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醉翁亭记》难点例题解析 |
范文 | 《醉翁亭记》难点例题解析(精选16篇) 《醉翁亭记》难点例题解析 篇1难点例题解析 1.本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观全篇的“也”字,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下面句子中的“也”分别属于哪一种? a.庐陵欧阳修也。 [ ] b.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 ] c.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 3.本文写景有下边几种方式,指出各自的起句、结句。 (1)自远而近,从________到________。 (2)从早到晚,从________到________。 (3)自春至冬,从________到________。 (4)由内而外,从________到________。 (5)山间夕照全景,从________到________。 4.关于本文写景的作用有下边几种说法,是否都有道理?你认为哪一种是主要的?(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 (1)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作铺垫,表现作者的山水之乐。 (2)表现琅琊山的胜景。 (3)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4)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 1.本文的语言特色是骈散相间,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易于成诵。又用21个“也”字作句尾,其作用不尽相同,吟咏之中可以使人玩味无穷。 骈体,要求词句整齐对偶的文体,重视声韵的和谐和辞藻的华丽,盛行于六朝。散体,和骈体是相对而言的。 2.a肯定 b陈述 c感叹 3.(1)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到“醉翁亭也”。 (2)从“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到“山间之朝暮也”。 (3)从“野芳发而幽香”到“山间之四时也”。 (4)从“至于负者歌于途”到“太守醉也”。 (5)从“已而夕阳在山”到“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4.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答案可以不拘一格,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参考答案如下:第一、三、四条说法都有道理,可以认为第三条是主要的。 突破难点能力训练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pgn0155.txt/pgn>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解释文段中加粗词语,错误的一项是(文言词语要掌握!) [ ] a.霏:雾气 b.暝:昏暗 c.阴:绿阴 d.洁:清洁 2.对文段中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文意要清楚!) [ ] a.“日出而林霏开”是早晨之景。 b.“云归而岩穴暝”是傍晚之景。 c.“野芳发而幽香”是春天之景。 d.“水落而石出者”是秋天之景。 (2001年广州市中考试题) 思路分析与详解 1.d “风霜高洁”中的“洁”是洁白的意思,而不是清洁的意思。 2.d “水落而石出者”描写的是冬天的景色,而不是秋天的景色。 《醉翁亭记》难点例题解析 篇2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3.认识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 二、难点、重点分析 1.第1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 分析:第1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号“醉翁”、情怡山水的太守定的。 2.这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分析:这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 3第2段包含几层意思? 分析: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若夫日出……四时也。”写山间朝暮、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景色。②“朝而往……无穷也。”写太守来此,无论春夏秋冬,都能欣赏“山水之乐”,其乐趣无穷无尽。 4本段描写山!司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分析:本段描写山;司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靠开,云归而岩穴瞑”;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5第3段包含几层意思? 分析:本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至于……滁人游也”描写滁州百姓来此游山赏景一路上的欢快情景。②“临溪而渔……太守醉也。”描写太守与众宾客在此食野味,品冽酒,戏射下棋的“宴酣之乐”。 6.这段为什么写滁人之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分析:上段写太守观赏四时不同之景“而乐亦无穷”,写了太守之乐的一因。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欧阳修在滁州写的另一文《丰乐亭记》中有言:“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7.这个结束段写了两个重要内容,是什么? 分析:这两个重要内容是:①太守自有为人所不知之乐,此即第3段所写的观赏山间四时之景之乐,尤其是第4段所写的见到滁人游山、与众宾客宴酣之乐。这个内容是全文主旨所在。②太守就是庐陵的欧阳修。篇末点出文中主人公太守即文章作者本人,至此,读者可知本文并非泛写山水,虚拟故事,而实乃欧阳修谪居滁州的生活、思想的写照。 8.这篇文章抒写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怀? 分析:本文抒写了作者“与民共乐”的政治理想和赏景自适的旷达情怀。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醉翁亭记》是脍炙人口的一篇古文。为了有助于这篇文章的学习,我先把作者和有关本文写作的情况作个简略的介绍。 欧阳修是北宋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文学家苏询、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文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还是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 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土。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讲读第1段 1.结构剖析 【板书设计】 2.重点句解释。 ①环滁皆山也。 ②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三)讲读第2、3段 1.结构剖析。 【板书设计】 2.重点句解释。 ①若天日出……山间之朝暮也。 ②野芳发而幽香……山间之四时也。 ③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④至于负者……往来而不绝者。 ⑤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四)讲读第4段。 1.结构剖析。 【板书设计】 (五)讨论问题。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的。 2.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3.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一句含义? ①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实际上是借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②在写“太守宴”之前先写“滁人游”,是为了表现与民同乐的旨趣。作者被贬到滁州,由于自己的努力,滁州变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 ③“太守之乐其乐”乃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 4.本文怎样把记叙写景抒情结合起来的? 5本文语言有何特色?(鲁昌乐) 《醉翁亭记》难点例题解析 篇3教学内容 梦游醉翁亭。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注重对景物的细致描写。 3、写作训练。 重难点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写作。 教具 投影仪、图片、录音机、磁带、送话器。教学程序 一、内引铺垫 北宋时期,曾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在今宜昌担任过县令,你知道他是谁吗?指名学生回答:欧阳修。 板书并介绍: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庆历六年也即公元1046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主张,被贬到今安徽省滁县做了一名迁客,那时期,他游览了风景秀美的醉翁亭,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板书:醉翁亭。 斗转星移,几千年后,现在的醉翁亭还健在吗?它的'面容又如何呢? 今天,我们终于同梦幻旅游公司联系好了,在公司导游先生和导游小姐的带领下,一同去欣赏醉翁亭的美丽风光。在以上板书醉翁亭前加梦游二字,构成本文的教学主题:梦游醉翁亭。 二、导学品读 1、播放伴音:火车进站的声音,由弱到强。 2、指名一学生当导游并拿着送话器解说:各位旅客请注意,开往安徽方向的次列车到站了,请去滁州醉翁亭风景区的旅客,带好自已的行礼,检票下车。(重复一遍)3、指名另一名女同学当导游小姐,在各位旅客下火车后去醉翁亭的车上,接待旅客: 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乘座我们梦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过几分钟,我们就要到醉翁亭风景区了,我们已经为大家做好了游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直接在导游小姐的带 领下去领略醉翁亭的风光。我们公司全体人员将热情为您提供周到地服务。如果您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难,请随时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是:谢谢您的合作! 4、教师简单旁白,然后由另外几名导游按课文内容依次进行景点介绍。 5、景点之一:醉翁亭景点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学生都把眼睛闭上,体现梦游。随着导游细致入微地讲解(学生可在原文的基础上,对其景色进行细致描绘),进而完成对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理解。 6、景点之二:醉翁亭早晚及一年四季景色介绍。亦可让学生闭上眼睛。 7、景点之三:醉翁亭风俗人情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有特长的学生进行特长展示:山歌对唱,滁人游情境模拟,众宾欢情境模拟,太守宴特色菜介绍在此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在众多学生参与之下完成对课文的学习。 三、外联对比(教师接住学生传来的接力棒)醉翁亭的景色怎么样?我们非常感谢梦幻旅游公司的导游为我们介绍了如此优美的景观,以及他们精彩的讲解。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如果要你把今天参观的内容写出来,你准备怎么写? 路线:车站──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四、延伸运用 运用本课所学,向大家介绍一处旅游景点。要求能写出景点的特色来。 板书设计 梦游醉翁亭 欧阳修 目标: 1、充分发挥想象能力。 2、注重景物的细致描绘。 3、写作训练。 路线:车站──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梦幻之旅: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练习:景点介绍 《醉翁亭记》难点例题解析 篇4[教例简述] 课始,教师定向:这节课的任务是进一步理解课文写法和内容,并背诵全文:方法是师生一起,从不同的角度归纳段意,明写法,在此中穿插背诵训练。 教例实施: 教师:大家能不能从描写、记叙的角度梳理课文脉络?在纸上写一写,试一试。 (亭外山水风光——山中朝暮四时——亭下官民同乐——宴后太守醉归) (点出亭——亭外景——亭中宴——离亭归) 大家刚才议论的第二种说法的每一层中都含有“亭”字,能不能都含有“乐”字呢? (总写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醉归之乐) (总写山水之乐——赏景之乐——与民同乐——自知其乐) 能不能都含有“醉”字呢? (醉翁之意在山水——醉于山间朝暮四时——醉于升平之乐——醉在内心深知的乐趣) 有不能都含有“醉翁”、“乐”呢? (醉翁喜山水之乐——醉翁爱赏景之乐——醉翁乐与民同乐——醉翁自知醉翁之乐) 咱们换个说法。能不能从记叙的顺序上突破一下?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件顺序-叙议结合顺序) 教师:我还从影视拍摄的角度赏析了课文,现在也让你们欣赏一下。 课文的脉络是: 一个大远景镜头———组空镜关——一个长镜关——一个全景镜头 (学生极有兴趣地倾听) 教师:请你各自选出以一种说法,并根据它来协助自己背诵课文,用时6—10分钟。(学生背诵) 教师:下面我们研究每一段落的内部层次。把它们清理出来,指导背诵就更有依据。我先说第一段,你们分组介绍第二、三、四段。 (一、山—水—亭—名—太守) (二、朝—暮—春—夏—秋—冬) (三、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四、太守归—游人去—禽鸟乐,从人乐,太守乐) 教师:请大家根据以上线条再背诵课文,用时8分钟。 教师:下面再布置一个探索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做:结合课后练习一以及我们对课文一、三两段的分析,谈谈文中的照应。 [评析] 这是一节美妙的“线条”课。 课中设计了那么多的兴奋点: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要求,让同学们反复地梳理课文的脉络。 众多的兴奋点之中有着一事实上的逻辑联系:从“亭”到“乐”到“醉”到“醉翁之乐”,重点突出而又能让学生理解透彻。 严密的逻辑性中又点缀有趣味性:教师空插进来的“大远景”“特写”、“空镜头”、“长镜头”、“全景镜头”、“蒙太奇”无疑地会使每个孩子全神贯注。 逻辑性再现了教师清晰的思路,趣味性表现了教师的丰富知识,然而这节课中还突现出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优良技艺——科学性。丰富的立体的多侧面的分层次的理解训练,在理解训练中完成了背诵任务,都生动地表明了这一点。 像一篇好的散文有着丰富的内蕴一样,除开“教学”这个表象,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上能给我们不少的启迪,这其中的“隐含信息”,就留给大家咀嚼吧。 《醉翁亭记》难点例题解析 篇51. 环:环绕。 2. 2.皆:都是。 3. 3.诸:许多,各个。 4. 4.壑:山谷 5. 5.尤:尤其 6. .蔚然:树木茂盛的样子。 7. 7.深秀:幽深秀丽。 8. 8.山:名词作状语,在山间。 9. 9.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10. 10.翼然:像鸟的翅膀一样。 11. 11.临:靠近 12. 12.翼然临于泉上:四角翘起,像鸟的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 13. 13.作;修建 14. 14.名:取名,命名。 15. 15:自谓:用自己的名号来命名。 16. 16.辄:就。 17. 17.号:称呼。 18. 18.意:情趣。 19. 19.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 20. 20: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1. 21寓:寄托。 22. 22:霏:雾气。 23. 23归:聚拢 24. 24:暝:昏暗。 25. 25.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26. 26.晦:暗。 27. 27:晦明变化: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已。 28. 28: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29. 29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 30. 30.秀:开花,这里指滋长的意思。 31. 31.风霜高洁;t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32. 32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 33. 33.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34. 34. 伛偻:腰背弯曲,这里指老人、 35. 35. 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 36. 36.绝:间断。 37. 37渔:捕鱼。 38. 38.洌:清澈。 39. 39. 山肴野蔌:野味野菜。山肴:拿山野里打来的鸟兽做的菜。蔌:菜蔬。 40. 40. 杂然而前陈者:杂乱地在前面摆着。陈,摆开。 41. 41. 宴酣之乐:宴会喝酒的乐趣。 42. 42:酣:尽兴的喝。 43. 43.丝:弦乐器,竹:管乐器,统代指音乐。 44. 44.射:这里指投壶。 45. 45.弈:下棋。 46. 46.觥筹交错:觥:酒杯。筹:酒筹。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47. 47. 苍颜:脸色苍老。 48. 48. 颓然乎其间者:醉醺醺的坐在众人中间。 49. 49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形容醉态。 50. 50.已而:不久。 51. 51.从:跟随。 52. 52.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 53. 53. 树林阴翳:这时树林里浓荫遮蔽。 54. 54. 鸣声上下:鸟到处叫。 55. 55.乐其乐:第一个乐:以….为乐,意动用法。第二个乐:快乐。 56. 56.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的人。 57. 57.谓:为、是。 课文解析: 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明确:乐。 2.文中写出了谁“乐”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 5. 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6.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7.在第一层里,作者观察亭周围的自然环境时是怎样的视觉角度和空间角度分别是什么? 视觉角度:俯——仰 空间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8.在文中分别找出朝暮景色的特点、春夏秋冬景色、乐亦无穷”的原因? 1.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2.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3.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上一篇:《醉翁亭记》说课稿 下一篇:《醉翁亭记》课堂实录 《醉翁亭记》难点例题解析 篇6一、设计理念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遵循四个“重”。 一重学生。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一切为了所有学生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从出发点到教学目标到课堂生成都应该围绕全体学生进行设计。师生在课堂关系的处理上应该明确,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发展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组织者。 二重教学活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常出现教师教学碎问碎答、枯燥无味的现象,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对语文课堂失去兴趣。为避免这种现象发生,教师要充分备课,巧妙设计教学活动,通过有声有色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动中学,动中悟。 三重自主性。如果在课堂活动中,学生仍旧是学习的被动者,就会使课堂氛围及效果变成黑白色。学习的自主性源于学生的内生动力,黑白色的被动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会使学生渐渐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相反,倘若学生能够自主地去探究、挖掘语言文字的美感,就会使语文课堂变得色彩斑斓。 四重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如果仅仅把课程目标着眼于对文本意思的了解、掌握上,那必然是没有充分利用教材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此教学设计力求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教学活动,优化语言建构能力,提升思维逻辑高度,表达审美体验与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七、八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方法,有了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九年级学生有较为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但想象力的发掘与审美能力的提升仍需教师的积极引导与训练。本篇课文是古文名篇,兼写景物与人物,蕴含无限情思,需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描写景物、人物的段落进行反复诵读和补白,感受作者笔下山水的绝美景色与百姓的安居乐道,收获自己的心得与情感体验,逐渐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三、教材分析 《醉翁亭记》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以感受自然之美,领略历史文化底蕴为主题展开,作者在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负。《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欧阳修以“醉”“乐”为主线,由醉于山水之乐到醉于与民同乐,抒发自己与民同乐的志趣,展示了自己旷达乐观的胸襟。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指导朗读课文,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韵律、读懂文意,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 2.通过诵读补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品味诗文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品味诗文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 品悟作者寄托于山水中的情感。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醉翁亭记》难点例题解析 篇7教学目的: 一背诵全文。 二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想: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同时能够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的,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能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即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拟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熟读课文;疏通全文大意。 二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看“阅读提示”,了解作者欧阳修和本文.写作背景;了解本文主要内容。 二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教师提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方法:出示卡片或小黑板。 滁壑琅琊潺 酿僧辄霏 暝朝而往伛偻 洌蔌射者中弈 觥筹翳 △学生试读课文。 要求:放声读书。 △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 [说明]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以上学生已经听读了两遍,自己读了两遍,对课文内容大致了解了一些。本文语言浅易,熟读利于疏通全文大意。 三疏通全文大意。 △二人小组,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善于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二人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小组同学帮助解答。学生们都解决不了时,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林壑尤美 (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4)山间之朝暮也。 (5)山间之四时也。 (6)歌于途 (7)行者 (8)临溪而渔 (9)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10)杂然而前陈者 (11)起坐而喧哗者 (12)已而夕阳在山 (13)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说明]学生阅读中遇到问题,由谁来解决呢?同学之间相互启发,自己解决最好。必要时,教师点拨或讲解。学习是学生的事,教师尽可能调动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果能如此,久而久之,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就会增强。 △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出声音。 四再读课文。 齐读,或各自放声读。 要求: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画出来。 布置作业: 一熟读全文 二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二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 一读课文。 集体读或个人读。 二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讨论问题。 最终明确:乐。 △文中写出了谁“乐”? 最终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最终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最终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说明]以上四个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写的“乐”的主要内涵。最后一个问题,难度较大。教师适当讲解也是必要的。但不必发挥得过多,点到为止。 三背诵课文。 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强记。 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入手,尽量不死背。第一段,共11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诵,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说明]有前边熟读的基础,加上本文语言琅琅上口,学生能够比较快地背下来。若课上时间不够,教师选其中一段,指导背诵,为的是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另外,一段中如何分层,不是本课教学重点,提出将相关内容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为方便起见;只要学生容易背下来,一段中怎样“分层”不必较真。 布置作业: 一背诵全文。 二完成课后练习六。 译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的那些峰峦,树林和山谷尤其秀美。远看一片郁郁苍苍,显得幽深秀丽的,那就是琅琊山。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跟宾客们到这里来喝酒,他喝得很少却总是喝醉,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看吧,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散发着幽微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浓荫遍地;西风起,霜露降,天空显得空阔明亮;水位下落,石头显露出来——这就是山中四季的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回答,老老小小你来我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的人们在出游。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香,酒水清,各式各样的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这是太守举行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是说有人弹琴奏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筹码杂乱*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图景。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纵横散乱,这是宾客们跟着太守回去了。(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然而,鸟儿只懂得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们的乐趣;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总体说明】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的。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限于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之我们以上的认识,便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醉翁亭记》难点例题解析 篇8教学要点: 1、 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 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 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 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 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难点 :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 一、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1、 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2、 写作背景: 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欧阳修虽壮年被贬,仕途失意,但不悲戚嗟叹,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当好他的地方官,为百姓办事。滁州风光秀丽,欧阳修便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与民同乐,把内心的抑郁掩压在山水与诗酒之乐之中。 3、 出处: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文忠是他的谥号。 二、学习生字,理解重点词,熟悉课文内容: 1、生字: chú hè láng yá chán niàng zhé 滁 壑 琅 琊 潺 酿 辄 fēi míng huì yǔ lǚ liè yáo 霏 暝 晦 伛 偻 洌 肴 sù hān yì gōng chóu yì 蔌 酣 弈 觥 筹 翳 2、重点词: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 ②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③名之者谁:为……命名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⑤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⑥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⑦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⑧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⑨觥筹交错:酒杯;酒筹 三、朗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第二课时 阅读理解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字词含义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 一、第一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滁州的地理特点? “环滁皆山也。” ②西南诸峰的特点? “林壑尤美” ③琅琊山的特点? “蔚然而深秀” ④亭的位置? “临于泉上” ⑤“来饮于此”中“此”指? 醉翁亭 ⑥自号醉翁的原因?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⑦划分层次? 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 视觉角度:俯——仰 空间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5、 小结: 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第二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朝暮景色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②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③“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5、 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三、第三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酒宴上陈列的东西? ②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③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④划分层次? 1、滁人游山之乐 (……游也。) 2、众宾宴饮之乐 (……欢也。) 3、太守宴醉之乐 (……醉也。) 5、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四、第四段: 1、 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 学生串译。 3、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②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③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乐” 4、 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第三课时 总结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3、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 一、总结全文: 醉翁亭记 欧阳修(北宋) 何谓“醉翁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一)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乐在赏山水 (二) 乐在与众人醉 (三) 禽鸟乐——→众人乐——→太守乐(“醉能同其乐”) (四) (以乐掩其郁) “醉翁” 主旨——→与民同乐 二、艺术特点: 1、结构严谨巧妙。 以“乐”贯穿全篇,并层层推进,前后照应。 用不同的虚词过渡,层次分明。 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3、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 三、完成课后练习。 课后小结: 《醉翁亭记》难点例题解析 篇9【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环滁ch :环绕着滁州城。环,环绕,围绕。 林壑h :树林和山谷。 潺ch n潺:象声词,水声。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翼y 然临于泉上: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 辄zh :就。 云归而岩穴暝m ng: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暝,昏暗。 晦hu 明变化: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风霜高洁:就是风高霜洁。天气高爽。 休于树:在树下休息。 伛y 偻l 提携xi :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这里指老老少少的人们。 酒洌li :酒味清醇。洌,水清。 山肴y o野蔌s :野味野菜。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 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2、相关知识: ⑴醉翁亭位于琅琊山麓,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记的就是此亭。 宋仁守庆历年间,朝政腐败,权贵当道。原在朝迁中做官的欧阳修主张革新时政,且不避谤,敢于揭露官吏阴私,因而得罪了左丞相夏竦等人。夏竦便在皇帝面前诬告他。会守听信馋言,将欧阳修贬谪滁州。 庆历一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来到滁州,认识了琅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并很快结为知音。为了 便于欧阳修游玩,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欧 阳修亲为作记,这就是有名的《醉翁亭记》。从此,欧阳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乐饮酒,“太守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帮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因此得名。欧阳修不仅在此饮酒,也常在此办公。有诗赞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 ⑵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疏替他分辨,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知州。被贬后,欧阳修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本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作者从大处落笔,由远而近,层层进逼,为全文张本。 第二段,写朝暮四时之景,即景生情,“山水之乐”体现得更加具体细腻。用分述总收之法,条理极其清晰。 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 第四段,归结全文主旨。先以宴罢归去结住叙事,忽然又从禽鸟之乐翻出两个“不知”,道出作者心曲;结尾才点出作者姓名,收束全文。 三、写作方法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 “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文中写景的成分很重,又多次提到“醉”字,这是无足怪的。因为既是写亭,自当写出亭的景色;又因亭名“醉翁”,自当写出命名之意,这些全属必要的烘托。文章开始写望琅琊,写“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至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如人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最奇。待到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宾客,还有滁人——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这就非同寻常了。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于“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的勾出一篇主旨。 2、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写景和抒情的自然结合。 文章先写亭的远景,因为亭之所在是琅琊山,就从这里落笔,用“蔚然深秀”表现它的外观,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它的丰姿,使人产生赏心悦目之感。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做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释亭名来由直抒作者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抒情的基调。以下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写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第二,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习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据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3、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也很有特色。 文中骈散相间,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易于成诵。首先,《醉翁亭记》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中首创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时代和后来的作家所用。现已演变成稳定性强、规范性高的成语,发挥了它们的引申意义。其次,《醉翁亭记》的语言凝练精粹,晶莹润畅,这是作者善于观察事物、精辟地捕捉对象的本质特征并加以提炼的结果。再次,《醉翁亭记》的语言抑扬顿挫,铿锵悦耳。全文几乎全用“也”收束句尾,又一贯通篇,毫无赘烦之弊,反有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 四、参考译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练习解答】 一、全文21个“也”字,都处在句尾位置,每个“也”字代表了一个语意层次,层次推进,一贯到底,使文章不仅层次分明,而且气势贯通;21个“也”字回环往复,造成一种舒缓委婉的音乐美与抒情气氛,读来一咏三叹,韵味无穷,情致盎然。 二、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政治革新而被贬为滁州太守,心中是苦闷的,所以虽游览山水、饮酒作乐,也摆脱不了思想上的消沉,然而他又能“乐其乐”,以“滁人游,众宾欢”为乐,表明他寄挂民生,与民同乐的政治愿望。 三、1、表示冻死关系连词,可不译。 2、表示递进关系连词,而且。 3、两个“而”均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 4、第一个“而”表修饰关系连词,可不译,第二个“而”表转折关系连词,却。 四、欧阳修这样改的目的是为了滤沏文词水分,浓缩语言容量,使之片言能明百意,只字足敌万语,达到妙造精工的地步。我们可以从中受到以下启发:语言贵凝练精粹;文章语言应多加推敲,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 五、略 【类文品读】 丰乐亭记(节选) 修(即欧阳修自称)既治滁(即滁州)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潝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修之来此(批滁州),乐其地僻而事简,又晨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三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亭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辜生无事之时也。 1、“记”是一种文体,以叙事写景为主。试概括第一段段意。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①下则幽谷(则: ) ②顾而乐之(乐: ) ③掇幽芳而荫乔木(荫: ) ④于是疏泉凿石(疏: ) 3、本文写景也有它的顺序。第一段和第二段写景各主要是以什么顺序来写的? 4、下列句子译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俯仰左右,顾而乐之:看看左右,四面一瞧,我便爱上了这地方。 b.乐其地僻而事简:喜爱这地方偏僻而公务少。 c.掇幽芳而荫乔木:(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在高大的树下歇阴乘凉。 d.风霜冰雪,刻露清秀:(秋冬的)风霜冰雪,使山显露出峭峻清秀的姿容。 5、欧阳修在几篇文章都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思想。请你从文中找出能体现“与民同乐”思想的句子来。 (参考答案:1、写丰乐亭周围美景及丰乐亭建造情况。 2、①是,为②喜欢③乘凉,歇阴④疏通 3、按空间转换的顺序来写的,下→下→中;第二段是以时间顺序为主或以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4、a 5、“而与滁人往游其间”“乃日与滁人……府而听泉”“又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同步评价】 一、基础训练 1、给加点的词注音。 伛偻( ) 山肴野蔌( )( ) 觥筹交错( ) 晦明( ) 宴酣( ) 2、解释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①饮少辄醉(辄: ) ②伛偻提携(伛偻: ) ③乐其乐(乐其乐: ) ④非丝非竹(丝: 竹: ) 3、本文“也”字有很多,试根据要求给下列句子分类: ⑴环滁皆山也。 ⑵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⑶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⑷故自号曰醉翁也。 ⑸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⑹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⑺……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⑻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⑼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⑽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①表判断: ②表解释: ③表感叹: 4、选出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a.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c.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d.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5、选出各组中词语用法或意义不同的一项。①( )②( )③( )④( ) ①而:a.蔚然而深秀 b.野芬发而幽香 c.泉香而酒冽 d.而不知人之乐 ②之:a.禽鸟知山林之乐 b.名之者谁 c.四时之景不同 d.醉翁之意不在酒 ③者:a.前者呼 b.作亭者谁 c.晦明变化者 d.弈者胜 ④于:a.行者休于树 b.泻出于两峰之间 c.临于泉上 d.来饮于此 6、从课文中选问题填空,组成反义词。 醉——( ) 前——( ) 朝——( ) 往——( ) 晦——( ) 7、译句。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有予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予也。 ③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8、选出对文章开篇“环滁皆山也”品析最好的一项( ) a.用这五个字开篇,写出了滁州的全貌,文章显得大气磅礴,引人入胜; b.开篇用五个字写滁州全貌,为后文作铺垫,行文自然,顺理成章; c.鸟瞰全景,由近及远,概括力强,文笔生动,写出了滁州的地理形势; d.用五个字开篇,从大处落笔,简炼,概括,形象地写出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9、“禽鸟知山林乐①而不知人之乐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③,而不知太守之乐④其乐⑤也”句中五个“乐”字,各自的含义分别是:① ② ③ ④ ⑤ 10、全文自始至终九下用“太守”自称,而不用第一人称“我”,为什么? 二、同步解读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阵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1、第一段写了哪几方面的景色? 12、文中描写傍晚山景的句子是 ,描写山间春夏景色的句子是 ,总写四季感受的句子是 。 13、这两段选文哪一段更像风景画,哪一段更像风俗画?分别寄托了太守怎样的思想感情? 14、将第二段分层,并用原文中语句概括层意,分别不超过三个字。 ① ② ③ ④ 15、本文既写太守之醉,又写太守之乐。其中 是表象, 是实质。写 是为了写 , 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每空填一个字) 16、为什么说“太守宴”是很典型的“野宴”,请将原文概括成一句话回答。(不超过20个字。) 三、美文赏读 右溪记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1]嵌[2]盘屈,不可名状[3]。清流触石,洄[4]悬[5]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6]。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7]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8]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9],俾[10]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11]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日“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注释] [1]攲:倾斜。[2]嵌:这里是形容岩石像张着口的样子。[3]不可名状:不能形容出它的形状。名,说出。状,描摹。[4]洄:水回漩而流。[5]悬:水从高处流下来。[6]荫:遮蔽。[7]逸民退士:指隐居的人。[8]置州:设置郡,作为州治。州,古时的行政区域。[9]芜秽:杂草积土。[10]俾:使。[11]裨:补助,增添。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 ②悉皆怪石( ) ③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 ) ④乃疏凿芜秽( ) ⑤植松与桂( ) ⑥遂命之曰“右溪”( ) 18.此文可分为两层,如何划分?并概括出层意。 第1层: 第2层: 19.右溪的位置在哪?命名的原因是什么? 20.用文中原话回答问题。 ①开发右溪的价值何在? ②文中如何叙述整治右溪的经过? 上一篇:《醉翁亭记》课堂训练 下一篇:《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诗歌鉴赏 《醉翁亭记》难点例题解析 篇10醉 翁 亭 记 作者:欧阳修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许多山峰,树林、山谷尤其优美,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山路转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自己取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暮云回聚拢来,山岩洞穴就昏暗了,阴暗明朗(交替)变化,(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没有穷尽。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醉翁亭记》 2001/12/18醉 翁 亭 记 作者:欧阳修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不间断的,这是滁州人出游。到溪水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净,山中野味,田野蔬菜,杂乱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的举行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管弦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有时站立,有时坐着,大声喧嚷,宾客们(尽情)欢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在宾客们中间,太守喝醉了。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不久夕阳落山,人影纵横散乱,太守返回,宾客跟随。这时树林里浓荫遮蔽,鸟儿到处鸣叫,游人离开后禽鸟在快乐了。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在享受自己的乐趣。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 2001/12/18 《醉翁亭记》难点例题解析 篇11一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难词难句,掌握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体会部分虚词的一词多义。 2.理清本文的段落层次,体会语句的形式特点及其与表意的关系。 3.理解本文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学时数:2课时 三 导入 1.指名度阅读提示,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画书下注解①了解欧阳修。 四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 第一段释义讲解 1.学生逐句翻译,从“环滁皆山也——醉翁亭也”,教师点拨。 2.提问: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 明确:写醉翁亭的周围环境,引入醉翁亭。 3.周围环境是怎样的?映入我们眼帘的第一个镜头的角度是什么? 明确:鸟瞰镜头,从上空看到的滁州城全景——四面环山。环滁皆山 4.接着镜头还是全景吗?(否,移向局部)写什么? 明确:西南诸峰 尤其指出琅玡山 5.接下来又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还是鸟瞰吗?为什么? 明确:酿泉 醉翁亭 作者与亭周环境的相对位置是身在山中。 “泻” “临于泉上”角度应该是仰望。 6.这些景观中谁是主景? 明确:醉翁亭 7.作者怎样引出主角醉翁亭的?? 明确:“环滁皆山也”先写大环境,凝炼概括地写出滁州的地理特征;接着以视觉角度:俯——仰 和空间角度:远——近 外——内 的变换层层推进 通过周围环境我们得知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 8.学生逐句翻译后半部分,教师点拨。 9.提问:这一部分交待了什么? 明确:亭的来历 10.如何交待的?先?后? 明确:作亭者 名之者 醉翁雅号的由来(命名之意) 1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如何理解?此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因为饮酒只是内心快乐的一种外在表现,不是因为饮酒而快乐,而是因为内心领会到山水的乐趣要通过饮酒的活动表现出来。所以醉翁的情趣在于山水之乐。从这句话中脱化出一个常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或别有用心。前半句是全文中心主旨。全文的文眼就在这句话中那就是“乐”。这两句将景与情直接联系在一起。 小结:本段主要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 第二段释义讲解 1. 学生默读 2. 提问:学生边回答边翻译 ①朝暮之景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②四时之景的特点?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见3 ③“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3.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之景时抓住什么来写? 明确:写早晚抓住“明”“晦”的特点,写四季抓住春花、夏木、秋风霜、冬水石等景物来写,更富表现力。 4.找出本段的对偶句和散句。体会偶散结合的抑扬顿挫之美。 5.本段写的是什么? 明确: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2课时 (三) 第三段释义讲解 1. 学生逐句翻译,教师点拨。 2. 本段共四句话,一句话是一幅图画,给每幅图起名字。 明确:滁人游图 太守宴图 众宾欢图 太守醉图 3. 滁人游图中共写了哪几种人?太守宴图中有哪些佳肴?众宾靠什么欢?太守醉图中,太 守的神态怎样? 4.本段写的什么? 明确:滁人、宾客、太守游山饮宴场景 前呼后应: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觥筹交错: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现在多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常含贬义)。 (四) 第四段释义讲解 1. 学生逐句翻译,教师点拨。 2. 宴饮结束就要“归” 3. 本段点出了三种“乐”,分别是什么? 这些乐中谁的乐境界最高?为什么? 明确: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禽鸟只知道自然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在人去山空后才乐;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是以他们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太守既能与民同醉同乐,又能在醉后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这些人和事。此句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衬托: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用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4. 太守一词全文出现了九次,直到最后才道出它是谁,揭开谜底。 5. 纵观全文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包含哪些方面? 明确: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二是“宴酣之乐”,就地取材“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其乐”,自己虽被贬滁州,但经过自己的努力,使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纵情山水,作者为他们的安乐而感到快乐,为经过自己的励精图治达到政通人和的地步而感到快乐。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种“与民同乐”的理想境界。 本文中心思想把握两点:①作者借山水之乐派遣内心的郁闷 ②表现“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五 学后总结 1.古今异义词 2.词类活用 山行六七里 在山上,名词作状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鸟儿的翅膀,名词作状语。 名之者谁 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自号曰醉翁也 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乐)以……为乐,动词。(后乐)乐趣,名词。 3.“而”的一词多义,见课后练习二 4.判断句 “……者……也” 《醉翁亭记》难点例题解析 篇12教学要点: 1、 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 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 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 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 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1、 作者 2、 写作背景 3、出处: 二、学习生字,理解重点词,熟悉课文内容: 1、生字: 2、重点词: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 ②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③名之者谁:为……命名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⑤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⑥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⑦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⑧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⑨觥筹交错:酒杯;酒筹 三、朗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第二课时 阅读理解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字词含义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一、第一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滁州的地理特点? “环滁皆山也。” ②西南诸峰的特点? “林壑尤美” ③琅琊山的特点? “蔚然而深秀” ④亭的位置? “临于泉上” ⑤“来饮于此”中“此”指? 醉翁亭 ⑥自号醉翁的原因?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⑦划分层次? 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 视觉角度:俯——仰 空间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5、 小结: 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第二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朝暮景色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②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③“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5、 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三、第三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酒宴上陈列的东西? ②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③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④划分层次? 1、滁人游山之乐 (……游也。) 2、众宾宴饮之乐 (……欢也。) 3、太守宴醉之乐 (……醉也。) 5、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四、第四段: 1、 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 学生串译。 3、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②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③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乐” 4、 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第三课时 总结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3、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总结全文: 醉翁亭记 欧阳修(北宋) 何谓“醉翁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乐在赏山水 (二) 乐在与众人醉 (三) 禽鸟乐——→众人乐——→太守乐(“醉能同其乐”)(四) (以乐掩其郁) “醉翁” 主旨——→与民同乐 二、艺术特点: 1、结构严谨巧妙。 以“乐”贯穿全篇,并层层推进,前后照应。 用不同的虚词过渡,层次分明。 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3、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 三、完成课后练习。 苏教版九年级上《醉翁亭记》教案5 教学要点: 1、 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 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 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 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 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1、 作者2、 写作背景3、出处:二、学习生字,理解重点词,熟悉课文内容: 1、生字:2、重点词: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 ②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③名之者谁:为……命名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⑤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⑥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⑦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⑧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⑨觥筹交错:酒杯;酒筹 三、朗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第二课时 阅读理解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字词含义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一、第一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滁州的地理特点? “环滁皆山也。” ②西南诸峰的特点? “林壑尤美” ③琅琊山的特点? “蔚然而深秀” ④亭的位置? “临于泉上” ⑤“来饮于此”中“此”指? 醉翁亭 ⑥自号醉翁的原因?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⑦划分层次? 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 视觉角度:俯——仰 空间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5、 小结: 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第二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朝暮景色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②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③“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5、 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三、第三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酒宴上陈列的东西? ②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③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④划分层次? 1、滁人游山之乐 (……游也。) 2、众宾宴饮之乐 (……欢也。) 3、太守宴醉之乐 (……醉也。) 5、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四、第四段: 1、 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 学生串译。 3、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②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③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乐” 4、 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第三课时 总结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3、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总结全文: 醉翁亭记 欧阳修(北宋) 何谓“醉翁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乐在赏山水 (二) 乐在与众人醉 (三) 禽鸟乐——→众人乐——→太守乐(“醉能同其乐”)(四) (以乐掩其郁) “醉翁” 主旨——→与民同乐 二、艺术特点: 1、结构严谨巧妙。 以“乐”贯穿全篇,并层层推进,前后照应。 用不同的虚词过渡,层次分明。 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3、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 三、完成课后练习。 《醉翁亭记》难点例题解析 篇13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设计思路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 )壑( )琊( )潺( )酿( ) 僧( )辄( )霏( )暝( )洌( ) 蔌( )弈( )翳( )射( )觥( ) 偻( )朝( )而往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习。 2疑难解析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饮少辄醉:辄,就。 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近乎“要说那一…·”“像那……” 歌于途:倒装,在途中唱歌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杂。陈,摆放。已而夕阳在山:已而,过了一会儿,不久。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第一个“乐”字是动词,第二个“乐”字是名词。 四、概括课文内容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宴罢归去并点出作者名姓。 五、作业: 熟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赏析课文,理解课文主旨 一、导入 《醉翁亭记》是欧阳醉翁亭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写的一篇散文,在这里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中。描绘出了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 二、逐段分析,探究鉴赏 1、分析第一自然段: 齐读之后指导学生们思考:此段是概括写了亭子的环境和亭子命名的由来,写亭子的环境,作者是从哪里落笔,如何观察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亭子的命名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结合抒情的? 总结:是从远山落笔,立足于滁州,先是定点观察环视,然后把焦点对准西南诸峰,点出了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接着动点观察,景随步移,山行六七里,先闻水声,后见泉水,最后峰回路转,推出了泉上的醉翁亭,写出了亭的环境,按照由远而近的顺序,写完景过后层层设问,通过作亭者谁,名之者谁,引出了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 2、分析第二自然段: 让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阅读课文弄清文意,思考:作者写了哪些风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你的感受如何? 总结:作者按照朝暮,四季的顺序来写。在作者的眼中,醉翁亭山间朝暮四时无一不美,清晨,日驱之雾,怡红快绿顿现眼前,傍晚谷归山各,让人遐想神往。春天,野花香气无处不散,夏季绿树成荫,微风习习。秋天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里嶙嶙的怪石令人感受到的是另一种诗情画意,真是美不胜收,难怪作者抒发到"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分析第三自然段: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作者的眼里,他周围的景物无一不美,这也说明了他的心情是十分快乐的,他的心情为什么这么好呢?我们看第三自然段共有四句话(一个也字一句),若每一句话为一幅图时,我们可命名为:滁人游图、太守宴图、众宾欢图、太守醉图。看课文分析:滁人游图中共写了哪几种人?太守宴图中有哪些佳肴?众宾欢图中,众宾的形为和神态如何?太守醉图中,太守的面目和神态怎样? 思考:为什么写太守宴图之前先写滁人游? 总结:这就应了我们刚刚学过的《岳阳楼记》中的后天下之乐而乐,太守周围的人情事物无一不让他愉悦动情,驼背弯腰的龙钟老人,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络绎不绝的游人,一切都那么有生气有色泽。在他所治理的滁州这一方水土,可谓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沉醉于这方山水之乐,也更沉醉与民同乐之中。 4、分析第四段: 在第四段中,作者用两个相同的句式点出了四种乐即:山林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思考:这些乐中谁的乐的涵义最丰富?其乐的涵义有哪一些呢?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的抒发了自己的复杂感情,既包括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山水之乐)也有看到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游宴之乐)更有与民同乐的情怀。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写景和抒情相结合,文字简练而生动句式错落有致。文中“山水之乐”不能看作是作者消沉堕落的表现。因为,本文描摹山水,抒写游宴,看似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沉沦表现,实质上,作者笔下如此美妙的胜景,抒发的自得其乐的陶醉之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胜景、享乐折射出来的是作者治滁的政绩,是积极从政的结果,是“与民同乐”的积极思想。 四、板书设计 引入……滁洲琅琊酿泉醉翁亭作亭者命名者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 写景……朝暮四时之景乐亦无穷山水乐 醉翁亭记写人……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游宴乐 归来……禽鸟乐/人之乐/太守了(与民同乐) 第三课时 一、基础知识 1.填空。 (1)本文作者是____代__ __家。字_ ___,自号__ __,又号__ __,著有《 》 (2)本文是作者被贬为_ ___时所写,它的姊妹篇是 (3)文中描写山间朝暮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4)文中描写山间四时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奠定全文抒情墓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_____________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 (6)文中照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的句子是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7)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___ ______”,意在干涉别国内政。(用《醉翁亭记》中的原句答。) (8)描写滁洲城总的地理环境的句子是:“乐亦无穷”的原因 2.写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 (2)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 ( )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 ) (4)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 ) 3、成语积累 1、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 2、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3、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兴趣并不在于喝酒。形容人别有意图,言在此而意在彼。 4、课文里连用21个“也”字作句尾。这些“也”,表示了不同的语气和作用。请把下面的判断句中的“也”的不同表达作用填在相应括号中。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C环滁皆山也。 D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E而乐亦无穷也。 F ……故自号曰醉翁也。 G庐陵欧阳修也。 ①表示判断的语气: ②表示解释的语气: ③表示肯定的语气: 二、中考试题集锦 20__大连市古诗文阅读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临: (2)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之: 9.分别写出“穷”字的意思。(2分) (1)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穷: (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穷: 10.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答案:8.(1)到、靠近(2)的(2分。每小题1分) 9.(1)穷尽、完结(2)贫穷(穷困) (2分。每小题1分) 10.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为山水之景而醉,为 滁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2分) 20__年河北省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3分) (1)环滁皆山也环: (2)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3)野芳发而幽香发: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译文: 8.选文第①段在总写滁州山景后,由远及近依次驾了“西南诸峰”、“ ”“ ”、“醉翁亭”等景物。(2分) 9.概括选文第②段的内容。(2分) 答: 10.下面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3分) 欧阳公记①成,远近争传……凡商贾②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③,以赠官,可以免税。 注:①[记]指《醉翁亨记》。 ②[商贾]商人。 ③[关征]查税征税。 答: 答案:6.(1)围绕(环绕) (2)情趣(意趣、兴趣) (3)开放(开) 7.给它(亭子)起名(题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称它(命名)的。 8.琅琊(山)酿泉 9.描写山间的朝暮变化、四季不同景色以及出游的乐趣。 10.《醉翁亭记》在当时备受人们的推崇,反映其艺术价值高、影响大。 《醉翁亭记》难点例题解析 篇14教学要点: 1、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2、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写作背景: 出处: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文忠是他的谥号。 学习生字,理解重点词,熟悉课文内容: 1、生字: chú ha láng yá chán niàng zh? 滁壑琅琊潺酿辄 fēi míng huì yǔ lǚ liayáo 霏暝晦伛偻洌肴 sù hān yì gōng chóu yì 蔌酣弈觥筹翳 2、重点词: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 ②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③名之者谁:为命名④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⑤野芳发而幽香:香花⑥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⑦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⑧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⑨觥筹交错:酒杯;酒筹 朗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第二课时 阅读理解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字词含义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一、第一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滁州的地理特点? “环滁皆山也。” ②西南诸峰的特点? “林壑尤美” ③琅琊山的特点? “蔚然而深秀” ④亭的位置? “临于泉上” ⑤“来饮于此”中“此”指?醉翁亭 ⑥自号醉翁的原因?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⑦划分层次? 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 视觉角度:俯——仰 空间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5、 小结: 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第二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朝暮景色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②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③“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5、 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三、第三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酒宴上陈列的东西? ②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③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④划分层次? 1、滁人游山之乐(游也。) 2、众宾宴饮之乐(欢也。) 3、太守宴醉之乐(醉也。) 5、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四、第四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学生串译。 3、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②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③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乐” 4、 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第三课时 总结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3、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总结全文: 醉翁亭记 欧阳修(北宋) 何谓“醉翁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乐在赏山水(二) 乐在与众人醉(三) 禽鸟乐——→众人乐——→太守乐(“醉能同其乐”)(四) (以乐掩其郁)“醉翁”主旨——→与民同乐 二、艺术特点: 1、结构严谨巧妙。 以“乐”贯穿全篇,并层层推进,前后照应。 用不同的虚词过渡,层次分明。 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3、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 三、完成课后练习。 《醉翁亭记》难点例题解析 篇15《醉翁亭记》是一篇文质皆美、脍炙人口的文章。今天尝试性的讲了一节学生展示课,因为很多的原因,本节课效果实在是不好,感觉对不起这篇文章。但是通过组内评课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最重要的是吸取了不少的经验教训。 首先谈谈,我对学案的认识。我认为课前作业导学,既能节省课时,增大课堂的容量,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合作互助精神。让学生既能体验自已学习成功的快乐,又能品尝帮助别人的喜悦。而且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进行,可使师生关系变得十分融洽,让师生在课堂中融为一体,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谈到课堂授课效率,我认为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学生是否参与及参与的程度如何则是关键的因素。因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他们而展开的。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努力使学生产生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即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而学生的参与不仅只是课内的参与,也应包括课前的参与,课前作业就是让学生在课前就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对于本节课,因为我课前准备不充分,致使学案发的比较晚,学生自然也做的不够充分,缩减了课堂效率。再就是,教学设计不够合理,设计的环节太多。总想着如何扩大课堂容量,却忽视了同学们的掌握程度和认识程度。过于重视活动形式而忽视同学们对文本的阅读情况。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课文以外的问题研究上,不能让学生静下心来读课本。如在文学常识展示环节,可以拿出一节课让更多的同学展示,从更多的方面了解一下作者。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我要往纵深推进,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不再只为活动而活动,改变舍本逐末现象。 《醉翁亭记》难点例题解析 篇16【教学目的】 一、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二、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三、 背诵全文。 第一课时 熟读全文,疏通全文大意。重点放在朗诵上。 一、简介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庆历5年( 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写了本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二、读课文。 1、 正音 滁(chú) 壑(hè) 琅琊(lángyá) 潺(chán)酿(niàng) 僧(sēng) 辄(zhé) 霏(fēi)暝(míng)朝(zhāo)而往 伛偻(yu)(lǚ)洌(liè 蔌(sù) 射者中(zhòng) 弈yì 觥筹(gōng) 翳(yì) 2、学生放声读课文,达到熟读的地步。 三、疏通全文大意。可先给学生译文,但不需细讲,只了解大概即可。 四、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讲解文中字词,逐段研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背诵全文。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阅读这篇课文,要抓住“乐”这条主线,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一)教师指导学生研读第一段。 1. 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鸟瞰全景,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2. 解释加点词语,学生质疑。 林壑尤美(尤其)蔚然而深秀者(幽深)名之者谁(给……命名) ⒊划分段落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这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4.分析第一层的写景方式——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景,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 4.背诵此段。 (二)按上述步骤,学生自读第二段,教师点拨。 要点:1.炼字:开、归、暝、发、秀、高、洁、落、出、乐。 2.这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分三层 解说: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 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3.背诵此段。 (三)研读第三段。 1. 第三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 2.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3.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 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⒋ 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⒌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⒍ 背诵此段。 四、独立阅读第四段。 1、先朗读(勾划出山间夕照的起止句),后分析,再背诵。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3、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