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醉翁亭记》练习 |
范文 | 《醉翁亭记》练习(通用14篇) 《醉翁亭记》练习 篇1一、填空题。 1、本文选自《 》,作者 ,他是 时著名的 家, 家。作者也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这八大家是 。 2、贯穿全文的主线是 。文中有句话奠定了全文抒情的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是 。 3、文中描写山间四时景色的句子是: 。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 。 4、将“醉”与“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 。5、文中“伛偻提携”所指的是 的两种人是 ,《桃花源记》中则是用“ ”来指代。 二、选择题。 1、下面“之”的意义与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名之者谁? b、四时之景不同。 c、醉翁之意不在酒。 d、禽鸟知山林之乐。 2、下面句子中“也”表达的语气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a、环滁皆山也。 b、名之者谁?太守自慰也。 c、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d、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文中写景的主要作用是( ) a、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作铺垫,表现作者的山水之乐。 b、表现琅琊山的胜景。 c、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d、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4、文中有十处写“乐”,其作用是( ) a、这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与“醉”字互为表里。 b、写出太守“与民同乐”的主题。 c、写出当地百姓与太守的愉快生活,表达了作者的理想。 d、以写乐来烘托出当时社会的黑暗。 三、解释下列画线词。 1、临溪而渔(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2、太守自谓也( )太守谓谁( ) 3、泉香而酒洌(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朝而往,暮而归( )而不知人之乐( ) 4、而乐亦无穷也( )游人去而禽鸟乐( )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 ) 四、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伛偻( )( )觥筹( )山肴野蔌( ) 林壑( )阴翳( )饮少辄醉( ) 五、先解释画线字,再翻译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 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最能说明醉翁亭命名之意的一句话是: 。 2、写出出自本文段的两个成语: 、 。 3、下列句“然”字的解释有别于其他三句的是( ) 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吴广以为然。 c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d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4、下列各句画线字全能作“都”“全部”解释的一项是( ) ①环滁皆山也。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③百废具兴。④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⑤问所从来,具答之。⑥村中 闻有此人,咸来问讯。⑦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a①③⑥⑦ b ①②⑤⑦ c②④⑥⑦ d②③④⑥ 5、本段文字可分为两层,用“‖”在原文中标出,并简要归纳层意。 6、介绍醉翁亭,先介绍什么?后介绍什么?其中的哪两句与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 《醉翁亭记》练习 篇2教学内容 梦游醉翁亭。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注重对景物的细致描写。 3、写作训练。 重难点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写作。 教具 投影仪、图片、录音机、磁带、送话器。教学程序 一、内引铺垫 北宋时期,曾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在今宜昌担任过县令,你知道他是谁吗?指名学生回答:欧阳修。 板书并介绍: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庆历六年也即公元1046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主张,被贬到今安徽省滁县做了一名迁客,那时期,他游览了风景秀美的醉翁亭,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板书:醉翁亭。 斗转星移,几千年后,现在的醉翁亭还健在吗?它的'面容又如何呢? 今天,我们终于同梦幻旅游公司联系好了,在公司导游先生和导游小姐的带领下,一同去欣赏醉翁亭的美丽风光。在以上板书醉翁亭前加梦游二字,构成本文的教学主题:梦游醉翁亭。 二、导学品读 1、播放伴音:火车进站的声音,由弱到强。 2、指名一学生当导游并拿着送话器解说:各位旅客请注意,开往安徽方向的次列车到站了,请去滁州醉翁亭风景区的旅客,带好自已的行礼,检票下车。(重复一遍)3、指名另一名女同学当导游小姐,在各位旅客下火车后去醉翁亭的车上,接待旅客: 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乘座我们梦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过几分钟,我们就要到醉翁亭风景区了,我们已经为大家做好了游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直接在导游小姐的带 领下去领略醉翁亭的风光。我们公司全体人员将热情为您提供周到地服务。如果您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难,请随时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是:谢谢您的合作! 4、教师简单旁白,然后由另外几名导游按课文内容依次进行景点介绍。 5、景点之一:醉翁亭景点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学生都把眼睛闭上,体现梦游。随着导游细致入微地讲解(学生可在原文的基础上,对其景色进行细致描绘),进而完成对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理解。 6、景点之二:醉翁亭早晚及一年四季景色介绍。亦可让学生闭上眼睛。 7、景点之三:醉翁亭风俗人情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有特长的学生进行特长展示:山歌对唱,滁人游情境模拟,众宾欢情境模拟,太守宴特色菜介绍在此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在众多学生参与之下完成对课文的学习。 三、外联对比(教师接住学生传来的接力棒)醉翁亭的景色怎么样?我们非常感谢梦幻旅游公司的导游为我们介绍了如此优美的景观,以及他们精彩的讲解。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如果要你把今天参观的内容写出来,你准备怎么写? 路线:车站──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四、延伸运用 运用本课所学,向大家介绍一处旅游景点。要求能写出景点的特色来。 板书设计 梦游醉翁亭 欧阳修 目标: 1、充分发挥想象能力。 2、注重景物的细致描绘。 3、写作训练。 路线:车站──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梦幻之旅: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练习:景点介绍 《醉翁亭记》练习 篇3教学目标 1、文体复习,了解所学过的相关古代文体。 2、思想贯通:了解古代的贬官文化和隐士文化。 3、写作技巧: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4、文言基础: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 教学重点 人文文化熏陶,了解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和隐士文化。 教学难点 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 教学方法 情景陶冶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习题、实物投影、录音机、彩粉笔、笔记本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配乐诗朗诵 指名读: 成就可以更大,但你必须大胆梦想。当然实现梦想的过程必定艰辛万分,因此你必须保持一种愉快的态度,用轻松的心情面对挑战。这样你才能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适应压力,放飞心灵,才能在踏实中筑梦,才能顺利走向成功。缓解紧张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情感体验 古之中国,宦海沉浮,稍不留意,就遭贬谪,在数不清的遭贬人员中,不乏饱读诗书的志士。由于对认识变迁和世态炎凉有了更清醒更深刻地认识,创作的作品往往更有意味和品位。 学生举例: 如: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史记》、刘禹锡的《陋室铭》……为解决本课重点埋下伏笔。 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就付息一下《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感受这些孤独而又高贵的灵魂,体验他们发自内心深处无奈而不屈的声音。粗略回顾三篇文章,并指出异同。(分小组讨论) 复习过程 1、提示三篇文章的基础知识 2、复习记这种文体既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叙事、描写、议论相结合。 板书:叙事,描写,议论 3、像这样文体隐含在题目当中的文言文你还了解哪些? 板书:说: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序:临别赠言 4、提出问题《小石潭记》时乐常忧《岳阳楼记》因国而乐《醉翁亭记》因景而乐过度:“乐”也好,“优”也罢,三篇文章的表现方式是一样的,都是通过景物描写来体现。 5、勾画突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屏幕显示)隐士文化与贬官文化 6、练习描写景物(屏幕显示)一段有关秀美山川的录像 点拨:语言内容主旨 A文体都是“记”。 B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三作者同为贬官,但对贬官的态度不同。 C都有景物描写,作用不同。(屏幕显示)让一名学生读:记是古代一种不定文体,一般来说,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件事情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的记下来,都可以称记。 学生举例: 依据问题,分行思考,选代表作答: 1、《小石潭记〉中先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伧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 2、《醉翁亭记》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意无穷也”与《岳阳楼记》“后天下之乐”中的“乐”的内涵是否相同。 学生动笔: 小结: 同是写景抒情,但主旨不同,文笔也不同,愿与作者的经历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学生阅读理解学生习作了解所学过的古代文体完成目标。 写作技巧的点拨完成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和隐士文化,完成目标2。 练习 布置习题: 练习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突破难点。 课堂小结稻粱发酵以成美酒,少材躬压以成犁辕。范仲淹这些大臣在漫长的遭贬过程中,成就了另一番学业,那酵成的美酒芬芳诱人,那工成的犁辕带着信念走向春的田野,划出美丽的诗文! 《醉翁亭记》练习 篇4教学目的 一、 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二、 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色,并复习巩固骈散结合的句法。 教学设想 一、 安排两课时。 二、 布置课前作业 ,让学生利用注释及工具书,读准字音,疏通文意,课内根据学生实际释难句。 三、 用自主参与教学法,充分利用课内时间,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教师解疑释难,减少讲解和分析。 四、 加强背诵指导,力求课堂内能背诵部分段落。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一、 了解欧阳修的主要经历及其多方面的成就。 二、 在诵读中初步体会“也”和“而”的语气。 三、 疏通文字,了解文章大意。 四、 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色。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一、 明确写景的方式及作用,理解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二、 复习巩固对“骈句”的理解。 三、 背诵课文,在背诵中进一步体会“也”和“而”的语气。 第一课时授课提纲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投影醉1 二、 引导参与 (一) 结合课前作业 的评讲,巩固学生自学的成果 1、 作者介绍,投影醉2(由学生讲,教师补充) 2、诵读 (1) 抽一学生朗读,其余学生仔细听,读完后学生再作评议。评的标准:是否读准了字音,是否读对了节奏,是否在“也”字后有较大的停顿,“而”的轻重语气是否读出。 (2) 听范读 2、 疏通文字,释难词、难句。可以由学生提出,也可由教师发问(投影字词题醉3),主要针对注释上没有作注释的词句作解答,巩固学生自学成果。 3、 齐声诵读描写醉翁亭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的句子。 (二) 问题探究,用课文中的句子作答,边讨论边作结构图投影醉4 三、 就结构图示作归纳小结,并投影醉5,展示强调教学目标 四、 布置第二课时作业 (投影醉6) 《醉翁亭记》练习 篇5北京市海淀寄读学校语文组:马新平 教学要点: 1、 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 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 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 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 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难点 :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 一、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1、 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2、 写作背景: 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欧阳修渥衬瓯槐幔送臼б猓槐萼堤荆且曰奶鹊焙盟牡胤焦伲傩瞻焓隆3莘绻庑憷觯费粜薇慵那樯剿允谱杂椋朊裢郑涯谛牡囊钟粞谘乖谏剿胧浦种小? 3、 出处: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文忠是他的谥号。 二、学习生字,理解重点词,熟悉课文内容: 1、生字: chú hè láng yá chán niàng zhé 滁 壑 琅 琊 潺 酿 辄 fēi míng huì yǔ lǚ liè yáo 霏 暝 晦 伛 偻 洌 肴 sù hān yì gōng chóu yì 蔌 酣 弈 觥 筹 翳 2、重点词: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 ②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③名之者谁:为……命名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⑤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⑥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⑦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⑧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⑨觥筹交错:酒杯;酒筹 三、朗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第二课时 阅读理解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字词含义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 一、第一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滁州的地理特点? “环滁皆山也。” ②西南诸峰的特点? “林壑尤美” ③琅琊山的特点? “蔚然而深秀” ④亭的位置? “临于泉上” ⑤“来饮于此”中“此”指? 醉翁亭 ⑥自号醉翁的原因?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⑦划分层次? 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 视觉角度:俯——仰 空间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5、 小结: 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第二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朝暮景色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②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③“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5、 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三、第三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酒宴上陈列的东西? ②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③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④划分层次? 1、滁人游山之乐 (……游也。) 2、众宾宴饮之乐 (……欢也。) 3、太守宴醉之乐 (……醉也。) 5、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四、第四段: 1、 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 学生串译。 3、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②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③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乐” 4、 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第三课时 总结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3、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 一、总结全文: 醉翁亭记 欧阳修(北宋) 何谓“醉翁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一)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乐在赏山水 (二) 乐在与众人醉 (三) 禽鸟乐——→众人乐——→太守乐(“醉能同其乐”) (四) (以乐掩其郁) “醉翁” 主旨——→与民同乐 二、艺术特点: 1、结构严谨巧妙。 以“乐”贯穿全篇,并层层推进,前后照应。 用不同的虚词过渡,层次分明。 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3、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 三、完成课后练习。 课后小结: 《醉翁亭记》练习 篇6欧阳修《醉翁亭记》写他与众宾野宴尽欢以后,感叹道:“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对“乐其乐”的解释,中学课本以及一些注本都是:“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这种理解恐怕并不准确。 依照一般的说法,“乐其乐”中的“其”就指欧阳修自己。也就是说,欧阳修乐的是自己独得的山水之乐趣,而与滁人的“从太守游而乐”不相干。如果真是如此,那就跟文章所要表达的“与民同乐”这个主题发生了牴牾。说滁人“不知”,言外之意就是只有自己才懂得山水的乐趣,滁人只是陪着太守“随喜随喜”而已。这样的的理解,跟整篇文章的情感内容也是不相吻合的。 我以为,“其”字应该是指代滁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证明。“其”作为代词,必然有上下文提供的内涵基础。“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主语是人而不是太守,如果把后一分句说完整,那就是“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其”所指代的对象正是“人”;下文“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中的“其”,指代滁人之意更为显明。这两个“其”字所指的不能不是同一对象。 把百姓的快乐看作自己(太守)的快乐,这也符合当时欧阳修的思想感情。《孟子》中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欧阳修,具备这样的思想意识,应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出人意料的地方。太守游山玩水的乐趣,滁人不会不知道,而太守的真正乐趣却在于滁人的幸福安乐,这深一层的快乐,却除了太守本人以外,别人是很难真正体会到的。作者所要表示的,正是这样一种切身的感受。 就《醉翁亭记》全文的结构上看,我们这样的理解也是顺理成章的。前文极力渲染山水之乐,而山水之乐写到“四时之景无穷,而乐亦无穷也”已经达到高潮,后文已经难以措手了,作者于是笔锋陡转,写出滁人“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的游乐情景,从而把自己的乐趣引申到“乐民之乐”、“与民同乐”这样更为深广的一步。振起后文,全靠这一句话。 作者邮箱: 《醉翁亭记》练习 篇7教学要点: 1、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2、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写作背景: 出处: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文忠是他的谥号。 学习生字,理解重点词,熟悉课文内容: 1、生字: chú ha láng yá chán niàng zh? 滁壑琅琊潺酿辄 fēi míng huì yǔ lǚ liayáo 霏暝晦伛偻洌肴 sù hān yì gōng chóu yì 蔌酣弈觥筹翳 2、重点词: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 ②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③名之者谁:为命名④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⑤野芳发而幽香:香花⑥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⑦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⑧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⑨觥筹交错:酒杯;酒筹 朗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第二课时 阅读理解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字词含义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一、第一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滁州的地理特点? “环滁皆山也。” ②西南诸峰的特点? “林壑尤美” ③琅琊山的特点? “蔚然而深秀” ④亭的位置? “临于泉上” ⑤“来饮于此”中“此”指?醉翁亭 ⑥自号醉翁的原因?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⑦划分层次? 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 视觉角度:俯——仰 空间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5、 小结: 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第二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朝暮景色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②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③“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5、 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三、第三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酒宴上陈列的东西? ②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③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④划分层次? 1、滁人游山之乐(游也。) 2、众宾宴饮之乐(欢也。) 3、太守宴醉之乐(醉也。) 5、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四、第四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学生串译。 3、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②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③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乐” 4、 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第三课时 总结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3、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总结全文: 醉翁亭记 欧阳修(北宋) 何谓“醉翁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乐在赏山水(二) 乐在与众人醉(三) 禽鸟乐——→众人乐——→太守乐(“醉能同其乐”)(四) (以乐掩其郁)“醉翁”主旨——→与民同乐 二、艺术特点: 1、结构严谨巧妙。 以“乐”贯穿全篇,并层层推进,前后照应。 用不同的虚词过渡,层次分明。 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3、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 三、完成课后练习。 《醉翁亭记》练习 篇8教学设想: 作为初三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解决翻译问题,因此课前预习要求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翻译好课文。课内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解释难句,不多费时。采用“旅游赏景”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用自主参与教学法,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课内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 2、探寻古人足迹,感受祖国美丽山水风光和灿烂的文化。 3、掌握作者写作思路,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教学设计: 1、采用“旅游赏景”的形式。 2、使用多媒体设备。教学要求: 作为初三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解决翻译问题,因此课前预习要求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翻译好课文。材料准备: 1、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2、欧阳修的生平经历,思想。 3、滁州地理环境的图文介绍。 教学实录片段: 师:同学们,欢迎乘坐旅游班车。今日我们要随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到滁州旅游。现趁班车行驶的时间,我请导游为大家介绍我们的目的地。生:滁州,地处安徽省东部,是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她有秀美绮丽的自然风光。生:滁州还有丰富的人文古迹,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唐宋文人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等曾先后在此作官,其他诗人如苏轼、王安石等也曾到此游览,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师:不知那位同学记得他们写的诗?生:《醉翁亭记》。生:还有《滁州西涧》。师:对!谁来背诵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生:《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师:很好。同学们,我们现已到达滁州。哪位同学来说说我们的行程?生:(播放琅琊山旅游景区示意图及相关风景片。)滁州——琅琊山——酿泉——醉翁亭师:刚才介绍了滁州总体情况,现在请同学来介绍我们所见到的滁州的地理特点,以及琅琊山的风光。 生: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师:谁来解释? 生:鸟瞰滁州四周都是山。其中最著名的是西郊的琅琊山。群峰连绵,树林阴翳,草木茂盛,山谷深邃。远望去,又幽深又俊秀,生:琅琊山自古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的美誉。它是天然的植物园,1985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森林公园,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琅琊山不但林壑优美,风景如画,而且还有许多人文景观。全山现已发现从唐到明朝的摩崖石刻300多处,及多处亭台楼阁。师:现在,我们已经到了醉翁亭,请同学们好好观察,描述醉翁亭的位置、造型。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它位于琅琊山深处,醉翁泉上。生:(播放醉翁亭图像)醉翁亭的造型古朴美观,有飞檐翘角,全亭共有十六根立柱,周围设有栏杆,侧旁刻有“醉翁亭”三个巨大的篆字。师:刚才我们游览了醉翁亭,俗话说饮水思源,那我们知道“醉翁亭”这亭子的来历吗?生:这亭子的建造者是山上的智仙和尚,取名的是当时的太守欧阳修。师:我们经常到各地旅游,如何把我们在游览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呢?《醉翁亭记》这篇课文就是很好的示范。现在我们来分析作者是如何展开描写的。生:文中第一、二段以描写为主,描绘了琅琊山秀丽的环境,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第三、四段以记叙为主,叙述人物游山玩水的情景,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师: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生:写景主要突出“美”的特点。笔下所绘山、林、泉、亭,无处不美;四时朝暮变幻,无时不美。师:作者写景时是按什么循序展开的?生:作者写景是按由远而近,由静到动展开的。师:叙事时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生:(播放“宾客宴”的画面)写了滁人游、宾客宴、禽鸟归、太守醉等内容。其中“太守醉”是核心。师:怎么理解“醉翁”这个形象?生:文中“醉翁”是欧阳修有意塑造的自我形象。师:我们又如何理解他“醉”这个现象?生:从“饮少则醉”来看,作者并不胜酒力,而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可看出欧阳修之醉并不在酒,而在于山水秀美,百姓安居乐业。师: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心情可以用什么字概括?生:可以用“乐”字概括。师:本文在山水风光的描绘,游人活动的叙述中抒发了个人情感,抒情贯穿全文始终。作者是如何写“乐”的?生:全篇共用了十个“乐”字。第一段“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首次出现“乐”字,与结尾“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形成首尾呼应;“然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则进一步抒发情感。师作者借游山玩水表现了怎样的感情?:生:表现了欧阳修寄情于山水以排遣郁闷的复杂感情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师:作者为什么要寄情于山水,从中可以看出欧阳修是一个怎样的人?生:当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当时的滁州偏僻贫穷,作者为政以宽,以自己的政绩和才能,使滁州政通人和,人民乐于山野之间,欧阳修也常与民众同游。师:今天,我们随着欧阳修游览了滁州,观赏了琅琊山优美的风光,探寻了古人足迹,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希望同学们今后既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成为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人。 教学后记 一、新颖求异,激发兴趣。《醉翁亭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作者欧阳修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不胜收的大自然画卷,抒发了自己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如何上好这一课呢?回想起来,以前上这一课时,都是按“读——译——析——背”这一路子,其实也不单这一课,绝大部分文言文都是这样上的,就像输入了电脑程序的生产线,一成不变,总是按部就班。也因为这样,语文教学引起了很多争异,外界的争议倒罢了,关键的是学生在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下变得沉默不语,原有的学习积极性、兴趣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退、泯灭了。学生没有积极性学习起来就不自觉,教学效果也就出不来。其实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难激发,关键是教师如何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保持新鲜感。因此上《醉翁亭记》这一课时我抓住它是游记性散文这一特点,从“游”字上做文章。让老师成为导游,学生成为游客,把课上成“旅游课”,使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大自然中。“旅游课”这崭新的课型一提出立即吸引了学生。学生都有好奇心,因此一有新事物出现,他们都会以极大的热情去关注,精神也会为之一振。兴趣来了,热情也就高了。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声画同步,并且介绍一些课外相关知识,这样既能让学生增长见识,也能让他们保持新鲜感 二、探究多种授课形式。要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中一点就是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授课形式,让他们常有新鲜感。要有新课型,首先要有创新精神,要敢于抛开原有的旧模式,熟套子,虽然这样会给老师带来不少麻烦,增加不少备课时间,但只有这样才能从语文低谷中走出来,开创教育的新局面。其次要有创新思维。语文其实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不少课文涉及到其他学科,因此我们在备课是要考虑到这一点,开动脑筋,找出课文的特点,构思出不同的授课形式。第三是要培养创新能力。把课上得一成不变往往是缺乏这种能力的表现。现在信息技术日益普及,我们要掌握这一技术手段,这样可让我们掌握多方面信息,使我们在备课时获得更多的资源和灵感。上这课时我就从互联网上查到了许多资料和图片,一些图像的运用使学生对知识不但有理性认识,也有感性认识。 三、做学生探索路上的引路人。我们在上课时常强调统一答案,久而久之,很多学生误认为只要我在课堂上抄好了笔记,考试前背熟答案就行了,因此不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唯标准答案是听”,没了好奇心,也就没了求知欲、探索能力,最终扼杀了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现在,我们要重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努力增强他们的求知欲,积极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在学习中,我们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于探索,敢于求异,不拘泥于标准答案的权威。在课堂上,我们要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放开学生的手脚,激励他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甚至展开争论。不少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欲,为在课堂上能“舌战群雄”,自然会在课前做足准备功夫。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激发思维,使学生在有意无意中把知识迁移转化,最终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曾红坚 女 ,1971年出生。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第一中学教师。从教15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有不少作品获得省市奖励。 上一篇:《醉翁亭记》课堂实录 下一篇:《醉翁亭记》学习要点 《醉翁亭记》练习 篇9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文中对偶句的特点及作用。 2、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以“乐”为线索贯穿全篇的结构特点。 3、 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学内容 1、 通读全文,疏通文意,解决生字词。 2、 ⑴ 作者及作品介绍: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指定学生回答:唐宋八大家是哪几位?) ⑵ 作背景简介:作者当时被贬,遭到打击,心情依然乐观。 ⑶ “记”古代一种文体,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⑷ 全文线索:“乐” 3、课文分析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名字的由来及醉翁的乐趣。 ⑴ 自然环境 写景的顺序:由远及近 总领写景的句子:环滁皆山也 ⑵ 亭名的由来及醉翁的乐趣 现在还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 ⑶ 教师指出重点词语,学生朗诵课文。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与四时之景。 ⑴ 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⑵ 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⑶ 总结全段的句子: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⑷ 指出本段中的对偶句。(学生回答)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历之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 ⑴ 四层(一句一层):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核心) ⑵ 学生指出对偶句,教师分析其特点及作用。 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 ⑶ 前后照应:本段最后一句与第一段中的哪一句照应?(学生讨论回答) 第四段:写太守醉归,自得其乐。 ⑴ 禽鸟鸣林的乐趣 游人的乐趣 太守的乐趣(最高的境界) ⑵ 前后照应:“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与“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相照应。 2、 中心归纳:本文以“乐”字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岁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回答) 3、 课外拓展 ⑴ 你对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持什么态度? ⑵ 作者身处逆境,心情依然乐观的处世态度对你有什么启示? 三 处理课后练习题 四 板书设计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及名字的由来 与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与四时之景 民 醉翁亭记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历之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 同 第四段:写太守醉归,自得其乐 乐 上一篇:《醉翁亭记》学习要点 下一篇:《醉翁亭记》(第2课时)教案 《醉翁亭记》练习 篇10【教学目标】 1、 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学习景物描写的方式,体会其作用。背诵全文。掌握常见的文言知识。 2、感受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理解“与民同乐”的内涵。 3、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和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寓于景中的复杂感情。 【教学安排】 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1、了解醉翁亭的概况和文章的由来。 2、粗读课文,读出韵味,感受作者的感情。 3、口头翻译全文。 4、思考并回答8个问题。 5、布置作业。 一、导入新课,介绍醉翁亭和文章的由来。 1、亭子现况 醉翁亭坐落于安徽省滁州市市区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亭”。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写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解放后,醉翁亭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整修。 2、布局 醉翁亭前有“让泉”,泉请客送礼是小溪,终年水声潺潺。清澈见底。琅琊山不仅山色淡雅,而且文化渊源久远;自唐宋以来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王安石、梅尧臣、宋濂、文征明、曾巩、薛时雨等历代无数文豪墨客,赋诗题咏,皆在山中。醉翁亭中有宋代大文豪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碑刻称为“欧文苏字”,亭后最高处有一高台,名曰“玄帝宫“,登台环视,只见群山滴翠,百鸟齐鸣,令人心旷神怡! 3、历史由来 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来到滁州,认识了琅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并很快结为知音。为了便于欧阳修游玩,智仙特在山中建造了一座亭子,欧阳修亲自为它作记,由此写出了《醉翁亭记》这一名篇。从此,欧阳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乐饮酒,“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因此得名。欧阳修不仅在此饮酒,也常在此办公。有 赞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 创作背景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吕夷简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虽然政治开明、风调雨顺,但却不思进取、沉溺于现状,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中又有一份欢喜。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二、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三遍,给生字标音。结合作者经历,品味文中的思想感情。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zhāo)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gōng)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三、点拨文言知识: (一)虚词注解 “而”用法: 1.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表承接 3.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递进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表承接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表承接 7.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 8.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 9.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表因果 10.往来而不绝者:表修饰 11.临溪而渔:【有争议】Ⅰ.当“临”为动词时,表顺接 Ⅱ.当“临”为介词时,表修饰 12.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13.泉香而酒洌:表并列 14.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15.起坐而喧哗者:表并列 1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 17.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二)“之”用法: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助词,的 3.名之者谁:代词,指醉翁亭 4.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 5.山水之乐:助词,的 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词,指代“山水之乐” 7.山间之朝暮也:助词,的 8.宴酣之乐:助词,的 9.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三)词类活用 1. 山行六七里 山:沿着山谷,名词作状语 2.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像鸟儿的翅膀张开一样,名词作状语。 3. 名之者谁 名:命名,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4. 自号曰醉翁也 号: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5.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乐:以……为乐,意动用法;(后)乐:乐趣,名词。 6. 至于负者歌于途 歌:歌曲,名词用作动词,唱歌。 7. 杂然而前陈者 前:在前面,名词作状语。 8. 太守宴也 宴:设宴,名词作动词 (四)古今异义词 非丝非竹【竹:古义:管乐器;今义:竹子】 四时之景不同【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野芳发而幽香【发:古义:开放;今义:散发】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义:情趣;今义:愿望,心愿】 林霏开【开:古义:消散;今义:打开】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 (五)一词多义 1.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回去 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暮而归:回来 2.谓: 太守谓谁:为,是 太守自谓也:命名 3.临: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居高向下 临溪而渔:靠近 4.秀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草木茂盛的样子 5.乐 山水之乐: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对...感到快乐【第一个“乐”】 6.而 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杂然而陈前者;表修饰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表承接 (六)特殊句式 倒装句: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于树休”。状语后置句)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即是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 2.判断句: 环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水落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庐陵欧阳修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3.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七)成语 【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 【峰回路转】 亦作「山回路转」。 ①谓山势曲折,道路随之迂回。 ②今常比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醉翁之意不在酒】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后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 【水落石出】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本谓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露。 【山肴野蔌】 野味和野菜。亦作「山肴野湋」。 【风霜高洁】 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前呼后应】 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四、学生口头翻译全文,课堂交流,老师点拨。 五、课文分析前提问,学生自学,整体感知后边思考: 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2.文中写出了谁“乐”? 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6、本文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的? 7、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8、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也写到了“饮酒”。同是写“饮酒”,两篇文章所体现出的情趣与境界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1、“乐”字。 2、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3、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4、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5、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6、(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7、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具体表现在: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8、答案略。学生自由发挥,各抒己见。 六、布置作业:书面翻译全文。 七、板书设计:见涂色部分 八、教学反思: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1、 检查落实作业情况。给出译文,让学生参考校对。 2、教师主持分析课文内容,提炼文章主旨。 3、文章的重点语句,请学生在课文字里行间做批注。 4、教师总结教学内容。 5、指导学生背诵 6、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一、导入新课,教师检查翻译情况,给出译文供校对。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二、教师主持分析课文内容,提炼文章主旨。 (一)课文脉络: 第一段:概括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鸟瞰全景。 第二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第三段:写人游琅琊之乐,分为四层。 1、滁人游。到此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前面的写景转到写人,背着东西的人边走边歌,可见乐在其中;行路人在佳木繁阴之下休息,确实心旷神怡。不直接写老人小孩而用“伛偻提携”,把弯腰驼背的老人挽着走的小孩的特征刻画了出来。前呼后应往来不绝,写出了踊跃热闹的场面。只写游而不写乐,但读者却可以感触到欢乐的气氛。先写游人,既是从亭外的大环境写起,也流露出了愿与民同乐的心愿。 作者是被贬到滁州来的,但以自己的才能与政绩,使滁州人民乐于山野之间,这样写来既有真正自得之乐,也含蓄地表露了有才能和抱负而遭贬谪,在失意之中而又可自 慰的复杂心情。 2、太守宴。琅琊山有佳木、溪流,这里专门写太守就地取材,以肥鱼、冽酒、山肴野蔌宴客。从上文写滁人游的大环境,一下子收缩到亭子里边筵席陈设的近景镜头,虽是记叙事物,但充满了超脱于尘俗的欢乐之情。 3、众宾欢。围着筵席的众宾是在闹中取乐,虽然没有丝弦竹管的音乐,但是有投壶、下棋的游戏,“觥筹交错”,可见酒喝得欢畅,坐着的或站起来的都在高声玩笑,在太守面前无拘无束,写出了太守与僚属之间的良好关系。写的虽是众宾的欢乐,但透出了太守内心的欣慰。 4、太守醉。特写镜头。“苍颜白发”,写出太守形象,(其实欧阳修本年仅三十九岁,绝对不会“苍颜白发”)“颓然”,写太守醉醺醺的样子,与前面“饮少辄醉”相呼应。这两笔形神俱备的速写,把太守突出在大小环境及众多人物的中心,非常醒目。 第四段:写宴散人归。 用“已而”承接上文表示过了一些时候,照在山间的夕阳映着回去的人们。散乱,归,从,去,精确简练而形象地写出了宴散和宾客随着太守回去的情景。人们已兴尽而返,飞鸟也得享山林之乐,尽情地在树林阴翳之中飞鸣了。 个人仕途失意固然可以寄情山水,但那只能强颜欢笑,而欧阳修在滁州施展了自己的政治才能,短期内已得到百姓安乐的政绩,这证明朝廷对他的排斥打击是多么不公正。 作者在公务之暇,带着众宾客,流连宴饮于山水美景之中,这样虽然也排遣了失意郁闷的心情,但他的感情到底也只有他自己才能理解。这就是人们“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深刻含义。 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赏宴饮的乐趣。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 三、文章的重点语句,请学生在课文字里行间做批注。 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①、醉翁亭命名的缘由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②、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 ④、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云归而岩穴暝; ⑤、写春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 ⑥、写夏景的句子是:佳木秀而繁阴; ⑦、写秋景的句子是:风霜高洁; ⑧、写冬景的句子是:水落而石出者; ⑨、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 ⑩、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⑾、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⑿、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⒀、从句子“水落而石出者”中找出一个成语:水落石出。 ⒁、“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 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⒂、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什么? “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⒃、对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四、教师总结: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全文的主旨是:与民同乐。 “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人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详见第7题) 3、本文是山水游记,但抒情气氛很浓。作者的欣慰和悲苦都含蓄地蕴藏在风景的描绘和气氛的渲染当中。为了增强风神情韵,通篇采取说明句式,共用二十一个“也”字,造成一种从容婉转的咏叹句调。在写景和叙事上,文章写得既明晰简洁,又丰满生动,勾划了一幅色泽鲜明、声态毕现的图画。它的层次利落分明,自远而近,由大及小,在疏朗的背景中鲜明地突出醉翁亭和作者的中心位置。至于语言的概括准确,自然流畅,多用排偶而不失于板滞,以及音节的响亮和谐等,都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度技巧和特殊风格。 五、教师指导背诵: 可以根据内容要点,将一段分成几个层次来背诵。 六、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七、板书设计:见涂色部分 八、教学反思: 《醉翁亭记》练习 篇11《醉翁亭记》是一篇文质皆美、脍炙人口的文章。今天尝试性的讲了一节学生展示课,因为很多的原因,本节课效果实在是不好,感觉对不起这篇文章。但是通过组内评课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最重要的是吸取了不少的经验教训。 首先谈谈,我对学案的认识。我认为课前作业导学,既能节省课时,增大课堂的容量,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合作互助精神。让学生既能体验自已学习成功的快乐,又能品尝帮助别人的喜悦。而且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进行,可使师生关系变得十分融洽,让师生在课堂中融为一体,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谈到课堂授课效率,我认为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学生是否参与及参与的程度如何则是关键的因素。因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他们而展开的。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努力使学生产生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即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而学生的参与不仅只是课内的参与,也应包括课前的参与,课前作业就是让学生在课前就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对于本节课,因为我课前准备不充分,致使学案发的比较晚,学生自然也做的不够充分,缩减了课堂效率。再就是,教学设计不够合理,设计的环节太多。总想着如何扩大课堂容量,却忽视了同学们的掌握程度和认识程度。过于重视活动形式而忽视同学们对文本的阅读情况。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课文以外的问题研究上,不能让学生静下心来读课本。如在文学常识展示环节,可以拿出一节课让更多的同学展示,从更多的方面了解一下作者。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我要往纵深推进,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不再只为活动而活动,改变舍本逐末现象。 《醉翁亭记》练习 篇12醉翁亭记 【教学目的】 一、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二、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三、 背诵全文。 第一课时 熟读全文,疏通全文大意。重点放在朗诵上。 一、简介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庆历5年( 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写了本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二、读课文。 1、 正音 滁(chu) 壑(he) 琅琊(langya) 潺(chan) 酿(niang) 僧(seng) 辄(zhe) 霏(fei) 暝(ming) 朝(zhao)而往 伛偻(yu)(lv) 洌(lie) 蔌(su) 射者中(zhong) 弈(yi) 觥筹(gong) 翳(yi) 2、学生放声读课文,达到熟读的地步。 三、疏通全文大意。可先给学生译文,但不需细讲,只了解大概即可。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的那些峰峦,树林和山谷尤其秀美。远看一片郁郁苍苍,显得幽深秀丽的,那就是琅琊山。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跟宾客们到这里来喝酒,他喝得很少却总是喝醉,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看吧,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散发着幽微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浓荫遍地;西风起,霜露降,天空显得空阔明亮;水位下落,石头显露出来——这就是山中四季的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回答,老老小小你来我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的人们在出游。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香,酒水清,各式各样的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这是太守举行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是说有人弹琴奏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筹码杂乱交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图景。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纵横散乱,这是宾客们跟着太守回去了。(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然而,鸟儿只懂得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们的乐趣;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第二课时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讲解文中字词,逐段研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背诵全文。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阅读这篇课文,要抓住“乐”这条主线,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一、教师指导学生研读第一段。 1. 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鸟瞰全景,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2. 解释加点词语,学生质疑。 林壑尤美(尤其)蔚然而深秀者(幽深)名之者谁 (给……命名) ⒊划分段落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这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4.分析第一层的写景方式——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景,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 4.背诵此段。 二、按上述步骤,学生自读第二段,教师点拨。 要点: 2.炼字:开、归、暝、发、秀、高、洁、落、出、乐。 3.这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分三层 解说: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 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4.背诵此段。 三、研读第三段。 1. 第三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 2.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3.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 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⒋ 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⒌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⒍ 背诵此段。 四、独立阅读第四段。 1、先朗读(勾划出山间夕照的起止句),后分析,再背诵。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3、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第三课时 一、背诵课文。 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强记。 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入手,尽量不死背。如第一段,共11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诵,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二、由学生自己边背边理清文章脉络。 (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 (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 (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 (4).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三、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四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 四、课后作业 写一篇说理文,谈对“与民同乐”的理解。字数:600字。 《醉翁亭记》练习 篇1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 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3. 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 让学生熟读课文,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语气、语调,再现课文构造的优美意境,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 2. 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依托文本注释、工具书,疏通全文大意,个别晦涩语句及文言活用现象,教师点拨。 3. 主旨的理解,通过引导学生找关键句,分析作者感情脉络来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领会文中作者所表达的“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2. 培养学生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 学习重点: 1. 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 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过程及指导: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疏通全文。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江西庐陵人。他出身贫寒,24岁进士,官至参知政事。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的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同时他在文学理论上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革新政治,促动了保守派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这篇课文就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 三、第一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i (1)内容:学习生字词。 (2)方法: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弄清文中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要求:4分钟后能准确认读屏幕上的字词。 滁 壑 琊 潺 酿 僧 辄 霏 暝 洌 蔌 弈 翳 射 觥 偻 朝而往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1、指名学生读生字词,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发现有读错的可以马上举手示意,教师随时注意找会的同学来更正。 2、预见性问题:对于“壑”“ 琊”“潺”“觥”“偻”学生可能读不太准,教师要着重强调并引读几遍;对于“ 琊”、“觥”生辟字要结合音形义来强调学生记忆。 四、第二次自学展示 (一) 自学指导ii (1)内容: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句。 (2)方法:以学习小组的形式,依托文本注释、工具书,疏通全文大意,个别晦涩语句及文言活用现象,教师点拨。 (3)要求:15分钟翻译完课文(按成语接龙顺序进行,读一句,译一句)。 1.小组派代表翻译课文,注意程序。 2.如果小组代表发言时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可举手更正。 3.预见性问题:学生可能对以下字词的理解产生偏差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学生明确: 野芳发而幽香 “芳”古义为花。今义,芳草,花草的香味。 山间之四时 “时”古义为季节。今义,时间,时刻。 ②词类活用 a 山行六七里 “山”名词用作状语,在山上,顺着山路。 b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名词用作状语,像鸟儿张开翅膀。 c 名之者谁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d 故自号曰醉翁也 “号”名词作动词,取号。 e 伛偻提携 “伛偻”形容词用作名词,代指老人。“提携”动词用作名词,代指小孩。 f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一个“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后一个“乐”形容词用作名词,乐趣。 ③一词多义 临溪而渔 ( 动词,靠近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动词,到) 云归而岩穴暝(动词,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动词,回去) 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 太守谓谁(判断动词,为,是) 太守自谓也(动词,称谓) 山水之乐(名词,乐趣)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形容词,欢乐) 环滁皆山也 (表陈述语气) 山之僧智仙也 (表肯定语气) 在乎山水之间也(表感叹语气) 五、第三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iii (1)内容:诵读课文,在揣摩“也”字“而”字的用法和语气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2)方法:先听读,再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揣摩。 (3)要求:8分钟后能说出文中“也”字,“而”字的用法和语气。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学生明确: ①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a.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b.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c.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②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 如:表修饰: 朝而往,暮而归(轻读) 表并列: 泉香而酒冽(轻读) 表承接: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轻读) 表修饰: 杂然而前陈者(轻读) 表转折: 而不知人之乐(重读)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六、课堂检测 熟读课文,完成课后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引出课题、明确目标: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清思路。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3、理解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第一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i (1)内容:读课文,理思路。 (2)方法:诵读课文,结合要求按学习小组形式交流。 (3)要求:6分钟后能回答下面的问题。 1.贯穿全篇的主线是什么? 2.试围绕主线概括各段内容?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学生明确: 1. 贯穿全篇的主线是“乐”,从课文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一句可以看出。 2. 第一段总写乐。第二段写了山水之乐,具体写了山间朝暮四季景色的变化。第三段写了游人之乐与宾客之乐。第四段写了禽鸟之乐、太守之乐。 3. 预见性问题:学生可能对“线索”,“第一段总写乐”有点模模,教师应适时点拨。 三、第二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ii (1)内容:分析课文,了解本文主旨。 (2)方法:学习小组内合作探究。 (3)要求:6分钟后回答问题。 1.文中写出了谁的“乐”?他们为何而乐? 2.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 3、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学生明确: 1.文中写出了滁人乐,众宾乐,太守乐。 滁人:山水之乐。 众宾客:山水之乐,从太守游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2.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特别是“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3.“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4.预见性问题:注意引导学生对太守乐的正确理解。 四、第三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iii (1)内容:理解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方法: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合作探究。 (3)要求:6分钟后回答问题。 1.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学生明确: 1. (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2.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周围赏心悦目的环境;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清幽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这些都是为后面借解释亭名引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从而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服务的。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不同之景,则是为了衬托 “乐亦无穷”,借以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3.预见性问题:第一问应根据学情对学生加以提示,如从“时间”,“方位”考虑。 五、小结: 《醉翁亭记》一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特别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声律节奏起伏,音韵和谐悦耳。这些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飞升。请同学们多多体会。 六、课堂检测(另附) 《醉翁亭记》练习 篇14皖灵璧县第四中学 王虎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醉翁亭记》,是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的一篇杰作。在这篇游记中,作者以“乐”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来选材布局。“乐”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始终。 然而,“乐”这条线索到底指的是什么?一般人认为是“山水之乐”。然笔者以为“山水之乐”只是“乐”的字面意思。实质上,“乐”字还蕴含着许多深远的言外之意。这就是“官民同乐”、“丰年之乐”和“苦涩之乐”。拙见如下,敬请同仁斧正。 一.官民同乐 “官民同乐”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之中。文中出现了众多的欢乐黎民的形象,又写了与黎民同乐的“太守宴乐”、“众宾之欢”、“太守之醉”,而且忘乎所以,毫无忌讳。这正是“官民同乐”的具体写照。 二.丰安之乐 从文众多的欢乐黎民形象不难看出,这一方黎民过着平安的生活。试想,如果滁洲人穷困潦倒,颠沛流离,还会有兴致来游山玩水吗?即使有,还能“往来而不绝”么?而为官者也无心玩赏了,除非他是个不顾百姓死活的昏官。所以“官民同乐”的叙写中蕴含着“丰年之乐”的思想。 三.苦涩之乐 本文是北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洲太守时写的。因此作者心灵上的创伤在作品中不可能没有反映。这可以从给亭命名的用意方面察觉出来。“醉翁亭”的命名突出“醉翁”,这里,既有满纸的欢乐,更有“醉翁”的内心的深沉,于是出现了矛盾的精神状态。据年谱记载,“庆历六年丙戌,公(欧阳修)年四十,自号醉翁”,可见,作者当时与翁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而文中却说是“年又最高”的老翁,他“饮少辄醉”,却偏偏爱酒,甘愿“颓然乎其中”。也正如作者自己说的:“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但爱亭下水,来从乱石间……所以屡携酒,远步就潺溪……山花纵能笑,不解与我言。”(《题滁洲醉翁亭》)可见,作者是在“山水之乐”中寄寓着内心的愁苦和委屈,用“醉酒”来忘却自己的一切,“乐”字里面还蕴含着“苦涩”的味儿。“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的深意就在于此吧。 可见,本文线索——“乐”中除了有“山水之乐”外,还有“官民同乐”、“丰安之乐”,更有“苦涩之乐”。课文除对“山水之乐”作了具体叙写和点明之外,把其余之乐都有深藏在字里行间、委婉含蓄,让人回味深思。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