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设计 |
范文 |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设计(精选16篇)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设计 篇1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 (1)《醉翁亭记》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 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2.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 写乐) 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 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3.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3.师归纳(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 (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 四、反思阅读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 1、诵读感悟内容 2、探究思想背景 3、赏析行文特色 五、迁移练习: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意在干涉别国内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 不可。(水落石出) 六、学生读背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板书设计: 醉 翁 亭 记 欧 阳 修 醉景:山水、朝暮、四时 以醉写乐 太守醉 醉人:滁人游,众宾欢 乐中含悲 醉情:与民同乐 醉 形象精练,融情入景 文美 我们醉 句式灵活,对散结合 情美 韵律独特,回环往复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设计 篇2教学目的: 一 背诵全文。 二 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想: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同时能够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的,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能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即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拟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 熟读课文;疏通全文大意。 二 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 一 看“阅读提示”,了解作者欧阳修和本文写作背景;了解本文主要内容。 二 读课文。 △ 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 教师提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方法:出示卡片或小黑板。 滁 壑 琅琊 潺 酿 僧 辄 霏 暝 朝而往 伛偻 洌 蔌 射者中 弈 觥筹 翳 △ 学生试读课文。 要求:放声读书。 △ 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 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 [说明]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以上学生已经听读了两遍,自己读了两遍,对课文内容大致了解了一些。本文语言浅易,熟读利于疏通全文大意。 三 疏通全文大意。 △ 二人小组,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善于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二人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小组同学帮助解答。学生们都解决不了时,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林壑尤美 (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4)山间之朝暮也。 (5)山间之四时也。 (6)歌于途 (7)行者 (8)临溪而渔 (9)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10)杂然而前陈者 (11)起坐而喧哗者 (12)已而夕阳在山 (13)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说明]学生阅读中遇到问题,由谁来解决呢?同学之间相互启发,自己解决最好。必要时,教师点拨或讲解。学习是学生的事,教师尽可能调动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果能如此,久而久之,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就会增强。 △ 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出声音。 四 再读课文。 齐读,或各自放声读。 要求: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画出来。 布置作业 : 一 熟读全文 二 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 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二 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 : 一 读课文。 集体读或个人读。 二 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讨论问题。 最终明确:乐。 △ 文中写出了谁“乐”? 最终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 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最终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 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最终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说明]以上四个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写的“乐”的主要内涵。最后一个问题,难度较大。教师适当讲解也是必要的。但不必发挥得过多,点到为止。 三 背诵课文。 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强记。 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入手,尽量不死背。第一段,共11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诵,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说明]有前边熟读的基础,加上本文语言琅琅上口,学生能够比较快地背下来。若课上时间不够,教师选其中一段,指导背诵,为的是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另外,一段中如何分层,不是本课教学重点,提出将相关内容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为方便起见;只要学生容易背下来,一段中怎样“分层”不必较真。 布置作业 : 一 背诵全文。 二 完成课后练习六。 译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的那些峰峦,树林和山谷尤其秀美。远看一片郁郁苍苍,显得幽深秀丽的,那就是琅琊山。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跟宾客们到这里来喝酒,他喝得很少却总是喝醉,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看吧,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散发着幽微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浓荫遍地;西风起,霜露降,天空显得空阔明亮;水位下落,石头显露出来——这就是山中四季的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回答,老老小小你来我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的人们在出游。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香,酒水清,各式各样的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这是太守举行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是说有人弹琴奏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筹码杂乱交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图景。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纵横散乱,这是宾客们跟着太守回去了。(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然而,鸟儿只懂得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们的乐趣;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总体说明】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的。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限于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之我们以上的认识,便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选自黄岳洲主编:《新编中学语文教案》)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设计 篇3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注重对景物的细致描写 3、写作训练 重难点: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写作 教具: 投影仪、图片、录音机、磁带、送话器 教学程序: 一、内引铺垫 北宋时期,曾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在今宜昌担任过县令,你知道他是谁吗?指名学生回答:欧阳修 板书并介绍: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庆历六年也即公元1046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主张,被贬到今安徽省滁县做了一名“迁客”,那时期,他游览了风景秀美的“醉翁亭”,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斗转星移,几千年后,现在的醉翁亭还“健在”吗?它的面容又如何呢? 今天,我们终于同“梦幻旅游公司”联系好了,在公司导游先生和导游小姐的带领下,一同去欣赏“醉翁亭”的美丽风光。在以上板书“醉翁亭”前加“梦游”二字,构成本文的教学主题:“梦游醉翁亭”。 二、导学品读 1、播放伴音:火车进站的声音,由弱到强。 2、指名一学生当导游并拿着送话器解说:各位旅客请注意,开往安徽方向的 次列车到站了,请去滁州醉翁亭风景区的旅客,带好自已的行礼,检票下车。(重复一遍) 3、指名另一名女同学当导游小姐,在各位旅客下火车后去醉翁亭的车上,接待旅客: 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乘座我们“梦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过几分钟,我们就要到醉翁亭风景区了,我们已经为大家做好了游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直接在导游小姐的带领下去领略醉翁亭的风光。我们公司全体人员将热情为您提供周到地服务。如果您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难,请随时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是:0717——7801570谢谢您的合作! 4、教师简单旁白,然后由另外几名导游按课文内容依次进行景点介绍。 5、景点之一:醉翁亭景点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学生都把眼睛闭上,体现"梦游"。随着导游细致入微地讲解(学生可在原文的基础上,对其景色进行细致描绘),进而完成对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理解。 6、景点之二:醉翁亭早晚及一年四季景色介绍。亦可让学生闭上眼睛。 7、景点之三:醉翁亭风俗人情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有特长的学生进行特长展示:“山歌对唱”,“滁人游情境模拟”,“众宾欢情境模拟”,“太守宴特色菜介绍”……在此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在众多学生参与之下完成对课文的学习。 三、外联对比(教师接住学生传来的“接力棒”) 醉翁亭的景色怎么样?我们非常感谢“梦幻旅游公司”的导游为我们介绍了如此优美的景观,以及他们精彩的讲解。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如果要你把今天参观的内容写出来,你准备怎么写? 路线:车站——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四、延伸运用: 运用本课所学,向大家介绍一处旅游景点。要求能写出景点的特色来。 板书设计: 梦游醉翁亭 欧阳修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设计 篇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 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3. 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 让学生熟读课文,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语气、语调,再现课文构造的优美意境,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 2. 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依托文本注释、工具书,疏通全文大意,个别晦涩语句及文言活用现象,教师点拨。 3. 主旨的理解,通过引导学生找关键句,分析作者感情脉络来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领会文中作者所表达的“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2. 培养学生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 学习重点: 1. 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 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过程及指导: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疏通全文。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江西庐陵人。他出身贫寒,24岁进士,官至参知政事。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的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同时他在文学理论上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革新政治,促动了保守派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这篇课文就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 三、第一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i (1)内容:学习生字词。 (2)方法: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弄清文中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要求:4分钟后能准确认读屏幕上的字词。 滁 壑 琊 潺 酿 僧 辄 霏 暝 洌 蔌 弈 翳 射 觥 偻 朝而往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1、指名学生读生字词,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发现有读错的可以马上举手示意,教师随时注意找会的同学来更正。 2、预见性问题:对于“壑”“ 琊”“潺”“觥”“偻”学生可能读不太准,教师要着重强调并引读几遍;对于“ 琊”、“觥”生辟字要结合音形义来强调学生记忆。 四、第二次自学展示 (一) 自学指导ii (1)内容: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句。 (2)方法:以学习小组的形式,依托文本注释、工具书,疏通全文大意,个别晦涩语句及文言活用现象,教师点拨。 (3)要求:15分钟翻译完课文(按成语接龙顺序进行,读一句,译一句)。 1.小组派代表翻译课文,注意程序。 2.如果小组代表发言时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可举手更正。 3.预见性问题:学生可能对以下字词的理解产生偏差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学生明确: 野芳发而幽香 “芳”古义为花。今义,芳草,花草的香味。 山间之四时 “时”古义为季节。今义,时间,时刻。 ②词类活用 a 山行六七里 “山”名词用作状语,在山上,顺着山路。 b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名词用作状语,像鸟儿张开翅膀。 c 名之者谁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d 故自号曰醉翁也 “号”名词作动词,取号。 e 伛偻提携 “伛偻”形容词用作名词,代指老人。“提携”动词用作名词,代指小孩。 f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一个“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后一个“乐”形容词用作名词,乐趣。 ③一词多义 临溪而渔 ( 动词,靠近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动词,到) 云归而岩穴暝(动词,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动词,回去) 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 太守谓谁(判断动词,为,是) 太守自谓也(动词,称谓) 山水之乐(名词,乐趣)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形容词,欢乐) 环滁皆山也 (表陈述语气) 山之僧智仙也 (表肯定语气) 在乎山水之间也(表感叹语气) 五、第三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iii (1)内容:诵读课文,在揣摩“也”字“而”字的用法和语气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2)方法:先听读,再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揣摩。 (3)要求:8分钟后能说出文中“也”字,“而”字的用法和语气。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学生明确: ①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a.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b.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c.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②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 如:表修饰: 朝而往,暮而归(轻读) 表并列: 泉香而酒冽(轻读) 表承接: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轻读) 表修饰: 杂然而前陈者(轻读) 表转折: 而不知人之乐(重读)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六、课堂检测 熟读课文,完成课后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引出课题、明确目标: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清思路。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3、理解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第一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i (1)内容:读课文,理思路。 (2)方法:诵读课文,结合要求按学习小组形式交流。 (3)要求:6分钟后能回答下面的问题。 1.贯穿全篇的主线是什么? 2.试围绕主线概括各段内容?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学生明确: 1. 贯穿全篇的主线是“乐”,从课文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一句可以看出。 2. 第一段总写乐。第二段写了山水之乐,具体写了山间朝暮四季景色的变化。第三段写了游人之乐与宾客之乐。第四段写了禽鸟之乐、太守之乐。 3. 预见性问题:学生可能对“线索”,“第一段总写乐”有点模模,教师应适时点拨。 三、第二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ii (1)内容:分析课文,了解本文主旨。 (2)方法:学习小组内合作探究。 (3)要求:6分钟后回答问题。 1.文中写出了谁的“乐”?他们为何而乐? 2.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 3、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学生明确: 1.文中写出了滁人乐,众宾乐,太守乐。 滁人:山水之乐。 众宾客:山水之乐,从太守游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2.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特别是“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3.“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4.预见性问题:注意引导学生对太守乐的正确理解。 四、第三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iii (1)内容:理解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方法: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合作探究。 (3)要求:6分钟后回答问题。 1.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学生明确: 1. (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2.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周围赏心悦目的环境;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清幽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这些都是为后面借解释亭名引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从而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服务的。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不同之景,则是为了衬托 “乐亦无穷”,借以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3.预见性问题:第一问应根据学情对学生加以提示,如从“时间”,“方位”考虑。 五、小结: 《醉翁亭记》一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特别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声律节奏起伏,音韵和谐悦耳。这些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飞升。请同学们多多体会。 六、课堂检测(另附)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设计 篇5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设计思路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 )壑( )琊( )潺( )酿( ) 僧( )辄( )霏( )暝( )洌( ) 蔌( )弈( )翳( )射( )觥( ) 偻( )朝( )而往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习。 2疑难解析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饮少辄醉:辄,就。 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近乎“要说那一…·”“像那……” 歌于途:倒装,在途中唱歌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杂。陈,摆放。已而夕阳在山:已而,过了一会儿,不久。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第一个“乐”字是动词,第二个“乐”字是名词。 四、概括课文内容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宴罢归去并点出作者名姓。 五、作业: 熟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赏析课文,理解课文主旨 一、导入 《醉翁亭记》是欧阳醉翁亭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写的一篇散文,在这里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中。描绘出了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 二、逐段分析,探究鉴赏 1、分析第一自然段: 齐读之后指导学生们思考:此段是概括写了亭子的环境和亭子命名的由来,写亭子的环境,作者是从哪里落笔,如何观察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亭子的命名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结合抒情的? 总结:是从远山落笔,立足于滁州,先是定点观察环视,然后把焦点对准西南诸峰,点出了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接着动点观察,景随步移,山行六七里,先闻水声,后见泉水,最后峰回路转,推出了泉上的醉翁亭,写出了亭的环境,按照由远而近的顺序,写完景过后层层设问,通过作亭者谁,名之者谁,引出了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 2、分析第二自然段: 让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阅读课文弄清文意,思考:作者写了哪些风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你的感受如何? 总结:作者按照朝暮,四季的顺序来写。在作者的眼中,醉翁亭山间朝暮四时无一不美,清晨,日驱之雾,怡红快绿顿现眼前,傍晚谷归山各,让人遐想神往。春天,野花香气无处不散,夏季绿树成荫,微风习习。秋天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里嶙嶙的怪石令人感受到的是另一种诗情画意,真是美不胜收,难怪作者抒发到"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分析第三自然段: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作者的眼里,他周围的景物无一不美,这也说明了他的心情是十分快乐的,他的心情为什么这么好呢?我们看第三自然段共有四句话(一个也字一句),若每一句话为一幅图时,我们可命名为:滁人游图、太守宴图、众宾欢图、太守醉图。看课文分析:滁人游图中共写了哪几种人?太守宴图中有哪些佳肴?众宾欢图中,众宾的形为和神态如何?太守醉图中,太守的面目和神态怎样? 思考:为什么写太守宴图之前先写滁人游? 总结:这就应了我们刚刚学过的《岳阳楼记》中的后天下之乐而乐,太守周围的人情事物无一不让他愉悦动情,驼背弯腰的龙钟老人,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络绎不绝的游人,一切都那么有生气有色泽。在他所治理的滁州这一方水土,可谓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沉醉于这方山水之乐,也更沉醉与民同乐之中。 4、分析第四段: 在第四段中,作者用两个相同的句式点出了四种乐即:山林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思考:这些乐中谁的乐的涵义最丰富?其乐的涵义有哪一些呢?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的抒发了自己的复杂感情,既包括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山水之乐)也有看到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游宴之乐)更有与民同乐的情怀。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写景和抒情相结合,文字简练而生动句式错落有致。文中“山水之乐”不能看作是作者消沉堕落的表现。因为,本文描摹山水,抒写游宴,看似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沉沦表现,实质上,作者笔下如此美妙的胜景,抒发的自得其乐的陶醉之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胜景、享乐折射出来的是作者治滁的政绩,是积极从政的结果,是“与民同乐”的积极思想。 四、板书设计 引入……滁洲琅琊酿泉醉翁亭作亭者命名者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 写景……朝暮四时之景乐亦无穷山水乐 醉翁亭记写人……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游宴乐 归来……禽鸟乐/人之乐/太守了(与民同乐) 第三课时 一、基础知识 1.填空。 (1)本文作者是____代__ __家。字_ ___,自号__ __,又号__ __,著有《 》 (2)本文是作者被贬为_ ___时所写,它的姊妹篇是 (3)文中描写山间朝暮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4)文中描写山间四时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奠定全文抒情墓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_____________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 (6)文中照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的句子是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7)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___ ______”,意在干涉别国内政。(用《醉翁亭记》中的原句答。) (8)描写滁洲城总的地理环境的句子是:“乐亦无穷”的原因 2.写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 (2)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 ( )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 ) (4)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 ) 3、成语积累 1、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 2、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3、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兴趣并不在于喝酒。形容人别有意图,言在此而意在彼。 4、课文里连用21个“也”字作句尾。这些“也”,表示了不同的语气和作用。请把下面的判断句中的“也”的不同表达作用填在相应括号中。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C环滁皆山也。 D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E而乐亦无穷也。 F ……故自号曰醉翁也。 G庐陵欧阳修也。 ①表示判断的语气: ②表示解释的语气: ③表示肯定的语气: 二、中考试题集锦 20__大连市古诗文阅读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临: (2)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之: 9.分别写出“穷”字的意思。(2分) (1)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穷: (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穷: 10.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答案:8.(1)到、靠近(2)的(2分。每小题1分) 9.(1)穷尽、完结(2)贫穷(穷困) (2分。每小题1分) 10.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为山水之景而醉,为 滁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2分) 20__年河北省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3分) (1)环滁皆山也环: (2)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3)野芳发而幽香发: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译文: 8.选文第①段在总写滁州山景后,由远及近依次驾了“西南诸峰”、“ ”“ ”、“醉翁亭”等景物。(2分) 9.概括选文第②段的内容。(2分) 答: 10.下面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3分) 欧阳公记①成,远近争传……凡商贾②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③,以赠官,可以免税。 注:①[记]指《醉翁亨记》。 ②[商贾]商人。 ③[关征]查税征税。 答: 答案:6.(1)围绕(环绕) (2)情趣(意趣、兴趣) (3)开放(开) 7.给它(亭子)起名(题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称它(命名)的。 8.琅琊(山)酿泉 9.描写山间的朝暮变化、四季不同景色以及出游的乐趣。 10.《醉翁亭记》在当时备受人们的推崇,反映其艺术价值高、影响大。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设计 篇6一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难词难句,掌握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体会部分虚词的一词多义。 2.理清本文的段落层次,体会语句的形式特点及其与表意的关系。 3.理解本文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学时数:2课时 三 导入 1.指名度阅读提示,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画书下注解①了解欧阳修。 四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 第一段释义讲解 1.学生逐句翻译,从“环滁皆山也——醉翁亭也”,教师点拨。 2.提问: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 明确:写醉翁亭的周围环境,引入醉翁亭。 3.周围环境是怎样的?映入我们眼帘的第一个镜头的角度是什么? 明确:鸟瞰镜头,从上空看到的滁州城全景——四面环山。环滁皆山 4.接着镜头还是全景吗?(否,移向局部)写什么? 明确:西南诸峰 尤其指出琅玡山 5.接下来又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还是鸟瞰吗?为什么? 明确:酿泉 醉翁亭 作者与亭周环境的相对位置是身在山中。 “泻” “临于泉上”角度应该是仰望。 6.这些景观中谁是主景? 明确:醉翁亭 7.作者怎样引出主角醉翁亭的?? 明确:“环滁皆山也”先写大环境,凝炼概括地写出滁州的地理特征;接着以视觉角度:俯——仰 和空间角度:远——近 外——内 的变换层层推进 通过周围环境我们得知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 8.学生逐句翻译后半部分,教师点拨。 9.提问:这一部分交待了什么? 明确:亭的来历 10.如何交待的?先?后? 明确:作亭者 名之者 醉翁雅号的由来(命名之意) 1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如何理解?此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因为饮酒只是内心快乐的一种外在表现,不是因为饮酒而快乐,而是因为内心领会到山水的乐趣要通过饮酒的活动表现出来。所以醉翁的情趣在于山水之乐。从这句话中脱化出一个常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或别有用心。前半句是全文中心主旨。全文的文眼就在这句话中那就是“乐”。这两句将景与情直接联系在一起。 小结:本段主要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 第二段释义讲解 1. 学生默读 2. 提问:学生边回答边翻译 ①朝暮之景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②四时之景的特点?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见3 ③“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3.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之景时抓住什么来写? 明确:写早晚抓住“明”“晦”的特点,写四季抓住春花、夏木、秋风霜、冬水石等景物来写,更富表现力。 4.找出本段的对偶句和散句。体会偶散结合的抑扬顿挫之美。 5.本段写的是什么? 明确: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2课时 (三) 第三段释义讲解 1. 学生逐句翻译,教师点拨。 2. 本段共四句话,一句话是一幅图画,给每幅图起名字。 明确:滁人游图 太守宴图 众宾欢图 太守醉图 3. 滁人游图中共写了哪几种人?太守宴图中有哪些佳肴?众宾靠什么欢?太守醉图中,太 守的神态怎样? 4.本段写的什么? 明确:滁人、宾客、太守游山饮宴场景 前呼后应: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觥筹交错: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现在多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常含贬义)。 (四) 第四段释义讲解 1. 学生逐句翻译,教师点拨。 2. 宴饮结束就要“归” 3. 本段点出了三种“乐”,分别是什么? 这些乐中谁的乐境界最高?为什么? 明确: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禽鸟只知道自然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在人去山空后才乐;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是以他们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太守既能与民同醉同乐,又能在醉后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这些人和事。此句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衬托: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用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4. 太守一词全文出现了九次,直到最后才道出它是谁,揭开谜底。 5. 纵观全文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包含哪些方面? 明确: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二是“宴酣之乐”,就地取材“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其乐”,自己虽被贬滁州,但经过自己的努力,使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纵情山水,作者为他们的安乐而感到快乐,为经过自己的励精图治达到政通人和的地步而感到快乐。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种“与民同乐”的理想境界。 本文中心思想把握两点:①作者借山水之乐派遣内心的郁闷 ②表现“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五 学后总结 1.古今异义词 2.词类活用 山行六七里 在山上,名词作状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鸟儿的翅膀,名词作状语。 名之者谁 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自号曰醉翁也 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乐)以……为乐,动词。(后乐)乐趣,名词。 3.“而”的一词多义,见课后练习二 4.判断句 “……者……也”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设计 篇7《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一篇文质皆美、脍炙人口的文章。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醉翁亭记》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醉翁亭记》教案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3.认识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 二、难点、重点分析 1.第1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 分析:第1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号“醉翁”、情怡山水的太守定的。 2.这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分析:这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 3第2段包含几层意思? 分析: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若夫日出……四时也。”写山间朝暮、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景色。②“朝而往……无穷也。”写太守来此,无论春夏秋冬,都能欣赏“山水之乐”,其乐趣无穷无尽。 4本段描写山!司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分析:本段描写山;司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靠开,云归而岩穴瞑”;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5第3段包含几层意思? 分析:本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至于……滁人游也”描写滁州百姓来此游山赏景一路上的欢快情景。②“临溪而渔……太守醉也。”描写太守与众宾客在此食野味,品冽酒,戏射下棋的“宴酣之乐”。 6.这段为什么写滁人之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分析:上段写太守观赏四时不同之景“而乐亦无穷”,写了太守之乐的一因。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欧阳修在滁州写的另一文《丰乐亭记》中有言:“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7.这个结束段写了两个重要内容,是什么? 分析:这两个重要内容是:①太守自有为人所不知之乐,此即第3段所写的观赏山间四时之景之乐,尤其是第4段所写的见到滁人游山、与众宾客宴酣之乐。这个内容是全文主旨所在。②太守就是庐陵的欧阳修。篇末点出文中主人公太守即文章作者本人,至此,读者可知本文并非泛写山水,虚拟故事,而实乃欧阳修谪居滁州的生活、思想的写照。 8.这篇文章抒写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怀? 分析:本文抒写了作者“与民共乐”的政治理想和赏景自适的旷达情怀。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醉翁亭记》是脍炙人口的一篇古文。为了有助于这篇文章的学习,我先把作者和有关本文写作的情况作个简略的介绍。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询、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文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 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土。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讲读第1段 1.结构剖析 【板书设计】 2.重点句解释。 ①环滁皆山也。 ②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三)讲读第2、3段 1.结构剖析。 【板书设计】 2.重点句解释。 ①若天日出……山间之朝暮也。 ②野芳发而幽香……山间之四时也。 ③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④至于负者……往来而不绝者。 ⑤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四)讲读第4段。 1.结构剖析。 【板书设计】 (五)讨论问题。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的。 2.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3.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一句含义? ①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实际上是借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②在写“太守宴”之前先写“滁人游”,是为了表现与民同乐的旨趣。作者被贬到滁州,由于自己的努力,滁州变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 ③“太守之乐其乐”乃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 4.本文怎样把记叙写景抒情结合起来的? 5本文语言有何特色?(鲁昌乐) 《醉翁亭记》反思每当从讲台下来,我总是百感交集,课堂上的一幕幕仍然在我心头魂牵梦绕,我为之欢喜为之忧。课堂是我的乐土,为此我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上完《醉翁亭记》,我的心里有着许多的感动和快乐,从课堂的默契交流中,我相信学生也是快乐的。诚然,在教学中,我们总在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可是有时却忽视了老师自己在教学中如何才能体会教学的乐趣,享受教学的艺术,而不仅仅是关注技术层面的操作。我认为,语文老师应是这样的人:一、语文老师首先是热爱语文的人。语文是充满着灵气、灵动的,经典的文章之所以撼人心魄,是作者为此投入了生命般的热情。我们语文爱好者也应该有这种精神。尽管外界的诱惑太多,但真正地爱着我们的语文,就要为她献身,不要仅把她当作可以挣饭吃的职业,而应该当作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创造令我们感到欣慰和满足的教学艺术。 二、做一个性情中人。常听到一些语文老师说:我特别喜欢这篇课文。这就是性情中人。试想一想,你自己都不喜欢这篇课文,如何感染学生来喜欢?换句话,你自己都不喜欢,仅仅为了完成任务,或赶教学进度,你如何激情饱满地来上这篇课文?白开水一样地将这篇课文讲完了,学生又能得到什么呢?语文给人理想,但不能带来当下的现实利益;教语文的人必须是一个性情中人。在教《醉翁亭记》的时候,我觉得我就像文中的欧阳修,和自己的百姓徜徉在山水之间,讲到尽兴处,情不能抑,自己一遍遍吟咏,完全自我陶醉在“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的境界中,真不知何为醉翁,何为自己也!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设计 篇8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 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一、导入新课 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教学提示】 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及背景 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 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 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 节奏划分示例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奏划分思考 “山行/六七里”为什么不能划分为“山/行六七里”? 明确:“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明确:“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的词,不宜割裂,“望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 目标导学三:结合注释疏通文义,掌握翻译方法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 【教学提示】 节奏划分与明确文意相辅相成,若能以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明确文意最好;若学生理解有限,亦可在解读文意后把握节奏划分。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并尝试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译读文章。 3.教师选择疑难句或值得翻译的句子,请学生用两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 翻译示例: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直译法: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是山间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泉水浅了,石底露出水面,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 意译法:太阳升起,山林里雾气开始消散,烟云聚拢,山谷又开始显得昏暗,清晨自暗而明,薄暮又自明而暗,如此暗明变化的,就是山中的朝暮。春天野花绽开并散发出阵阵幽香,夏日佳树繁茂并形成一片浓荫,秋天风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水枯而石底上露,如此,就是山中的四季。 【教学提示】 翻译有直译与意译两种方式,直译锻炼学生用语的准确性,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美感;意译可加强译文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翻译兴趣,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准确性。因此,需两种翻译方式都做必要引导。全文直译内容见《我的积累本》。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设计 篇9《醉翁亭记》是欧阳醉翁亭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写的一篇散文,在这里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中。描绘出了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一提起《醉翁亭记》我们首先会想起里面的千古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这里面的\"醉翁\"就是著名的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欧阳修。欧阳修写此只有39岁,一个不到40的人,怎么就以老翁自许了呢?对于这一点作者有两句自白可释我们疑团:他说:\"我时四十犹强力,自号醉翁聊戏客。\"也就是说他年届四十,身强体壮并未衰老的感觉,不过是起个绰号开个玩笑罢了,是否是真的开个玩笑呢?读文知意。 一、配乐欣赏,整体感知 放录音配《春江花月夜》古筝曲要求同学们随录音想象文中所描的画面,思考每段所写的内容是什么? 总结:欧阳修的文笔清新流畅,文辞委婉,雍容自如,能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二、逐段分析,探究鉴赏 1、分析第一自然段: 齐读之后指导学生们思考:此段是概括写了亭子的环境和亭子命名的由来,写亭子的环境,作者是从哪里落笔,如何观察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亭子的命名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结合抒情的? 总结:是从远山落笔,立足于滁州,先是定点观察环视,然后把焦点对准西南诸峰,点出了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接着动点观察,景随步移,山行六七里,先闻水声,后见泉水,最后峰回路转,推出了泉上的醉翁亭,写出了亭的环境,按照由远而近的顺序,写完景过后层层设问,通过作亭者谁,名之者谁,引出了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 2、分析第二自然段: 让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阅读课文弄清文意,思考:作者写了哪些风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你的感受如何? 总结:在作者的眼中,醉翁亭山间朝暮四时无一不美,清晨,日驱之雾,怡红快绿顿现眼前,傍晚谷归山各,让人遐想神弛。春天,野花香气无处不散,夏季绿树成荫,微风习习。秋天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里的嶙嶙怪石令人感受到的是另一种诗情画意,真是美不胜收,难怪作者抒发到\"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分析第三自然段: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作者的眼里,他周围的景物无一不美,这也说明了他的心情是十分快乐的,他的心情为什么这么好呢?我们看第三自然段共有四句话(一个也字一句),若每一句话为一幅图时,我们可命名为:滁人游图、太守宴图、众宾欢图、太守醉图。看课文分析:滁人游图中共写了哪几种人?太守宴图中有哪些佳肴?众宾欢图中,众宾的形为和神态如何?太守醉图中,太守的面目和神态怎样? 思考:为什么写太守宴图之前先写滁人游? 总结:这就应了我们刚刚学过的《岳阳楼记》中的后天下之乐而乐,太守周围的人情事物无一不让他愉悦动情,驼背弯腰的龙钟老人,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络绎不绝的游人,一切都那么有生气有色泽。在他所治理的滁州这一方水土,可谓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沉醉于这方山水之乐,也更沉醉与民同乐之中。 4、分析第四段: 在第四段中,作者用两个相同的句式点出了四种乐即:山林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思考:这些乐中谁的乐的涵义最丰富?其乐的涵义有哪一些呢?(可先做提示,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政治生涯考虑) 总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作为一方太守的作者,目接山水之乐而乐,耳听禽鸟之声而乐,眼见滁州游人之乐而乐。这种带有\"民胞物与\"情调的宽广襟怀正是宋人\"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远理想的一种执著追求。但是这美好的人生境界毕竟只是在作者所治理的滁州局部一方闪现,而在作者曲折的政治生涯和所生活的忧患从生的北宋生活中再现的则是那种力不从心,年迈无力的感觉,这也正是他39岁便以翁自居的原因。 充满忧患的社会迫使作者在闲适生活中寻觅愉悦之境,而他所觅得的愉悦之境又难以摆脱整个社会忧患阴影的笼罩,故意做出来的平静毕竟掩饰不住政治失意所带来的凄凉心情,在冲淡纤禾农,疏野超诣的外在形式下,带有深深孤寂和凄苦、秀美的山水之间悄然流动的是一股若隐若现的忧郁和悲哀,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回顾全文,总结欧阳修的这篇《醉翁亭记》可谓是一篇千古名文,它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打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记,面对艰难的国运,欧阳修在逆境中不但努力治理滁州取得了可 观的成绩,而且还以精美的文笔给我们留下了文笔,给我们留下了这篇宝贵的文化遗产,真可令人赞叹。 作者邮箱: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设计 篇10醉翁亭记 习题精选 一、“而”字作为连词有四种用法,请指出下边词语或句子中“而”的用法。 1 朝而往。2 溪深而鱼肥。3 水落而石出者。4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5 禽鸟知山水之乐,而不知人之乐。6 杂然而前陈。7 泉香而酒冽。( ) 二、阅读下边一段文言文,回答后边问题。 欧阳公四岁而①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②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③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 按顺序指出三个“而”字各作什么连词使用。 2 解释带点的词。①孤: ② 以: ③及: ④长: ⑤或: 3 翻译加 词语。①教以书字 ②惟读书是务 ③下笔已如成人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黑词的词性,并作解释。 1 若毒之乎!( ) 2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 3 野芳发而幽香。( ) 4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5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 6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 7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 答案 一、1 修饰 2 并列 3 顺承 4 递进 5 转折 6 修饰 7 并列。 二、1 ①顺连,就 ②转连,可是 ③顺连、来 2 ①孤:死了父亲。 ②以:用。 ③及:等到。 ④长:大一点。 ⑤或:有的。 3 ①教他(用荻画地的办法)写字识字。 ②只勉力读书。 ③写得已象成人。 三、1 动词,怨恨、认为毒, 2 动词作名词用,生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3 动词,开放。 4 动词,使……定居。 5 均作动词用,使……困苦,使……劳累。 6 前,动词,以……为乐,后,名词,快乐。 7 动词,命名。 习题精选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一)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与“宴酣之乐”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 b.辍耕之垄上 c.邻人之孀妻 d.渔人甚异之 2.对第一段文字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髻”均指老人和小孩。 b.“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以酒浇愁的样子。 c.“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而写众人游宴之乐。 d.此段以醉翁事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地写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3.第二段紧扣一个“乐”字来写,用____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____之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句中表达的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是______________。 5.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有( ) a.“滁人游”的欢悦情景侧面反映了太守治下的政治清明;写“滁人游”,衬托了“太守醉”。 b.“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句的意思是: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老人,昏昏欲倒的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c.“醉能同其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d.“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意为:太守说的谁?就是庐陵欧阳修。 (二)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__ ___,__ ___,___ __,___ __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子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在文段中默写横线上空缺的内容。 2.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指出其句式特点。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 3.两段文字均选自《醉翁亭记》,该文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为一炉,有一句话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是:________。 4.第①段先写______之景,再写_______之景,最后收笔,引出人之乐亦无穷也。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5.第②段共4句话,从原文中找出4个最能概括其意思的短语,依次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第②段文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借酒浇愁的样子。 b.“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均指老人和小孩。 c.“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而写众人游宴之乐。 d.此段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显示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7.联系全文,可从以上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 ) a.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c.山水之乐。 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参考答案 (一) 1.c。a项是《陋室铭》中的选句,这里“之’起到提宾标志的作用,是宾语前置;b项是《陈涉世家》中的选句,这里“之”是动词,“到,往”的意思;d项是《桃花源记》中的选句,这里“之”是代词。c项是《愚公移山》中的选句,这里“之”是助词,“的”的意思,与例句“宴酣之乐”的“之”用法相同。 2.b。太守虽被贬谪,但并未消沉不振,而是旷达乐观,与民同乐。b项理解错误。 3.禽鸟 太守 4.仕途失意,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排遣内心郁闷;但壮志未酬,不禁发出游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慨叹。 5.a、b、c。d项句意翻译有误。这句话的意思应为:“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呀。”这里的“谓”不是“说”的意思,而是“叫做,称为”的意思,可译成“是”。 (二) 1.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 2.译:容颜苍老,头发斑白,歪歪倒倒地坐在宾客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这是文言文中的一个判断句式,“者……也”是这一句式的标志之一。 3.醉翁之意不在酒 4.朝暮 四时 5.①滁人游③太守宴③众宾欢④太守醉 6.a 7.b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设计 篇11一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文中对偶句的特点及作用。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以“乐”为线索贯穿全篇的结构特点。 3、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内容 1、通读全文,疏通文意,解决生字词。 2、⑴作者及作品介绍: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指定学生回答:唐宋八大家是哪几位?) ⑵作背景简介:作者当时被贬,遭到打击,心情依然乐观。 ⑶“记”古代一种文体,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⑷全文线索:“乐” 三课文分析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名字的由来及醉翁的乐趣。 ⑴自然环境 写景的顺序:由远及近 总领写景的句子:环滁皆山也 ⑵亭名的由来及醉翁的乐趣 现在还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 ⑶教师指出重点词语,学生朗诵课文。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与四时之景。 ⑴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⑵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⑶总结全段的句子: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⑷指出本段中的对偶句。(学生回答)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历之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 ⑴四层(一句一层): 滁人游太守宴 众宾欢太守醉(核心) ⑵学生指出对偶句,教师分析其特点及作用。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 ⑶前后照应:本段最后一句与第一段中的哪一句照应?(学生讨论回答) 第四段:写太守醉归,自得其乐。 ⑴禽鸟鸣林的乐趣 游人的乐趣 太守的乐趣(最高的境界) ⑵前后照应:“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与“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相照应。 2、中心归纳:本文以“乐”字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岁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回答) 3、课外拓展 ⑴你对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持什么态度? ⑵作者身处逆境,心情依然乐观的处世态度对你有什么启示?三处理课后练习题 (略) 四板书设计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及名字的由来与第二段:写山间朝暮与四时之景民醉翁亭记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历之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同第四段:写太守醉归,自得其乐。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设计 篇12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品读课文,鉴赏本文的意境美、语言美、结构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理解文中所表现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胸怀天下的理想。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疏通文意,推究文理,品味意境。 教学难点: 1“醉翁之意”在何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太守之乐”乐什么?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评鉴赏法。 学习方法: 品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导语设计 同学们,漫步小石潭,体验了柳宗元“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抑郁忧伤;登岳阳楼,感悟了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博大情怀,今天让我们再次登上醉翁亭,一起去品味欧阳修“醉翁之意“的旷达胸襟。 二 认读,感受美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课文(注意文中连用的21个“也”字和25个“而”字。) 1请同学们用以下的句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这是一篇( )的文章。 2有不理解的地方么?如果有,请同学们把自己最想问地问题提出来? 3文中哪一个字贯穿全文,并揭示全文的主旨? 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人之乐—太守乐—与民 同乐。 三 品读,发现美 《醉翁亭记》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美文佳作。那么究竟它有那些美点。让我们运用在前面课堂上学习到的方法,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再次品读,发挥合作探究的能力,表达出自己对文章的领悟,用“《醉翁亭记》之美,美在——”的句式开头说一段话。 学生分小组研读、讨论、回答。最后小结。 美在语言。1语言凝练、含蓄。2骈散结合,相映成趣。3注意运用虚词,全文用了“也”、“而”把诗一样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散文的韵味,回环反复,一唱三叹。 美在意境。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连缀各幅画面。山水相映之美;朝暮变化之美;四季变幻之美;动静对比之美。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相谐。 四 思考,延伸美 1我们还学过和这篇散文写作背景、内容相类似的文章么?你 发现他们的共同点了么?从中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学生思考、探究作答。 类似文:《小石潭记》《岳阳楼记》《记承天寺夜游》 共同点:寄情山水,旷达情怀。 人生启示:苦难是人生的最好试金石。 磨难,人生的一种财富。挫折是一把双刃剑。 人生要有所得,必须有所失。的确如此,文天祥 为了丹心报国,甘愿把生命放弃。欧阳修官场失意,却造就了不朽的美文佳作。 五 总结 欧阳修、范仲淹、苏轼、韩愈,他们奉献给我们的,不只是一种美,不只是具有永久价值的杰出文学作品,而是一种思想和精神,他们是撑起民族精神大厦的一根根擎天的巨柱。真正打动人的是一种照亮世界的精神。 六 布置作业 1我们可爱的家乡也是风景迷人,请你发现家乡的美,来表达一种美好的心声。(不少于300字) 2真情感悟:以我们拓展延伸的话题为主,写一篇读后感言。 要求:从二个题中任选选一个来作。 七 教学反思 本文是写景美文,根据课标理念,把课文设计为三个层面处理:以课文为范例,感悟意境美,探究语言美,训练学生阅读基本方法;把课文作为靶子,诱导探究研讨,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把课文作为引子,导引学生步入文学殿堂。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设计 篇13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l.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了解文意,醉翁亭记 教案示例。 2.进一步体会文言虚词“也”“而”的作用。 3.巩固对“骈散结合”句式特点的理解。 (二)能力训练点 1.引时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熟读成诵。 2.扣住“文眼”认真思考,理解文章主旨。 3.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由此体会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 (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感受本文流畅婉转,抑扬错落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音。 二、学法引导 本文的语言代美,适于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语气、语调,再现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主旨的理解,要通过找关键句,分析作者情感脉络来完成。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l.正确理解文章意思,体会本文婉转化美的语言特点,欣赏作者构造的优美意境,这一学习重点,主要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2.理解作者在文中,写“醉”是表象,写“乐”是实质,以“醉”写“乐”的用意,是学习的难点,教师作适当分析后领会。 3.欧阳修的“山水之乐”,为什么不是他消沉堕落的`表现,而是他旷达情怀,积极的“与民同乐”的思想的体现?这一疑点需要教师联系作者写作背景,作此补充介绍,分析来解决。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自学文章,读懂文意。 2.教师介绍“而”“也”在文中的作用,它们在表达语气,情感方面的几种情形,指导诵读,体会意境。 3.教师设计思考题,帮助学生理解“难点”消除“疑点”。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了解文章,感受精美的语言,感悟优美的意境,理解文章主旨 (二)整体感知 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北宋仁宗时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革新政治,触动了保守派大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醉翁亭记 教案示例》。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于山水,与民同乐。他虽被贬滴,却不消沉,他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字,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他的志趣,不只是在山水之间,更是在一州人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他始终是清醒而自豪的。 (三)教学过程 1.由对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介语,引入课文。 2.学生自学课文,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疑难字、词、句提出来,同学讨论,明确。 3.指导诵读 (l)听朗读录音,学生轻声跟读。 (2)教师介绍“也”“而”在文中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先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一的朗读训练,提高对文言虚词“也”、“而”的认识,接着朗读全文,要求边读边揣摩语气。 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若将本文细加揣摩,描述景物之 “也”,应有陶醉语气,介绍人名之“也”,应是得意语气。《朱子语类》卷三十九载,欧文公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原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原说是陈述句,改句则陈述中有感叹,有陶醉山水间之意。又如“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其实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达了作者得意的心情,若将它改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上述的意味则消失殆尽了。 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4.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理想文章主旨。 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挚全篇。“醉”是事物的现象;“乐”是事物的本质。“醉”“乐”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1)开头一段介绍了醉翁亭,它包含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 ;后一层介绍 ,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这句话。 (答案:(l)开头一句话含两个层次:前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环境美;后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得名,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以分两层;第一层写 ,先用“ ”一词领起,后用“ ”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先用“ ”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 和 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 ”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 ”这句话。 (答案:(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游乐,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乐,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路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 (3)结尾部分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 ,第二层写 ,这两层中间用“ ”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 ”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答案:(3)结尾部分也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宴会散、宾客归、禽鸟乐的情景:第二层写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设计 篇141、 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 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 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 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 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难点 :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 一、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1、 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2、 写作背景: 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欧阳修渥衬瓯槐幔?送臼猓槐?萼堤荆且曰奶?鹊焙盟?牡胤焦伲傩瞻焓隆3?莘绻庑憷觯?费粜薇慵那樯剿允?谱杂椋?朊裢?郑?涯谛牡囊钟粞谘乖谏剿?胧?浦?种?小? 3、 出处: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文忠是他的谥号。 二、学习生字,理解重点词,熟悉课文内容: 1、生字: chú hè láng yá chán niàng zhé 滁 壑 琅 琊 潺 酿 辄 fēi míng huì yǔ lǚ liè yáo 霏 暝 晦 伛 偻 洌 肴 sù hān yì gōng chóu yì 蔌 酣 弈 觥 筹 翳 2、重点词: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 ②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③名之者谁:为……命名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⑤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⑥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⑦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⑧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⑨觥筹交错:酒杯;酒筹 三、朗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第二课时 阅读理解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字词含义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 一、第一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滁州的地理特点? “环滁皆山也。” ②西南诸峰的特点? “林壑尤美” ③琅琊山的特点? “蔚然而深秀” ④亭的位置? “临于泉上” ⑤“来饮于此”中“此”指? 醉翁亭 ⑥自号醉翁的原因?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⑦划分层次? 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 视觉角度:俯——仰 空间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5、 小结: 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第二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朝暮景色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②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③“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5、 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三、第三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酒宴上陈列的东西? ②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③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④划分层次? 1、滁人游山之乐 (……游也。) 2、众宾宴饮之乐 (……欢也。) 3、太守宴醉之乐 (……醉也。) 5、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四、第四段: 1、 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 学生串译。 3、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②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③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乐” 4、 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第三课时 总结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3、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 一、总结全文: 醉翁亭记 欧阳修(北宋) 何谓“醉翁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一)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乐在赏山水 (二) 乐在与众人醉 (三) 禽鸟乐——→众人乐——→太守乐(“醉能同其乐”) (四) (以乐掩其郁) “醉翁” 主旨——→与民同乐 二、艺术特点: 1、结构严谨巧妙。 以“乐”贯穿全篇,并层层推进,前后照应。 用不同的虚词过渡,层次分明。 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3、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 三、完成课后练习。 课后小结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设计 篇15教学目标: 一.积累文言词汇 二. 体会欧阳修在美景中寄寓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三.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 趣味导入: 六一居士(欧阳修的号)的由来:欧阳修自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由棋一局,常置酒一壶,再加醉翁一个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庆历5年(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写了本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二.疏通文字: 听配乐朗读课文。正音并解释加点词语: 1.林壑尤美 ( )2.名之者谁?( )3.翼然临于泉上者( ) 4、饮少辄醉( )5. 在乎山水之间也。( )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7.负者歌于途( )8.伛偻提携( )( )9. 觥筹交错( )10.颓然乎其间者( ) 三.诵读感知: (一)自由朗读课文。 1.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字,读起来语气不尽相同。 (1)陈述 (2)肯定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2.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二)把握结构。 第一部分(1)醉翁亭地理位置及名字的由来(琅琊山间、酿泉边上) 第二部分(2)山间朝暮四季景色 第三部分(3、4)太守与民同醉同乐的情景 (三)分析各部分层次,领会全文主旨: 第一部分:介绍景点——醉翁亭地理位置及名字的由来 1.分两层:第一层写地理位置: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酿泉→醉翁亭; 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醉翁→“醉翁之意”(题眼,主线)。 2.分析第一层的写景方式: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景。 3.对照图片将学生带到美丽诱人的风景区去感受自然之美。 4.根据提示背诵此段。 第二部分:描绘景点——醉翁亭早晚及四季美景。 朝暮图:纵向展开,抓住“明”“晦”的特点。 四时图:横向铺排。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第三部分:描绘景点人物活动:官民同游。 1、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2、百姓游乐图:“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 3、太守宴乐图:临溪而渔,酿泉为酒,山肴野蔌;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太守醉也——太守宾客,和谐相处。 第四部分:作者感慨并明志:与民同乐。 1、 先朗读(勾划出山间夕照的起止句),后分析,再背诵。 2、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四)小结全文主旨: 太守之“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太守之“醉”:醉于山水之乐,醉于宴酣之乐,醉于与民同乐。 四.欣赏拓展: 欧阳修的其他有代表性的作品: 《秋声赋》: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於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乎来哉?”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馀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浪淘沙》: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 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 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 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孟子的与民同乐思想:《庄暴见孟子》 五.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一)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与“宴酣之乐”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 b.辍耕之垄上 c.邻人之孀妻 d.渔人甚异之 2.对第一段文字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髻”均指老人和小孩。 b.“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以酒浇愁的样子。 c.“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而写众人游宴之乐。 d.此段以醉翁事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地写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3.第二段紧扣一个“乐”字来写,用____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____之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句中表达的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是______________。 5.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有( ) a.“滁人游”的欢悦情景侧面反映了太守治下的政治清明;写“滁人游”,衬托了“太守醉”。 b.“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句的意思是: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老人,昏昏欲倒的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c.“醉能同其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d.“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意为:太守说的谁?就是庐陵欧阳修。 (二)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__ ___,__ ___,___ __,___ __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子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在文段中默写横线上空缺的内容。 2.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指出其句式特点。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 3.两段文字均选自《醉翁亭记》,该文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为一炉,有一句话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是:________。 4.第①段先写______之景,再写_______之景,最后收笔,引出人之乐亦无穷也。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5.第②段共4句话,从原文中找出4个最能概括其意思的短语,依次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第②段文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借酒浇愁的样子。 b.“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均指老人和小孩。 c.“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而写众人游宴之乐。 d.此段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显示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7.联系全文,可从以上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 ) a.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c.山水之乐。 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参考答案 (一)1.c。a项是《陋室铭》中的选句,这里“之’起到提宾标志的作用,是宾语前置;b项是《陈涉世家》中的选句,这里“之”是动词,“到,往”的意思;d项是《桃花源记》中的选句,这里“之”是代词。c项是《愚公移山》中的选句,这里“之”是助词,“的”的意思,与例句“宴酣之乐”的“之”用法相同。 2.b。太守虽被贬谪,但并未消沉不振,而是旷达乐观,与民同乐。b项理解错误。 3.禽鸟 太守 4.仕途失意,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排遣内心郁闷;但壮志未酬,不禁发出游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慨叹。 5.a、b、c。d项句意翻译有误。这句话的意思应为:“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呀。”这里的“谓”不是“说”的意思,而是“叫做,称为”的意思,可译成“是”。 (二) 1.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 2.译:容颜苍老,头发斑白,歪歪倒倒地坐在宾客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这是文言文中的一个判断句式,“者……也”是这一句式的标志之一。 3.醉翁之意不在酒 4.朝暮 四时 5.①滁人游③太守宴③众宾欢④太守醉 6.a 7.b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设计 篇16《醉翁亭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滁州做太守时写的一篇著名山水游记,作者以精炼、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自己与游客在醉翁亭中开怀畅饮的欢快情景以及亭外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全文共402字。宋代诗人黄庭坚,竟将这篇散文改写成一首词牌为《瑞鹤仙》的词: “环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 游也。山肴野蔌,酒冽泉香,沸觥也。太守醉也。喧哗,众宾欢也。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这首词用的几乎全是欧阳修原文的句子,但把四百字的散文改成一首百余字的词 ,而且合乎声律,当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黄庭坚的确身手不凡,他改得很成功,所以后来有人赞,叹说:“一记(《醉翁亭记》)凡数百言,此词备之矣!” 作者邮箱: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