,显得山很孤单。没有亭子,那山泉就会失色,有了亭子,就有了趣味。山水亭台,辉映成色,有了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⑶朝暮变化之美。 赏析参考: 作者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 日上东山,阳光奔泻大地。蓊郁的树林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释露消,又显示出了清新翠绿的颜色。到了傍晚,日下西山,暮霭遍地,岩石洞穴一片昏暗。作者传神的写出早晚不同的景色,早晨有宁静之状,清新之息,傍晚则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气。说明作者对景色变化的观察既深又细,可以根据不同的景象写出不同的境界。 ⑷四季变幻之美。 赏析参考: 作者生动的写出了四季的景物变化。他细心的选取了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加以描绘。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天;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霜重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随四季变幻,景物自有不同,各有其境界在,好像四幅画面,变化有致,给人不同的美学享受。 四幅画面互相映衬,春光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冽。 齐读第2自然段。 2、在这么美丽的风光下,自然免不了人的活动。下面让我们跟着醉翁的脚步一起,也去分享一下滁人的游玩和太守宴饮的乐趣吧! 把第3自然段中你觉得最有趣味的.活动场景找下来,读一读,并写下你的感悟,写好后在小组内交流。 赏析参考: 滁人游玩,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有背东西的人,有走路的人,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后拥,往来不绝,十分热闹。从侧面反映出太守的治理十分好,老百姓生活富足而安定。 宴饮所需要的东西,无论是酒还是鱼,无论是肉还是菜,都是就地取材,不用外求,说明了滁州这个地方十分富饶。 宴饮之乐,没有嘈杂的丝竹打扰,但有投壶的,下棋的,喝酒的,划拳的,十分热闹,充满了野宴的乐趣。 对于太守的描写十分简练,他醉在其中,也说明他乐在其中了。 四、研读课文,体会情感,把握主旨。(课后第2题) 1、全文中,洋溢着浓浓的乐趣,请分析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写了“乐”的哪几种情境? 禽鸟乐 游人乐 乐什么? 太守乐 2、小组探讨“乐什么”,再把自己作为文中的一员,说说你感悟到的乐。 融入情境,说“乐”: 禽鸟乐:大自然是禽鸟的家园,游人的到来惊扰了它们的正常生活,所以当人去山空后,鸟儿们又和鸣林间,唱出欢乐的歌。 游人乐:游人们跟着太守一块游山玩水,生活的十分富足而安定,当然十分快乐。 太守乐:太守既知禽鸟之乐,又乐游人之乐,既能同醉,又能自醒,还能写文章来记述这些事。他做到了与民同乐。 3、谁乐的境界最高?为什么? 鸟乐是本能的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只有太守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 五、小结。 读罢此文,我们仿佛听见了啾啾的鸟鸣和潺潺的流水声,闻到了空气中酝酿的野花的芳香,看到了一幅幅早晚变化、四时各异的美妙图画。而这一切都来源于醉翁——欧阳修旷达自放的品性,他摆脱宦海浮沉、人事纷扰,把自己的心灵沉浸到闲适、恬淡的情境中。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领略风光之美,人情之美,真正享受游赏之乐,同乐之乐以及人生之乐!好,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背诵课文。 《醉翁亭记》突破难点能力训练 篇14《醉翁亭记》学习要点〔一〕 本文作者写作技巧很高,他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景物描写巧妙而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无论是写景还是记游,都使人感受到山间景色的优美和人们游宴的快乐,还使人感到它蕴含着作者官场失意的抑郁心情,和他愿意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这些内容的理解,是从对文章的字、词、句、篇章的阅读理解入手的,但不能仅凭简单的表面文章去理解,而要联系作者和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从作者角度去设想、去挖掘。 首先默读课文全部注释,扫清字词障碍,再通读一遍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字 1、读准字的音 环滁( ) 琅玡( ) 林壑( ) 辄醉( ) 穴暝( ) 伛偻( ) 酒冽( ) 山肴( ) 野蔌( ) 觥筹( ) 阴翳( ) 2、通假字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二、解词 名之者谁 名:命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乐:以……为乐。 饮少辄醉 辄:总是,就。 太守谓谁 谓:是 学习本文 1、学习第一段,这一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 第一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玡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号“醉翁”、怡情山水的太守定的。 2、第一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第一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玡山,接着写琅玡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 3、文章第二段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本段描写山间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 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4、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这样是为写“太守宴”创造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实际上是借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在写“太守宴”之前先写“滁人游”,是为了表现与民同乐的旨趣。作者被贬到滁州,由于自己的努力,滁州变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 “太守乐其乐”乃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 6、本文是怎样把记叙、写景、抒情相结合的? 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一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醉翁亭记》学习要点〔二〕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中宋朝的第一家,其散文纾徐委曲、条达疏畅、垂范后世。 传统名篇《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精炼、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自己与游客在醉翁亭中开怀畅饮的欢乐情景,以及亭外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在官场失意之后,寄情于山水的心情和与民共乐的政治理想。 首先默读课文全部注释,扫清字词障碍。再通读一遍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字 1、读准字的音 环滁(chú) 琅玡(láng yá) 林壑(hè) 辄醉(zhé) 林霏(fēi) 阴翳(yì) 伛偻(yǔ lǚ) 酒冽(liè) 山肴(yáo) 野蔌(sù) 觥筹(gōng) 二、补充释词 山行:沿着山走。 晦明:有时暗有时亮。 名:命名,名词作动词用。“名之者谁?” 已而:不久,副词。 乐:以……为乐。名词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而不知太守乐其乐。” 学习本文,明确线索,概括大意,写出内容提纲。 全文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位置和形势,以及命名的经过,解释“醉翁”的含义,表现作者寄情山水寻找乐趣的心情。 第二段,写亭外山间景物的美丽可爱,山中早晚以及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千变万化,美妙无比,使人感到乐趣无穷。 第三段,写滁州人的游乐和作者同宾客游宴的欢乐情景,表现作者寄情于山水之间与民同乐的欢快心情。 第四段,写作者游醉回归和愉快心情,进一步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同时交代归来后写了这篇《醉翁亭记》。 学习课文,思考问题。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作者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 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1)亭之概况(环境、亭名由来),抒发“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2)亭之美景(自然美:朝暮图、四时景),“乐亦无穷”;(人情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太守醉)照应“乐亦无穷”。 (3)游亭之乐(游人去,禽鸟乐;大守乐其乐——与民同乐)(主旨) 2、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3、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写“太守宴”创造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4、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5、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字,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 测试 1、下列加红的字注音或字形上有误的一组是( ) a、环滁(chú) 林壑(hè) 琅玡(yá) b、潺潺(chán) 瞑(míng) 觥(gōng)筹交错 c、山肴(yáo) 野蔌(sù) 阴翳(yì) d、晦(huì)明 宴酣(gān) 颓(tuī)然 2、下列四句中有一句与“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请选出这一句( ) a、野芳发而幽香 b、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c、溪深而鱼肥 d、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红的词语解释不对的一项 3、( ) a、翼然临于泉上(面对) b、波澜不惊(起,动) c、河曲智叟亡以应(同“无”,当“没有”讲) d、树林阴翳(遮盖) 4、( ) a、委而去之(放弃) b、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思) c、苍颜白发(脸色苍老) d、饮少辄醉(就) 5、( ) a、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b、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做太守) c、连月不开(放晴) d、太守谓谁?(所谓) 参考答案 1、d 解析:对生字词的注音和书写,一要注意书下的注释,二要勤查字典,多记忆,多积累,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d项中“酣”应该读hān,“颓”应该读二声。 2、d 解析:对文言虚词的识记,也要注意积累。例句中的“而”表示转折,可译成“却、但是”。abc中的“而”表示并列,只有d句中的“而”表示转折。 3、a 解析:对文言实词的识记,一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二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a句中的“临”在这里是“靠近”的意思。 4、b 解析:“意”在这里是“情趣”的意思。 5、d 解析:“谓”在这里是“是”的意思。 中 考 解 析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字永叔,政治家、文学家。 b、欧阳修,北宋人,号六一居士,晚年自号“醉翁”。 c、“记”,是指记载、描写事物的一类文章。 d、欧阳修与《醉翁亭记》里的太守并非一人,因为文中的太守“苍颜白发”“年又最高”。 解析:文学常识要靠平时的积累和记忆,有关作者的字号以及年龄、朝代可能有助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因而要特别细心,可以卡片形式积累。 答案:c 2、在横线上依照注音写出原课文的汉字。 (1)林______(hè)尤美 (2)水声______(chán chán) (3)有亭________(yì)然 (4)饮少_____(zhé)醉 (5)________(yǔ lǚ) (6)山_____(yáo)野____(sù) (7)______(gōng chóu)交错 (8)________(tuí)然 (9)树林阴______(yì) (10)_______(lú líng) (11)泉香而酒______(liè) (12)云归而岩穴______(míng) 解析:要准确把握文言生字的字形,一要靠平时的积累,二要有重点的记忆。 答案:壑 潺潺 翼 辄 伛偻 肴 蔌 觥筹 颓 翳 庐陵 冽 暝 3、选出加红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野芳发而幽香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b、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韦编三绝 c、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d、溪深而鱼肥 禽鸟之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解析:词义的掌握,要注意总结。一词多义的词语及一些虚词的用法往往比较麻烦,可采用做卡片的形式日积月累。 答案:a是词义不同,c和d属用法不同,答案为b。 课外拓展 诗情画意,秀丽多姿 ——谈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他的《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的。 优美的意境。好的散文应为诗,要创造优美的意境。所谓意境包含着意和境两个方面的范畴,它是浸润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优秀的散文应该有风光绮丽的图画美,给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以悦目而致赏心。《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联缀各幅画面。而“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散文立意犹如设了张本,作者就根据这样的“意”写了秀丽的“境”,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相谐。作者是从这样几方面濡笔,描绘散文境界的。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 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蔚然而深秀”的琅山,风光秀奇,迤逦连绵,苍翠欲滴。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这里赖于壮丽的群山映衬,就益显出山泉的清朗,而亭台又偏偏踞临泉上,则别含另一番风光。这样,无山,则酿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峙。无亭,则山泉失色;有泉,则亭台增趣。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且辉映生色,构置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其二,朝暮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日上东山,阳光奔泻大地。蓊郁的树林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释露消,又显示出清新翠绿的颜色。而到了傍晚,日下西山,暮霭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作者传神地写出早晚不同的景色。由于早晚不同,则作者运笔的色调、气氛有别。早晨有宁静之状,清新之息,傍晚则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气。作者对景色变化的观察既深且细,笔触如丝,根据不同的景象写了相异的境界。 其三,四季变幻之美。作者不仅写出了早晚的景色,而且以醉翁亭为中心,把笔墨进一步铺展开去,描写了四季的景物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确是传神笔致。作者在这里仍然细心地选取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加以描绘。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霜重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随四季变换,景物自有不同,各有其境界在,出现了四幅画面,变化有致,给人不同的美学享受。同时,四幅画面又是互相映衬的,春光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冽。 其四,动静对比之美。散文写景绘境最忌呆板单调,一样景物,一种笔致,一式情态,又有何意趣?欧阳修在这篇散文中时时注意事物的动静变化。先说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蔚然壮秀的琅山是静态,潺潺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山色苍郁悦目,泉声琮琮动听,相映成趣。“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树木之静对比出百鸟啁啾之动,相得益彰。再说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残阳息于山头是其静,人影移散,纷纷暮归是其动。静的景和动的人彼此映衬。最后,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有唱有憩,有动有静。“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生趣盎然。由于作者多方面进行对比,使散文的意境绘形绘声,山光、水色、人情、醉态并于一画,各具情致。 精巧的结构。散文,顾名思义,要散,但散并非是不着边际的散乱,要做到散中有神,散而不乱。《醉翁亭记》结构上的精巧之处,值得我们努力学习。 金线串珠。《醉翁亭记》虽然时而山色露布卷面,时而水流泻进画幅,时而人情喧于纸上,看似散,其实一点儿也不乱。首要的原因是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线。这根金线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乐”,醉中之“乐”。正因为如此,文章的起、承、转、合,就无不统摄于作者主观感受和体验的波澜起伏。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路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宛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更是为着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欢于万物,乐在其中,全文因景生乐,因乐而抒情,这样,行文走笔,一路写出,围绕个“乐”而展开,就不是断片的杂碎,而是统一的整体,犹如穿千颗珠玉缀在金线之中,收万道阳光凝于聚光镜上。也正因为有聚光点,有主骨架,文笔的散反而会转化成一种特色,显得运笔从容,左右逢源,越是散越是丰满了散文的血肉,增添了散文的生机,增强了散文的内容。 曲径通幽。《醉翁亭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峰回路转,有亭翼然。”借用这句话来形容这篇散文的结构特色是很恰当的。作者写四时晨昏的不同景物,五光十色的琅山风貌,可谓匠心独运,苦意经营。作者为写出醉翁亭的位置,颇下一番心思,他不是径直言之,而是曲折写来。文章一开始敷设了五层笔墨,“环滁皆山”,一层;“西南诸峰”,一层;深秀“琅山”,一层;潺潺泉水,一层;“有亭翼然”,一层。五层笔墨不是均衡用力,平分秋色,而是层层烘染,步步进逼。先用大镜头、长镜头,然后推成小镜头、短镜头,最后跳成特写,不平不直,九曲回肠。先用概描,写滁州山景,大笔淋漓。下一“尤”字,文章迭进,带出“西南诸峰”。再着一“望”字,视线集中于琅山。用毕视觉,跟后就用听觉,“水声潺潺”,于是酿泉入画。尔后,用一“回”字,着一“转”字,醉翁亭才赫然在目,进入卷面。作者在用笔时,好像围野狩猎,逐渐圈小区域。这样不仅让人们了解到醉翁亭之所在,而且通过层层烘托,突出了它的美。如此描写,便使“亭”非比寻常;如此用笔,便使“文”不同凡响。再如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了突出“太守之乐”,也是用的层层烘托的笔法。用禽鸟之乐,反衬众人之乐,再用众人之乐,反衬出太守之乐。这样,太守之乐就在众多的烘托下被推到峰颠,显示出主观感受和体验的高人一筹。 呼应有方。前有伏笔,后必照应;藏墨于首,显豁于尾,是《醉翁亭记》结构安排的第三个特点。 文章一开始写道:“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但太守又“名之者谁”?暂按不表,埋下伏笔,催人卒读。直到文章刹尾处,才端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起到首尾相照之效。再如“太守乐”呼应了“山水之乐”,乐从山水来,太守乐就有了根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照应了“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年事既高,又放情山水,太守醉就有了着落。又如“夕阳在山,人影散乱”,纷纷离去,是因为时令已晚,这便跟前文的“暮而归”又恰成照应,把这句话具体化了。处处注意呼应照应,就使文章的内在结构经纬分明,严谨周密,无懈可击。 出色的语言。《醉翁亭记》的语言极有特色,格调清丽,遣词凝练, 音节铿锵,臻于炉火纯青之境,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 首先,《醉翁亭记》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中首创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时代和后来的作家所用,例如苏轼在著名的《后赤壁赋》中写秋冬之交的江上景色,就直接借用了“水落石出”一词。又由于作者用词精当,词句的概括内容很广,因而“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演变成稳定性强、规范性高的成语,发挥了它们的引申意义。 其次,《醉翁亭记》的语言凝练精粹,晶莹润畅。这是作者善于观察事物,精辟地捕捉对象的本质特征并加以提炼的结果。例如写晨昏景象之异,只用两句就概括殆尽:“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林、岩、晨气、暮霭,均是山间习见之物,以此下笔,切景切境。同时,“出”“开”联属,“开”是“出”的后果。“归”“暝”联属,“归”是“暝”的前提。动词的出神入化,互为因果,使变化着的山景逼真欲现,恍若在即。又如写四季景物,作者独到地捕捉了富有季节特点的典型情景,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无不情状俱到,精确熨贴。再如“树木阴翳,鸣声上下”,前句写色,后句传声,兼声兼色,寥寥八字便把薄暮情景表现无遗。还如“有亭翼然”,仅譬一喻,亭的形状、风貌便画出来活像鸟儿展翅,凌空欲飞。 《醉翁亭记》还留下了推敲文句的文苑佳话,为人们所传诵。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写道:“欧公(按:指欧阳修)文亦多是修改到妙处。有人买得他的《醉翁亭记》稿,初说‘滁州四周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朱子语类大全》卷一百三十九)滤沏文词水分,浓缩语言容量,使之片言能明百意,只字足敌万语,达到妙造精工的地步。 再次,《醉翁亭记》的语言抑扬顿挫,铿锵悦耳。全文几乎用“也”收束句尾,又一贯通篇,毫无赘烦之弊,反有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它虽是散文,但借用了诗的语言表现形式,散中有整,参差多变。他安排了不少对句,使句式整齐工稳。 单句成对的有“日出而林霏开”对“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对“佳木秀而繁阴”。 双句成对的,有“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对“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作者虽受骈文影响,但非食而不化,乃是有所创造,融化到笔底,又自然天成。不做作,不矫饰。这样,读来顿觉舌端润畅;听来,倍感声声清朗,具有音乐的节奏感和回环美。 欧阳修在北宋的文学革新运动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他一扫唐五代文坛浮艳艰涩的流风,建立了清新、秀美、刚健、婉转的文学风格。这篇《醉翁亭记》就是他的文学主张的最好的艺术实践。 上一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7(附教学实录片段) 下一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7 《醉翁亭记》突破难点能力训练 篇15一 教师提示自读要点和自读方法。 1.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自读这篇课文,要抓住“乐”这条主线,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弄清文章中哪些是叙事,哪些是写景抒情,三者是怎样紧密结合起来的,从而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本文除语言特色外,情致满篇而构成了散文诗。 4.自读这篇文章,首先要根据“自读要点”和课文前的“自读提示”,结合注释仔细疏通文字,把握课文大意,通过讨论,解决疑难。在这基础上完成课本的“练习” 和本教案设计的“自学作业 ”。自学过程中还要善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还可以把本文与《登泰山记》比较,找出其异同。最后,就文章的重点问题请教师讲析。在整个自学过程中,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二 自读作业 。 1.这篇文章的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在下边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话。(已附答案,下同) (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 (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 (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 2.课文里连用21个“也”字作句尾。这些“也”,表示了不同的语气和作用。请把下面的判断句中的“也”的不同表达作用填在相应括号中。 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C 环滁皆山也。 D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E 而乐亦无穷也。 ……故自号曰醉翁也。 庐陵欧阳修也。 ①表示判断的语气:(A、G) ②表示解释的语气:(B、F) ③表示肯定的语气:(C、D) ④ 表示结住一层意思:(E)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山势回环,路也跟着弯转,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高踞在泉水上边,这就是醉翁亭了。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山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水山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然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达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4.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对于这5个字,有下面几种议论,选出不确切的一项。 A 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 这5个字省却许多文字,而意未尝不尽。 这5个字虽则简洁,但意犹未尽。 这5个字言简意赅,鸟瞰全景,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答() 5.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选出分析恰当的几项。 A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B “太守之乐其乐”是衬托前面的“山林之乐”和“人之乐”的。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被贬滁州后一种苦闷抑郁的扭曲反映,作者是以乐写哀。 答(A、C) 三 讨论重点内容。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明确: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2)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明确: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3.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明确:为了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4.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明确: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5.为什么可以把本文看作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 明确:这是由本文的内容和语言特色决定的,详见本文“自读要点”第3点。 四 课后练习。 背诵全文。 (选自黄岳洲主编:《新编中学语文教案》) 《醉翁亭记》突破难点能力训练 篇16教学目的 一、 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二、 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色,并复习巩固骈散结合的句法。 教学设想 一、 安排两课时。 二、 布置课前作业 ,让学生利用注释及工具书,读准字音,疏通文意,课内根据学生实际释难句。 三、 用自主参与教学法,充分利用课内时间,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教师解疑释难,减少讲解和分析。 四、 加强背诵指导,力求课堂内能背诵部分段落。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一、 了解欧阳修的主要经历及其多方面的成就。 二、 在诵读中初步体会“也”和“而”的语气。 三、 疏通文字,了解文章大意。 四、 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色。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一、 明确写景的方式及作用,理解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二、 复习巩固对“骈句”的理解。 三、 背诵课文,在背诵中进一步体会“也”和“而”的语气。 第一课时授课提纲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投影醉1 二、 引导参与 (一) 结合课前作业 的评讲,巩固学生自学的成果 1、 作者介绍,投影醉2(由学生讲,教师补充) 2、诵读 (1) 抽一学生朗读,其余学生仔细听,读完后学生再作评议。评的标准:是否读准了字音,是否读对了节奏,是否在“也”字后有较大的停顿,“而”的轻重语气是否读出。 (2) 听范读 2、 疏通文字,释难词、难句。可以由学生提出,也可由教师发问(投影字词题醉3),主要针对注释上没有作注释的词句作解答,巩固学生自学成果。 3、 齐声诵读描写醉翁亭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的句子。 (二) 问题探究,用课文中的句子作答,边讨论边作结构图投影醉4 三、 就结构图示作归纳小结,并投影醉5,展示强调教学目标 四、 布置第二课时作业 (投影醉6) 《醉翁亭记》突破难点能力训练 篇17皖灵璧县第四中学 王虎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醉翁亭记》,是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的一篇杰作。在这篇游记中,作者以“乐”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来选材布局。“乐”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始终。 然而,“乐”这条线索到底指的是什么?一般人认为是“山水之乐”。然笔者以为“山水之乐”只是“乐”的字面意思。实质上,“乐”字还蕴含着许多深远的言外之意。这就是“官民同乐”、“丰年之乐”和“苦涩之乐”。拙见如下,敬请同仁斧正。 一.官民同乐 “官民同乐”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之中。文中出现了众多的欢乐黎民的形象,又写了与黎民同乐的“太守宴乐”、“众宾之欢”、“太守之醉”,而且忘乎所以,毫无忌讳。这正是“官民同乐”的具体写照。 二.丰安之乐 从文众多的欢乐黎民形象不难看出,这一方黎民过着平安的生活。试想,如果滁洲人穷困潦倒,颠沛流离,还会有兴致来游山玩水吗?即使有,还能“往来而不绝”么?而为官者也无心玩赏了,除非他是个不顾百姓死活的昏官。所以“官民同乐”的叙写中蕴含着“丰年之乐”的思想。 三.苦涩之乐 本文是北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洲太守时写的。因此作者心灵上的创伤在作品中不可能没有反映。这可以从给亭命名的用意方面察觉出来。“醉翁亭”的命名突出“醉翁”,这里,既有满纸的欢乐,更有“醉翁”的内心的深沉,于是出现了矛盾的精神状态。据年谱记载,“庆历六年丙戌,公(欧阳修)年四十,自号醉翁”,可见,作者当时与翁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而文中却说是“年又最高”的老翁,他“饮少辄醉”,却偏偏爱酒,甘愿“颓然乎其中”。也正如作者自己说的:“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但爱亭下水,来从乱石间……所以屡携酒,远步就潺溪……山花纵能笑,不解与我言。”(《题滁洲醉翁亭》)可见,作者是在“山水之乐”中寄寓着内心的愁苦和委屈,用“醉酒”来忘却自己的一切,“乐”字里面还蕴含着“苦涩”的味儿。“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的深意就在于此吧。 可见,本文线索——“乐”中除了有“山水之乐”外,还有“官民同乐”、“丰安之乐”,更有“苦涩之乐”。课文除对“山水之乐”作了具体叙写和点明之外,把其余之乐都有深藏在字里行间、委婉含蓄,让人回味深思。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